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家长志愿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4-07-16

浅谈幼儿园家长志愿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共10篇)

1.浅谈幼儿园家长志愿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一

浅谈园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080403020张文兰

【摘要】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资源对幼儿教育和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显现。幼儿教育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幼儿教育,有利于实现幼儿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的各种因素。幼儿教育阶段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很多,除了幼儿园内部及社区的教育资源外,还包括广泛的自然资源、历史名胜资源、民间艺术等各种园外教育资源等。本文就从以上几种园外教育资源,探讨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园外资源

一、问题提出

幼儿教育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幼儿教育,有利于实现幼儿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的各种因素。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1]但是笔者在幼儿园的见习中,认真观察有关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方面之后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利用的最多的是幼儿园园内、社区、节日文化的教育资源

2、自然资源、历史名胜资源、民间艺术资源已经有纳入到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中并做了不少实践与尝试,但在具体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而且普遍存在诸如开发与利用园外资源流于形式,资源开发不够全面与比较零散,缺乏科学的整合模式等问题。本文就针对如何有效地把以上几种源整合到现有的幼儿园课程资源之中,为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做一探讨。

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老师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很少将幼儿带出幼儿园的大门,让幼儿走进大自然中、体验自然、亲近自然。因此,幼儿很难在大自然中获得有意的生活经验。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要扩大儿童眼界,丰富儿童,要指导儿童向大自然、大社会取教在这广阔里,有着内容极其丰富、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活,这对于儿童认识自然、了社会具有无法替代的用。”[2] 可见,大自然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资源。我国的幼儿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即以社会为学校,自然教室的范围,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 俄国著名教育家卡普捷列夫曾提出:“儿童需要亲眼观看太阳的起落和月亮,一句话,必须与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现象融合在一起。”[3] 确实,大自然为儿童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环境,是他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生命源泉。

(一)带领幼儿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体验自然、亲近自然并融人自然

1、从根据季节的变化充分挖掘这一自然资源。

如在泉州,春天可以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观赏森林公园五彩缤纷的桃花、泉州的市花“刺桐花”等等有代表性的花卉或只植物让孩子们感受春天的气息、春天的黯然生机。夏天,可以带孩子们到东湖公园、或是西湖观赏亭亭玉立的荷花或是在绿荫地下畅想、讲故事、听故事。同时泉州也是一个沿海城市,教师还可以带领孩子们到海边、筑沙堡、玩泥巴、捡贝壳石子、看海浪渔船。秋天,天高云淡,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色彩最丰富的时候,看漫天飞舞的各色树叶,听一地金黄的落叶踩在脚下的沙沙声,还可以带孩子们到果园参观,到田间秋收,感受秋天的沉甸甸、喜洋洋。冬天,雪花翩翩飞舞,大地银装素裹,可以让孩子们到户外堆雪人、打雪仗。体验下雪的快乐。

2、利用自然中的天然材料

自然界中的草一木、一土一石都可以成为激发儿童创作灵感的有用材料,一片叶子,一根树枝,一把细沙,一颗石子,是儿认识、探索世界的凭借,也是他们进行操作和创造的绝材料。不同的天然材料具有不同属性、质感,以及不同肌理效果。能给儿童带来不同启示。我们可以和孩子一收集周围环境

中的天然材料:石头、树叶、贝壳、蔬菜瓜果„„让孩子动手动脑进行操作、创造。如,秋天的树叶,在语言活动中,是儿童发挥想象力创故事、儿歌的素材。在科学活动中,树叶可以用来排序分类、比较。各种各样的树叶,在美工活动中可以作为种图案的创作材料,制作出形象生动的图案。同样,石头种子、贝壳等都是孩子们探索、创作活动的材料。儿童操作天然材料的过程中,了解了不同物质的特性,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

(二)在自然角和种植区中创设富有自然气息教育环境

首先,在幼儿园中种植各种植物,供幼儿观察、认识、游戏。这些植物应该是发芽周期短、生长迅速、变化显著的花卉、树木,这样有利于儿童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其次,开辟种植园,让儿童参加种植蔬菜、瓜果,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此外,还应在幼儿园饲养一些小动物,如小蝌蚪、小金鱼、乌龟,供幼儿观察、探究。

三、历史名胜资源开发与利用

在幼儿园的见习中,幼儿园因为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在对历史名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不是很多,而这些历史名胜生动形象,是幼儿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的丰富资源。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讲过:“幼稚园的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儿童的环境不外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环境;一种是社会的环境。[4]自然的环境就是各种动植物的现象。社会的环境就人、家庭、集社、市廛 等类的交往。”历史名胜多历史、自然、人文、社交等综合特点,充分利用史名胜的这一综合特点对于幼儿的德育、智力、育、体育的开发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结合当地特有的历史名胜来开发教育资源

如,泉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城市、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而泉州拥有丰富的历史名胜资源。如,开元寺、关帝庙、天后宫、东西塔、闽台缘博物馆、郑和下西洋的雕塑等等都是历史文物建筑。还有泉州著名的山川如,清源山、大坪山等都是幼儿园很好的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功能,首先他具有节约教育成本的功能。其次有实物展示的功能和美学教育的功能。最后有文明社交教育和锻炼幼儿体能技术的功能[]。因而幼儿的德育、智力、育、体育的开发都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直接体验的。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幼儿参观、体验这些历史名胜建筑,老师可以静心策划一些历史故事,讲述给孩子们听,也可以作为孩子们的导游,向孩子们进行介绍文物建筑、名人的故事。这样孩子不仅有情感上的体验、还有知识上的收获。

(二)利用历史名胜资源进行幼儿教育是需要的问题

组织幼儿去历史名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虽然是一个非常有益的事,但也是一项非常细致、复杂的工作。一是由于历史名胜大多是旅游胜地,风光虽好但地形复杂,稍不留神就会发生危险;二是历史名胜游客众多,人员成份复杂,组织不好容易发生幼儿走失情况;三是历史名胜大多是文物保护重地和自然保护区,儿年龄小,控能力差,管不好容易发生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在自然园林中游玩时,生摘花、折草的现象。为此,组幼儿去历史名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实践教学前老师要对每次幼儿行走的路线进行精心的设计。确定出每个教学重点区域和重点引导幼儿实践科目的内容、时间和目标。尽可能得做到“幼儿在无意中学”,“我在有意中教”。

