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2024-08-01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共8篇)

1.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篇一

本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定量评价模型及应用作了介绍与分析.首先详细介绍三个一级指标、八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模型的要件与内涵,其次具体讨论了应用该评价模型如何评价地域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特征.

作 者:叶明 李君亮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科技经济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6刊 名:科学管理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年,卷(期):19(6)分类号:F224.0关键词:企业 技术创新 定量评价

2.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篇二

无论置身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还是走进旧金山湾区, 人们都会被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所感染。创新精神已形成一种氛围, 激励着置身其中的每个人。

创新体系机制健全, 一流大学是创新源泉

大学是美国从事基础研究的主要基地。全世界100所一流大学中, 美国占57所, 遥遥领先于英国 (8所) 、日本 (6所) 和德国 (3所) 。一流大学是美国科技创新的源泉。在大学的建设方面, 美国给予学校与教授更大的自主权;提倡大学生与研究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在科技政策方面, 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 充分尊重科学家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给以支持而减少干预。美国教育体制灵活、教育模式特色鲜明, 具备完善的评估认证体系、先进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美3000多所高等院校中, 拥有研究生院的综合大学有300多所, 其中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等研究型大学更是科研院所中的佼佼者。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和研究经费来源分散, 各大学为争取教员、学生和研究基金而充满了竞争, 形成了大学与工业紧密联系的传统。政府提供研发战略资金, 大学和私人机构以及企业均可申请。企业与大学合作开展研发, 形成了科技技术的转移, 同时, 各个实验室亦有各自的网站发布最新的研发情况。

科学管理和政策引导相结合, 驱动创新的合理轨迹

美国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市场是企业间进行交往和协调的主要机制。政府尽可能少地干预企业研究和开发活动, 只负责关系到国家利益的重大基础性研究和国防研究的推动工作。

美国政府实施了一些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措施, 从供给、需求和环境保障几个方面来促进美国国内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强调资助基础科学以推动创新。美国还制定了有关创新的法令、法规, 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有助于创新的环境。税收政策 (包括鼓励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 、政府采购、国防工业都推动了创新活动。例如:美国加州政府通过立法将节能作为发展目标, 支持再生能源的利用, 扶持相关的科研创新项目。此外, 加州政府信息中心为全州客户在管理信息、云计算等方面提供服务。

同时, 美国政府特别重视对高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 对尖端高科技出口采取封锁或限制政策, 限制国外企业收购美国高科技企业。例如, 国会严格审议了联想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案。此外, 专利制度是美国政府用来刺激科技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有力措施。1972年的“技术评估法”、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等都为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美国的科技机构可以划分为四大系统:联邦政府系统、企业系统、高等院校系统和其他非营利系统。在美国联邦政府系统内, 国家实验室是主要的科技骨干力量。全美大约有800个国家实验室, 年度经费约占政府研发总经费的1/3。同时,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联邦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问题, 通过各种法案鼓励技术成果向产业界转移。

企业的科技研发工作在全美占有重要地位。大约3/4的研发工作是企业部门完成的, 3/4的科研人员分布在企业科研单位, 这里还吸纳了全国60%以上的研发总经费。在企业研发工作中, 大型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贝尔实验室等享有盛誉。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作用也显著增加, 特别是在科技工业园发展中, 中小企业及其技术创新活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可见, 美国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 利用合理的政策进行引导, 保证了研发方向的准确性, 为创新与产业结合创造了适宜的土壤。

让技术创新更好地体现效益

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生产与科研的关系问题。生产与科研的脱节, 是制约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它造成了科技成果难于商品化, 而且使生产企业缺乏进行工艺产品创新的技术源泉。在美国, 大学的科学研究、工程研究与基础科学一直是共同发展的。企业群体开始组建一些正式的合作研究组织, 共同出资进行基础研究。大学及其它一些专门科研机构也与企业密切合作, 联合建立科技研究中心, 这些中心逐渐成为美国高技术的密集地, 形成一套“科研—生产—设计”一体化的体系。其中最典型的成功案例即是“硅谷”。

硅谷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它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 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 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等大公司, 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硅谷拥有大大小小的电子工业公司达10000家以上, 它们生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的1/3和1/6。20世纪80年代后, 随着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在该地区纷纷出现, 硅谷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 也成为了世界各国高科技聚集区的代名词。在硅谷的公司不论其大小, 如果技术和产品水平不在世界上占前三位, 就必然被淘汰“出局”。因此, 技术创新成为硅谷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 也成为硅谷技术人员的追求目标。硅谷正是以每天推出几十项能够推动世界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的速度, 确立了在世界上最大科技创新区的地位,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硅谷, 人员不超过50人的公司占科技公司的80%, 约4800家左右, 假定这些公司的GDP值占硅谷的50%, 即l200亿美元, 那么每个中小型公司的平均GDP为2500万美元;如果这些公司的平均员工数量为35人, 则人均GDP为70万美元。

另外, 硅谷地区成功的科技企业创业者或投资者的个人资产增长也很快。一些中小型公司的创业者, 创业三四年之后个人资产达到千万美元以上的不在少数。硅谷地区也是美国个人收入最高的地区之一。旧金山及其附近地区的零售物价和房价在美国也是数一数二。

专业化的创新支持系统, 推升更高的成功率

在硅谷, 为新的高技术企业提供的支持服务应有尽有, 包括风险投资家、银行家、律师、猎头公司、会计师、咨询顾问以及大量其他专业人员。其中风险投资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技术企业不同于拥有许多真实资产的传统企业, 它的主要资产是创意、人力资源、技术与市场知识, 更具有风险性。硅谷成功的重要条件就是有一个了解技术并知道如何进行结构化交易和投资组合、为创业企业提供快速融资的风险资本行业。思科公司、基因技术公司、英特尔、太阳微系统公司以及雅虎等成功企业都是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快速成长起来的。风险资本也从成功的高技术企业中赢得了巨额回报。

靠风险投资起步的创新型科技公司在两三年之后, 基本形成“一、三、三、三”的局面, 即大获成功的企业占10%, 这些企业一举上市成功, 股票上升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经营额和知名度急剧上升;成功的企业占30%, 这些企业可以盈利, 有的可以通过上市或兼并实现公司资本的增值兑现, 风险投资公司也可得到正常的回报;一般性的企业占30%, 这些公司业绩平平, 但风险投资尚可持平;失败企业占30%, 这些企业亏损甚至颗粒无收, 走向消亡, 风险投资也赔了进去。在世界范围内高风险的科技创新企业区, 硅谷的成功率很高。

