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作管理发展

2024-08-18

生产运作管理发展(精选8篇)

1.生产运作管理发展 篇一

生产运作管理复习

考试题型:判断(2/20)选择(2/20)名词解释(2/10)简答(10/50)

1、生产定义:生产是一切社会组织将对它的输入转化增值为输出的过程。

2、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有三项:生产运作、理财和营销。

①生产运作提供产品和服务。社会组织的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投入到生产运作之中。②理财就是为社会组织筹措资金并合理地运用资金。

③营销就是要发现与发掘顾客的需求,让顾客了解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并将这些产品和服务送到顾客手中。

3、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①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高效、灵活、准时、清洁地生产合格产品和/或提供满意服务。

②生产运作管理是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过程的管理,是对生产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与控制。

③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包括:ⅰ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和设计ⅱ生产运作设施的定点选择

ⅲ生产运作设施布置ⅳ服务交付系统设计和工作设计

4、生产运作分成两种:①连续性生产与离散性生产②备货型生产与订货型生产。

5、生产运作类型的划分:①大量生产运作②单件生产运作③成批生产运作

6、供需链瓶颈:瓶颈是制约整个系统产出的部位或环节。供需链的瓶颈在供方,形成卖方市场。供需链的瓶颈在需方,形成买方市场。

7、企业战略:是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较长时期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关系全局问题的重大谋划。

8、战略管理过程:确定企业使命和目标→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

9、(V-P)顾客剩余;(V-C)企业创造的价值;(P-C)企业利润。

10、经营战略:①成本领先战略②差异化战略③集中一点战略

11、生产运作的总体策略:①自制还是外购②产品结构集成化还是模块化

③预测驱动还是订单驱动④高效供应链还是敏捷供应链⑤配送网络的选择

12、下述情况的企业应该接近原料或材料产地:

①原料笨重而价格低廉的企业,如砖瓦厂、水泥厂、玻璃厂、钢铁冶炼厂和木材厂等。

②原料易变质的企业,如水果、蔬菜罐头厂。

③原料笨重,产品由原料中的一小部分提炼而成,如金属选矿和制糖。

④原料运输不便,如屠宰厂。

13、选址的一般步骤:

①选择某一个国家:需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市场、人才、基础设施、汇率与货币等风险。②选择适当地区:要考虑地区的吸引力、劳动力、基础设施环保要求、政策及各种经济因素。③在同一地区选择若干适当的地点:地区选定之后,要确定哪片土地建厂。

④比较不同地点,作出决定。

14、预测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的预计与推测。

15、预测的基本假设:过去的发展状态要持续到将来。

16、预测的作用:①帮助管理者设计生产运作系统②帮助管理者对系统的使用进行计划

17、按预测时间长短预测分为:

①长期预测:对5年或5年以上的需求前景的预测

②中期预测:中期预测是指对一个季度以上两年以下的需求前景的预测。

③短期预测:短期预测是对一个季度以下的需求前景的预测。

18、单纯法:将前期实际得到的结果作为下一期的预测值。

19、预测的一般步骤:①确定预测的目的②确定预测的时间范围③选择预测的方法

④收集和分析数据⑤准备预测⑥对预测进行监控

20、MTS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MTO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

21、企业计划的层次:①战略层计划又称长期计划②战术层计划又称中期计划③作业层计划又称短期计划 ▪

22、制定计划的一般步骤:

①确定目标②评估当前条件③预测未来环境与条件④确定计划方案⑤实施计划评价结果 ▪

23、三种主要的生产计划:

①综合生产计划(生产大纲):根据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能力和需求预测对企业的产出品种、产出速度和产出时间、劳动力和设备配置以及库存等问题所做的决策性描述。(主要是生产计划指标的确定)②主生产计划(产品出产计划):确定每一具体的产品在每一具体时间段内的生产数量。包括进行商品出产进度安排等。

③物料需求计划:主生产计划确定后,要依靠物料需求计划保证主生产计划所规定的最终产品所需的全部物料及其它资源的及时供应。

24、处理非均匀需求的策略:

①改变库存水平:通过库存调节生产,而维持生产率和工人不变。

②改变生产速率:使生产率与需求率相匹配。

③改变工人数量:在需求量大时多雇工人,在需求量小时裁减工人。

25、库存:为了满足未来需要而暂时闲置的资源。

26、库存的作用:①缩短提前期②稳定生产③分摊订货费用④防止短缺⑤防止中断

27、按库存的作用分类:

①周转库存:又称经常储备,是为了保证生产所必须经常储备的库存。

②安全库存:又称缓冲库存,是生产者为了应付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供应的不确定性,防止缺货造成的损失而设置的一定数量的存货。

③在途库存:又称中转库存,指尚未到达目的地,正处于运输状态或等待运输状态而储备在运输工具中的库存。在途库存的大小取决于需求和生产—配送周期。

④调节库存:持有投资库存不是为了满足目前的需求,而是出于其他原因,如由于价格上涨、物料短缺或是为了应付季节性需求的等囤积的库存。

28、独立需求:是指对某种物品的需求只受企业外部的市场影响而不受其他种类物品的影响,表现出对这种产品需求的独立性。

29、相关需求:又称非独立需求,是指对某种物品的需求直接依赖于其他种类的物品,如自行车车轮和自

行车的关系。

30、库存目的:研究在尽可能低的库存水平下满足需求。

31、MRP:物料需求计划

32、MRP的输入主要有3个部分:

①产品出产计划(主生产计划MPS)②产品结构文件(物料清单文件BOM)③库存状态文件

33、MRP的输出其中最主要的是各种生产和库存控制用的计划和报告。

34、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

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 售商,直到最终客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连接。

35、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横向一体化”

36、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就是要建立以一个重要的企业为核心、联盟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协调系统。▪

37、供应链设计的步骤:

①分析市场竞争环境(产品需求)②分析企业现状(现有供应链分析)

