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月考反思

2024-09-30

语文月考反思(精选11篇)

1.语文月考反思 篇一

月考结束,我在此对这次月考的情况进行一下总结。首先我对这次月考的成绩表示比较满意,满意在基本发挥出我掌握知识的水平,不满意在有些错误根本是不应该错的。比如做作业时出现过的差错,过后没有认真复习,同样的错误又再一此出现,有一些完全是粗心造成的,使那本该属于我的分数离我而去。我哭泣着;后悔着,可那些分数却对我不泄。对于我如此的白痴行为,丢掉的分数仿佛在幸灾乐祸。算了,不说这些令人烦恼的一面了,说说这次能考得不错的原因。这次语文我考得还可以,103分,我挺满意的。请保留此标记如何学好语文呢,首先必须要掌握的是每课语系提示及书下注解的字音、字型及解释。看注音的重点是看与现今的读音不同的字;字形的重点看容易混淆的字;解释的重点则要看句子的解释及重点字的解释。千万不要忘了,还有通假字哦!不管任何时候默写是务必要做的,给课文的后句知道前句,给前句知道后句,还要知道每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至于阅读,只能是多读多练。作文吗,那就更不用说了,一定要多读些好文章,多积累些好词、好句,多背诗。在做文中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名言,为自己的文章锦上添花。

2.语文月考反思 篇二

无可厚非, 教育需要反思, 有了反思, 才有进步;有了反思, 才有发展。

但静下心来, 或者想一想, 或者看一看, 反思出现了诸多的误区。小学语文教学也毫不例外地钻进了由这些误区布置的“地雷阵”。

误区一:概念偏离———教学反思变成了教后反思

顾名思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与学进行的思考, 它可以是预见性的, 存在于教学之前;也可以是已发性的, 存在于教学之后。预见性的教学反思, 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 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 教学内容的多少与深浅, 对照自己的备课预设进行思考, 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不难看出, 教学反思与教后反思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思在前与思在后, 不但出现的结果不同, 而且教师与学生所花的时间也不同, 效果也不同。

误区二:内容偏离———教学反思变成了说课分析

不管是预见性的教学反思还是已发性的教学反思, 其着眼点都是师生的“教”与“学”这组双边活动。好的教是为了学得好, 而能否学得好,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状况、不同的时段, 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因此, 它需要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但是回顾一下, 教师的反思, 很少能见到“个性”, 文章背景分析、文章段落分析、文章用词分析……纯粹是一个教材分析!当然也有套用一些新课程纲要、教育名人名言等, 加在一起也无非是一份说课材料而已, 对“教”与“学”无多大益处。

误区三:数量偏离———教学反思变成了数字游戏

在某个教育发达的新教育实验区, 我们看到了行政部门对教师教育反思的要求: (1) 课后有反思, 堂堂有反思; (2) 每单元至少一篇千字反思; (3) 所有反思上传至××网页……以四年级下册为例, 如果细算一下, 共有23篇文章, 7个单元练习, 如果每篇文章和练习以2~3课时计算, 一个老师一个学期要完成70篇左右的反思, 这是一个何等惊人的数据。

作为教师, 应该对每篇文章的教学进行反思, 但如果以硬性的要求规定写下来、传上去, 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教学任务。

误区如此之多, 受害最深的就是“教学反思”本身。我们不难品读出教学反思的肤浅与盲目。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让“反思”为教学服务, 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三个策略。

策略一:加强集体备课, 倡导个性反思

集体备课, 首先要求教师有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 而不是“分赃行为”———你备一些, 他备一些, 继而凑成一篇。

每位教师都要努力提出独创性的设计方案。反思:自己思考了吗?有个性吗?有个性吗?并将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说给组内老师听, 其他教师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给予肯定或提出建议。不可否认, 每个人的智慧就是最好的资源, 资源共享就是要做到讨论充分, 扬长避短, 达成共识。

