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12篇)
1.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一
浅析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海口市琼山第三小学 陈丽萍
摘要:要想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只能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的目的、有效性、阅读实践活动、朗读技巧、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时间增多了,阅读效率明显提高。但很多时候,老师教得很辛苦,课外也作了大量的努力,可是,课堂上学生还是收获甚微,甚至还出现了学生厌学的现象。这种现状不仅使学生失望、家长不满,教师自己也十分困惑。这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任务的完成,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在谈小语有效的阅读教学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做什么的?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
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感悟、品味、揣摩语言,体会感情,认识世界,认识人生,以提高阅读能力,并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要学习语言,就得充分地深入地去读、思,在读中去理解语言的内涵,领悟语言的韵味,体会语言的情感,感悟语言的哲理,揣摩语言的规律,从而掌握语言这一表情达意的工具。阅读教学的根本,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
当我们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教师可利用语言艺术,营造意境。教师也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中所提供的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将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例如:有位教师在上《秋天》一课时,先给小学生朗诵课文,“这是如诗的季节!这是如画的季节!这是收获的季节!这里有纷纷飘落的红叶……小鸟在它的怀抱中尽情地飞翔;还有那满山火红的枫叶!这真是一幅多彩的图画呀!”这样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秋天的意境。此外,还可利用图片、音乐、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活泼、生动、直观感,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2、在班级内开展各种阅读实践活动
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曾经在他的《朗读手册》中说过,“要让儿童爱上阅读,最终归结到一点:唯一而且最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师为孩子大声地朗读起来。”
其实,小学阶段的孩子的阅读能力通常是听力比阅读能力强。他们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复杂、有趣的故事,却无法自己看懂故事书。
《晨读10分钟》认为:朗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传达给大脑,大脑把它转化为声音发出来,声音再传回耳朵,去指挥头脑中的储存系统。因此,朗读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每天的晨读10分钟,读故事给学生听。听故事时,除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之外,同时也将较高程度的词汇灌输到孩子们的耳朵里,包括字词所蕴含的情感通过语气表现出来。最后,他们会把这些词传输到大脑,并记忆下来,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对字词的理解力。
除了自己大声给孩子读书,老师还可以让班里一些程度比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孩子读书。
那么,大声读书,我们可以读什么?
读童诗,读经典,读科普,读各种各样对孩子有帮助的书。
除了古典的诗词,还有很多优美的童诗,故事等,在记诵的过程中,可以在孩子的心中撒播下真善美、自信乐观、满怀希望的种子。除此之外,教师要尽量的在班级内开设图书角,每个班级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需要建设不同风格的班级图书角。每位学生需要带最少一本图书,放于书架。以社会、家庭、学校和班级等多方共建的“班级图书角”,将图书馆搬到了教室,将图书放到了学生们的眼前,这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的借阅,增加了学生接触图书的程度。
3、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现任清华附小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倡导朗读教学,以朗读贯穿全课堂,促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并从朗读中发现课文内涵,力避繁琐分析。因此,要让学生真读,“以读为本”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读”是小学生理解文本的一个凭借、一种方法、一项表现。那么,如何把握学生读的真实性呢?
从学生认识规律确定读的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6年的语文学习时间,学生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在读。但是,读的差异在哪里呢?
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学生是通过朗读来学习书面语和发展书面语,从而促进口语进一步朝规范化发展;而中年级则通过典型语句的朗读比较,感悟句段内的语言组合规律,以发展学生良好的语感心理图式;到了高年级,朗读就不是简单的读了,是在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再现文章的思想情感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篇章语感心理图式。无论哪个年级,教师要先清除自己要求学生的读,是否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是否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如果脱离了这些,变换出再多花样的读都是徒劳无功的。
4、多赞赏鼓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韧性差,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容易放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鼓励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回答精彩时,要多鼓励、赞赏。可是,学生们由于受倒年龄和学历的影响,他们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浅入深出。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洁归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推导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还有,小学生的体验水平不高,阅读兴趣差异很大。因此,语文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提供阅读素材,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查发现,影响学生选择书籍的最大原因是,他们在班上看到或听说其他同学有这样的书。研究报告指出,68%的学生选书是因为老师或同伴们在讨论某一本书,这本书在班上显得很热门。所以当老师朗读给学生听时(不论是对较幼小的孩子还是大孩子),都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去找那些在班上被读过的书。
其实,教师提供阅读素材,是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方法是我经常使用的。这个学期开学的第二周,我就到书店买了一本杨红樱老师写的《五三班的坏小子》。然后选了其中的几个小片段,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在班里读给学生们听。他们的兴致很高,一直要求我继续往下读。而我为了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就戛然而止,告诉他们明天才可以听了。他们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了。第二天,就有好几个学生去买了这本书,还有好几个家长打来电话询问去哪买的书……通过这方法,我发现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得是特别有效。到现在为止,班里已有好多学生拜读杨红樱老师的其他作品呢。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教学双向性很强的艺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师是根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还必须从教与学这两个因素上下功夫,使“教”牢牢吸引住“学”,让“学”和谐的促进“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实践中改进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富有实效。其次,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引导、教学,学生才会积极配合,而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创思维,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达到活跃而不失有序的效果,绽放出魅力的光彩!