成功来源于系统的支撑。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制定支持中小企业科技进步政策的国家, 法规允许中小企业与政府共同出资进行研究并取得专利权, 鼓励将知识产权注册给中小企业, 要求国家实验室促进成果向企业转移, 拿出部分资本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研究, 允许企业使用国家实验室等等。美国在股票市场上还开辟了NASDAQ市场, 专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

3.浅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篇三

【关键词】 创新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70-02

1 技术创新体系的相关概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世界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而技术创新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然而,与资本雄厚,资源调配能力强的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着信息不灵、资金不足、管理者缺乏、无力应对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等问题,中小企业的发展呼唤一个完善的、社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外并不存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这一概念,我们对他内涵外延的界定可借鉴国际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对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功能的描述,总结出其系统结构,如图1-1所示:

我们认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是在国家创新系统中除了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以外的四个部分,即宏观调控系统、资本投入系统、知识创新系统以及中介服务系统。其联合作用,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知识、技术、经验、资金、人才、信息、基础设施和实验场地等服务,协调和沟通各技术创新主体间的联系与交流,促成合作,实现技术创新的活动。其中包括评估咨询、成果转化、知识传播、风险投资、技术服务、技术转移、教育培训、知识产权代理等服务活动(如图1-2所示)。

2 贵阳市建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1 是宏观发展环境的需要

贵阳市中小企业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加强宏观发展环境。我国自加入WTO以后,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尽管出台了多种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产权被盗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一旦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被盗,发明者就会丧失从创新投资中获取收益的机会,增加技术创新的风险,这降低了中小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和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2 解决金瓶颈的需要

贵阳市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科技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资金供应不足、抵押担保难、信贷成本等方面,迫切需要健全资本投入体系,解决贵阳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的资金瓶颈。

2.3 解决技术瓶颈的需要

除少数高新技术企业外,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依靠资源优势和原始资本积累以及采取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方式发展起来的,或依赖于大企业为之进行配套生产作为生存条件,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挤在市场容量和竞争力有限的传统产业中靠生产低技术含量的初级加工品和一般产品进行低效率、低价格竞争和模仿性创新,依靠自主创新发展新产品、创办新企业、进军新产业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2.4解决技术服务的需要

创新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技术研发公共设施。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没有能力购买大型设备仪器和建立实验室,此外,像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这样的大型生产设备以及一些大型、检测、规模设备等,都是单个中小企业无力购置和维持运营的,因此,有必要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相应的地区性设备资源共享系统,为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条件。

3 贵阳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政府宏观调控仍不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

政府宏观调控是建立贵州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制度的保证,具有系统整合作用。但目前,我省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

对中小企业管理依然按照经济成分和行业划分,分属于多个部门,形成政出多门、错位越位、多头管理的局面,使得在规划中小企业发展、制定扶持政策、改善行政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相对滞后。

普遍存在政府职能转变不够的问题。很多地方、部门仍习惯单纯采用行政手段来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不善于通过政策引导,利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产业政策上,现有政策基本上是按所有制类型和行业特性制定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向大企业,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的中小企业的产业政策及配套扶持政策。

3.2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贵阳市的科技中介机构大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创新相关的科技中介体系发育不健全。现有的中介机构大都挂靠政府部门,主要是为大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很难得到中介机構的服务。绝大多数中介机构规模小,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资源分散,整体服务功能不强,服务功能单一,行业自律性差,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也不高;企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还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3.3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直接放映了该地区科技创新主体对科技的经济投入,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区的科技创新产出。根据200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的数据,当年度,贵州省R&D经费支出共11亿元,不仅与发达城市相去甚远,与邻省相比,也是远远落后,仅略高于海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五省。(见图3)用于科技活动的资金在绝对和相对数额上都极为有限,资金瓶颈现象十分突出。

4 完善贵阳市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4.1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宏观调控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指南。贵阳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对其支持、管理与服务力度。

此外,宏观政策还应立足于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明确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放宽非公制市场准入,尽快完成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等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使民营企业获得的公平的外部制度环境真正地落到实处,这就为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政府得以依靠市场化方式推进贵阳市创新战略的实施.

4.2 健全资本投入体系

把握好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向,完善科技扶持政策,按照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发展模式,政府科技经费投入要面向实业型企业,着重支持我市投入产出大、产业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龙头企业、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的自主创新,支持自主创新的公共平台建设。加强对财政科研经费的管理,确保科研承担单位把科研经费用到实处,确保合作各方利益不受损害,特别是在科研失败情况下对各方利益的保护。

另一方面,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的支持,如创新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低门槛的融资和理财服务;政府依据其实际发生的担保额度给予一定的地方税收返还和补助,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创办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制度,增强信用意识,提高贷款安全性;建立银企合作的交流平台;研究制定《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探索建立民间融资公司,适度发展典当行,加强民间信用监管,规范民间融资组织等。

4.3 强化知识产出体系

人才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在贵州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应尽快建立创新人才的支撑体系,营造人才辈出的创新环境。通过建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考评、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速科技创新人才的形成与聚集。

通过加强大学与科研单位的创新联合,形成我市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是强化知识产出体系的有效途径。根据贵阳实际,以特色产业为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光机电一体化、汽车零部件、中药现代化、环保产业、磷化工深加延伸产业、铝工业深加工延伸产业,煤化工延伸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尤其是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知识储备和技术储备的需要,通过竞争在市域内的重点大学、重点科研院所优势集成整合的基础上,扶持建设专业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源泉的基地。

4.4 加强中介服务系统建设的指导

通过向企业提供咨询、信息和技术培训等服务,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各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市加快企业创新发展,也必须引导、鼓励设立为创新型企业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同时引导现有的社会中介机构转变观念,改进服务质量,按照诚信、科学的原则,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切实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方面的优质服务。根据创新型企业需要,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重点建设好国家级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综合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形成区、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同时,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及多种类型的企业孵化器建设,组建贵阳市技术成果转化交流中心,架通科技成果供需桥梁。

参考文献:

[1] 徐禄平、方杰.国内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M] .新华出版社,2002.