当然共享教案更离不开个人的反思, 教师要根据各自的风格、创新能力和学生实际进行第二次备课, 以便使预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过渡语言变得更适合自己, 或幽默, 或富有激情, 让学生处于适应的环境中。再比如根据班级学生情况, 进行坡度性的问题设计, 以便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 我根据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了解, 对文中提到的“群雄割据”与“三分天下”的原因讲述给学生听, 不但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三国的兴趣。这样的反思与调整, 明显具有个性色彩。

策略二:实行常态反思, 及时调整教学

教学反思离不开教学, 也离不开课堂, 因此我们应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 遵循“在导航中反思:行为内化, 深度思考———在随想中反思:触景生情, 常想常思———在发现中反思:发现问题, 生发创造”的流程有效进行。

导航中反思, 就是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随想中反思,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灵感迸发而产生的反思;发现中反思, 则需教师不断从学生的学与课堂活动中发现问题进行思考。

《雪儿》一文, 小作者在放飞鸽子雪儿时, 与雪儿互相留恋, 依依不舍。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本来设计的是写一写小作者当时的心情, 我临时改变成演一演:两位学生分别扮演鸽子与小作者进行对话, 使这种分别的伤感情绪更为强烈。随想反思,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事实上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常态反思方式, 关键是学校如何营造氛围, 如何创设平台, 为教师的常态反思提供土壤, 而不是拔苗助长或者扼杀反思。

策略三:着眼教前反思, 延续教后反思

教学实践是教师反思的根本源泉, 脱离了实践, 那么反思就成了无源之水。着眼教前反思, 是真正尊重学生的体现。学生不是试验品, 为了那一茬而牺牲这一茬;学生不是青青草, 能让春风吹又生。对于孩子来说, 每一堂课, 每一次学习, 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教前反思就是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思考如何教、教什么、如何学、学什么等问题, 为学生的成长创设最合适的课堂。

当然我们也需要教后反思, 教师不能满足于一堂课的成功———如何让每堂课都成功或者让好的课上得更成功。将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 形成资源, 便于提高和共享;将不完善的地方记录下来形成教训, 便于吸取与警示———这就是教后反思, 让一个个经验、一个个问题、一个个困惑, 在反思中有所落实, 让教师与学生在反思中共同成长。

《生命的壮歌》是一篇描写动物牺牲自己, 勇救同伴的感人文章。考虑到文章与学生生活相距太远, 教前, 我收集了多篇类似的文章发给学生, 试图为课堂教学作铺垫。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还是出现了诸多疑惑, 比如蚂蚁遇火, 游客为什么不伸手救援?老羚羊起跳的时间与高度为什么会那么准?……问题的出现需要执教的老师在课后重新学习与思考, 形成反思, 让自己, 也让诸多的同行能吸取教训。

3.语文月考反思 篇三

A教师: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奋力、爬呀爬、一会儿……一会儿……终于”等词,“在云彩上面哩、笔陡的石级、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理解天都峰的高、陡,难以攀登。

B教师:本节课中,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C教师:《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是篇精读课文,教学中要通过细细咀嚼反映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

纵观以上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不难看出,他们只总结了自己本节课的具体做法,或者教学的侧重点,这是教学反思吗?这样的“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多大帮助?

我不禁在思考:课堂教学反思究竟该从哪些方面写?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能力呢?

一、反思的着眼点

一堂课的成败,不确定因素太多,教师课前准备的充足与否,学生学习状态的欠与佳,教师应变能力的灵活程度,课文的编排类型等等,无论成败,都需反思。

1.“得”

“一课一得”,不光是对学生而言,教者在一节课中也会有所得:一句导语,把孩子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一个顺手拈来的小故事,竟然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飞进一只蜜蜂,孩子的眼睛不再集中于黑板,教师不得不将课堂的重心转移到蜜蜂,一个观察与发现的口语交际课竟然有了鲜活而真实的内容;孩子对教学内容的错误理解使得教学临时又穿插进与之相关联的另一新知识……课前没有预设到而处理得恰到好处,或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地方,及时详细地记录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并发扬光大,对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大有裨益。

2.“失”

即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对教学内容把控不够,该讲的知识点没有讲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过高或过低的估价,没有“因生施教”;课堂气氛平平,没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预设容量过大,没有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前对学生的信息搜集缺乏指导,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一方的信息发布……如此等等,都是课后教师反思的切入点,及时总结不足,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解决的办法,发现新的教学契机,为以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疑”