2.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以深深的情感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展开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互动,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体会情感,对话、交流、互动的过程就是师生精神共同成长的过程。
作者动情缀文,读者读文动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的关键点。作者的情思就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特别是一些重点词句当中。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时要“披文入情”,紧紧抓住文章中那些重点词句仔细品味,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灵历程、情感洗涤。《毽子里的铜钱》一文追忆的是几十年前烤山薯老人送给“我”两块山薯却不要“我”铜钱的故事,刻画了一位慈祥、谦卑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关怀、感激与怀念。文章情真意浓,字字句句都渗透着浓浓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咀嚼、品味,体会人物的情感。比如从描写老人外貌、神态的词句中(“黑漆漆的手”、“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微微驼着的背脊”等),体会老人栉风沐雨的辛苦;从老人送给“我”烤山薯的语句中(“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他)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他却把烤山薯塞进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体会出老人虽然做生意很辛苦,栉风沐雨,却很慈祥,很善良,有着纯朴、美好的心灵。一个“笑呵呵”,老人的慈祥如在眼前,一句“永远不能忘记”,让学生看到了老人的感激,更让学生理解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理解和体谅,进而启发学生怎样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人与事。
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引领体会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而情感的参与是朗读的前提。在学生深入品析文本,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为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引发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老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字词句段”的肢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点朗读指导。而在朗读指导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人物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
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首先,教师必须先“动情”,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要善于通过自身丰富的体态语、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个学生进行“辐射”。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才能以情激情、以情感人、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比如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的范读,就会深深地感染和打动学生,达到以情感人、以情促读、以情促悟的效果。
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还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即触景生情。生动、形象、适宜的教学情境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地调动、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伟大文学家鲁迅在讲到文学的审美作用时曾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也就是说,给学生营造悦目、悦耳、悦心的特定情境氛围,运用实物演示、图画展现、音乐烘托、幻灯投影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这样,学生就能在特定的教学情境氛围中产生审美情感,在对美的感知和体验中受到濡染。比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我播放了红军夺桥的一段视频,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音响充分展示了红军勇夺泸定桥的过程,十分感人。看完视频后,学生都被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深深感动,此时再组织学生阅读文本材料,找出描写红军英勇顽强的语句和词语进行重点理解和朗读。由于我给学生创设了相应的情境,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做基础,很容易就找到了相关的语句与词语,不需要我作太多的指导,学生的朗读和理解都十分到位,红军战士奋不顾身、英勇顽强的精神呼之欲出。
调动情感参与还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移位,即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体悟情感,体验生活。比如《走月亮》一课,为学生勾画出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在感悟“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和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学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学生仿佛回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学生此时是激动的,情感是高涨的,学生读得是那样动情,那样投入,完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之中。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语言和思维、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注意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基调,或激昂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的朗读,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
总之,语文课堂是一个情感的世界,语文教学是作者、文本、教师和学生四者之间沟通情感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品味字词、启发想象、感情朗读等途径,给学生搭建情感交流、情感体验的平台,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沐浴其中,浸润其中,受到情思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学, 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 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渗透有机统一起来, 唤起学生情感, 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就这一问题, 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 谈些认识。
3.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29-01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进一步影响到他们对于信息的理解与处理能力。一定的阅读强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发散思维、调节学习节奏、开拓视野,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其整体文学素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就说明了阅读在教育中的特别的地位,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它同样面临着怎样适应新的教学标准的要求,转变不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等诸多问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个性化阅读被淡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常见现象就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经常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代替学生自身對文本的感悟与思考。很多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只是一味地强调课堂讲解、反复地进行朗读及课后习题练习,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小学生们的心理特点,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无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枯燥而无趣。阅读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学生可自由支配的课外阅读时间不够,缺乏有效的阅读目标。