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发展的途径研究

2024-10-22

高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发展的途径研究(共5篇)

1.高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发展的途径研究 篇一

医药高职生职业精神培育途径研究论文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增设人文社科课程

从近年来发表的关于医药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可知[4-6],各高校普遍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素质、语言和信息技术能力,课程主要集中为思想政治、英语、计算机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很少。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是公共选修课,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从课程内容方面都显得很薄弱,从而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人文教育效果不理想。医药高职院校应改革课程体系,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开设普适性的人文社科核心课程,如文、史、哲、艺术等基础性课程,为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及关心民众疾苦的医学人文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人文课程应该列入必修课,成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如哲学、历史、宗教、伦理、文学和艺术等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以强化学生对医学所具有的人文品性的了解和认识。可将医学人文基础课列入限选课,这样既避免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同时又保证了学生都能参加这类课程的学习。

结合专业课教学,渗透职业精神教育

职业精神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与各学科、各专业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但是,目前医药高职院校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来自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两门课的教学,且仅有一小部分关于职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普遍缺乏职业精神内容的渗透,从而造成职业精神教育与专业教学相分离、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要把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医药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职业教育与专业相结合的理念,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将职业精神内容自然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应贯穿讲授古今中外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及高尚的道德境界、学生身边优秀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当前医疗模式改革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越来越恶化的医患关系的症结所在等,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介绍,使学生欣然接受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从而提升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效果。

借助实践教学平台,内化职业精神素养

实践教学是医药高职院校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既是医药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环节,又是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模拟环境中的校内实训,还是真实环境的校外实习,学生在职业环境中都能了解到职业岗位的规章制度和技能标准,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接触,能使学生感受到患者的疾苦,培养其爱护生命和服务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通过让学生学习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工作作风,有助于培养其热爱工作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工作中的团结协作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其协作的意识。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职业环境中受到熏陶,促进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使其在职业活动中践行职业精神,并使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注重教师职业精神培养,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高职专业人才职业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是靠教师实现的,高职教师既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坚定的职业精神。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高职教师能够感召学生,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医药高职教师在工作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善于对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与相关行业建立密切联系;要有自主探索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终生学习的积极实践者,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这些精神去感染学生,这样,教师的职业精神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建设校园文化,弘扬职业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沃土。医药类高职院校要以弘扬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为核心,以基本的人文素养、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为重点建设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校园文化主要由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部分组成,医药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应充分结合医疗卫生行业文化。首先,对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建设时,应适当地建立医学家雕像、医学家事迹长廊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医疗卫生行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积淀。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应开展师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并将校训、校徽、校歌等学校文化符号深入师生的观念,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再次,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举行“崇尚医德,献身医学”主题教育,如以医学道德为主题的辩论会、医学技能比赛、学术活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职业能力,陶冶其人文素质和思想情操。最后,要通过“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

医药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广泛开展与医疗卫生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经常组织志愿者到福利院、农村、社区参加医疗科技知识咨询宣传、义诊,组织学生义务献血、为白血病患者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宣传艾滋病防范知识等。这些活动锻炼了医药高职院校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培养了其社会责任感,是其职业精神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2.高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发展的途径研究 篇二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培训信息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并强调“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党的十七大又提出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报告还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再次提出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

社工全称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指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社工受雇于政府或民间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从事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和志愿者、义工相比,社工是拿工资的,服务也更专业。社工在发达国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香港地区,社工已有50多年发展历史,但是在内地却是几年前才出现的新职业。在香港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40万元以上。

社会工作者大多活跃在卫生、教育、劳动、司法、社会保障、心理辅导等领域。民政领域社工主要面向各种弱势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解决生活难题;学校社工调节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从专业人士的角度给予孩子、老师心理安慰;医务社工致力于缓解医患矛盾,充当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纽带,帮助病人积极面对疾患、配合治疗。企业社工目前还较少,但将是社会工作者的一个重点发展领域。社工通

过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调节社会人群生活状态的天平,是维系社会良好秩序发展的一条纽带。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国家对社会工作者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巨大。根据社会的需要,特举办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班。学员学习期满,参加国家统一职业资格考试,理论和技能两门成绩合格的学员,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范围内通用,可作为国家或单位对劳动者(申请人)的专业常识、技术、能力的认可,是求职、任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劳动者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明材料。

一、职业定义

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人员。

二、职业等级

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三级、二级、一级)

