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制度

2024-10-03

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共11篇)

1.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制度 篇一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永平县2005至2007年来永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查体外出务工人员1029名 (查体1个月前多数人未接过乙型肝炎疫苗) , 其中男708人, 女321人。

1.2 检测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试剂盒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检测试剂盒, 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结果报告

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判断:判断值=阴性对照平均OD值×2.1。样品孔OD值≥判断值时报告为阳性;样品孔OD值<判断值时报告为阴性。

2 结果

2.1 HBsAg阳性率

3年来共调查1029人, HBsAg阳性37人 (无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35人, 占94.60%, 接种史不详2人, 占5.40%) , 阳性率为3.60%, 男性阳性率4.38%, 女性阳性率1.87%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χ2=4.01, P<0.05) , 见表1。

2.2 不同年龄组HBsAg阳性率

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中15~岁组、20~岁组阳性率较高, 高于其他年龄组, 差异无显著性 (χ2=3.32, P>0.05) , 见表2。

2.3 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阳性占的比率及提示感染状况

对37名HBsAg阳性者在经过两对半检测结果显示, HBsAg阳性达26人占70.97%;结果提示人员急性早期, 慢性HBsAg携带。HBsAg、HBeAg、抗-HBc三项均阳性 (大三阳) 4人占10.81%;结果提示人员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 有较强的传染性。HBsAg、抗-HBe、抗-HBc三项均阳性 (小三阳) 5人占13.51%;结果提示人员乙型肝炎恢复期, 弱传染性。HBsAg阳性、抗-HBs阳性1人占2.70%。结果提示, 人员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HBsAg阳性、抗-HBs、抗-HBc、抗-HBe阳性1人占2.70%。结果提示, 人员急性感染, 趋于恢复或慢性HBsAg携带。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永平县外出务工人员HBsAg阳性率为3.60%, 低于永平县过去局部统计数5%, 而低于有关资料报道的10%左右的水平[1]。HBsAg阳性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年龄15~19岁组和20~24岁组HBsAg阳性率高于25岁以上各年龄组, 其主要原因为随年龄增长, 接触社会及传播因素机会增多, 不重视或不知道对乙型肝炎的预防, 加之不良的卫生习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到外地务工就业人数不断增多, 人群流动性大, 体内无特异性免疫力, 人群易感性高。其他年龄组人群HBsAg阳性率偏低, 可能与体内已获得特异免疫力和具有一定卫生知识有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阳性率与生活习惯、居住条件、人群免疫力水平、防治措施等有关。由此, 在外出人员中开展预防乙型肝炎工作极其重要。

乙型肝炎 (HBV) 感染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HBV感染且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作为传染源对家庭和社会的人群健康会造成不可低估的危害[2]。因此, 对HBsAg的携带者, 特别是伴有HBeAg、抗-HBc或抗-HBe、抗-HBc阳性者应区别对待, 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加强治疗和管理, 避免和控制其传播, 同时对HBsAg阴性的人员要加强卫生知识宣教和卫生防护, 并建议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确保人群身体健康。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表明, 对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前严格进行健康查体和卫生知识培训, HBsAg阳性者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五项指标的综合测定, 根据测定结果确定其就业的工种或能否就业, 及时管理传染源;推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对饮食从业人员年度与上岗前严格健康查体、进行卫生知识培训、HBsAg阳性者及时调离工作岗位与进行肝功能、乙型肝炎五项指标的综合测定及传染源的管理;推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是降低周围人群及外出人员HBsAg阳性率的有效措施[3]。积极扩大其他和重点人群HBsAg的检测以及进一步加强HBV主要传播因素的检测和管理, 继续努力做好重点和其他易感人群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或加强接种工作, 群防群治, 可有效降低人群HBsAg阳性率及发病率, 提高人群特异免疫力和健康水平[4]。

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该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在我国被乙型肝炎感染的人群高达10%左右。全国HBsAg阳性者约1.2亿, 其中有7800万人发病。乙型肝炎病毒, 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即可长期无症状携带, 即HBsAg携带者。所谓HBsAg携带者, 是指血清中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但无肝炎的症状和体征且肝功能正常者。有的患者也可表现为急、慢性肝炎, 甚至进一步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等终末期肝病, 以至死亡。其对人们健康危害甚大, 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目前, 国内外对HBsAg阳性转阴性治疗, 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手段。因此加强乙型肝炎的预防工作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2-41.

[2]黄明高.6428名壮族中小学生HBsAg携带状况及其传染性的调查样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1995, 5 (1) :63-64.

[3]倪大系, 姜淑红, 宫少军, 等.烟台牟平区饮食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调查分析[J].疾病检测, 2004, 199 (11) :419-420.

