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文明新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2024-08-28

强化文明新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共10篇)

1.强化文明新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篇一

《武湖农场2009—2010文明新村实施方案》的通知

机关各科室、各分场、生产队、各企事业单位:

《武湖农场2009-2010文明新村实施方案》已经农场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执行。

湖北省国营武湖农场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三日

武发【2010】8号

关于成立五湖农场文明新村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

各党总支、党支部:

为加快推进武湖地区“一主三化”示范建设,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新途径,加强和改进文明新村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经农场党委研究决定,成立武湖农场文明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通知如下:

组长:周少敏(农场党委书记)

邬学敏(农场场长)

副组长:喻大敏(街工委副书记)

彭威胜(街工委副书记)

谢双莲(街工委宣传统战委员)

成员:马晓峰(街党政综合办主任)

胡学华(农场民政办主任)

孙练兵(农场财务科科长)

雷建明(农场城投公司经理)

彭冬华(武湖城管负责人)

陈勇桥(农场农业科科长)

万恒海(武湖土管所所长)

刘斌(武湖教育总支书记)

余大清(农场综治办主任)

肖仁亮(农场文化站站长)

邓思起(武湖卫生院支部书记)

陈代官(武湖司法所所长)

张斌(农场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

王治华(农场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宣传干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谢双莲兼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人员:胡学华、张斌、王治华。

中共武湖农场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八月五日

关于表彰张湾队、江咀队文明新村建设立功单位的通知

各党总支、党支部:

2010年,在全场上下的努力下,在各相关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明新村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有力的推进了我场新农村建设,张湾队、江咀队以“四通四改一化”,大力改善湾村环境,推进以“十星级文明农户”为主的创建活动,实现了环境面貌与文明水平的同步提升,为表彰先进,经农场研究决定,授予张湾队、江咀队文明新村建设立功单位称号!

农场党委希望,受表彰的单位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再上台阶。各单位、生产队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单位成功经验,努力为我场文明新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中共武湖农场委员会

湖北省国营五湖农场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二日

关于表彰高车中心村文明新村建设立功单位的通知

各党总支、党支部:

2009年是我场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步的一年,一年来,在全场上下的努力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明新村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高车中心村通过采取“迁村腾地”,突出规划先行、“五个统一”、群众自建、村镇建设与文明建设同步的模式,积极探索了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各级领导的肯定,为表彰先进,经农场党委研究决定,授予高车中心村文明新村建设立功单位称号!

农场党委希望,受表彰的单位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再上台阶。各单位、生产队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单位成功经验,努力为我场文明新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中共武湖农场委员会

湖北省国营五湖农场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二日

2.强化文明新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篇二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危机,生态道德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个方面充实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 是党顺应国内外形势、站在发展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生态文明, 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助推器,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 就要大力加强生态道德培养, 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不仅是衡量国民文明素质的标准, 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严重威胁。事实证明, 生态与环境问题并不是自然界本身的问题, 而是人类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造成的恶果。《朝霞似火》一书揭示了导致全球性环境恶化的“十大动因”——人口、消费、科技、贫困、市场失灵、政策失效、全球经济活动的规模及其难以置信的扩张速度、不惜代价追求增长、价值观和习惯思维、经济全球化。《拯救地球生物圈》更是从“人—自然”共同体的协同进化与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 呼吁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把伦理关系扩大到自然, 赋予自然应有的道德地位。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在原始社会, 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 生产力低下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 人与自然处于原始的和谐状态。在农业社会,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仍旧有限, 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和谐。工业社会创造了农业社会无法比拟的社会生产力, 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累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与此同时, 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曾这样告诫人类。

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 形成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1972年, 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 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 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系统阐明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实现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纷纷问世, 各国政府纷纷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相应的行动计划,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行动。中国作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们更要不断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每个公民都要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而努力。

二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概述

建设生态文明, 实质上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 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与自然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文明程度。从狭义的角度讲, 就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 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多个维度。