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困惑: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一节课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组织合作学习,一些学困生只是被动地听或者干脆我行我素,不参与活动;多媒体引入课堂,鲜活的声光电能激发孩子的兴趣,教学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直观、新颖,但沉淀给孩子的远不如让孩子静下心来研读语言文字,自己从字里行间体会画面,这其中的矛盾如何调节;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一味的夸奖往往使孩子迷失方向,既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又要让孩子“知不足”,这其中的分寸该如何把握;教孩子识字、学文,可谁都明白,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知识与能力之间如何过渡……发现了教学中的“惑”,就有了研究、探索的动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说:“教贵有惑,小惑则小进,大惑则大进。”

二、课堂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1.端正态度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的极其有效的途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在日常工作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认为写反思是给自己添加麻烦,总以教学工作忙,课业负担重为借口,敷衍塞责,更有甚者有教师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抄袭或编造。殊不知,教学相长,我们在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后总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或产生一个新的感悟,日积月累,润物细无声之中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2.有“问题意识”

我们提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教师的问题意识同样不可忽视。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吴培亨教授指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要能够经常保持一种获取新知识的渴望,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缺乏问题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教师的自我发展就失去了基础,所以教师需要反省自己的问题以不断改进,需要公开自己的问题以获得帮助。当我们都能坦然地接纳一个真实的自己,不完满的自己,也能接纳一个不完满的他人的时候,问题才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说起来,谁能没有问题呢?美国杰出的演讲家丹尼斯·威特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还嫩绿,就会继续成长;一旦你成熟了,就开始腐烂。”承认问题、研究问题则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放大教育的益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些问题往往从我们脑海中一闪而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要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知道,反思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意识到教学问题的存在,才有可能产生探究问题的原因,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激起反思的动力。

3.要善于动笔

人是善于思索,且不断思索着的。在某些方面总会有火花一闪的灵感或与众不同的见解,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及时记录,并使之不断深入完善的。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思想火花记录下来,持之以恒便会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大凡有成就者都有不断反思,勤于动笔的习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鲜活案例,工作中与同事的交流所得、个人思考等都是宝贵的资料,如果把这些记录下来,便是丰富的教育资源。于永正、贾志敏等等这些蜚声中国小语教坛的名家,无一不是善于反思,勤于动笔的。所以,有了反思,就应及时写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每节课的或是成功,或是败笔,或是偶感,或是体会一一总结出来,可以想象,那将是多大一笔财富,产生的效果将不言而喻。

总之,一个称职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做个“教书匠”,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总结,做到“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勇于弥补、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进步。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4.语文月考反思作文 篇四

积累运用部分空着的较少,失分不是很严重。但是在上新课时错误的字,复习了一圈后照样错,以后再复习时,纠错应成为重中之重。另外,名句的出处,也应成为训练的重点。

古诗词鉴赏部分,由于停留在理解性的层次上,失分较少。

文言文阅读部分,学生失分就多了,惊人的是,连最基本的字词解释都不会,更别说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啦,看来能力提升势在必行。

现代文阅读部分学生深入不下去,只停留在表层上,并且学生的回答普遍不靠点,以后应把现代文阅读的训练放到上课首位上来。

5.八年级语文月考反思 篇五

乔江浩

时间如梭,转瞬即逝。时间对我们而言非常珍贵。时间赢来知识,一个月过去了,教学情况如何,现借月考这个契机,作一详细分析。

一、试题特点

本次试题考试范围为八年级语文1、2单元,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综观全卷,本试卷有以下特色:

注重双基能力的考察。如6、9、10等小题中出现的古诗词默写、翻译,成语的搜索等几个方面的考察。

着眼于学生仿句能力的训练。如8、11等小题。

关注学生阅读视野的开阔程度。最有说服力的是10小题关于名著知识的设置,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名著内容,而且要求学生会从一侧面含蓄地表达出来,这种形式的考察出现在试题中很有层次。

