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和教学的认识

2024-09-12

对课程和教学的认识(共9篇)

1.对课程和教学的认识 篇一

注:本文内容有一定的时效性。另外,不同学校、不同学期的课程安 本文内容有一定的时效性。另外,不同学校、不同学期的课程安 排可能不同,排可能不同,请读者注意。请读者注意。祝阅读愉快 欢迎热爱定向越野的朋友们 注意 祝阅读愉快~~欢迎热爱定向越野的朋友们 加我为好友 O(∩_∩)O~ ∩ ∩

对定向越野课程的认识和建议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定向越野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原以为定向越野只是单纯的 跑步练习,只是对体力的训练。但我现在明白了,定向才是定向越野的精髓。如果不会定向,即使跑得再快,也无法在这项运动中取得好成绩。定向越野是体力与智力完美相结合的新型时尚体育运动项目。这项运动不仅考验空间 感、方向感和识图判定能力,并且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判定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磨练意志,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以下是我对定向越野课程的一些建议: 上课形式: 上课形式:

1、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可以将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几组进行速度比赛。

2、上课可以不局限于田径场内,还可以在一些空旷处练习。

3、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这也能增强合作精神。

4、由于学生对校园环境比较熟悉,且校园的地形不太复杂,可以考虑进行一次在教师指导 下的校外定向,但要保证安全。

上课内容: 上课内容:

1、可以设置有趣的定向练习。如“寻宝接力”:将班级人数平均分成若干组,每组各有一 张“藏宝图”,分别派出一名队员出发前往。三分钟以后他们发现自己的队员并没有回来,一定是在“宝藏处”看守,于是第二位队员出发,换回首发的同学;然后第三位出发,换回 第二位同学,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名队员出发到“宝藏处”,与倒数第二位队员一同返回。整个过程中时间最短的队为胜。若队员中有人发生错误,应该在限定的时间内返回起点,视 为该队“寻宝”失败。

2、在进行完一次练习后,可以交换各组的路线。这点在课上已经做到了,我觉得这样做很 好,既节约了时间,又能使学生学会对不同路线的选择。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除了发线路图外,还可以用“到点记图”来指引学生前进。学生在起点看标有点标的地 图,然后记忆路线,前往闯关。在某一点,看图记忆去下一号点的路线,直到完成全程才能

到达宝藏的位置。如果在半路迷失或找不到下一点,必须马上返回上一检查点,重新看图,记忆路线,再继续前进。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记图能力。

2、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们共同讨论总结线路选择的优缺点及找点过程中的

体会。


2.对课程和教学的认识 篇二

作为音乐教师, 在新课程背景下, 要不断学习, 调整心态, 更新教育理念, 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更新教学理念, 树立新课程观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又有益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陶冶心灵。因此, 音乐新课标的实施, 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课程观, 在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现代社会生活中, 音乐无处不在, 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在一些节日、庆典、迎送、婚丧等场合出现的礼仪音乐, 在广告、健身、舞蹈等活动中出现的实用音乐, 在超市、影视等特定背景下出现的背景音乐, 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 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音乐与生活品味的联系。通过音乐教学, 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感情, 让音乐伴随终生, 让音乐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验音乐, 在音乐中感受生活, 真正理解音乐与人生的关系。比如, 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上, 我让学生欣赏Flash, 并让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积极性很高, 而且感到生动有趣, 同时还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音乐现象。

二、改进课堂教学, 转变教学方式

音乐教育不能停留在音乐课上, 还要将音乐课与其他课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各门课程中接受熏陶。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 要实现多学科的整合。现在, 多媒体已经在很多学校普遍使用,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不同程度地使用背景音乐, 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如语文、历史、地理、生物这些课程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课外的一些活动, 比如大合唱, 配乐诗朗诵等等都已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转移教学重心, 培养人文精神

(一) 丰富情感体验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 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 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 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的情感投入会影响课堂的气氛。没有教师的情感力量, 就不会以音乐的魅力感染学生。音乐课每周只有1节, 如果教师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正确引导学生, 让每位学生都沉浸在音乐的海洋, 学生就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二) 培养探索精神

