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共8篇)
1.市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 篇一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研
团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的部署和要求,5月4日至13日,我们调研组就“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与食品安全”专题,分别在市农林局、新集镇、谢集乡进行了调研,听取了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组织农林、植保、土肥、畜牧、蔬菜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部分村组干部和专业大户进行座谈,并实地视察了市农林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新集镇水稻生产现场和谢集乡的茶叶、果品生产基地。通过现场视察和座谈讨论,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基本情况
[找文章到文秘资源-/-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实现供求平衡、略有剩余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恶性事件屡屡在媒体曝光,人们期盼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来满足食品安全,饮食健康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和省市的统一规划,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分别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品牌申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业投入品的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知晓率不高。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农业部门开始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问题,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进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试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加强了对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的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检测,没有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不得上市销售。而对此“行动计划”,基层干部、广大农民知之不多,不甚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只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知晓,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统一行动。
二是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我市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品种28个,面积15万亩,仅占全部复种面积的1/5,尚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而周边的宝应、高邮、江都都已经通过认定,其中宝应县已成为全国首家“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谢集乡推广种植优质水稻品种“丰优香粘”,尽管品质很好,但由于没有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无法在大中城市销售,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三是获得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数量不多。目前全市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品牌共有18个,主要集中在茶叶和小水果,而关乎市民生活的大宗农产品和蔬菜的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数量较少,且品牌产品的.生产规模不大,例如获得“无公害食品”称号的“绿篱”牌系列蔬菜产地规模仅300亩,生产能力仅占全市蔬菜总需求量的2%,占地产蔬菜总产量的6%,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四是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不全。发达国家用完整、系统的生产技术标准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内才刚刚起步,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由省级以上部门制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可由地方制定。而我市目前仅制定出风鹅、席草、茶叶、紫菜苔等6个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其它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还未制定,无法推行标准化生产,也不能反映出生态市建设的成效,与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比较丰富的资源特点不相适应。
同时,由于人员、经费不足等原因,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范围不大,种类不多,频率不高,信息发布的渠道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还没有建立,城乡农贸市场农产品销售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无法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主要因素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着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体上看,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涉及到环境资源、生产技术装备和政府决策导向等各个方面。具体地说,还受到以下六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是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形成了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倾向。在农产品市场供应短缺的年代,农业生产一直以增加产量为第一目标,由此形成完整的生产管理方式,时至今日,这种管理方式仍在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种管理方式的主导下,农民们更多地关心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管理难易,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尤其对“产而不食”的农产品的生产往往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虫就打药,见病就防治。有时明知甲胺磷、呋喃丹等剧毒农药有害,但因其杀虫谱广、药效时间长、相对成本低、具有“润色”作用,也要在生产中使用,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还没有摆上位置。
二是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组织实施。在现行的家庭承包生产经营体制下,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整个生产过程按照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全程控制,协调统一所有生产者的管理。分散的生产经营体制,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特点,各行其是的生产管理方式,加大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难度。
三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他们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草情和畜禽疫情无法弄清。发生了病虫害,有的向相关技术部门咨询,有的凭经验办事,有的跟在别人后面防治,造成错用、乱用、滥用农药及其它投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新集镇联盟村有一农户,20在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时,先后用药13次,比正常防治至少多8次以上,还是未能治住;八桥村一个农户,种植2.8亩水稻,一次防治用了2斤乐果,1斤甲胺磷、2瓶杀虫双,外加6袋井岗霉素,不仅错用农药品种,而且超出适宜用量的5倍以上,结果造成严重药害;联盟村一个外来种植大户,承包50多亩耕地,在秋播种小麦之前,每亩用半斤甲胺磷进行土壤处理,既杀灭土壤有益生物,又加大生产成本,还增加有害物质积累。像这样的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本无法保证。
四是开放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降低了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城区的农贸市场,还是乡镇的集贸市场,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既有批发,又有零售,还有转手倒卖。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的多元和质量失控,既使优质农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进而影响到生产经营者创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的积极性;又使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难以到位,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仍可上市销售。据农林部门抽检,夏季蔬菜约有60%以上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超标,小青菜几乎100%超标,由于没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菜农照样销售,发生问题无法追踪查源,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一个严重问题。
五是缺位的农业技术保障体系,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控制盲区。在整个农产品生产体系中,稻、麦、油、生猪、家禽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病虫防治和疫情控制预测预报体系。而小宗农作物,特别是蔬菜,由于生产规模小,零星分散,在省内尚未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未能对蔬菜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其生产处于无序、失控和自发状态。特别是农药品种的选择、安全间隔期的控制等常常因蔬菜生产周期短而无法得到控制。例如小青菜,从播种到上市30天左右,菜农通常在播种前用甲胺磷进行土壤处理,出苗后喷洒一次乐果,10天以后再喷洒一次农药,几乎全靠农药来保,100%超标也就不奇怪了。
六是多头的农资市场管理部门,削弱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已经开放了农资经营市场,允许多种主体进行农资的经销、代销、分销,加强农资销售市场监管显得非常重要。而农资销售市场监管又涉及到农林、工商、质监等部门,存在着执法主体多元,职能重复交叉和相互扯皮现象,给不同的农资经营者提供了“规避”空间,未能形成合力和建立严密的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网络,使甲胺磷等剧毒农药不适当的使用成为可能。
三、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市是传统的商品粮、商品油、商品猪生产基地之一,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不仅是满足城乡市场销售,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现实需要。要把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加强领导,搞好规划,全面推进。
