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2024-08-07

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精选8篇)

1.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篇一

基于幼儿体验分享的角色游戏重构的实践与研究

——小班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实践研究 我们都知道,“幼儿期是游戏期”。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我们幼儿园非常注重体验分享的理念,而对于小班的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主要体验分享些什么呢?“积极的快乐的情绪情感的体验”。如何来帮助幼儿获得呢?主要是通过各种感官,如:看、摸、闻、尝等不同的方式帮助幼儿获得情绪情感体验。

角色游戏做为幼儿一日活动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在过程中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尤为重要,其实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包括两个方面:对人的积极情感、对社会的积极情感。我们的孩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爱憎分明,是我们角色游戏中重要的教育内容。之所以这么说是角色游戏本身性质所决定,角色游戏就是幼儿模仿成人活动、反映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游戏。

那么角色游戏中如何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呢?如何带领教师在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朝着培养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方向去研究呢?我们的老师是不清晰、也没有方向的。于是前期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设想,以下是我对本课题研究的一个汇报。

一、前期的思考和准备 1.确立研究重点和方向(1)组建课题核心组:成员

(2)学习总课题报告,确立研究参考书籍

我们课题核心组的成员先对总课题报告进行全面的学习,然后确定以下资料做为此课题研究的参考书籍《儿童游戏通论》、《幼儿园角色游戏指

导手册》、陈善娥培训讲座《幼儿园自主性游戏——角色游戏的观察与指导》、《朱幼课程目标——游戏目标》、《课程实施方案——体验分享目标》、《创造性游戏指导手册》。

2.确定子课题的研究名称与内容

(1)子课题名称:《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实践研究》(2)研究线索:确立一个重点研究的主题(娃娃家、美食店等)——分析该主题下幼儿体验分享的目标——研究达成目标的策略和方法(环境、材料、交流分享、老师观察与指导)

(3)研究内容:

 小班角色游戏体验分享的目标  优秀角色游戏案例

 促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积极情绪情感的策略和方法(环境、材料、指导、交流)

3.确立子课题的研究形式(1)理论学习

教师要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必然需要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年龄特征、教育目标及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有所了解和感悟,才能够在角色游戏的实践中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所以我们进行了以下学习:

 朱幼课程目标中游戏目标的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体验分享目标的学习。通过这些大方向目标的学习让老师们清晰我们朱家角幼儿园体验分享的理念,使教师们将体验分享的理念渗透于角色游戏中乃至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年龄特征、教育目标的学习。帮助教师能够把握本年龄段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从而有效的开展角色游戏。

 什么是情绪情感、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有哪些,游戏对幼儿

情绪情感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这些也都必须通过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清晰,让老师们在有一定的理论积淀的基础上去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通过角色游戏来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2)实践观摩

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班级角色游戏中,通过各班角色游戏展示,重点从幼儿的游戏状态、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策略及分享交流的内容进行认真观摩,并通过交流研讨分析材料、指导策略及分享交流内容对幼儿积极情绪情感培养的作用。

(3)专家指导

有时组长的组织学习可能视角不够广,讲述不够生动和详细,所以为了提高我们研究教师在角色游戏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还聘请了区教研室的陈善娥老师进行角色游戏的专项讲座,让我们老师从理论、实例中进一步感受如何去指导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

二、研究过程

1.调整游戏时段,确保游戏的顺利研究

 原先:我们班级的角色游戏是放在早上来园时间段的,一段时间角色游戏组织下来,发现幼儿陆续的来园,老师又要接待来园的幼儿,根本无法集中的去观察和指导幼儿的游戏,而且游戏前也没有集中的交流,因此孩子们的游戏中比较随意、游戏水平提升较慢,游戏的情节也没有进一步的拓展。

 调整: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将角色游戏的时间与下午个别化学习的时间进行了对调,角色游戏放在下午之后,游戏前老师可以先和孩子们进行一个集中的交流,让孩子们带着一定的游戏主题去进入角色游戏,这样一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意识更强了,游戏也有了一个主题,班级的角色游戏一下子变生动了,孩子们角色游戏的积极性也更高了,角色游戏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2.自学相关角色游戏书籍,明确角色游戏阶段目标和指导要点 自学《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手册》、《创造性游戏指导手册》,通过自学,让老师明确小班不同阶段可开展的主题有哪些?梳理:各主题下的价值取向,指导要点,形成一份学习资料,也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

3.自拟本班各角色游戏主题下体验分享目标,了解教师对相关的内容的内化程度

每个主题下到底发展幼儿什么?(目标)教师是模糊的,所以我提供了自学的平台(《朱幼课程目标——游戏目标》、《课程实施方案——体验分享目标》),效果怎么检验,怎么内化,所以输出,设计了一张表格,让老师尝试自拟。

4.核心组分析教师梳理的内容,调整并确立典型游戏主题区域的体验分享目标

组长怎么判断教师梳理的目标是否适宜,最终梳理出适宜小班角色游戏体验分享目标,由于组长自身能力的有限,需要借助核心组的共同商讨,于是核心组通过几次思维碰撞,最终梳理出娃娃家及服务类游戏主题下的体验分享目标。

5.组织学习梳理后的体验分享目标、以实践观摩的形式进一步深入研究

(1)思想上储备好了,实践中要进一步验证,于是指导教师围绕体验分享的目标进行材料的调整、指导方法的调整及分享交流内容的调整,并通过实践观摩共同研讨进一步分析、改进。

(2)实践观摩中的问题:

有目标、有话题,但是教师在研讨中不聚焦目标和研讨话题,研讨的过程往往一盘散沙,研讨的点很多,没有办法聚焦。

(3)自我反思:没有给老师观察的方向和方法  观察方式的调整

原先观摩班级角色游戏时老师们可以随意看、扫描法、定点法都可以,虽然观察全面了,但深入性不够,个体对问题的分析是流于表面的——定点,有针对性、要求更加明确,让教师记录孩子的实录,有了观察的指标,但由于观察指标比较笼统,老师的分析也是流于表面——不但定点、还根据观摩人员的特长进行分角度观摩,这个人可以观摩材料的研究,另一个是对情绪情感的研究。 观察工具的调整

从原有只有研讨话题——有过程性提示,比较笼统——把观察中的要点和方式方法都写进去了。

(4)表格用了之后的好处:

观察的点更聚焦了,分析的角度更明确、更深入了,更关注孩子的游戏、他们的情绪体验,我们的指导策略是让孩子更多的关注生活,迁移生活中的点滴经验,为孩子获得游戏的快乐,积极情感服务的,而不是让孩子玩我们的游戏,教会孩子怎么玩?怎么扮演更像?评价幼儿游戏的角度不断发生转变,以前总是找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现在我们找的是“快乐一刻”,让孩子分享自己的积极情绪,快乐的缘由,即使是问题,也更多的让孩子帮助孩子,而不是老师帮助或教给孩子。

实施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游戏有了很大的改观: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积极性更高了,每天都盼望着角色游戏时刻;游戏中幼儿更会关心、爱护他人了;孩子们开始使用礼貌用语进行交流,出现了更多的文明用语;游戏中看到的是每一个孩子忙碌的身影,开心的笑脸。

三、实践研究

(一)我们的收获 1.教师和幼儿的转变

观念和行动上的改变:原来,孩子的游戏状态不佳,我们会在孩子身上找原因:孩子玩不来是孩子小,没有经验不会玩,孩子笨,教了半天不

会玩,也会在学校层面找原因,提供的材料太少,教室空间太小了,甚至会认为家长不配合。

通过研究发现,孩子其实都会玩,他们在游戏中总能找到让自己快乐和满足的源泉,只是我们不懂得去欣赏和分享,对小班孩子游戏的要求太高,以至于让孩子玩我们设定的,和生活实际完全契合的游戏(仿真度很高),如小医院的游戏,我们总是教孩子有病人来看病,他今天咳嗽,我们应该先要请病人挂号、再请医生给病人看病,咳嗽的病人必须用听诊器听一听、再量体温、再看喉咙、再配药打针或挂盐水,让孩子们玩程式化的游戏。

现在我们了解到:当我们更多的关注孩子在游戏中的积极情绪情感,并通过我们的分享交流与之放大,我们发现孩子越来越爱游戏;当我们不再纠结于结果和规则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其实孩子很会玩游戏,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当我们把游戏中的问题抛给孩子去互相解决的时候,孩子的游戏会更独立,更有创造性;当我们学会适当的等待,不急于扩充游戏情节,而是让幼儿慢慢积累生活经验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的游戏情节自然而然会丰富起来的。

2.目标的梳理

通过核心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及实践观摩的不断调整,我们梳理出了娃娃爱及服务类游戏主题下的体验分享的目标:

 娃娃家主题下体验分享的目标:培养幼儿爱家人的情感;学做爸爸、妈妈,体验做大人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 服务类主题下体验分享的目标:喜欢所扮演的角色,积极模仿老板收银、服务员招待客人的行为,体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能够与同伴友好互动,有买卖交往的愿望和意识,体验参与买卖游戏的快乐。3.组织的策略方法

根据角色游戏体验分享的目标在组织的策略上我们也进行了调整,幼

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教师更多的是以观察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不过多少介入幼儿的游戏。

当幼儿的游戏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我们老师更多的会以角色的身分介入,以减少对幼儿游戏的破坏性,使幼儿的游戏能自然的发展。

每次游戏结束我们都会抓住幼儿游戏中积极、快乐的点进行分享交流,让所有孩子共同体验游戏中快乐的、积极的情绪情感,为幼儿后续的游戏提供支持,对于游戏中的问题我们也会在交流分享中通过和孩子们共同讨论想出进一步解决的办法,同时根据幼儿的交流及时的跟进和调整材料以支持幼儿的进一步游戏。

4.教师的案例收集

通过一次次的观摩、交流、研讨,老师们对于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了,老师们在自己的实践中也有各自的收获和想法,并撰写了生动的角色游戏案例,这些案例中有的是关于角色游戏中材料的提供的、有的是关于角色游戏讲评的、有的是关于角色游戏指导方法的,但都是紧紧围绕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研究展开的。以下是收集的教师撰写的各类案例:  案例一:我很忙

实录:四个孩子,他们分别当了一个娃娃家中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妈妈在为宝宝穿衣服,然后把宝宝放在了推车里。爸爸说:“我来烧菜,你去买点菜。”妈妈推着宝宝走了。爷爷坐在桌前玩电脑和玩具。奶奶就在洗衣服,折叠衣服。爸爸叫奶奶帮忙洗菜,奶奶说:“你去叫爷爷,我忙着呢。”爷爷没有反应,我对爷爷说:“我今天来你们家做客吧。”爷爷就马上去倒茶给我喝,然后帮爸爸洗菜了。而奶奶开始为另外一个宝宝洗澡换衣服了,直到妈妈回来,爸爸和爷爷烧好菜了,大家坐在一起吃饭了。

皮皮家 暖暖家 分析:娃娃家中的孩子渐渐有了角色意识,他们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情,而且愿意做这些事情。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对一切都很好奇,想自己尝试。他们想自己吃饭、穿衣,有自己的想法。教师以客人的身份参与游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游戏中角色的意识,并享受到参与角色游戏的快乐。他们在娃娃家中尝试独立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自我服务中的洗手、吃饭、拿茶杯取水、挂衣服等。游戏活动中自己取放玩具、整理活动用品等,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完成一些事情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快乐,激发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产生。 案例二:能干的理发师

实录:诗颖走进了理发店,因为还没有客人,她就对着“娃娃头像”,仔细端详了一番,“妹妹,我给你卷个头发吧。”然后拿起一条卡纸将两头粘住,贴在了娃娃的头上,随后又拿起了一条卡纸重复刚才的动作,一会娃娃头上装满了彩色的卷头发。一旁的“理发师”孙新乐则将剪好的长条形的卡纸撕成一段一段的,我好奇的走过去问:“你在做什么发型啊?”乐乐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说:“这个娃娃是弟弟,头发是短短的。”

分析:由于前期开展过“漂亮妈妈”的集体活动,让孩子们尝试为妈妈设计过不同的发型,孩子们已经了解了几种简单的发型的做法,比如用毛线、卡纸既可以做直发也可以做卷发。我们在理发店中投放了“卡纸、毛线”等半成品材料,没想到孩子们很快派上了用场,从游戏过程来看,孩子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漂亮的头发,但是这个游戏中最让我惊喜的是乐乐的创意,其他几位小朋友做的发型都是我们以前尝试过的,而且都是长长的、适合妹妹的发型。而乐乐能抓住弟弟头发的特征,将卡纸变短然后粘贴,做成一个帅帅的短发。简单的半成品材料的投放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方式、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是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见,角色游戏中材料投放的种类、投放的时机等都会给幼儿的游戏行为带来影响,我们应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并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不断地跟进、调整材料,使幼儿在游戏中能不断地获得新的游戏体验,从而不断激发出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 案例三:娃娃家的好妈妈

实录:一天在娃娃家游戏中,娃娃家的妈妈先是在家中为娃娃洗澡、抹香香,穿衣服,衣服穿好后,妈妈将娃娃抱进童车,又叫来娃娃家的爸爸给娃娃的奶瓶里装满水,然后爸爸妈妈推着娃娃车去了大舞台,让宝宝看表演,在看表演的过程中妈妈时不时的有拍拍哄哄娃娃、喂娃娃喝水的行为;接下来几天的游戏中妈妈又出现了带着娃娃去看病,并将配的药带回家喂给娃娃吃;带着娃娃来到肯德基吃东西,妈妈除了自己吃,还伴有喂娃娃吃薯条、汉堡等行为。

分析:近段时间一直围绕娃娃家的好爸爸、好妈妈在进行交流分享,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游戏的情节也越来越生动,孩子们开始将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在游戏中再现。因此做为老师我们应认真地观察幼儿的游戏,及时地将幼儿游戏中精彩的片断记录或拍摄下来,并通过交流分享把幼儿的游戏情节再现,把个体的游戏经验变为集体的经验,并通过讨论、交流,不断拓展幼儿游戏的内容,让全体幼儿通过一次次的交流分享不断地拓展游戏经验,这样不仅提升了班级幼儿整体的游戏水平,也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到了角色游戏带来的快乐,做到了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积极情绪情感的体验。

从老师的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从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去实践的思路是正确的,对于幼儿的游戏我们不在追求结果,而是更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情绪情感的体验。

(二)后续研究的方向

对于“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研究”我们才实践了一学期,我们实践的每一位老师都在努力尝试指导观念的改变、讲评方式的改变,但观念的真正转变是需要一段过程的,只有每一位老师将新的观念转变为自己的行动,我们的研究才会进一步深入,对于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才能真正做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

1.大量积累实践的经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不断积累交流分享的案例,特别是一些好的交流分享的案例,通过好的交流分享案例的交流研讨,为教师们指导幼儿角色游戏提供支持,使教师们在相互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角色游戏的指导水平。

2.围绕积极情绪情感的研究,角色游戏材料推进的策略是很重要的,如何根据幼儿的游戏状况调整和跟进材料,何时跟进材料、怎样跟进来推进幼儿的游戏水平,这些都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3.围绕积极情绪情感的研究,教师的交流分享尤为重要,每个角色游戏主题我们可以抓哪些交流分享的点,如何去交流分享才能有效地围绕积极情绪情感的体验分享目标,这些也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最喜欢的游戏,大家都说“没有游戏的幼儿园不是真正的幼儿园,不会指导游戏的老师不是个好老师”,因此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既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的指导幼儿的游戏,引领小班幼儿走进角色游戏世界,充分享受游戏的快乐,进而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体验。

2.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篇二

一、学生英语学习情感障碍产生的原因

束定芳指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这里所说的情感因素是指学习者由于某些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对外语学习的阻力。学生的情感障碍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个性特征。

心理学认为, 人的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类。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具有外倾性, 而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则具有内倾性。外倾性的学生好动, 反应敏捷, 学习的积极性易被唤起;而内倾性的学生信心不足, 学习的积极性不易被唤起。其实, 无论什么性格类型的学生, 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挫折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 使他们形成认识上的情感障碍。况且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在学习上、生活上普遍依赖性强, 意志薄弱, 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差, 因此, 学习过程中更易出现情感障碍。

2.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态度与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科学、客观、积极、肯定的评价是学生自信心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用夸奖, 一夸学生就会骄傲, 但缺点若不批评却改不了, 因此他们总是不断地批评、训斥, 否定学生, 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随意嘲讽、挖苦甚至侮辱和惩罚, 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 总是抱怨、管教或者放任自流, 都会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 从而产生消极作用, 对学生的积极情感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3. 强制性的课堂管理模式。

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以“静”来压制学生的“动”, 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压制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将学生当成一个刻板、机械的容器, 采用注入式的千篇一律的机械模式, 形成的是一种统一、服从、规范、单调的课堂气氛和紧张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的心灵丧失了安全感和自由, 学生的言语动力遭到严重破坏, 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绪, 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 激发、强化学生的积极动机,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 以消除学生的情感障碍。

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绪

1.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

通过采取团体发展法和强化矫正法的训练方式, 使学生学会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 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团体发展法是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 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和分析外语学习成败的原因。教师可深入各组, 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 收集各小组的情况, 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归因。学生分别填写归因量表, 对几种主要因素如: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外来帮助所起的作用等做出评定。最后教师对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提出归因误差, 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结果。