对于绝大多数学校和学生而言,应试依然是其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现在占有学生大量的课内、课外时间的任然是无休止的讲解和做不完的练习,这也正是应试教育的特点。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待,课堂教学仅仅是整个学习活动的第一步,要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养成阅读习惯还赖于课外的自主学习,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真正可以用来从容地进行实质性阅读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3、教师教学风格墨守陈规,阅读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单一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们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一般情况下,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会培养出一种自身的教学习惯,一旦他们形成了教学风格特点,就会相对依赖于某种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师墨守陈规的教学风格,单调、固定的教学方式既无法达到对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应对应试教育的问题上实用性也并没有想象中好。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对策略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现提出以下应对之策:
1、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注意力涣散、整体教学质量不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退化等多方面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首先小学生的阅读材料故事性强、人物情感饱满,很容易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色彩鲜明、主题明确的学习情境,起到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阅读材料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的作用,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有着积极作用。其次,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要注重对教学导入艺术的使用,应当尽量避免直奔主题式的枯燥讲解,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实物引入、表演引入、多媒体课件引入等学生们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教学导入方式,让学生们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他们对学习兴趣。
2、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培养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想要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除了要进行全面的教学方法改革,更应该从根本的观念上摆正教学关系中的主体问题,进一步确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核心地位,加强对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信心、解决学生们在通过自主学习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而不是单纯的进行知识教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直接告之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应当有意识地辅助学生们学习对诸如字典、词典等学习工具的使用,多向学生们提出对阅读有启发性指导性的问题、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学习,这样才会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发散性思维。
4.如何进行小班化语文阅读教学 篇四
高庄则中心小学 张玉平
小班化教育继承了传统教育模式依然保持着班级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说,小班化教育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不断自我完善过程中的一种改良后的特殊形式。其根本宗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师生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密切,所有的学生都能均衡地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怀和辅导。而以往课堂上,教师在讲解阅读题时,由于班级人数过多,影响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的水平,进而不能因材施教,导致某些学生的阅读水平得不到提高,而且会产生厌学的心理,而阅读课的效果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小班化教学就可以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建立一种使学生主体意识焕发和个性获得适度解放的教育环境,实现教育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小班化教学实现了“面向全体”的需要。在我校实施小班化教学后,我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班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尝试了分层下教学策略的探索。这一策略在阅读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分层教学策略及阅读分层教学应用:
分层教学是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都有所得,获得最佳发展的教学。可将语文程度相似的学生归为一类或一层,依据差异提出分层要求,然后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分层施教,之后加强个 别辅导。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可在群体中增加个别化施教的因素。例如:对A类学生重在指导自学提高,对B类学生重在点拨释疑,C类学生重在拾遗补缺。这样一来,班级里各类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小班学生人数比较少,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心理、阅读爱好、特长、能力等,这样在教学的设计时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加强个别指导,与学生有更充分的交流。经过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根据成绩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待优三个层次,即A、B、C三个组。这样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差别地进行阅读辅导,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让所有学生都得到进步。在制定分层目标时,教师要注意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无须用过多时间学习属于目标分类模式中的知识和理解这两个水平的内容,待优生则要学习较高水平思维的技能。
5.小学高年级如何进行阅读教学 篇五
上邽小学
苏小花
阅读教学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最大,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意志品格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的训练,这个训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直线发展的,而是逐步加深,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应有计划地进行训练,一次一次的训练扎扎实实,一次一次的训练环环相扣,才能逐步完成从不能读到能读,从读得不够好到比较好的发展过程。整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整个过程中的每一步,也都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因为只有指导得法,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用最经济的时间,练成最切实的本领。
到底应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第一、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自觉阅读。文章是由字、词、句、段、篇组成的,字连成词,词连成句,句连成段,段连成篇,联系起来反映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这才成为有血有肉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通过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自觉阅读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子。
1、从学习文字到理解内容再到体会思想,一步一步加深理解
