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精选8篇)
1.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篇一
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点滴体会论文
新课程标准有以下优点。
1.突破了传统音乐学习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参与为中心转变,从面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一;
2.突破了旧的学科中心模式,从单纯追求学科知识水推向追求人的知识全面发展转变。
3.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以及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4.突出情感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将其放在了首位,从强化竞争的教育到以合作为基础转变,从教育和社会脱节向紧密联系生活、社会生产实际转变。
5. 拓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文化的学习领域,从过多的统一要求向追求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转变,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教材是音乐课程中最重要的资源,根据《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在内容设置上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我认为在内容的设置上较合理,容量适中。
新教材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本,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教材的内容强调了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等、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之中,以文化主题组织教材。通过各单元由浅入深地步步展开,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获得学习音乐必需掌握的浅显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教材的歌唱、演奏、欣赏等常规教学中加强探究性、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编创与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另外。还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新教材的曲目选择。在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基础上。尤其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还兼顾时代性,朗朗上口,易唱易记,让学生爱唱爱听。在乐谱使用上,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母谱。在识谱的要求上,降低过难的识谱要求及过高技能技巧,不提独立识谱的过高要求,还有创编小品游戏、舞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想像中去创造,促进思维,发展智力,每册教材的最后还有活动性的测试与评估,鼓励学生自测、自评、互评、他评,形式丰富多彩。板面设计图文并茂,多风格,多形式,使教材更生动活泼。
我认为新教材稍有欠缺的是;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难度大了些,《在动物园里》音准较难解决。
在试验了两个月新教材后,我颇有感受:新教材的内容很活,给教师教学的活动空间很大,所以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需做的准备工作还真的不少,并且马虎不得。如果观念没有更新,继续用老模式来套新教材,那将是寸步难行。最关键的是观念的改变。当然,旧的教学观念转变为新的教学观念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得靠自己多去学习,多去揣摩,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才能做到观念更新,观念到位,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思想,真正把课改做到实处。
2.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篇二
一、深入理解新课程, 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新课标的学习中我们懂得,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并且, 它还知道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结合这些内容对数学进行观察、实验, 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在数学活动中实现猜测与推理。我们都知道,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 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想让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加有效、高效, 教师必须对新课标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还要把握住新课标的总体思想和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新课本的要求, 对教材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研究, 进而准确地掌握教材的主旨, 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教学过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使难点得到分散、疑点实现轻松突破。这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轻松驾驭, 灵活地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调整。
二、对于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
新课标认为:数学是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理解、接受能力, 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并引导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实践和思考, 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让他们学会学习,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完成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小学生都有很大的学习潜力, 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开发, 当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了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时, 教师要多加鼓励, 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想象和创新进行探索和实践。从本质上来说, 这就是一种简单的探究性学习,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他们, 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组织和协调。小学生的知识面还较为狭窄, 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对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进行敏锐的捕捉, 并将这种长处进行拓展、培养和提高,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更好的发挥。
三、对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评价的形式和性质有很多种, 有的评价是终结性的, 有的评价则是发展性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比较适合小学生的评价形式, 它是一个较长时期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发展的评价。它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 不仅有学生的知识学习, 还有他们的技能培养,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和多种领域的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我们之所以采取发展性评价, 是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 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有效的发展。评价具有激励的功能和诊断的功能, 只有在实际教学和评价中使它的功能得到科学有效的发挥, 我们的评价才算是有意义的, 学生也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同时, 对于评价的主体, 我们要尽量避免单一, 利用多元化的主体以及交互性的形式, 使评价的主体得到扩大。小学生在自我评价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 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获得健康的心理, 幸福、快乐地成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及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师, 一定要解放思想, 改变旧的教学观念, 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 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增儒, 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0.