2.外出务工人员“变脸”增收 篇二

这是河南省汝南县实现劳动力输出向技能型、有组织、规模化转变,着力打响汝南劳务输出特色品牌、增加农民收入后所取得的可喜变化。

2008年,该县依托县“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乡镇成人学校为用工单位培训电子、电工、电焊、保安、宾馆服务技术型人员9万人次,确保输出一名、培训一名、就业一名。该县还加强与浙江、广州、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与广州等地的用人单位签订了2万多份劳务订单培训合作协议。

汝南县三桥乡农民苏健在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驾驶班学习两个月的驾驶维修技术后,被安排到温州开公交车,月收入2400多元。汝南县韩庄乡农民刘涛参加了汝南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的厨师专业培训后,被安排到鸿达五金皮具有限公司当厨师,月收入近2000元。

劳务经济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增强了他们的创业本领。该县梁祝镇农民胡俊华打工创业回到家乡后,投资10多万元创办了汝南县大华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现代化养猪场及饲料厂。目前,该公司已先后带动3000多农户靠发展生猪养殖走上了致富路。

3.外出人员学习汇报制度 篇三

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及汇报制度

教师外出培训,既是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教师素质提升的最佳途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的效果,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为了扩大培训覆盖面,让更多的教师分享学习的经验与快乐,使每次学习达到学有所获,学有所值的目的(即“一人培训,大家受益”);同时也为了规范学校外出学习和培训的管理,使全体教师能按照学校的制度进行工作、教研和学习,特制定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及汇报制度:

1.学校按计划或上级教育部门文件精神指派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全体教师必须服从大局,珍惜每次学习机会。

2.教师接到校培训通知后,先到教导处填写《滨淮镇第二中心小学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登记》表格,并领取《滨淮镇第二中心小学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反馈表》,在学习和培训结束后及时将学习的经验、培训的任务、自己的心得建议以书面形式向教导处进行汇报。

注:学习、培训通知包括以口头、书面、周计划等形式出示的各类通知。

3.外出学习、培训教师所任课程由自己与相关年级的老师协商调课,同时上报教导处。有值勤任务的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也自行调好值班工作,并向教导处和当日总值日教师汇报调整结果。

4.参加培训教师应当严格遵守培训组织单位制定的各项制度,不迟到、早退,不擅自外出办私事,至始至终参加培训活动。

5.参加培训期间,领取并妥善保管好下发资料,同时做到:认真听,仔细记,并积极参与交流讨论。

6.外出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身安全,严禁乘坐不安全交通工具。

7.学校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如有非常特殊情况教师不能按时参加活动,应在学校组织前提前上报教导处,以便应急调整。

4.外出务工服务管理工作 篇四

做好新街回族乡外出务工服务管理工作

新街回族乡是全县唯一的民族乡,也是全市唯一的回族乡,同时新街也是一个劳务输出大乡,外出务工人员占了全乡总人口的;;%,是全县留守家庭最多的一个乡。所以做好外出务工服务管理工作,成为新街回族乡创新社会管理中一个重点和难点,为认真做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继续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使新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就如何做好做好新街回族乡外出务工服务管理工作,我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对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实行“务工队长”制度。以村委会为单位建立“务工队长”制度,“务工队长”由本村委会外出务工人员推选产生,负责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教育,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与监督,规范和协调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务关系,提供劳务所在地用工信息帮助等工作。同时保持与乡人民政府经常沟通和联系,反映外出务工人员有关情况、意见、要求;

二、建立外出务工人员管理信息。

对所有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信息资料,并随时更新,采取“户籍式”动态管理,完善了外出务工人员报告登记、双向联系制度,使外出务工 1

人员流而不散,动而不乱。

三、设立服务联系点。在外出人员集聚的地方设立服务联系点,使外出务工人员在务工居住地有一个自己的组织,自己的“家”。服务联系点除服务和加强沟通联系外,同时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如子女入托、入学、外出务工人员在外遇到一些商业纠纷、老板拖欠工资等。

四、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广泛宣传计划生育的有关政策,与务工居住地的联系,形成对外出务工人员计划生育进行双向管理的有效机制,五、激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热情。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在外务工人员视野开阔、理念超前的优势,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使外出务工人员做招商引资的媒人、回乡创业的功臣,促进全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加强对留守人员的服务管理

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留守人员的劳动强度和生理负担被大幅度加重。尤其是农忙季节,留守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面前,农业生产往往广种薄收,甚至还有些耕地抛荒的现象。另外,对留守儿童管理,家长大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照顾孩子,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缺少父母的引导和帮助,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成绩不容乐观,因此留守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尤

为重要。

一是要在中小学校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摸清“留守学生”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其主要内容包括“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经济来源、家长姓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等。便于“留守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及时、畅通地与学校和教师联系,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

5.医务人员外出进修管理规定 篇五

为了加强医务人员外出进修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水平,拓宽专业知识视野,引进新技术新项目,给医务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的平台,医院鼓励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现对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做如下规定:

一、每年12月份科室必须制定并上报本科室医务人员下一外出进修计划,当年未实施者,第二年须重新上报,逾期不上报的原则上不准予外出进修;

二、科室必须在保证日常工作正常运转前提下,根据科室专业发展需要择优选派进修人员;

三、进修人员条件:

1、从事临床工作满三年以上;

2、有明确的进修目的,所进修内容必须与本专业密切相关,进修结束后能学以致用;

四、进修申请程序:个人申请(填写外出进修审批表)科主任同意签字,医务处审批,院长审批。

五、凡派出进修医务人员必须签署《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协议书》,一式三份,医院、当事人及担保人各一份;

六、进修人员严格必须遵守进修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有事请假必须经进修单位同意;

6.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制度 篇六

云南省德宏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艾滋病重度流行区和国家艾滋病防控重点地区。近年来,随着劳务经济发展,该地区人口流动加剧,包括跨境务工在内的外出农民工。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低,预防意识薄弱,给当地原本严重的艾滋病疫情增加了隐患。为了解该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以及获得艾滋病防治相关卫生服务等现况,我们于2009—2011年对德宏州部分外出返乡务工人员进行了相关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现场与研究对象

