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思想(精选7篇)
1.老庄思想 篇一
老庄与道家思想
主持人好!大家好!
今天我们讲《老庄与道家思想》。关于道家,我们一般人直观的概念,就是到青羊宫或者青城山的天师洞这些道家的道观里面去看。其实,这些并不是道家学问的主要内容,那是道教的事。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做法事、穿红戴绿、敲锣打鼓这些,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道家源头上的东西。道家的学问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我们说儒释道三家是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我们要学修国学,对道家文化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老庄可不是我们平时所称呼的老李、老赵、老王这些,是老子和庄子,是上古时期道家文化的两个奠基人,可以说是道家学问上的源头人物。有了这两个人,道家学问才能真正立起来,所以后来都把老庄合称。老就是老子,他的著名经典是《道德经》,庄是庄子,代表作就是《庄子》这本书,后来道教也称为《南华经》。这两位人物的经历都很传奇,甚至很神奇,我今天主要是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老庄这两个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道家学派的主要观点。
我们先来说说老子这个人。关于老子,我个人最早是从中学课本里得知的,老子是春秋时期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当然,中学时代的历史教科书比较枯燥,学习起来也没有多少印象。真正对老子、对道家有印象,都是因为高中时看了一篇小说,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说叫做《出关》,收在小说集《故事新编》里面。我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集,其文学价值不在其代表作《呐喊》《彷徨》之下。只不过一直以来,很多文学评论家、理论家们都以所谓的“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这一套东西来评论文学,结果都忽视了《故事新编》。很多人谈到鲁迅的时候,要么开口就是《呐喊》《彷徨》,要么就是鲁迅杂文多么了不起,但都没有谈到这部相当优秀的小说集。
在这里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经典的小说,写得也非常有趣、非常精彩。为什么叫“故事新编”呢?他是把远古时期的一些故事、一些历史事件,用现代文学手法、现代人的心理,现代人的语言方式,写成了一个系列的小说集,可以说是非常精彩,读后保证让你入骨三分。《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就是《出关》,写的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故事。当时,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老子在图书馆干了很多年后,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周朝也很衰弱了,周天子的号令也没人听了。最重要的是,他觉得天下将乱,自己不想在乱世中生活,想找个地方隐居。于是老子就离休,辞职不干了。
辞职之前,老子的弟子也问过他说:“老师啊,您经常教导我们说,柔弱胜刚强,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现在的经验也是这样的,刚强的人,力气大的、勇猛的人肯定可以战胜小个子、没有力气的人。怎么会柔弱胜刚强呢?老子就对学生说:“你说,是牙齿刚强,还是舌头刚强呢?”学生说:“当然是牙齿啊!”老子就把嘴张开给他看。老子老了,牙齿都掉光了,不过舌头还在。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平时我们吃饭,不小心牙齿和舌头打架,牙齿会把舌头咬伤,好像牙齿很厉害。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柔弱的东西最终保留下来了,刚强的东西反而没了,都东一颗西一颗掉光了。这就是道家思想的一个特点,他不和你争一时之胜负,心平气和地借时间之手来教训你,从更广大的空间上,让你理解大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
在这之后,老子就离开了周朝的都城,准备到西边,到道家所向往的仙山祖源——昆仑山去,相传那里有很多神仙居住,在中国道家首屈一指的第一名山。那天老子骑着一匹青牛到了函谷关口,只要出了这个关口,就不是中原的地盘了。这个时候,一个守关的官吏叫尹喜,后来也叫关尹喜,他估计也有些道术,远远看见一个老头骑着青牛过来,就觉得他满头满身都裹着祥瑞之气,感觉那一定是一个得道的高人。那个时候虽然没有网络的传播,但是人们的口耳相传也挺快的,人们知道老子辞职不干后,都一传十、十传百,说老子要到西边来了。尹喜看到这个老人这么大年纪,又那么有道气,估计是老子来了,于是把他拦下来问:“您是不是老子啊?”老子一看被人识破,没办法,只好承认了。关尹喜就说:“如果您是老子的话,就得给我留点东西下来,留点买路钱下来,不然就这么白白放您老走了,我多不划算啊!”当然,鲁迅是这么写的,他说:“我早就知道你是全国著名的大作家了,你不留点作品下来,我没法交代啊!”老子没有办法,就在函谷关的关楼里自己口述,关尹喜笔录,就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鲁迅的小说《出关》,就是写道家的这部根本经典《道德经》是怎么来的。当然我这里只是简述,小说的过程还很复杂,很幽默有趣,大家可以自己找来看。
据《史记》记载,老子口述《道德经》后,就西出函谷关,再也不见踪迹,也没有后文了。但是后来我在写一本叫做《红尘禅仙》的书是,写到成都青羊宫的来历的时候,发现老子与青羊宫很有渊源。在成都流传的版本是这么说的——
老子给关尹喜留下《道德经》五千言以后,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兴奋,连夜就仔细拜读。但是拜读之后就发现,自己对经里面的意思一窍不通,根本搞不懂。按照古代的说法,真正学通《道德经》的人,是要成神仙的,可不得了的。关尹喜没有办法,就对老子说:“我还是不能放您走,您要给我逐字逐句讲解,让我搞懂后,我才让您走。”老子就说:“那怎么行呢?你现在在做官啊,事务那么繁忙,心也定不下来。万一敌人攻进来了,或者有逃犯要逃跑,你有操不完的心,怎么能安心来学道啊?这样吧,你如果真有心学道的话,三年以后,我在成都西边的青羊肆等你,看你自己来不来了。”这个关尹喜也真是个求道心切的人,三年任期届满之后,再也不想做官了,辞了官就直奔成都。青羊肆过去估计是一个市场,关尹喜到了之后,果然见到了老子。老子就在这里,一五一十地把《道德经》的内容讲给他听了。他听了之后,当然就高高兴兴地依法修炼,后来就得道了,成了老子的第一个传人。关尹喜后来还留下了一部书叫做《关尹子》,一共有九篇,也是谈道家修炼方面的内容。在后来的道教里,就把关尹喜奉为老子的嫡传弟子,称他为神仙,并被尊为无上真人、文始先生。成都青羊宫最早的溯源,据说就是要推到这个故事的年代。因为根据目前的考证,大家都不知道第一个修建青羊宫的是谁,也不知道修于何时,就把这件事一直上推到了老子头上。
老子本是道家学术的鼻祖,只不过后来被道教神化了,成为太上老君,就是《西游记》里面,把孙悟空关到八卦炉里去炼的这个老头。按照历史的说法,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他比孔子大概大20岁左右,是楚国苦曲县人。老子俗家姓李名耳,字聃,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里面的说法。相传,老子因为隐藏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内,就是在国家图书馆里面,早已读尽了天下的所有书籍,并且隐修得道,却并不为人所知。中国古代也有记载说,中国的两大圣人,就是孔子与老子是见过面的。因为孔子年龄小一些,出道晚一些,于是找老子请教过一些比如仁、礼之类的问题。
当时孔子向老子谈到了他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这套内容,老子的观点非常耐人寻味。老子说:“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就是说,仁义这个观念,只不过是上古先王临时住的房屋,就像现在躲地震搭的活动板房,临时住住而已,不能长期住在里面。为什么呢?如果你长期把仁义的大旗扛在肩上,贴在脑门上,就容易出问题。我们看中国历史上,后来假仁假义的人也特别多,因为人们都以仁义为荣耀,所以大家都给自己贴上仁义的标签,所以就真伪难辨了。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所倡导的,就是用一种至简至易的生存方式,采用非常淳朴自然的态度,让自己的生命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这就是道家的理想。
孔子还曾经向老子问过礼法。老子说,你说的古人的礼法看起来确实很好,行礼的人尸骨都已经朽烂了,你所看到的,只不过先人记录的文字,不是真正的礼,光看这些文字有什么用呢?真正的贤人君子应该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说,遇到了太平盛世,遇到了可以施展抱负的时候,你就要积极入世,用自己的本事去服务社会、服务众生。如果生不逢时,生在乱世,这个时候你就要以全身保命为重,隐居起来,韬光养晦,不要到处显摆。所以,老子的思想跟孔子的思想,他们取法的角度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道家的人物往往是隐士、隐者居多,儒家的人物往往是入世的多,名臣大儒居多,愿意到社会上去建功立业。
孔子从老子那个地方回来以后,据说是三天都不说话。孔子的弟子问他:“您到老先生那里去,到底那个人是什么样的啊?弄得您老人家话都说不出来了?”孔子就说了一段对老子的评价,这恐怕是历史上对老子最有名的评价了,就是我们黑板上写的这句话:“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鸟我知道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能在水里游,野兽我知道它们可以自由行走。对于野兽,可以设置陷阱让它们掉进去抓住它;对于游鱼,可以编织渔网、鱼钩、鱼线把它们钓住;对于飞鸟,可以用网把它们抓住。但是对于龙这种动物,我就没有办法了,只知道大风一起它就飞到天上去,一瞬间就不知所踪了。这一回,我看见了老子,觉得他就像龙一样,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是有真本事也是摸不透的,这个人太神奇了!后人描述老子的时候,都喜欢借用孔子的这段话。在宋代,有个道士写了一本老子传,用的名字就是《犹龙传》。