2.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师生之间平等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对话, 学生才能充分显露个性, 才能在轻松的状态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师灿烂的微笑, 幽默的语言, 一句肯定的话语或表扬, 都可以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要构建这座桥梁, 需要教师放下架子, 视学生为知心朋友,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与他们接触、对话、交流, 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心理疑难问题, 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对学生宽容、赏识, 多鼓励、少批评, 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此外, 教师还应帮助家长正确地对待子女的学习成绩, 尽可能减少他们对学生学习情绪的负面影响。

3. 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学生提问时, 教师要认真耐心聆听, 不应表现出不耐烦, 也不要打断学生的话, 更不能嘲笑、讽刺学生。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正确与否, 质量如何, 教师都应用赏识、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 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地分析对待, 一般应当堂回答。如果问题太难以致一时无法回答, 绝不能不懂装懂或不了了之, 应该向学生表示需要课后认真思考或需要查阅资料, 充分准备后再回答他。只有这样, 才能养成学生保持积极学习情绪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培养其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 大班幼儿 绘本教学 情绪情感

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健康发展,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大班幼儿心理健康特点,切实关注其在绘本教学实践中的情绪情感特点,通过强化心理辅导测量,促进其积极情绪情感的养成,最终提高其在情绪情感方面的调适能力,促进其学习兴趣提升。

1.精选绘本,以更好地符合大班幼儿的情绪特点

绘本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大班幼儿情绪培养,需要我们精选绘本,更好地优化和安抚其情绪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和容易转移情绪和感性情绪等不足,由于其阅历低下,对周围一切都充满好奇感,不仅求知欲强,而且好奇心重,然而,自身由于经验和知识不足,往往难以理解周边事物,进而产生不良情绪,导致其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绘本自身画面温馨、语言抚慰人心,角色生动又形象,便于幼儿接受。所以我们必须精选绘本,尽可能适应幼儿阅读习惯。根据其心理发展需要,以及现有接收能力,并在类型、内容和题材上强化绘本归类和整理,从而选出符合大班幼儿阅历的绘本,成为幼儿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教育媒介[1]。

2.开展活动,以更好地对幼儿健康情绪进行调节

在精选绘本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调节幼儿的健康情绪,还应切实注重活动的开展,并加强心理健康教学策略的应用,从而以更具体直观又不乏活力的方式致力于良好活动的开展,通过绘本教学实践,促进大班幼儿情绪情感培养。

2.1利用情绪故事致力于温馨心理环境的营造

为了营造温馨的心理环境,在绘本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展以情绪为主题的故事会,进而为幼儿营造学玩一体且宽松互动的环境,开展轻松又愉悦和丰富多彩的情绪故事会,促进幼儿与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分享。教师可以要求幼儿每人出一本故事绘本,在教室内设立童话故事角,开一堂童话故事会,这样幼儿就能自由阅读和快乐丰富,在吸收丰富营养的同时,促进相互之间情感交流和情绪表达,这样教师就能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如在午睡之前,由教师给幼儿讲述绘本中的内容,在增强情感交流的同时,在幼儿心中填充浓浓的爱意,这样幼儿就能安然入睡。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亲子故事会,并邀请幼儿最喜欢的家长参与亲子互动游戏之中,这样能更好地丰富幼儿情感体验,为幼儿情绪调适注入一道良剂。在建立健康情绪的同时懂得感恩,从而更好地关爱自己和他人。

2.2借助情感体验馆致力于情感的认知感悟表达

在幼儿绘本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要致力于温馨心理环境的营造,还要致力于情感的认知和感悟与表达。所以在开展情绪故事会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情感体验馆的方式,促进幼儿情绪得以认知、感悟和表达。在情感体验馆内,为了引导幼儿借助现有经验丰富其情感体验,可以针对性地选取绘本,将幼儿从现实引导到情境之中,利用多媒体将绘本中描绘的情境展示出来,这样幼儿就能通过绘本中的情境,对害怕、高兴、忧伤、欢乐等情感有所认知和感悟,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其对情感的认知和感悟表达出来,引导其利用自身实际体验促进情感表达。因为情感体验馆好似一盏聚光灯,能引导其进行自我感知和自身价值认识。如为了引导幼儿对情绪的认知,培养幼儿勇敢情绪,可以设置与勇气有关的体验馆,如黑屋独居、高台勇渡和隧道历险等方式,结合幼儿在其中的表现,教师针对性地予以引导和鼓励,从而更好地锻炼勇气,在多元化情绪体验下,张开幼儿自信的翅膀在蓝天白云中翱翔。情感体验馆不仅是一盏聚光灯,还是一个大舞台,这样幼儿情绪得到有效表达。通过针对性情感体验活动开展,有效促进幼儿情绪表达和良好情感体验。如为了开展人人献爱心的活动,可以对有关绘本进行朗诵,这样幼儿不仅能体验爱的情境,还能在实际行动中表达出来,幼儿表达爱的同时分享爱。促进幼儿情感得到有效交汇和融合,激发幼儿对爱的联想与表达,引导其更个性化地将自身的情感表达出来,促进幼儿对爱的感悟[2]。

2.3通过情绪管理站促进情绪调适妙方的齐共享

除了开始上述绘本实践活动外,为了更好地对幼儿的情绪进行调节,并促进情绪调节方法共享,还可以借助情绪管理站促进幼儿对积极情绪的升华和消极情绪的控制,成为情绪控制的“小主人”。随着大班幼儿一天天长大,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会更多,势必形成消极情绪,有的幼儿莫名其妙地生气,有的则十分乖巧温顺。所以为了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必须开展针对性情绪调节活动,利用情绪管理站对幼儿的情绪进行调节。这就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加强教育,注重绘本分享,结合幼儿情绪针对性地分享绘本,在潜移默化中促进绘本对情绪调节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注重角色变换,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记者,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消除幼儿负面情绪,并设置合理的情绪宣泄方式,促进情绪调节和情感培养[3]。

3.结语

在绘本教学实践中培养大班幼儿情绪情感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并非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必须精选绘本,以更好地符合大班幼儿的情绪特点,开展活动,以更好地对幼儿健康情绪进行调节,利用情绪故事会致力于温馨心理环境的营造,借助情感体验馆致力于情绪的认知感悟表达,通过情绪管理站促进情绪调适妙方的齐共享,最终促进整个绘本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刘锋,吴扬.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J].轻金属,2002,07:56-59.

[2]广华渝.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存问题及对策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4,06:58+143.

4.浅谈幼儿情绪智力的培养 篇四

摘要: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人们更加重视幼儿情绪智力的培养。概述有关情绪智力的几种主要的理论,幼儿情绪的发展特点,影响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的几个因素以及探讨了培养幼儿情绪智力的几个方面,对于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 情绪智力 培养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是人的需要获得满足否的反映。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 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情绪和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世界的特殊反映形式, 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活动都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强调人脑的认识功能不足以揭示人类千变万化的心理世界,智力水平的高低也与个体未来的成功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情绪、情感的重要性在八十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情感智商和情商的概念, 认为情感智商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成功、生活成功, 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爱情、婚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整个事业 , 甚至有人提出了成就的测量方程式:20%的IQ(智商)+ 80%的EQ。

一、情绪智力的概念、内涵及理论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的最佳界定,当推沙洛维(Peter Salovey)教授和梅耶(D.Mayer)教授的研究。最初他们认为 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 包括审视自我和他人情绪和情绪的能力;辨别情绪并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1997 年,他们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正—“ 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绪的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可见, 情绪和智力都是多元化的, 那种把情绪和智力绝对分离开的做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情绪智力强调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的识别和理解,以及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 其具体过程包括四个部分—认知和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动机、兴趣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心理动力, 坚强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一)、国外有关情绪智力的理论

国外关于情绪智力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绪智力能力模型的理论研究

Salovey 和Mayer(1990)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是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包括准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恰当表达情绪的能力和适应性调控情绪的能力。其情绪智力结构模型包含3 个因素: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运用情绪的能力。这三个因素又可以细分为十个变量:自己言语、自己非言语、他人非言语知觉、他人移情、调节自己情绪、调节他人情绪、计划灵活性、创造性思维、改变注意方向、形成动机。1997 年两位学者对情绪智力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情绪智力觉知、表达和评估情绪、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调控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发展、情绪促进思维这四种能力的综合。情绪智力结构模型有4 个因素:反思性情绪调控,即疏导情绪、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促使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情绪理解,即分析情绪、判断它们大概的 发展趋向,并理解其结果的能力;用情绪促进思维,即调动和转换情绪,并通过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认知和表达情绪,即感知和识别面部表情、图案设计及故事所传达情绪的能力。为了区分情绪智力与人格的概念,Salovey和Mayer(2000)提出情绪智力是认识情绪意义及其关系,利用知识推理、解决问题,并且使用情绪促进认知活动的一种能力。该情绪智力结构模型包含4个因素,即感知表达情绪,情绪促进思维,理解情绪,管理情绪。又可分为11个变量,即感知自己情绪、感知他人情绪、表达情绪、情绪引导注意、情绪引导思维、情绪影响问题解决、理解情绪意义、理解复杂情绪、认识情绪转换、管理自己情绪、管理他人情绪。