[2]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篇四

杜洪伟

天津第七市政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天津(300113)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共享也更加广泛。计算机网络面临着信息泄露、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多种威胁,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本文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相关要求和实际情况,从技术防范的角度出发,对保障网络的信息安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构建满足企业信息安全保密工作需要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安全保密;技术防范措施; 引言

信息网络国际化、社会化、开放化和个人化的特点, 决定了,它在给人们提供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信息共享”的同时,也投下了不安全的阴影。随着企业和人民对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 信息泄露、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传播甚至于威胁信息安全的问题会出现得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在企业机构中做好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事关企业发展的战略安全与重要利益。试想一下如果有关我国企业技术研究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遭到泄漏、破坏,那么就会对我国企业技术研究开发的各方面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使企业在该技术领域的研究陷于被动的处境,甚至会牵连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程,引致灾难性的经济损失后果。总之,在企业机构中做好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从技术角度出发,以未雨绸缪,预防为主,兼顾防御及修复的原则为指导,加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意识,在构建防范体系的过程中把该安全意识落实到每个技术细节上。最终构建一个系统、全面、可靠、有针对性的技术防范体系。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实质上是信息系统安全,信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系统构成,包括软件、硬件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信息安全”定义为: 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 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

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是多方面的, 具有无边界性、突发性、蔓延性和隐蔽性等新的特点。网络模糊了地理、空间上的边疆概念, 使得网上的冲突和对抗更具隐蔽性。对计算机网络的攻击往往是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 而且会沿着网络迅速蔓延。对网络信息安全防御的困难还在于, 一个攻击者仅需要发起一个成功的攻击, 而防御者则需要考虑所有可能的攻击;而且这种攻击是在动态变化的。因此,需从技术上采取综合、系统性的多种措施构建技术防范体系。

信息安全是一个综合、交叉的学科领域,要涉及到安全体系结构、安全协议、密码理论、信息分析、安全监控、应急处理等各个方面, 还要利用数学、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的长期知识积累和最新发展成果。信息安全要综合利用数学、物理、通信和计算机诸多学科的长期知识积累和最新发展成果, 进行自主创新研究, 加强顶层设计, 提出系统的、完整的, 协同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不论是局域网还是广域网, 都是一种系统, 所以系统安全问题的解决, 必然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采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运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来设计网络信息安全体系。解决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策略是技术、管理和法制并举。技术是核心, 要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 构筑起国家信息安全技术防范体系。管理是关键, 根据“木桶原理”, 信息安全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脆弱都有可能导致安全防护体系的失效, 必须要加强各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间的密切合作。法制是保障, 通过建立信息安全法规体系, 规范信息化社会中各类主体的行为, 以维持信息化社会的正常运作秩序。

3.信息安全的技术体系构成

3.1信息安全技术基础 3.1.1边界隔离技术

边界隔离包括逻辑隔离、物理隔离、信息过滤、入侵检测、防火墙、防病毒网关等,其实就是一种用于信息系统边办防护的安全技术,以阻止来自网络系统外部的各种攻击。运用该项技术首先

巨大商业、社会价值,病毒的泛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危害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也越来越大。流行广泛、各类繁多、潜伏期长、破坏力大,对储存了大量科研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构成了长期与现实的威胁。

其次就是黑客入侵。通过技术手段,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获取秘密信息或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与完整性。这是当前企业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面临的最大威胁。黑客除了在网上编写程序利用软件进行直接的攻击和破坏,还采用信号截取和声像外露信号来获取秘密信息。

再者就是存储介质失密,特别是随着移动存储介质的广泛使用,使得利用存储介质窃取信息的事件日益增多。如涉密的优盘、硬盘、光盘、笔记本电脑等。

系统漏洞,软件是编程人员设计编写的,有时因为疏忽,有时为了自便而专门设置,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漏洞。因此没有无懈可击,天衣无缝的软件系统。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系统的自身安全漏洞,进行窃取与破坏活动。

非法访问,企业机构以外人员利用非法手段进入安全保密防范措施不完善的信息系统,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的破坏活动。另外还有人为因素。例如个别人员利用合法身份与国外的网络非法连接,或者使用随身携带的摄像等装备进行的窃取行为。

以上所列举的情况是目前存在于企业机构的主要信息安全威胁,针对上述威胁我们应构建有针对性的、强健的技术防范体系。

3.2.2构建有针对性的技术防范体系

构建符合企业机构工作特点且有针对性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防范体系,实际上就是从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不同层面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进而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提高信息系统及网络的防御能力。安全保密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各种入侵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提高的,不断采用一些最新的安全防护技术,可以极大地弥补传统安全防护手段存在的不足。因此,信息安全保密的技术防范体系,是构建整个信息安全保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金允许和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应该尽可能采用先进的、且经得住实践检验的技术防护手段,这样才能有效抵御不断出现的信息安全威胁。

(1)物理安全防护

物理安全防护主要指内网借助于某些网络设备及软件系统等方式间接地连接到外网,另外还包括对网络设备保护层及电磁辐射的物理防护。物理安全防护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抑制电磁泄漏(即TEMPEST技术)是物理安全防护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主要防护措施有两类:一类是对传导发射的防护,主要对电源线和信号线加装性能良好的滤波器,减小传输阻抗和导线间的交叉耦合。另一类是对辐射的防护,既要采用各种电磁屏蔽手段,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干扰。

2)网络隔离卡:在终端机上加装网络安全隔离卡,并额外配备1块硬盘,这样就能根据使用者的需求,灵活切换内外网。

3)最直接的方法应是一人双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给专业管理人员配备2台终端机,1台接外网,1台只接内网。

(2)防火墙

目前,常见的防火墙主要有三类:

1)应用代理型防火墙是内部网与外部网的隔离点,起着监视和隔离应用层通信流的作用。2)包过滤型防火墙:数据分组的过滤或包过滤,其中包过滤原理和技术可以认为是各种网络防火墙的基础构件。

3)综合型防火墙将数据包过滤和代理服务结合起来使用。

混合使用数据包过滤技术、代理服务技术和其他一些新技术将是未来防火墙的发展趋势。(3)抗攻击、防病毒网关

5.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篇五

夏海力

(苏州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目前企业集群的崛起已经成为苏州经济新的增长点,而苏州丝绸纺织集群是苏州传统产业企业集群的典型代表,在国际和国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研究该集群的创新体系对于保持苏州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苏州丝绸纺织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构成,提出发展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苏州;丝绸纺织集群;创新体系;对策