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和渡口,而且是唯一的桥梁和渡口,理解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始终离不开语文文字,课文的思想性是含蓄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实际去阅读,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循着作者的思路,诱发里面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浅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去体会,去寻味。阅读之初,要凭借语言文字读进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怀,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之后,还要进一步再读语言文字,体会语言文字是怎样反映思想内容的,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从学习语言文字到理解内容,再到体会思想感情,是一互相渗透,逐步深化的过程,不能机械地割裂开来。这个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情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在阅读过程中具体体现。
2、在理解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不仅要重视语言文字,更要重视它们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不仅要开展每个词、每个句子、每一段话,更要弄明白词、句、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文章是个整体,文章中的字、句、段都与文章紧紧相连,都只能在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中才产生旺盛的生命力。如果离开了与整篇文章的联系,离开了它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些词、句、段就失去了它们应有的原本的光彩和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重视字、词、段、篇的联系,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要重点指导学生在理解词与词、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其内在联系上狠下功夫,不要把词、句、段与文章分裂开来,孤零零地就词讲词,就句讲句,就段讲段,那样,必然会使一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也不要片面强调文章的表面形式,而忽视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在思想上引起共鸣,才能促使学生自觉阅读。
3、帮助学生把已知和新知联系起来
从语言文字的形式到理解思想内容的过程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阅读过程就是从已知到新知的过渡。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是理解词和句,还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都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在已知和新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把已知和新知联系起来,动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获取新的知识。弄清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完成从已知到新知的过渡。要靠学生自己的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弄准学生已知的情况,定准起点,指点通道,帮助学生从已知走向新知。
第二、促进知识和能力不断转化
1、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化。
学生从一篇篇课文的阅读训练中获得了一些知识,要把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熟知知识,在实践中消化运用。例如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了分段的知识。如果让学生去说分段的条框,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依然不会分段,只有让学生把学到的分段的知识运用于阅读新的文章和实践。经过多次反复实践,达到熟练的效果,才能形成独立分段的能力。在阅读中实践,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2、联系实际生活,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产生联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年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学《蟋蟀的住宅》一课,这篇课文把蟋蟀称作是建筑工程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找出蟋蟀为什么被称作建筑工程师的原因。蟋蟀爱劳动,把住宅造得光滑、漂亮、舒适、边读边想,联系实际,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们也要努力学习,长大成为一个真正的建筑师,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有的说我们还要热爱劳动,去创造美好的明天。这样,文章的思想内容便与实际融于一体,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知识,转化为认识社会的能力,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深化。第三、认真上好讲读课
讲读课在阅读教学过程占重要地位。讲读课文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课文。因此,必须认真上好讲读课。
1、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要备好课,教师要自己先读懂课文,弄清作者的思路,这样,文章的脉落才会清楚,词、句、段、篇之间联系才能用一条线串起来,才能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个来理解,做到胸有成竹,到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按作者的思路安排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发挥表现出,其次是要布置学习预习,通过预习,把能自己消化的东西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解决问题,最后要编写教案,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格,把教学的要点及叙述定写下来作为备忘。
2、处理好课堂教学,一般来说,课文大多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因为一篇好文章,作者的思路是有一条线索贯穿下来的,一篇文章是围绕着中心的一个整体,局部是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局部与局部之间也环环相扣,互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把所至住整体性,要从整体入手,先对文章的整体有个初步的了解,再深入到各个局部,然后再回到整体上来,获得进一步更深刻、更具体的认识,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为什么邱少云能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不动?为什么他的战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友活活被烧死而不去营救?这些都要联系这次战斗任务的重要,联系潜伏的艰巨,联系当时环境的险恶,才能有切实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前后联系,注意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和训练,这是读书方法的训练,也是从联系发展中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的训练。
3、重视课内外的结合,为了充实课内的收获,教师要挑一些课外的文章或书籍让学生去阅读,扩展知识,开拓眼界,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就课文涉及的问题,让学生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或是亲身参加实践,从实践的体会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以上所谈,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初步探索,这条路还很漫长,还有许多开发的处女地,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开拓,去挖掘。
6.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六
摘 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语文成绩的总体水平,影响着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识字写字入手,加强阅读感悟,触发他们的真情实感,培养他们的自改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本文就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作文 教学
作为成长在教育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模式,走进让学生自主作文的新空间。所谓自主作文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身边的生活,然后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形成语言文字,这是一个人的情感、灵性得以外化的过程。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进行一次详细的讨论。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