3.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篇三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
一、标准(2011年版)要求我们老师在课程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要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的目标,坚持老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发掘学生的主动性的方式而不是外在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和调整,使目标更清晰更明确了,更有针对性了。标准(2011年版)里的积极健康特指人的心理状态,人的精神,负责任的公民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社会性发展,把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作为最主要的目标相对于过去把一个人的思想、政治、认识、意识当做很重要的东西而言,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将原有对课程性质的概括作了更为科学的总结,在肯定其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同时,点明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特点——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对课程性质的几个特点,如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具体表述作了一定的修改,提高了概括的准确性和指导性,既符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又适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其中改动比较大的有“思想性”,其中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将思想教育的内容凝练表述为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五爱”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实践性”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综合性”中提出了思想品德教育应当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其余在文段的表述或内部逻辑结构上都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三、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总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体会到要善于反思,更要重视反思。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位的必由之路。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就要舍得花时间,不断努力。这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种知识背景,在平时的读书中积累自己,积淀一种文化底蕴。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又建立起独特的风格,这样就会具有你自己的个人魅力,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4.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篇四
今年暑假我们全体一线物理老师有幸参加了由省教育厅组织的关于新课程标准的远程视频培训,收看了何润伟老师的关于义务阶段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说明与解读,近距离领略了这位课程标准修订和教材编写专家的风采,使我对课程标准修订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说只有一天的时间,但我后来又多次收看视频资料,收获颇多,下面就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基于这一点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真正放开,都是按教师设定的程序教学,学生讨论的问题只限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连接电路——传统教法1.画出电路图 ;2.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而开放的教法是:1.先把电灯点亮; 2.根据实验线路,再画电路图,前者规定好思路,生跟着就行了,按部就班的得出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而后者给了学生一定的空间,当然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学生是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而且很自然的得出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关键这些知识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这就是开放的新教法的魅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我认为应从已下几方面做起:
1、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去获取新知识和增强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过程。物理学科的“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物理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所以教师应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变教学为导学,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忽略能力培养;只注重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做法,确立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2、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索欲望。准确把握“以实验为基础”这一基本特点,做好各种实验,以生动新奇,鲜明的实验现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思维等都能产生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改进一些实验常规教法,改编某些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改编某些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主动探索物理中的奥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物体的颜色》一节中,让学生带着三棱镜去自我探索,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与归纳等能力。
另外在实验前可以尽量让学生提出了许多种方案,例如在学习《人与机械》
我先提出问题:我们需要把一只油桶搬上汽车的后斗,请问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现象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然后在加以总结出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的机械,这种探索过程比空洞的讲授更能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信息加工、构建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我们还可以使用“创设情景,设置疑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例如我在讲“惯性”的概念时,第一项内容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抽纸条比赛,具体过程是让学生用钢笔帽压住一个食指长和宽的小纸条,用食指迅速击打纸条,看谁能将纸条最快抽出且钢笔帽不倒。此时同学们互相比赛,找窍门,热情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自觉、主动的提出了问题。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2)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景,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形成猜想——验证的教学活动模式。如教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时比较抽象,因为是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做好加俐略斜面实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教学时此实验都是演示给学生看的,但是完全可以改作学生实验。通过接触面的不同:分别是粗糙(毛巾)——较光滑(木板)——光滑(玻璃),从实验的操作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中理解此知识的实质。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景,事实表明效果较好。
(3)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景。
创设实例,不仅能帮助学生感悟“物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沿着兴趣-乐趣-志趣的途径发展,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钻”劲,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如学习《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时,用生活当中用到的杆秤来引入新课,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景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优化组合多种媒体,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如在教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利用了动画课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我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学习动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总之,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3、着力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增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 “学会”,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外,尤其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1)、指导学生课外学习技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A、指导读书方法,要求学生通读与精读相结合,阅读与实验相结合,并经常抽出课外阅读材料中的某些章节段落,对如何阅读进行示范指导。B、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由开始带“强制”性的规定内容、时间、要求逐步过渡到养成学生自己学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C、在学生中开展写物理小论文活动,提倡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验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有所钻研、有所体会的课题写成小论文,或进行某个专题性的探讨,以增强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民主,与学生平等相处,善于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比如上习题课时,我会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讲解,这些到台上来的学生每人必须力争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及最佳讲解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有效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3)、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平等研究者、促进者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个学生的见解,让学生想到老师是他的朋友,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在一个积极主动状态。
三、总之,自从杜郎口教学模式走进我们的课堂,我发现学生确实动起来了,上课再也不是正襟危坐,课堂上再也没有打瞌睡的了。有时候学生的表现能让老师大吃一惊,你想不到,学生能有如此精彩的展示。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青春期的青少年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多交流,多交往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他们个性张扬,自我意识觉醒,这种课堂模式为他们张扬个性提供了舞台。
