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食堂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2024-08-18

浅析企业食堂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共10篇)

1.浅析企业食堂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篇一

浅析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推荐阅读

一、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已经脱离了单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办学状况,步入了多渠道筹资的办学模式。高校自主权逐步扩大,在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同时,高校还开展对外投资、合资、租赁、创办校办企业等经济活动。资金使用已经涉及到教学科研、物资采购、基本建设、后勤保障、产品生产等方方面面。要使大量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活动健康和有序的进行,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然而,我国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现在还不够健全,一些违法违纪和管理混乱带来的损失浪费等问题,事实上都可以在内部控制方面找到原因。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有些高校往往强调对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的内部控制,弱化了对科研经费和银行贷款的内部控制。而现实是这一部分资金所占比重很大,是不容忽视的;有些高校未将二级单位财务和校内结算中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致使校内结算中心出现非法集资、高息揽存、发放贷款等违规资金运作现象。内部控制的内容不全面。如有些高校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内部控制执行不严。有些学校虽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固定资产管理不严 许多高校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固定资产验收不负责任,保管维护不力,违章处理不严;固定资产入账、销账不及时,入账价值不准确,形成大量账外资产,使固定资产有实无账、账实不符;有的部门之间存在相互攀比的情况,竞相购买现代化办公设备,造成办公成本高,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同时也存在相关部门缺乏配合,部门之间没有定期核对制度,缺乏沟通与协调,各自为政,最终往往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账实不符与无序。风险意识缺乏 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实行,学校办学起点的升格,国家、地方财政拨款和自筹收入等无偿性财务的支撑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对资金的需要量。学校为了搞好基本建设,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但是,部分高校对贷款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贷款所增加的财务负担及到期不能还贷的风险。盲目贷款征地、上项目,其规模大大超过了经济承受能力,潜伏了高校发展的隐患。个别高校,由于贷款远远超出了总资产负担能力,沉重的利息支出使学校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现,难以抵御发生意外情况,这样必然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科研及维持费用的支出。预算编制不完善 一些高校没有树立起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各部门预算和高校内部预算脱节,编制预算与执行预算脱节;预算项目没有尽可能细化,预算支出没有科学的定额和标准;预算编制时间过短,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了部门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有时编制的部门预算没有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高校缺失对“债务预算”的管理规定,导致目前高校预算和会计核算之间有很大差别,使高校的举债问题难以处理,预算编制基础面临挑战。在预算执行上存在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的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以正确、完整的评价的情况。预算执行中还存在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一些学校对于各项事业经费,在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对全年业务开支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无控制,不管对事业发展是否需要,只要领导批字就全部报销。资金的使用缺乏计划性,因而导致资金使用不合理,使一些主要工作因缺乏资金不能按期完成,影响了事业的发展。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目前的高校财务工作范畴仍然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对内、对外只能提供有关的历史数据和基本信息的解释。财务处仅仅是履行经费收支的“大出纳”。对内对外提供的有关基本信息,仅限于历史数据和解释,未进行深入的财务分析、资金效益考核。随着学校升格后办学规模、经费来源的迅速增长,经济业务更加繁琐、内部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高校的财务工作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守旧的会计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财务工作要求。

二、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法纪观念,树立依法理财的思想。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财经工作,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确立财务管理在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必要地位,改变财务工作是“二线工作”的观念。加强领导班子的财经法纪和财务规章制度的学习,加深领导成员对财经责任的意识,在班子成员中形成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的观念,做到认识到位、管理到位和执行到位。完善校内经济责任制,规范内部管理。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相结合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下,建立和完善责、权明确的校内经济责任制,完善责任追究办法,维护学校内部正常经济秩序。其一,落实校长是学校财经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要加强对学校财务管理的领导,科学决策,合理运筹有限资金,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其二,坚持财务“一支笔”制度,落实内部二级部门负责人的审批权限,并强化与权利相对应的责任意识。其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人、财、物等事关学校资源运用的部门,按照岗位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原则,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权利的制约,及时发现和纠正财经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制度来管理、控制经济行为。强化预算管理,切实发挥预算管理在学校财务工作的“指挥棒”作用。从实行部门预算以来,高校预算从编制方法、内容以及程序上都进行了规范,对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仍然存在预算编制被动应付、收支测算不准确、执行不严以及“对上”预算和“对内”预算两本账等问题。强化预算管理,必须树立预算管理在学校财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以预算统领学校财务工作,确实发挥预算管理在学校财务工作的“指挥棒”作用。具体而言:一是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和资金来源渠道,编制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配套的资金筹集计划,保障学校年度预算的可持续和有计划。二是提高预算编制水平。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并按照“轻重缓急”和事业发展需要确立专项建设项目。三是注重预算执行过程的严肃和强化监督职能,对经学校审定的预算,原则上不予调整,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强调预算管理从“重分配”到“重管理”过渡。同时,加大对预算执行的监控和分析,对经费支出,特别是项目资金支出严格实行“问责问效”。加强贷款管理,防范财务风险。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学科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正确处理好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与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坚决杜绝一切奢华浪费和超标准行为。二要建立贷款资金风险防范机制。即结合学校自身财力和国家资金市场,认真研究项目资金结构,以资金成本最低为标准制定科学的资金使用方案,努力降低贷款资金在项目中的比例,减少财务风险;根据事业收支规划,合理安排贷款本息的偿还时间,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准备不足、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财务信用危机;建立贷款还款准备金制度,每年定期按贷款余额提取贷款还款准备金,硬规定准备金不得挪作他用。三要建立贷款风险预警制度。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开发的“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认真测算学校累计贷款控制额度和贷款风险指数,随时掌握和了解学校财务风险状况。对于财务风险达到预警线的,作为财务部门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建议重新审定建设计划,停止贷款资金筹集。加强培训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业务队伍。定期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加强财经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使财务人员知法、懂法和守法。特别是要不断加强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改革等新知识学习,以适应财政改革要求。坚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廉政建设。财会人员树立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秉公执法,自觉地遵守和维护财经纪律,敢于严格要求自己;同时结合高等学校的特点,树立育人为本,主动搞好服务工作,注重服务态度,并建立承诺制度,自觉接受学校师生员工的监督。

2.浅析企业食堂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篇二

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家庭以及社会的安定,交通安全问题牵动每个人的心。本文即是对电力企业内部的交通安全管理状况进行分析,根据所呈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使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减小到最低。