1.引言

近十年来,苏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苏州在全国和国际上的地位、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已经成为江苏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1]。目前,苏州城市经济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集群经济,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企业集群有23个,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机械、丝绸纺织服装、轻工等行业,集群的企业总数达到7000多家。在苏州市的企业集群中,丝绸纺织集群是苏州传统产业企业集群的典型代表,在国际和国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研究该集群的创新体系对于增强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保持苏州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苏州都是我国重要的丝绸面料产销基地,是江南水乡的“丝绸之府”。苏南的丝绸发展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而真正领先于全国、为苏州今天的丝绸工业奠定坚实基础的时期应是“明、清”两朝代。从明代开始,苏州“宋锦”和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而苏南丝绸的鼎盛时期则是清朝,当时朝廷设立了“江宁”、“苏州”、“杭州”三个织造府,当时苏州丝绸的产量最多、质量最好,由此奠定了苏州“织造府”的地位,也反映了苏州当时丝绸产业的繁荣。

目前以丝绸织造为代表的纺织业仍然是苏州市的三大重点行业之一,是苏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城市名片。2004年苏州市纺织业增长22.4%,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拉动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630亿元,仅次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位居全市工业行业第二位。在全国的历次评比中,苏州丝绸产品与杭州、湖州、上海共同作为重点生产基地而并列齐名。近几年来,我市积极进行丝绸新产品的开发工作,每年一次的“中国苏州国际丝绸节”对保护和延续丝绸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苏州丝绸纺织企业集群已经在吴江地区形成,该地区已经形成了集缫丝、合纤、丝织、印染、纺织机械和纺织器材、仪器行业等配套的产业链结构。吴江地区东南部已成为织造工业区,形成了以盛泽为龙头,以周边地区为腹地、涉及南麻、平望、黎里、梅堰等镇及相邻的浙江乡镇,具有集聚优势的丝绸纺织企业集群。仅在该企业集群的核心地区盛泽,集群就拥有丝绸纺织服装企业约1700家,其中资产超亿元的骨干企业有数十家,在国内外纺织界颇具影响。2003年该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完成产值318亿元,生产聚酯切片33.5万吨,化学纤维18.4万吨,各类丝织品48.4亿米。截止2004年8月,仅盛泽地区就拥有无梭织机5.11万台,已成为全国无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和全国最大的薄型织物生产基地、出口基地、价格形成中心与产品集散地。集群的真丝绸年产量稳定在2000万米左右,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1/8和1/6,已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的产业集聚优势的纺织经济板块。

目前以盛泽为核心的该集群除了原有的真丝绸一条龙外,还形成了从化纤原料、仿丝、织造、印染、服装、服饰、制成品的一条龙生产体系,涌现了像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吴江化纤织造厂、鹰翔化纤有限公司、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艺龙集团公司、盛虹印染

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纺织骨干企业,在国内外的纺织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研究该集群的创新体系对于保持苏州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2.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创新体系分析

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近2000家,以化纤、织造、印染等企业为主,此外还有专门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服务和生产服务的专业市场、企业和技术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企业网络,其中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是该集群的核心,发挥了集群的产品集散中心和市场信息的形成、发布中心的重要地位。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创新体系主要由核心创新网络、可控支持网络和不可控支持网络等硬性要素构成[2],此外还包括一些软性要素,我们这里只重点研究集群的创新体系的三个实体部分。

2.1集群创新体系的核心创新网络分析。

核心创新网络是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灵魂,也是集群生产的核心和技术创新的源泉。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核心创新网络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以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为主导的丝绸纺织主产业链,另一部分是与主产业链紧密相关的丝绸纺织技术服务业以及染料和纺织机械等辅助支持企业网络,两者通过供应和上下游的关系形成网络组织形态,该企业集群的核心创新网络的成员,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大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率较低。

(1)核心创新网络的主产业链。该企业集群的丝绸纺织主产业链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削弱了集群创新的整体优势,值得我们关注:其一,集群的生产设备和生产能力的结构不合理。该企业集群的织造机械以喷水织机为主,目前集群无梭织机机型主要有三种:数量最多的是喷水织机,占总数的86.8%,其特点是适宜薄型织物,车速快,但原料单

一、品种单调、在织造中要产生上浆污水;第二种是喷气织机,占总数的9.4%,其特点是经和纬可以采用多种原料交织,在织造中无污水产生;第三种是剑杆织机,占总数的3.8%,其特点是可以多头取纬,最多的有8个纬,可以进行多色、多纤维配置,有利于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在织造中无污水产生,但是其转速慢、效率比较低。由于织造机械的机型和数量的结构现状,造成集群产品的低层次,大路货多,特色品种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的少;里料多,面料少;薄利产品多,附加值高的少;能源消耗量大,科技含量少。其二,集群内部的创新模式主要是模仿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目前,集群核心创新网络的组成企业间的协作互动关系较少,更多的是同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由于集群内大多数企业的规模、产品和技术能力相近,产品的质量、档次相差不大,因此集群内部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主要以仿造和复制为主,存在着“一哄而起”的问题,造成集群内部的竞争主要是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企业间缺乏合作、协同创新的理念,集群内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削弱了企业地理集聚所带来的整体优势效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集群的产业升级和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三,核心创新网络成员企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的联接方式不完善,企业间分工协作程度较低。在丝绸纺织主产业链内部,企业间缺乏有机协作的机制,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等环节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差距较大,集群产业链的各环节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是印染加工能力与织造能力不相配套,仅为织造能力的一半;二是受产品结构影响,后整理配套能力和水平很弱;三是服装行业发展相对滞后,服装用料与纺织产品的关联度不高,在整个丝绸纺织产业中没有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四是纺织机械工业薄弱,自身形成的纺机及器材需求市场空间没有加以良好的利用。这种产业链上的不匹配性使产业链的整合程度偏低,产生了管理学中的“木桶效应”,从而抑止了整个丝绸纺织产业链和产品的升级。

(2)与主产业链紧密相关的辅助支持企业网络。该集群创新体系的核心创新网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主产业链紧密相关的丝绸纺织技术服务业以及染料和纺织机械等辅助支持企业网络,为丝绸纺织主产业链中的成员企业提供技术、辅助产品或纺织机械等辅助服

务,这些相关和辅助企业是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集群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支持作用,增强辅助行业与主产业链之间更加紧密的互动将提升该集群的创新能力。例如,目前该集群拥有的数千台喷气织机全部由日本等国进口,每台售价超过20万元,广大中小企业希望能有价格便宜、质量好的国产机来代替。国外先进的纺织机械对集群内部纺织机械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由此也提升了苏州纺织机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目前在开发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国产先进织机方面,吴江万工集团与苏州大学合作,走产学研联合攻关之路,研发采用微机控制系统、电子送经与积极式开口结合恒张力控制装置及模块化组合形式的高性能喷气织机,经过一年的设计攻关已经试制成功,并有3项设计申请了国家专利,研制生产的WG2000系列喷气织机,具有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噪音低等优点,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质量也达到了国外同等产品的先进水平。

