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和旋转》教学反思(共14篇)
1.《移动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一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城东示范小学 毛爱玲
《平移和旋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结合生活经验和事例,学生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及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设计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对生活中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感知平移和旋转,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这两种运动的表象。学生对平移、旋转的理解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平移、旋转现象,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生活化。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选取学生熟悉的、丰富有趣的生活实例——走路、转圈直观地导入平移与旋转。同时,选取能让学生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直观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平移与旋转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学具表示平移、旋转,充分调动学生头、脑、手、口 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接着,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感知的经验,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具体实例,并判断日常日常生活中物体平移与旋转现象,以加深对平移及旋转的理解。学习完这一环节,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中巧妙突破平移距离的难点
平移距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平移距离时,从建构主义观看,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因此,我注意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小兔搬家的故事情节,引出认知难点——小房子到底平移了几格?这样的预设,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学生的讨论。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起学生的重新思考。但欠缺的是怎么样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图形上点或线的移动.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后,再引导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最后进行验证,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究——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探究的方法。我想这样能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
三、让数学知识“活”起来,让数学学习“动”起来。
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为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概念,我设计了“用手势或姿体语言表达自己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创 造符号表示平移和旋转”、“利用方格纸数平移格数”等操作性强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深刻地建立起平移和旋转的数学表象,从而真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活”起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动”起来。
四、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最后教学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一环节中,没能深入的思考怎样学生才能很好的掌握画法。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很多孩子学习这个内容有难度。为了让学生掌握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在教学中我应该让学生讨论要知道平移几格,你是看的哪里?怎么确定的?通过多个图形的练习让孩子们感受到要确定平移几格,应该先在要平移的图形中确定一个点或者一条线。再在平移后的图形中找到相应的点和线,数出对应的点或线中的方格。如果要画平移图形,也是先找到对应的点和线,画出点或线后,再画出整个图形。虽然学生在集体练习时都能较好的回答出平移的方法,正确数出方格数,但是通过测试,我发现平移仍然是难点。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当时能够只提一些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说说准备画的想法,或者教师画一步学生跟一步。也许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画法。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要上好一堂课是很不容易的,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还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重新组织教材,重新建构教学过程。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中还要多下工夫,一堂好课还是需要多研,多磨!
2.《移动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二
首先启动Flash,选择创建新Flash文档,然后将第一层重命名为“题”,在第一帧上使用“文本工具”输入问题,用“线条工具”绘制几个不同大小不同方向的角。(如图1所示)
在插入菜单选择“新元件”,插入名称为“点”的影片剪辑元件,在影片剪辑的中心位置绘制一个红色的小圆点。同样,插入一个名称为“量角器”的影片剪辑元件,将它的第一层重命名为“量角器”,在第一帧上绘制一个量角器。注意,一定要把量角器的圆心与影片剪辑的中心对齐。这样,才能保证旋转量角器时以圆心为中心转动。在“量角器”元件里插入一个新层将其重命名为“点”,从库中将“点”影片剪辑元件拖动到量角器的一角上。(如图2所示)
单击选择红色圆点,在属性面板中将实例名称命名为“b”。(如图3所示)
选择实例“b”(小红点),右击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命令,然后在“编辑”菜单中选择“粘贴到当前位置”,选中这个新的小红点,在属性面板中将其命名为“a”。这样,实例“a”和实例“b”两个小红点正好重合。右击选择“粘贴”命令,又出现一个小红点,将其拖动到量角器的圆心上,并在属性面板中将其命名为“o”。
返回主场景,新建一个图层将其命名为“量角器”,从库中将“量角器”影片剪辑拖动到舞台上,并在属性面板中将其命名为“ljq”。(如图4所示)
双击量角器, 打开“量角器”影片剪辑, 在第一帧上添加如下语句:
拖动量角器上的小红点,量角器便可以圆心为中心自由旋转了。下面,我们还要让它自由的移动,只需给它添加几句用于拖动的语句。为了不与用于旋转的小红点相互影响,将用于拖动的语句放到按钮上,操作如下:
在“量角器”元件中新建一个图层,将其命名为“按钮”,绘制一个比量角器稍小的半圆。(如图5所示)
选中刚画好的半圆,按F8将其转为名为“按钮”的元件,双击按钮将其打开,在“按钮”元件中将第一帧拖至第四帧,让前三帧空白,这样在播放时按钮就不可见了。
返回到“量角器”元件,在刚做好的按钮上添加如下语句:
3.《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篇三
在教学《平移与旋转》这一课时,我各角度地考虑了它与计算机网络的联系,主要就以下两方面着力加强教学效果。
一、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在这种模式下,计算机作为指导者,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再把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了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
对于“平移与旋转”的教学,传统教法很难让学生发现其规律,使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计算机,可以将教材上静止的“运动轨迹”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运动,而且是由人来掌握的运动。比如,三角形要向右平移六格,用动画的形式,将其三个顶点一格一格移动,然后用线把点连起来的全部过程清楚地展现出来。图形的运动实现了人为的控制,可以运动,可以暂停,顺利地突破了“对应点”这个教学难点。又如,在探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用边的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长”和“宽”的特点,一目了然地“对边相等”的概念渗入学生的大脑,使其探索的过程变得形象生动,很容易接受。
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应注意,计算机的演示只能是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教师应恰当给予提示,结合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形成正确的理解。
二、利用计算机复习巩固
在课后,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巩固和熟练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课件不仅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图像,有些还有语音解说和效果音响,图文并茂,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它能够补充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加强概念的学习。交互性、及时反馈和足够耐心的优点,使得数学辅导课件非常有用。
在教学完“平移与旋转”后,我从网上找到了与之相配的练习课件,让学生在计算机房进行个体练习。它分为“看一看”、“画一画”和“评一评”,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需要练习的内容,并且计算机即时对其操作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的巩固方式,明显要好于在作业本上画出来。由于三年级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很短,在操作上存在许多困难,受到能力限制;高年级学生用这样方式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教师可以即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4.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四
“平移与旋转”是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的教学资料,这个资料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种很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体验、理解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进而透过区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或旋转运动等学习活动。在教学这部分资料时,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选取了开风扇、关门、擦黑板、移动粉笔盒、时针和分针的旋转等许多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现象中感受平移和旋转,体会到原先数学是这么地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2、让学生观看书上的主题图,看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杆徐徐上升、直升机起飞时的螺旋桨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的画面,结合讲解,,对“平移和旋转”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明白“平移”的特点是:直直的,方向不变;旋转是围绕一个点做转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3、透过辨析平移和旋转现象,寻找自己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举出的例子如:汽车行驶是平移现象,而方向盘的转动却是旋转现象等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