1 电力企业内部交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1.1 交通安全制度不健全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电力企业通过“三集五大”的机构改革,变化也是日新月异,这得益于电力企业跟随时代步伐及时调整电力生产的制度,但是太过注重生产力的发展,以至于电力企业内部对其他方面制度所存放的精力不足,交通安全就是其中一点。制度不全面,对企业车辆行驶安全中存在的隐患不够重视,导致内部车辆管理不到位,这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中的重中之中。

1.2 司机驾驶技术有待提高

企业招聘司机主要依据所持驾驶证和驾驶年龄以及经验,驾驶员并未定期组织驾驶培训以及考核。司机只需通过驾校短时间培训即可通过考核拿到驾驶证,并且存在兼职驾驶员,驾驶操作或道路情况处理经验少,技术欠缺,这些都是极大的安全隐患。驾驶员只依靠经验驾驶是远远不够的,对驾驶员驾驶技术的不重视是对人生财产安全极大的不负责。

1.3 企业对驾驶过程监督难度大

在驾驶过程中行车安全与否全在于驾驶员,且整个行车过程车辆一直处于动态的坏境中,驾驶员的精神状态,道路路况,天气情况,道路周围情况等都是车辆行驶过程中应注意的重要问题,如果在行驶过程中车速过快,天气恶劣,道路环境欠佳,交通拥堵等都是交通过程中的极大隐患,驾驶员一旦精神松懈,确定危险因素增加,遇见不足,应急处理能力下降,都可能造成不可预估的危险情况。这一切企业监督难度较大,驾驶员这样的“单兵作战”,只是交通安全管理成为一个难题。

1.4 驾驶员与乘车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驾驶员如果驾驶经验少,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再加上乘坐人员未经过安全教育,缺乏安全意识,不进行乘车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以及遇到危险如何快速逃生的安全教育,会使他们的危险系数增高。乘车过程中一旦发生不可预知的事故,便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交通安全中的一大漏洞。

1.5 保障措施不到位

电力企业的交通安全管理不像电力生产管理一样一层一层制度明确,管理严格。它一般隶属于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或者是分管部门的管理范畴,这样松懈的管理制度使得安全保障无法到位。管理到达边缘化,上级不够重视,专业人员缺乏,使得交通安全管理的保障措施不到位。

1.6 安全制度执行不力

不少电力部门虽然设有专门的交通制度,但是执行过程却不严谨。单位对车辆违章行为考核力度不够,制度执行不严,使得小事故不断,这必然为大事故埋下祸根,最终导致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2 交通安全管理的改进措施

2.1 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

2.1.1 明确责任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相关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直接管理安全制度的上级领导以及管理部门,制定季度或年度的考评制度,根据交通安全以及日常安全检查状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个人绩效挂钩,与驾驶员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日常考核以及对车辆安全问题的排查,出现问题做到责任到人。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与驾驶人员对安全的重视,交通安全制度才能细化到像电力生产制度,达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1.2 完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像电力生产制度对于电力生产效率的作用一样,是保障交通安全的重中之重。企业应重视完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交通安全的管理。完善驾驶员的教育和培训制度,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车辆行驶记录,车辆日常检查记录,交通安全奖惩制度,车辆调度记录,交通安全定期分析等交通安全中不可忽视的制度。

2.1.3 加强监督管理

企业必须加强交通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使驾驶员对安全问题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将交通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企业应对车辆行驶状况定期以及不定期进行检查,应加强车载GPS监控系统的监督管理,时刻掌握行车记录;限定车辆行驶区域,严格控制行驶速度;重点监督部分经常违规车辆行车记录,并以此作为奖惩依据;设有安全监督员,随车调查车辆行驶状况等都是加强监督管理的有效措施。

2.1.4 制定有效的奖惩制度

只有制定明确有效的奖惩制度,将行车安全状况与业绩绩效挂钩,才能真正做到企业管理阶层、监督人员和驾驶人员对安全管理问题真正的重视。管理人员应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为公司的安全起到决定性作用;交通安全管理人员要对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做到全面深刻,严谨负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上报;驾驶人员时刻注意行车安全问题,对车辆状况经常检查、保养和维修。并对安全工作做到位的人员,进行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但如有问题发生,责任到人,给予相应的惩罚。

2.1.5 重视对重点问题的提醒

企业有关领导或者交通安全负责人应及时对当天的天气状况,行驶路况以及驾驶员的精神状况作出提醒,这样才能降低危险的发生概率。不断提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才能确保交通安全。

2.2 提升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

企业车辆的驾驶员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源头,只有将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教育放在第一位,重视驾驶员驾驶技术与经验,才能真正做到对企业交通安全起到决定性作用,才能将交通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2.2.1 对驾驶员的入门严格把关

驾驶员掌握着一车少则四五人,多则几十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所以对驾驶员的选择,企业必须严格把关。驾驶员必须持有有效驾照(兼职驾驶员最好持驾驶证两年以上),并经电力企业内部对驾驶员驾驶技术进行严格审查和考核,除此之外,驾龄,行驶路程,有无酗酒习惯,身体健康状况,性格不易毛躁等都是选择驾驶员的重要条件,上岗之前也必须经过严格考核,拿到企业的准驾证,才可驾驶企业车辆,开始上岗。

2.2.2 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对驾驶员树立安全意识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功课。定期组织驾驶员看安全教育视频,交通事故视频锦集和事故分析。邀请交警讲课,与家属一起座谈等都能提高驾驶员的忧患意识,让交通安全意识深深映入驾驶员的内心。

2.2.3 加强驾驶员的驾驶技能

驾驶员入门所需的驾驶证并不能保障整个行驶过程的安全,企业需要对驾驶员定时进行技能培训。可以请资深的老司机现身说法,对道路情况和突发状况进行讲解,对驾驶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对汽车的保养维修知识也是一项驾驶员需要掌握的技能。只有熟练的驾驶技术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交通事故。

2.2.4 重视驾驶员驾车前的精神状态

许多交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驾驶员精神状态的不佳,如疲劳驾驶、酒驾、毒驾。这是交通行驶过程中的重大隐患。驾驶员应重视自己行车前的精神状态。首先要有自律,在驾驶之前保障自己的睡眠,做到行车之前不喝酒,使自己驾驶前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如果发现自己疲劳状态或者精神状态不佳,应提前和企业有管人员协商换司机。在驾驶过程中,乘车人员如果看见驾驶员精神状况不佳,应及时劝戒驾驶员停车休息,避免疲劳驾驶。