音乐具有自由性、模糊性的特点, 为人们理解音乐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 音乐最富于想象力, 最富于创造性。所以教师要把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音乐的需要,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用, 使音乐教学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另外, 教师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 从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出发,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 体现人文内涵

自古以来, 统治者都注重音乐的感化作用, 这充分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因此, 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比如在排练合唱时, 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合唱是合作精神的体现, 每个人把握好自己的分寸, 才会有和谐的合唱效果。

3.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和看法 篇三

三维目标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之间是相互支持、有机整合、紧密联系的。知识与能力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与运用。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素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通过一定的情境实践、情感体验而转化成内在的生成的结果。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又是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人格构建的过程。三维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过程。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大家都知道,在课改之前,我们语文教师在确定课程目标时,一般情况下,也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的:第一方面是知识目标,第二方面是能力目标,第三方面是德育目标。现在提出了三个维度目标。大家对比一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以前设置的目标或维度比较,有哪些变化。

一、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与以前的目标或维度相比所具有的优点

1.体现了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作为课程目标,不能片面。新的三维目标比以前更丰富,体现了整体性,从各方面涵盖了所有的目标。再就是体现了课程标准的阶段性,课程目标在课程标准中,首先是分学段表述,另外在每个学段中按五个板块来体现:识字写字目标,阅读目标,写作目标,口语交际目标。在具体层面,实际上是按三个维度来设计的,在阶段性上,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体现得更明确。

2.三维目标全面而富有新意

新三维目标体现了过程和结果,知识和能力,智力和非智力等方面的整合。新三维目标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非常新颖。

3.突出了学生在语文课程当中的主体地位

这种主体地位,在以前没有这样鲜明。细心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表述的。而以前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表述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非常鲜明。

4.突出了現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比如,培养学生收集或获得信息的能力。这样一个要求,在语文课程目标中提出,实际上体现了时代性。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课程,不像过去学一些课文,读哪些书,现在更重要的是要获得这种能力。过去“授之以鱼”,现在“授之以渔”,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独立地去获得信息。现在是信息时代,光学一篇课文、一本书,已经不是目的所在。

二、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不足之处

1.突出的不足就是淡化了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过去我们把知识和能力作为两个维度,现在将它作为一个维度,实际上有缩小知识和能力维度的倾向,或者说,后两个目标,无论怎样重视,在语文课程当中,我们语文教师给予关注的、必须关注的还是知识和能力。

2.新三维目标缺乏可操作性

比如说,“过程和方法”,“过程”作为一种目标,是很难确定的。我们可以考虑一下,什么是目标呢?目标是有预期的、阶段性的,或者说是到一定时候所要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如课时目标,就是我们学了这一节课后,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和水平,它具有预期性。那么,什么是过程呢?过程实际上就是事情所经历的分分秒秒。如果过程是目标,那么就与目标的内涵相矛盾。可能大家都能体会到专家提出“过程和方法”的意图,就是说,你这个目标本身是结果,他让你既重视结果,同时重视过程。但无论如何,在老师们看来,是很难的,在操作上是存在问题的。

3.三维目标的表述有不清楚之处

从这三个维度来看,刚才我们讲到了第二个维度“过程和方法”,“过程”有问题,合不合适,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第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在看这三个词的时候,会想是不是并列关系的。实际上,这三个词不是并列关系的,而是一个比一个更大。“价值观”涵盖了“态度”,“态度”涵盖了“情感”,“情感”首先是一种态度。比如说,我喜欢或爱某个人、某个事物,那首先就是一种态度。因此,把这三个词并列,是否合适,值得探讨。

4.新三维目标的表述有不够科学、不够精确之处

比如,九年级学生毕业的时候,应该掌握三千个常用汉字,那么哪三千个常用汉字,能不能给列出来?有时,应该模糊的地方没有模糊。比如说,在课外阅读方面,要求达到四万字。四万字看起来很多,实际上并不多,九年读四万字的课外读物,也就十几本书。在语文学习方面应该是很少的,但是给人的感觉很多。这就不如列举要阅读多少本书,哪些书应该去读,就是说,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还有不够科学、不够精确之处。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不能否认,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教学的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是知、情、行的有机统一,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而是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的。课程目标的任务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上,要通过加强知识的、能力的东西,达到培养情感体验,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田埠小学)