研究现场为云南省德宏州下辖的两市(潞西市、瑞丽市)、三县(盈江县、陇川县和梁河县),辖区内居民主要为汉族、傣族和景颇族。研究对象为具有该县(市)农村户籍,在外市、外省或国外务工3个月以上,不包括在该县(市)区域内务工的人员。以乡镇为单位,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确定,随机抽取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在获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采用面对面访谈方式填写调查问卷,并抽取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后,置-20℃保存,以备相应的血清学检测。访谈员为经过专门培训的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工作人员。

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获得艾滋病相关卫生服务情况、艾滋病知识、性行为史、吸毒史和性病史等。有3个问题反映获得防治艾滋病卫生服务(以下简称“获得服务”)情况,并以至少获得3项中1项者定义为“获得服务”,否则为“未获得服务”。艾滋病基本知识共8道题,每题答对者计1分,答错和不知道者计0分;并根据《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中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评估方法,以答对6题及以上者定义为艾滋病知识水平为“知晓”,小于6分为“不知晓”[3]。

1.3 实验室检测

各县(市)CDC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负责辖区内调查对象血清标本的HIV抗体初筛工作。采用快速检测试剂进行HIV抗体筛查,对筛查阳性或可疑标本,填写《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阳性送检单》,并送州CDC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进行免疫印记法确证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双录入与一致性校验。用SPSS 13.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调查对象HIV感染率、获得防治艾滋病服务情况、艾滋病知识及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人口学特征、高危行为状况等因素与HIV感染的关系。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时,变量进入方程的方式为逐步后退法,变量进入方程以及从方程中剔除的显著性水平分别取0.05和0.10。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

共调查返乡外出务工人员2 260人,其中梁河县496人,陇川县517人,潞西市438人,瑞丽市409人,盈江县400人;男性占63.3%,女性占36.7%;以青壮年为主,20~40岁年龄段占74.4%;汉族为54.4%,其次为傣族(23.2%)和景颇族(16.1%)。95.5%的调查对象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农民占95.1%。调查对象中大部分已婚(包括在婚、同居、离异丧偶),有1 734人(76.7%)。务工地点主要以云南省内为主,占47.4%;其次为出境务工(以缅甸为主),占26.6%;在国内其余省份务工人员占25.9%,外出务工时间超过半年的占55.7%(表1)。

2.2 研究对象艾滋病相关知信行

在全部2 260名研究对象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7.0%(1 967人),3.2%(73人)有过商业性行为,5.4%(123人有过临时性行为,1.9%(43人)有吸毒史,0.6%(14人)有性病史(表1)。

2.3 研究对象防治艾滋病卫生服务获得情况

在最近一年获得服务情况中,55.8%(1 269/2 260)的调查对象报告获得过安全套宣传与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服务;9.4%(213/2 260)接受过同伴教育;在有静脉吸毒史的6人中,33.3%(2/6)接受过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提供交换服务;43.5%(982/2 260)均没有获得任何一项服务。

2.4 研究对象HIV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

2 260名调查对象中有20人检测为HIV抗体阳性,阳性率为0.9%。单因素分析显示,景颇族、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外出务工超过6个月以上者、有吸毒史和性病史的研究对象HIV感染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所有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因素间相互作用后,与HIV感染的相关因素有民族、文化程度及是否有性病史。景颇族HIV感染风险是汉族的3.35倍,小学及以下程度HIV感染风险是初中及以上者的3.44倍,外出务工超过半年者是未超过半年者的4.67倍,有性病史者HIV感染风险是无性病史者的22.43倍(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云南省德宏州外出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高于在其他省份调查的农民工对象[3,4,5,6],接近东南沿海城市中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7],提示当地多年来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调查还显示,调查对象中有43.5%最近一年未获得任何一项艾滋病防治卫生服务,同时部分人员承认有商业、临时性行为史和吸毒史,与以往在该人群中开展调查[8,9]的研究结论相一致。鉴于目前在德宏州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的比例已经超过静脉注射吸毒感染的比例[10],外出务工人群的商业及婚外临时性行为等都增加了性传播感染HIV的风险。而事实上,本次调查的返乡外出务工人员中HIV感染率为0.9%,尽管低于德宏州当地暗娼、HIV感染者配偶[11,12]等高危人群的HIV感染率,但与孕产妇人群感染率接近[13],高于湖南省、山东省等地返乡务工人群感染率[6,14],提示德宏州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外出务工人群艾滋病预防干预工作。

既往有研究显示[15,16],景颇族男性青年吸毒及共用注射器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民族,而另一项在静脉注射毒品者中开展的调查表明景颇族HIV新发感染的风险高于其他民族[17]。本研究多因素分析也显示,景颇族返乡外出务工人员HIV感染风险是汉族的3.35倍,提示民族特异性的因素包括文化因素乃至遗传因素可能在HIV感染中发挥作用,应把景颇族列为干预的重点对象。相关研究表明[18],在HIV感染状况不一致的性伙伴之间,如果一方或双方感染STD,尤其是溃疡性STD,会显著增加HIV传播的风险。本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性病史对象感染HIV的风险显著高于无性病史者,其感染风险是无性病史者的22.43倍,提示在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对其STD感染情况的防治。

