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精选8篇)
1.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篇一
塑造学生人格促其健康成长
塑造学生人格促其健康成长
作者/ 张运芳
人格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人格的形成与自身素质有关,同时也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的影响最大。当前,部分中学生有“唯我独尊”“缺乏责任感”“情感缺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意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中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要塑造学生人格,促其健康成长,就必须要重视如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工作:
一、学会真诚待人
真诚,是健康人格的重要范畴,它是一个人外在行为和内在道德的有机统一体,是评价一个人精神境界的标尺。一个缺乏真诚的人,他的人格形象仿佛总是戴着一副假面具,心与心之间横亘着沙漠,而真诚则犹如心与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人与人之间获得共鸣和理解。在教育工作中,我特别重视教育学生学会真诚待人。首先,作为班主任我要求自己在学生中要起到表率作用。在学生面前我敢于说真话,敢于坦诚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失误。这样做,一方面我的行为可以起到榜样作用;另一方面,我用个人的例子,可以使学生明白人无完人,老师会犯错,自己也会犯错,而关键是做了错事该如何正确去面对。其次,我通过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以达到教育目的。如这学期我就举办了一个以“诚信”为主题的专题班会,要求学生通过实例说说自己对此的理解和认识。要想真正做到真诚,学会真诚待人,师生之间就必须以平等、理解、高尚作为基石,以此来培养学生真诚的人格情操。
二、树立责任意识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如今有部分孩子缺乏责任感,其在学校主要表现为对班集体、对他人、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责任感会提高自我意识,将较低的“我”向较高的“我”提升,并使我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因而培养责任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培养“自我负责”的教育。在这方面的教育中,我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总体情况,要求学生都为创造平等、和谐、自觉、自律的良好班集体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告诉学生要摆正自己在班集体的位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为了培养鼓励学生敢于负责任的精神,我要求每个学生在班里都要担负起一定的义务和职责,自愿地接受各项任务,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无须别人来监督和敦促,而是在一种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充满使命感精神的激励下主动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并较好地完成责任。通过这些有效的责任教育,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其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提升学生的人格操守。
三、懂得给人以爱
当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没有经过真正意义上的艰苦生活的磨炼和心理挫折的考验,只会索取爱、享受爱,不懂得给予爱。这些会使学生变得自私狭隘、缺乏爱心。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担负起塑造学生美的心灵,使其成为既是沐浴“爱”的主角,又是传递“爱”的使者的责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认为教育学生学会如何给人以爱至关重要。我觉得这方面的教育主要做好如下两点:一是要给学生创造温暖、欢快、慈爱的气氛。在学生成长的路上,给他们创造一个美丽、温馨而又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拥有一个良好的同学关系、一个和谐校园的群体关系、一个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会使置身其中学习、生活的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体会到在被爱的同时,同样也要给予爱的道理。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拓展学生人格培养的空间,开辟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渠道。在教育工作中,我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如本学期我带领学生参与了“社区卫生,人人有责”“为重病学生奉献爱心”“关爱生命、呵护老人”等公益活动。通过活动经历,让学生体验给人以爱的精神享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正确看待别人的价值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期,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迫切地追求自我实现,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常常过度放大自身,忽视他人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价值,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心态的一种体现。这种心态的特点是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在自尊、自信的基础上,与人为善,对学习、生活价值有着正确的理解。在教育工作中,我常引导学生要善于挖掘他人的长处,更好地理解、同情他人。教育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尊重和理解别人,使其获得应有的自尊。通过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在这广阔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和自立的位置,严格地说,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绝对“行”的人,也没有一个绝对“不行”的人,而是各有长短,要求学生去正确看待别人的价值。
总之,中学生健康人格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人格教育意识,充分发挥更多的人格教育功能,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中学生。
(广东省五华县华南中学)
2.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篇二
一、人格与大学生人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 人格也称个性, 英文叫Personality, 源自于拉丁文Persona, 原意一是指演员演戏时所戴的面具, 以表示所扮演的角色 (或指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 , 另一含义是指人的性质和作用, 即真正的我。现代心理学则把人格理解为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综合, 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人之所以为人, 在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人格是具有社会性的本质的。在社会环境下, 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人作为一个复杂的生命活体, 人格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形式之一, 人格自然也就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体系, 是多种心理倾向和各种心理特征的完备结合, 它由个性的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组成。大学生的人格, 即在知识经济和社会竞争环境下,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所具有的人格综合, 是专属于大学生的独特的、稳定的和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综合, 是指当代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 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体系, 是多种心理倾向和各种心理特征的完备结合。大学生人格心理倾向指决定一个大学生对现实的态度和积极行为的动力系统。它制约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价值, 是其人格心理的本质和核心。大学生人格心理倾向包括大学生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成分。其中世界观处于最高层次, 它制约着一个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 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因素。大学生人格心理特征是大学生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特点,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它们反映人们之间个别差异的主要方面, 是人格心理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指大学生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 它是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最后本质区别, 是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
