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

2024-10-07

古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9篇)

1.古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古代文学学习心得

从大一到现在学习古代文学这门课总共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吧,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对古代文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体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也让我从总体上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文学是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后的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与其他的像现代汉语、英语之类的课相比,我还是比较喜欢古代汉语。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手捧一本《诗经》或其他古代文学方面的书,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抛开心中的一切烦恼,远离现实生活的喧嚣,让自己走进一个遥远的时代去体验古代人的生活百态,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通过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古代文人们的思想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我体验到爱情的纯美;从百家争鸣的诸子之文中我了解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民贵君轻”“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知道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庄子“鼓盆而歌”的乐观豁达。在整个先秦文学的沉淀里,我开始找到了人之为人的根和“满则溢”的人生道理。读魏晋文学我知道了什么是“建安风骨”,了解了一代枭雄曹操“周公吐辅,天下归心” 的雄心壮志。明白了竹林七贤内心的苦闷和狂放不羁;看到了王谢世家的繁荣与衰败。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文学也是如此。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与历史及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要把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其实生活中古代文学的渗透也随处可见。举个最通俗的例子,我们所熟悉的歌手周杰伦,他的中国风歌曲无不充满了古代文学的韵味。“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宛然烟雨朦胧,微风中仿佛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这便是古代文学赋予它的隽永的魅力。还有最近兴起的国学热,说来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热。众所周知的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红楼„这些讲解不仅是讲解单一的某个文学作品,其实也是讲解我们的古代文学。

学习古代文学不仅仅要掌握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更重要的要了解文学体系,了解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繁荣的文学史过程、文体演变和文学现象,能够将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学会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能对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评价。

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也必将在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2.古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英语专业 古代汉语 动机缺失

[中图分类号] G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41—02

目前,我国外语教育和母语教育失衡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生把学习英语当做唯一的语言学习目标,而渐渐忽视对自己的母语——汉语的学习,更丧失了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在大学期间,专项的古代汉语教育甚至专项的母语教育基本终止,许多学校不再开设语文课;另一方面是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把重心放在提高英语水平上,而忽视汉语的重要性,渐渐导致对古代汉语学习的“动机缺失”。 很多学生对古代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 认为这只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他们没什么关系,而且学了没什么用途;急功近利, 学无根底, 是当代很多大学生的通病。

在“2005文化高峰论坛”上,王蒙先生指出,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面对母语危机,全球华人要起来保卫汉语,展开一场汉语保卫战。王先生沉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罗杰瑞教授在1988年出版的《汉语概说》一书的《导论》里有一段论述:“汉语书面语一直是中国文化统一体的最有力的标志;汉字不仅反映不同时期不同方言的读音,更便于汉语作为政治、文化的标志。”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努力推动外国语言的学习,相比之下,我们的母语却渐渐被忽视。母语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文化和价值的载体,它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母语是我们进行其他语言学习的基础。如果连自己的母语都不能熟练使用,肯定没有办法学习使用任何其他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母语一定是任何国家教育体系课程设置的核心。我国在国外大力开设“孔子学院”,极力推广汉语,推广汉语言文化,不断提高汉语言在国际方面的知名度,然而国内的汉语言学习力度却没有提上来,从而导致了汉语“外热内冷”的现状。

国内汉语学习的追捧度不高不仅表现在人们对语言运用方面的“理屈词穷”,还表现在对语言及语言所蕴涵文化的理解的模棱两可。我们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做了个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39份。在关于是否喜欢汉语的问卷中,非常喜欢汉语学习的同学约占15%,完全不喜欢汉语学习的同学不到7%;大学参加过汉语学习课程的人不到12%;有70%的人只是偶尔看看有助于提高自己汉语能力及文化内涵方面的书,还有超过10%的同学很少或者从来不看这方面的书;一周花5个小时以上时间来接触汉语方面的书籍或报刊等的同学约占22%,一周花少于两个小时时间的同学约占5%;然而67%的同学认为汉语水平的高低会对自己的英语专业学习有影响,而影响最突出的方面则表现在汉英互译过程中;75%的同学认为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是有必要的;在大学开设语文课,最希望教师教授文化背景知识的同学约占76%。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学习现状及态度。

很多时候态度能折射出问题所在,而英语专业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忽视也是对汉语学习“动机缺失”的一种体现。Dornyei对“动机缺失”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他把“动机缺失”定义为:使人们对某一行为减少或失去动力的具体的外部力量。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动机缺失”既包括外部因素也包括内部因素。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英语专业学生古代汉语学习“动机缺失”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对古代汉语接触甚少,没有特定的学习情境及氛围;另一方面是指由于学习者对古代汉语兴趣的渐渐消失,而导致其对相关方面的忽视。由上面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大多数的学生意识到古代汉语学习对于英语专业生来说非常重要,也希望开设有关方面的课程,但通过学生花在提高汉语水平相关方面的时间可以发现,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正说明了学生古代汉语学习动力不足,动机缺失。

