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分析本科论文

2024-07-16

建筑材料分析本科论文(精选9篇)

1.建筑材料分析本科论文 篇一

附件9:

支撑材料(问题分析、情况介绍要有文字材料):

1、院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规章制度及教学科研设施开放管理规章制度一览表;开放、利用、更新成效及问题分析。

2、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管理、报废制度一览表。

3、教学科研实验室开放情况:①开放实验室数量及所占比例(近三学年)②开放实验室一览表(近三学年)。

4、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①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情况

②学校及院系有实验教学的课程数及占总课程的比例汇总

③学校及院系实验项目开出率统计表

④学校及院系有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的比例

⑤学校及院系实验室开放情况(包括大学生创新):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

⑥院系实验课程清单、所有课程清单、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项目清单、实际开出的实验项目清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清单

5、信息化设备资产情况;借助信息化设备改善教学质量情况。

6、学校及院系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共建教学资源的相关材料及成效分析。

7、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

2.建筑材料分析本科论文 篇二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国内很多高校做了相应的研究和探索[2,3,4,5,6]。然而,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进一步扩大, 教学资源和教师数量受到限制, 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存在着质量滑坡的趋势。如何针对目前的状况, 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行改进和完善, 切实提高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 系统分析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以期对该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由原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来, 该专业覆盖面宽, 优势和特色明显, 是材料学院的主导学科, 在江苏省处于领先地位, 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几年的高校扩招虽然使得专业得到快速发展, 但是毕业生的大幅度增长, 也给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困难, 论文质量严重下降,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和观点提炼能力弱, 文献查阅不充分。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电脑比较熟悉, 但是却不善于利用互联网和专业数据库检索与所开展课题相关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在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材料过程中, 文献查阅不充分, 收集的资料比较凌乱, 文献阅读少, 对文献的观点缺乏提炼。

2.实验方案不合理, 工作量不饱满。指导教师在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时, 一般都会安排较为饱满的研究内容。学生在实验开展过程中, 由于对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的理解不够准确, 对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问题不能有效归纳, 实验方案设计欠合理, 总会对实验工作量进行“打折”。此外, 由于实验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 往往会导致毕业论文工作量不饱满。

3.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够。毕业论文的实验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遇到问题时, 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 更谈不上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论文撰写时, 普遍存在对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不够充分的问题, 将实验所得数据简单地进行罗列和基本描述, 缺乏从材料制备工艺、微观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进行讨论和分析的能力。

4.抄袭现象比较严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特别是文献综述、实验方法与过程等章节, 普遍存在着抄袭、拼凑的现象。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的初稿基本上都是从相近的几篇文献中整段成篇直接粘贴拼凑起来的, 甚至连对复制过程中产生的格式错码或者乱码都没进行检查修改。

5.论文撰写不规范。从内容上看, 有的论文中文摘要没有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和手段、主要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英文摘要的语态、词态、主谓搭配和专业术语等错误较多, 英文摘要和中文摘要不一致;有的论文表述口语化, 结构松散、不完整, 逻辑性差、缺乏条理, 文章的前后没有合理地组织联系起来。从格式上看, 毕业论文中常出现很多不规范的表达, 主要体现在文字排版、图、表和参考文献等方面。有的论文中还有不少的错别字。

二、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学生自身的原因

近几年随着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使得学生花在各种宣讲会和招聘会上的时间逐渐增加, 选择考研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的16~20周和第8学期的4~16周, 共计18周。而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是第七学期末, 人才市场的各种招聘会也在此时逐渐进入旺季, 考研学生利用第七学期的最后五周进行复习冲刺, 求职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到了第八学期, 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和企业的面试又占去大量时间, 因此学生花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工科毕业论文多属科学研究型或技术应用型, 必须进行大量实验, 摸索研究, 充分论证, 若课题实验时间过短, 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不高。

大学四年, 各门考试都会有不及格的学生, 而唯独毕业论文通过率几乎是100%。因此, 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这种思想:毕业论文的成绩不影响工作单位的选择;只要我考上研究生、找到工作了, 学院就不会不让我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有些学生认真开展毕业论文, 但积极性、主动性较差, 缺乏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为毕业而做毕业论文, 达不到毕业论文的真正目的;更有些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的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 不认真查找和阅读文献, 不设计实验, 不动脑筋, 对课题目的、要求、方法等不熟悉、不理解, 对指导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求不以为然, 临近答辩撰写论文时, 匆匆应付、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等;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提前上岗, 将毕业论文带到企业去完成, 而到了企业之后, 繁重的工作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二) 指导教师的原因

