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师

2024-09-20

风险评估师(精选8篇)

1.风险评估师 篇一

###城际铁路##段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社会稳定

风 险 评 估 报 告

@@@@@@@@@@城际铁路建设协调指挥部

二〇##年#月

目 录

一、项 目 概 况

二、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评价

(一)本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内容及其评价

三、已经和正在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注重对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切身利益的保护

(二)科学安排和监管补偿资金使用

(三)减少征收期间的扰民行为

(四)保障项目全过程治安安全

四、下步风险防范方案

五、结论

##市城际铁路建设指挥部: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第590号令)“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房屋征收决定涉及被征收人数量较多的,应当经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第十二条之规定,###城际铁路##段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必须列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范围。

###城际铁路##段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有可能引发矛盾纠纷,所以必须对其潜在风险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介入、先期化解,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基础之上,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按照上述要求,####示范区###城际铁路建设协调指挥部作为责任单位,及时组建了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吸收了有关社会机构、人民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部分专家,对“###城际铁路##段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进行了全面的、认真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形成了###城际铁路##段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如下。

一、项目概况 ###城际铁路##段全长15.66公里,涉及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53栋,征收面积为16628.93M2。征收主要内容为:(1)湖南南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5栋;(2)##赶鹿坡休闲山庄12栋;(3)###镇路口社区34栋。

二、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评价

(一)本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内容及其评价

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衍生于相关利益群体对征收项目的抗拒,这种抗拒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上访、留臵原地拒绝征收、暴力对抗甚至群体示威等。因此,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所涉及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进行界定,应认真分析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实施后群众可能引发的异议、遭遇到的损失或不适,这些异议、损失或不适即为引起社会不稳定的风险。在识别了###城际铁路##段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可能面临的四大类社会稳定风险的基础上,对上述五大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别进行定性评价。为便于评价表述准确,本报告把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划分成5个等级,可能性由小至大依次表述为: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并根据专家经验以及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相关利益群体的民意调研结果,界定各类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根据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实施过程中易发生的社会风险的经验判断,并结合###城际铁路##段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的具体情形,可能会诱发的异议、损失或不适等诸多社会风险及其评价主要如下:

1、项目合法性、合理性遭质疑的风险

风险内容:该项目的决策是否与现行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是4 否有充分的政策、法律依据;该项目是否坚持严格的审查审批和报批程序;是否经过严谨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论证,是否充分考虑到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制约因素;建设方案是否具体、详实,配套措施是否完善。

风险评价:项目合理性风险很小,而其合法性会受到质疑,风险较小

(1)本项目合法,手续完备,程序完备

本项目经过充分可行性论证,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项目管理等有关规定办理用地报批手续,程序合法,手续齐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程序正在按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第590号令)等有关法律,按部就班依法进行之中。

但是,上述依法进行的活动并不能彻底解决合法性的问题。首先,社会各界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行政许可和行政征收的合法性还持有怀疑的态度。其次,省、市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第590号令)配套政策未出台,公民对征收程序的合法性会怀疑,相关的各种矛盾容易产生。据初步估计,上述问题应该受到重视。

(2)本项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城际铁路##段全长15.66公里,全线穿过####示范区##乡、###镇8个村(社区),并在我区###大市场后面设有一高架车站,可以在此乘车直达###三市。形成长沙、株洲、##半小时经济圈。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对于##示范区发展具有较强的推进作用。从城市经营出发,###城际铁路的合理发展,具有对于推进##示范区新型城市化 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因发展影响而言,###城际铁路的开发建设,是##示范区发展的又一重要启动点,不仅有利于##示范区融入三市进一步的合作交流,而且有利于##示范区城市空间拓展和城市建设的战略意图。

2、群众抵制征收的风险

风险内容:由于征收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加上群众对征收的政策缺乏理解,因此在征收问题上群众往往会与政府站在对立面,以各种形式抵制征收。征收项目中群众最敏感、最担忧的问题是自身利益的损害。###城际铁路##段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涉及公产私产53栋,因其利益问题可能会对征收产生强烈的排斥和抵触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一经积累有可能演变为激烈的抵制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风险评价:群众抵制征收的风险较大。

为了赢得群众对###城际铁路##段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的支持,区指挥部依靠乡(镇)、村(社区)已在摸底调查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有效地化解了群众对征收项目的不理解、不支持。在摸底调查中,一线动迁工作人员高度负责,主动放弃自己的节假日休息时间,积极与被征收群众联系沟通,解答各项征收问题,宣传项目建设意义和征收政策;同时对关系到各单位和群众切身利益的补偿数据,一丝不苟,反复核对,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力所能及的补偿问题,顺利、高效推进了征收调查工作。由此认为,###城际铁路##段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遭群众抵制的风险较大。

3、项目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风险 风险内容:###城际铁##段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过程中,可能当地个别居民会因为对补偿方案和安臵房问题的不满意而成为“钉子户”,拒绝征收、抵制征收。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也可能会对当地居民带来干扰,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与通行,因此有可能引发居民的不满情绪。另外,还不排除有民间组织通过收买当地居民的补偿“权利”而介入反征收活动,滋事生非,干扰项目进展,并从中牟利。

风险评价:项目可能引发的社会治安风险很小

本项目征收工作精心布臵,组织严密,在征收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引发、少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征收工作开展之时,市、区有关部门应对征收工作周密谋划、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在制定征收补偿方案时,应召开听证会,反复征求被征收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使补偿方案更完善、更合理。补偿方案确定后,又应开展宣传教育,针对群众所提意见和关心的问题,以问答形式编制成资料,派发至各被征收户。在各乡(街)设立征收政策法规咨询点,现场解答群众对补偿方案的疑问。对抵触情绪较大的群众,采用“换位”思考方式尽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消除其对抗心理。另外,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正面报道,消除误解,引导舆论支持征收工作。

三、已经和正在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根据对项目可能诱发的风险及其评价,我们采取了下述风险防范措施。

(一)注重对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切身利益的保护 严格执行征收补偿标准。为了确保征收的顺利进行,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本着有利于保护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切身利益的角度,制定标准时,取高舍低,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照顾被征收人的利益。

(二)科学安排和监管补偿资金使用

征收补偿金支付方式:先按预计总补偿款的80%左右先行预付至区征拆事务所账户;区征拆事务所在签订协议后10个工作日拨款至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账户。通过建立市、区铁建办、个人三级资金使用和监管体制,确保资金的依法拨付和使用。

(三)减少施工期间的扰民

市、区两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严格要求和监督施工单位文明施工,减少扰民,采取下列措施: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废水、废气等有可能污染周围环境的,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处理,不可随意倾倒、排放;施工现场车辆进出场时,要避开每日上、下班(学)时段,不要造成施工现场周围交通不畅或发生事故等。

(四)保障项目全过程治安安全

我办紧密联系和依靠乡(镇)和相关村组织,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治安防范措施。一是确保补偿款到位然后进场施工,首先保证群众的切身利益。二是确需强制进场的,在补偿款到位的前提下,对现场进行证据保全,同时要求公安、法院等部门到现场维持秩序。三是公安部门在项目全过程加强综合治理工作,保持征收涉及区域日常治安环境的良好。四是密切关注极少数群众可能的因对补偿不满意引发的上访、闹访、煽动群众、示威等动向,第一时间采取教育、说服、化解等措施,将问题8 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下步风险防范方案

尽管###城际铁路##段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发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风险程度低,但并不意味着征收会一帆风顺,仍要注意加强对征收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个体矛盾冲突的防范,并随时戒备和监控征收进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发生。

1、继续加强征收政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能多种新闻媒体,宣传###城际铁路建设项目对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土地升值等诸多能给群众带来长期福利改善、收入增加这些正面的影响。尽管短期内群众会有少量的利益损失或者转型期的生活不便,甚至带来感情的痛苦、焦虑等,权衡利弊,当地群众将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强征收政策的宣传,舆论先行。