社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抉择,而大学生对古代汉语学习“动机缺失”这一现象也正是中国内地的汉语教育遭遇“冷”待的一种反应。科学研究表明,动机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学生取得高的学业成绩,也能反过来增强动机水平的提高。而学习的成败除了受学习环境、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的影响之外,还涉及学生本身的情感因素。在学生的情感因素中,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克拉申(Krashen)在他著名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中提出了“输入假设”。他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违背这一原则将导致语言学习的低效或者无效。在这“可理解输入”中,学习动机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语言能够表达思维,蕴涵文化,体现人们的价值观。语言是载体、工具、媒介,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但这些语言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或关联。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与母语的学习中找到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水平。有人认为把古代汉语同现代英语进行比较可以进一步证明汉语和英语的共性, 以探索汉语和英语发展变化的共同特征和共同趋势。现在已发表的许多论文和专著都证明现代汉语同现代英语之间存在很多共性,那么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之间存在共性就是非常自然的了。邓文英在《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一文中指出:“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与文化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所以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提升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没有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输入会直接影响他们跨文化交流的流利性和准确性。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21 世纪,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张岱年、牟钟鉴在《中国思想文化典籍导引·前言》中指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必须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素养,才能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作为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我们肩负东西方跨文化交流、传播祖国文化的重任,就更应该学好传统文化,学好古汉语。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古代汉语学习“动机缺失”这一现状的解决措施

教育部一官员指出当前汉语教育存在较严重的“外热内冷”现象。他说:“中国内地在汉语教学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汉语学习的价值有待提高,要意识到汉语的重大作用,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提升华语学习价值,让更多的人学习汉语,改变‘外热内冷’的局面。二是技术层面,汉语教学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要结合经贸往来因素,把学习专业知识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升运用汉语的沟通技巧。”针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现状的措施有:首先,开设相关方面的课程,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相关材料。其次,组织一些相关方面的活动,加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另外,国家政府应该加大对汉语的重视度,在将汉语推向世界的同时,提高国人的汉语学习力度和深度。

在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中,由于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八级等考试的存在, 教学目标一般都限定在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 也就是侧重知识的本位价值和实用价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的高度重视而忽视古代汉语的重要性;也使得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母语在双语教学中的必要性或重要性,以及母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等问题上。同时,在对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兴趣的研究时忽略了其对古代汉语兴趣的缺失的研究,更忽视了缺失背后的影响。作为英语专业的一名学生,笔者深切感受到古代汉语学习的必要性,学习古代汉语不仅仅能使我们在翻译时对句子的理解更深刻透彻,还能保证我们在对外传播古代汉语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过程中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应该肩负起东西方跨文化交流、传播祖国文化的重任,学好传统文化,学好古代汉语。

[参考文献]

[1] 周国辉.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几点共性[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2] 周海英.母语在大学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影响[J].成人教育,2011,(7).

[3] 高大鹏.英语和古汉语之比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2).

[4] 唐仁芳.外语教学中如何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

[5] 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5).

[6] 肖庚生,徐锦芬,张再红.大学生社会支持感、班级归属感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研究[J].外语界,2011,(4).

[7] 孙力华,宋芳.教学干预下的英语学习自主性培养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12,(5):59.

3.古代汉语学习笔记 篇三

现代汉语为白话文,为大多数国人理解学习,而古代汉语则为中国独创,很多字词语句和现在相比,意义差别较大,所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作用举足轻重。

在学习了近一个学期的古代汉语后,我对“望文生义”这个词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现代汉语中有不少成语,这其实是古代汉语的一部分,一般人仅知道一个成语的引申义,但对它的原义则孤陋寡闻。例如“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它用来形容两件事情毫不相干,但究其原义,则会叫许多人大吃一惊,它的原义是指牝牡相诱,即动物交配的意思,如果你“望文生义”了,则会成为一段笑料,因而,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培养一个人严谨治学的态度。

其次,古代汉语句法的独特性也值得推敲一番,诸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式、判断句式,等等,如果你不把它们理顺,就很难理解这段古文的大意,甚至得到完全相反的意思。古文尚简洁,基本上是一字一意。例如“虽然”,这个词在汉代汉语中表示转折,但在古代汉语中则表示让步,翻译为“即使这样”。因而,学习古代汉语必须

对每个字斟酌一番,虽有“咬文嚼字”之嫌,但却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尊重古人成果的表现。