二、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十分复杂的, 它是由大学生个体的生物因素 (即遗传的生理特征) 、环境因素和年龄因素等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而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也是人的整个心理发展的条件, 既具有连续性, 又具有阶段性;既具有先天继承性, 又具有后天发展性。
(一) 遗传是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也是人格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正是由于遗传, 把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特性, 以一定的生理结构和机能的方式巩固下来, 并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人才具有高度发展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和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没有正常人的先天素质, 就会影响人的心理成长与正常发展。
(二) 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着个体心理的发展。
毛泽东同志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 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客观现实是人生存和生活的具体环境, 是人类心理形成与生活内容的源泉,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环境和教育作为一种客观现实, 自然能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
(三) 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 人的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即不同阶段的顺序, 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是稳定的、共同的。另一方面, 社会和教育条件在个体身上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 且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也不尽一致, 彼此间有一定的差距 (超前或滞后) , 即可变性。
三、部分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与现状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单元, 社会竞争的残酷、压力与严峻必然影响到在校学生, 必然为在校学生逐渐感知与接收。大学生尤其是对于社会竞争的压力、要求、规则与标准是最先关注、最先感知的, 对于所感知到的东西, 大学生都在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进行反应着, 在这过程中, 他们的人格一方面在同龄氛围与教育环境下自觉调整、适应着, 另一方面按照社会竞争的要求、规则与标准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自我人格的改造, 个体人格甚至迫于社会竞争的压力下而发生人格的扭曲和变异, 出现人格的缺陷。
(一) 自觉的人格调整、完善与改造。
在集体受教育的同龄环境下, 对自己已感知或在传递知识中所感知到的社会竞争的要求、规则与标准, 社会竞争的残酷、压力与阴影, 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对自我状态进行理性分析, 对社会环境及将来形势作出一个比较积极的估计与判断, 审时度势, 在自己已有人格与个性的基础上, 积极主动地进行人格与性格的调整补充、细节完善与劣性改造, 按照市场标准自觉自律, 主动准备和迎接挑战。
(二) 无意识的人格扭曲和变异。
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特别是遭受家庭变故, 如父母离异、亲人去世、家庭经济衰败等原因, 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对社会公平、人情世故等的偏执认识, 或否定社会公平、漠视社会道义、鄙弃社会规则、偏激亲情人情等等行为, 在这种状况下, 大学生的人格极易发生扭曲和变异:不再相信社会公平、社会道义, 偏激对待家庭亲情 (极度重视或仇视) , 待人处事唯利唯己唯名、见利忘义、见机而做。
(三) 有意识的固守与对抗。
在家庭教育和先天性格的基础上, 不同性格的人对于事物的接受和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尤其是城乡区域变化过程中, 从农村到城市变迁中一部分大学生一方面学会了尽快的适应城市学习的环境、思维与习惯等, 另一方面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人格与性格进行对抗与固守, 潜意识中坚持自己内在的精神品质、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与他人存在的差距, 拒绝改变, 从而对自己的人格进行偏执守护或抵抗。
(四) 人格表现的现状。
80和90后新生代大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条件和质量等方面相比70后大学生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跨越与差异, 学生间的年龄代沟明显缩短, 一般为2—3年, 且他们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所以当代大学生的人格表现为:
1. 个性张扬的普遍性。
自由表达, 我行我素, 无所顾忌, 从不怯场, 健康阳光;自身利益表现得很当然, 民主与权利意识较强, 为了自身利益能有理有据进行争取或努力, 个性得到了十分直观的张扬或充分表现。
2. 自我中心的拓展性。
从意识独立到行为自主, 从团结协作到相互服务, 从“我所想”到“我所为”充分展示个人的发展意识, 围绕个人的发展注意讲究方式方法, 注意团结、拓展和利用各种资源, 有时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 (名和利主张) 。
3. 心理疾患的隐蔽性。
深层次的或敏感性的个性问题经常变得隐蔽、秘藏得更深, 学生公众时与独处时的表现之间差距很大, 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与精神世界让人难以琢磨与把握, 很难仅凭其一些日常表现予以正确判断。个别富有朝气、充满阳光或积极进取的大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可能早就存在着自闭或暴力倾向, 这些学生把自己的内心世界隐蔽得很深, 尤其是自身的心理疾病、思想问题保护得很隐秘, 甚至连自己关系非常密切的父母、亲戚朋友也一无所知, 事后他人不知所以然或猛然意识到深层次问题的可怕、可惜。
四、积极、适时、恰当地对大学生人格进行塑造
积极、健康的人格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不仅能促进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而且能帮助其以健康的心理积极处理日常的大学生活与学习, 正确处理日常的人际关系与交往。健康的人格对于当代大学生们尤其重要, 因为这些贯穿着学习、生活与就业发展。所以我们应当比较积极地、适时地、比较恰当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引导与塑造。
(一) 人格塑造的原则。
人与人不同, 人格之间也千变万化, 人格塑造也不可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统一的模式, 所以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 第一应坚持个性化原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别人相比之下的特殊性与唯一性, 既不能照搬某一个 (类) 统一模式, 又不好借鉴别的人格样本, 人格塑造必须坚持个性化原则。第二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科学规律, 人格塑造必须在认真诊断的基础上一步步实施, 一点点观察, 诊断—实施—观察—总结四个环节反复进行, 不能急于求成。第三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而实际过程中的应用、实践又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反馈信息, 检验理论与判断的准确性, 及时完善处理的方法, 争取更好更快的塑矫效果。
(二) 人格塑造的方法。
人格塑造是与生活的个体人打交道, 而做人的工作是最复杂的工作, 所以人格塑造要注意坚持经常谈话谈心。谈心可以了解收集治疗对象的各种信息, 拉近彼此心理的距离, 便于及时观察治疗的效果, 及时反馈信息, 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坚持鼓励与激励相结合。及时指出问题所在, 帮助确定其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与事例, 坚持多鼓励多激励, 充分调动治疗对象本身的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地配合治疗。注意坚持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进行治疗。脱离学生一直生活的实际环境, 虚拟或者刻意制造另一个生活环境或生活细节, 不仅会导致学生与其他学生感到不适应, 而且治疗效果也不一定会有什么改进、变化或提高。注意鼓励扩大学生间的朋辈影响力。在人际之间的影响中, 科学调查显示, 朋辈的相互影响正成为大学生之间的主要影响力, 因为大学生朋辈之间一般来讲比较容易相处, 容易沟通、磨合和协调, 彼此之间也是交流最多, 信息量最大的, 所以朋辈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最具有引导倾向, 最具有激励实效的。
(三) 人格塑造的途径。
人格塑造第一应当对有人格问题的学生进行准确诊断、研判, 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前提。第二应争取专门机构、相关负责的领导老师和全体学生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群策群力, 互相关心, 彼此关爱。第三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方面的专门的系列的活动, 如心理素质普查活动, “5.25”心理咨询活动, 户外心理训练, 等等,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彼此感觉不到有区分感或压抑感, 共同感受积极健康人格的魅力。第四应结合日常的生活、学习开展交流活动, 利用学习或生活问题进行交流, 同时有意识地有机进行人格问题渗透, 达到活动与人格塑造完美结合。
摘要:健康人格不仅关系着一个人的成长, 而且关系着人的成才与正确处事待人。本文作者就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的现状, 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与心理学原理就如何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问题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