2.2集群创新体系的可控支持网络分析

苏州丝绸纺织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可控支持网络为集群创新提供知识和相关信息,目前可控支持网络由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吴江纺织科技中心,吴江市二职中等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机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和盛泽商会、福建、广东、温州商会等企业家协会等集群代理机构等五个部分构成,该可控支持网络与集群的核心创新网络之间存在着密集的知识、信息、人才的互动。

(1)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位于绸都盛泽镇,经过近20年的培育和完善,该市场已成为全国化纤薄型织物最大的集散地和价格信息中心,在全国专业市场中排名第二,综合市场排名第四,2004年销售总额达250.2亿元。至2004年底,入场经销各类纺织原料、丝绸面料及纺织机械的经营户已达到4000多户,进入市场交易的客户遍布全国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纺织品销售信息网络。苏州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如果没有东方丝绸市场这样的专业市场是不可能达到如此大的经营规模的。目前集群内的很多企业都是“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东方丝绸市场是企业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和桥梁。对于集群来说东方丝绸市场主要发挥着三种作用和功能:纺织产品营销功能、信息中心功能和对集群创新的引导功能。东方丝绸市场为集群的广大纺织企业提供了便利的销售基地和信息流通渠道,辐射和带动了企业依据市场导向,加快发展步伐。东方市场汇聚了大量人流、物流、财流和信息流,使众多纺织企业接收的市场信息又快又多,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营销手段等各方面的运作都比较贴近市场,有利于拉动企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绸都网站”的建立和发展,使其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丝绸市场的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了本地区的丝绸生产和销售。对集群创新行为来说,东方丝绸市场又是汇聚产品信息的窗口,在纺织品交易中收集了广泛的国内外市场信息,并通过分析处理形成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由于地理的邻近,集群纺织成员企业可以通过东方丝绸市场获得大量的市场信息,从而减少了信息搜寻所产生的成本。由于企业是从东方丝绸市场采集和运用信息,因而东方丝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该集群的创新方向。

(2)吴江市纺织科技中心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3年12月20日成立,该公司是由浙江恒美企业集团下属的绍兴县轻纺科技有限公司与吴江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共同组建而成,以浙江恒美企业集团为投资主体,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第一期计划投资2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0万元,第二期计划投资450万元。为了扶持该公司的创立,东方丝绸市场管理委员会首期为公司提供400平方米的经营场地,吴江市科技局从科技经费中拨出30万元作为开办费。吴江纺织科技中心主要为集群的广大纺织企业提供三种服务:(1)面料设计开发中心。部门面料原料、结构、织造工艺的分析、设计;纺织品测配色服务;面料小样、中样的设计、制作;纺织品各种质量指标、理化指标的测验;纺织品国际标准的检测及培训。(2)花样设计制作中心。提供花样的设计、分色、制版;各种花样设计制作软件的销售、安装、维护。丝绸CAD/CAM工作室。丝绸行业CAD/CAM的开发应用;丝织企业ERP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3)教育培训中心。提供丝织学、染整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纺织品分析设计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国内外流行面料的展示。目前吴江纺织科技中心有职工11人,除财务人员是专职外,管理人员全部是兼职,其主要业务是面料分析,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研发和培训。吴江纺织科技中心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还没有在集群的发展中发挥突出作用。如果该中心的力量得以加强,吴江纺织科技中心有可能在集群创新中扮演着技术中心以及中试基地的角色,为该集群的技术、知识的扩散和技术服务的提供支撑。

(3)“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于2004年5月14日成功挂网。目前,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已初步为集群发展提供了硬件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撑。集群在“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这个有形市场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网上市场”,包含企业ERP系统、企业信誉认证系统、企业资质查询系统、订单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电子支付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物流系统等20余个子系统,并且与政府网、工商网、税务网、银行网等结合,引导企业逐步实施电子商务。目前该信息平台已初具规模,与国内外纺织企业实现了信息共享,且逐步开展了B2B电子商务。相信有形市场和虚拟市场的并驾齐驱将丰富苏州丝绸纺织业的信息资源,集群中的福华织造、闽升织造、华建纺织等一大批率先加盟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已从中获益,并在开拓市场、提升企业知名度等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4)吴江当地教育培训机构。吴江当地教育培训机构如吴江市二职中等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机构等,为该丝绸纺织企业集群培养和培训丝绸纺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吴江当地教育培训机构应该努力成为集群中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基地,为集群创新提供人才基础。

(5)商会。目前该集群中的商会主要包括: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和盛泽商会、福建、广东、温州商会等企业家协会等集群代理机构。盛泽地区丝绸纺织业的发展与商会,特别是福建、广东、温州商会有很大的关系,比较典型的案例是盛泽商会组织近60家会员单位联合采购日本丰田自动织机株式会社3000多台喷气织机,仅购货款就总共节约近一亿元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商会在集群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例如,仅闽南商会就有180家理事单位和3000多个会员,其中有150个贸易公司和30个工厂。商会组织会员参与政府开展的招商引资工作,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宣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当地业主增强了信任感,纷纷来此创业,并依靠商会的渠道,加强了与各方面的沟通。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协会和盛泽商会、福建、广东、温州商会等企业家协会等集群代理机构,为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加强各种形式的技术信息交流和物质联系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是苏州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3集群创新体系的不可控支持网络系统分析。

该集群创新体系的不可控支持网络系统主要由苏州、吴江市政府及其科技局、经委等相关政府机构、外部教育、科研等知识机构以及集群内部正式、非正式的有关政策制度等部分构成。苏州、吴江市政府及其科技局、经委等相关机构对该集群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例如,科技局支持创立吴江市纺织科技中心;吴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专门组建专题调研课题组并形成了《吴江市盛泽地区纺织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此外,当地的正式、非正式的有关政策制度,如社会、文化和企业服务体系也为该集群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商会等集群代理机构,在协调集群行为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该集群所在地吴江当地的教育和研究机构较少,而且目前该集群内部并不具备完善和成熟的知识生产体系,因此丝绸纺织集群的创新必须与外部教育、科研等知识机构形成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才能保证集群的创新有充足知识和人才资源的供给和投入。目前该集群内的很多大中型企业已经与国内外教育和科研机构,如清华大学、苏州大学、东华大学、国家纺织科学研究院等