③提出供应链设计(分析必要性)④建立供应链设计目标 ⑤分析供应链的组成⑥分析和评价可能性 ⑦设计和产生新的供应链 ⑧检验新供应链 ⑨完成供应链设计

38、物流管理的含义:物流是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而进行的对货物、服务及信息

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流动过程,以及为有效、低成本的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

39、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联系与区别(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

①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离不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的集成。

②供应链中物流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③物流置身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应具有三重作用,即三种形式:物流的物质表现形式、价值表现形式、信息表现形式。

④站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看物流管理,也要改变原有的物流管理追求的目标。

40、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41、提前期:以产品的出产时间为计算起点,来确定零件加工和部件装配何时开始的时间标准。

42、生产能力:是指企业的设施在一定时期内,在先进合理的技术组织条件下,所能提供的一定种类产品

或服务的最大数量。

43、加工路线:是零件加工的工艺过程决定的,它是零件加工在技术上的约束。

44、加工顺序:则表示每台机器加工n个零件的先后顺序,是排序和编制作业计划要解决的问题。▪

45、顾客参与的影响:

①顾客参与影响服务运作实现标准化,从而影响服务效率。

②为使顾客感到舒适、方便和愉快,也会造成服务能力的浪费。

③对服务质量的感觉是主观的。

④顾客参与的程度越深,对效率的影响越大。

46、减少顾客参与影响的方法:

①通过服务标准化减少服务品种②通过自动化减少同顾客的接触

③将部分操作与顾客分离④设置一定量库存

47、项目:在规定时间内,由专门组织起来的人员共同完成的、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特定工作。

48、项目管理通常涉及三个主要目标: 质量、费用和进度。

49、项目管理包括立项、建设和运行三个阶段的管理。

50、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①正确地选择项目 ②选择合适的项目负责人 ③选择项目承担单位 ④对项目进行规划 ⑤组织管理

51、箭线型网络图又称为双代号网络图,以圆圈表示事件,用箭线表示活动。虚箭线表示虚活动,它不消耗资源也不消耗时间。

52、关键路线:从起始节点到终止节点顺序地将所有事件时差为零的节点连接起来的路线。

53、设备维修管理:指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寿命周期内的所有设备物质运动形态和价值运动形态进行的综合管理工作。

54、设备维修体制的发展过程:事后修理、预防维修、生产维修、维修预防、设备综合管理五个阶段。

55、零件从投入使用到磨损报废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磨损期、正常磨损期、急剧磨损期。▪

56、设备维护业务外包管理的内容:

①设备维护业务外包战略分析②设备维护业务外包决策分析③设备维护承包商的评估与选择④外包业务执行过程的管理⑤设备维护外包终止

57、质量的概念: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58、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全社会推动下的、企业全体人员参与的、用全面质量去保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的活动。

59、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PDCA循环(P是计划阶段D是执行阶段C是检查阶段A是处理阶段)

60、精细生产(Lean Production, LP)是强调精打细算、使资源消耗最少的一种生产哲理和生产方式,它包

含一系列通过消除浪费和简化过程来降低成本的原理和实践。

61、库存和质量的绝对标准:零库存和零缺陷。

62、对于推式系统,进行生产控制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按生产作业计划的要求按时完成任务。

63、看板又称传票卡,是传递信号的工具,他可以是一种卡片,也可以是一种信号,一种告示牌。看板及其使用规则,构成了看板控制系统。

64、实行精细生产的条件和保证:

①减少调整准备时间②从源头上保证质量③准时采购④建立U形制造单元⑤管理保证

2.生产运作管理发展 篇二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特点

在企业管理的各领域中, 生产管理是最复杂的领域, 其涉及的面最广, 牵涉的部门最多, 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先了解企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规律与特征, 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因此在大学管理工程类与工商管理类专业中, 许多大学都安排有该门课程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我国提出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大步迈进, 因此, 使学生学习好《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新教学方法收效不大

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 但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 就是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没有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倡导使用多媒体教学, 有的甚至将此作为评教指标之一。多媒体教学貌似加强了师生互动, 但笔者发现,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部分教师存在过分依赖课件以及过分包装课件的误区, 越来越注重美观, 而忽视了课件在教学中的真正作用, 更忽视了板书的价值, 以致本末倒置, 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 国内高校《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大多为大班教学, 有时一个教学班甚至有一百多人, 学生人数众多, 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收效甚微。

(二) 课程内容重生产轻服务

目前, 国内生产运作管理教材大多以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为主, 学生对制造工厂的生产过程根本没有感性认识, 对教材内容不容易理解, 因而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热情不高。另据调查, 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大都是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房地产业或政府机构, 极少有人自愿去制造业企业工作, 即使到了制造业企业, 也只愿意去财务或营销部门, 而不愿意去生产管理部。由于服务业运作的特殊性, 同相对成熟的制造业的生产管理理论和实践相比, 服务业的运作管理理论与实践尚不成熟。因此, 目前国内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教材基本上都是以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为主, 关于服务业的运作管理内容很少。在这样一种现实背景下, 必须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修改。

(三) 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

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 没有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也没参观过企业, 缺乏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 对生产管理的一些理论难于理解, 这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要还是以听为主, 上机实验、企业参观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 空洞的理论往往显得枯燥而不易让人接受, 缺少实践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三、教学方法改进的措施与建议

(一)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1、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一方面,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优势和多媒体课件的特长, 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将枯燥讲解生动化, 提高课堂讲课质量。改“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 采用启发式、互动交流式、引导式、讨论式等灵活教学方式, 强调以问题为纲, 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 遇到计算过程, 可以运用板书进行清晰的讲解和演示, 这样学生可以跟着教师的思路记录笔记和学习。

2、课外自学。

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教师门户、教师网页等现代化教学工具,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将更多的课外阅读材料、视频资源以及作业都放入教师门户, 学生经常浏览, 效果良好。

3、教学游戏。

通过一些教学游戏, 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啤酒游戏”。每个团队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 对于学生理解现代生产管理面临的挑战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充分理解现代制造商追求低成本、卓越运营需要改变制造业模式。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践表明, 学生学习过程中能达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效果, 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 生产管理与运作管理内容互为补充

