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职业教育形势推进各项改革发展

2024-09-03

把握职业教育形势推进各项改革发展(精选5篇)

1.把握职业教育形势推进各项改革发展 篇一

牢牢把握水利改革发展方向 加快推进山东水利现代化建设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

水利改革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山东的未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全面推进。根据中央的部署,结合山东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山东省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统筹治水、科学用水、依法管水,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水系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利保障。

在工作指导上,要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原则,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紧抓住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是山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推进山东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要按照中央提出的“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的要求,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十二五”期间,要紧紧抓住建设现代水利示范省的机遇,以现代治水理念为引导,以现代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现代制度和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为保障,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积极推进现代水利示范市、示范县建设,全面推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跨越发展。要力争在六个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一是大幅度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初步实现全省水资源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基本满足一般年份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全面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大幅度提升防洪减灾能力,集中解决防洪突出问题,确保完成规划内全省河流治理任务,使防洪重点城市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能力显著增强。三是大幅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初步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灌排系统。四是大幅度提升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全省地下水漏斗区和海水入侵区面积大幅度缩小,基本实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五是大幅度提升节水型社会管理能力,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用水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六是大幅度提升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水利信息网络和应用服务平台。

二、着力构筑现代山东水网基础工程体系

配套完善的工程体系是现代水利的基础。加快构建具有水资源调配、防洪调度、水系生态保护等综合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是适应省情水情的必然选择。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依托现有工程基础,突出抓好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雨洪水资源化、农田灌排、生态水系和水利信息化等六类工程建设,努力构建湖库河渠连通、供排蓄泄兼筹的现代山东水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防洪供水生态安全保障。要以南水北调、胶东调水工程形成的T字型调水大动脉为基础,以建设河道、渠系、水库连通工程为重点,以水库、湖泊为调蓄中枢,以河道渠系为载体,构建水资源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的全省水网框架。各地都要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山丘区水库及河道拦蓄工程,同步推进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区域水网、局域水网建设步伐,做到南北贯通、东西互济,河库串联、水系联网,余缺互补、调引结合,尽快实现长江水、黄河水与当地水的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要突出强化防洪薄弱环节建设,重点搞好210条中小河流和15条重要支流治理,加快黄河标准化堤防、进一步治淮、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沿海防风暴潮、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建设。各市也要配套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湿地型蓄滞洪区,提高防御超标准洪水、超强度风暴潮和科学应对极端灾害天气的能力,最大限度保障全省防洪安全。要围绕生态省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水系建设,促进地下水的采补平衡。要加强水土保持、河湖生态防护工程建设和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地下水回灌补源和海水入侵防治,逐步恢复和维护河湖生命健康。要建立完善流域治污体系和水环境安全应急防控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中水截蓄导用工程,加大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治污力度,维护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要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三、切实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障。各级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自觉和对山东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按照《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要求,坚决守住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充分发挥“红线”指标的硬约束作用,从制度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要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将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在下一可补充、可更新的范围内,通过控制用水总量促进用水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科学发展。要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要严格实行水功能区纳污控制,强化入河排污口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城乡水源地保护,强化饮用水应急管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坚持依法管水,健全完善水利法规体系,加快水资源配置、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流域管理、水资源节约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建设,确保各项水利工作有法可依。要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建立专职水政执法队伍,提高执法装备水平,严厉查处各类水事违法行为。

四、始终把推进水利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

水利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坚决破除不利于水利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水利现代化进程。要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试点先行,以改革推动发展、激发活力、增强后劲,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把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水利改革的核心内容,强化对城乡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大力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要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健全

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建立水利工程管理运行长效机制,巩固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要充分发挥水价杠杆的调节作用,按照兼顾公平效率的原则,加快建立基本水价、综合水价制度,对超定额用水累进加收水资源费,对农业灌溉用水实行补贴。要探索建立水权转让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促进水资源在产业、城乡、区域间高效配置。要健全完善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水利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力争在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水文水资源监测、水循环利用、节水灌溉、海水淡化等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实现新突破,不断增强水利自主创新能力。

2.把握职业教育形势推进各项改革发展 篇二

一、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为军费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军费投入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表现,其规模大小及变动趋势,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逐步加大军费投入,军费规模总体呈现适度合理的增长趋势。

1.军费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2013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根据国防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国防经费的规模,依法管理和使用国防经费。因此,从根本上讲,军费规模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点低,经济实力底子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收入都比较低,军费规模一直比较小,最少的年份是1954年28亿元,当时的财政收入也只有60多亿元。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末,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89677亿元,年均增长9.7%;国家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长到1999年的11444亿元,年均增长12.7%。在这种情况下,军费规模也相应增加,从1978年的168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1076亿元,军费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非典”、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15万亿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国家财政收入达到10.37万亿元,同比增长24.8%;我国军费规模达到6011亿元,同比增长12.7%。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4万亿元,国家财政收入达到14.03万亿元,我国军费规模达到8082亿元,同比增长12.2%。由此可见,没有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没有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就不可能有国防经费投入的增长。但与世界主要大国相比,我军还属于维持型、低投入的军队,军费总额、人均数额都大大低于世界一些主要大国的水平。