三、报名条件

——社会工作者四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高等学校(有学籍的大学、大专、高职生)社会工作者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在校生。

(2)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

(3)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相关专业大专学历,经社会工作者四级正规培训达到标准学时数,并取的结业证书。

(4)1959年以前出生,获得中专或同等学历,连续从事社会工作3年以上,经社会工作者四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的结业证书。

——社会工作者三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历。

(2)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 专业本科学历,连续从事社会工作2年以上。

(3)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含本科),连续从事社会工作3年以上,经社会工作者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的结业证书。

——社会工作者二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博士学位。

(2)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历,取得社会工作者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社会工作5年以上,经社会工作者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的结业证书。

(3)获得国家承认的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取得社会工作者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社会工作3年以上,经社会工作者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的结业证书。

——社会工作者一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社会工作者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社会工作3年以上,经社会工作者一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的结业证书。

四、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职业能力考核。理论知识考试时间120分钟;职业能力考核时间不少于60分钟。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职业能力考核采用笔试等测试方式,理论知识考试和职业能力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以上为合格。社会工作者一级和二级还须进行综合评审,综合评审时间不少于30分钟。理论知识考试和职业能力考核的合格成绩(含单项考核成绩)2年内有效。考试合格者按照有关规定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实行统一编号登记管理和网上查询。

五、报名材料和收费标准

1、材料:报名时请填好国家统一的《申报表》2份(见附加下载),带好身份证、学历(生)证书原件及复印件2张;登记照一寸两张,两寸照一张,并交登记照电子文件。在职人员需有工作经历证明材料。

2、培训及考试等费用:

四级:

非社工相关专业人员:1260元/人(含报名费、培训费、教材费、考核费、评审费等); 社工相关专业人员:580元/人(含报名费、考前辅导费、考核费、评审费等),三级:

非社工相关专业人员:1580元/人(含报名费、培训费、教材费、考核费、评审费等); 社工相关专业人员:760元/人(含报名费、考前辅导费、考核费、评审费等)。二级:960元/人(含报名费、考前辅导费、考核费、评审费等)。

一级:1280元/人(含报名费、考前辅导费、考核费、评审费等)。

六、培训目标及师资

培训目标: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学员需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职业道德等内容。掌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学习接案、面谈、资料收集与预估、制订计划、执行计划、评估与结案、项目开发与管理等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基本知识,掌握接案、资料收集与预估、制订计划、执行计划、评估与结案的方法与技巧。按照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要

求,结合考试的题型,针对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授课;使考生得到全面的应试训练和技能训练,提高应试和操作水平。

培训师资: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长期从事社会工作的专家教授授课。全方位提高学员的观察、理解、判断、沟通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社会工作行政与研究、培训能力。

七、培训教材: 采用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指定推荐教材。

八、培训时间、地点:

上课时间主要利用星期1-5晚上时间或双休日集中授课。(具体开班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九、报名时间:

即日起至9月20日止(第1期)、11月20日止(第2期)。

十、鉴定考试时间:

10月16日(第1期)、12月18日(第2期)。

十一、报名地址、电话:

1、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 职业资格鉴定培训部(华师3号教学楼社会学院502室);

3.高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发展的途径研究 篇三

论职业技能鉴定在推动中职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于轶 魏耀卿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05期

2002年8月28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此,中等职业教育不但要立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立足于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把职业技能作为能力的导向,把职业技能鉴定作为教育的载体,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就业的标尺,真正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了解其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1.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分全日制学历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教育。学制3年的全日制学历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1年的全日制学历教育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短期职业培训教育主要面向社会外出务工人员、再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综合来看,中等职业教育所面对的群体分类众多,生源知识水平普遍偏低,综合职业素质普遍不高,岗位意识模糊。

2.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改革

在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这就导致了教育的脱节。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逐渐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化教学,解决脱节问题。但是,教学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它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受到办学规模的制约,受到校企合作的限制。

3.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观念

目前,社会观念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偏颇,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次一级的学历教育,只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才会接受职业教育。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从事文化、科学研究的人员毕竟是少数,多数人还是向普通职业人员的方向发展。

二、职业技能鉴定的实质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的客观测量和评价。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以职业技能为主体

职业技能鉴定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级别。参加不同级别鉴定的人员,其申报条件不尽相同。首要,需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这意味着申报人员的技能水平要过硬;其次,需有一定的工作年限,意味着申报人员要有实践经验;另外,需有一定的学历,意味着申报人员要有知识基础;最后,需有工作业绩,意味着申报人员要有职业能力。

