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2024-07-24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共8篇)

1.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篇一

[摘 要] 20世纪末期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传统的视觉传播形式。视觉传播竞争日趋激烈,以变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已经成为当今视觉文化发展的一种普遍意识和时代潮流。本文分析了视觉创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它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作为视觉符号的本质意义和它独特的审美趣味特征;其中作为其主体的创造性思维在当今张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的大环境中独放异彩。

[关键词]视觉传播;新媒体;创造性思维;知觉的尖锐化

引言

视觉传播竞争日趋激烈,以变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已经成为当今视觉文化发展的一种普遍意识和时代潮流。从过去到现在,视觉在人类接受资讯及心智活动上的影响力,并没有因时代推移而有任何减弱的迹象。尤其从目前多元化传播手段不断涌现,色彩化、大量化、数字化印刷及数码图像处理技术不断发展的事实,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是更趋视觉符号化和更有赖于视觉沟通的世界。

视觉传播(Visual Communication),就是以视觉可以认知的表现形式传递信息的过程 [1]。不可否认,我们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视觉传播的时代: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传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 [2] 视觉传播是以人为起点,通过媒介把信息传达给人为终点的过程。视觉传播是运用视觉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构成独特的视觉语言,用来传达有效的信息,其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可视性。人们通过视觉的认知,在瞬间便可对信息做出解析。同时,视觉传播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信息传递方法。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学会了用火、岩画、象形文字等可视方式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当今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社会中,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它以文字、色彩、形象、空间等作为视觉基础元素来进行表现,它力图将一切已经完成、存在的传统文化艺术的语言文字代码和印刷媒介重新熔炼整合,从而实现人类文化艺术全面视觉化的宏伟目标。视觉传播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媒介,将特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在现代社会,这种全新的视觉文化在各个领域发展并运用。

一、 新兴媒体造就视觉样式的丰富性

随着20世纪末期数字化媒体出现,社会环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短片等新兴科技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传统的视觉传播形式。与此同时,也使视觉传播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媒体语汇极大丰富。

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艺术与科学――国际数码艺术交流展暨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互动作品《吹皱一江春水》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互动情境:观众向输入设备吹气,悬挂在墙面上的一幅中国山水画中的水塘便会随气流的长短、强弱泛起阵阵涟漪,观众在与作品的互动中得到了巨大的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理解和创造的愉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展厅门口打了一口“井”,这口“井”把数码艺术展览现场和上海城隍庙连接起来,两边的观众可以通过这口“井”进行面对面的实时对话。 [3] 新兴媒体的应用不仅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感受,在视觉样式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还导致了人们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以及时空观念等。人们把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称为新媒体,而将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称为新媒体艺术,例如三维动态图像、多媒体、数字电影以及其他的视频领域所进行的创作。正如右图是数码艺术家法亚兹・雅弗瑞的一幅作品,他用平面和3D电脑软件为我们创作了一幅奇幻美妙的超现实主义情景。借助电脑强大的图像制作功能,熟练掌握其技术,创造出人类的一种新型的虚拟性的审美体验,带给人们不同以往的视觉感受。

自从1995年皮克斯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纯三维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以来,几乎每部三维动画影片都是“票房炸弹”。从《玩具总动员》的1.92亿美元,到《怪物史瑞克》的2.67亿美元,再到《海底总动员》的3.39亿美元――三维动画影片的票房可谓节节攀升。《怪物史瑞克》中那浓密的森林、绿油油的草地和《海底总动员》中那奇幻的海底世界,三维动画所带来的惊人的视觉效果,是二维动画无法比拟的。三维动画依赖的CG(computer-generated)技术通过电脑强大的运算能力来模拟现实,需要完成建模、动作、渲染等步骤。除了视觉效果“逼真”之外,与传统的二维动画相比,三维动画还具有许多突出优势:它不受帧数的限制,在模拟动作灯光都设置妥当的前提下,渲染程序可以自动产生足量的画面,使影片看起来如同现实一般流畅自然;在着色方面,三维动画的渲染步骤是一次性的过程,不必再像二维动画那样逐帧着色,大大减少了重复劳动。

2.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篇二

时间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就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著名预言表述, 他指出, 未来世界将作为图像被把握和理解。进入21世纪, 海德格尔的预言日益得到验证, 连接历史轴心上出现的那些媒介不难看出, 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随着媒介方式发生变化, 新闻稿件写作的表述方法也在发生变化。

(一) 新闻写作经历的几个典型时期及特点

报纸是一种最为悠久的大众传播媒介, 但在上个世纪, 因为电视与互联网络的问世及发展, 报纸结束了文字独大的历史, 开启了以图像和声音为主要媒介的平台。

中国最早的新闻纸叫邸报, 它是由邸吏向地方传达朝政的官方文书, 文字不太注重视觉化, 表情达意即可。十九世纪后半叶电报出现以后, 新闻媒体普遍遵循的是《纽约时报》电报式的新闻写作方式, 简洁、紧凑、高度概括的行文风格, 慢慢地变成一种模式流行开来。

当电视作为一种重要媒介出现在公众视野时, 随即也改变了文化的内容, 新闻的可视化呈现更加突出。作为当代最重要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之一, 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于上世纪80年代即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 印刷术时代正在一步步走向没落, 电视具有了娱乐媒体的权威性, 它甚至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网络相较于电视, 变得更能由受众自主, 成为一种对文字文化更具有冲击性和对立性的新型文化, 在这一时期, 新闻写作的方法与印刷时代相比差别更加鲜明, 有着不同以往的特点, 例如互联网上的新闻稿件更注重分享与搜索, 频繁使用关键词等, 此外开始重视视觉元素的利用, 强化效果、突出观点, 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二、现代媒体新闻稿件的可视化发展

新闻写作方式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 发生了不同的改变, 而每一次的改变几乎都继承了前者的优点并伴随新的需要而诞生。

(一) 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基本理念

新闻可视化传播, 即在受众需求和体验的基础上, 寻求新闻内容与形式在视觉层面的和谐统一, 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实现新闻价值的增值。基本理念有:1.强调信息视觉化:信息被视觉化会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识别和理解;2.强调新闻内容的形式美:打破传统信息形态, 克服受众的审美疲劳;3.强调新闻信息价值的突破:在阅读中给受众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海量信息及多渠道的深层需求, 提升媒体影响力。

(二) 新闻写作视觉化呈现的主要途径

写作方式和环境的改变, 造成了平面媒体新闻稿件体现可视化的多种途径。首先是写作方法的不同。如今的写作流程可以全部在一台电脑上完成, 不仅省去了纸张墨水甚至传输等成本, 而且更加快捷、安全。其次, 在文字的斟酌上, 由于不必拘泥于篇幅的限制, 文字得到充分延伸和扩展, 从而风格迥异。平面媒体新闻稿件的可视化途径, 大致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1. 文字表述方式发生改变

特点:形容词、有色彩的词汇多起来, 描写性的语言不断增加, 不再吝惜文字而着重对细节的描述。

可视化新闻写作, 通过刻画新闻事件的典型时刻, 强调事件发生过程的特定瞬间和场景, 很多在人们生活中容易被忽略或熟视无睹的事情, 一旦经过视觉新闻的表述, 往往会增加事件的震撼力和清晰感, 读者会觉得这样的阅读犹如眼见为实、历历在目。