在后来的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老子的生平可说是迷雾重重,没有人能够真正搞清楚老子的生平。老子确实是一个隐居的人,但他确实又写出了《道德经》这本千古奇书。作为权威的史家著作,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也专门写了《老子韩非列传》,把老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子孙的事情都写了一下。虽然写出来了,但是都很简单,中间也有很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比如他说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在楚国的时候遇见过一个叫老莱子的人,估计这个人就是老子吧。后来,在孔子死后129年,当时周朝有个叫太史儋的人曾经预言过秦朝霸业的兴起,司马迁就说,好像也有人认为太史儋就是老子。如果这几个人都是老子的话,从年龄上推算,老子起码就活了200来岁,作为我们现代人来说,肯定是不可思议的。司马迁写到这里的时候,估计也有点底气不足,所以他就说:“世人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哈哈,世间人都说不清楚,反正老子就是个隐士,同时对他的年岁也说了,“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人家老子毕竟是修道的人,修的是长生不老之术,他是神仙级的人物,通过修道能活过二百岁也是可能的。总之,司马迁无法自圆其说,历史上大家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一句话作老子生平的结论,就是到现在也没人知道老子这个人到底是谁,他真的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仙。我们现在能够了解道家文化,学习好《道德经》,把它作为我们修身养性或工作生活的指导,那就很不错了。至于老子这个人到底如何,也就听凭传说,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好了。
刚才我们讲了老子的生平,现在来看看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按照《史记》的记载,庄子名叫庄周,是宋国的蒙县人,比老子生活的时代晚一些,是战国时期人,年轻的时候在家乡作过掌管漆树园的小官吏。庄子的学问非常渊博,可以说当时诸子百家的学问,没有他不会的。但是他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路数,最终还是接近、甚至是承接了老子道家的学说。
庄子平生做的最大的官就是漆园小吏,相当于那个时候的政府在郊区有一块种漆树的园子,庄子就是政府部门经营漆树园的管理人员。每天日常的工作不外乎就是就是一早就到漆树园子里巡逻巡逻,看看有没有乡下人来偷树,或者把偷割公家漆树的人轰走而已。在蒙地的这片漆园旁边,还有一片水域,叫做孟诸泽,估计是一片很自然的小湖泊。庄子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可以说是自得其乐,经常在孟诸泽里面捕鱼捞虾,日子过得算是相当潇洒了。
庄子的生平,史书上记载得不多。大家一般都从庄子自己所著的《庄子》一书中,看到有很多寓言故事,在很多故事中,庄子把自己也写了进去,自己当主人公,也留下了很多庄子的故事。但是我们要知道,庄子是个很擅长编故事的人,擅长写寓言,他书里面记录的这些故事,到底是真是假,有没有那么回事,还真是说不清楚。总之,我们后世的人都是从庄子自己所写的书以及史书的简单记载中,对他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印象,感觉庄子这个人是非常智慧、豁达,同时又嘴尖舌利,能言善辩。就是这么个人,他不管是面对朋友、敌人,还是面对权贵,几乎是毫不客气,有什么话就说什么。
在《庄子》里面,记录了庄子见梁惠王的故事,说明他对待权贵有点像我们现代有些人一样,还是有点仇富仇权心理的。当时,庄子去梁国,梁惠王找到了他。庄子毕竟还是个名人,古代的国君都喜欢去寻找一些隐居的高人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梁惠王听说了庄子这个人后,就派人找来庄子,想跟他谈一谈,看看他到底有什么高见。结果呢,庄子来见梁惠王,身上穿的是打了补丁的麻衣,脚上套着一双破鞋,鞋连后跟都没有,只好用麻绳捆上了事。梁惠王见他这一身打扮,就说:“唉,听说你这个人挺有学问的,怎么这么潦倒啊!”庄子一听,马上就不高兴,立即反驳说:“衣服破了,鞋破了,没什么了不起嘛,这不算潦倒。真正的潦倒,是人有道德而不能行,这才是潦倒!我这个人虽然这么穷困,不是我的不幸啊,是这个时代的不幸啊!我不幸,是因为我生在一个贪污腐败、坏人当道的国度里,所以我才这么潦倒不幸啊!”梁惠王被他一番抢白,真是哑口无言。虽然他是个国君,倒还很有涵养,打落了牙齿也自己吞下。不像现在有些官员,芝麻大一个老爷到了乡下去,如果一个乡下人说了什么对他不好听的话,那面子挂不住,一定是要好好收拾人家一顿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还是很有风度和涵养。梁惠王虽然为显示其风度,没有治他的罪,但也从此打消了提拔他做官的念头,庄子的官运也就没有了。
庄子对待那些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又是什么心态呢?《庄子》里还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宋国的一个曹商被派往秦国,这个人估计挺会拍马屁的,见到秦王后,大得秦王的欢心,得到一百乘车的赏赐。这就像我们现在谁有突出贡献,政府奖励给他一百辆汽车一样,是很不简单的财富啊!拥有这么大一笔财富,这个商人肯定很骄傲啦,逢人就夸耀自己富裕。他回到宋国后,有一天遇到了庄子,他就很不屑地说,如果有一天要我像你一样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住在茅屋陋巷、清苦一辈子,只有满肚子的道德文章,我觉得这不是什么本事;你看我一句话就能打动国君,打动最高统治者,得到百辆车乘的赏赐,却不费吹灰之力,这就是我的强项啊!你看我现在就有这么大的收获,有这么大的势力。庄子一听,马上对他说,你知道吗?我听说秦王前段时间生病了啊。暴发户说不知道。庄子说你真不知道啊?秦王屁股上长了痔疮,到处找医生,还到处贴了告示,说是只要能替他治疗痔疮的,就赏车一乘;如果有人能用舌头把痣疮舔好,就赏车五乘。你得了这么多车乘,不知道替秦王舐了多少回屁股啊?
所以我们看,在面对这些人时,庄子是非常刻薄的,绝不轻易放过。这就是庄子对权贵、对暴发户的态度。庄子心中有他自己的一套做人原则,有他自己的学问道德,他看中的是这些,不管金钱和权势。那么庄子对待朋友又是怎么样的呢?在朋友面前,他也是坚持原则,从不轻许的。
庄子有个朋友叫惠施,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以前和惠施的关系很好,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觉得朋友高升了,还是要去祝贺,于是就取道宋国到梁国看望他。惠施手下的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就跑去对惠施说,宰相大人,您要留神啊!庄子这个人学问那么大,本事那么大,他恐怕是盯着您宰相位置来的吧!惠施当时可能也是一时脑袋短路,便派了一些兵丁在城内城外搜了三日三夜,想把庄子拦截住,不让他到梁国。这些兵丁们想,宰相的老朋友肯定是个风度翩翩、衣冠楚楚的人,所以一直就在留意这种打扮的人,哪知道庄子邋里邋遢,像个叫花子一样毫无阻拦就到了梁国。
三天以后,庄子自己跑到惠施门口要拜见他,惠施只好很尴尬地出门迎接。庄子一看他的表情,一切都明白了,就对他说:老朋友,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你听说过南方有一种叫凤凰的鸟吗?这种高贵的鸟儿从南海飞向北海,是“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就是说,这只凤凰不是高贵的梧桐树就不歇脚,不是非常洁净的栋实就不吃,不是甘冽的醴泉之水就不饮。结果有一天,它正在天上飞的时候,下面有只猫头鹰抓了一只死耗子正在吃,看见凤凰从头顶飞过来,以为是来抢它口中的死耗子的,于是冲着凤凰大叫一声,以图吓走凤凰。庄子接着说:老兄啊!梁国宰相的位置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只死耗子而已,你何必在那里大动干戈,大喊大叫呢!
所以你看庄子的性格,确实是长着一身的孤高傲骨,估计能和他和平相处的朋友也不会太多。虽然庄子和惠施有段这么不愉快的经历,但是惠施则是庄子一生中最好的朋友,更确切的说,是最佳辩友,因为他们两个一见面就要喋喋不休地展开辩论。惠施在战国时期也是个出名的人物,是名家的代表人物,特别善于辩论。
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到郊外去玩,在一座桥上面观赏景色,心情非常愉快。桥下的水非常清澈,里面的游鱼很欢快地游玩。庄子就很感慨地说,你看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它们是多么地快活啊!这个时候,惠施马上就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庄子啊,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人家鱼快乐不快乐啊?庄子反应也很快啊,马上回了一句说:“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惠施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呢?惠施也不是吃素的主,听他这么一说,马上又发起反击,说:你说的太对了!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到底知道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同理,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能知道鱼到底快不快乐呢!一般人遇到惠施,那肯定到此就会败下阵来了,无言以对了。但是庄子的思路非常清晰,他马上就抓住了惠施的漏洞:请记住你最开始说的那句话!你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句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个基本前提啊,你已经下了这个判断了,已经知道我了,我又怎么不能知道鱼呢?你现在又说不知道我知不知道,这就是相互矛盾了嘛!