4.对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认识 篇四

关俊朗 10级体教3班201024041324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其设计的主体也是人,而人是最为复杂的、最难以把握的,同时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也是复杂的。

(一).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依据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准确分析,运用系统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作出整体规划,建立一个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对预期结果做出估价的过程。传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线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制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教学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随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便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课基本上是按教师的预想进行,当教学设计的环节完成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道。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缺少活力,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教得辛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即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下,他们又不得不学习那些不想学、不愿意学的知识内容,从这一方面说,学生是学得很苦的,而且凭记忆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实际,更是增添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标或获得所需要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传统的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于是,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学生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

(二)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观

现代课程观与教学观认为,课程与教学二者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有机整合的关系。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美国学者塞勒等人做了很好的比喻:“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作为设计图纸,会对如何施工做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教学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来测量的。”从这里看来,“教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怎样教”,但教学在课程面前还是能有所作为的,因为课程的实施依赖于教学,课程实施的程度取决于教学的水准。同时,新课程也明确提出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开发者的新观念,另外,教师本身就是一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这些优势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是大有作为。 现代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有关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考虑教学情境、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因素,并用系统论的方法来加以统筹规划、组织,较多地考虑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以及师生间的互动,因而可以使教学活动真正达到优化的效果。现代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的过程。这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有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所以现代教学设计又称为系统教学设计。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学科教学是一个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具有某种教学功能的综合体,它包括课程(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等多种要素,而它本身又是学校总体教育教学工作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科教学设计又可以看作是整个学科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论认为:一切子系统的工作都要围绕着系统总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在系统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学论、学习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借助于教学设计者的经验和创造性劳动来实现。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生态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这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必须全面地考虑四因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因此,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对这个生态系统的设计,教师要用系统的观点审视整个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到这四个因素,从而导致了教学设计更趋复杂。教师要从单纯设计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设计,将设计的中心转移到人的身上来。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于是在课程这个“生态系统”中“充满了意义、理解和‘交互主体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在沟通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来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设计系统观的理念中,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来的,这也是有效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也就要相应地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都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因为不仅学生,而且教师的心态总是随着具体的教学情景发生变化,同时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处理在教学设计未曾预料、也无法预料的“课堂意外事件”,如果强行按照原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势必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为学生任何一个思想的火花都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苗;如果任何一个课堂中生成的东西,教师都要顾及到,势必影响教学进度,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师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教师需要更多的教学机智以应对这种局面,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精心选择和制作学习环境中所使用的学习资源。在选择和设计学习资源时一定要明确这种资源的使用方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不是用来给教师演示用的,而是给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的。因此,最好选择强交互性的媒体来呈现教学信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应该是已经筛选过的,只需学生读、听、记的“死”资源,而应该是原始的、丰富的,还需要学生自己去筛选、思考的“活”资源,因为对中学生而言,方法远比结论更重要。由于倾向于使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控制者,因此,首先解决的是学习者的动机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但要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激发,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维持。没有设计合理的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学习环境将无法发挥所期望的作用。学生所面对的学习任务应该将多个知识点包含在一起,但不是越难越好。最好能设计一些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解决任务

5.对课程和教学的认识 篇五

《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是第三册数学第四单元的内容,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观念,了解1厘米、1分米、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学习用直尺量线段。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米、分米、厘米接触不多,因此,对这些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针对以上要求,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 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在认识厘米之前,我请小朋友用橡皮、铅笔或铅笔盒量一量课桌的长,然后请小朋友汇报测量的结果,有的汇报说课桌有10块橡皮那么长,有的说课桌有3只铅笔盒那么长,即使用铅笔量的数据也各不一样。这时,我启发到:用不同的标准测量物体的长度,结果各种各样,很不方便,所以需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长度单位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米、分米、厘米、公里、毫米,甚至纳米也出来了,我夸奖小朋友的知识面之广。当然,小孩子必竟是小孩子,虽然他们能说出这么多的长度单位,但是,对它们的实际含义却是知之甚少,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个人知识的同时,应加以正确的引导、点拨。