古语云:“好学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对事物的喜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许多兴趣都是“引”出来的。要想让学生乐于作文,首先必须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大多认为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限,写不好作文,缺乏自信心。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哪怕学生仅是一个词语用得好、一个句子写得美、一个片段写得好,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作文的欲望,为学生营造一种欢乐的写作氛围,促使学生乐学、好学,把写作当作是一种快乐的事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所写的反映生活的内容理应也是多彩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写一些写人、记事、状物的文章,还要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如果教师规定的条条框框太多,硬要学生写他们不想写、不愿写的东西,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爱说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激起灵感的火花。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犹如雕塑大师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让学生写最喜爱的水果时,我让学生对水果进行看看、闻闻、尝尝等活动。写自然物时,就带学生出校门,与自然界进行亲密地接触。写社会现象时,让学生用细心的眼光观看,用发现的角度学会思考。正如福楼拜所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三、传授、强化、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质量
(一)传授学生写作技巧
教师要让学生多亲近自然,感悟世界,体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思考大千世界中万物的生存、发展以及竞争等,随时随地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只有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体会到的才是事实,才是真相,学生才能够写得下去,也才能写得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应尽量避免对作文进行硬性规定,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发挥自己最佳的写作水平,不去追求速度,不去追求数量,重点把握好写作上的个性化。
(二)强化学生写作技巧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小学生,正是接触外界兴趣最为浓厚的阶段,教师应当尽量让学生多看课外书籍,经常性地阅读文章中的经典语句,分析别人是怎么写出来的,好在哪里。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更能让学生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构思以及技巧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不仅可以加强应用技巧,也能够提高写作的质量。另外,还应加强优秀古今著作的朗读与背诵。当学生做到这些时,在写作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胸中有墨,不吐不快”的感觉,写作也自然成为了学生表达自己感情的需要,从而慢慢地爱上了写作。
(二)提升学生写作技巧
作为教师,及时地反馈学生在写作上的优势、劣势,让学生了解清楚自己的写作能力,才能够针对特点进行有效的改进,以保证学习和教学达到一致的进步,让学生懂得扬长避短,这也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作文信息的反馈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给学生说了不足之处就成,也不是单一的老师阐述就成。反馈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如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的指导性面批、佳作对照等等,其中恰当的话语和高分的奖励,对学生写作激情也具有一定的鼓励作用。
四、结论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他们在写作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思想境界。在具体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作文基础,加强阅读感悟,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以有效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而这也将促进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参考文献:
7.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深度阅读 篇七
一、找准文眼, 掌控全文
深度阅读首先要从找到文章的文眼开始, 让学生掌控全文, 所谓的文眼指的是全文之中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那些词句, 如果准确地把握住了文眼, 就等于找到了探视文章主题的窗口,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控全文, 把握住文章的线索。
在学习《烟台的海》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从抓住文章的文眼入手, 让学生一边阅读文章一边思索作者在这篇文章之中想要写的是什么, 从题目看, 这篇文章名为《烟台的海》, 那么应该是以介绍“海”为主, 那么这篇文章是否真的只介绍了海的景色呢。在学习之中学生们很快发现这篇文章的确介绍了烟台的海具有绮丽壮观的特点, 但是不仅如此, 这篇文章还由景及人, 说到了烟台的人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都找出来, 尝试列表, 整理出这篇文章是如何描写烟台的海和烟台的人的。在经过了深入阅读之后, 学生把握住了全文的线索, 他们很快发现这篇文章从春夏秋冬这四个方面来描写烟台的海, 他们尝试找到不同的词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总结出了烟台冬天海的“凝重”, 人则具有“不畏严寒”的特点;春天的海“活泼”, 人则具有“勤劳播种”的特点;夏天的海“宁静”, 人则具有“人海相依”的特点;秋天的海“高远”, 人则具有“充实忙碌”的特点。这样他们就通过把握住文章中的重要词句来找到了掌控全文的线索。
二、细节切入, 体会情感
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必然可以让学生通过细节切入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情感, 在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侧重细节分析, 通过掌握细节来和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 从而更好地阅读文章。
一篇精彩的文章往往少不了精彩的细节描写, 以《军神》这篇文章来说, 教师要通过文章中的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让学生明白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刻画人物, 展现人物的伟大精神和坚毅品格。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文章中关于手术的细节描写, 让学生找出“一声不吭”“紧紧”等词语, 分析一下它们反映了什么。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发现这些词语对于体现刘伯承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并展现他的钢铁意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文章中对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 询问学生:“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刘伯承, 那么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笔墨来描写沃克医生呢?”学生们在思索后可以领悟, 文章这么做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方法来体现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他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细节部分时, 可以更好地领悟刘伯承身上体现的精神, 同时也会和沃克医生, 更好地感受沃克医生当时的震惊, 从而对刘伯承更为敬佩。
深入揣摩细节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有一种探究的满足感, 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考验学生的细心程度。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情况设计相关文体, 让学生围绕其进行分组讨论。
三、鼓励质疑, 促进思考
一些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喜欢走马观花, 虽然阅读速度快, 但是却很难对文章有深入了解, 更无法和作品进行思想共鸣。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深度思索, 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反思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学习《菩萨兵》的时候, 就可以让学生尝试针对这篇文章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提出疑问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并尝试解答这些疑问。有学生在阅读了课文之后提出问题:“当时朱德是在长征的过程中路过藏民生活的地方, 他那个时候应该很着急赶路啊, 藏民的生活和他要赶到目的地完成任务相比, 并没有那么重要吧, 那么为什么朱德要对当时藏民的生活那么着急呢?”还有学生提出:“文章中提到了耕地没有人种, 那么不种就不种吧, 今年不种就明年再种好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搜索、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解答这些问题。学生们在经过思索之后发现, 原来春耕对于收获庄稼是十分重要的, 而朱德如此焦急其实就表示了朱德对藏族同胞的阶级感情, 他通过带领红军帮助藏民耕种这件事情来让藏民知道红军是一心为了人民群众的, 也正是如此, 藏民才会称呼红军为菩萨兵。在质疑和理解之中, 学生对于文章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很好地促进了他们阅读理解力的提高。
