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试题解析

2024-06-26

高中语文试题解析(共8篇)

1.高中语文试题解析 篇一

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舟楫/编辑 道观 /冠名权 濒临/彬彬有礼

B. 蹒跚/珊瑚 嫁接/度假村 布帛/并行不悖

C. 慑服/拍摄 昭示/软着陆 荒诞/肆无忌惮

D. 忏悔/阡陌 储蓄/处方药 复辟/刚愎自用

答案:A

[解析]B项“帛(bó)”与“悖(bèi)”读音不同,C项“昭(zhāo)”与“着(zhuó)”读音不同,D项“忏(chàn)”与“阡(qiān)”读音不同。

[评点]从考查的内容上看,有形近字(共四组)、同音字(共八组),而且以同音字考查为主导,这是比较少见的,这也体现了命题人的胆识;在读音不相同的选项中只设一组读音不同,做到了命题的规范,也大大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因而一上来就给考生坚定了信心。但是,同音字考查过多,并且同音字除了同音之外之间再没有其他任何联系,比如“嫁”与“假”,“帛”与“悖”,“昭”与“着”,等,并组考查根本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给人的感觉好像只是两个同音字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已,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对人才选拔性的考查。所以从此题内容上说,命题有些低幼化,也间接地帮扶了不愿识记的当代中学生,而且还“促进”了当代中学生识记能力逐步退化的倾向。

2.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 。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 。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 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 。

A. 改名换姓 大名鼎鼎 弄巧成拙

B. 移花接木 如雷贯耳 弄巧成拙

C. 改名换姓 如雷贯耳 弄假成真

D. 移花接木 大名鼎鼎 弄假成真

答案:C

[解析]第一空根据“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应填“改名换姓”,“移花接木”含有“暗中更换人和物,以假乱真”之意,与前文语境不符;第二空根据沈雁冰之例中有“来得响亮”一语,所以选填“如雷贯耳”最为恰当;第三空由“真假难辨”和上文讲到的趋势,填“弄假成真”。

[评点]在所给语境中选填成语,似乎是成语考查的一种创新动作,但这种题型早已出现过,并不“新”。但从成语的考查数量上看,这样的题型无疑比传统的成语题多了些考查的内容--传统考四个成语,这里考了六个成语。但这里考查的内容不是体现在成语的区别上,而是根据语境选填成语,所以此题仍然简单。

3.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25 个字。 (4 分)

夜幕下,小松树上彩灯闪烁。 路过的老园艺师自言自语地感慨:“人睡觉要关灯,整夜灯光照着,非失眠不可。树也一样,那么多的电线缠着,那么强的灯光照着,能活得好吗? 夜色是美了,树可是要生病的。人们啊,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

答案:人们的活动要懂得自然生态规律,不能为了享受而破坏自然。

标准答案: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人类应该善待自然。

[解析]这是一道语感题,考查的是”听“的能力。在答此题的时候要注意由点到面的思维。意思对即可。

评点:听言外音、话中话,也就是所说的潜台词,这样的题考查的太少,江苏省能有这样的题目出现乃为中学生的大幸,因为当代的中学生”不会听话“了,因为他们失去了生活的根基。不过,这样的题出得再生活化就更好了。比如类似于这样的题目:某天一位领导与你相遇了,领导打趣地对你说:“打老远的地方,我都看见你了,你却没有看见我!”作为相遇的你,你怎么回答呢?你可以笑着说:“领导就是有高瞻远瞩的能力,岂是我能相比的!”当然这甚有拍马的嫌疑,但这不能不说你有超强的生活表达能力,不然,我们学语文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4. 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 (5 分)

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

漫画内容:面对儿子哭闹着要去“非地”(儿子:“我要……”),爸爸只好答应着:“好好,爸听你的!”于是爸爸抱着儿子从“是地”踏向“非地”。

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纵容、不能一味地满足,否则,孩子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会不明是非甚至会习非成是。

参考答案: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题,漫画的意图很明显,并不隐晦,所以学生也不难答题。意思对即可。

[评点]解答这道题的考生,可能正是这种教育下的“孩子”,所以这道题出得很有现实性、生活性,这也是对他们的教育与警醒。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 8 题。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 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 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 起为开封士曹。 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 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 及公往,遂直其冤。 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 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 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 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 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冶宗素事权贵,诉于府。 府为符县,公杖之。 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冶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冶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 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 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 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冶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

则不孝大矣。冶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 出游于途,行中规矩。 入居室,无惰容。 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冶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B. 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C. 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D. 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答案:B

[解析]益:动词,扩充,增强。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这道题难度不大。

[评点]实词解释题,已经考了多年,应该说这样的题型已经相当地成熟了,学生在此方面的训练也已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 分)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答案:D

[解析]①讲的是涣少时的事,还未为官;②是说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涣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说的是涣爱惜人才。

[评点]此题也是相当成熟的题型了,在于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

他可以担当大任。

B. 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 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

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 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 苏涣认为他儿子

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 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

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不合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

[评点]这篇文言文有许多删减的地方,跨度相当大,文后又没有注解,如”不危“,如果不是在选项里出现,考生还真不知这”不危“是什么。所以出题者尚要把考试用题目命制得更加人性一点。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译文:(王蒙正)知道您贤能,违背自己的意愿(或降低自己骄横的态度)拿礼节对待您,并把全郡的治事交付给您。

标准答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解析]注意关键点:“屈意”“礼”“委”。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译文: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也可译为“谏官”或“只说不做的官员”)贤能啊!

标准答案: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解析]注意关键点:“以”“此”“于”。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译文:你们的才能比不上别人,姑且效仿(或译为“学习”)我很少过错,也是可以的。

标准答案: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解析]注意关键点:“不逮”“姑”“师”“也”。

[评点]三道翻译小题,选得甚是精到,包含文言知识点较多,而且大部分的关键点都是在必修和选修文言文教材中学过,学以致用,考查的就是这个!可见命题人“为语文”的用心良苦。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冶的”恨冶是指什么? (2 分)

解析:“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参考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4 分)

解析:文中描绘的是一位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参考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 分)

解析: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分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评点]此诗鉴出得好,节省阅读时间,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为有心人!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2)剑阁峥嵘而崔嵬, , 。 (李白《蜀道难》)

(3)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 。 (韩愈《师说》)

(5)使天下之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杜牧《阿房宫赋》)

(6)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 (《论语·学而》)

答案: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⑵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⑶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⑷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⑸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阿房宫赋》)

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评点]

此题以高中背诵内容为主,不涉及初中内容,课外一句两空,而又是《〈论语〉〈孟子〉选读》上的,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的兴趣。而且命题不刁钻,不拐弯抹角地默写,不难倒学生,难度整体是比较平和的。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 ~ 14 题。

邮差先生

师摇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 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 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冶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他从来没有

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 - -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

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冶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 小城的阳光晒着

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

上。 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冶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 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 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

儿子在外边当兵。 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 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好老太太。 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 小

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

是趁便出来散步的。 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 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冶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冶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 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 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 - -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1.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4 分)

参考答案:平靜,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分析:小城里的生活节奏不快,从文中邮差从容的姿态即可看出;文中倒数第二段还显示“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这可以显示这个小城的宁静;路边的行人可以随意问话,家长向他诉苦,可见人际关系是非常友善和谐的。这道题难度不大,需要从文中进行分析,概括全面。

12.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 请简要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13.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4 分)

参考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具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属性,因此,这句话既自然而又真实地表达了邮差对小城自然天气环境的赞美,也间接反映出邮差对小城生活的赞许之情。根据小说从人物到主题的思路特点,加上“小说结尾处”的提示,这句话正是小说主题的点睛之笔――对如此这般的小城生活情状的赞赏。

回答作用题常用的方法:内容+结构(手法)+情感

14. 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6 分)

分析:

①本文叙述舒缓,表现出小城人们的生活之态,祥和与安宁;

②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表现邮差先生常年如一日地这么工作这么送信,没有惊心动魄,以平凡的工作来表现他的人格美,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③展现在历史大背景(日本侵华战争)下的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

参考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解析]读小说尤其要有耐心,而尤其是这样的小说,还是老老实实地寻找小说的三要素吧,同时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11题的解答主要抓住环境的描写和背景特点,12题主要抓住人物的活动和心理,13题要结合全文内容进行表里分析,14题要揣摩写作主题。

[评点]这篇小说入眼很难,入心更难,初看很朦胧,细看有理趣,选文是很有特色的,可以看出命题者很有匠心,也很高妙,在语言方面需要考生多加体会。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 ~ 17 题。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 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 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 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 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 - -咧着大嘴笑- - -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 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