1、改革教材内容。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教学内容应当从面向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为主, 向制造业生产与非制造业的运营管理并重转变。从目前来看, 不仅国内教材内容是以生产管理为主, 国外的教材也大多如此,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教师在原有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创新, 不拘泥于现有教材内容, 结合各专业学生特点, 多补充一些服务业运作内容。

2、使制造业生产管理内容简单化。

由于学生对制造工厂没有感性认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播放钢铁生产、汽车生产视频, 使学生有初步印象;在讲授生产计划编制一章时, 尝试用EXCEL、管理科学家等软件, 弱化计算过程, 减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恐惧。

3、从服务业角度理解部分章节内容。

虽然服务业运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但学生平时经常接触, 甚至有些学生参与其中, 他们对服务业运作具有更高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 多以服务业为例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选址一章时, 笔者让学生为一咖啡厅校内选址进行调研, 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企业参观。

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东北财经大学陈福军教授认为, 参观企业最好选择两到三家, 其中有生产管理做得好的, 有做得差的, 也有一般的。这样才能有比较, 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企业才是好的。笔者曾带领学生到汽车制造厂、烟厂、化工厂等制造企业参观学习。参观学习前把该公司的宣传片向学生播放, 介绍该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 然后布置一些思考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参观, 这样效果比较好。但是, 企业参观存在一定困难, 一是现在许多企业对学生参观不感兴趣, 这对今后企业参观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在参观的时候, 学生人数较多, 一定要有组织, 否则犹如走马观花。

2、上机实验。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为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安排10学时的上机实验时间。主要内容有:在计算机上利用EXCEL中的“规划求解”软件求解运输问题的选址问题;用“反复试验法”制订综合生产计划;用EXCEL进行MRP的制订等内容。通过实验, 学生不仅强化了相关知识的学习, 而且掌握了利用计算机解决生产运营管理问题的方法。

3、企业模拟经营实验。

沙盘实验目前被认为是很好的企业模拟工具。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沙盘演练课程, 通过制造业沙盘和服务业沙盘的演练, 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但是, 由于沙盘演练往往集中几天时间进行授课, 其与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在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内容上的有机结合尚待解决。

4、仿真软件。

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教学。现在, 市面上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系统仿真软件, 如WITNESS、乐龙等。仿真软件的教学效果是上机实验、沙盘演练无法比拟的, 很受学生欢迎。但是由于仿真软件的造价较高, 而且可分配给仿真软件教学的课时又少, 因此, 仿真软件的推广暂时较为缓慢。

四、结语

总之, 生产与运作管理在企业的成长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全球化产业的发展, 生产与运作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当今世界的发展是与生产运作管理方面的不断进步、新模式不断出现分不开的。《生产与运作管理》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 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本文是笔者在《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改革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作为抛砖引玉, 希望与国内同行共同探讨和改进该课程教学的方法。

摘要: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一门核心课程。本文从课程的实际出发,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 结合笔者实际教学体会, 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讨, 旨在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

关键词: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冯根尧.“生产与运作管理”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1)

[2]李海源等.欧美国家《运营管理》课程分析与借鉴[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7)

3.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独特性

市场经济运行下的现代社会把体育与经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体育事业正在转变它的职能,以锐不可挡的气势渗入到经济市场,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落后许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和切实的措施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而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好坏,对于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息息相关。

一、体育产业生产概述

(一)体育产业概述

体育产业并不仅仅是指体育的行业和部门,而且包括与体育行业和部门相关的其它行业和部门。体育产业大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体育健身娱乐业;职业体育产业;体育用品业;体育经纪业。除上述四大领域之外,体育产业还包括体育媒体业、体育广告业、体育博彩业、体育保险业及体育赞助、体育建筑、体育出版、体育纪念品销售等方面。总之,体育产业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混合产业,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活力和效益最好的产业。

(二)体育产业生产特征

与其他行业生产相比,体育产业生产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体育产业生产是既无形又有形的

体育产业既提供无形的体育比赛和体育健身娱乐训练等无形的服务,又提供体育用品和体育纪念品等有形的产品。其中无形的体育服务是体育产业生产的核心,体育服务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经济活动,难以为人感知,体育服务的最终产品不是物品,而是服务过程。

2.体育服务的过程必须有消费者参与

在体育产业生产中,体育消费者一般是参与在其中的,整个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是呈现在顾客眼前的,顾客会亲身感觉到体育服务的好坏。比如,体育健身服务,需要消费者亲身参与到健身体验当中。

3.体育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步进行

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体育行业提供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一般发生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段。比如,球迷一般在观看球赛的时候,需要在比赛进行的时间在现场观看比赛。

4.难以衡量产出,直接应对具有能动性的顾客

对体育服务的测评不能使用单一指标来评估业绩,对体育服务业绩较好的测评方法是测量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顾客对服务质量优劣的感触,因此服务的评价一般较主观。

二、体育产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一)需求被动性降低,但并不在于主动性必然在手

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是随机的,因此体育产业企业要想保持需求和能力的一致,难度是很大的。而且,消费者需求的随机性在不同的日子里、一日内不同的时间段内,可能都会不同,这就使得短时间内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确定。

(二)体育服务与消费同步性,一旦出错难以挽回

体育服务不像制造业生产皮鞋那样可以间断,体育服务生产提供的是使顾客满意的过程,当体育服务的提供与顾客的消费不能同时进行,即需要顾客等待或者延迟,顾客的时间安排必须受到影响,必然使顾客的满意度降低很多。

(三)流程容易出现意外

体育服务作为一个过程,很多情况下无法进行简单、清楚的描述。体育服务生产的操作过程和服务质量检查都必须在事前就设计好流程,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参与程度较高,使得服务现场会出现意外的情况,造成服务的中断。

三、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流程管理

和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一样,体育产业企业在运作管理中,也应该针对体育服务的对象、功能、标准等问题,对服务流程进行管理。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流程管理十分粗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维持运营,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对体育产业进行有效的流程管理应该去除浪费,避免容易造成失误和危害的活动,缩短不增加服务附加值的活动,尽量改进能增加服务附加值的活动。