这种辩论拿到现在来看,我们肯定觉得很无聊,这是一个扯不清楚的事情嘛。但是,这个辩论其实不光是逻辑上的问题,也是中国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命题。作为道家学说来讲,是相信心物相通的,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界的万物是可以相通,可以有感应的,到最后,当然就能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这是从一个基本的感觉最后升华出来的。人在这种大好的春光中,心情觉得非常舒畅,那么自然界中其它的生命也应该如此。这些形形色色的生命处在非常自然、非常和谐、没有天敌的环境下,它们也一定会非常舒畅,非常逍遥自在。所以,人心和自然的生命是可以沟通的。但是,在名家思想中,比如在惠施的思想中,这种心与物的沟通则是不行的。这有点像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所说:“他人就是地狱。”觉得人生在世上就是绝对的孤独,是不可能知道别人的想法,人与人之间是绝对隔阂的。通过庄子和惠施之间的辩论,就可以看到道家和名家思想的区别。
尽管庄子和惠施一见面就PK,一见面就辩论,每次都会争得脸红脖子粗,但却保持了极好的私人关系,也给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片段。
惠施比庄子去世得早一些。有一次,庄子与学生路过惠施的坟墓,禁不住大发感慨。庄子是讲故事的高手,于是他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说以前有一个泥水匠,有一天,他在做泥活的时候,一滴比苍蝇翅膀还薄的白粉弄脏了他的鼻头,他自己也不擦,就叫旁边一个叫“石”的木匠,让他帮助自己把鼻头上的白粉去掉。石木匠正在劈木头,看都没看,一抬手上的斧头,风一样迅速地从泥水匠鼻头上削过,白粉刹那就没有了,鼻头却完好无损。那个泥水匠站在那里,气定神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又继续干他的泥活去了。后来,宋国的国君听说石木匠有这等本事,你这斧头功夫比程咬金那三板斧的功夫强多了啊,你跟我们现场表演一下如何?这时石木匠就跟国君说,对不起,我演不了,说实话,我那个搭档泥水匠已经死了,换了任何一个人,看见我举起斧头照鼻子上招呼,肯定早吓瘫了!没有泥水匠,我就表演不成了。庄子跟他的学生说,你们看,我和惠施就是这样的关系,如果没有惠施的话,就不能激发我精神中那些高级的东西,从今以后,我就决定哑口无言,不说话了。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没做什么大官,也没有干什么轰轰烈烈了不起的大事,但就凭着他写的《庄子》三十三篇一书,这中间经过后人考究,还说其中还有些不是庄子自己写的,而是伪托庄子的名字硬塞进去的。但是就凭这本书,庄子就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伟人,这样一个“漆园小吏”,他的影响可谓是极其深远。包括东汉以后形成体系的中国道教、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禅宗、魏晋玄学时期的所有代表人物、整个唐代诗歌、两宋的人文风气、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等。可以说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整个文学史,都受到了庄子极大的影响。大凡第一流的文士诗人,也几乎都受到过庄子的影响,比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隐士诗人陶渊明、唐代的李白、王维、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明清时期的李卓吾、曹雪芹,等等。用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话来说,庄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开山大宗师”。在钱穆先生的眼中,庄子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老子。
像我们龙江书院以前的学修,我们的老院长冯学成先生,这两年最主要的讲学就是《庄子》,一共讲了18篇,整理出来的文字都有200多万字,现在也出了第一辑。冯老师的庄子的讲义要出全的话,差不多也要十几本书。所以庄子对后人的影响非常大,不管是对道教、儒家、还是禅宗,以及世间的文学艺术,影响都非常巨大。
前面我们介绍了对道教文化起着奠基作用的两位大师——老子和庄子的生平故事,下面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源头,就是从老子《道德经》来的,然后就是庄子的《南华经》。列子也有一部经典叫做《冲虚经》,这是道家的三大经典。当然,列子相对于老庄来说,就要低一个级别,这部《冲虚经》也有说是后人伪托的。我们一般说道家思想,都是老庄并列。《道德经》是讲道家理论的根本经典,很有思辩色彩,是道家面对世界的宇宙观、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他自己精神修养的一种方法,这是《道德经》的特点。《庄子》这本书里面虽然也有理论的阐述,但更精彩的是里面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当然,这些寓言背后的内容,也和《道德经》一样,都是道家的思想路数,所以也是道家经典的代表。
那么,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来体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感觉是人与大地间的关系。这个人是什么人呢?可不是一般人啊!是真正要有心认识大道、认识真理的人,在精神层面上有积极进取心的人,并非普通的苟且偷生者,不是每天吃饱了饭没事干,打打小麻将、吃点麻辣烫混日子这类的人。所谓法,就是效法的意思,这些小人是没有办法效法于地的。一个有作为的、有进取心的人,一个在精神上有追求的人,应该效法大地。大地的特点就是兼容并包。我们说地大物博,地球上万事万物都由大地生发,而且大地是非常公平的,不仅要长香花也要长毒草,不仅要生好人也要生坏人。它能够生养万物、承载万物,这就是大地的精神。那么我们人的精神呢?也应该有大地这样一种胸怀和容量,能够容纳万事万物,能够承担万事万物。这就是“人法地”的意义。
“地法天”,就是大地应该效法于天。那么,人在中间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刚才我们说,人的心胸要宽广,要能包容万物,但并不是把万事万物装到肚子里就算了。装进去还要化掉,不能老堵在那里,天就是具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比如昨天,上午天还那么阴沉,下了那么大的雨,但是到了下午,雨住云散,天空非常明净,到了傍晚,成都天空的晚霞非常灿烂美丽。成都经历了“
5、12”大地震后,似乎把气候都改变了。最近很多朋友都在说,成都现在就像高原的天气一样,天空有藏区那么明亮、洁净、清澈,让人感到很舒服。天,就是有这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我们看天空,非常高远、明净、明亮,它的包容性比大地更大,而且把大地上那么多阴沉滞重的东西都能够化掉了。人的心有了容纳万物的感觉后,还要有这种化掉一切的“化功大法”,让自己心里面随时像藏区的开空一样,保持一种空灵、明净,保持一种一尘不染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学习国学、心灵修养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的心量要大,能够容纳万物、生发万物,能够装下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不能食古不化。别人骂我,我忍了;别人打我,我也忍了;甚至于别人打我左脸,我给他右脸,这很好。但是如果我回家后,却憋了一肚子气不说话,晚上憋得睡不着觉,那也不行。我们就是要化掉这些东西,保持空灵澄澈的心灵状态,要找到“地法天”的感觉。
那么,“天法道”又是什么感觉呢?我们说人法地、地法天,都有一种可触可摸的物质的感觉。人有五官四肢、五脏六腑,这个很清楚;人的脚下就是地,它很深厚,跺都跺不动,感觉也很清晰;人的头顶上就是天,虽然古人说的天和我们说的天不太一样,现代人说天,有宇宙的感觉,其实从直觉来说,天还是头顶上的空间这么一种感觉,还是有迹可循、可以琢磨的。但是,道是什么呢?这个寻找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道家学说就是以这个“道”字来命名的。我们看道家的书,中间有很多同义词,比如说大道、天道,还有抽象一点的,比如我们太极宾馆这个“太极”,也是具有道的含义,还有一个称呼叫“无极”,等等。如果我们非要搞个名词解释来阐明什么是道,那我相信这个概念绝对会把人弄得头昏脑涨。如果睡不着觉,倒是可以试试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错的催眠功能。我们作为一般人,都不是研究古文的学者,对于道的具体概念,我们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我们只要找到“天法道”的感觉就可以了。
道是什么?造化是什么?太极是什么?如果你拿着这个问题去问那些得道高人,去问那些高僧大德,见面你就问他们:“什么是道?”你看看他们是否能够回答得出来呢?我估计绝大多数都会说不知道。如果有人对你说他知道什么是道,并且给你说了一大串道是这样、是那样的理,那你马上就可以把他PASS掉!这个人可以肯定是假的,跟得道八杆子都打不着。为什么是假的呢?《道德经》开篇就说得很清楚嘛,“道可道,非常道”啊!道这个东西,如果可以说出来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说得越多,那就越假。
虽然这个道说不清楚也说不明白,但人是可以感受到这个道的。因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又是万物之灵长。过去古人把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天是一级、地是一级、人也是一级。人是天地之间顶天立地的生命,是可以找到道的感觉的。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个瞬间有这种感觉。比如我们一觉睡醒,念头还没有升起,并没有想过自己到底睡在哪里,意识里面只有个朦胧的感觉。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是十几年前。那时我喜欢到野外钓鱼。有一天我独自去钓鱼,晚上在地上铺块塑料布,就睡在河边。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我突然醒来了,朦胧中觉得天地间只有我一个人,也不知道我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到了这个地方,当时就躺在那里,脑中一片空白,冥冥中有种命运的感觉。后来清醒一些了,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我被命运放在了这里呢?我为什么在这里,而不在那里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状态,只不过有想或者没有想的区别。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生而为人,是很惊险的一件事啊?我们的父母交合,产生了受精卵后有了生命。但是,就在精卵结合的这一瞬间,你这个生命诞生了,却剥夺了成千上万个兄弟姐妹的生命!这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那么,是什么选择了让你生存,而让那么多兄弟姐妹就丧失了性命呢?我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我们都喜欢说偶然,但是我们回头去找,哪一件事情会是偶然的呢?每件事都有前因后果,而且是丝丝入扣的。
我现在坐在这里和大家说话,我为什么没有到其他地方去呢?表现出来的好像是偶然,实际上一点都不偶然。首先,因为我认识了太极宾馆的袁总,而且,我又在龙江书院学习国学。我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呢?一点点往下推,直到想起十多年前钓鱼时,就有种命运的感觉,就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开始学国学了……这都是环环相扣的。但是我们说,过去的都是必然的,未来呢?明天会做什么?我们知道吗?我现在在这里说话,说不定下一句该说什么我都不知道,随口想到哪里就说到那里。当然,我这里有份讲稿,但是我说话的时候并没有照着这个讲稿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来。所以,偶然和必然,确实是容易牢牢抓住人心的。对于这样一个问题,道家的观念是什么呢?就是不要去想那么多,要感谢造化给我们的生命,要自在逍遥于天地之间,去体会造物主、天道给我们的生命。不要去钻牛角尖!
