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课论文

2024-10-26

幸福课论文(精选8篇)

1.幸福课论文 篇一

观哈佛幸福课11感想

1、螺旋形知识体系——考试不是展示创造力,利于整合知识考试目的不是为了用分数之类来体现学习价值,期中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让你静下心来,来整理学过的内容。对于这一点我很认同,虽然考试很无聊,但还是有价值的,有益于整合,从而消化所学的知识。

2、身体反馈假说——实验——行动。

3、退出舒适区——最佳不适区(拉伸区)——恐慌区,人们一般都是处于安全区,适当紧张,每天拉伸一点点,健康的方式,改变不是认知理解,而是行动。

4、缺少自律几乎无法得到更大的自律;实际不需要更多的自律,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实验:巧克力脆饼组:提前用了自律——后面的测试中不能更多的坚持,人只有有限的自律,问题是用在哪里,新年计划——自律——不容易做到,早上刷牙——例行公事——需要较少的自律,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大量的自律,保持例行公事——需要较少的自律。

5、认知重建,表述境遇决定差异,实验:同卵双胞胎——不同的诠释——不同的结果。仁慈研究,对幸福感最好的干预手段,能够给与并帮助别是一种荣幸。人们的认知被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也随之改变,采取正面的暗示可以让人们对事物产生正面看法。

6、顿悟:潜移默化,沉浸于此事,习惯于此事,为他人所认同,十年苦功——大量准备——孵化阶段(休息对创造

力的作用,潜意识在活动),灵光乍现。

幸福课其实就是一种积极心理课,让人能很快走出心理阴影的一门课程。

2.幸福课论文 篇二

幸福是什么

幸福, 就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所表达的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下去的愉悦心情。

不同的时期, 对幸福的解读是不同的。美国教授达林·麦马虹曾总结西方从古希腊至今两千多年来的幸福观, 在荷马时期, 幸福就是幸运;在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 幸福等同于智慧和德行;在启蒙时期, 幸福就是及时行乐。而当今时代, 我们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实际上,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幸福是不依赖个体主观感受而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 是一种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相对于较浅层面的快乐而言, 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持续的、巨大的、快乐的心理体验。也有将幸福拆分解释为幸运和富有, 精神的强大和自我实现机会。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是较早量化描述幸福的方法。通过计算结果来判断, 小于1则不够幸福, 大于等于1则是幸福的, 且数值越大越幸福。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是对欲望满足与否的感觉, 其大小与有无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 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欲望则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每个人的欲望因观念的不同所期望的层次也不同, 所以同处一种环境中, 幸福与不幸福也因人而异。此方程式表明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 不是客观的分析。

幸福感有多远

幸福并不是一个绝对概念, 而是相对概念。所谓相对, 就是比较。一种是和自己的过去比, 比以前好, 幸福感就会提高。另一种是和别人比, 比别人好, 就比较舒服开心。这两种幸福比较, 不是重复的, 也不是简单叠加的, 而是可以相互影响和消解的。

幸福感是表现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 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许多心理学家还从人的主观精神层面分析, 将这种由人主观感受到的幸福称之为主观幸福感, 专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 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反应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而通常所说的幸福指数则成为综合衡量人们心理和生活幸福感受的统计指标。

幸福指数怎么算

幸福指数是对人们通常所说幸福感的量化, 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幸福指数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满意度, 而且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幸福是主观的, 数据是客观的。幸福指数, 就是将主客观成分进行科学适度的配比。客观取向的幸福感测量指标包括人均GDP、就业和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和通货膨胀率等;而主观取向指标, 则包括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等主观评价指标。

针对幸福的测量, 英国心理学家罗斯威尔的幸福公式:幸福=P+5E+3H;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库克把幸福指数分为个人幸福指数和国家幸福指数;卡尼曼与克鲁格教授提出了日重现法 (DRM) 测度幸福值等。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的幸福指数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罗纳德·英格哈特负责的世界价值观研究机构公布的。