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包括:申报毕业论文题目、下达任务书和外文翻译、学生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研究内容外, 还要指导学生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以及论文修改, 准备各种记录材料。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 本科生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教师队伍却没有得到扩充, 分配到每个指导老师的学生大概在4~6名, 总体来讲指导教师承担的毕业论文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由于生均实验仪器不足、教师精力有限, 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等指导不到位的现象,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大部分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 科研压力大;与科研和教学相比, 毕业论文工作给指导教师带来的回报低, 加上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低、态度不端正, 很大程度上导致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缺乏责任心, 对学生要求不严, 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互动, 缺乏定期检查和监督;甚至有的老师让研究生来指导本科生, 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不管不问。

(三) 管理制度的原因

学校为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制定了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条例和管理办法, 但在执行中不够严格、不规范, 缺乏对毕业论文全过程的有效监控, 缺乏对指导教师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 缺乏对学生毕业论文完成质量客观公正的考核, 缺乏不合格毕业论文的淘汰机制, 最终使制度趋于形式化, 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校往往因为升学和就业的压力, 迫使教师对毕业论文采取过分宽松的政策, 暗中降低了对毕业论文的要求, 对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采取迁就的态度, 论文成绩评判和答辩过程不严谨, 几乎没有不通过答辩的论文。

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 开放选题

改变教师分配毕业论文题目给学生的模式, 以系为单位, 所有指导教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 结合自身科研课题上报题目和任务书, 根据指导教师的能力和实验条件严格限制每位指导教师上报课题数量。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方向、内容、工作量和实验室条件等进行严格把关, 题目不能过大、过深, 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与生产实际相联系, 最终形成本科生毕业论文课题库。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以及课题难易程度进行自主选题。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 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毕业论文。

(二) 提前启动毕业论文

以往毕业论文时间是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 时间集中, 且与学生考研和就业相冲突, 导致学生顾此失彼, 毕业论文时间得不到保证。因此应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 让学生在第六学期暑假就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 带着课题在第七学期学习《文献检索》和《专业英语》等课程, 通过专门的培训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方法, 在培养和提高论文检索、翻译和撰写能力的基础上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在第七学期中, 学生也可以利用周末和空余时间开展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这样能使学生提前完成一部分毕业论文工作, 可以利用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初的时间, 安心去准备考研、复试和找工作, 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时间。

(三)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强调主动性

让学生知道本科毕业论文是其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 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是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的主体是学生, 不是指导教师。在从课题库完成选题以后, 学生主动联系指导教师, 了解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让学生自己根据课题要求, 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设计实验方案和计划进度, 开展实验、分析结果, 撰写毕业论文。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过程中, 避免对教师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 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调研、收集资料、开展必要实验准备工作的能力;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 尽量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 教师不急于回答问题, 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 提高教师指导水平和积极性, 加强教师指导

师资队伍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中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要通过开展科研活动, 参与工程问题研究, 提高教师的学术和科研水平、工程实践和指导能力;促使教师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明确科研必须建立在教学的基础之上;鼓励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 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工作;鼓励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导师的科研相结合、与大学生创新实践相结合。建立指导毕业论文奖惩制度, 对于优秀的指导老师, 在职称评定、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奖励, 以对其工作进行肯定, 充分调动积极性;而对工作缺乏能力、教学不负责的指导教师, 取消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资格。

坚持每周例会制度, 让每个学生汇报各自的实验进展, 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直接见面, 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指导教师可借此掌握学生的整个工作状态、进度情况, 指出存在的问题, 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督促学生抓紧时间开展毕业论文;学生也可以从中加深对课题的了解, 学习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方法, 学会如何分析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 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

除了进行论文答辩外, 在开展毕业论文过程中要对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等环节实施全程跟踪。为了促进学生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院系成立了检查组对学生的开题报告和中期工作进展实施集中检查, 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验手段进行认真论证, 避免学生对题目把握不准而偏离主题, 或因实验条件不够而中间改题;对学生的工作表现、研究内容完成情况和实验结果等几方面进行重点检查, 帮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对工作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教育, 在规定期限内督促整改。