关键词:人格,大学生,现状,塑造
参考文献
[1]胡启先主编.心理学原理与应用.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2.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讲话.北京:高教出版社, 1999.9.
[3]燕良轼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6.8.
[4]傅道春主编.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5.
[5]严晓澜, 邓协平.心理警钟.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9.
[6]陈建民.学校德育新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6.
3.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篇三
关键字:语文、人格、健康、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笔者认为要加强语文人格教育,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一、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劳动的等方面的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并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过程。其核心是人格发展。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语文人格教育。
健康人格,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一般说,健康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情感、意志、理性的统一,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方向充分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人格就是理想的人格,就是健康的自我。人格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健康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所谓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它是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及语文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中有大量思想与艺术俱佳的篇章,特别是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与人生是息息相通的,在我们民族历史长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文学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们的精神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人们人格的高扬与发展。一个没有文学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语文的教育则必然是一种不健全的教育。语文教育是一个开发心智、塑造人格的复杂系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感、意志、理性的开发,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现实意义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中,他们难免被宠坏,得不到正确的指引,从而人格方面存在缺陷。我们从为数众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中可见一斑。他们误入歧途,既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也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尽管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方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全面发展。但是仍有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分数,片面地强调学生的“智”,而忽视学生的人格教育。这种纯功利的教育无视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那必将会导致人情淡漠、社会离异和个人的孤独感,使人变成“单面人”。据报道,近20年来,我国有数十万人出国留学,但学成未归的占多数。他们为何“乐不思蜀”?笔者认为: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人格素质降低;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他们注重现实生活中的香车、洋房,而忘记了长城、黄河,忘记了戚继光、林则徐,忘记了《论语》、《史记》。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遗憾。为了不再遗憾,我们有必要亡羊补牢,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只有人格完善了,才会具备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造福于人类。事实上,当今社会上出现的诸如偷盗、贪污、走私等不良现象都是不良人格的体现。党中央一再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正体现了对人格教育的重视。
放眼世界,语文教学既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技巧,又重视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这是世界各国语文教育的共同课题,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日本的高中语文课本在其教科书的介绍中说:这本书要教给学生如何生活,通过语文的学习了解人生的真谛,使自己充分体会到人生的丰富,以便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活下去。英国的语文教育也很重视学生的人格陶冶。大家都知道21世纪面临的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却提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首先是道德与伦理的挑战”。中国的经济正一步步地和世界接轨,我们的教育也要顺应世界潮流,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语文教学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以载道”,“文以明道”,通过语文教学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责无旁贷。
三、从四个方面实施中学语文人格教育
1、“爱”的教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爱是一切美德的源泉。“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道德。”(苏霍姆林斯基语)爱使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使家庭美满幸福,使社会团结进步。它是调和剂,使个体、社会都协调地发展。孔子早就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也。”墨子也提出“兼爱”的思想,不分贫富贵贱地爱一切人。后人更是将“爱”发扬光大。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甘为孺子牛。”;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或爱国家,或爱人民,或爱事业,博大而深沉,他们的人格崇高而伟大。语文课本中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爱心的文章很多,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册为例:《金黄的大斗笠》体现了姐弟之间亲人的爱;《散步》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深沉的爱;《羚羊木雕》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爱;《最后一课》体现了对祖国的爱;《我的老师》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爱------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领悟这些爱,不断地积淀,使他们去爱亲人、爱同学、爱老师、爱知识、爱大自然、爱社会、爱祖国。学生在付出爱的过程中得到爱的反馈,不断地丰富、提高,其人格自然也会得到提高。他们胸中激荡的是澎湃的爱的海洋,将来才可能是“杜甫”“鲁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之初,性本善”。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语文教师以这些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坚强意志的教育
“只有暂时的停顿,没有失败,主要的是人心中要有坚定的目标,并不断地追求。”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困难、挫折,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去战胜它们。司马迁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可能写出《史记》;苏武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可能“不辱使命”;徐霞客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可能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登山运动员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不可能征服珠穆朗玛峰。人一旦有了坚强的意志,就豪气干云,披荆斩棘,一路奔向成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抵制恶的诱惑,一如既往地“善”下去。语文教材和读本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坚强意志的教育。以人教版初中教科书第二册为例:《紫藤萝瀑布》中紫藤萝在特殊的年代里饱经摧残,“连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但十多年后,它“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且如此,何况人呢?《愚公移山》中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面对他们,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都说明人要具备坚强的意志,才有所作为。“学海无涯”“书山有路”都需要坚强的意志支撑。学生具备了坚强的意志,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才会意气风发。