2.3 保障车辆的良好状态

2.3.1 实行车辆管理责任制

企业应对车辆进行严格登记,对车辆状况也应明确责任制。对车辆出行记录,驾驶人信息做到每天登记,对车辆的故障要做到责任到人才能保障车辆的良好状况。

2.3.2 严格执行车辆定期检查

设立严格的车辆定期检查制度,驾驶员要勤检查,做到对车辆行驶前,行驶中,收车后的检查;对车辆轮胎,传动系统,以及各部件螺丝等部件的检查;保持车辆洁净,经常擦拭,给乘车人良好的乘车环境,也给企业增添明亮的形象。

2.3.3 注重车辆的保养与维修

车辆的健康状况也直接影响到交通安全状况。驾驶员应每天检查车辆状况,对车辆存在的问题及时上报维修,保证不将有故障的车辆开上道路,使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对没有问题的车辆也要进行定时检查和保养,保证车况处于良好的状态下行驶。

3 结语

交通安全管理是电力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企业内部无论是领导阶层,还是管理部门和驾驶员都必须加强本企业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维护交通秩序,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增强职工交通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只有不断提高每个员工的交通安全意识,才能有效地控制交通安全风险,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企业员工人身安全和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我国人口众多,车辆数目居世界前列,拥挤的交通状况也使得交通安全管理成为我国重要内容之一,保障交通安全成为个人与单位、政府的重要任务。电力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规模日益庞大,企业内部所配备的车辆也日渐增加,其车辆数目少则数十辆,多则上百,规模不亚于一个小车队。接送员工,运输物资,每日穿梭于道路之中,致使交通安全管理成为电力企业内部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电力企业,交通安全管理,交通事故,交通管理措施,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赵植林.交通安全现状与改善意见[J].劳动保护,2006(12).

[2]实行综合治理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张劲夫在第三次全国安全生产现场会议上的讲话[J].劳动保护,2007(05).

[3]实行厂内交通安全管理[J].劳动保护,2008(03).

3.浅析企业食堂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篇三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价值管理。它是监督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有效工具,更是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枢纽位置和中心环节。

一、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1)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缺乏足够重视。在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不少企业管理者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2)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应是管理层次及中间管理人员少,并具有灵敏、高效、快速的特征,我国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大多数是金字塔型,中间层次多、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和灵活性。同时财务管理人员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习惯性地一切听从领导,缺乏掌握科学、技术、能力、管理等知识的主动性,更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3)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财务风险大。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4)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缺失。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使其更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系统、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我国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也必然达不到财务管理的目的和要求。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措施

(1)企业财务管理要树立新观念。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根本性的基础工作,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企业管理者应切实转变观念,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企业应自上而下形成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风尚,树立全员财务观念,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创造企业最大经济效益过程中的龙头作用。(2)适度举债,平衡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佳资本结构是资本成本最小的资本结构,或者使股东财富最大的资本结构。企业应当合理地确定负债的金额,以便使财务杠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应当在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相适应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在筹资过程中,应当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的需要量,在计算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基础上,分析各种筹资方式所存在的风险,通过比较各种筹资方式的成本和风险,从而使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最低,使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公司法》、《会计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企业实际,从财务管理体制、资本金管理、资金筹措、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有关人员财务管理权限和责任,并建立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遵循合法、有效、全面、适时原则、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运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等方法,以达到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和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要从思想上提高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并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要明确规定内部审计的职权、责任、工作范围、行为规范等,将内部审计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保持其客观公正性。(4)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国家而言:一方面应该建立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体系,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如集中培训、函授、远程教育等)对财务人员进行适时的知识更新;另一方面严格执行《会计法》关于财务人员在职培训的规定,强制财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对于企业而言,其途径主要有:一是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外语、写作及计算机操作及运用能力,适时进行知识的更新。二是鼓励财务人员接受函授、远程教育,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条件。三是鼓励财务人员思考和创新,为其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创造条件。四是对财务人员进行阶段考核,竞争上岗。

参 考 文 献

[1]寇建国.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企业价值[J].公用事业财会.2007(1)

[2]蒋晓慧.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思路[J].企业导报.2009(5)

4.浅析企业食堂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篇四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然而我国现阶段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管理理念较为僵化,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仅侧重于经营生产管理,没有全面发挥中小企业财务分析管理的积极作用,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分析;改进措施

1.中小企业财务分析存在误区

结合我国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状况,主要出现财务管理误区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1缺乏财务管理理念

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这就造成了企业管理人员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混合一体,将大量的财务管理工作交予会计人员进行处理,对财务管理理念理解较为薄弱,导致财务管理严重混乱,从而降低了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1.2融资途径不丰富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丰富极大制约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重点体现在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绝大多数企业的融资途径除了企业内部融资外,便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发行债券与股票,就银行贷款融资来讲,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因规模小,财务管理混乱,风险水平高,造成银行贷款发放缓慢。在企业债券发行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债券信用水平低,造成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因此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债券发放这一途径来获取资金,同时中小企业牵涉到金融风险,很难获取政府部门批准,而在股票发放方面,由于股票发行门槛过高,因此大部分中小企业 并不满足上市公司的标准。1.3缺乏财务分析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由于经营成本的压力缺乏财务管理体系,设置会计机构与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的明确规定,尽管一些会计人员具备初步的专业技能与知识,然而理财方法与管理较为落后,即便一些中小企业布置这些会计机构,仍然出现分工不细化、层次模糊等,这就造成财务管理误区不断扩大。

1.4财务分析水平低,缺乏理性投资

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仅仅追求短期的投资目标,然而自身财务分析水平较低,不能进行科学的市场论证,从而没有实现预期的管理效果,导致中小企业增添财务包袱。

2.改进中小企业财务分析误区措施

中小企业在财务分析领域出现问题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转变过程的必然现象,为更好、妥当处理这些问题,必然需要政府部门与中小企业的共同努力。

2.1完善法律制度

中小企业绝大部分的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资金经营水平低等问题直接导致市场融资风险较大,这要求国家应在完善的法律层面给予全力支撑。不少国家就中小企业实际的发展情况,颁布了各种法规与优惠政策,如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美国的《中小企业法》等,在法律制度方面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宝贵经验。

2.2丰富企业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一旦缺乏资金支持很难取得发展,而合理的经营负债能够避税与财务杠杆的好处,能够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丰富融资方式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宏观上来分析,我国通过制定政策、颁布法律来丰富企业融资的渠道,然而每一项政策的制定往需要一定的周期,资金紧缺的中小企业来讲是“干着急”,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丰富融资方式,选择采用多渠道共同融资,除获取商业银行的贷款外,还可以采用下列融资模式:

(1)租赁融资手段

租赁融资是中小企业以融资为最终目的信用手段,即所融合资金以租金方式进行分期返还,由于中小企业评级信用较低,难以从银行获取贷款,而租赁融资对企业信用要求没有做硬性规定,只要确保项目的现金流量满足要求,企业就可以融资租赁,对资金紧缺的中小企业来讲,租赁融资能够减少设备改造压力,避免大量现金流出对企业正常经营周转造成不利影响,除此以外租赁融资在某种意义上能够实现避税目的。

(2)直接融资手段

我国在某些区域的交易所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模块,该模块为资金紧缺、业绩优秀的中小企业提供理想融资的媒介,这种融资手段对中小企业来讲有效减少了偿还压力,同时融资金额较大,还能够增值股东的所有权,向社会募集资金,不仅能够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动力,还减缓竞争压力,改变以往的权益框架,突破传统管理束缚,提升管理透明度。

2.3树立投资风险防范意识

中小企业应结合行业的自身特点与风险情况进行科学投资,在投资之前要加大投资的可行性论证与研究,通过对投资方案的优化,加强投资项目的总结与评价工作,加强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积极总结投资项目的失败教训与成功经验。2.4加大财会队伍培训力度,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中小企业财务分析能力的提高最终还得通过加强团队管理来实现的,而团队管理的好差与综合素质紧密相连,因此增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务必从增强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着手,要求企业在财务人员培训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认真把好用人关。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在财务分析中应当重视强化企业监督审计职能,健全考核分析机制以实现财、人、物的优化配置,中小企业只有通过增强自己综合素质来提升竞争力,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参考文献:

5.浅析企业食堂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篇五

【摘要】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货物运输和快递行业发展迅速,这给物流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和发展机遇。特别是我国民营物流企业,以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占领市场。企业的快速膨胀要得到持续发展,就离不开全面预算和正确的战略决策。本文将从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概况、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改进对策

引言:

新中国的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开始起步,至今已经历了接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相对于国外的企业,我国民营企业起步时间明显晚于国外。而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物流企业则起步更晚。但是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网购变得不再陌生,这不仅给物流企业带来大量业务,同时催生了一大批新兴的民营物流企业。这些民营物流企业在市场的潮流中抓住机遇,规模迅速变大,但是由于没有扎实的基础,会计预算工作不严谨不仔细,造成公司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文将对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概况

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中也包括了民营物流企业。目前来说,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态势是非常好的,而且随着物联网的扩展,物流企业将迎来一个更好的时代。

经济发展带给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的强大需求机遇,当有些公司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市场覆盖面很广,自身又难以处理时便愿意委托其他企业来完成其物流业务,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就出现了商机,促进了一大批民营物流企业的诞生和发展。

有准确数据显示,从2010年起,从事相关物流行业企业在以20%的速度递增,这意味着中国物流行业的总体规模是急速增加的。截止到2014年7月,中国已有42万家相关的民营物流企业和机构的存在。

但是快速的发展是需要完整的制度和准确的战略方针来指导的。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就像一个只有一条腿的巨人,在向前奔跑的时候决定速度的往往是双腿的协调而不是单独跳跃。只有解决了存在问题,民营物流企业才能获得新生,实现飞跃式前进速度。

目前民营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不高。在物流行业迅速发展时期,政府管理不及时,管理制度不完善,往往造成物流市场的乌龙混杂。一些虚假或根本没有营业执照的公司也趁机招揽业务。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流行业管理困难,而且服务质量不高,给客户带来麻烦。

(二)物流信息不流畅,而且信息记录不完全真实准确。物流行业的信息传递及信息记录非常重要,只顾盲目扩大规模的企业经常会忽略信息系统建设,造成信息交流不及时,信息传递出错等情况。

(三)专业管理人才的缺失。由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产业,特别是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是近年来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相关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速度远远赶不上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相关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匮乏。

二、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除了上述问题,其实我国民营物流企业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方面,是阻碍我过民营物流企业长远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这部分将针对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展开讨论。

(一)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基本概况

为了谋求全面长久发展,一些民营物流企业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对自身的全面预算工作的开展。物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包括组织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控制、预算考核几个主要方面。

组织管理主要在于业务职能、管理职能、事务性职能部门的管理。对这些企业核心部门的全面预算,准确掌握实况,有利于公司方针的制定和战略方案的实施。

编制管理,主要是指包括业务收入、成本、资产、负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看似简单的四个名词,实际工作所包含的内容却是整个公司的工作所围绕的重心所在。公司是否能达到盈利目标,正来源于收入、成本、资产、负债四个项目的运转情况。

预算执行管理和控制的必要性在于,能够把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分开的部分,听说过执行管理,合理地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以便于相互之间的协作更加密切。

预算考核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使预算管理得到真正实施,起到真正作用。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业绩考核系统,就需要对预算和结果的考核落到实处,首先要从实施预算考核情况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在货物存储、货物运输调度等方面进行对业务活动效果进行系统化的组织、计划及协调,保证预算跟踪、分析、预测及考核,确保预算得到实行。

(二)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预算管理组织的体系建设不成熟。企业全面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企业组织的保证。由于全面预算工作涉及到的部门多,范围广,所以必须充分调动企业内部资源,给全面预算管理形成合力,让全面预算的实施顺利开展。但是我国民营物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初建,还不完善。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于全面预算工作难以开展,很多理论性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也普遍缺乏,大多数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都还在摸索阶段,取得明显成效的较少。

其次,预算编制管理的指标内容设计不合理现象大量存在。物流企业主要工作在于运输、仓储等,同时根据客户需求对运输、装卸、储存、加工配送等进行操作,大部分物流企业拥有与自身业务相一致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正因为内部部门多,涉及员工多,上下信息的沟通难以真实无误,全面预算工作的指标内容也就不能真实利用到全面考核中去。

最后,预算结果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不作为。预算结果考核机制的目的在于对全面预算的实施进行真实反馈。但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物流企业对全面预算考核机制的建立是不够重视的,甚至更多情况是全面预算考核机制形同虚设。预算考核结果的运用与机制建设也相对滞后,直接成为影响全面预算管理结果考核效果较差的关键因素。

三、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健全。基于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情况,也就无法履行全面预算管理中的职能,为了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准确编制、实施及调整评价,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组成上下级合理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二)预算编制管理的指标内容设计要合理。要进行全面合理的预算和管理,离不开真实有效,来自于各个部门数据的分析和综合。先对资本、业务、筹资等进行预算,然后进行整体财务预算。最后就是根据业务情况,包括现生产、销售收入、销售费用、成本、采购成本、支出费用等进行预算编制管理的指标的设定。合理的指标设定,不仅能提高员工效率,也是正确的公司发展决策的体现。