生态道德建设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道德反映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造成当前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 是人的欲望和行为的无限性与自然界满足人的需要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类必须关爱生命、善待自然, 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生态道德的本质体现。人与环境之间所产生的生态道德, 同人与人之间所产生的社会道德不同。生态道德具有单向性, 道德主体始终是人;自然环境的公共性决定了生态道德的公共性, 要求全人类高度自觉共同承担责任。生态道德建设的目的, 就是使人认清生态、环境、资源危机及其危害, 转变非理性的生态观、价值观、发展观、消费观、科技观, 匡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真正成为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引导者、调节者。生态道德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 需要全社会提高生态道德意识, 加强生态道德实践, 健全生态道德机制。

三我国生态道德的现状

2014年2月20日, 环保部公布我国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这一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分别为74.8%、48.2%和60.1%;公众对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高度认同, 78%的被调查者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是每个人的事, 99.5%的人选择了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特征, 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调查反映出, 被调查者普遍对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表示高度担忧, 最关注的问题有雾霾、饮用水安全、重金属污染等。调查还发现, 经济与文化水平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较大。

面对生态危机的日趋加深, 解决生态问题不能光靠科技、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 还要靠道德的手段。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 关键是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氛围。“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说过:“人口多, 资源匮乏的现状我们只能直面, 但无度挥霍的生活方式却是能够改变的。如从一点一滴做起,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如果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去做, 那就一步也无法迈出。”蔡元培也说“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 而是要注重实际行为, 要“随时随地, 抱着实验的态度”。每一个觉醒的人不仅要将生态意识内化为价值观, 更要付诸生态行动, 践行绿色文明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践行生态道德的探索

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道路, 除了提升生态道德意识, 还要在全社会形成政府带头, 企业牵头, 公民埋头的行行业业、老老少少践行生态道德的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树立起绿色的政绩观、效益观、消费观。

在经济领域, 我们要树立“资源有限, 环境有价”的理念。发展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增强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责任意识。树立起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 树立起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

在政治领域, 我们要将生态观纳入党和政府的执政观, 要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生态道德建设, 并用它来保障生态道德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 加大实施执行的透明度、力度,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时, 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建设要求, 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等。

在文化领域, 我们要加大生态教育研究力度, 发展生态科技文艺。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齐心协力共同保护环境;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道德能力。

在社会生活领域, 要从我做起, 从点滴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 (1) 节水节电, 节约纸张;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提倡步行, 骑单车;拒绝过分包装,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 保护动植物, 拒食野生动物;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 少用罐装食品、饮品;爱护花草, 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回收, 积极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等。 (3) 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节日, 参与环保宣传, 做环保志愿者。 (4) 学法用法, 牢固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和践行生态道德的法制观念。

综上所述,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这是一场改造自然的过程, 也是一场改造社会的过程, 更是一场道德改造的过程。生态文明生态道德建设的提出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全民践行生态道德之时, 才是美丽中国实现之日。届时, 天将更蓝, 地将更绿, 水将更清, 生活将更美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 (第二卷)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严立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3.强化文明建设 探索疾控新路 篇三

领导班子坚强有力

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多年来,疾控中心领导班子精心规划,统一部署,把创建工作列入中心绩效考核,使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党政工团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第一,他们加强自身学习,中心党支部通过每月一次支部大会,每季一次支委会,努力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修养。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原则,党支部支持中心主任依法行政。中心领导班子每逢重大问题、决策必定经集体讨论决定。第三,强化勤政廉政建设,1993年成立勤政廉政建设领导小组,1998年出台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由于创建工作扎实有效,1986年起,中心党支部先后12次被评为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03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坚强有力,使得中心的工作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提升团队素质 构筑核心精神文化