2.军费投入与国家安全威胁密切相关。从历史上看,我国军费支出变化波动大致呈现“两高、两低”的变化趋势,实质上受制于当时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因素。“一高”出现在建国后的三年,一方面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很重,另一方面又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的比重较高,分别达到9.8%和38.2%,军费每年约50亿元左右。“一低”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抗美援朝取得伟大胜利,国际安全形势略有好转,但由于连年自然灾害,救灾和恢复经济建设任务繁重,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降低,分别从1953年的9.2%和34.4%,下降到1960年的3.9%和9.1%。“二高”出现在1963年以后的20余年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党中央高度关注国家安全,加紧备战,军费投入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大多在140亿元左右的规模。“二低”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形势朝有利于我发展,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中心,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幅下降。进入21世纪以来,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美国重返亚太,加紧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打造对华包围圈,严重恶化我周边战略安全。“十五”时期,军费年均增长11.5%,2005年突破2000亿大关;“十一五”以来,军费年均增长10%左右,2015年军费规模约8890亿元。当然,目前的军费增长是恢复性、补偿性的增长,也是对以往低速增长的一种补偿投入。

3.军费投入与国防建设需求密切相关。军费从构成上看,主要由人员生活费、事业维持费、装备购置维护费构成。从投向投量上看,这几年增加的军费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用于改善部队保障条件。适应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合理调整军人工资津贴标准,满足官兵家庭起码生活必需;适应物价上涨,调整提高基层官兵伙食、吃水、用电等费用标准,确保部队正常维持运转;开展后勤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整治,改善基层部队住房、交通、训练等基本生活条件,为部队训练演习、备战打仗打基础。二是用于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需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保障了汶川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护航,利比亚、也门撤侨等行动圆满完成。三是用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针对采购价格、维修成本不断上涨势头,军费中适当增加了高技术武器装备及其配套建设经费。

二、国民收入的稳步提升为军队待遇改善带来了契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发展,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广大官兵的福利待遇也不断改善。

1.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大大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使得“十一五”以来成为老百姓分享改革开放成果最多、保障和改善民生最到位的5年。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标志着我国已迈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9万元,年均实际增长9.7%。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持续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6977元。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必然带来了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2014年,私家汽车保有量达到1.05亿辆,每百户家庭拥有25辆;手机用户超过12.86亿户,每人约1部手机;旅游消费大大增加,不仅国内黄金周假日消费年年火爆,越来越多的人到国外旅游度假。这都充分表明国家更加富裕了,国民生活更加好了,老百姓手头上可花的钱更加多了。

2.军人生活待遇得到改善。随着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军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立足财力逐步改善广大官兵的生活待遇。自2006年以来,我军进行了几次工资津贴制度调整,军队官兵工资收入较以前相比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基本跟上全国居民收入平均水平增长步伐,起到了进一步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同时,实施了士兵一次性退役金制度,调整了义务兵退伍补助费、基层岗位军官津贴、军人子女保育教育补助费、离休干部生活补贴、随军遗属等多项标准,应该说,近年来军人生活待遇得到了较大改善,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广大官兵的亲切关怀和深情厚爱,充分体现了依法治军、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也使广大官兵分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3.军人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经过长期的保障实践,我军初步形成了符合国家分配政策、体现军人职业特点、基本工资与津贴补贴相结合的军队工资制度,建立了由职务工资、军衔工资和军龄工资构成的基本工资,由军人职业津贴、工作性津贴和生活性补贴构成的基本津贴补贴,完善了地区性津贴、岗位性津贴、福利性补贴等特殊津贴补贴。同时军人保险制度不断健全,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军人保险法》,将军人伤亡保险、退役养老保险、退役医疗保险和配偶随军未就业保险4个险种上升为法律规范,实现与《社会保险法》有效对接,明确了军人因战因公伤亡实行保险加抚恤的保障方式,军人伤亡保险赔付金额有了大幅提高;明确了军人退役后养老、医疗保险政策军地衔接问题,使每年几十万名退役军人的社会保险待遇得以落实;明确了未就业随军家属的保险待遇问题,解决了广大官兵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官兵的后顾之忧,从法律上维护军人服役和退役后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以及军人家属相关权益。