不丹是最早使“幸福指数”这一概念量化成为指标体系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 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国民幸福总值的指标, 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4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 (GNH) 指标。

我国对幸福指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幸福指数及其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有学者认为, 幸福指数包括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度、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快乐度和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成就感;有学者指出, 幸福指数主要包括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个人所处社会阶层、个人生存状况和改善预期及其实现程度;也有人把幸福指数具体分解为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和环境保护等要素构成的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近年来, 我国各地政府以及有关研究机构也都一直在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比如广东开展的群众幸福感测评调查, 深圳社科院做的“和谐深圳”社会调查考评, 以及衡量幸福标准的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等, 其中涉及主观评价取向的指标, 运用的都是抽样调查的方法。

调查怎么做

实践表明, 在抽样调查的过程中, 需要特别把握调查样本、调查时间和时期、调查指标的设置等环节, 才能保证调查的信度和效度, 在反映百姓幸福感受方面, 更接近于真实情况。

调查样本———什么人的幸福。CCTV开展的幸福感大调查, 采用的也是主观幸福调查问卷, 调查参照国家统计局全国经济普查的抽样方法投放问卷, 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104个城市和300个县。被调查者分布比重与各省的人口比例相协调。广东开展的幸福感调查, 则对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和35个县 (市、区) 范围内的6900个样本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其中城镇居民5050人, 农村居民1850人。调查对象为年龄在16~65周岁, 且居住在广东本地一年以上的城乡居民, 包括了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业和性别等各类人群。调查样本选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幸福指数的高低。

调查时间———什么时候的幸福。主观幸福感相对比较稳定, 但也有随时间变化而波动的特性。而幸福指数一般是在某一特定的时点上, 调查测度受访对象某一时期内的幸福感。根据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调查显示:1990年中国国民幸福指数为6.64, 1995年上升到7.08, 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所以相应的调查和测评的内容, 也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新情况与居民对幸福诉求的改变而做出相应调整。

评价指标———用什么来代表幸福。幸福指数指标体系, 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客观指标体系, 即根据一定指标的一定价值标准对人们的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评价。如深圳社科院做“和谐深圳”社会调查考评时, 分3类指标测量居民的幸福感, 分别是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等相关指标。

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指标, 一方面, 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 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另一方面, 还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 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所在的“风向标”。

3.哈佛的幸福课 篇三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本·沙哈尔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即“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B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即“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他安慰自己: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可是蒂姆呢,却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待就是几个钟头。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又感到了厌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十多年前,本·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于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每天并不开心。

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可以想象,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很幸福。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

本·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能让你快乐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

3、学会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儿。

5、简化生活,求精而不在多。

6、有规律地锻炼。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会使你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更开心。

8、慷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也没有太多时间,但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事情的两个方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

4.幸福课论文 篇四

关键字:学会感恩 准许为人 积极心态

选修这一门课程不是偶然,我觉得这门课对我们的人生很重要。作为一位大学生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学习,感情,生活,还有未来的就业问题等等,对于幸福我过去真的无从谈起,我不了解何为幸福。到底什么是幸福,幸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要怎么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这一切我过去都很模糊。但是经过学习幸福心理学这门课程之后,我了解到了许多与幸福有关的知识。

本课程我感触最深的有四个点,分别是:从感恩中收获幸福、允许自己为人、放弃完美主义、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一、学会感恩,收获幸福

感恩是一个人该拥有的本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也是一个拥有健康性格的表现,更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的心。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我们只有学会感恩,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人性的美。如果生活中没有感恩,就好比生活中没有阳光,没有的温暖,没有亲情,爱情和友情。让我们一起感恩,收获别样的人生。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不要带有任何功利,只是单纯的在回忆中体会他们传递过来的幸福,在想象中寻找为他们传递幸福的途径,并付诸实践。