2、情绪智力混合模型的理论研究

1995 年Goleman 提出情绪智力包括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情绪、激励自己情绪、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Goleman(2001)又提出了情绪胜任力(Emotional Competence)的概念,并指出情绪胜任力是在情绪智力基础上,导致工作中杰出绩效的习得的能力,它能够帮助学习与工作相关的实际技能,并把情绪智力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领导情绪胜任力模型将领导情绪胜任力分为两种:个人胜任力和社会胜任力。其中个人胜任力指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具体包括情绪自我意识、评价和调节、成就动机、积极主动、自信、透明、适应、乐观等方面;而社会胜任力指的是社会意识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具体涵盖了移情、组织意识、服务导向、激励、影响力、管理冲突、促进变革、团队合作等方面。Bar-On(1997)指出:情绪智力是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的非认知性潜能、能力和技巧的综合,它影响个体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是决定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2000 年Bar-On进一步提出,情绪智力是一系列情绪的、社会的知识与能力,它影响个体如何有效应地对环境要求。该情绪智力理论模型主要包括5 个元因素:自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压力管理、适应性、一般情绪状态。15 个子因素是:自我认同、自我意识、坚持性、独立性、自我实现、移情、社会责任、人际关系、压力容忍、冲动控制、现实测验、弹性、问题解决、乐观、高兴。以Cooper为代表的学者们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感觉、理解情绪,并有效的运用情绪的力量帮助人们激发能量、增强信任、进行创造和实施影响。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5 个部分:当前环境、情绪意识、情绪胜任力、情绪价值、态度和结果。还可以划分为生活压力、生活满意、自我情绪意识、情绪表达、他人情绪意识、目的性、创造性,灵活性、人际交往、建设性的不满、前景展望、同情心、直觉、信任范围、个人权利、综合自我等各个成分。情绪智力两大模型的研究重点不同,对于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的贡献也不同。能力模型对情绪智力的概念界定比较清晰,对情绪智力模型的构思比较严谨,在学术界得到普遍的认可。混合模型则把所有有助于解释绩效的因素,不管是否与情绪有关,都纳入到其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之中。然而,学术领域普遍认为该流派对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过于宽泛,关于情绪智力理论模型的构造不够严谨,研究的内容过于庞杂,该模型故而受到了学术界的批判。

(二)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西方“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对于情绪智力的研究也引起了我国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我国学者也积极尝试着定义情绪智力这一术语,并构建情绪智力的理论模型。卢家楣(2005)则认为:“情绪智力是人成功完成情感活动所需要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以情感为操作对象的一种能力”。学者张瑞良则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给出情绪智力的定义:“所谓情绪智力,是指人具有一种善于调适五觉感受、平衡六欲取值、控制七情抒发及保持八方和合的理 智和能力”。关于情绪智力的结构,有学者指出情绪智力包括情绪自觉和情绪他觉两个方面(董海滨,1997)。还有学者提出了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结构,认为情绪智力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这五种因素具体又分为18 种次因素(徐小燕、张进辅,2004)。许远理(2004)在情绪智力能力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组合理论”。将情绪智力定义为:加工情绪信息和处理情绪性问题的能力。具体又可以从三个维度对“情绪智力”予以界定。第一是对象维度,包括三个部分:面向自己、面向他人、面向环境。第二是情绪智力的操作维度,可以划分为感知与体验、表达与评价、控制与调节。第三是情绪智力的内容维度。可分为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两个部分。根据“对象”、“操作”和“内容”三个维度成分的划分,可以构成3×3×2种情绪能力,即将情绪智力划分为18种信息加工的能力。

二、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

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

情绪理解是指对所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进行解释的能力, 为情绪交流和社会关系提供了基础, 是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反映指标。已有研究表明小学生识别和标定情绪的能力与他们的社会适应和学业成就密切相关。

1、对简单情绪的理解

学龄期儿童已能够认识到与自我评价有关的一些情绪体验, 如高兴、骄傲、自豪、悲伤、难过、内疚等。到小学高年级时儿童已不需要教师通过他们的成绩来激发他们的自豪情绪, 也不再为一些偶然的过失而自责, 已充分拓宽了对简单情绪的理解。

2、对混合情绪的理解

混合情绪理解是指儿童认识到同一情景可能会引发同一个体两种不同或矛盾的情绪反应。比如9岁的儿童已能理解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演这一个事件所激起的既高兴又害怕的复杂的混合情绪体验。然而Harter(2001)在研究中发现7岁儿童只能识别同一性质的情绪, 例如同为积极情绪, 或者同为消极情绪;只有到了11岁, 儿童才能理解存在一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情绪同时发生在同一个体的现象。目前关于儿童能理解混合情绪的年龄没有一致的结论, 这与不同研究者对混合情绪的界定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有关。尽管如此, 大多数研究者都承认只有当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到较高的阶段, 才具有理解混合情绪的能力。

3、对情绪原因的理解

学龄期儿童已能认识到情绪的因果关系, 知道特定的情绪总是由原因引起的,而同样的原因会使背景、经验和个性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目前在研究情绪归因时多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比如Cassidy等人(1992)让儿童谈论自己、父母和同伴的情绪, 结果表明, 5~ 6岁的儿童已经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给出合理的解释。Fabes等人(1991)研究表明, 儿童对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更能够稳定识别, 这可能因为消极情绪的强度更大, 更频繁且更容易突出情绪唤起的资源。目前也有研究探讨特定领域的情绪归因, 比如徐琴美、鞠晓辉(2004)研究发现: 7~ 11岁小学生在成功和失败的学习情景下的情绪归因存在年龄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 在成功学习情景中的积极情绪归因倾向于指向他人, 在失败学习情景中消极的情绪归因倾向于指向自己。这个结果与中国文化背景一致, 说 明随着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逐渐内化了社会的一些行为准则。

4、对情绪社会调节作用的理解

罗峥、郭德俊、方平(2002)考察了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对情绪社会调节作用理解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小学生认为愤怒、悲伤和恐惧情绪标志着表达者不同的人际地位,会诱发接受者不同的情绪和后继行为: 愤怒情绪标志着表达者的支配地位, 会诱发出接受者的恐惧情绪和道歉认错行为;悲伤和恐惧标志着表达者的非支配地位, 会诱发出接受者的悲伤情绪和目标恢复行为, 恐惧情绪有时还会诱发接受者的高兴情绪。在对愤怒、悲伤和恐惧情绪反映表达者的社会目标的理解上, 没有差异, 都反映了表达者期待接受者采取目标恢复的社会行为。然而, 这只是小学生的一种推断, 实际情况下情绪会怎样, 还需进一步进行考察。

(二)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特点

人们表现出的情绪不一定是实际体验到的情绪,同样, 人们体验到的情绪也不总是表现出的情绪。Ekman和Friesen用“情绪表达规则(affective or emotional display rules)”来解释这种现象。目前国内外研究发现学龄期儿童的情绪表达在年龄、性别、情绪类型、人际背景、文化等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

1、年龄差异

侯瑞鹤、俞国良(2006) 发现, 小学儿童的情绪表达规则在一到三年级发展最快, 三年级以后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稳定下来。徐琴美、鞠晓辉(2005)在研究中也发现儿童在失败学习情景的情感表达的意愿受年龄影响: 在失败的学习情景下, 11岁儿童比9岁儿童更愿意表达他们消极情绪, 这是因为年长儿童社会和认知能力发展得更好, 认为相对独立的情景不会对观众人物造成直接的影响, 情绪表达能给他们带来好处。可见, 儿童应用情绪表达规则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发展以及社会技能的提高而发展的。

2、性别及不同情绪类型下的差异

有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更擅长调节情绪, 这种差异在他们年龄较小时尤其明显。然而情绪表现的性别差异, 依赖于特定的情绪类型。Zeman等人(1996)的研究发现, 男孩倾向掩饰痛苦的情绪, 女孩更可能掩饰愤怒, 且女孩更擅长自我疏泄情绪, 或直接表现某些情绪以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而男孩则较少寻求情感支持和帮助。这可能与社会对男女角色的期望不同以及情绪社会化过程的差异有关。文化对于男孩生气、愤怒等带有攻击性的情绪表现比较宽容, 父母倾向对女孩谈论情绪话题(从而女孩表现出较高的情绪能力)。另外女孩和男孩表达情绪的方式也不同, 男孩在生气和伤心的情景下多采用攻击, 而女孩较多通过哭来表达情绪。