考察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7小题请学生判断广告词宣传中涉及的行业和产品,这就不是平时课堂教学所能考虑到的,它必须是学生日常广读博览,有所积淀,方能游刃有余。

侧重学生主体领悟能力的考察。如15、18、19小题,让学生站在作品主角的立场上思索、换位思考,这应该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最佳切入点。

二、试卷答题情况

(一)进步方面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在文言古诗的背诵、仿句能力、换位思考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关于这些语文最基本知识的学习、训练,要继续坚持。

(二)不足之处

1文言默写,眼高手低。6小题依提示填写诗文原句,得满分的同学很少,其原因不是学生不会背,而是眼高手低。而此类题的评判标准又恰恰非常严格,错一个字就算错。

2仿句能力虽较以往有所提高,但就整体而言,还不能令人满意。针对仿句题型比重的加大和形式的多样,此项举措的实行已刻不容缓。

3审题意识及其领悟力不够。这一个体现在10小题关于名著的仿写,题目要求写名著,可很多学生写的却不是名著内容。结果虽然看似符合仿句要求,但一旦细究,方向已南辕北辙,与要求相悖。另一个体现在22小题,原题要求对加点的词解释,可却有学生为其注音,实属不该。

4作文分数普遍不高。作文历来是语文成绩优异与否的最大制约因素,它也是语文的老大难,整个八年级学生的作文能上40分的寥寥无几,让人心理真不是滋味。问题在于1)没有认真阅读些写作要求,不清楚自己“最需要”什么,平时没有深切地体验生活,因而没有独到的见解。2)内容太简单,错别字很多,句子也不通顺,缺少描写和点睛之笔。有些文章只有事情的叙述,很少有描写,没有主次之分,显得很稚嫩。3)书写不够规范。字迹潦草的,有乱用标点符号或标点不清的。

三、努力方向

1、对文言古诗的默写有待细化、强化。

2、继续进行仿句题型的强化训练。

3、通过强化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审题水平。

4、推荐文学名著,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5、加大练笔力度,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6.八年级语文月考反思 篇六

考试完后,妈妈就迫不及待地问我的语文考试情况。我毫不犹豫到地回答妈妈:“题目很简单,当然考得好啊!”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去学校领取成绩的日子。由于天气原因,天降大雪,学校通过短信告诉家长各科的成绩。

过了两天,妈妈阴着脸把手机递到了我的眼前。我一看,顿时傻了眼,全考砸了。我分析了没考好的原因,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第一:学习态度十分不端正。由于出国留学网自己太过自信,轻视了这次考试。所有的生词平时也听写准确,就没有复习,没想到正式上考场就惨了。

第二:上课没认真听好四十五分钟。老是做小动作,讲小话,没有认真的听老师讲课。

第三:阅读能力较差。平时虽然看了一些课外知识的书,但看后都抛到了脑后。

7.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七

一勇于尝试, 推动教法改革

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 我们学校及时找准方向, 确立走以科研带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之路, 并以我们语文组作为龙头。学校的信任给了我们莫大的动力,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 立即抓住机遇, 以省级立项课题为突破口, 努力推动教法和学法的改革。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精心设计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如借助讲故事、课本剧、一句话新闻, 电教手段、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我更多的是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 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点燃创造的火花, 加强学法指导, 促进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与合作, 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进步的舞台;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 大胆尝试学生代替教师到板前授课, 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加强教育教学的研修能力

新课改的实施需要以理论做指导, 没有理论指导的课程改是盲目的, 也是无效的, 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课程改革理论, 才能避免这种盲目性, 少走或不走弯路, 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更利于教师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素, 直接决定新课改的成败, 所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加强自身基础理论的研究, 这对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新课改刚启动后, 结合本组教研计划, 我们先后认真学习和研究了语文教学大纲及新课标解读, 更好地遵循新课改要求, 并到兄弟学校和外地取经学习, 汲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 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 我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 融入课堂, 大胆整合, 积极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 坚持写教育随笔, 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我们研究的课题: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的研究”也已通过验收, 结题, 并在全市推广。

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在一堂课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 他们就会用愉快的情绪等待下一节课的到来。因为兴趣愈浓, 产生的热情就高, 所以语文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 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更充分地证实了兴趣的重要性。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