自从文字改革以来,国人多写简化字,有的人为了附庸风雅,会象征性地写几个繁体字,然而他们未必懂得体字代表的意义,因此常常张冠李戴。例如,“发”这个字,繁体字“髪”和“發”两个,读音意义完全不同,其中前一个读“发展”的“发”,是“发射”、“产生”、“兴起”等义,为动词;后一个读“头发”的“发”,为去声,指“头发”。 这种现象其实为古代汉语中异体字、古今字的常识,异体字是指字音意义完全相同,但字形不同的字,古今字是指古代的某一义经发展而产生了新字,这个新字与古字在字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古代汉语的字义多与造字结构有关,由此产生了一个字的原义,但许多字的原义现在已不用,仅用它的引申义,然而在一些文献资料中,许多字还使用它的原义,引申义反而比较少。

汉学的魅力之一就是古代汉语,它是通向中国文化的桥梁,作为学习教育的学生,我们应该注重这一门课的学习,只有有了较深的古代汉语文化底蕴,我们才能更好的吸收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才会让我们拥有更强的专业技

谈学习古代汉语的心得体会

历时一个半学期的古代汉语课结束了,在听张教授讲解的过程中,自己真正学到了很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学习心得和体会。于是在结课之际,来谈谈自己的关于学习古汉语的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文化始终传承的文明古国,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汉字。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考古发掘的斑驳甲骨文,再到历朝历代遒劲奇秀的书法艺术,无不散发着历经数千年洗礼的汉语言的神奇魅力。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去了解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学习古代汉语使我们更便捷的阅读古代优秀典籍,去聆听古圣先贤的教诲。在《古代汉语教程》的第一页写着摘自《论语》的一句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告诉我们要广博的学习,更要有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好问又要多考虑当前的问题。我想这也应是做学问之道。我们从小学到现在也读了十几年的书,读书容易,但确立一个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坚持努力是不容易的。

也许多数人认为学习古代汉语会是枯燥的课程,但通过张教授的讲解和学习的深入,发现学习古汉语也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每个汉字被创造时都有它最初的意义,而历经岁月的变迁,它的样子会变,也许你依然可以认出它,但却读不懂它了。现在,我们普遍使用学习的是简体字,简体字虽然使用简单方便,但也使文字失去了它原本应有的意义和造型原则。张教授在讲解繁体字时,用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使我们清晰的记住汉字的原有意义和创造由来。同时老师在上课时,用幽默的语言结合现实的事例,来讲解枯燥的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些的确应该感谢张教授。

苏轼曾有言“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在信息量巨大而且便捷的当今社会,我们应尽力去读书,去读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古代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知识的影响,让书卷气来点缀生活的色彩。学习古汉语,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也许我们不是专门去搞古汉语的研究,但是它提升的不只是我们的单纯的语言知识,还有阅历和能力。

4.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 篇四

学习语言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语音,就是这几个字怎样念;二是语法,就是句子的结构。三、词汇是一切事物、行为和性质的名称。第四是文字,是语言的代表。关于古代词汇,现在我们好象懂得,但又不一定真懂。要注意,有些词,不要以为讲得通就算对。讲通了有时也会出错。有时讲起来似乎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其实不然,恰恰还有问题。刚才提到苏东坡的诗句“娟娟云月稍侵轩”,其中的“稍”字作“稍微”讲,也能讲得通,但这样的讲法不对。另外,“时不再来”这句话,出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那里说:“时乎,时不再来。”“时不再来”这四个字,大家都认识,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时间不再来”,这样讲好象不难懂。其实这样结束是不对的。“时”不作“时间”讲,而是“时机”的意思。“再”是两次,“再来”是来两次。整句话的意思是“时机不会来两次”。可见讲通了的未必就是对的。再举个例子,《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对案不食”的话,这好象容易懂,“案”是桌子,“对案不食”就是对着桌子吃不下饭。因为当时万石君的儿子作错了事,万石君很伤心,吃不下饭,他儿子因此就悔过。所以这个故事中错用了“对案不食”的话。但要知道,汉朝时候没有桌子,古人是“席地而坐”的。“案”这里不能当桌子讲,是一种有四条腿的托盘,可以用来放饭菜。古人吃饭时,就把饭菜盛在托盘里,因为它有四只脚,可以平放在地上。“对案不食”,是说对着盛放着饭菜的托盘,吃不下饭去。这样讲就对了。如果这里把“案”讲成桌子,虽然也能讲得通,可是在别的地方就讲不通。语言是有社会性的,一个词在这里这样讲,能讲得通,在别的句子里讲不通。“举案齐眉”这个成语里,把“案”讲成“桌子”,那就讲不通。“举案齐眉”的故事是说从前的夫妻二人,丈夫叫梁鸿,妻子叫孟光,他们相敬相爱。孟光给她丈夫送饭,把盛饭菜的盘子举得和眉一般齐。“案”只能解释为“盘”,如果要讲成桌子,那孟光一定举不起来了。总而言之,对古人用词,要有敏感,要仔细分析,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概括,进行比较,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它弄清楚。单纯地靠查字典,那是不够的。

5.古代汉语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被动句

一、意义上表被动的句子

被动是就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来说的,叙述句的主语和谓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施事者,另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事者。例如: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