2、每次实践教学时最好有保健医生与同行。带游玩,证幼儿的安全。

3、在游人较多的地方组织幼儿活动时,尽能地组织幼儿手拉手排成路纵队行走,以防止幼儿走失。

4、每次实践教学前都要事先找好厕所的位置,幼儿需上厕所时一定要有一名老师引导、跟随。不能让幼儿乱拉乱尿,又不能让幼儿在解手时发意外。

5、要注意利用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公共道德意识。教育幼

四、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等。民间艺术能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能带给他们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5] 因而民间艺术资源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有很多幼儿园已经意识到民间艺术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开展了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努力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的环境,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依据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充分挖掘、精心创设与民间艺术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资源。例如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试图探索如何使幼儿对戏剧、工艺、腰鼓、木偶剪纸、染纸、中国结、泥塑、蜡染、舞蹈等多种民间艺术。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促进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民间艺术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开发各种有价值的民间艺术资源促进幼儿各种能力发展?

(一)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

优美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可以通过参观古迹或民间艺术作品展览,如民间剪纸、风筝、民族绣品、各地面塑、民间布玩具展览等容易吸引幼儿兴趣的活动,让幼儿对民间艺术有直观的感受,让幼儿感知民间艺术的存在形式,让民间艺术的客观历史、造型和色彩直观地展现给幼儿,使得幼儿产生对民间艺术初步的意识,增强他们对民间艺术的感觉和情感。

(二)充分挖掘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其实要充分的挖掘当地的民间艺术,如,泉州本地有名的“南音”,惠安的“惠安女文化”、“石雕、影调”,德化的“陶瓷”,人们代代流传下来的各种戏剧如,梨园戏、高甲戏、皮影戏等等。例如,在利用戏剧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设计个主题活动,利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开展,如,可以通过,角色的表演、绘画的创作,游戏、区域活动、歌唱表演等等。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体验民间艺术带来的乐趣。同时这些教育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获取对本土民间艺术的认识,从而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三)从幼儿的兴趣切入开展民间艺术教育。

教师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征及兴趣倾向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这样有助于幼儿把感知经验系统化,有助于幼儿把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总之,幼儿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关键是幼儿园要善于巧妙的利用各种资源,同时要对各种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资源吸纳进来并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模式,以便更好的促进幼儿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12.[2][3] 边霞.园外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田.幼儿教育,2004,(9):42.

[4] 王美云.历史名胜是幼儿教育生动形象的丰富资源[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5] 赵玉兰,张赤华,李芹.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发展关系的研究[J].前教育研究,2004,(1).

2.浅谈幼儿园家长志愿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二

一、多途径挖掘乡土资源

大自然是人类知识的宝库, 也是造就人才的摇篮, 我们根据农村地理环境特点把农村可用的乡土资源利用起来, 让幼儿更进一步认识自然, 热爱自然, 融入自然, 对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而且所收集的材料安全、卫生、经济、实惠, 不仅节约了有限的教育经费, 更突出了我们的生态教育理念。

(一) 走出去, 拓展幼儿的视野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我们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这些为幼儿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了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积极性、主动性, 凡是幼儿力所能及的, 我们都引导他们共同收集材料。如到附近的森林公园去捡石子、树叶、树皮、狗尾巴草、松果、芦苇杆等, 不断充实班上的游戏材料。还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增强与家长的合作, 充分发挥家园教育的合力, 共同开阔幼儿视野, 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如组织家长与幼儿参观森林公园、龟峰岩、果园、蔬菜种植基地等活动, 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准备, 拓宽了幼儿的知识面。

(二) 搬进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主要表现是喜欢探索。找到了这么多的乡土材料, 接着“搬”到活动中, 注重探索实践, 让幼儿有效的进行操作、创造, 变废为宝。如我们家乡农作物品特别丰富, 为充分利用家乡这一资源, 我们开展了“香甜的橘子”“可爱的地瓜”“美丽的竹子”等系列活动。通过赏、掰、吃、制作橘子灯等活动让幼儿了解柑橘的基本特征;在美工区内, 利用地瓜开展雕刻、印画、地瓜叶子粘贴画、地瓜藤编织活动;在音乐区内, 用竹子做成响板、木鱼等各种乐器让幼儿为歌曲打节奏。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又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的。

二、多空间展示幼儿作品

丰富多彩的作品可以使幼儿充分感受美, 积累感性经验, 并从中受到启发, 有利于再创作。多空间展示为幼儿搭建了表现自我的平台, 丰富的乡土区域活动蕴藏着许多智慧和活力, 满足了幼儿制作和创造的需要。孩子们面对这些熟悉的材料, 捏出一个个形象的物品, 拼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讲出一个个动听的古事……如美工区展示的“你看得出这些都是地瓜叶做的吗?”“有趣的地瓜”观察角展示的“果蔬变变变”表演区展示的“瞧, 我们的竹子、竹叶衣多酷呀!”建构区展示的“我们心中的龟峰岩”“美丽的森林公园”科学区展示的“茶叶可以泡水喝, 还可以这样, 呵呵呵, 厉害吧!”……这时, 自信与快乐围绕着每个幼儿, 他们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幼儿的创造灵感在展示区油然而生, 他们似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在创造的天地间自由飞翔。因此, 我们多留空间展示幼儿的作品, 给孩子提供了交流、学习、积累经验、寻找创作灵感的平台、多领域开发、构建乡土特色课程。