4、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能够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大部分学生都是向前走几步表示平移,把手臂使劲地晃几圈表示旋转,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手挽手向前走几步是平移,然后一个学生不动,学生围着他转了一圈是旋转。做这些动作时,学生很感兴趣,虽然教室里乱哄哄的,但是能够看出学生已经明白了平移和旋转本质的不同。
5.《平移和旋转》优秀教学反思 篇五
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之后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从运动变化角去探究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其普遍存在性。通过本节课,我有了以下两点思考:
一是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二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6.图像的翻转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六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画图程序里的图像的“翻转/旋转”功能,针对的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课程要求中,对于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要对画图程序里的画图程序里的“选定”“任意选取范围”工具和复制、粘贴、移动、缩小、放大等功能需非常的熟练,这节课的新内容要用到这些功能,半个学期的学习已经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第一: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形启发学生什么是对称物体,让学生初步了解对称,同时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对称的特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对称王国”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通过让学生观察美的图片,感受对称美,同时巩固学生关于对称的概念,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
第二:在新授第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在画图程序中,画对称图形时,简单的“复制”、“粘贴”并不能完成绘图。接着给学生操作演示画蝴蝶,完成“图像”―“翻转/旋转”―“水平翻转”。接着再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完成飞机的绘画,提示学生在图像下拉菜单中“水平翻转”的下面一项是“垂直翻转”,由学生自己思考,加深了同学们对于这步操作过程的印象。真正发挥同学学习的能动作用,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师演示之后,留几分钟时间给学生练习,演示与练习相结合,利于学生掌握学生内容、提高学习效果。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会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任务,鼓励这些学生给这些图形加上美丽的颜色或线条,大胆的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的创新是本节课的亮点,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绘画,画出自己的心中所想,梦中所见。
第三:在讲授第二个知识点“旋转”时,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先演示旋转能够得到什么图形,旋转三个角度与原来的图形放在一起会得到什么图形,接着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告诉学生只要设计的好基本上所有的图形都可以旋转,得到奇妙的图案,这个时候学生一定跃跃欲试,在创新的过程中掌握“旋转”功能。
第四: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随时展示学生优秀作品,这样既能鼓励学生,也可以激发其本人与其他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良性竞争。
第五:总结时,我用课件展示了“水平翻转”、“垂直翻转”、“旋转”等功能的其他用法,令学生加深印象,创造生活中之不可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想象。
7.《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篇七
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的特有优势, 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 促进了学生多种感官直接参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本节课的整合点有:①利用动画播放游乐场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②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的生活素材, 把教学重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③通过信息技术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找对应点、对应线突破难点。④利用实物展台, 直观展示评价学生。⑤播放视频, 帮助学生感悟新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1~43页的内容, 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 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物体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 而作为新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 教材利用一些典型实例帮助学生认知平移旋转现象, 在观察对比中体会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点, 引导学生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运用, 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平移和旋转知识奠定基础。同时, 本节课也是为今后学习平行线等几何知识做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 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 更无法想象, 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因此, 教学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使学生了解什么样的现象是平移, 什么样的现象是旋转。然后联系生活,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生活事例, 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 结合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通过动手操作, 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究学习活动, 能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体验到成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 能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
师:小朋友, 老师今天将带你们到游乐园去看看, 仔细观察, 每个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 并汇报观察结果。
2.丰富感知, 理解平移和旋转
(1) 师: (出示例1、例2) 图中画的分别是什么, 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示使学生了解什么现象是平移, 什么现象是旋转。)
(2) 发现特征。 (利用课件展示)
师:平移现象有什么特征?旋转现象有什么特征? (生:平移是沿直线运动;旋转是以一个点为中心进行运动。
通过观察, 使学生能辨别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3) 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 再在全班讨论各小组所举的例子。
3.实践操作, 探求新知
(1) 初步感知。
师:为了奖励大家, 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计算机演示搬家平移过程) 。请大家思考, 谁经过的路程长呢? (学生猜测提不同的意见)
(2) 教学图形的平移、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学习画平移图形。
a.出示例题, 移一移, 说一说。 (计算机演示过程: 突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 箭头表示什么?虚线图形表示什么?实线图形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箭头表示向上平移, 实线图形表示原来的位置, 虚线图形是平移后的图形)
请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从整体图形说, 也可能提到找对应点) 。观察这三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 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 是的, 一个图形平移后, 每组对应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教师在方格纸上向右平移, 把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 使学生通过观察, 了解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大家再看一看, 这个图形的形状、大小有没有改变? (生:图形平移只改变位置, 不改变形状和大小。)
b.让学生自己把其他两种情形填完整。同时进一步巩固练习, 提问:最右边的房子向哪个方向移动多少格就回到原来的位置了?
4.巩固应用, 深化理解 (在习题纸上完成, 用实物展台展示)
(1) 画一画, 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画“—”, 是旋转的画“O”。
(2) 做一做, 练习十的2、5。
5.感悟平移和旋转的价值、课后小结
师:平移和旋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工程师利用平移和旋转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奇迹! (播放“上海音乐厅平移”平移视频) 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现在老师最想知道的是, 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生汇报)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通过开放式教学, 让学生在主动自由的探索、自学、发现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应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平移和旋转》这一课中我感受到借助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信息, 丰富教材内容, 可缩短了时空距离, 把远方的东西呈现在学生眼前, 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 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 促进了学生多种感官直接参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教学过程, 从而缩短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这样的课堂, 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它需要注意:①教师要有足够的能力来组织管理、驾驭课堂, 能比较好地做到收放自如;②如果能更好地及时交流并反馈就更好了;③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很繁杂, 教师需要下的工夫很大。
同时我思考可以试着引入其他软件来增加整合的层次, 如可以尝试着引入《几何画板》与小学的几何知识整合, 或是利用电子白板, 从而增强整合的交互性与实效性。这个问题还需更进一步深入的思考研究与实践, 总之, 要不断学习, 提升自己, 实现教学相长, 师生共赢。
我坚信:信息技术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把数学知识“用”起来, 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 让我们的教学精彩起来!