三、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为军队财务建设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军正处于加速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国梦”和“强军梦”相统一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加速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时期,部队建设发展的任务繁重,军队财务保障任务艰巨,也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1.全面推行依法管财,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伟大号角,部署了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任务要求。深入贯彻全会精神,必须紧紧扭住依法治军不放松,依法深入推进军队各个领域改革。落实到财经工作中,就是要全面推进依法管财勤俭用财,严格按规章制度花钱办事,全程监管经费流向流量,力争让每一个“铜板”都转化为战斗力,着力提升保障质量效益。我军自建军起就非常重视财务法规制度建设。1931年,中央苏区和军委颁发了《暂行财政条例》、《红军抚恤条例》;建国之初,军委先后两次修订颁发《财政工作条例》;1986年,总后勤部正式颁发《财务工作条例》及7项基本财务制度;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央军委先后4次就加强财经管理作出决定,总后配套制定了10项基本财务制度。2011年,适应我军建设新的形势任务需要,军委颁布了新的《财务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军队财务法规制度,构建起了以财务条例为顶层、基本财务法规为主体、具体财务规章为基础的军队财务法规体系,对预算管理、经费供应、支出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规范,成为全军各级各部门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为各级依法管财提供了制度保证。除了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外,更重要的是严格执法、依法管财、按章办事,要在各级党委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切实做到办事看方向、花钱看法规、用后看效果,对没有预算安排、超出使用范围、发票不真实、要素不齐全、审批不完善的开支,一律拒绝报销;对擅调项目经费、不按程序办事、不按规定花钱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敢于抵制,敢于纠正。要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探索,及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在不断解决矛盾问题中,推进财务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2.深入推行科学理财,统筹推进财务改革创新发展。军队全部“吃皇粮”后,军费成为部队建设和发展的唯一财力。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推进,国家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军费投入不断增加,军队财务保障管理任务也越来越重。如何把国家投入的军费发挥出最大效益,直接取决于部队财务管理水平高低,必须由过去的“标准加补助”转到“标准加管理”上来,牢固树立科学理财的观念,加大科学化精细化财务管理力度。管理得好,紧日子也能过好;管理得差,钱再多也不够花,富日子也会过穷。据专家推测,管理有方,经费效益提高10%不难做到;管理不当,降低20%很容易。如果每个单位通过科学理财,能使部队经费使用效益提高10%,那么每年就可以节约军费约数百亿元。对当前而言,就是要大力推行科学理财,统筹推进各项财经管理改革,通过改革的办法不断解决部队财经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要解决理财观念、保障体制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又要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要巩固已经推出的预算、资金、资产管理改革成果,又要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既要完善军人生活待遇政策制度,又要积极探索经费管理的新方法,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保障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力度,全面提高部队建设发展的质量效益。

3.深化拓展勤俭用财,全面提高财务保障综合效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勤俭建军、科学理财的内在要求。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可见,精打细算对节约开支非常必要。这几年,我军在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行政消耗性费用、经费标准一体化、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等方面进行改革,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构建按预算办事、按标准花钱、按指标控制的经费管控机制,实现经费开支由“花了算”变成“算着花”。一只60瓦的电灯泡,一天多亮1小时,一年要多用22.2度电,一个单位一年要多花掉数十万元钱。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继续树立艰苦奋斗过紧日子思想,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狠刹讲排场、摆阔气、花钱大手大脚等奢侈浪费之风。同时又要注重改革创新,统筹利用经费和存量资产两种资源,严格按标准配备、调剂、处置资产,全面推行公务卡支付结算改革,严格现金使用范围,提高经费开支透明度,坚决把可以不花的钱省下来,提高经费资产综合保障效益。

摘要:军费规模变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安全战略选择。随着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增长,国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国家对军费投入保持了适度增长。适应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和面临的安全威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安全保证,我军必须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军费投入也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合理增长。管理好使用好军费,是军队财务建设发展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依法管财,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必须坚持科学理财,统筹推进各项财务改革创新发展;必须坚持勤俭用财,全面提高财务保障综合效益,力争把财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战斗力。

关键词:国民经济,军费增长,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3年中国的国防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3.把握职业教育形势推进各项改革发展 篇三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上半年,广西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的要求,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就业局势继续保持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0.92万人,高于往年同期;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8%,低于年度控制数1.12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从今年1月1日起,我区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比国家要求提前半年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和基金征缴收入稳步增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围绕广西千亿元产业发展,引进了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博士后两站建设取得新进展,广西引智“十二五”规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和重点引智项目的实施取得新成效。公务员考录、表彰、培训工作扎实开展,分类管理、公开遴选、聘任制三项试点稳慎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基本入轨,聘用制度在全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公开招聘制度稳步推进。完成清理规范区直事业单位津补贴工作,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深入推进。农民工工作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力度逐步加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积极推进,全区14个地级市仲裁机构实体化率达100%,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党委、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乎经济发展,又关乎社会稳定,无论是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还是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都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及时跟进,发挥作用。特别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我们要深入分析新形势对我们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把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贯彻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并结合实际加以具体化。