前一句主语“君子”是动词“役”的施事,这个句子是主动句;后一句主语“小人”是动词“役”的受事,这个句子是被动句。

表示被动的句子有的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有的有区别。形式上没有区别的就是概念上表不被动的句子,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宠之君弟乎?《左传》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墨子·兼爱》

这三个例句,都是带能愿动词“可”作状语的叙述句,句法结构是相同的,但是,从意义上看,前两个例子是表示被动的句子,第三个例子是表示主动的句子。不过,带能愿动词“可”的叙述句往往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有的名词主语直接加在动词谓语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例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

“兵挫地削”是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削减,“龙逢斩”是龙逢被夏桀斩,比干被纣王剖胸挖心。主语都是动作的受事,而不是施事。

由于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和主动句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因此用一个作为动作受事的名词在前后句中可以作宾语,又可以作主语,例如: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五蠹》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 “兔”和“人”在句中既作宾语,又作受事主语。

总之,这种表示被动的方式,在形式上没有表示被动的标志,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这种被动的表示方式一直到现代汉语中还使用,例如,“酒喝了”不过古代汉语中这种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式更多一些。

二、古汉语有形成标志的被动句

另外一种被动句,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被动性质的句子,借助一定的虚词或格式表示被动,这是大家公认的被动句,也是人们研究被动句的主要 对象。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在现代汉语中最常见是用虚词“被”,“敌人被消灭了”“杯子被打碎了”。

古代汉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则比现代汉语复杂得多,总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於”字表示被动

这种句式多见于先秦古籍,即在动词谓语后用一个标志被动的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动词前面的主语就明显地具有了被动的性质。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左传》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

例一,“郤克伤於矢”,是个被动句,如果把“於矢”去掉,剩下“郤克伤”,“郤克”不是“伤”的施事者,受伤对郤克来说仍然是被动的,但被动的意思不明显,“伤”是及物动词,它后面要求有宾语,它可以表示主动,也可表示被动。如宾语是动作接受者,“伤”表主动,如果宾语是施事者,“伤”就表被动,因此“郤克伤於矢”之所以成为被动句,关键是动词本身可用於被动,并不是“于”表示被动。“于”本身不含被动义,它只是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例二同样,“幸”作为及物动词,它带宾语,可表被动,也可表主动,“于”只是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然而,兵败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汉书》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於人。《孙子兵法》

介词“于”在句中引进行为主动者,构成被动句,如果去掉介词“于”整个句子变成主动句,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妻与子皆养於我者也。《圬者王承福传》

这种用介词“於”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大多可以去掉“於”变成主动句,古人常常用这种方式构成主动和被动对比的句子。例如:

物物而不物於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 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汉书》

“物物”是“支配外物”的意思,第一个“物”字是名词用作动词,“支配”的意思,“不物於物”是“不被外物所支配,是一个被动句。”“制人”和“制於人”是主动和被动的对应。

用“于”标志的被动句,有时可换用介词“乎”

二君者驱于声词,眩乎辨说„„故有失六十年政亡国之患《韩非子》 五痍者何?伤乎矢也。《公羊传·成公》 俄则来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荀子·恨相》 ——不久,就被官吏逮捕,并处死在大街上。

“于”字的被动句,它的形式结构跟表处所时间的“於”字句完全相同。如 上例,又如:

孙嘉聘於齐。《左传》在齐国聘问,主动句(比较,郤克伤於矢)由于用“於”字的介宾结构,既可以表示处所、时间,又可以表示被动,有时就可能发生混淆。例如:

及寡人之身,东败於齐,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孟子·梁,惠王上》

这里三个用“於”字的介宾结构,到底是表示处所呢,还是表示被动?从辞句本身是很难断定的,必须考察历史事实,才知道“败於齐”不是在“齐国打了败仗”而是“(魏)被齐国打败了”。“辱於楚”不是在“楚国受到凌辱”,而是“被楚国打败”,丢了二个城池。“丧地於秦七百”被秦国夺走了七百里国土。三个句子都是表被动的於字句。

正因为“於”字句表被动不很明确,后来就由“被”字句所取代了。②用“为”字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是用介词“为”引进行主动者,放在动词前,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

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将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这种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句,结构形式和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受事主语(名词)十介词结构(作状语)十谓语动词。

这种被动句,受事主语往往可以省略,如: 身死人乎,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中》 止,将为三军获。《左传》

主语虽然没有出现,但句子的被动性质是很明显的。

“为”字的作用本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但是有时“为”字后面引进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直接把“为”字放在动词的前面,仍然是被动句,例如: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论衡》

“为”字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我们不能认为是省略了,而应该看作“为”字表被动的另一种方式。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字是介词,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字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为世用”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为”是介词;“不为用”没有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虽然可以补上行为的主动者“世”,但不宜认为是省略,而应该把“为”字看作表被动的助动词。