在弘扬疾控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打造一支高素质疾控团队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精心培育疾控团队,树立团队成员的大局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确立以人为本的宗旨,规范管理环节流程,才能调动个人积极性,启动个人自觉性,激发个人创造性,从而提升疾控能力,保障疾控和谐、持续发展,适应基层的工作需求、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区疾控中心自防疫站机构改革诞生近10年来,先后经受非典、禽流感、埃博拉、登革热等冲击。面对日益繁重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我们积极探索,精心打造立体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时间上坚持经常性、连续性,以科学化的制度作保证,采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空间上坚持群众性、广泛性,纵向、横向铺开,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方式上坚持针对性、多样性,针对任务定内容、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预测组织教育、针对不同人员分别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用先进事迹激励人、用反面典型警示人、用美好前景鼓舞人,结合真情的呵护、温情的关爱,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为疾控文化建设事业进步提供了有效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疾控团队文化是团队成员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外在形式等的总和。团队的形象需要以文化来塑造,团队的素质需要靠文化来提升,团队的发展需要以文化来拓展。中心以提升团队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利用各种途径,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培育富有特色的疾控团队文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单位网站,开设专栏,鼓励职工踊跃交流,利用中心内刊,定期交流团队工作心得;通过团队价值观大讨论,以“我的价值观表述语”、微博、征文等形式,让每个团队成员写出自己的价值观,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感召力;通过团队成员演讲比赛,谱写团队工作的方方面面,发掘一批在基层工作的感人事迹;通过团队巾帼文明岗建设,宣扬恪尽职守、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疾控精神;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激发青年职工对疾控事业的热爱;通过优秀团队评比,优秀指导案例分析,培养团队荣誉感;通过团队LOGO设计、媒体宣传等,提升团队形象。

树文明之风 疾控工作出彩

多年来,中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虚实结合,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历经“非典”“禽流感”等疫情的考验,鄞州区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先后消灭、基本消灭或消除了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碘缺乏病,“送走了瘟神”。计划免疫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保持全国先进水平,脊灰、白喉、破伤风20多年没有病例报告,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明显下降。

耗资180余万元的应急指挥中心的投入使用,使我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虎添翼;《疫苗全程智能化实时监管》项目全面应用,从根本上提高了冷链管理质量,加强了防盗监管力度,被宁波市信息产业局作为重要课题立项;借助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和冷链智能监管系统这两个平台,成为国家首家电子监管码项目试点单位;2014年8月1日国家级试点项目——传染病自动化报告系统正式运行;“浙江省慢性病防制研究基地”落户我中心;2016年3月份初被国家卫计委授予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集体,是宁波市唯一一家荣获此项荣誉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全省共有5家单位获此殊荣。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实施科技科教战略

在疾控中心发展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三方面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了科技科教战略。硬件建设方面,于2008年10月启用建筑面积达一万余平方米的新大楼,同时投入500余万元,购置了离子色谱仪、气质联用仪等一批高精实验设备。人员建设方面,以文件形式,规定了人员准入标准,近几年,共11名大学生分配,确保了单位的新陈代谢。同时,注重现有人才的培训、培养,新近出台的《鄞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管理方案》里明确列入重奖课题成果和论文作者的措施。一系列的规定和措施,有效提高了中心整体队伍的业务水平。档案管理方面,我们中心成立了中心档案管理领导小组、鉴定小组、工作小组,完善了各种相关制度,配备1名专职档案员和5名兼职档案员,1993年达省级,1998年达到国二级并一直保持至今。近年来,中心在各级专业杂志、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250多篇,研究课题近40项,其中多项获省、市、区成果奖。

强化民主法制教育

构建文明有序单位

疾控中心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法律层面的落实,我中心积极强化民主法制教育。一抓教育提高。把“五五”普法、《公民道德教育纲要》等民主法制教育作为政治学习的重要内容,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政治局面。中心定期会举行政治学习大会,会上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演讲。二抓制度落实。结合质量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等工作,中心已形成一整套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并严格执行,责任到人,同时有重点地配备了防盗、防火、防潮、防蛀等措施,节假日都有专人值班,中心办公室负责不定期的安保检查和消防演练。近年来,我中心从无重大差错事故、责任事故和刑事犯罪案件,计划生育率、晚婚晚育率年年都达到100%。