注:“-”为未进入方程。

本研究中,小学文化程度者HIV感染风险是初中及以上学历的3.44倍,提示较低文化程度者可能存在艾滋病防治知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缺乏等现象而导致其HIV感染风险升高。同时,研究还显示外出务工超出半年者感染HIV的风险是未超过半年者的4.67倍,这一结果提示针对在外务工人员开展防艾工作时,要将外出时间较长者作为干预的重点。

摘要: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外出务工人群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为制订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以乡镇为单位,随机抽取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HIV血清学检测。结果 2260名外出返乡务工人员的HIV感染率为0.9%,过去一年未获得艾滋病防治卫生服务的比例为43.5%。多因素分析显示,景颇族HIV感染风险高于汉族,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HIV感染风险高于初中及以上者,外出务工时间超过半年者感染HIV风险高于未超过半年者,曾经有性病史的研究对象HIV感染风险高于无性病史者。结论 云南省德宏州外出返乡务工人员特别是景颇族、文化程度低、外出务工时间长及有性病史者HIV感染率较高;外出务工人员未获得艾滋病防治服务的比例较高。今后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并强化对其中感染风险高的亚风险人群的干预力度。

7.在家创业还是外出务工? 篇七

20多年来,为了谋生就业,我国大量青壮年农民纷纷离开家乡,涌入城市务工,上亿农民工“劳动大军”在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用辛勤的劳动装点城市,他们用坚忍的性格改变生活。为了让腰包日渐饱满,为了让未来更精彩,大多数人年复一年地、默默无闻地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年前有关部门对农民工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目前,国内庞大的务工群体主要由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混合组成。其中,第一代农民工已届中年,他们返乡的愿望普遍较强烈。“我已经40多岁了,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什么技术,很难在城市立足或找到满意的工作,还是回老家发展好一点。”“如果在外地打工和在家乡务工收入差不多,那我会选择回老家干,一方面生活成本比较低,另一方面还能照顾家人。”一位来自安徽阜阳的姚先生的话,似乎代表了大批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心声。看来,年龄问题是决定去留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大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不但要赡养老人,还要供孩子读书,经济负担很重;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都选择返乡就业或自主创业。

新生代农民工占了务工群体的半数以上,他们都是“80后”、“90后”。他们年纪轻,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几乎没干过农活,有着与父辈完全不同的打工梦想;他们没有多少经济负担,更渴望融入城市,喜欢城市生活。因此,这部分人只要能挣到够自己花的钱,基本上都不会选择离开。

此外,随着产业升级,机械化程度提高,企业对工人的需求也在自然减少。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量如制衣、纺织、五金电子、建材、冶炼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向二线城市或西部地区转移,不少企业甚至整个工厂迁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务工群体的去留选择。

总之,农民工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有人辗转珠三角各地、有人在本地就业、有人返乡创业、有人流向长三角、有人依旧迷茫徘徊……那么,如何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人生规划呢?如何实现自己的追求?怎样正确看待自己?对此,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才交流中心的黄诚主任为我们作了如下的分析:

出门打工和在家就业创业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搞活经济,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仔细分析。目前,在大城市工作、生活所带来的实现梦想的机会依然吸引着不少农民工,不少企业也在设法通过提高待遇、人性化管理等方式,留住农民工的心。国家在医疗、保险、工伤、就业培训、养老等方面都出台了对农民工的支持政策。但是面对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内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个人的经验积累、家庭赡养等种种因素,就地就近就业不失为眼下外出务工人员的最好选择。国家也正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那么,什么人适合回乡创业呢?实践证明,经过多年外出打工的磨炼,开阔了眼界,接受了创业观念的熏陶,拥有一技之长,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对市场规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具有创业激情和一定创业能力的人可以考虑回乡创业。返乡农民工在有创业意识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创业的不易。这不仅仅有本身的素质问题,也不仅仅是政府给的政策环境问题,更需要有一定的资源和市场。因此,返乡农民工需要理性把握创业激情,科学选择创业领域,找准创业路子。

如何帮助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呢?在实际创业的过程中要切实把好以下四道关:

第一,要把好项目选择关。在创业过程中,许多农民工没有明确创业定位,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投资现象。往往是照搬别人的模式创业, 看着别人养猪致富,就去搞养猪场; 看着别人种菜赚钱,就去租地搞大棚种菜,结果因为市场饱和出现卖难甚至亏损,创业信心大受打击。因此,在项目选择上一定要慎重。

第二,要把好资金投入关。农民工返乡时虽然积累了一定资金,但对于创办企业、搞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言,个人这点积蓄只是杯水车薪。有的企业虽然办起来了,却因缺少流动资金而运转困难,痛失不少商机。甚至有的农民工由于创业资金匮乏,铤而走险借高利贷,大大提高了投资的风险性。因此,农民工创业要化解资金瓶颈,规避资金风险。一是要量力而行,克服眼高手低,规模要逐步扩大,初始创业不妨从微小企业做起。二是通过亲戚朋友帮忙,多方筹措创业资金。三是充分利用政府政策优势,减轻创业资金压力。如政府提供的五万元小额贷款等,这些优惠政策对帮助农民工解决创业资金紧张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要把好人才技术关。创业者首先要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特别是用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来充实和武装自己,努力成为懂市场、有技术、会管理的行家里手。

第四,要把好市场效益关。农民工返乡创业,必须把市场效益作为发展生产经营的首要目标。从生产项目的选择、原料资源的利用、生产经营的开展、产品销售的进行等方面,更要围绕着市场转,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上做文章。

不管您是选择自主创业还是外出打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衷心祝愿您为了明天您要勇敢地去迎接挑战,去拥抱属于您的太阳。

(本刊编辑部)

链接

国家对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扶持有哪些?