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进行查重, 查重率超过10%就不予答辩, 退回修改。答辩资格审查要严格把关, 任务没完成、格式不规范的论文不准参加答辩;论文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盲评审查通过后方可答辩。正式答辩前由指导教师组织进行预答辩;通过预答辩, 帮助学生积累答辩经验, 同时根据学生的预答辩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从而为学生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奠定良好的基础。严格答辩程序, 实行指导教师回避制, 按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进行答辩, 详细记录答辩内容;从平时工作、中期检查、论文质量与水平、答辩情况等四方面客观地考核、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严格实行答辩不及格制度, 凡是答辩不合格的学生, 必须做论文修改, 进行第二次答辩。若二次答辩不通过者, 当年不予毕业。

四、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提升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我们要认识搞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 抓好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业论文的质量不仅是对学生专业水准和各种能力的综合检验, 也是衡量学校总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本文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 列举了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表现, 详细分析了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就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2004]14号, 2004, (4) .

[2]王淑梅.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性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3, 15 (2) :67-69.

[3]张晓磊.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7 (10) :123-124.

[4]呼汉卫, 刘正远, 张茂仁, 等.保证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3) :394-396.

[5]田玫, 王晶, 姜艳丽, 等.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 32 (12) :142-144.

3.建筑材料分析本科论文 篇三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9-0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然科学之间更加相互渗透、融合和交叉。陈旧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和体系与新的科学前沿理论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格局进行调整和重组,建立综合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教育部1998年正式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作为引导性专业提出,体现了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综合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社会所需复合型人才成长的要求。“材料科学基础”是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担负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作用,也是研究生入学的必考课程。该课程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具有奠基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与优化整合。

一、教学内容优化的动因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拓宽专业口径、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及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专业目录中提出的引导性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部分高校材料类的专业设置不再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金属材料,而是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重新设置,“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作为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其材料类专业是按二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三个材料类专业,各成体系。其中关于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从各专业课程的安排上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专业开设“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其重点是无机材料的结构、组成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内容相近;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未单独开设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中大部分相关的理论分散在专业基础课程“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中,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制备科学而关于高温烧结、扩散、固相反应和相变过程及晶体结构和缺陷理论则涉及的较少。然而,社会需要的人才正向着复合型人才发展,材料也正在向着功能型和复合型发展,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材料类人才的要求,培养人才应具有大材料专业的理论基础,故必须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整合,同时考虑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特色,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材料科学基础”一级学科平台课程体系。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原则

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具有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材料科学基础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其重点是“厚基础、宽口径”,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强化实验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用能力;加强相关课程的综合,一起考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三个专业的相近课程,根据无机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其重新定位,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坚持先进性原则,突出高、新、精、实的特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1.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材料科学的核心内容是对结构的认识以及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性能是由结构决定的,而外界条件则控制着结构的形成,因此,研究过程是理解结构的重要环节。搭建一个合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知识平台,达到突出共性教学的目的,根据制定的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及培养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①相图及其应用部分。包括一元、二元、三元相图及其应用等内容。主要从热力学方面介绍物相的形成及转变的条件和规律,为材料设计和制备过程中工艺条件的确定奠定科学基础。②材料动力学部分。包括扩散、固态反应、相变及烧结等内容。该部分涉及的是高温下材料的动力学过程,是材料在生产、加工及使用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理论基础,该部分四个过程的控制对材料的结构形成及材料性能的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③材料的结构与性质部分。包括结晶学基础、晶体结构和晶体结构缺陷、非晶态结构与性质及固体的表面与界面,全面介绍材料的内部结构及与性能的关系。我们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注意了如下几点: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意理论体系的贯通融合、与专业课的衔接、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宽基础,打破三大材料的原有界限,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角度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从各种材料的共性规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基本原理出发,同时兼顾不同材料的个性特征,从理论范畴和科学体系层面上进行整合贯通。从固体物质的内部与表面,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过程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固体材料质点的空间排列规律,晶态、结构缺陷和非晶态结构,固体的表面与界面,以及相平衡、扩散、相变、固相反应及烧结等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材料的结构,了解材料结构、组成与性能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为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宽专业口径的理论知识基础。另外教学内容突出高、新、精、实的特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开阔学生视野。如在讲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后补充讲解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结构;在“烧结内容学习中,简单讲述微波烧结、热等静压烧结等新型烧结工艺等。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前沿研究成果,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材料专业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相关领域当前的科研发展动态,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动力。