一、稳中求进,必须科学判断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前瞻性,把握工作主动权

科学判断形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主动应对新情况、新变化,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平稳的,经济增速保持在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区间内,国家宏观调控预调微调措施稳增长效应逐步显现,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态势。但当前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充满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严峻。国内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滑,我国经济困难情况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广西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1.4%,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但增幅略有回落。这些都会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产生影响。我们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做好应对的准备。从目前情况看,经济增速放缓,对我们最直接的影响是就业。虽然全区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是水库移民、被征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的问题仍较突出,以区域不对称、产业不对称及技能不对称等为主要特征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经济波动对就业的影響往往具有一定滞后性,下半年就业增幅下滑的风险不可低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劳动力成本上升,就业不稳定甚至失业人员增加,又会影响到社会保险工作,一些地方出现部分企业缴费困难的情况,表现在上半年广西社会保险扩面已完成全年任务,但是基金征缴并不理想,社保基金当年收支平衡面临很大的压力。与此同时,企业裁员、拖欠工资等问题可能增多,企业降低成本与职工要求增加工资的矛盾突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更加艰巨。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还要充分认识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但改革措施不配套、不同步,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事业单位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不同步,使改革步履维艰。又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出现了同一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同工不同酬且严重失衡的问题。我们的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必须更加重视对形势的分析研判,增强把握宏观形势的意识和能力。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形势分析方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统计数据,密切关注社会反应,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应对之策,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二、稳中求进,必须突出抓好关系全局的重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各项重点指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贯彻落实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关键是要落实好自治区确定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的重点工作,以重点带动全局,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第一,要切实抓好就业工作。温家宝总理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指出,在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数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他在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后明确提出,今后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对此,我们作为就业工作的主管部门,必须要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第二,要切实抓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广西从今年1月1日起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任务艰巨,难度很大。目前一些地方基础条件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不强,人、财、物短缺。因此,全覆盖工作的推进要比前三批试点所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更尖锐。对此,我们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要抓住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年底前实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数据大集中。失业保险要完成自治区级统筹,工伤保险要做好明年自治区级统筹的准备工作。

第三,要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攻坚过程中,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肩负着政府人才工作综合管理的重要职能,我们要围绕广西“14+10”千亿元产业发展和地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需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抓紧推进实施各项重大人才建设工程和项目,加强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四,要切实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公务员管理工作的重心逐步由制度建设转为队伍建设,我们要适应这个变化,加强公务员培训,着力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要扎实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公开招聘制度,进一步扩大公开招聘覆盖面。

第五,要切实抓好工资收入分配改革工作。工资收入是事关广大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目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级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的工作目标是,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基本平衡,事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要缩小,企业收入分配宏观调控要加强,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另外,第三批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要在调整完善政策的同时,加快实施推进。

第六,要切实抓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当前,劳动关系矛盾仍处于多发期和凸显期,我们要密切关注新形势下劳动关系领域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把稳定劳动关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保证不发生影响全局的劳动关系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对于以上工作,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科学制定落实的计划和方案,明确任务、责任、时限和要求。要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建立重点工作跟踪督查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做到有部署、有反馈、有考核。要注重统筹兼顾,把握好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稳中求进,必须密切关注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越是在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越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一直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以组织编撰《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报告》的形式,汇聚全区人社系统调查研究的智慧成果;从2010年起首次面向全区人社系统征集重大政策研究课题,3年共立项调研49项重大课题。围绕就业、社会保障、事业单位改革、工资收入和劳动关系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点难点问题,厅党组成员经常带队到基层开展调研,推动工作的落实和解决。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对于摸清情况、研究问题、科学决策、推动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因地制宜,建立健全了调研制度,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对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开展了一次“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研讨会。围绕如何服务中心、服务发展,如何创新政策、完善制度等方面,展示了许多具有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的调研成果。比如,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底数不清、信息不畅的问题,建议建设农村劳动力实名动态管理系统,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就业。又如,针对社会保险网上监管难度大、监管手段落后问题,提出建设社保基金网上实时监督系统,加快社会保险数据大集中工作,等等。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所面临的宏观形势和外部环境会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经常化、更加深入地开展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和帮助。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调研工作作为一项基本的工作方法和領导制度。“一把手”要身体力行,带头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带头承担重大课题的调研任务。要注重提高全系统干部队伍的调查研究能力,把加强调查研究作为锻炼干部、提高干部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努力在全区人社系统形成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氛围、工作作风和长效机制。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自治区公务员局局长)

沈德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一是加强政务信息工作,善于发现最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将我们已经做和正在做的人才和民生工作的重要信息上报给上级,公布给社会,争取得到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争取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二是加强规划财务工作。发挥规划的杠杆作用,让“十二五”规划的项目及早落地,落实更多的民生项目。重视部门预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做大部门预算,同时抓好预算执行工作,严格财务管理,班子成员要带头遵守财务纪律。切实抓好人社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组织实施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实现县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覆盖。三是加强劳动关系工作。主动服务,加强正面引导和法律宣传。配合全国开展统一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专项行动,确保不引发任何事端。继续开展劳务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实现和谐广西的目标。发挥好三方机制的作用,组织一批政策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熟悉企业管理的人员组成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小组深入企业,督促建立企业内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指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活动,提高企业一线职工人员的收入。制定和及时地发布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工资指导线和工资指导价位。四是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加快仲裁院的建设,加强基层调解组织的建设,坚持调解为主和依法办案,稳妥处理争议案件,重点做好集体劳动争议的预防和调处。五是加强劳动监察工作。做好各类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重视农民工欠薪案件,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两网化”的建设,确保年度目标的实现。六是做好信访维稳工作。按照稳中求进的总要求,把做好信访维稳工作作为第一责任落实好。要明确责任,制订方案,落实措施,做好工作。