3、自尊心的教育
“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由自我评价而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并期望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毛姆语)自尊会让人发觉自身的不足,会让人自强不息、不甘落后,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如果缺乏自尊心,就像一艘搁浅的航船一样永远到不了成功的港湾。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自尊心强的人会洁身自爱,自觉地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做人的尊严。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丧失了自尊心的个人,是没有出息的个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有了个人人格的尊严,才有国格的尊严,从这点来讲,意义重大。所以我们要使学生的自尊心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他们有了自尊心,感情世界会变得丰富、真挚,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习惯。文学家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自尊,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峥峥骨气;当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杀而拍掌欢呼时,鲁迅的自尊心被激发了,他弃医学文,为了拯救国民他呐喊了一生;著名学者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一个俄国人讥笑他是“东亚病夫”。他发奋求学,四年后他取得了博士学位,受到欧洲生物界的赞扬。他为自己争了气,也为祖国争了光。一个具有足够自尊心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中学时代是人的自尊心从萌芽到成型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自尊心教育,健全其人格。
4、自立精神的教育
英国历史学家弗劳德说:“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样,一个人也需要学会依靠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任何知识上的成就。”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有自立精神。自立是靠自己的能力学习、生活,是对自己的充分相信,是一种强健的独立精神。现今社会,十岁的孩子不会穿衣,十几岁的人不会煮饭,二十几岁的人不会独立生活,这种情况不能不令人感慨。究其原因,他们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立精神。这样的人怎能担当起建设的重任?一味地依赖他人,怎能推陈出新?怎能振兴中华?“六C事件”给我们的印象不可谓不深,如果我国企业拥有DVD的知识产权,那我们怎会受制于人?拥有自立精神就好象人有了脊梁骨,小至个人,可以不用仰人鼻息;大到企业、国家,可以和对方平等地对话。“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至理名言啊。我国独立自主地搞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一步步地向世界强国前进!“靠别人是暂时的,靠自己才是终生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干。”这些民间谚语也告诉我们人要自立。语文教材给了我们很多这样的例子:《记一辆纺车》中延安军民靠自己的双手纺线织布,不仅解决了穿衣问题,而且在思想上教育了大家.;《回忆我的母亲》中朱德八九岁时就能挑能背,还会种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的母亲从小就培养他的自立精神,为他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孔乙己》中孔乙己生活不能自立,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总是人们的笑料,孔乙己的遭遇从反面告诉我们:人要自立。没有哪一个人永远只做孩子,也没有哪一个人永远躲在家庭的屋檐下,早晚总要离开父母的怀抱。生活就像航海,在波澜壮阔的大海航行,悲壮多于温情,险阻多于顺利。没有自立精神,随波逐流最终会被浪涛淹没。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组织者、策划者,我们应该利用语文教材对他们进行自立精神的教育。
4.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篇四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材料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始建于1972年。现有33个教学班,学生近1700人,教职工160余人。学校多年来坚持质量强校,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加大规范办学管理,不断创新管理途径和措施。近年来,在以“家”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引领下,明确学校育人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扎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同时,不断深化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教育行风建设,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树立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形象,社会信誉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单位、辽宁省和谐校园、辽宁省五一巾帼先进集体、辽宁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本溪市先进集体、本溪市绿色学校、本溪市德育先进学校、本溪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本溪市教育局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本溪市教育局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本溪市教育局礼仪教育先进学校等荣誉。
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师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的关键所在;是师生健康成长,实现人生目标的思想基础。因此,学校把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融入学校常规工作中,常抓不懈。
一、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孙士崇、校长刘喜彦为组长,学校中层以上领导为组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此项工作。具体工作部门——学校纪委:负责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学校德育处: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明确分工、明确责任,使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得到组织保障。
二、完善制度建设 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家”文化的核心——和谐,责任与爱。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学校提出了师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办学理念:
以生为本,为学生接续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石 以师为本,引导教师做一个幸福的职业从教者 育人目标:
培养师生做优秀的社会公仆,具备“五个一”的素质:一个健全完整的人格、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一个适用于己的学习方法、一个终身受益的知行习惯、一个品味高雅的艺术爱好。
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工作规范,如《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好习惯八十条》、《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学生文明礼仪二十五条》等。
三、实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
(一)环境建设工程——“家”一般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走进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厚重而典雅的“五个一”育人目标,师生育人立学的“四道”走廊文化及围绕此核心设计的学校每一处设施设备呈现在眼中,典雅中透露着活力,精致中蕴含着关怀。27中学多年来实践着学校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了对优秀人才的高培养,以“五个一”育人目标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让学生的智能与情感态度得到了最好的融合和发挥。这不仅是二十七中学的育人目标,也是二十七中学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
(二)教师培育工程——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培养
1、建设一支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形成一个团结、民主、廉政、务实、高效、创新的领导集体。
2、注重师德建设,建立师德考核机制与考核队伍。
