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2024-07-10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精选11篇)

1.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篇一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从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入手,细致分析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前言:

从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大学生就业就开始成为难题,年复一年被各界热议。十多年过去了,难题没有缓解,反而越积越重。最近几年,各媒体频繁报道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以及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而政府权威部门所发布的数据,也从理性层面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本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论述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和大学生自身原因,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从政府、学校和大学生三方面的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1.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2.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4 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4 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4 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3.用人单位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轻视实践的倾向。

4.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主要存在3大误区:

(1)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2)(3)创业不如就业 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2.自身能力不足,对自己没有职业规划

很多大学生在读大学生的几年里,由于环境宽松,很多都存在混大学的心理,所以导致毕业时连一份像样的简历都拿不出手。这些大学生自身能力的缺失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60%的大学生没有职业规划的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依赖性强,创造力弱,普遍存在就业能力危机。

二、解决方法

(一)国家政策方面

1.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

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45.5%为灵活就业岗位。灵活就业是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对有意建立经济实体、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和高校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的毕业生中,农学和医学学生的就业形势最严峻。而农学、医学专业的人才又恰恰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最急需的。因此,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二)就业市场方面

政府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

同时,还应尽快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以不实之词、虚假信息吸引参展单位和学生的招聘会主办单位和个人予以查处,提高招聘会质量。

(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面

1.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2.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

学校应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选”。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方便。

针对毕业生的求职心态,高校要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观念,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多务实,少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四)毕业生自身方面

1.转变不得当的就业心理

高校毕业生应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自立自强,正视现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

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关键。

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自身交际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等,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自主创业。

给自己当老板对应届大学生来说也可以另辟一片天地。现在很多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政府在这方面也在更新观念,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

结论: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供需矛盾、市场待就业人数太多的原因,也有政策上户籍的限制原因。同时大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和就业观念的不当也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主要解决措施应从三方面入手:政府应从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大学生去西部就业,同时鼓励自主创业。学校应该从教育入手,是学校教育适合市场的需要,还要加强就业指导,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大学生自己应当注重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准,使其符合企业和市场的要求,同时端正就业观念。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2.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篇二

1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表现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2008年下半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 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总量矛盾突出

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 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的480万未就业毕业生, 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官员表示, 2009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屋漏偏逢连夜雨, 面对这样两个“过剩”的数字, 金融危机又波及全球, 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 使其不得不缩减开支, 减少人员的招聘。

1.2结构性矛盾突出

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素质与企业的需求脱节, 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以致出现“毕业生求不到一职、企业高薪聘不到人才”的局面。

2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2.1近几年来高校扩招, 毕业生人数大增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了48%, 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9万人, 接着高校不断扩招, 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到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611万, 约占城镇新增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由于扩招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就是突出的一项。诚然, 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人才, 但是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 迟早是会出问题的。

2.2当前形势下对大学生的需求减少

是否能充分就业离不开当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增长放缓, 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企业生产经营遭遇到困难, 尤其是出口企业, 用人需求减少, 有的甚至采取裁员措施, 能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也必然会减少。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2.3教育与需求脱节现象严重

一方面, 大学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 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改进;另一方面, 学校的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就为了毕业后谋到一份好工作?不是的, 工作是一方面, 学校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从这方面来提高学生素质才是高校教育根本性的任务。另外, 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也不完全匹配。

2.4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

许多毕业生存在就业渠道不畅的情况。一方面, 受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干部身份等制度的制约, 高校毕业生从非公有制企业到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流动存在不少困难, 导致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性不高。一些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 制度不健全, 难以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 城乡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 但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 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渠道也有待进一步畅通。

3相应的措施

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从国家到学生个人都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各地政府之间应该以吸引人才、促进发展为目的, 大力开展区域人才服务合作, 实现人力资源区域间的合理配置。

加强校企合作, 进行录用前实训。目前, 已经出现大学生“订单培养”的情况, 且实训与就业相结合效果良好。因此, 建议企业从注重“现货”向注重“期货”转变, 和高校签订人才智力合作协议, 设立学生实训就业基地, 建立学生实训就业合作关系。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给员工恰当的绩效评价和薪酬回报, 留住员工。

毕业生自身加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 众多大学生不进行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以后的就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大学生在进大学门的时候选择专业, 包括选择学校, 甚至选择老师等, 可能都要和就业紧紧挂钩。在就学的四年期间, 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就业紧密相结合, 逐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毕业生本身具有专业优势, 要想把优秀的自己推荐给用人单位以使今后谋求到发展机遇, 必须具备优秀的素质, 不断完善自我, 充实自我, 提高自我。在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根据经济和就业形势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期望值, 灵活择业。

面对就业困难, 我们不应该一味抱怨, 而是应该积极应对。国家、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应该齐心协力, 渡过这一就业难关!