《庄子》里面,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叫“庄周梦蝶”。在《齐物论》里写到,庄子有一天睡觉后做梦,梦见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只蝴蝶,在春天的花园中翩翩起舞,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上面,从这片叶子飞到那片叶子上面,非常自在舒服,觉得自己做一只蝴蝶真好,完全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人叫庄周。可是一会儿醒了,发现自己仍然躺在床上,是个穿得破破烂烂、叫花子一样的人,这才想起来自己是庄周。那么,刚才做梦时候的那只蝴蝶又是谁呢?他就这么想来想去,想不明白,到底是庄周做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梦见自己变成庄周了?如果把这个问题来问我们,我们从理性上,几乎是不可能回答得了的。庄子最后只有说,我庄周作为一个人与蝴蝶总是有区别的啊,但是却说不清楚到底庄子是我,还是这只蝴蝶是我,我说不清啊!如果说蝴蝶与庄周都是我,为什么我一会儿是庄子,一会儿又是蝴蝶呢?
当然,我们有可能还要做其他的梦,现在我们很多学生也喜欢看玄幻小说、穿越汪说,做个梦就可以穿越时空。一穿越,就到宋朝去做了皇帝,或者一穿越就到汉朝做了刘邦。梦境不断地变幻,我们的生命也不断地变幻。我经常也喜欢给朋友们举例说:“我们这个人生,庄子说是人生如梦,我觉得是人生如戏啊!”我们都在演戏,就像舞台上的戏子一样,穿上了这件衣服,我就扮演这个角色,穿上那件衣服,我就得演另外一个角色。在社会生活中,我回到家里看见女儿,我就是父亲,就得扮好父亲的角色。见到了母亲,我就是儿子,有时还要在母亲面前撒撒娇,或者去蹭顿饭吃,总之就是儿子的心态。我到单位上去见到领导,我就要以下属的身份与领导对话,不要把领导给惹急了,扣我二两红高粱也不好玩。面对我的下级,那么我该指点的时候就要指点,该批评的时候也要批评。说了半天,我们有这么多的角色,到底哪一个才是我?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如果离开了自己扮演的角色,离开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这个角色,这个我还找得到吗?这个世界上如果只有你一个人,你会发现连这个世界也没有了。因为相对于这个世界,你还可以扮演一个观察世界的角色,如果把世界都去掉,我又在哪里?
庄子说,这个事情是说不清楚的,这就是造化赋予给我们的命运,我们得接受它。“此之谓物化”,这就是造物主衍化出世间万物的道理。天道衍化出万事万物,这就是道法自然!我们一直在这个道字上找感觉,那么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呢?道家就盖棺定论说:道法自然!
什么是自然?自就是自己,然,就是表示肯定的语气词。我们看古人经常问别人,我做这个事情,然否?如果做对了,别人就说“然也,然也。”这就是道法自然,就是自己本来的样子。我们看天、地、动物、植物、一草一木,一切的一切都在自然之中,都遵循着自然赋予的规律运动。道是什么样子?就是万事万物自己本来的样子!
我们上一次在讲孔子的时候给大家举例说:孔子“十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生而为人所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人生规律。你要是变成了猪,就只能每天吃了睡睡了吃,然后等人宰杀;要是变成牛也没办法,只好去耕田做苦力;变成马就必须给别人骑……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本然如此的。
但是现在的人往往不按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规律去做事,往往是反自然而行。我们可以例举出很多例子,比如现在反季节的蔬菜、反季节的水果,还有转基因食品、人工授精、克隆人这些。年初的时候,英国还宣布他们成功克隆出了人兽杂交的东西。这真是逆天而行!为什么会这样呢?看起来好像我们很科学了,物质和思想都进步了,不迷信了,过去的宗教,我们现在都以为是迷信。但是现代人也有迷信的东西啊,就是迷信科学!认为科学是全知全能的,认为科学能够给人类的未来带来光明、带来幸福。我们可以回头看一看,古人的迷信是什么呢?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山上有山神,河流里有水神,家里有祖先时常拜祭,还要上香烧纸钱,免得祖先觉得后人不孝,找我们算账。我们暂且不说是不是迷信,只看这种敬畏带来的后果。你敬畏山神,进山的时候就会小心翼翼,好好保护山里的东西,就不敢乱砍乱伐;敬畏水神,就不敢往河里扔脏东西,不敢随便污染河流;敬畏祖先,就得有孝顺的感觉,就要对家人、家族负责任,等等。现在人迷信科学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但是都是从欲望出发的。
其实,科学掌握在科学家手里,而不是普通人手里。我们谁都没有见过原子弹,为什么就相信这个东西呢?科学家也是人,科学的动力说白了,仍然是来源于人的欲望,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科学的欲望也是无穷无尽的。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个核心的思想就是“知止”,知道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自己做事到一定的份上就可以停下来,不要做过头了。作为科学家个人来说,可能想到的都是科学有利于人类的一面,比如原子科学家,觉得原子能的能量那么强大,可以造福人类。它当然可以造福人类,但是也会给人类很多威胁。比如现在的核能量,世界上所制造的核武器能够把地球毁灭多少次啊?所以现在西方有良知的一些科学家到了晚年的时候,往往都会进入一种信仰状态。著名的诺贝尔奖的出资人诺贝尔也是一个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他早期发明了很多炸药,挣了很多钱,到了晚年的时候也后悔了,觉得自己的发明给人带来的幸福远远不如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所以后来他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出来,设立了诺贝尔奖,尤其是设立了诺贝尔和平奖,要为世界和平做点贡献。但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和平、和谐呢?站在道家的立场来说,只有真正地道法自然,才能带来真正的和谐。
我们平常都爱说,顺其自然,其实我们以为的自然已经不是自然了。真正有自然感觉的只有刚生下来的小孩子,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哭就哭。但是开始走路后,就会被人间各种各样的要求束缚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也是一种自然,是人类社会赋予他的一种自然,是一种社会的自然,也是我们生而为人没有办法的,是人的天命。人面临的是什么样的自然,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什么呢?是我们能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种已经不自然的自然?我们能不能坦然面对我们现实的生活?说实话,我相信现在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坦然,很少有人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自己的现实,大多数人都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现代人都喜欢上网,我们看任何一个轰动性的公众事件,背后都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语言。网上的愤青也多,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发言都有。这就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是心气不平的,不能自然而然地面对我们自己的命运。不光是一般人,就是那些所谓修道的、求道的人,也都未必能够真正认识到“道法自然”这个东西。一般的修行人都认为,有道可循、有道可取、有道可求,都觉得道是可以得到的,因此奇货可居,一定要把道拿来揣到自己包包里才算数。
传说中,孔子拜见老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就说,道可为礼则莫不献君、可奉送则莫不献亲、可言语道则莫不告兄弟、可留传则莫不传子孙。是啊!如果道可以是一个礼物的话,那么我想天下人没有人会不愿意把这个礼物送给君主。这么好的东西,送给领导多好啊,比送什么都强啊!如果道可以用作孝顺的话,那么没有人会不愿意把这个宝贝孝顺给自己的父母。当然也没人不愿意送给自己的兄弟,甚至把它作为遗产送给子孙。但是为什么都没有人这么做呢?因为道是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道法自然,是不能随便得到并赠送出去的。
关于道,《庄子》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有个叫东郭子的先生来向庄子问道,东郭子来找庄子,想请教一下在哪里才找得到“道”这个大宝贝。庄子说,道无处不在啊!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什么都是道。东郭子是个一根筋的人,扭着庄子不放说,那不行,你今天必须给我说清楚,道具体在哪里?庄子就说,那好!道就在蚂蚁昆虫那里。东郭子一听就说,道怎么会这么低下啊?在昆虫蚂蚁里面啊?庄子又说,道在门外的杂草里面。东郭子就更觉得奇怪了,蚂蚁还算是动物,怎么越说越低下,现在又成了植物了,而且还是没用的杂草呢?庄子又说,道在瓦块石头里面。哈!这回连生物都不是了,是石头瓦块了。东郭子不高兴了:哎呀,你怎么把道越说越低贱了啊?庄子又回了一句说:道在屎尿里面!这一下子,就把东郭子的口封住了,没法再问了。庄子都把道说到最肮脏、最龌龊的地方了,你还有法再问吗?这说明什么呢?