3、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师德意识。制定《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师德规范》,以条例规范的形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要求、约束、规范和指导,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形象。
4、开展“读经诵典、润教人生”的读书活动。要求教师每个学期要实现1123目标(即阅读一部教育专著、撰写一篇教育论文、阅读体会两则、撰写3000字读书心得)。
(三)学生培育工程——独具学校特质学生的培养
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德育进程中,我们遵循并采取:贯彻“一个为本”——育人为本;坚持“一个注重”——调查研究;保证“二个遵循”——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施“二个贴近”——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立足“三个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德育环境建设;拓展“四种育人途径”——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现“五个培养目标”—— 养成人生九种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具有强健体魄;学会一种特长,掌握生活技能;确立正确人生目标。
贯彻一个为本——育人为本
教育的使命是传承与发展。即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传承五千年文明古国的道德观念;发展学生的智能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心理与身体。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促进学生由物化的“人”向文化的“人”转化。教育是一项以智慧激发智慧,心灵滋养心灵,生命呵护生命的事业。其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要完成教育的历史使命,实现教育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不折不扣的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坚持一个注重——深入调查研究
从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的目的出发,始终坚持深入研究,研究家长对教育的需求;研究学生对教育的需求;研究教师工作需求;研究目前德育工作现状;研究德育工作策略。以此为科学制定德育工作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由于学校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到学校读书的目的也在逐渐改变。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对家长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二十七中的家长中有60%以上的就是为了升学,其他的无所谓。还有将近20%的家长可能是虚荣心的驱使,觉得把孩子送进二十七中学有面子,至于学得怎样无所谓。通过学生问卷,了解到学生“重智轻德”现象较为普遍。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以成绩论英雄”观念左右教师的从教行为。为解决以上问题,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家校合作共建,学校自2012年成立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家长学校以来,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更为紧密,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能够尽职尽责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能够在全体家长全方位的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对学校发展中的决策进行解析,同时学校能够依托致家长一封信、家校联系卡、校讯通、家长开放日、家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家长也可以通过以上平台与学校和老师及时联系和沟通,以便更好的为孩子的成长创建最好的家校教育资源。
二是打造学生的成才观,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培养学生讲文明、树文明形象入手,开展“让文明走进校园,让校园走向文明”教育活动。利用板报宣传文明习惯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利用升旗仪式发出倡议并举行签字仪式,召开班会学习学校印发的《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学生文明礼仪二十五条》《一日常规》,评选学校文明礼仪师范生等。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活动,学生行为习惯明显改变,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加深了对人才观的理解,不再把分数看成是唯一的人才标准了。
三是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尤其是班主任的育人观。众所周知,二十七中学是全市瞩目的顶尖学校之一,其管理水平、发展态势、尤其是升学情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因此,多年以来,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教学成绩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逐渐形成了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加上现阶段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削弱,更让班主任对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我们把转变教师育人观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德育工作思路,确立德育工作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在校领导层面确立德育工作重要地位,为顺利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其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德促教,德智兼顾”理念逐渐渗透并扎根教师心里,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发展观。学校利用教工大会、班主任培训会、橱窗和宣传板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宣传正确的育人观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促使教师树立正确育人观,进而形成正确的育人导向。
第三,以活动为载体,检验德育成果。通过家长会的组织,班会的设计与组织,“让文明走进校园,让校园走向文明”活动的组织,校园文化艺术节的组织等,我们欣慰的看到,老师们的育人观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逐步提高,开始关注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开始主动利用活动为契机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已经初步形成。
保证“两个遵循”——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德育。人的行为受到观念支配,学校德育遵循“形成观念、培养情感、训练行为”的育人规律。一是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二是在师生中培育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进而认同学校德育工作,自觉投身于德育工作;三是制定德育工作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细则,训练行为,养成习惯。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实施德育。不同年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认知特点合作自控能力都不同,若要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应根据不同学年段学生特点来进行。我们采取了分实施德育的办法。初一年级侧重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初二年级侧重于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初三年级侧重于责任意识、抗挫能力培养。循序渐进最后形成良好习惯,形成健全人格。
实施“两个贴近”——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即德育”。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其成长过程中自然受到社会各种现象影响(不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此,不必刻意回避社会问题,应积极主动的利用社会上鲜活的教材来育人,正面的充分利用;负面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用于警醒自己、教育自己(腐败问题、不正之风等)。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只有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德育才能取得实效。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教育学生,用学生自身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升旗仪式、午间阳光校园广播、各类优秀学生评选等宣传身边先进典型、校内发生的新闻、好人好事等)。