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 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 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 - -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

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 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 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 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 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 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 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 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 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庆典;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

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杨静远译,有删改)

15. 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 请简要概括。 (6 分)

参考答案: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解析]“笑的价值”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第三段也有涉及,但都被第二段内容覆盖了,进行筛选,考生应该能完全答出来,这里要注意的是“笑”的两种表现形式--幽默与喜剧--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也就是“笑的作用”。

16.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6 分)

分析:先提出论点--“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接着论述如何从人的本来面目来看人,一是不要为“表面的积累”蒙蔽,二是要具有孩子的慧眼和妇女的洞察力;然后进一步从正反两面来论述为什么孩子和妇女的嘲笑具有强大的作用。

参考答案: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评点]这道题是有些难度的,因为本段的层次不甚明显,而且还是选自外国的作家作品,他们的思维和表达习惯多少与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所以用来考查层次,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

17. 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 (6 分)

分析:作者的看法:认为笑比哭更有价值,更具有美德,更具有精神安慰,而哭会掩饰一切,会是虚伪的。

作用:具有反衬的作用,更加突出笑的可贵,同时升华主题。

参考答案: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

[解析]这句话是拿“哭”来与“笑”对比,解答上也比较简单。

[评点]这道题设为6分,总觉有答不全的感觉,这说明人人的理解是不同的,语文的答案不应该唯一,更不能以命题人的单方面理解来代替人们的理解。上面的小说也是这种情况。

七、作文(70 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 甚至无须

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

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 角度自选;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分析:今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与以往相比,而过渡到关系命题上,这似乎也是在创新改变以往的形式。既然是关系性命题,就得从其关系入手写作,而不能只写其关系中的一方,否则就视为偏题了,因为这个“忧”与“爱”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性。

二者的联系是:“爱”是“忧”的前提,“忧”是“爱”的表现,只有“爱”,才会“忧”,世上没有只“忧”的“爱”,也没有只“爱”的“忧”,爱了,便有忧,忧了,便含爱。

适用文体:记叙文和议论文。

深度挖掘:世上有忧的,但不能爱的;世上有爱的,但不允许忧的;世上更有为不能爱而忧的,亦有为不能忧而爱的;世上还有为不能忧而忧的,为不能爱而爱的;……

[评点]作文题开放度很大,让学生有话好写,也有立意可定,也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不错的命题。

推荐范文:

一、

忧与爱

茶与水的相遇,实在是一种前世今生的缘分。

我拂开茶叶盒的盖子,用指腹撮了一把茶叶撒进圆滚滚的茶壶,细长干硬的茶叶撞击白瓷的壶底,如碎玉落进深涧。滚烫的开水大口呼吸着涌进茶壶,仿佛迫不及待去拥抱一个早已注定的誓言。茶叶以近乎疯狂的姿态旋围、舞动,一瞬间充斥了茶壶中的天地。

爱茶,不仅仅是喝茶。新茶,老茶,看似神圣虔诚无比的茶道,关于茶的一切。

爱茶,大概源于茶的普适性。黝黑粗壮的汉子大碗喝茶,爽口解渴;相知多年的朋友聚在一起,共饮一壶,那些自不必说的情分或人生感怀,都沏进小小的杯里;与世无争的雅士,禅居深寺的老道,品茶,自得其味,一杯清茶,便氤氲了天地人。

我小心地挪开茶壶的盖子,茶叶已完全舒展,清绿的水面上浮着泡沫。一切归于寂静,我仿佛听到了一声细细的叹息。

谁在叹息?谁在手捧着温热的茶杯,满怀忧愁地叹息?

既爱,又怎能不忧?

不论是中国的茶道还是日本的茶道,都讲究四个字:和、静、清、寂。只是在穿越了千百年古道茶韵的今天,谁又能褪去铅华,闭门喧嚣,再为自己沏一盏茶。

他们互相炫耀,自己茶叶的尊贵,茶具的精美。他们从冰箱里取出装在塑料瓶子里冒冷气的茶饮料。不由得担忧,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将如何保持其充满古意的纯粹?

想起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写:“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希遇羲皇,亦可匹俦秘阮。”真的,“茶不求精”,只要“壶亦不燥”即可,品茶即是品人生,又怎能不令人担忧,虚夸和浮华污染了那一壶清茶,最终遮蔽了曾经向往的真实的人生。

爱茶,却也忧茶。那份清澈澄明的热爱永远不变,那种沉甸甸的忧愁也真实存在。忧与爱不论如何交错,最终无言,就都化进杯中,啜饮,细品茶中的苦与甜。

我端起桌上的茶杯,茶已凉了,有半卷的茶叶半沉半浮在中间,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沉沉的空气中冻结,露着一半热爱,卷着一半忧愁。

【简评】

以轻灵的抒情文字述说一种文化的忧与爱,颇难驾驭。作者以精微的刻画,渗透深挚的情思,首尾呼应,神完气足,妙在“过程”的展开曲折有致。能够将简单写得丰富、复杂,将感受变得微妙、绵长、强烈,正是文学的妙用。而概括、点醒处,要言不烦,则又是此文精思所在。(骆冬青)

二、

忧与爱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为人们所热爱的江南水乡,是否仍然散发着别有韵味的独特魅力?

悠然的摇橹声,细雨落在青石板上的清脆声……这别有意境的世外桃源,正是身处钢筋水泥世界的人们所向往与追求的。旅行社深谙这个道理,每周像拉牲口似的,把落满灰尘的都市人带到这令人神往的地方,全然不顾对这纯净世界的伤害。

正当我想着周庄会以怎样害羞的形象面对我,是否会让我陶醉以至流连忘返时,“周庄”这个巨大的牌坊赫然立在我眼前。我们一行人鬼子进村般贸然闯入这个世界。她早已不像那娇羞的小姑娘了,而是出落得世故圆滑、左右逢源。“售票处”熙熙攘攘,挤满了游客。满眼的旅行社小旗挥动,游客叽叽喳喳的议论,导游扬声器中叫出的集合口令声,街边的叫卖声,这一切似乎相映成趣。我不禁哑然:这是否是我想象中的那个周庄?

不远处传来一阵歌声,果然是河中摇橹的女子。因她多次的表演,她的声音早已不是清脆圆润,愈发地粗滥。她亦不是那白嫩嫩的年轻女子,而是历经风霜,神情空洞的黄脸婆了。船摇到岸边,即使是70元一次的费用,也有争相上船的游客,我摇摇手,不愿体验,这不是真正的周庄。

下午,空中下了细雨,却洗不净弥漫在周庄上空的乌烟瘴气,反而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增加了不少烦躁气息。

当我们满心地热爱周庄时,是否为她担忧过?周国平先生曾痛惜道:我爱周庄,却也是我亲手毁了周庄。可是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他的过错,他被这个“清水出芙蓉”的“女子”所吸引,他深深迷恋这片净土,他用手中的笔记录点点滴滴,何错之有?或许是我们打着“爱周庄”的旗号,肆意破坏这意境,打扰这片宁静,难道不应该自我反思?难道不需要为她担忧?

河水中的污浊,是否成了周庄的抱怨?天空下的细雨,是否成了周庄的哭泣?周庄是否正走向消失?面对周庄,我的爱转变为深切的担忧。

【简评】

此文直面周庄旅游的现状,以昔日周庄的静谧怡人和今日周庄的嘈杂浮躁相对比,表达了爱之深、忧之切的真挚而炽烈的情感,凸现了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现状的担忧,以及修复其独特韵味魅力的希冀。特别是结尾有力的反问,更是令人深思。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和深沉真切的忧爱情感是本文的亮点。(薛明德)

三、

忧与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町疃鹿场,熠燿宵行。”诗经中,征人夜里回乡探亲,为他照明的,竟是满山遍野的熠燿萤火!这样的回乡之路是多么浪漫可爱!而现在又在何处?让人心忧!

我的乡土,往昔曾有这样让人沉醉的景。根本不必去芦苇丛中寻找萤火虫精灵般的影子,只消在庭院中便可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情趣。幼时的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央他为我逮两只萤火虫装饰纱帐,但没过一会儿就不忍心囚禁他们。每一个萤火虫便是天上的一颗星,年幼的我担心天上会少几许明亮。

可是如今,我深深眷恋热爱的夏景蜷缩在乡村偏僻的一角,害怕着物欲的再度来袭。偶尔看见窗外一点两点萤火穿过树的阴影,惊喜过后便是朦胧了眼眸、濡湿了衣袖的忧思。

夜路不寂寞,那些炫目的霓虹灯张牙舞爪地奔赴乡村而来;轰鸣的机器占据着乡村,日夜不肯停歇。乡亲们都守着客厅里的电视,没有人愿意坐在庭院中,透过葡萄架数星星,扑流萤。最美的自然被有心者破坏,被无心者关在门外。乡土的美让人深爱又让人心忧,此后,它该何去何从?