为广泛挖掘我园幼儿园的乡土教育资源, 我们利用暑假期间, 深入农户、田野、山川, 走访幼儿家庭, 向幼儿家长、亲友了解家庭、社会和幼儿园中可利用的乡土教育资源, 分领域进行取舍, 对农村幼儿园所具备的乡土教育资源进行取精舍俗, 与时代要求相结合, 与《纲要》精神相结合, 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结合。对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筛选, 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 做到资源为我所用, 为幼儿的发展所用, 为社会的进步所用。我们在利用本地区特有的文化、地理资源, 挖掘出有教育意义的乡土资源, 开发构建了许许多多涉及各领域的乡土特色课程———主题系列活动《有趣的地瓜》《好玩的泥巴》《有趣的石头》《茶香飘飘》。科学活动《家乡的米粉》《好吃的水果》《水果种子找妈妈》域;美术活动《橘子变变变》《种子粘贴画》;音乐活动《美丽的龟峰岩》《竹筒舞》《高甲戏》《小木偶》等等。以寓教于乐的乡土教育活动为突破口, 在“亲近自然”中培养幼儿的兴趣, 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步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多回归真实的生活, 深化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在《纲要》里社会领域方面也再次强调着爱家乡、爱祖国的目标及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 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内容与要求。而乡土文化便属于这样一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 对培养幼儿社会情感有着促进作用的教育资源。如我们开展的“我爱家乡的米粉”的活动中通过参观观察了解---亲自体验---分享和表达, 幼儿对罗溪米粉有了初步的认识, 通过后来的讨论, 表明他们对家乡米粉的制作过程有浓厚的探究兴趣, 对家乡有这样出名的米粉感到自豪, 真实的情感体验, 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

总之,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 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 这是《纲要》和《指南》中所蕴含的新理念。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在玩的时候, 总是散发出一种天真、幼稚的快乐。在以后的活动开展中, 我们将以《纲要》和《指南》当作行进的航标, 将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 充分挖掘家乡可用的各种教育资源, 为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让幼儿在自己不断地尝试、失败、思考, 在尝试中将知识和技能结合。在操作中习得直接的经验, 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让我们的学生增长智慧、解放个性、飞翔心灵。

摘要:幼儿园《纲要》提出: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 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不断开发贴近幼儿学习兴趣的教育内容。教师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 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因地制宜, 多途径、多领域地就地取材支持幼儿学习, 让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 使幼儿懂得探索, 乐于探索, 发展想象、创造、动手操作能力, 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家乡的乡土资源, 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中播撒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种子。

关键词:乡土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朱琴.园本课程建设中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江苏教育研究

[2]南京师范学院出版.挖掘乡土资源, 开发园本主题研究.

3.浅谈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三

近年来,我园立足本地的自然环境,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将园本课程的生长点定位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利用军部纪念馆、森林、田野等天然的大课堂,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人文资源,让幼儿在大环境中自主愉悦地发展。

一、利用自然资源,激发幼儿探究自然的兴趣

古希腊哲学家说:“自然喜欢躲藏起来。”这就是说,大自然下会慷慨地把它的奥秘和真相显露给人们,大自然等待人们去探索。因此,我们鼓励教师与幼儿走出幼儿园,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中独特有趣的现象及事物,在直接感知中学习。如我园中班设计的“可爱的家乡”这一远足主题活动,教师把幼儿带到美丽的铁山寺森林公园,让孩子们亲身感知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到树林中爬山、爬树、踩野花野果、观察草丛中的各种小昆虫,欣赏千姿百态的山山水水、鱼虫花鸟等。在龙泉湖水库边上使幼儿了解到我们日常生活用水的来源,并教育幼儿要爱护珍惜水资源。由于幼儿亲身融入到大自然中,他们作为活动的主体主动的参与活动,孩子们的探索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也随之增强,真正体现了“玩中学”、“大自然就是活教材”的思想。通过开展让孩子亲身体验本次活动,对家乡的美好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回到幼儿园后,孩子用收集的野果、野花、野草、树叶粘贴各种图画;用茅草粘贴成小房屋、树杆、编织草鞋;用树叶和野果拼成小金鱼、小动物;用画笔画出对家乡的感受。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由被动变为了幼儿主动的富有乐趣的活动。

二、利用田野资源,培养幼儿劳动实践能力

我园地处农村,广阔的田野需要广大农民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丰收成果。如大班设计了“美丽的田野”主题活动。教师运用春播秋收季节,带幼儿来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施肥、浇水、拾稻穗等田间力所能及的劳动。特别是秋天,和孩子们一起到地里帮助农民收玉米、大豆、花生等。在广泛感知的基础上,孩子们既主动构建了有关农作物的各种经验,又学会了分工合作,亲身体验和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深深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更加增强了爱惜粮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大班生成了“有趣的蔬菜”主题活动。教师带幼儿到蔬菜种植示范田感受蔬菜的多样性,带领幼儿实际观察,通过摸、闻、看来感知和比较各种蔬菜的不同特征。我们还组织幼儿参观蔬菜加工场,了解蔬菜的用途和加工的过程,体验丰收的喜悦;收集各种各样的蔬菜开展“我爱吃蔬菜”活动,将收集来的蔬菜分类摆放,开蔬菜展览会;向中、小班的小朋友介绍蔬菜的丰富营养,让他们喜欢吃蔬菜;同时要求孩子回到家里,参与家中蔬菜园地的种植、管理、收获,幼儿在如此丰富的环境中体验与尝试,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孩子们还用收集来的蔬菜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玩具,画出自己喜欢的蔬菜和自己想象发明的蔬菜。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蔬菜拼盘”活动,引导幼兒通过操作活动,感受蔬菜拼盘的色彩美、造型美,培养了幼儿正确运用工具进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验创作的乐趣。在此活动中,师生共同创设了班内的活动区:美工区进行蔬菜制作,搭建蔬菜大棚,主题墙面上设计蔬菜小吃店;自然区主要观察蔬菜的根和茎。

三、利用社区资源,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我园地处革命老区,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就在我园附近,在《红军爷爷的故事》主题活动中,我们与军部纪念馆馆长取得联系后,带领幼儿参观纪念馆,请老红军爷爷讲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故事,对孩子们进行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教育,让幼儿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艰苦朴素,勇敢顽强”精神,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通过对比、讲述等活动,增强了幼儿爱祖国的情感意识,激发了幼儿对老一辈革命家的热爱和敬仰。回园后,孩子们有的用松果拼成大炮;有的用树枝做成步枪、飞机;有的用螺丝拼做坦克;有的用画笔画出海陆空一些列武器。从而使他们心理上获得满足,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使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

