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培养

2024-08-24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培养(精选12篇)

1.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一

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安徽省无为第二中学丁晓来

内容摘要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成为新课改的主旋律。因此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关键词

自主学习兴趣主体创新习惯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成为新课改的主旋律。因此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那么,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它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最敏感的人为因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担心失去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威信而影响教学成果。往往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正襟危坐;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洗耳恭听。这样紧张沉闷的气氛不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扼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告诉我们,这个年龄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位教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教师任教的学科有兴趣,就肯下功夫去自主专研这门课程。因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前提。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尽力尊重每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奇异想法,我也选择恰当的角度予以评价。教学中我还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从而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们才能乐于参与教学活动且勇于参与教学活动,水到渠成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这些话都点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没有兴趣,学生学习历史也就失去了动力,更无从谈起自主学习了。因此我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尽量采用各种方式去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1.新颖的导入

我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常常根据所教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一些新颖且有趣的导入语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学习《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时,我首先调动学生思考: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有一个全真教,你们知道它是属于哪一个宗教吗?由于学生对这些武侠类的影视非常熟悉,他们听了这个问题后,学习的兴趣立刻被充分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看书、讨论,积极主动地搜索答案了。

2.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各种形式的活动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关注。如讲完《“蒸汽时代”的到来》后,我组织学生动手写一篇小论文:我眼中的科技革命。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通过这次论文比赛,既训练了学生评价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也让学生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完《戊戌变法》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对谭嗣同从容赴死的做法展开辩论,也增强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讲《北方民族大融合》后,我则让学生自主设计一张南北政权对立情况表,使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学《秦王扫六合》后,我动员学生搜集或制作各国的古钱币,然后举办一个小小的战国钱币展览会,既使学生理解了统一的意义,又使学生见识了古钱币的知识。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动手动嘴又动脑的小活动,学生对历史课的喜爱油然而生。

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往往还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强、信息量大且灵活便利的特点,创设历史景象,使历史教学突破时空限制,让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刺激下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形成较为深刻的历史表象;造成强烈的精神震撼从而抒发出内心的情感,也容易引起共鸣。比如我在执教《最可爱的人》一课时,我利用《上甘岭》、《志愿军军歌》等影片和歌曲来再现抗美援朝时的情镜,感受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血战沙场的情景。学生看后一片沉寂,继而又热血沸腾,似乎自己就置身这场战争之中。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消除了学习的疲倦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培养。

三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绝对的中心地位,成为一切课堂的主导力量;被动学习、从属学习、他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缺少自主的权力。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把过去独占的权利分解开来,更多地赋予学生,使学生成为决定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人。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方式有许多,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常是这样做的:

1.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自主的时间和权力,具有实现其

自主学习的条件。而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是不足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没有保证,他们缺乏属于自己支配的课堂时间,自主学习也就不可能实现。因此,给予学生自主权,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当然,给予学生的这一段时间,一定是要让学生去“自主”地支配。我们教师在这段时间内,要提出一些带有引导、启发功能的建议或问题,但不限定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和学习活动目标。如我在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让学生自订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我只给同学们提俩个建议:一是自主阅读教材,把教材内容读懂读透;二是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来考虑。五分钟后学生们的汇报相当精彩:提出的学习目标很全面,解决的办法也清晰且操作性强。

2.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和能力

这是实施自主学习模式的基础。首先要教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所谓“粗读”就是浏览教材,抓住课题和子目。知其大意;“细读”则是对教材逐字逐句地读,了解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基础知识;“精读”就是对事件的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其次是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如果掌握了知识结构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么学科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历史学科也是如此。我在教学之中,总是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3.引导学生创新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与智商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的对应关系,它与人的后天教育和引导亦密切相关。因此,我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尽量注意挖掘教材,设置新情景,拓宽学生思路,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来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观点,甚至宽容学生某些认识上的错误,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进行疏导、调适,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创新,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清除障碍。比如我在教学《土地改革》一课时,学生思考、讨论并充分发表土地改革意义后,我适时地引导:这场运动除了教材中归纳的几点外,还有其他的意义吗?学生们立刻静下来,翻书、思考,不久有一学生回答说:土地改革也巩固了新生的政权。我立刻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答案,并表扬他大胆求异、不拘泥于课本的精神。这即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四: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这一教育理念转变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1.预习的习惯

要想学生在课堂上实现有效的自主探究,并与老师进行轻松的交流,光靠课堂上那么短暂的时间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每堂课的下课前,我总是把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告诉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使之形成习惯。

对学生的预习,我有明确的要求:一是课前认真阅读教材;二是让学生尝试着解决课本中的习题、动脑筋等;三是继续查资料做深入的研究。大多数学生能

达到前两个要求,少数学有余力或有兴趣的学生则要求达到第三个要求。

通过预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为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2.复习的习惯

及时的复习,既能有效地巩固旧知识,又能消化新知识。所以我也特别要求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学生的复习,我也把它分成三种:第一种是先复习,再做作业;第二种是先做作业,有时间再复习;第三种是安排时间集中复习。复习时注意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我在布置假期作业时,多要求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对不同的复习阶段及不同的学生,我则有不同的复习要求。

五:定期组织单元检测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每结束一个单元后,总提前通知学生进行复习,再定期进行单元测试。通过检测,一是让学生做到考前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真系统的复习;二是让学生总结考后情况,查缺补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考前复习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考试成绩怎样,就要看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考试结束后,我会做好质量分析,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我还要求学生也去总结考试成败的经验和教训。我对考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对考得差的学生我不会严斥,而是在学法上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知识愉悦感,是教师的最高本领。”新课改的理念也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发展。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自主教学模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真正主人,以实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标,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主要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初中历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