参考文献

3.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中职生;就业心理;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38-01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用人单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与岗位相适应的工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竣,特别是对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客观上存在着年龄偏小、知识面不宽、社会经验不足等不利因素,致使他们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相对劣势。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往往会在他们心理上形成一定的困扰和误区,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排解,就会对他们的顺利就业创业产生一定影响。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就业心理主要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实际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如何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评估、准确定位,克服各种不利心理因素的影响,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能否就业成功的关键。

1.自身定位不准,存在自卑或自负心理。

现代中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的状态:一些学生在就业中存在过于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本来就是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更好的选择才到中职学校学习的,在就业竞争中,论学历明显比不过大学生,论动手能力可能比不上高职生,加之近几年用人单位在招工中有的过于看重学历,有的要求必须录用有熟练技能和工作经验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致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经常碰壁,越发加重了自卑情绪,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反应,直接影响到择业效果;还有一些学生与之正相反,存在过于自负心理,对自己估价过高,不切合实际。在择业上往往好高骛远,总认为以自己的能力,一毕业就能找到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发展空间大的就业单位,没有做好从最基层做起、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岗位的心理准备,畏难怕苦,这样往往会陷入“高不成低不就”、“选老婆越选越难看”的尴尬局面,如不及时调整心态,就会造成就业受挫,心理失衡。

2.就业目标不明,存在依赖或从众心理。

中职毕业生中绝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并没有一个明晰的思路和想法:有些中职学生已经习惯凡事由家长包办代替,认为上学时一切由家长安排,就业还得依靠家里,把择业能否成功完全寄托在自己家长身上,认为有社会条件的可以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找到合适的用人单位,条件一般的也可由家长出面代替自己与用人单位洽谈,自己坐享其成。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预先就形成了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缺乏开拓精神的印象,即使能被录用,也会对未来个人发展形成严重阻碍。有些中职毕业生面对众多用人单位,则是满脸迷茫,感到无所适从,只能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多数人选择哪里,我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挤,我就往哪挤。”他们盲目地认为大多数人都想选择的肯定是好工作、好岗位,肯定会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利,而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的专业和能力优势,忽视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和自我创造性,即使被录用也往往无法发挥自身优势,在工作中碌碌无为,空留遗憾。

3.择业心态不稳,存在攀比或不满心理。

中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攀比心理,有的认为自己在校学习期间,不管在学习成绩、专业技能还是在思想品德方面都比别的同学强,所以在求职过程中一定不能比别人差,即使用人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如果别的同学找到待遇环境更好的单位,自己心理上就感觉有落差,越比较越觉得人家的单位好,对自己选择的用人单位最终彷徨放弃,这样往往会导致丧失良好就业时机,也阻碍了自己的发展前途。有些中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因遇到一些不公正待遇,或对国家就业政策、社会丑恶现象过于悲观,就产生了强烈不满情绪,愤世嫉俗,心理失衡,认为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使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从而产生了消极心理和不健康行为,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就业和顺利择业。

二、解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更新就业观念,提升职业满意度。

选择职业是人生道路上面临的一次重要抉择,面对选择与被选择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种种困惑与错误的就业观念,很多毕业生一味的追求职业的稳定与安全,毕业后,一心想到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就业,认为这样才有所保障,但从未来的人事制度改革趋势来看,职业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都是相对的。还有部分毕业生对管理及技术岗位的期望值过高,过多的看重职业的社会地位,过分的追求经济报酬,片面的追求精神的满足和经济的满足。此类的观念都是阻碍正确选择职业的绊脚石,只有帮助中职生摒弃错误观念,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提升其对所选职业的满意度,让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才能使毕业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2.培养职业兴趣,增强职业沉浸体验。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带有稳定、主动、持久等特征。兴趣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人的个性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应对自己的兴趣有一个客观的分析,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调整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应社会需求,并且以兴趣为引导,增强所从事职业的内在动力,增加自我对职业的沉浸体验,发挥自己的潜能与创新,从而提高工作热忱及工作效率,使自己的才智和心性得以更大程度的提高。

3.提高职业能力,加深职业素养。

能力是影响求职与择业的重要因素,因为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一定的能力。能力因素对职业的选择起着筛选的作用。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锻炼中应用并得到提高的。并且任何一种具体的职业都有其特定的素质要求,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以专业教育为主导,中职生应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作为自己职业成功的基石。同时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职业也不断的被赋予新的内容,在面临来自职业的种种压力时,我们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才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才能为自己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4.克服择业心理困扰,学会心理调适。

4.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篇四

文章时间:2011-4-

2物业管理是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矛盾集中体现的领域,规范的物业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总体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据松滋市价格举报中心的统计,上半年物业收费管理的投诉占整个投诉总量的 30%,成为市民投诉的热门。业主对此反映强烈,迫切要求采取措施加强整治。为此,本着对物业收费管理的研究与探索,倾心维护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促进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全市各物业公司的收费价格及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住房市场化、物业服务社会化的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物业服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我市的物业管理企业从2005年前的2家发展到目前的12家,其中三级资质有7家,暂定资质5家,管理着松滋城区40个小区。通过对12家物业服务企业和小区居民的调查,可以看出我市物业服务企业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主要是物业管理范围不断扩大,设施设备逐步规范,人员素质、物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很大提高,物业管理社会化的步伐在加快。二是行业地位日趋突出,物业管理初步建立,市民意识有所增强;物业管理正在形成一个产业,成为城市管理的生力军。三是改善了居民的居住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二、当前物业收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不规范,设置不健全。大部分物业服务企业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子公司,物业服务企业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同属一个公司领导,未达到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要求;也未能协助小区业主成立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导致物业管理服务合同无法签定,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无法沟通,致使双方产生不信任。小区和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机构设置不健全,无量化标准,无创新意识,存在管理单一,缺少经营理念。

(二)水电损耗差额,通过提价弥补。目前松滋市区尚有以宝丰小区为典型代表的没有实行水电抄表到户的小区,这些住房主要是2004年以前建成的,对总表与分表之间发生的损耗,物业公司采取提价这种简单的办法来分摊差额,水电损耗数量不向业主公开,提价标准也是单方决定,若业主稍有不满,物业公司便以停水停电相威胁。造成双方矛盾更加激化。