“为”字的意义很多,用作动词,有“成为”的意思,用作介词,还有“给”和“为了”的意思,因此“为”字是否表动被动,有时可能发生误解。例如: 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民不为己用”可以理解成“老百姓不被我任用”,也可理解成为“老百姓不为我出力”,单从本句来看,两种理解都说得过去,但是下一句“不为己死”不能理解成被动句,只能理解为“不为我死”;因此“民不为己用”也不能理解成被动句,例中两个“为”都要念“wèi”。

“为”字象“於”字一样,本身没有表被动的意思,只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并且还有好些别的用途,可能产生歧义,因此表被动的为字句,后来被“„„为„„所”式和被字句所取代了。

③用“见”字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第三种被动句是用“见”字放在动词的前面帮助表示被动。例如: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

“见疑”、“为戮”、对举,“见汙”、“见信”、“见用”做耻的宾语,全句不是被动句,但这三个词组都是表示被动的,是“被汙”、“被信”、“被用”的意思。

用“见”字的被动句,同“为”字句、“於”字句不同,它只能作助动词,帮助表示被动,而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因而后来被别的被动句所取代。

汉代以后,“见”字用在动词前面,也有不表示被动的。例如: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故今具道所了,君实或见恕也。《——因此现在就》 ④“为„„所”和⑤“见„„於”式被动句

“於”字句和“为”字句可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但有时被动意味不够明显。“见”字句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这三种句式在表示被动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又发展出“为„„所”式和“见„„於”式。例如: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项羽本记》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语板》

这种“为„„所”式被动句,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用“所”字帮助表示被动,被动句的意义比单用“为”字的被动句更加明确,“所”字可以看作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也有人称作表被动的助词。

“为„„所”式的被动句,在先秦就已经有少数用例。例如: 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 ..敝邑为大国所患。《吕氏春秋》 ..汉代以后,“为„„所”式大量使用,后来逐渐同“被”字句一起取代了“於”字句、“为”字句和“见”字句。唐代以后“为„„所”式在口语中又逐渐衰亡 下去,但是在书面语中一直沿用到现在。例如:

某种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儒术》

“为„„所”式也象“为”字句一样,有时行为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例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三国志》 ..“为”和“所”连用,虽然没有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动意义也比单用“为”字明确。

⑤“见„„於”式的被动句,是把见字句和於字句结合起来运用。“见”字帮助表示被动,用“於”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於张仪。《史记》 ..然而公不见信於人,私不见助於友。《韩愈进学解》 ....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见„„於”式的被动句在先秦两汉是常用的一种句式,六朝以后在口语中逐渐衰亡,但在仿古的文言文中仍然经常采用。

⑥被字句

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基本形式被字句,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出现。例如: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

“被”原是动词,是“遭受,蒙受”的意思,例一“被”动词性较强,例二“被”与“见”对举,“被”字被动意义明显一些,例三的“被”字虚化得多,更应看成表示被动的助动词。

汉代“被”字句逐渐用得普遍,但不能引进行为主动者,只是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直到汉末才开始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6.让古代汉语不“古” 篇六

关键词: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汉语方言

谈到古代汉语的学习,人们一般是站在与现代汉语差异性的角度来讲的,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在附录(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谈到:“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的词语,如‘人‘山‘笑‘大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些我们就不必再去学习了。但还有两类词语,是需要我们下工夫学习的。一类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用,而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词语。……一类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很常用,但意义不完全相同的词语。……这两类词语都要努力掌握,但后一类词语值得注意。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学习古代汉语词汇,难点不在于‘迥别,而在于‘微殊,这是说得很对的。……所以,对后一类词语要更加重视,一定要注意其古今意义的区别。”[1](P562~563)诚然,学习古代汉语,作为今天的人来说,的确是要注意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部分,如果了解并掌握了古今汉语的差异,学习上就顺畅多了。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味地强调古今汉语的不同,容易使学生对古代汉语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讲授古今汉语差异性的同时,更多的是着重讲解二者的一些联系性,目的是为了拉近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古代汉语并不“古”,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以词汇部分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中有一些词,初学者觉得很特别,在古代汉语中找同类现象也的确不多,显得另类。如合音词“诸”(《郑伯克段于鄢》“公伐诸鄢”),学生在接触这个词时普遍感觉这个词很特别,怎么会出现这样一个词,对其不解。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要重点掌握的词,它的确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讲授时假如只简单地强调该词的特殊性而要求学生注意的话,那学生也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这时我们可以联系现代汉语,结合现代汉语的语言现象,去解说这个词。在普通话中,我们可以找到合音词现象,如:“甭”是“不用”的合音,“居心叵测”中“叵”是“不可”的合音。现代汉语方言中也有合音词现象,如吴方言“覅”是“勿要”的合音①,据温昌衍(2003)客家话中“口盲”是“唔省”(义为“暂时还不……”或“暂时还没……”)的合音[2]。笔者的母语江西赣语中表示指示词“这样”意义的“个样”有合音词,一般写作“港”。这些合音词都有对应的字形,假如再去寻找今天现代汉语中没有产生相对应的字形记录语言中的合音词现象,那就更多了。例如(词下短横表示两词形成了合音词):无会(厦门)、毛会(福州)、冒有(武汉)、勿曾(苏州)、唔有(温州)、唔好(潮州、广州)、唔爱(潮州)、否要(温州)、不要(西安)。[3](P607~608)徐睿渊(2013)详细描述和分析了厦门方言里丰富的合音词现象[4]。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古代汉语合音词“诸”的形成原因。首先,合音词现象一般出现在口语中,是口语中语音上容易结合的词才出现合音现象。再来反观古代汉语,由于我们接触的古代汉语实际上是古代的书面语,古代的口语我们已无从听到,但完全可以想象今天现代汉语中会出现某些口语词进入书面语一样,古代汉语也应有此现象,而这个合音词“诸”完全有可能是古代口语渗透进入古代书面语的。其次,“诸”的字形也有可能是“之於”合音的记音字,正如笔者的母语赣语中“个样”合音写作“港”一样。所以,在句中理解合音词“诸”的时候要还原成“之於”,而与“诸”字的字义无关。这样,通过从现代汉语同类语言现象的分析入手,学生不但理解了“诸”这个合音词,而且也认识到了古今汉语存在着一些共性,从而也感觉到古代汉语并没有脱离今天的语言。

