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园林调研报告(精选10篇)
1.西方园林调研报告 篇一
世界各民族在各自擅长的造园活动中,充分汲取各自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造园艺术形式。
在西方,以法国古典助于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园林;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由于两地强烈文化差异,导致风格迥异的造园艺术。
一、对古典园林布局的差异
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在空间布局方面: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园林。布局开放,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一览无余,给人以扩大,张扬的感觉。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无规则、实则有矩。如此的空间营造,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二、对园林建筑的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
西方古典园林设计只不过是把建筑设计那一套原则手法从室内搬到室外。在西方园林中常以建筑为中心,而以庭院包围建筑,呈现典型的外向性格。当然,建筑只是园林的一个组成部分,造园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卓越的全局观念,以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及小品等组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使组成园林的各局部、各景点融合于统一的构图之中。
中国园林建筑没有建筑构图所特有的那种明确性和条理性。而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则常赋予园林建筑以无限的变化。园林建筑为求得自然美,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视。再者,对于一般建筑类型来讲,建筑通常扮演构图的主要角色,建筑与山石、水系、花木巧妙地结合。
2.西方园林调研报告 篇二
1.1 按占有者身份分
1.1.1 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在统治阶级看来, 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 真山真水较多, 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 建筑体型高大。
1.1.2 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 所以常用假山假水, 建筑小巧玲珑, 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
1.2 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1.2.1 北方类型。
北方园林, 因地域宽广, 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百郡所在, 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 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由于风格粗犷, 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 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
1.2.2 江南类型。
南方人口较密集, 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 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因上述条件, 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 但毕竟面积小, 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 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2 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的风格
2.1 中西园林人工美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 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 就连花草都修整得方方正正, 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 既不求轴线对称, 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 相反却是山环水抱, 曲折蜿蜒, 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 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 力求与自然融合,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2.2 中西园林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 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间, 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 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 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自然的天性, 恰恰相反, 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地表现自然。
3 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区别
3.1 构架山水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 山川秀美多姿, 自古以来, 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感情, 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 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中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中营造园林, 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3.2 模拟仙境
早在2000多年前, 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一蓬莱、方丈、瀛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 但都没有成功。因此, 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汉武帝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流洲三仙山, 自此, 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传统。
3.3 移天缩地
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宋代宋徽宗的艮岳曾被誉为“括天下美, 藏古今胜”。而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晏”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明代造园家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强调了“一峰则太华千寻, 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3.4 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 追求超脱, 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楹联匾额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 起到了点景的作用, 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 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古典园林与世界各国园林一样, 都是人类征服自然和回归自然的产物。在回归自然这一方面, 无论是园林的基本构园要素, 布局形式, 植物配置和建筑形态上都打上了环境的深刻烙印。所以, 我们在欣赏一国园林的时候, 可以品味该国环境的总体特点。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概述了中西方园林的设计风格, 从各方面总结了中西方园林的区别。
关键词:中国,西方,古典园林,分类,区别
参考文献
[1]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中西方古典园林比对 篇三
【摘 要】本文在比较中西方传统园林基础上,从起源、文化背景等各个层次和角度剖析了其异,同时力图巩固自己对中西方传统园林艺术的理解也对传统园林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起源差异;文化差异
1.中国古典园林
清代乾隆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最后繁荣时期,号称“乾隆盛世”,此段时期集中兴建的一大批优秀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成为我国园林发展史上并驾齐驱的高峰,可以认为是整个封建社会园林创作的总结。它们全面体现了传统园林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结晶,在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舞台上,是令观众倾倒的最精彩的角色之一,故研究乾隆盛世园林美学思想的意义,是我们揭开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内涵的最佳选择.以下我们便以乾隆时期的中国园林为例,说明古典之美。
2.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美学思想