(二)持续质量改进

由于体育产业的特殊性,使得消费者在每接受一次体育服务后都对下一次接受相同服务者的服务有了更高的期待。要使消費者感到满意,必须使服务质量满足甚至超出消费者期望。体育产业在生产运作管理中,要做好服务质量,就必须首先了解消费者满意,搜集大量的信息,从消费者信息、服务态度、服务过程等问题上,以服务项目与服务标准为依据,制定“服务调查表”,找出消费者满意的含义,做出明确的、有意义的服务保证,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问题分类,确定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观察结果,对服务质量管理进行标准化。

(三)关系营销服务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生产的产品最终要投向市场才能够获得利润,而产品和服务最大的不同点是服务的无形性,这导致了服务不能储存、服务不易展示等特点,使得服务营销面临挑战,传统的营销手段难以用于服务中。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中,营销可采用关系营销方法,从吸引新客户转向与客户保持长期的关系,从与顾客交往开始,就能够不断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了解顾客的需要,改善其服务组合,达到建立和巩固顾客的目的。

综上所述,如今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不断发展,全球化和网络经济时代来临,体育产业生产运作战略也应该与时俱进,保持特色和优势,创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使自己的服务在功能上强于对手、质量上高于对手、成本上低于对手和响应速度上快于对手等等。

参考文献:

[1]杨素琼.从生产到运作透析服务管理的变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祁凤华,高联辉.服务业生产运作管理分析[J].中国市场,2008,(05).

4.生产与运作 管理 篇四

1.输出是有输入决定的,由于输入不同与输出,这就需要转换。转换是通过人们的劳动得以实现的,转换的过程就是生产与运作。

2.制造性生产与服务性生产的区别:(1)产出的物理性质不同(制造性生产的产品是有形的耐久的产出可储存;服务性生产的服务是无形的不耐久的,产品不可储存)(2)资本的密集程度不同(制造性生产是资本密集型;服务性生产是劳动密集型)(3)与顾客的接触程度不同(制造性生产顾客与生产系统不接触或少接触,响应速度慢;服务性生产顾客与生产系统接触度高,响应速度快)(4)企业的辐射范围不同(制造性生产的辐射范围广,设施规模大;服务性生产的辐射范围小,设施规模小)(5)绩效的评估方法不同(制造性生产的绩效易测量;服务性生产的绩效难测量)

3.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内容:(1)产品的开发管理(2)生产与运作系统构建管理

(3)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运行管理

4.生产运作系统的构成:(1)硬件要素:是指构成生产运作系统主体框架的要素,它是形成生产运作系统框架的物质基础,对形成生产运作系统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包括:生产技术、生产设施、生产能力、生产系统的集成(2)软件要素:是指在生产运作系统中支持和控制系统运行的要素,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掌握和控制比较复杂,包括:人员组织、生产计划、生产库存、质量管理。生产运作系统的结构形式对系统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5.生产运作的三大职能: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财务会计

6.生产运作的类型:

一、制造性生产:(1)流程性生产与加工配装型生产(2)存货型生产与订货型生产(存货型生产是在对市场需求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生产,产品有库存。订货型生产是在收到顾客的订单后,按顾客的具体要求组织生产,进行设计、供应制造和发货等工作。)(3)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

二、服务性生产(1)纯服务性运作和一般服务性运作(2)高接触型运作、混合型运作和准制造型运作(3)技术密集型运作和人员密集型运作

第二章生产运作战略

1.生产运作战略的概念:是指利用生产运作资源所制订的各项生产决策和计划。它的三个特点:贡献性、一致性和操作性

2.生产运作战略的三个构架:竞争力排序、竞争绩效目标和行动方案竞争力排序包括五个方面:成本、灵活性、质量、交货、服务

生产竞争战略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在生产运作职能中的细化和具体化。

3.企业战略的三个层次:公司级战略、部门级战略和职能级战略

4.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客户需求、技术、资源条件、法律因素、社会因素、竞争状况

5.生产运作宗旨是指与公司战略相关的生产运作职能的目的,它应说明生产运作目标(成本、质量、灵活性、交货)的优先顺序。

6.生产运作的特殊能力是指企业生产运作领域中所拥有的,并且有竞争优势的特性或能力。它会形成竞争优势,它是生产运作战略的核心。

7.生产运作的目标是用明确的数字和可以度量的文字来描述企业生产运作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它是对生产运作宗旨的提炼,通常表现在四个方面:成本、质量、交货和灵活性。

8.生产运作策略应在五个决策领域中全面制订生产策略,包括:质量、工艺过程、能力、库存以及劳动力。

9.生产运作战略的三个类型:基于成本的战略、基于质量的战略、基于时间的战略

基于成本的战略是指通过发挥生产系统的规模经济优势,以及实行设计和生产的标准化,使得产品的成本大大低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获取价格竞争优势并造成市场进入壁垒。实质是不断追求生产系统的规模经济性。

从企业角度看企业不能过分强调规模经济作用,一方面,企业规模过大,管理不便,需增加机构,使企业内部通训、协调,监督等费用增加,从而给协调这样复杂的机构带来困难,管理效率降低;;另一方面,易造成企业生产系统的僵化,缺乏灵活性,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要求。

基于质量的战略是指把质量因素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即依靠顾客可感知的产品或服务的相对质量的领先地位,赢得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稳定的利润。

基于时间的战略是指企业把时间转换成一种关键的竞争优势来源,通过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和制造周期以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使企业具备提供众多产品种类和覆盖更多细分市场的能力。

准时生产方式是指以顾客需求为起点,在必要时间内来完成生产必要的数量,不过多、不过早地生产不必要的产品。

第三章企业研发与生产技术准备

1,企业研发的种类与对象:我们将研发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开发研究。对企业而言,企业研发可分为:(1)小革新、小发明(2)局部革新(3)创新和发明