3、人际背景差异

Saarni(1988)研究发现年长儿童(10~ 13岁), 尤其是女孩, 更愿意对同伴而不是父母表达他们的情绪, 而年幼儿童愿意对父母而不是同伴表达情绪, 尤其是消极情绪。Zeman和Garber(1996)研究也证明, 儿童报告给父母比对同伴要表达出更多的消极情感, 因为父母可以帮助自己, 而从同伴那里会得到更多的消极后果。Underwood, Coie和Herbsman(1992)还发现儿童在老师面前比在同学面前更能控制他们的生气情绪, 因为老师在儿童眼里是权威的象征,在权威面前表现出自己不满的真实感受相对于父母和同伴来说负面影响要大得多, 因此他们会极力掩饰生气的情绪。这些研究都表明儿童的消极情绪的表达除了受儿童的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外, 还受谁在场的影响。

4、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表达的差异

情绪表达规则受文化影响非常大。同一刺激情景,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绪表达可能完全不同。比如对于表扬, 中国文化接受的情绪表达规则一般是掩饰内心的高兴;而西方则是直接表达自己的高兴。国内侯瑞鹤、俞国良(2006)在实验中发现如果直接表现真实情绪体验不符合社会期望, 儿童在积极情境下较多使用平静化策略, 而在消极情境下较多使用掩饰策略来表达情绪。西方儿童则较开放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感受。

5、城乡差异

在城乡差异的研究上徐琴美等人的调查发现, 城市儿童比农村儿童具有更高的表情调节知识, 使用更多亲社会表现规则。这可能是因为普遍来说城市父母更强调儿童应该怎样, 不应该怎样等亲社会表现规则, 城市儿童强化了这种强调, 而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对这方面的强调可能不多。(三)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特点

情绪调节的发展是儿童期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我国学者黄敏儿、郭德俊认为情绪调节过程是在一些策略和机制作用下, 情绪被管理和调整的过程。它既包含意识的、努力的、控制的调节, 也包括无意识、无须努力的、自动的调节, 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从意识到无意识的连续体。儿童情绪调节的方式随其运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情绪调节能力随其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发展, 情绪调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外部调节转到内部自我调节的过程。

1、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点 Denham(1998)认为, 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可分为支持性的、参与性的和独立运用的调节策略。Walden研究发现, 在压力或模糊情境中, 婴儿会利用母亲的表情线索帮助调节自己的行为。2岁时, 幼儿逐渐开始依靠自己的内部情绪资源管理情绪行为。在学步期和学龄前期, 主要依靠照料者提供的支持性的情绪调节。到了学龄期, 儿童开始使用解决问题、寻求支持、远离、内化、寻求外在原因、情绪伪装等应对策略。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能更多地利用认知策略、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Fabes和Parkinson等(1994,1999)的研究也证实: 与年幼儿童相比较, 年长的儿童更趋向于用有利于达到目标而不破坏人际关系的方式, 应付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冲突。

2、情绪调节策略意识的发展特点

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意识的研究多是采用自我报告法进行的。有研究表明, 学龄期儿童已知道不少直接或间接的调节消极情绪的办法。比如4~ 11岁的儿童在沮丧时大多数都会提到游戏的策略, 或者是做些有趣的事使自己感觉好过些。留守儿童在暴露出思念父母的伤感情绪时会以“爸妈外出打工是为了挣钱供我上学, 将来还要我出国留学呢!”这样认知重建的方式来调节消极情绪。Altshuler和Ruble的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学龄前儿童更多地把社会支持和寻求成人帮助作为情绪调节的解决办法, 而学龄期的儿童则更多地提出直接的问题解决和认知策略。

3、儿童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

第一,气质及生理因素。Eisenberg(1992)等人假设要预测儿童所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 必须评估两个重要的气质,一是维度情绪强度参数上稳定的个体差异, 二是调节过程中稳定的个体差异。有研究者发现, 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理变化之间有着某种对应关系, 例如在一个啼哭的婴儿面前, 学龄前儿童的心率变化与其安慰行为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第二, 父母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 的影响。父母或看护人对儿童情绪行为的反应, 以及父母之间或看护人之间的情绪相互作用, 对儿童的情绪及情绪调节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 儿童的情绪调节及同伴交往能力, 与其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那些在同伴中情绪表现较积极的儿童, 其父母的情绪表现也较积极。第三, 早期社会化对情绪调节发展的性别差异的影响。Malstesta 和Haviland(1982)在研究中发现, 母亲常对女婴表达的愤怒作出严厉反应, 而对男婴则较少作出同样反应。男孩和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获得关于社交中可以接受的情绪表达方式,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女孩善于掩饰愤怒情绪, 而男孩善于掩饰痛苦情绪。

三、影响情绪智力发展的因素及培养策略

通过上述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情绪智力:

(一)教师积极教育方式对幼儿的情绪影响

幼儿不会对自己的情绪好坏有什么认识。作为教师, 应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产生, 充分发挥教师情感渗透于教学的作用中。首先, 教师每天要情绪饱满, 教师之间关系和谐融洽, 同时要与幼儿建立感情,让幼儿感到幼儿园象家一样温馨, 感到教师的爱和关注, 这样幼儿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幼儿园环境中。其次, 教师要教育幼儿认识各种情绪及其特征与后果, 特别是要使幼儿对一些过激情绪有初步的认识和看法。在认识情绪的基础上再教给幼儿一些情绪表达的方式方法,例如: 言语表达方式, 自我发泄方式, 运动方式等。最后, 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一定条件, 让幼儿在自我实践体验中培养情绪调控能力。幼儿对情绪的认识和情绪的表达往往不一致, 体现为情绪表达发展的滞后性。因此, 让幼儿在自我实验体验中实现情绪调控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为幼儿设计一些情境, 让幼儿体验喜、怒、哀、乐, 培养幼儿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设定合理的规范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教师应与幼儿共同设定一些规范, 逐步培养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 进而在活动中用这种能力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做出价值评判只有当幼儿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做出价值评判时, 才具有实现情绪调控的可能性。而对幼儿的各种需要, 教师要客观分析, 满足其合理要求,拒绝不合理要求。如: 幼儿看到香甜可口的草莓, 恨不得不吃饭就要吃草莓, 这样就违反了餐后吃水果的规定,这就需要教师教育幼儿适度节制各种欲望, 抵制各种诱惑, 让幼儿时常既有需要得到满足的体验, 又有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体验, 慢慢地就能正确对待需要和满足关系, 逐步学会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加以适当的控制。

2、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得到发展的最好形式。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然流露自己的情绪情感, 得到情绪情感真实体验。如果幼儿长时间独处, 失去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会产生孤独感, 导致幼儿情绪压抑。积极与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愉悦幼儿的身心, 也为幼儿提供实践情绪调控的机会。幼儿在游戏中, 可以从同伴身上学习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尽管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会发生一些冲突, 但这正能使幼儿学会如何与别人协调, 如何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 如何解决问题、处理好同伴关系等等, 有利于训练并逐步形成幼儿的情绪控制机制。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松驰紧张情绪、宣泄消极情绪的有效方式。在游戏中幼儿会借助于动作、语言、角色扮演来体验积极情绪, 发泄消极情绪, 在内心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感受, 从而促进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此外, 幼儿园可以开辟心情屋, 让幼儿把自己心情写 出来、画出来;也可以开设发泄室, 让幼儿面对发泄物, 把自己心中的积愤宣泄出来;还可以创设一块封闭安静地带, 让幼儿把心情用悄悄话给说出来等等。

3、教给幼儿一些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征表现出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 当幼儿产生过激情绪时, 教师应讲究一些策略, 根据不同的幼儿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克服其消极情绪。有时幼儿为一样玩具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 可以运用冷处理方式;有时两名幼儿发生冲突时, 可以运用语言讲述方法;有时幼儿在争抢玩具时, 可以运用转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等等。但同时教师应帮助幼儿学习主动自觉地控制情绪, 告诉他们, 当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 就到发泄室去, 也可以到心情屋去, 让自己的心情逐渐稳定下来, 尽量不发生攻击性行为, 使幼儿保持良好心态。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情绪的影响

家庭是以骨肉亲情为纽带形式的特殊社会组成形式, 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特殊的情感关系, 家庭是孩子情感习得的启蒙学校, 是人类情感最美好最丰富的资源所在地。一般来说, 幼儿在家庭中, 尤其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达其情绪和情感, 不论愉悦还是忧伤, 高兴还是忧闷, 他们都会随时随地, 毫无顾虑地表现出来。幼儿在家庭中的情绪是不受抑制的, 是自由奔放的, 幼儿情绪表达不会招致任何惩罚, 原因在于特殊家庭情感氛围。孩子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免不了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 而且往往会把积压的情绪带回家向父母宣泄,从而使他们的情绪得到某种微妙的平衡。我们常可以看到幼儿因一些琐碎小事在家哭闹, 恐怕就是这方面原因。因此, 我们应充分发挥家庭在幼儿良好情绪培养中形成的特殊作用。