乡土让人忧与爱的不仅是风物,还有人情。我看着炊烟辨识家的方向,炊烟袅袅,维系着我与家。内心深处,我爱炊烟的姿态,又如同爱我兄妹乡亲的漂泊。从破旧的农家升起,路上几多风雨吹散,也改变不了炊烟和他们向上的姿态。云霄天生占着优势,高高在上,而炊烟只有靠自身的热力上升,哪怕途中会形神俱散!

他们勤劳朴质,用最诚实的热情让我深爱,却换来许多高高在上者对“农民工”的鄙夷。我自豪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豪于他们无畏风雨在最底端建造社会的热情。我的自豪与热爱,在看到他们中的一个坐在公交车的过道上时,化作满眶热泪!谁剥夺了他坐上座位的权利?是贫穷与肮脏吗?不是,是让人心忧的隔阂!

我无从控诉世界对乡村的不公,因为我知道城市的人也早已伤痕累累。可是我总想为这片热土呐喊,唤回它流失的风景,流落的孩子。

而我们共同热爱的国家,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让多少人心忧!乡土的美逐渐殆尽,整个中华且放下焚琴煮鹤的发展方式,悲悯一下自己,重新找回人文与和谐吧。

何时只有爱而少了忧?我期待着这一天!

[简评] 文章以一种温婉的诗意,叙写传统乡村令人心神俱醉的古典之美。文笔之妙,潇洒而饱蕴深情,为立意奠定了平静而汹涌的韵致。最后,将城中人与农村人的“伤痕”放入同样的殷忧中,显示出博大的悲悯与忧思。 (骆冬青)

讲义收录点

一、文言文

北京的文言文要考翻译,从高考题去找讲义最合适了,而且这篇文章难度适中,翻译既有课内知识,又考查了课外理解,适合中等左右的高二和高三学生进行常规练习。

二、诗歌鉴赏

题型比较常规,适合高二的学生平时练习。对于程度较好的高一学生也可以用此题进行训练。高三学生可以进行规范作答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之《邮差先生》

作为一篇比较有味道的小说,它有收录的价值。可以给高二高三的学生进行训练。前面三道题比较符合北京的出题习惯。

四、作文“忧与爱”

可以让学生进行审题立意训练。关系型的作文题可以适当关注一下。高二高三学生均可,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训练整篇文章,包括素材和结构。

2.高中语文试题解析 篇二

在进行光照图的判读时, 一般会要求判断出地方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昼长夜长、日出日落时刻、季节或月份、正午太阳高度、极昼极夜范围、日期等, 这些问题往往都与晨昏线和经、纬线的交点、切点及相互关系有关, 只有抓住这些“点”和“线”的特征, 才能对“光照图”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

二分日时, 晨昏线与纬线为垂直关系, 即晨昏线平分所有纬线,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二分日外, 晨昏线则与某两条纬线相切, 如图所示。

图中箭头表示太阳光线, 晨昏线始终都与太阳光线垂直。图一中的P、Q两点和图二中的P′、Q′两点都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两切点分别在北、南半球, 且纬度数相同, 其纬度范围在66°34′至90°之间 (包括66°34′) 。切点的地方时分别为0点和12点, 即切点及其以北 (或以南) 出现极昼现象时, 则切点的地方时为0点, 如图一中的P点和图二中的Q′点, 这两点位于夜半球的中线上, 地方时为0点。与晨昏线相切且正好出现极昼现象的切点和太阳直射点同在北半球 (或南半球) , 如图一中的P点和太阳直射点同在北半球、图二中的Q′点和太阳直射点同在南半球。相反, 切点及其以南 (或以北) 出现极夜现象时, 则切点的地方时为12点, 如图一中的Q点和图二中的P′点, 这两点位于昼半球的中线上, 地方时为12点。

例如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第6~8题, 主要考查晨昏线与纬线的关系, 即与晨昏线相切纬线的关系。原题如下:

图4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 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线, 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回答6~8题。

6. 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 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

A.5时B.15时

C.9时D.19时

7. 若此时为7月份, 图中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

A.55°N B.65°N

C.75°N D.85°N

8. 若Q地的经度为0°, 此时正是北京日出。这个季节

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

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

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

该题中的光照图为局部光照图, 可转绘成完整的侧视光照图, 如图三所示。据“弧线b为晨昏线, 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这句话得出, M点即晨昏线与北半球某纬线的切点, 其纬度范围在66°34′N及其以北地区。

第6题:根据题干中“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可知, 北极附近是极夜, 即M点及其以北为极夜, 则M点的地方时为12点, 如图四所示。根据“弧线a为纬线, 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可知, 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5时, 即答案为B。

第7题:据题干中“若此时为7月份”判断, 夏至日 (6月22日左右) 晨昏线与北极圈 (66°34′N) 相切, 且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昼;而7月份晨昏线应与北极圈内的某条纬线相切, 因此A、B选项错误。秋分日 (9月23日左右)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即经过南、北极点。从夏至日至秋分日约三个月的时间里, 晨昏线从与66°34′N相切到经过90°N, 共移动了纬度23°26′, 则一个月大约移动8°纬度, 即答案为C。

第8题:据小题干中“若Q地的经度为0°”和大题干中“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这两句话可知, P地经度为90°E, 则北京位于P地以东;根据“此时正是北京日出”可知, M点以东的晨昏线为晨线, 则M点及其以北为极昼, 北半球为夏季, 即答案为A。第7和8题如图五所示。

二、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

二分日时,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二分日以外, 晨昏线与所有经线都有一个交点;其中,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昼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 即与晨昏线相切且正好出现极夜现象的切点所在的经线 (如图一中的Q点和图二中的P′点)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或24点, 即与晨昏线相切且正好出现极昼现象的切点所在的经线 (如图一中的P点和图二中的Q′点) 。

例如2008年全国文综卷Ⅰ第8~11题, 主要是考查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原题如下:

图3中a是经线, 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完成8~11题。

8. 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 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

D.南半球、8月

9. 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 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

A.30°~40°B.45°~55°

C.5°~15°D.60°~70°

1 0. 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 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12月、17时30分B.9月、17时

C.6月、4时30分D.4月、5时

1 1. 一年内每天同一时刻 (6时、18时除外) , Q点在该经线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

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解答本组题要首先抓住大题干中的“Q点为晨昏线与a经线的交点”这一文字信息, 再结合小题题干中的信息来分析作答。做每道小题时, 都要紧紧抓住大题干中的“Q点为晨昏线与a经线的交点”这个条件, 即Q点位于晨昏线上;而四个小题的题干又不能互相干扰, 该组题突出题目隐含信息的分析, 强调图图转换。

第8题:抓住题干中的“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 说明Q地在晨线上, 且日出时刻早于6时, 根据“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可知, Q点位于6时经线的西侧且昼长夜短, 则Q点应和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若太阳直射北半球, 则Q点的位置如图六所示, 北半球为夏半年 (即春分日后至秋分日前) ;若太阳直射南半球, 则Q点的位置如图七所示, 南半球为夏半年 (即秋分日后至次年春分日前) 。结合半球与月份的组合可推测为:北半球应在3月21日至9月23日之间, 南半球应在9月23日至次年的3月21日之间, 故C选项正确, 如图六所示。

第9题:根据题干中的“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可知, Q地在晨线上, 在6时经线西侧且经度差为52.5° (在0时经线东侧且经度差37.5°) ;根据“夜长=2×日出时刻”可知, Q地夜长为5小时、昼长为19小时, 根据昼长的纬度分布规律, 可知Q地的纬度很高, 其纬度很接近极昼、极夜范围的分布纬度。即可得出备选的四个选项中纬度最高的即为正确答案, 故选D, 如图八所示。

第10题: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纬度越高, 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据题干中的“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可知, Q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不大, 接近赤道处的昼夜长短变化幅度。以选项中的月份判断, 再根据时刻来估算Q地在晨 (昏) 线上可能的区间范围来判断是否符合北半球低纬这一题干要求, 即可排除B、D选项, 即9月23日左右的秋分日和3月21日左右的春分日,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C选项的6月份, 即夏至日前后北半球低纬地区昼长不会有“24-2×4时30分=15小时”这么长, 则可选出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的答案A的可能性最大。