绘画乃造园之母!此时期私家园林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贵于含蓄蘊藉,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此时期的园林代表作品可推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扬州影园,其审美特点是“接近自然”。
无锡寄畅园主体是自然风光,其妙在“利用地形,巧于结合外因,冶内外于一炉,纳千里于咫尺”。借景使景观达到近水远山虽非我有而若为我备的境地。从文徽明所著《王氏拙政园记》可以看出拙政园是从“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出发,淡泊自然,故信步园内,眼前山林深郁,池水连绵,“滉漾渺弥,望若湖泊”,仿佛置身于纵横淋漓的山水画卷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这种旷达与超逸的园林审美观从明中叶一直延续到清初,至乾隆时,园林美学思想起了巨人的变化。由于清初大兴文字狱的结果,文人按照官方的文化标准多醉心于八股制艺,结果明代富有浪漫气息的文艺思想被窒息了,园林艺术创作形成了形式严谨、技术性强的一套程式。特别是在皇家园林艺术创作中,更表现了一种统一的风格,一种共有的审美倾向,如:大内御苑、离宫御苑、行宫御苑等。
3.西方古典园林
西方的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还是私人大部分讲究的是规整、对称。规则的几何形状往往给人理性、宏伟、庄严的感觉。其中尤以法国的宫廷或庄园园林为代表。
在对园林建筑细部的精雕细硺上,西方古典园林相较与中国古典园林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建筑形态和规划上西方古典园林中宫廷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区别只在规模不在形式。他们大多都是有一个主体建筑,然后小型的建筑、构筑物在它的周围或者中间点缀、搭配。这样突出主题会使得园林整体布局显得简练、大气。在一些小的园林建筑形式上,喷泉、花斗、规则绿篱都是西方古典园林的特色性形式。
4.起源的差异
中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在几千年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中国园林”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迅速发展的园林已具雏形。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人们尚未建构完全自觉的审美意识。然而“师法自然”作为中国园林一脉继承的基本思想已扎下了根,它以自然为审美对象而非斗争对象。这一思想形成过程是基于人顺乎自然、复归自然的强大力量,这种朴素的行为环境意识是由稳定的文化固有思想决定的。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尼罗河沃土冲积,适宜于农业耕作,但因其每年泛滥,退水后需丈量耕地而发展了几何学。古埃及人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用之于园林设计,是为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公元前五百年,以雅典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带来了园林的兴盛,古希腊造园就如古希腊建筑一样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是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古希腊被古罗马征服后,造园艺术亦为古罗马所继承,并添加了西亚造园因素,发展成了大规模庭院。到此,西方园林雏形基本上形成了。萌芽时期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好地生活而同自然界的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自于农业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天人相胜”的观念、理性的追求已体现在西方园林之中。
基于其地理环境不尽相同,对自然的态度和观念的不同,中西方传统园林发展产生了迥异的结果。西方园林从一开始就同秩序密不可分,从一开始就是与自然抗争,并试图征服自然来产生他们认为的和谐美。而中国园林一开始就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去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他们利用自然的可持续性在为自我服务的同时“创造”出自然式的园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然美的园林风格。人与自然在起源上是合一的,随着时空的发展变化,人被动地从随同自然向改造自然进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自然,又以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去改造和征服自然。
5.文化背景的差异
园林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要探求园林的发展,就必须针对园林背后蕴涵着的文化及思想进行探讨。
5.1世界观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与西方清晰客观的雄辩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有道佛之风范,参禅悟道,却始终没有一句明确回答。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
5.2自然观的差异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建筑中首先表现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趣。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风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织成曲。即使皇家园林,亦比西方皇家园林有着更多闲情逸趣。
在西方哲学传统主流中,几乎一边倒的是人与自然决无和谐相融,而是你死我活地只有相克。西方园林经过古罗马、文艺复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他们肯定个人,肯定现实生活,求生存的竞争,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可以看出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是从人与自然相分开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
5.3实践理性的差异
中西方都有理性主义。中国民族特点是实践理性精神。中国人基于一种整体本体的思考,理性趋于具体化。而西方人则趋于抽象化。所以我把中国的理性主义叫作具体的理性主义,把西方的叫作抽象的理性主义。跟中国人谈话最好多举例子、就事论事,而跟西方人谈话则可以多谈观念、方法、法则,他们的理论理性发达。
总之,这些园林起源、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审美趋向的差异,而直接导致了造园形式上的巨大差异。但是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差异越来越小,当今园林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样——扬长避短、兼容并包。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
[3]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西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论文 篇四
一、西方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情况
1.1古典园林的设计方式及发展过程
西方古典园林的功能极为丰富,包括生产功能、遮荫功能、游乐功能、赏玩功能、装饰观赏功能、空间组织功能、环境生态平衡并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因此,设计者需要将自然引入庭院,美化环境,提高绿化程度及环境的活力,并充分利用植物景观的蒸腾作用及遮荫效果,调节局部的气候,提高空气湿度,吸收热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植物逐渐代替了建筑材料,各种建筑材料制作的园林建筑、墙体或者砖石建筑的室外空间逐渐减少,植物景观数量增加,也属于园林设计的发展方向。如果庭院需要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则可以适当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包括水果、蔬菜、鲜花等,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功能。现代西方园林修剪技术逐渐的进步与发展,也明显地体现出了景观植物造型的装饰功能。园林景观的各种功能设计逐渐完善,展现出了设计者对于美学的理解。在空间组织方面,灵活地将各种种植方式有机结合,包括列植、间植等,创新设计手法对于林荫大道、遮荫散步道、幽深小径等道路实施改进措施,强化遮荫功能,调节小气候。
1.2西方现代的园林设计发展
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相较传统有了较大变化,园林植物景观的功能也随之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其经历了许多个发展阶段,包括古代园林、中世纪园林、文艺复兴时期园林、勒诺特尔式园林、风景式园林风景、风景园艺式园林及现代园林。在该过程中,人们对于植物景观功能要求不断出现变化,使得设计手法更加丰富多样。在传统园林的基本功能上,有衍生出了环境生态功能,因此,在设计上,更加突出乡土特征的植物、归化植物,其生境景观等元素构成的自然景色。设计者会在城市的花园中设置自然保护区域,其中的植物则是具有当地特色且未经驯化的美丽植物,表现出不同的景观印象,包括沼泽、荒野、草原等自然景观,构造生态型园林。该园林植物设计方式被许多国家的设计师应用于实践的`活动中,包括草原风格浓郁的林肯纪念园,即是充分利用了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植物逐渐生长稳定,各类草原植物均会得到一定的生长空间,且无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养护工作,成本较低。
二、总结
5.中西方艺术调研报告 篇五
主题:关于艺术设计专业
专业: 姓名: 时间: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一个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
世界的大文化虽是同样崇尚“真、善、美”,但并非趋于统一,而是有着巨大的差异。那么,东西方又是如何划分的呢?