(三)收费手续不全,明码标价不力。按照《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物业企业在取得《物业管理资质证书》和《工商营业执照》后,按《物业收费管理办法》的要求由房产部门办理小区等级评定后,到物价部门核定物业收费标准,办理《湖北省服务价格(收费)监审证》,方可依据批复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同时还要在小区出入口处设置收费公示栏。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只有不到一半的物业企业办理了收费证件,有的还是一个收费证件几个小区使用,没有实行“一点一证”。同时大部分物业企业没有按照规定实行明码标价,即使标价也是内容不全,格式不规范。

(四)收费标准到位,服务水平打折。根据物业企业资质等级以及提供的服务不同,松滋市目前实行四个级别的收费标准。但有的物业企业按物价部门核定收费标准收取费用后,对业主提供的服务却大打折扣。

三、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物业公司数量急剧增加。但从总体看,发展参差不齐。企业管理规模过小,综合实力差,专业化水平低,服务理念不强,追求利润至上。由于物业公司成立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从事物业管理、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缺乏一批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加之管理和培训又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一些物业公司对物业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打扫卫生、小区看护、收取费用等简单层次上,甚至把对物业的管理曲解成对小区居民的管理。

(二)收费管理缺位,导致矛盾激化。相关职能部门疏于对物业公司的日常监督、管理,没有扮演好“裁判”角色,很多小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立业主委员会,对物业公司缺乏监督,致使物业公司只顾收取费用,不履行管理、服务义务。再加上缺乏沟通、交流,导致双方互不理解,矛盾加深。

(三)前期物业管理阶段,不是由购房者来选提供服务的企业,业主易对价格产生不信任感。前期物业收费合理性受到怀疑,双方在收费环节上容易产生对立。

(四)业主委员会工作滞后,没有形成和发挥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没有真正的参与到物业管理中来,对物业服务与公共财务的收支疏于监管。同时,由于业主委员会自身缺乏对物业相关政策、规定的了解、理解和运用,致使物业企业单方说了算,而业主委员会却对物业的管理事项难以决策。

四、加强物业收费管理的对策

(一)严格明码标价制度。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专门就物业收费标价问题出台了《物业服务收费明码标价规定》,物业企业必须按照要求在其服务区域内的显著位置或收费地点,采取公示栏、公示牌、收费表、收费清单、收费手册、多媒体终端查询等方式标明物业管理企业名称、收费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计费方式、计费起始时间、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价格管理形式、收费依据、价格举报电话12358等。物价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乱收费的物业公司从严处罚,减少乱收费现象的发生,维护好小区业主的切身利益。

(二)完善定价机制。要确保价格和服务标准相适应,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物业收费管理办法,要根据居民的不同消费需求,测算不同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档次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充分放权于民,由价格主管部门确定各小区等级中准价格,确定上下浮动幅度,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企业根据服务质量协商议定,报价格部门备案。协定价格采取,能上能下机制,由服务质量决定。

(三)加大对物业管理的正面宣传和引导,让居民了解推行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花钱买服务”的消费意识。尽快扩大推行物业管理招投标机制,彻底打破“谁开发、谁管理”的垄断经营模式,让业主与物

业管理公司在市场中进行双向选择。这样两者才有感情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收费纠纷,物业管理才能搞好。

(四)由市政府组织整治,逐步化解问题小区物业管理收费纠纷,避免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构建和谐、规范、有序的物业服务收费秩序。

(五)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水平。周到的物业管理服务是每个小区业主的共同希望,物业管理企业应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的情况下,增强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物业管理水平,保证其所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达到或超过物业管理的收费水平,以促进物业管理服务及物业管理收费的良性循环。

5.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篇五

随着高校近年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较高层次的人才资源,其就业过程是国家和社会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当前如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主要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毕业生自主创业两种。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我国目前的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来看,初步实现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就业市场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主要途径,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人才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户籍制度的制约。因为现行的户籍制度,很多毕业的大学生考虑到落实户口,很多人不愿意到私营企业里找自己合适的工作,一些大城市落户仍然受到严格限制,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跨地域流动,成为影响人才要素市场的重要因素。

2、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滞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之处主要表现在:单一的国有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并存的新形势;现行的“人档分离,收费管理”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不符合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且传统人事档案的采集利用制度也不符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

3、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但是由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辞退、辞职的暂行规定与公务员辞职、辞退的暂行规定的不完善之处,影响了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出口,导致了人才市场供需主体难以完全到位,人才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改进人才市场发展思路,树立区域人才合作机制战略

2、优先建立、培育、发展起区域人才市场,解决基础问题

3、以人才市场信息化为突破口建立、完善区域人才合作机制

4、建立、完善区域人才合作机制的具体措施

二、毕业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年轻、激情,而且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者提供了诸多条件,但也会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准备不足。顽强的意志是创业的脊柱。在创业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如果无好的意志品质、不懈追求的精神,就不会取得成功。从对近几年曾涉足自主创业的大学毕

业生的情况分析来看,不少创业者往往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他们对创业的艰苦性心理准备不足。

2、资本筹措困难。资金不足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研究生创业的首要难题。创业需要资金,对于某些领域的创业甚至需要大量资金。但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市场还很不成熟:一是投资者少,资金有限;二是管理不规范,投资风险大;三是上市条件高,投资不能及时抽出,继续其他项目的投资。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投资者很少,数量有限。