(1)准入条件放宽。鼓励、支持回乡创业。降低工商登记门槛,允许回乡创业农民工的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在符合安全、环保、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作为创业经营场所。

(2)审批程序简化。坚持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的原则,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制度,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及时、高效、便捷的服务。

(3)扶持力度加大。推行回乡创业贷款贴息制度,重点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贷款给予贴息。对农民工创办的符合农业产业化贴息条件的企业,适当降低贴息审批条件,优先给予贴息;对农民工在贫困地区创办的企业,符合扶贫贷款贴息条件的,优先给予扶贫项目贷款贴息。

8.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制度 篇八

为不断提高我院各类各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各方面人才,加强我院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特对外出学习、进修人员作如下规定:

一、在职人员外出学习、进修的原则

各科室在职人员外出学习、进修,必须坚持工作急需、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一致以及保证正常工作秩序不受影响的原则。

二、在职人员外出学习、进修的种类 短期进修学习:进修学习时间不超过3个月; 长期进修学习:进修学习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

三、在职人员外出学习、进修的基本条件

1.品质良好,遵纪守法,勤奋好学,工作责任心强,安心在医院工作,具有一定的培养前途,年度考核优秀者、先进工作者优先。

2.新调入我院的各级卫生技术人员,除按以上要求外,原则上满一年后方可准予外出学习、进修,因科室或医院业务发展需要,开展新项目、新技术必须进修学习的例外。

四、在职人员外出学习、进修的相关规定

1.凡需要外出进修学习的人员,必须由所在科室提出进修学习申请,到医务科领表填写《医师(护士)进修申请

表》,经科室负责人审阅同意后上报主管职能科室(医务科、护理部),主管职能科室同意后,由医院主管领导及院长批准。

2.经进修医院同意接收后,外出学习、进修人员需到医务科签进修合同等相关手续,方可离职学习、进修。

3.进修人员必须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按时返回单位上班。不得随意更改进修专业、不得随意提前终止或延期进修。

4.外出学习、进修人员学习期满返院后,将结业证书、鉴定表复印件等材料交医务科存档,办理销假相关手续。

5.进修学习期间费用及工资福利待遇,按医院相关规定执行。

五、在职人员外出学习、进修后的责任

1.在职人员外出学习、进修结束回院后,要积极把所学专业技术运用于我院临床工作中,并将学习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医务科,内容包括:所学知识及技术;拟开展何新业务;开展新业务需要医院、科室提供何种支持等情况。

2.在市内医院进修的每月回单位开展一次院内学术专题讲座,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及时传授运用到工作中。

3.在职人员外出学习、进修期满后,要为医院服务(按其所学专业)一定时间,方可申请调离或变换专业;服务时间,视其学习年限长短决定,具体规定如下:

(1)外出学习、进修三个月,回院后要为医院服务三年;

(2)外出学习、进修半年以上,回院后要为医院服务六年或六年以上。

(3)外出学习、进修一年以上者,回院后要为医院服务不少于十年;

(4)连续进修2次,间隔时间不超3年,进修时间超过半年,原则上在院服务不低于十年。

六、外出学习、进修人员的赔偿规定

1.外出学习、进修人员学习期满,回院后为医院服务时间不够即要求调离医院或变换专业工作者,要交纳服务期未满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学习、进修期间发生的培训费、住宿费、工资、福利、旅差费等一切费用;

2.不经医院批准,中途自行终止进修者,或进修学习期间,因违反进修医院的规章制度或医疗行为过失被进修医院退回医院者,进修费用由进修者全额承担。本规定从公布之日起执行。

9.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制度 篇九

一、外出报告制度

部领导因公外出,应告知办公室,以便联系。

处长(主任)因公外出,要向分管部长报告;三天以上经分管部长同意后,报部长审批。其他干部因公外出,三天以内经处长同意后,报告分管部长;三天以上由分管部长审批。干部职工因公外出,应告知办公室。

二、请假制度

部机关干部职工有事或因病不能上班,应事先办理请假手续,经批准后方可离岗。处长请假,三天以内由分管部长审批;超过三天经分管部长审批后报部长批准;其他干部请假,三天以内由处长审批,三天以上经处长审批后报分管部长批准。

三、休假制度

(一)干部职工休假,须严格执行国务院《职工带薪休假条例》有关规定。

(二)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三)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

3个月以上的;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四)享受休假待遇的职工,仍可享受国家法定节假日休假和探亲假待遇。职工休假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职工探亲假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五)各处室职工休假要作统筹安排,保证处室工作正常开展。

(六)职工休假要履行休假审批手续。处室负责人休假,经分管部长审批后报部长批准;其他职工休假由分管副部长审批。

10.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制度 篇十

法院审理认为,《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鉴于服装公司已经明确要求何婷在一个月内终止兼职,而何婷却并未终止,服装公司有权根据“经用人单位提出却拒不改正”的规定,解除与何婷的劳动关系。据此,法院判决驳回了何婷的诉讼请求。

说法:兼职劳动是指劳动者在本职工作之外兼任其他工作职务,由此产生了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即劳动者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兼职分为非全日制用工兼职和全日制用工兼职。