以人为本关爱职工

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我们注重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坚持和完善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事务公开制度;尽力为职工排忧解难,帮助解决职工子女的入托、就学问题;逢年过节慰问离退休老同志,积极组织老党员活动;工会积极组织各种职工文体活动。所有这些,都使广大职工感到上班开心,回家舒心。同时,我们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新大楼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条件,配有物业公司管理,办公大楼窗明几净,车辆停放有序,室内外整洁、卫生,庭院内外绿化、美化,“三废排放”得到环保部门的认可。

鄞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疾病防控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全力打造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廉洁、服务高效的和谐型疾控中心,竭诚回报社会和服务大众,从而为建设和谐鄞州、卫生强区发挥更大的作用。

4.强化文明新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篇四

我村位于福炼公司十万吨油码头所在地,全村730户,人口2726人,12个村民小组,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16名,耕地面积142亩,人均耕地面积0.053亩,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沿海小渔村。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党委的关心支持和正确领导下,党总支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继承老区革命精神,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了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2亿元,上缴国家利税520多万元,人均收入9800元,村财收入50多万元。通过全村上下的努力,现全村基础设施基本齐全,社会环境舒适整洁,社会治安安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日常管理规范有序,人们生活健康向上。一个贫穷落后的老区村己逐步建设成为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的做法概括起来是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班子建设是搞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关键。党总支始终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和总支班子自身建设。重点从六个方面增强班子核心团队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一是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强化理论武装。党总支班子成员带头定期学习,不断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牢固树立工作责任感,树立为民办实事,甘当人民公仆的意识,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发挥表率的作用。提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管理水平,发挥了核心作用。二是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大事先民主后集中,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作用,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从思想深处加强党性观念,真正做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政治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坚持开展“业绩公示、民主评议干部”活动。村两委把每季度的工作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每半年向全体村民代表、老协理事、党员作业绩汇报一次,并接受他们的评议,评议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公布,以此活动促进班子成员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树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尽心尽责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使每一个村干部都成为群众的标杆。四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健全财务制度,每月3日坚持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村里的开支逐笔审核,每月5日前公布财务开支情况。每月及时更新村务公开内容,让村里的所有工作都在阳光下操作,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做一个清清白白的干部,建设一个廉洁的群众放心的班子,有力推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增强党总支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五是坚持村务决策民主听证制度。党总支注重落实群众的“知情权、议事权、决策权”等三项权利,凡是涉及全体群众利益的重大村务都必须举行民主听证,历年来的“投资建设项目”、“企业承包”、“征地拆迁赔偿标准及赔偿方案”、“村干部工资补贴”等都经过民主听证决定。这样一来,畅通了沟通渠道,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上下达成共识,又减少决策的失误,使各项工作都能比较顺利开展。历年来,国家征用我村4600多亩耕地、海域,拆迁房屋130多幢,搬迁4800多首坟墓等,牵涉家家户户切身利益的征地拆迁工作都能平稳顺利完成,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安定稳定。六是重视党员队伍和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建立了“党员目标管理”等十二项党建制度,坚持不懈地组织党员系统学习新党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党员牢记自己神圣的光荣使命,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当劳动致富带头人。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认真落实发展党员“五个制”,严把质量关,把群众反映好、政治素质好、能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劳动致富的人才及时纳入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把条件成熟的及时吸收进党组织,为党的建设输入源源不断的新血液,增强党组织活力。同时加强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老协会等组织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群众感慨地说:“没有党总支的努力拼搏,就没有上西村的今天”。