第11题:抓住题干中的“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 (6时、18时除外) ”这句话, Q点在该经线上的位置应位于极点和某点 (不包括赤道) 的区间之内 (6时、18时的时候Q点可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且时间越接近12时或0时, 其移动的范围越小;在12时和0时的时候, 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移动范围就在极圈与极点之间了。如图九所示:a经线和b经线分别表示的是14时与16时的时候Q点在一年内的分布情况。综合分析, Q点在该经线上的位置应分布于不包括赤道的南北两个区间, 故选D。

综上所述, 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就是要抓住关键的“点”和“线”:“点”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晨昏线相切纬线上的切点;“线”主要是指晨昏线、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等等。因此, 在光照图的复习中, 准确使用“点”和“线”判读方法, 分析二分二至日的各种类型的光照图, 逐渐养成空间想象的思维习惯, 那么, 在今后的学习和考试中, 无论遇到与局部光照图、变式图相关的任何类型的试题, 都能够迎刃而解。

摘要:光照图作为考查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地理图像, 变式多、难度大, 在高考题中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而判读光照图, 只有抓住关键的“点”和“线”的特征, 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3.中考语文拟写类试题解析 篇三

拟写除了新闻标题、广告语、意见、建议、情景句等,也包括“倡议书”“申请书”“海报”等应用文。中考拟写类试题要求拟写文字短小精悍,语言精辟,内涵深刻,字数一般限制在140字以内。近幾年中考试题中出现了不少拟写新题型,俗称微写作,考查点也多是社会热点问题。笔者总结了几种类型的拟写题供大家参考及进行针对性训练。

【真题解析】

一、拟写情景句

例1: (2015年 山东省德州市)综合性学习。

金秋九月,你将进入新的学校,开始新的人生旅途。展开想象,描绘那时你心中的怡人秋色,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70字)

解析:该题是一道情景拟写题,同学们一定要围绕“秋色”这一主题进行拟写,并运用修辞手法,写出金秋是收获的季节。

参考答案:九月一到,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风飘过校园。在这醉人的季节里,我也将迎来金色的收获。

二、 拟写宣传语

例2:(2015年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美食,名扬四海。成都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美食活动。其中“成都美食节”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请为“成都美食节”活动写一则宣传语,要求突出成都美食的特点,体现蓉城人民的热情,有一定文采,不超过20字(含标点)。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其中编写广告语、宣传语最常见。具体编写时应注意:(1)抓住特征(颜色、气味、形状、大小等)。(2)语言朴实自然,充满人文关怀。(3)运用各种修辞手法。(4)押韵。(5)使用叠词。本题拟写时要结合地方特色,使用对偶式抒情语言即可。

参考答案:千古蜀人情似火,万年美食辣如炙。

三、拟写体验感受

例3 :(2015年 北京市)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班上准备召开名著阅读经验交流会,分享同学们阅读名著的经验。请以你读过的一部名著为例,写一段话,简要介绍你阅读名著的经验。

题目二:学校校刊准备开辟“走进博物馆”栏目,分享同学们参观博物馆(或纪念馆)的收获。校刊主编向同学们征稿。请你写一篇稿件,简要写出参观某座博物馆(或纪念馆)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怎样获得的。

要求:(1)内容真实具体,语言准确得体。(2)字数在150~2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微写作试题。本题考查同学们的写作体验或感受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须做到以下几点:(1)感受文章中人物的真情。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其思想感情,用心去体察就会有真切的认识。(2)感受物的理性。人有人情,物有物理,但二者往往有相通之处。如果我们用人的思想感情去感受物,就会从物的身上悟出人生的哲理。(3)感受事的内涵。经历过的事情,静下心来想想,就能想出其中的门道来。(4)感受景的神韵。每一处景物都是一幅图画,都体现着它的色调、风格和神韵,我们在欣赏景物时,注意感受它的内在韵味。

参考答案:

题目一示例:大家好,今天我想从方法上跟大家分享一下读《水浒传》的经验。

我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在阅读正文内容之前,先翻一遍目录,了解主要人物身上发生的主要事件,先构建出一个主要的框架,在之后读书的时候把框架补充完整,比如说读目录能知道林冲刺配沧州和雪夜上梁山的故事,通过阅读再补充出这件事情的原因和结果,我觉得用这种方法阅读名著会充分激发我的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的效率。

以上是我的阅读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目二示例:科技博物馆新馆坐落于京城东北角。新馆有趣的地方在于可以“亲自上阵”。比如消防体验区,以前看人灭火感觉很简单,但是当自己手握沉沉的喷水枪,站在1.5米外的安全区,却发现要对准火源绝非易事,而且只有对准火焰的根部才能最快速地灭火,最后我大概折腾了七八分钟才将虚拟火焰全部熄灭。平时我们只了解一些消防技巧,殊不知实际操作起来很有难度。可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是最完美的学习体验。

四、拟写意见建议

例4: (2015年 山东省滨州市)请参加“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的过节形式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一些老少咸宜的风俗民俗活动也在消失;更令人惋惜的是,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在渐渐被遗忘。

材料二: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杨利慧指出,过去我们传统节日的狂欢氛围并不亚于现在的“洋节”。春节、元宵节时,舞龙舞狮、逛庙会、闹花灯等都很有趣。

请根据以上材料,针对“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受欢迎”提两条建议。

解析:同学们要想提出好的建议须做到以下几点:(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提意见、写建议要根据具体问题、实际需要和可能的条件提。(2)说话得体,有分寸。首先,所提意见和建议应当比较准确,并且要掌握一定的分寸。其次,要使意见和建议在现实条件下行得通。(3)内容具体、清楚、实在。建议书的核心部分正是所提建议的内容。因此,写建议书不管是否分条开列,都应当把建议的内容写清楚,使人一目了然。切记不要说空话、套话,不要抽象、笼统地说。(4)语言准确、精练。要言简义明地把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准确、简洁地叙述出来,不需过多地分析和论证。

参考答案:建议(1)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增强节日的娱乐氛围;建议(2)社区应该多组织传统节日活动。

五、拟写倡议

例5 :(2015年 贵州省遵义市)在“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综合性学习中,班级将就“手机的使用”开展探究活动。

请你用排比句就正确利用手机向同学发出倡议。

解析:倡议书是由个人或团体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的书面文章。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本题让同学们拟写倡议,而且要求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去写。同学们倡议的正文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需要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写明。

参考答案:同学们,为了学习要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用手机;为了亲情不疏远,我们不要玩手机;为了保护视力,熄灯不能碰手机。

六、拟写解说词

例6.(2015年 山东省东营市)观察下面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解析: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点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或介绍人物的身份、经历、所做出的贡献(成绩)、社会对他(她)的评价等,或就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说明。解说词的写作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用平实的语言,也可用文学的语言。写好解说词须注意:要仔细观察,深入研究客观事物,才能把它如实地反映出来,介绍给读者。

参考答案:画面由瀑布、树木、山崖和溪流构成。银色的瀑布如泛起的雪涛向高崖下猛扑,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大有雷霆万钧之势。瀑布下方水汽氤氲,上方源流蜿蜒,与瀑布的勇猛强悍相互映衬,显出刚柔相济的特色;而旁侧的瀑布半掩半露,与主体瀑布相得益彰,再添一层气势。整个画面气韵生动、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深厚独到的思想艺术造诣。

4.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篇四

语文试题

考试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阴霾(mái)腼腆(diǎn)唾手可得(tuò)...B.绮丽(qǐ)讪笑(shàn)岿然不动(guī)...C.狡黠(xiá).【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判断汉字注音的正误,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读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判断字形正误,要根据词义字义结合和形声字的特点注意偏旁部首来判断。本题用反选排除法,A“腆”读tiǎn;B“岿”读tuī;C“黠”读xiá,答案为D。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炫耀 真挚 撰文 崭露头角 B.憧憬 落漠 悬念 意想天开 C.执著 潦亮 温馨 消声匿迹 D.宽怒 陡俏 寂寥 言简意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B“漠”为“莫”;C“潦”为“嘹”,D“怒”为“恕”,答案为A。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2010年的“快乐男声”成了同学们课后风花雪月的话题。

B.一个人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好自己的事,就能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来。C.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D.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这意味着我国的义务教育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义务教育。谄媚(chán)言简意赅(hài)..D.阑珊(lán)虬枝(qiú)毛骨悚然(sǒng)...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A句中“风花雪月”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或与爱情有关的生活之事,不符合句意。

考点: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B.让孩子远离网吧,健康成长,这是许多家长的心愿。C.在第49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并包揽了五个项目的金牌。