二、请允许自己为人

学习了本课程之后,我了解到,每个人都有快乐和不快乐的时刻,都可能有愤怒、嫉妒、忧伤等负面情绪。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在产生这些情绪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积极地面对和接受,因为我们都是人,所以这些情绪的产生是正常而自然的。重要的在于,积极接受它,并且知道自己是这样之后,如何对待,如何去做,而不是一味地压抑自己、把所有的情绪都憋在自己心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三、放弃完美主义

之前我是个对自己要求苛刻的人,我追求完美。如果我的行为达不到我心中的要求,我就会感觉无比沮丧,恼怒自己不争气;而达到自己的要求后,我又会想本来我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在行动中总是感受不到快乐与幸福。现在我明白了,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都会在你心里找到相对的完美。爱情里的相对完美就是非你莫属;友情的相对完美就是无可替代;亲情的相对完美就是时刻牵挂;天空的相对完美就是白天云彩朵朵,夜里繁星点点。不完美里的完美,才是值得追求的,完美在心里,在眼里,不在尺度里。要想收获幸福,就必须放弃完美主义。

四、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人生旅途,总会有许多不如意,倘若总处在痛苦压抑、烦躁心态中,那么在漫漫人生路上就不会见到彩虹,看不见旖丽的风景,听不到美妙的乐章。只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不幸,那么在心灵深处的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坦然接受现实,并努力去改变它。这个世界就会是鸳歌燕舞,不再是清冷郁闷、悲观失望。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钻牛角尖,从而走进心灵的死胡同。把简单的问题看得太复杂太悲观,也因此增添了许多无谓的烦恼。有时我们与其无谓的哀叹,不如换一种思维,想想失去了的,并不一定是自己不可失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也许未来会有更称心如意的,我们何必又在一棵树上死掉呢?一帆风顺只是人生一种美好期待。“人生难逢开口笑,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忧愁烦恼、挫折不幸在所难免,但切不可沉溺其中。我们需要的是尽快调整心态,以积极的行动来改变生活。幸与不幸,没有标准,它只是一种心态。无论在什么情况只要你觉得是幸运的,那么你就是幸运的。当我们不富有时想到我们拥有健康和家庭的和睦;当我们婚姻不幸时,我们不要深陷痛苦,要想到幸好跳出了者不美满的婚姻,前面一定会有一段适合自己的感情需要我们去发现。别把不幸置于显微镜下无谓放大,让不幸的感觉把你带进绝望的深渊,沉湎在其中不可自拔。只有坦然面对,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它,未来的路才会越走越顺畅。在未来追求幸福人生的道路上,我最想改变的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心态,行动,思考。

做人的基本原则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不轻言失败,因为世上难事,不可尽数,你的困难,也是别人的困难,战胜困难,是唯一的选择,这就需要你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天下失败者都可归为一种:自己放弃自己,自己毁掉自己。在今天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没有做人的积极心态,要谈立足几乎是天方夜谭,如果让消极的心态纠缠自己,只能让自己越来越灰色。改变自己一生的法则,往往不在于能力大小、环境好坏、机遇多少,而在于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做人、做事,找准自己的强项与弱点,扬长避短,善待自己,就会找到自己脚下的出路。

追求幸福是需要实际行动、需要多多思考的,行为和思想懒惰的人永远得不到幸福。先知道自己要什么,再问最想要的是什么,最不能失去的是什么。一件不值得做的事情,也就不值得做好——这是基本的心理学。遵从内心,而非别人的评价,放弃也是一种负责。减去不重要的,那些你内心真正需要的事物,才能唤醒生命的热情。做到这一点依然需要表达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断深入挖掘自己的快乐根源,这样才能有明确的目的,追寻幸福的时候才会少走弯路。我们在生活中要多体验,勤思考关于追求幸福的问题,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幸福感,然后勇于去实践它,这样才能感到幸福,收获满足感,从而良性循环。