(三)要不断完善预算结果考核机制,并且严格实行。实施企业内部预算考核机制的目的就在于要惩罚分明,让整体流水线操作顺畅起来。完善加强预算结果考核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加强财务资金的预算工作,调节资金的收支平衡状况,把握每一笔资金流向,防止财务漏洞的产生给公司带来风险;可建立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部门,既有具有财务处理的能力,又有对各个部门的深入了解作为支撑,能够对公司全局有较好的把握,制作出完整的全面预算系统;增加专业物流管理人才数量,一个优秀又具有凝聚力的团队能够给公司创造更多价值,而人才就是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婷.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以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为例.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06.05

[2]胡云琪.物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会计师.2014.03.10

6.浅析企业食堂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篇六

【摘 要】中小企业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它对经济建设有着重大影响,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难题,需要进一步优化与改善。本文结合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现状与改进措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字】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对促进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从当前的中小企业发展来看:它对企业的依存度相对较大,并且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所以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获利能力薄弱,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也为经营提供了灵活性与多边性。要求中小企业做好固定资产投资,从各方面保障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效性。

1.对中小企业发展构成影响的因素

1.1宏观政策

从当前的中小企业融资来看:其状态并不理想,一则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对旺盛,另一方面,信贷发展并不全面,根本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与建设需要。从整体来看,当前的融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结构失衡,融资渠道有待拓展。从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看:盈余保留是企业内部融资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低于500人的中小企业,由于经营年限不长、规模小,所以内源融资在资金中占了很大比例;外源比例相对较小,真正能得到银行贷款审批的是经营年限较长(不低于10年)、信誉度较好的企业。

其次,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相对缺乏。银行贷款作为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方式,事实上中小企业很难获取银行贷款。从有关资料反馈的信息来看:银行贷款申请的成功率会跟随企业规模的增大而升高,大企业的成功率将近90%,中小企业一般在75%左右,企业经营时间越短,其成功率就越小。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有目共睹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理论薄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中小企业在其管理、技术与人员素养上相对较低,在缺少专业协作与调查预测能力的情况下,只得盲目竞争。很多企业为了获得贷款,向银行提供水分较大的报告,使其很难掌握财务运营情况,无形中也增加了贷款风险。从外部原因来看: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大、成本高、风险抵御能力有限,也就增加了中小企业的显性成本。受自身弱点影响,中小企业如果仅仅依赖内部资源,很难克服瓶颈,此时更需要外部支持。因为中小企业缺乏实力与外部支撑,这让中小企业很难真正满足融资要求,此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改善自身能力,以解决融资难等问题,为固定资产投资给予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

1.2投资环境

从固定资产的宏观环境来看,主要体现为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各种外部环境,同时也决定了项目投资的生存与发展,较好的项目必须顺应时代要求与经济趋势,只有满足地方习俗与与文化传统,才能克服项目投资中的生存困境与风险。

宏观环境是和项目投资有着密切关系的相关因素,具体包含地理、资源、市场、技术、政策与其他各项因素。因此,在项目投资中,必须整合资源规划和预测过程,确立技术,通过考察水电、交通、气候、地理环境等各种资本运营需要,以解决资产投资中的各种问题。针对大部分中小企业资金困难的局面,科学的资金分配就成了保障企业经营的重要方式,所以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根本上保障固定资产投资。

1.3管理缺陷

财务管理作为中小企业经营的重要渠道,它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重大影响。从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资金缺乏、家族管理、财务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很多中小企业甚至还存在岗位混乱与无证上岗等情况。对此,在中小企业布局中,必须结合企业管理要求,从根本上梳理各项工作,优化各项工作。

2.改善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

2.1优化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方向

在现实工作中,中小企业必须树立起良好的战略观念与意识,通过科学规划企业步骤与前景,更好的指导固定资产,并且处理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与战略发展的关系。在投资方向上,结合固定资产概要与发展概况拟定规划。围绕企业技术与经营理念,做好国家大力扶持的固定资产产业。在规模上,尽量在风险控制与效益追寻上寻求平衡,这样才能满足固定资产的规模与发展需求。另外,还需要做好资产分配,从根本上避免资金困局。

2.2优化融资渠道,拓展资产投资

资金困难作为每个中小企业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多数企业必须解决的领域。因此,在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必须想方设法拓展思路,通过优化风险意识,将筹资数量与渠道真正应用到固定资产投资中,然后再整合现实情况,保障投资资金与需要。针对筹资成本太高或者困难的局面,必须慎重考虑,从源头上避免盲目筹资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3优化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机构与体系

为了保障固定资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必须做好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通过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与渠道,在明确岗位权限与职责的同时,保障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另外,还需要从项目决策着手,从根本上保障相关决策的客观性与科学性,避免无效投资的影响。

2.4拓展融资渠道,控制好财务风险

融资渠道狭窄作为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缺少资金来源与融资渠道,所以极大的影响着企业建设与发展。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必须大力发展融资渠道,在保障资金多元化的同时,科学规划还款时间,以此避免债务集中对其构成的威胁。在投资前,做好可行性分析,充分利用成本、效益法做好项目评估。另外,还需要做好项目选择,以此避免财务风险的不利影响。

2.5活用租赁市场

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定下,租赁市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租赁作为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的发展途径之一,不仅能快速解决资金不足带来的影响,还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租赁这一形式,然后再整合现实情况,充分利用租赁融资、经营等方式满足投资与资产建设需要。

2.6优化企业固定资产分析评价与指标

评价指标作为现代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标准,有非贴现与贴现两种情况,在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中,必须结合中小企业现实特性,确定财务会计中的现金流量观,明确某段时间内的现金流出与流入数量。在方案选择中,结合项目投资周期,分析资金成本与时间价值,从权责出发,让投资决策满足发展要求。

3.结束语

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不可忽略的部分,由于风险大,所以经常出现失误投资。对此,必须结合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情况与现实问题,进行有方向、有目的的分析,以优化投资决策,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中.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商贸,2013,36:48-49

7.浅析企业食堂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篇七

一、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一) 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2001年的起步和推广阶段、2001-2005年的普及和完善两个阶段后, 于2005年后进入反思和提高阶段。2006年底, 财政部颁布新《企业财务通则》, 明确提出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总体目标;2007年5月国资委下发《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 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提出了系统的要求;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明确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2010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其中《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的制定旨在引导和规范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各环节的风险控制, 促进全面预算管理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二) 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一定期间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作出的预算安排。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 (单位) 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 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一般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考核三个阶段, 具体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目标;编制预算草案;股东大会批准;分解下达;过程监督与控制;执行计量与核算;预算分析及评价;预算调整;考评及激励等。