2.以鉴定为导向

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为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它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即考试大纲)和相应教材确定的。鉴定方式分为知识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项,知识考核一般采用笔试,操作技能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操作加工典型工件、生产作业项目、模拟操作等方式。这种方式的鉴定,定位准确、明确,覆盖面广。

3.以资格证书为标尺

经过鉴定申报的审核,经过鉴定方式的考核,就可以获得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这个证书不但证明了申报者的资格,也体现了申报者的技能水平,更标志着申报者职业能力。

三、职业技能鉴定的意义

1.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就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素质不高的问题,职业技能鉴定不失为一个良策。职业技能鉴定本着以职业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基础、职业道德为本的理念,使学生不但了解从事某项职业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而且懂得应学习哪些理论基础知识。由此,职业技能鉴定一方面明确了学生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职业技能的认识,还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性、实践性。

2.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摒弃了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化教学。这种教学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基础的,职业技能鉴定恰恰与其吻合。其鉴定标准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即考试大纲)和相应教材来确定的,这可以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标杆。

3.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劳动就业

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技能鉴定的体现者,是具备职业技能水平的衡量者,是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证明。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除了获得学历证书之外,还应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它是通向劳动就业的一个通道,是劳动就业的必要条件。

4.高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发展的途径研究 篇四

谈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提升高职技能鉴定效能

作者:洪列平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8期

[摘要]文章从分析高职技能鉴定工作中网络信息化的现状入手,认为当前网络信息化平台存在很多不足,并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具体办法,为高职技能鉴定工作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和网络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网络信息化平台 技能鉴定 现状 措施

[作者简介]洪列平(1962-),男,浙江黄岩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考试鉴定中心主任,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工作。(浙江 宁波 315012)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69-0

2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对信息传播选择、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各项工作的成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也不例外。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十几年以来,成绩斐然,截至2006年末,全国共有近7000万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有7957个,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16.2万人,质量督导人员3841人。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而信息化工作滞后正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影响着整个鉴定工作的发展进程。国家相关部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可是由于此项工作开展较晚、投入不足、缺少专业人才,特别是人们对网络信息化重要程度的认识不够以及开发、利用的程度较浅等原因,网络信息化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手段,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推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可以说,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运用的水平,直接影响到鉴定工作的成效和发展态势。

一、技能鉴定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利用的现状

网络信息化平台如此重要,那么目前状况如何呢?首先是建设情况。据了解,目前,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的业务范围涵盖国家职业标准、国家题库运行管理、鉴定管理、质量管理、信息采集与统计等业务领域。同时,搭建了鉴定信息交流平台,“OSTA”成为鉴定工作门户网站,主要提供业务管理、业务信息公告和业务咨询。各省市职业技能鉴定网站和相当一批高职院校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网站,并开始使用一批专业应用软件,如职业技能鉴定的考务管理系统、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统一报名录入器及电子商务师报名录入器等。应该说,网络化资源已经逐步形成。但它的使用情况和成效又如何呢?实际表明,网站建设和实际的鉴定工作脱节,网络信息化工作仍然无法满足现实工作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不能满足高职教学改革的需要。在高职教育中积极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必须将技能鉴定内容融于高职教育之中。首先,专业教学中应导入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使专业教学内容涵盖行业或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其次,要解决学历层次与职业技能鉴定等级的对应关系问题。第三,要向专业推荐与其核心能力最贴近的职业资格证书。一个专业可能对应多个不同的职业岗位,应提供与专业核心能力紧密联系的1~3个工种的资格证书供学生选择。目前,现有信息化平台公布的国家职业标准、国家题库内容无法满足现实需要。随着职业资格证书范围的扩大,开展鉴定的职业(工种)也在逐渐增加,但试题开发滞后,已经对扩大鉴定面产生了不利影响。现在国家题库只有50个通用工种的试题,个别(职业)工种操作技能考核只有一套试题,而批准开发试题也只有三十多个职业工种,题库资源严重不足。

2.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开展社会鉴定工作的需要。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瞄准市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体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也体现了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这项工作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高职院校的“造血机能”。但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技能鉴定工作又面临着缺少公众信息平台的支撑的难题。例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网站和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网站虽然公布了职业院校的鉴定工种,但无法组织考生来学院进行技能鉴定。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技能鉴定网站——信息化公众平台支撑系统。