鉴于两者的差别,法律规定对可否兼职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九条第二款规定:“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即在非全日制用工中,只要不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者完全可以自由、自主地兼任其他工作职务,他人及用人单位无权干涉。

11.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制度 篇十一

一、调查区域与研究方法

( 一) 调查区域概况

西北地区,即陕西、甘肃、青海三省以及宁夏、新疆两自治区,简称“西北五省区”。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 ,人口约占全国的4% ,地广人稀,隶属于三大经济地带中的西部地区。该区域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温度日较差及年较差皆较大,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自然景观从东至西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其自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面貌。从各省统计年鉴不难看出西北五省近几年GDP、城镇化率在国内排名偏后( 表1) 。落后的经济面貌、求变的思想观念促使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 二) 调查区域选择

考虑到西北五省区域自然条件与人口经济状况的差异性,选择调查区域时主要遵循区域全面性与重点性、信息易得性与真实性原则。依据这些原则,再考虑到我院地理专业西北地区籍地理科学学生的地理分布,最终选择了西北五省区不同乡村类型共计40个,调查外出务工人员800人( 见表2和图1) ,基本能够真实反映该地区农民外出务工情况与定居地意愿状况。

( 三) 调查方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西北地区农民工外出务工空间行为与定居地意愿,2013年10 - 12月,项目组设计了“中国西北地区农民工外出务工空间行为与定居意愿”调查问卷和访谈大纲,同时对小组成员就调查的目的意义、访问技巧及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培训,2014年春节,调查人员对样本村回家过年的外出农民工就相关问题展开了调查。由于本文涉及变量较多,计量分析要求研究涉及的每个变量都没有缺失值的个案才能被纳入计量模型中,所以经严格筛选核查,此次问卷有效回收共计773份。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在EXCEL系统中建立规格为773×57的数据库,以此作为项目研究的依据,最后在SPSS20. 0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二、调查者基本情况

关于调查者基本情况,我们主要涉及人口社会特征变量[5],即性别、婚姻状况、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各个方面,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 一) 男性居多

参与本次调查的西北地区外出务工农村居民,男性比例相对较高,主要原因在于外出务工农民主要集中于男性,这样可以使本课题的研究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参考性。

( 二) 已婚为主

从调查数据可看出,已婚农民工占多数。这意味着农民工既向往多彩的城市生活,也必须承担家庭生活重担,还必须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已婚人员多是夫妻二人在同一地区不同单位务工,距离较近,照顾起来方便。

( 三) 中生代农民工数量较多

调查数据显示: 农民工年龄分布相对分散,其中,中生代农民工( 现今三四十岁,即80后及70后农民工) 占到65. 33% ,绝大多数就业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生代农民工从事该业时间较长且遇事稳重,动作娴熟,较有优势。因此,诸多企业在招聘用工人员时,优先考虑三四十岁的农民工,使得农村居民外出务工人员中中生代农民工数量较多。

( 四) 以初中及以下文化为主

在受教育方面,西北地区农民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大,高达66. 88% ,这反映出中国西北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受教育水平整体较低,以初中及以下为主。这影响到他们务工所能从事的职业以及工资待遇等。

三、西北地区农民工务工空间行为分析

徐波等认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行为可分为感知、决策、行为、体验四个过程[7]。如图2所示,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就业感知环境,考虑诸多因素后做出就业决策,具体实施形成就业行为,就业过程中的经历形成就业体验。探究西北地区农民工在务工空间行为四个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之一。

( 一) 就业感知行为

从图3( a) 不难看出,依靠内部消息外出就业方式,即自己独闯和亲友带领占比较高,达到80. 47% ,而通过外部消息,即企业招工和政府、中介介绍所占比例则较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图3( b) 结果不谋而合。图3( b) 显示: 45. 41% 的农民工通过他人介绍及个人见闻来了解外界,54. 59% 的农民工则是借助一些媒介来获取信息。

从外出务工方式来分析,自己独闯风险最高,而后三者安全系数相对较高,所以政府服务与企业招工等相关工作需加强。政府必须切实做好就业信息服务等工作,尤其是处在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职业指导部门,一方面要完善现有市场信息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做好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在内的社会化就业信息服务网,建立体系完备、功能齐全的劳务服务系统;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掌握用工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及时反馈劳动力的储备情况,通过网络发布待聘岗位,提供高效、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

( 二) 就业决策行为

1. 构建模型。Logistic 回归模型是对因变量是二分变量进行的多元回归分析。设 P 为被调查者在本省域内务工,则1 - P 即为在本省域以外地区务工,对 P 作 logit P 变换,记为 logit P,以 logit P 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

可以得到:

模型中参数α是常数项,表示自变量取值全部为0时,比数( Y = 1与Y = 0的比率之比) 的自然对数值,参数βi是Logistic回归系数,表示当其他自变量的取值不变时,该自变量取值增加一个单位引起比数OR( Odd Ratio) 自然对数值的变化量。

2. 变量选取。根据调查,影响西北地区农民外出就业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其他因素,本文按其影响程度选取前 9 个变量,如表 4 所示。