实际上,庄子在这里破除了人们对道高不可攀的观念。道,实际上就是一个概念,就像人一样,只是一个概念。我们说人,其实哪里有“人”这种东西呢?能说的都是具体的人,比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男人女人、身高多少体重多少……没有这些具体的指标,就没有人这个东西,你就找不出人来。比如我们到一个地方去找人,守门人把你挡住了,问:“你找谁?”你回答说:“我找人。”废话!哪里有“人”这个人呢?你说了不等于没说嘛!只有说找张三李四具体的人,别人才会放你进去。所以我们说,根本就没有“人”这种东西。我们说的人,都是指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相对于道家的道来说,也是如此。你离开了具体的昆虫、蚂蚁、石头、瓦块、山河大地,就没有道可言。
道是什么呢?只是一个概念,是把宇宙天地中所有的一切东西都总结归纳出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而已。人,就只具有人类这个物种的共同点,其它的概念,也是在一定的范畴下事物共同性的总结。那么,道是什么呢?就是宇宙间一切东西的共同点的归纳,这个,就是道!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天地万物所有东西的共同点是什么?可以找到吗?所以,道这个概念是非常微妙的。学道的人老是想求道、得道,老想把道作为一个实在的东西据为己有,那是不可能的。
“道法自然”这个思想,体现出了道家万物平等、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这种核心精神。庄子里还有一个“蜗牛角上竟雌雄”的寓言,说有两个国家发生了一场战争,可以说是伏尸千里、血流成河,整个闹得是乌烟瘴气,不可开交。可实际上这两个国家在哪里呢?只在同一只蜗牛的两只触角上。我们现在的同样如此啊!两次世界大战也罢、伊拉克战争也罢、巴以冲突也罢……你站在太空来看,整个地球也不过宇宙间的一粒灰尘而已嘛,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要打过来杀过去的啊!
我记得年轻时看过一本关于宇航员看地球的书,上面说有一个宇航员站在月球上看地球,那真是激动万分啊!在他的眼里,地球是个巨大的、美丽的、活泼泼的生命体。是啊!春夏秋冬,四季轮替,地球上的色彩不断变化,就像一个人一样不断换上多姿多彩的衣裳;地球上不断飘来飘去的云雾、阴晴不定的天气,就像一个人的表情在不断变化;而地球上的河流就像人的血脉在不断流动;火山地震,就像一个人生气了一样……我看他的这一番充满诗意的描述,完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的感觉嘛!都是一一对应的嘛!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感觉,也是佛家《金刚经》里“一合相”的感觉。
在这种视野之下,以这样的时空观来面对人生,我们个人的生死算什么?物理学中不是有个“能量守恒”定律嘛?一切都不会消失,一切都离不开这个大地、天空、宇宙。生命就像物理学中的能量一样,总是不断改头换面,一种形式结束以后,总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自然天地之中。我们用这样的视野来看我们人世间的一切是是非非、得失利害,又算得了什么呢?又有什么卖儿卖女的事情成天想不开的、顶心口呢?
所以,以老庄为代表道家文化,所倡导的就是一种自然而然、逍遥自在的生命观,让我们放下对小我的执著,归心于自然大道。当然,道家提倡的这种自然而然、逍遥自在的生命与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古人才会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只不过呢,他们表述的方法不一样,入手的角度不一样而已。道家更重视的是自然的感觉、自然的属性,儒家更重视的是社会的感觉、社会的属性,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伦的关系。如此而已。
我们今天从老子、庄子的生平,谈到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占用了大家的时间,今天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提问时间:
问:刚才史老师讲到了科学,我觉得科学也是有客观本质的,它也在追求社会的本质内在,现代科学是否和“道法自然”也有相契合的地方呢?
答:科学之道如果要法其自然的话,那就要认清可为与不可为之间的界线。我刚才是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的,因为看到现在的人们对科学有迷信,其实科学有科学的范畴,如果超出了这个范畴,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就是不知止,没有适可而止,就过头了。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是迷信科学,而不是正信科学。我们很多人都只相信专家说的话,什么事情只要听说是专家出来了,专家怎么说我就怎么听。到底事实是怎样的?这个专家是真正的专家,还是某种利益集团和代言人?就很少有人去思考了。我刚才讲话时,对科学可能说了一些偏激的话,但传统文化对科学并不排斥,我说的只是针对当下的某些现象而言的。
2.老庄思想 篇二
一、珍视生命, 保持和谐健康的心灵世界
受社会上各方面思想的影响, 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成功是建立在物质功利基础上的功成名就, 这使得大学生的成就感和成功观在多重文化渗透的今天失去了应有的平衡。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 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社会的要求、家长的期盼就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严峻的职业压力使得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忧虑的问题。大量的失业不仅是个人的悲剧, 更会对社会构成冲击。有研究认为, 即使在基本生活尚有保障的情况下失业达到6个月, 人们也会出现心理问题, 再加上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困难或者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失业者就会产生巨大的压力感。特别是对于那些积极追求成功、急于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学生来说, 在追求人生成功的过程中, 他们往往会失去宁静, 失去耐心, 出现空虚、孤独、痛苦、抑郁、绝望。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 急于追求成功的心理让一些大学生的内心变得浮躁, 压力越大, 最后发泄出来的力量就越大, 可能一言不和甚至一个眼神就可以成为愤怒的导火索, 引发激烈的争吵, 甚至造成暴力伤害。尤其对于积极营造成功人生的大学生来说, 可以借鉴老庄的养生思想, 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 珍视自己的身体生命, 在不断努力攀登的路上, 能不因身外之物、一己私利丧失人的自然真性, 从物欲追求中回归到自然中陶冶情操, 从物欲的世俗困扰中超脱出来, 在困难挫折中求得心理平衡,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一份宁静、超然的心境, 从而消除忧虑、烦恼和恐惧, 并使心灵得到充分的和谐, 维持心理的健康与平和。
老庄养生思想强调珍视生命的存在, 反对心为形役, 注重内在的精神生命及其境界, 要求形神合一、不相分离。主张以超然物外而逍遥自得的心态, 超越世俗对所谓物质名利、事业成功的追求, 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 达成身心的和谐统一, 使生命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与自由。老子的重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重视, 而是将“身”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 在身与名、身与利、身与天下的价值对比中, 老子的价值尺度是指向前者的,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2]“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3]老子对“生”的态度可概括为珍惜生的状态, 希翼生的永恒。“老子的珍生倾向同其贵德重身意识一样, 反映了他对生命存在的珍重, 是其生命本位观的具体体现”, [4]体现了老子的人生智慧中的升化方法, 即否定现实目标的价值, 消除失败感, 并将各种欲求诉诸于对生命本身的追求, 这无疑从很深的层面上消除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庄子继承了老子重身贵生的思想, 并进一步提出了养护生命之道, 认为一个尊重生命的人应该爱惜生命, 不论贫贱富贵, 只要顺其自然, 就能达到心灵的恬静宁和。庄子视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反对轻视生命, 反对一切有损生命的事情和行为, 甚至认为人们不应该为追求无限的知识而损伤自己的生命, 以生命追求无限之知识实不可能, 且危及生命,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已而为知者, 殆而已矣!”[5]
老庄主张“贵生”, 认为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反对人被名或货所累, 认为一个人若是过分地关注名誉、货利, 就一定要付出巨大的精神和身体的耗费, 即所谓“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6]老子主张“全身”,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7]所谓全身而退, 以避免祸害, 善于养生的人处处小心, 要勇于抽身引退。庄子与老子一样贵生, 他认为人要想成为“法天贵真, 不拘于俗”的真人, 首先必须善于“全生”。庄子提出“无用之用”的全生法。《庄子·人世间》篇中用一个杨树“以无用求大用”的例子对此作了生动的注解:一株不材之木, 而正因为它无材可用, 才无人砍伐, 它由此才得以全生全寿。没有健康的身体条件, 就没有健全的心理状态, 这符合现代的心理卫生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 挖掘老庄的养生思想, 就很有现实意义。老庄养生思想认为一个尊重生命的人, 就应该懂得如何养护生命, 珍惜生命中的所重, 即心灵的自由。“正是道家的境界之道和儒家的伦理之道构成了中国人进退自如、和谐理想的自足自恰的人生之道”。[8]顺境里从儒学吸取进取的力量, 逆境里从道家寻找安抚心灵的妙药, 精神皆有所归拢和寄托, 能够增强知识分子对挫折、迫害的承受能力, 这大概就是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在追随孔孟的同时不愿放弃者老庄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在积极追求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征途中, 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 在求学、生活、感情等遭遇失败和挫折的时候不妨学习道家调冶身心的养生智慧, 借鉴老庄重生养生的思想, 珍重生命, 重视身心保健, 从而在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保持身心平衡, 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 在追求名利的路上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放松的机会, 正确认识自我, 卸下心理包袱, 轻装上阵, 去迎接一个美好的未来。
二、增强大学生应对挫折的心理调适能力