2、创新思路,讲求科学的征收方法,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征收。在征收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讲求科学有效的征收方法,尤其要千方百计应用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效果十分显著的征收工作方法。要最大程度地照顾被征收群众的利益。在征收过程中,还要按规定做好公开、公示工作,保证被征收对象的知情权。

3、加强风险预警,做好征收现场维稳工作。

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对征收过程中发生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每日排查。加强征收现场的治安保障,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或是出现发生的苗头后,各方力量和人员都能立即投入到位,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开展工作; 涉及单位的主要领导要亲临现场,对能解决的问题要现场给予承诺和答复,确保事态不扩大,把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五、结论

本报告对###城际铁路##段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了识别与评价,结论如下:

###城际铁路##段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可能会引发4类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风险,这4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评价结果是:第1类风险,项目合法性、合理性遭质疑的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小;第2类风险,群众抵制征收的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第3类风险,项目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综合评价,###城际铁路##段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程度低,但有发生个体矛盾冲突的可能。

目前已经采取的和下步将采取的系列风险防范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降低以致消除社会风险的效果。但其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这些防范措施执行力度大小的影响。

2.风险评估师 篇二

企业采购是指以生产消费为目的的原料、辅助材料、工具、备件和设备等物资的购买活动。采购的基本目标是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取符合企业需要的原料和设备,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并减少与采购相关的成本。

然而,由于采购涉及企业内部的多种活动,同时采购过程也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这就使采购面临许多风险。如果缺乏对采购风险的预测和管理,将使采购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导致企业生产中断、采购成本增加,进而导致企业丧失市场机会。因此,加强采购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目前,很多企业主要依靠相关人员的经验及供应商的信誉来评估采购风险,缺乏完整的采购风险管理体系和方法。本文介绍了项目管理中经常使用的风险矩阵评估法,将其引入到采购风险评估中,为企业评估采购风险提供一种结构性风险评估工具。

1 企业物资采购风险识别

从企业采购风险来源角度划分,常见的采购风险可分为内因型风险和外因型风险两大类[1]。

1.1 内因型风险

内因型风险是指由采购主体自身因素和采购管理内部因素所引起的风险。内因型风险主要包括计划风险、存量风险、验收风险和责任风险。

(1)计划风险。首先,为制定采购计划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存在偏离实际情况的可能性。其次,采购主管的计划管理技术不一定适当或可能不太科学。

(2)库存风险。首先,采购量不能及时满足生产的需要,发生生产中断,造成缺货损失而引发的风险。其次,采购物资过多,造成积压,导致大量资金沉淀于库存中,使企业失去了资金的机会利润。

(3)验收风险。①在数量上缺斤少两,这是由于验收人员责任心不强或计量器具不准确;②在质量上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用于加工制造过程中,则会引发产品质量风险;③在品种规格上货不对路,不合规定要求。

(4)责任风险。在制订计划、选择供应商、洽谈价格、合同签订、验收入库等环节中,存在许多责任风险。尤其应当指出的是,不少责任风险是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管理水平不高引发的,但也确有不少风险是由于采购人员假公济私、收受回扣、谋取私利而引起的,这是值的特别防范的重点风险。

1.2 外因型风险

外因型风险源于外部环境因素,这种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商和采购主体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外因型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意外风险。物资采购过程中,由自然灾害如暴风暴雨、洪水等和意外事故如火灾等因素造成的风险就是意外风险。例如,2008年春节期间南方爆发雪灾,严重的交通瘫痪使许多电厂面临断煤的风险,使许多企业面临紧缺原材料的风险。

(2)价格风险。物资采购中价格风险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供应商操纵投标环境,在投标前串通一气,抬高价格,使采购者蒙受损失;二是当采购者认为价格合理情况下,批量采购,但不久该种物资可能出现跌价而引起采购风险。

(3)合同欺诈风险。主要包括:以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与他人订立合同,以仿造、假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合同担保;接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款、预付款、担保财产后逃之夭夭等情况。

(4)质量风险。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导致加工产品的性能达不到质量标准,从而给采购方的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并给用户造成经济、技术乃至人身安全等方面损害的可能性。

(5)技术进步风险。物资采购中存在的技术进步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某种原材料因技术进步而发生变换,导致原有原材料因质量不合要求而弃之不用;二是采购物品由于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使原有已采购物品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而被淘汰,造成因技术进步而招致的风险损失。

2 风险矩阵方法介绍

1995年4月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Electronic Systems Center)首次采用风险矩阵法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自1996年以来,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大量的项目都采用风险矩阵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风险矩阵法在项目风险评估中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2]:

首先,根据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风险矩阵法将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并对各个等级进行了解释性说明(见表1)。

其次,将风险发生的概率划为5个等级,并对这5个等级进行了解释性说明(见表2)。

再其次,在表1和表2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风险影响等级和风险概率的二维坐标系,从而得到各个风险的级别(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表中只是给出了三个直观的风险等级(高、中、低),然而同一等级的风险的重要性程度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因此风险管理者无法从众多的高风险结中分离出最为关键的风险。

最后,在表3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将投票理论应用到风险矩阵中,引入Borda排序法来确定哪种风险最为关键。Borda排序法的原理是由每个投票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各候选人排序,然后计算各个候选人的得分总数,得到最高分的候选人为胜者。本文中的候选人指代的是待排序风险,得分最高者也就是最为关键的风险。事实上,Borda排序法不仅可以用于高风险结,还可以用于中、低风险结,方法如下:

设N为某一风险结中所含风险总个数,设i为某个特定风险,k表示某一准则。表3的风险矩阵只有两个准则:用k=1表示风险影响I,k=2表示风险概率PO。如果rik表示风险i在准则k下的风险等级,则风险i的Borda序值可由下式给出[3]:

风险等级就由这些Borda值给出。某个风险的Borda值表示它所处风险结中比它更为关键的风险个数。如果被评估的风险结为高风险结,那么Borda值为0的就是影响项目成功最为关键的风险。

3 风险矩阵应用举例

采购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因此利用风险矩阵来对其风险进行评估是合适的。下面以某电力建设企业采购一批机械设备为例,来说明风险矩阵在采购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此时,公司的采购人员必须对这次采购中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进而对采购风险进行评估和排序,找到这次采购中的关键风险,从而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关键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该企业根据历史记录以及行业、产品的特点,发现在采购中主要面临以下7种风险及其对采购成功的影响,并对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了如下的预测(见表4第二列、第三列和第四列)[4]:

在确定了风险事件、风险影响以及风险发生的概率后,根据风险等级对照表(见表3),可以确定出各个风险所处的风险结(见表4中的第五列)。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风险2、风险3和风险6处于高风险结,风险1和风险4处于中风险结,风险5和风险7处于低风险结。

在确定了风险结之后,企业可以组织外部专家和内部相关专业人员利用Borda排序法根据一定的准则对高风险结中的3个风险进行评估排序,确定各个风险的重要性顺序即各个风险的Borda序值,进而确定这次采购中的关键风险。从第六列的Borda序值可以看到,风险6的Borda序值为0,表示比风险6更为重要的风险个数为0,也即是风险6——合同欺诈是这次采购的关键风险,其次是备件积压和缺斤短两。对于中、低风险结的评估排序原理一样,表4中第六列(Borda序值)就是对所有采购风险评估排序的结果。如果有两种风险具有相同的序数值,如上表中风险1和风险4,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历史纪录、专家经验再次判断哪一种风险更为重要。

摘要:采购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环节,是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文章以企业采购中存在的风险为研究对象,以采购风险评价的一般分析为基础,将风险矩阵引人到企业采购的风险评估中,对企业采购进行风险评估,为企业采购提供一种结构性风险评估方法,并以某电力建设企业采购为例对风险矩阵的应用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企业采购,风险矩阵,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金锡万.企业采购存量风险的控制策略[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34-36.

[2]Paul R,Garvey P R,Lansdowne Z F.Risk matrix:An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assessing,and ranking program risks[J].Air Force Journal of Logistics,1998(20):16-19.

[3]Lansdowne Z F,Woodward B S.Applying the Borda method[J].Air Force Journal of Logistics,1996(20):27-29.