首先, 要处理好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 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尽可能表现得愉快、喜悦、客观向上, 那么孩子也会形成积极情绪, 成为一个快乐、友好的人。幼儿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 得到了关心爱护, 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 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 对孩子学会理解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 家庭关系紧张, 幼儿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幼小心灵, 产生不良的心理现象。

其次, 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不和谐可能会给幼儿学习情绪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甚至会导致幼儿长大成人后情绪控制能力低下, 给他人及社会带来危害。在大多数家庭生活中, 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父母永远处于主导地位。现实生活中, 亲子关系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两方面: 一是溺爱。父母对子女过分迁就, 孩子易形成以“我”为中心的优越感和自私、骄横、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二是粗暴之爱。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 要求孩子一律服从家长的意愿。这种家庭带来的是情绪表现压抑, 久而久之, 幼儿良好的情绪受到潜在的阻碍。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正常的父母之爱应该是一种理解、尊重、理智之爱, 幼儿是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 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 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情感交流, 沟通和应答, 而不是家长以强制的手段去监控、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当幼儿闹情绪时, 父母惟有首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 才能抚慰孩子的情绪。在家庭中, 父母先要克服自身情绪的不良表达方式, 如:暴躁、武断、独裁以及威胁和惩罚, 以理智的方式博取孩子的信任, 认清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动机。值得注意的是, 在家庭生活中, 幼儿情绪的发泄可能较为频繁, 父母难以忍受, 于是造成情绪冲突, 结果可能是父母情绪占了上风, 而孩子情绪没有发泄出来, 抑郁纠结, 逐渐积累, 等待下次更猛烈的爆发。这样下去是危险的, 幼儿情绪不仅得不到宣泄, 反而越积越多, 情绪发展有可能走向消极方面。因此, 应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其影响和作用, 建立起理解、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 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积极情绪。

(三)创设良好的物质及精神环境

幼儿教育受社会、家庭、幼儿园三方面的影响。

首先, 应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尽量避免幼儿接触暴力、武力、色情等方面的影响。一些为成人制造的影视节目孩子看了以后, 使其经常模仿武打、侠客等行为, 互相打闹, 情绪浮躁。有些幼儿看见小动物、昆虫,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说一些“ 搞死它”“ 整死它”的言语。这样发展下去, 容易形成不健康心理, 给社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其次, 在幼儿园里, 教师之间、师幼之间的感情融洽也会促进幼儿良好情绪的健康发展。教师之间应友好相处, 每天带班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丰富幼儿一日活动内容, 使幼儿生活得快乐, 满足, 幼儿情绪就会得到正常发展。

第三,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在家庭, 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为幼儿稳定情绪提供物质上的可能性。它包括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 宽敞明亮的活动室, 整洁干净的卧室, 合适的图书资料及玩具等。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可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显然, 空间的局促狭窄可能导致幼儿潜在的心理压抑。如果幼儿在其他因素影响下情绪出现波动甚至失去控制时, 室内的杂乱无章有可能会加剧幼儿情绪的不稳定。总之,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 幼儿园规程明确要求: “ 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 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我们应该把握好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 重视情感投资, 使幼儿体验到爱和关注, 同时经历愉悦的情感体验, 进而在积极的情绪情感的支配下, 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注释

5.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篇五

审美情绪的培养对儿童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儿童处于对社会的初步认知阶段,对一切都充满好奇,这个时期若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起正确的审美情绪对于儿童以后的发展会起到很大作用,让儿童认识到什么是美,会使他们自觉地向美的方向靠近,从而远离低级趣味,培养高尚情操。因此,在儿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未形成之际,对他们进行审美情绪的培养十分必要,有利于增强他们对美的认知能力,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

二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儿童审美表现力

1.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一副优秀的美术作品涵盖了许多美的方面,应该锻炼儿童从局部入手,举一反三,从而逐步认识整幅作品的美感。反之,如果是欣赏作品,则应该从整体下手,慢慢深入到细节,从而对整幅作品完成细致入微的理解。

2.兼顾形态美与立意美。在知道儿童进行美术创作或者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但要注意作品的形态美,注重色彩的协调、线条的流畅,还应该注重作品立意的美感。培养儿童通过美术作品感受其传达出的对人性的赞美和对美好品质的追求等意境的感知能力,这样必然能凸显儿童的心灵美。

3.技能训练和审美培养相结合。美术课作为对儿童进行美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不能仅培养儿童的美术技能,更要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而审美情趣的培养来源于平时绘画练习和作品欣赏的积累。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应该注重技能训练和审美培养相结合,在加强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儿童的审美素养。

三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儿童审美创造力

1.掌握绘画语言。在对幼儿进行儿童画指导时,要教会儿童寻找生活中的绘画语言,将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含义深蕴的事物通过画作表现出来,教会儿童如何用笔、用墨、用色、用水,学会勾线、填色等基本的绘画语言,引导他们从欣赏、创作作品过程中体会艺术所带来的独特乐趣。

2.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儿童本来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幼儿美术教育尤其注重启发和引导想象,使儿童的想象力在美术世界中充分激发并表现出来,将儿童内心世界中的想象力转化为审美能力,创造出具有儿童特色的全新立意和内容的作品。

3.发展儿童的独创性。在美术教学中,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鼓励儿童的创造性想法,对独特的见解和立意加以表扬,保护每个儿童闪现的创造性的光芒,以发展儿童的独创性。

四儿童审美教育的误区及纠正措施

由于我国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和审美培养仍处在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难免存在许多误区。笔者通过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分析,总结了儿童审美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儿童审美教育中存在的误区。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强调理性观念的力量,却忽视了耳朵、眼镜等感官的主动性,人们无法凭借自己的视听感受去理解艺术的独特魅力,这就使得许多人尽管经常接触艺术,却不具备欣赏艺术的能力。这种情况在儿童审美教育中也有所体现。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知识灌输式的审美教育随处可见,许多教师执著于客观事实的对错,而忽视了儿童的审美感受,将儿童的艺术想象盲目归类为客观认识的错误,这就约束了儿童的想象力,制约了他们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儿童审美情绪的培养。概括地说,现实审美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为只注重有关艺术作品知识的传授,单纯传授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的生平等,使艺术作品单纯成为知识的灌输,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儿童可能根本不可能有审美能力提高。

2.纠正措施。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该注重对幼儿想象力的保护和引导,使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不以客观事实作为衡量艺术审美的唯一标准,对艺术审美活动中的建设性想法给予鼓励,以传授艺术作品的内容为基础,注重儿童审美情绪的培养,让儿童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愉悦,从而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

6.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篇六

摘要:在幼儿园工作的期间,我发现大班的幼儿在很多的方面的进步很明显,但是在有些地方还是不太好,如许多幼儿在相互合作的游戏中,经常会为谁先做而吵闹,彼此互不相让;对保育员阿姨的话置之不理;面对身体不适的人时,脸上是一副冷漠的表情,有些甚至还会“呵呵”笑,缺乏同情与关爱之心。针对幼儿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意识的情况,本人希望通过以下阐述让教师和家长认识到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的重要性,并通过相应的方法和策略在日常的生活体验中培养幼儿尊敬长辈、关爱他人、富有同情心的良好情感。

关键词:良好情感 日常生活体验 培养

在一次《我为老人做了啥》主题活动课上,绝大多数幼儿竟然认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天天风雨无阻地来接送他们,为他们洗衣烧饭都是应该的,丝毫没有关心长辈,为长辈做点事的意向与愿望,这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们知道:当一个孩子的内心充满情感的时候,他们会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具有自然迸发的热情,对各个活动都会充满浓厚的兴趣及积极探索的精神。然而,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孩子很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在“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中娇骄有加,缺乏敬爱之心,友爱之心,同情之心。现在社会独生子女从多,对独生子女的良好情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独生子女生活在四二一家庭中,接受着过多的保护和关心,却没有或很少有关心别人的机会和体验。如果长期处于被爱包围之中,却无从学习关心他人,爱他人,那么势必会强化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并相对延缓幼儿的社会化进程。而这一切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游戏、生活两大方面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让幼儿在生活体验中学会关心他人,爱他人,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富有爱心与同情心。

一、在游戏活动、合作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刚从家庭走向集体生活,十分渴望和他人的共同生活。但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从小缺乏合作的环境与机会,在群体活动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比较缺乏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而未来社会不仅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研究发现,社会性发展良好的儿童一般具有在集体中与同伴关系较融洽,喜欢合作性游戏等良好的特征。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必然会为其一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伴交往是幼儿克服自我中心的必要途径和方法,但由于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同伴交往之初,往往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了解别人的需要,不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而这一切又影响了幼儿有效的与同伴交往。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我爱我的小朋友”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别人的情感和需要,愿意帮助和关心小朋友,懂得轮流、分享、谦让,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首先,进行移情训练,设计“他怎么了”三个活动。之一:找表情图,引导幼儿体察别人的表情。