2.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我院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地方建设,因此材料类专业的建设应立足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工程师的工程教育,培养中应“突出实践,强化应用”,侧重材料改性、材料加工和材料开发应用,造就从事检测、材料设计、制造、技术开发、指导和经营管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此,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以各种材料的结构与成分、性能、制备与加工为主线,针对高分子材料、电子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共性内容,对教学实验进行了重组与优化,在原各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了学院管理的院级平台实验室,其由材料组织结构实验室、材料性能实验室和材料制备实验室三个专业实验室组成,覆盖整个材料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为重点,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实验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整合,开发新的实验内容,组织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在高年级中双向选择对研究有兴趣的学生提前进入教师研究室,进行自己喜欢的课题或参与教师的教研或科研项目,这样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培养创新性的思维。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以前毕业实习集中进行的弊端,并结合高校实习环节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将毕业实习改为分散性实习,实行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根据课题所涉及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实习,使毕业实习真正做到实处。此外,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引入“产学研结合”机制,通过产学研联合,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锻炼机会,还有利于建立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密切而稳定的合作关系。

四、总结

作为一级学科平台基础课程的“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类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在“大平台,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建立突出共性教学、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已势在必行。因此必须对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材料类专业“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整合,构建新时代“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体系,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联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靳正国,等.大材料专业“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改的认识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增刊):31-35.

[3]李红,薛博,李卫,刘英,容建华,尤德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料学基础”大平台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2009,(159):58-60.

[4]董兵海,等.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8,(135):18-20.

[5]齐义辉,韩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2):138-139.

[6]崔占全,等.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7,30(1):53-57.

[7]李燕.建筑类地方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2):106-108.

4.自考本科建筑经济管理 篇四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能在各类建筑企业、教育科研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建筑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国际工程承包与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建筑投资经济学、工程造价管理与案例分析、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等。

就业前景:就业范围与岗位:政府部门、设计院、会计师事务所、工程建设咨询(顾问)公司、工程经济咨询机构、工程监理单位、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技术经济、监理、咨询、评估、项目管理等工作。

随着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企业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为参与国际竞争,我们首先要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保证。企业需要各大专院校为其培养一大批熟悉FIDIC条款,熟悉国际、国内工程招投标业务,懂金融、懂法律、会管理、精通索赔的高素质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即建筑经济管理人才。

目前中价协已同部分高校相关专业负责人达成如下共识:要想使建筑经济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必须有大专院校相应的学科支持和培养。形成以工程计量与计价理论、工程经济理论、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以及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方法为代表的建筑经济管理学科。为政府造价管理部门、建筑企业、工程咨询产业提供大量的高素质、高能力复合型人才。

5.材料化学本科就业前景 篇五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之课程介绍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化学。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之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材料科学和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在材料科学与化学及其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有开拓性、前瞻性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之就业方向

可在化工、石油、轻工、日化、制药、冶金、建材等部门从事各类化工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或者出国深造。本专业的毕业生出国难度不是很大,不过出国之后从事的也是基础研究,比如测相图(非常繁杂琐碎),处于比热门冷、比冷门热的位置。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各专业中,材料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还是比较不错的,不过目前能去而专业比较对口的,主要还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大型钢铁制造公司,有些“夕阳产业”的味道。考研的选择也不少,除上面提到的高校外,很多工科比较齐全的学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基本上都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学院下面。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之市场需求

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化学知识,材料设计制备、检测分析知识,能够在很多领域就业。如电子材料、金属材料、冶金化学、精细化工材料、无机化学材料、有机化学材料以及其它与材料、化学、化工相关的专业。与化工、化学等专业相比,材料化学专业更注重研究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同时在一些边沿学科诸如环境、药物、生物技术、纺织、食品、林产、军事和海洋等领域,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也有较强的用武之地。市场需求预期:根据北京市“十一五”发展规划:要依托燕山石化,重点发展环境污染孝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的化工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制造业,可以看出燕山石化、大宝、宝洁、双鹤医药、四环制药等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以及能源企业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所以,该专业在未来3到5年内的需求应该比较稳定。

工资待遇

截止到 12月24日,45429位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005元,其中以上工资1000元,应届毕业生工资3384元,0-2年工资4009元,3-5年工资4803元,6-7年工资6630元,8-10年工资8061元。

招聘要求

针对材料化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83%;不限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79%;不限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62%。

就业方向

材料化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材料及相关技术领域从事质量检验、产品开发、生产、教学及技术管理工作