3.评估“正确”的风险 篇三

一切风险评估最终都会聚焦到同一个问题上:基于风险的正确与否,来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它。那么,什么是“正确”的风险?风险意味着不确定性,它应当包含三个因素:1.符合公司的商业模式;2.公司有能力有效地衡量和管理这种风险;3.其所生发的潜力明显超过所需的代价。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评估和管理风险?

确定值得冒的风险

确定风险是正确的以后,管理层通常会决定在多大程度上承担风险。此时可以有很多做法,包括:在目前的水平上接受风险;接受风险但将风险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自己承担风险。不过,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承担风险是由组织的风险偏好所决定的。企业应自发形成自己的风险偏好,这是决定他们接受何种风险、规避何种风险以及在何种战略、财务和操作参数上冒险的重要因素。

组织愿意彻底接受的风险往往是对当前的商业模式极其重要,且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这些风险可能非常重要,甚至不需要符合风险偏好。然而,它们经常是出现在风险评估报告中的“大头”,也是现有风险预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然,只要通过有效的执行,这些“有偿”风险都可以为公司带来满意的回报。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单一的商业模式(如押注大宗商品、黄金等贵金属),还是通过分散投资来管理风险,只要与现有的战略密切相关,都是可接受的。

如果是押注概念产品,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就要由该产品在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上的位置决定。因为许多产品的寿命有限,最终会衰亡。为拓展市场而横跨不同的国家、文化和法律的跨国公司也是一个例子。当然,跨国巨头接受风险的前提是,风险/收益能达到完美的平衡,并且管理者有足够的能力有效地执行该战略。

就管理层选择规避的风险来说,这些风险是组织所不能有效管理的。例如,管理层一定会对以下风险投反对票:实行某项收购,不考虑自身整合运作被收购实体的能力;在政治、经济或汇率不稳定的国家投资或逗留,企业易牵涉贪腐行为,财产也有被充公的风险;引入新产品,全然不顾自身的执行力或下行风险;使用外来的金融衍生工具来投机盈利,或使用任何衍生品以获得不正当利益。

管理层可以且应该对某些事情实行“零容忍”,比如严重违反《反贿赂法》、制造环境污染、因产品缺陷而造成严重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将成本和绩效指标凌驾于产品质量之上、侵犯人权。这些风险将导致公司的声誉和品牌形象严重受损。这些事情之所以可能发生,因为组织会接触到与之相关的活动,

所以必须在“零容忍”文化下通过有效的政策和程序来管理这些风险。

善用风险参数管控

风险参数给管控风险提供了一个框架。战略、财务和操作风险参数给战略决策提供有益的指导,且在出现机遇或者参数本身出现问题时,驱动管理层和董事会之间的对话。参数不是一个新事物,它已经深埋于执行团队的业务计划、路演报告和年度预算中了。CEO和其执行团队必须共同选择、衡量适当的参数。

管理层有时将这些参数看成经营目标,而不是风险偏好的风向牌。尽管如此,它仍然约束着执行团队的业务模式,代表着管理层在追求企业战略目标时所能接受的底线。

明确的风险偏好声明能够让管理层和董事会在风险管控上达成共识。如果管理层的动作符合与董事会事先商定的风险偏好,就可以确保业务活动符合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风险偏好声明中每一个元素都需要管理层执行一系列具体的步骤。例如:

可接受的或符合战略的风险:衡量风险承受能力,力图接受、减少、分担或利用这些风险。

不良的或不符合战略的风险:内部讨论并落实相关的禁止或限制政策,以避免、转移此类风险。

战略、财务和操作风险参数:使用同一度量单位将它们分解成更具体的风险承受力指标,自上而下地贯彻到组织中去。因为参数直接影响战略部署中的规划和决策周期,并在脱轨、异常或未知机遇出现时连通管理层与董事会。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不清楚某个风险是否可取,那么管理层因犹疑不决而延迟决策也是相当正常的。延迟决策反映了一个现实:组织并不是永远拥有足够的信息,在给定的时间里做出明智的决策。特别是当未来的结果不确定,所有结论都基于“直觉”时,企业将面临着遭受巨大损失或血本无归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可能是最伟大的说服者。

4.风险评估方法 篇四

对于风险评估来说,其三个关键要素是信息资产、弱点/脆弱性以及威胁。每个要素有其各自的属性,信息资产的属性是资产价值,弱点的属性是弱点被威胁利用后对资产带来的影响的严重程度,威胁的属性是威胁发生的可能性。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一、风险评估的准备

风险评估的准备过程是组织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是整个风险评估过程有效性的保证。组织对自身信息及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是一种战略性的考虑,其结果将受组织的商业需求及战略目标、文化、业务流程、安全要求、规模和结构所影响。不同组织对于风险评估过程中的各种子过程可能存在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风险评估实施前,组织应:

1.确定风险评估的范围;

2.确定风险评估的目的,为风险评估的实施提供导向;

3.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

4.建立系统性的风险评估方法;

5.获得最高管理者对风险评估策划的批准。

二、风险评估的实施

组织应根据策划的结果,由评估的人员按照相应的职责和程序进行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在考虑已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利用适当的方法与工具确定威胁利用资产脆弱性发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并结合资产的安全属性受到破坏后的影响来得出资产的安全风险。

三、风险计算

风险计算的模型如图2所示。

我们以下述函数进行表示:

R= f(A,V,T)=f(Ia,L(Va,T))

其中:R表示风险;A表示资产;V表示脆弱性;T表示威胁; Ia表示资产发生安全事件后对组织业务的影响(也称为资产的重要程度);Va表示某一资产本身的脆弱性,L表示威胁利用资产的脆弱性造成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首先对资产的弱点进行排序;

2.针对每一个弱点,确定可能利用此弱点造成安全事件的威胁的类型;

3.给确定的威胁赋值;

4.将威胁值与脆弱点值相乘,得出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

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L(威胁可能性,脆弱点严重性);

5.根据资产的重要程度以及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计算风险值,即:

风险值=R(资产重要程度,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包括三个部分:分析风险来源;识别区域风险;风险关联分析。

1.分析风险来源

经过资产、威胁、脆弱性的计算后形成一个风险列表,需要对该列表的风险进行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合并。在对风险进行分类合并时,首先需要考虑风险所发生的位置,然后考虑风险的来源。风险的来源可以从威胁、脆弱性和安全管理三个方面进行。

风险发生的位置可以从资产所在的安全域或从信息安全发生的层次进行划分。资产所在的安全域指具有相同安全属性的某一物理区域或逻辑区域,该区域和其他安全区域具有明显的边界;信息安全发生的层次指物理层安全、网络层安全、操作系统层安全、应用层安全、数据层安全。风险的来源从威胁角度进行合并,可以从威胁的来源,发生的途经,影响的大小角度进行划分整理。风险的来源从脆弱性角度进行合并,从大的方面有两类,一类是IT技术类脆弱性,另一类是管理类脆弱性。安全管理类脆弱性可以从设计、开发、验收、运行、维护、人员、业务持续性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2.识别区域风险

分类合并后的风险需要再次进行人工判断,通过这种判断可以发现被分析的安全域的主要威胁、主要影响和发生的可能性。这种经过判断的风险需要进行单独说明,使最后形成的风险具有更明确的意义。

3.风险关联分析

经过风险识别后的风险是系统中的主要风险,对于复杂系统,还需要考虑多个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主要风险之间的潜在相互影响包括:不同安全区域风险的相互影响,不同业务风险之间的影响,不同系统之间风险的影响分析。经过风险关联分析后还需要重新修正风险识别列表。(未完待续)

判定风险结果

确定风险数值的大小不是组织风险评估的最终目的。重要的是明确不同威胁对资产所产生的风险的相对值,即,要确定不同风险的优先次序或等级。对于风险级别高的资产应被优先分配资源进行保护。组织可以采用按照风险数值排序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区间划分的方法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的优先等级,这包括将可接受风险与不可接受风险进行划分,接受与不可接受的界限应当考虑风险控制成本与风险(机会损失成本)的平衡。风险的等级应得到组织管理层的评审并批准。