总之,我们在利用本土资源选择主题活动时,要把幼儿周围环境及生活作为设计主题的基础,并兼顾幼儿各方面能力培养,贴近幼儿兴趣,并具有开放性、综合性、趣味性、科学性,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浅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篇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品质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现在主要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教学工具只有教材,部分教师还会稍加使用多媒体,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往往对文章里的内容一知半解,不能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其根本不能牢固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主流思想,拓展语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进行语文的学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1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诸多学校与教师却对课程资源的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就目前来看,我们可以将课程资源的理解主要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从广义上来说,课程资源是为了课程教育开展而组成的各种辅助因素,如社会文化、教师的知识储备等等;从狭义上理解,课程资源就是指语文教材、多媒体等教材工具的使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要通过不断寻找生活中的资源,将资源与语文内容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主要是掌握汉字的相关知识,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被汉语言文化包围的,所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较为乏味、枯燥,加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教师一直在课堂上按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也难以提升,所以教师必须拓展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更加有趣味的学习环境。

2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

2.1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教材资源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的,它涵盖了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在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第一步,就是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对教材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文字和篇章结构都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中,编纂者也是为了学生尽可能掌握知识而进行结构的设计。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进行文章的学习时,前面就会设计单元导读的环节,而且在文章的后面还配套相应的章节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完文章之后可以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例如在《桂林山水》这一课中,在文章之前设计了桂林山水的景色图片,而且还有对桂林山水的相关介绍,这就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对桂林山水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其背景有着一定的了解。在文章后面设有相应的练习,如寻找书中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对某些段落的理解,作者在一些语句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就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到的内容。

2.2巧妙地开发与利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资源:在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描述自然景观的文章时,可以将标有这一景象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桂林山水》的一文中就可以通过使用挂图等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挂图对风景进行描述,通过学生的主观表达,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磁带等方式,让学生跟着磁带进行美文朗读的模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样,减少文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桂林山水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

2.3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生活、身边、自然中的课程资源:除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我们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所能接触的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课前5分钟交流环节,通过一种轻松愉悦的聊天方式来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分享学生之间的生活趣事,拓展他们的所见所闻,往往在学生两天的过程当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还可以设置意见箱,让学生将一些不能与同学进行共享的事情以悄悄话的形式对教师表达,将一些自己的心理话与教师分享,同时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教师则要以一种更加成熟的角度给予学生的解答,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和自身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4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拓展教学资源时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优势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而绘画的内容就是来源于语文教材,将古诗词以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对诗词进行诠释,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这种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学校的教学特色,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了,教师需要不断地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信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角度寻找语文的存在,同时通过资源的利用也让学生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也一定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红岩.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5.浅谈幼儿园家长志愿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五

度假区大渔中学

杨武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国家又提出了新课程标准。但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学校实施课程改革存在着许多不利条件,尤其是农村中学,如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不能满足课改实验的需求,最大的难点都是缺乏课程资源。

新的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教师必须对新课程的教学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以利于课程改革推进与实践的顺利进行。下面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生物教育教学,关于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肤浅的认识,并与大家分享。

一、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新课程标准告诉教师,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此外,生物科学与技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因而生物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涵盖的内容广,知识外延大,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课程资源又在不断的更新,由此决定了课程是独特的而且永远是变化的。

二、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由于教材的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结合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适当充实教学内容,使课程具有时代性,而且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保证了与身边生活的联系、与现实社会的接轨,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实现新的课程理念,有利于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因其具有丰富性、开放性,而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它能密切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顺利地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生物课程资源开放与利用的体会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教育专家和课程专家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更是每一位教师时刻面对并要解决的问题。面对新课程的挑战,广大生物教师既要成为课程的成功实施者,又要成为教育课题的研究者,结合教学实践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应该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以及各类教学实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信息化课程资源。生物课的课程资源目前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

1、校内的课程资源

(1)教材和教参

教师应该科学、艺术地呈现教材资源。教师不仅要展现教材所提供的主要知识点,而且要考虑如何使用教材的内容更有条理,重点更加突出,方式更有艺术性,避免平铺直叙的呈现方式。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的主要课程资源,新教材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便于自学方面下了苦功,如学习导语引人入胜,强调以图代文等。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来说,更多地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饮食与营养”中的“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先取一些鸡蛋清,分别放进两只烧杯里,其中一只加入少量开水,并迅速搅拌。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活中水煮蛋的蛋白就是白色的,若改为直接对蛋清加热,可看到蛋白质凝固成“白”色的物质,当加热过度,还会放出臭味,又应了提示中的内容。

教师要让生活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教师还应当适当配以图片、动画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对于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强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由课程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积极的促进者、发展者,对教材持怀疑和评判的态度,对“教什么”和“如何教”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饮食与营养”中的“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从馒头或面包上取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馒头或面包屑发生了什么变化?预先做出来的结果不是变蓝色,而是变紫黑色,这与书中提示部分的内容不一致,不能这样让学生接受。怎么办?要做出蓝色才行。影响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有许多种,如碘酒换碘液及其浓度的大小,可是碘液易找,实验室、医务室就有,碘液需经过严格的配置(碘化钾4g、碘2g、蒸馏水100ml。先将碘化钾完全溶于部分蒸馏水中,再加碘和剩余蒸馏水,完全溶解后,贮存于棕色瓶中备用),有些学校可能没有这些化学药品。此外,被检测的食物也可能影响结果,经过多次实验后发现用米汤做这个实验会变蓝色,而且碘酒的浓度小些现象较明显。又如,七年级下册“人体对信息的感知”,在了解眼球的结构时,除了让学生观

察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外(也可使用课件显示),还让学生观察眼球模型,目的是让学生除了了解平面结构还要了解立体结构,从而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眼球的结构。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重要的课程资源,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要经常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积极探索新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3)学生

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等更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如:有的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有的学生领略过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风光;有的学生有过饲养家畜或种植花卉的经历等。另外,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课程资源可以利用,家长能够指导或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家庭中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书刊、可供学生探究使用的教材用具;家庭种植的植物、饲养的动物等,以上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这样每名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和学习。每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是一个知识源,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活力的可共享的资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体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在观察菌落时要配制培养基,所需材料为:琼脂(是一种煮沸冷却后能胶化成为固态的物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等。其中琼脂不易得到,所以一般的学校都不能做这个实验。学生听了后很失望,但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学生提出用果冻来做。经过了解发现:原来一般果冻中含有类似琼脂的胶体,如海藻胶,卡拉胶等天然胶体。然后由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学生买来果冻,学生把果冻取出放入烧杯中加热,果冻开始溶解,为防止烧焦,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入牛奶也可不加,因为果冻中原本就有营养,当变成液体后再煮沸一段时间灭菌,让其自然冷却。培养基就制好了。结果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由此可见,合理利用和开发学生自身的资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开发学生内在潜能,教师要允许学生挑战权威,鼓励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总之,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学中除充分利用实验室、图书馆、校园网、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电教馆等教学设施外,还应该积极利用校园环境资源组织教学。