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些集群外部的知识中心在该集群的创新过程中,提供了知识、技术和人才的支持。

3.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发展对策

3.1关于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及其创新体系的几点结论。

(1)以吴江盛泽地区为龙头的该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是苏州市目前初具规模的23个企业集群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代表了苏州传统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水平。

(2)苏州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是由本土企业聚集发展而来的,以民营资本参与为主,为内生型集群,有很强的活力,而且根植性较强,但属于劳动密集型集群,产业层次属于丝绸纺织产业链的低端。

(3)在新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背景下,该集群面临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在产业高端的收入性竞争和来自其他低成本国家和地区在产业低端的替代性竞争,因此必须加快集群的产业和产品升级,以提升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该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的关键是建立完整、高效的集群创新体系,建立集群创新体系对于苏州市传统产业企业集群的升级、提高集群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5)该集群已形成了集群创新体系的基本架构,但是该集群的创新体系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低层次的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

(6)浙江、特别是绍兴在发展集群和建立集群的创新体系等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7)对于各级政府而言,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在于发现那些已处于萌芽状态而且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群,然后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促进集群创新体系和地方网络的形成。

3.2发展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创新体系的建议和对策。

即使是像丝绸纺织业这样的传统产业,如果忽视创新,也必将在竞争中走向衰败。发展苏州市丝绸纺织业企业集群的创新体系和提高集群的创新能力,既做大又做强苏州丝绸纺织产业,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解决集群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鼓励企业增加R&D投入;政府部门要搭建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建设包括社会化中介服务在内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工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创新环境;大力培育集群的龙头企业,支持丝绸纺织业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扩大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合作,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在集群落户。在集群发展中政府的功能主要是引导和服务,要从完善基础条件、理顺体制、健全制度入手,营造集群的良好创新氛围,消除阻碍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1)对政府的建议。在丝绸纺织企业集群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苏州各级政府的引导和调控是不可缺少的,纵观国内外、特别是浙江省很多企业集群的发展,都有明显的政府刻意打造痕迹。从苏州丝绸纺织业的现状来看,集群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建设不可能靠自发力量来完成,所具备的条件目前不成熟,而且即使由其自发发展,那么形成的过程会相当长,从而就会相应的延缓苏州丝绸纺织产业升级的时机,苏州各级政府在丝绸纺织集群的发展和创新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①建议苏州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丝绸纺织集群的发展对苏州传统产业和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组织专门力量加以研究和扶持。

②制定明确的集群产业和产品的升级导向政策,把集群的技术能力投资引向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提高织造业的产品档次,扩大使用领域;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印染工业的品质和技术含量;以品牌战略发展服装业。延伸丝绸纺织产业链,努力向前道PTA、后道服装延伸,加快发展床上、装饰用布,积极进军家纺领域,努力拓展工业产业用布。同时,突破防皱、褪色等技术难关做精做细真丝绸产品,适当扩量增产,积极主动地开发差别化、功能性纤维,适当发展氨纶、锦纶和PTT等新型合纤,扩大化纤纺织产业链。

③政府应该充当丝绸纺织集群重大技术项目攻关的组织者和资助者,一些目前限制集群发展、且有重大经济效益而单个企业又无力承担的技术项目、如真丝绸产品的技术问题,应由政府承担和组织研究。

④政府应该为企业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和服务平台,特别是应建立目前比较欠缺的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以培养和创造高级生产要素。

⑤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力度建立公共性社会化的技术服务体系。公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缺乏是目前丝绸纺织集群创新体系的重大缺陷,吴江纺织科技中心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目前还不能在集群中发挥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苏州各级政府应该为丝绸纺织集群建立多层次的公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并积极推动吴江纺织科技中心的跨越式发展。

⑥对集群内的重点企业进行大力扶持,使其快速成长并向科技型龙头企业的方向发展,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它们加大科研投入,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⑦苏州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积极吸引丝绸纺织业大型跨国公司在集群内落户,以提升该集群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

⑧进一步明确和提升商会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它们发挥政府在规范行业秩序方面的指导作用。

⑨在产业政策上鼓励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限制多元化经营。督促和鼓励企业家开展学习,通过组织各种管理培训来帮助企业家转变观念、培养能力。

⑩总结和提升具有创新精神的丝绸纺织产业文化,在集群内部营造有利于丝绸纺织业升级的氛围。

(2)对集群层面的建议。

①应该积极优化集群的整体结构,提高产业链的各生产环节间的整合度。应该加大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技术能力投资,消除产业链的各行业间的技术差距,限制技术落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和设备的发展。

②积极推动吴江纺织科技中心跨越式发展,拓宽服务领域,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在较短时间内成为集群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扩散中心。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要完善作为集群核心的作用,强化信息中心和交易中心的职能,提高对国内外纺织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分析能力。积极培育和完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中国绸都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络,与国际市场接轨。

③加快与主产业链紧密相关的辅助支持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丝绸纺织技术服务业以及染料等辅助行业,尤其是纺织机械业提高技术水平。

④应该加强周边的同类集群、特别是浙江纺织集群和绍兴纺织集群的合作和交流,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积极借鉴国外先进集群,尤其是意大利传统产业集群的经验,加快推动集群的产业升级。

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改善的协调统一,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参考文献

6.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篇六

不同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其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组织就会存在较大区别。

一、两权分离管理模式

所有权与管理权明确分开的企业管理模式。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企业要获得成功,在完善的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框架内,主要取决于管理者能否象所有者那样关心企业的发展。这要求企业的经理人员不仅需要特殊的技能和训练,更重要的是要把管理工作视为他们的终生事业,追求在管理阶层中逐级提升。把管理工作视为终生事业使经理人员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能够保持基本一致,企业管理的好坏,直接涉及到经理的切身利益。共同的利益,使得企业的利益摩擦相对较少,也容易协调。再者,由于经理人员的职业化,他们对企业形成一种无形的依赖关系,不管他们服务于哪一家企业,其工作能力和业绩都会对他们个人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且,经理市场对经理人员形成的压力,也会增加经理努力工作的自觉性。反之,如果经理阶层不把管理工作视为其终生职业,并为今后的升迁而努力,那么其短期经济行为就不可避免,经理人员侵犯所有者利益的事件必将时常发生。为了避免和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企业建立过程中,确立了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的制度,同时也相应地建立起对经理管理人员的监督控制机制,如果没有监督控制机制的保证,西方现代企业制度良好的运行就没有保证。