二.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

在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以后,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测量周围事物的长度,从教室里的课桌,到操场的跑道,到家中的床、门、家用电器,一一留下了孩子们的“手迹“,丁军小朋友还帮爸爸算出了布置新房子时所需的电线数量。

三. 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未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测量走廊的长度时,我鼓励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好,量得又快有好。在交流汇报时,出现了多种测量方法:有的小组只用一把2米长的卷尺,先一段一段量,再计算。有的小组将每个人的尺,拉直接起来,再计算。还有的组将每个人的跳绳接起来,然后对折几次,量了再算。通过以上合作,使小朋友体会了合作的好处,使“合作交流”成为他们所认同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

四. 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

在学完了厘米的认识后,我出示了图一,问:“这张图中间的两条线是线段吗?”话音刚落,全班响起了整齐响亮的回答:“不是!”于是,我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比一比。当我再问的时候,仍有学生将信将疑,我启发道:“尺是直的吗?这两条线与尺重合吗?既然重合,那是不是线段呢?”这么一说,大家似乎明白了许多。

当我出示图二问:“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小朋友们都悄悄地拿出尺量了起来„„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当学生对自己的数学猜疑没有把握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为“猜想”寻求证据,根据实际情况修正猜想,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而不是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或采用告诉的方式。

五.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初步学会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后,我出示了一道思考题: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黄瓜的长度,1元硬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小朋友们想出了多种方法,如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或移动尺子直接量出。

学校开展关于“服装的学问”综合实践活动,我就请小朋友为小胖设计一件令他满意的服装。有的小朋友能灵活地运用视觉差设计衣服。当看到小胖穿上他们亲手设计的合理得体的竖条衣服时,小朋友们由衷地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六. 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量的估计常常比精确计算它的大小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时,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估测活动,如我用旧天线当魔术棒,让小朋友猜魔术棒的长度,还将小朋友带出教室扔沙包,先猜一猜,再测一测沙包扔了多远,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发展学生实践能力。

七. 评价方式的改变

《标准》指出:“评价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我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篇六

阳逻一中

邱中国

中学地理学科的专业性强,它以整个地球为对象,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地球、地图、世界气候和自然带以及分洲区域地理等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和运用图表、地图的初步技能,初步懂得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涉及的时间悠久,地域广阔,加上内容复杂,且以描述为主,理解难度大,背记知识多。令人感觉烦杂,枯燥乏味。面对这些情况,如何教好这门课?十几年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点探索。

一、认清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

教与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决定教学的效果。从两者关系看,学是目的,教是手段,教师的“教”,归根结蒂为了学生的“学”;“教”的好坏要通过“学”的好坏来衡量。这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原意学、容易学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除自我主观努力外,必须取得学生的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首先,自己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备好每一堂课。对于备课教案的作用,很多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也许是习惯使然,对备课教案的依赖性很大。不备好一节课,不写好详细的教案,就好象心里没有底一样,我是不敢进课堂的。并做到每一节课后有小结。五个班级,每讲完一个班,都对教案进行补充完善,发现问题,改进教法,力求精益求精;我觉得只有充分地备好课,作好有关方面准备和设计,才会胸有成竹,从容上阵,忙而不乱。

其次,注重讲好绪论课,打响头一炮。“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绪论课讲解什么叫地理学。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等问题,教育学论文,是一门课的总纲;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自觉性和兴趣的关键课;是给学生第一印象,为日后课程铺道路的奠基课。因此,我牢牢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讲起、与人类生存悠息相关的生产、生活资料之源泉,沧海桑田的变迁,威胁人们生命财产的地震开始,引出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通过对比中国地形图和展示中国名胜挂图,提出了:为什么形成了地形的如此格局?为什么中国气候东南湿润、西南高寒、西北干旱?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祖国的名山奇峰为什么如此奇丽多姿、栩栩如生?等问题,揭示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神奇感和求知欲;又跟大家交底:地理作为中学七科统考学科之一,经过短短两年的学习,就要参加全市的地理结业会考,考试成绩将按50%的比例计入中考升学成绩,并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着重阐明教与学的关系,希望同学们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学好地地理这一学科而共同努力。