D.“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参加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这对青少年来说,无疑不是个好消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有反选排除法,A缺少主语,C“囊括”与“包揽”意义重复,D“不是”否定不当,答案为B。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出》的作者是现代剧作家曹禺。B.《白杨礼赞》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茅盾。

C.北朝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D.《世说新语》是南宋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古代笔记小说集。【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来判断知识点的正误。D错,刘义庆是南北朝人。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6..对下列长句表达的主要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泗阳县为了充分挖掘悠久的文化底蕴并显示“泗水古国”的历史文化特色,将在城区的两渠风光带两侧重建西汉泗水王国文化古城。

A.泗阳县挖掘文化底蕴并显示文化特色。B.泗阳县挖掘底蕴并显示特色。

C.泗阳县重建泗水王国。D.泗阳县重建古城。【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要压缩句子的主干,即将句子划分成分,判断主谓宾的内容。答案为D.“泗阳县”是主语,“重建”是谓语,“古城”是宾语。

考点: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按要求默写填空。(10分,每空1分,书写2分)

(1),草色入帘青。,往来无白丁。

(2)君自故乡来。来日绮窗前。

(3)新市长上任后,全市面貌大变,社会安定,真是。(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填写)

(4)《过故人庄》中表明诗人希望再来探访的句子是

。【答案】(1)苔痕上阶绿。谈笑有鸿儒(2)应知故乡事,寒梅著花未?(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8.根据下面情境回答问题(4分)

考试结束不久,你作为学校广播站一名小记者去采访一位英语考满分的同学,原先设想的问题是:“你的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英语的能力?”但看到他的父母也在场,你发现这个问题不合适,就改变了原先设想的问题。

①原先设想的问题不合适的原因是:(2分)

答: ②怎么问才比较恰当,请你重新设计这个问题。(2分)答:

8.【答案】①(2分)语言不得体,问得唐突,不礼貌;②(2分)“请问你父母有没有辅导你学英语?”或“你们一家是不是常常在一起讨论学习英语方面的问题?”

【解析】

试题分析:口语交际的语言是否得体,主要是考虑说话者的语言是否符合“身份”“场合”“情景”“情感(语气)”方等方面的要求。显然,原来的提问,当着对方父母的面是不礼貌的,所以要避开“有没有能力”这个内容,婉转地提问。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9.完成下列综合性学习题(8分)

(1)进入信息时代,很多学生认为,都用电脑打字了,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面对这一现象,初一某班准备开展以“写好汉字,学好汉语”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4分)

【答案】(4分)参考:同学们,众所周知,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标志,而文字是语言的载体,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传承和发扬是我们的责任,下面,我宣布“写好汉字,学好汉语”主题班会正式开始。

【解析】

试题分析:活动的“开场白”要针对参与活动的对象使用适合的称谓,要点明活动的主题,简述活动的目的,引导、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活动。语言要简短、生动,有鼓动性。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五·一”期间,王双华同学回到了家乡。家乡的山,家乡的水,使他陶醉,他很想把家乡初夏的美景描绘出来。请你用下面所给的词语,经过自己的想像,用比喻或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出王双华家乡的美景。(100字以内)(4分)山峦 翠竹 深潭 小溪

【答案】(4分)示例:夜雨把山峦洗得明净葱茏,翠竹迎风摇曳,如青裙少女,飘逸一阵阵清香。山下的深潭,明镜一般,倒映水中的蓝天、白云和山峦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小溪便从这山水间流出,像一条长蛇,蜿蜒着流向远方。

【解析】

试题分析:抓住本题的要求,“描绘家乡初夏美景”“使用修辞手法”“运用所示词语”,按照这些要求来描写景物,要突出“初夏”的特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二 阅读理解(50分)

(一)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门人弟子填其室(塞满,充满).C.右备容臭(臭味).

B.四支僵劲不能动(肢体).D.同舍生皆被绮绣(穿).B.无从致书以观 .D.以其境过清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和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C.以塞忠谏之路也

1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第一段讲述了作者年少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诚恳专一。

B.选文第二段中“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第一段“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形成对比。C.选文最后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是为了进一步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进行告诫。

D.本文主旨在劝学,写法上叙议结合,主要采用议论方式,直接表明观点,收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6分)(1)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选文多次提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其用意是什么?(3分)【答案】 10.C(3分)11.D(3分)12.D(3分)

13.(1)(3分)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2)(3分)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14.(3分)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在于用心专一。(用原文“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回答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C项错“臭”为“香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先要根据本文内容了解例句中“以”的含义,再根据所学所记明确选项各句的出处,读懂句子内容,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句中“以”的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A项介词,“用”的意思;B项连词,“来”的意思;C项连词,“以致”的意思;D项与例句中的“以”皆为“因为”,答案为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所记,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写作方法,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有关信息,比较判断正误。D错,本文是以叙事代说理,理在事中。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患”“硕”“游”“盖”“勤”“且”“艰”,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本文为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作者为了表现其求学的困难这个方面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求学用心要专一”的观点和对比衬托的写法。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5.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发挥想像,用生动的语言说说这两诗句所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分)

【答案】 15.B 16.(3分)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船之侧,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千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解析】

试题分析:本诗为所学诗歌,根据所学所记,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各项语句表述的要点,了解“四联”所指诗句,比较判断正误。B错,“怀旧空吟”显然没有“欣慰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本题要注意答点要求,不是要求理解诗句的含义,而是要求解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抓住诗句中描写的景物,使用形容词,运用修辞手法,描摹诗句中景物的状态,突出画面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最后一堂课

潘 炫

①直到今天,回想起那一段经历,我仍心有余悸。

②那时候,她教古汉语,那是我们中文系一门很枯燥的科目。几堂课下来,我就在感觉索然无味之后,开始赶写自己的稿子。

③一次,她突然叫我起来,提了几个很费解的问题,在我的一阵沉默后,她铁青着脸说:“潘同学,请你到讲台边上站着听课。”几个同学露出幸灾乐祸的“笑脸”,甚至还发出了笑声,那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我的心上。我感到莫大的耻辱。

④我抬起脸,硬邦邦地说:“请问老师,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⑤“有!”她的脸更红了,一字一句地说,“那就是,你走出教室,这学期我的课你不用上了。” ⑥那几张“笑脸”不见了,他们一定开始为我担忧。在他们的注视下,我不假思索地推门而去。⑦转眼几个月过去了,这期间,我常在自责与不安中度过,心里再也没有那份骄傲与不羁了。⑧只剩下最后一堂课了。那天,我早早地进了教室,心里是一片波动不止的湖。

⑨她走上讲台,我偷偷地看了她一眼,她显得有些苍白,我为自己当初的冲动而后悔不迭,她环视教室,就在那一刻——我们的目光匆匆相对的那一刻,我看见她暗淡的眼神有了一丝光亮,而且脸上悄悄地绽开了一朵微笑,只有我能看见。

⑩那一堂课,她讲得很生动,我也听得很专注。

⑪就在离下课只有十分钟时,她说:“同学们,剩下的十分钟可不可以给我?”同学们都不解地看着她。⑫ “几个月前我让潘炫同学走出教室的那一刻,我就后悔了,”她开门见山的表白让我无所适从,“几个月来,我无时无刻不在一份歉意中度过,看着他空空的座位,我常常自责。请同学们原谅,因为我的错,更因为我不敢承担自己错误的后果,一再地推卸责任。感谢潘炫同学这节课能来,给我这个道歉的机会……”

而我呢?我又何尝不是在自傲与任性中一再地推卸我的责任。我流着泪走上讲台,朝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⑬几个月前我走出教室之后,这是第一次听她“讲课”,也是最后一堂课,庆幸的是,我没有错过。

17.文中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分)18.“我”庆幸没有错过最后一堂古汉语课的原因是什么?(3分)19.文中的古汉语教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3分)

21.从文中找出能证明古汉语教师“几个月来,无时无刻不在一份歉意中度过,常常自责”的语句。(3分)

【答案】

17.(4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内心深深的痛苦和无助的孤独。18.(3分)一是学习到了古汉语专业知识,二是当面向老师自己承认错误,表达深深的歉意;更重要的是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宽容、博爱、知错就改、勇于担当的做人美德。

19.(3分)是一位热爱学生、尽职尽责、知错就改、勇于担当的老师。

21.(3分)她环视教室,就在那一刻——我们的目光匆匆相对的那一刻,我看见她暗淡的眼神有了一丝光亮,而且脸上悄悄地绽开了一朵微笑。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根据文题仔细了解“最后一堂课”具体的内容,从学到专业知识和“我”体会到老师的精神品质两个方面来概括作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本文中与了两件事,从两件事可以看出老师的“严格”和“敢于担当”。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几个月来,无时无刻不在一份歉意中度过,常常自责”一句所表达的老师的心情,再从其心理的变化来梳理有关的内容。正因为“几个月处于自责之中”,所以教师在道歉后才会“脸上悄悄地绽开了一朵微笑”感到由衷的快慰。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最贵的蛋是“笨蛋”

阿瓜是个弱智的小孩。

在三年级(1)班里,他的成绩是倒数第一。同学们常取笑他,说头大不中用。每天放学后值日生搞卫生,他都会主动地留下来帮忙倒垃圾。更绝的是,白天上课,每隔两节课,他就会条件反射似地把垃圾桶拿到洗手台前认真刷洗。原先最脏臭的角落,因为阿瓜的负责变成了教室内最醒目的净土。

他总是微笑着,并纯真地看别人以怪异复杂的眼光看自己。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世界上最贵的蛋是什么蛋?