3. 结果分析( 见表5) 。个人因素结果分析。年龄和婚姻系数为负,相关性较显著,这表明年龄越小、未婚的农民工越趋向于在本市域以外就业,反之亦然。其中,年龄Sig. 值较低,相关性较强,这表明年龄越小的人员急切想要摆脱父母多年的束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加之对外面世界有极大的好奇与向往,因此就越容易远距离就业。而未婚者主要是受到家庭的牵绊较小,极有可能在务工期间完成恋爱、结婚、生子等事项。学历则成显著正相关,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选择近距离本市域内就业。这主要集中于两类高学历人群: 一类是年龄较大的务工回流人员,其通过之前的外出务工获得经验再回老家自主创业或者担任村干部,从而拥有较高的收入; 另一类则是年轻知识分子,其凭借技术在近距离就业,同样能够获得很高的经济报酬。

注: B 值的正负表示与变量的取值成正相关或负相关; Sig. 值越小,则说明该变量的相关性越显著。

家庭因素结果分析。家庭人数与其成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家庭总人数越多,越容易选择近距离就业,这与家庭感情纽带有关。大家庭长大的孩子习惯于跟家人一起生活,一旦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回家,有亲人陪伴不会感到孤单。而几代人、劳力数目和上学数量系数均为负,这说明代数越多、劳力越多和上学人员越多的家庭,越容易选择较远距离就业,这主要源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代数多、上学人员多导致经济负担较重,外地就业尤其是广东、上海等地能够获得较高的报酬,因此远距离就业成了最优选择。另外劳力数量方面,被访人员反映家庭劳力多的话,自己外出务工对于家庭的担忧不致于过高,无需经常为家庭留守人员分心。

其他因素结果分析。人均耕地与其成正相关。人均耕地越多,在近距离本市域就业的可能性越大,这主要是因为近距离就业人员可以在农业紧缺人手的时候停止务工,灵活性较强。除此之外,耕地用途对于农民工就业地点的选择也有影响。

( 三) 就业行为

在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参与本次调查的人员外出务工地点差异很大,如图4所示。其主要集中于本省务工,省外约有四分之一。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被访人员反映: 选择省内就业,一则离家较近,照顾起来方面; 二则风俗习惯相差无几,容易适应当地生活。

此外,我们还发现,即便在省内就业,差距也值得一提。其中,本市、省内他市和省会的比值依次为12:3: 10。一般而言,本市数量最高,省会城市次之,最后是省内他市。而在省内他市分布状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一些资源型城市和工业较发达城市。以陕西为例,不论是陕北、关中还是陕南地区,就业于省内他市的外出务工农民工作地点选在榆林、延安的比例较高,且主要集中于神木、府谷和大柳塔等煤炭重要基地以及延长、志丹等石油丰富的地方,这些人员一致反映上述地区工资高。

( 四) 就业体验行为

1. 务工收获。调查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农民工外出务工都有自己的收获。61. 58% 的人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17. 08% 的人可以学习和深化专业技能,9. 96% 的人能够改变自己的定居地,4. 01% 的人则在积累足够经验后自主创业。另外,3. 75% 的人员对外出务工感觉不适应,事后专访人员了解到其不适应原因主要集中在务工压力大、受人排挤和歧视以及饮食不习惯等方面。还有3. 62% 的人员表示自己的收获不在上述选项,如收获感情、见识世面或者没有收获等。

2. 首次外出年龄偏低。参与本次调查的人员首次外出务工年龄参差不齐,具体如图5所示。整体来看,首次外出年龄偏低,主要集中在16 - 21岁这一阶段,并且未成年人( 即首次外出年龄在18岁之下者) 所占比例高达40. 62% 。正值上学年龄的他们却已经开始外出打工,这点使人们对西北地区农民工的学历以初中及以下为主更易理解。可见,整个西北地区的素质教育还需加强。

另外,我们还可将眼光放至西北地区五大省级行政单位内部,其农村居民首次外出务工年龄的差距甚大,如图6所示。其中,从首次外出年龄低于18岁所占比例来看,青海较其他四省而言更高一些,达到了59. 22% ,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青海地区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就业情况的监督管理等工作尚不到位,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以提高青海省整体文化素质水平。

3. 务工地总数偏少。参与本次调查的人员务工地总数目如表6所示。不难看出,西北地区农民工务工地总数目相对较少。我们通过加权平均法,求得其平均总数目为2. 5个。许多外出务工人员更换务工地点的频率并不高,这引起调查组人员极大的好奇。务工人员告诉我们,一方面,他们在工作的地方待久了,对工作伙伴了解更多,彼此有了感情,都极不愿意离开; 另一方面,他们自身技能较低,除了当时所从事的职业外,对其他行业相对陌生,所以想要继续从事原职业而不愿离开。

4. 外出务工时间较长。调查数据如图7所示。西北地区农民工外出务工时间较长———以半年以上为主,其很大程度受到务工地点和外出所从事职业的影响。一般而言,务工地点越远,外出时间越长,来回一趟路上需要的时间和费用较多。另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期望员工所待时间越久越好,薪酬也会随着工作时间加长而有所增加,而外出务工人员也深知此点,双方各取所需,故而大部分务工人员外出时间都较长。

四、务工目标与定居意愿调查

( 一) 务工目标

参与本次调查的农民工,其务工目标有着极大的区别,如图8所示。27. 30% 的人想通过外出务工积累经验或增强经济实力来进行自主创业,51. 23% 的人则希望满足自己想要的迁居条件,改变先前的生活住所。另外,21. 47% 的人员务工目标相对分散,比如为了娶妻生子、孩子上学、在家享乐等,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员目标很模糊,并无任何打算,只是迫于生活的压力选择“外出务工”这种生活方式而已。