3、企业管理经验缺乏。首先,从一份抽象的创业计划书到成功的市场运作,整个操作过程还需要借助长时间积累的管理经验加以磨合,这不是啃一啃纲常条目的书本理论就能达到的。其次,在成立了公司之后对于如何建立财务制度、人事制度、行政制度等等,学生创业者并不很清楚,要自主创业办一家公司,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自己打理,工商、税务等等部门都要进行沟通、打交道。这个面特别得广,对于一位刚刚跨出校门的学生来说很难,即使有这样的学生,也是极少数的。

当今社会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诸多的创业条件和环境,但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有效筹措资金

企业由人才、产品和资金所组成,资金不足,往往会导致创业者支付负担过重,无法成就事业。学生刚刚踏上社会,很少有足够的资金积累,学生创业者应更多地具有“多少实力做多少事”的观念。资金来源可以借于亲朋好友,也可以借贷于银行,如果企业拥有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成果,还可以寻求风险投资商的资金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首期资金,如果没有企业的信任和投入,一般往往由团队成员共同出资。

2、组建优势互补的团队

自主创业要处理的事情面广、量重,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有效地应对各类情况。组建创业团队则能有效进行创新与经济管理的互补。如果具有有效的管理,还能保证创业团队形成最大的合力,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在组建创业团队时,应注意创业团队成员的性格搭配、角色分工及对公司远近期目标、策略制定、股权分配的认同等等,因为这些都是与企业成长相关的创业团队建设问题。

3、建立广泛有效的社会关系

一个初期开办的公司往往需要得到各方面的帮助才能得到发展,创业者需要在社会环境中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对于学生创业者,建立广泛有效的社会关系,是摆脱在与社会创业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因素。

4、要有长期规划

创业者要选择自己熟悉又专精的事业,初期可以小本经营或找股东合作,按照创业计划逐步拓展。企业应先求生存再求发展,扎好根基。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企业尤其注意勿好高勿

远,必须重视经营体制,步步为营以求创造利润。同时作为创业领头人要在企业发展中逐步形成好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和经营策略,发挥企业全体成员的力量,求得企业的发展。

6.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篇六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弱势群体 就业

20xx年3月,九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表明弱势群体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主要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残疾大学生群体、市场需求较弱专业的学生群体、女性大学生群体。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是女性就业受到歧视,我国也不例外。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形势下,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弱势群体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上更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

一、大学生就业中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

1.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大学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之一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为各种因素,比如社会关系、户口等的限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很难。因为他们多是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经济基础薄弱,且无人脉,单枪匹马努力;如今就业成本又高,压力大。

2.女大学生就业受性别歧视。多年以来,女大学生就业率远远低于男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也比男大学生低,就业门槛又比男大学生高。究其原因是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或显性或隐蔽的性别歧视。面对求职受到性别歧视的压力,有些女大学生干脆当“毕婚族”,一毕业就结婚,把找到婆家当作就业了,甚至有的没毕业就辍学嫁人,甘心做家庭主妇。用人单位招聘中性别歧视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均衡发展,造成了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女性的保护,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都有相关规定。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人单位并没有真正按照这些法律法规去实行,致使女性就业机会难度很大。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群体中的精英,遭遇就业歧视是不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的。

3.残疾大学生群体就业受歧视。残疾大学生劳动能力方面不如正常人群,但他们也可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国家用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与正常人平等上大学的机会和平等就业的权利。但他们仍受到较多用人单位的歧视。在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有绝大部分的单位明确表示不会接收一名有生理缺陷或身体疾病(非传染性)的学生。在一些招聘信息上还写有“身体健康、没有残疾”这样的字眼。这样的就业歧视会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伤害,因此会更加消沉,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4.市场需求较弱专业的学生就业也相当的难。原因是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缺乏前瞻性和敏锐感,专业设置没能与市场需求连接起来,不能很好地把握目前社会的需求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所培养的学生往往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有些学校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和调整专业,而是单纯从自身师资条件出发,从而导致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没有特长,更难以就业。

二、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的相应对策

1.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加强职业指导。广义的职业指导是指为劳动者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为其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验和技能,是择业的准备过程和选择过程,其中,准备过程更为重要。我国教育界有关人士通过对国外职业指导的称谓和工作任务的分析,认为职业指导有以下具体内涵:它是帮助择业期的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应的职业的一项工作;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它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高校职业指导是依据学生个人生理、心理特点,引导其培养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教育和指导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根据外在要求和内在特质选择并适应学业或职业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当中。高校应以“一切为学生成才服务”的文化理念,将学生的职业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或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针对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进行个体化、专业化、全程化的指导。向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解读有关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情况争取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学校应针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针对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进行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合格的市场需要的人才,注重培养弱势群体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对就业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学生要适时提供经济补助。

2.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弱势群体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学校主动与有关用人单位建立机制,建立长期的供需伙伴关系,开展订单式培养,帮助弱势群体学生就业。与需求相关专业的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就业“四位一体”的培养新模式,实现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双赢”局面。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应多走访各种与本校培养专业相关类型的企业,通过多次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互信关系。学校给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时,就岗位的需求一起共同探讨分析,提出合适的需求条件,可适当侧重于就业弱势群体学生,让他们尽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3.建立导师制,加强师生关系,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学校老师与弱势群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能更好地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辅导员给每位弱势群体学生建立个人信息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个人信息,如家庭情况、健康情况等。学校给每位弱势群体学生安排一位就业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应全面了解他们的个人信息,在就业推荐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学习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学生,给予他们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帮助他们通过自身主动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种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帮他们分析自身的情况,指导他们如何扬长避短,调整就业期望值,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就业知识、就业技能,争取成功就业。在他们应聘失败的情况下,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及时总结。即使他们离开学校在外找工作,指导老师也要跟他们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帮他们分析解决就业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此外,指导老师应对就业弱势群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由于自身原因,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出现诸如紧张、焦虑、自卑等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在对其进行职业指导时应加强心理方面的辅导,解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克服求职时的心理障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7.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指导工作