就业岗位

研发工程师、销售工程师、化验员、销售代表、工艺工程师、质检员、实验员、销售经理、初中化学教师、技术研发工程师、检验员、高中化学教师等。

城市就业指数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上海。薪酬最高的地区是长治。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上海[1143个]、北京[695个]、广州[532个]、深圳[365个]、苏州[311个]、杭州[244个]、武汉[212个]、东莞[190个]、南京[188个]、天津[175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长治[12499元]、温州[6999元]、平顶山[6499元]、金华[6057元]、嘉兴[5856元]、杭州[5372元]、宁波[5281元]、绵阳[4999元]、上海[4921元]、无锡[4703元]、北京[4638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材料化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理学类中的电子信息科学类,其中电子信息科学类共9个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在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中排名第2,在整个理学大类中排名第11位。

在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信息安全,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微电子学,光电子技术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科技防卫等。

市场需求

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有较强的化学知识,材料设计制备、检测分析知识,能够在很多领域就业。如电子材料、金属材料、冶金化学、精细化工材料、无机化学材料、有机化学材料以及其它与材料、化学、化工相关的专业。与化工、化学等专业相比,材料化学专业更注重研究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同时在一些边沿学科诸如环境、药物、生物技术、纺织、食品、林产、军事和海洋等领域,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也有较强的用武之地。市场需求预期:根据北京市“十一五”发展规划:要依托燕山石化,重点发展环境污染孝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的化工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制造业,可以看出燕山石化、大宝、宝洁、双鹤医药、四环制药等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以及能源企业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所以,该专业在未来3到5年内的需求应该比较稳定。

6.申请offer材料清单_本科 篇六

1、个人履历表(Resume)

内容建议包含:学习经历、各类工作经历(职位、工作内容)、参与活动与获奖经历

2、高中成绩单中英文版原件加盖学校公章2份(如申请时还未毕业,请只开1份,毕业后再开1份)

3、高中毕业证书复印件2份,英文翻译需盖翻译公司章(如申请时还未毕业,请开在读证明中英文版原件加盖学校公章2份)

4、教师英文推荐信原件2份

2位专业课老师签字、打印于学校信纸

5、个人陈述1份,请先写草稿发给我,内容需包含:

1.自我介绍(个性、兴趣、活动、运动);2.个人经历(学习、工作)

3.对未来的打算;4.自身的强项;5.为何选择在美国学习

6、护照首页清晰彩色扫描件(如还未办理护照,请先提供身份证正反面清晰彩色扫描件,并马上办理护照)

7、存款40万元人民币及存款证明原件2份

建议存期6个月,开具存款证明时,请将存款冻结4-6个月

如需要贷款,请先电话联系我指导贷款8、2寸彩色白底照片2张

7.建筑材料分析本科论文 篇七

1 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 新建本科院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新设了许多应用型强的本科专业, 新设专业在建设初期遇到了许多问题。针对当前的办学情况, 建筑材料实验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建筑材料实验课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的建筑材料实验均为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 教师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材料、仪器、步骤甚至计算公式都为学生准备好, 学生只能来到实验室观看教师的讲解和示范, 根据指导书完成实验, 甚至不需要提前预习, 即使后来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吸收而强制要求的实验预习报告, 学生也是照葫芦画瓢, 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

1.2 建筑材料实验课教材内容陈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 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许多国家标准、实验方法、实验规范都发生了变化, 造成了实验教材原有的内容滞后于最新的企业生产。

1.3 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缺乏独立性, 学时少

建筑材料实验课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一部分, 与理论教学相比, 处于附属地位, 缺乏独立性。实验课授课学时只是理论学时的1/3, 实验只能对理论教学的某个概念、原理进行验证, 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综合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 只能实验结束后交一份实验报告, 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 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4 建筑材料实验课程师资薄弱, 设备少

新建本科院校的新设专业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匮乏, 学科梯队断层, 职称不合理, 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教师少。同时因为建筑材料实验室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实验室建设面临设备少, 设备不全的客观条件。以上客观条件也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校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实行“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学思路,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具体措施如下。

2.1 修订新教学大纲, 修订教学内容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修订新的教学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 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 设计性实验是指老师给出实验目的及条件, 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 综合性实验是设计课本多个知识点的整合, 但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叠加。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锻炼了学生对于理论教学知识点的分析运用能力, 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及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2 根据大纲要求, 编写新的实验指导书

针对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 相关知识日新月异, 许多国家标准、实验方法、实验规范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实际情况, 定期查看相关新标准、新规范、新方法, 定期更新实验项目, 定期更新实验指导书的内容, 做到与时俱进, 做到与现实企业生产的同步性。