2.《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年

2.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二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开放环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新一轮的课改目标也促使着我们去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指出,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简单地说,以往所谓的填鸭式、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学生的需求了,我们要重塑自己的教学理念,以新的观念、新的教学方法来展示数学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自主地走进数学课堂。

一、联系生活实际,调动自主意识

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但也不难看出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素质教育下,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将与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引入到课堂当中,使学生在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的同时,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时,由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就是要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离出二次函数的模型,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在导入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某商场购进一批童装,每件进价为100元,售价为130元,每星期可以卖出80件,为了迎接元旦,商店决定降价促销,根据市场调查,每降价5元,每星期可以多卖出去20件。 降价后,如果商家想使每星期的销售利润额最大化,应将售价定为多少最合适?这是一道以生活为背景的二次函数题,只要学生能够抽离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即可解答出来。而且,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也会得到提高,进而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创设自学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成自主学习,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效地开展自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考虑到上节课已经学过了点与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所以,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选择小组自主学习的模式。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减少自学过程中的盲目性,接着,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1)圆与圆之间有几种位置关系?存在几个公共点? (2)各种位置关系中圆心距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3)已知⊙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 cm和4 cm,根据以下条件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假如:①O1O2=8 cm,则两圆__________;②O1O2=5 cm,则两圆__________;③O1O2=0.5 cm,则两圆__________。

简单的几个试题涵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并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体会到独自获得知识的喜悦的同时,重新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找到探究数学的欲望,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构建开放环境,搭建自主平台

开放式课堂是相对于封闭式课堂而言的,它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努力构建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例如,已知AB是⊙O的直径,E是AB上一点,过点E做CG⊥AB,F是直线CG上的任意一点,连接AF交⊙O于D,连结DC、AC、AG,①探究AC、AD、AF、DC、FC之间的关系;②若CD= 12,AD=16,AC=24,你能求出图中其他哪些线段的长度吗?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如,DC·AF=AC·FC;AC2=AF· AD;DC·AC=FC·AD等。在解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去寻找切入点,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而在提高学生数学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兴趣培养

学生由小学步入初中,由于学习科目的增多,知识量加大,学生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会让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加重,一时难以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过程屡屡受挫。要想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教学实践表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就会产生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反之,如果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差生消极厌学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实现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乐学,由乐学到会学的转变。

一、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为增进教师和学生的友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关心、体贴学生,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学生交朋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表扬、鼓励,树立学习的信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了,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期待,感受教师对学生殷切的希望,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课堂上,教师要精力充沛,满腔热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激励,振奋学习的信心;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中去思考、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教师微笑面对学生,用眼神表达、传递对学生的爱,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互动交流,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从师生情感入手,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信中成功,在成功中自信,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语言艺术,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动幽默的语言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难懂定理、规律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活实际中熟悉的语言,理解数学模型、数学思想,这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上。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从而使学生“乐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不仅需要幽默的教学语言,而且需要教学机智,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魅力。

机智和幽默营造了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树立了自信。学生更喜欢和老师共同探索,学习兴趣也得到加强和稳定。

三、渗透美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容都蕴含着美,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愉悦身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简单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和谐美,数学中的残缺美,数学中的对称美中感悟数学,体验数学,从而激发探索的欲望。

四、质疑问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结合教材的重难点之处设疑,让学生知难而进,调动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只有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易忽略处设疑,使学生从无疑转化为有疑。这样学生积极投入思考,并主动发现疑难问题,学生探索的欲望会更强,整个学习过程就变成生疑、释疑和顿悟的过程。

五、介绍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绚丽多彩的数学故事,蕴含着数学哲理和数学规律;数学家的不平凡经历,令人感叹、赞美;数学家的探索,奥妙无穷、硕果累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王梓坤等等的故事使人感动,使人奋进。教学中将数学故事加以渗透,并拓展延伸,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注重数学学习常规,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数学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首先是课前常规:“认真预习,熟悉教材,发现疑难点,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其次是课堂常规:“积极参与,大胆提问,充分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再次是课后常规:“认真复习,归纳整理,学以致用,巩固法杖。”最后是作业常规:“先温习、后作业,书写工整,计算正确,表述规范,错题改正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學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总结规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4.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四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等方式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将学生被动学习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探求者的一种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思维转变的重要性。传统教学模式一般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习深度的挖掘,加之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潜力,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创造性与积极性缺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书面教育为主,并没有实际的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提升效果。相比而言,自主学习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和自我发掘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重在理论联系实际,动脑结合动手,教育过程应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这一特性正确引导学生开发自主学习思维。在逐步重视自主学习的今天,传统的应试型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较多问题,使得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缺乏自主性。

(一)自主学习观念缺失

国内初中教育普遍面向应试,学校、教师以学生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水平。然而,学校却忽略了信息技术作为应用型学科,重视探索和思维发掘的特性,忽略了信息技术探索的乐趣。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意识不足,从根本上限制了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中的教育是面向应试,以分数为评价机制的,学校、教师采取灌输式教育方式,学生采取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教师主导课堂、传授知识,学生在引导下被动学习、获取知识,并没有实际的思考信息技术本质问题。

(二)自主学习机制不完善

初中教育面向应试,因此学校及学生的学习重点以提高分数为主要目标。然而,目前国内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自主学习水平有限,还无法完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使成绩获得大幅提高。自主学习机制应用程度有限,相关体制还未完全形成,措施还未具体落实,因此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进一步加大自主学习的相关研究,完善自主学习机制。