古代汉语中有一些词在今天看来已是死去的古语词,假如硬性地要求学生强记强背,这样的要求多了的话,自然也会增加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厌恶感。实际上我们经常说“死去的古语词”一般是立足于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讲的,假如扩大到现代汉语方言来看,“死去的古语词”实际并没死去。笔者执教于客家方言区,经常从客家方言中寻找与古代汉语有联系的词汇。如:《左传·成公六年》:“民愁则执隘,于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杜预注:“重膇,足肿。”句中“膇”是浮肿的意思,今梅县客家方言腿脚浮肿说“脚膇”,脸肿说“面膇”,手肿说“手膇”,即是此词。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李善注:“睐,旁视。”今梅县客家方言斜眼看一下说“睐一下”,斜眼偷看说“偷睐”,承此词。《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毛传:“绹,绞也。”②今梅县客家方言拴牛说“绹牛”,绑被子说“绹被”,沿用此词。《庄子·则阳》:“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陆德明释文:“漂本亦作瘭。瘭疽,谓病疮脓出也。”今梅县客家方言称还未破的水泡或血泡为“瘭”,虽没有脓疮严重(表义程度已减轻),但也是沿用了此古语词。

另外还有一些词,在今天是常见字,其古代的词义在普通话中已不用,但却保留在某些汉语方言中。同样以客家方言为例。《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注云:“治,宰也。”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帝曰:‘水中有鱼乎?(葛)玄复书符掷水中,须臾,有大鱼数百头,使人治之。”两句中的“治”都是宰杀之义,今梅县客家方言杀鸡说“治鸡”,杀鱼说“治鱼”,即保留了该词的古义。《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吴起)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对曰:‘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句中“经”与“织”同义,今梅县客家方言用手工织布即说“经布”,手工织席即说“经席”。还有一些客家方言词义虽然不是古代词义的完全延用,但其与古代汉语的联系显而易见,也可援用。如:《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朱熹集注:“陈谓军师行伍之列。”此句中的“陈”字后来写作“阵”。今梅县客家方言邀伙伴说“邀阵”,结伴说“同阵”,本伙人说“本阵”,而散伙或分手则说“拆阵”。梅县方言“阵”指同伴、伙伴义当从古义“军队行列人多、成群结队”义演变而来。《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赵岐注:“掌,主也。”今梅县客家方言看管房子或看家说“掌屋”,看门说“掌门”,看管山林说“掌山”,放牛、放羊分别说“掌牛”“掌羊”。梅县方言“掌”的“看守”和“放牧”[5]义当从古代的“职掌、主管”义引申而来。

以上多从当今汉语方言的角度关注古今词语的联系,实际上从普通话的角度也可以谈此问题。如《郑伯克段于鄢》中“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及“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中的“鄙”(指边疆)和“封”(指疆界),二者的表面意义都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如果从现代汉语中为什么有“鄙视”“鄙夷”“密封”“封锁”“封建”“一封信”[6]等这样的词语开始发问,以及这些词语与该文选中的“鄙”和“封”有什么关系,那么就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联系起来了。另外,古代词义存留在现代汉语中的例子也不少,如 “就职”“就业”中的“就”是古义“接近、靠近”的保留,“谢罪”的“谢”是古义“道歉”的保留,“长城”的“城”是古义“城墙”的保留。至于今天的成语,那就是更多古语古义的表现了,此处不赘。

总而言之,我们在讲授古代汉语时,要注意讲授的对象是当今的学生。多注意学生的语言环境(包括时代环境和区域环境),从与现代汉语有联系的角度来讲授古代汉语,能使学生感觉古代汉语并不遥远和古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古代汉语。

注释:

①该词《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曾收录,2005年第5版及

2012年第6版已删。

②另还一说,指绳索。陈奂传疏:“索者,纠绳之名,绹即绳也。

索绹犹言纠绳。”

参考文献:

[1]王力、蒋绍愚、唐作藩、张万起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温昌衍.客家话否定词“口盲”小考——从香港新界客家话说起

[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言词汇[M].北京:语文出

版社,1995.