1、要认真组织农民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没有农民的参与难以取得成效。要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投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列入农民教育工程的重点内容,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懂得为什么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怎样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和农业生产专业户的作用,建议乡镇农服中心在每个村民小组培育1-2个“头领型”农户,每次重大农事活动之前集中起来进行技术辅导,并给予误工补贴,使他们既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户,又成为农情信息发布的宣传员,同时也成为农资销售的中介力量。只要运作得好,就能较好地解决农情信息难到户,农资销售难统一的问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要积极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特别是蔬菜生产,由于近年来城区的不断扩大,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大量的蔬菜生产基地被占用,近城区的菜地面积仅剩800亩,比建区前缩小5倍多。同时城郊蔬菜生产的耕地质量、灌溉用水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有害物质超标,已不适宜蔬菜生产。要针对生产条件变化的实际情况,确定蔬菜生产控制区域,不适应蔬菜生产的地方退出蔬菜生产。要借鉴邗江区在沙头镇建立万亩蔬菜生产基地,政府投入菜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做法,在我市中后山区建立新的蔬菜生产基地。据检测,我市中后山区耕地质量高于国家二级标准,月塘、枣林等水库的水质高于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空气质量也比较好,完全符合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地标准,建议市政府统筹使用土地征用出让金中的菜田开发基金,按照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筹集的有关政策,筹集专项资金用于建立新蔬菜生产基地的补贴,推进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取代城郊零星分散的蔬菜生产。
3、要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加强农产品产地论证和销售市场监管,逐步实现农产品销售市场准入,都需要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目前,我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经通过省级认定,既能进行快速检测,又能进行定量分析,完全有条件做好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检测力度,定期进行抽检,并通过专门的信息发布渠道,公告检测结果,让市民知晓市场农产品的质量情况,引导消费。要进一步拓展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服务领域,创新发展思路,发挥检测优势,设立优质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专柜或专门市场,为全面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做好前期工作。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正常运行,建议市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经费,专门拨付,专项使用。
4、要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控制工作。各相关执法部门要协同动作,加强农资经营市场的监督管理。对现有农资经销情况全面进行检查摸底,不合规范的限期进行整顿,达不到要求的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取缔。要建立农药销售登记备案制度,特别是剧毒农药的进、销、存都要建立台帐,载明进货批次、来源和销售去向,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农业部门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主管部门,要按照“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优质农产品品牌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为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作出应有的贡献。
2.市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 篇二
1 庆阳市乡镇农技推广的现状
1) 农业推广机构:
“七五”和“八五”期间, 全市共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146个乡镇农技农经推广服务站。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 宁县、正宁、镇原、环县4县将原乡镇农机农经站分设, 成立了新的乡镇农经站, 管理村组财务, 成立由农技、林果、水务、农机、畜牧、广播等各县组成不一的乡镇“农技服务中心”, 西峰、庆阳、合水、华池4县 (区) 仍保留原乡镇农机农经站。目前全市共有乡镇农技推广机构141个, 每乡镇1个。
2) 工作人员:
乡镇机构改革时, 原来乡镇农机农经站大部分人员分到农经站工作, 乡镇农技人员除原来留下的一部分外, 其余多为近年录用的大中专学生。据这次抽样调查统计结果, 全市乡镇农技站共有农技人员473人, 其中国家职工444人, 占1992年下达编制820人的54.1%。在现有职工中行政干部46人, 技术干部366人, 工人32人;在职人员中具有大学学历的23人, 大专120人, 中专236人, 其它65人;从农技干部所学专业看, 非农专业人员占32.8%。
3) 工作状况:
“三权”下放后, 无论是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还是农技农经站, 农技人员全由乡镇政府统一安排工作, 从事包村社、计划生育、行政等其它事务;乡镇农技站很少有农技推广项目, 多数县 (区) 乡镇农技干部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和农资经营。环县、镇原县、西峰、宁县、正宁县乡镇很少安排农技推广工作, 庆城、合水只有57.6%的农技人员介入推广和农资经营工作。
4) 财产及仪器设备:
乡站管理“三权”下放后, 原乡镇农技站财产及房屋归属乡镇政府管理, 不少原建的“四有乡站”房屋被乡镇政府拍卖、租赁或划拨平调, 经营周转资金运作不尽合理。据7县 (区) 调查统计 (除镇原县) , 乡镇农技站房屋比“三权”下放前少212间, 面积4 700m2, 面积减少了33.86%, 有8个乡站被拍卖, 房屋87间, 面积1 730m2。除个别乡镇有几台喷雾器外, 其余乡镇几乎没有最基本的仪器设备。
5) 人员待遇:
乡镇农技人员工资由财政拨款按月发放, 庆城县财政只拨付工资总额的75%, 其余各县都能按时全额发放, 各县也都落实了农林一线浮动工资;技术干部中有高级职称1人, 中级23人, 助理135人, 技术及无职称人员207人;农技人员除按要求每年参加市上组织的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学习外, 再基本没有其它培训学习机会。
2 庆阳市乡镇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各级领导对农技推广工作的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目前一些政府部门, 抓综合开发的项目多, 而对农技推广工作和农技推广项目立项重视不够, 支持不利, 农技服务由企业和个体户去做, 推广由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完成。人员被拉用, 房屋被拍卖, 乡镇农技推广站名存实亡, 农技推广工作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2) 农技人员待遇差。
从调查看, 在现有乡镇农技干部中, 高级职称人员占0.27%, 中级职称占6.3%, 助理级人员占36.9%, 技术级及无职称人员占56.53%。由于待遇差, 不少农技人员人心不稳, 千方百计想跳出“农门”。
3) 乡镇农技部门推广项目少, 经费严重不足。
所调查的乡镇农技站几乎全部没有县乡立项的农技推广项目, 多数农技人员搞乡镇的中心工作, 也无暇顾及农技推广;国家和省上的农业投资项目, 由于投资渠道的变化, 下不到农技推广部门, 一些项目管理部门成了项目实施的主题, 农技人员无项目可搞;有限的事业费不能保证农技人员下乡蹲点, 更谈不上引进新技术、品种和开展试验示范研究, 不少有事业心的农技人员用自己的工资在自家承包地搞试验。
4) 人员编制不足, 非专业人员过多。
省编委、省农牧厅甘农编 (1992) 116号文件下达庆阳市乡镇农技站编制820人, 现在实有正式职工444人, 占编制的54.1%。在实有人数中近几年录用的大中专学生占有较大比例, 如环县在调查的6个乡镇农技人员中, 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就占62%。从乡镇农技人员专业结构看,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只占技术干部的67.1%, 比农业部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80%还差12.9个百分点, 有32.9%的非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着技术推广工作。新近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 不论所学专业, 都可以分到乡镇农机部门工作, 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成了安置人员的场所。
5) 乡镇农技站职能发挥不好。
乡镇农技站改革滞后, 农技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与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为农业新型产业的发展服务不相协调。
3 加强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建议
1)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技推广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唯一出路, 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是稳定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 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 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 这也是国际普遍做法。要提高对国家公益农技推广体系在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防范农业危机、提高农民素质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认识。各级政府在制定机构改革方案时, 要确保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性质不变、机构不撤、队伍不散、网络不断、经费不减, 还要加大对农技推广事业的支持力度。
2)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精神。国办发 (1999) 79号文件明确指出:“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事业单位”, “各地要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定性、定编、定员工作的要求, 核定机构, 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编制内的人员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 保证足额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省上下达的编制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的要求配齐乡镇农技人员, 要明确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中的农技人员身份;落实“条块结合, 双重管理”的管理模式, 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乡镇农技站长的任免调动、人员编制、专业技术评定与考核、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审定和经费管理以及有关执法与技术监督等工作。