于祖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上半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克服了经济增长率放缓、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就業规模的持续扩大,维持就业局势的稳定,就业工作交出了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下半年,我们要全力做好六项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一是摸清底数。必须摸清现有劳动力的数量、年龄数据、能力水平和求职愿望。在摸清就业底数的情况下根据中央下达的就业资金的总量和结余量作好就业资金的预算。二是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狠抓积极就业政策的落实。我们各级人社工作者要积极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产业发展服务,在服务中促进就业,努力实现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双赢的局面。积极的就业政策是促进就业的有力保证,因此将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到实处是促进就业的关键。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加大就业资金的使用来促进就业政策的落实。三是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带动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各级就业服务机构要创新服务方式,全面推进就业服务进校园的活动。落实实名制工作制度,落实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继续加强就业困难人员的技能援助,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可能实现就业。四是抓好职业能力建设。要在摸清劳动力底数的情况下,从新成长劳动力入手,由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定期公布就业率高的工种,以指导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五是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在总结南宁、柳州、桂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其他市推广,让创业带动就业之花在全区盛开并结出丰硕的成果。六是加强就业资金的管理。

韦刚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第一,狠抓公务员队伍建设,推进公务员管理工作上新台阶。2012年国家公务员局年中务虚会的最新精神提到:公务员管理的重心将逐步从抓制度建设向抓队伍建设转移,这是一个战略性的调整。国家公务员局成立以来,一直把制度建设摆在首位,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制度的系统性、完整性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将转向抓队伍建设,主要有:一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灵魂工程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二是抓好参公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参公单位全员培训工作。三是抓好公务员的考录工作。积极探索49个艰苦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县的公务员招录工作,采取一些特殊的倾斜政策,解决这些基层单位长期招不到公务员的问题。四是抓好公务员考核试点工作,部署公务员年度考核和日常考核的试点工作。五是抓好公务员奖励工作,规范设定的奖励项目。第二,为工业园区发展做好人才引智人才开发工作。广西工业化发展的瓶颈是人才,关键是缺少人才。如何整合人力资源来支撑我们产业的发展?主要应从五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服务必须进入自治区确定的27个重点园区,这是我们为经济主战场服务的主要抓手。二是要认真整合研究相关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对工业园区的开发提供系统的政策支撑。三是提供信息,通过市场发挥基础性的配置作用,配置好人才,显现一江春水向南流的人才集聚效益,满足工业园区对人才的需求。四是整合开发人才资源,支撑产业发展。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两个市场的平台在基层应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建立了的基层网络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培训服务等。五是建立高技能人才的实训见习基地。通过在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中建立虚拟的网络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以满足园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雷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今年上半年,广西社会保障工作稳中求进,有喜有忧。上半年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险种的年度扩面任务超额完成或接近完成;三是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险种的保险费征缴有新的进展;四是金保工程的数据大集中建设在艰难中推进。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上半年我区社会保障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职工养老保险的工作存在扩面不够充分等问题;二是基金征缴存在严重困难;三是部分地方执行政策态度不够积极。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希望各市把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下半年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一是努力扩大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实现制度的全覆盖;二是想方设法抓好征缴,应收尽收;三是认真落实好社会保障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策;四是重点抓好研究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及居民大病保障问题等医疗保险工作;五是重点抓好工伤保险两项工作:尽快推进事业单位参保工作和研究制定推进省级统筹的实施方案;六是坚定不移地强力推进金保工程数据大集中建设。

刘建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一是做好政策法规建设工作。加强法制建设。要深入研究法律法规和政策,运用法律条文要准确,政策要掌握。要加强与法院的沟通联系,共同研讨、破解工作难题。加强政策法规的解释工作,切实维护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加强行政审批工作,做好有关审批事项的下放管理,确保工作衔接有序。二是做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加强人才工作,切实加强人才小高地制度化管理,不断提高建设效益。要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管理工作。抓好职称改革工作。三是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时间要求做好公开招聘工作。加强岗位管理。重点研究探索编外人员管理办法,真正实现同工同酬,千方百计用好、留好优秀人才。四是做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福利工作。五是做好《人事天地》杂志宣传主阵地工作。积极构建广西“人社文化”。