[4]徐睿渊.福建厦门方言的合音[J].方言,2013,(4).

[5]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6]黄雪贞.梅县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7.古代文学学习心得 篇七

历史的车轮缓缓走过,车轮的痕迹却未曾磨灭――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到远古时期,就像回到我们人类的童年时代。童年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幻想,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时期。在那里:我听到了神农尝百草,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古老传说。图腾活动孕育了神话传统,神话传统又记录了图腾活动,先民对自然充满了好奇,当然也有恐惧,那乐于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征服自然的气概,我知道了这是个纯真快乐而又拙朴的童年。

走过了童年,来到了少年,少年是一个对爱情充满幻想,对婚姻却身不由己的时期,我看到了“宛在水中央”的秋水伊人,我见到了“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焦急男子,我看到了“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的.窈窕淑女,我见到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痴情男子。“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纯真笃厚的相思,“b则异室,死则同穴”的生死相随的誓言,啊,和谐喜悦而有至死不渝的爱情。可爱情总是那么美好,婚姻却不那么尽如人愿,女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悔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的反思,“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指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觉醒,决心,还夹杂的一丝无奈。哎,这个多情而又苦涩的少年呀。

不知不觉来的了中年,中年是一个思索生命价值,思考人生真谛的时期,个性意识越来越强烈,“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对生命短暂的伤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但悲伤不悲观,曹操给了我们很好的引导“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更多的贡献,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见到了陶渊明,仿佛到了老年,回归桃花源,是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惬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静谧,“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闲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恬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为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豁然。清幽静谧的自然风光,悠然自得的淡泊心情,超凡脱俗的心里感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才是我们心灵的最终归宿。

如果说童年是一杯甜蜜的优乐美,少年是一杯青涩的饮料,那么中年是一杯茶水,苦中的香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味,老年是一杯白开水,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早已被时光冲淡,剩下的是一份平淡,一份超然。

回首历史,品味经典,启迪人生。

★ 古代文学故事

★ 初中古代文学常识

★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 学习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格式

8.学习汉语的体会 篇八

吴佩琳

学习汉语的体会

我觉得外国人学汉语主要是为了谋求自身职业发展,将来找工作容易,这是最常听到的理由。道理很简单,由于如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综合国力和在国 际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使得当今世界各国和国内各民族对汉语、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学汉语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日趋增多。外国人除了少部分人为了从事外交、外贸、翻译、教学工作而学汉语以外, 大多数是为了了解中国和了解中国文化而学。对我来说汉语是一种很有用的语言,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可以与中国打交道。我对学汉语的体会不只是学语言,还要学中国文化。我对汉语有很多感兴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很丰富,每一个字代表一个意义。我自己感觉越学越有意思,所以来中国之前就学过了不少汉语,然而我刚来中国留学的时候觉得汉语突然难了很多,很多词、语法都很陌生。我那的时候都听不懂中国人讲话,既不敢跟中国人交流,又自己感觉中国人说话怎么着么快,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汉语水平太低了,还有上课的时候对于老师讲的课文内容不明白。真的遇到了很多困难,这样的情况让我压力更大。我每次下课后先把作业做好,然后才预习明天须要学的课文内容翻译好,为了让自己明天上课的时候更容易听懂老师讲的。既然我其实没有那么多中国朋友,但是每天跟外国人交流也能让我的汉语水平提高,我现在觉得自己会掌握了不少汉语,又认为学汉语的体会很多。因为我在中国生活时间不短,已经超过一年多了。我的汉语现在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能和中国人自由地说话,能看懂了简单的文章、报纸、电视剧、信息、新闻等等。可能是我每天要上课几乎没有很多自由的时间,因此让我还不太了解中国文化。我一到放假的时候都不回国一直待在中国跟朋友去各种地方看各种东西,并且与很多当地人交流。每次去旅游的不同的地方又让我留了很多永远难忘的印象。我上个月刚刚及格了HSK新的5级,最近开始做了毕业论文,很多次去找老师商量商量关于论文的题目和内容。这对我来说也是个困难的事,很多朋友都放弃了这件事。但是我无论遇到那么多困也要坚持做好毕业论文。如果答辩通过了以后才能放松地回国,又肯定让父母高兴极了。我其实还不想回国,两年的时间过得怎么着么快,这个学期完了以后我还没毕业还要回泰国上一年大学才毕业。我现在对学汉语有很多了体会,当然我不打算放弃学汉语,以后还要再来中国继续学汉语。如果真可以的话,我想在中国找工作。外国人理解别的国家的文化其实很不容易,需要多长时间。但是,以后有机会在中国生活的话,我觉得我肯定可以渐渐了解中国文化。