组织在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后,应考虑法律法规(包括客户及相关方)的要求、组织自身的发展要求。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安全水平,对不可接受的风险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及控制措施,并形成风险处理计划。风险处理的方式包括:回避风险、降低风险(降低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小后果)、转移风险、接受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兼顾管理与技术,具体地说,针对各类风险应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考虑以下十个方面的控制:安全方针、组织安全、资产的分类与控制、人员安全、物理与环境安全、通信与运作管理、访问控制、系统的开发与维护、业务持续性管理、符合性。在风险处理方式及控制措施的选择上,组织应考虑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人员素质,并特别关注成本与风险的平衡,处理安全风险以满足法律法规及相关方的要求。管理性与技术性的措施均可以降低风险,但在控制措施的选择上应遵循上述原则。单纯选择某种控制措施可能会降低成本,但也可能引入新的风险,因此应注意预防性控制措施与检查性控制措施之间的关系。在预防性控制不足以确保风险得到降低的情况下应追加检查性控制措施。通常应该考虑联合各种选择。

对于不可接受范围内的风险,应在选择了适当的控制措施后,对残余风险进行评价,判定风险是否已经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为风险管理提供输入。残余风险的评价可以依据组织风险评估的准则进行,选择的控制措施和已有的控制措施应当考虑降低威胁发生的可能性。某些风险可能在选择了适当的控制措施后仍处于不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应由管理层依据风险接受的原则,考虑是否接受此类风险或增加控制措施。为确保所选择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必要时可以进行再评估,通过控制措施实施的有效性,评价残余风险是否可以接受。

记录风险结果

风险评估过程需要形成相关的文件及记录,记录是一种特殊的文件,组织可考虑以下控制:

1.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的;

2.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更新并再次批准;

3.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4.确保在使用时,可获得有关版本的适用文件;

5.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6. 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

7.确保文件的分发得到适当的控制;

8.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目的需保留作废文件时,应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风险评估的角色及职责

1.风险评估的角色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以下简称风险评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涉及多个参与方,参与方在评估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当中,一般包括主管机关、信息系统拥有者、信息系统承建者、信息安全评估机构以及信息系统的相关机构。

2.风险评估的职责

其各自的职责为:

(1)行政审批

主管机关具有风险评估的行政审批权力,主要负责提出、制定并批准本部门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策略,领导和组织本部门内的信息安全评估工作。基于本部门内信息系统的特征以及风险评估的结果,判断信息系统残余风险是否可接受,并确定是否批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检查信息系统运行中产生的安全状态报告;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新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2)组织协调

信息系统拥有者具有风险评估的组织协调权力,将负责制定安全计划,报主管机关审批;组织实施信息系统自评估工作;配合强制性检查评估或委托评估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文档等资源;向主管机关提出新一轮风险评估的建议;改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控制信息安全风险。

(3)措施整改

信息系统承建者应根据对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的风险评估结果修正安全方案,使安全方案成本合理、积极有效,在方案中有效地控制风险;规范建设,减少在建设阶段引入的新风险;确保安全组件产品得到了相关机构的认证。

(4)具体实施

信息安全评估机构提供独立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对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评估,以判断这些安全防护措施在特定运行环境中的有效性以及实现了这些措施后系统中存在的残余风险;提出调整建议,以减少或根除信息系统中的脆弱性,有效对抗安全威胁,控制风险;保护风险评估中获得的敏感信息,防止被无关人员和单位获得。

(5)辅助支持

信息系统的相关机构为风险评估提供辅助支持,遵守安全策略、法规、合同等涉及信息系统交互行为的安全要求,减少信息安全风险;协助风险评估机构确定评估边界;在风险评估中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资料。

风险评估形式

5.风险评估机制 篇五

为了进一步强化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事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控制,积极预防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省、市的相关要求,现就建立全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九大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正确把握和妥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注重从决策、政策、项目、改革等方面加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建设,积极防范和化解社会稳定风险,努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和社会稳定和谐。

(二)基本原则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对重大事项是否可能引发群众性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介入。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拥护作为衡量各项政策和举措出台与否的基本标准,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基本尺度,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坚持科学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目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通过科学的预测评估,统筹兼顾,及早预测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着力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民主法治。把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推进依法行政相结合,建立健全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重大决策制定和出台程序,逐步形成有效协调利益关系、保障社会公平的制度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一)重大政策的评估。

1、主要评估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是否兼顾了各方面利益,是否能得到多数群众的理解、接受和支持;

3、政策是否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严密性,并与周边地区相关政策基本协调一致,不会导致相关行业、相关群体的相互攀比;

4、政策组织实施单位、人员和责任是否明确。

(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估。

1、项目是否履行了审批、核准、备案的规定程序;

2、资金的组织使用及资金来源保证措施;

3、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和安置等工作中可能产生的矛盾纠纷及其化解措施;

4、因征地造成的失地农民就业及生活保障问题;

5、工程建设涉及的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问题;

6、工程建设涉及的不稳定和周边社会治安秩序问题。

(三)重大改革措施的评估。

1、重点评估改革的方案是否经过了规定的程序,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兼顾了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

2、改革的时机是否恰当,改革的程序是否严密;

3、改革是否遵循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否考虑全县的大局和政策的延续性。

(四)重大事项的评估。

1、对社会就业、企业排污、行政性收费调整等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和问题,重点评估是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否听取了群众的反映和意见等;

2、在公共场所举办的有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活动;

3、各级各部门认为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其它事项。

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责任主体

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评估责任主体是指制定出台重大政策和实施重大改革的组织单位、重大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重大活动举办单位或主管部门。一个事项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的,由县委、县政府指定评估责任主体。

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基本操作程序

(一)研究评估事项,制定评估方案。凡是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可能因实施带来利益性矛盾冲突的重大事项,都要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象。由责任主体单位建立专项档案,制定评估方案,并报同级党委政府和县维稳办。方案要准确把握评估重点,明确评估牵头和协助部门责任,认真组织实施。

(二)收集社情民意,实施重点论证。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重点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群众对评估事项的反应及心理动态。对争议较大、专业性较强的评估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单位或作出评估结论的责任主体单位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组织相关群众和专家进行公开听证和科学论证,为评估提供科学、客观、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的书面材料。

(三)汇总分析论证,形成专项报告。评估责任主体单位要结合各方面收集掌握的情况,对评估事项实施的前提、时机及后续社会影响、配套措施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论证研究,特别要对因实施评估事项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及所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作出评估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应急预案,形成专项报告。

(四)依据评估结论,落实维稳措施。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程序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对评估事项作出实施、暂缓实施、不实施的决策。对虽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但经评估可决定实施的事项,要落实解决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对存在较大矛盾和稳定隐患经评估决定暂缓和不实施的事项,要及时研究对策,化解矛盾,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实施。对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必需实施但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的事项,要在提前制定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

6.风险评估报告 篇六

目前,铁山南区项目正在实施,该项目进行的矿产资源整合和工矿地综合开发利用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所以必须对其潜在风险进行先期预测、研判、介入、化解,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基础之上,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经入户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同时向有关职能单位和个人咨询,广泛听取意风和建议,对该项目进行了全面的,认真细致的研判,形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如下:

一、项目概况

(略)

二、本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内容及其评价

根据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易发生的社会风险的经验判断,并结合南区项目的具体情形,可能会诱发的异议、损失或不适等诸多社会风险及其评价主要如下:

(1)项目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遭质疑的风险

风险内容:该项目的决策是否与现行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是否有充分的政策、法律依据;该项目是否坚持严格的审查审批和报批程序;是否经过严谨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论证,是否充分考虑到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制约因素;征收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工作措施是否完善。

风险评价:项目合理性风险很小,而其合法性会受到质疑,但风险较小

湖北黄石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是经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由黄石市委、市政府和铁山区委、区政府决定建设的全省首个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项目合法、手续完备,程序完备。且经过充分可行性论证,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区有关法规实施,程序合法,手续齐全。