评委点评
首先, 我非常赞赏设计者把这次学习放在了“游乐园”中。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我总觉得每一个小朋友应该都有过游乐场经历, 因此这个场景是源于孩子现实生活情境的;二是因为游乐园里确实有好多“平移”和“旋转”的游戏项目, 更重要的是, 游乐场还有一些“又转又移”的项目会成为课上很好的讨论焦点。
其次, 值得肯定的是设计者还关注到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并让孩子们在小组讨论中辨析, 很是接地气。这也让我想起了前些年和同事一起讨论“平移和旋转”时的情景, 当时我有一个几近玩笑的建议——“画作业”:就是让孩子们画一画家里的平移和旋转, 然后往展台上一放去讨论, 说这就是最好的“整合创新” (事实上是我实在想不出所谓的创新方案) 。但后来孩子们的作业却异乎寻常的精彩, “拉窗帘”、“旋转的门”、“移门”、“卷笔刀”、“钟表”、“订书机”、“剪刀”、“门把手”……孩子们画下的这些身边的“平移”和“旋转”五花八门, 有对也有错, 但就在这种对对错错的反复讨论中, 引导他们逐步清晰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当然, 我谈论这个案例的另一个目的是想告诉大家, 有时候孩子身边的人、事、物也许就是最好、最真实、最亲切的资源, 我们不一定要舍近求远, 也不必总是想着如何猎新猎奇。
再次, 在实践操作环节, 信息技术手段恰到好处的使用, 把原来一个个具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逐步抽象出它们的科学概念, 尤其是关于对应点、对应线的直观展示, 对解决问题帮助甚大。或许, 这个环节大家都会有类似的设计 (针对例题的设计极容易类同) , 但这也确实是最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后一点, 我认为“上海音乐厅平移”视频的播放颇有必要, 虽然我总是忠告老师们课上要谨慎使用视频, 但这里的应用, 让知识的力量得到了具体而清晰的印证。为此, 我们“浪费”几分钟时间是很值得的。
8.《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篇八
《平移和旋转》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1~42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通过探究,让学生发现和体会: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或一条线的平移过程。
【教学内容】
课本第41~42页《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确定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距离,并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演示,并经历观察、操作、合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究的情形下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成功体验,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感知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结合方格纸对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确定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距离,并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练习题卡、小房子图片、彩笔等。
【教学策略】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要的教学策略有: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拓展应用;运用媒体,整合资源;自主小结,体验成功。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认识新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
生:米老鼠。
师:上周末,米老鼠去了一个地方,它玩得可开心了!你们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游乐场设施动画)
2.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3.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特征。
学生将小火车、滑梯、缆车的运动分为一类。
师:我们把像小火车、滑梯、缆车这类沿一条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板书:平移)。
学生将摩天轮、旋转椅、风车的运动分为一类。
师:像这样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板书:平移和旋转)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现象?
指名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师出示平移和旋转图片,学生判断。
小结: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那么平移和旋转在运动时各有什么特点呢?
二、操作实践,自主探究
1.引入小故事《蚂蚁搬家》。
师:米老鼠玩了一整天,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两只小蚂蚁搬家,它看到两只小蚂蚁一只在前,一直在后,心想,前面的那只小蚂蚁好累啊!同学们米老鼠的想法对吗?你能说一说这是为什么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2.学生猜想:哪只蚂蚁走的路长一点?
3.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利用方格纸和小房子图片,操作验证上面的猜想。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在练习纸的方格图上动手数一数、移一移、画一画。验证哪一只小蚂蚁走的路长。
4.汇报验证方法和结果。(生投影演示)
(1)引导学生找平移前后的对应点、对应线。(板书:找对应点、找对应线)
(2)引导学生归纳数格子的方法:两间房子中间隔了几格,再加上房子本身占了几格,就是房子平移的格数。(板书:平移的格数=图本身格数+间隔数)
(3)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小房子的平移过程。
5.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数哪两个对应点之间的格数都是相等的。
(1)教师课件演示(找对应点、对应线),同时说明,像这样小蚂蚁走的起点和终点的两个点就叫做对应点。用同样的方法找到后面的小蚂蚁经过的路线。
(2)得出结论:要知道一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准物体上的任意一个点(线)的对应点(线),数一数这对应点(线)移动了几格,那么这个物体就移动了几格。还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平移的格数=图本身格数+间隔数)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知道了平移一个物体,不但要知道平移的方向,还要知道平移的距离。而且平移后的物体形状、大小没有改变,只改变了位置。
三、活动体验,寓练于乐
1.数一数。(课件出示小鱼向左平移的图片)
师:数一数小鱼向( )平移了( )格。
指名判断后教师演示:(1)小鱼向左平移7格。(2)找对应点平移。
2.数一数、填一填、画一画。
(1)小房子分别向右、向下、向上平移了几格。(2)画出向左平移6格后的小房子。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9.《移动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九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学习阶段全新的学习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和图形》这一模块中的一个内容,我认为一个人深刻的学习在于把学习到的理念体现在外化行为中,并及时反馈自己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这一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来反思一下:
创设数学情景。数学情景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平移和旋转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逐步实现对数学概念和方法意义的建构。让学生在情景中,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从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于是我让学生判断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使其更深刻地认识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并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属于平移和旋转的,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2、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平移和旋转,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使人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这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基础,而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就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平移和旋转,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也应该有一种切实的`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也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因此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空间知觉认知发展的特点,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
3、注重动手操作。心动不如行动。通过让学生把制作的纸风筝和玩具车带到教室来直接玩玩,不仅满足了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而且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10.《移动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十
3、利用上面总结的“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数图形上某组对应点移动了多少格” 这个方法和“平移前后的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只有位置改变”这个特点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
通过上课以后,我也发现了这节课中的不足之处:
1、教学节奏还不够紧凑,在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上,前2个环节的时间过长,使得在教学第三个环节时过于仓促了,学生没有得到充分地练习。
2、数格子移动图形是难点,尽管总结出了方法,但学生还是有错误出现。
3、准备不够充分,使用课件出现了错误。
4、学生学习不太积极,学习气氛不够浓厚,口头表达能力差,要加强训练。
11.《移动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十一