5.《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新课程标准》已经于2011年修订并颁布实施,通过近阶段对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学习,自己对新课程有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使自己认识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探索,结合学生实际,深刻认识到新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相应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反思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观念的改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因而,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如: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作为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例如新教材在一些内容设置上,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习题设置过于简单,这就需要教师配以多样的习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对于复习课,要通过各类习题来帮助学生复习总结已学过的知识;有时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学生上讲台、游戏比赛、讨论、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另外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许多课要求教师要用多媒体教学,要求学生会用多功能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一些明显的优势: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特别对于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会事半功倍。
三、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四.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无论何种教学方式,都应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对新课改下的教学也是如此,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题目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运算定律推导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导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不讲公式的推导就直接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总结出一些方法,规律。结果却是多数学生不但“悟”不出方法、规律,而且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五.加强自身的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俗话说得好,”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了教好学生,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课程方面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钻研与新课程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与时俱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另外要加强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我们应该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为己所用。
6.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六
张晔
《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行为,积极尝试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个人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发现与利用学生的体验资源,给予了语文教学无限的希望。但今天的学生,在拥有富裕物质生活的同时,生活经历和实践体验并不多。他们有的在各类家教中忙于周旋,有的被锁在家里进行学习,也有的因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干脆放任自流。封闭的生活与放任的生活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走向普及化的电脑、电视、书本,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窗户,同时,又关闭了另一扇感受现实生活,积累体验的窗户。开放课堂,参与实践,可以让学生用身心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积累多种多样的体验。
“相信自己,我能行”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用双手去实践,用言语去沟通,热爱生活,快快乐乐学做生活主人。
语文课前的“三言两语,我们来聊天”,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畅谈、相互交流的谈话空间。学生在聊天中传递信息,发展语言,提升自信度。
开放课堂,参与实践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有目的、有意识的经历各种体验,补充积累体验,形成了独特的自我感受,满足了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意识。同时,在课堂与课外之间撑起了一片绿荫,丰富的体验优化了课堂学习;课堂学习中取得的技能,又促使学生更有能力去经历生活中的新的体验。课堂与课外的学习体验一脉相承,互为补充。
学生的自我体验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起点,但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这个起点上。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在对话中激发生成新的体验,提升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审美情趣。
课堂学习行为帮助学生激发生成了多种体验,但教育最终是为了促使人的发展,让学生的体验活于课堂又跳出课堂,源于语文教学又走向生活,让学生带着课堂上被激活的体验走进自己的现实生活,延伸到丰富多彩的新一轮实践体验,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素质,在生活中尝试求真、求善、求美。
新课程的体验观让我在语文教学时,真正关注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通过体验教学,使生活、文本、教师和学生四因素有机整合,这既赋予语文教学新的活力,也加强了语文课程建设,有效开发了语文课程教学。
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
陆鹏
语文课标学习活动带给我的,是感慨,更多的是思考。
一、科学的语文教学理念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全面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因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以说,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二、语文教育特点及教学方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获得的体验是最真实的,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让语文更好地发挥它实质性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实践,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表现出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表现。也只有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校内校外的所有资源,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到处存在,这门学科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角角落落。这样的一门灵活性很强的学科,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是一门让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学科。是一门有趣的学科。也正是语文课标带给我这么多的激动,为我开启了一扇五彩缤纷的教学大门,我们何不趁着这大好的形式进行语文实验教学?开辟出一条让学生自主获得语文能力的道路?让我们的学生长大以后说:这是我们的老师交给我们的方法,我一辈子受用。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尹淼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的时间,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回归到学生阅读背诵上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回归到学生自悟探究上
当前的语文教学,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真正地学。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陈志飞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 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杨刘
新课程标准在制定大纲时,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及学生个体的差异,学习目标的制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且起点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的不同,起点科学合理,既考虑到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课业学习的目标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又充分考虑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开放式培养,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学困生有成功感,学优生能最大程度的放开手脚,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掌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各展所长,各有进步,各有收获。
实施新课改首先要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已有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了统一,过分教条,如教学大纲的要求,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制定教学要求时一刀切,并且目标要求也较高,对一般学生而言完成目标有一定困难,且忽视了学困生对目标的完成程度,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以往的教师在教学时,多是满堂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程度,基础水平,个性差别,要求所有学生对学业的完成整齐划一,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不搞一刀切,一言堂,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合理的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敢于让学生提问,敢于让学生发言,敢于让学生讲尽兴,敢于让学生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标新立异,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合作型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探求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问题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教给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能力的手段,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包办代替,绝不能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已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改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我们要充分提高自身素质,投身新课改,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御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能力,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袁政