2. 通过新闻图片展现报道内容

特点:用图片讲故事, 视觉直观, 冲击力强。

新闻图片是报纸版面的眼睛, 是人们打开报纸、网络新闻稿件等的第一视点。作为可视化的重要方式, 新闻图片或配图必然成为重要手段。米歇尔·博尔金是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院博士, 他和同事们针对可视化课题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研究, 得出的结论显示, 具有可识别物体的图像更容易被记住, 图片中的元素多样化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苏明娟这个名字鲜有人知道, 可如果我提到《希望工程》, 你一定能够浮想起那双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苏明娟就是那个手握铅笔头的“大眼睛”女孩。一张照片, 不仅改变了一个女孩的命运, 更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影像瞬间。

如今, 报纸的广告会适当选择图片或图画表达, 省了烦人的文字, 更一目了然。近几年, 《中国妇女报》拿出相应数量的彩色版面, 定期刊登公益广告, 如用整幅剪纸或水墨画照片体现《家和万事兴》、《和谐社会》、《勤俭节约》等宣传内容, 既体现了公益的目的, 又让读者感到亲切、新鲜、乐于接受。此外, 很多报纸在各自的网站上开辟图片网页, 例如《人民网》的“图说中国”就是用新闻图片说热点、论是非、评曲直, 打开网页上的一张张图片, 你能看到北京城的变迁史, 看到农民收获的喜悦, 看到春运的繁忙, 看到运动员的成与败, 看到突发事件的全过程, 事物的细节、情感、态度一应俱全。

3. 使用图标图表直观反映时政类新闻数据

特点:涵盖单纯文字所要叙述的内容, 直观展现出所要表达的思想。

2012年以来, 众多媒体纷纷开展了新闻视觉化传播的有益尝试, 利用图示表达新闻的可视化运作不断升级。《纽约时报》制作的一则网络新闻《买房好还是租房好》堪称业界范例。为了让人们有真实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感, 《纽约时报》在网页上设计了一个信息图表, 读者只需要点击对应的数据, 系统就可以给出一个符合你情况的答案, 从而让读者自己考虑买房或租房哪个情况更合适。直观的现场感与极强的交互性是这则网络新闻的优势, 于是它成了新闻可视化的一次成功探索。

4. 平面媒体在版式设计上不断创新

特点:版式带给读者新鲜感和视觉享受。

版式在报纸版面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刺激着读者的阅读欲望, 吸引着读者的视线。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对于新闻工作做出了全新部署, 制定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次年元旦, 《人民日报》宣布改版, 在它发生变化的诸多领域中对于新闻可视化也进行了较为明显的改进。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最具权威性的党报, 它的改版无疑具有标志性和示范性意义。改版后的《人民日报》, 在头版中更多地使用了多维、饼状、柱状以及曲线型来表现数据与图表, 这些不同于以往的编排, 不仅改善了党报长期以来呆板严肃的版面气氛, 更活跃了新媒体时期主流媒体的版式面貌, 同时为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新闻写作可视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与思考

我们正处于大数据时代, 科技的发展与高速的传播手段为新闻可视化的全面实现创造了物质基础, 而人们渴望得到的更高效更简便的阅读需求成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虽然新闻稿件的可视化仍存在一些问题, 但它注定成为未来国内媒体的新宠和发展趋势。

(一) 回顾与分析:传统媒介在新媒体冲击下寻求发展

新闻写作的可视化演变是逐步形成的, 并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转变。例如, 《人民日报》在1987年全年使用新闻图片的数量是92幅, 到了2013年这一数字增长为586幅。这一变化, 可以被认为是传统媒体开始注重新闻可视化的实践与体现。此外, 我所就职的《中国妇女报》成立于1984年, 近年来它也参与了平面媒体视觉化呈现的实践。在众多的呈现途径中, 我选取了不同年份中单独版面的文字数量以及文章篇幅, 来反映对视觉化呈现的接纳与利用。翻看《中国妇女报》1999年1月6日第6版, 此版刊登文章9篇, 整版文字超过11000字, 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同样拥挤的标题区, 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翻开2015年5月6日的《中国妇女报》第7版, 整版文字不超过8000字, 宽阔鲜明的标题区、主次分明的配图, 以及镶嵌有装饰作用的栏头, 都反映出一种变化, 即传达信息的同时开始在意阅读对象的感受, 不仅让人读还要让人读得舒服、愉快、有美感。

(二) 顾虑与展望:不能偏离新闻写作应遵循的整体原则

新闻写作在形象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 如过分强调视觉、形式大过内容、标题党等现象偏离了新闻写作所应遵循的整体原则。在为新闻稿件设计视觉化方案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准确无误地把新闻要素转化到视觉元素 (图表) 中, 只有客观、真实、细致和形象的描绘, 才能实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结语

通过上述对现代媒体新闻稿件可视化的分析可知, 新闻写作的可视化趋势, 是全新媒介生态下的必然选择。在新闻报道日益呈现全媒体化的今天, 新闻稿件的写作不仅要秉承优秀的传统特性, 更要与当下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习惯与方式相结合, 积极地进行形象化、可视化变革。新闻写作的可视化发展, 加快了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 同时也更好地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将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谢东琳:《纸媒的视觉化变革》, 《中国新闻摄影家网》, 2012年05月02日, 第90-92页。

[2]刘润峰陈静:《信息图示在新闻视觉化传播中的运用》, 《青年记者》, 2014年5月中, 第79-82页。

[3]彭兰:《“信息是美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图表的价值及运用》, 《新闻记者》, 2013年第6期, 第99页。

[4]杨萍:《图像时代下报纸视觉化的表现》, 山东, 《青年记者》, 2012年5月刊, 第39-41页。

3.视频:视觉时代的新大众媒体 篇三

事实上,大视频是通过很多数据体现出来的。首先,多达80%到90%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观看视频,视频的渗透率在各个领域是最高的,用户数高达4.9亿;其次,90%到95%以上的带宽被互联网视频用户占用,目前占用用户时间最长的就是视频,其次才是音乐、社区和游戏等。此外,从广告价值看,到2015年视频行业广告规模将达到250亿元,蕴含着非常多的机会。如此多的用户通过平台观看内容,是既有价值又有想象空间的平台,目前很多投资者非常看好视频产业。

2012年5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更是超过搜索服务,跃居第一,成为覆盖最多网民的网络服务类型。与此同时,随着视频网站快速崛起,网络视频已经大有与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分秋色之势,它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大众媒体。既拥有最广泛的覆盖,又可以利用数据进行精准营销—互联网视频营销正在成为传统媒体营销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

新大众媒体

受众眼球正在向网络视频转移。艾瑞研究院院长首席分析师曹军波发现,在最近几个月互联网各类服务的月渗透率和覆盖人数中,网络视频都超过了搜索服务。“视频已经成为网民主流的网络应用和网络消费。互联网的预算随着用户需求走,互联网视频广告市场规模将强势增长。”