(三) 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

综合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和功效,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性、战略导向性、经济效益性和约束与激励性等特征。一是全面性。具体表现在:“全方位”, 即全面预算包括经营、投资、财务等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企业的人、财、物各方面以及产、供、销各环节;“全过程”, 即全面预算管理是由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调整、考核、激励等一系列环节所组成的关于经济活动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管理活动;“全员参与”, 即企业各层级、各部门 (单位) 、各岗位都必须参与预算编制与实施。二是战略导向性。全面预算是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目标, 将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年度经营目标进行分解、落实, 是企业发展战略与年度经营目标衔接的纽带。全面预算管理, 通过对企业资源做出合理配置, 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三是经济效益性。全面预算以经营目标为起点, 以提高投入产出比为目的, 将企业有限资源协调配置到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业务、活动和环节中, 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四是约束与激励性。全面预算围绕企业资源的投入产出对企业各层级之间、各部门 (单位) 之间的责、权、利等关系予以规范化和量化, 可以实现投资者对经营者, 经营者对企业活动、企业员工等多方位的有效约束和激励。

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全面预算管理目标不明确, 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

虽然全面预算管理已实施多年, 但有些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系尚不能清楚的认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明确要求企业应编制全面预算分解落实企业发展战略。如果全面预算不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视短期行为而忽视长期目标的现象, 使短期的预算和经营计划无法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例如, 有些企业由于企业负责人追逐任期短期利益偏离了企业发展战略的轨道, 而导致企业逐步丧失了核心竞争力, 这样的例证充分证明了违背企业发展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功效如同“南辕北辙”。

(二) 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有效沟通, 全面性未能得到保障

全面预算管理的全面性体现在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 而全员参与的力度与广度是全面预算编制和实施质量的关键所在。预算管理每个环节都需要有效地沟通, 包括各层级之间、各部门 (单位) 之间、各岗位之间。但由于预算管理的环节较多, 往往有效的沟通很难达成, 不同程度地会导致上级对下级的情况不了解、下级对上级制定的目标不理解、各部门 (单位) 之间不协同配合、员工对预算管理认同度和参与度不高, 以上现象都有可能造成全面预算编制质量和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三) 全面预算编制和执行反馈周期较长, 预算管理的时效性受到影响

随着全面预算管理越来越得到企业重视, 全面预算编制的内容及程序更加细致复杂。但同时预算编制及执行反馈的周期加长, 有些企业的预算编制周期可长达半年, 预算执行反馈也存在滞后现象。预算编制和执行反馈周期较长, 势必导致一定期间企业处于无预算或预算执行不可控的状态, 影响了预算管理的事前和事中控制职能的发挥。

(四)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预算管理约束与激励作用发挥不充分

目前很多企业关于全面预算编制、批准、下达的制度比较完善, 预算控制和分析工作制度也逐步趋于完善, 但在预算的考评及激励方面或无制度或虽有制度操作性不强, 无法科学衡量部门 (单位) 、员工绩效与预算执行之间的关系, 也就无法对部门 (单位) 、员工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 企业激励不足或过度激励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 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目标, 发挥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协同作用

企业战略是企业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规划, 是企业长短期计划的基础, 而长短期计划需要长短期预算分解、落实。企业战略的实现与企业长短期计划、预算管理密不可分。企业应当明确全面预算以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 预算管理方向和重点应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不同类型的企业发展战略, 决定了企业在经营、投资、财务等活动中不同的资源配置重点。例如成长型的企业战略, 要求预算管理偏重加大投资、开拓市场、扩大融资规模等方面;稳定型的企业战略, 要求预算管理偏重控制投资规模、维持市场占有率和盈利水平、适度降低负债等方面;而收缩型的企业战略, 则要求预算管理重点放在减少投资、压缩成本费用、收回现金流等方面。只有以发展战略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 才能更好地发挥全面预算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协同作用, 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 构建全面预算管理沟通反馈机制, 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效率和效果

在全面预算管理各环节中, 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均由人来完成。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成效, 除严密的组织、规范的程序、正确的方法外, 与人参与的力度与广度紧密相关。而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可以使人获得尊重、激发责任感和创造性。预算编制一般采取“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综合平衡、分解下达”的编制程序。预算执行和考核阶段的沟通环节有:一是预算管理部门应定期 (一般按月度) 向预算执行部门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对预算执行率异常的项目应加强控制并要求预算执行部门作出说明分析;必要时, 可启动预算调整程序;二是预算管理部门应定期 (一般按季度) 组织对预算执行情况作出全面分析, 并对下一周期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预测, 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建议意见报告预算管理委员会;三是预算管理部门应在年度终了及时对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对预算指标进行计量, 出具考评表;考评表应征求被考核部门意见。通过以上各环节的沟通反馈, 逐步积累经验, 使沟通反馈内容和时间不断得以固化, 形成沟通反馈机制, 可以保证预算管理者与执行者、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信息基本对等, 并且在沟通反馈机制中, 预算信息不断得到补充完善, 预算控制点不断得到提示和强化, 预算管理成效得到保证。

(三)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保证预算管理实施的全面性

既然全面预算包括了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 那么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就不是一项单体的制度, 它是一系列制度的总合。目前很多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仍以财务制度为主, 存在“重预算编制和执行、轻预算控制和考评”的现象。为解决以上不足, 除财务制度外, 必要的《计划管理制度》、《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审计工作制度》等都应作为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保证预算管理在制度设计方面的全面性。

(四) 建立和强化绩效评价机制, 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活力

预算考核是企业预算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首先, 应建立预算考核制度。在制度中, 明确预算考核目的、原则、内容、方法和程序;明确预算考核结果将与员工薪酬挂钩的原则。其次, 应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应与企业发展战略、现阶段经营目标相适应;不同层级、不同部门 (单位) 、不同岗位的绩效评价指标根据其责、权、利不同亦不同。合理选择评价指标, 应兼顾财务与非财务、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等指标的平衡, 关键评价指标中预算指标应占一定比例。最后, 应不断完善绩效考评方法和程序。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评原则, 除原有的自查、上级考评外, 将内外部审计结果应用到绩效考评中越来越得到认可, 绩效考评方法和程序越来越科学规范。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企业经营者、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全面预算管理充满活力, 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最为有效的方法及工具, 是企业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为进一步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提出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就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8.浅析企业食堂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篇八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措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之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和逐步完善,为推动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1.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足