人们常说的东西方国家划分有三个标准: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经线和纬线把地球划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半球。沿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把地球切开,由西经20°向东到东经160°的半球叫东半球;以西的半球叫西半球。文化上的区别可能是划分的依据。东方国家一般以受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为主的国家。西方国家是基督文化为主的国家。除了传统的东西方国家划分以外,俄罗斯和日本是比较特殊的两个大国,虽然俄罗斯在文化背景上属于西方文化的分支,但是因为其政治制度原因,所以一直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同。日本在地理上虽然属于东方,但是因为政治上实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以日本一般被认为是西方国家。
从起源上,就能看出两种文明的差别。古希腊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他们航海,探险,殖民,经商,具有开放的胸怀,开拓的精神,敢于怀疑的态度,乐于幻想的心理。
与之相对应的是东方文明,典型的就是中国和印度。虽然两国文明有着很大的差别,但还是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主张“静”多于“动”主张“向内求于心”多于“向外求于身”,主张心灵的满足多于生理的满足,主张“无我”,主张消及,逃避等。虽说东方也有哲学家,如老子、庄子、释迦牟尼等,但他们的哲学是一种“圆通的或者说是轮回的哲学”而非“认识的或分析的哲学”
所以,西方文明是一种“向外”的文明。在面对世界或自身的基本矛盾时,西方人总爱从外部世界中寻找解决的方法。他们的眼睛始终是向外的,因此,建立了西方人崇尚科学与逻辑的理性文化,他们相信,成功与幸富的唯一来源就是不积极进取。同样,说起东方的文明,它便是一种“向内”的文明。
我为什么大篇幅的讲东西方文化、哲学的异同呢?就是因为,设计的审美依据是美学,美学的根本问题是哲学问题,而东西方哲学的不同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设计为生活服务,又从生活而来,所以东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处处影响着设计的方式、风格。
设计过程的形成规范到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因而在目前艺术设计的潮流中,在模仿和区别的界限都不是很明确的前提下,设计的民族性地域性思想的体现就成了一种设计的精神支柱,代表的是设计内涵的归属。艺术设计需要从这一个出发点找出一种思维的共核,反映出庞大的历史文明的后盾,又推动着创造力的思维再现。
西方设计相对东方设计而言更前卫、更大胆,很多平面设计更有涂鸦感,中国的设计,比外国的更讲求中庸,外国的多激情张扬,在现代中求原始,中国的更古典含蓄,多是在传统中求现代,比如建筑吧,中国有雕梁画栋,这和文化有莫大的联系,西方的拜战廷教堂建筑,就是显示金碧辉煌.。西方在进行艺术设计时有着三大理念,即科学主义、写实主义、理性主义。
西方的艺术设计强调的是与客观自然的逼真相似,中国的设计创作则提倡设计者情感的真诚以及创作对象与人的情感相符的真实,同时在强调情感真实的基础上追求神似并将创作者的精神、人格寄托于对象之内。几千年的文化艺术形态造就了中国独特的设计模式与风格。
中国的创作对细节不够关注,只要能够达到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就是最满意的形式,在形式之外注重的是象外之意,韵外之致,是形中蕴涵的超越物体的精神理念。其次,中国设计不讲究时间、空间、结构层次、透视等方面的必然性常打破时空限制,不按本身的规律创作。西方设计的美在于和谐、比例、黄金分割、结构安排。
6.中西方文化比较 读书报告 篇六
马克思说:“神话是人民的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许多人谈到神话都必引用这句话,我也不能免俗,因为概括得实在到位。个人认为,神话是伴随着古代先民的两种感觉而生的,这就是恐惧感和无力感。人类总是对未知的事物抱持着恐惧感。古代的先民对于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就有着敬畏和恐惧之感。因此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感,他们需要对自然和社会的现象予以解释。这对于处于知识和信息爆炸时代的现代人也许难以理解,但如果从现代人之于鬼魂的恐惧这一点来理解或许来得方便些。另一方面,先民们辛苦种植粮食,遇到大旱往往让他们颗粒无收;先民们多年来搭建的茅舍,被洪水顷刻间冲毁殆尽。在这些灾害面前,先民们有着深深的无力感。因此他们不仅需要了解这些现象,而且希望能控制它们为自己服务。也许是某一个先民的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神游四海,尝遍美食,左拥右抱,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仍旧躺在那个潮湿阴暗的洞穴里。从那天起,他开始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经过比拟类推,他认为世间万物应该都有灵魂。泛灵论的出现也许是神话的开端,将这种比拟类推的方式逐渐扩大化,先民们就认为洪水的泛滥是因为有河神,而且是河神如人一般发怒而导致的后果。这样的类推方式有两个优点:合理和可操控,而后者尤其重要。因为有了河神,先民们就能赞颂他,向他祈福;当河神发怒,还能通过献祭的方式平息他的愤怒。因此神的出现,对于先民们的恐惧感和无力感是一种有效的释放。具体谈谈这些神话故事。不论是库恩版《希腊神话》还是斯威布版,其中的故事都可以分为两类:关于神祇的和关于半人半神的英雄的故事。其中许多故事除了人名和地名不同,内容大体是一致的。神话的特点是隐喻。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标注了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能体现出当时先民的智慧和思想,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其中一部分故事对于当今社会也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潘多拉的故事:由于普罗米修斯激怒了宙斯,宙斯造了一个大灾星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厄庇墨透斯,欲降祸人间。普罗米修斯多次警告他的弟弟不要接受宙斯的礼物,但厄庇墨透斯贪图潘多拉的美色,将她娶为妻子。最终潘多拉打开了神秘的大匣子,导致各种各样的灾祸降临人间,唯独把希望关在了大匣子的底层。这个故事体现了先民们对于“人祸”的反思,他们认为欲望乃是万恶之源。但反过来欲望又是万乐之源。幸福与罪恶,快乐与灾祸相伴相随,也就构成了希腊悲剧意识和喜剧精神。
伊阿宋和美狄亚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希腊版的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美狄亚与伊阿宋订下爱的盟约,为了伊阿宋,她先后背弃了自己的父亲和兄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巫术帮助伊阿宋夺取了象征着幸福的金羊毛。在美狄亚付出一切之后,伊阿宋迷恋上了科林斯国王克瑞翁的女儿格劳刻。得知自己被抛弃,美狄亚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她设计害死了格劳刻和克瑞翁,在杀死了她与伊阿宋的两个儿子之后扬长而去。失去一切的伊阿宋最后郁郁而终。这个故事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古希腊女性女权意识的苏醒。在狩猎文明向农耕文明逐步过渡的过程中,女性的地位也随之渐渐丧失,而私有制的出现则使得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属品。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性在恪守贞节的同时,还需得容忍男人的背叛和无情。美狄亚则是一个例外,她要求当自己将心完完整整地交付于恋人之后,也希望换取恋人完完整整的爱情,她对背叛是零容忍的,为了报复甚至残忍杀子。将这个故事与贯穿希腊神话始终的宙斯与赫拉间出轨与反出轨的拉锯战摆在一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希腊女性并非逆来顺受的主儿,她们要求平等与尊重,她们为了爱情可以奋不顾身,为了维护爱情更可以不顾一切。特洛伊的故事。这是一场一个苹果引发的战争。未被邀请怀恨在心的纷争女神在一场