3) 增加经费, 支持农技推广事业发展。农业发展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 这已被实践所证明。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需要各级财政的支持, 各级财政应在保证农技人员工资待遇的前提下, 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央有关规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对农业投入。地方要在制定的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 强化对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支持, 并通过推广项目的形式保证事业经费的供给。
4) 建议制订乡镇农技人员干部选拔任用和职称评定的优惠政策。乡镇农技人员经常同农民打交道, 熟悉农村工作, 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组织能力, 在组织部门考察干部时优先推荐选拔使用;在乡镇农技人员职称评定中,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适当放宽评审条件;各地还应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农技人员到乡镇农技站工作。
3.浅谈非煤矿山安全现状评价报告 篇三
一、评价报告的特点
非煤矿山安全现状评价报告,是依据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专门的评价导则给出的格式和基本内容,在参考矿山企业已经具有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安全专篇)和各类设备、设施检测检验报告以及其他有效证件等文件的基础上,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生产作业现场以及周边环境等各个评价单元提出科学评估,它的特点应该是:(1)具有统一的、固定的篇章结构模式;(2)以国家或地方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矿山安全规程、设计规范和相关文件为评价依据;(3)以确定的评价范围和评价
内容,对于企业安全管理和生产作业现场安全生产作业基本条件及其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科学的和有效的安全对策;(4)评价报告以写实和对比的方式,全面而详细描写企业安全生产状况、重大危险源和危险因素存在的方式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
二、评价报告的应用
安全生产现状评价报告作为非煤矿山企业必备的安全生产管理文件和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的重要依据,其地位已经由国家一系列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以确定,是基于我国各类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管理状况、生产工艺和安全技术措施等现状考虑,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撑手段,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有相应的等级资质和一定的专业技
术能力的中介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是对所服务的非煤矿山企业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2)通过对矿山企业全方位、综合性检查会诊,使企业的管理者系统地掌握本企业所存在的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和管理上的缺陷,从而通过积极整改使企业有效减少人的不安全因素、设备设施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3)现状评价报告是矿山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重要的、科学依据,它向企业指出排查的重点部位、重要设施和重要环节,使矿山企业进一步明确了风险状况,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整改的依据和方法、验收的程序和技术标准。(4)安全现状评价报告可以有效祢补各级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矿山安全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使其所做的各项监察活动和行政决策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因此,安全生产现状评价报告成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工会组织实施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三同时”初步设计安全专篇审查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也是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查、核发过程中的重要基础资料。
三、评价报告内外所存在的问题
1.评价报告中所存在的问题:(1)报告的结论与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和生产作业现场实际状况不符;(2)报告的篇幅结
构不合理,无用的内容偏多,甚至有一半左右的内容是抄袭可研报告或者设计资料;(3)报告所采用的图纸和相关资料不齐
全、不规范、不真实、不可用。
2.对评价报告使用问题:(1)矿山企业往往不注重评价报告的质量问题,而只强调报告能否通过审查或备案;(2)一些参与报告评审的专家对于评价报告审查失之过宽,评审过程不严肃,使一些质量低劣的评价报告蒙混过关;(3)中介机构缺乏公平竞争机制,有的基层安监部门限定矿山企业与某些中介评价服务机构签订评价服务协议;(4)某些安监部门在对矿山企业
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也没有完全做到依据评价报告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做有的放失的跟踪监察。
四、几点改进意见
4.市老龄事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篇四
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广泛而深远的。
“十五”时期,是我市老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老龄委的指导、支持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面对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的新形势,及时研究出台对策性意见,采取有力措施不断解决老龄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全市老龄事业发展概况
(一)建立健全了老龄工作组织网络。
2001年以来,为适应我市在全省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新形势,市委、市政府进一步重视加强了对老龄工作的领导。一是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作出了对9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的决定。二是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把老龄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实现了将老龄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总体规划、纳入目标管理责任之列、纳入财政预算,做到了与中心工作同步安排、同步考核、同步落实。三是狠抓了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建设。督促市县(区)、乡镇(街道),按照中央和省上要求,成立了以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为主任和常务副主任、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老龄工作委员会,并下设了老龄委办公室或配备了老龄工作专干。同时还积极推进了老龄工作向各行政村、社区的延伸。至目前,从市到县区、各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都明确了各分管领导、各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责任,形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老龄工作组织网络。
(二)深入开展了“老龄工作创先活动”。
2001年以来我们在全市进一步深入开展了创建敬老模范村、模范社区居委会活动。全市先后涌现出了敬老模范村104个、敬老模范社区35个。从2004年起,我们按照省上的安排部署,在全市认真开展了创建老龄工作先进县(区)、先进单位活动,促进了老龄工作深入发展。各县区党政领导把创建活动摆上日程,提要求、作安排,层层进行督导,促使全市广大基层单位和群众踊跃投入到了创建活动之中。近年来,全市各级组织和群众在落实老龄政策、建设为老服务设施和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敬老、养老、助老服务活动,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实实在在地为老年人办了一些实事和好事。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一是在城市,基本落实了退休人员的生活待遇,并为企业退休人员增加了退休金或养老金,进一步扩大了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截止目前,全市为85780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保险金58718万元,享受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22.8。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已达19.4万人,征缴养老保险基金39166万元,其中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8234人。
二是积极探索开展了将企业退休人员移交所属街道、社区进行社会化管理制度的试点工作,全市70企业退休人员已纳入社区管理。
三是通过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分类施保措施,使全市141224名城镇居民、51850户家庭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其中有3.8万符合低保条件的60岁以上老人按提高10的规定发放了低保金,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四是在城乡救济、救灾中将老年人的生活救助列为重点给予了特别照顾,救助标准三县年人均救济达180元,――、――、--、――四区年人均救济250元。使城乡6.8万特困老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维持。经济基础较好的街道社区和村委会,还为老年人发放了养老金。――区――街道――村委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养老金850元。
五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试点为农村老年人就医提供了一定保障。如――县在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为1073户、2262名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农村特困户、患大病家庭实施了医疗救助,其中85以上为老年人。
六是加强和完善了离休干部“两费”保障、“三个机制”的管理运行工作,离休干部“两费”无拖欠,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两项待遇”得到了普遍落实。各县区四年间连续三次提高在乡老复员军人的定补标准。2005年在乡复员军人年均抚恤、补助金达2320元。据统计三县已达到每人每月185元,五区达到每人每月265元。
(四)有效维护了老年人合法权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市上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意见》。2004年
以来全市积极构建了以各级司法部门、基层组织和社区、村一级老年人协会为主体的为老法律服务体系,加大了对侵害老年人权益行为的打击、审判力度。实行了“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三优先制度,对较复杂和易反复的案件实行了回访制度;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实施了司法救助。近年来,全市老年法律援助、救助案件100多件,开展法律咨询1200多场(次),律师共代理涉及老年人权益的案件65件;减免代理费5万余元;公证人员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服务,办理遗嘱、赠与等多类公证78件;调解各类涉老纠纷81件,其中大型纠纷11件。全市共接待、处理老年人来信来访757件(次)。
(五)普遍落实了老年人优待政策。