2,企业研发的对象:在企业中,研发的对象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产品的开发(2)设备和工具的开发(3)生产工艺的开发(4)能源与原材料的开发(5)改善生产环境的技术开发

3,企业研发的途径:(1)独创型研发途径(2)引进型研发途径(3)综合与延伸型研发途径(4)总结提高型研发途径。

4,对企业来说,新产品研发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新产品研发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2)新产品可以加强或改变企业的战略方向(3)新产品能提高企业形象(4)新产品能为投资提供长期的财务收益(5)新产品可以提供研究开发资金,形成新产品研发的良性循环(6)新产品可以利用企业生产和经营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7)新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和提高营销效果和品牌效应(8)新产品可以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

5,新产品研发策略:(1)技术领先策略,或称“领先者”策略(2)“紧随领先者”策略(3)仿制策略或“成本最低化”策略(4)部分市场策略。

6,生产流程分类: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按加工路线进行的生产流程、按项目进行的生产过程

7,影响生产流程设计的主要因素:a,产品/服务需求性质b,自制-外购策略

c,生产柔性d,产品/服务质量水平e,接触顾客程度

第四章生产与运作过程的组织

1,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工艺过程、检验过程、运输过程、自然过程、贮存等待过程.2,工艺专业化原则,就是按照不同的工艺特征分别建立不同的生产单位。工艺专业化单位有两种形式:一是完成一个工艺阶段的全部工种作业的工艺专业化单位,如铸造车间、机械加工车间、装配车间。二是完成一个工艺阶段的部分工种或某一工种的工艺专业化,如车工车间。

3,对象专业化原则,是把加工对象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集中在一个生产单位中,组成以产品或零件、部件零件组为对象的专业化生产单位。

4,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1)生产过程的连续性(2)生产过程的平行性(3)生产过程的比理性(4)生产过程的节奏性(均衡性)(5)生产过程的适应性

第五章生产系统设计

1,生产能力的种类:设计生产能力、查定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能力。2,决定生产能力的因素:①固定资产的数量②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③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

3,影响选址的因素:(1)经济因素:运输条件与费用、劳动力可获性与费用、能源可获性与费用、厂址条件和费用(2)其他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第六章工作系统设计

1.动作研究是工作研究的重要方法,工作研究的方法技术有两类: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

2.泰勒的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设计思想的局限性:(1)科学管理的实施结果将工作细分化、单纯化、标准化,只强调工作设计的技术性侧面,忽略工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侧面。这对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于提高人不断改进愿望很不利(2)只注重个人工作效率,强调个人、工作方法的改善和最优,忽略团队工作、集体协调的重要性,导致部门之间、工序之间作业的分离,对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很不利(3)追求一种静态的最优方法。工作方法应该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3.工作扩大化是指工作横向的扩大,即增加每个人的工作任务种类,从而使他们能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的大部分程序,这样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工作价值,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4.工作职务轮换是指允许员工定期轮换所做的工作,这种定期可以是小时、天、周或月。该方法给员工提供更丰富更多样化的工作内容。

5.工作丰富化是指工作的纵向扩大,即给员工更多的责任,更多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会。

6.团队工作方式是指与以往每个人只负责一项完整工作的一部分不同,由数人组成一个小组,共同负责并完成这项工作。

7.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下完成单价工作所必须消耗的劳动量标准。

8.工作测量方法:秒表测时法、既定时间标准法和工作抽样法。工作抽样法又称时观测法它是利用统计抽样理论调查作业者各类活动时间占总时间比率的一种方法,也能运用于调查机器设备的运转率。

第七章劳动组织

1.企业劳动协作是指用适当的组织形式,把从事不同工作的相关员工联合起来,协作配合,形成为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种集体活动。协作应该遵循的原则;(1)协作的关系相对固定(2)加强领导(3)顾全大局,克服本位主义(4)扩大更新知识,增强劳动者的应变能力,相互支援和支持

第九章综合计划和生产计划

1.生产计划策略有以下三种:(1)追逐策略——改变劳动力水平的策略(2)稳定劳动力水平——变化工作时间的策略(3)平准策略——利用库存调节的策略

2.综合生产计划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一个优化过程,其目的是确定劳动力水平和库存量的最优组合,从而使计划期内的与生产相关的总成本最低。

综合生产计划有四种相关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延期交货成本、库存成本和与产出速率变化相关的成本

3.综合生产计划的制订技术方法:式算法(最常用)、定量的数学方法(运输矩阵法)和仿真法。

4.主生产计划(MPS)是指将企业总生产计划分解为具体的产品产出计划,即分别按产品的品种、型号、规格编制它们在各季各月的产量任务。

5.主生产计划制订的程序:(1)计算现有库存量(2)确定MPS的产品生产量与生产时间(3)计算待分配库存

6.作业排序的优先原则:(1)FCFS:按订单送到的先后顺序进行加工(2)SPT:优先选择加工时间最短的工件(3)EDD:优先选择交货期最紧的工件(4)SCR规则:优先选择临界比最小的工件(5)MWKR规则:优先选择余下加工时间最长的工件(6)LWKR规则:优先选择余下加工时间最短的工件(7)MOPNR规则:优先选择余下工序最多的工件(8)RANDOM规则:随机的挑选下一个工件

第十章 网络计划技术

1.项目是指在规定时间内由专门组织起来的人员共同完成的、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工作。

2.项目管理的三个目标:质量、费用和进度。

第十一章 企业资源计划

1.MRP的基本原理:(1)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MPS)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组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2)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

(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

2.MRP的关键信息要素:MPS、物料清单(BOM)和库存记录。

3.MPRII的六个特点:(1)计划的一贯性和可行性(2)管理的系统性(3)数据共享性(4)动态应变性(5)模拟预见性(6)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4.ERP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即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

ERP系统包括五个功能模块:物流模块、生产模块、财务模块、供应链和客户关系模块、其他模块

第十二章 物资管理

库存控制系统的三个分类:固定量系统、固定间隔期系统和最大最小系统

第十四章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是以企业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控制前反馈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目的是把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高,使其生产的价值和利润最大化。