有人说是金蛋,有人说是原子“弹”,有人说是脸蛋,这时,阿瓜也举手发言,高兴地说:“是笨蛋,因为大家都叫人笨蛋!”

同学们笑了,老师却没有笑,她走过去轻拍阿瓜的脑瓜说:“是的,你最贵!”

阿瓜的母亲每天放学后都会骑摩托车到校门口接他。五个冬天下雨的傍晚,在回家的路上,阿瓜看见一位踽踽独行的同学,他知道该同学的家离学校较远,便央求妈妈顺道 载同学回家,可惜因机车后座装了个铁篮子,无法再多载另一个人而作罢。

回家后,妈妈忙着在厨房做饭,却隐隐约约听见门外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出门一看,原来是阿瓜正满头大汗地用老虎钳子在拆掉铁篮子……

妈妈深深地叹了口气但眼里却涌出了泪花。

多么笨的孩子啊,又是多么善良的宝贝!是因为笨才善良,还是因为善良,才显得笨? 21. 怎么理解“他总是微笑着,并纯真地看别人以怪异复杂的眼光看自己 ”这句话(3分)22.老师为什么会说阿瓜是最贵的?(3分)23.妈妈的眼里为什么会涌出泪花?(3分)

24.在你的班级里,也许有“阿瓜”这样的同学,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他们?(4分)【答案】

21.(3分)阿瓜并不介意别人怪异复杂的眼光,说明他的善良和坦荡。

22.(3分)因为阿瓜的品质和精神是很可贵的。23.(3分)因为妈妈觉得这个孩子很善良。

24.(4分)对“阿瓜”这样的同学应该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能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根据文章第一句了解“阿瓜”是个弱智的小孩,即可理解他对别人“怪异的眼光“总是抱以“微笑”,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善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阅读文章内容,了解文中所写阿瓜想帮助同学一事,结合最后一句“是因为笨才善良,还是因为善良,才显得笨?”即可体会到阿瓜的善良,从这个方面即可理解老师所说的话。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同上,母亲亲历了阿瓜想帮助同学一事,又看到阿瓜所做的事,认识到自己的儿子善良的品质,所以眼里涌出泪花。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题,不难答,以“尊重”“关心”“理解”“团结”“温暖”这些词为中心,表达意见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 作文(60分)25.作文

生活中,我们总在一刻不停地寻找。寻找人生的欢乐,令生活的空间没有阴霾;寻找人生的真谛,使心灵愈加坚强;寻找人生的道路,让脚步更加坚定……寻找源于真情,寻找源于思考。生活,因为不倦的寻找,变得更加生动而充实。请以“寻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章不能离开话题范围。

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答案】例文:

寻找生活中的美好

时光匆匆流逝,美好事物转瞬即逝,我多了一份细心,寻找生活中的美好。——题记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是一个初三的学生了。我有了很大的变化。相信,最大的变化就是多了那一份细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照相是把瞬间变成永恒的魔法。”确实,初2的我,拥有了一台属于我自己的照相机。我就等着它和那一份细心去寻觅。

春日的清晨是美好的,透着一股微微的凉意,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寂静幽深,竟有几分“曲径通幽’’的韵味。小道两旁是大片的农田。淡淡的阳光,洒在我的身上,是柔软的触感。眼前一亮。一朵不知名的野花在慢慢绽放着。花瓣 渐渐地 舒展,上头的露珠顺着花梗向下流,最终隐觅在土壤之中。迅速的按下快门,留住这沁人的芳香和淡雅的色彩。

夏日的中午让人感到烦躁和不安,蝉不厌其烦地叫着。烈日当头,地上的草叶也都耷拉下了翠绿的脑袋。抱着一丝丝的希望在草丛中寻觅。那一份细心让我发现了一个耀眼的亮点。一只小巧精致的蝴蝶停在草尖上,莹蓝色的漂亮翅膀,在阳光下微微颤动,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晃到了我的眼睛。多么美好的生命啊!随着闪光灯的亮起,它振翅一飞,只留下一个美丽的背影。消失在阳光下。照相机只捕捉到了一个永恒的身影,不禁有些遗憾。

秋初,天气转凉。农田披上了金黄的外衣。林间土地上铺上了棕褐色的地毯。踏着一地的落叶,找寻着属于我的美好。一朵残花静静的在角落里凋零,地上的几抺 残红显得格外刺目。慵懒的阳光下,花瓣躺在一地黄叶中,细数花的昨日伤悲。赶紧拿出照相机,想守住这永恒的唯美。照片保存在记忆卡中的同时,最后一片花瓣轻轻凋落在地,鼻尖竟出现了一股淡淡的芳香。

南方的冬天通常不会很冷,这个冬天出乎意料的下了一场大雪。白雪铺满的路面上,留下的几个梅花

般的脚印,格外明显,那是外婆养的猫留下的。它现在正在雪后的冬阳下睡着懒觉,时不时地用爪子轻抚一下胡须。可爱的瞬间自然也被我记录了下来。

从初三以来,我带着那份细心记录下了生活中许多飞快流逝的曾经美好。是那份细心带领着我寻找生活中的美好,是那份细心让我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上初三了,我多了一份细心,这份细心将一直陪伴我走过整个人生路途。【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审题难度不大,一段提示语不仅为学生的写作打开思路,同时含义丰富,学生都有过“寻”的经历与体验、期待与愿望,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议论抒情都有内容可写,也易于表达。本次作文整体还是不错的,均分在30分以上,有一批优秀作文突显出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提醒同学们注意:

(一)扣题要紧。偏题,是作文的致命伤,不可掉以轻心。这次作文有的将作文要求完全推倒了写,分数会超低的,如开头就写“‘寻’即是‘不寻’”;有的前面写了很多游玩和儿时回忆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不出“寻”的意味来,只在结尾处贴上“寻”字标签;有的前文与“寻”无关,后文一两段才入题写“寻”,详略处理严重不当;有的作文与“寻”若即若离,关系不密。如何扣题,怎样扣得更紧,老师们会讲,以后还会讲很多。

(二)内容要丰富些、新颖些。有的同学写戏曲、写一个特定作家、写农民工子弟等等,就相比大部分同学写童年的记忆要好很多。平时阅读量要大,思考要多,别忘了勤于做笔记,同时,阅读就要有自己的阅读专长,如某一特定作家、某一部分名著等。

(三)、立意挖掘要深。主题要深,切入点就要小。不能面面俱到,空泛地谈如何去“寻”、“寻”的艰难与意义等。可选择某一点而谈,有针对性、有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在此基础上,追求“深”。你可以“寻”一件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也可以“寻”一般的学习做事的方法途径,而这些是低层次意义上肤浅的“寻”,它注重的是“寻”的结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寻”高层次的东西,比如:好心情、真理、奥秘、知音、一方净土……它更多的是注重“寻”的过程。对于那些具有美感和哲理的东西,我们也许能够找到,也许一时还找不到,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寻”的本身就带着思考,体现着人生的境界。这才是最有味道、最有价值的“寻”!