截至2012年年底,视频网民达到4.9亿,越来越多的网民放弃电视,电视媒体的老年化特征非常明显,只看电视不看视频的受众平均年龄为42岁左右。“更多的人开始依赖互联网,因为平时工作非常繁忙,没有时间按照电视的播放表观看热播剧,于是只好转向互联网。”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超说。

作为新型的大众媒体,网络视频有着与传统大众媒体不同的特征:首先,视频用户不再是被动的观众,他们可以互动,参与到媒体当中,甚至自己就是一个媒体。其次,视频比电视更具有线性传播特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第一,电视场景在客厅,第二,电视有非常明确的时间,错过时间就不能看到节目和广告,而视频更自由,受众可以在方便的时间和空间看视频,打破了单一的媒介属性,成为一种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触受众的媒体,这是很重要的突破。”肖明超认为,终端技术革命,尤其是芯片和多终端技术革命,多屏时代已经到来,受众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终端观看视频,用户的观看习惯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我们的品牌和产品,跟消费者联系的手段和场景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肖明超认为,视频在营销方式方面也具有电视所不具有的特征,“电视的营销方式比较单一,就是广告、植入和冠名等,但视频可以跟很多媒介进行整合,比如和社交媒体整合,比如病毒营销、微电影营销等等”;而且,网络视频还有个人化特征,“电视是一家人一起看,不够精准,而视频是个人化媒体,可以根据人群做更多的细分,选择男性、女性或一二三线城市等地域特征进行精准化营销”。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认为,网络视频的优势在于不仅有差异化的特征,还有电视所具备的其他优势。“电视使用的各种广告类型,在视频上都可以使用,而且视频营销形式远比传统电视要丰富得多。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合法的,在视频上都可以做。而且可控性强,你可以根据你的需要、选择,根据你的时间安排,你想要多长时间,你想面对哪一个市场,你有什么样的需求,可控性非常强。”陈刚说。

互联网精准的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性价比高,价格便宜。包容度大,我要强调—互联网视频营销是目前包容度最大的,有非常多的形式可以利用,不是简单的贴片、植入、冠名,它跟传统媒体不一样,有非常多的形态,给企业一个尽最大可能把品牌、产品推出的机会”。陈刚认为,对于贴片广告,观众出于对内容的期待,容忍度要高于其他硬性广告。

此外,移动视频广告将在2013年迎来增长。“每天晚上22:00之后有一定比例的用户用手机看视频,特别是睡前一小时。目前使用两个及以上的终端看网络视频的用户比例在不断加大,用手机看视频的使用率仅次于电脑,用平板看视频的时长在不断拉长,视频跨屏行为已成为常态,而各个视频网站也都开始重视移动端视频APP的体验优化,2013年有可能是移动视频商业化爆发之年。”肖明超说。

大数据使精准营销成为可能

与传统的大众媒体相比,网络视频因具有互联网特性,可以使营销更加精准。目前,技术已经可以追踪简单的用户轨迹,比如点开了哪些网页、观看了哪些内容、何时进来、何时跳出等以及用户基本的统计学资料等结构化信息。对于希望提高营销效率的企业来说,更加精准是企业对视频营销的首要需求。

“如果能够追踪网民在互联网上的轨迹,就可以利用数据进行内容匹配。在网络上,不是简单的推送和曝光,而是更加匹配的营销。男性喜欢体育节目,就可以匹配男性喜欢的产品,比如汽车和体育用品等。”肖明超认为,从大数据的角度,视频营销还有更大的开发价值。“可以让营销更精准,更加了解消费者特征,在互联网上,可以根据网民的浏览习惯和购买行为等,给他们打上更多的标签。要注意怎样‘打动’消费者,而不是传统大众媒体时代‘打中’的概念,不是只关注覆盖,而是让营销更加有效。企业要集中精力锁定焦点消费人群进行大范围传播。”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比较粗放,以资源和资本投入和耗费为主,“决策基本是靠拍脑袋,对市场、竞争对手、用户等了解不够,数据的存放、存储和深度挖掘都做得不够。但是目前有个苗头,这种情况即将发生改变。内需不景气、环境不确定等,企业都在想办法扩大销售。因此,精细化的营销方式将更加受到重视”。

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营销效率,另一方面是为了减少传播噪音,直达目标消费者,企业的营销传播正向着更加精准化的方向前进。“大数据的发展是方向,这是基本趋势,一定要把大数据做好,才能把企业营销效率、服务品质和针对性、个性化的程度做好。”胡延平认为,一个企业的CMO如果不能玩转数据,对数据不了解,没有管理数据的方法,实现在线的、实时的、基于数据的营销,“就不是一个称职的CMO”。

企业需求推动视频营销发展,这就要求视频网站提供更加精准化、细分化的营销方式,而大数据使营销精准化成为可能。

大用户带来大数据

作为拥有七亿多用户的大平台,毫无疑问,腾讯拥有其他平台无法比拟的数据量。2011年4月,腾讯开始在视频领域发力,整合QQlive和腾讯网宽频、QQvideo播客等视频产品形成了现在的腾讯视频。

腾讯在线视频部总经理刘春宁认为,腾讯的优势帮助腾讯视频迅速发展。“腾讯视频依托于腾讯多个社交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最为便捷的上传、分享体验,比如QQ、微信、SNS、QZONE、朋友等。”刘春宁说。

用户在腾讯旗下诸多平台上的行为将产生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经过腾讯搜集与分析,对七亿多用户这一庞大的用户量进行细分,产生一个个精细化、类型化的用户群,从而使腾讯旗下各个平台的营销更加精准化,其中自然包括腾讯视频。

“腾讯视频是腾讯集团未来五大核心战略之一,目前腾讯视频已经超过游戏、社区了,它是占有时间最长的、用户量最大的。从广告价值看,广告主越来越重视视频广告,而且视频广告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视频广告是一场革命,广告主是极其看重的,它完全是按照人群的画像、地域、内容实现精准定向的,这是以前互联网达不到的,而视频可以做得更好。”刘春宁说。

目前贴片广告是视频营销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腾讯视频来说,其主要资源也是来自于贴片,但是与众不同的是腾讯开发的QQID,使其在数据对接方面更加准确。“现在绝大部分视频投放还是根据Cookie定向,跟第三方对接,而腾讯除了Cookie之外还多了一步,就是通过QQID让企业的广告投放更精准。”腾讯全国策划中心总经理翁诗雅说。

在视频平台上,经常涉及的数据包括流量的来源和去向。“相当多的用户都是经过朋友推荐才去看那些剧,你看了这些剧之后也会向外传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关系链。因此,要真正掌握中国不同层次、深浅强弱程度不同的关系链脉络。”翁诗雅表示,45.3%的人看片子是由于朋友推荐,分享的渠道第一是通过QQ,第二是其他社交平台。“所以对我们来讲,深浅强弱不同的关系链,腾讯掌握的程度是相当高的,现在可以一键分享到QQ聊天、微博,未来可以分享到微信,都在我们的规划中。腾讯利用大平台、大数据优势,能够做到更细致、精准地投放。”

此外,腾讯视频已经实现了库存预估和效果预估,每天的视频播放量是动态的,观影人数也是动态的,因此,每天的视频广告库存也是动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极其丰富的资源和经验积累。腾讯视频全国行销总监李捷介绍说,腾讯视频可以做到95%以上的预估准确度。“利用我们对用户的收视习惯洞察、用户行为洞察,我们根据时段、内容以及用户之前的浏览习惯进行相关匹配,双维度进行考量,使腾讯视频的广告到达更加精准。”

4.新媒体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路径 篇四

安娴

2012-8-9 12:00:19来源:《国企》2012年第8期

新媒体时代来了。

“新媒体”是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之外的“第五媒体”,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互联网、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桌面视窗等等。新媒体一改传统媒体以往单一形式的传播途径,集中了影像、声音、文本等多种媒介形式,真正实现了多媒体、全方位信息传播,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企业要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运行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更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实施企业文化战略,从而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组成了全球经济的神经网络,并将置身其中的每个企业变成了它的神经元,企业的新型网络传媒环境应运而生。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一不丢根,二不守旧,使企业文化生生不息,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呢?