供应链特点:1复杂性2动态性3面向用户需求4交叉性。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1系统观念2战略决策3动态管理4新型企业合作关系5核心能力的重要性6以顾客满意为中心。

2,牛鞭效应:供应链中供应商所接受的订单比终端客户的需求具有更大的方差现象,既需求扭曲现象,这种扭曲现象将以放大的形式向供应链的上游传播

第十五章先进制造技术

1,OPT的倡导者强调,任何制造企业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即在现在和将来都能赚到钱。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增加产销的同时,减少库存和运行费用

作业指标有以下三种:1产销率2库存3运行费

2,敏捷制造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采用可以快速重复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分布式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赢关系。

3,成组技术:把表面看似凌乱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的继承性和相似性,通过相关的分类技术,达到将他们各自归并成组的目的。

第十六章企业流程重组的基本理论

1,BPR: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彻底改造企业流程,以便在当今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如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性改善

BRP是一种强调以顾客为导向,服务至上,面向增值流程的管理哲理,其实施的对象是企业中的企业流程,通过对企业不恰当的=流程的分析和改变,大幅改善企业绩效的目的。

第十七章大规模定制

1,大规模定制的特点:1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生产模

5.高效生产运作管理 篇五

授课背景: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利润本来就在逐步减少,国家又在出口退税、货币政策的从紧等宏观政策上加以调整,再加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上游资源涨价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使企业的利润变得更薄、经营更困难,近期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就频频出现企业大批关闭或停产的现象,如何获取更大的利润使企业延续生存,如何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是许多管理者思考的重点。本课程将用独特的思维和理念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上帮你拓宽思路,并同时结合实用的工具和方法来综合应用讲解,助你更快的达到即满足客户需求又实现企业经营的目的。

课程目的:

1.了解企业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认识获取利润的6大来源,为决策提供依据

3.认识利润循环圈,明白提高利润的切入点

4.了解企业常见的损失与浪费,加深印象的同时提出解决方案

5.了解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和要点

6.了解生产主管的使命和应扮演的角色

7.增强学员的改善决心

8.掌握有效挖掘问题的方法和工具

9.掌握生产系统运作和改善的方法

10.了解降低生产成本方法和工具

11.掌握制定优秀生产计划的方法

12.清楚质量管理的重点和要点

授课内容

第一讲、认识现状,展望未来——时刻追求高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制造型企业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降低成本的6大途径 认识利润循环圈 不同认识下所产生的管理思路 何为高效? 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生产问题与分析

七.

八.

九. 从根源着手解决问题 提高员工的士气—视频欣赏、讨论 游戏—管理的真谛

一〇. 正确理解和实施异常管理

第二讲、高效生产,从认识损失开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认识少量多样生产中的浪费及改善带来的优势 现场常见浪费的认识与分析 检讨:这些浪费在你的企业中常见吗? 认识影响效率的12种损失 树立危机意识 检讨:平时你注意到这些损失了吗? 造成少量多样生产型态利润微薄的罪魁祸首 填补由于浪费带来的恐慌与挑战 第三讲、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改善的基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生产管理者的终极使命 生产管理者在企业中作用 生产管理者扮演的11种角色详解 你想成为怎样的执行者 哪些员工是你的重点管理对象 上司期望你是怎样的管理者 下属期望你如何领导他们 现场管理工作的重心与要点

第四讲、有效挖掘车间问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分解管理目标,增加达成率 有效的挖掘车间问题的4字经 应用“三不”原理发现问题 降低缺岗造成的损失 视频欣赏、讨论、分享—品质改善 快速解决异常

七. 异常处理的“四不”原则

第五讲、现场改善的有效方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失败改善者们的“名言” 成功改善的原则 让“5S”实施更容易、更彻底 防错法——降低对员工的错误发生 动改法——改善员工的动作,降低疲劳度 人机法——减少“人、机”等待的损失 流程法——改善生产流程,提高运作价值 第六讲、优秀的生产技术,助你提高生产效率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高效生产企业常用的工具和活动 提高效率、确保质量——poka yoke 化解瓶颈环节的制约平衡生产能力 控制最佳的生产节拍,保持有效产出 看板生产,降低生产浪费 柔性布局生产线 建立适宜的标准,作为暴露问题的指针 生产时间组织的三种模式

第七讲、做好生产计划,提高达成率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生产计划的四字诀 计划人员须拥有的特征 生产计划必不可少的支持数据 生产计划运作流程 提高订单评审的达成率 日程计划实施的8个步骤 案例——编制工序计划

第八讲、质量是确保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石

一. 质量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6.生产运作管理读书笔记 篇六

一、概述

生产运作管理是对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过程的管理,它包括对生产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传统生产管理主要是以工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其注目点主要是一个生产系统内部的计划和控制,一般称为狭义的生产管理学,其内容主要是关于生产的日程管理和在制品管理。

二、运作战略

所谓运作战略,是指利用生产与运作资源所制定的各项生产与运作的决策和计划。

企业战略层次可以分为公司层战略、事业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运作战略是属于企业总体战略下的职能级战略,在企业战略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生产与企业整体发展方面看,运作战略是企业取得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2)从生产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来看,运作战略对其他职能战略起着中心协调作用。

制定运作战略应考虑的关键因素:(1)企业战略、(2)市场需求、(3)技术因素、(4)产品的生命周期。

运作战略的制定过程:(1)确定企业当前的运作总之和目标,(2)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3)识别运作的特殊能力,(4)重新评价企业的运作宗旨和目标,(5)运作战略的形成,(6)运作战略实施。

三、设施选址

制造与服务企业运作过程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

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因素.1、国家和地区对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2、劳动力资源的供应条件.3、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的供应条件.4、自然资源条件.5、交通运输条件.6、当地社会的协作环境.7、科技依托条件.二、微观因素.(一)制造型企业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1)厂区自然