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1999年开始,我国政府决定大规模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几乎呈几何数增长,在“量”的方面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人数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3月10上午10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同志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指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再加上今年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所以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同样也是严峻的。”仅此数据就比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打招生以来第一个就业高峰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约187.9%。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从大环境上来看,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以及部分高校内部专业结构的失衡等方面,导致学生就业难度大大增加。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恶劣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强烈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整个国家2008年全年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放缓,同比2007年增幅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来的最低。在此环境下,大部分用人单位减少了用人需求或暂停招募新进人才,甚至不同程度地在裁员。这直接导致大批的应届毕业生面临着与往年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单位裁员下来的人员、欲跳槽人员、转业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共同竞争有限的就业岗位的局面,就业市场上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整体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长,增加了就业难度。2005年毕业生338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比2008年多52万人,创历史新高。一方面整体就业需求市场在萎缩,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刚毕业出来没什么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可想而知。

高校内部专业的结构失衡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一些专业设置不合理,市场定位不准确。高校在加速扩张的同时,未能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对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做出相应调整,直接导致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现出知识面较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社会适应力较弱等特点。

(二)从目前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情况分析,出现的问题也不少,包括就业形势认识不清,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求职技能和技巧,求职心态不正等。

就业形势认识不清,择业观念陈旧。虽然现在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都在逐年增长,参加招聘会的人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地布满会场;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各方面出现的结构性调整,使得很多学生盲目乐观,对于就业难度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对于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学生没能全盘细致地了解,只是凭着一腔热情找工作,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依旧把自己当“天之骄子”来看待,没有从金字塔的顶端走下来。

自身知识结构不完善,本领不过硬,竞争力不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不认真、不努力、不刻苦,该用在学习上的时间用在吃喝玩乐上,导致虽然每学期考试能过关,但无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无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有部分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求职技巧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连自荐信都不会写,哪些需要在应聘材料上重点突出的都不知道;与面试官交谈时,坐姿不正确,说话心慌脸红,语无伦次,等等。这些都说明在大学期间这个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时期里,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利用大学校园所提供的客观有利环境锻炼自己,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虽然现在网络通讯行业异常发达,但个人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不强,学生无法从浩瀚的就业招聘信息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单位信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欲通过网络形式投简历,但因为自身定位不准确,信息不对称,导致很多网投的简历都石沉大海。

学生自身心态不正。第一,自我期望值过高,不少学生自认为能力出众,从政、经商、做学问都能玩得转,伸手就可以出成果,往往容易错失良机,在就业时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第二,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要求月薪高,生活好,不辛苦。都想留在华东沿海发达地区,进知名企业,不愿回家乡或去西北部偏远地区。第三, 相互之间进行攀比,即使应聘上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却依然在观望,期待能找到更高薪的工作,一山望着另山高,机会往往就这样溜走了。第四,过分消极依赖学校和家长的安排,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特别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还有的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被别人拒绝了几次,就悲观地认为自己能力不行,肯定找不到工作,一味妄自菲薄。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

(一)摆正心态,认清就业形势,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

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既要看到自身的优点和特长,又要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各种渠道,尽早获取相应的就业信息,关注时事新闻,掌握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与社会关注热点,第一手掌握国家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而发布的相关帮扶政策。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到就业求职的大潮中,主动推销自己,先就业后择业,不盲目追求一步到位,不计较眼前利益的得与失,在工作中培养经验,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能力的培养。

文化素质是基础,每个在校大学生都要珍惜大学里学习的宝贵时光,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学会在大学里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机会,努力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除了上好该上的课之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多利用学校搭建的平台,全面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等。大学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能力的学习,用较强的整体实力和突出的个人优势为自己铺垫美好的未来。

(三)开展系列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增加社会实践实习的机会。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既介绍本地区的就业形势,又介绍全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其次,结合当前就业形势,请权威就业指导专家走进校园开设系列讲座,帮助学生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目标,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尽早为就业做准备;由于学校内学科专业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学科内容的调整也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局限性,为了能使校内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同步发展,学校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活动检验自己的所学,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积累必要的社会经验。

(四)充分发挥辅导员和专业任课老师的职能和作用,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

辅导员通过班会及个别交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有针对性地在就业求职道路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辅导员与学生应建立新型网络信息传递方式,通过更为方便快捷的方法将收集到的最新的政策信息或招聘信息传递给大家。专业任课老师也可以通过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地位和影响,多渠道地收集相关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推荐,这样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鼓励学生到祖国的西部和偏远贫困地区支援建设。

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只盯着华东沿海大城市,只盯着知名企业,不把目光多转向二三级城市和中小型民营企业,这样就给就业带来很大的局限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将自身特长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积极投身到伟大祖国各行各业的建设当中去,而不是以地区和薪水作为自己求职的唯一标准。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也是备受社会各方关注的一件大事。在新形势下,机会与挑战并存,我们唯有认清现实,把握机会,才能更为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为学生和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佚名.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611万就业形势严峻[EB/OL].http://www.chsi.com.cn/lh/jy/200903/20090310/18840800.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90226-402540710.htm.