曾有位互联网大佬说过: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改变是渐进的, 它的价值在于撮合交易。交易能否撮合成功, 最本质的秘诀是降低成本, 成本越低, 交易就越容易达成。“互联网+”行业的代表阿里巴巴、淘宝或是天猫的成功, 无疑正是通过借助互联网降低了交易成本[1]。类比医疗行业, 借助互联网技术及各个信息多平台的发展, 我们可以很直接地透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享, 这也会使收集与分析医学的临床资料更快、更广泛、更准确的进行运作[2]。借由此优势, 医疗服务系统可以提升为智慧医疗服务系统, 可以提供更多的医疗照护、提升医疗照护品质, 最重要的是, 可以降低医疗服务系统的成本。
医院现代化与信息化是紧密相关的, 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医院现代化发展, 提高了服务水平, 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更是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广泛、高效的帮助[3]。为推进医院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质量,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整合多平台信息服务资源,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 以改善服务、便民利民为目标, 探索并建立医院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构建模型, 通过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管理和服务医院员工方面, 除了使用最普遍的办公室自动化OA系统外, 更开展了临床数据中心 (CDR) 和集成平台建设, 更好地支持临床诊疗、质量监控、运营管理以及临床科研, 促进医院在医、教、研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在服务患者和优化就医流程方面, 微信、微博的开发和利用也展现除了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强大优势[4]。
1医院介绍及病患情况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以下简称:儿中心) 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00亩, 总建筑面积约8.4万平方米, 规模床位1000张, 实际开放床位604张, 重症监护床位数配置占总数的1/5, 目前年门急诊总量约150余万人次。2010年, 儿中心成为国内首家通过JCI国际医院认证的儿童专科医院。2013年顺利通过JCI复评审, 成为首个通过JCI教学医院的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拥有多个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势特色学科。心脏中心是国内建立最早、全球规模最大的小儿先心病诊治中心。心脏手术量每年逾3700例, 心导管术1400余例。在国内率先开展大血管调转术、先心病合并气道狭窄根治术、双调转手术、儿童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以及胎儿心血管超声、核磁共振检查等多项新技术并在全国推广。儿童血液肿瘤中心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诊治中心, 每年收治新发白血病及肿瘤病例450余例, 累计完成各类疑难重症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近500例。儿童保健 (发育行为儿科) 专业是我国该学科领域的发源地之一, 近年来学科在注意缺陷多动症、孤独症等发育行为儿科疾病率先进行了医教结合干预模式, 同时团队在铅中毒、新生儿听力筛查和儿童睡眠健康项目中有效实现了科学研究向公共卫生政策的转化, 获得了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根据儿中心年报数据中分析患者情况。从患者是否是本市居民分析, 院就诊的门诊患者中, 上海本地患者家族约占45%, 而外地患者占65%;在住院患者中, 本地患者约20%, 外地患者约占80%。从年龄结构上分析, 小于5岁以下患儿占80%, 大于5岁的大龄患儿约为20%。
从患者对就诊体验来看, 因为儿中心接诊的绝大多数是年龄小于5岁的小婴儿及低龄幼儿, 因此, 这些患儿无法直接表达对就诊的感受, 相关信息反馈是从家长处获得。同时, 低龄婴幼儿也无法独立学习使用信息设备, 因此医院在设计信息服务平台时, 多数以考虑家长的角度为主。
2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的实践
2.1临床数据中心 (CDR) 和集成平台建设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历经三年, 在各临床一线医务员工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 以临床数据中心 (CDR) 和集成平台建设为重点, 对既有的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改造、增强或替换, 建立基于面向服务架构 (SOA) 的松耦合设计, 以灵活地支撑业务创新和扩展;同时在平台基础上, 大力开展面向临床、管理和科研的应用建设, 充分发掘医院数据资产的价值, 建立精细化管理, 促进学科建设, 主要推进的工作有:
1.部署了基于SOA设计和临床数据中心 (CDR) 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帮助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和交互;
2.临床数据仓库 (CDR) 汇集全院医疗数据, 可以单个病人为中心提供360度统一视图, 帮助医生快速、便捷地浏览病人信息;
3.基于平台的运营分析和质量监控系统提供了全面的绩效分析和质量管理体系, 为职能部门建立基于PDCA的管理闭环提供了工具和抓手;
4.建立结构化病历文书和闭环的医嘱管理流程, 将流程管控节点嵌入到工作流中, 帮助医生确保病人安全并提升效果;
5.建设单病种数据仓库, 促进临床科研和知识管理, 开展多中心科研协作和人口健康管理。
临床数据中心 (CDR) 和集成平台项目实现了数据汇集和挖掘利用, 医疗数据资产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可以更好地支持临床诊疗、质量监控、运营管理以及临床科研, 促进医院在医、教、研各方面的快速发展[5]。
2.2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即是改善患者体验。基于信息平台的建设, 患者享受更多互联网就医体验和便捷就医服务, 这也一直是儿童医学中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6]。医院先后开通了儿中心APP, 微信公众号, 支付宝服务窗等多个相关移动应用平台, 不断在智能就诊服务中为患者提供更多入口。
2.2.1自主开发官方APP——预约挂号、实时叫号、智能导航、信息查询轻松搞定
“如何让候诊变得更为轻松”一直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为病人考虑的问题。有了信息平台的构建, 可以依靠信息技术来解决暂时无法打破的空间局限问题。2015年2月,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在上海儿童专科医院中首推“儿中心掌上医院”APP移动医疗服务模式, 患者们只需通过手机下载“儿中心掌上医院”APP应用软件, 就能获得预约挂号、智能叫号提醒、检验报告查询、360度全景导航、智能导医等服务, 甚至可以在手机上整理出自己的健康档案。
利用“儿中心掌上医院”APP, 用户指尖轻点之间, 就可预约到两周内的专家门诊;轻松了解各科室实时叫号情况、查询检验、检查报告等操作。特别是“智能叫号”功能。一方面可以查询诊间排队的情况, 另外一方面, 当排队序列快轮到患者就诊时, “智能叫号”功能还会主动提醒患者, 以免错过就诊。
“360度全景导航”功能是“掌上医院APP”的另一个特色。用手机屏幕就能看到医院实景, 即使是初次来院就诊的病人, 也能轻松找到所要前往诊室的位置。另外, 该款APP还可以详细地记录绑定用户的就诊、检验、检查全记录, 形成了一份用户个人的健康档案, 这将为将来更好地实现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相互转诊提供依据。除此以外, “掌上医院”还具备就医指南、医院公告、健康课堂、费用查询以及满意度调查等功能。
2.2.2就诊区域覆盖公共安全Wifi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 医院应全方位接入互联网, 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多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服务。儿中心在门诊区域为患者提供提供免费Wi-Fi, 用户在注册登录后可免费享用24小时的高速网络服务, 这将优化就医体验, 提高自助服务效率, 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与此同时, Wi-Fi网络服务选用的工业级设备和服务系统均已通过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认证, 且拥有公安部门认证的数据安全保护资质, 可确保用户数据安全。
2.2.3支付宝挂号支付平台
儿童医学中心除了现场的窗口挂号付费外, 通过手机支付宝也可以实现在儿中心的移动挂号。自费病人通过支付宝服务窗操作就能完成挂号收费, 医保病人通过支付宝服务窗先完成了预挂号, 取得了虚拟就诊号。到院后至自助服务机或挂号付费窗口刷医保卡进行确认, 确认后正式完成了挂号。另一方面, 支付宝扫码付费功能开通。用户在自助服务机上选择挂号或付费并刷就诊卡, 选择支付宝扫码支付方式, 屏幕显示付费二维码, 然后打开支付宝扫码即可完成缴费。如至挂号收费人工窗口, 使用支付宝缴费, 请打开支付宝“付款”显示付款码, 屏幕正对扫码设备完成付款。此举有效缩减患者挂号付费排队时间, 加强就诊流程, 提高效率。
2.2.4医院微信公众号
儿中心医院微信公众号 (订阅号) 自2014年正式上线后, 年平均发布350条, 积累关注用户5万余人。儿中心订阅号定位以关注用户为服务对象, 主推与医学进展、医疗服务、公益活动、健康科普等相关的服务类信息, 避免过多地推送医院内部管理的会议, 以增强与关注用户的互动性;通过微信公众平台, 医院全面发布门诊就诊攻略, 让公众查询服务信息更加便捷, 进一步优化了服务流程, 提高了患者就诊满意率, 深入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2.2.5院内显示屏信息发布平台
为提高医院信息发布的效率和影响力, 儿中心于2014年布局医院信息发布平台。平台覆盖全院门急诊及病房区域, 近60个显示屏幕。信息发布可统一发布, 也可分区域发布, 由党委办公室作为信息发布的总监管部门, 对信息进行制作和最后审核。该系统可应用已有模版, 快速编辑所需信息, 包括文字、图片、视频, 并在全院 (或区域) 内发布。对于突发事件、通知公告、科普宣传等宣传工作具有便捷、高效的优势。
三信息服务平台的效果与反思
3.1效果
儿中心各个信息平台稳步发展, 自主信息平台与公共信息平台并重, 多渠道提供服务。医院信息服务平台总体呈良性发展态势, 也收到不同角度的效果反馈。
以微信平台为例, 从2014年5月建立儿中心微信公众号以来, 累计已吸引了55000粉丝关注, 并被腾讯集团评为“2016年优秀民生账号”。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自媒体, 改变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 直接面向受众展开信息传播。儿中心微信公众号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对象, 采用形式灵活的编辑方式, 推送医院特色新闻、普及医学科普知识、开展互动活动;同时医院微信平台的建设考虑到当下人们“碎片式”阅读的习惯, 深化新闻内容报道、凝练科普知识精华, 使推送的内容具有更强烈的贴近性和趣味性, 同时也提升了医院品牌的影响力[7]。
儿中心在建设自身自媒体的同时, 还与主流信息平台支付宝达成合作, 正式入驻支付宝钱包的服务窗平台, 加入“未来医院”计划。目前通过支付宝付费的儿中心患者交易率已占医院付费总量的15%, 这一信息平台服务将原先平均每挂号付费次数从3次下降到2次。通过支付宝客户端, 患者可以方便地进行当日挂号 (支持自费和医保用户) 、信息查询, 免去来回奔波及大排长龙之苦, 大大提高就诊效率, 为全国各地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就医体验。目前医院正和支付宝加快接口的对接, 在不远的将来, 将实现医保卡病患的支付宝挂号功能, 住院缴费、门诊预约、门诊付费等功能。同时会与医院前期开通的手机APP, 后续的微信公众号, 实现支付宝服务窗、手机APP、微信公众号三大主流平台功能上的统一。
3.2反思
儿中心尝试以患者为中心, 凭借互联网信息技术, 多维度搭建移动服务平台。实践近2年间, 在取得效果的同时也进行反思。