整个项目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征收程序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决策民主、程序正当、结果公开。

但是,上述依法进行的活动并不能彻底解决合法性的问题。主要是一些群众对项目征收补偿的合法性还持有怀疑的态度。

(2)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建新区”的设想,通过5—10年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高新、低碳、环保产业,努力打造一个聚集15万人口、安排5万人就业、工业产值达1000亿元、年新增税收近50亿元的“工业新区、城市新区和生态新区”。并突出工矿废弃地综合治理(重点探索三种模式:产业开发模式、生态修复模式、新农村建设模式)、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积极探索生态复垦和臵换用地的新路径,为全省同类地区的改革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3)本项目的建设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

设的要求

区政府从自身实际出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其意义在于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促进我市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征地拆迁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内涵及其成因

征地拆迁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即政府在执行征地拆迁决策、实施房屋土地征收的过程中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财产等与其切实利益相关的各个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

征地拆迁对征收范围的人群影响是多方面的:失去宅基地及住宅、原有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改变、产生失落感、剥夺感等。因征地拆迁需要而迁出原居住地的被征收人,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失去原有的生存空间,去适应一个新的未知环境。引发征地拆迁社会稳定风险的原因,分析如下:

(1)征地拆迁的强制性

在我国现阶段,征地拆迁是政府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由政府发布公告,组织与实施,政府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样做利于保证建设进度要求。征地拆迁在对被征收人进行公平合理补偿的前提下进行,不以被征收人自愿为条件,其他产生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2)被征收人对补偿的期望值过高

房屋的价值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同的区位房屋相差显著。随着城市化的演进和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边界房屋升值明显,人们对房

屋升值的预期加强,要价和附带条件越来越高。目前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虽然实行的是市场价,但和被征收人不断增加的要求和欲望相比,补偿常常不能满足被征收人的要求。

(3)征地拆迁带来的破坏性

当人们房屋土地被征收,被迫迁移时,其原有的生活模式会受到影响,大量有收益的生产资料将会丧失,收入来源减少,社会关系网解体。这种破坏性将影响被征收人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4)补偿不公平等其它原因

不同时间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征收方式之间商业用房和居民建筑的不同补偿标准和方式,有可能导致群众相互对比甚至盲目攀比,造成误解,产生不公平感。

四、本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内容及其评价

(1)项目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风险

风险内容:该项目需要征收大量房屋土地,把生活区变成建设用地,可能会对区域的植物一定的影响。另外,项目在运营期可能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风险评价:项目造成环境破坏的风险很小

南区的建设注重利用工矿废弃地,突出工矿废弃地综合治理,可有效地解决制约铁山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项目建成后将直接改善铁山区范围内的工矿废弃地对城区大量土地造成不同程度的金属污染和大冶铁矿等资源型企业排放出的废水废渣对周边地区造成的污染,实现对废弃工矿区环境的修复功能,腾出建设用地,改善当地投资环

境。

(2)群众抵制征收的风险

风险内容:由于征地拆迁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加上群众对征收政策缺乏理解,因此在征收问题上往往会与政府站在对立面,以各种形式抵制征收。为此,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系数较大。征地拆迁项目中群众最敏感,最担忧的是公平合理补偿问题。

项目涉及的房屋征收需要住宅的拆除和搬迁,对其生活会造成一些不便和冲击。如果补偿不合理,即使是少数人不满意,也有可能影响项目的进度和社会的不稳定。涉及的土地征收,势必会对农民的生活生存造成影响。对于失地农民的补偿及安臵问题必须妥善解决。

风险评价:群众抵制征地拆迁的风险中等

为了赢得群众对项目征地拆迁的支持,我们已在征收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做法,可以有效地化解群众对征地项目的不理解、不支持。全区四大家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一线工作人员高度负责,主动放弃自己的节假日休息时间,积极与被征收群众联系沟通,并解答各项征收问题,宣传项目建设意义和征收政策;同时对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补偿数据,一丝不苟,反复核对,积极帮助解决力所能及的补偿问题,顺利、高效推进征收工作。为该项目的征收积累了经验,打下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3)群众对生活环境变化的不适风险

风险内容:居民过去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和稳定,该项目将打破原来的生存现状,使得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并在一定程度上

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造成内心的不安与担扰。另外,本项目会暂时引起居民迁移,进行异地安臵,这些都会便被征收人在短期内感到惶恐和不适。

风险评价:群众对生活环境变化的不适风险较小

该项目内涉及的房屋征收大多为棚户区及农村私房,居住环境恶劣,对其房屋的征收可能会导致不适应,但这种不适应是短期的,随着棚户区的改造,配套设施及文化旅游设施的建成,居民的生活、就业、出行等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并能长期从该项目所带动的城市化进程中受益。

(4)群众对生活保障担忧的风险

风险内容:该项目需征收大量房屋和土地,少数群众面临生存的压力。

风险评价:群众对生活保障担忧的风险很小

该项目在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把群众的短期需要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本项目已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拟定了征收补偿方案,补偿方案的合理性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认可,同时,为妥善安臵被拆迁户,政府在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就业创业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

(5)项目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风险

风险内容:该项目在房屋征收补偿过程中,个别居民可能会因补偿方案的不满意而拒绝搬迁、抵制征收。

风险评价:项目可能引发的社会治安风险中等

本项目房屋征收补偿工作精心布臵,组织严密,在征收补偿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引发、少引发居民的不满意情绪,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早在征收工作开展之初,区房屋征收管理局就会同南区、公安、信访及规划、土地、房管、城管、社区等部门和单位对征收工作周密谋划、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制定征收补偿方案更完善、更合理。开展宣传教育,针对居民所提意见和关心的问题,先后召开了十几次协调会现场解答居民对补偿方案的疑问。对抵触情绪较大的居民,采用“换位”思考方式,尽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消除其对抗心理。

五、已经和正在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尽管南区的房屋征收发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风险程度低,但并不意味着该征收项目会一帆风顺,仍要注意加强对房屋征收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个体矛盾冲突的防范,并随时戒备和征收进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发生.。

(1)继续加强征收政策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新闻媒体,宣传本项目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增加人民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这些正面的影响。尽管短期内居民会有少量的利益损失或者转型期的生活不便,甚至带来感情的痛苦、焦虑等,权衡利弊,该区域群众将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强征收政策的宣传,舆论先行。

(2)创新思路,讲求科学的征收方法,以人为本,促

进和谐

在征收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讲求科学有效的方法,尤其要最大程度地照顾被征收群众的利益。在征收过程中,还要规定做好公开、公示工作,保证被征地对象的知情权。

(3)科学安排和监管补偿资金使用

妥善安排征地补偿款的及时支付,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征地补偿金通过建立区政府、村集体、村民代表三级资金使用和监管体制,确保资金的依法拨付和使用。

(4)加强风险预警,做好征收现场维稳工作

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对征收过程中发生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每日排查。加强现场的治安保障,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或是出现发生的苗头后,各方力量和人员都能立即投入到位,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涉及单位的主要领导亲临现场,对能解决的问题要现场给予承诺和答复,确保事态不扩大,把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六、结论

本报告对铁山(南区)矿产资源整合和工矿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建设中可能发生的社会稳定因素风险进行了识别与评价,结论如下:

7.论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评估 篇七

风险导向审计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当时的注册会计师职业界面临着空前的“诉讼爆炸”,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日益增强,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我国风险导向审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公司经营本身存在的风险,以及审计技术的局限性等,使得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对所作出的审计意见作完全的保证,而只对有能力作出保证的程度承担责任,这时,审计界就开始探讨风险导向审计运用。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