立足三个建设——德育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德育环境建设 一是德育队伍建设。德育队伍建设突出三训:师德建设培训、专业化发展培训、教学改革与创新培训。依托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平台,以师德培训为核心有计划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三训”,同时通过规范、细化、量化教师的评价考核细则,开展多种教学拉练活动,引导教师不断提高师德认识和业务能力,推优树优学优,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创新能力强的社会信誉度高、家长满意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是学生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重在终身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设条件深入挖掘在校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能力,通过德育常规管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系统的习惯教育;通过深化非中考学科的兴趣课堂改革和中考学科目标教学课堂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通过特色活动小组的活动延伸和拓展学生的特长发展,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情趣爱好;通过教师引导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感召下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亲朋、热爱社会,热爱集体和国家,使学生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健康健全的人格品质;健康的体魄(具备一种体育爱好或特长);掌握适合并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稳定、持久、和谐的良好习惯;至少具备一种艺术情趣或爱好。
三是德育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的设施和环境建设,保障教育教学安全有序、现代高效的发展。以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为核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实现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文化、美化、绿化、净化、现代化。
拓展四种渠道——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德育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首先,抓住课堂教学德育渗透这一育人契机。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基本形式,贯穿学生校园生活始终,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育人资源,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找准德育渗透点、利用德育渗透点,并将这一要求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次,充分发挥德育活动的育人功能。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和重点,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富于教育意义的十二项主题德育活动。
1、贯穿德育工作始终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主题为“让文明走进校园,让校园走向文明”的升旗仪式倡议字活动;标语、橱窗、班会等宣传教育活动;校园不文明行为调查活动等,培养学生树立文明意识。
2、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培养活动。分年级进行规范教育活动,七年级入学即进行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学习《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文明礼仪规范二十五条》、《一日常规》、《九种好习惯》、《学会四会》,让七年级学生在入校之初就能了解学校的规范制度,用规范指导自己的初中生活,开展“好习惯 好人生”,主题活动,通过培养和训练,促进学生养成决定人生命运的好习惯。
3、旨在展示学生才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及体育系列活动。每年的11月活动的开展给孩子创造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活动中还将进行 校园英语口语大赛,校园器乐大赛,书画作品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在活动中唱响青春旋律;新年文艺汇演中师生同台竞技,各领风骚。
4、结合国情、校情,开展主题鲜明的升旗仪式活动。(如培养文明习惯、诚信考试、清明节主题升旗仪式、学雷锋献爱心主题升旗仪式等),利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好习惯教育等
5、培育爱家乡、爱祖国情怀的清明节参观活动。主题“追忆历史 传承文明,爱我家乡 共创未来”,学生参观本溪市博物馆,徒步烈士陵园,追忆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
6、旨在培养学生国防意识,训练学生意志品质的军训。学生在入学初将军训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课,让学生接受军事化训练。
7、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潜能的科技教育活动。于宏达同学代表本溪市参加省和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
8、旨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自救能力的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常年如一,安全疏散演练常态化(每月第二周下第二节课如期进行)。
9、旨在矫正学生心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0、旨在激励先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开学典礼。聘请清华、北大优秀学生为学生做励志报告。(每学期一次)
11、“让践行优秀在我心中扎根”优秀学生励志行主题实践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学校获奖学生免费到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沈阳科学宫、辽宁省博物馆、九一八纪念馆、抚顺雷锋纪念馆、平顶山惨案纪念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等)
12、开展“尚德成才”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美德教师”、“美德少年”评选活动,涌现一批美德教师和美德少年,让雷锋式“美德师生”在学校成长。
第三,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替代的。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定了《家长学校章程》和家长学校相关制度,完善了学校家长委员会,根据学生家长的申报和全校家长对自愿申报的家长同志进行民意测评、推荐,经学校指导小组研究,确定被推荐人选,征求个人的意见后确定,选取了22名家委会成员,学校颁发了聘书。家长学校的成立使学生家长能够更好的关注学生的教育,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同时家委会成员能够代表全体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监督和支持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二是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育子方法。每学期聘请著名的教育专家对全校学生家长做一次家教报告,并在每月第三周周四或周五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 活动,长年坚持,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三是指导家长率先垂范,用自身榜样的力量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第四,不忽视社会给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
社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5+2小于0现象)。一是利用社会鲜活的教材教育学生。
二是利用社会实践教育学生:(四学:学军、学农、学警、学历史)
1、新生入学第一课——军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社会实践——学农。(组织得力,受到基地领导、员工的高度评价)
3、社区活动和警校共建活动——清除小招贴、爱警日等(给学生提供了解社会的机会)。
4、参观本溪市博物馆——爱国从爱家乡做起(了解本溪历史,激发爱家乡情怀)。
实现五个育人目标
通过三年的教育实践,基本实现培养目标:
1、健康健全的人格品质。
2、健康的体魄(具备一种体育爱好或特长)。
3、掌握适合并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4、形成稳定、持久、和谐的良好习惯。
5、至少具备一种艺术情趣或爱好。
我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先,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努力构建“和谐——责任与爱”的学校家文化,彰显环境育人的特色.学校一直坚持道德教育为首,素质教育为重,培养学生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为他们终生发展打下基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空间里体味成功的快乐,营造出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整体奋发向上、斗志昂扬、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蓬勃态势。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 2014年9月
培养习惯 塑造人格 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材料
本溪市第二十七中学
5.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篇五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塑造中等收入者健康人格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论断充分说明,中等收入者群体作为中产阶层的雏形在中国社会正历史性的崛起.作为未来小康社会的中坚和主流,中国中等收入者必须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康人格.因此,要发挥多种途径功能,努力塑造中等收入者健康人格.