机遇和挑战并存

以互联网、3G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对企业员工特别是年轻员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乃至工作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也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度开放的新媒体,拓宽了企业员工的视野。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自由传播,使企业员工第一时间了解企业行业的发展、时事资讯、企业经营、技术创新,紧跟社会和经济潮流。企业可以借此培养员工寻求发展、创新的意识,这有利于为企业文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高效互动的新媒体,加快了企业民主化进程。新媒体打破了以往层层上报、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企业可以与每一位员工直接“零距离”沟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要求,并及时反馈。这带给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效率。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利用新媒体,掌握员工动态信息,与员工互动,对员工开展有效的文化引导,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自由快捷的新媒体,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基础。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和自由传播信息的媒介,企业文化建设队伍能够及时、方便和高效地获取外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量信息,通过新媒体学习、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创新思维,兼收并蓄,批判吸收,创新、凝练出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

另外,新媒体的特性也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

网络传媒时代张扬个性、灵活开放,而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源于鲜明的企业特色。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信息和观念可能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途径、内容、影响力也日趋灵活和多样化,使得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定位和对员工的管理更有难度。

新媒体如互联网、移动媒体都崇尚互动,为企业和员工沟通提供了便利。而如果对新媒体的互动性应用不当,员工提出的意见和要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就会影响企业员工的情绪和思想稳定,使企业文化建设处于被动状态。

新媒体也给社会伦理带来不利影响。相比较于传统的面对面、口头和纸笔的沟通方式,网络交流欠缺亲切感和存在感,容易造成员工之间情感逐渐淡漠,不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互联网的虚拟性也向诚信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企业文化建设也要与时俱进

新媒体时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使企业保持动力和竞争优势。企业要加快运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工具的步伐,要积极研究微博、手机媒体、即时通讯等新工具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新媒体的重要作用。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企业文化建设有五大发展趋势。

人本型企业文化

网络传媒技术迫使企业文化管理趋于人本化。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体系、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时,需要从人性角度出发,注重制度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在培育企业文化时关注员工的志趣,注重其文化背景,尊重员工的价值和尊严,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使员工感觉到被尊重、受重视,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诚信型企业文化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相对虚拟,对企业的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使企

业直接面向了市场、消费者和同行业者,这种“零距离”的交流加强了企业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它同时是一个放大镜,具有自主性、虚拟性、匿名性,可以使得真话、假话都无限放大。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一夜之间人尽皆知,体现了网络的强大。因此,企业要在文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强文化附加值,对外有可信度、对内凝聚人心,才能使企业健康发展。

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是纸上谈兵、虚无缥缈的,员工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感悟到文化的真实存在性,自觉将文化铭记心中。因此,企业文化需要赋予“学习型”的内涵。网络是高度开放的,借助互联网学习,信息量大、迅速、成本低。新媒体时代的现代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分享知识和经验。

互动型企业文化

新媒体时代为企业内部沟通提供了丰富、便捷、廉价的平台,满足了管理者和员工的多种需求。企业能够以活泼、轻松的方式向员工宣传企业文化,既可以打破冷冰冰的网络外壳,消除不必要的误会和隔阂,又激发了员工的团队精神,从而打造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协作团队。

实操型企业文化

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制定仅停留在文字上或者简单“搬”到网页上。新媒体时代,企业应当重视新媒体的实际应用,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使企业文化表述成为每个员工理解、认同的行动指南。华为将宣传企业核

5.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篇五

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和自由性,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加速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但在通过应试教育进入高等学府后,大学生把掌握职业技术作为最高追求,加之大学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管理,使得大学生们放松了对于礼仪等基本素质的提升。为了发扬和传承中国几千年来礼仪之邦的文化传统,展示现代大学生的应有形象,有必要对大学生礼仪教育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从中找出规律,制定对策,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影响

1.社会层面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背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尊崇的“诚信”和“礼仪”,诸如公交车上年轻人不给老弱病残让座,一些中老年人在遇到交通事故和意外自伤时对伸岀援手的好心人进行讹诈等等,这对整个社会道德体系建设的形成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虚拟社会也像现实社会一样,存在着正义与邪恶、善良与丑陋,除了号召人们重新捡回丢失的讲道德、讲礼仪的优良传统外,还要依靠加强法治来规范新媒体的运用。

2.学校层面的影响

大部分学校不设礼仪教育课程,甚至把礼仪教育作为选修课来设置。新媒体对于学校礼仪教学来说,能以鲜明的画面、直观生动的影像和灵活多样的表现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填鸭满堂灌的模式,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又丰富了授课方式和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所教授的礼仪教学内容可储存在学校网络平台的“云空间”里,课后学生可用电脑或手机利用学号登录,可随时再学习和温习自己感兴趣的礼仪教育相关内容。目前,大部分大学建设了多媒体教室,但数量偏少、功能上还很不完备,在教学平台中虽然使用率极高,但涉及到礼仪教育的内容极少,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3.对大学生道德礼仪素质的影响

在虚拟社会中,看似开放的纷杂信息良莠不齐,冲击着当代学子们的大脑,也容易影响他们的日常礼仪行为,进而影响他们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取向,使他们迷恋虚幻的网络世界,把游戏中的打打杀杀当作是生活,把当红明星的丑闻当成学习的榜样,丧失了道德和礼仪规范的`判定标准,这些都需要礼仪教育来引导、纠正。

二、新媒体下礼仪教育现状的分析

1.办学精神模糊

国内各个大学培养大学生如同企业推销产品一样,市场上什么紧俏,大家一哄而上,工、文、理等界限越来越模糊,根本原因是办学精神空泛和缺乏远见,大部分高校校风声称“求实、创新”等,其实如同口号。再加上扩招,学生众多,从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的大学生们很多也只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考试机器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急功近利怎能培养出言行得体、作风务实的应用型人才?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仁”“礼”“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道德品质,“礼”是要求符合时代的规范,先做好人再谈做事。

2.媒体个性化未得到充分展现

新媒体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如今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它们制造了更加个人化的消费模式。但是网络媒体“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还远远无法实现,一方面是学校对于大学礼仪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内外兼修上对大学生的道德礼仪素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教学经费紧张,不可能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这门选修课投入过多资金。