第一, 由于患者性质的特殊性, 自助服务机使用率有限。分析原因, 一方面由于患者来自全国各地, 而非本地病人, 对本地医院就诊流程和移动信息服务并不了解。另一方面, 儿童专科医院接治的患儿多属于急发病, 或专科疾病, 与成人综合性医院相比, 慢性病或规律就诊患者少, 这对于养成移动自助服务的习惯有着较大的影响。我们发现, “互联网+医疗服务”在妇产专科医院的使用效果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医院最好, 这可能也与妇产专科医院患者的特殊性质有关。
第二, 提供服务更要跟进效果。儿中心在门诊区域为患者提供提供免费Wi-Fi, 用户在注册登录后可免费享用24小时的高速网络服务。然而,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当大量用户集中使用时, 网络会非常慢甚至无法显示。这一现象提示我们, 在提供网络时, 要考虑用户容量以及网络的承受量, 才能真正起到优化就医体验, 提高自助服务效率, 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的效果。
第三, 信息发布平台的监管审核问题。覆盖全院的信息发布系统可高效地发布相关服务和警示信息, 然而信息一旦发布后, 其有效期以及过期后撤除是个有待改进的问题[8]。特别是区域自管的平台中问题尤为突出。这与完善管理制度, 加大监管及自查有关。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互联网+”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加快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的同时, 也为“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医院信息化多平台的发展成为“互联网+”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主要表现, 通过使用多种网络技术应用手段能够不断建设包含挂号、预约、支付、查询、康复随访等多层次医疗过程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挑战和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就诊习惯。
关键词:医院互联网,移动服务平台,患者满意度,多平台
参考文献
[1]孙祥溢, 王任直.“互联网+医疗”重构中国医疗生态圈的现状与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6, 37 (3) :46-52.
[2]安文琛.“互联网+医疗”对传统医疗行业的影响与冲击[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6, 37 (6) :2-7.
[3]谢金萍.传统医院如何“+互联网”?[J]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2015, 6:90-91.
[4]贺昊.互联网医疗的利弊分析[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2016, 03, 04:26-28.
[5]王潇雨, 孙梦, 刘志勇.互联网与医疗还需要哪些磨合[N]健康报, 2016, 03, 07:26-28.
[6]张礼, 胡亚琼, 钮骏, 王淑, 徐艳, 徐蓓.新媒体时代医院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5, 36 (8) :29-32.
[7]毛亮.医院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对策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 2016, 01:95.
12.《移动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十二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第八周庞英萨
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如 拉抽屉、国旗的徐徐上升、螺旋桨、风车的旋转等,孩子的脑海中储存着大量的平移和旋转的具体表象,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在教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直观的演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拿一个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在课程安排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旋转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获得新知。教学中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13.《移动和旋转》教学反思 篇十三
摘要:CAD绘图与手工绘图的最大区别就是可以方便修改和重复利用,而在CAD中使用得最多的修改方式就是复制、移动和旋转。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对于一些重复使用的图形,以及一些需要调整位置和角度的图形,我们并不需要一一重新绘制,而是使用复制、移动和旋转功能来完成操作。复制、移动和旋转是浩辰CAD中进行图形修改不可或缺的工具。下面简单给大家讲解一下复制、移动和旋转的基本操作。
复制
1、单击“常用>修改”面板上的“复制”功能图标。
2、选择需要复制的对象并回车,告知软件已完成选择。
3、指定基点。复制的目的是为了将图形插入到新的位置,而插入就会涉及到定位的问题,CAD软件是精确制图软件,所有图形必需要准确无误地插入到特定的位置上。下图中,我们选择点1为基点,所选择的基点将成为复制后图形的插入点。
4、指定图形的插入点。可以看到,在指定插入点之前,复制的图形会随光标一起移动。在此,利用对象捕捉功能,我们选择点2为插入点。
5、最终的复制效果如下图所示。从效果可以看到,复制后,点1、2重合,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方便地控制复制后图形的插入位置。
此外,按Esc键可退出命令,而在退出复制命令前,可通过连续单击来实现多次复制。
移动
毫无疑问,移动操作同样会碰到定位问题,从复制操作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复制操作依靠指定的基点和插入点对齐来实现定位。事实上,移动操作的定位也是如此。
1、启动“移动”功能。
2、选择移动对象。此操作是要告知浩辰CAD,您想要移动哪些对象,框选后还需回车,通知浩辰CAD已经选择完毕,可以进入下一步操作。
3、选择移动的基点,此基点和复制操作时指定的基点类似,用于移动后图形的定位。此例中,我们选择点1为移动的基点。
4、指定插入点。我们指定点2为插入点,指定后,您会发现,螺栓会被移动,而且点1与点2发生重合。至此,我们已经完成螺栓在轴承架上的装配。
旋转
1、启动旋转功能。
2、选择旋转对象并回车。
3、指定旋转的基点。不难理解,旋转一定会涉及到旋转中心,旋转中心不同,即便是旋转了相同的角度,旋转后对象的位置也一定不相同。
4、指定基点后,随着光标的移动,您会看到,被选中的图形对象随之旋转。而且图形以上一步指定的基点为旋转中心。
5、您可以用鼠标单击以确定图形的旋转位置,也可以直接输入旋转角度。比如,我们可以输入“45”并回车,效果如下图所示。
14.图形旋转教学反思 篇十四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1
《图形的旋转》是在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全等变换,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分析、推理、交流、反馈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新知。如:让学生了解图形的旋转要具备些什么条件,即基本图形、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旋转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什么叫顺时针和逆时针,规范数学上习惯用语及用手势比划顺时针和逆时针;让学生学会看图判断旋转的角度等基本知识点。
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使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使本节课基本达到我预设的目标。具体表现在:
1、应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文化氛围。
课始,我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欣赏几组经过旋转的情景图,如在多媒体上呈现飞机螺旋桨旋转、摩天轮旋转、开关门窗等动态现象,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用手势比画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的画面,并说说它们的运动现象,是怎样转动的,让学生真实感知旋转现象,给学生更为直观,更为生动的体验,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
2、应用多媒体课件,把握知识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分析、推理、交流、反馈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新知。如:让学生了解图形的旋转要具备些什么条件,即基本图形、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旋转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什么叫顺时针和逆时针,规范数学上习惯用语及用手势比划顺时针和逆时针;让学生学会看图判断旋转的角度等基本知识点。在判断旋转角度是多少的教学中,我选择先让学生猜旋转角,然后一起来利于课件来尝试,探讨出确定角度的最佳方法,即看基本图形的多少。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下结论的学习过程,也让学生的尝试的过程中,欣赏了不同的旋转角度所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奇妙和数学的美,学生很是开心。最后是根据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来画旋转图形,刚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我就从画图的工具,画图的步骤详细地进行指导,经过我的讲解与示范,学生基本上能够画出来。
3、应用多媒体课件,实现数形结合,渗透数学思想。
在导入新课时,引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及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都使用了多媒体手段,特别是在探究图形旋转的性质时,在学生经历了实践、观察、总结后,再通过多媒体反复动动态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旋转的性质并加深印象。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不仅扣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了他们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地、轻松地、愉快地获得新知。
当然,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所有表现形式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还需要教师灵活调控。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查漏补缺、锐意创新,更加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力求把新的课程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2
图形的旋转是在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个内容,通过简单图形的变换操作,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能力。