(三)课程安排不足,内容滞后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滞后,教师传授的信息知识与现实客观应用的信息知识出入较大,这样对于信息的应用和掌握都有消极影响。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依靠一定的设备设施的,没有设备就没有信息技术。然而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大城市的教育资源充足,部分山区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设备资源不足,条件有限,导致信息技术不能充分运用到课堂学习中。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措施

(一)树立自主学习的思想

据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更由于远离生活实际应用,而被学生厌倦。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努力发掘自主学习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比如,联系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理论结合实际,积极发掘信息技术的探索性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探索性,引导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挖掘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和深度。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

课堂气氛的沉闷与单调需要师生共同改善。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问题,积极营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深度挖掘的.氛围,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和思考。在题目练习和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可以选取开放式的信息技术题,引导学生摒弃固定答案的传统思想,建立发散性信息技术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手段逐渐进入课堂成为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只对着课本念,面对各类现代化教学技术,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建立最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的利用直接简洁地传授教学,网络的运用更便捷地开拓知识内容,分享教学资源。新型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倡导学生自主思考。

(四)完善信息技术教材

教材是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依据,使用与信息技术相配套的教材,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完善教材,能从教学目标上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求,切实督促初中教师对于教学信息化的认真落实,提高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

四、总结

传统的灌输式学习已然不适应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需求,提倡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开发学生学习潜能必将逐步成为主流。目前,自主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自主学习的机制。

5.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五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这是培养适应21世纪要求的一代新人的需要.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解决知识的无限性与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这个矛盾,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会”上升为“会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21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作 者:刘辰河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市东营区龙居中学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2008“”(z1)分类号:H3关键词:兴趣 自主 探究 思维 创新

6.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六

自主学习即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它强调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教师的任务则侧重于启迪、引导与开发。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爆炸性膨胀,这就要求人们能不断高效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学习就是学会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在长期应试教育环境下形成的,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吸收。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而新型的教学管理强调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摸索了一些新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做一下总结:

1、在课堂中激励、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使他们充分扮演好自己的主人翁角色,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各种机会参与课堂是一种非常好的增强学生信心和学习热情与主动性的方式。我曾尝试每天都安排一个学生作为小老师,让他们在每节课前几分钟讲解前一天的课后练习题或是检查同学们背书、背单词情况,发现学生都很喜欢参与,小老师们准备充分,同学们也热情积极配合。通过小老师的表现和点评,教师可以准确的调整教学方向,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在没有教师督导时,可以自己摸索学会很多知识,为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心理基础。

2、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从我们对母语的学习经验可知,语言环境对于我们掌握一门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在全方位的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更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自主学习英语。例如,在学校现代化建设中,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了,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老师们可以利用电教手段播放英语专题片,以故事短片的情景吸引学生进入完全的英语环境;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尽可能的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等鼓励学生多开口,培养其英语思维习惯等等。采用多媒体的英语教学手段,可以全面的培养学生的视、听、说能力,而且富于趣味性。但教师必须积极引导,使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不仅仅是体验,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句型、单词的用法和不同情景下的语言表达,如此养成习惯,学生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英 语环境,就能主动的学到英语知识,将自主学习能力从课堂带向课外的日常生活中

3、灵活使用激励手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合理的运用激励手段,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体现出语言激励: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可用“great”,“excellent”,“wonderful”等语言激励,一般的学生可用“you are good!”,对于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可用“don’t worry.i’m sure you can do much better next time.”等语言来激励他们。积极恰当的评价,既满足了学生对成功的需求,更强化了积极的学习情感。其次,可以使用“竞赛激励”,适当组织竞赛,有利于学生各自施展才能,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励他们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三、可以使用“情感激励”。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注重情感教学,通过教师主导,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情感互动,如在课堂中学生能在限定的时间内背诵一段英文,讲述一个英文小故事,或是唱一个英文歌曲,教师就应积极与其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第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评价激励方法。在教学中对小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注重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使教师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设计进行反思,以便及时作出调整,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可以设计相关的表格,记录各个小组在背诵、表演、默写、队员进步等各个方面的表现。这样小组成员把自己的表现与小组的荣誉联系在了一起,通过激励自己努力来提高本组的成绩。

4、提倡自主合作学习方式。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性的活动,如课文背诵竞赛、英语小品评比等。通过一系列的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各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老师的精心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并且通过这些活动能真正学有所获。例如在教学谈论兴趣话题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教材内容设立任务:(1)记者采访的形式,问对方的能力,以及爱好做什么,然后整理。(2)向全班同学做汇报或者以猜谜的形式,说出采访者的特点然后请同学们猜一猜他是谁。这样可以设计类似的多种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创造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寻找机会练习大胆开口说英语,在不断的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树立了信心。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5、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策略 初中生因其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在学习策略方面需要教师的指导,对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的指导,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技巧,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指导主要做到善导、激趣、质疑、精讲、巧练。