西方现代企业,具有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实行规范化管理,顺利实现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为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建立体制基础。完善的企业组织,合理的内部分工,理顺了部门相互间的生产协作关系,使企业的管理有体制上的保证,企业管理的好坏靠的是组织而不是靠个别管理人员的个人的能力,突破企业发展过程对个人的依赖,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二、传统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两权合一

传统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企业的所有者同时就是企业的经营者。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同一,使得所有者能够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

所有者同时就是经营管理者,社会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种体制会束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模式。以大企业为标准,传统企业确实存在管理上的缺陷。但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不同,它是小规模生产,管理简单,所有者亲自管理有利于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直接控制,降低产品成本。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所有者同时又是经营管理者能够产生竞争优势。我认为只要是中小企业,这种管理模式是最佳的,最能发挥企业的生产效率,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采取这种相同的管理模式。

所有者直接参与中小企业管理是此类企业的普遍特征,企业的竞争力也出自所有者能够

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作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如果所有者对企业的经营缺乏了解,即使给了经营者权力和相应的报酬,经营者仍可能侵害所有者的利益。中小企业的所有者绝对不可以在对企业缺乏有效的控制情况下,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交由他人。

中小企业两权合一的管理模式,没有完善的企业组织,生产经营不够规范,所有者凭借经验和感觉进行管理,由于决策大都没有经过科学而严格的论证,因而,往往出现决策性的错误。

在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只要是中小企业,其两权合一的管理模式将是一种常态,只要企业规模没有扩大,所有者能够胜任管理,没有必要要求企业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但是,模式不变,企业具体的管理方式却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重点不是放在建立新模式、完善企业组织机构上,而是要放在加强所有者对企业的直接控制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上,使企业更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

三、股份合作制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展趋势将是企业股权的重新组合,股权将集中到企业的管理人员手中,厂长、经理将逐渐成为企业的主要持股者,出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同一,并回到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中。因为这种管理模式最能体现中小企业的活力,是中小企业维持其竞争力的主要武器。

评价一种管理模式的好坏,不是以模式而是以效率为标准,取决于模式是否适应企业的具体情况,是否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只要某一模式对企业发展有利,它就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形式。管理模式的选择,要根据每一企业的具体情况,没有必要要求企业一律采取所谓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传统管理模式是否合适,要看它是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7.建筑陶瓷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篇七

建筑陶瓷墙地砖产品是一种功能性与装饰性兼备的建筑装饰材料,具有美观实用、坚硬耐磨、耐腐蚀、易清洁等特点,在美化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建筑陶瓷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行业规模得到较快增长,产业技术不断提升。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了我国建筑陶瓷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至“十一五”期末,我国已成为世界建筑陶瓷最大生产国,连续多年,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我国建筑陶瓷行业也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生产集中度低;二是研发设计力量相对薄弱,新产品开发以模仿为主,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三是在生产过程中,对于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新技术的应用投入不足,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增加了环境负荷,能耗高、排放大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自动化程度,跨领域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改变传统研发模式,探索建立适合建筑陶瓷行业特点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建筑陶瓷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1]。

1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 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各级政府高度关注企业在创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各类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文件中,企业作为创新工作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举措[1]。

1.2 企业持续发展需求

在行业发展初期,原有的建陶企业技术研发体系承担了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的功能,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的发展要求。这种体系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注重对具体产品、技术问题的解决,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度不够;不能充分利用行业要素开展研发活动,对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不够。

在今后的发展中,国家能源环保政策和日益成熟的消费者要求企业提供的新产品及其生产过程都能具备健康性、生态性、发展性和创新性。健康性要求在产品本身及其生产过程没有产生有害有毒物质(如毒性和放射性),是绿色和健康的;生态性要求在陶瓷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无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产生或三废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和净化并被重新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发展性要求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环境和效益的最佳配置,即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性要求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中,大胆创新设想和积极行动探索,以实现产品的创新理念和创新价值,同时,创新还要求产品材料、工艺和装备方面能够及时改进,以把握产业脉搏。

无论是国家政策导向,还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都要求企业探索建立新的技术开发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以产品创新推动企业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2.1 技术创新平台的搭建

从中国建筑陶瓷行业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未来市场需求量和需求特征来看,企业需要建立新型技术创新体系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建筑陶瓷行业研发具有多影响因素、低预见性、高不确定性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研发与生产必须紧密结合,因此,建筑陶瓷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必须涵盖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乃至生产装备技术的研究,这是单一技术部门所不能做到的。设立一个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以“三大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实现“四大功能中心”的全方位运行机制,可以对企业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全面系统的支持,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以实现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中,三大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建立内部孵化机制和相关制度实现产品基础材料创新与外观设计创新的协同创新;从研发设计、制造到非技术创新要素的价值链的协同创新;通过建立合作创新机制实现与行业上下游企业以及产学研之间的协同创新。

四大功能是指技术创新平台应具备的创新资源配置功能、创新产品孵化功能、创新人才育成功能、开放创新承接功能。通过完善和强化创新平台的四项功能。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统筹规划企业技术发展方向、制定企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决策重点课题和经费预算等重大问题,协调与研究开发相关的人、财、物等资源,检查和督促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计划实施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为孵化新产品开辟绿色通道,提供资金、人员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的便利,使科技创新成果不断适应市场需要,并根据市场需要改进创新产品,逐步形成商品,占领市场,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和价值转化水平。在企业内部,通过技术创新平台,提供技术人才之间的知识传递和经验交流途径,通过项目实施,培养技术人才。在依靠自主开发的同时,注重对行业要素的整合,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建立多种形式合作关系,解决关键的共性技术难题,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2 技术创新的方向与内容

从我国建筑陶瓷行业的现状来看,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应当通过开展研究“技术绿色化、工艺环保化、产品功能化、流程智能化、管理人本化”等内容,改变陶瓷企业“三高一资”的现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技术绿色化是根据环境价值并利用现代科技全部潜力的无污染技术,包括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资源回收及利用技术等。通过技术绿色化,从源头和结果降低陶瓷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生产出符合现代健康、绿色需求的陶瓷产品。

2)工艺环保化是指通过改善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加工技术、陶瓷砖成型与干燥技术、装饰技术、窑炉技术、深加工技术(抛光、磨边、切割)等,应用各种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使得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渣、废浆等实现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从而达到清洁生产的目的。