我认真解读了教材,发现图形的旋转是指图形上所有的点都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点转动相等的角度。在初读教材后,发现图形旋转要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旋转的中心,即绕着哪一个点旋转;二是旋转的方向,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三是旋转的角度。为了突破学生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这个难点,我思考能否将静止的方格图形在学生手中活动起来,让学生看清楚它的完整旋转过程?再用“探究验证”法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操作——验证”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图形旋转的方法和关键点。基于以上思考,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实践。
一、回归生活本原——再现生活场景,感受数学魅力
旋转现象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借助“钟面上时针转动”、“风扇叶转动”、“地球的转动”、“风车转动”等生活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及其基本特征。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来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以提高他们的兴趣水平,使之更持久、更强烈。为了让学生能初步体验图形旋转的三个关键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再次利用生活中收费站道口的转杆运动场景,让学生观察“打开”、“关闭”转杆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支撑下,进行了充分的比较和发现。
二、预留教学空间——亲历操作体验,激起思维火花
为了突破学生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这个难点,我先让学生想像一下旋转后的三角形会在什么位置,再拿出三角形纸片转一转,摆一摆,验证一下自己的自己摆的位置和想象的位置是否一致,然后在画出旋转后的图形,为后面整个图形的旋转作好铺垫。课本中的旋转长方形,为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模型作为学生学习的操作材料,让学生根据要求先尝试操作,再根据操作过程把图试着画出来。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学生亲历了操作体验的过程。
三、智慧延伸——体验策略优化,感受应用价值
教学图形的旋转画图以后,告诉学生图形的旋转在我们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几次旋转后,会变成一幅优美的图案,进而启发学生运用知识自己设计一朵美丽的小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本课结束在音乐声中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案,充分感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3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开始从学生的身边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起立面向前方听老师口令,向左转或向右转,向后转等。感受旋转的度数。向左向右是90度,向后转是180度。再从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如折风车游戏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先折然后旋转游戏。同时在两种游戏的比较中初步的感知“旋转,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对旋转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现象,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与生活一体化。能够引导学生用行为或学具表示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解决了教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旋转》教学反思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旋转》教学反思。对旋转有了深刻理解。
将问题情景化、兴趣化,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探索。学生画,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他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让学生感受图形每条边的变化,每条边变化后与原来位置的角度。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的探索方法。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显现,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是还不是很清楚。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课件教学,运用几何画板向学生展示图形的旋转。
从钟表出发,通过钟表指针的演示让学生明确旋转三要素之中的旋转方向和旋转的中心点,使知识层层深入,突出了教学中重点解决的问题,把难点通过学生的实践和观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对于旋转角度的认识,让学生根据“把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把前后的图形画下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全班交流发现展示的图形不一样,制造了矛盾冲突,在这种矛盾冲突中认识了旋转的角度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当学生学习到较疲倦之时,我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设计图案”这一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将教学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欣赏不同的设计图案,在数学课中让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该如何定义?很多人包括自己在开始的时候都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义在两个层面,包括描述旋转现象和设计图形。但在实际中该以哪个为重点,特别是对设计图形的目标该定位到哪一步。对于学生来说画旋转后的图形应该还算是个难点,比如把一个三角形旋转后,他(她)可能知道旋转后的图形,但如果把它画下来却并不一定规范,如果说把这个也作为这节课的目标的话,无疑提高了教学要求,学生不一定能达到。所以我觉得描述旋转现象才是重中之重,设计后面还有两个课时的要求,放到后面重点解决。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5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第一步我让学生明确旋转的含义。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 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第二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在这节课中的教学中,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处理的比较到位:
1、以游戏的方式引入课题,学生的兴趣很高。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题,学情把握充分,引导学生发现旋转的三要素,增加了学生的成功感。
3、让学生始终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投入学习活动,是学生学的高效,学得深入,学得兴奋。
4、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与点播,注重引领学生认识和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但课后觉得还是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对顺时针逆时针的理解还是很模糊,需要下来做个别辅导。其次教学语言不够规范,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应更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6
《图形的旋转》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后,第一次教学旋转的方向和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确图形旋转的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旋转的中心,即围绕哪一个点旋转;二是旋转的方向,是按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三是旋转的角度。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第一步我让学生明确旋转的含义。让学生伸出手臂,自己感受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式,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同时,让学生起立后做一个旋转90°方向的小游戏,使学生实际感受旋转的意义。第二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第三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画一画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一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经过提示学生明白了,只要找到与中心相关的几个关键边,把它们一次进行旋转,找到对应点,再连线,最后画上小弧和箭头就可以了。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画一画等充满童趣的情景中玩数学、学数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上完后,虽然学生在画图形的旋转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自己觉得上得很“累”,特别是引导学生的过程有点“累”。
课后我也详细地分析了一下原因:就是缺少对旋转意义的深入研究。学生对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掌握得比较好,也体会到了旋转后位置变了,形状和大小没有变,但课堂教学中并没有进行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图形旋转后的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相应地旋转了这一知识点,学生无论在直观上没有形象地感受,思维更没有得到提升,感觉到这节课学生对于旋转的理解比较浅显,作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本节课已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从课内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旋转的意义是可行的,而且是很必要的。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23.1图形旋转”的第一课时,是一节概念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平移两种图形变换,对图形变换有一定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图形的变换的认识更完整。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在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中,尽量多地去发现学习的知识、方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以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设计了四个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通过动手进行数学实验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掌握旋转变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实验与数学问题在数学的起始课中应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如果课堂中一味地侧重动手实验而忽视了必要的问题解决,那课堂会显得浮躁、缺乏数学内涵。反之,一节课中如果充斥着各类的习题,那课堂会显得沉闷、缺乏数学的灵巧与生动。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8