第三,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注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生动的语言,来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结合“地理就在身边”教研活动,几乎每节课都穿插与本节知识点有关的联系学生实际的资料。比如:讲气候,就联系长岛的气候特点;讲季风,就联系本地的冬夏风向;讲地层,就联系海边悬崖的层叠现象;讲地震,就联系长岛地震频繁的原因;等等。使课本知识结合于实际,使理论知识具体化,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教法学法两手抓,重视学法指导。教法和学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好的教法,就谈不上培养科学的学法,它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有只研究教法不一定就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法,对学法的指导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一个教师来说,通过自己的教学能够形成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才是自己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强调学法指导,才是抓住了根本。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通过教师的“教”去指导学生的“学”:

(一)凸显前后知识点的内在因果联系,交给学生理解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比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一节,是世界地理教学的重点,但也是教学上的“老大难”。因为要在四课时的时间内学会辨别八种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的特征和成因以及分布,每种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尤其是涉及到气压带和风带的部分,当初我自己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上课听老师一种一种地讲,也很感枯燥无味;我在教授这节课时,就尝试从分析各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入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记成因、知特征、推分布”的理解记忆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对成因理解了,那么对特征、分布也就自然容易记忆了。

(二)指导创造灵活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中学各个学科中,地理可以说是个介于文理科之间的“边缘”学科。虽说是要以理解记忆为主为基础,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但还是难免许多死记硬背的东西,遇到这种情况,我教给学生许多灵活的记忆方法,比如:对于枯燥的数据,多采用谐音记忆法。“爸爸誓爬珠峰颠,(8848米)姨舞舞进吐鲁番,(-155米)”,“海岸线有一把钱,(18000千米)” “我国水能储量大,不要浪费留点吧!(6、8亿千瓦)”“马里亚纳最深处,累得尧尧扔三次。(-11034米)” 对于重要的规律,多编成歌诀。象《雨带推移歌》《全国省名歌》,对难记的图形,多采用象形法,比如“非洲是梯形加三角”“澳大利亚象螃蟹”“南极洲象逗号”,诸如此类。也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此类方法,去联想,去编写。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记忆压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用新旧对比法,以旧引新,讲新复旧,异中求同。讲新概念、新知识时,利用新旧对比法和前后联系法,启发学生寻求新旧之间的共性和内在联系,找出它们间的个性和区别,例如:学习“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先回顾复习“地球的经纬网和经纬网所指示的方向”;讲授“季风的形成”,先复习“海陆的热力差异”;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的网络中,既便于掌握新知又利于复习巩固旧知识。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

二、正确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原先想,作为任课老师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尤其是所谓的副科小科教师,尽全力把书教好就行了,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可教育教学实践告诉了我:一个学生学习上不去,固然有智力问题、方法问题,但首先是学习目的和对待困难的态度问题,一句话是思想问题、精神状态问题。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书不育人不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着力于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不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及时排除他们学习上的思想障碍,书也是决然教不好的,何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是每个老师的共同责任,从此后,较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了解学生和教育学生列入教学工作日程,把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来做;把课外教育和课内讲授很好结合起来,把它当作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常到同学中走走、看看、问问,既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身体、思想、和生活;平时以平等宽容的态度,以“过来人”的身分与他们谈心、交心。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渐渐与他们的关系融洽了,心心相通了。大部分同学有话敢跟我讲也愿跟我讲了。这使我最大限度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品质、个性特点和家庭情况,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为我的教学工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目的、方法、效果是辩证统一的。教学方法为学科教学服务;只有抓住本学科的学科特点才能选择相应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地理学科以地球和自然界为对象,研究地理事物空间分布。一方面,特别强调现实性、实践性、实用性;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可能都到各地典型现场去参观,更不能直接感知那些或缓慢或激烈的地质作用过程和地理规律展示。如果光凭书本理论教学,既抽象又枯燥,既死板又脱离实际,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多用直观教学法,力求把平面问题立体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一)、启发提问处处结合实际。地理规律和理论很枯燥,但地理教材可联系实际的方面很多,既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又有丰富人文知识、人地关系充实教材,并明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为教师结合实际进行启发,然后上升为理性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比如讲述中国地势的特点时。先提疑问,我国的许多大河都向哪个方向流?为什么?思考题的出现,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和希望作出解答的好奇心。学生自学课文后,分组讨论,选出最佳答案是:河流大多向东流。因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我适时提问:“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流和河流有什么的影响?”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领会全文后学生得出:使我国多数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使东部海洋的湿润气流顺着东低西高的地势深入内陆,形成降水。再如,讲述中国地形变化时,我先从黄河的淤塞说起:“历史上黄河宽阔的河道由于河水带来的泥沙日积月累,慢慢被淤平,形成冲积平原——华北平原,河口处也形成越来越大的三角洲;而一个地区发生地震时,却由平坦的地形变的高低不平。那么地形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想得到答案,他们急切的去读课文,从而得出了地形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这一结论。