婚礼上扔下了一个金苹果,上面刻着“给最美丽的人”。这引来阿佛洛狄忒,雅典娜和赫拉之间对金苹果的争夺。最终被宙斯指定的帕里斯将金苹果裁决给了答应将赋予她世间最美女子海伦爱情的阿佛洛狄忒。当帕里斯拐走了海伦并偷走了墨涅拉俄斯皇宫的财宝之后,墨涅拉俄斯举兵讨伐特洛伊。这场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之间惨烈的长达十年的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金苹果象征着财富与荣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对于人祸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认为人祸源于人的欲望,而欲望如果不加控制则会导致灾难的降临。随着故事的展开,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人”出现了,他就是阿喀琉斯。在阿喀琉斯之前,不论人抑或神,他们的性格都是扁平的,都是某种性格的象征符号,比如宙斯的淫荡,赫拉的嫉妒。而阿喀琉斯在不同的情境下则体现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于特洛伊人他是残忍无情的,对于他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和老来丧子的普里阿摩斯,他是温厚深情的,当面对阿伽门农抢夺他的战利品和女奴时,他又是体现出了捍卫个人尊严和荣誉的敏感意识。而阿喀琉斯的性格三角形的核心则是对于个人尊严与荣誉的理解与追求。
阿喀琉斯正是希腊民族精神的十足的代表。阿喀琉斯在战争之前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或是成为英雄,但会因此而丧命,或是苟活一世,而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明知是飞蛾扑火依然奋不顾身,这就构成了古希腊文学的悲剧性因素。最终阿喀琉斯被帕里斯射中了脚后跟,也就是著名的阿喀琉斯之踵而死。阿喀琉斯在小的时候,他母亲为了使儿子刀枪不入,把他浸在了神河里,她手提着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因此脚后跟没有被神水浸润,这也就成为了阿喀琉斯身上唯一的弱点。阿喀琉斯之踵一直被认为是希腊文学家们对于古希腊民族精神的一丝担忧。个人意识的觉醒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但反过来,过分追求个人荣誉而不顾集体的利益则会导致人类极大的灾难。特洛伊战争完全是因为贵族为了自身利益挑起的,死伤了无数的普通士兵;阿喀琉斯因为被占有了他自认为应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坐观自己的同胞被特洛伊人杀死,甚至让母亲去请宙斯帮助坑害自己的同胞,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在只顾及自身利益的可怕的结果。关于民族精神的弱点的反思还有一例,那就是那耳喀索斯的故事。那耳喀索斯是个英俊的少年,他觉得除了自己而外没有什么值得爱的。他多次拒绝了神女们的示爱,这导致了阿佛洛狄忒的报复。他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没日没夜地在河边看着自己的倒影,最终饿毙于河边。这个故事体现了希腊人对于自我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在阿喀琉斯和那耳喀索斯身上体现的自我中心主义即便是在如今也仍旧是阻碍着人类进步的一个隐忧。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希腊人在对于其自身反省中所体现的极强的洞察力和思考的深度。
最后来谈一下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是一个悲剧,他无意中杀死了一个蛮横的老人,就是他爸;他为了拯救忒拜城,猜出了斯芬克斯之谜,成为了忒拜的国王,娶了原国王的妻子,就是他妈。这个做任何事都出于善良初衷的好人却给忒拜城带来了灾难。因为有个弑父娶母的国王,忒拜城被神诅咒,瘟疫蔓延,而这个可怜人还要追查弑父娶母的恶贼究竟是谁。最后他才发现,自己才是那个带来瘟疫的魔鬼。拯救忒拜城的救世主成为了忒拜城的祸主,正义的就是邪恶的,聪明的就是愚蠢的,天使亦是魔鬼。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命题:一个追求纯洁的人可能变成污浊的人。再说说斯芬克斯之谜,还记得小时候听少儿神话磁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要数斯芬克斯之谜了。这个故事的谜底一般人都知道,就是“人”。这个关于“人”的故事体现了先民们对人以及人的命运的思考。命运无常,即便是奥林波斯的伟大的众神们也受着命运女神的控制与支配。当俄狄浦斯被刺瞎双目,到处行乞的时候,他对于命运的强势应该怀着深深的无力感吧,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7.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篇七
关键词:东方园林,西方园林,差异
1 东西方园林的首要区别在于主体建筑思想的差异
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代表。法国人在16世纪曾效仿意大利园林, 到了17世纪, 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西方园林注重主从关系, 强调中轴和秩序, 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 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 南边有湖, 湖边有绣花式花坛, 中间部分有水池, 北边有密林。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 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 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 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 是积极进取的。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 前面设林荫道, 后面是园, 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
中国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代表。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 但是总的来说, 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 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 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在江南其它地方和北方地区, 至今也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园林, 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就是北方地区最著名的园林。
2 东西方园林的最大区别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形式