2、校外的课程资源

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动植物园、良种站、养殖场以及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环境,高等院校和科技机构及其人力资源等广泛的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让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給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也显示出课程的生机和活力。

3、信息化课程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网上充足的信息资源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教师可利用互联网这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有机整合网上资料,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合理结合,是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关键,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对于网上检索和搜集到的教学资源,教师要认真加以筛选、编排、重组,按照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合理地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不会从茫茫信息海洋中迷失自我。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源。另外,这是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必备环节,适应信息化、分享网络资源,是时代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课题。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人的生殖”,可以让学生去电脑房,老师给出教学目标,学生自己上网查询,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又可避免学生害羞的情绪,还能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自由,学生到电脑房上课,兴奋之余都非常自觉的查阅资料,记载问题的答案。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与和谐。

可见,网络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网上学生和教师处在平等的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同一时空自主提取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社会热点话题资源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恰当捕捉学生兴趣浓厚的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教学是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

(1)利用央视热点教学

根据央视指南选择反映学生生活的热点话题或同步材料相关的专题节目,组织学生收看,如“绿色空间”、“探索发现”、“人与自然”、“动物世界”、“心理访谈”、“今日说法”等栏目,以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健康生活。

(2)利用节日、纪念日进行教学

“环境日”通过校园广播向同学们公布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全世界范围内,热带雨林正以每年1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2100多万公顷农田荒漠化,土壤每年流失量高达200万吨,每天超过70个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预计未来25年内地球上1/4的生物都有灭绝的危险,每年大约有2.8亿人沦为环境难民,使学生强烈感受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情感为之升华;“无烟日”组织学生写倡议书“愿做无烟国民”;“艾滋病日”组织

学生观看科教片《关爱艾滋病人》;“水利日”组织学生参观节水农业示范点······

(3)利用生物科技信息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查找最新生物科技信息,要求每周了解1~~2条、每学年组织一次“生物科技信息竞赛”,并鼓励学生以科技信息为题村开展演讲活动。这种教学资源能有效唤醒学生当科学家的梦想和科学探究的欲望。

6.浅谈幼儿园家长志愿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六

题目: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10年多的时间里,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作为新课标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已经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更好地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却不太尽如人意。语文教师对开发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深刻、开发利用原则把握不清是其重要的原因。通过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4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为基础,充分论述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性原则,以期对广大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裨益。阐述了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途径以及应当如何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

关键词: 教育资源 开发 利用

目录

一、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二、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2.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三、怎样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学习资源

2.提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 3.引导学生整理利用信息资源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指寻找和发掘与学生学习相关、符合学生逻辑与主题的资料,其中包含社会生活的资料,其过程具有开放性并应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和面对当今信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可以让语文教学超越其本身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它对于转变以往语文教学中那种缺乏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而现代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上,使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但是接受还有发现,这两种方式应是相互相成的,教师应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应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并超越教师的教学,学生对书本知识应有其独特性、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学生的直接经历,个人知识,生活经验应当受到重视。如有的教师在教《大自然的语言》这课时就先让学生质疑并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读的段落,然后通过多媒体引入课堂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位学生就把自己读到过关于恐龙化石起源的知识应用到理解“三叶虫”的形成上。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学生,可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得很自由、自主。

2.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2.1 扩大教育资源的范围

教育资源不再是以往人们所想的那样局限于教科书,或者是国家配套的辅导资料,其实教育资源的范围很广,我们要善于发掘。如下:

2.1.1 发掘教材

语文书一直是语文教育中的主要教学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作用还将呈相对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是说就要逐步舍弃语文书,因为现今的语文教材已根据时代的需要做出很大的改变:它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体现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已逐步改变以往过分强调学科中心主义的特点。因此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发掘教材,在教学时把语文书中的文章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开发更多的资源。如在教《桂林山水》这课时,有的教师就先让学生在网上或者图书馆查找有关桂林山水这方面的资料,学生有了自我动手的机会自然表现得很积极,很快他们就找到了大量关于桂林山水的照片、历史传说和故事,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曾经到过桂林所拍下的照片也拿回学校当作资料。教师在学生提供了大量资料后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共同讨论,结合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同时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播放有关桂林山水的VCD,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上都得到冲击,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节课前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共同开发了大量的资源,但是笔者认为这还不够,在今后我们在课后还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些探究性的题目让学生花更多时间找资料、思考,如请学生谈谈“桂林的昨天,今天与明天”,题目看起来可能会比较大,但它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1.2 确立儿童现有的兴趣与生活经验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它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有联系,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因素,因此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便成了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应该确立本班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经验,如一年级学生喜欢小动物吗?他们知道小鱼、燕子、老牛的尾巴有什么功能吗?他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功能?在确立了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小动物并对动物尾巴的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在教学当中在这方面就应少讲,尽量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知道的动物尾巴的功能,并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互相提出问题,为赢得比赛学生就会主动查找资料。他们的经验也在不断的自主查找、询问中获得。由此看来确立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以便于设立儿童感兴趣的话题就很重要了。但是不是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找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获取经验的机会。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大多数都只知道圆明园是被八国联军烧毁的,但圆明园的原貌如何他们并不知道,里面珍藏的东西如何珍贵根本体会不了,当然也不会对八国联军产生什么仇恨的感情。为了让学生对文章中心有进一步的了解,笔者认为可让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原貌(照片、历史)及珍贵物品的资料(如曾展出的铜猴首、铜羊首、铜虎首的价值),甚至可以带他们参观珠海圆明新园。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或者参观的过程逐步了解历史,同时仇恨八国联军的感情也自然产生了。学生在获得了一定知识经验后学起课文来就会更投入,更轻松。