王忠平(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兼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社会保险改革已步入深水区,社会保险经办工作要牢牢把握“创新”二字。广西社会保险经办工作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坚阶段,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对我们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一是在制度化、精细化管理上要有新的作为。我们的工作难就难在经办管理服务的过程复杂、战线太长、环节太多,风险无处不在。应该从制度上入手,从细化管理上着手,切实做到管理制度覆盖到经办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细化到每一个关节点。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完善对“两定单位”的协议管理,成立全区专家检查团队,建设对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的实时监控系统来加强监管。二是在规范化、标准化上要有新的作为。我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以及新农保已有统一的经办规程,要严格执行。在实施统一规程的同时,还要加大业务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力度。三是在服务上要有新的作为。要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这需要我们合理地、及时地整合现有的经办资源,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整合经办资源,把分险种设立的各个经办机构进行整合,不仅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参保人服务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保经办事业做大做强做优的需要。希望各地按厅党组的决策和要求,积极推动经办资源整合,尽快完成五险合一的社保局组建工作。四是在基金监管上要有新的作为。参保人员退休之后的生存认证是个难题,如果没有相应的手段、措施来应对,将给社保基金造成巨大的损失。我们应在这方面加大探索力度,通过借智借力利用移动、邮政、金融等服务平台,着手建设覆盖全区的认证体系,切实把好认证这个关,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

4.把握职业教育形势推进各项改革发展 篇四

一、信任理解、相互尊重,把团结视为班子的生命。

班子团结,万事顺通;队伍团结,力量无穷。我们始终把加强班子团结作为班子自身建设的生命,不断强化全局观念、集体领导观念、分工协作的观念,用加快发展就是最大的政绩,来激发班子成员的积极性,用民主集中制原则,来规范班子成员的言行,形成向心力、产生凝聚力,迸发战斗力,始终坚持“六互”:

一是互尊。我们不以过去资历长短、职位高低论资排辈,自觉地服从分配的每一项工作,同时充分考虑现任下级的思想状况,工作上给予支持,生活上给予关心,使每一位下级都能愉快进接受工作,做到相互支持不争权,相互尊重不刁难,相互配合不拆台,团结一致创大业。以“权力面前退一步,荣誉面前让一步,困难面前上一步”为行为准则,工作中既讲原则,又讲方法和策略,正确处理好名、权、利之间的关系,使班子的整体功能做到充分发挥。

二是互容。我们注重扬人长、容人短、求大同、存小异,对班子成员在工作上、思想作风上的过与短,主要通过加强学习、开好民主生活会、交心谈心等方法,使之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成员之间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遇到问题不推诿、出现过错不埋怨,对自已的过失,不护短、不推脱,这样,一班人形成了一个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有机整体。

范文网【】

三是互让。我们始终坚持一个“让”字,做到“三争三不争”,争干不争权,不搞权力之争,特别是在资金使用、人事调整安排等敏感问题上不越权,不专权,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问题按原则办、日常工作按分工办、敏感问题按规定办。争干不争名,多干实事,自觉做到成绩面前不自喜,荣誉面前不伸手;争干不争利,主动担当困难大的工作。班子成员既分工负责又密切配合,“党政同心、上下同步、同唱一台戏、同下一盘棋”已成为共识和自觉行动。

四是互帮。我们一班人自觉做到工作上分,目标上合;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制度上分,关系上合。既分工负责,又互相帮助。市重点工程安琪集团施工遇到阻力,全体班子成员一起分赴十多家农户做工作,赢得了群众理解。去年**冰雹灾害,大家不等不靠,自觉赶到联系村,来到受灾户排查灾情。防治非典期间,班子成员协调配合,严防死守第一线,深夜仍在清理流动人口。

五是互补。班子成员注重加强党性修养,做到想问题、办事情都是从事业出发,从全局着想,在政治上互相信任、思想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遇到矛盾互相谅解,减少决策失误,始终做到精诚团结、互相补台,体现了较强的团结、配合意识。不论在经济发展上还是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中,都能身体力行,靠前指挥,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六是互促。班子成员立足分管,心想全局,干好份内,不推份外,千方百计想法子、出点子、找路子,一门心思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搞好分管工作。为了办好民科园,党委政府班子成员献计出力,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分管农业的同志,多方寻求支援,投资4万元,疏通工业园范围的排洪沟1700米,完成了工业园内的排水系统建设。分管企业的同志,多渠道搜集招商信息,为工业园引进项目。分管文体工作的同志,为工业园提供场所,努力改善工业园对外形象。分管土地规划的同志,积极争取市土地局、规划局的支持,对园区的规划、建设给予直接帮助和服务。

二、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把务实作为班子的灵魂。

我们不唯上、不唯书,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把培养真抓实干、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作为党委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不管什么工作,一旦决策,都努力摆脱各种事务应酬,深入基层,联系实际,处理好对上负责和向下负责的关系,把按章办事和据实办事结合起来,使实劲、求实效,把工作落到实处。

第一、不只是一般号召,而且加强具体指导。党委在贯彻落实指示时,从本乡实际出发,提出行得通、可操作、可检查的意见,使指导具体化。三年来,乡党委政府先后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品种结构调整、乡村道路及环境卫生的改善、“农家乐”休闲农业、农产品销售难、招商引资、村委会换届、农村税费改革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并结合乡情,制订出台了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的激励政策、乡村主干道硬化及环境卫生整治的措施和奖励政策、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本的激励政策等,有效地指导了工作。