(二)、重视运用地图和图片导教、导学、导练。地图是地理教材的重要部分,具有全面、形象、直观的特点,被称为“百科全书”,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因为地图不仅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从中我们还能分析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等。我把阅读、记忆、使用地图视为学好地理的秘诀。首先,教给学生阅读地图的“三看法”:一先看位置和轮廓。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所以打开地图后,先看该区域的经纬度是多少,是位于沿海还是地处内陆,该区域大致是什么形状。这样就有了空间感和方位感,以后一提到这里,在头脑中就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印象。二看颜色。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通过仔细观察不同的颜色的范围大小、地区分布,即可掌握该地的地形地势特点。三看“面、线、点”。就是指按“面、线、点”的顺序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面”是指像高原、平原、湖泊、海洋等地理事物,它们所占的空间范围大,在地图中最为显眼,所以先从认识它们入手较好,要看清这些事物的名称、位置、范围等特点。“线”是指像山脉、河流、交通线等地理要素,要注意其走向、名称等;“点”是指城市、村庄、工矿区等点状分布的地理要素。然后,还要学会分析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地形对气候、河流走向、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影响。其次,不管是讲授新知识,还是复习旧知识,还是做练习,我都以地图为先导,没有挂图,就用手绘板图,课上画图费时间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就在课前画好小黑板。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加强地图运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的能力,又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比如地形、气候、工业和农业的分布等。

另外,我们平时注意 想方设法,尽力收集有关的地地理图片,如:火山喷发、钱塘大潮、壶口瀑布、海啸与地震等,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出示,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且寓学于乐,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事物和规律,也尽量以图片图像直观的展示在课堂上。例如在教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时,我先出示《熟视无睹》和《就地取材》两幅挂图,然后出示疑问:“我国水资源相当紧张,但利用中又存在哪些问题?”激励学生联系图像得出答案:①是浪费惊人;②是污染严重。课堂讲授中,也随时手绘板图,比如:火山的构造、高低气压带的形成、地形雨、河流流域与分水岭,等等。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再现了在自然界中很难直接面对的现象和规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结合演示实验激发兴趣。利用地理教学仪器进行演示,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理解透彻。例如在讲述等高线地形图时,我设计了山峰演示图,在山峰(用玉米棒代表)上缠上等高线(铁丝),并标上海拔。然后把玉米拿走,按住顶端压下去,等高线图出现,是一个闭合多圈图,并且海拔由外向内逐渐升高,从而根据此图判断它是山峰。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盆地地形图、陡崖地形图,由于是自己动手,所以印象深刻。在讲述地壳运动时,褶皱和断层对地形的影响很明显,它们的作用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山脉。学生们很难判断到底是哪种作用所形成。我制作了《褶皱模型》和《断层模型》在课堂上演示,并提出疑问“为什么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因为断层形成的山,是沿着断裂部分错动而形成的,所以边缘往往是陡崖)。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了形象思维,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

7.对课程和教学的认识 篇七

为了解决这种状况,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必备的、够用的所学知识, 我校近两年来开展的分层教学法, 作为一种新的改革尝试, 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作为一名亲历者, 对我校的两种分层教学模式阐述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我院分层教学的两种模式

模式一: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 进行分层教学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 高等数学在高职院校中作为一门基础课, 其任务之一就是, 使学生掌握够用的数学知识, 服务于专业学习的需要, 为今后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需的数学基础。