3.缺乏利用新媒体研究礼仪教育的人才

由于各类大学要么沿袭一贯的传统说教,要么都注重“借用”别人的现成成果,缺乏如同钱钟书、屠呦呦等多年如一日的甘于寂寞的研究型人才。工业产品出厂后出现的质量问题,可以通过“召回”的方式来纠正,但大学里“生产”的大学生“产品”能“召回”吗?对于大学生出现的道德礼仪问题(诸如与他人无法沟通、自私、不注意个人道德修养等等),就算“召回”能解决吗?对于利用新媒体进行礼仪教育研究不亚于大学的专业课程研究,这是培养“人”的最基础的工程。

三、新媒体时代礼仪教育面临的挑战

1.礼仪教育的新思路

礼仪的精髓是尊重他人和自重的有机统一。借助新媒体引导礼仪教育向规范实用迈进,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勇于探索的心理,既考虑大部分学生的普遍需求,又考虑个性化的需求。每所大学应当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确立各自独特的办学理念,坚持把每一个大学生培养成有良好道德修养、懂礼仪行为的人,与专业课的设置一样,重视设置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礼仪课程,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设置专门道德礼仪教育的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净化网络等媒体的空间,纠正大学生的不良日常行为,营造校园新闻和媒体传播的一方净土,形成大学就是名副其实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场。

2.礼仪教育的新方法

积极构建校园礼仪教育的系统工程,充分跟传统礼仪教育方式相结合,完善构建以新媒体为基础的校园文化网络新平台及礼仪教学系统;各院校应当把礼仪教育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来开设,而不再是当作点缀门面的选修课;利用新媒体不断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礼仪知识和行为规范,做到中西结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从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开始,修炼谦谦君子的儒雅风度;适时开展礼仪讲座、礼仪竞赛、礼仪交流等活动,与企业、社会、教育主管部门等共同创设适合大学生融入社会的礼仪训练基地,增强教育的实用性。

四、新媒体时代礼仪教育解决的途径

1.加强礼仪教育的针对性

通过运用好新媒体平台,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选择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来教授礼仪知识,并将日常发现的大学生不当的礼仪行为和做法,做成Powerpoint课件或小视频,以正确的方式演示出来,便于帮助大学生直观认识讲究礼仪的重要性,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掌握日常各类场合的礼仪规范,并在课后的生活场景应用中自我感受、体验,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2.加强礼仪教育的时效性

在日常教学中,将礼仪教育课程的要求转化为实训项目,有的在课堂上做,有的在社会、企业中去实践。对于讲授和实训的礼仪课程可同期录制影像资料,按系列上传到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料库,方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网络浏览自己喜欢的内容,以帮助其掌握课程内容,保证学习效果。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训实践,使每个学生都从“理论—实践—反思总结”过程中,真正掌握各类礼仪的要点和技巧,为今后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3.加强礼仪教育的实用性

学习礼仪重要的是在应用,因此,各大学需要结合不同专业今后的就业方向,在普及社交礼仪、餐饮礼仪、会议礼仪等基础礼仪的基础上,侧重职场礼仪的培训。如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礼仪大赛实况等,让学生感受得体礼仪所展示的风采;也可以通过设置模拟真实场景的礼仪实训,让学生边学边练,通过发现礼仪问题提出正确的做法;可以运用QQ群、微信、微博等通过图、文、声、像等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他们学习礼仪知识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

五、结语

6.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篇六

2.C

3.D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 C;这是对古代言论的解释,不能证明视觉文化的时代来临。此类试题应注意题干与题支的对应关系。本题就属于题支正确,但是它与题干没有关系,即不反映题干。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C;对广告作品形象的使用一开始就受到干扰说法错误,原文是广告作品中的形象最初是符合受众使用形象的文化逻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D;最终会导致人类语言能力不断弱化,文中没有根据。属于无中生有类型题支。

7.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篇七

置身新媒体时代

如何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 做一名“不掉队”的党员干部(党课讲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媒体时代以迅猛的态势扑面而来,如今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等的交往变得随时随地,异常便捷,信息的传播渠道日益增多、传播手段愈加灵活、传播范围陡然扩大,空间距离奇迹般消失。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在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对党员干部如何能在信息浪潮风暴中不至于迷失自我,落伍于时代,不失党员的先进性,能得心应手处理新媒体带来的各种利弊,这些成为我这个党务工作者今天与大家交流的党课内容。

我们都知道农业革命增强了人类生存能力,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体力,信息革命增强了人类脑力。

自从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短短22年,网络和信息化事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网民人数看,1997年,我国只有60万网民,此后五年内竟然增长将近120倍;到2008年底,我国网民总数更是高达2.98亿,首次居世界第一位;到2015底,我国的网民总数达6亿,截止目前,这个数字已改写为7亿,手机超越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在世界互联网企业前10强中,中国企业占4席;互联网新形势瞬息万变,新业态方兴未艾,新现象纷繁复杂……。

目前,每天微博发布和转发信息2.5亿多条,网络搜索超50亿次,即时通信超过200亿条。互联网对经济、政治、军事、社会和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之大、之深、之广,前所未有,是任何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都无法比拟的,对各级党员干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下,移动互联网时代已全面开启。从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到穿行于网络中的“键盘党”,无不显示着网络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总书记强调,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习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互联网在带给我们无以伦比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昔日通过美国之音、自由之声等隔海炮轰我们的意识形态的战场,如今可以直抵我们每个人的面前,昔日只有党的喉舌才能发声,今日则人人可以发声,这种新变化必须引起广大党员干部高度警觉。

网络有真假,内容须甄别,网上有是非,明辨持立场。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东部某市公安局副局长、中共党员吴某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并发表评论大肆抨击、公然否定“一国两制”,这种行为因为“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受到纪律处理。

有网民说,微信“朋友圈”是私人空间。也有人认为,互联网时代,微信“朋友圈”就等同于公共空间,党员干部在公开场合发表观点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党员干部可以像普通人随便发表观点言论吗?

【网友问】公安局副局长吴某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何犯错了? 【专家解】法律是对公民的最低要求,但党纪严于国法,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更要遵守党的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要求之一,党中央在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时,已经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听取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建议。北京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这些重大方针政策一经出台,党员干部就应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发微信“朋友圈”是否属于公开议论?

【网友问】他在“朋友圈”发议论,是私人空间还是在公开场合?

【专家解】根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妄议中央大政方针构成违纪,包括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这些形式属于公开形式,能够使不特定人或者特定多数人听到、看到。

北京大学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副教授田丽认为,在社交媒体异常发达的背景下,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媒体人。而微信“朋友圈”,不像传统意义上只有家人和好友的朋友圈,是由许多社会关系组建而成的。如工作上的往来,朋友与朋友之间的交际建立而来。“朋友圈”其实已经慢慢地具有了媒体属性,所以微信“朋友圈”不是私域,而是一个公共场所。《中国纪检监察报》的文章指出,受处理的吴某社会关系广、朋友杂,微信“朋友圈”并非仅有家人和少数经常交往的好友,不属于私人空间,而是具有相当的公开性。其通过微信“朋友圈”妄言妄语,被广泛转发,造成了恶劣影响。“妄议中央”是新词吗?哪些行为属于“妄议中央”? 【网友问】互联网时代为何要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增加“妄议中央”?怎么界定?