自从事语文教学以来, 我一直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六点, 收效很好: (1) 学生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定期开展有关汉字知识的比赛。除了字典、辞典工具书外, 还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对作家、作品深入研究的文献资料、个人传记等信息,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 课本内所给的现代文及文言文, 必须仔细解剖透彻;要以课本为蓝图, 依托教材, 才能使学生在课外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课本要求背诵的一定要背诵下来, 该熟读的一定要做到烂熟于心。 (3) 要学会独立思考。思考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 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只有思考了才能提出问题, 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 (4) 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日记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一天的经历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这对积累写作素材, 写好作文是最佳的方法。日记的形式十分灵活, 可长可短, 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语言表达的方式, 而且内容也不受限制。自己可以随便地写, 不必进行过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写得不怎么样, 语言也不一定通顺, 但坚持写下去就会逐渐提高, 更好地达到练笔的目的。日记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能力和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因此, 日记是最好的练笔方法。 (5) 要广泛涉猎课外书籍。语文学习仅仅靠课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必须从生活中汲取。在如何利用课外学习语文的问题上, 我想, 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 一定要与课本的学习内容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如:在教学每单元课文时, 我都围绕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外有目的地搜集与该单元学习相关的资料。这样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料, 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可利用这些资料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及思考。 (6) 语文课堂除了认真听老师讲解外, 重在动笔, 要在书上进行圈、勾、点、化, 在笔记本上记下重点、难点和疑点, 要边听边思考, 听课要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要点, 要积极思考, 积极回答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很多同学往往不注意课堂听讲这一环节, 总认为语文课听不听都无所谓, 从而忽视语文课的学习, 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 从而导致语文成绩的落后。

五结束语

8.语文教学的反思 篇八

我当过二十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后来做教育行政、教育科研工作,也还是坚持争取时间到课堂听听语文课,参加一些语文教研活动,可以说我这一生做的最多的事是语文教学,最不满意的事还是语文教学。几十年来语文教学的改革似乎没有停过步,学生的语文学习书籍也没有减过负,然而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却并不令人满意,青少年语文水平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好像至今都没有找到叫人信服的答案。

中小学的语文学科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课程,是人的一生学习和工作的基石,这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就是这样一门为青少年素质奠基的课程,由于种种因素而困扰了我们几十年,至今也尚未找到真正的出路。

作为一名曾经的老语文教师,我常常就自己的从教经历在反思,并把一些心得记录下来。供语文教师和语文研究专家们作参考。

一、语文学科的功能研究是什么?

国家为中小学设置课程,总是有目的有要求的,为何别的学科都比较容易理解,能一目了然,偏偏碰到语文就乱套了。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就发生过几场全国性的大争论,即语文学科的“文道之争”“工具之争”等等,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一切都要服从阶级斗争的需要,语文也就成了要坚持“政治第一、艺术第二”这个“文艺方针”的学科。语文课上政治说教泛滥,空洞分析连篇,再加上当时苏联的文学理论被奉为经典,所谓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等概念也牵扯进了“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的语文教学怎么能不乱套呢?直到十年文革,一些地方干脆把语文课和政治课合并,另起名称叫“政文课”,结果是学生的语文质量急剧下降,以致到恢复高考之后,由于学生的语文水平低下,大学不得不加设语文课来补救。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广大语文教师经历拨乱反正,意气风发地迎接语文教学的春天,然而这个春天似乎很短暂,在高考、中考这一系列考试指挥棒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学似乎又迷失了方向,语文在考试的战车上为分数而狂奔。结果呢?仍然是学生语文素质下降,学生写不好字,写错别字。中学生写不好信,大学生不会记听课笔记,研究生写的论文连导师都看不懂等等。总之,社会对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仍然很不满意。

如果以1980年为轴心划个线,大致上是前30年语文教学受政治原因的干扰,后30年又受考试重压的干扰,使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备受摧残,这应该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其间虽不乏志士仁人挥臂高呼,励志改革,然而收效甚微。语文教学的改革一直是悲壮中前行。在上世纪60年代初、80年代中也曾经展现过改革成就的曙光,但时间是短暂的。