(四)、情节安排要曲折。在安排情节方面,考生往往平铺直叙,就“寻”写“寻”,讲求所谓“一气呵成”。没有起伏曲折,难分高潮低谷。完全可以尝试一些内容上的变化。如:“你每天拥有新的东西,同时也必然失去一些东西,对于那些失去了的,你还愿意去寻回来吗?”“假如你用了很长时间、很多精力去寻找一样东西,可找到后却发现它已经面目全非了,这时候你会怎么想?”“在寻的过程中,你有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体验吗?”……

5.初中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篇五

3.示例:你文思如泉涌,像一本无所不知的词典,引领我们走进文学殿堂。(语文老师)你美妙的歌声,动人的舞姿,给我们以美的熏陶。(音乐老师)。

4.①他不但学习刻苦,而且乐于助人。②他之所以学习成绩优秀,是因为他刻苦学习。③删去从内心里或由衷的(2)删去他的妈妈年轻、漂亮、手巧、善良

5.我如果是你的丈夫,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它喝掉

6. (1) 重庆洪崖洞拟年内开放(2)略

7. (1)晶晶 北京欢迎你。 (2)示例:我喜欢晶晶,因为它象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或:它的形象具有中国传统福娃特征,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理由中只要说出了该福娃的象征意义即可得)(3)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触动了罗格的心。(2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说明,有理即可)

8.略

9.(1)三国演义 罗贯中(2)七星坛孔明借东风或诸葛亮借东风(借东风)(3)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围绕智的形象来答即可)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巧说周瑜、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连、七擒孟获、空城计、病死五丈原等。

10.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⑵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⑸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⑻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

11.A、

12.①现在逃走会死,发动起义也要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怎么样呢?②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向天下发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13.D、

14. 环境 语言 动作 洞察时局、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 15. 举例举出陈胜的远大抱负、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

三、

(一)16.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17.①要积累知识②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18.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19.第五段讲的是印刷机和排版术的发明,第六段讲的是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发明。这两段都是举例论证,证明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20.不好,因为原文中用设问语气更能吸引读者,形象生动地引出论点,如果改为创造性思维有如下必须要素就不吸引人了。

21.言之有理既可

(二)22.女孩在二十岁生日时,通过自我祝福,自我鼓励,实现了转变。

23.①淡淡地用得好,写出舍友们对女孩的生日漠不关心。(2分) ②溢满的意思是充满而流出来,充满只是满的意思,(1分)溢满的程度更高,用溢满更能表现小女孩无比幸福(1分)

24.反复出现起到强调作用,(1分) 这句话既是文章的中心,也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在困难无助的时候应该学会自我鼓动。(2分)

25.略。(评分要点:写出女孩受冷落的忧郁得2分,写出女孩的渴望及期盼得2分)

26.议论(1分) 抒情(1分) 仿写:略(2分)

6.高中语文试题解析 篇六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

A.小国寡民 B.轮番而治 C.人民主权 D.独立自治

解析:D 材料强调“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处理它自己的事务”,显然这是“独立自治”之意,D项正确。

2.公元前3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人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有资格入选陪审团的应是( )

A.全体雅典人民 B.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C.来自波斯的雅典商人 D.雅典贵族

解析:B 雅典享有民主权利的是雅典的公民,并不是所有雅典人民,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资格入选陪审团”的应是雅典成年男性公民,故B项正确;来自波斯的雅典商人属于外邦人,不具有公民权,故C项错误;“有资格入选陪审团”的不只是雅典贵族,也可能是拥有公民权的平民,故D项错误。

3.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说:“人民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声名……而且一切意见均交由公民大会加以裁决。”材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

A.人民主权 B.法律至上

C.轮番而治 D.间接民主

解析:A 本题考查知识点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读取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信息“人民统治”“一切意见均交由公民大会加以裁决”等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故选A项。

4.雅典的伯利克里于公元前451年规定担任一天陪审员,给费2个奥勃,后来增至3个奥勃,约相当于那时候雅典一般老百姓半天的所得。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 )

A.提高陪审员的收入 B.鼓励公民参加国家事务

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保证司法独立与公正

解析:B 分析题干可知伯利克里给参加陪审员的公民发放津贴。其目的是鼓励公民参政,使广大贫苦公民不致为生活所迫放弃参政权,故B项正确。

5.伯利克里时代,凡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这说明当时雅典推行( )

A.直接民主制 B.抽签选举

C.代议制民主 D.轮流坐庄

解析:A 依据题干中“凡公民都有权……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可知当时雅典推行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制,A项正确,C项错误。B、D两项是直接民主制下的参政方式,B、D两项错误。

6.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执政雅典,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他所实施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黄金时代”到来的是( )

A.扩大公民参政范围

B.提高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

C.设立“五百人会议”

D.向公民发放津贴

解析:A “黄金时代”的到来实际上指民主的广泛性,伯利克里规定:除十将军外,一切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这体现了公民参政范围的扩大,故选A。

7.伯利克里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雅典人进行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

A.五百人会议 B.公民大会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解析: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时代雅典人进行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陪审法庭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将军委员会是负责军事的机构,故D项错误。

8.雅典人有这样一种观念:既然每个公民都是自由的,那么任何人就不应受他人统治。这实际是做不到的,于是他们只能采取另外一种替代方案。这个替代方案最有可能是( )

A.以血缘为关系组织在一起 B.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C.按财产等级划分阶级 D.轮番而治

解析:D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在当时要想保证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自由的,只能是轮流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即轮番而治,D项正确。

9.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 )

A.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存在民主泛滥弊端 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解析:C 在雅典民主制下,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实行抽签选举与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能否成为领导者取决于人民的喜好,这使得有些野心家可以通过蛊惑群众,默许人民的要求来左右政局,很难选出德才兼备的领导者,这是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

10.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批评的是( )

A.人民主权的虚假 B.直接民主的泛滥

C.行政官员的腐败 D.轮番而治的弊端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苏格拉底的话正是强调了这一内容。故选D。

11.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体现了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B.是人类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C.标志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A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开端,是第一部成文法,材料体现的是成文法,虽然从根本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它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A项正确;《十二铜表法》不是最严峻的法律,B项错误;标志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的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C项错误;罗马法体系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D项错误。

12.罗马成文法诞生后,有人评价道:“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成文法典( )

A.剥夺了贵族权力

B.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利益

C.保护奴隶利益

D.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平等

解析:B 罗马成文法的诞生避免了贵族随意曲解法律。因此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罗马法从根本上来看是维护贵族利益和奴隶制的,A、C、D三项错误。

13.公元前449年,罗马立法委员会将罗马法律铭刻在十二块铜牌上公布于众。这一法律属于( )

①万民法 ②成文法 ③公民法 ④自然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B 万民法是罗马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十二铜表法》处在罗马共和国早期,故①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故②正确;《十二铜表法》处在罗马共和国早期,属于公民法,故③正确;自然法是抽象的法律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故④错误,B项符合题意。

14.有学者注意到,罗马的扩张,自共和国起,从无停息,耗费了自己的国民人口资源。罗马人不够了,伊特拉斯坎人不够了,意大利人不够了。“公民权”一次又一次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的异族进入了罗马,也改换了“罗马”的性质。此后,“罗马”实施了( )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解析:C习惯法是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罗马主要使用的法律,公元前5世纪中期后,逐渐被成文法所取代,故A项错误;公民法适用的是罗马公民,不适用于外邦人,故B项错误;随着罗马扩张,大量的外邦人被纳入罗马的统治范围之内,为了更好地统治,法律的适用范围也要扩大,由适用于罗马共和国的公民法到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故C项正确;自然法是法律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故D项错误。

15.《西方文化概论》在评价罗马法时说道:“它具有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特点,反映了极其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因此属于罗马法中常变常新的动态部分。”这里的“它”指的是( )

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解析:C 在罗马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仅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公民法逐渐被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万民法所取代,针对罗马境内各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实际差别,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故C项与题意相符。

16.在罗马共和国时期,规定了一种所有权转让方式的具体程序,著名法学家盖尤斯曾做过形象的描述:“使用不少于五人的成年罗马公民作证人……买主手持铜牌说‘我根据罗马法说此人(奴隶)是我的,我用这块铜和这把秤将他买下’,然后他用铜敲秤,并将铜块交给买主,好似支付价金。”这项规定( )

A.推动了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变

B.体现出罗马法追求公平公正

C.显现出很强的预防纠纷的功用

D.有利于调整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解析:C 根据材料“买主手持铜牌说‘我根据罗马法说……’”可知,在这一时期罗马成文法早已产生且广泛应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奴隶的买卖,且奴隶社会法律很难达到一种实质上的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使用不少于五人的成年罗马公民作证人……买主手持铜牌说……然后他用铜敲秤,并将铜块交给买主,好似支付价金”可知,如此繁琐的程序,本身就具有一种预防纠纷的保障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不能体现贵族和平民的矛盾问题,故D项错误。

17.罗马法曾规定:丈夫对妻子嫁妆里的不动产,即使征得妻子的同意,也不得出让或抵押。这表明罗马法( )

A.规定了夫妻财产分配原则

B.给予妇女相应的政治地位

C.重视对私人财产的保护

D.解决经济纠纷缺乏灵活性

解析:C 材料体现的是对女子嫁妆中不动产的保护,反映了罗马法注重保护私人财产的原则,C项正确。

18.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这说明( )