第二、不只是挂帅指挥,而且参与组织实施。去年,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特别多,我们分别组建十大工作专班,实行“一名领导挂帅、一个专班负责、各方协调、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将各个阶段的工作分解到专班、到人,使各项工作任务具体,责任明确,班子成员与部门负责人一起,根据党委讨论的意见,从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到一线坐阵指挥,一件件抓具体,一项项搞落实,推动了全乡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

第三、不只是下管一级,而且突出抓住基层。我们特别注意把基层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检查改进作风的

镜子,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基层,把劲使在基层。农村税费改革是对农村分配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在利益的调整上矛盾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我们始终坚持“农民认可,符合政策,负担减轻”这一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从宣传政策、方案制定、税赋测算、田亩核实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税赋表的签字认可,班子成员分别带领各村干部走村串户,逐一落实,切实做到“七个到户”,群众满意率达99.9%。

第四、不只是关注开局,而且始终抓住不放。我们在基层组织建设中,按照“点线面交织,专包统结合,责权利挂钩”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了《乡村级班子工作目标考核方案》(“千分制”考核方案),对各被考核单位工作目标与任务进行合理量化,实行过程管理,把考核结果与年薪挂钩,在全乡形成了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第五、不只是作出布置,而且注重督促检查。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根据群众反映的1405个问题,逐一筛选分类,综合归纳为65条,对反映十个方面带共性的问题,排定哪些要具体落实,哪些要给群众满意的答复,哪些要与上级有关部门协调。对其中特别突出的,如园区基础设施整治、修通部分村断头路、建立产品销售网络等10件事,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整改措施,限期完成。对需要各村抓落实的,班子成员到各自的联系点驻村指导、公开承诺、督促整改,帮助制定出详细的日程安排,亲自抓督办、逐条落实,整改落实率达到95%以上,党委政府和共同村分别被市委授予宜昌市农村“三教”先进单位。

三、从严要求、勤政爱民,把勤廉当作班子的形象。

>我们始终把群众的拥护赞成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怀爱民之心,行利民之举,谋富民之策,办利民之事,要求班子成员做到“勤政、廉政、德政”和“爱民、亲民、为民”,为人民群众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多谋福利。

一是想群众所想,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五个一”领导联系点制度,开展“进百姓家、知百姓事、解百姓忧、帮百姓富、暖百姓心”活动,班子成员人手一册红本本——“民情日记”,开展民情调查,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疾苦,着力解决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每个干部联系一个村、一家民营企业、一个产业基地、一个科技示范户、一个特困家庭,要求不定期到联系村帮助建好一套班子、拟好一条发展路子、办好一件实事、引进一个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民最关心的话题,我们大力推进村级配套改革,对部分村民小组进行了合并,村组干部由过去 485 人减少到 227 人,减幅为53.2%。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坚持“上限控制”的原则,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严格执行“村帐站审”和村务财务公开,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改革后的农业税及附加仅为134.86 万元,比1999年下降67.97%。

三年来,编制完成村民建房居民点18个,硬化村级主干道113.08公里,整治乡内主干道、居民集中区域的环境卫生,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任务,新增台区30座,改造中高压线路57公里、低压线路71公里,实行了用电直抄到户,大大提高了人民生产生活的用电质量。五个基金会和乡基金联会已顺利清盘,基本实现了政府的承诺。实施了柏临河城市林网建设400亩,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管护面积3.4万亩,高速公路林网带造林11.8千米,落实退耕还林面积1048.6亩,有效地改善了城郊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二是急基层所急,解决基层难以解决的问题。实现突破性发展是突破城郊经济发展瓶颈制约的第一选择,是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唯一法宝。我们紧紧抓住三峡工程即将发电、西气东输、宜万铁路兴建、宜昌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等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以推进各类经济园区建设为重点,坚持“放开放活、拓宽领域、提升档次、优化结构”的方针,按照“税收让利,降低入园门槛,启动民间资本,有序放开”的原则,出台了调动村级招商引资积极性、鼓励民间投资的奖励政策,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近三年来,全乡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共引进大小项目62个,大丰公司、东鹏轮胎城、新天利塑胶彩印等一批企业实现了当年引进当年投产;杰友升灯具、吉品纸业等大项目相继落户民科园,在名优企业的引进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三峡民科园被确认为全省首批38家重点乡镇工业园之一。三年来,新增个体私营业主3 0 0 余家,启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达2.2 8 亿元,占全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 5 %。

三是解百姓所忧,办好百姓亟待解决的实事。推进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是新阶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的基本途径,也是形势所迫、发展所需、农民所盼。我们在结构调整中努力实现战略性突破,大力发展城郊经济,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围绕实施“四优”工程和“放心菜”工程,大力发展避灾农业,大力引进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积极发展项目农业,优质果基地、中心苗圃、奶牛饲养小区、无公害蔬菜基地、城市林网、