本课通过“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启发引导,拓展思维;人机互动、欣赏图案;动手实践、设计图案;效果评价、回顾反思。”的一系列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在多次试教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成功点滴。
1、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快捷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所喜爱,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教授本课,更加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不仅可以为数学课堂创造良好的情境,还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如:大胆的设计了数学万化筒的教学环节,学生真正感受到图形旋转的美、图形旋转的奇妙。而且体现了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的完美整合。同时,也感受到只要为学生提供可行的空间,他们想象的魅力是无穷的。如: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基本图形设计图案,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无穷的,创造的图案非常美。
2、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数学问题,然后学生在电脑上操作,输入自己的答案,电脑随机演示学生的答案给予验证,实现人机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思维、培养空间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学生提出“如果旋转到图形4,你有哪些方法,”这个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尺浪的作用”,学生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学生提出“如果绕着图形4右下脚的点旋转,得到的又是什么图形呢?”当时电脑上没办法实现学生的愿望,我先表扬他爱思考,然后请他等会在设计的时候,自己用这个图形去试一试,看能得到什么图案。最后希望他长大后,能自己设计这样的程序,让数学学习更精彩。
3、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己的发现与感悟,学生知识的建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新知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先用学具操作,然后交流汇报,再通过电脑的动态演示,二者结合使学生获得图形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而且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充分感受旋转点的重要。探究点、方向、度数这三要素的作用。 4、结合学生情况,合理使用教材。如:教材有两幅图案,我只选用了一幅。根据课堂需要,删掉了第一个基本练习题,而在第二个练习题里增加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把生活中的一些关于图形旋转的图片、有图形旋转图案的实物添加到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
二、感悟不足。
1、学生在探索后的叙述中,语言不够完整,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并投入精力让学生语言叙述尽量完整。其实,课堂上必要的时候,教师的引导是必须的。
2、课堂容量比较大,图案设计没有如期完成,最后留为课外作业。
3、在图形a绕点z顺时针旋转90度,设计图案时只顾及了黑板上合作设计的同学,没有顾及到下边在小组内合作设计的同学,应该在展示图案时询问学生刚才的合作中有没有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4、在鼓励学生提问题的环节,为了提的问题多一些,学生解决的问题多一些,同时节省一些时间,没来得及让学生在互动课件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其实应该展示一些学生的答案,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同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登陆陕西师大附小网站,根据这个课件提出问题,并在电脑上验证自己的答案,鼓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9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第一步我让学生明确旋转的含义。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第二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换,学生都会发现风车上的每个三角形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度,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第三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画一画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一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经过提示学生明白了,只要找到三角形aob的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把握重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抓住要点讲到点子上。
2、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
3、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2、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探索、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10
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最近几年来的教学充分的印证了这一点。难在那里?首先是旋转方向弄不清。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单纯的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并不困难,但是一到图形的时候,就会迷惑不解了。第二是图形旋转后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心中不明确。所以画的时候,就非常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今年的教学我采取了分散难点教学的方法。
璧合我们知道,线段的旋转是平面图形旋转的基础,平面图形的旋转完全可以看作是与旋转中心相连的线段的旋转,因为平面是由线段组成的,旋转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于这样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我先让学生来观察钟表上的指针的旋转方向,边观察边自我演示,并让学生试着描述指针旋转前后的位置变化和旋转角度。在这里,旋转角度是原来指针的位置和旋转后指针的位置之间的夹角,需要学生前后一致的对应观察。学生描述时要将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说清楚。
再让学生来观察一根铅笔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现象,去发现旋转的过程中铅笔的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只是铅笔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由此初步的感知旋转的特征。接下来,由铅笔的旋转过渡到线段的旋转,引导学生尝试画出线段旋转后的图形。学生一开始不明白,我就提醒学生把线段看作铅笔,铅笔会如何旋转呢,这样学生茅塞顿开,多数能够轻松画出了。我进行了几组这样的对比练习:1、把线段ab绕a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2、把线段ab绕a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学生通过画线段的旋转,慢慢的掌握了线段旋转的画法,头脑中逐步建立了旋转的概念。
学生有了线段旋转的基础,再来画三角形的旋转,只是将与旋转中心相连的两条线段按要求分别旋转再连接就行了。因此,出示三角形的旋转例题时,不少学生相视一笑觉得很简单。学生尝试后,有个别学生会将一条线段旋转对,另一条线段的旋转方向弄反。这说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因此让其他掌握的同学谈技巧,一个学生说,把线段看作铅笔的旋转,想不出来,就拿铅笔按要求转一转,转到哪里,就画在那里了。是啊,想不出来,就在操作一下吧。先操作再画,慢慢的,空间想象能力会逐步增强的。
老师操之过急,见到学生不回画就恼火,实是不该。老师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思考知识的,学生的思维和老师肯定存在很大的距离。想办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才是真的帮助学生,学生可不是老师一发脾气就学会的。数学老师经常发脾气,一是有学科的特点,但我想还是有数学老师本身备课的原因吧。就像图形的旋转的教学,今天这样分散了学习的难度,爬坡不见坡,学生自然是乐意投入其中而其乐融融的了。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11