我校根据不同专业需要, 重新优化整合了数学教学内容, 按机械、机电、信息、经管四个专业大类, 在保证一元微积分作为统一基础要求的同时, 大一的第二学期, 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数学内容。例如:机械专业开设了———微分方程、空间解几、多元函数微积分及数学建模, 信息专业开设了———行列式、矩阵、线性代数、数值计算及数学建模。这样, 能够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贴近专业, 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模式二: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能力情况进行分层

我校在每年大一新生报到后, 对全体新生进行数学摸底考试, 根据摸底考试的成绩和高考数学成绩, 将学生分为A、B、C、D四级。以兼顾相同或相近专业组合的原则, 将学生进行教学班整合, 并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考核方式进行教学。

A班:是我院各院系的创新班, 这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好, 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都较强。我们的教学是从实际问题入手, 建立数学模型, 并分析求解模型, 从而引入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突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及灵活运用能力, 为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数学功底。

B、C班:这部分学生总数最多, 在教学上是按照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进行授课, 教学中淡化数学理论的论证过程, 降低理论体系的严谨性, 加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掌握。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并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数学素质。

D班: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差, 教学中我们本着弱理论, 重基础的原则, 采用通俗的语言和直观、形象的实例来阐述定理、公式与结论, 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以及基础数学知识和能力, 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二、分层教学的成效及不足分析

模式一的优点在于, 使学生掌握了一元微积分的基础知识之后, 选学的内容能更好地贴近于专业、服务于专业需求,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足之处在于, 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 学生若进一步提高学历 (如专升转本、转接本及以后的升本学习) , 会发现数学知识掌握得不够, 需要自己去补充学习。同时,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兼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 使得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学不足, 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 不及格率较高。

模式二的优点在于, 能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 在一个教学班内缩小认知差距, 便于统一进度、统一要求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不足之处是, 由于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群体, 在管理方面带来了不少困难。特别是由于分层给学生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感到困惑、自卑, 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这当然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再者, 就是考核方法及最终成绩的评定标准, 很难用一个科学的尺度来衡量。

两年的分层教学实践, 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教学成效, 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但也还有许多教学中需要完善和解决的问题。如分层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和掌握够用的数学知识的把握, 不同层次教学的最终成绩评定等问题, 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总之, 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力所能及地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创新, 是我们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8.对课程和教学的认识 篇八

教学目标是课堂上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多角度、多途径感知、探索、思考历史,从而让学生认识历史,在知识的认知、能力的提升、学史方法的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悟等方面达到的目标。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把学生设为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教师关注的重点不在怎样教,而在怎样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在文字上可以表述为:了解掌握……知识,通过……活动,提高……能力,通过……模仿,体会……情感,形成……认识等。例如,“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这一知识点,我把教学目标设计为:利用网络资源,登录“血铸中华”网站,从地理位置、经济实力、群众基础、革命准备几个方面,分组查找资料,分析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解读材料、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武昌起义的经过,感悟革命新军在形势突变的情况下敢于主动出击、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分析武昌起义后形势的变化、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革命潜伏的危机,培养在复杂事件中抓住主要矛盾,理清主要线索的能力,感受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准备、学习方式、观念态度等因素,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点。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使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适应并符合学生的特点,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预设”,又对教学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有所准备,把“生成”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契机,以实现目标。

二、整体观——三维教学目标统一而不可分割

新课标中教学目标的最大特点在于关注学生以何种方式去获得知识,如何形成自己的认识,是接受还是探究,是单

纯记忆还是思考分析?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介入有多少?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是否有积极的体验?