【专家解】庄德水认为,首先,“妄议中央”并非一个“新词”,早在1997年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就已经规定,对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公开发表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要给予党纪处分。此后,修订的条例中,也涉及到相同的内容。去年10月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则在前两个规定的基础上,顺应新的时代背景,适时增加了一些违反政治纪律新的表现形式。如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要给予党纪处分。其次,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十六条,对“妄议中央”有明确规定:党员“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属违纪行为。

庄德水说,要准确理解条例中的“妄议”,必须联系条例第四十六条的原文整体把握。通览条例第四十六条可以看出,有关“妄议”的途径、内容、目的或后果,条例都有明确表述。“妄议”的途径是“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妄议”的内容是“中央大政方针”;“妄议”的目的或后果是“破坏党的集中统一”。

党员干部在网络时代如何才能“不逾矩”?

【网友问】党员干部在网络上如何才能做到“不逾矩”? 【专家解】党纪与国法不是一个概念,党纪是党员的底线,法律是公民的底线。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体现了对党员的高标准、严要求。庄德水认为,党员干部和普通公民一样,有权利在网络空间发表评论、转载文章。但必须把握好自身的定位,坚定政治立场,在网络上转载文章时,应首先对文章进行甄别,再发布。不能随意转载虚假信息、违背中央大政方针政策的文章。“任何自由都是有边界的。不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应自觉抵制不实言论,禁止发布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等违法行为,为营造良好舆论生态做出应有的贡献。” 令人欣慰的是在日前的南海仲裁闹剧中,我们看到了爱国主义的升华。针锋相对却不失道义制高点,激情澎湃而又有理有节,舆论场上,国家态度与民间立场同声相应,有理有据的坚定主张,为中国处理南海争端提供了民意基础和条件,也彰显了爱国主义的崭新层次。

南海仲裁案后,有人煽动青年上街,抵制外国货,但应者寥寥。那些在肯德基门口拉条幅、在网上发虚假组织游行帖的行为,更是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这一轮“爱国舆情”也成为网上网下热议的话题。有人说,这种爱国是“神助攻”、帮倒忙;有人说,这不符合爱国主义的本意;也有人说,这种“朴素的爱国激情”值得肯定。这也提醒我们思考:对于今天的中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行为?

因此,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党员干部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既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又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不被时代所抛弃,不被网络迷失方向,要做一名“不掉队”的党员干部。

一、提升党员干部学习力,传递网络思想正能量

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党员干部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自觉利用网络随时学习,把握网络规律有取舍的学习,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养,并学会运用网络空间,分享学习感想、心灵火花、思想智慧,传播社会正能量,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积极帮助群众解疑释惑,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充分发挥网络的强大功能来推进宣传思想工作。

(一)网上学习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党员干部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一定要善于学习”。学习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学习是党员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学习更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学无止境,进入信息化时代,需要学习的知识激增,网络信息量激增、渗透力扩张和更新速度加快,同时也加速了所学专业知识老化。网络也为每个人提供了随时随地想学就学的平台,可以不断吸收新鲜知识养分,并不断将其转换为自己实际工作的经验及生活能力。网络时代的学习,也可能会导致党员干部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快餐”式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更具功利性等问题,但网上学习也有传统学习途径所无可比拟的优势。网络把学习带进了知识的自助餐厅,我们有充分的自由和宽广的想象空间,培养学习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因此,党员干部要适应网络时代新的学习方式,利用好网络学习工具,并增强对网上信息的甄别能力,取其精华,弃之糟粕,使网络真正为我所用,这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二)网络评论是网络学习的升级版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要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既是一种品质,又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行为,是品质、能力、行为三者的统一。因此,为适应网络时代新形势,除了强化自觉学习之外,必须同时对社会责任有担当、有作为,要在净化网络环境,引领网络正面舆论导向上发挥积极作用。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党员干部是党的建设的生力军、主力军,是党的建设的“宣传队”、“播种机”和“发动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带动者、示范者和宣传者。

(三)正确认识网络评论鲜明特征。

如今,网络除了应用功能之外,已经成为一种交流社情民意的平台,其自媒体特性使得每个网民都能发表各自信息及个人观点,而“网络评论”成为网络舆论重要载体:一是交流性,互联网提供了一个网民交流的公共场所,大量意见和观点通过网络媒介汇集、交换和传播。二是参与性,网民通过网络传媒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三是随意性,匿名所带来的自由随意性,不受到版面、时段和审稿程序的限制束缚,自由而且广泛地交换观点和意见。这些都是网络评论区别于传统媒体评论的几个鲜明特征,需要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积极把握。

(四)参与评论提升网上学习效果。党员干部参与网络评论是学习的升华,体现在“三个结合”上:一是随意学习与自觉学习的有效结合。网络时代信息“大爆炸”,让人应接不暇,导致学习留于感性,一知半解,不够深入系统。而然,一旦参与网络评论,就会有选择有重点地学习,并通过思维和思考,形成有思想的文字信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实效性。二是动态学习与深入学习的有效结合。参与网络学习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随着学习时间与过程的深入,对于时政的关注与学习变得更加密切积极,而对于新闻事件的思考及思想观点的表达,为提升干部思想理论素质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三是自我学习与共同学习的有效结合。网络学习本来是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参与网络评论,交流互动,易受启发,通过探讨交流使得认识问题更为全面深刻。

(五)党员干部有必要参与评论。“直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政府或别的什么人能够拒绝或想拒绝这个电子文明世界里的怪物。她新奇的自由性、便利性和挑战性,掩盖了她潜在的强暴性和危险。”德国作家尼古拉斯·鲍恩的这句话高度概括网络的独特个性。互联网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借用我的同行南京市纪委书记龙翔的一句话“回避网络是会脱离群众”。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有必要参与网络评论,充分利用网络消息扩散之迅速、受众之广泛、互动性之强的特点,掌握话语权和舆论主动权,在了解动态信息,共享学习成果和思想智慧的同时,趋利除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发挥好网络的正能量,使网络发挥出无坚不摧的舆论导向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要顺势而为,牢牢把握主动权

新媒体素养是新时代对每一名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只有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工作,才能不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一)因势而谋,创新思维模式。“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新媒体时代发展瞬息万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当具备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要善用新媒体手段,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网络政务服务等方面入手,提高群众参与度,提升群众满意度。

(二)应势而动,转变思考角度。新媒体为民意诉求提供了重要的表达和交流平台,努力提升党员干部新媒体素养和能力迫在眉睫。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特殊的时代背景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舆情不是“敌情”,而是社会的预警器。积极应对、把握分寸、掌握节奏,满足各方关切,因势利导才能有效避免猜忌、传言和谣言,占领舆情高地。