东方园林艺术是文人、画家、园丁、工匠们创造自然园林和自然利益的一种追求, 这也是东方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东方园林大多由不规则平面的自然景观为主体景观组成, 建筑装饰和设计则以创建文化品味的不同类型为主要形式, 通过植物景观布局, 道路的回环曲折, 达到自然环境、审美情趣和美丽和谐理想境界的完美结合。
然而, 西方的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在创建经典的法国宫廷园林时, 都遵循了几何形状的美学创建规则, 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 追求一种纯粹的、人工雕琢的艺术美。园林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 有明确的线性对称关系, 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的布局轴顺序等, 往往是起点高容量大的建筑物严格对称。建筑物控制着轴线, 轴线控制着园林, 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园林, 园林从属于建筑。
3 东西方园林的另一个显著区别在于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不同
在园林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 传统中国建筑的园林工程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则以石头为主。在布局上, 多数中国传统建筑进行了平面组的布局, 西方古典建筑则强调挺拔, 突出个体建筑。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突出文化主题, 即促进中西部文化融合的。西方园林建筑的主题则突显神的崇高, 表现对神的崇拜。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调;西方园林建筑艺术风格则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东方传统的园林建筑体系主要以木结构系统为主, 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抬梁木框架不仅可以组成一间、三间、五间乃至若干间的房屋, 还可以组成三角形, 正方形, 五角形, 六角形, 八角形, 圆形, 扇形等其他特殊平面建筑, 甚至可以构成多层建筑的城堡和塔楼。城墙是园林结构非承重构件, 主要起到分散的作用, 由于木材和结构的限制, 形状和内部空间相对简单。各种用途的房间布局, 始终分解成一个单一的积木数量。每一个单体建筑, 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并有一定的“地位”, 以及与其兼容的“身份”的位置。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表现在建筑结构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及少量的附加装饰上。
4 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别还可以归结为审美趣味的取向不同
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常常把布局放在追求城市与宫殿、庙宇、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的完美统一上, 它不像西方非常流行的对称只是追求在园林本身上。中国园林建筑脱胎于传统园林建筑, 形式灵活、位置多样, 根据使用的需要, 可以独立设置, 也可用于走廊, 墙壁等构成庭院组, 建筑空间变化曲折, 丰富多彩。在建筑风格的处理方面, 突出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倡导儒家所提倡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中国园林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传统的园林建筑, 大多分散, 体积小, 集中处理量大, 中国的园林建筑非常适合园林布局和景观, 通常以景观为基础进行建设, 遵循根据需要适时补充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强调“线型美”, 园林建筑所采取的木质梁、柱, 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要求, 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 均讲究具有优美的轮廓线和天际线。西方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 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 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由于建筑体积庞大, 因此很重视其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 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健.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J].安徽建筑, 2002 (6)
[2]方丰太.论中法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特点的比较[J].福建建材, 2008 (7)
8.西方园林调研报告 篇八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从而产生“意境美”,追求的是诗情画意和情景交融。西方古典园林一般是在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中西方园林的差异有很多细节的方面,比如西方的建筑原则和中国的绘画原则,对水景的处理方面中国园林以“泄”见长,西方园林则以“喷”取胜等等,本文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入手作一个简要的叙述。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型艺术;建筑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从而产生“意境美”。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传说东海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人们到了这里就能长生不老。于是中国园林形成了一个庞大水体中座落三个小岛的“一水三山”模式。苏州拙政园的水中有象征着“岛”的三座亭,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中有三座岛屿。“一水三山”模式留有园林诞生时期追求道教“长生”境界的文化痕迹。苏州园林的建筑极大地体现了道家超凡脱俗的出世思想。
苏州园林建筑取法自然,利用山石生情,园亭点景,廊桥谐趣,楼阁相映等手法,把园林的几大元素:花、木、石、水、廊、亭榭等组合得浑然天成。“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点染出一种幽雅的意境,也把中国园林建筑的最高境界“虽由人作,宛若天成”很自然的地体现在其中。
西方古典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这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式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强烈地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西方法国巴洛克时期古典园林的底蕴便显得稍微单薄了些。以凡尔赛宫为例,其明显透出了刻意经营的痕迹,没有自然的淡雅清新,而是以其极度的金碧辉煌与奢华展示了当时丰厚的财富积累。这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南宫与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造型优美的大理石人物雕像,内壁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其大花园中的花圃、水池、花草树木都体现着一种夸张而极端的对称与规整,正如当时流行的宫廷文学那样优雅而严整。