9.如何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效果 篇九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8-108-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越来越少,语言缺乏感染力。古代汉语课程是高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古代汉语教师的综合素养方面有所欠缺、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校古代汉语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水平,教师就应该不断融合传统文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

1 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够,缺乏学习的兴趣

古代汉语是高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要了解古代词语、古代文献等相关内容,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使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古代汉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够,并且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又用不上,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要想学好古代汉语,学生需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但是,目前由于社会条件的影响,从而使得很多学生都没有定力,没有办法对古代汉语知识细细品味。

1.2 古代汉语教师的综合素养方面有所欠缺

古代汉语是一门比较系统的课程,其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由此可见,这给古代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很多古代汉语教师自身都没有重视古代汉语教学,也缺乏熟练的地理、天文、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而使得古代汉语教学水平比较低下。与此同时,很多教师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也没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最终导致了古代汉语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只有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的古代汉语教师,才能够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另外,部分古代汉语教师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综合素养欠缺,同时讲授的内容比较枯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汉语的教学质量。

1.3 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灵活,死板单一

古代汉语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专业课,如果教师还是沿用之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效果的。但是,目前还有很多古代汉语教师没有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单一,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调整教学内容,没有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由于教师没有好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古代汉语知识,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部分古代汉语教师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懂得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比较枯燥,造成教师在讲台上津津乐道,但是学生在下面疲惫不堪的局面,从而降低了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

2 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针对以上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不断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下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都有哪些:

2.1 激情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面对古代汉语的枯燥乏味,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与学生定期做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断施展自身才华,做教材的主宰者,不断充实自身的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讲解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还应该用激情去灵活讲解,让学生能够从内心真实地感受到古代汉语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古代汉语的热情。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坚持实用性原则,不断挖掘多种教学资源,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要探索本学科最新的知识动态,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养成创新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2 相仿类通,系统教学

古代汉语教学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语言距今年代久远,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的古代汉语知识也比较少,因此,要想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就应该提高学生对它的好感,引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进行生动的讲解,点面俱到,为学生营造一个创造性思维练习的氛围,让学生能够进入情境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古代汉语知识。比如,教师在讲解“唯”的语法时,如果只是根据“唯”的字面意思进行讲解的话,那么学生就只能够理解“唯”字的表面意思,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学生还是不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再如,“维”和“惟”两字的字形比较相近,学生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它们的意思,那么就无法对其进行分辨。因此,在具体的讲解中,教师应该讲授更加深层次的意思,“维”和“惟”字在“虽然”、“只”意思上都是通用的,但是在作实词时大不相同,这样的讲解会让学生能够更加明了其中的意思。

2.3 融合传统文化,感性古文

古代汉语是古老的民族语言,传承了民族的风情、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内容,它是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如果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的选材,比如对于篇幅长的古代汉语,就应该根据需要以节选的形式选入。同时,坚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原则,灵活选材,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熟悉我国的历史,充分了解到我国的优秀历史文明,不断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比如,在讲解同义词之间的差别表现在语法功能的不同时,教师就应该灵活取材,根据司马迁《报任安书》中“行莫丑于辱先”、《论语》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句子来一一讲解,让学生萌购充分理解“耻”和“辱”两个字的深层含义,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再如,在讲授《孟子?告子下》这篇文言文时,要把其中非常出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句式拿出来重点讲解,让学生能够树立勤劳勇敢意识,养成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样融合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充分认识到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2.4 多媒体教学,现代技术生动课堂

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多媒体教学,很多专业都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学也不例外。众所周知,古代汉语教学主要是以板书而闻名,在翻译古代文字时消耗的时间比较长,尤其是繁体字。因此,教师应该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调动课堂的气氛,节省课堂的板书时间,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用视频、动画的效果等方法来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古代汉语知识的精髓,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化的深刻内涵。除此之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既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理解和消化古代汉语知识的时间。由此可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古代汉语是一门比较具有民族风格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学习兴趣在不断的减退,因此,高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断充实教师自身的古代汉语知识,多采用现代化技术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切实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曹祝兵,王绍峰.古代汉语教学质量提高刍议[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23-126.

[2] 王珏.试论中文师范专业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2:36-38.

[3] 张素凤,郭万青.提高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06:155-157.

[4] 华敏.试论如何提高古代汉语课的教学效果[J].淄博师专学报,2015,01:16-18.

上一篇:工程成本控制管理制度下一篇:2018山西中考化学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