[3]林永和.毕业生就业指导[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4]李开世, 钱晓, 鄢万春.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10.

8.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就业对策

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虽然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但是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大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在内容上,它应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如今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必须具备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才能服务社会、适应社会和赢得社会。同时,对高职院校而言,要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当成一项重要工作,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折射出学校的办学水平。

一、高职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其就业能力的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其发展已离不开大量高级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而高职与社会经济又有着密切关联。所以,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初期吸取了国外的经验,着重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但连续多年的扩招,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使在校生的数量以几倍的速度增长,造成普通的高职毕业生缺乏真正的高等职业技术。

在就业方面,虽然传统大学教育质量下降的情况已是现实,但由于其学生的学历层次较高、学校品牌较好,并且部分用人单位存在着看重学历的现象。故而,名牌大学的学生就业问题并不十分突出。然而,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不乐观。有许多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重学术、轻职业”观念的影响下,专注于升格和转型,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使其办学与人才市场的需求脱节,再加之专科的低学历层次,更使不少高职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虽然现在的高职学生较以往在就业观念上更加理性、自主、务实和多元化,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亟待改善和提高的,否则会阻碍高职学生日后职业的健康发展。

1、人文素养欠缺

现在,用人单位在录用学生时,往往会将自己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所需求人才的个人素质相结合进行综合考量。这种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的人员招聘趋势在今后会越来越普遍。因此,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过硬技能,而且还需意志坚强、个性健康、品德高尚,有着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人文精神。如果高职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的话,那将对其以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就业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途径,其就业能力的高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得以体现,这要经过用人单位的检验并得到认可。故而,就业就不仅是综合素质的展示,更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部分高职学生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意识,致使其优势在职场竞争中难以显现。

3、就业技能不熟练

双向选择的就业观念已经是深入人心,就业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高职毕业生充分准备、准确定位、主动出击、果断决策,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那些职业生涯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准确或准备不足的学生,往往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过于理想化或盲目从众,以致其就业不顺。

二、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1、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个人对各种环境信息所表现出来的一贯反应,包括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主动性、忍耐心、独立性等个性特征。有的高职学生由于压力较大、家庭经济困难、人际关系失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方面的障碍;有的高职学生敬业精神不足,不能过吃苦耐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能力。

2、知识结构。高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是就业时用人单位非常看中的一个方面,高职学生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因为没有一定的知识贮备就不可能在工作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知识越广泛,思维越开阔,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3、基本技能。在大学生活的过程中,沟通能力尤为重要。求职面试就是一个面对面的沟通过程。另外,外语、现代信息技术、文艺、体育等技能的掌握情况,也是构成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要素,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的质量。

4、应聘能力。高职学生通过面试获得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非自然形成。高职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不仅需要实力,也需要广泛意义上的求职技能。它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良好的心理调试能力等。

三、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深入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二)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就业。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辩证的分析就业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二是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要求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首先要学会生存,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

2、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从容就业。一是高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困难时,及时解决心理冲突。二是家庭要和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关心和引导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化解和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负担,引导和帮助他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周继庭,树玉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高职学生就业思想教育体系[J].民办教育研究,2010,(1):14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和大学生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李科利.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35

[4]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出版社,2003.

9.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九

来源:北方文学杂志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陶蕊娜 纪晓艳(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四川乐山 614000)

内容摘要:至1999年以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15万,2002年145万,2006年更是达到了413万,到2010年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00万人;10年间,就业人数增加了5倍之多,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女性人才的就业情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 就业难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女生的数量逐年成倍增长,其增长率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从38.31%增加到43.95%,基本上已经撑起了“半边天”,但是就业率却远远低于男生。在中国目前就业形势总体严峻这样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1、求职过程中的性别歧视

很多参加了求职的女大学生纷纷表示“求职过程中性别歧视太正常了,没有办法!”,相当一部分女生一方面对此愤愤不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近日,国内大学生就业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完成了一项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专项调查,该调查显示,2010 届女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29.5%。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岗位上明确表示“只招男生”或者是在最后录取的时候拒签女生。另外在全国妇联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中显示,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机会;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90%以上的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56.7%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特别是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另外在工资待遇方面,女大学生更是遭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周期、生育期、哺乳期等等会对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同等条件下在薪酬方面也只有男生的80%——90%左右。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女大学生晋升的机会也比男生也要小。

2、就业渠道不完善

根据女大学生择业的行为模式和男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很少会选择直接去就业单位拜访,更多会选择家人、朋友介绍。在遭遇求职失败后,大部分的女大学生在短期内会表现出消极心态,同时女大学生求职失败的比例比男生多才多21%。从心理特点的角度分析,女性相对男性而言比较纤弱,心理上依赖思想较重、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差。在求职过程中,女大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更易退缩焦虑、自卑自闭、不切实际,导致女大学生的就业变得更加艰难。另外女大学生择业选择的面较窄,大多数女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受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较大,更多关注的是一些轻松、稳定、压力小的行业,如国家机关、医院、学校、等就业单位。