(1)善导——指导学生有序预习,培养学生自习能力

“善导”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服务,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因研究学生的心理、原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英语学科教学,预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预习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很重要影响,指导学生有序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预习时,一般让学生自已编写预习提纲,通过预习来理解文章。在扫清影响学生阅读的生词障碍的前提下,对话课要求:①熟读对话,找出常用短语与常见句型;②将对话改变成80字左右的短文。阅读课要求:①找出文章中的常用短语与常见句型;②回答若干关键性问题;③说出或写出summary of the text。通过有序预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激趣——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着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愿望。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艺,注重新课引入别致、方法指导恰当、点拨启发性强,精心营造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氛围。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题研究中,本人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首先,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了单词、书法、手抄报、作文、阅读、口语、听力等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并且做到每次活动有记载。通过对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全班表扬等手段,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其次,在学校举行的每年一次的“校园艺术节”上,向学校推荐一批质量优秀的节目,比如:课本剧表演、英语小品表演、英语朗诵、英语歌曲等,让学生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自己的英语水平。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③质疑——开放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一个明智的老师不但要把“释疑”视为天职,更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但是学生已习惯了只学不思,任何问题只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思 维方式,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和培养质疑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至关重要。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教给学生质疑的技能。要想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就只有熟读课文,钻研课文,熟读才能多思。为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一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要培养学生在难点处质疑,困惑处质疑,关键处质疑,易错处质疑的技能。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质疑水平。

④精讲——体现指导地位,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精讲要求教师讲授须扼要,突出重点,说明难点,把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讲得精确、精练,并富于启发性,耗时要少,效率要高。总之,“精讲”要落实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落实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上。

⑤巧练---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英语写作时采取学生互评作文的方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首先让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写完作文课后,当堂互改互评。具体的要求是:指出大小写和标点符号错误、词汇拼写错误,词组搭配错误,及语法错误,并根据写作情况给出等级,写出评语。然后让其本人初次订正,有疑问的两人共同订正,仍不懂的由教师解疑答惑。采用互评作文后,学生改变了以往对教师批改的作文不闻不问的态度,不仅能认真及时订正作文,而且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评改作文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写作和修改作文的水平,极大地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7.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七

一、端正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

数学学习态度, 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 由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般表现在学习行为上。认真、勤奋、自信、谦虚, 是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对数学学习而言, 勤奋就是勤于动脑, 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 对所学内容不断深化, 决不满足于只记住公式, 定理的结论或只作表面了解。而是要作深入钻研, 想一想公式, 定理是怎样得到的, 它们的结构如何, 关键在哪里, 它们反映怎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例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我们不仅要记住公式的形式和结构, 而且应该思考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导出公式的关键是什么, 怎样运用配方法, 如何体现转化思想等。这就是说, 勤奋体现在善于动脑, 勤于思考, 把问题弄清楚想透彻, 并抓住它的核心、关键, 不轻易放过学习中任何一个疑点。勤奋是在学习实践中锻炼形成的, 学生一旦养成勤奋好学、积极主动且善于动脑的习惯, 对数学学习就会产生巨大影响, 甚至可以弥补某些天赋的不足。还有要让学生懂得, 学习数学需要满怀信心, 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够把学习搞好, 并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这种学习信心, 对学困生来说更为重要。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和求知欲, 是能否积极思维的重要的动机因素, 要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欢的情境之中, 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例如, 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 我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泰乐斯旅行到埃及,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 埃及伊系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 泰乐斯问司祭长:“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长告诉他:“没有人知道, 古书中没有告诉这个, 而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使我们不可能大概判断这金字塔有多高。”泰乐斯说:“可是这是可以马上测出来的, 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出塔的高度。”众人感到惊讶。说完, 泰乐斯随即以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 在他的助手帮助下很快测出塔高131米。讲故事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故事讲完了, 学生都产生了疑惑, 兴趣很浓。接着我问:“谁能说出他是怎样测出塔的高度吗?”学生面面相视, 回答不出, 我便顺势利导, 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性质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等学完新课后, 师生回过头来思考泰乐斯是采用了什么原理测量金字塔的……这样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联系实际, 回归生活, 体现数学价值

课程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 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 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又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 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例如, 在圆周角定理推广的应用时, 我设计这样教学过程。师:同学们知不知道“破镜重圆”这个成语?生:知道。师:那好, 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 老奶奶不慎把一个圆形玻璃镜子掉在地上, 打成了不易带走的几块碎片, 你能帮她想办法把碎片重新拼成新的圆形的镜子吗?生:我把它按照原来的碴儿接起来, 用不干胶粘上。师:这样做, 你能保证镜子是圆的吗?学生经过一定时间思考后回答:找出圆半径和圆心。师:怎样找出圆的半径和圆心?生:利用圆周角定理的推广, 90°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在这个碎片上做一个直角三角形, 这个斜边就是直径, 就找出了圆心和半径。师:找出方法非常好。在这个课例中, 我首先激活了成语“破境重圆”, 引发学生帮老奶奶补全碎的镜子的欲望, 这就是把课程内容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呈现出来。我的一句“你用什么办法把它粘起来”引发学生探究粘镜子的知识, 即已知圆心和圆半径确定一个圆, 这就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确定一个圆。

四、热爱学生是培养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环节

热爱教育事业是以热爱学生为前提。上海特级教师丁漪说过:“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 师生就缺乏共同语言, 感情就不能融洽, 教育就难有成效。”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时, 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秘诀。教师热爱学生应包括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信心, 关心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一般来讲使人获得愉快体验的那些事物和活动, 其本身也将变得有趣。不愉快的事, 往往不经意就为知觉抵制, 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进步表示赏识, 使学生获得愉快的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曾有教师做过这样一次试验。在一个新带的班级里, 随机地抽取少数学生, 暗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在以后的一个学期中, 教师经常对他们提出表扬。学生想着自己是最有潜力的学生, 激发了学习兴趣, 学习更加刻苦认真, 决心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一个学期后, 这些学生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可见,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 对学生的期望是多么重要, 效果是多么显著。