(三)顺势而为,党员干部不但要有爱国情感,而且还要有爱国能力。爱国能力,首先是一种运用理性的能力。透过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如何认识国家的真正利益所在?这次处理南海问题,我国始终坚持用国际法捍卫国家利益,得到70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的支持,赞同中国的声音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旋律。这样的结果,值得我们深思。当今世界,法理是最有说服力的共同语言;当下中国,法治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以法的精神驳斥对法的滥用,我们才赢得世界的尊重和支持。同样,尊重法律、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爱国的激情才不会成为“糊涂的爱”,演变成盲目的冲动和偏激的行动。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挨过打也挨过饿,但历史告诉我们,空有一腔悲愤无以救国,只把爱国挂在嘴上难以强国。“爱国”的定义可能有很多种,但“务实”应该是其中的一条。这种“务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国要有行动,还要看效果。爱国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但凡促进国家进步的举动,都是爱国行为。反过来,如果只满足于呈现爱国的姿态,甚至以为只要“爱国”就能为所欲为,置社会秩序、公共利益、法律规则于不顾。这样的“爱国行为”,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会给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带来伤害。另外,我们还应建立健全机制。建立健全预警应急机制是做好新媒体时代工作的奠基石。新媒体时代带给我们不曾见过甚至无法想象的利弊,而如何把握公权力的度是摆在我们每名党员干部面前的问题。完善的工作制度,严谨的工作流程,有利于更加顺畅地把握工作进度、预见形势走向,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新媒体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阵地。

三、新媒体时代,要提升网上学习的思想性和鲜活性 “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就是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打好宣传思想工作主动仗指明了主攻方向,也为赢得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指出了实现路径。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宣传和传播主流舆论,使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宣传思想工作改革创新的应有之意。习总书记指出,在正面宣传上,存在着“群众敬而远之”的现象,原因就是有的宣传“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照搬照抄领导讲话和政策文件,挖掘解读不够,生动鲜活不够”。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而要下功夫解读其主旨要义,阐发其科学内涵,靠理性和思辨的力量掌握群众。网络评论具有网络宣传“引人入胜”和“深入浅出”的优势,根据网络“快餐”阅读特点,党员干部可以运用新闻评论、心得体会、读后感及理论解读等形式,对时政新闻、社会关注、政策理论表达个人思想见解,以“短、平、快”的方式,将正面言论推送给更为广泛的受众,既拉近了主流信息与普遍网民的距离,也增强网络正向舆论覆盖面,不仅可以潜移默化,也可以声势夺人,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新形势下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党员干部如果真正自觉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良好习惯;自觉把学习融入工作、融入生活,做到少一些浮燥多一些学习,少一些迷惑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彷徨多一些实践;自觉做到爱学习、善学习、学习好,积极参与和推动网络学习,就一定能唱响网上主旋律,凝聚网络正能量。

四、新媒体时代,公司党委对党员干部的一些新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化和大众化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也成为民意诉求,情感表达的有效渠道。当今时代,新媒体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正确面对新媒体,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是每名党员干部管理能力、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具体体现。尤其作为党员干部更应做好这个时代的宣传员。

一是党员干部要“懂网”。一直以来,“防火防盗防媒体”的思想在部分党员干部中盛行,错把正常的舆论监督当成“负面报道”,误将群众的关注焦点当作“挑错找茬”,这是对新媒体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以致面对新媒体时思想和行动“跑偏”。作为党员干部要克服思想误区,摆正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清楚媒体的本质就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强化自身素质和能力,以平等、尊重、包容、友善的态度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交流。要提高驾驭新媒体的能力,推进新媒体的建设和运用,着力建设单位信息网站、法人微博、法人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善用新媒体“发声”,打造党政“传声筒”。二是党员干部要“用网”。当前,新媒体已成为效率最高、范围最广、人数最多、速度最快的一种传播手段。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各种思想交锋汇聚,不时出现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质疑之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妄议之音,这些带有目的性的言论,给党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三是党员干部要“知网”。党员干部有义务利用新媒体平台打好党的“宣传牌”,对网上群众的建设性意见及时吸纳,对群众的困难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及时引导和纠正,对不符合人民利益的及时治理,营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环境。

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党员干部唯有懂网、用网、知网,正视新媒体、善用新媒体,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才能在“互联网+”中占据主动权、把握话语权。

五、新媒体时代,要培养党员干部的“互联网思维”习惯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简要概括,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平台背景下,对人们一切社会活动和由此派生的物质领域、意识领域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认为,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和产业,还是一种思想和价值观。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认为,互联网不是技术,而是一种观念和方法论。这启示我们,应当把互联网思维提升到精神层面来认识和对待,并用于指导和处理我们工作,这应成为一种方法论。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想行为。如今,人们无论是走路、坐车、逛街、会友,还是吃饭、入厕、躺在沙发或床上,人人拿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不是发信息、刷微博、聊QQ,就是浏览新闻、观看视频;一个人只要离开了手机,就会变得焦虑躁动,惴惴不安,不知所措;上班、办事、贸易、支付,一台电脑全解决,足不出户能办天下事;许多人买东西,不用再去商店,而是网购。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15年网购交易金额已达4万多亿元,用户人数更达4.13亿。这些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以及社交、消费等方式,潜移默化影响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开放、活跃,价值观更加多元、务实、普世,行为更加超前、自我、乖异。既有利益于提升人们思想文化素质,强化改革创新精神,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也会导致一些人理想信仰淡化,道德意识滑落,人生追求庸俗,是非观念模糊混淆,等等。面对这些,是因循守旧、守阙抱残,还是吐故纳新、主动作为,对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是重要考验。只有适应时代发展,融入网络世界,准确掌握人们的思想行为,才能做网络时代的弄潮儿。

(二)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媒体舆论多元化。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技术的进步为它带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与传统媒体相比优势显而易见。进入低门槛,信息传播无边界,话语权高度分散,表达渠道多元化,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传统媒体冲击力之大,前所未有。过去,信息传播主要渠道是报刊、广播、电视,报纸最快每天一份,电视节目得事先编排好,广播也不可能随时随地收听。网络传媒则不同,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一台电脑、一部智能手机,既可上网浏览网页、看新闻,还能时时发表评论,满意的就“点赞”,不高兴就“吐槽”。每一个人既是现场见证者,又是舆论制作传播者。人人是记者,个个是编辑,随写随发、即拍即传,鼠标一点天下知,自媒体方兴未艾。一向被认为正统的人民日报,也早已开通了客户端、人民微博、手机网;前年,解放军报也开通了客户端、法人微博、微信公众账号;2015年4月集团党委也开通了“彩虹天地”微信公众号。各级党组织、政府机关、部门普遍开设网站、公开微信公众账号。如此举措,不仅适应了网络时代的新要求,也控制了话语主动权。党员干部绝不能做旁观者,要熟悉网络媒体的特点规律、运行方式,驾驭和用好网络媒体,使其最大限度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平台。