我认真地学习了新课标之后,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李安成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杨刘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感到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积极创设情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不是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而是习惯于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上课做不完,课外继续练,在大量反复操作的基础上达到掌握的目的。教学评价时,主要看结果,即分数的高低。新“课标”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此,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轻过程,重结论,单纯依靠重复操练的“经验性”教法,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开展教学,减轻学生大量的重复操练产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作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有畏难情绪、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帮助、细心的辅导,促其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说、议、做、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气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方法。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袁政
通过学习,我理解了新课改的指导思想;认识到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通过培训,我受益匪浅。
我深深地认识到,在学习观上,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程上,教学不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创建和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精力,这不仅仅是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是教师的角色也要有变化,教师应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自己也体会到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用人格力量去引导学生,去感染学生才是我们应有的价值。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教学工作者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味重视智育,抓尖子学生,忽视了对学困生的培养,严重影响了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我们要开拓视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语文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应用于实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联系实际生活背景,这样,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来学习;另外,又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死搬,或者有依赖思想,等待答案照抄;不能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不愿动脑筋想问题,学生中产生一种惰性,故教学效果提不高。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认识到要充分调动学生,采用启发性教学,师生互动。
通过这次学习,我知道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优化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7.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篇七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突出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 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 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 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 读出韵律, 读出意境, 读出情味。”
二、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 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 学生是报告和讨论, 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 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 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 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 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 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 认为自己漂亮, 妒忌别人, 骄傲的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着重点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 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 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 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 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 补充情节或空项, 则能促进阅读, 增强语言训练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 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 抓住岩石的名字, 发挥想象, 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 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 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 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 开头结尾不变, 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能落实到实处。
四、质疑是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贵有疑”, 疑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 让学生质疑, 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了疑, 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 变被动为主动, 进入“愤悱”的状态, 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8.新课程改革的点滴体会 篇八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虽已颁布好几年,但对于课程改革的核心仍有人认为只是把教材换一下,也有人认为上课用点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等,甚至有人认为上课让学生多回答几个问题,活跃活跃课堂气氛……这都是误解!其实课程改革不是仅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换成新课程标准,换换教材,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总是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应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把原来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教学模式.对此,笔者就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谈点体会.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思维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如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时,笔者这样进行了新课导入:在投影幕上投影一张幻灯片,内容是一个公式,X+Y+Z=A,提示这是有人问爱因斯坦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时,他写下的式子,让学生相互讨论它的含义.学生经过讨论后纷纷举手发言,X代表正确的方法,Y代表艰苦的劳动,Z代表不说空话,A代表成功.又引用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池塘里有很多只青蛙,那就无法唱下去了,这样用字母来表示数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新课导入就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盎然,使得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学”.
二、变抽象“学数学”为联系实际“用数学”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过去,我们在课堂上只是就书讲书,从不讲知识的来源和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知识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则就很不合时宜了.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笔者在教有关存款、利息等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到银行去开户、存款,利用业余时间让他们开办模拟银行,相互之间进行存、贷款,增长感性认识.在教“相似形的应用”时,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教室外,让他们利用太阳光来测旗杆的高度.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真可谓一举多得.经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单纯的“学数学”为联系实际的“用数学”.
三、变教师主导为共同探究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在教学中,笔者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电子计算器的使用》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就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看完书后问学生:“这一部分书上共讲了哪几个问题?对这其中的每一个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然后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把问题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显然,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多了,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而掌握的.如此教学,学生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学、概括的能力,培养了理解、表达能力.当然,这样课堂教学好像有点儿乱,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人说这样教师就不起什么作用了,其实这样教师的作用反而更大了.学习是一项具有较强目标性的活动,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必然导致实践活动偏离方向.因此,中学生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当然,教师的引导也应该有个“度”.这个“度”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回归,真正得到落实,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当然,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改革的大浪潮中,也要与时俱进,转换自己的角色,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推荐阅读:
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09-08
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总结10-3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10-16
学习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doc08-01
新课程学习体会心得08-1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体会07-29
北京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09-02
物理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1-15
学习《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