形态,(2)厂区周围人文环境和公共设施,(3)厂区的可扩展性,(4)产品销售条件。

(二)服务型企业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1)区域内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2)服务企业的聚集化程度,(3)企业的服务功能定位,(4)服务与消费者接触的程度。

选址决策程序:准备、现场勘查、评选和确定方案

四、设施内部选址

设施内部布置的原则:

1、以基本生产或服务单位为中心.2、科学合理划分生产或主要服务功能区域,3、工作路线和物流流动距离最短.4、企业平面布局应尽量紧凑.5、开展绿化和美化布置,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6、考虑企业的远景发展.设施内部布置的程序:

1、明确企业设施内部布置的目标.2、收集企业设施内部布置资料.3、计算和确定各运作单位和业务部门所需的面积.4、设计初步方案.5、方案评价.6、方案实施.设施内部单位布置的方法:运作活动相关图法、物料运量图法、从至表法、服务流量矩阵优化法、计算机辅助布置技术。

工作场地内部布置:

一、制造业企业工作场地布置类型.1、按工艺专业化原则布置工作场地.2、按对象专业化原则布置工作场地.3、混合布置工作场地.4、加工对象固定布置工作场地.二、流水生产线的组织设计:

1、单一产品流水线的组织设计.2、可变流水生产线的组织设计.3、成组流水生产线组织设计.4、混合流水生产线组织设计.服务业企业工作场地布置:

1、一般服务系统的布置,2、物资储存场地布置,3、商业零售现场布局,4、办公室工作场地布置。

工作研究:方法研究,时间研究(劳动定额形式:时间定额、产量定额)

五、运作计划工作

运作计划体系:

1、战略层规划.3-5年,包括产品开发规划、生产能力规划、制造技术发展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依据发展目标、预期可获资源,公司层面。

2、战术层计划.1年左右,包括综合生产计划(有效能力计划、产量计划、进度计划、质量计划)、职能部门工作计划,依据计划期内可用资源、计划+订单,工

厂层面。

3、作业层计划.季、月、旬、周、日、轮班,是战术层计划的执行性计划(期量标准、物料需求计划、详细作业计划),根据订单,车间层面。

产品生产与服务能力分析:生产与服务能力的核定.1、企业生产或服务性质的差异导致生产或服务能力衡量指标不同.2、以代表产品为计量单位的生产能力核定.3、以假定产品为计量单位的生产能力核定.4、企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定.服务运作计划工作:对顾客需求的综合管理,服务能力调整的计划工作。项目运作:项目运作计划的编制,网络计划技术的处理(网络图),项目运作资源计划的优化(时间-成本优化,时间-资源优化)

六、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PDCA管理循环(计划、执行、检查、行动)

工序质量控制: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的常用方法(调查表法、分层法、因果分析图发、排列图法、直方图法散布图法、控制图法),工序能力。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内容:(1)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2)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3)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4)ISO19011:200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七、产品研究与开发

产品研究与开发就是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改造老产品、采用新技术和改变生产组织时所进行的一系列技术活动。

新产品:全新产品,改进新产品,换代新产品。

常见产品设计思想和技术:价值工程,并行工程,成组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八、设备管理和物资管理

设备分类:生产工艺设备,辅助生产设备,研究实验设备,公用设施。

设备管理主要内容:

(一)设备的选择与评价,(二)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三)

设备的合理使用,(四)设备的维护和修理,(五)设备的更新与改造。

7.生产运作管理发展 篇七

关键词: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性教学,探讨

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的最基本活动, 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提高生产效率是社会生产的永恒主题, 是企业提高竞争力与利润的主要途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高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教学实践过程中, 学生由于缺少对生产与运作管理内容的感性认识, 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 不好理解, 缺乏学习热情。教学方法的调整与完善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多年从事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 结合教学过程的经验与教训, 谈一些关于生产与运作管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 以期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特点

(一) 强调实践性

《生产运作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重于理论的学科, 因此生产管理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参观企业、甚至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 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生产运作管理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可以培养学生未来的生产运作管理能力, 并提前认知自己的长处及不足, 为今后尽快适应工作打下基础。

(二) 强调决策性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 尤其是生产运作管理, 很多问题的解决有多种方案, 但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产品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因此需培养学生根据不同背景、不同特点设计个性解决方案, 明确生产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以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途径, 并在对处理结果预测和比较的基础上, 做出最优决策。

二、《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产运作管理》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 其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一) 部分教师缺乏生产管理实践经验

目前高等学校的很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师根本无任何企业工作经验, 因此, 课堂上通常是传授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 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和纯理论的探讨, 忽视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能力的培养。由于老师对企业缺乏感性认识, 有案例分析也做不到深入浅出, 知识变得生硬而抽象, 老师台上讲, 学生台下记, 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极大压抑, 学生当然对课程感到索然无味。

(二) 学校实训基地较少

很多学校没有和当地优秀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校办工厂多是有名无实, 并无实际生产运作管理流程可以学习, 学生实习多是到校办工厂打扫卫生, 并无生产运作管理知识的实质性收获。

三、加强《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性教学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目前高校《生产运作管理》教学的现状, 树立“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科学地实践和感知所获得的知识”这样一种现代教育理念, 就要强化紧密结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 我们需要加强几方面的建设。

(一)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理论来源于实践, 又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 只读理论不参加社会实践是不可能完全懂得理论的深刻内涵的。只有既读书又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懂得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为提高《生产运作管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加强实践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因素。建设“双师型”队伍, 高校可以采取的措施。

1. 培养。

主要是有计划地选派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 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训, 以丰富生产运营管理经验, 积极参加企业的实际生产管理活动, 在实际工作中增强能力。要充分利用生产实习基地的资源和便利条件, 加强实践教学教师的培训和队伍建设, 要让实践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生产实践经验。

2. 引进。

提高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 从企业引进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级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或者采取邀请一批来自生产实习企业的工程师、专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及时用生产一线的实践知识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促进产学合作。