在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审计人员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从较低层面上评估风险,导致审计资源在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分配不当,难以保证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但企业处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企业战略和经营风险都将最终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当企业管理当局串通舞弊时,内部控制是失效的。如果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就不能发现由于内部控制失效所导致的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因而急需一种全新审计模式来代替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就应运而生。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与特征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的分析和评估为基础,综合考虑评价影响审计风险的各种因素,并将风险水平加以量化,然后以此为根据来确定审计实施的重点和范围,进而对被审事项的真实、公允进行实质性检查。它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企业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是风险评估整个流程突出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审计起点从原来的会计报表项目转为从企业的环境、性质、目标战略及业务流程,全面评估企业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

二、审计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其中风险评估是基础和前提,通过风险评估来确定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根据新的审计准则,总体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的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生产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企业内部控制设置和执行的缺陷及具体认定本身固有缺陷也会造成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审计的最根本着眼点就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也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上来进行设计。会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和相关经营风险的副产品,(1)其审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2)

(二)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

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确定。

1.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产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宏观经济环境。

2.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不恰当或存在缺陷,就有可能造成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

3. 经营活动。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会产生经营风险,而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经营风险主要来源于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以及为实现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关键经营流程。

4. 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促使其采取行动改善财务业绩或歪曲财务报表。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因素包括关键业绩指标、业绩趋势、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

5.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能有效防止、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差错和舞弊,如果内部控制不利,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

三、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法与定性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下面的审计风险评估中,我们采用了因素分析法、(1)审计风险模型法、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

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的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传统的风险评估注重于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的评估,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是从经营风险的评估入手,评估企业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和漏报。目前审计人员的一般做法是:在各种情况都比较好的情况下,企业经营的水平应该高于50%;反之,如果有某种迹象表明有可能存在重大错误,就应该将企业经营风险定为非常高的水平,甚至100%。

评估企业经营风险的3个具体步骤如下:需要考虑企业经营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指标;各要素所占的权重以及各要素本身风险值的大小;最后将各要素风险值与其权重加权平均计算出企业经营风险值。

即企业经营风险=∑xiyi/∑Pyi,

其中,x表示各指标(要素)本身风险值的大小,y表示各指标(要素)所占的权重,而P表示各指标(要素)本身风险值的最大值(为一常数)。

下面举例说明企业经营风险评估的具体实施。

步骤一、经过对企业经营风险要素的识别,从指标体系中,选择一部分指标来进行计算。

它们是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状况指标,资产营运效率、安全边际指标,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主营业务市场份额等。

步骤二、确定每个指标的取值

A=企业长期偿债能力,B=盈利能力状况,C=资产营运效率,D=安全边际,E=顾客满意度,F=市场占有率,G=主营业务市场份额,H=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I=合格产品比率,以上指标取值均为1—5分。

其中1分表示企业盈利能力非常强、资产营运效率非常高、安全边际程度非常高、顾客满意度非常高、市场占有率非常高、主营业务市场份额非常大,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非常短、合格产品比率非常高。

5分表示企业盈利能力非常弱、资产营运效率非常低、安全边际程度非常低、顾客满意度非常低、市场占有率非常低、主营业务市场份额非常小,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非常长、合格产品比率非常低。

运用专家意见法,通过反复多次征求专家意见,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假设每个指标取值如下:A=3 B=3 C=3 D=3 E=2 F=5 G=4 H=2 I=2

步骤三、运用矩阵技术,得出9个参数的相关重要性(即各自的权重,见表1)。

需说明的是,本举证仅利用了一个简单的多元比较,而未采用高等数学中矩阵来求解。矩阵中每一数字表示该数字所载列的参数相对于该数字所在行的参数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相关加数值(即各自的权重)是由其上一行的平方根除以4得出。因此,可以计算出个指标的权重如下:

步骤四、计算企业经营风险

根据公式:企业经营风险=∑xiyi/∑Pyi可知,

企业经营风险=(1*3+2*3+3*5+3*1+2*1+5*3+4*2+7*2+7*2)/(1*5+2*5+5*5+1*5+1*5+3*5+2*5+7*5+7*5)=80/145=55%

(二)企业控制风险的评估

控制风险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要素效果的函数。审计人员无法改变控制风险水平,仅能评价控制系统和评估未能揭示出错报的概率。如果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控制政策与程序与认定不相关;(2)控制政策和程序无效;(3)取得证据来评价内部控制显得不经济。那么审计人员可以将控制风险定为100%,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如果审计人员将控制风险定为100%以下的某一水平,则要执行下面的步骤来评估控制风险的水平。

1. 根据识别初步评价控制风险

审计人员在评估控制风险时,先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流程,识别相关的控制风险,对控制风险水平作一个初步的评估。了解内部控制时,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1)每一结构要素中制度和程序如何设计;(2)这些制度和程序是否得到执行。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控制风险识别的结果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

2. 通过控制测试降低估计的控制风险水平

审计人员决定通过有效方法进一步降低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时,可以设计追加的测试程序来进行,包括3种方法:重新执行、进一步观察和文件测试。审计人员进行测试时,应该对3个层次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即对最高层、中层和最低层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由于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可以通过实施控制测试来更好地了解,所以大多数审计人员在没有实施控制测试时都不愿意将控制风险评估为低于最高水平。

3. 控制风险的计量

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按层次可分为3个控制层次,即最高层、中层和基层控制。每一个层次都是一个子系统,3个层次中的每个层次的可靠性程序决定着整个内部控制的可靠性。控制风险为:C=1-P;P=P1*P2*P3

其中,C表示控制风险,P表示内部控制的可信性,P1、P2、P3分别表示最高层控制的可信度、中层控制的可信度和基层控制的可信度。首先,对最高层控制所设计的控制风险指标包括权力决策人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达标率。这些指标越高,则内部控制设计相对较为健全,控制风险较小。在中层控制流程上,所运用的指标主要为评价管理部门设立的全面性、互为牵制作用性指标,当这一指标越高时,即管理部门的设计越全面,各职能部门之间能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则控制风险就可能会小些。在基层控制流程上,评估控制风险的指标主要有一定会计期间内的岗位轮换率,业务操作的换人复核率,稽核程序执行率,稽核统计差错率,稽核重大事项的及时报告率等。当这些指标比率较高时,控制风险相对较小。上述控制风险评估的计量结果与控制测试的测试结果相结合,就可具体地评估出控制风险。

(三)检查风险的评估

检查风险是审计程序的有效性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程序有效性的函数。检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风险,其水平的高低与被审计单位无关,而与审计程序的有效性有关。审计人员能够控制检查风险,但受审计资源、审计时间等要素制约,以及审计人员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检查风险不能根除。与企业经营风险和控制风险不同,检查风险是根据审计风险模型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即: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企业经营风险*控制风险

检查风险的实际水平随着审计人员实施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变化而改变。

结束语

目前,审计风险评估体系还存在以下下问题:(1)非财务性指标运用较少,如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潜在的危机等指标如何计入指标体系;(2)非量化的财务指标操作性不强,易被操纵和受主观因素影响;(3)信息化运用水平不高,未形成统一风险评估软件,评估方法不一;(4)法律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对审计风险重视不够,因此,审计风险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摘要:由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无法满足当今审计实务的最新发展需要,其实际应用功效偏低,因而急需一种全新审计模式来代替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就应运而生。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风险评估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审计风险的评估,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以提高审计的质量。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企业经营风险,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郭莉.现代风险模型及其推行难点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6):46-48.

[2]谢志华,崔学岗.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6,(7):15-20.

[3]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67-69.