2.3 合理分配实验时间, 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根据修定的培养方案, 教学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需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时间来完成, 显然当前的教学时间是不能满足的, 故我们进行实验室开放。通过合理分配实验时间, 实验室开放, 保证了每一个同学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杜绝部分同学眼高手低, 激发了广大同学学习的兴趣, 增强了每一个同学的主人翁意识, 提高了每一位同学的动手实践能力, 每一个同学都通过实验产生了成就感, 提高了理论课的学习效率。

2.4 加强校企合作, 共建实验室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新设专业师资薄弱, 设备少的客观情况, 实行“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学思路, 一是去高水平院校聘请高水平的专家教授作为我们的兼职教授;二是与有建筑材料检测资质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 通过合作, 实现了双方的共赢, 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提高实践能力, 为企业的经营项目和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参与科研, 充实实践教学, 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管理。以企业承接的社会检测项目作为实践项目让学生做,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使得学生了解了学习该门课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2.5 改革建筑材料实验课的考核评价方式

原有实验教学的考核只要求完成一份实验报告, 考核方式单一, 存在互相抄袭实验数据, 考核标准不一致等情况。为了配合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 我们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依据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的方法,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全面深层次地来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 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思考、设计、分析以及创新能力, 尤其重视实验操作、思考、创新能力的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最终的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包含纪律卫生、考勤、预习、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等各个方面, 综合各方面给出每个实验的成绩, 综合每次实验得出平时成绩, 期末考试成绩分为操作和笔试两部分。

3 结语

本文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新设专业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 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学时以及新建本科院校的客观实际分析了传统建筑材料实验课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针对性措施。通过改革实践, 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红光.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教育, 2010 (7) :175-176.

[2]李春红, 秦怀泉.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改革与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9, 16 (5) :46.

[3]杨军, 常伏德.建筑材料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1996, 21 (4) :92-97.

8.建筑材料分析本科论文 篇八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金属材料工程;课程设计

1.引言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课程》一书定义课程设计为“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既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的阶段性基础或专业技术训练。“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是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是安排在修完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热处理工艺与设备等相关专业课程之后的一次综合性演练,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次全面训练。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原理和方法独立完成常用热处理设备的设计。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使学生掌握設计热处理设备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结合工程实际,选择并设计出符合实际要求的热处理设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与方法、对工程技术问题的严肃认真和负责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针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当前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校在设计内容、设计手段、指导方法及考核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课程设计只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独立进行,使得课程设计之间的衔接性较差,学生难以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1]。为克服传统课程设计的不足,综合性课程设计应运而生,它是在学生修完主要专业课程之后,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次系统化、综合应用的实践锻炼。目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综合课程设计主要以热处理设备的设计为主。作为典型热处理加热设备的热处理电阻炉,基本上涵盖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有关知识,所以热处理电阻炉设计这个设计题目被许多高校采用。然而,由于课程设计题目单一,而且现有的图书资料中与热处理电阻炉设计有关的设计过程千篇一律,学生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只要按照资料上的步骤,按部就班的做,就能轻松地完成设计任务,无法调动学生的设计兴趣和创造能力,导致大部分学生的设计过程只是机械式的模仿而非主动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具体表现在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对先修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仅要了解掌握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然而,大部分学生对炉体材料进行选择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往往都是照搬教材上的例题选择材料;在炉体结构尺寸计算时,不能根据热处理工艺及产能要求,利用经验计算法和理论计算法核算电阻炉加热功率、炉子热效率、空载功率、空载升温时间等参数;在绘制电阻炉总图时,未能树立边画、边算、边修改的总体设计思想。此外,部分学生基于完成任务的观点,对热处理电阻炉课程设计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设计过程中不注重独立设计能力的培养,出现照抄教科书中热处理电阻炉的计算公示和炉体结构,而不能综合考虑热处理电阻炉的技术要求、工作条件和安装环境等问题。再者,受限于目前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条件,设计过程中学生对热处理电阻炉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和维护等工艺过程缺乏实际的感性认识,致使对大量的工艺问题缺乏认真的考虑,不能把热处理炉必须具备的良好工艺要求贯穿于设计过程。

3.具体措施

3.1 改革设计内容

为了避免现有课程设计内容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加强学生独立进行热处理电阻炉设计的能力。首先,充分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现有课程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调整题目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既有饱满的工作量,又能经自身努力圆满完成设计任务;其次,在课程设计选题上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优先选择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热处理设备作为设计题目;第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学生眼中的“拐杖”,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只需点到为止,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对独立思考、深入钻研的学生要积极鼓励,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多从方法上进行启发,对采用新材料、新结构的特色设计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应在考评成绩上予以倾斜,以激励更多的学生,从而更好的实现课程设计的目的。