作 者:何艳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33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年,卷(期):“”(7)分类号:B848.6关键词:中等收入者 中等收入者阶层 中等收入者人格
6.用雷锋精神塑造学生人格 篇六
健全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宗旨是教会小学生做人,从小用雷锋精神培养和塑造小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他们将来成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雷锋式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矗研究用雷锋精神培养和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实施“人格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体系,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小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要点
1.自尊自立,遵纪守法
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也是自己的主人。学校应放弃“听话”、“顺从”教育,加强服理守法教育,使小学生把尊敬师长与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结合起来,既不屈从他人意志而做违心的事,也不以傲慢无礼的态度侍人,同时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
2.尊重科学,追求真理
努力激发小学生的主动精神、探索精神、钻研精神,把小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和社会,鼓励他们关心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积极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培养他们敢想、敢说、敢干的大无畏气概,能勇于自责,及时克服缺点,修正错误。
3.立志高远,自强不息
要培养小学生有远大的志向、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理想的实现而刻苦学习,从小养成勤勉敬业的精神。这是决定人格品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条件。
4.关心他人,信守道义
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和社会的集体意识,把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发扬同情疾苦的人道主义精神,用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助人、利人、乐人;反对一 切损害他人的活动,勇于同不良现象做斗争。
小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调适性原则
在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培养目标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些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现象相矛盾的问题。不解决这些矛盾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采取道德调适的办法处理这一矛盾,如:我们在制定健康人格教育实施细则时,抓住有意义的道德认识问题,通过调整对传统道德涵义理解的思维定势,找到传统道德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点,选择好调适角度和标准,抓住每一个教育要点的实质,抓住矛盾着的两个教育要点间的相容性,保证学校教育不脱离社会实际,增强教育的可信性与实效性,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自主性原则
一个学生要形成健全人格,首先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自身的价值,强化主体意识,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逐步培养起敢于面对挑战,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和遇挫不惊,不帕艰苦、坚韧不拔的毅力,使自己人格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生机。
3.平等性原则
小学生已有初步的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他们希望受到理解,受到尊重。因此,教育者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格观念,维护学生做人的尊严,不做有损学生人格的事情。这也就教会了学生怎样尊重他人的人格。
4.差异性原则
要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就要从学生人格特点出发。不同的个人在其全面发展的程度上是有差别的,这种不同,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在教育中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5.示范性原则
7.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篇七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健康人格,中学生,塑造
人格培养会直接影响到人的自我完善和继续发展, 而中学生正好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开展健康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 我们必须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过去, 人们有一种片面的认识, 以为青少年人格的形成主要依靠政治思想品德课, 与其他学科关系不大。事实上,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 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 在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他们的情操和性格都会得到陶冶。尤其是语文课, 既是基础课, 又是主课, 所占学时最长, 所学内容最广, 而且其本身就具备很多人文因素。因此, 无论对哪一个中小学生来说,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都显得十分重要。那么,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呢?具体如下。
一、运用初中语文教材为学生塑造心中榜样
众所周知, 我们初中语文教材内容非常生动, 涵盖范围较广, 不仅有专项的语言文字训练, 还有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能够使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远大理想, 最终达到塑造中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精美篇章, 很多名篇名家, 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能够在心中树立起榜样, 达到心理教育的作用。例如, 在我们语文课文中有一篇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学生从小要有理想、有信念,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 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还有张之路的《羚羊木雕》, 这篇文章会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思考;在朋友、家人之间有矛盾时, 我们应该互相理解、互相体谅, 散文作家莫怀戚的《散步》就充分体现了家庭和谐的主旋律;都德的《最后一课》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对祖国怀有一份敬爱和尊重;周敦颐的《爱莲说》道出了周敦颐老先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情怀。在上课的时候, 应该引导学生向这些作者学习, 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心理问题, 要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毅力, 提高学生心灵相互交流, 使中学生的人格更加完善。
二、利用学校组织的户外或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把语文基本知识进行了简单传递, 还要与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多开展集体户外活动, 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感受、思考。
例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广播体操表演, 都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有一些实践课程都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和远方的朋友进行电子邮件或书信的交流, 可以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 和父母、教师进行心对心的交流, 可以使父母、老师对自己的做法予以理解和支持。通过以上的种种方法就可以改善中学生很多不良的心理问题, 从而能够形成健康人格。
三、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使课堂生动有趣
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进行人格健康教育, 教师自己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就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具备健康人格, 那又如何教育自己的学生呢?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 都对学生有着示范带头作用。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人格健全与否, 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上限, 长期受到好的熏陶, 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习惯, 终身受益。
四、通过综合性学习, 使学生自觉地树立健康的人格
综合性学习已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新课题、新内容, 它不仅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自封性, 还能够及时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 走进科学, 走进生活, 走进大自然, 这是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合作交流探究的重要路径。将我们的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把我们的每节语文课都与自然联系起来, 就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诙谐。
中学生由语文课堂走入生活, 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世界。走进你、我、他, 走到了课堂外、学校外的多彩世界, 走进了各自的心灵世界, 这对于中学生来讲, 能够使他们理性地认识自己、善待自己、关爱他人, 增进与同学、教师、家长之间的感情。
前苏联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学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文学, 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我们教师都知道, 语文课本中包含着很多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 里面有很多爱国的优美篇章, 有激情的、有励志的, 还有批判善与恶、丑与美的, 更有教如何做人的, 所以, 我们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文时, 还应该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有利条件, 使高尚的情操、道德思想能通过我们语文教学驻进学生的心灵, 提高中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让中学生能够认识社会、走进社会, 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人格。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立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J].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 2009 (7) .
[2]冯喜国.语文教学中健康人格塑造[J].西北职教, 2008 (6) .
