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石漠化调研报告(精选4篇)
1.曲靖市石漠化调研报告 篇一
贞丰县石漠化治理“坪上模式”调研报告
孔德跃
地处贞丰县珉谷镇东北部的坪上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近年来,为改善坪上村及周边地区(以下统称“坪上片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引导发动群众大面积种植以金银花为主的经济作物,探索出了一条被称为“坪上模式”的中海拔喀斯特岩溶山区种植金银花和治理石漠化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成功路子。
一、“坪上模式”的基本情况
贞丰县珉谷镇坪上村总面积8085亩(其中耕地面积2289亩),在村级整合前,含坪上、榨房、马槽井、红岩、白岩和柳家湾等6个村民组,总人口752人,最低海拔870米,最高海拔1250米,年均气温16.6℃,年均日照1549.2小时,年降雨量1400毫米,无霜期340天左右。1990年以前,由于大面积开荒种植玉米等作物,坪上村植被遭受毁灭性破坏,岩石裸露面积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仅为9.3%。生态环境的日愈恶劣,致使该村有92%的农户生活水平低下,靠吃救济粮和返销粮度日。199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676元,人均吃粮不足150公斤。从1998年以来,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坪上片区因地制宜,积极引进和发展金银花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石漠化治理,逐步改变了坪上片区的落后面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经济效益上。坪上片区的传统经济作物是玉米,与其他喀斯特岩溶山区一样,其产量、产值均较低。按每亩土地中石头与土壤6:
4、7:
3、8:2三种比例估算,种植玉米的产量分别约为120公斤/亩、90公斤/亩、60公斤/亩,产值分别约为156元/亩、117元/亩和78元/亩(按现价1.3元/公斤计)。而这三种类型的土地,种植金银花的最低产量(即按每亩土地中石头与土壤8:2比例估算)约为16公斤/亩(鲜花),相应产值约为256元(按现价16元/公斤计),经济效益至少是种植玉米的3倍以上。据统计,2007年,坪上片区共种植金银花4200余亩,产值达400余万元,加上其他种养业的收入,该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676元增加到2000余元;坪上村种植金银花收入超过5万元的人家有8户,3-5万元的有11户,其他种植户年收入均在8000元以上。此外,由于金银花成熟时恰逢农忙季节,采摘期非常短,一到开花季节,坪上片区家家户户都需雇人采摘,不仅留住了该片区的劳动力,还吸纳了周边县、乡(镇)的富余劳动力上百人,其月平均收入在500元以上。
在生态效益上。过去的坪上片区岩石突兀,每逢大雨,便山洪暴发,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种植金银花后,由于其具有耐寒、耐旱、耐涝、耐贫瘠的特性,特别适应喀斯特岩溶山区的自然环境,在保水固土、治理石漠化方面产生了明显效果。据有关单位研究,每一亩喀斯特山地可以种植70棵金银花植株,每棵金银花植株可涵养水分约200公斤,一亩金银花涵养的水分高达14000公斤左右,对改善干燥炎热的岩溶山区自然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金银花生长期长(平均在15年以上),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以山区遍布的石头为支架,攀石而上,枝条蔓生,长年不落叶,成为天然的绿色屏障。据有关单位实地测量,1株金银花种植3年后可以覆盖4-10平方米的山石,有的甚至可以覆盖20平方米的面积。在大量种植金银花的同时,坪上片区还积极推广立体种植的模式,在石旮旯地中套种花椒、桃、李、梨、砂仁、花生等多种作物,形成了生物多样性。此外,在退耕地和石漠化荒山上种植金银花,因为有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民也不可能舍弃金银花而复耕和砍伐,生态效益得到巩固。如今的坪上片区,昔日光秃秃的山坡披上了绿装,青峰叠翠,满目生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6.2%,60%的水土流失得以控制,80%以上的土地石漠化得到防治。
二、“坪上模式”的主要做法
在发展金银花产业和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贞丰县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为:“因地制宜、示范先行,多方投入、综合治理,选准品种、科技支撑,市场导向、龙头带动”。
因地制宜、示范先行。贞丰县在发展金银花产业时,注意因地制宜,结合生物特性,选择在生态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突出的海拔为800-1200米左右的岩溶山区试种金银花。在引进和推广过程中,注意采取示范先行的方式。1998年,贞丰县制定了“五个十万亩”工程的总体规划,选定坪上村作为“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并抽调林业、农技、水利、药材等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示范区建设,与当地政府一道,发动群众连片种植金银花。随着金银花种植效益的逐步显现,带动了坪上片区越来越多的农户自愿投入发展金银花产业。