“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 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而干扰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9]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 尤其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没受过挫折, 面临压力就会选择逃避, 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心态。20世纪90年代末, 姜宪明等学者对江苏省部分高校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 目前大学生对挫折缺乏全面的认识, 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 33.2%的学生认为挫折给自己造成了不良心理影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或者对成功的强烈渴望造成的挫折感使他们产生了迷茫、空虚、郁闷的心理现象, 如不及时调适, 使之得以排解, 对人生的失望就可能使他们走上不归路。由此可见, 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应对挫折能力的重要性, 并切实增强自身的应对能力。若对挫折的消极反应得不到及时纠正, 就会对受挫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构成危险, 成为自杀行为的心理基础。人生十之八九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挫折是难免的, 耐挫力较强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越不会过于紧张, 没有强烈的情绪困扰, 能够尽快地找到适应和对付挫折的办法, 从而保持心理行为的正常。而耐挫力弱的大学生对挫折过分敏感和紧张, 稍遇挫折就惊慌失措, 并且容易长时间陷入不良情绪中不能自拔。生活中出现一些不顺利、不愉快, 学习和交往中存在一些挫折、失败本来是正常的事, 但他们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识, 并不是很严重的挫折打击都容易造成心理和行为的失常。其实耐挫力是可以通过平时的训练提高的, 大学生只要正确地认识挫折, 冷静客观地分析挫折的原因, 不断调整自己, 乐观、豁达地看待人生,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自身的耐挫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老庄的养生思想注重养身智谋以冲淡心理上的挫折感, 实现心理的和谐健康, 具有很强的心理保健功能, 对于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认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 “其思想中含有很多养心健神的宝贵财富, 历来为医家重视。老子力主‘恬淡’、‘清静’、‘素朴’、‘知足’, 以此来作为养心之根本”, [10]不仅可以培养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而且可以使人保持内心的平静, 调谐自己的心态。针对社会中人丧失自我于物欲、迷失本性于世俗的现象, 老子阐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 提倡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抛弃物欲而保持心灵的宁静, “致虚极, 守静笃”, [11]通过“致虚”、“守静”摆脱外界因素的影响, 进入超功利状态, 而反朴归真, “复归于婴儿”, 即恢复到无知无欲的纯朴自然的境界。“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涤除玄览, 能无疵乎?”[12]“婴儿”即“涤除玄览”之心、赤子之心、童心;“涤除玄览”就是要摈除种种主观欲念、杂念, 保持内心的虚静安宁。庄子也强调虚静养生的重要性, 概括并发挥了老子关于“虚静”的思想, 认为:“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 万物之本也。”[13]庄子由老子虚静思想引申出“心斋”和“坐忘”的养生法, 其共同的特征是静心。“心斋”、“坐忘”可用庄子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即:“无视无听, 抱神以静, 形将自正。必静必清, 无劳女形, 无摇女精, 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 耳无所闻, 心无所知, 女神将守形, 形乃长生。”[14]要言之, 其核心在于彻底去除杂念、欲念, 由实入虚, 进入物我两忘、与物同化、虚静空明的状态。在庄子看来, 最好的养生应是恬淡无为、自然而然的养神之道。“现代医学和心理学认为初级的静心可以起到放松肌肉和神经的作用, 高级的静心则可达到杂念全消心境清澈透明的境界, ‘心斋’和‘坐忘’对缓解心理压力的意义在于每天强制性地使自己在特定的时间里, 暂时脱离各种社会活动, 减少联想杂念, 心态放松, 使自己处于空灵寂静、温馨喜悦的状态, 从而使身心得到很大的调整, 经过持续不断的坐忘, 使自己的身心结构发生变化, 感到七情八难不复存在, 入于物我两忘、物我同一、天人一体的境界, 使身心得到很大的改善, 这正是西方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希望使人们达到的心理健康境界, 不仅在显意识上明显放松了精神, 而且在潜意识层次上进一步消除了深层次心理压力带来的影响”。[15]
3.老庄思想 篇三
从老庄“无为”思想出发探析诗歌翻译策略
■邓良春
诗译贵自然和谐,文章借先秦老庄“道法自然”之“无为”观念深入剖析诗译策略,共分三步:先讨论“无为”背景下译诗审美价值,即取善著美;再分析以“无为”为纲,“无念无欲”为目的译诗思想价值,即言志成道;最后以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翻译为例,将“无为观”化为指导诗译过程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探索:循“天人合一”传统,将“诗、人、译”整合为无思维境界,取无景化铺设,清淡式素描,虚无语烘托,以及文化词突显手段对原诗四节进行再创作,译诗如诗。
诗译取“无为”为宗,理由有三,一是切合空白艺术追求,译诗如摹画,背景愈淡主体愈显,读者通过信息补足而获审美愉悦;二是翻译技术创新,译者心领神会,以“无为”统驭身心,描摹入境,脱身出局,自可寻求译法之突破;三是引本土传统思想为据探析诗译开辟“体用”新路。“在文学的发生时期,文学并不是一种独立自足的意识形态,它同时是经学,是史学,也是子学。无论从人们的观念来看,还是从人们的写作活动来看,都是如此……因此文学发生时期的作品往往涵容着一股混沌未开的深厚内蕴,具有一股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中国译者有理由站在“经史子集”合一的认识高度看待诗译的意识形态特征,如精神,思想,情感,心灵等诸方面的融合,社会功能方面承“文道合一”的传统思路,所以先秦道家“无为”思想对于诗译研究是具备指导意义与研究价值的。
所谓“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强为,不刻意而为,顺自然之道而为。“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穷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表现于人际关系是“随缘”,其要理并非因循守旧得过且过,而是尽人事听天命;表现于个人修养以天人合一为宗,以内外兼修为本:“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一有所着,则不虚不灵,惟静以待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王宗岳·太极拳经)
以ON HIMSELF为例
Lost to the world;
Lost to myselfe;alone
Here now I rest under this Marble stone:
In depth of silence,heard,and seene of none.
抒怀
无物
无我
孓然一身
此时此刻
倦倚石门
静穆
幽深
谁见幽人独往
谁闻孤鸿吟沉
(笔者译)
笔者仿东坡《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调词风,孤独中抒幽愤疾苦情绪,“似非食人间烟火语”。以二字词铺设简设心路历程,疑问平行句启孤独问苍天之感叹,除第三句宕出一笔意外点题,其余句式均整齐排列,且前后相扣,押韵回环。此处营造的“善”,即是空无飘渺,天地共氤氲气象。
“无为”是通过冥想追求思维高层次,以无思维状态战胜有思维状态,内外合一。从方法论看,含虚纳实,中空外松,虚无为用,海纳百川,乃是空白艺术手段的运用,即把创作视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纯灵魂活动,无须执著于形式而存形式,无须滞留于原诗而自得原诗之灵气。
试以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英译为例,深入剖析“无为”指导下诗译技巧。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Thoughts on the Ancient Sites
——Du Fu
Oh,thousands of mountains,millions of valleys,
Are you heading for a round of rallies
Held at Mingfei’s home of Jingmen range,
In memory of her birth and growth change?
Betrothed and sent to the northern desert,
She missed the Purple Palace day and night;
Beloved but buried there was she hurt,
Kissing the green grass grave of dusky light.
On the distortion of your beauty,
You lost the favor of the king;
By the moonlight your pendant fling,
Along with your soul of no acuit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your melodies pray,
Though in Tartar’s tones and intonations;
Likely to make your sorrows and sadness spray,
And forgotten not through coming generations.
(笔者译)
按原诗追怀明妃之意,分述如下:
1祭奠生长之地——庄重身份之敬重感
2记述生平事迹——飘零身世之认同感
3背景以及追想——无常无着之寂寞感
4借曲抒怀留怨——怨恨不平之沉重感
“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四心皆出一理,现人格之张力,抒个人之情怀。以“无为”指导英译,则充分领会“四合一”之境,任内心进入杜甫所创环境,忘我而入境。
按杜甫所在位置,应在今奉节县城一带,而荆门及昭君村在左,三峡东口以远,凡视力所及均是江与山,而门与村应是虚景;再往后所描述俱是想象联想之景,然后以含蓄“怨恨”收势,因此,作者并未写实,而是以虚无之景为托,构建了声势浩大壮观的艺术场面,将大量意识空白以呈现于前,“独留”,“空归”表现尤为传神。那么翻译此诗循“无景”规则,淡化实景,铺设虚景,则可收“文外远神”功效。
译诗第一节,以拟人手法和询问形式,怪诞中引出一个纪念某人的主题,几个动作浑然一体,天真地抗议式集会(rallies),天外突兀,无刻意背景渲染,化雪莱诗“Are thou pale for weariness/Of climbing heaven,and gazing on the earth,/Wandering companionless/Among the stars that have a different birth,--/And ever-changing,like a joyless eye/That finds no object worth its constancy?”
译诗第二节,以故事叙述贯穿始终,不执著于抒情,只将情绪淡入于客观叙事和想象性描述,被动句式与主动句式各取两个,音节和谐对称。由此可以在译诗读出,她受伤害之原因是无人问津(西风残照的身后处境),而几个主体行动词都顺其自然而起,missed,hurt。布置的环境以结尾处 green,grass,grave,dusky light,最为清淡,三词叠辅音迭宕起伏掷地有声;草丛荒冢,冷清阗寂,朦胧空无,为下文soul登场预设特别气氛。此处译诗化用Thomas Gray.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ard而来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s ignoble strife
Their sober wishes never learned to stray.