3.不能满足技能鉴定科学和规范的需要。由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其主要特点:一是培训人员类别多,有职业学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企业单位在职员工以及其他社会从业者;二是参加技能鉴定的工种多;三是劳动管理部门要求上报的材料也多,如培训申请表、培训合格人数统计表、职业技能鉴定成绩表、职业资格证书发放表等,每份表格均要求一式三份,并且数据上报时间紧,在培训与鉴定结束后七天之内就必须上报。工作实施部门在完成上述工作时,传统的做法是在短时间内抽调大量的工作人员进行突击加班。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鉴定人数多,工作中难免出现各种数据统计和各类报表填写错、漏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培训鉴定工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难以得到保证。目前的网络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水平还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化平台解决的重要问题。

4.只注重个别系统的应用,忽略整个系统和“前台”的需求。“前台”就是我们所说的公众信息平台和资源信息平台,“后台”就是工作网平台。鉴定工作要树立面向公众、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信息化工作是提高鉴定工作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后台”应该为前台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目前的鉴定信息化工作中,只注重个别系统的应用,忽略整个系统和“前台”的需求,使信息化工作脱离了基础,失去了活力与动力。例如,在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查询平台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较多假冒的职业资格证书,一方面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在职业技能鉴定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漏洞,使造假者和投机者有了可乘之机。而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网站上设置一个全国联网职业资格证书查询通道,为大家特别是用人单位提供职业资格证书识别的平台,但现有的信息平台还难以做到。

二、加强建设和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提升高职技能鉴定效能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呢?我们建议从两个层面着手解决:

1.意识和宣传问题。必须提高和统一各级相关鉴定工作机构人员对信息化平台应用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宣传、培训、强制使用等措施,提高信息化平台的利用率和应用技巧。同时,加强面对社会公众的宣传,让需要鉴定的人员更多地了解信息化平台的功用。只有大家都重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用和不断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2.具体应用方式问题。也就是是技术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要发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网资源信息平台的作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网提供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试题库样本及培训教材,实现系统内、外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实时共享。通过搭建服务鉴定机构和服务群众的双向服务体系,形成决策服务的参谋机制和为群众服务的信息传导机制。首先,应该实现院校设置专业和国家职业名称对接。院校的专业来源于社会的需求,它是在综合了岗位、工种等现实要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归类后得到的。职业是在对社会的工作类别进行定位划分后得到的,它包含了工种和岗位。因此,专业、职业都来源于社会,都以一定的社会需求为基础,对两者进行统一规范完全是有可能的。其次,要实现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的整合与开发上将专业主干课程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把学历教育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相互融合,把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要求引入到教学中,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就业,而且对职业院校的发展也将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内容有了网络的支持就变得容易操作。学生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感兴趣的内容,了解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试题库样本及培训教材,明确学习目标,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最感兴趣的鉴定工种进行学习和鉴定,取得多本证书,为就业打好基础。

第二,建立和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网——公众信息平台,直接服务社会公众。由于公众信息平台是以网站形式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中,而在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访问网上技能鉴定公众信息平台。这就促使鉴定机构和考生可以随地登录公众信息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发布与查询,信息由网络服务器进行处理并完全通过网络进行传送。这可以大幅度提高双方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是对传统的“有形”服务平台的一种重要补充。例如,我们可以开设在线讲堂和课程录像点播,使有限的师资力量在网络上得到无限延伸。同时,公众信息平台开辟鉴定公告、工作动态、证书查询等功能,具有方便快捷、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和贴近群众需求等特点,克服了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可以为考生和鉴定机构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这样,公众信息平台就会吸引更多的鉴定机构和考生参与进来,形成良性循环,也扩大公众信息平台的影响力。

第三,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网——办公自动化平台,提高技能鉴定工作的管理水平。技能鉴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时间紧、层次多、数据量大、涉及面广、数据处理方式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技能考核与鉴