3.2 提高检索能力

设计出“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热处理电阻炉,绝非易事,这其中既涉及各种筑炉材料的选择,也涉及到炉体结构的设计,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教材、参考书和手册找到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并从中受到启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自信,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但图书馆的纸质图书资料中与热处理电阻炉设计有关的内容千篇一律[2]。在这个信息化日新月异、网络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敲一下键盘、点一下手机屏幕,大量的信息就会展示在我们面前,如何通过网络在海量的信息中检索到所需要的相关文献资料,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鼓励学生从网上收集相关信息,多方面比较各种筑炉材料的适用性、炉体结构的实用性,挑选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解他们的观点,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

3.3 改进设计手段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热处理电阻炉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运用CAD三维造型技术进行热处理电阻炉的结构设计,运用CAE软件进行炉墙、炉底、炉顶的力学性能的分析计算以及结构性能的优化设计。由于整个热处理电阻炉的设计过程处于三维空间,与真实砌筑过程十分吻合,因而能为学生创新潜力的发挥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此外,热处理电阻炉课程设计与CAD/CAE应用技术相结合,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计算机应用的实践机会,克服了学生单纯学习计算机知识,而忽视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倾向。

3.4 强化实践环节

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通过现场观察、实际操作了解热处理炉的性能、结构特点以及生产过程,使学生懂得热处理电阻炉设计与热处理工艺是紧密不可分割的。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课程设计之前的几周,先安排学生在多媒体上观看相关热处理设备的生产案例然后再到工厂参观实习,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设计思路,使设计与工程实际接轨。

4.结论

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综合课程设计改革中,通过改革设计内容,调动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培养整体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改进检索手段,提高学生网络查阅资料的能力;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加强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热处理设备设计和仿真分析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接触工程实际,增强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少军,周波,刘建业,赵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性课程设计的设置[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13-14.

[2]王少刚.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7(8):23-25.

基金项目:本文为淮阴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JYB201101)。

9.材料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本规范 篇九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文本规范

(试用)

一、目的与原则

制定本规范主要目的是让参加毕业论文工作各位同学在论文写作和排版过程中有统一标准,减少重复修改工作量,使同学们的论文文本整齐划一,减少答辩过程中关于文本问题的质疑时间。同时便于管理,便于检查。

本规范的制定以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北京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文档打印格式基本要求”为基础,供本科生撰写学位论文时参考,如有变动,请以教务处当年规定为准。

二、论文文档材料组成

2.1 毕业论文文档材料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毕业论文封面:填写后用A4纸打印并复印到所领取彩色封面的下半部分; 毕业论文任务书:教务处网站下载填写后用A4纸打印; 毕业设计论文评语表

(一)、(二)、(三):领取; 毕业论文正文:填写后用A4纸打印。

2.2 毕业论文的装订要求

干净、整齐、规范;

装订顺序为:毕业论文封面→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评语表

(一)、(二)、(三)→毕业论文正文→中外文摘要→目录→前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三、文本规范

3.1 版式特征

1.论文用纸和纸张设置:打印用纸:A4标准纸;方向:纵向;页边距:上3.5cm;下2.6cm;左3cm;右2.6cm;页眉:2.4 cm;页脚:2cm。

2.论文用字: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文中大标题应顶格书写,正文文字每段落开头一律缩进两个书写,其余正文顶格书写。

3.格式:正文行间距:22磅;标题行间距:32磅;字间距:加宽0.5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本规范

段前段后间距:0行。

4.字体、字号:一般论文设定三级标题,一级标题为大标题:黑体、三号;

二、三级标题为小标题:黑体、四号;正文部分:宋体、小四;页眉:宋体、四号,居中排列,字间距加宽3磅,页眉内容为:“北京理工大学毕业论文”。页脚:宋体、五号,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5.表格:表格出现在正文中所对应描述该表格的文字之后,根据整体版面要求可排在后页或次后页。正文中的表格一般包括表头和表体两部分,编排的基本要求为:表头:表头包括表号、标题和计量单位,用5号黑体,在表体上方居中编排,表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按章顺序编号,章节号和序号之间用“-”连接(如:表2-1)。表体:表体格式套用word中三线表,表中数码文字一律使用5号字。表格中的文字要注意上下居中与对齐,数码位数应对齐,正文中的表格一般不要分隔为两页,如果必须分开,则在第二页表头标题标注为续表。