A.罗马法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法律

B.罗马法在近代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运用

C.罗马法内容包罗万象且条理明晰

D.罗马法的某些理念具有普世性的意义

解析:D 材料中罗马法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说明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着影响,故选D。罗马法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法律,维护奴隶制度,A项不正确;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说法过于绝对。

19.恩格斯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下列表述符合恩格斯论断的是( )

A.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B.罗马的法律是资产阶级法律

C.罗马法在罗马帝国建立后开始形成

D.罗马法削弱了罗马的共和制

解析:A 恩格斯的论断反映了罗马法与资本主义时期法律的关系,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A项正确;B项本身是错误的,罗马法不是资产阶级法律;罗马法从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就开始形成,并且罗马法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故C、D两项是错误的。

20.《法学总论》中说:“奴隶处于主人的权力之下,这种权力渊源于万民法,因为我们可以注意到,无论哪个民族,主人对于奴隶都有生杀之权,奴隶所取得的东西,都是为主人取得的。”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奴隶地位低下是万民法造成的

B.奴隶主的权力完全来自于万民法

C.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利益

D.万民法适用于任何民族

解析:C 奴隶的地位低下是由当时的社会形态所决定的,且在万民法产生之前已经如此,A项错误;B、D两项说法太绝对,均排除;材料从实质上反映出万民法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1题24分,22题16分,共

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监察机构的设置模式基本一致,具有承袭关系。如机构名称、官名和品位大同小异,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整个监察过程,从纠参到复议,从核实到复劾都必须请旨进行,最后由皇帝裁决。在传统的中国政治中,要有效地行使政治权力,执法者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或拥有较高的政治权力。为了保证监察工作的有效性,中央赋予监察官员位高权重的监察地位,这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样就使监督官处于极为有利的位置,使监察运作可以不必依附于行政,有效发挥了监察职能。

——张晋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与启示》等

材料二 雅典还构建了一套预防权力集中的机制。如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每天更换,任何人不得在一年中两次担任负责人。雅典陪审法庭没有专设法官,任何裁决都由全体陪审员投票决定……雅典还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实行“认可听证会”,认可听证会就是在公民大会上经常就国家重要公职人员的工作是否称职进行信任投票,不称职者,或被免职,或被撤职查办。公职人员即使在任满离职时,也要接受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的审查。

——张慧《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殊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雅典预防权力集中的措施,并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权力监督机制不同的原因。(14分)

解析:本题属小切口题,考查古代中国与雅典的监察制度。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具有承袭关系”“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使监察运作可以不必依附于行政”“中央赋予监察官员位高权重的监察地位”来分析。第二小问可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抽签决定”“任何裁决都由全体陪审员投票决定”“公民大会……进行信任投票”来分析。第二小问从双方的政治体制、地理环境等角度分析。

答案:(1)特点:稳定性(承袭性);位高权重;受皇帝控制;独立性。(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作用:有利于维护专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每点2分,共4分)

(2)措施:实行轮流当政;实行全体陪审员投票决定司法审判;对公职人员进行投票评定。(每点2分,共6分)

原因:中国古代是中央集权统治,一切机构都对皇帝负责;古代雅典是民主政治,国家机构对民众负责;中国古代是地域广阔的大国,需要通过有效的监察来维护政治统治;古代雅典是小国寡民,能够实行全体公民的监察体制。(每点2分,共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二 罗马法律制度刚刚建立时就带有某些民主化色彩。其原因是战争需要平民补充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他们处于要求政治上得到进步的有利位置,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就采取罢工的形式。他们通过公民大会选举保民官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包括写下法律条文,公诸于众,限制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土地的数量。

材料三 罗马法虽属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但由于它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因而也就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因此它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属于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其影响更加显著。18《法国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制定的,19生效的《德国民法典》不少地方也沿袭了罗马法的传统。欧洲大陆上其他许多国家的民法也都受罗马法的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其会成为核心内容?(6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罗马法律制度刚刚建立时就带有某些民主化色彩”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回答,为什么说罗马法“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债务纠纷”“契约”等,结合所学来分析;第二小问从罗马的扩张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第(2)问据材料二逐条归纳、概括即可。第(3)问据材料三中第一句话回答即可。

答案:(1)核心内容: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原因: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随着对外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6分)

(2)战争需要平民补充人力资源,使他们在政治上的一些权利得到保障;保民官对平民利益的保护;公民大会可限制贵族的利益。(6分)

7.高中语文试题解析 篇七

1.有效性教 学提出的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 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 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2.有效性教 学的内涵 。“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达到预期目的。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 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 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内在的发展与全面发展, 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

1.主体性。有效教学的主体性是指课堂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凸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 凸显学生的主体感受。在实际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且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探究性。有效教学的探究性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 在体验式的氛围中进行的探究式学习。教师主要扮演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等角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丰富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和经验, 使学生获得的感受和经验与人类积累的语文知识得以沟通。从这个意义上看, 语文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 是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建构、发展探索与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

3.应用性。有效教学的应用性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材料在融会贯通后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特别关注语文有效教学的应用性, 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延展运用。首先, 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知识应用的意义;其次, 语文教师要渗透应用方法, 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真正成为指导运用的条件。

三、高中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有效的目 标设定。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 , 是对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详细而具体的描述。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 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 并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从课程教学论的角度说, 有效性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 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与把握得好, 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 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 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 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语文教学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 语文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又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 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又努力发展个性。

2.有效的问题设计 。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 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 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 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促使个体积极思维。

8.关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解析 篇八

一、细致观察,用心体会生活

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必须要有作者的真情实感,这也就要求同学们有一些自己的个人经历。但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要有丰富的经历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那么怎么做才能有真情实感呢?我想,那就需要我们的同学有一颗细致的心,能时时观察周围的人和物,用独到的慧眼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当然也包括假丑恶。这一点要求与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写作的第二条和第三条不谋而合,即“写作要有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不同的是加入了理性“思考”这一新新元素,这是对高中生的更高要求。感受是人们接触自然、社会,人生所受到的影响,它既是一种感觉印象。又包含着人的某种情感、态度和体验。思考则是在感受的基础上的一种理性认识和自己的本人的看法,它是一种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既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无话可说。作为高中生的学生来说,人生阅历和理性认识已经具备深入思考自然、社会、人生的条件,对他们作文的思想深度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这符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写好文章的前提是积累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两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写作有关积累的重要性。而积累的过程并非一天两天就可以得到的。写作需要积累素材,如果没有素材,将不知从何处下笔。首先,积累可以从词汇开始。词汇是文章的最基础元素,犹如盖高楼大厦前打的地基,如果自己的词汇库里没有可供使用的词汇,文章也很难写得很好。诃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等。平常在学习过程当中.要善于建立自己的词汇库以供使用。那么怎么积累词汇呢?方法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可以做一个专门的卡片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上,在卡片上还可以画一些图画和自己喜欢的装饰品,这样赏心悦目的样子会让我们更喜欢时常拿出来翻翻。第二是生活。平时要善于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说话就能出口成章,再也不是原来那几个重复使用的枯燥词汇,作文自然就会妙笔生花。其次,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刮肚或胡编乱造一些材料。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论据论证许多都是一些陈词滥调,学生自己写的难受,阅卷老师看的也难受。因此我们都可以引用一些材料,如名人名言、名人事迹等。但是切忌杜撰出来的材料,这样很难让读者信服同时让阅卷老师留下很不好的印象。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再次,还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多思考、多探究,多总结。这样就能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可适当地把一些思维和想法记录下来。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这样不仅能让作文下笔如有神,连自己的整个人文素养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得益的不仅是高中作文写作,同时也是我们日后的人生。

三、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就是要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础之上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引导学生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用自由之笔,显自我之趣。因为,有了我,才会有个性,才会有真情。而无个我、无真情,恰恰是造成文章假大空的根源。还要重视学生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意。过去,在教学中比较注意“记实”,练习记叙、描写、说明,当然这是重要的,不是说已经够了,这些能力还要不断提高。但是忽视了“写虚”,即作者的主观情意,抒情、议论和想象。它体现着作者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情意是文章真正震撼人的地方,没有情意的作品,就像是泥胎、木偶、纸花,是没有生命力的。“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就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现自己虽然带着稚气童真却充满想象、充满灵气的心声。要给学生写作的广阔的空间,不要约束,不囿成规,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想,自由自在地写。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作文,不仅仅是做文章那么简单,它还是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因此,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必须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把作文从陈词滥调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以真性情去书写、去反思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让作文成为做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副院长书面述职报告下一篇:农行绿色贸易融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