最后,我想对本课程提一点意见。王老师的讲课十分有趣,但是也是存在问题的,我总是感觉老师在课堂与学生的互动较少,不能完全调用全体学生的热情。如果王老师在课上能增加一些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就更好了。谢谢您的课程,使我明白了什么是幸福及追求幸福的方法,必将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参考文献:《哈佛大学公开课之幸福课》

TalBen Shahar

5.幸福是什么(公开课)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彼、锹、杈”等生字。

2.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能和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幸福的含义。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 让学生体会歌词大意。“幸福”究竟是什么?(板书完整课题)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童话世界里,相信你一定能弄明白。

二、自主学习认读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识记要认读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2.自学检测:投影认读生字让学生认读,教师及时正音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画出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

2.文中一位美丽的姑娘出现了两次,都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3、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什么?

(二)互动探究

把画出的句子在组内交流。

(三)交流展示:

(1)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①第一次:“我为你们三个人的健康喝了三口。”“你们做了一件好好事,我„祝你们幸福!再见!” “你们应该自己去弄个明白。十年以后让我们„我就告诉你们。” 第二次:“你们说的话我全都听到了,你们„有益的事。”

(2)三个孩子挖井后、十年以后。

(3)第一个牧童成为一名医生给病人治病。第二个牧童在火车轮船上工作过,当过消防队员、做过花匠,还做过许多别的事。第三个牧童在家耕地种麦。

四、再读课文 深入探究

(一)问题导学

1、十年之后,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发言)

2、这些体会是怎样得来的?

3、他们对幸福的认识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互动探究:组内交流以上三个个问题,代表发言

(三)交流展示:

(1)a第一个青年做了医生。

他对幸福的理解:“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读出幸福、自豪的语气)b第二个青年做了许多对别人有用的工作。他对幸福的理解:“我勤勤恳恳地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c第三个青年留在村子里耕地。他对幸福的理解:“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我也感到很幸福。”

(2)这些体会是经过十年的努力感悟到的,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感到了幸福。(3)都是靠自己的劳动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4)出示姑娘的话,反复诵读。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现在你对幸福是不是有新的认识呢?说说你心中的幸福吧!补充句子: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五、表演童话 感悟幸福(1)问题导学: 你觉得童话故事有什么特点?(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生动有趣、充满神奇的色彩。)让我们来演一演吧。

(2)互动探究 :安排角色,讨论该怎么演。(3)交流展示:汇报表演,评议。[通过表演,加深对幸福的含意的理解。]

六、总结:

同学们演得真好!是啊,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用的事情。而不是从天而降的,希望大家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去创造幸福吧!

七、达标检测

1、完成《长江作业本》基础练习题。

2、挑喜欢的句子,摘抄积累

关于幸福的名人名言

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欧文 金钱和享受的贪求不是幸福。——赫拉克利特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徐特立

如果我们不能建筑幸福的生活,我们就没有任何权利享受幸福,这正和没有创造财富无权享受财富一样的。——萧伯纳 板书设计:

不懂幸福

体验幸福:做医生,救了很多人;

勤劳工作,对人有用;

感到幸福 耕田种地,养活很多人。

6.收获幸福 磨课总结 篇六

收获幸福

磨课总结

我们每个人心中有都一个美好的梦,那个美丽的教师梦。在实现这个梦的时候,可能要经历种种艰难,可这不就是破茧成蝶的过程吗?破茧中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挣扎。每一次挣扎都是一种渴望,一种期待,一种努力,一种对梦想的坚定不移。所以成蝶后是美丽的,是迷人的。

如今,令人激动振奋的时刻――磨课环节,终于在大家的齐心协力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回想磨课的过程,有喜有忧,又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伴随着磨课的深入进行,我们组根据研修要求,积极开展扎实有效地磨课活动。通过这次轰轰烈烈的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提高,研修组的整体教学水平也有了跨越式发展。大家忙碌着、快乐着,收获着。现将我组活动总结如下:

一、理论先导,为磨课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在研修专家的引领下,我们积极参加组内的磨课活动,研修学习中细致深刻的解读,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明确了方向。在参加远程培训的基础上,我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培训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反复研讨,大家清晰认识到,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于是,组内每位老师都自我加压,主动学习,晚上有时忙到半夜,QQ交流,手机短信息随时联系,为磨课活动顺利进行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举措,确保磨课活动扎实开展

为保证磨课活动有序的开展,我们教研组按照研修组统一要求,周密安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施。

对于此次磨课活动,我们立足人人参与,积极践行的原则,采取了“六步骤教研法”即:个人备课――小组讨论――课堂观摩――教后研讨――二次试教――反思总结。我们组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还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群策群力,创新安排以确保行动有效。

1、制定计划,确保磨课顺利进行:首先我制定磨课计划,教师个人制定磨课计划,我们将“巩固研修成果,结合莱州效率课堂要求,对接校本教研和课堂教学,探讨低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以及在阅读中有效识字的方法,将低年级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有效整合,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和阅读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研究的重点。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为磨课提供保障:由于组内教师多数是班主任,有的还是黑羊山的老师,因此磨课时间的安排,我们也做了调整,磨课活动大聚,小聚隔几天穿插进行,听课时全部到多媒体教室,课后接着评课,网络视频交流进行的`多一些。

2、反复试讲,悉心评改

(1)、备课

我们组经过商量,由宋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备课不是一人的行为,而是全组的齐心行动,共同备课。我们每位教师挖掘自己的潜力,独立构思教案: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反复推敲,几经斟酌,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同时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时间集体研讨,精益求精。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的体现、教学过程的设想、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对等方面反复思量,看哪些地方是可以配合教学过程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力求做到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要切实为教学内容服务。

(2)、教学设计的交流完善。

交流完善教学设计同样是为上课做准备,目的是集大家的智慧共同感受整个教学流程,教学目标的设置,重点的理解,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问题的预设等,每位教师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交流沟通,达成共识。执教老师按照说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形成磨课第一稿。

(3)、上课、听课、评课。

教师按照备好的教案进行上课。每次上课,就要认真听课。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听课时要有目的性,并且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我们特制订了观课标准。(展示磨课听课标准)

评课是磨课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艰苦的反复修正的一个过程。在评课时,大家坐到一起,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大家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堂课,我们要求听课者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的素质,哪些看法可能更适应将要施教的学生,这就有了比较的可能、选择的余地。从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正是有了这样的对比,不仅让执教的老师看到了自己教法、学法、课堂生成方面的不足之处,也让听课的教师感触颇多,更加注意自己上课时的这些方面,对大家的课堂实践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进行第一次试教结束,我们对宋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感觉老师讲的太多,课堂时间掌握不够充分,导致拖堂,而且学生学得沉闷,总结原因后,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研讨,就如何坚守语文本质,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教学设计中一改以往集中识字的教学方法,把识字和学习儿歌有机结合,并增加浅显的字理分析,这一次的试教,感觉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识字的趣味性增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在两次试讲以后,我们沙河语文研修二组的全体同仁再次齐聚一堂,观摩宋建丽老师执教的《我是什么》一课。这次是宋老师在备课之后的第三次试讲,在大家的殷切关注下,宋老师发挥其省优质课获得者娴熟高超的教学水平,引领孩子们在语文的殿堂上,共同感受语文课堂的幸福和美。老师和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互动是那么和谐,孩子们在老师的带动下,表现如此出色,令在场的观课老师们感动不已,欣喜无比。

宋老师的课在老师们精心的打磨下,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落实,还是教学流程的设计,无论是师生的互动,还是孩子们的识字、朗读技巧,都近乎完美。但是追求完美的宋老师还是恳切地请求每位听课老师交流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和看法,想从他们身上吸取到更多更有益于本节课的设计灵感。我们组的老师们也是毫不保留地谈出了自己的听课体会,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审视,积极的敢疑、敢说。我们组的老教师比较多,48岁以上的就有8为,但是老教师也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一点不逊色于其他青年教师。大家热烈地讨论着,不知不觉竟然到了放学时间。