中西园林建筑中的民族文化差异表现:
一、中国崇“文”,西方崇“理”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的过程中往往将主人的情感,理想,追求都融汇其中。琴、棋、书、画是中国文人的基本修养,由于中国园林的文人特质,在整体设计时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园林的构建不以客观呈现于人们眼前的景观环境为目的,而是为了传情表意,达到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这便是中国园林意境的表现。而西方园林的源头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园林,由于其自然环境的恶劣,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计算与丈量必不可少,理性思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其园林建设之中使用规则的形状当然会为其工作带来更大的好处。进而在西方园林建造方面其主要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在比例说”,并由此推广出对称、和谐、规则等形式美的原则。园林的总体布局让游客能清楚的感受到其大,其直,其整齐。与中国园林的建造尽量的使用自然形,在组景时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追求自然而然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二、中国的“内向”与西方的“外向”
中国园林多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都是服务于“家庭”的园林。从客观上,中国园林的建造增加了家庭成员深处其中的满足感和安逸感。反映在造园艺术中,则体现为其恒定的自然式园林的景观模式、闭合式的壶天模式、面水背山的风水佳穴模式及四面围合的须弥山模式。总之,反映了中国文化内向特色体现在园林设计及总体布局的方方面面。中国文化的内向性导致了其恋旧,守旧的情节。然而,正是由于其内向性,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国家。虽然也多次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和侵扰,但它始终保持着其文化的统一性和包容性,而没有被外来文化所改变。西方则与此不同,西方的骑士阶层,“政教合一”的体制,使欧洲中世纪成为贵族庄园经济为基础的小国寡民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战争频繁;不同的文化相互替代。西方園林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形式、风格迥然不同,古希腊的“柱廊园林”、古罗马的“山庄园林”、中世纪的“教会园林”或“城堡园林”、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台地园”等,此起彼落、更迭变化,呈现出各个地区不同形式、风格的互相影响、融合变异。
由于不同的民族对美有着不同形式的理解,所以园林艺术也就多姿多彩。我认为中国古典园林相对于西方园林艺术造诣更高,因为经典的中国园林把一个民族的诗情文气、儒雅风度和东方价值观念表现得深刻细腻又自然从容。在现代化的建设当中,我们应该审慎的对待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只有这样才无愧于我们的文化,无愧于我们的土地,无愧于我们的血性。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米歇尔.柯南,城市与园林——园林对城市生活和文化的贡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9.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 篇九
一、指导教师:王颖倩
二、课题组成员:仇笑烨
树君慧 方苇嘉 杜鑫 浦诗怡 陆春蕾 时越 汤朝
三、课题的提出:我们经常看到中国的孩子在拼命学习,西方的很多孩子都在无忧无虑的玩耍,但最后在科技方面有重大突破的却是西方人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不断地强调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西方是只讲个人主义的国家,但我们在中国却屡屡看见很多倒地需要帮助的人无人敢帮,而国外却有很多的慈善机构,为此我们小组决定对从中西方饮食文化、中西方节日、中西方礼仪文化、以及中西方教育方面入手,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在加强对西方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努力从自身做起,让中国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主要的研究手段
我们运用了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在太仓图书馆进行了多次研究与调查
五、主要研究成果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方面:
“民以食为天”,它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从不下什么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长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国人长得结识。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二)中西方节日方面
首先是对中西最隆重的节庆春节和圣诞节作一比较,两者都是合家团聚,充分体现亲情恩情的节日;它们都是人们怀念祖先,感谢大地养育之恩的重大传统节日,但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欢庆的形式。西方节日的庆祝更加有激情,更加注重和朋友一起分享喜悦
中国的春节:在春节之前,中国家庭都会做很多准备,清理房子,做专门的食物。红色的卷轴被挂在墙上,中国人相信卷轴的字会为他们带来健康、长寿与幸福。不仅如此,世界上所有中国人都非常喜欢春节里的秧歌和鞭炮。但中国的除夕夜,只是家人团聚,绝不会邀请外人,即使最知己的朋友也很知趣,不会在这一晚闯入别人的家宴。
西方的圣诞节:西方的圣诞节的前一晚是平安夜,平安夜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一个欢聚的场所,圣诞老人要在这一夜降临,给每个人带来礼物和美好的祝愿。这一夜也和中国人一样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不同的是,这一年一次的节日,经常会邀请友人甚至外国朋友参加。美国人在庆祝感恩节时,吃火鸡、观看电视里职业足球赛是感恩节中的代表性活动。
(三)礼仪文化方面。
1交际礼仪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中国亲朋好友和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为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如果有事上门,事先要确切地预约时间。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
中国人缺少拥抱,缺少肌肤之亲。我们不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亲近,中国小孩远远比美国小孩受到拥抱和亲吻得少,到了十岁左右,就很少有人拥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亲人。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儿女、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没有间断过拥抱和亲吻。