之二:“他怎么了?”通过面部表情的意义,学习根据表情判断其心情。之三:“他需要什么?”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并学会体谅别人的情绪。其次,设计“假如我是他”的两个活动。之一:明明生病了,引导幼儿关心别人。

之二:小朋友中发生的事情。引导幼儿理解他人,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此外,为使幼儿学会交往的技能,懂得谦让、轮流、分享与合作等,还可以设计三个“怎么办”的活动:“缺少一个怎么办?”、“大苹果给谁最合适?”、“我来帮助你!”等类似的活动。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还应注意观察幼儿在个人游戏中对待身边事物的态度。例如:一次晨间户外自由活动,大操场上有一幼儿在哭。有的幼儿的反应是毫无表情,继续自顾自的玩;有的幼儿则出现同情、关注的表情;有的幼儿则直接跑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幼儿。对于第一、第二类幼儿,我们应创造机会、设置情境,激发幼儿关爱、同情他人的良好情感。如:开展“大带小”活动。大班和小班联系,定期开展活动,大班小朋友为弟弟妹妹表演节目,做礼物;带弟弟妹妹玩小型运动器具、散步;请小班弟弟妹妹到自己班上参加游戏活动。午睡时,帮弟弟妹妹脱衣、脱鞋等。这种“大带小”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孩子间的友情,更为幼儿提供了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情感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良好的情感。

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

(一)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习惯首先在家庭中养成,父母要作榜样,经常替别人着想。因为幼儿的良好情感养成并不受任何人的命令,而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所谓“身教重于言传”、“潜移默化”,父母和祖父母、邻里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孩子置身于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中,耳濡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仿效家长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既接受了爱,又给予了爱,这对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是极有好处的。如:

1、家长利用节假日对幼儿进行良好情感的培养

每当“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来临时,父母可教幼儿自制贺卡,让幼儿亲自把贺卡送给父母或亲人,或帮助父母做一件小事情等。通过这些小事,让幼儿知道父母、亲人工作的辛苦;重阳节、新年的时候,父母带领幼儿去看望祖父母、外祖父母,从中让幼儿学会体谅老人的艰辛,学会尊敬长辈,孝敬长辈,使幼儿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情感。

2、通过看电视、卡通片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 现在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栋梁,要培养其成为有素质、爱祖国、活泼开朗的人才,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幼儿的求知欲。而电视那生动、直观、形象、通俗、娱乐的特点,对幼儿的吸引力更强,也能为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提供恰当的养分。优秀的电视节目能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尊敬老人等良好情感。但不可避免的是电视中也有可能出现一些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节目,在文汇报上也刊登过印度有几个小孩模仿电视剧中杀人的情节,将一个小女孩谋杀的消息。在我国,1998年《还珠格格》播放后,很多孩子模仿电视情节中“小燕子”跳楼、上吊等危险行为。我们的孩子在观看了《忍者神龟》、《美少女战士》等一些卡通片后,就爱模仿其中的打斗情节,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打斗。鉴于以上的种种不良影响,平时家长可以从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健康、有益的电视节目、卡通片让孩子观看,从中培养幼儿关爱他人,尊重、帮助他人的良好情感。家长可以在陪同孩子看电视时,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告诉他们哪些是好的我们要学,哪些是不好的不能学。家长适时的正确引导能使电视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情感,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二)、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

当孩子在幼儿园接受集体形式的早期教育后,良好的集体生活为培养孩子的良好情感提供了机会。因此,幼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可以通过一些途径进行有效的引导。

1、创设环境,培育幼儿的良好情感

游戏是培养幼儿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关心、帮助的最有效手段。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能唤起幼儿良好的情绪。要与同伴友好游戏,必须克服困难,不以自我为中心,使自己的行为适应游戏规则。所以,教师可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合作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学会相互交往、合作,体验关爱他人,尊重、理解他人所带来的喜悦、快乐的情感。如结构游戏时,结合“爱家乡”主题,要求每组幼儿用各种大型积木拼搭一个建筑物,最后全班组合成一个“小城镇”。幼儿在此类建筑游戏中,自由结合,有两人的,也有三人或多人的。幼儿的协商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能体会到相互合作、帮助而获得的成功后带来的巨大的快乐情感。再如角色游戏“娃娃家”、“鲜花店”等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

2、通过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榜样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向幼儿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是幼儿学习的一个榜样。教师应该把自己当作幼儿的一个活教材,教师应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尤其要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稳定持久的情感特征,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就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使幼儿产生关爱他人,富有同情心的良好情感。

对孩子的良好情感的培养可以从细小的事情做起。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细小的、具体的实践活动。如值日生工作中,当孩子们为全班小朋友分碗、放调羹、发放蜡笔、整理物品、打扫卫生时,教师及时赞扬和肯定他们为同伴服务的精神和责任心,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别人快乐我也快乐的良好情感。另外,在对动植物的观察饲养过程中,教师多鼓励孩子给花浇水,给饲养角的小动物喂食、换水,在与动植物的亲近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教育幼儿,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爱护弱小的良好情感。在这些细小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变着法子夸奖幼儿,特别使用提前夸赞法,把孩子关爱他人的想法引出来。

3、通过幼儿与保育员、炊事员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情感

针对幼儿园中大多数幼儿不了解以至忽视保育员、炊事员等工作人员的劳动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叔叔阿姨辛苦了”的主题活动,从认识保育员、炊事员的工作,体会他们的辛苦和劳动的意义入手,进而延伸到了解社会上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意义和劳动价值,使幼儿知道有许多人为我们的生活送来了方便,而他们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应该尊敬、关心、爱戴他们。

教师不妨可以设计这样一些内容:

(1)保育员阿姨多辛苦

引导幼儿观察保育员阿姨打扫卫生、擦玻璃、扫厕所、叠被子,帮幼儿换洗杯子、小毛巾等工作,体会保育员阿姨的辛苦。知道每天在幼儿园快乐的学习环境,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离不开保育员阿姨的辛勤工作,鼓励引导幼儿帮助保育员阿姨放杯子、小毛巾,自己叠被子,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减轻保育员阿姨的工作量。

(2)香喷喷的饭菜哪里来

带领幼儿参观厨房,观察了解炊事员叔叔、阿姨们的劳动的艰辛。从买菜、择菜、洗菜,直到做成香喷喷的菜肴。组织幼儿帮助阿姨们择菜、洗菜,自己尝试制作点心,进一步体验厨房叔叔、阿姨们的劳动,培养幼儿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情感。

(3)为大家送方便的人

通过活动,使幼儿了解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在劳动,给大家带来了方便。如:商场售货员在售货;公路上司机在开汽车,清洁工人在清扫;工地上工人叔叔在建高楼;医院里有医生在为病人看病„„让幼儿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这些人的辛勤劳动,激发幼儿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情感。

三、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

(一)生活即教育

教师可以结合发生在身边的事随时随地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幼儿园可以组织家园联系活动,如开展“爱心活动”,发动幼儿捐款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教师、家长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让幼儿知道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如捐献骨髓、扶贫助学、无偿献血、领养孤儿等一系列爱心事迹,激发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

每年的“六一”前都会有许多幼儿园开展大型义卖、捐款及签名活动。许多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拿来义卖,邀请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士一起参加,卖得的所有钱全部捐给了一所小学的两名特困生。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幼儿的同情心、爱心,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

(二)在社会活动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一个好榜样

家长在节假日带领幼儿外出游玩有时会遇到一些行乞者、残疾人,有的家长会一脸冷漠的走开,对他们避之不及,更别说帮助、关心了,这对幼儿的情感发展极为不利。长久如此,会养成幼儿歧视穷人、嘲笑残疾人,严重影响幼儿的情感的发展。家长应言传身教,主动去关心帮助这些弱小群体,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鼓励幼儿去关爱、帮助这些人,激发幼儿的同情心与爱心,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

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需要教师、家长一致共同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方法。因此,教师、家长自身要具有良好的情感,为孩子营造一个具有良好情感的氛围,在实践中,对孩子进行情感的教育,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参考资料:

《幼儿心理学》 《家庭教育》

7.幼儿积极情感的培养途径 篇七

关键词:幼儿,积极情感,培养

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幼教工作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幼儿情感的发展对其以后心理的发展影响是大的, 特别是幼儿情感的个别化即幼儿情感的某种倾向性, 对幼儿将来的个性形成起着极重要的作用。而幼儿阶段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幼儿的情感, 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 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师生关系融洽的情感环境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摇篮。刚入园的幼儿对老师和环境都不熟悉, 感到周围的一切都很陌生, 加上幼儿园刚离开母亲、家庭, 会产生畏惧、提防心理, 并出现一系列的防御行为, 少言寡语, 心情焦虑, 无心活动, 怕生、躲避等。教师要热情接待幼儿, 语言要温和, 态度要和蔼, 要像妈妈一样关心他们。特别对那些不合群的幼儿, 更要充满爱心。幼儿来园、离园, 教师应主动打招呼, 或拉拉手、摸摸头。教师一个微小的动作, 也会在幼儿的心田里荡起情感的涟漪。平时, 教师要常与幼儿谈心, 当幼儿的热心听众, 把自己当成他们心中最信赖的“知心朋友”, 这是融洽师生感情的桥梁。幼儿生病, 教师要热情地问长问短, 主动上门探望。要善于观察每个幼儿的精神状态, 了解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 以便及时采取教育措施。教师要参与幼儿活动、游戏。在游戏中, 幼儿与教师之间建立了朋友关系和角色关系。户外活动及早、午接待, 教师都应该和幼儿在一起。让他们愿意与你相处, 与你交心, 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这种爱, 是幼儿健康成长的营养剂, 是每个幼儿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 以促进小朋友的个体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小朋友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西方学者把情感教育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而不是将它看成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二、开展富有情感因素的教学活动

在大量的教育活动中, 音乐、绘画都是培养语言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认为音乐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好方式。因为音乐会促使右脑的发育, 而右脑发达的人往往具有非凡的创造力,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明家爱迪生及艺术大师毕加索都是右脑发达型的人。另外音乐可以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幼儿感到兴奋、愉快, 这个时候, 其创造力就处于极佳状态。同样绘画也可以促使幼儿大脑右半球发达, 增强幼儿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和创造力。对幼儿绘画的评价, 主要不是以像不像来衡量, 而是要看他是否能发挥想象, 创造美的形象。因而幼儿的涂鸦, 虽然稚嫩、拙扑, 但他们每画出的一个形象, 对他们来说, 都是一种创造, 家长应大力鼓励儿童的这种创造。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可以通过唱歌、画画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美的事物的感受。由于“情感”这一动力的促进, 孩子的认知、语言、品行、体质等诸多素质都得到了整体和谐的发展。

三、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关爱情感

游戏是幼儿社会化的最佳途径, 通过游戏交往, 会使幼儿加深理解和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好的关系。另外, 在游戏中, 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地玩着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对老师的启发诱导, 幼儿也容易很自然地接受。《规程》第25条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 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关爱情感的培养时, 应该努力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 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 开展各类游戏, 尤其是角色游戏。幼儿教育是小朋友在兴趣、意志、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过程, 直接影响到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教学评价应关注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 如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人生观的培养, 等等。也许幼儿的回答不够准确, 但其思维方式是正确的;也许幼儿的答案是错误的, 但其学习态度是积极的。所以在幼儿教育中, 课堂教学评价要全面仔细, 充分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幼儿教育中把评价这样一个激励工具充分地利用起来, 在日常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能起到激励作用, 让我们的学生更自信, 更有兴趣搞好我们的学习, 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家庭教育, 使家长知道家庭的欢乐、家庭的亲情是培养孩子爱别人的基础, 这依赖于家庭中各成员的努力。请家长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例如, 我们在家园联系窗中, 向家长展示一些启发孩子和鼓励孩子关爱别人的技巧, 将幼儿园的情感教育渗透于家庭;向家长提供一些亲子游戏, 以增强家庭成员的感情;建议家长设立“家庭奖品”, 适当运用奖品, 以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又如, 我们邀请家长来园参加幼儿园各种活动, 以增强家庭间的交流机会。从情感的形式化发展来看, 幼儿园孩子的情感发展主要出在律性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在语言、独立行动等方面的能力大大加强, 可求交往的情感需求进一步增强, 自我表现的要求, 即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认可的要求更加强烈。特别是进入幼儿园后, 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变, 幼儿受到了更多的集体规则的约束、限制, 有了自我发展的更为扩展的参照系, 活动范围、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再加上这一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幼儿教育阶段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 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有效的启蒙期。所以在幼儿教育中情感思维培养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曾莉.从平凡到卓越:情商的作用是智商的两倍[J].职业, 2012, (10) .

8.谈谈幼儿情绪调适能力的培养 篇八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18-01

摘 要 现在相当部分幼儿存在着任性.胆怯,退缩,易怒,受挫能力及自信心差,有攻击性行为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幼儿园围绕“幼儿园情绪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寻找对策,选取有效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克服与调节不良情绪,从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幼儿;情绪调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意义。心理素质包括情感、意志、个性、健全的人格等各方面。21世纪的中国,心理健康问题已上升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当务之急。但目前,幼儿情绪调适能力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急需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我们幼儿园就通过对本园的3个中班幼儿实施“情绪调适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试图探索: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帮助幼儿逐渐养成控制和调节自己消极情绪的习惯,让乐观愉快的情绪成为一种贯穿幼儿生活的积极心态和良好的习惯,初步具有一定的情绪调适技能。

1 调查与分析

我们在幼儿园中班l12名幼儿中用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40名幼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情绪表达与调节两大方面。调查结果显示:1、57.5%的幼儿只能表达高兴、生气、难过、害怕等低级情绪,35%的幼儿能说出伤心、着急,但只有25%的幼儿能确切地辨认与用语言表达悲伤、忧虑、内疚、妒忌等高级情绪。2、消极情绪容易产生,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产生破坏性行为或哭闹以及发脾气等消极情绪,只有12.5%的幼儿耐心商量或不再要求。耐挫力差,当受委屈、责备、批评、失败等打击时,不会用语言表达来达到要求。62.5%的幼儿表现出流泪或低声哭泣现象。3、当活动情景发生变化时,情绪激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的幼儿只占总数的17.5%。4、幼儿有向家长表达情绪的欲望,但很少和老师及幼儿表达。当遇到不良情绪时只有l5%的幼儿和老师或同伴交谈。

2 具体措施和研究方法

根据幼儿情绪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我们设计了幼儿情绪调适能力培养目标,并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中班阶段和大班阶段培养目标。一年来,我们以这些指标为依据,对他们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情绪调适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1、从感受与认识情绪入手,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只有丰富幼儿情绪体验,使幼儿正确认识与表达情绪,才能学会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因此中班第一学期,我们重点以丰富幼儿情绪体验与用语言表达情绪为主,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教育。(1)给予体验各种情绪的机会。通过观看录像、故事教学等形式让幼儿认识角色的情绪表现。通过晨间谈话、组织游戏和探索活动,让幼儿在自由探索中体验到成功后的自豪感,遇到困难时的焦虑感和战胜困难后的愉快感等各种情绪。 (2)在让幼儿认识和感受情绪的同时,帮助幼儿用语言表达与交流情绪。2、随机渗透,增强幼儿调节情绪的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我们发现要培养幼儿情绪调适能力,就必须增强幼儿的情绪调适意识,因此,在让中班第一学期体验认识与表达情绪的基础上,第二学期开始,我们就通过日常生活随机渗透,增强幼儿情绪调适的意识。我们首先在活动中对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在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的同时,针对性地选编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渗透情绪调适的必要性,增强幼儿情绪调适意识。3、培养自信,促进幼儿情绪调适能力的提高。从日常观察和调查中,我们发现,常常保持积极情绪的往往是那些自信心较强的幼儿。对年幼儿童要提高自自信,关键要帮助其获得能力。其次,有计划地为儿童提供富有挑战性但又不过于困难的機会来激励幼儿提高自信心。4、教给方法,提高幼儿情绪调适能力。(1)利用正规的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隋绪调适能力的培养。 (2)在日常活动中教给幼儿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 (3)充分发挥老师的榜样作用。5、家园合作,提升共育效度。培养幼儿情绪调适能力,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幼儿情绪调适能力培养的重要陛、必要性和可行陛。 (1)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幼儿获得他们可能掌握的能力,培养其自信,尽量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设置一些能促进孩子成功的情景,耐心地让幼儿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2)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放应,发现有情绪问题及时疏导,促使幼儿向家长倾诉,帮助幼儿共同解脱困扰,养成及时调节不良情绪的习惯。 (3)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并经常鼓励幼儿主动、友好地和周围的同伴相处,增加与同伴间的交往。 (4)家长反馈与交流。家长和老师互相反馈幼儿在园、在家的情绪表现,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手段,以达到家园共同协作、配合,培养幼儿情绪调适能力之目的。

3 结果

经过了一年的实验研究,我园的实验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l、促进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愿望,增进了幼儿与老师之间的信赖,从而提高了幼儿情绪表达的欲望和能力。2、实验班幼儿的出勤率明显高于平行班。幼儿情绪调适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了解,使彼此之间更加信任,更加亲密。提高了幼儿入园的信心和欲望。3、控制情绪调适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老师应起好榜样、示范作用,向幼儿展示自我情绪调适的方法与过程,同时应不断探索,发现更多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情绪调节方法。

上一篇:教师常用英语口语下一篇:七年级下册政治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