每当回顾这一段历程,我常常在想,现在政治清明,让人窒息的门窗早已打开,至于考试的压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考试也会逐步走上规范,形成与教学的良性互动。说到底,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外部因素,就语文教学自身来看是不是存在着问题呢?我认为不仅存在,而且很重。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找准语文学科功能的定位,恐怕就是最重要的问题。教中小学生学语文是为什么?这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然而我们都被种种因素所困扰,把教学目标泛化了,使语文的核心任务缺失了,形成了功能性错位。我们承认,语文以文章为媒体来教学,而文章是有内容有思想的,是“血肉之躯”,但是学生学语文除了受内容的熏陶、感染,最终还是要归结到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上,这里内容与表现内容的语言文字谁是教学的主体呢?当然是后者,不能主次颠倒。就文章的内容而言。学生的理解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常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甚至心境的变化都会不断深化,而如何谴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等这些语文的根基却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领会,直至奠定基础的。

我还在想,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学大纲,或者语文教学纲要,在阐述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时,常常把简单的事情说得复杂化,甚至把它说玄了,说泛了,让教师看了、听了,反而糊涂了。为什么不简明一些呢?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应该是:让我们的学生会识字、勤写字;让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让学生们开口会讲话、提笔能写作。这就是语文的目标,至于各学段、各年级的要求都是从这个大目标引发出来的。

这几十年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争争吵吵,现在应该冷静下来思考总结,把语文的功能搞明晰,既不要被政治迷惑方向,也不要被考试捆住手脚。就各类考试来说,只要学生具备语文的基本功夫,就不应该受考试的制约,何况考试也在改革,也要力求符合教学实际、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呢?

二、语文教材的内容应该怎样确定?

教材是教学之本,好的教材不仅学生喜爱,教师更喜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名师如叶圣陶、朱自清、夏丐尊等都自编或自选材料,培育出一批高水平的学生。今天国家也提倡“一纲多本”,提倡教材的多样化,这实在是一大进步。

现行的教材,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以文章为主体来编制的,依据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选择课文,再把课文或按文体、或按内容编制成单元,由浅入深,步步提高,把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以及语言知识纵横交织到一起,这是一项综合工程。可以说编教材难,把握好教材更难。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主体任务是识字,按教学目标应该掌握3000常用汉字(一说是2700常用字)、这项任务都分散在课文之中,必须一课一课落实到位,这就很不容易,既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又要把字、词落到实处,不能偏废。记得到日本小学去听课,看到教师指导学生认字、写字的严格情景,真叫人敬佩,学生写字时按偏旁笔画、一丝不苟的态度也让人感叹。学生升入初中识字量要增大,词汇量要扩充,作文的要求在提升,如何才能在教材中体现出来,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呢?我一直认为。小学到初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奠基时期,人的一生的语文基础都要在这九年里打好,所谓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都要通过九年的学习和训练,形成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的教材就要围绕这个目标来编制。

至于到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应该有所变化。高中是语文学习的提升和扩展阶段。高中学生的心志在升华,知识面在展开,思辨能力在提高,语文学习的

视野应更加开阔,需要帮助他们在文字的锤炼、文化的传承和语言的比较上下一番工夫。

在我的从教生涯中,曾经经历过一段语文教学的大变革时期,1956到1958这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中学的语文课改成“文学”和“汉语”两门相辅相成的学科,初中“文学”课本以中外优秀现代文为主体,高中“文学”课本则按中国文学史的体系从《诗经》到明清小说中的精品编选而成,汉语则从初中到高中按汉语拼音、词类词性、语法、修辞、语言逻辑等贯通编成。据说这是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经验。这项语文课程的大改革,大概实行了两年多一点时间便戛然停止了,至今也不知道是何原因。然而它留给语文界的影响却是很大的。据我所知,那两年里学校语文学习的气氛非常浓厚。从早到晚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直到现在一些当年的学生来看望我,也常常会感谢教师给他们在语言文字上打下的基础。这段短暂的“文学”“汉语”分设的语文教材改革,经常让我想到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高中学生应该了解一些中国的文学史知识,知道祖国文化的发展传承脉络,要学习一些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了解这些作者的时代背景,因为文化是积累起来的民族和历史的记忆,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来唤醒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记忆,从而奠定学生的文化素质,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总觉得长时间以来,在高中阶段我们语文课本中“文言”所占的比重偏低,应该超过课文总量的一半,甚至可以达到总量的三分之二。一部《古文观止》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史,里面很多经典名文,至今还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辉。为什么不多选些给学生读呢?