2遵纪守法方面的差异:中国人觉得西方人单纯,简直有点傻,或者说像小孩,童心重。西方本质上是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也是一个契约社会,就是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契约社会讲究“先说好后不乱”,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有些时候要用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确当事双方的责权利。即是对自己权利的保护,对他人权利利的尊重。中国文化讲仁爱,重义气,有时就会忽略法律。
(三)教育方面:这也是我们最关注的方面
1父母对教育的态度:中国父母永远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也不放过。美国父母的职责是让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孩子做作业出了错,他们也不给孩子正确答案,会让孩子再思考,他们认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不出错,怎么提高? 他们很注重孩子的自信心,从来不打击孩子,不说小孩怎么笨,总是不断地夸奖,中国的父母总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责得太多,会变得脆弱,他们最怕犯错误,最怕失败,所以为了避免错误,反而放弃了提出问题的机会,放弃了在失败中学习的过程。长大后,孩子失去了创造和想象的能力。
2、学校教育方面:
创新性教育:中国目前的考试制度导致教育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识。老师过于强调书本上的死知识,缺乏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培养,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虽然这样使我们掌握了很多已有知识,但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应怎样去应用,也不知道当时科学家是怎样得出那样的定理。西方教育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好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欧美国家的小学生常做的家庭作业就是实验报告,你研究了什么,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有什么结果和结论,参考了那些文献……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很小,常常只是一支铅笔的滚动,糖和盐的溶解等等什么的。重要的不是大和小,而是方式方法。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主和自由。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代和现代绝大多数发明和发现出现在西方的主要原因。
中国缺少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家庭,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家长“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学校“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网吧老板“我只是开一家店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 在德国,经常可以见到有大人在对小孩说什么,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问他,得到这样的回答:“德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孩子,教育我们的孩子是每一个德国人的责任。”在日本,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他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轻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的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败……这些,管理者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然后呢?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如果每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六)感想
10.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篇十
调查背景
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也迅速传入我国。面对现今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过西方情人节不过七夕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针对此现象,为了加强青少年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往往走在社会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所以我们小组决定从中西方传统节日为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学会分析和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
研究方法
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
研究流程
一:以资料的收集和调查为主,由 负责。
1时间 2搜查途径:(1)网上查询(2)图书查询
二:以资料的撰写和总结成果为主,由 负责。
(1)时间(有关要求:最后的资料,由整理员将所有资料有条理的整理完毕后,交于撰写员,进行最后的整理和收尾,与此同时,各位组员也要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组员心得。
三:以组员形成的心得,形成结题报告为主。
本课题的表达方式:论文
附: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论文
一、节日
“节日”:古代农历的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逐渐变化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农历上的节日本意仅指节日的相交之日,并无民俗意义上的节日含义,在历法所定的年岁,季节交替的节日期间,举行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又注入或文化的,或政治的,或经济的内涵,相传相袭,年复一年,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的民俗节日。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的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他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国不是宗教的国家,但也有许多自己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文化的内涵。例如春节。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二、西方的传统节日