二、坚持发展经济,提高群众收入水平

党总支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结合我村大部分耕地和海域被国家征用以及本村的资源优势等实际情况,确立了“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干兴村、稳定养殖业、发展企业、壮大集体、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民营经济发展、转移劳动力摆在党总支各项工作的首位,切实把经济工作搞上去,举全村之力发展巩固集体企业:①1989年,我们充分利用福炼公司征地征海赔偿款集体提留资金投资180万元,创办了上福针织厂,并逐年发展扩大,解决女青年就业300多人,历年来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0多万元,发放工人工资6000多万元,为增加集体积累和群众收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②1998年,我们利用海水养殖的优势和资源,决心做好海产品深加工这篇文章,在充分做好分析论证和市场调查的情况下,与泉港供销联合社合资投资540万元创办鑫盛海洋食品有限公司,从事海带系列产品深加工。2003年沿海大通道建设中大部分厂房被拆除,我们为了解决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全额接收公司的残值,再投入近200多万重建鑫盛公司,并进行技改。现安排就业人员300多人,年加工鲜海带4000多吨,产值近1000多万元,集体年收入30多万元。年发放工资200多万元。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促进了海水养殖业的全面发展,拉动了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该企业04、07被泉州市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鑫盛”牌海带系列产品05年被泉州市政府授予“泉州市知名商标”和“无公害产品”通过ISO质量认证。该企业发挥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村走上富裕之路做出了较大贡献。③努力盘活集体资产,利用集体旧海带场仓库改造厂房,先后引进“五六七蛋糕行”、“安捷机械厂”和“鞋厂”在我村设立生产基地,既拓宽村民就业渠道,又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也增加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加快了全村经济发展步伐。

在发展壮大集体企业的同时,党总支、村委会有重点有目标地扶持引导有实力、有基础的村民发展民营经济。在传统产业方面,村出台系列优惠措施,鼓励部分从事海带养殖的群众走出家门,向外海和邻村的闲置海域进军,党总支充分发挥班子火车头作用,积极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向邻村租用海域,扩大养殖面积,我村现有76个专业养殖户从事海带、鲍鱼养殖,依托鑫盛海洋食品有限公司销售不断创新高,海水养殖业也取得历史性的突破,09年养殖面积达1500亩,产值1000万元,养殖户人均收入10万元以上。2010年养殖面积可达1800亩,成为泉州市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海带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既为鑫盛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稳定的原料,也为养殖户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养殖业与集体加工企业的互动发展,给我村新一轮创业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村民们自主创业的热情被带动起来,村里形成了一个群众性办企业的热潮。泉港兴通船务有限公司就是我村民营企业发展的典范,党总支积极主动依托兴通公司这个平台,组织群众将征地赔偿款作为股份投入建造5000吨级、8000吨级油轮,引导失地失海农民参加船员培训,加入兴通公司从事海运业。目前从事海运业的村民有84人,人均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为我村村民增加收入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多种经济互相促进,不断发展,一个“一业兴,百业旺”的村级经济发展局面已经形成,如今村里的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已是“满天星”。我村已拥有涉及食品加工、机械维修、傢俬制造、船务运输、五金机电、海水珍品养殖、建筑安装等各类企业21家,共有1600多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年创总产值1.52亿元,村民的收入有大幅度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有新的提高。群众风趣地说:“上西人现在不比城里人差,都住上了小洋楼了”。

三、坚持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素质

只有提高村民整体素质,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更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党总支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村形成了书记亲自抓,分管副书记具体抓,老协、妇代会、共青团、治保、学校等群团组织共同抓的良好格局,营造了全村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村”进程。充分利用广播、墙报等宣传工具,充分发挥学校、老协、共青团、妇代会等阵地,广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增强村民的法制意识,逐步培养高尚的文明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局面,历年来,没有发生严重刑事案件,没有集体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2、开展全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突出爱国主义、艰苦创业和“三德”教育,采取适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特点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展学习“泉港区文明市民手册”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活动,以良好的道德风尚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建立团结互助、济贫扶困、平等友爱、艰苦创业、共同发展的睦邻祥和人际关系。

3、长期坚持开展“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一系列评选活动。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机制,在评选过程中,坚持高要求,严把关,自下而上,反复讨论,公正客观,评出正气,评出典型。评选结果及时张榜公布,并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树立光荣感,用小家文明促进大家文明。现全村有“文明户”286户;“五好家庭”135户;“守法光荣户”373户;“十星级文明家庭”28户。

4、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的移风易俗活动。党总支采取有力措施,从党员干部做起,大力开展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科学文明,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重殡厚葬,推行殡葬改革的活动,坚决扫除赌博、六合彩等社会不良行为。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乔迁省办己成为全体村民的自觉行为,净化了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