高中学生还要懂得一些语法、修辞的知识,不能因为“繁琐”就取消,其实学生学外语不是一直在贯穿着学语法吗?繁琐可以简化,枯燥也可以变成有趣,关键在教学得法。我们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汉字形成的源流吧,总要知道我国汉代有一部《说文解字》吧,构造汉字的“六书”总应该懂得一点吧,至于浅近的语法、修辞常识更是要掌握一些,不然在今后使用语言文字的时候,连错在哪里都不知道,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我还耍斗胆地说一句:不妨让高中生接触一下繁体字。文字改革50多年了,我们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是简化字,基本不识繁体字,而港澳、台湾以及其他海外华人都使用繁体字,文字的隔阂可想而知,更主要的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都是繁体字,真正成了现代学生的“天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想不妨在高中阶段搞一本常用汉字的“简繁对照”,就像小字典一样,让学生接触对照,或者把三批简化字表都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辨别。

三、为什么语文教师逐渐缺少了个性风采?

回想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南师附中当语文教师的时候,总觉得当时语文组的一批老教师几乎人人身怀绝技。像老组长方毅侯毕业于北京大学,师承刘师培、黄季刚,博学多才,课堂上旁征博引,鞭辟人里,把一篇篇文言文和鲁迅作品都教活了。又如毕业于中央大学的高鸿奎老师擅长古今汉语。他在教学中常常抓住几个关键字词把整篇课文盘活了。再像毕业于南高师的欧济甫老师擅长古代散文,毕业于中央大学的季廉方老师对音韵、诗词有深厚的功底,所以他们的教学常常能凭借自己的专长实力把学生引入语文学习的欢乐境界。每当想起这些前辈老师们的语文教学,总会让人产生敬佩之情,总会感到我们今天的教学正在失去当年的繁华。不要看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上也会出现热热闹闹的场景,也会有条分理析的讲解,但总觉得缺乏厚实的基础,缺少厚实的力度,能留给学生回味的东西少了,让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更少了,似乎如今的语文教学“含金量”不足。

问题究竟出在何处?我认为主要是这几十年来从上到下用一些所谓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把教师的手脚捆住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小学校全面推广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语文课也必须按凯洛夫的“五个环节”组织教学,一节课必须分五段,缺一段就不够完整,真是十足的肢解课堂,形式主义泛滥,加上学习苏联专家的“《红领巾》教学法”,把课文编织成若干问题,从头到尾,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收获甚微。在语文课堂上文章的诵读少了,字词的训练少了,教师的讲解更少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可想而知。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理应充满生机活力,只有当教师的个性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现,课堂才会呈现生命的活力,学生才能释疑解惑,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如果把课堂教学机械地搞成公式,或者说搞成“模式”,这不仅是摧毁了课堂,更是摧毁了教师的聪明才智,直接受害的更是学生。至于现在不少教师在围绕着考试指挥棒施教,把课堂搞成迎考操练课,如果这种教学会产生一点押题命中的效果的话,那设想考完以后呢?学生又能获得多少东西而终身受益呢?这种近视短见的教学行为,在教师的良知上是通不过的。

9.高一语文月考教学反思 篇九

试题难度适中,考查全面,可以突出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引导教与学的方向,促进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12、阅读理解题,尤其文言文阅读,大部分同学似读不懂,得分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文言基础差,练习偏少,阅读范围的狭隘,缺少独立学习文言文的习惯。许多学生上高中心态不稳,持徘徊态度,老在原来的框框内打转转,碰到困难就开始动摇目标,缺少狠劲和拼劲,缺乏高昂的理想和激情。