8.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八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方法:如早读制度、图书交换制度方法、一帮一制度方法等。这样就能有序、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当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并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在学习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语文教学中,可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说明文、古诗、哲理性文章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例如:写人记事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第二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有关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反复读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再例如:写景状物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文章,了解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了解写作顺序或观察顺序;第三步,再读文,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写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去体味感情。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把主动权给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首先,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要将读书时间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不能让读书成为阅读课上的形式,走过场,草草了事,那样的读是起不了效果的。其次,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应当在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特别是合作学习,除了明确学习目标外,还应当制定小组长职责。让小组长真正成为合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发言者.使小组学习有序、有效地开展。
9.谈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九
在生活中积累
在教学“生活中的见闻”时,建议学生利用休息日陪母亲逛菜市场,了解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体会母亲“当家”的辛苦。茶余饭后走进社区,了解社区的新鲜事。与好友走进图书馆,感受浓厚的阅读氛围。走进大自然,感受四季变化带给人们的美感。因为,只有亲身经历了,亲自感受了,所见所闻才会跃然于纸上。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学生才能乐于表达生活。
从文本中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在课后练习题中出现了“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等类似的要求。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摘抄材料的过程中进行积累,而后转化为自己的素材。例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抓住语句优美段落:“索溪峪,西南紧连张家界,西北毗邻天子山,面积一百四十七平方公里,有景点二百多处。索溪峪山、水、洞自成一体。山,奇峰起伏,交错成趣;水,泉清瀑美,千姿百态;洞,幽深神秘,其妙无比。”学生在反复诵读这一段的基础上抓住“奇峰起伏,交错成趣”“幽深神秘,其妙无比”等语句进行品析,体会作者如此运用辞藻,便赋予这秀丽山水鲜活的生命力,使无限情态尽现眼前。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更能使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得到升华。扩大阅读量是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写作要与阅读密切配合,相辅相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并在阅读中分析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此来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
升田小学 罗小雪
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恰当讲评
讲评是指导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少讲多评。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在讲评过程当中可采取自评、师评、互评方式。其目的在于要抓住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让学生从自己的作文内容和表达方式中找出不足。并且,教师可以将班级中优秀的作文拿出来作范文,供其他同学观摩、借鉴。让每位同学在作文讲评当中都能有所收获,了解自己文章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转换角色,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我们将会一同看到生活之源的“半亩方塘”和“天光云影”;学生将学会触摸感悟,体验生命赋予的平凡与感动,最终,获得写作能力上的提高。
谈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一、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学生写作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之所以很多学生认为作文难,不知道写什么素材,正是由于缺乏较好的观察能力,那么教师在小学语文作为教学中,就应当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紧密的联系生活以培养其观察能力。例如教师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人物和事情。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素材都围绕着“节日”来进行,而关于“节日”的素材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每个学生所观察到的素材都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同样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对于人物的观察和对于事情的观察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对人物的观察可能首先就是人物的外貌,然后是其性格、人物关系、行为语言等等。而对于事情的观察则首先是事件的整体经过,包括时间、地点、经过、缘由、结果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和事情,也应当针对不同观察内容的特点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引导。
二、阅读与写作结合,开展写作技巧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学生并没有掌握足够的写作技巧,在作文写作过程中也有着表达错误或者表达技巧匮乏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教师应当将阅读教学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写作技巧可能有很多,教师需要对这些写作技巧进行总结,穿插写作教学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例如在以人物描写为主题作为写作《我的妈妈》中,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首先教师可以在班级中朗诵几篇范文,在涉及到写作技巧的部分时进行停顿,让学生自行思考该语句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如果学生没有回答上来或者没有回答完全,教师可以进行提示。通过提示,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过程,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写作技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定期在班级内组织写作比赛,选出几篇比较好作文进行奖励,然后在班级内朗读优秀作文,在朗读的过程中配合写作技巧讲评,同样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写作技巧的目的。例如在写作《记一件难忘的事》作文中,首先由教师在班级中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然后进行朗读和讲评,如“同学们,该同学在记录这件事的过程中使用了倒叙的写作方法,那么谁能告诉我,在这里使用这种写作方法到底好不好呢?”。在这种讲评和讨论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写作技巧。