经过多次实践和调整,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老师精彩的教,学生扎扎实实地学,无不感染了每个参与者,为我们进行“识字教学”指明了方向。这次磨课让我深深感受到信心在鼓励中坚定,困难在研讨中化解,好课在磨砺中诞生。

(4)、教学反思。

光是单纯的上研讨课或单纯的与教学同伴进行分析,没有每位教师发自内心的体会和感想,再多的“磨课”也是达不到提高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执教教师不仅在课后进行体会,还把上课过程中的“优”与“缺”进行言语组织,认真写好每一篇课后反思,其他教师也在内化的同时,把自己的反思发表在学校网站上,成为很好的文献资料,为大家的教学活动积累珍贵的资料。大家共同来反思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鞭策自己在教学时注意自己的各个方面,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课的教案酝酿到出台,磨课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一次次的颠覆,一次次的重整,让心灵承受痛苦的煎熬,但磨课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历程,一次次的反思修改,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理念上的冲击,就像“蚕的一次次蜕变”。而经历了这些历练之后,我们的课堂最终在录像展示课上成功上演。

三、感受领悟,推进磨课活动纵深发展

本次磨课活动时间虽短,但整个磨课的过程却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和收获。

1、教研组的成长。整整两个月,团队成员一起扎扎实实地进行着集体备课――试教――磨课――再试教――再磨……真是一种碰撞、激活、提升的过程。教研组的教研氛围浓厚了,凝聚力增强了,感情加深了。教师们在一起磨课,人人皆能上台展示自己的个人教学成果,教师之间看得也就更准,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因此在一起总能找到共同语言,讨论或交流起来气氛尤为热烈。每位教师都得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一到议课这一环节,教师们往往是经常忘了时间,仿佛是有说不完的话。办公室里、茶余饭后老师们的话题都是磨课。

2、教师的提升。执教的老师汲取组内老师的智慧结晶,达到了理想的效果。每位老师,在磨课中都有了提升。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起交流的时候,宋老师说“通过这次磨课,使我感到一次次地颠覆,一次次地重整,一次次地反思,一次次地修改,就像“蚕的一次次蜕变,最终吐丝结茧化蛹成蝶、脱胎换骨”。

3、课堂的变化。经过备课团队的精心打造,集体研磨,我们低年级对识字教学模式的掌握越来越灵动、高效,飘逸着浓郁的语文味儿。学生能够扎扎实实地学,兴趣盎然地学,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7.构建幸福课堂培育幸福学生 篇七

一、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激发学习动力

1. 准备阶段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在进行教材研讨时,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钻研,不仅关注如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关注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幸福、快乐地成长为追求。

2. 执行阶段

围绕“构建幸福课堂”这个大课题,我校每位数学教师都结合实际,选择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从静态学习走向多维动态,从独自讲解走向师生互动对话,从知识点的传授走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领学生去学习、探究、实践。

3. 反思阶段

每周,我们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组内教学研究讨论,通过教师个人反思、年级组评析、教研员的剖析,每位教师将自己的体验、感悟用教学随笔的形式进行总结提炼,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也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方式上有所改变,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比以往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更主动了。

二、完善作业设计方式,提升学力

1. 分层作业,各有所获

增强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落实“减负增效”、让学生快乐学习的重要环节。作业的设计要兼顾全体学生,既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有飞跃,又要能满足学困生的需求,因此,我们通过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进行作业设计。同时,作业设计要注意四个结合,即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相结合、基础作业与探究作业相结合、指导作业与自选作业相结合,从而夯实学生学习基础,注重层次性,训练学生学习技能,注重综合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注重发展性,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注重自觉性。

2. 错例分析,整体提高

针对学生练习实效,教师通过对学生错误题例的分析,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及时进行跟进练习设计,并通过周练、月测进行相应的效果分析。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基础知识掌握得更牢靠,学习信心更强,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具有挑战性、拓展性的练习。