3、女大学生的自身能力

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对就业本身就缺乏自信,因而降低了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相对于男生,女生身体素质要稍差一些,意志薄弱,心理素质也不如男生坚强,对周围的亲戚、朋友有强烈的依赖性,有些女生进入人才市场内显得很羞涩,言谈举止不大方,显得很不自信;还有的女生去应聘工作时还要父母或男朋友陪同,没有独立自主精神。另外,“毕婚族”的出现,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也体现了女大学生对物质婚姻的盲目追崇。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女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们充分就业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发挥女性独有的优势,积极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鞍山华夏巾帼社区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素荣在两会上提出,社会发展了,社区服务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女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到社区就业,拓宽就业门路。女大学生还应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把握机遇,积极主动就业或创业。据分析,女性生来具有语言能力高于男性的优势,另外女孩子的天性普遍比较柔和,容易与人相处,其次女性的忍耐力、其耐心和韧性均要比男性强。

2、完善学校课程,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青年歌唱家谭晶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建议高校设立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技能课程,尽早安排学生接触社会。”大学生从学校走上社会,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拓展训练,组织培训,积极参与实践等多种方式提高她们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适应能力等等。高校还应加强针对个别女大学生就业的辅导,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同时通过开展就业技巧、求职心理健康、求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的讲座,增强女大学生的求职信心。

3、政府出面,舆论支持,营造良好的就业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

在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前提下,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女大学生的就业的情况,应制订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女大学生就业干预机制:修正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保障平等就业的法律体系;深入开展男女平等

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形成支持女大学生创业的舆论环境,为女大学生提供有效的职业指导、创业咨询,增强女大学生自我就业、创业的能力。

10.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及对策 篇十

1.供与求平行回升,供求抵触并不凸起。全国共有505所学校创办有计算机本科专业,共有在校学生近30万人。同其它专业比拟,红色警戒,这两个数字均居国内第一。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明显显。权衡毕业生就业状态的尺度,既要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率,又要斟酌毕业生的就业品质。四五年前,我国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大,盘算机专业十分火爆,毕业生非常热门,最多时毕业生与用人需要信息的比例高达1:10以上,名牌学校的比例甚至更高,学生就业堪称是“天子的女儿不愁嫁”。

给你推举多少个学校:你能够看一下专业特色,都是计算机十分杰出的。

*******************************************************************

目前,我国有1180余所高校开设有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人数超过80万,专业的设点数和在校生人数都位居全国各专业之首。但是,随着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走低,一些考生及其家长也开始感到迷茫: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及前景究竟如何呢?

观沧海:寒流?暖流?

20世纪,我国每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仅有5—9万人,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业长期处于“卖方市场”。本世纪,随着各高校竞相开设计算机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步入“买方市场”。

IT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首先,用人单位普遍提高招聘门槛。有些用人单位强调应聘者的英语水平、IT证书,有些用人单位则要求应聘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初次就业率走低,起薪下降。其次,由于留学人员大量归国,国内博士、硕士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多,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层次在不断降低。计算机专业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电子商务等相近专业间相互挤占就业岗位,就业空间逐渐“缩水”。再次,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各学科专业增开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最后,社会需求越来越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就业率则为60%~90%。

大学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是世界高等教育各学科专业共同性的问题,而不是我国计算机专业独有的现象。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趋于稳定,初次就业率走低,这些都是从一种过热状态向良性状态过渡的正常变化。从整体来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起薪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计算机专业仍是年轻人升学和择业时的首选之一。未来十年,我国每年至少需要100万IT人才,其中计算机人才需求量在40万以上。从根本上来讲,并不存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将依然严峻,但不会恶化;会遭遇“寒流”,但不会进入“严冬”。

细思量:就业难不因人才过剩

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失衡。人才培养脱节。本科计算机教育中,单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下的单一的培养规格,难以满足众多领域的社会需求。高等专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大多是传统的计算机学历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一些毕业生既无扎实的理论功

底,又无娴熟的应用技能,便难以适应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需要,更难以适应IT行业的从业要求。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面向IT企业,虽然办学方式相对灵活,但仍受到实战项目缺乏、实训基地短缺、来自企业一线的高素质师资匮乏等因素的制约,未能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市场渠道不畅。中西部地区IT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沿海地区IT产业发展迅猛,但由于种种政策限制,加之人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中西部地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到沿海地区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此外,一些行业的自我保护也给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进入带来了较大障碍;一些用人单位只认学历不论实力,为专科生的就业设置了很多障碍。目前就业形式正在多样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存在大量已实际就业,但学校不易统计的“隐性就业”现象。

1)))如何面对人生首次就业

 认识到就业不仅能给我们带来一份经济收入,也可以找到一个发挥我们才能的舞台。 认清形势,认知自我,找准自己的定位,准确出击。

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应该积极主动,勇敢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 注重学习,同时要懂得总结经验教训,在失败中不断提升自身。

2)))充分认清形势

一次就业即终身就业成为历史,短期就业和多次就业成为就业的主流脉象。 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用人单位。

 就业不再紧盯大城市,中小城市的机会被看好。

 新兴就业形式已出现。

 自主创业也悄然兴起。

3))正确认知自我)专业知识优势:比如,Java技术/数据库(MySQL)/Linux系统等。

 实践操作优势:专业实习(培训)经历、兼职经历(非专业相关)、参加社会活动或

学生工作等。

 综合素质优势:团队合作、学习能力、目标把握、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性格展现。

 个人兴趣取向:比如,技术开发/技术支持/市场销售。

 竞争劣势方面

4))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富有激情,领悟力强,有创新精神。

 刚毕业白纸一张,可塑性强,极易融入单位。

 因为空杯心态,所以好学、勤奋。

 胆子较大,敢说敢做,往往给人惊喜。

 工作上积极听从安排,执行力强。

 没有家庭负担,可以更加投入工作。

5)))求职心理

 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树立敢于竞争的勇气。

 选择适当的就业目标,它应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

 避免理想主义,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

 避免从众心理,一切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不与同学攀比。 不怕挫折,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6)))求职渠道认知