8.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八

一、明确数学概念的重要性

数学概念源于生活.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时,需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进行创设归纳,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识记、理解,使其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立体的几何思维概念,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必要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七年级“6.1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以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让学生以“行”和“列”排列整齐,然后提出问题,比如:第三列、第二行的同学是谁?第一列、第二行的同学是谁?等等.问题一提出,学生就结合自己所在的位置,各抒己见,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一堂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活动,而且使他们对数学中的坐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欲望,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师在引入数学概念时,要注重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直观入手,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概念.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如果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对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产生需求,并主动发现新概念,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状态和能力直接表现在知识的内化、构建与应用上.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或思考之后,绝不能闲坐一旁“看热闹”,而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并适时地给予指导.如果指导得恰到好处,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思维来看待学习问题,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其主动思考、学习,要让学生产生主动思考与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内在动力,并让这一内在动力转化为外在的表现形式.

2.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成功是多方面的,如探索结果的成功、经验积累的成功、过程的经历等.教学过程中,要用成功的感受促进并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要有激励性评价.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鼓励,学生同样如此.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学习状况、学习兴趣等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强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吸取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三角形”的教学中,我利用课余的时间和学生聚在一起,找出班级中有些松动的桌椅,让学生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兴致勃勃,踊跃参与,特别是几个平时有点调皮的男孩子,他们带着问题观察松动的桌椅,联想着学过的数学知识,想着怎样才能使桌椅稳定,学生三三两两,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然后豁然开朗.他们想到刚学过的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学习、思考、应用、实践”的过程,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数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总之,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和形的学科,所以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启蒙,帮助学生打好学习数学的基础.在这里,建议教师能在丰富的生活元素中找到数学原本,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参考文献

[1]吴建新.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策略刍议[J].数理化学习,2011(2).

[2]施建伟.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24).

[3]钱金宏.关于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教学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6).

[4]陈家阳.初中数学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研(数学),1989(6).

[5]柏纪锋.“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1(14).

9.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培养 篇九

教育的职责在于培养学习型、创新型人才,只有能自主学习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生产生活中及时进行充电和补能,才能尽快获取新知、创造新知,成为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强者。数学学科教育中的学习指导就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具体说就是能够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导向、养习、授法”的学习指导策略。

一 导向

就是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学习方向主要包括学习的兴趣、态度、动机、意志等有关学习情感方面的因素,其中动机是核心。明确的学习动机可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起定向、启动、助动、维持功能。动机源于需要,一些学生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学习观的影响,其学习需要是升学、就业。但今天的社会人事制度、劳动分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就形成了落后的学习需要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更多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意志消沉,动机不明。因而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导向教育是学习指导的基石,不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而谈学习方法指导,是把学生当成被动学习的工具,也迟早会因缺乏“人情味”而偃旗息鼓。

1)以数学应用性导向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性表现为数学的应用美,凡是美的事物都是人们所追求的,数学学习亦如此。教学中注重挖掘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把初三代数P41例2中的“钢产量”改为“校前面虾池产虾量”,把P77第22题“配制烧碱溶液”改为“配制预防虾疾的药液”,并适当编改数据。这些虽然只是名词、形式上的变化,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更贴近生活,学生在这种大众化、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中表现出了对数学非同寻常的兴趣。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威力,激发了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的情感,初步建立起学好数学是将来更好的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的个人需要。教学中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展示数学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认识到学好数学也是个人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帮助他们树立起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数学学习目标,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

2)以成功导向

布卢姆认为:如果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是太痛苦的话,他迟早会放弃该任务的。获得学习成功是每个学习者所渴望的。明确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取得学习成功,学习成功反过来也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合理安排习题梯度,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帮助每个学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实实在在的肯定他们的成绩及进步,以满足学生成就感。以成功激情导向。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鼓励他们进行自我评价,发展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肯定的能力,使之能更充分地体验完成学习目标、取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并为获得下一个学习成功而努力,保证学生学习动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二、养习

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起维护、支持功能,是学习活动的负载者,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不断学习、发展自我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就不能保持其联系性和是持久性,学习就会半途而废。脱离学习实践,任何学习方法、学习愿望都是无意义的。养习教育使学生“持学”,是学习指导的保障,不建立在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指导也是纸上谈兵。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学习观的影响,学生形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重作业轻自学,抄作业应付老师;重书面作业轻口头作业;重做题轻读书、反思;重课上轻课下等。这些习惯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指导的重要内容。

1)进行作业改革。

今年我接手初二和初三数学教学工作,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导向教育同时还进行了作业改革,把学生课下需要学习的内容,以不同形式的作业布置给他们,丰富作业形式,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活动性、竞争性和实效性。将书面作业、反思作业、阅读作业、复习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设定学习目标,以明确的内容、规范的形式来约束学生的课下学习,强化作业的检查及反馈,使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随着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就逐步淡化作业内容,而后淡化作业形式。后来即使不留书面作业学生也能独立学习,基本上改变了以往学习的被动状态。

2)建立学习小组。

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初期,学生经常回出现“忘了学习或学习深度不够”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4~5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的检查与验收,并给予量化评估,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激发其学习热情,通过群体学习的互动、互助、互控效应,规范其学习行为,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互相约束中学会了自我约束,让他们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老师、别人的老师,密切了生生交流,拓广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学习习惯的养成应从小做起,坚持不懈,还要在有规律的学习中去培养。在学习指导中,我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认真落实;开展“每日一刻钟”、“每日一题”的养习训练;组织一些有规律的课外活动,如让学生连续两个月统计自家船上海产品的产量及价格,指导他们分析数据,研究其中的规律性。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我所教的初二数学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较以前提高了20多分。