多方投入、综合治理。贞丰县通过采取扶贫贷款、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和引导农民投入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从改善产区基础设施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入手,加大对金银花产业的投入,综合治理石漠化问题。截至目前,坪上片区共争取扶贫贷款、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资金750余万元,帮助农户建成水窖22个(蓄水量8140立方米),蓄水池14口,供水管道3.2公里;建成通村公路6.8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1205亩,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10亩,珠防面积1582亩,水土保持林1530亩,经果林308亩,牧草112亩,封禁治理5208亩,保土耕作1102亩。
选准品种、科技支撑。贞丰县在金银花种植上,经过多方比较,筛选确定有效成分含量高、丰产性状好、抗逆力强的本地优质品种黄褐毛忍冬进行推广种植。县林业等技术部门组织开展了金银花的扦插、温棚育苗等相关技术攻关工作。2002年,成功攻破了金银花育苗难点,掌握了金银花温棚两段育苗技术。同时,政府和有关龙头企业还多次组织科技人员到坪上及周边村讲授金银花的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帮助村民提高种植水平,为金银花的大面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导向、龙头带动。为保证金银花产得出,有销路,贞丰县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意引入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作机制,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种植金银花,在引种金银花的初期,即由县药材公司负责贷款投资,县林业局负责技术指导,农户负责种植管理。2005年后,当地政府与飞龙雨公司达成协议,每年由飞龙雨公司以合同订购和随行就市相结合的办法,订立保护价,按市场价格收购金银花。如2006年的保护价为6元/公斤,实际收购价为7元/公斤;2007年的保护价为5元/公斤,但在实际收购中直线上升,最后达到10元/公斤左右。这一方式让农民吃了“定心丸”,种植利益和积极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坪上模式”已为实践证明是我州中海拔喀斯特岩溶山区产业发展和石漠化治理的一条成功之路,在全州乃至全省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从坪上片区目前金银花产销的实际运行情况看,这一模式自身也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主要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作用弱,农户种植积极性易受市场行情影响(如几年前金银花市场收购价偏低时,曾出现农户毁苗改种的现象);金银花种植方式较为粗放,产值产量不高;缺乏精深加工,产品品种较为单一,以提供初级产品为主;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较低,服务功能较弱,专业大户带动能力不强,等等。
三、完善和推广“坪上模式”的建议
金银花是国家确定的名贵药材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研发的深入,金银花的用途越来越广,由单一的中草药原材料逐步向茶叶、饮料、食品和日用化工产品等方面拓展,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全国产量约500万吨,社会需求约2000万吨)。同时,在坪上片区和我州其他地方广泛种植的优良金银花品种黄褐毛忍冬,已被国家药典委员会批准进入2005版《中国药典》(增补版)山银花品种项下,成为国家认定的正品药用金银花之一,这些都为金银花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要抓住时机,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建立健全面向市场的金银花产业化经营机制和面向农户的综合扶持体系,进一步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一是做大基地规模。结合全州30万亩金银花基地建设,统筹作好全州金银花种植规划布局,以适宜金银花生长的中海拔喀斯特岩溶山区为主,进一步扩大金银花种植规模,以大基地联结大市场,从而产生大效益。积极推行金银花标准化示范种植,抓好扦插育苗、种子育苗和压条育苗等示范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标准化种植基地不断发展壮大。
二是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对飞龙雨公司等现有金银花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招商引资,注意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金银花绿原酸加工、提纯和金银花饮料、制药及日用化工产品制造等方面的龙头企业,为金银花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做响产品品牌。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金银花精深加工,延长金银花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好绿色品牌的争取和认证准备工作,积极“走出去”作好宣传推介,打造地域性金银花产品品牌,提升黔西南金银花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形象和影响力。