《图形的旋转》是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第54~55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平面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将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动手能力,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教学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将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明确是绕哪一点进行旋转的。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的引导不够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我在《图形的旋转》一课的教学时,在用课件演示图形旋转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图形是绕哪个点旋转的,图形是向什么方向旋转的,转动了多少度。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图形的旋转过程,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心明口不明,在描述过程中,有的漏掉中心点、有的漏掉旋转方向,总之,他们不能完整地描述图形的旋转过程。课后我在想,问题应该是我的引导不到位,如果在学生描述以后,教师还应该用规范的语言在课件上出示图形是怎样旋转的,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描述图形的旋转时,要说出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以及旋转的角度,我想效果会更好。另外,图形旋转的角度怎么确定,我引导的也不够到位,虽然在课件上演示了怎样确定角度,但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动手去找一找、画一画、量一量。导致学生在完成第55页中的第一题时,虽然给学生留出了讨论、交流的时间,但学生用语言描述旋转过程时,在“旋转角度是多少”上学生还是不够清楚。可见,一个新知始的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还要注重教师的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每一个感官功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新的知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已经走进了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在用,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高。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要用到多媒体,什么时候可以不用,这给当代教师灵活应用多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图形的旋转》这一课的教学中,用课件展示美丽的图案,形象演示图形的旋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中也有应用多媒体不到位的地方,在集体订正第55页的第一题时,图(1)、图(2)、图(3)分别旋转了多少度,学生的说法不一致,于是我们展开了讨论,最终虽然达到了一致意见,但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学生没有从思想上真正理解,我想在这个环节上如果应用投影仪来集体订正,让每个学生通过投影仪来了解角度的度量方法,我想每个学生都会知道如何去度量旋转的角度,不会再有什么争议。可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多媒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12
《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 90 度后画出来。这是学生在认识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后的动手操作,内容不多,但感觉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它又有一定的难度。毕竟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作为支撑,图形旋转后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心中不明确,所以画的时候,就非常困难。
首先,我让学生通过看收费站的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再结合课前就让学生观察的钟面指针的转动,来认识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接着我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有60度角的三角尺,并把直角所在的顶点定为A点,然后让学生把三角尺在随堂练本上绕着A点旋转90度,并将旋转前的图形和旋转后的图形都画下来,然后进行比较。生 1 说:“旋转前后两图形完全一样。” 生 2 说 :“ 旋转前后三角尺的位置变了,但是有一个点还是连着的。 ” 我告诉学生:这是旋转中心。生 3 说:“三角尺的一条长直角边原来是竖着的,后来横着了。” 我追问:旋转前后两者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这时很多孩子都能说出互相垂直。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回忆:在刚才旋转三角尺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我看到很多学生的眼睛在转,“要绕着一个点转”,一个学生说。“要注意是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旋转后图形大小不能变”,学生陆续举起了手,说得真不错,看来刚才的听课他们还是挺用心的。“我们还要注意旋转的度数”我接着补充了这一点,然后在黑板上板书:点、方向、度数,告诉学生这就是旋转三要素,我们在画图形的旋转时要注意这三点。紧接着我又请了几位同学上黑板用三角尺演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绕A点旋转是指A点固定不动,并让演示的同学边演示边说旋转时与A点相邻的两条边转到了什么位置,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旋转的经验。
在接下来的想想做做练习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互助功能,让学生先自己画,然后四人小组交流画的情况,有学生不能很准确地画出图形,这时候爱思考的孩子马上就充当起了小老师:
1 、你可以用直尺照着书上的样子把它按顺时针旋转 90 度,然后再画在书上。
2 、你可以用手按住书上 A 点,然后按顺时针旋转书后将看到的图形画到书上。
3 、记住原来竖着的边旋转后变成了横着的,横着的旋转后变成了竖着的。听着孩子们想出的点子,感觉他们真的很可爱、很聪明。学生完成书上的小旗图逆时针旋转90度后,我又补充了一个任务:你能再试着画出顺时针旋转90度的情况吗?有一些同学把小旗画错了。“你用三角尺帮助转转看”,在我的启发下,好几位同学很快发现了问题,不好意思地改了过来。
课前我预想这部分内容一定很难上,可能要把学生转昏了,一节课下来我对孩子们还是挺满意的,小组合作互帮互学,有时“小老师”的作用不亚于我的喋喋不休,孩子们其实也很聪明,他们会借助实物帮助自己感受图形的旋转。当然班上还有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没有真正学会,这在作业中就能反映出,对他们还需要手把手进行辅导,尽量让每个学生不掉队。当然,我的数学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也要做相应的提高。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13
图形的旋转是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而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图形旋转的方法,教材为学生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活动:实物操作和画图。借助实物操作,学生能比较好的体会旋转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某些边的关系,进而能画出旋转后的图形。但是,一旦脱离了操作,很多学生要把其中的一条或几条边的位置画错,还有一些后进生对此显得束手无策。
在备课前后,我们几位教师都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分析,发现对于一些图形的边,尤其是没有从固定点出发的线段,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跟不上。因此,我们认为教材设定的画旋转后的图这一要求实在有些难为学生。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14
《图形的平移》教后反思:学生在已有的平移图形的基础上已经知道了平移一个图形时要抓住一些关键的点,通过数的方式先平移点,然后把平移的点连接。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马上学会了新知。与此同时,利用学生已学的八个方位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说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并说说为什么不直接移,需要分两步来完成,加深学生头脑中的移动印象。我认为在操作练习中,要注重教会学生数格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孩子们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图形的旋转》这一课,今天我们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这一课,利用课件,把旋转的过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就需要孩子的空间想象了,三角形的旋转还好,但是我发现很多孩子在《补充练习》的第3题,把旋转后的梯形画下来,极大多数同学都是错的。同意汤小“一根木头”的话,相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后,学生会理解的。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15
图形的旋转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后,进一步认识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看起来编排的比较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空间观念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要画出旋转90度后的图形,有些孩子想象不出根本无从下手。我的目标就是在课堂上怎样把这个知识点讲的更加简单通俗,学生易于理解一点。课前我认真看了教参,对教材还是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应该说课前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从课堂复习效果看,也实现了教学目标。
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想。应该让孩子们先感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产生一种朦胧的意识后在来教学。我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旋转事物,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要孩子么讨论,观察旋转的图形是看整个图形简单些还是选择图形中的一个点来观察简单些?图形绕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在图形旋转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吗?孩子们在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后,我再教学例题,并且要求学生明白在表述图形的旋转时,一定要说清“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这三点。
有了上面的认识,学生在画旋转图时就容易多了。掌握了中心点不动,图中的其他点围绕中心点动的原则,作图时就不那么容易出错了。学生在画90度角时寻找起始边就清楚多了。课后的习题检测证明,本堂课的教学效果是有效的。
【《移动和旋转》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06-18
《旋转和平移现象》教学设计07-27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平移和旋转07-22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06-24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11-11
《图形的运动(三)——旋转》教学设计09-13
旋转与平移教案10-09
旋转与角教案11-07
旋转木马小学生作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