5、经常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每年“五一节”、“三八节”、“国庆节”、“春节”、等节日,我们都组织群众开展“劳动机能竞赛”、“拔河比赛”、“篮球赛”、“象棋赛”、“书法赛”、“乒乓球赛”等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能在活动中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

四、坚持社会事业建设,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在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切实把抓好社会事业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思计策、定方案、找渠道、挖潜力,利用村财投一点、群众集一点、企业家捐一点、上级拨一点的办法,几年来共筹集资金400多万元,先后投入教育、改路、改水、改厕、排污、骨灰亭等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老区村的落后面貌,重塑了上西村的新形象。

(一)、建校兴教。教育是培育人才、事业发展的关键,我村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几年来,共投入200多万元用于村教育事业,从89年到现在实行校长教师聘任制,每年发放教师补贴3万多元,设立了10万元的奖教基金和20多万元的奖学助学基金,教育成绩显著,人才辈出,历年来大学毕业生286人,本科生169人,研究生18人;现在学研究生8人,其中清华、北大研究生3人。

(二)、改水工程。村委会于1992年投入58万元,打了2口深98米的岩泉水井,铺设8600米的自来水管道,让全村群众用上了清洁卫生的水质优良的自来水,彻底改变了半夜乞水,为水纠纷的状况,消化系统疾病大大减少,村民的健康水平相应提高了。今年村里又投资60万元,对全村自来水设施进行全面改选,使全村自来水设施更加完善。

(三)、改路工程。历年来投资近100多万元,对全村道路进行硬化,全村架设路灯136盏,全面实现了道路硬化、亮化的目标,村容村貌有了彻底改变。

(四)、改厕工程。拆除268座露天厕所,投资42万元,新建8座大型三级无害化公厕,并配备管理员,每天清洗打扫,保持卫生,同时积极鼓励个人住宅配建小“三化厕”,村委会每户给予补贴200元,全村改厕率达95%。

(五)、骨灰亭建设。为配合项目建设的征拆安工作,村委会投入58万元,建设全区第一个村级骨灰亭,既有力推进项目建设,又促进了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我村精神文明建设。

(六)、卫生环境管理。组建了全职卫生队,配套建设了46个垃圾围,每天清理全村的垃圾,保洁村道路和环境卫生。每月进行一次检查评比,实行奖惩制度,从而保持整洁卫生和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5.新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总要求,坚持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题的原则,全面落实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的四自方针,全面推进并加快我镇新村建设步伐。

二、任务目标

到目前为止我镇已破土动工的村有大陈、谭营、蒋庄、刘各、马厂等五个村,这五个村要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及时处理和化解好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各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快进度,力争早日实现复垦目标。其他未动工的村要广泛发动,全面动员,组织有意向的群众或村民代表到已成型的新村去观摩,以便强化群众进行新村建设的意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做到“群众的事,群众议;群众的事,群众办”,做到成熟一个,开工一个,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新村建设这项工作在全镇铺开。

三、实施办法

1、成立组织,强化领导

镇政府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高士宏,副组长:李宁、路庆臣、芮成武,成员:马厂、魏岗、刘小庙三个督导组全体成员、怀济田、芮成文、李栋、雷磊、张英华。

下设新村建设办公室,主任:赵心林,内设土地置换组,组长:李培才,质量监督组,组长:芮成文,资金管理组,组长:怀济田。

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包村干部为村级领导小组的指导员。

2、抓住重点,稳步推进

新村建设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牵涉面广,困难程度大,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做到快而好,稳而实,就必须要抓住工作的牛鼻子,即:宣传发动是基础,整村推进是重点,群众参与是核心,公开透明是保证,干部引导是关键。