2.1.3 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因此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不仅决定教育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还是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其促进者,引路人的作用,不但要把自身的资源传授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如在学习《狱中联欢》这一课时,许多学生都没读过《红岩》这本书,对文章描写的情节比较难理解,如果要学生回家自觉阅读,笔者认为面对如此厚重的一本书,想必也无多少学生能真正地看一看,这时教师就可利用本身的知识经验告诉学生有关江姐、成刚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介绍描写比较精彩的章节给学生,这样学生阅读时就不会感到吃力,对阅读也会产生兴趣。另外由于教师是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做好准备,以便能在能力、需要、经验等方面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如有一位教师对《三国演义》的故事以及文中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物的性格都非常熟悉,因此在教《草船借箭》这一课时这位教师就先引导学生提出“十天之内造箭尚且不易,诸葛亮为什么仅仅三天就能完成任务,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何处?”等问题,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生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互相争辩、讨论。在这节课中教师虽没运用大量软件,但凭自身对课文理解的深度以及丰富的知识经验,通过讨论和争辩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教育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2.1.4 图书馆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区文化资源,学校既可采取和图书馆建立联系实现两者资源共享,也可在校内建立与图书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可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课文前笔者认为就可让学生先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在对课文以外相关的资源了解以后自然上起课来就有兴趣了。

2.1.5 互联网

互联网的开发可突破传统教学内容的狭隘,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有的教师就让学生借助网络收集有关信息丰富的作文内容并通过网络的群组管理功能让学生按实际需要分组,学生通过计算机通讯进行协作学习、单独写作,教师可立即对学生所写的文章进行批阅,或者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修改自己和别人的文章,这样学生与教师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个别辅导,互评自改,从而扩大了教育资源的范围。

2.1.6 社会生活实践

学生能否顺利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是否经常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教师应当定期安排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如参加学农活动,参加校外帮助孤寡老人的活动等。教师还可联系学校附近的街道、公园、商场,让学生参观并充当志愿者,以便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

2.2 扩展教育资源的空间

由于教育情景与经济投入的不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即便如此,笔者认为对于薄弱学校来讲教育资源也可以是相当丰富的,这类学校所缺乏的不是先进的设备而是对于教育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哪怕是一棵树、一朵花、一幅图,它也有其教育价值,关键是我们怎样去运用。因此我们应当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

2.3 教育资源开发的手段 以往的教育资源一般只是从教科书中获得,再者就是通过购买一些外国材料,以此作为教学材料,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缺乏。其实获取教育资源的手段是很多的。教师既可通过多媒体呈现教育资源,也可通过CAI有序地呈现,另外还可以把教育资源分门别类让学生交流选择。如有的教师在教《我坐上了飞船》这课时就采用了多种手段开发教育资源,如利用多媒体在一年级学生面前呈现了高山、平原、岛屿和海洋,学生通过多媒体马上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含义,省去了教师不少的教学时间。到后来教师又通过电脑有序地呈现中国地图上的长江、黄河与万里长城并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做练习或是观看介绍这些地点的照片,学生在认识了这三个地理名称后自主地在计算机上观看照片或做练习(找出这些地方的位置)。由于教师在开发教育资源时利用了多种手段,因此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怎样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可寻找多种外在资源辅助学生学习。如有一位教师在教《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前了解到学生对这个故事并不熟悉,故事发生的年代离他们的实际生活也比较远,于是老师就把这个故事的片断根据课文的内容播放出来,学生在边学课文的同时边看VCD,不知不觉就被老师带进了教材。

2.提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

现代科学知识发展变化快,教师在短短的几年内把教科书上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教师应把教科书上的重心转化为指导学生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如有的教师在教《趵突泉》这课时就先提供给学生多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如为学生提供查找有关济南趵突泉的网上地址或是参考书目的名称,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朋友组成小组共同学习。由于学生掌握了查找信息的方法,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所讲的内容连在场的老师都没听过,其信息量远远大于以前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所获取的知识。

3.引导学生整理利用信息资源

现代生活信息量如此之大,学生即便取回了大量的信息也不知道如何整理和利用使之切合课堂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学生筛选并整理出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如《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关于地球的资源环保的信息可谓应有尽有,学生在网上、图书馆、书店都可找到这方面的图片与文字材料。可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只是照着资料读,有的学生不识字读错音,有的对其意思不甚理解。面对如此情况教师应利用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或引导其作出自我分析,取出资料的精华,读出自己真正的见解,将资源上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资源。

总之,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应当共同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当中。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张华 崔允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6月 402-418页

7.浅谈幼儿园家长志愿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七

一、利用本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幼儿园教学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如交往能力、基本的事物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幼儿园学生的年纪都比较小,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弱, 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融入本土课程资源,可以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生了解“ 身边的植物”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幼儿园内的小花园,或者组织学生到植物园进行学习。 在植物园,教师可以为学生一一讲解各种植物,让学生亲眼观察到各种植物,感受到不同植物的特点。 植物园中植物种类繁多,可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 并且,通过学生设身处地的观察,可以促进学生对日常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体育活动

幼儿园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重点培养,更要注重体育活动的开展。 通过为学生设置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得到培养。 通过利用本土课程资源,为学生制作简单的体育用具,如,一根皮筋、一个皮球等,都可以有效丰富体育活动,学生用皮球可以进行传球、拍球等形式的体育活动。

8.浅谈幼儿园家长志愿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八

关键词: 农村地区幼儿园 本土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一、对农村地区幼儿园课程资源涵义的理解

对于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含义的理解,国内外诸多专家各抒己见。农村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是指在农村地区的,整个农村地区范围内能够促进幼儿园课程顺利开展与进行的信息、基础设施、人员队伍等各方面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幼儿园学校范围内的资源,而且包括学校范围外的一些资源。

农村地区本土课程资源有两个典型的特点:第一,各农村资源形式多样,具有隐秘性的特点。它以各种形式分散在农村的各个地区,这就需要农村幼儿园教师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第二,农村乡土课程资源贴近生活实际,形式简单,需要教师以一定的教学形式加以利用。