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来说同样如此,因而对于教师来说,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这也是提高学生作为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通过教学方法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写作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也较为适合应用于小学语文作为教学。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段情景的模拟,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情景再现,由各个小组分别进行角色扮演,然后由教师讲评。在情景扮演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不仅参与到角色扮演过程中,更应当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加强对于情节和人物的观察,以此作为作为的写作素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不应当对于学生的角色扮演的情节和观点进行固化,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进行自我创新和改造,让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阐述角色以及演绎情节,从而也就能够获得多个层面的总结和发现。这样一来,教师也可以相应的从多个角度对情节模拟情况进行总结,然后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例如在模拟“拾金不昧”这一主题的情节时,通过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模拟情节,可以使得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有着更多的素材。
四、结语
10.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十
一、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则不必各方面逐条罗列,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情意目标的制订,应注意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并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二、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二)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
具体从拼音方面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识字与学习汉语拼音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既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汉字,也能借助汉字的发音来学习汉语拼音的拼读,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与形之间的联系;加强汉语拼音的拼读训练,在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以及运用音序查字法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拼读的能力;认识到汉语拼音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学渐熟的过程,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适时地进行渗透、强化和巩固;不进行汉语拼音字母的抄默训练。
(三)选择教学方法。
1、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这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教师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2、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
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动画片,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
三、改进评价方式。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检测要注意体现日常性、选择性和开放性。注重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尊重学生个体读文的独特体验,重在激励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不从默写音节,为汉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评价学生。二年级时进行相关的汉语拼音的验收。一二年级识字能力的评价,应将平时的学习与阶段性检测结合起来,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能认读所学汉字的60%为合格,达到80%即为优秀。写字能力的评价,重在写字态度和习惯,以及书写的规范。阅读能力的评价,重在检测学生基础积累,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句义能力,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比较流畅表达的能力等。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价,重在鼓励学生说话的自信心,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清晰性,不重表达技巧。写作能力的评价,二三年级从能根据图画内容、阅读内容写清楚几句话逐步做到能根据图画内容、所提供的话题、情景、相关词语写清楚一段话,做到句子连贯,意思清楚;四五年级从能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将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生动地描写出来,能反映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
11.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十一
摘 要:俗话说:兴趣是学习一切新知识最棒的老师。兴趣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非智力条件因素,是人们进行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内心深处的倾向,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阅读时,应该遵守兴趣优先的原则。为学生在课堂中营造出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学生更多关于阅读的新知识。就如何进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
小学生在四、五年级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普遍来说都比较贪玩,不会主动去学习、去阅读。因此,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做好学生的阅读工作,那么教师要怎样做、要做些什么才能激发小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学习兴趣呢?
一、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阅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谁也远离不了谁。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方面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热情和激情,让学生用独具特色的学习生活方式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并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学习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时候,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到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到什么是无私的、伟岸如山的父爱,要教导学生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当然,除了感恩教育之外,老师还可以借助课文,适当地普及一些有关地震的安全防范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地震的时候,我们该怎么保护自己呢?”引发讨论,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最后老师总结各位学生的看法,归纳总结:“地震的时候,一定不能慌张,及时往外跑,或者可以躲在课桌底下、墙角,互帮互助,等待救援”。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应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热情
学生有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教师想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得做到以下几点:(1)告诫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学会心平气和,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2)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文章中不断提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疑问,以达到学生能够明白文章中的用意;(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手的能力——遇到文章中优美的段落、字词时,先用笔勾画出来。文章阅读完毕后,用一个小笔记本把勾画出来的字词、段落进行摘抄、理解。通过这样日积月累地学习,难道还怕学生厌烦阅读,不能够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不能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吗?