1、课外辅导跟不上,对背诵的篇目没有时间抽查,加上背诵篇目比较集中,单元测试卷无时间讲评,基础无法夯实。

2、教学研究不细,尤其是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够,对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帮够。

3、学生管理方向不明,手段过少过简,对学生的引领和激发不够,情感交流浅显。

4、作文的引领不够,组织写作、修改的次数偏少,尤其要增加面批的次数,有目的的增加积累和练笔,提升写作水平。

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一)早下手,抓反复。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往往毫无效果,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初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高一时就抓紧其语文的学习。

语文基础方面:利用早自习和学生空余时间来加强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将学生平时积累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和语文基础的提升。

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高一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语法规则,每篇文言文课文都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语法现象,这样做虽然在一开始占用了较多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老师就再不必进行文言语法方面的教学,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用足教材,以课本为主。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本上的文言文我全部上,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

10.我的语文月考反思作文优秀 篇十

【作文一】

在刚刚结束的月考里,我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

我一向语文很好,可是这次鬼使神差的,语文竟然错了很多不该错的地方。经过我的仔细反思,我想这和我阅读题目不认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点也同样延伸到了数学和英语方面。很多计算和语法上的小错误让我丢掉了不少分数。

我知道老师对于我有着很大的期望,可是我还是没有考好。对于这点我感到十分抱歉。但是既然犯了错误就要改正,所以,通过考试我也想了很多以后一定要学习的东西。

首先我要改掉考试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有时候我往往看着题目前面就顺手把后面的问题写上了,但是却错了很多。这也许也和答题技巧有关系。总之,通过以后的练习,我一定要在考试的过程之中认真审题,自习读题,把题目看准、看好。时间允许的时候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类似于这样的无谓的错误。

其次,我还要加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以及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和物理的习题强化。通过考试,我终于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平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做一样的题目,感觉不出来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可是一当考试,才发现原来那么多考试题目是我从来看都没看过的。只怪自己买的练习题做的少。不能允许自己再继续这样下去,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从这次考试之中汲取教训,增加力量,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作文二】

这次月考的`语文考试令老师与父母大失所望,成绩令我也十分震惊,是的,我考砸了。

总结了失败的原因,才发现有很多。首先,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前预习不充分,学完每一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导致考试时碰到以前课程的题目,失分过多。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合理安排时间,作业的质量与效率不高,经常熬夜,上课没有精神。

其次,上课没有积极参与课堂,对于每一个问题没有仔细思考,以致思路不活跃,掌握的知识不具体、不全面,不会举一反三,思考问题所需时间很长,导致作文时间不充裕。做的练习很少,做题的经验较少。

再者,便是课外书的阅读,阅读量过少,导致写作文没有素材,词汇的积累也很少,语言没有逻辑性,文章显得十分杂乱,苍白无力。对历史与人文的理解也很少,对许多文章包括诗词都不能理解,导致考试中的课外文言文失分不少,阅读能力仍有待提高。

最后,则是我最大的弱点:粗心。总是“大意失荆州”,做题马马虎虎,没有审清题意便盲目做题,不知是语文,所有的科目都是这样,做完试卷后没有仔细检查,导致犯了许多不该错的失误,正确率较低。以后做题一定要仔细,不能因为题目简单而不去在意,学习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只有打牢了基础,才能在此之上再去提高,所以,对以前知识的掌握,是必要性的。

通过了对本次月考语文考试的总结,我了解了更多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水平还差得很远,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取得成功。

【作文三】

这次月考语文考试之所以没有考好,平时没有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考试的时候答题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导致很多题目会做却被扣分甚至没有做对。 粗略看后就急于下笔,,导致阅读部分成绩不理想,得分太少。

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合理的计划才能对以后的考试有所帮助。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个知识点,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要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不要总是依赖答案,培养自己的信心。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越到关键时候,所表现的习惯越要接近平时练习。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要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从作者和中心句里找出文章主题,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鼓励自己。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多多练习阅读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深刻理解文章含义和作者生平,要做完后再去和答案对照一下。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信心和把握;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

11.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2.“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狀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上一篇:执着的信念下一篇:201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备考:如何获得考官的第一好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