Along the cool sequester'd vale of life.
They kept the noiseless tenour of their way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歌选读:P18)
该诗刻画了与世无争,退守寂寞的灵魂,甘在清苦山村岁月咀嚼平凡日夜而不愿起而抗争。
译诗第三节将原诗空灵虚无代表副词“省”、“空”(无所挂念,省心不费力,空然徒劳)化为两个动词“lost”、“ fling”。第一个动词含失落、丢失之意;第二个动词发出主体为物“pendant”一反人作主语使用习惯,突显怪诞氛围;合解之,环佩带魂扑回故乡,魂无所依,靠月夜指引,以佩饰为托,更显凄凉无助空寂落寞,将原诗虚无缥缈推向了极致。
原诗尾联分析:从表面上看,原诗作者由虚入实直抒胸臆,“分明怨恨”顿见强烈情绪,主题跃然纸上;仔细分析,仍为客观言物,且以物言志,并非矫情而作,仍为空空之感;因千载胡语,曲中平心而论,都由听者触景生情,误解误读作者情绪亦是有可能;再加之,当事人(作曲者)缺席,“分明”只应是听众反馈而非当事人刻意使然,是前三联铺排之后水到渠成“怨恨”,盖棺论定价值判断体现“言志(寓情)”主题是中国诗歌传统风格。如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末句收笔,总述情志,实乃常见手法;因而,《咏怀古迹(其三)》承身份庄重,身世飘零,身后寂寞之铺排,体现不争之德,委曲求安,偏寄一隅,尾联以未遂之志发怨恨之气收势,“无念无意”之中蕴含极大感情力量!
笔者译诗第四节,着眼于“千载”,“分明”(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二词:一为(时间)停留至今;二为(空间)现场感受;以thousands及pray回应,并与译诗开篇回环相扣。此处pray,含西方基督教礼拜、祷告形式,伺奉上帝以求拯救灵魂,意味着和平、祈求、希望,放弃斗争,回到公正的上帝裁判官面前。如《圣经·诗歌书》“The LORD is my shepherd,I shall not want./He makes me lie down in green pastures;/He leads me bdside still waters;/He restores my soul./He leads me in right paths/for his name's sake./Even though I walk through the darkest valley./I fear no evil;/for you are with me;/your rod and your staff/they comfort me."既以上帝为灵魂参照系,那么救赎指日可待,死后可以进入天堂;但译诗随后笔锋一转,世世代代记取的是悲伤与痛苦,这就超越了曲调本身祈求平安之原意:分明是祈祷语,留传的却像是悲伤苦痛之辞,谴责意义明显,误解误读可能性极大,令人感慨系之!
结论
诗歌翻译仍为诗歌创作的第二个过程,不应视为“带着面具跳舞”的活动;以“无为”思想统驭译诗,首先取法“无为而无不为”,在巧妙而灵动的翻译过程中,将意识加工走向深入,从而挖掘出心灵层面更为真实的存在;其次,“无为”思想可以说是汉诗英译宝贵的思想借鉴与方法途径,但亦可以适用于英诗汉译之中,二者并行不悖。由于笔者未能深入研讨西方名家诸如梭罗,爱默生,庞德等在创作思想与手法上与道家思想贯通之处,因此前述名家有关“无为”之思想尚未触及,应是一大缺憾,期待日后完善。
[1]圣经.联合圣经公会[J].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2).
[2]济慈等著,傅浩(译).明亮的星[M].哈尔滨出版社,2005.
[3]周考成编.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歌选注[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4]托利(著),曹植(译).当下的力量[M].中信出版社,2009.
[5]梁漱冥.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郭英德,过常宝.中国古代文学史[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7]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老庄小学工作总结 篇四
在即将过去的一学期里,老庄小学全体教师团结奋进,务实进取。这学期学校继续遵循“以学生学习为根本,以质量检测为中心”的原则,在学校教学质量、教师管理、常规管理、班级管理上狠下功夫。一学期来,我们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天班,勤勤恳恳做好每一件事,各项工作扎扎实实、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现在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小结,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德育工作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本学期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加强校内外德育工作建设
为了把德育工作做到常规化,形成有效的德育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还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利用“家长会”的平台作用,耐心倾听来自家长的呼声,努力强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力度。
(二)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效性和特色性
1、师德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在师德建设工作中,我们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为平台,及时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政策法规,通过学习和实践,大家进一步坚定了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和力量,巩固了“讲师德做表率、讲奉献求实绩、讲业务精钻研、讲责任不推诿、讲文明守法纪、讲团结谋发展”的教师形象。
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等内容为主,确立了不同年级的德育目标,并结合各科教学的学科特点,将新的德育理念融入课堂,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德育内容同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德育目标在每一节课上均能得到落实。同时,我们还非常重视各种宣传阵地的建设工作。学校建有红领巾广播站,定期播放国内外新闻和校园大事,表扬好人好事。各班级都有板报或专栏,它们全部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完成,用来进行思想教育。
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加强常规教学。鼓励教师认真备课,要求教师对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利用休闲时间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充分利用家长的监督作用,以便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我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加强教学管理,推行教学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
1、加强教学流程管理,落实教学常规要求
我们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对教学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并把目标责任与教师绩效考评相挂钩。同时,我们还严格执行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六小时制度,想方设法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功效,使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教学管理中,我校在认真分析各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及基本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积极步入课堂,采取听课、评课、互相研讨等形式共同探讨困扰我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具体问题。对于各教师的教案、作业、听课记录、学习笔记、课堂教学等常规业务,我们除过自查、学校检查外,业务检查中,我们对发现的问题和疏误指导教师及时纠正,对表现突出、值得肯定的做法坚决予以表扬,从而保证了常规教学工作的质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于家庭作业,我们要求各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认真检查。同时,我们还组织力量不定期抽查该项工作,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家庭学习效果。
2、以教学改革为支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积极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注重学校内涵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工作实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中,各教师不仅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更重视每一个孩子的均衡发展。他们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在课后,各教师也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从而使每一个孩子均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学生评价方式上,我们不仅关注智力评价,更关注日常评价和特长评价。同时,我们还坚持举办作文竞赛、写字比赛、趣味数学竞赛、讲故事比赛,美文诵读比赛等多个活动,这些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创造了机会、搭建了平台。
(3)、抓好单元测验和课外辅导,重视待优生的学习。由于种种原因,我校各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待优生较多、优生群体小”的现象,这对期末考试的影响很大。但是,我们教师坚持“只讲主观,不谈客观”的原则,努力做好作业设计和批改,做好单元测试工作,一手抓差生转化,一手抓优生培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
三、少先队工作
少先队是一面火红的旗帜,是一个温暖的集体,是一支茁壮的队伍.一学期以来,我校少先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工作目标为指针,以养成
教育为重点,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在少先大队辅导员张爱华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1、根据“安全教育”主题,扎实开展“珍爱生命”教育活动,培养良好习惯。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学规范,守规范,争当文明学生。
2、坚持用好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这块阵地,学生整装列队,国旗下讲话等规范形式教育感染学生。国旗下讲话内容涉及诚信美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安全防护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爱护公物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等,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效果良好。
3、充分利用黑板报,各教室墙壁等少先队阵地对学生进行了法制,交通、消防、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安全常识,增强自护能力,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全力打造平安校园。
五、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它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快乐的发展。因此,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
1、学校与每位教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实行一岗双责制度。
2、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利用安全教育日、预防溺水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印发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联系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
3、学校定期对校园内的教室电路等设施进行排查整改,消除了安全隐患。
4、进行了防震、防火演练,锻炼了师生对意外事故的反应能力、逃生及自救自护能力。
5、为进一步维护学校稳定和校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师生人身安全,避免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努力“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校园”,我校把门卫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点来抓,学校建立门卫值班和领导带班值日制度,学生到校和放学两个时间段,门卫和值班人员要在校门值守,切实维持好上学、放学时校门秩序。