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的建立相对较晚,一些重大的审计报告、审计成果没有公开,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甚至简单地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没有认识到审计的目的、审计工作的内容和职能,所以至今仍有部分企业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也有部分企业把内部审计机构设在了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兼职内部审计工作,导致不能合理、有效的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2.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准确。

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都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行使职权、开展并报告工作的,即使有些职能部门是由企业某位副职分管,那也是主要负责人授权的,实质上是在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在目前还没有哪个法律和制度规定,企业内部的某个机构可以不在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更没有规定企业内部横向职能部门之间需要相互报告工作的情况,况且按照《公司法》的规定,企业财务负责人要由董事会任免,而没有规定内审人员具有这种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主要负责人是企业的法人代表,要承担各职能部门在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各职能部门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意志体现,特别是那些实行垂直集权管理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的管理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活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实质上是主要负责人监督主要负责人的单方面活动,这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

3.内部审计观念落后

审计观念落后也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仍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上,对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等方面涉及较少。内部审计的目标停留在查错补漏上,没有转变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效率上来,以事后监督为主,末将事前是预测把关、阶段监督检查和事后审计查处相结合,没有认识到审计的内容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最终是帮助企业领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全面服务。

4.内部审计体制不完善,独立性不强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关键是保证其独立性,通过审计工作的实施,对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对谁独立、由谁领导、为谁服务尤其重要。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大部分采取内部审计机构与企业其他部门平行的管理模式,由企业总会计师或总经济师直接分管,内部审计机构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由于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人事、经济等各项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不强,同时也降低了审计的职能,久而久之,内部审计也失去了其权威性、有效性。

5.内部审计方式方法落后

计算机技术的发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无纸化办公成为现实,内部审计作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应实现网络化,而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技术和方式、方法,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手段落后,涉及计算机程序、网络信息审计的很少,致使内部审计工作严重滞后,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起不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服务作用。

6.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投资呈现多元化,在计划经济时期少有的企业购并、分设、企业间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行为时有发生。为服务企业经济发展和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的内审人员必然要参与到企业这些行为中去。这就要求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成为开展高层次审计监督的关键所在。现代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面广,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计算机的运用等,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中,审计人员构成参差不齐,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贫乏,专业构成主要是审计或会计专业,而来自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或法律等方面的人才缺少。另外,有些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难与被审计单位协调沟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成效。

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措施

1.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

提高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加强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针对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做法,在董事会下设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向审计委员会和总经理双重负责,并通过内部审计章程对内部审计的地位、职责权限、业务报告程序进行规定。

2.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实现内部审计转型

现代内部审计的目标不再仅是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而应转向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控制风险,强调了增值审计,突出了介入风险管理和广泛的内部控制,同时还要做好管理咨询等增值型服务工作。这就要求企业要正确认识内部审计转型的必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尽快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全面分析审计需求,明确内部审计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制订合理的转型规划和方案。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增值服务中的作用。

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审计模式,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已成为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当然也就成了现代企业管理当局十分关注的问题。而风险管理是指识别风险并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没有预计到的未来事项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在组织中发现那些高风险暴露的领域,对高风险暴露点的识别要通过对组织的分析进行,这种分析既包括审计人员客观的金额测试,也包括主观的判断。其次将分析的结果与认为可接受的风险的金额水平相比较,最后实施必要的变革。

3.推行计算机审计,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提升工作成效

近年来,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推进和实施,审计信息化进程也逐步加快,计算机审计成为主流。利用计算机审计比手工更迅速、更有效地审阅、核对、分析、比较企业的各种信息,可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对企业资金及各种资产进行密切跟踪,从而有利于评估企业风险及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工作。

4.坚持客观公正,严格处理处罚。

严格的处理、处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和强化管理的手段,有利于遏制违规乱纪,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利于提高审计的威慑作用,净化经济环境,从源头上切断滋生违法违纪的经济基础:有利于约束管钱、管物人员的经济行为,促进廉政建设因此,在审计违法违纪问题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办事,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适当、评价适度,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防范审计风险,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5.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1)打破以往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的局面,积极吸收具有工程、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法律等非会计专业背景的人才,壮大内部审计人员的队伍,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实力。(2)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也要增强自身的学习意识,加强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不断拓宽知识面。积极参加国家相关专业的考试,比如,注册会计师、审计师等,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更好的为社会、企业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3)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恪守客观、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同时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有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和为企业管理服务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化知识素養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内部审计队伍。

参考文献:

[1]于玉林: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审计月刊.2012.5.

9.初中学段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篇九

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在当今进行的学校教育改革中,教学管理改革已成为大众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市初中阶段学校总体而言,管理思路明晰,突出教学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一些评估机制;各校基本能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教学行政管理、教学常规管理抓得紧、落得实,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透视与分析初中学段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助于推动教学管理的发展与前进。综观我市初中学段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一、管理层面

一所学校的发展和提升,关键在管理。一所好的学校,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必然会带动学校各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目前,我市初中学段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我们的校长不能说观念陈旧,走过许多地方、看过很多名校、听过多场名家报告,接受的新鲜事物并不少,想法也很多,但仍是“理念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阶段,我市初中学段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仍在低位徘徊运行,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重要的原因就

是管理者并没有从思想上实现根本转变,患得患失,不能够大胆探索与创新,改革理念仅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管理过程仍停留在过去的管理认识层面,按部就班的重复。具体体现在:

1、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根本任务认识不到位。

2、学校发展没有长远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连续性。

3、学校管理欠科学、标准低,管理者角色定位相当于“生产队长”。

4、“务实”管理常抓不懈,“务虚”管理时有时无;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不平衡,重刚性轻弹性。

5、管理方式与手段粗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6、各种管理制度得不到真正落实,停留在纸面上。

7、重数量轻质量,智育第一,德育教育流于形式(空洞)。

8、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课程开设不规范。

9、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为了应付检查不惜牺牲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诚信,公然作假,校长、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威信荡然无存。

10、不能准确把握政策导向,评价方式一刀切,不能研究如何实施分层教学,造成教师、学生疲于应付。

11、个别学校分班不公,看人下菜碟,影响教师工作情绪。

12、对骨干教师管理使用不合理,不能真正体现其自身价值,没有将骨干教师培养成名师的发展战略,只管用不管培养。

13、主要领导忙于事务应酬,分管领导不能一门心思用于学情研究及质量分析。

二、教师层面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目前我市初中学段而言,多数教师能够尽职尽责的履行自己的本职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及领导的认可。但也不可否认,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待课堂教学,研究不到位,重方法轻方向,依靠惯性维系;对待学业成绩,重结果轻过程,课上不足课外补,超负荷大容量,高耗低效。