8.中国农业风险评估 篇八

关键词:H-P滤波分析;农业;风险;非平衡面板数据;中国

中图分类号: F840.6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409-04

收稿日期:2013-12-19

基金项目:新疆高校文科基地新疆宏观经济预警系统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编号:06019201)。

作者简介:鄢姣(1990—),女,新疆人,硕士,主要从事收入分配研究。E-mail:1014897354@qq.com 。

通信作者:赵军,教授,从事产业经济、金融投资研究。E-mail:zj001707@sina.com。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承担各种风险。为保障农民的农业生产,农业保险应运而生。农业保险是政府扶持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法,对抗灾减灾、灾后重新生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及保障农民收入有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初,农业合作化运动逐步展开,农业保险随之起步;80—9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高且商业运作效率低,农业保险日渐萎缩;21世纪,财政补贴农业保险费用政策实施,我国农业保险进一步得到发展。对于农民来说,农业风险的高低关乎于农业收入的多少,而农业收入与农业产量密不可分。在降低农业风险的过程中,稳定农民收入是重中之重,而农业产量的忽高忽低对农民的收入影响很大,农业产量波动越大意味着农业风险越大。另外,我国现有的农业参保品种主要集中于中央财政补贴所覆盖的农业品种,而有些高风险品种并未覆盖,以致保险业务推动缓慢。

本研究釆用1951—2011年数据,引入支农支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总机械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等相关因素与农业产量周期成分,通过H-P滤波分析我国各地区的农业产量波动,以获得对农业产量周期波动影响较大的因素,明确增加农业风险的变量,为有效降低农业风险、拓宽农业保险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1文献综述

Hardaker等将农业风险分为7类:生产风险、价格或市场风险、制度风险、货币风险、融资风险、人身风险与法律风险[1];Ziari等研究得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保险可以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发展,1美元的保险赔付可以带动整个州的商业经济增长2.3美元,促进个人收入增长1.03美元,使州总产值增加1.14美元,即农业保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福利有很大的推动作用[2];Leisinger探讨农业生物技术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风险,指出生物技术等存在潜在风险[3];Boelhlje等研究指出,农业产业出现了新风险,分为战术风险与战略风险,前者又可以分为商业风险与融资风险,后者则聚焦于战略方向的灵活性与一些不确定因素[4];Serra等通过实证指出,初始财富的积累会降低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动机,农业风险处理最普遍的方式是灾后救济,这种方式具有事后性局限[5]。温思美提出,我国农业风险分为5类:自然风险、制度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与资产风险[6];葛颜祥将农业风险分为2类:系统内部风险与系统外部风险[7];孙良媛等研究我国农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风险,指出市场风险已经取代自然风险而占主导地位,体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互作用[8];刘凤芹对订单农业进行研究,得出订单农业风险来源于环境和自身“有限理性”的不确定性[9],订单农业可以转移一定的风险,但是若农户根据订单要求改变种植方式,如从事一些投入高、技术难的生产后,农民将被迫依附于订单农业的发起人,这将带来更大的风险;庹国柱等通过经验分析得出,较大范围地分散农业保险与保险范围小相矛盾[10];陆文聪等基于浙江省王家村和大柳村的调查数据,运用MOTAD模型方法对调查农户的农业风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农户对农业风险的反应有差异,在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农民更倾向于投入资本而非劳动力,在低风险的农业生产中,农民实施多元化经营,这样虽可以降低风险,但收入也会相应降低[11];栾敬东等指出,农业风险类型之间的关联性与风险管理方式的孤立性,是我国存在农业高风险与农业风险低效率管理的根本原因[12];王敏俊分析了浙江省613个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情况,得出提高小规模农户对农业风险的认知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户的参保率[13]。项桂娥等以安徽省政府221家农业产业化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农业企业风险评价体系对农业风险进行量化、预警与控制[14];叶明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4个主要产粮地区之间的水旱灾害系数,结果表明,东北、华北地区的粮食产量与水灾风险系数相关度较高[15]。从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农业风险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国内外学者对农业风险与农业保险有3点共识:一是将农业风险分为市场风险、制度风险、资产风险与自然风险等,且随着市场經济的发展,自然风险的主导地位逐步弱化;二是订单农业实质上带给农民更大的农业风险;三是农业保险与其他部门的经济发展具有互动关系,农业保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升级。

目前,多数学者关注于农业风险的分类与政策性防范,研究衡量农业风险指标的文章较少,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以各省份从1951—2011年间的农业产量波动进行H-P滤波分析,得出农业产量波动的标准差,并以此作为量化农业风险的指标,标准差值越大说明农业风险越大。为更进一步分析影响农业风险的因素,本研究从H-P滤波分析的stata12数据中提取农业产量的周期成分,与其他相关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得出影响农业风险的潜在因素,为规避农业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nlc202309021928

2衡量农业风险的指标和方法

农业风险本身是一个涉及因素多且关系复杂的问题。在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农业产量周期成分或者产值缺口代表产量波动,农业产量若一直以平稳趋势增长则农业风险相对较小,若农业产量忽高忽低,呈现一种波动起伏状态,则表明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本研究将农业产量的波动作为衡量农业风险的指标。

农业产量在时间层面上常表现为“波动中增长”或“波动中降低”,这是由于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互相作用的结果。农业产量的波动分析釆用“剩余”法,即从农业产量中分离出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长期趋势可用于预测经济走势,而短期波动可用于周期分析。本研究釆用H-P滤波法分析我国1951—2011年的农业风险问题。H-P滤波是Hodrick等在战后美国商业周期的实证研究中首次提出的,运用滤波法将时间序列数据分解为平稳变化的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16]。对一个给定的时间序列{Yt},可以分解为趋势成分(Gt)与周期成分(Ct),得出:Yt=Gt+Ct(t=1,2,…T),原理是从初始不光滑的时间序列{Yt}中,通过将实际值的波动最小化和整体样本的趋势变化,寻找出1个光滑的时间序列{Gt },使下列目标函数极小化

Ct=Yt-Gt是周期成分,假设Ct和Δ2Gt都呈正态分布,且相互独立,当λ=var(Ct)/var(Δ2Gt)时,H-P滤波可以得到最优结果,由此可以得出趋势成分:Gt=[1+λ(1-L2)2(1-L-1)2]Yt,周期成分:Ct=[λ(1-L2)2(1-L-1)2]/[1+λ(1-L2)2(1-L-1)2]Yt。目前,对H-P滤波最大争议是λ取值问题。当釆用季度数据时,学者们大都认同Hodrick等的结论,λ=1 600[6];当釆用年度数据时,学者们也大都认同Backus等的结论,λ=100。本研究釆用的是省际层面的年度数据,因此,H-P滤波分析λ取值为100。

本研究采用1951—2011年共60年25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产量波动数据,其中,1951—2008年的数据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2011年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由于个别省份数据缺失严重,因此,分析样本剔除了安徽、湖北、江西、西藏、海南、宁夏这6个省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相关数据。本研究运用H-P滤波对25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产量进行分析,最终提取出这些省份在60年中农业产量波动的标准差、均值等,与此同时,本研究还从stata12 中提取出25个省份从1951—2011年间的周期成分。

由表1可见,北京市、黑龙江省、河南省、甘肃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5个省份的农业产量标准差依次约为0.186 3、0.162 7、0.179 4、0.185 6与0.155 2,与其他省份相比,农业产量波动相对较大,即这些地区的农业风险也相对较大;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业产量标准差分别为0.109 5、0.103 1、0.105 6与0.105 9,这4个省份的农业产量波动相对较小,表明其农业风险也相对较小。

3农业风险评价模型及方法

3.1样本数据

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时多釆用“平衡面板”数据,即每个时期的样本数是一致的。而在有些情况下每个时期的样本数并不相同,也就是“非平衡面板数据”或“不完全面板”。由于非平衡面板更符合经济问题的实际情况,如果在非平衡面板中提出平衡面板会损失样本容量,从而降低估计结果的可信度。本研究共选取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从1951—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H-P滤波测算出的周期成分作为衡量农业产

量周期波动指标的数据来源,其余数据均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与《中国统计年鉴》。农业产量周期波动指标的时间维度最长,为1951—2011年60年,其他变量则相对较短,因此,总样本是一个非平衡面板数据。因此,本研究釆用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3.2模型的设定与估计方法

本研究的基本模型为一个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agriskit=c+β1lnsup portagit+β2lnrfaiit+ ∑βεj×D+μi+εit,其中,i和t分别代表第i个省份和第t年,c是常数项,μi是不会随时间变化的因素,εit为随机误差项,两者共同构成模型的误差项;agriskit用来衡量农业产量波动,为H-P滤波中农业产量的周期成分,即用来代表农业风险指标;lnsup portagit为支农支出,lnrfaiit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这2个变量在处理时均做了平减,消除了通胀因素,并取对数以便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比较;D包括一系列在实证研究中的其他变量,βεj为这些变量的系数。本研究其他控制变量包括:lnagmachinery为农业总机械投入;lnirrigation为有效灌溉面积;lnfertilizer为化肥施用量;lnelecconsume 为农村用电量;lncroparea为农作物播种面积。