三、丰富课外活动,促进兴趣养成

为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与自信,我们每学期坚持开展幸福小学数学节活动,通过数学游戏、数学比赛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搭建丰富的数学活动平台,促进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 竞赛活动,夯实基础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我校进行了“速算小能手”计算比赛、24点比赛等专项活动。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竞争的意识,让学生从比赛中思索心算技巧,获得更强的心算能力,培养学生数感。我们还通过解题能力比赛,让学生寻找多种解题方法,并进行最佳解题、最多解题方法的展示,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充满学习信心。

2. 游戏活动,培养兴趣

8.哈佛幸福课 乐观的胜利 篇八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人员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记录了参试者乐观或悲观思考时大脑活动的区域,发现大脑中有一个“乐观中枢”,将积极的情绪和大脑其他区域的活动联系起来,情绪越积极,它的活动性就越高,进而更加增进积极。

实际上,有轻度抑郁的人能够看到事情原本的样子’他们在预测未来上会更加准确,他们不会过度乐观。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大脑中有这样一个“乐观中枢”,所有人可能都会是轻度抑郁的。

未来——“光明顶”

世界在越变越好这个观点,本身就是一种乐观的偏见。但是,乐观确实会给人不断努力的动力。

拥有希望带给我们对未来的积极预期。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这个过程发生在大脑的尾状核。这个结构深入大脑内部,是纹状体的一部分,参与调控奖赏回路和预期行为的产生。当我们预感到某种好结果会随着某种行为而来时,尾状核会被激活。比如,当我们相信我们即将获得一份高额的奖金或者一块垂涎已久的巧克力蛋糕时,尾状核会将这个信息播报给大脑的其他区域,告诉它们:做好准备迎接好东西的到来。如果这份奖金是喜人的或蛋糕是可口的,这份愉悦会反馈到纹状体的活动强度上,而如果得到的奖金是令人失望的,那么这份体验也会被记录,使得下一次的期待值有所降低。

所以对于有利结果的乐观似乎是程序式的植入我们的身体的。有学者认为这种总体的乐观态度是进化的产物。如果对于死亡的恐惧超出了对于生存的乐观,对人类的生存是不利的。于是随之进化出了非理智的乐观,让人们抱有对美好未来的幻想,相信食物会有的,房子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坚强的生存下来。

乐观是“先天性”的?

有许多证据不约而同地显示,乐观是可以习得的。

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國心理协会主席的马丁·赛力格曼最初的研究是从习得的无助感开始的。他注意到总是有一些人能够抵抗这种无助感的形成。于是,他的研究开始转向是什么让这些人远离无助感。他得到的答案是,乐观。于是,他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上稍稍动了手脚,从让人们产生无助感变为让人们产生乐观情绪。这些实验后来引出了整个习得性乐观的概念形成。

马丁·赛力格曼认为乐观者会有他们独特看待问题的角度,乐观者会这样理解好事情的发生:它总是会发生的,它在很多种情形下都会发生,我使之发生。所以通过指导或者锻炼,让人在对待事情时的态度转变,就可以让乐观的精神变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有几项研究显示,青少年时期的抑郁发生是和乐观程度的降低成正比的,这也说明了在成长过程中对乐观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乐观精神不是必然随着成长而减少的,它也可以适应性地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上。

乐观的“陷阱’’

但是,乐观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达到目标,而这个目标有时是过高的,同时也会过高地估计自己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在某些情况下,乐观程度是和学术成就成反比的。过于乐观的人也经常会铤而走险。

还有些时候,我们对未来的乐观达到了一种不现实的境界。比如对自己取得个人成就和获得幸福感之间关系的乐观,为了一个预期中更好的将来而不再珍惜当下身边的人和幸福;比如对考上好大学和将来享受更好生活之间关系的乐观。过高的期望使很多人开始变得闷闷不乐。

上一篇:小品男人不易安全生产下一篇:一年级《乌鸦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