8.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篇八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日益深切的关注,从学校到社会,从基层到中央,都致力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但日前的重心多落在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与疾病上,很少有人想到未雨绸缪。即在发现问题之前就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从而忽视了建构健康的学生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教书必须育人。作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美育绝不是可有可无,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也绝不是可有可无,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设计更不是可有可无。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艺术设计的效益。爱因斯坦说:“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实际上,除了培养创新思维,设计在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JohnDewey,1859—1952),把自己的哲学称作“工具主义”或“实验主义”。在杜威看来,不管是正式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实际上都在进行经验的改造,而改造经验与生活紧密结合,且能促进个人生长,因此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在设计教学中。我一直希望可以用渗透、感化、带动等方式帮助学生们构建一个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够以关怀、鼓励、肯定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出迷茫,建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用设计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是一种实验性的改造。它可以使学生在提高美术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
美术设计作为艺术教育学科中的一种,在现代教育中它有着区别于传统美术教学的优势。
一、从美术设计的传播方面来说,美术设计能更快、更广泛地发挥它的作用
美术设计学科包含了装饰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书籍装帧艺术、并涉及到摄影与数码艺术等领域。在课程层次上,能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在课程形式上,则较传统美术教育更为多样化,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置身繁华的都市,形形色色的视觉设计包围着我们,从道路指示牌到各式店招、品牌标志、招贴广告、报纸杂志、书籍装帧、引导标示、产品包装、服饰装扮、动画设计、网页设计等等。美术设计用着形形色色的途径飞速传播。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在校园环境里也起着重要的宣传以及美化环境的作用。在校内校外、国内外的网络中更是随处可见,凭借这些优势,设计可以成为现代教育中建构学生健康人格的最易推广的方式,另外设计倡导个性化、时尚化、人性化的理念也更加能够契合现代学生们的心理,投其所好,更易为之接受。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在很多时候头脑里面是很混乱的,如果不及时疏通引导,可能他们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或者养成一种偏执的性格,所以对待学生的健康人格问题,“宁可小题大做,也不要忽视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放弃任何对构建学生健康人格有帮助的途径”。设计的传播途径很广泛,设计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试着更加注意它的主题性,在作品中宣扬一切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体系,大力宣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精神,对一切扭曲的、阴暗的、歪曲的则坚决采取批判的态度。比如在作品中向他们展示大地之间的一草一木都能给我们带来欣喜之情;传统文化是如此博大,引领我们去探索研究;通往未来的道路洒满阳光,通过艰苦的奋斗之后享受的成功会更加甘醇;亲情、友情、爱情让我们的胸膛充满了感动,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能够让学生感到生活的美好,对学生健康人格的构造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二、从美术设计的教育功能方面来说它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
健康人格的塑造离不开审美教育。在现代物质欲望追求越来越高的时候,传统伦理树立的崇高人性的景仰和精神尊严荡然无存,这样的时候必须对人的精神层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设计教学、创作中,国内外优秀的设计作品不乏其数,优秀的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设计的功能在于更好地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好的设计作品无一不是直人人心。例如好的公益海报设计,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的作用,更能在美化的同时宣扬一种人文理念、一些生活态度,触动人的灵魂。它告诉我们,很多问题已经不是别人要考虑的,而是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关注、去尽我们的一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命题作业,并且会引导他们去感受,比如环境问题:气候变暖、白色污染、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作为地球上的一份子,我们应当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如果我们抵制皮草就能让地球少一些杀戮,放弃使用一次性筷子就能保留一抹绿色,我们能够做的有很多:比如社会问题,关注失学儿童、关注残疾人、关注灾区、关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们,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什么?省下我们浪费的一餐饭、一罐可乐的钱换取一张纸、一根笔也许就能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一个快乐的笑容。学生自己在做作品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自身灵魂的净化。好的环境艺术设计方便着人们的生活,给我们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公共环境,造福于社会的同时也时刻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好的服装设计可以突出一个人的气质,增添人的自信,利于塑造更优秀、更健康的自己和他人。
诸如此类,表达优美、内涵丰富、思想性强、寓意深刻、体裁多样的设计作品教育功能很强。一幅好作品就是一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设计在发挥着它的功能作用的时候也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它的教育功能。作为教育工作者,魏书生说过:“我们应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人。我们应该培养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发展的人。我们应该培养有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人。我们应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同时,我觉得还应该培养学生从自己、从身边、从眼前、从小事做起的精神。”从设计的领域来培养一代新人,在为社会培养设计人才的同时,可以预见他们今后会以自己的作品给社会更多的回馈与影响。
三、从美术设计的发展前景方面来说,可以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美术设计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极度缺乏设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大幅度提高使得各个学校纷纷开设美术设计专业,市场的紧缺使得美术设计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现在的设计职业也是非常火热的,前景很明朗。随着美术设计逐步深入到人类社会商业活动的各个方面,这一职业的发展前景愈加乐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良好的前景可以缓解学生就业的压力,并且可以给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知识是社会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工业的特性也能更贴近现实,在这个时候,设计作为一种生存的技能能让学生更加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实的学习生活能让学生摆脱“空中楼阁”的幻想以及心灵的空虚,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更加利于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以及健康健全的人格。
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培养的结果。良好的教育来自于良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地探索,结合工作实际,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兴趣,激发和培养他们对设计这一学科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感到快乐,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这样就能达到提高美术设计教学效果的目的。作为学生走上美术设计创作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用真诚的心去点亮学生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用自己的作品和理念影响周围的同学。
【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推荐阅读:
刍议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途径与方法10-24
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10-31
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06-30
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07-26
在大学塑造人格和积累知识哪个更重要08-22
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论文07-15
企业文化塑造的途径06-22
品牌文化的塑造与发展08-15
塑造职场女性的必要性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