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深入检查督促,使应实行优待服务的单位和场所较好地落实了老年人优待政策规定。老年人进公园免收门票,进国有体育场所和影剧院购半票入场,在县级以上医院就诊半价挂号、优先就诊、优先取药、优先住院,进公厕免费,进市属博物馆、图书馆免费,乘座公交车按同路段普通价格的50优惠刷卡已形成制度。目前,已为老年人办理优惠IC卡12.4万张,年优惠金额达600多万元。2004年开始,市政府决定为90-94岁、95-99岁和10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600元、960元和1800元的高龄老人特殊生活补贴优待政策,扩大了老龄工作的影响,提升了老龄工作的地位。两年来,共为全市1700多名高龄老人发放特殊生活补贴204.2万元。
(六)加强了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
近年来,全市国有、集体、个体户共投入各类资金6千多万元,兴办各种类型的老年医疗保健机构592个,老年公寓和农村敬老院52家,设置床位2430张,使2000多名老人得到了集中照料服务,比“十五”前增长了3倍多。争取国家、省市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社区“星光老年之家”331个,总建筑面积达8.65万平方米,使大多数街、镇和社区有了为老年人活动服务的固定场所。同时,全市还兴办老年大学7所,老年临终关怀机构11个。在市政建设中,积极推进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在黄河风情线上,新建了一批老年人锻炼的场所和设施。在社区新建、改建了一批老年人体育健身路径和场室并配备了器械。既为老年人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了方便,又体现了老龄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七)大力营造了尊老敬老社会氛围。
近年来,全市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了党和政府关于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报道了老龄工作的重要活动,宣扬了敬老、助老典型事例。同时全市还先后开展了“孝亲敬老之星”、“敬老好儿女”、“孝亲敬老好儿媳”、“文明幸福家庭”等评选活动。全市累计涌现出“孝亲敬老之星”12名,“敬老好儿女”345名,“孝亲敬老好儿媳”196名,“文明幸福家庭”548户。2005年,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对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敬老好儿女进行表彰的决定。在刚刚召开的全市老龄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表彰了30个先进单位,40名先进个人,40名敬老好儿女。既促进了敬老养老风尚的形成,又促进了家庭和谐,提高了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敬老意识。为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努力解决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近日,市老龄办、《西部商报》与哈药集团“金晚霞”共同协作推出了“关爱老年健康重在行动”大型公益活动,旨在倡导全社会尊老、爱老、敬老的文明新风,动员激励在兰企业乃至全社会更加关注、关心、关爱老年人。
(八)不断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全市各有关部门从老年人需求和特长出发,发挥各老年群众团体和各类老年协会的作用,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市老年大学设置图画、书法、文史、英语、音乐、武术等9个专业,开办教学班22个,学员达1000多人。市老年艺术团先后在省、市、县区演出140余场次。全市的老年晨练点达280多处,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老年人参与了健身锻炼。2005年,举办了“――市第四届老年人运动会”;组织了由400多名老年人参加的大型文艺汇演;今年6月,在黄河风情线上举办了“文秘部落市老年人健身活动大展示”,来自24个表演单位的200多位老年人,分别进行了舞蹈、秧歌、健身操等多项健身活动的展示。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五年来的老龄工作实践表明,要保证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的稳步发展,必须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必须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必须既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又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立足当前办实事,着力解决好广大老年人在养老、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我们虽然在老龄事业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我市老龄事业发展还比较滞后,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现行养老保障体系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一方面,我市现行养老保障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养老负担明显加剧。另一方面,我市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窄,特别是绝大多数城乡人口仍处于养老保险制度之外。面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养老负担,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的任务十分紧迫而艰巨。
二是现行医疗保障体制不适应老年群体医疗需求剧增的趋势。目前,我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小,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上涨过快,政府投入不足。老年人口总量的迅速增长,将给我市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三是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不适应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多的高龄、病残、独居、空巢老人,要求提供社会照料服务的需求日益加大。国家十部委要求“九五”末集中供养老年人的床位数要达到每千人10张以上,而我市至“十五”末每千人还不足8张。全国居家养老服务业已呈蓬勃发展之势,而我市尚在试点启动阶段,所以加快为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已经刻不容缓。
二、应对老龄化的政策措施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刚刚召开的全市老龄工作会议上讨论制定了《――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草案)》,安排部署了下一步老龄工作。老龄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老龄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和基本要求,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市委、市政府“创业实干打硬仗、建设创业型城市”的总体要求和思路以及即将下发的《――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老龄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六个“老有”目标,统筹加强城乡老龄工作,不断完善社会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加快构建为老服务体系,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逐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加快建立完善养老生活保障体系。要在落实老年生活家庭供给为主、确保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按时足额发放、适时提高离退休金发放额的同时,努力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力争到“十一五”末,使领取养老保险金的老人达到老年人口的40以上。要继续加强城乡低保制度建设,在确保把城乡符合低保条件的60岁以上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应保尽保的同时,认真落实各类施保政策,对独居的孤寡老人按提高10的比率给予全额救助。农村特困老年人年低保标准三县达到700元、五区达到1000元以上。继续实施9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政策。同时要在加强灾害救济、临时救助中对老年人给予优先照顾,动员社会力量对老年人开展慈善捐助扶贫帮困,从而在全市形成以家庭供给为主,以发展社会养老保险为方向,以救助低保为辅助,以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老年人生活供给体系。
2、加快建立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在城镇要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开设老年专科或病房,加强老年病医疗研究攻关和治疗。要大力整合和发展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老年人体质检查,全面建立起老年人健康档案。要进一步完善贫困老人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知识传授,落实老年人就医优先、优惠的政策,建立起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医疗、护理、康复、上门医疗、家庭病床、保健咨询和医疗救助等便捷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在农村要加强县(区)乡中心医院和村卫生站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突出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就医难的问题。从而在全市形成以医疗卫生部门为指导,以医疗卫生设施为支撑,以医务工作者为主体的市、区(县)、街(乡、镇)、社区(村)四级老年医疗预防保健体系,满足农村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努力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条件,切实满足农村老年人对医疗保险方面的需求。
3、加快建立完善老年教育文体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各县、区建立一所面积不少于100平米的老年大学;80的街道、社区,50的乡、村建立起集老年人活动与学习、受教育为一体的老年活动室或老年学校;在城镇社区要配建一批老年体育健身设施和户外活动场所,要动员驻区单位将各自所有的文体活动场所向社会开放,以满足老年人文体活动需求。市老年大学在现有基础上增设课程内容,扩大招生范围,增加投入,扩大辐射面,开展适合老年人的各类培训班,开展社会文化和生活教育等内容的学习讲座。市文化体育部门要加强老年文体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服务。要大力发展老年人文娱体育组织并依托各级群众文化组织,组织老年人开展经常性的老年文体健身活动。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老年运动会和文艺汇演等竞赛活动,活跃老年人的文体生活。力争到“十一五”末,在全市形成以文体部门为主导,以文体活动设施场所为支撑,以各种文教组织为骨干,以文教服务人员为主体的老年教育文体服务体系。
4、加快建立完善老年维权服务体系。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国家21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开展执法检查,加强舆论监督,落实老年优待政策,提高全民的孝老、敬老、养老、助老意识和法制意识。要积极协调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和院校、律师事务所及专家、教授、律师等单位和个人,建立老年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组织网络,对符合条件的老年当事人给予及时、有效的司法救助,推行对涉老案件的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制度和涉老纠纷案件的陪审员制度,组织、指导、协调“为老”法律援助工作,开设为老年人服务的窗口。要引导、帮助老年人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和增强法律意识,参与涉老纠纷的调节工作,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全市形成以公检法司组织为骨干,以法律执业人员和社会公益服务人员为主体的老年维权服务体系。