(二)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 学生才会迸发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要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则必须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改变纯理论化的课堂授课方式,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手段、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 如针对不同章节可以选用案例教学法、录像教学法或讨论式教学法, 以加强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实践的认识;讨论式教学方式可在如选址、产品开发等章节的教学中运用, 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更深理解;照片、录像等表现形式相结合的多媒体手段运用于如5S现场管理、库存管理等章节中, 使学生对原本不易感知的现象形成深刻直观的印象, 从而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加强企业实训基地建设

要根据《生产运作管理》教学的培养目标, 全面规划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立生产运作管理教学示范基地, 对于学生全面学习和理解生产运作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主动出击, 和具有良好生产运作管理流程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双方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可以按照行业不同, 分别建立制造型企业实习基地和服务型企业实习基地, 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管理等资源, 开阔学生视野, 开辟“实战”场所。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基地参观企业生产车间、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物流、库存管理等, 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和设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直接参与实际生产运作管理工作, 并根据学生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自主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结合“基地”的具体工作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重视实践性教学的总结

很多时候, 学生只认识到实践的意义在于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却不能认识到实践的另一重要意义, 那就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其实, 对活动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是实现学生思想升华的必要阶段, 如果实践之后不注意分析总结,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此, 老师应及时组织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角度对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性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总结, 指导学生从理论的角度去看实践的内容和效果, 再从实践的内容和效果去认识理论的意义。

四、结束语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我国已成为世界的重要制造中心。市场需要的是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能尽快融入生产运营实践的高素质生产管理人才, 这就为我们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重视《生产与运作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地位, 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软硬件建设, 必将使得《生产运作管理》的教学更加规范合理。

参考文献

[1]陈荣秋, 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5) .

8.生产运作管理发展 篇八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 因果分析法(鱼刺图)

1 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的解读

高职教育要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为这一培养目标服务。培养目标决定教学方法和内容,教学方法和内容反过来也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受传统学科体系课程内容结构的影响,目前,高职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二是教学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资格标准脱节;三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脱节;四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对于工作过程,研究者有的关注生产和服务流程,有的强调人在工作中的活动程序,但是在基于工作过程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大都存在共识。姜大源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而进行的一个完整工作程序。他认为工作过程是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系统。徐涵教授认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其宗旨是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工作过程知识涉及企业整个的工作过程,它不仅包含工作经验,而且也包括有关生产目的与生产过程方面的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起来的,它具有自己的品质,隐含在具体的实际职业工作中。基于工作过程实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并不意味着理论知识在总量上的减少,而是在内容的组织上发生了变化,在根据工作过程选取教学内容,总体上仍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必需、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2 项目教学法的设计

高职课程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就是要把按学科逻辑顺序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转变为按工作过程知识编排教学内容。据此,根据《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工业企业生产一线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而设定,围绕生产计划员、质检员、设备管理员、库管员,进而做到生产计划主管、质量控制主管等工作岗位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安排教学内容。

具体做法是: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六个项目:①生产计划的编制。②ERP的实施方法。③库存控制。④设备管理。⑤核定企业生产能力。⑥产品质量控制。以产品质量控制为例,设计方案如下:

3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3.1 教学内容的组织 ①建立针对解决工作任务的学习小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按照“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定-实施计划-监控评估-评价反馈”的工作六步法安排教学过程。②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担当引导者、协调者、管理者的角色。

3.2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阶段:划分项目实施小组。在开课初期,遵从学生意愿,依据学生的成绩、能力和性格等方面合理搭配,将学生分为5人一组,共10组。各组推出一名组长,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组织本组的学习讨论。

第二阶段:实施“六步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图示如下:

我们以产品质量控制为例,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引导者、协调者、管理人员等角色,推动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互动。通过一系列行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第一步,教师提供学什么、做什么的信息。在教室介绍质量的概念、种类,质量形成原因、质量控制的各种方法和文件。到机床厂质检科拿来一件齿轮样品,要求检测质量,分析质量原因。第二步,制定学习计划和工作计划。首先回顾产品质量控制的各种方法。其次在质检科通过金属探测仪对齿轮进行无损检测,最后根据检测结果,运用因果分析法(鱼刺图)等分析产品质量原因。第三步,决策。明确学习、工作方法和目标。学习质量控制方法,根据检测结果,运用因果分析法(鱼刺图)分析产品质量原因。第四步,学习计划、工作计划的具体实施。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对本组任务开展研究讨论,进行明确的分工。成员间既要有分工又要协作,共同检测产品,分析原因,绘制鱼刺图。这期间,教师必须随时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解决问题。实施步骤是:①先明确要分析的质量问题,比如齿轮的加工误差过大等。②把质量问题写在图的右边,画一条带箭头的主干,箭头指向该质量问题。③以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4M1E):人、设备、原料、方法和环境为大枝标注在主干的两侧。还可以把测量误差也作为一个大枝标注在主干。④确定五大因素中影响其正常发挥的小因素,作为侧枝标注在相应的大枝上,依次对各大小因素层层分解,使可能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逐步细化。⑤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分析找出其中的主要原因用方框框起,并加以改进,以提高产品质量。原因的分析要细到能采取措施为止。鱼刺图如下:

第五步学习、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检查。各小组之间互相检查每一个组项目的完成情况,经过检查找出在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再相互讨论寻求解决办法。也可以通过检查总结实施中受到的启发和得到的经验。

第六步学习、工作成果评价、经验总结、改进措施。首先由教师根据项目教学目的与要求,提出各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标准,明确各项目具体的测评内容及打分标准。然后根据各项目的具体完成情况,按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定的程序,客观公正地给出每个学生的成绩。

4 结论

①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定位是学生的导师和顾问。教师根据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组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表扬、鼓励或给予提示、修改意见。②教师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学生通过项目教学,了解了企业运作流程和模式,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展开交流、讨论,学会了团队合作、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社会能力。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了教、学、做于一体,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于一体,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于一体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高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探讨.童乃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作者简介:王娟,女,(1967-),陕西咸阳人,大学本科,经济学学士,副教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任教,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和高职教育。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习题答案下一篇:2017苏教版数学六上《方程》教学设计6.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