⑴部分教师不能将所学教育理念恰当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造成理论与实际相脱离,顾此失彼。如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则缺乏有效监控和指导,忽视学习效果,浪费时间。

⑵部分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以至于有的课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过早、过多地补充课外材料;也有个别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够慎重,对课程标准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草率修改或删减。

⑶部分课堂师问生答,看似气氛非常活跃,实则提出的多数设问根本不算问

题或没有思考价值,缺乏思考容量和深度,效率不高。

⑷对教学内容不善于总结、归纳、升华,没有做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是简单的重述教材知识,课堂效益大打折扣。

⑸部分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讲解枯燥乏味,毫无情趣可言,基本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效率低下。

⑹部分学校、部分学科不顾及学生的掌握情况,一味盲目赶进度,造成夹生饭。

⑺课堂教学随意,无计划、无目标(或不明确),课堂随意性强,浪费课时。

2、对待本职工作,品味不高,职业倦怠,存在“撞钟”思想。

3、对待学术研究,个人诉求不高,得过且过,专业功底较浅。

4、对待所教学生,不做学情分析,忽视差异性,全面要求“高大全”。一是课堂上不能因材施教,只关注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对学困生和边缘生疏于管理和引导;二是作业布臵不注重质量,题目的层次性差或根本不分层次;三是当堂检测或其他质量检测可谓“一视同仁”,要求全体学生去得100%的卷面分数。

5、对待教科研,态度不端正,动机不是为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是为了评职晋级的需要。

6、对待理论学习,认识不到位,素养偏低。

7、对待形势变化,心态浮躁,不能静心思考,个性品质存在问题。

8、对待贡献和荣誉,不能辩证的看问题,患得患失。

9、新调入、分流的部分教师良莠不齐,水平参差,影响正常教学。

三、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惩罚性作业大行其道

正是由于我们的管理、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便将大容量、高强度训练来作为提高成绩的根本途径,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校时间长。多数学校的学生貌似不超过8小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早读(课)、中午布臵作业、晚自习(住校生),已远远超过了8小时,最多在10小时以上,这么长的在校时间,学生负担能轻吗?

2、课外作业总量多,很多带有惩罚性。教育部规定初中学生每天课外作业总量不得超过90分钟,但现实却是,各学科竞相布臵作业,总量远远超过了90分钟。更为严重的是,不允许布臵书面作业的科目却不甘示弱的布臵大量带有惩罚性的课外作业,如某校九年级的思想品德,一晚上要布臵17道题,且必须每题抄写2遍,要用10页稿纸,从晚上10:30一直抄到深夜1点;数学、英语一旦出错,也大量的重复抄写,否则……(后果很严重)。带来的后果是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如此循环,哪谈得上学习效率?

3、考试次数多。每学期除期中、期末考试外,另外组织的大小考试还要许多,不同名堂、不同形式的考试,时时等待着学生。最多者,每学期另外组织的大小考试次数多达10—14次。

4、辅导资料多。

四、辍学现象严重,学校、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家庭的以及学校系统内部的,但不可否认,厌学是造成学生大量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课堂效益差是产生厌学心理不可忽视的原因。

部分教师教学方式呆板,课堂效率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课后为了补救,不顾学生的课外活动,一味拖堂,占用劳动技术等其他科目的课,给学生布臵大量的课外作业,大量的机械性练习多,学生思考能力提高训练的活动少,造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差,面对要求越来越高的学科知识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厌学。还有部分学校的指导方针的失误,课程安排不合理,每周授课节数过多,老师布臵大量的作业,致使学生预习、复习、消化、思考的时间减少,而且有些学科由于升学压力而对学生要求都非常高,造成学习不堪负荷,身心疲劳,更使学生无暇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出现厌学心理。

五、改进措施

1、明确初中阶段教学任务的“双重”功能,一是完成,二是升学,二者任务性质不同。完成必须面向全体,升学则是有选择的针对部分学生。

2、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全课程。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4、明确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质量,强力推进、实施分类教学,因材施教,让各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享受学习的快乐。

5、积极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落实常规听评课活动,切实抓好教学质量监控。

6、强化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发展名师战略,让骨干教师真正发挥作用。

10.浅析企业食堂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篇十

张宾良

我们学校一直非常重视集体备课的研究与推进工作,尤其是本学年我们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为引领,将集体备课的定位放在家常课的研究之上,更多地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存在这样那样低效的现象。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是大家无“备”而来。大家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没有什么中心话题,没有什么真正收获。老师们大多是依据现成的教案,简单应付,草草了事,实用性不强,备课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这主要是因为老师们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不到位,对自己的职责不明确,对自己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承担的任务不清楚。当然,教师之间也存在个别差异,部分教师即使没有任务驱动,也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而大多数老师都是得过且过,研究不深入甚至是没怎么研究。

二是“集”而不“研”。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只是以个人主备为主,在原教案上圈圈画画,大同小异,对教学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剖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流于形式,没有从教学的深层次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没有从教学实际进行教学的重建。缺乏问题的引领,话题较散甚至无话可谈。究其原因主要是初备不充分造成的后遗症。

三是“备”而不“用”。集体备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但我们不少老师并没有将集体智慧的成果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集体备课之后的执行 度不高。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个成果对他而言研究不深、投入较少,或是由于不便于掌握 和应用,所以用得不多。

针对上述情况,作为教研组长,集体备课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我们必须进行深 刻地反思,积极寻找改进的措施。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尝试着做出一些改变。

1.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明确职责分工。

2.改变集体备课的方式,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力求创新,注重实效。

3. 集体备课专题化、系列化。使集体备课活动成为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次活动结束以后提炼出一两个问题作为下次研讨的话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入。

4.活动之前要确立主题,以问题或话题引领个人初备。活动开始前要了解初备的情况。

5.加强过程监控。主备人要聚焦活动前的问题,并在研讨过程中不断加以提炼,并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来引领老师们的研讨活动,以保证研讨环节的质量。

6.集体备课的成果及时进行物化,个人备课在研讨环节中完成并形成个人教案。

7.改变集体备课成果的呈现方式,力求更清楚、更简单、老师们更愿意和容易接受。

8.集体备课要与课例研究相结合。选择典型课例进行课题研究,反思集体备课的成效。这也是对集体备课后执行情况的一种反馈。

上一篇:辩论会开卷有益下一篇:期中考试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