5、要加快构建“银龄行动”服务体系。要根据健康老年人所占老年人口比率不断增高,老年人才济济,为小康社会建设再做贡献的愿望比较强烈的实际,加快构建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队伍建设。要采取以市区(县)和部门、行业、工会、社区多途径走路的方式,在全市尽快建立起老年人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要鼓励支持健康老年人参与青少年教育、民事纠纷调处、社区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老年人专长,组织老专家、老教师、老医生及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经营管理人员参与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开展科技开发攻关及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医疗服务等活动,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从事种植、养殖、加工业和商贸等生产经营活动,拓宽实现“老有所为”的途径。要以人才交流中心为载体,大力开发老年人才资源,积极培育老年人才市场,建立老年人才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为老年人才贡献聪明才智提供周到服务。在年内基本建立起老年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到2007年底要基本建立起老年人才服务运行机制,并组织老年人开展“银龄行动”,从2008年起逐步走上轨道并取得实效。
6、要大力发展老年照料服务产业。要适应劳动力流动加剧、孤寡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不断增多的新形势,把对老年人集中照料、分散照料、家政服务和精神慰籍等照料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投入,加快发展。要在强化家庭养老责任的基础上加大以敬老院为依托的“五保”服务中心建设,加快老年人集中供养和居家养老等服务机构建设,开展托老、上门照料等为老服务业务,拓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功能,做好五保老人和空巢、独身老人的供养服务工作。“十一五”期间,新建、改扩建敬老院10所,每所设置床位达到50张以上。到2010年,70以上的街道建成“居家养老院”,51个街道,63个乡镇全部建成“星光老年之家”;全市各县区至少兴建一所100张以上床位,为老年人提供养护、托管、康复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兴办1所50张床位以上的民办福利机构,全市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设置达到每千名老人12张左右。要研究制定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消除体制障碍,吸引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产业,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服务设施。要加强各类福利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培训,不断增强工作人员为老服务意识,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并探索实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制度。要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在每个社区(村)建立起一支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经常侍奉老人的工作队伍。到“十一五”期末,形成以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手段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与管理运行机制。
7、要大力发展老年生活用品产业。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兴办、市场推动、加快发展”的方针,积极发展老年人特殊需要的生活用品产业和卫生保健、旅游娱乐、金融保险业,逐步培育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消费市场。要按照国务院转发的国家十部委《关于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意见》,采取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及减免费用等政策扶持初步起步的老龄产业,积极鼓励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吸引社会力量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设施;扶持开发老年产品,鼓励企业生产老年人需求的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经济实用的老年用品;整合旅游资源,推出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旅游线路和产品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和帮助。正确引导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帮助老年人确立健康的消费观念,促进老年人的消费市场的繁荣,带动老龄产业发展。
8、加快老年群众性组织建设。要把建立老龄协会等老年群众性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活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载体给予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要采取以行业部门和各级党政机构组织发动的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大力发展老年人行业协会(如老年教育工作者协会、老年医务工作者协会、老年文艺工作者协会、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等等)和市、区(县)、街(乡镇)、社区(村)老龄协会。疏通老年人向党委、政府反映诉求、谏言献策管道,加强老年群众活动阵地建设,加大对老年群体组织的资金扶持。要把“星光老年之家”交给老年群体组织管理。要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法加快老年群众性组织建设的进度,到2007年底前,力争把市、区(县)、街(乡镇)和社区(村)老龄协会全部组建起来,并使70的行业能建立起老年人事业协会。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和服务,使70以上的老龄协会都能发挥作用,成为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9、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大对老龄事业的投入。要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工作社会化、老龄事业需求不断增强和本地实际出发,作好老龄事业发展计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衔接,把老龄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做到认识、工作、组织协调三到位,经常听取工作汇报,以实际行动尊重、关心老年人,按省上规定落实老龄工作经费,及时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城乡居民低保救助资金以及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老年教育资金等,支持老龄事业发展,要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特别是加大对基层老龄工作经费投入。同时,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老龄事业投入机制。
5.市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 篇五
农村调研报告
*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最近,根据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关于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和市农业局组织了联合调研组,在市人大副主任彭群林带领下,先后到永修、瑞昌等七个县(市、区)深入到
乡村对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听汇报,走访农民,召开座谈会的方式,了解到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听取了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见和要求,现报告如下:
一、目前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1、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设置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地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作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引导、扶持和服务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有778个,参与人数达1.68万人。其中初中文化3200人,高中(中专)7260人,大专以上324人;年龄30岁以下820人,30-50岁10880人,50岁以上5100人;有初级职称的504人,中级职称32人,高级职称2人;党员占12,团员5。
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遍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一是从事优质粮、棉、油、果、桑、茶、中药材,花卉苗木笋用竹等种植类;二是从事核珍珠,特色鱼类、珍禽、鸡鸭、牛、羊、猪等养殖类;三是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类;四是本地特色产品运销类。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连接农业生产和市场营销的纽带,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进步,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方式
我市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它的成立为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据调查了解,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运作方式有三个方面(1)作为农民“自我联合、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级党政的引导和扶持下,多数县、乡均建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协会基本做到“五有”即有场所、有牌子、有人员、有章程、有资金。协会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示范作用,把农户的生产和农产品的营销紧密的连接起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2)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合作经济组织有了主心骨。修水县祥辉丝业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把农民自发组织的千禧蚕桑基地列为本企业原料基地,与协会订立了产销合同,大大激发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企业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急需的资金,春季种桑的化肥、农药都由企业投入,更加密切了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农户的关系,该县4个缫丝企业,带动了5万户农户种植了9.3万亩蚕桑,使得蚕桑产业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3)一部分农民大户,技术能手和营销能人领办,他们自发组织每人出资进行参股,生产和经营本地的土特产品,带动和促进了当地农民发展特色产品的热情,让农民从中增加了收入,得到实惠。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取得的成效
实践证明,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其成效是:
(1)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为成员提供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如都昌县青虾合作社,成立于1998年初,现有团体社员5个,自然人社员110人,从单一青虾活鲜运销,发展到养殖,加工、运销、经营一体化的合作经济组织,2003年青虾养殖8万亩,年销售青虾3500吨,年产值达1.3亿元。又如九江县果业、苗木,蔬菜等流通协会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
(2)能够通过参与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副产品增值利润,如九江县港口镇,农副产品流通协会根据市场需求,因势利导,积极组织龙虾加工,全镇去年龙虾加工户达400多户,通过龙虾加工,户均增收2800元。
(3)能够通过集体购销等交易环节上的联合,降低单位购销成本,减少交易费用,扩大产品市场份额,低成本地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九江县各类协会已在西安、兰州、北京、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设立了20多个直销窗口或营销网点,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安排专职销售人员30多名。
6.市农业龙头企业现状分析报告 篇六
企业,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提高了效益农业发展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统计,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有372家,比2000底增加23家;2001年销售收入61.05亿元,税利4.15亿元,同比增长35.4和72.2。
一、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96年以来,我市各级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中心环节来抓。几年来,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迅速扩大。1996年全市有农业龙头企业213家,销售收入15.76亿元,实现利税1.09亿元。1998年发展到222家,销售收入25亿元,实现利税1.87亿元。1998年以后,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市各级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步伐加快。2001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比1996年增加了159家,销售收入增加了近3倍,利税增加了2.8倍。同时,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平均每个企业的年销售收入从1996年的740万元增加到1641万元,增加了1.2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各地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建设农业规模基地的同时,按照“围绕区域特色建龙头,围绕主导产业建龙头,围绕规模基地建龙头”的思路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了各地农业龙头企业向主导产业聚集,区域化布局日趋明显,逐步形成了竹木(笋)、粮油、畜禽、蚕茧等四大农产品加工产业。目前,这四大加工产业农业龙头企业达291家,占总数的78.2,年销售收入达到53.3亿元,占全市87.3。在全市15家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中,上述四大加工产业占14家。在安吉县140家农业龙头企业中,竹(笋)木加工企业占117家。附全市农业企业分产业情况。
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按产业分类
企业个数(个)
年销售额(万元)
销售额比重
粮油加工
13670
222.4竹(木)笋加工
5258409
42.3畜禽加工
56487
9.3
蚕茧加工
81404
13.3
干鲜果加工
75699
0.9
蔬菜加工
4975
0.8
淡水产品加工
27337
4.5
茶叶加工
119050
3.2
种了种苗加工
9419
1.5
其它加工
11044
1.8
全市合计
372
610526
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呈现的若干特点。
7.市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 篇七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秦皇岛旅游立市背景下, 如何使秦皇岛旅游业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 实现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完美整合, 旅游网站在其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网络获取信息, 旅游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已经成为一部分游客出行前必要的选择和参考, 在旅游业竞争激烈的时代, 如何使得旅游网站发挥应有的作用, 吸引潜在的游客和对即将到来的游客宣传秦皇岛的形象和提供便利的服务是秦皇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研究对秦皇岛市现有的旅游网站进行抽样调研, 对其功能定位、页面设计、内容选择、交互功能和辅助服务功能等多个方面进行调研, 发现其在秦皇岛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旅游网站的服务功能和旅游电子商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借鉴国内外旅游网站建设的成功经验, 从秦皇岛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和更好地为旅客提供便利服务的角度思考如何建立高质量的旅游网站, 为秦皇岛旅游网站建设提出全面系统的改进方案。使得旅游网站与旅游发展真正实现优势互补, 互相促进, 实现双赢的跨越式发展。
二、秦皇岛旅游网站现状调研
文章基于旅游网站的常见类型比如综合资讯网站、旅行社网站、目的地网站、个人网站对秦皇岛旅游网站进行了抽样调查, 重点抽查出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旅游网站进行综合研究, 比如有综合资讯网站类网站:秦皇岛旅游网, 欣欣旅游, 秦皇岛旅游行业信息平台:爱程网;旅行社网站:秦皇岛市海燕国际旅游有限公司下设的秦皇岛旅游资讯网;中国.秦皇岛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旅游目的地网站:北戴河旅游信息网;等六个有代表性的网站通过对游客在网络上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 通过对调查所得到的资料总结得知秦皇岛目前旅游网站种类较多, 旅游网站上的资源也比较丰富, 有些旅游网站的设计也具有特色, 比如“中国.秦皇岛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本旅游网站的首界面呈现长城的图案很新颖。但是大部分旅游网站存在内容简单重复等一些问题, 各类型旅游网站各自为政, 缺乏综合性很强的旅游门户网站, 调研得知游客无法从一个网站中对秦皇岛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有深入的认识。秦皇岛旅游网站总体存在定位不明确, 特色不明显.对秦皇岛的旅游形象宣传不到位等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 网站设计特色不明显。秦皇岛作为一个旅游城市, 长城、滨
海、生态具有代表性, 大部分秦皇岛旅游网站在界面设计方面没有体现出秦皇岛的特色, 比如“爱程网”等大部分旅游网站界面设计特色不明显不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网站内容重复简单、表现形式单一。
在网站内容建设方面, 各大旅游网站存在信息量小, 信息内容简单重复的现象。另外对秦皇岛特色美食和特色商品介绍很少。而且网站中对景点特征的描述主要以文字描述为主, 图片为辅, 没有体现旅游网站的多媒体的特点, 例如缺乏视频和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应用, 存在对景点宣传不到位, 缺乏吸引力等特点。
3. 网站以中文为主, 缺乏英文或者是俄文版本。
秦皇岛了旅游网站的建设以中文版为主, 很少有旅游网站有英文和其它语言版本, 这对国外游客使用网站是非常不便的, 即使有的网站有英文或者其它语言版本的但是其网站内容及其简单, 只是对网站的简单描述, 缺乏实质的内容。
4. 网站辅助服务功能偏少, 使用不便。
已有的大部分秦皇岛旅游网站查询功能欠缺, 不能进行站内检索, 即使有个别的网站能进行站内检索但是可检索到的资料非常少, 可见其网站信息不够丰富;另外景点门票和旅馆的在线预订功能欠缺, 及时进行了在线预订, 也都需要现场确认交钱才能成交。总之秦皇岛旅游网站的技术含量整体偏低, 大部分的网站都是静态网站, 动态网站偏少。
5. 缺乏综合性强的秦皇岛旅游门户网站。
在秦皇岛乃至中国, 都还是比较缺少这样像携程和E龙专业性强的旅游网站, 但由于涉及面广, 技术要求高, 所以建立起来也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秦皇岛同样缺乏旅游门户网站, 秦皇岛旅游网站以娱乐为主的纯景观介绍型和综合性很强的门户类网站缺乏。比如综合资讯类网站“秦皇岛旅游网”对旅馆酒店信息和旅行路线介绍比较多, 但是对旅游景点信息介绍很少, 其资源的丰富程度不够。
6. 互动功能较差。
调查发现秦皇岛旅游网站互动功能整体较差, 大部分旅游网站没有互动的或者是供旅客留言的空间。据权威调查显示, 游客对于网站中他人的留言或者建议是非常关注在意的, 如果网站能够开通论坛功能, 或者利用现有的平台开展在线交流, 不但便于游客之间的交流, 而且也是吸引网站客流量的关键所在。
7. 对新型旅游形式缺乏支持, 用户体验性不高。
随着人们的旅游个性化需求的增加, 旅行社组织的集体旅游的方式很难满足人们的旅游个性化的需求, 一些新兴的旅游方式比如自助游、互助游受到了推崇。但是秦皇岛已有的旅游网站没缺乏对这些新型的旅游方式的支持, 用户体现性不高。
三、秦皇岛旅游网站建设的改进策略研究
鉴于以上问题, 同时借鉴国内的知名网站和其它省市旅游网站建设成功经验, 文章认为秦皇岛旅游网站的建设应在秦皇岛旅游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对秦皇岛旅游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建设秦皇岛旅游门户网站, 通过门户网站设置超级链接将相关的优秀的秦皇岛旅游网站链接在上面, 并且对各大旅游网站合理规划明确定位, 设置有特色的模块, 增强其技术含量,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站设计特色化。
一个网站的视觉效果是非常重要, 秦皇岛的大部分旅游网站很少有自己的风格定位, 比较凌乱, 极大地影响了游客的浏览和使用。因此秦皇岛旅游网站的界面设计和logo设计必须体现秦皇岛特色, 网页设计要美观要有特色, 注意网站的整体布局和颜色搭配。因此, 明确网站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景区网站, 最好能有与旅游目的地相匹配的统一界面, 比如“北戴河”和“老龙头”等秦皇岛的知名景点网站建设可以以借鉴大海和长城造型进行统一的界面设计。
2. 旅游景点介绍全面化、呈现形式多样化。
针对秦皇岛旅游网站已有的现状, 对旅游景点的介绍内容简单, 旅游网站对旅游景点的介绍很难吸引潜在的顾客来秦皇岛旅游的问题, 网站提供的信息也必须丰富多彩, 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实用性, 旅游景点的介绍可以通过图片也可以通过虚拟旅游和现场实录视频来展现。例如可以增加一些景区的旅游视频资料使游客提前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 增加游客的信任, 并且这些内容要及时更新, 才能够长久地吸引顾客。网页中加入Flash、三维实景演示增加网站的吸引力。比如“虚拟旅游”就是个极富新意的选择。如果能在虚拟界面里将景区的优美风光呈现出来, 在虚拟游戏过程中让游客切身体验旅游地的自然气息和文化氛围, 在游戏的乐趣中激发游客对景区的兴趣, 将对游客的旅游意愿带来很大的刺激。另外也要注意处理好网页美观度和网站打开速度之间的矛盾, 添加的视频最好采用流媒体的方式传输, 采用便于网络流式传输的格式。
3. 各种类型的旅游网站建设特色化。
不同类型的旅游网站建设侧重点应各不相同。比如官方性质的综合性旅游网站, 就应侧重整合信息, 将秦皇岛市内的主要旅游资源归纳分类加以链接, 并实时更新政府及各部门有关旅游的政策信息。一些主要介绍景区特色的网站, 应将重点放在“景点或目的地概况”等游客们最为关注的内容上。而其他一些民间网站以及旅游论坛, 重点应放在与旅游相关的一些趣味信息和互动信息方面。
4. 完善电子商务功能。
秦皇岛旅游网站应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功能, 借鉴淘宝、当当、卓越和京东等网上自付功能开展旅游在线预订功能和旅游产品的销售。旅游网站应加强与银行合作, 大力发展网上支付、手机支付、邮局支付等多种支付手段, 丰富旅游网站的支付手段, 并且要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 比如财付通、支付宝等。只有完善支付环节, 使其也形成网络化、电子化, 才能从根本上方便游客, 才能发挥出旅游网站区别于传统旅行社的优势。
5. 增强网站交互选择功能。