三、授法

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着重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落脚点,是学习指导的关键。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的得力工具,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选择、助动、调节功能。学法指导既要遵循学习规律,又要符合学习者的特点。

1)教会学生读书。

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会学习必须要学会读书。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读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自己教学中总结出来的读书学习的方法传授给他们,如三步读书预习法、“走马观花”读书复习法、反思读书说题法等等。还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具体的读书方法指导,拟定导读提纲,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如利用“类比”读书法指导学生学立方根、分式等,利用“比较——猜想——验证”探索式读书方法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采用“读——思——练”方法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等。读法亦无定法,因人而异,因材而异。但在读书指导中,必须要指导学生做到“学”(眼)、“思”(脑)、“练”(手)相结合。读书是学习的形式,思考才是学习的实质,而练习是学习的保证。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把书读活。

2)让学生学会思考

建构学说认为,学习主体是借助原有的认知结构去主动建构的。任何所要学习的新知,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认知者认知结构中的诸多旧知才会被理解建构。故在学法指导中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他们多观察多实践,抓住知识间相同、相近、相异、互通、互逆等联系,选择合理的思维方法,去理解所学知识,把它建构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如在初二《代数》二次根式一节的学习指导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二次根式与平方根的相同之处,学生就很轻松地利用逻辑思维理解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中a≥0和 ≥0 的原因。也得出了求二次根式中字母取值范围的方法。又如:类比分数学分式;对比乘法公式学因式分解;利用转化思想学习和尝试计算一些可以很大程度省步骤的习题,利用逻辑思维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等等,都是通过发现新旧知识间不同联系而选择不同思维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较深刻地体味到思维的技巧、方法,提高了思维水平,认清了数学学习的实质。

反思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思考,对所学起到再现、整理、深化和提精作用,是再建构的过程,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学习方法。反思有很强的灵活性、发散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去积累。如在课堂小结时,指导学生反思本节内容;在解题后要求学生反思所用到的知识点、思想方法、分析方法、解题技巧及多解、多变等。我们采用“示范——练习——矫正”三步走方法指导学生反思:教师先做神情并貌的反思示范,然后学生进行反思练习,教师再矫正指导。培养反思能力也不要统的过死,随着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提高,反思也会更全面、更深刻。

10.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十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兴趣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62-01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要获得持久不衰的数学学习的动力,就要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成功的教师主要不是教给学生一堆死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热爱学生,以和谐的师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是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后进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就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喜欢“数学老师”,进而喜欢“学习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感触最深的是去年所教的张某某,因从七年级时与数学教师关系紧张,所以导致数学成绩直线下降。他将对老师的不满转移到对数学的放弃。笔者接手后,首先抓住他第三节课后会肚子饿,总是装作不经意间去关心一下,这样让他感受到老师是关心他的。随着这些情感的铺垫,他放开了心灵,接纳了笔者,从而也接纳了数学这门课。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在上学期期末时他竟考了98的高分。由此可见,具有爱心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对学生爱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

2 利用数学美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数学美感很强,数学学科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外在美、图象信息简洁形象的美、教学中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美等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感,从理论教学中体验逻辑的缜密性,体会探究的乐趣,从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的思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黄金分割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提示舞台上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女青年腰带扎的最理想的位置以及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使学生感受到黄金的分割形态美及应用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3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促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使用现代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学好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投影和视图的教学中,因为学生缺乏空间观念,对三视图的理解有困难,光靠教师的说教总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笔者请计算机老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三视图用多媒体展示,利用图形旋转让学生方便从各个角度观察,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学生借助这个立体的三维图很好地理解了这块数学知识。于是笔者做了更多的尝试:全等三角形、幾何证明题之添辅助线……通过这样的演示,将原本苍白的说教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但理解了知识,还很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4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赞科夫说:“数学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能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根据课程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搞好兴趣教学。一要精心设计课堂的开头和结尾。好的开头和结尾不但可以收到先声夺人之效,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学生有余味三日之感。例如在优质课评比的课堂上,在将要课堂结束时,笔者突然灵机一动,用钢琴伴奏领着学生一起唱起了“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这一课堂结尾既巩固了学生对数的倍率的认识,还极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二要深入分析教材,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但同时它又应当具体地加以阐述,课堂教学若忽视了这一点,往往会使数学的抽象性掩饰了其趣味性。这就需要把课堂中的数学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去。

5 通过体验成功,巩固学习兴趣

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同伴作了一个被称为“期待效应”的试验:他们把只跳蚤放在杯子里,然后在杯口盖上一块玻璃,跳蚤使劲一跳,头重重地碰在坚硬的玻璃上,它不甘心失败,又跳一次,它再一次被碰……这样经过多次的碰壁以后,即使把玻璃盖拿掉,它也不敢跳出杯子。因为这只跳蚤受过多次挫折,它的潜意识认定自己不可能跳出杯子,从而丧失再试一次的勇气。美国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认为:在兴趣的培养中,假使能让人对某种事物有着深厚的兴趣,重要的是要让他对这事有第一次的成功,这次的成功对以后的兴趣有着奠基作用。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更能增强他满足的感觉。没有什么东西比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其求知欲望,更能使其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诱发、点拨,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引导学生经过紧张的智力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取得成功,以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就可以使他们深信自己的力量,就会对数学更感兴趣。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发现学生每一次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1.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十一