总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学期以来,我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老庄小学
5.朱老庄镇发展经验材料 篇五
近年来,朱老庄镇以科学发展为主体,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镇”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实现了全镇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一、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一通过制订优惠政策,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优化发展环境,调动全镇了广大干部群众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和自发从事民营经济的主动性。二是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招商活动,广泛接触洽谈,积极捕捉信息,引进了投资规模大、财政贡献大、社会效益大、带动能力强的鹏博砼业、联合食品、鲁发面粉厂、祥慧饲料、奥祥食品等一批大的项目。三是把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充分发挥企业营销网络广、客户资源多的优势,变营销网络为招商网络,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渠道不断拓宽。
二、着力突破工业经济,促进了经济全面发展
一是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联合与协作,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二是抓大扶强、培植壮大骨干企业。按照抓大带小、促优扶强的原则,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激励机制,培植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技术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提高了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四是进一步完善了镇工业园基础设施,提高了园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功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加快益华项目建设,推动了产业发展升级
盛世天湖生态环保科技园项目,位于朱老庄镇驻地,占地面积945亩,一期投资约12亿元,由广东益华集团投资兴建,今年已被列为聊城市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一是依托项目服务业发展加快。我镇在李田路北侧、聊阳路东侧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一个新的商贸区,“两纵两横”四条各具特色的商业街为三产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二是依托项目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项目建设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有效整合现有的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目前已建成刘集葡萄采摘园、辛十李绿色果品基地、杜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等现代农业基地。
四、努力调优农业结构,加快了新农村建设
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抓好蔬菜、林果种植,大力推广名优特品种,提高种植业科技含量,实现科技推广促种植业增收。做强做大畜牧养殖业,实现由畜牧生产大镇向畜牧生产强镇转变。二是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服务,提高了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水平。三是惠农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四是紧紧抓住各级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进一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重点启动了朱老庄中心社区和观堂社区两个示范点的建设。同时优化配置了小城镇道路、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提升了小城镇品味。
五、大力发展民生事业
一是搞好了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二是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土地、环保三大基本国策,实现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六、强力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了工作效能
6.老庄哲学对中国美学的影响 篇六
老庄最早建立了以“道”为核心和自然无为的哲学体系, 老庄在哲学问题的阐释中又触及到了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创造等多方面问题。他们以“道”为哲学基础, 以“道法自然”为依据, 围绕自然、社会、人类活动三大方面阐述了他们的美学思想。
老庄哲学对中国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主要包括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探索、中国美学的意境理论、中国美学的审美取向。
关于美的本质、美的根源中国美术史上有很多说法, 现在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 中国老庄哲学对中国古典美学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老庄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其实老庄哲学对于道的核心范畴就是对于美学的基本范畴。在老子看来, 道既不是绝对的虚无, 也不是绝对与精神物质相分离的的个体。而是“无状之状, 无物主象”, 是有与无的统一。“无”乃道之主体, “有”乃道之所用。老子说:“故常无, 用以观其妙, 常有, 故以观其缴。”有与无, 有线和无限, 是对到性质的规定。这个规定其实就是没至于美的规定。谢林说过, 美就是要在有限之中看出无限。把一切作用于视听感觉上的美, 作用在并凌驾于视听感觉之上。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性质, 是独立的、个性的、实在的、有限的······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内容, 它高度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结晶, 是对历史的总结和沿承。老庄哲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道和禅都是在对世界本体的追问中发现了空与无。意象真正生成美学, 是形和质的一种结合, 其中并不牵涉精神。意境这个进一步开人胸襟的范畴, 其中的“境”也在中国固有学术传统中找不到根据。
庄子的哲学理论有浓郁的美学思想。他的“天一合一”、“物我浑化”等观点影响了中国艺术的“意境”理论。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意境”理论的构建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但是我们往往在一个事物上表达的美感都不一样。老子哲学所追求的就是超出感官, 超脱于自然, 凌驾于心灵至上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是一种趋于无限的美。老子哲学对语言有效性的怀疑和对超脱感官的悟道方式的推崇, 格外有力的中国文化中逻辑语言符号以外的艺术语言发展。逻辑语言无法表达的生命体验, 在艺术语言里得到了最大的发展。因此, 我们说老庄哲学对中国古典美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总之, 在老庄哲学里, “道“是一切万物的基础, 是宇宙的本体。“德”是在道德基础上悟出来的, 是它的个性化体现, 万物取之于道, 得之于道。“形”是万物的存在形态。可见, “道”、“德”、“形”共同组成了宇宙万物的整体, 是宇宙万物由高到低的一种体现。而庄子论美, 就是采用这种理论, 它依照宇宙万物的本原将美分为下面三个层面:形美、德美、道美。
“形”是万物存在的一种形态, 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庄子认为“万物以形相生”, 万物在世界中是依据“形”而存在的, 同样, 也是依照“形”而进行物种的繁衍。老子哲学的发扬光大者对老子思想进行了继承, 他认为用逻辑思想和抽象概念不能把握得道, 却能用行到思维和艺术思想去达到和传达他。“象罔”就是一种美学思想。用知性、感官、语言无法达到的可以用“象罔”来达到。
因此, 形、色、声、象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和经验把握万物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构成的物象能够使人得到某种感官的愉悦, 这就是形美。庄子虽承认这种美的存在, 但认为这是一种低级的美。
人的审美和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禅宗专从心灵的角度谈“境”, 这使它更近于艺术, 并必然会因此成为艺术创造和美学建构的重要理论命题。
庄子跟老子一样, 认为道是无形无状、永恒的实存。遵美也是与这样无形无状, 无所不在的。“道”是相融合的审美境界, 是一种绝对超越形式和表象的审美境界。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品高的、绝对的美。
真、善、美是一直以来就是美学研究的重点, 在这一方面, 宗白华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宗白华认为“空灵”、“充实”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两元。空灵来自老庄的道论, 宗白华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 集中在一片无边的虚白上。空中荡漾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 老子名之为夷、希、微。在这一片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 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中国画讲究虚实结合, 空白处要有妙意。总之, 宗白华的境界不仅是生命论意义上的, 而且还是从审美角度生成的。或者说, 这种境界论同时也是审美主义的, 生命与审美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7.大话《高老庄收八戒》 篇七
主持人:火龙果
1.唐僧、孙悟空来到高老庄时,天色已晚。
2.他们在高老庄住下后,得知高太公招了个女婿,这个女婿是个妖精,妖精爱好牧猪奴戏,整个一副辽东白豕(shǐ)的模样。高太公还哭着说:“现在家里被这个妖精弄得不成样子了!不仅如此,他还招来一群狐朋狗友来……”
[火龙果提问]
(1)“牧猪奴戏”“辽东白豕”“狐朋狗友”是什么意思?
(2)村里人是怎样评价高太公的女婿的?
[小博士提示]
牧猪奴戏:牧猪奴的游戏,即赌博。牧猪奴,旧时对赌徒的鄙称。
辽东白豕:比喻少见多怪。
狐朋狗友:比喻不三不四的朋友。
3.孙悟空听过之后,答应为他家除害!一天晚上,孙悟空把高太公的女儿藏起来,自己假扮成高太公的女儿的模样等妖精回来。
4.“娘子,我回来了!”妖精一进门,就大声嚷嚷。
“相公你这么晚才回来呀!你天天这样在外面豕突狼奔的,将来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呢?相公,你可要学‘曾子杀彘(zhì’呀!”
妖精听了娘子还要为他生孩子,高兴得不得了。
[火龙果提问]
你知道“豕突狼奔”“曾子杀彘”是什么意思吗?
[小博士提示]
豕突狼奔:像猪那样乱闯,像狼那样奔跑。
曾子杀彘:指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彘,猪。
5.“好好好!我都听你的,从此以后天天在家陪你,再不去外面乱闯了!如果我还不改,你就说我是猪狗不如好了!嘿嘿……娘子……”妖精笑着说。
[火龙果提问]
“猪狗不如”是什么意思?
[小博士提示]
猪狗不如:比喻没有人性或不知廉耻的人。
6.“妖精,看看我是谁?你这个行同狗彘的东西!天天‘猪鼻子插葱——装象(相)’,冒充好人坑害别人,你简直就是个封豕长蛇!”
“啊!你是齐天大圣,我,我……我错了!”猪八戒一看,吓得跳了起来。
[火龙果提问]
“行同狗彘”和“封豕长蛇”是什么意思呢?
[小博士提示]
行同狗彘:人的行为丑恶,如同猪狗。
封豕长蛇:大猪长蛇。比喻贪婪横暴的人。封,大;豕,猪。
7.“跟我见我师父唐僧去,看我师父怎么处置你!”一听到唐僧的名字,猪八戒赶忙说:“快领我见我师父吧!”
“怎么成了你的师父了,师父岂是你叫的!”悟空大叫道。
[火龙果提问]
(1)孙悟空准备领猪八戒去见谁?
(2)猪八戒听到唐僧的名字,要求孙悟空去干什么?
8.“猴哥,你有所不知,观音菩萨给我取名‘悟能’,要我在这里等取经人唐僧,并拜他为师。”猪八戒说。
“哦,是这样,那好吧。”悟空回答。
9.猪八戒见到唐僧,拜过师父后,信誓旦旦地对唐僧说:“师父,取经路上,我一定会好好保护你,做一个猪突豨(xī勇的人!”
[火龙果提问]
猪八戒拜师的决心如何?“猪突豨勇”是什么意思?
[小博士提示]
猪突豨勇:指拼命向前冲、不怕死的人(含贬义)。豨,猪。
10.于是,猪八戒离开了高老庄,跟着唐僧取经去了。
[火龙果提问]
猪八戒跟着唐僧取经去了,路上发生了哪些故事呢?同学们可以看书或请老师、家长给你讲一讲。
【老庄思想】推荐阅读:
观《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有感08-20
老庄小学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07-25
论老庄的道德本体论及其现代意义09-02
商老庄乡中心小学关于全员培训的建议09-25
新街镇老庄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汇报材料08-09
继承旧思想发扬新思想08-11
思想汇报在思想上09-15
思想汇报,入党思想论文10-19
2023思想汇报:年终思想总结08-23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解读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