四是完善利益机制。坚持和完善近年来在金银花生产中采用合同订购的好做法,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加强对企业和农户诚信意识的宣传、教育。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金银花精深加工高科技企业合作,深入开展金银花种质资源及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研究,努力在金银花品种引进、改良和病虫害防治以及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六是抓好服务推广。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扶持一批金银花经纪人队伍,开拓市场,大抓订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企业为主体,加强金银花种植、采摘和加工等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水平,提高金银花品质和单位产出率。
七是加大经费投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坚持“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原则,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投入金银花产业发展,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强同农村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推广小额信贷业务,增强金融对金银花产业的支持力。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石漠化综合治理、扶贫开发等有关政策,按照“谁治理、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完善奖扶措施,鼓励个人、集体利用石漠化土地和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进行金银花产业开发。
(作者单位: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曲靖市石漠化调研报告 篇二
引言
云南从2009年到2012年史无前例的连年旱灾,严重干旱已经造成全省742万人、4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在干旱重灾区曲靖,旱情造成曲靖市348.28万人受灾,94.34万人饮水困难,因灾缺粮需救助人口达72.1万人。农业也遭受巨大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453628.9公顷,绝收面积71577.5公顷。降水的异常偏少,致使水库蓄水严重不足,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市水库蓄水量仅为4.0615亿立方,水库干涸77座;河道断流42条,无法正常供给城市生活用水。严重的旱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连年的旱情会导致植被退化,风景怡人的云南最终会成为不毛之地。这样的大旱,是“天灾”,还是“人祸”?通过暑期调查,阅读整理水务局和气象局提供的曲靖市地理气候资料,并实地考察曲靖市城区主要供水水库蓄水情况,对干旱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干旱成因。现将调查报告汇报如下。
时间:2012年8月4日至11日
地点:潇湘水库、独木水库,曲靖市水务局、气象局
方法:实地走访曲靖市附近潇湘水库、独木水库,并向曲靖市水务局、气象局申请资料,一、曲靖市行政区划和地理环境
曲靖市地跨东经102°42’—104°50’,北纬24°19’—27°03’之间。东与贵州、广西毗邻,西与省会昆明接壤,南连文山、红河,北与昭通、贵州毕节相连,是云南连接内地的重要陆路通道,素有“滇黔锁钥”、“入滇门户”、“云南咽喉”之称。曲靖是云南第二大城市,也是云南第二大经济体,云南重要的工商业城市。曲靖现今面积:面积28904平方公里,2009年末户籍总人口达603.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达75.3万人,男性316.6万人,女性286.5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10.5:100。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达42.4万人,占总人口的7%。全市常住人口达572.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5‰,比上年下降0.36个千分点,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9人。下辖一区一市七县,分别是:麒麟区、沾益县、宣威市、罗平县、富源县、会泽县、马龙县、师宗县、陆良县。曲靖市内地形多由山地、丘陵和盆地等组成,喀斯特地貌较突出。
二、曲靖市气候与地理风貌
气温:年平均气温14.5℃,属于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最暖年(1952年)15.4℃,最冷年(1971年)13.8℃,年际变化1.6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9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1℃。
日照:历年平均日照总数2079.1小时,干季1181.6小时,汛期891.5小时,春季665小时,秋季最少410.3小时。一年之中,3月最多236小时,10月最少123.2小时,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少300小时。
风速、风向:多年平均风速每秒2.7米,最大3月平均每秒3.7米,最小8月平均每秒1.9米。一般大风发生在2—4月,每月平均5—8天。最少9月为0.1天。风向多南风。1—4月多为西南风,5—7月多为南风,8月多为东南风,9—11月多为南风,12月多为西南风。
降水:年降水为1000—1300毫米左右。降水分布平均,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8毫米,而冬春两季只占全年的13%。每年5—10月为雨季,降水量为全年的87%。降水量最多为6月份,降水量为200毫米以上。