6.图:图出现在正文中所对应描述该图的文字之后,根据整体版面要求可排在后页或次后页。图的插入方式为上下环绕,左右居中。每章中的图应统一编号并加图名,用5号黑体在图的下方居中编排(其它具体参照表格要求)。

7.公式:文中的公式应居中编排,公式按照每章编号,有编号的公式略靠左排,公式编号排在右侧,编号形式按章节编号,如(2-1),公式下面有说明时,应顶格书写。较长的公式可转行编排,在加、减、乘、除号或等号处换行,这些符号应出现在行首。公式的编排应使用公式编辑器。

8.数字:文中的数字,除部分结构层次序数词、词组、惯用词、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模糊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其他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同一文中,数字的表示方法应前后一致。年份一概写全数。例:1996不能写成96年。分数以汉字表示。例如三分之二不要写成2/3;世纪、年代可以用汉字表示。也可以按国际惯例表示,例如:可以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或者“1990年代”,但不要写成20世纪90年代。

9.标点符号: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正确使用,忌误用、混用,中英文标点符号应区分开。

10.计量单位:除特殊需要,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3.2 内容结构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本规范

1.题目:应能概括整篇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引人注目,直接点出论文研究的主题。题目应力求简短,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一般不应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2.扉页:英文题目及作者姓名。

3.中文摘要:论文第一页为中文摘要,摘录论文要点,是论文要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一篇完整的陈述性短文,具有很强的自含性和独立性,能独立使用和被引用。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能写成按章节顺序陈述的内容简介。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学位论文摘要一般为600至800汉字。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论文的关键词(3—5个),排在其论文摘要的左下方。中文关键词应尽可能用规范词,以便检索,一般应使用意义明确的名词。

4.英文摘要:论文第二页为与中文摘要对应的英文摘要,最下方一行为关键词(3-5个)。

5.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读者阅读论文的指南,目录应列出论文各部分的标题,并注明相应的页码。页号从正文开始直至全文结束。正文以前部分,目录左边顶格排版,页码用大罗马数字标注,右边顶格排版。正文部分一般只排到二级标题,即章、节的标题。第一层标题左边顶格排版,第二层标题左缩进2个汉字字符排版,标题后注明相应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右边顶格排版。正文之后部分在目录左边顶格排版,页码接着正文部分计数,右边顶格排版。

6.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可靠,观点明确。正文结构一般由绪论(文献综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和结论组成,也可根据论文内容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其他规则组成。

特别说明一下绪论部分,绪论是学位论文开端的概述部分,目的是进行文献综述和课题研究方案论证,其内容范围及总体要求如下:阐明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要研究的主题及其背景、内容范围;论述国内外关于本研究领域的概况、发展水平,系统介绍论文主题的前沿研究状况,说明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主攻方向,并阐述其原因;介绍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和背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本规范

工作构思、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学位论文结构及各章之间的关系;应反映作者的学识和能力,反映作者掌握相关领域知识的深度合广度。

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提供考核和评定的学术论文,需要反映申请人的学识水平、科学视野的深广程度,考核作者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的能力是否达到学位条例的要求;对研究方案的构思和论证是否有据、充分等。因此需要用较长篇幅独立成章,对相关历史、前人工作、已有的科学理论、技术应用等进行概括和评述。这是学位论文与其他学术论文明显区别的地方。

7.参考文献的标注:采用顺序编码制,顺序编码制是按文章正文部分(包括图、表及其说明)引用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在文中参考文献的序号均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应注意:凡不是句子组成部分的文献序号及其方括号,须作为右上角标处理。引用多篇 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在起止序号中间加“~”。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各条文献按序号排列,序号编码不再加方括号。

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

(1)连续出版物: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2)专著:序号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3)论文集:序号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起始或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技术标准:序号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一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7)会议文献、科技报告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均可按专著著录。参考文献著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本规范

(1)个人作者(包括译者、编者)著录时一律姓在前,名在后,由于各国(或民族)的姓名写法不同,著录时应特别注意。名可缩写为首字母(大写),但不加缩写点(·)。

(2)作者(主要责任者)为3人或不多于3人应全部写出,之间几“,”号相隔;3人以上只 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相应的文字如“et al”,“等”或“et al”前加 “,”号。

(3)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时刊名不用书名号(《》)。

四、其他

上一篇:初三家长会班主任讲话下一篇:炫耀的另类支点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