一、教师教学中要有创新精神,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数学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在学习初中数学的过程中, 学生只有建立起属于自身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才能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并应用知识。

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个体的差异, 充分的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点, 有针对性地制订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案。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听得懂, 能够很好地于理解和消化知识。这样就可以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从而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要将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来看待, 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所提出的不同意见, 力图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更好地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挥主动性, 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 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去, 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 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 才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老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 要和学生进行充分地探讨, 不但要让学生了解理论, 还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产生的。教学中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让学生在不断的摸索中感触数学的魅力, 能够在学习数学中感受到快乐, 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个过程也可以促使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完善, 让学生将旧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来进行理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逐步的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方法以及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这些数学思想是学习初中数学必须具备的。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获取数学知识

课外实践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课外实践也能够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 老师首先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 然后多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中数学中很多概念、定理都非常抽象, 但这些往往结合生活实际却比较容易理解,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在现实中去寻找数学知识, 将实际问题和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 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的领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初中生思维比较活跃, 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运用到数学上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数学老师, 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 同时也要注意对这种好奇心进行必要的引导, 培养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敏感和好奇, 引导学生进行发问,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保护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好奇心, 加上老师的引导, 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创造能力必然会得到提升。

创新是进步的源泉, 是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中学阶段,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提出自己对于问题不同的见解, 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促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 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以期更好地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工作, 促使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焕, 白瑛.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探[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05) .

[2]黄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 (教研版) , 2008 (12) .

[3]何丽芬.提高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新课程 (上) , 2011 (02) .

12.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培养 篇十二

关于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我在参加电大本科数学教育专业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中学数学教学概论》这门课程中,对这个问题有一些新的认识。所以,我不揣简陋,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以论述,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肤浅的认识,以期与我的同行进行交流,如能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指点,那将是我更大的幸运。

学习兴趣对学习一门课程非常重要。因为强烈的学习兴趣会产生指向目标的有益态度,这种态度反过来以更强烈的积极方式导致或加强学习的愿望。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成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学习数学尤其重要,因为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目前,“讨厌数学”,“不愿意学数学”的学生越来越多。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初中,每年有不少学生因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而辍学。所以,在如此背景下,关于对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个问题的探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加以论述。

一、数学史和数学的美学价值等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列举古今中外的数学家学习研究数学的趣闻轶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选的例子当然是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高斯10岁时,教师出了计算1+2+3+4+„„+100等于多少?这个题目,高斯很快举起了小手,并脱口说出了正确的答案。高斯不是用常规的方法计算,而是采用新的算法,将左右两端处于相对称的两个数相加,所得的和都是101,由于100个数可以组成50个对称组,所以,101乘以50,结果就是5050了。

还可以举出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张广厚的事例。

华罗庚只有初中肄业的学历,业余钻研高等数学,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求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华罗庚被聘为清华大学的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终生潜心钻研数学,对歌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创立了“陈氏定理”,被外国数学家誉为“撼动了群山。”

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小学六年级因数学成绩不及格而留级。后来刻苦地钻研,终成一代数学大家。这个事例对农村初中很多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能起到激励作用。

数学史上还有很多著名的有趣的事例。

例如,哥尼斯大桥问题。18世纪,东普士哥尼斯堡有条莱格尔河,这条河有两个支流,在城中心汇成大河,中间是岛区,河上有7座桥。问能否从某地出发,经过岛一座桥一次且仅一次,然后返回出发地?这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解决,后来在1738年瑞士数学家欧拉利用数学抽象方法,给出了否定回答,成功地作出了解答。

中外数学史上有趣的问题还有很多。如“蜂房问题”“四色问题”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极好素材。

(二)数学的美学价值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很多学生眼里,数学只是枯燥的数字和图形。其实,数学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正如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厉的美。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满的境地。”数学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力量,就在于秩序、和谐、对称、整齐、结构、简洁、奇异,这些都是人们产生美感的客观基础,而数学恰恰集中了美的这些特点,并以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此,我想起了一句美学的命题:美在于发现。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美”的眼睛。例如:射影几何的对偶原理,数学中自然对数的引进都是基于对称美的追求,二进制的建立是对简单美的追求,集合论中的悖论是对奇异美的追求。同时,我们还可以在人们津津乐道的古诗词中找到数学的美。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前者描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形象,后者表现出直线与圆相切的画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是一个活脱脱的孤帆运动的极限过程。只有教会学生用“美”的眼睛发现数学美,就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时事热点问题:嫦娥一号的成功绕月飞行,“神七”成功地升空和返回,这些都必须有数学作为支撑。著名数学家杨乐说他作为一个数学家,参与了国家很多重大的科研活动,有的还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科研项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的认识,加深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理解,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后,我还要提到利用包含数学问题的故事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曹冲称象这个故事里面就包含着数学里面的等量代换的问题。

二、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果想让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教师要摒除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体。教师要激励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而切忌责怪学生。教师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意志和自信心。当学生不能解决所提问时,可先设计一些他们当时能解的问题让他们做,并在他们取得初步成功时积极鼓励他们。当一些学生不想解题,甚至不愿正确理解这个问题时,教师要设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给他某种解题愿望。当学生求解那些对他们来讲并不太容易的问题时,要让他们学会败而不馁,学会开拓思路并积极进取。