调查显示, 游客对于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关注, 比如淘宝网或者是京东网对某一个商品的评论对于其它人的购买欲望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如果旅游网站能够借鉴这些商业网站的做法为游客开辟一个论坛社区, 让他们交流旅游心得和感悟, 或是互相推荐, 不管对旅游网站还是旅游企业来说都是最好的宣传和促销。另外旅游网站设置的交互栏目应有明确的分类, 有专人负责回复。此外, 论坛的版主还可以经常号召并组织社区的旅游爱好者参加一些旅游活动, 这样不仅宣传了旅游网站, 也宣传了旅游线路。
6. 完善服务和管理功能。
(1) 完善检索功能和网站地图。要提高秦皇岛旅游网站的技术含量, 查询和搜索是各类型旅游网站必须完善的首要功能, 需要丰富网站内容, 完善数据库系统, 对于游客广泛关注的在线查询功能包括 (食、住、行、游、娱、购物信息齐全) 逐步进行完善, 方便游客的同时也是对秦皇岛旅游城市特色的宣传。另外对于一些大型网站最好设置旅游地图方便游客查询使用。
(2) 建设网站的英文和俄文版。通过浏览秦皇岛市各种类型的旅游网站发现目前只有中文版, 英文版的网站不完善或者没有。秦皇岛作为一个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来此旅游, 所以英文版旅游网站建设是很必要的;另外由于秦皇岛旅游城市的特殊性, 越来越多的俄国朋友也喜欢来秦皇岛旅游, 所以也建议网站开设俄文版本, 多种语言版本的旅游网站方便了外国的朋友通过网站获取有用的信息, 促进秦皇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3) 完善网站的多样服务功能。通过浏览秦皇岛旅游网站发现, 秦皇岛大部分的旅游网站对自助游、互助游这些越来越受到游客欢迎和关注的旅游形式缺乏支持, 在提供最佳旅游线路方面信息比较少, 所以秦皇岛旅游网站建设应重点完善这些功能, 加强其服务功能。
7. 完善推广宣传功能。
(1) 扩大在各大旅游门户网站上的影响度和表现力。建立有特色的种类齐全、链接全面的秦皇岛旅游门户网站。整合多方资源, 建立秦皇岛市旅游门户网站;依托国家级旅游门户网站和与其它旅游网站建立友情链接加强对秦皇岛旅游形象的推广。
(2) 鼓励专业企业带动秦皇岛旅游网站发展。政府作为秦皇岛旅游业、软件业、网络业发展的倡导者, 理应在网站的发展, 尤其在旅游网站的发展上, 给予支持和鼓励。就秦皇岛缺乏专业的旅游网站企业这一现状而言, 政府应制定一些积极的政策, 鼓励成熟的旅游网站公司落户秦皇岛, 带动秦皇岛的旅游网站的发展。
再者, 对于企业自身而言, 应多学习借鉴同程、携程的发展经验, 加强与成熟的旅游网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从而提高旅游网站自身的实力和企业知名度。
摘要:文章抽样对秦皇岛旅游网站现状进行调研,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各大旅游网站对旅游景点的介绍简单, 缺乏吸引力;各类型的旅游网站各自为营, 定位不明确, 特色不明显, 缺乏统一的长期的发展目标;整合多方旅游资源的秦皇岛市旅游门户网站缺乏;同时还存在网站界面设计特色不明显;网站的互动功能和辅助服务功能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文章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旅游网站建设的经验之上, 从秦皇岛旅游网站内容、界面、服务、交互以及电子商务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的策略, 以期促进秦皇岛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同时也期对国内其他城市的旅游网站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秦皇岛旅游网站,现状调研,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练红宇.旅游网站建设现状与构建要素设计.商业时代, 2007年27期.
[2]何秀芬, 杜艳艳.浅谈旅游网站设计.中国市场, 2010年第18期.
8.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篇八
摘 要:庆阳市地处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北腹地,基础设施配备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农村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加快庆阳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庆阳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政府威信,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和促进本地经济增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逐步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03.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15
Abstract:Qingyang City is located in the undevelope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its infrastructure is far behind of other developed regions,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Strengthening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farmers. It also can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n Qingyang. In this paper,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existing in rural areas of Qingyang, especially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farms and enhance the authority of the government, These suggestions can open up the market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provide a strong protection for the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 Qingyang city; rural infrastructure; new urbanization
庆阳市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同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地质条件又不利于交通设施和大型工程的修建,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基础设施供不应求的状况。随着西部大开发各项措施的不断贯彻实施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的提出,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城乡一体化,成为庆阳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发展基础设施4个方面[1]。具体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生活和生态设施。
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
1.1 总量不足
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基础设施投资额不足。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规定,地方的基础设施投资额应占本地财政收入的20%~35%。2011年庆阳市财政支出135.17亿元,而用于水利、道路、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完成投资15.42亿元,用于教育9.34亿元,用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完成投资3.82亿元,基础设施投资率是21.14%,只达到相关要求的最低水平。相对于投资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只有10.04亿元,约占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总资金的35.13%。2012年,庆阳市财政支出158.61亿元,其中用于农林水利资金24.84亿元,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投入总量仍然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二,农村基础设施存量不足。庆阳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存量不足主要体现在农田灌溉工程、供水供电设备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等方面。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短缺,导致部分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2012年庆阳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804 万hm2,但是有效灌溉面积只有4.794 万hm2,占耕地面积的10.7%;保证灌溉面积达到3.25万hm2,仅占耕地面积的7.3%,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供水供电方面,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推进,庆阳市农村供水供电能力有所改善,但是,设备陈旧仍然严重制约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医疗卫生方面,庆阳市农村地区一个乡基本只有一家卫生所,医疗服务水平底下,医疗服务覆盖不全面,根本无法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
1.2 种类单一,结构失调
从总体看,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发展较快的主要集中在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几个方面,但是这只是农村基础设施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在教育、农田水利、农村医疗卫生方面明显不足,造成农村基础设施机构失调,整体发展效果不佳的状况。
第一,教育方面,虽然各乡镇基本上都建有中小学,但是分布分散、规模小、设备落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发展。比如实验课,通过各地的调查结果看,只有县级比较大的几所中学零星地做一些科学实验,而分布在乡一级单位的中学几乎没有上过实验课,而且所见过的实验设备少之又少,教育质量低下。 幼儿园教育在当地农村发展也非常落后,不仅数量少,而且管理混乱。2011年正宁县幼儿园校车事件给人们敲了一记沉重的警钟。除此之外,课外活动简单、体育设施落后、学生吃住环境差,有些地方甚至教师资源短缺,这些问题都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第二,农田水利方面,目前庆阳市发展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但受本地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的气候影响,农产品产出量大打折扣。这急需相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庆阳市不仅相关设施少而且一些地方甚至没有此类设施。第三,医疗卫生方面,相关投入不足和医疗卫生条件差是其主要面临的问题。农村医疗网点少,村民们看病难,小病还是找当地的赤脚医生,大病很难得到及时地医治。不仅如此,而且还存在医疗设备落后,医务工作者水平有限、药物监督审计失调等问题。因此,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治病的需要。
1.3 交通通讯、供水供电基本满足需要
第一,交通通讯方面,庆阳市通公路的村数1 252个,占全市村数的99.3%,通公路的乡镇数达到116个,通汽车的村数达到116个。截至2011年末,庆阳市全市已有98%的乡镇和60%的行政村通了柏油路,所有的村基本实现砂石路的铺建。2012年庆阳市计划并完成建设农村公路300 km,各县乡基本完成通讯线路的铺建工程并且新增信息网络自然村90个。2013年继续拓宽、硬化农村道路214 km。
第二,供水供电方面,庆阳市开展了对重点供水水源的改造,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和扩建,全面提高供水质量。2011年底庆阳市自来水受益村数751个,占全市村委会个数的59.6%,受益户数25.03万户,占全市农村户数的47.6%,受益人口达到103.3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5.0%。 除此之外各地积极推广“母亲窖”工程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1.4 商业服务滞后,大多以原始集市的方式存在,布局点少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水平取得了高速发展,庆阳市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也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大趋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庆阳市除西峰区和各县级经济中心商业服务设施比较完善之外,在其下属的一些乡镇,商业服务还比较落后,部分农村地区人们的商品交易依旧停留在原始集市的方式阶段,由于受购物时间固定、商业点少等因素的限制,商品更新速度慢,农民可选择的商品较少。比如在运输方面,由于农村道路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输出;食品方面,农村居民以自给自足的方式满足他们对面、油等粮食的需求,导致了农民在日常饮食中食品种类单一,生活质量较低。