地貌:曲靖地处珠江源头,滇东平原中部。地形西高南低,山地、丘陵、盆地、河谷、槽子相间分布,组成波浪起伏的平原地貌。大部分地区地势较平坦,相差不大。主河流是珠江流域的南盘江和九盘江支流,长江流域的金沙江水系中的牛栏江。干流以上的一二三级支流有58条,总长995.7公里。多数河流位于山区峡谷,坡陡流急,虽有水利发电之利,但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繁。
三、曲靖市经济概况
曲靖市是云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原料基地,主要农产品粮食、油料、蚕桑、畜牧生产基地,也是全国的烟草工业和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农业素有“滇东粮仓”之称,罗平、陆良是全省油菜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陆良、麒麟、沾益、师宗是全省蚕茧生产基地县(区),宣威、富源、陆良、会泽、麒麟是全省生猪生产基地县(市)区。曲靖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烟草生产基地,烤烟产量占云南的1/3,占全国的1/10。曲靖有工业行业的35个门类,目前已形成烟草、煤炭、电力、机械、化工、冶金、纺织、建材、造纸、皮革、粮油加工为主的较为完善的工业化体系。除传统煤炭、冶金行业外,曲靖市主要经济支柱为烟草行业,当地主要经济作物为烟叶,烟草生长对气候降水依赖度较高,连年干旱导致烟草行业损失惨重,仅2011年烟草行业直接损失达16.7亿元。
四、自2009年以来的连年干旱成因
形成2009年、2010年和2012年特大干旱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上汛期降水量异常偏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含水量降低、江河流量减少甚至断流、库塘蓄水量严重偏少甚至干涸,生产生活供水严重不足。二是因为冬、春季节是曲靖的季节性干旱期,干季(11~4月)的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左右。两者的叠加效应加剧了旱情。
以2011年为例,2011年曲靖市麒麟区年降水量516.2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383.6毫米(-41%),属偏少,是自197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值,与上年相比偏少400.7毫米。2011年降水偏少时段出现在4月至8月,雨季开始于6月11日,比历年平均偏晚21天,主汛期降水量254.5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248.8毫米(-49%),是自1974年以来次少值(1992年最少)。
图
一、1974年—2011年曲靖市城区降水量距年平均降水量百分比(引自曲靖市旱情简报2011年)
在气温方面,2011年1~5月曲靖市月平均气温较历年平均气温高1.6℃~4.2℃,属于较高年份。
自2009年以来,曲靖市汛期(5—10月)降水严重偏少,致使库塘蓄水严重不足,而曲靖市干季(11—4月)的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上年雨季库塘的蓄水供给,库塘蓄水严重不足将给生产生活用水带来严重困难,同时近年干季气温较往年较高,加剧了旱情的发展,形成了连年春夏季大旱的局面。春夏季是播种时节,干旱不仅使烟草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也使农作物受灾严重。
在走访曲靖市主要供水水库潇湘水库和独木水库后,发现2012年水库蓄水量较前两年要好,2012年1—7月降水量达465.3毫米,但比历年同期水平要低6%,今年旱情较往年有较大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
图
二、曲靖市潇湘水库
五、气候异常原因
近年曲靖市气候异常主要体现在降水量偏少。曲靖市地处低纬度高原,降水多源于东南和西南两股暖湿气流影响。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西伸,前部的东南暖湿气流跨越南盘江河谷后,继续向东北山区爬行前进,气流行至东列山脉的罗平、陆良一带时,由于地形的剧烈抬升,从而在升口处形成大量降水。入春后,西南季风带来的印度洋暖湿气流随着副热带高压逐渐北移,在跨过青藏高原后受槽前气流控制东移,与地面冷空气形成对流天气,带来降水。
曲靖市降水量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东南暖湿气流的每年的“迟到”甚至是“缺席”。暖湿气流异常的原因较为复杂,总的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变暖。
2、近年云南省天然植被的减少。
3、大量种植的橡胶、烟草大量吸取了土壤中的水资源,使土壤抗旱能力减弱。
4、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昆明准静止锋面的过于强势致使降雨减少。
1、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所造成的。从曲靖有气象记录的1961以来,曲靖年平均气温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截至2010年,49年中曲靖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其中年升温率为0.015℃/年。曲靖气温正在成一个逐步上升的趋势,虽然持续高温对干旱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并不是云南干旱的主要原因,在遥远的侏罗纪时代,气温较今日高出3℃,而那个时候的曲靖并不是不毛之地而是一片森林(由曲靖丰富的煤矿资源可以看出)。