(三)创新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工作方法手段。有人把互联网时代称为:混搭、跨界、穿越和浮躁的时代。作为党员干部,首先要熟悉网民语言。比如:“大V、粉丝、恐龙、霉女、青蛙、菌男”等网络语言,“隔壁、楼上、楼下、楼主、潜水、灌水、翻墙”等网络词汇,“愤青、躺枪、拍砖、你懂的”等热门网络词义。如果看不懂听不懂,就没法与群众交流,就不能接地气,只会迎来“口水”“砖头”和“吐槽”;其次,用平等心态交流。在互联网平台上,没有等级高低、没有贵贱之分、没有年龄大小、没有地域国界,与网民交流,只能“素面朝天”,不能靠官位、权力、职务去强压人、摆威风、耍派头。平等的身份,平视的姿态,平和的心态,平实的语言,才能赢得广大网民的信任与尊重。再次,要有第一时间意识。网上信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党员干部要有火眼金睛的本领,快速甄别真假。特别是突发公共事件,网民往往是舆情“捕捉点”和第一报道者,网上网下即时同步,恶意炒作与民意诉求交织,围观“现场直播”和见证“事件发生”早已成为网民的习惯。对此,党员干部必须保持冷静、理智和客观,迅速做出反应,抢抓第一时间,准确判断,果断处理,抢占舆情话语制高点,及时消除公众疑虑和不满情绪。如果自乱阵脚,稍有迟缓,就会落于网后,错失引导舆论的最佳时机,陷入网络炒作的被动局面。

百舸争流千帆竞,适者生存方有为。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本领。当今网络发展日新月异、时不我待,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培养了“互联网思维”习惯,才能在互联时代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才能胜任本职、干好工作,为合肥蓝光公司的科学发展贡献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来。

8.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 篇八

视觉文化时代与广告创意

据说视觉文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丹尼尔·贝尔认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被光怪陆离的形象的海洋淹没了。在家里他看电视,看到的是形象;出门去他坐车,公交车车体广告是形象;他逛商店,橱窗设计也是形象;他舒展一下视力向远处望,触目所及全是形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他用语言思考,他用语言交流,但他得到的信息80%以上来自形象。而现代都市正在纵容他的这种视觉依赖性。他仿佛回到了混沌未开的时代,越来越靠一双眼睛获取信息。只要给他形象,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代文化中的人他就会如鱼得水。用语言思考的环节正在被忽略。

这恰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言、象关系的经典论述相吻合: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这也许能够说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代中国何以能够亦步亦趋地追随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的潮流:中国历史上本来就不象西方那样确立过高扬理性的语言的中心地位,所以即使没有经历西方那样完备发展的扫荡文化遗产的传统价值的机械复制时代,中国同样可以沐浴着全球化浪潮中的欧风美雨,欣然接受这个当代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的事实。

广告无疑是一种站在时代的风头浪尖上的文化现象。它当然不可能逃脱当代文化整体走向的制约。而作为一种推销手段,它又必须制造艳俗形象以满足视觉快感,从而迎合受众急剧膨胀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如此这般,广告大师如奥格威们曾经反复强调的文案的重要性就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削弱。就大多数电视广告而言,假如你按下遥控器的静音钮,你一样可以看明白它们想要贩卖的是什么。就平面广告来说,语言也一样受到了形象的巨大的挑战。

视觉文化时代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形象的霸权,更重要的是形象的大批量复制和无孔不入的渗透性正在导致现实与形象之间的区别的消失。在这个意义上,形象的生产实际上也是在塑造着现实。这就导致了现实在虚拟性和可模型化的意义上的审美化倾向。现实的审美化造就了德国哲学家威尔什所谓的审美人。英国社会学家费尔斯通通过对审美人的社会学分析发现,这些人的职业活动与公共领域和公共形象有关。广告人正是从事象征符号生产职业的一类审美人。

广告人一方面具有审美化现实所塑造的审美人的普遍角色特征,他们是敏感的、快乐的、有教养的、尤其是趣味精致的;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关系他们也积极向社会提供着用形象说话的象征商品,亦即广告作品。从总体上看,广告作品中的形象最初是符合受众使用形象的文化逻辑的。但如前所述,形象的霸权性格使它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发展逻辑。而且是一个相当强硬、不可违背的逻辑。

于是对于广告人来说,这种制造形象的工作就绝非轻松愉快了。在这个视觉文化时代,大众对视觉快感的期待已经被大大提高了,而且还在继续提高。广告人试图使形象负载较多的含义,受众需要的却是拥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形象本身。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推销商品、服务或是观念,广告就不能停留在平均水平的审美趣味上,而是必须提供超常的视觉刺激。在这种超常刺激之下,受众对视觉快感的期待又会相应地进一步提高。于是再加大刺激…… 这样一个互动过程的建立对广告来说不能算是个好消息。一方面受到娇纵的受众会越来越偏向于感性和欲望,无餍足地要求视觉形象的强度和冲击力而忽略形象所承载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了加大刺激,创意依恃着越来越先进的媒介技术手段不断地作出位之思、不断地违背形象自身的逻辑,终于导致传统的形象及其相关规则的失效,最终结果是受众想象力和理解力的混乱。

第七届全广展参赛作品,麦肯·光明广告有限公司的自我形象系列平面广告《创意

谷藤艺术设计,北京顶级LOGO设计公司

谷藤艺术设计005

没有不方便的日子》可以给上述讨论提供很好的例证。这组广告共五幅。画面背景色分别是鲜明的红、蓝、黄、绿、紫。画面正中一律是一个白色的妇女个人用品卫生巾,上面分别用竖排的细小红字写着:就怕你不来、再多也不怕、不怕你乱来、来了漏不掉、早晚等你来。

卫生巾应该是一种相当敏感、非常隐私的个人卫生用品。但是电视广告中向来几乎是无一例外地向观众展示这一商品的外观,并用各种方式演示其功能。这一形象最初无疑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同时由于画面上通常交替出现该商品和心情舒畅、眉开眼笑的女模特,观众无需画外音也能够在卫生巾这一商品和方便舒适这一含义之间建立起固定的关联。于是在广告的虚拟现实中,卫生巾之关于女性生理的、社会文化禁忌的成分被抽离。卫生巾这一形象在受众视野中逐渐取得无拘无束的意义,并成为这种意义本身。再进一步,这种意义已成为广告中卫生巾形象存在的合理性。而卫生巾这一形象在女性卫生用品这一商品品类上已经失去了视觉冲击力。

于是有了麦肯·光明的《创意没有不方便的日子》。接触到这组广告的人粗粗浏览,都以为是卫生巾广告,仔细再看图片下方的小字文案:创意没有不方便的日子原来如此。这时再重新审视这组广告,卫生巾这一形象由于突破了原先妇女卫生用品这一现实的束缚而重新获得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但同时受到冲击的还有受众的理解力。很多受众因此觉得无所适从。因此实际情况是,由于该广告创意对形象的任意驱遣违背了形象的自身逻辑,广告效果就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有多少人会去细细读解说明文字呢?

在我们这个读图的时代、解像的时代,受众已经习惯于从形象本身取得意义。在广告这样一个诉诸受众感知和接受的行当,广告创意是否能够指望邀请受众同它一起进行智力冲浪呢?

这只是一个个案。从整体上看,视觉文化时代的形象已经形成了它自身的文化逻辑。广告创意是否能够随意打破这种逻辑?以打破这种逻辑为代价去获取视觉冲击效果对广告来说是否可行?这恐怕是一个必须深入思考和慎重对待的问题。

上一篇:关于宣传部面试自我介绍下一篇:《孙子兵法》读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