三、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亦具有生产、生活及宗教三大类型,但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节日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从而让位于宗教性节日。例如万圣节。
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
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游走于村落间。
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万圣节的节日活动: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与此同时,生产商每年更会把当年大热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场,务求令更多人投入这西方传统节日的热潮里,如在电影《哈利波特》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万圣节巡游﹝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始于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员Mr Ralph Lee发起,据说最初他带着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邻居处游行,后来渐渐演变成整个村的大型活动,而活动中当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时,巡行的目的更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即使人们只是抱着想看热闹的心态,当你踏进村子里,很快便会被邀请参与巡行,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纽约市的万圣节巡游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纽约人和游客参加,而巡游会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举行,各队伍约在夜晚上七时从第六大道与春天街交界﹝6th Avenue Spring Street﹞起步,一直游行至第二十三街﹝6th Avenue 23rd Street﹞为止,全程大概多个小时。
无论是来自亚洲,南美,非洲,欧洲,以至中东地区的参观者,都可以把自己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物,亦可带备简单乐器,即时演奏本土的独特音乐,融合无疆界的风土文化。可能我以前从未参加过万圣节的活动,更莫说这么精彩的巡游,所以特别觉得有新鲜感。
早于十月中,曼哈顿市已开始“闹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见四处悬挂起万圣节的鬼怪装饰,很多百货公司也忙着把应节礼品及衣物堆放在橱窗里,吸引不少途人驻足观看,而超级市场及街市亦摆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卖,供市民买回家布置家园或制作南瓜灯之用,当然嘛,也有主妇烹煮南瓜作菜肴或糕饼,完全依足节庆传统。
四、从中西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传统节日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各自特征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月节)中秋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而西方文化则不同,其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情人节的由来是由于暴君克劳多斯命令男人开赴战场,禁止他们结婚、订婚,已经订婚的也必须解除婚约,人民怨声载道,修士瓦伦丁就住在离暴君宫殿不远的神庙里,他对暴君的虐行感到气愤。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他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暴君得知后将瓦伦丁投入地牢,瓦伦丁受尽折磨而死。那一天是公元270 年2 月14 日。后人为纪念这位善良的修士,将每年的2月14 日定为情人节。复活节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节日因此得名、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二、中西传统节日庆祝方式上有各自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带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1)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于秦朝,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舞狮子等。总之,不论是大街小巷,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在12月31日晚,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诚心地祈祷,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顿时,优美的乐曲奏响,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可见,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更贴近现代生活。
(2)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颇受人民的重视。那一天,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作为先进的发达国家,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他们多半是为了寻开心而已。同时,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任意去左邻右舍讨吃的,绝不会受到惩罚。在中国,传说中元节是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这一天,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于他们。于是,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产物逐渐被淘汰了。
五、中西节日文化的交融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令,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西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及外国人过中国节,我们感到中西文化交流加快的脚步。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深化,中西传统节日逐渐被双方人民相互包容接纳,又有此消彼长的现象。
研究成果
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增强我们的团队意识,让我们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是多么的雄伟壮观,同时了解西方的外来节日,增加了我们的知识面。
结论与建议
【西方园林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园林实践报告07-09
述职报告园林09-27
园林植物实习报告10-20
园林绿化公司审计报告07-07
园林植物认知实习报告07-11
园林景观单位考察报告10-25
园林土建技术员述职报告07-20
园林局政风行风建设述职报告09-22
西方药学史08-15
西方宠物文化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