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其他二维目标实现的载体,但不能唯知识。“过程与方法”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及相互之间关系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方法”。“落实的应该是一种发展性、发散性的学习方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王芳《对“过程与方法”的一点认识》)。“过程与方法”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认识历史的方式、途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讨交流,在交流中体验,在历史的知识情境中感受历史,形成自己的态度、认识和价值观的过程。

三维目标统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互相渗透、交织,又各有特点。每节课的内容不同,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可能体现着目标的三个维度,但又各有侧重,渐次累加,便构成全课的目标。三维目标的实现过程有如引导学生剥笋、品笋的过程:教师根据新的课程观,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整合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层层剥掉笋衣——从各类资源、素材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探究、比较、讨论、交流、综合归纳,理解相关知识;剥掉笋衣之后品笋——形成结论和认识,在求取知识的过程中开启思维、品味历史的智慧,从中感受、体验知识的内涵。

在教师引导、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方法——过程和方法目标,了解、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情境中感悟、体会,形成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者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三、发展观——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改进旧的评价体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学习评价必须以此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在“评价建议”中要求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方式主要采取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和历史考试等。

现行的中学教学评价体系中,基本上是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笔试仍是最常用,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式。分数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当前高考制度的条件下,多种评价方式的推行尚需要一个过程,而学生的发展不能被耽误。因此,利用改革考试试题来“调控”教学,全面而充分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甚至使学生考试的过程也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过程,以此来促进教学,是值得探究的方向。上海卷高考试题,如“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的讨论”题、“上海市貌的变迁”题、“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南京条约》抄件等六幅图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和“儿童眼中的社会”题等都是很好的参考。◆(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

9.对课程和教学的认识 篇九

初中学生在统计的学习中,对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掌握还是不错的。但不能利用它们做出决策。在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时也充分暴露出学生语言表达的贫乏。特别在概念的理解上学生有较多的错误认识或理解不全面。这些认识需要弄清抽样在实践中的意义才能对样本的概念有更完整的理解。

在概率的学习中,学生总是认为比统计部分难学。概念的理解还是有许多错误认识,特别表现在定性或定量地说明机会上。虽然绝大部分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都能区分必然事件,可能性事件和不可能事件,但以为”不太可能”就是”不可能”,”很有可能”就是”必然”、以及”有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之间的混淆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

教学中可采取以下对策进行教学:

1、用活动的方法有效开展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概率与统计内容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在收集处理数据以及利用数据进行预测、推断和决策的过程中包含大量的活动,完成这些活动需正确统计思想的指导,在活动中渗透统计思想,建立统计观念。另外,教师应重视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学生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或理解偏颇。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主动探究,从事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活动,有效改变教师常规的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尝试使用问题教学、发现法教学等。在概念讲解中多采用样例的方式来介绍,学生便于理解。还有,要指导和影响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来。

2、给学生更多练习实验的时间。首先内容上必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安排,这样安排不仅符合概率与统计的特点,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数学中仅用口头教授的方式很难改变学生直觉,虽多次纠正错误概念,但还是可能出现。教师应创设环境,鼓励学生在较多的时间内用真实的数据、活动以及直观的模拟实验先核查、修正或改正他们后来的错误认识。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利用时间合作深入调查生活中的事例,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做出合理估计与统计。老师教学中,应不断收集从学生那儿得出的新认知成果,并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3、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时进行的优点,直观动态演示,强有力地吸引学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统计与概率实验室》CAI 课就强调实验操作性、学生参与性和知识重组性,在模拟实验中完成知识构建。当然,广大教师也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制作一些更实用的课件,然后通过现场演示促进学生的认识改变,发挥出特别的作用。这样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或理解上偏颇的认识,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

先进的计算器不仅可以处理繁杂的计算,有的还具有强大的统计功能,比如随机数的产生等。因此在处理统计内容时强调使用计算器,尽量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将学习重点放在理解统计思想和从事统计活动上来,避免将这些内容变成单纯的数学计算。

总之,只要在教学中多联系学生的现实,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或理解偏颇制定有效合理的教学对策,发展学生认知结构,这样学生才能从中获益,才能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统计观念,为高一级知识的传授提供旧知辅垫的”踏板”。

王老师说的很对。概率与统计内容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在收集处理数据以及利用数据进行预测、推断和决策的过程中包含大量的活动,完成这些活动需正确统计思想的指导,在活动中渗透统计思想,建立统计观念。另外,教师应重视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学生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或理解偏颇。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主动探究,从事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活动,有效改变教师常规的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尝试使用问题教学、发现法教学等。在概念讲解中多采用样例的方式来介绍,学生便于理解。还有,要指导和影响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来。

上一篇:风险与风险管理内部资料下一篇:追悼会后的家属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