2、天然植被的减少。云南历史上森林覆盖率极高,宋以前滇西北为70%,滇南为90%,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缓慢下降,但清代中期之前仍然有70%左右,到1935年森林覆盖率下降到50%,20世纪50年代初的47%,70年代的24%。与此同时,水旱灾害发生的频度由20世纪上半叶的4.55年一次发展到近年来0.77年一次。显而易见,历史上云南旱灾的逐年增多和森林覆盖率逐年降低明显有关,森林覆盖率越低,旱灾越多。不仅如此,仅在云南地域内也出现了巨大差别。在旱灾最严重的2010年,当曲靖市大部分地界土地龟裂,河流断流时。同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哀牢山,却是“山涧潺潺流水,林中猿声回荡,莺歌燕舞,百花争艳,处处生机盎然。旱情何在?” 引自中国科学院龙勇诚教授报道。哀牢山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原始森林区之一,其天然植被的覆盖率远远高于曲靖市。由近年旱灾受灾地区可以看出在云南省内,天然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曲靖、文山、昭通、昆明等地区受灾严重,而在楚雄、临沧以及西双版纳等植被保存较好等地州,却并没有出现旱灾。由此可见天然植被的减少对于旱情出现有着重大影响。
3、大量种植的橡胶、烟草大量吸取了土壤中的水资源,使土壤抗旱能力减弱。橡胶和烟草都是植物中的“抽水机”,其生长对于土壤中水资源消耗过大,致使土地中的水分保有量下降,一旦出现旱灾,这些本已处在半干旱状态的土壤毫无抵御能力,立刻出现龟裂。烟草广泛种植于曲靖、玉溪、红河、保山等地州,正好也是旱灾的重灾区。橡胶种植于西双版纳州,在临沧有少量分布,由于种植橡胶的巨额利润,导致了大量原始森林被砍伐种植为橡胶,致使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变差,从而引发了云南旱灾。
4、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附副热带高气压的过于强势致使降雨减少。云南地处北回归线附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北回归线所贯串之处,大都是茫茫的荒漠: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等等,云南注定是干旱的,但是这却与云南历史上湿润天气相矛盾。云南拥有湿润气候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第二级阶梯,西靠喜马拉雅山脉,较高的海拔使东南季风在攀升时与附副热带高气压作用带来降水,二者相互作用在昆明和贵阳之间形成一道“昆明准静止锋面”。曲靖刚好处于这一位置,正常年份,季风爬上云贵高原,锋面西移带来降水,近年东南季风的减弱导致准静止锋面的东移,副热带高压占据了云南,带来了炎热与干旱。
六、对于曲靖抗旱的建议与希冀
3.曲靖市石漠化调研报告 篇三
市人民政府:
10月29日-11月1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议,研究分析今年经济形势,进一步强化措施,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会后,市农业局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工作措施。现将市农业局贯彻落实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措施汇报如下:
一、认真传达贯彻全市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议精神 全市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一结束,市农业局就立即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传达贯彻。11月3日,市农业局召开了副科级以上干部和机关全体职工大会,传达和学习了会议精神。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党柱同志首先传达了市委副书记、市长岳跃生同志和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海芳同志在全市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听取和分析了目前各项农业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朱局长要求:一是对于年初确定的各项指标,必须按时超额高质量完成。从现在开始,全局要将此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完成,缺什么补什么。局办公室要每月一检查,及时通报情况,对完成有困难的要及时报告。二要搞好协调服务。有关科室和站所校办要对当前农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单位自身能够解决、需要局分管领 导牵头解决、需要局主要领导协调解决、需要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解决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归纳,对总结出的问题,与各单位搞好对接,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同时,搞好调研。局市场信息科近期要重点做好农业部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反馈情况的收集工作,集中刊载各地各单位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刊发各单位的好做法、好思路、措施和成效,督促落实。三要抓好农业项目的实施。有关单位要认真抓好中央和省扩大内需农业建设项目的实施,确保三个“百分之百”全面到位,使扩大内需项目发挥最大效益,促进全市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和农业综合水平的提高。四要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好党建工作。局机关党委要下发通知,认真组织全局党员干部学习好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并根据学习进展进一步做出安排。各支部要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通过认真学习,深入研讨,深刻理解、全面落实《决定》提出的各项重大部署。同时,还要抓好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五要一手抓好今年全年各项工作的总结,一手做好明年工作的筹划。