三、教师应在阅读教育中适当增添“游戏”
把阅读转变成一种游戏,何尝不是一种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好办法。教师要怎样做呢?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学生家长在教学工作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因此,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让学生家长支持、配合自己的教育工作。例如,举办亲子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和自己的孩子在校园中进行阅读开放日。让学生和家长在阅读中互动,并对其进行班級测评,在班级中评选出书香家庭,给予学生在阅读中更多的鼓励。
想要让学生喜欢阅读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也不是说立竿见影。所以,教师要循序渐进,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阅读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无忧无虑地翱翔。
参考文献:
[1]宋丽华.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尝试[J].辽宁教育,2011(10).
[2]刘丽欣.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1(08).
[3]顾春芳.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02).
12.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模式普遍存在。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文本、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多重对话的过程。然而, 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往往将小组探究和讨论的结果预先设定好。不论学生讨论的结果如何, 教师都将学生向预设的标准答案引导。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呆板地按照教学设计开展, 导致教学流程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其次, 一元性的阅读教学模式, 教学中以教师或学生为主体, 从过分重视教师的教授作用到过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评价转变成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评价, 从一种极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 将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功能割裂。第三, 功利性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 教师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 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教师没能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作用, 仅仅将阅读教学当成一种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在教学设计上, 阅读教学设计陷入了单纯地求新立异的怪圈, 一味地为了求新而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没有能够因境而异、因人而异, 难以实现科学、合理、个性化的教学。
二、语文阅读教学改进策略
1. 将技能阅读向策略阅读转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使学生学会阅读, 从阅读什么转变成怎样阅读, 从技能阅读向策略阅读转变。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基本策略。
首先, 概括信息和筛选信息策略。概括信息策略要求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进而提取关键信息。传统阅读教学中, 一般是从作者的角度对文章信息进行概括, 是验证式的阅读策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思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对文章信息进行概括, 培养学生的独创性。通常阅读教学中的概括策略包括概括文意、概括段意、概括句子等。教师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掌握筛选信息的策略:从作者角度筛选, 即利用作者的目的、看法等进行筛选;从文本角度筛选, 即利用文章的信息、知识结构等进行筛选;从学生角度筛选, 即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筛选。
其次, 质疑信息与推理信息策略。质疑信息策略能够将学生引入到信息深入加工的环节, 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其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能力的发展, 对自身的阅读活动和阅读策略进行修正, 能够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有效激活, 从而对文章信息进行深入地加工。通过质疑, 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经历或知识被唤醒, 进而重组、解释文章结构和信息, 对文章生成新的理解。推理信息策略是学生在阅读中将已有的知识与文章信息相结合, 从而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推理就是学生已有知识和文章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阐释推理和连接推理是推理策略教学中两种主要的推理。阐释推理经过推理将文章的隐含内容阐释清楚, 使得学生丰富而全面地理解文章;连接推理经过推理将文章的不同内容衔接起来, 使学生获得连贯的文章意象。
最后, 激活和监控策略。激活策略是将学生原有的知识激活, 进而更加有效率地理解文章信息。激活策略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阅读图式, 促进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补充文章的“空白”, 从而提高阅读水平。监控策略阅读教学可以从目标监控、计划监控、运行监控以及评价监控四个方面进行。通过分析文章特点、阅读要求确定阅读目标, 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策略。对文章信息和原有知识是否冲突进行检查, 并注意随时调节阅读速度, 在阅读结束后, 对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进行评价。
2. 将应答式阅读向互动式阅读转变
传统的阅读教学运用的主要策略是呈示策略, 其是以教师为核心的阅读教学策略, 具有信息传递单向性的特点。呈示策略主要包括语言、动作、声像、文字呈示, 其中语言呈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得较多, 又被称为教师讲述策略。讲述策略往往只重视信息的输出, 难以保证信息输出的效果。如果讲述的内容不具有逻辑性、组织性, 讲述的时间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就会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单向性的讲述策略中, 学生难以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 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阅读水平的提高。因此, 有必要将应答式阅读向互动式阅读转变。在新课标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灵活地运用体验策略和对话策略。师生之间通过教学对话进行互动, 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擦出思想的火花。在对话过程中, 教师应当善于运用表扬促进学生的学习, 将表扬细节化、具体化,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体验式阅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将阅读看成学生主体体验的过程。体验式阅读教学在分析文本概念化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理解和自主体验, 重视学生自身知识的建构, 提高“悟”的能力。
总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应当不断改进, 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重视“悟”的培养, 以全面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于都县第八中学)
摘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等活动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探究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具有极大的意义。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07-24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写字教学08-29
如何对小学中高年级进行识字教学10-15
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09-04
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08-24
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进行双语数学教学09-26
如何进行数学建模教学07-13
浅谈英语如何进行优化教学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