(二)一定要摒除非传统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模式,而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满堂灌”的讲授法导致学生的机械学习,而机械学生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正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记》中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一个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数学”,还必须帮助学生“会学数学”。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体会创新和发现的快乐,让学生保持对学习数学持久兴趣。至于新的教学模式,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和经验。流行的说法是“初中学洋思”,洋思的经验概括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满堂灌”和“题海战术”的问题。我们不妨作以借鉴。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坚决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一)为了激发学生持久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必须坚持直观性教学原则,这是初中生心理发展阶段决定的。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对具体的直观性有很强的依赖性,或者说初中生抽象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巴甫洛夫关于人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大到了少年期,脑联络神经纤维大量增加,脑神经细胞的分化机能达到了成人水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主要属于经验型,思维的理论性还不发达,教师选择与抽象概念有关的正确的直观形象作为支柱,就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这些概念。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进行直观教学。要充分运用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图形直观、言语直观,以形成学生鲜明的表象,为他们掌握基础理论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这样可以使较为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直观的几何图形将其性质反映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关系得以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分析、发现和理解它们。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教学手段改革,运用幻灯、投影仪、电视、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教学设备,加强直观教学。关于这一点,我在下文还要作较为详细的论述。

(二)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探究的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务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在我国教学史上,曾有不少教育家提倡教学中“知”与“行”相结合的问题。诸如“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知与行常相须,如日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辑略》),“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理,则履者又未知其果为何事也”(《性理精义》等等,都是至理名言。在外国教育史上,也有些教育家比较重视知与行的联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空洞的亳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就像无理想作先导,又无理想作准绳,因而不能引;申出任何思想的事实和经验一样。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必须联系实际,从具体事物和现象入手。事实表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式的讲授,是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联系实际问题的讲授,情况就大不相同。

例如,引入有理数概念,尤其是正、负数概念时,可以结合“表示零上5度和零下5度的气温”、“表示东行10千米和西行10千米”等实际问题进行阐述。

下面,我列举两个教学实例加以说明。A、《数轴》的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1: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马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米和7.5米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米和4.8米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你能画图表示这一情景吗?

学生会画一条直线表示马路,并在直线的左、右侧分别标上西、东,在直线上取一点O表示车站的位置,规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1米,于是点O的右边距离O点3个和7.5个单位的点A和点B,分别表示柳树和杨树的位置;点O的左边距离O点3米和4.8个单位的点C和点D,分别表示槐树和电线杆的位置.3 问题2:怎样用数轴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呢?(有数轴体现出方向、距离的不同)

规定从左向右表示由西向东,把点O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负数和正数表示,由此可见,正数、0和负数可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问题3:你还能从生活中举出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后可得出,例如:温度计、称杆、门牌号码„„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温度计(显示不同的度数),让学生体验读取,并比较各温度计上所显示的温度的高低,使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温度计的设计特点,让学生再次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B、《有理数的加法(第二课时)》的新课导入.问题1:宋国有一个非常喜欢猴的老人.他养了一群猴子,整天与猴子在一起,因此能够懂得猴子们的心意.因为粮食缺乏,老人想限制口粮.那天,他故意先对猴子们说:“猴子们,给你们吃橡子,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好不好?”众猴子听了都很愤怒,老人马上改口说:“那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吧,够了吗?”众猴子非常高兴,大蹦大跳起来,大家听完故事,请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情形:

1:猴子们很笨,老人很聪明.因为老人一天之内给的橡子数目是一样的,都是7个.2:猴子性子急,他先收到多的就高兴了.3:那老人为什么不早五颗晚两颗,猴子不是更高兴了?

4:人家老人聪明的就在这里,早5晚2相差太多,会造成晚饭不饱,老人是利用了数学的加法交换律,满足了猴子们的欲望.教师归纳并引入新课.问题2: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问题3:谁能用字母来表示呢?

学生回答:加法交换律是a+b=b+a;加法结合律是(a+b)+c=a+(b+c)

教师归纳:我们已知知道,小学所学的有些规律,在初中由于负数的引起而就得不成立.以上的两个例子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在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很多.例如,在设置练习题的时候,多出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如计算金融储藏的利率,商业利润等。当前,我们要认真上好数学综合实践课。在我们农村初中,我们还可以将学生带进乡村、田野、山地、河流、湖泊去学习数学。经验证明,以上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形成他们的基本技能,也能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四、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利用幻灯和投影教学。

幻灯和投影设备简单,制作方便,操作方便,操作容易,成本低廉,能够提供大量色彩鲜艳而真实的图像画面,教师能灵活地控制教学信息的传递,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二)电影、电视教学媒体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

事实上,青少年都比较爱看电影、电视,一些好的电影、电视片看过之后,长久不忘。在放电影或电视时,学生的注意力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屏幕上,由于画面、色彩、解说、音响及其变化,都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上引起兴奋,因此,学生的注意力也就特别集中

(三)计算机和辅助教学。

计算机还可以与电视、投影仪、幻灯机等其他教学设备接在一起使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事实上,由于近些年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尽快地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我们反复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然而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过程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出学生积极操作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的展示了圆与圆相离、相切、相交、内切、内含的位置关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举办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指导学生学写数学小论文。

我们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必须自学有关的书籍,广泛地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信息和数据,并对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去粗取精、去伪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提炼和概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最后才能形成文字写成论文。事实证明,指导学生写数学下论文,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二)数学游戏。

经常开展数学游戏活动,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我让学生任意写一个与结尾的数字,我都能够立即说出其平方的结果,学生都认为我是神算,我告诉学生规律,只要将5前的数字与其大1的数字相乘在其后补上25,即得结果。数学游戏将科学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效果非常好。

上一篇:如何准备六级阅读下一篇: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