二、贯彻落实全市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议的措施办法
(一)抓好“三秋”和冬季农业生产
各地要在加强对晚秋作物田间管理的基础上,切实搞好农产品的收、储、运、销工作,做到精打细收,颗粒归仓,确保农产品质量,实现丰产丰收。秋收工作要突出抓好种子 的收、储重点,加强种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抢购、套购种子行为,把好种子质量关。要搞好产销衔接,落实好农产品订单,提高订单合同的履约率。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千方百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当前,正值发展冬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按照10月19日市政府在陆良县召开的全市冬季农业开发现场会要求,围绕今冬明春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到300万亩,比去年增加40万亩;产值达到24亿元,比去年增加5亿元,带动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60元以上的目标任务,各地充分发挥冬季农业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强化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冬马铃薯、冬油菜、冬早蔬菜、啤饲大麦、鲜食玉米等优势特色产业,迅速掀起冬季农业开发热潮。
(二)及早谋划明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2010年,全市农业工作将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突出“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大”,进一步夯实基础保安全,优化布局调结构,强推科技抓示范,粮经并举促增收,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市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2010年,全市农业工作目标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30万亩,力争粮食总产达到24亿公斤以上。油料面积100万亩,产量1.33亿公斤。农业特色产业350万亩,产值77亿元。水果33万亩,产值2.5亿元。全年农业总产值135亿元,来自种植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10元以上。
全市新增农机动力2500万瓦特,农机作业面积246万亩,农机事故“三率”严格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
全市力争培育10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以上;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8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增12亿元,人均工资性收入增100元以上。
农村承包土地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逐步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日益扩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明显加强,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基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逐步推行。
2010年,全市重点抓好十项重点农业科技措施的推广:①农作物优良(专用)品种及配套综合技术推广500万亩;②农作物间作套种技术推广350万亩(大春作物280万亩、小春作物70万亩);③特色生高效经济作物配套综合技术推广300万亩;④水稻钵盘育秧及抛摆秧技术推广20万亩;⑤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150万亩;⑥马铃薯高垄双行 栽培技术推广90万亩;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450万亩;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100万亩;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292万亩;⑩农机作业配套综合技术推广210万亩。
(三)坚持以科技创高产,确保粮食稳定增收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全省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结合我市粮食生产供求状况,到2020年,我市粮食总需求将达到30亿公斤左右。为确保我市粮油生产再上新台阶,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狠抓科技兴粮, 靠科技挖潜力,确保粮油增产、农业丰收。一要把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作为增产粮食的重大举措来抓。2010年,各县(市)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要通过大力推广粮食间作套种、生物多样性栽培以及利用空闲地、果桑园、田边地角等扩大薯类、大豆、杂粮种植面积,调整茬口衔接,扩大复种指数,充分挖掘面积潜力,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满足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同步增长的需要。