二、目前农村幼儿园对本土资源的利用状况

1.幼儿园本土课程资源利用形式单一

幼儿处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初级阶段,渴望接受知识的熏陶,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幼儿园对于教师和基础设施都有很高的标准。因此教师必须从各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但是就目前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利用状况来看,农村地区由于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对于课程资源的设置还存在很多缺陷。对于农村地区很多隐性的本土资源的利用程度还不够,老师没有将这些资源充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导致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教学形式单一、课程枯燥乏味,并不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打开他们的思维。

2.农村幼儿园对本地资源的利用缺乏合适的途径

幼儿园对本土资源利用的途径是指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开发本地资源,实现对幼儿的教育。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教育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做到“走出去”。比如幼儿园可以加强与小学初中的交流与合作。目前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限制了农村幼儿园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扩展。这将不利于开阔幼儿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让幼儿能够对社会有更好的认知,不利于对幼儿的身体和心理方面进行更全面的教育。

3.对相关基础资源的利用程度比较低

对相关基础资源的利用程度决定了幼儿园教学的效果和成绩。对课程资源能够进行多次重复的利用,并且不同的形式得以展示,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目前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对指定教材的利用上,很多教师认为教材囊括了学生应该储备知识的全部,应该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对课本的解读上。

三、农村本土课程资源利用程度低的原因

1.当地的教育领导者对本土资源利用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幼儿园教师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当地幼儿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幼儿教师对当地的本土资源有很好的认识和把握,并能够转换成有用的知识为他们所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农村幼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本土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和思想素质不高

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导致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投身于农村教学当中。这就使得农村地区缺乏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影响对本土课程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大多是一些年龄偏高的老教师,他们的思想上比较传统、保守,教学时坚持以课本为主。这很难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也不会把过多的精力花在领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体验生活等教学形式和活动上。

3.农村本土资源的隐蔽性

农村地区本土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除了教师和学校方面的原因之外,还与农村资源本身的隐蔽性有关。农村资源比较分散,形式多样。这就使得教师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限制了教师的能力发挥和施展。

四、高效利用农村资源的方式方法

1.提高教师的思想重视程度

为了提高教师对于本土资源利用的重视程度,可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他们对于本土资源课程利用意义的认识。让他们自觉地补充知识,主动创新方法,加强对农村地区资源利用的开发与研究。教师从自身做起,主动带领学生参与到农村资源的探索过程中,才会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对于农村资源利用的程度。

2.完善教师下乡教学的优惠政策

国家可以出台相关农村教师教学的优惠政策,并且具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引导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农村教学过程当中。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于农村地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国家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农村幼儿园的教育中,为农村教育贡献力量。

3.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思想沟通

教师、学生和资源三者是有机统一的,任何一方的主动性不强都会影响教学质量。在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他们认为老师带领孩子体验农村的资源并不是虚度时间,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体验他们生活的不易,使他们增强学习的动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五、结语

农村幼儿园的教学在我国人才教学中发挥着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重视对农村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村幼儿教师要培养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引导农村幼儿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怀。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浅谈幼儿园家长志愿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九

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品质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现在主要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教学工具只有教材,部分教师还会稍加使用多媒体,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往往对文章里的内容一知半解,不能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其根本不能牢固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主流思想,拓展语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进行语文的学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10.浅谈幼儿园家长志愿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十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课外教育 课外教育资源

[论文摘要]高校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着意识不强、重视不够、闲置浪费、配置不当、盲目开发等问题。为充分发挥课外教育资源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当进一步明确大学生课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树立科学的课外教育资源观;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主体性和互动性的地位;加强和改进相关职能部门规范性和导向性的建设;抓好教育载体的培植和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逐步推进,社会的人才观、高校的教育观、教师的教学观以及学生的学习观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课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肯定。因此,文章尝试从如何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好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的视角,谈谈高校课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借以抛砖引玉。

一、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及其分类

(一)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

目前国内对课外教育资源尚无明确的定义。但在教育经济学领域对教育资源内涵的探讨则较多并颇具借鉴意义。较具代表性的有:“教育资源作为社会资源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体发展需求所必需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所有相关资源”“投入教育过程的一般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它们的总和,即教育资源。”据此,笔者认为课外教育资源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的,在第二、三课堂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课外教育资源一般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塑性、类别的多样性、结构的兼容性、功能的多元性、使用的共享性等特征,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阵地。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课外教育资源,可以使课外教育资源的种类更丰富,功能更强大,效果更明显,这对于把握大学生课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外教育资源的分类

在不少高校学生、教师看来,课外教育就是课外校园文化活动,课外教育资源就是举办的各种各样活动及其主体。实际上,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资源以外,还有很多。笔者认为,大学生课外教育资源,大致有如下几类:

1.活动资源。即各级各类组织、团体和个人组织开展的可用于大学生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1)按活动举办空间的不同,可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2)按活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学术科技活动(如学术科技竞赛、科研实践、研讨交流、报告讲座、科普与科技作品展示活动等)、文化体育活动(如文学沙龙、主题论坛、演讲与辩论赛、书画摄影作品竞赛、文艺晚会、影视鉴赏会、球赛、运动会等)、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四进社区”、挂职锻炼、主题调查、专题体验、勤工助学、创业见习等)、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义工、支教扶贫、敬老扶弱、结对帮扶、专业援助等)。(3)按主办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党团活动(如入党入团宣誓、党团组织生活、干部培训、主题团日、党校团校活动等)、学生会活动(如竞选考核、学代会、师生座谈会、权益保护活动等)、社团活动(如社团大会、社团节以及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文化体育、学术科技、公益服务活动等)、部处室活动(如评奖评优、总结表彰、典型宣传、专项会展、培训竞赛等)、院系活动(如院系庆典、学风建设、班际共建、联谊交流、专业竞赛等)、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学科竞赛、互助促学、纪律检查活动等)、宿舍活动(如文明共建、互查互纠、卧谈会、读书读报活动等)。

2.组织与人力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教育教学、能为高校教育目标实现做贡献的组织、机构、部门等团体和个体资源。组织资源,分校内组织资源与校外组织资源。校内组织资源包括党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院系或班级组织、党政部门、科研机构、后勤与教辅部门以及其他学生非正式组织、自组织、虚拟组织等;校外组织资源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街道社区村委理事机构、民间组织(国际国内)等。人力资源,包括校内的专职教师、管理干部、思政专干、学生骨干、师生典型,校外的校友、名人名家名师、社会典型、时代模范、历史人物、家长亲属以及校内外的朋辈资源等。