3)产品功能化是产品不仅能满足人们一种或几种功能需求,而且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被人们欣赏、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艺术品,向着生态化、高档化、系列化、配套化和功能化方向发展。除了性能上具有高强度防龟裂、保湿、阻燃、防渗透等,在外观上还具有美感、仿天然石、三维仿古等,在功能上重视生态平衡和绿色环保、新颖或特殊功能或复合功能。

4)流程智能化是指对陶瓷生产工艺与技术装备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等高科技改造,加强对各制造工序的数据采集,建立数据库,通过动态信息收集、分析、诊断、反馈和执行,实现制造过程的标准化运行。

5)管理人本化是指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建立了以创新成果为导向、与绩效管理相配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实现了对科技人员的有效激励,稳定了科技人才队伍。例如制定《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技术革新奖励办法》、《金点子奖》等一系列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激励。

通过上述措施,推动建筑陶瓷企业由“高能耗、高污染”向“环境友好”转变,“对稀缺资源的高依赖”向“低档原料、优质品质”转变,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实现“以制度管理为主”向“文化引导和制度管理相结合”转变。

2.3 技术创新能力的表征

建筑陶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在三个方面得到具体表现:材料创新能力、设计实现能力和流程控制能力。材料创新能力,是指通过材料研究、不同领域的技术交叉集成、运用绿色技术、改善工艺等手段,不断提高原料用途的多样性、原料与生产设备的匹配性,陶瓷生产稳定性、产品创新功能的可设计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设计实现能力,是指通过运用先进的设计设备、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对外设计经验交流、建立设计-研发-制造三位一体的协同开发机制等手段,在瓷砖产品上充分表达设计思想和内涵,从而丰富瓷砖装饰设计的多样性、更新性,实现科技创新向高附加值的转化,引导市场潮流。流程控制能力,是指通过流程模块化、管理信息化和生产专业化等手段,提高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并实现大规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三者综合反映了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是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3 结语

在国家发布的有关建筑卫生陶瓷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以技术创新和创意设计为动力,加快技术进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建筑陶瓷企业发挥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行业特点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系统集成能力,研究行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加强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新技术的研究力度,提升企业的材料创新能力、设计实现能力和流程控制能力,打造创新化、创意化、绿色化、环保化、信息化陶瓷企业,促进建筑陶瓷行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编.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年鉴(2008.首卷).2009

[2]石定环.产学研合作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国科技产业,2011,(1):33~34

8.构建中小企业金融创新体系 篇八

在上一期专栏里,我们谈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就要建立起相匹配的基础创新体系,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要善于利用资本市场,构建高效的金融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如何更好地结合?我认为要突破疆界,以“产业链”为线索构建新兴产业投融资服务链,新兴产业与金融创新互相渗透,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提高新兴产业投资质量。在构建与战略陡新兴产业相配套的金融创新体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金融创新资源的整合:专业化、细分化的金融服务,包括创新银行、科技银行、科技贷款、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科技担保,科技保险、企业上市、集合发债等;

■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官、产、学、研、金“五结合”;

■创业板和风险投资为主体的资本支持体系:技术优势与资本优势的结合,并利用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科学规划、布局新兴产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杠杆、带动作用。

目前,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在构建金融创新体系时,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齐头并进:

1.加速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原国家经贸委于1998年出台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系统地构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开端。在发展中存在着资本金来源有限、放大倍率小等问题。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鼓励多种资本注入信用担保体系,并提高效率,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从而提高放大倍率。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担保贷款风险共担、“会员制”担保、政府、担保机构和银行资金形成再担保等多种创新模式。

2.鼓励银行信贷支持科技企业。

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为此出台了鼓励措施。

其一,为“银企合作”搭平台,组织各种形式的“银企见会会”。

其二,为银行小企业贷款提供风险补偿:像浙江省于2005年开始实施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目前各地多有实践。

其三,为银行小企业贷款提供奖励:如温州每年拿出500万元,按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五的比例,对商业银行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进行奖励。

其四,设立中小企业专项贷款基金:成都高新区贷款平台公司首期自筹资金2lO00万元建立贷款周转金。

其五,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统借统还平台”,政府间接或直接发挥了增信作用:青岛就以政府出资增信、组团担保、统一借款、统一还款为手段,重点解决信贷条件不足、贷款额度在2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3.鼓励将股权、商标权、知识产权等各种形式的产权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手段。

各地不断出现创新的融资方式,包括非上市公司股权、商标权、林权、生产资料等各种类别的资产可作为贷款抵押物,进一步拓宽了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4.发展新型、细分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

除了借助政府和大型银行机构的力量,要鼓励多种专业金融机构的出现:

其一,小额贷款公司:2005年可称得上是“联合国小额信贷年”,创造了“乡村银行”小额贷款方式的尤努斯在2006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我国在2008年出台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2009年6月又推出《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目前全国各地有小额贷款公司约600家,不少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

其二,村镇银行、科技银行:除了内资介入这一领域外,2008年以来一些外资银行也将目光投向我国村镇并不断增资,像花旗银行就设立了湖北荆州公安花旗贷款有限责任公司。

其三,以中小企业或行业为细分对象发展专业化服务:比如齐鲁银行、招行绍兴分行一直以中小企业为重点开展各项金融服务,90%以上客户是当地中小企业。

5.加快VC/PE以及创投引导基金、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的发展。

2008年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发布《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促进创投引导基金的规范设立与运作,扶持创投企业发展。据预测,各级政府的引导基金总量级将达到1,000亿元,按照1:10的比例,将有lO,0001万元的社会资金投向这个市场。目前在发改委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已经超过250家。

6.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金融技术。

由于标准化金融工具适用性有限,金融创新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金融技术创新始终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微观基础。近年来,不少金融机构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深圳发展银行在国内首创造了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供应链金融”技术,服务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很多创新的金融工具也不断出现,比如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探索中小企业融资券发展等。

7,积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制上市。

能否及时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将大幅提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带动创业创新机制建设。

8l建立金融超市与金融服务合作联盟,探索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新模式。

2008年初,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国内外知名银行、金融投资机构、金融服务机构及有关单位,共同组建了国际化、多元化、非营利和开放式的金融服务平台——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战略合作联盟,其目的是积极搭建高层次的企业(信息)交流和互动平台,架起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建立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客户之间的交易平台。

随着内地创业板的推出,相关金融机构也发布了相关的创新产品。2009年8月,交通银行在深圳发布创业板服务方案,集合银行、券商、信托的综合优势,针对创业企业初创、成长、改制上市、上市后持续发展不同阶段的金融需求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上一篇:九年级unit1教学设计下一篇:科技项目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