二要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大以中低产田地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着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三要继续增加粮油生产的投入,支持粮油主产区发展粮油生产,加快实施优质粮油产业工程建设,推进粮油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 营。四要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组装集成配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加强病虫害测报和防治,搞好科技培训,重点在提高粮油单产、品质和效益上下功夫,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坚持以特色保发展,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 全市继续以结构调整为手段,以促农增收为目标,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的要求,在突出特色、扩规模上下功夫,做大做强粮油、蔬菜、桑蚕、中药材、魔芋、水产、水果等优势产业,争取这些产业在面积、产量和质量上有新突破,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同时,加强配套农艺与农机措施的研究与推广,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大力推广机播、机插、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五)在农业项目争取、科技研发、推广和体制、机制创新上力争取得新成绩
围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断推进科技与产业配套、基地与龙头企业配套、生产与加工配套、科技人员绩效奖惩配套,有效提高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认真做好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搞好项目对接,编制一批重点项目,积极向上申报,加大争取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切实增强全市农业科技研发的自主创新 能力,力争在培育新品种、防治病虫害、农产品安全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继续加强对种子、农药和肥料等农用物资的监管,杜绝重大制售假劣农资案件的发生。加大对渔业水域污染等渔业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市内重要流域实行禁渔期,建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切实保护我市珍稀野生渔类。加大对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服务和监管力度,杜绝假劣农机产品流入市场,查处非法载客、非法改装、非法拼装和黑车非驾等违法行为,确保农机生产安全。加强农业新技术的集成与推广,以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为重点,引进、培育一批先进适用的新品种、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4.水土流失荒漠化科技报告 篇四
可是,在我们开始迈入小康生活时,我们惊异的发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不仅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且也养育着祖国9.2%的人口。然而,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大地的黄色变成了焦黑,河流的靓丽身影已不复存在……原来由于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面对这千疮百孔的地球,我们不禁要暗暗深思。如何防止水土流失所导致的悲剧呢?我觉得,水土流失是可以用科学方法解决的。
在玛曲县黄河大桥南岸的一块沙化现场。车一过大桥,那种和风旭日的风光忽然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飞舞的尘土,向远方望去,早已看顺眼的绿色丘陵不知怎的却变成了一个个沙包。,不久前,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同时随着县生态稽查大队等专职管理机构的成立,目前玛曲黄河首曲沙化的现象已经开始得到遏制,过去在草原上滥挖药材,过度放牧的行为已经得到制止,现在风蚀作用已经成为黄河首曲沙化进度加快的最大元凶。站在一个沙丘上,深秋和冬季的大风刮起来,人想站在沙丘上都很困难,伴随着大风的呼啸,已经沙化的地方腾起一股股沙尘,飘向不远处还未被沙化的土地,在风力的作用下,黄河首曲岸边的沙丘地带正在缓慢的向前推移。在现场,已沙化和未沙化的草场只相隔一条公路,县上准备把已经沙化的草场承包给当地牧民负责治理,由牧民自己来捍卫他们的家园,但前提是治沙的方式必须简便、可行,牧民群众能够方便地掌握。承包后,政府每年根据植被的成活率对牧民进行奖惩,付给钱款,充分调动当地牧民治沙的积极性。随着近年来草原沙化现象的加剧,玛曲县曼日玛和欧拉两乡的可利用草场面积正逐步减少,沙区的2500多牧民,16.8万头只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区,沦为贫困人口。当地牧民已经深刻的认识到沙化给他们今后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发动他们投入到治沙活动中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