1.5 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有限
基础设施由于修建时间过于长久,并且很少进行保护和维修,不少设施的功能明显减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综合服务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如农田水利设施,一些偏远地区的农田灌溉工程仍在使用20世纪末期的设施,况且年久失修已很难发挥它应起到的作用。再如农村道路,虽然实行了“村村通”,但是由于质量不高,规划相对落后,又无后期的养护,很多已经成了“瓶颈路”、“断头路”,通达水平较差,并且部分公路技术等级较低,路基松软,排水防护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抗灾能力较弱。这种种情况的存在,致使部分县乡公路交通不畅,事故率高,社会效益差。
2 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成因
2.1 财政投入不足,资金渠道单一
由于庆阳市本身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很难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把如何降低成本以取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财政投入问题的关键。庆阳市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无法满足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当地基础设施发展规模,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于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当地政府尤其需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2]。
单一地依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的。庆阳市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来自中央财政和各级财政收入的支持,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资金来源过于单一。我国在这方面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村镇很多,如利用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投资来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或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和一些信用良好的非公有制企业的资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这些都是庆阳市拓宽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的有效途径应该考虑的。
2.2 缺乏有效的规划及管理机制
第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目标,只是采用出现一事解决一事的解决方式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其中一些设施的建设只是相关管理者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而忽略了规划的科学性,导致一些项目只是样子工程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第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效益低下。庆阳市大部分的农村基础设施都比较陈旧,需要精心的维修和护理。但是现实情况是,这些设备自建成后就没有了后续的投入和维护管理,老化失修比较严重也就无法保证长期地发挥效益。
2.3 政府及公众对基础设施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不足
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的职能之一,所以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有统筹规划决策之责、公共财政投入和整合之责、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之责以及监督管理之责[3]。但是庆阳市政府的相关管理者一般只是实行基础设施工程的规划和建设,而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有些缺乏科学性,导致重复建设频发,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低下。并且在后续的维护管理过程中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所应尽的职责,工程破损严重,使用期限短的情形时有发生,致使基础设施无法真正地发挥其经济效益。
公众对基础设施建设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相关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关注度。受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狭隘的“利己”思想的限制,公众一般对地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持观望态度,政府出台什么政策他们只是被动的去接受这个政策,而很少积极主动地去为自己的家乡建设出谋划策。
3 促进庆阳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有效地促进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调节资源配置,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财政投入应发挥的作用。在“十八大”的相关会议中,党中央明确要求政策扶持及财政投入要进一步向西部农村倾斜,对西部农村的公共基础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将更多的资金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所以庆阳市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财政的作用,响应党的政策号召,对农村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帮扶,从而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积极利用银行贷款尤其是政策性银行贷款。其次,积极吸收私人投资全力贯彻“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国家政策,在确保安全、可靠、合法有效运行发挥效用的前提下,可以有条件的对私人或者单位团体进行承包、租赁、拍卖等,进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4]。
3.2 完善投资建设管理机制
严格的管理机制可以保证相关工作的有效运行。基础设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庆阳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关管理者应该统筹规划,从长远利益出发,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行意识,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技能素质,坚决避免用人不当造成的严重损失。并且,应该选择合理的项目建设方式,对村民能够实现自建的项目就不实行招标,由上级相关负责单位和村委会组织村民自建,并按照当地劳务工资支付报酬;对工程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由相关负责单位聘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师或技术发包,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对村民无能力施工的项目,由理事会自主招标建设[5]。
3.3 提升管理者和村民的认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考察时,明确强调“用人要重用不玩虚招的干部”。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勇于开拓、强烈的使命感、勤奋好学和诚实与机敏的优秀品质。作为一个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些品质,想农民之所急、干惠民之所事,积极地组织协作,从农民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农民是农村基础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直接受益者。农民应该从自己的长远利益出发,积极参与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相关管理者和农民都提升了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3.4 加大宣传
积极宣传“十八大”会议精神和甘肃省的“联村联户”政策内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在甘肃省调研考察时的会议精神和政策方针。有效地宣传能够让农民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农民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庆阳市政府和相关管理者可以通过新闻宣传和制作更多的宣传栏,“电影下乡”时多播放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像资料,让农民随时可以了解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并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 刘伦武.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60-62.
[2] 潘耀国.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与对策——甘肃省庆阳市新农村建设百村调查[J].红旗文稿,2007(17):20-21.
[3] 吴春垒.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对策[J].理论界,2006(9):11.
[4] 冯丽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村市场的开拓[D].成都:四川省农业干部学院,1999.
[5] 魏新亚.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构成的地区差异[D].上海:同济大学,2002.
[6] 刘亚晶.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 严建武.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以甘肃省庆阳地区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08.
[8] 樊忠涛.基于体验理念的区域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庆阳市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9] 刘钊.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9.
【市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对我县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现状的调研报告09-27
市工商局校园食品安全白日行动方案06-17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10-18
食品安全自查报告06-25
食品安全整改报告08-09
学校食品安全检查报告07-07
信息安全现状调研报告09-01
现状安全评价报告编制08-15
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自查报告10-18
食品安全工作报告6.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