退耕还林及有关农业设施项目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出台了推动“农家乐”发展的相关激励政策,已有3 3 户“农家乐”经营示范户初具规模,推动了农村经济向三产业延伸。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政府研究出台了调动各级招商积极性的奖励政策、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民间投资的激励政策,大力发展中介机构、信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务工经商队伍,引导农民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向休闲农业转变,向二、三产业转变,转移农村劳动力,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5.把握职业教育形势推进各项改革发展 篇五

与时俱进 探索构建新型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针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现状,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紧紧遵循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构建“12345”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即:确立一个主导价值观,强化两大特色要素,发挥三个团队作用,完善四重保障机制,创新五项工作内容。

确立一个主导价值观的统领。随着经济全球化、改革全面化、网络传播便捷化,一些不良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了冲击,造成一些学生思想混乱、判断标准失衡。因此,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营造科学、健康、积极、高雅的高职校园文化。

强化两大特色要素的融入。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是与市场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是直接为行业建设和地方经济服务的。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融入并强化职业和企业两大特色要素。

首先是职业要素。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它培养的是面向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必须与职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通过实训基地、教学工厂等准职业环境的建设,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树立职业意识,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引导学生将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增进学生对学校、对职业的感情。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自觉的职业纪律、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及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社会适应能力,并鼓励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进步。

其次是企业要素。高职教育必须切实贴近社会、贴近企业,所培养的高职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地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尽快完成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变。随着工学结合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职院校是企业优秀员工的培养基地,企业也是高职院校双师培训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更多地融入企业要素,学校在继承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引入优秀企业的文化和管理理念,促进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在学生中开展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以及企业意识;通过引入CIS,提升学校整体形象和管理水平,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以人为本 发挥三个团队的作用

在建设过程中,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等团队的作用,不断增强凝聚力,实现了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领导团队。学校领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决策者,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教育眼光都直接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程度和层次。通过各种学习和交流活动,通过领导能力的培养,通过公平公正的科学管理,增强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为学校设立长远目标,明确学校定位,同时将领导团队的意愿内化为学校的共同愿景,以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团队。高职院校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境界、行为作风、学识水平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引导和指导的作用。为此,学校通过为教师提供培训交流等机会,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以满足教师精神、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主动提高理论水平,以自身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去影响学生,充分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示范作用,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学生团队。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群体,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最具可塑性的一个团体。为此,学校通过积极鼓励和引导,通过社团建设和组织等方式,通过组织实践性和集体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融为一体,让全校学生都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感受校园活动的快乐,从而开阔眼界,增强实践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

持续发展 完善四重保障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持续建设和不断深化下,方能建设出相应的成果。实践中,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可持续发展。

组织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靠某个或者几个部门的力量就能做好的。为此,学校成立了以学校主管领导为主任、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文化管理机构,明确职责,为校园文化的组织、实施、运行和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财力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初期规划、活动开展、后期维护都需要有专项的建设资金。为此,学校积极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将校园文化的建设经费列入学校常规预算之中。在有限的财政状况下,合理分配,积小钱办大事,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框架,是校园文化系统的关键。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才能保证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此,学校紧紧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依照法律法规,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各种管理制度,构建了一整套科学、民主、和谐的保障体系,为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机制保障。为更好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学校积极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师生员工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在激励过程中,注意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保证激励效果的最大化。

内涵发展 创新五项工作内容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能创造出一种潜在的、弥漫的、浸染于整个校园中的精神风范,极大地影响高职院校每一位师生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氛围、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为此,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持续发挥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功能的同时,积极创新五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加大内涵建设深度。

校园环境的优化。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统一规划,注重企业文化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化表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点缀体现出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如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史陈列室、画像、宣传窗、雕塑、校训、名言警句、标语口号、校园标志等,实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品牌活动的树立。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立足职业教育的特点,将品牌文化同高职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培养结合起来。实践中,学校通过第二课堂和科技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将文化活动和实训活动相结合;通过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技能特长;通过顶岗实习、厂中校、校中厂等校企合作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形成具有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

专业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专业能力素质,这也是高职院校的职责和目标所在。为此,学校一方面通过打造各种专业团队,通过专业设施的配置,调动教师认真学习、踏实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专业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专长,鼓励他们参与对学生社团和学生活动的指导,从而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品味。

人文素质的教育。高职院校一般都注重专业技术教学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文素质已在社会发展和世界竞争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为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按一定比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导学生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社会进步和自身未来,促进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校园文化的传播。学校努力建立校园文化传播体系,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网络阵地、微博、短信、讲座论坛等方式方法宣传和推广校园文化,增强对学生的精神引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各类途径,提升毕业生在社会传播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提高学校的自身竞争力,提升学校知名度,形成一种高职院校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

上一篇:oppo调研方案设计下一篇:我班的沙僧小学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