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 各个高校的校园招聘会 应届毕业生人才交流会 大型招聘网站及企业网站招聘 新闻媒体 社会关系

关键:充分利用互联网,并注重团队合作。

7)))求职成功的决定因素

 求职成功 = 自我认知 + 勤奋 + 总结提升 + 机遇 + 完美展现  自我认知:优势、劣势、成熟度、目标把握等

 勤奋:勤投简历、勤于面试

 总结提升:面试后总结、简历优化、扬长避短

 机遇:把握每一次机遇,锁定目标职位

 完美展现:专业能力 + 综合素质

8)))补充相关知识

 专业知识 — 为笔试作必要的准备;

 实践经验 — 为面试做必要的准备;

 礼仪

 人际关系

11.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篇十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其次,根据所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给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一定的提示作用。

【关键词】中学数学;素质教育;解决对策

中学是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也是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学数学的教学对于老师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然而,目前的教学工作中,会发现很多的中学数学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亟需改变。

一、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部分老师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创造教学情境可以说是数学教学中较为特殊也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适度的创造出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一情境中较为简单的掌握和运用课本知识,并且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等变得生活化、形象化。

然而,很多数学老师并没有很好的把握住这个“度”,造成“过情境化”,将一些不相干的情景强行带入课堂中,不仅让学生感到“生硬”,而且对于书本的知识也不能够准确的理解。

(二)对于数学人文价值的传播有所欠缺

一直以来,分数一直是压在学生心里的一座“大山”,可以说分数的高低决定了学习的好坏。因此,很多的学生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通过大量机械式的运算训练,最终成就了数学“高手”。

这一过程中,老师并没有扮演好该有的角色,很多老师也仅仅看重学生分数。每次开始一个新的章节,老师往往采取“开门见山”,直接将知识点,对于一个个数学符号和公式背后的人文价值并没有去传播,造成学生只知道做题而不知道背后隐藏的巨大人文价值。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大减,最终难有较大的成就。

(三)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基本上每个数学课堂上老师都会组织一些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并不尽人意。在一些问题上,该讨论的没有给足够时间讨论,没必要讨论的却组织讨论,缺乏实质性的讨论。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其中的原因在于很多老师急于推进教学的进度,担心影响了讲课和习题时间。因此,小组合作的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不能对教学内容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课堂教学要想达到一定的理想效果,就需要任课教师一定能够把握住教学的节奏和内容。否则,就容易造成“越努力追求完美,离教学目标的实现就越远”的局面。

近些年来,教材的变化调整较大,因此很多年轻的教师不能准确将课本内容呈现出来,甚至一些具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也不能准确把握。因此,教学过程中,一种是完全照搬教材按照教材内容去教;另一种是完全脱离教材,另起炉灶。

二、中学数学教学的改变对策

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或多或少的都会犯一些如上的小错误,一旦发现自己的教学出现问题,不能视而不见,这样不仅不利于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还有可能带给学生一种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不利于其发展。因此,一定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及时的改正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情境需要符合实际情况

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需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认识规律,切不可强行设置情境,强迫学生进入情境当中,这样最后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情境的设立对老师教学能力就是一个较高考查。

情境创设不一定千篇一律,一定要符合时代气息,结合当前师生的关注热点来展开,并且设置的内容应该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对于中学的学生来讲,应该设置更加倾向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情境。例如在给学生讲行程问题时,可以创设一個乘客和司机的场景,让小组同学分别扮演司机和乘客,让他们在实际生活的氛围中轻松学习到理论知识。

(二)有效传播数学人文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是要想很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一定对其背景等有所了解,进而增进对数学的好奇心,达到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效果的要求。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教学生数学并不仅仅是局限于数学学科,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把数学的人文价值精神传承下去。

为此,教学过程中,没开始新的一块知识的时候,不妨拿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专门给同学展示数学发展史、重要思想方法产生背景和条件,给出充足的学生理解和提问的时间,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内容的背景和应用价值,体现人文精神。

(三)学习小组的安排

作为老师,对于学习小组仅从理论上认识是不够的,还要根据班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分组。例如,对于基础不同的同学平均分配,并且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多给一些发言的机会。及时的与小组的组长沟通,关注每位组员的动态。在课堂的教学中,有效的调动起小组学习的氛围,提高每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四)主动关心学生学习情况

虽然中学的数学并不是很难,但是对于特定阶段的学生来说,很多知识点还是很难理解的,就算是一些好的学生也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

因此,作为数学老师,在把课堂上的只是讲好的同时,也需要在课下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不妨采取大课间,饭空时间,有针对性的和部分同学交流交流,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指出。同时,可以每周或者每两周专门拿出来一节课的时间,和同学们讨论此前学过的知识,存在哪些疑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再讲一遍等等,在给同学们讲解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五)深刻把握教学内容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更换的新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考试评价的依据。作为老师,需要根据实际境况补充重点知识或者删减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内容上呈现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紧紧的跟随时代需求的脚步。

总之,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并非一日之功,这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完善问题,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绘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多的是数学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黄小恋.中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2]郜瑞森.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J].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

上一篇:正确期中考试以及复习方法下一篇:《电子商务安全导论》读书笔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