3.财力与物力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课外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财力和物力的总和。财力资源根据来源渠道不同可分为校内与校外两类,校内的包括学校行政拨款、专项资助、院系部门支付、自筹经费等;校外的`包括政府拨款与立项支持项目、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社会团体与民间组织项目资助、横向合作项目经费等。物力资源包括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与其他科研场所、文体活动场馆、专业与人文展馆、校园景观以及校外的各种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自然与人文景观,校内外的技术设备等。

4.信息资源。即可用于大学生课外教育教学、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各种信息。按信息来源不同可分为:图书信息、报纸信息、期刊信息、电子库信息、光盘信息、广播信息、电视信息、互联网信息、手机信息、橱窗板报信息、电子屏幕等户外传媒载体信息等。

值得说明的是,除以上主要的四类课外教育资源外,实际上,由于划分方法的不同课外教育资源还有许多不同的划分。如按存在形态不同可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按资源属性不同可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按存在形式不同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按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按时间先后不同可分为历史资源、现代资源和未来资源等。

二、目前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课外教育资源认识不足,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

高校相关主体对课外教育资源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差,资源开发意识不强。不少人片面认为课外教育就是搞活动,活动就是资源的全部;多数人认为课外教育是团委、学生会和学工干部的事情;有部分人认为课外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才是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可有可无,甚至认为课外活动会影响课堂教学,而没有认识到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没有了解到课外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势及其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巨大潜在功能,导致发现不了课外教育资源,也很少主动去开发资源的新功能,使得不少资源处于原始、低效状态,更不会去积极培植新资源。

(二)对课外教育资源重视不够,人、财、物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在:没有明确专门的部门负责规划、统筹、管理课外教育工作;不重视对课外教育组织管理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及学生骨干队伍组织开展课外教育的能力培训;专业教师、管理干部较少参与课外教育活动,而思政专职干部作为课外教育的骨干力量参与课外教育指导、管理的时间和精力也很有限;经费投入主要依靠学校拨款和自筹,数量十分有限;课外教育活动场地缺乏,技术设备落后、严重老化;对师生参与课外教育活动的有效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课外教育活动的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不足。

(三)开发与利用课外教育资源工作处在较低水平

校内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校外资源的开发、整合尚处在低水平状态。主要表现在:校内名师和专业骨干教师在课外教育中很少发挥作用;学生组织、社团在其中的作用还没充分发挥;不少质量不错的活动,学生的参与面十分有限;图书馆、实验室、专业和人文展馆等许多有益载体利用率低;网络、广播等信息载体的潜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对校外的校友资源、企业资源、社会机构的其他教育资源的吸纳、整合还处在低水平状态。

(四)课外教育资源的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

资源开发存在盲目性,课外教育资源的巨大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或部门开展课外活动过于频繁,使少量学生因过于热衷参加活动而影响了课堂学习;部分学校文体活动的比例过大而学术科技活动偏少,没能让课外活动较好地延伸课堂教学;一些活动举办单位片面追求活动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活动的质量和实效上;目前课外教育资源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功能发挥相对较好,而在促进专业教育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潜在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综上,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缺失或滞后的,专业教师参与课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待提高,学生参与课外教育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亟须引导,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机构设置与制度安排尚需健全和完善,课外教育资源的科学、全面、可持续开发已经成为必须重视和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大学生课外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前提

思想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因此,要做好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的课外教育资源观是前提。具体地说,就是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课外教育资源的内涵、特征、种类、功能以及其开发与利用对教育目标实现的意义和价值,要从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度来看待课外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要从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联系中把握课外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势和独特价值,并主动树立全面的资源观、发展的资源观、开放的资源观和资源的整合观、资源的效益观,积极进行观念更新、模式创新、举措更新,使课外教育资源的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掘和发挥。

(二)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主导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是基础

主导性决定着方向,创造性决定着质量。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课外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定位、内容、形式、运作模式、实施细节等的总体设计和把握上,而其创造性则主要体现在对目标定位的吸引性、内容的贴近性、形式的新颖性、运作的有序性、实施的有效性的追求与实现过程中。在本课题组对精品活动资源的个案调查中发现,所有得到师生普遍认可的精品活动,无一不与指导老师的策划与运作的投入程度、创新水平等密切相关,而对反面案例的评估也发现,缺乏老师指导是活动成效低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举措,要从打好基础的战略高度,深入地激发包括教师、管理干部和其他教辅与服务岗位工作人员在内的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其中的主导性和创造性。

(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主体性和互动性的地位是关键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尊重和实现,决定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因此决定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尤其是课外教育活动,它具有时间的随意性、空间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组织的动态性、参与的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它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要求则比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的要高。同时,相对于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的优势表现在互动性强、选择性多、个性化程度高等方面,如果互动性没能得到实现,则课外教育的价值和吸引力就不复存在。因此,高校应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三方面下工夫,从满足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选择、关注社会的需要出发,不断增强课外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参与性,积极促进大学生在其中的主体性、互动性的实现。

(四)加强和改进相关职能部门规范性和导向性建设是重点

课外教育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纳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范畴和体系中。尤其是在目前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尚面临如上问题的现实背景下,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实现对课外教育活动管理的规范性、发展的导向性,应成为当前做好该项工作的重点。高校应尽快探索建立有利于课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管理体制、评估体系、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整合机制,通过抓规范提效率,树导向出效益。

(五)抓好教育载体的培植和创新是突破口

从以上论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的大学生课外教育工作,不是没有资源,是现成的资源没被利用,是资源的潜在功能没有得到开发,是资源的现实功能没用好,究其原因,是整个课外教育没有经过精心培植和着力创新。课外教育资源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塑性、类别的多样性、结构的兼容性、功能的多元性、使用的共享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课外教育的教育载体是需要培植且是可以培植的,而创新的主旨就是要解决课外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实效性问题。高校要从战略突破的高度出发,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狠抓一批龙头载体建设,如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等,以点带面,全面做好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切实增强大学生课外教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王兰.教育资源配置及优化配置初探[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5(2).

上一篇: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下一篇:普京的政治理念与俄罗斯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