( 二) 定居地选择意愿

图8显示,约占一半的人员想要通过外出务工实现迁居,这吸引了项目小组的注意力。项目小组接着重点了解了其理想的定居地意愿,并对结果进行详细统计和分析。

1.“定居地意愿”概念。这是本文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其意思是指假设您有一次迁居机会,您想要在某地永久性居住的愿望和准备,不论是否具有相对应的户籍。比如说“西安市定居意愿”即指不论您拥有西安户口与否,您拥有在此地永久性居住的愿望和准备。归根到底,这是人口迁移的一个表现。

2. 定居地意愿调查结果。参与本次调查的外出务工人员,其定居地意愿如图9所示。8. 54% 的人想在原来所在乡镇定居,32. 99% 的人想在自身的县城有套住所,45. 80% 的人员则强烈地想在自己的省城定居。另外,还有2. 68% 的人想去距家较远的地区定居生活,这些地点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还有一点,几乎全部人员都会选择在城市定居,选择乡村及原本定居地的人微乎其微。

经实地考察得知,大部分人会选择距原定居地较近、条件相对较好之地定居,一般会高于自己原本定居地的行政等级且基本都在城市。乡村的想在乡镇、县城或城市定居,乡镇的想在县城和城市定居,县上的则选择在城市定居。对于想在外地定居的,说明他们对于外界的期望很高,这些地区对其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他们对于这些地区的感知程度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更高一些。

3. 定居地意愿影响因素。Burge于1969年提出人口迁移的推拉模型。1983年,赫伯尔系统总结了“推拉”理论概念,他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一系列“力”引起的,一部分为推力,另一部分为拉力。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于迁出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迁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沿用该理论,分别从“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来解释西北地区农民工的定居地意愿[8]。

想要前往他处的农民工表示,原居住地的诸多问题使自己想要逃离这里,即所谓的“推力”。首先是经济因素。农村以第一产业收入为主,相对大城市二产、三产经济收入而言,农民工在原居住地收入极低,满足不了其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住所。其次是精神文化因素。农村生活圈子小,见识少,在大城市打拼之后,农村简单的生活方式让其越来越感到乏味。再次是公共设施因素,包括交通、医疗以及教育等。农村公共设施相对落后,苦了自己岂能再耽误下一代? 最后,还因为一些人员的虚荣心。其觉得迁居外地会高人一等,还可以体验新鲜感。

当然,仅有农村地区的“推力”是不够的,城市对于农民工的“拉力”也甚大。城市除了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弥补农村经济、精神文化、公共设施等方面的不足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大部分农民工集中在城市工作,若是迁居城市,务工就会离家更近,方便照顾家庭; 另一方面,城市政策较好,比如现在许多地区的学校和医保等都有一定的户籍优惠,许多人迁居之后也会想方设法将户口迁至此地。

那些不想迁居的农民工大都集中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其不想迁居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则,封建迷信所致,他们认为一直生活在这里,一旦迁居有违祖辈意愿会遭报应的; 二则,他们受制于自己的经济水平,因为改变住所有可能成为“房奴”,没有必要去自讨烦恼,况且农村环境还不错。

五、总结与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西北地区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与定居意愿,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西北地区农民工了解外界信息渠道相对狭窄,多为道听途说以及自己切身经历体会,外出方式多是跟着亲友或者独自外出务工,安全缺乏保障。

第二,西北地区农民工外出务工决策行为是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各个因素对其影响力大小不一。

第三,西北地区农民工外出主要集中在本省,出省几率很小,且省外务工主要局限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唐等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外出务工时间较长,以半年以上为主。

第四,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较低,首次外出年龄偏低,掌握技能较少,只能加入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一些较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工资偏低,且务工地总数少、更换务工单位频率较低。

第五,西北地区农民工大部分人有迁居意愿,且基本选择城市定居,想要定居的地方一般会高于原定居地一两个等级,他们期望以此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

在解决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问题上,政府、市场和劳动者所起的作用和应尽的义务是不同的,政府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并具有特殊的意义[9]。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农民工自身做好以下工作: 一方面,政府需要切实做好有关宣传及劳力保障工作。首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公共服务,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奖励优秀农民工和帮助无劳力农民工等。其次,增加对西北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且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条件允许之下通过信贷支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最后,做好信息宣传工作、完善市场体制和健全保障制度,对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为扩大就业开办一些农村小型工厂等。另一方面,农民工也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号召,工作之余自觉学习一些操作技能和文化知识,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农民工流动与迁居带来的乡村治理困境也应引起学界、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10]。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我国西北地区农民工外出务工状况才会有所改观。

参考文献

[1]钟涨宝,狄金华.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3.

[2]高更和,李小建,乔家君.中部农区农户打工区位选择影响因素——以河南三个样本村为例[J].地理研究,2009,28(6):1484-1493.

[3]高更和,李小建.中部农区农户打工距离研究——以河南三个样本村为例[J].人文地理,2008(6):66-70.

[4]李伯华,刘传明,曾菊新.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户居住空间选择偏好研究—以武汉新洲区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2(2):291-294.

[5]黄乾.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五城市调查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30(4):21-27.

[6]夏怡然.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温州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3):35-44.

[7]徐波,赵春雨,范树平,等.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行为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5(2):19-24.

[8]李伯华,曾菊新.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5):84-87.

[9]董洁.浅论促进就业中的政府职能[J].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6(6):72-74.

上一篇:申论名言学习下一篇:《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笔记优秀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