3.3估计方法及结果

本研究实证模型所用数据是非平衡面板数据。估计非平衡面板数据时,OLS估计仍是无偏一致的,但其标准差是有偏的(Moulton,1986)。Jennrich等指出,极大似然估计(MLE)对非平衡面板数据的估计较为有效。鉴于此,本研究非平衡面板模型主要依据极大似然估计的估计结果。为方便比较,列出固定效应(FE)、随机效应(RE)与GMM估计结果以供比较(表2)。

本研究用农业产量的周期波动作为衡量农业风险的指标,其中,正向周期表明产量有向上的趋势,是应该要加强的,相反,对农业产量具有负向周期作用的变量应该避免或改进。由表2可知,支农支出每提高1百分点,给农业产量波动带来0.012 9%的向上冲击,即支農支出的增加对农业产量有一个正向周期的作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同样给农业产量波动带来一个向上的冲击,其冲击作用是0.085 8%,且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提高对农业产量的正向周期作用显著;对农业产量波动带来正向周期作用的还有农作物播种面积,该项指标每增加1个百分点对农业产量具有0.127 9%的向上冲击作用;农业总机械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与农村用电量给农业产量带来负周期作用,这些指标每增加1百分点,致使农业产量周期波动向下的冲击作用分别为 0082 5%、0036 4%、0.027 9%与0.101 6%,其中,农村用电量对农业产量周期的冲击作用最大。支农支出、农村固定资产的投入与农作物播种面积这3个指标给农业产量带来正周期作用,其余指标则具有相反的周期影响。

nlc202309021928

农业产量周期波动的大小与农业风险的大小呈正比关系。在衡量农业风险时,无论农业产量周期是正是负,周期的波动都不是所期望的。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总机械投入与农村用电量对农业产量周期波动的影响作用较大。就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可以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特征来解释,农户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支出呈上升态势,增长速度的波动较大,农户投资生产性设备的根基不稳,各种突发事件、意外因素均会削弱或中断农户投资固定设备的积极性,使其中止投资行为,从而对农业产量波动造成一定影响;对于农业播种面积,由于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及农业机械化覆盖面加大,促使农业播种面积加速扩大,进而农业产量波动也加大;对于农业机械投入造成农业产量波动与机械质量和使用寿命有很大关联,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农机经营分散,原有的农用机械设备使用寿命短而相继淘汰,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幅下降,使农机装备水平低,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府又加大农业机械的投入,实行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使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上升,这种农业机械的更替带来了农业产量周期的波动。

4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首先利用H-P滤波对我国1951—2011年省际层面的农业产量波动进行分析,得到各个省份的标准差,并通过标准差来衡量各地区的农业风险,标准差越大则表明相应省份的农业风险越大,反之则农业风险越小。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黑龙江省、河南省、甘肃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农业产量波动较大,农业风险较大。

此外,本研究从stata12数据中提出农业产量的周期成分,与其他相关变量建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支农支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农业产量具有正向周期作用,而农业总机械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与农村用电量则对农业产量周期具有负向影响。从整体波动幅度来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总机械投入与农村用电量对农业产量的周期波动作用较大,这些变量带来的农业风险较高。

4.2政策建议

4.2.1扩大农业风险较高地区的农业保险覆盖面除北京市外,黑龙江省、河南省、甘肃省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均为农业高产地区,这4个地区也是农业风险较高的地带,在这些地区发生实际的农业灾害波及范围较大,因此,要加强对这些地区的风险防范。

首先要加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意识,大部分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常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收成是由自然气候决定的,甚至还有农民认为农业保险是在变相收费,尤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教育普及度不高,导致农民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薄弱,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因此,应大力宣传农业保险知识,树立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农民的投保积极性。

其次,对于高风险地区应加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解决农业保险费用高、赔付率低等问题。在实际情况中,若按照商业化操作要求收取保费,农民通常负担不起,如果按农民可以接受的额度制订保费则保险公司赔不起,这也是阻碍农业保险发展的一个原因,这时就需要政府介入,进行双向补贴,打破农业保险的尴尬局面,使农业保险机制高效运转。

4.2.2拓宽农业保险范围,建立完善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从实证分析结果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等变量对农业产量波动的影响较大,容易引起农业风险。因此,政府不应将农业保险范围仅扩展到直接物质成本,还应将固定资产的投资、种植面积、机械作业服务等全部成本纳入投保范围。农业风险在季节与地区间分布不均衡,我国各地的自然气候差异很大,适宜在不同地区、不同年度以丰收补贴亏损来分散农业风险。政府应建立全面的农业风险分散制度,由办理农业保险业务的机构建立农业风险保障基金,保险公司每年在保费中提出一部分放入基金,在发生农业风险时可从风险基金中得到补偿,基金的结余可由各公司按注资比例分享权益。在基金开办初期,国家财政要给予一定补贴,当基金补贴累积到一定额度,能够自发良性循环后则可不再补贴,进而建立完善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

4.2.3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与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支农支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农业波动具有正向冲击作用,这些因素有利于农业发展。政府的财政补贴是我国农业与农业保险发展的助推器,在国家层面应把农业和农业保险打造成政策支持、回报稳定的“高收益行業”,既可以吸引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涌向农业和农业保险领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业保险领域真正迈向市场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这就需要政府出台有利于农业和农业保险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政策,对从事农业与农业保险的高端人才给予一定的经济优惠政策,切实提高农业和农业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农业与农业保险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Hardaker J B,Huirne R B M,Anderson J B,et al. Coping with risk in agriculture[M]. Wallingford,UK:CAB international,2004:320.

[2]Ziari H A,Leatham D J,Ellinger P N. Development of statistical discriminant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odel via resampling estimation techniques[J]. American J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79(4):1352-1362.

[3]Leisinger K 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C]//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Berlin,Germany,2001:86-112.

nlc202309021928

[4]Boelhlje M. Risk in US agriculture:new challenges and new approaches[D]. Indiana:Purdue University,2002.

[5]Serra T,Goodwin B K,Featherstone A M. Modeling changes in the US demand for crop insurance during the 1990s[J]. 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2003,63(2):109-125.

[6]温思美,杨顺江. 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J]. 农业经济问题,2000,21(10):45-48.

[7]葛颜祥.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风险防范[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22(6):350-354.

[8]孙良媛,张岳恒. 转型期农业风险的特点与风险管理[J]. 农业经济问题,2001,22(8):20-26.

[9]刘凤芹. 不完全合约与履约障碍——以订单农业为例[J]. 经济研究,2003(4):22-30,92.

[10]庹国柱,李军. 我国农业保险试验的成就、矛盾及出路[J]. 金融研究,2003(9):88-98.

[11]陆文聪,西爱琴. 农户农业生产的风险反应:以浙江为例的MOTAD模型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5(12):68-75.

[12]栾敬东,程杰. 基于产业链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J]. 农业经济问题,2007(3):86-91.

[13]王敏俊. 影响小规模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613户小规模农户的调查数据[J]. 中国农村经济,2009(3):38-44.

[14]项桂娥,吴义根. 基于SEM模型的农业企业风险评价体系研究——以安徽省221家農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2012(8):113-120.

[15]叶明华. 粮食主产区“北旱南涝”相关性分析与农业风险管理模式优化[J]. 保险研究,2013(6):16-22.

[16]Hodrick R H,Prescott E C. Postwar US business cycl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97,29(1):1-16.张晓莉,逄春蕾,尹作华. 基于修正钻石模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竞争力研究——与黑龙江农垦的比较[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413-416.

上一篇:第一框《身边的诱惑》(第1课时)教学设计要点下一篇:水资源利用方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