定工作复杂、繁琐。为了满足技能考核与鉴定工作的管理需要,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开发、创新技能考核与鉴定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技能考核与鉴定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技能考核与鉴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可以完成技能考核与鉴定报名、管理、查询、报表、存档工作,以及学生技能档案管理、查询、报表工作。这种考核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减少了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加强学生双证工作、技能考核与鉴定工作的统一和规范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注重个别系统的应用,更要重视整个系统和后台的应用。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的原则,建立覆盖全国的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工作领域的工作网络系统。采用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部、省、地(市)、所(站)四级平台组成的、运行于互联网上的远程在线协同工作系统,涵盖国家题库、考务管理、信息统计等业务领域,构建和完善实时互动、公正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全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平台。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可以实施的工作项目。高职技能鉴定最大的特点是需要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企业生产第一线,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我国目前普遍存在设备、实习基地欠缺的状况,同时又出现设备、实习场地浪费的现象,为了提高教学设备设施建设和利用率,节约开支,可以考虑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例如,以某区域网站为基点,连接本地相关学校、认证机构和企业,把各处的技能实训和鉴定场所、设备等资源进行共享,可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利用率,缓解实训和鉴定的难题。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职技能鉴定工作的效率,可以整合社会资源为鉴定工作所用。这是一条加快鉴定工作进程、提高鉴定工作水平的良好途径。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和各省、市、高职院校在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运用方面的不断提升和深入,我们相信,高职技能鉴定工作在不远的将来会得到根本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单强,赵一标.我国职业技能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

(30):50-51.[2]张玉梅,王波.利用高职院校资源,推进职业技能鉴定[J].辽宁高职学报,2006

5.高职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发展的途径研究 篇五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工作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上海,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更加注重通过休闲娱乐锻炼来放松心理和促进身体健康。因此,体育休闲娱乐健身产业逐渐变的举足轻重起来。但当前正缺乏大批的具有管理、培训和指导能力的人才来促进此行业的发展,意味着高校应该加深了解,培养怎样的人才来适应这些岗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应该学习些什么技能来使自身能够胜任一些企业需要的岗位,并进行自我完善。

1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共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87份。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上海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职业选择现状

近几届社会体育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较分散,岗位主要为:教师、公务员(以警察为主)和街道工作人员、经营性健身场所以及体育用品销售及咨询公司、体育拓展培训公司,还有一部分自由职业者和待业者。其中就职于学校、经营性健身场所以及体育用品销售及咨询公司、体育拓展培训公司的毕业生数量占比重较大,分别为39.50%,8.00%和14.43%。总体来看,有61.93%的毕业生从事了与社会体育相关的工作,其中约六成选择了体育教师职业。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38.07%)从事与体育无关的工作。

2.2上海市中小学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程度

据数据反映,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口达到30万,上海市的教师空缺尤为明显。从各中小学得到的.信息反馈了解到,对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各中小学还是有一定程度的需求量。但这仅仅是对代课老师的需求,由于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无教师资格证,所以大部分并不能继续在中小学里从教。且从届开始,全国采取教师资格证统考制度,师范类专业毕业后也不颁发教师资格证,这代表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也将和社会体育专业一样,面临着毕业后没有教师资格证,无法进入中小学任教的尴尬场面,这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在教师岗位上与其将有同等的竞争力。

2.3相关体育产业公司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程度

根据据企业访谈,以及在上海优客策划素质拓展公司实习期间,亲身体验了解到,社会上得到一些体育咨询公司、素质拓展公司以及体育用品销售公司,虽然近几年取得较为快速的发展,但随着类似公司企业,团体组织的增加,竞争压力正在逐步增加。因此,对于从业者的要求增加,虽然就业岗位还存在较大缺口,但对于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提升自身能力。这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支持。

2.4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的重要因素

如今由于高校的扩招,生源大面积提高,而相反的,生源质量随之下降。一部分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达不到成为一名体育类专业学生的要求,导致在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并不能很好地驾驭。因此专业技术能力的缺乏导致了应聘时专业素质不够硬,从而就业难度加大。此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对毕业后的期望值过高也影响到了其毕业后的就业顺利度。此外,社会体育学生的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理论知识水平状况也令人堪忧。因此,毕业生的个人竞争力的高低水平是影响其就业率的一大重要因素。

3结语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加,社会上的相关岗位无法容纳过多的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并且社会对毕业生专业技能的需求期望值超过了毕业生本身的能力;高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降低,同时伴随着的是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没有在大学四年中重视自己专业技能的达成,也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导致面临毕业无事可做;大学毕业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造成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

参考文献:

[1]刘驰骋,唐金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研究———社会需求为导向、微格培训强技能[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48-50.

[2]袁丽.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8):22-30.

[3]黄瑞霞.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0(03):43-50.

上一篇:外贸英语函电精品课程下一篇:小学生德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