(1)宣传发动是基础,新村建设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使广大群众知道新村建设的意义、目的、目标、要求、打算、设计方案、规划日程等,以及他们在新建设过程中所能得到的补偿和新建成后他们所能享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内容。使广大群众人人明白,积极主动参与并配合此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广泛发动,深入宣传,要开好广播会,群众会,村民代表会,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2)整村推进是重点,新村建设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土地复垦,复垦的前提就是清理老村界内地面上的一切附属物,为确保数量和质量,镇委、镇政府要必须实行整庄搬迁,做到开工一个村,完善一个村,全部复垦一个村,不留尾欠,不留后患。

(3)群众参与是核心,新村建设的核心工作就是做好群众工作,在新布点的基础上,在限制面积的前提下,放手让群众讨论,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规划,自己建房,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管,镇村绝不越俎代庖,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公开透明是保证,复垦经费必须不折不扣的全部用于新村建设和土地复垦,真正做到公开透明,为此,镇委、镇政府明确补偿标准如下:

老村内房屋拆迁补偿标准:土墙建筑房屋500/间,砖墙建筑房屋800元/间,楼房(含平房)1000元/间,老村界内除房屋以外的其他地面附属物的清除补偿标准为400元/亩(如上级出台新的拆迁补偿标准,即按上级文件执行,已拆迁的补偿过的不再重新补偿),财务透明了,群众理解了,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融洽了干群关系,更便于现在和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

(5)干部引导是关键,任务、目标明确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新村建设牵涉到千家万户,牵涉到土地租用,调整和分配这这一系列工作,靠群众自己商量是很难达成一致并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干部要深入一线,调查了解,综合各种意见,结合实际,做出相应的引导和处理,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误会,建设新村,土地复垦的最终目的。

四、严肃纪律,强化督导

6.村新村建设示范村实施方案 篇六

关于报送《XX镇莲花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的报告

县档史局:

现随文报来《XX镇莲花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请审阅。

双河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抄送:莲花村,档。

莲花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实 施 方 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加快我村的新农村建设,根据我村实际,特制订莲花村新农村示范村方案。

一、基本情况

莲花村位于双河镇政府西部,东与双河社区接壤;南与双河社区、谢家村毗邻;西与谢家、马家两村相连;北与鲤鱼村、红军镇的张家碥为友。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1066亩,林地6682亩,人均耕地2亩。辖区4个组,301户,1219人。

近年来,我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团结、重干、实干,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拓进取,工作扎实,作风民主,在带领全村人民改善基础条件,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被政府评为“文明村”、“五好”党支部等称号,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干群关系融洽。广大农民群众苦干精神强,村风正、民风顺、观念新、思路活、信息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大,信心足。

二、总体要求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通过1-3年的努力,力争把莲花村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新村居,为我村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目标任务

我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按照有“一个建设总体规划,一个主导或特色产业,一个卫生整洁的村庄,一个和谐文明的环境,一套民主管理制度”的建设思路,把示范村建设成“五通、四化、三提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五通”即: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四化”即:布局优化(村庄布局合理,建设规范化);村庄绿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古树、古木、古迹得到有效保护,有公用休闲健身绿地,乡村道路、河道两旁、农户庭院实现绿化);道路硬化(进村居道路和村居内路网布局合

理,道路硬化到户,宅间通道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环境洁化(垃圾集中堆放处理,沟渠水体清澈、村内有专用公厕,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人畜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给排水通畅,自来水普及率或安全饮用水达100%,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三提高”即:农民收入新提高、农民素质新提高(使初中入学率达到99%以上,45岁以下农民普遍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两年内全部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农民自治管理水平新提高(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四、基本原则

(一)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又是最大的受益者,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因此既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力推动,更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积极筹资投劳建设自己美好家园。

(二)城乡统筹,规划先行。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规划要立足长远,综合考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和变化的趋势,广大农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趋势等,科学布局,认真制订建设规划,严格组织实施。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选取的示范村在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有差异,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搬则搬,宜治则治,宜建则建。在村庄布点、村庄规划、村庄整治、配套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公共设施和商业网点等)和房屋式样上要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使示范村群众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四)量力而行,讲求实效。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入手,选准工作切入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措施,把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分步骤、分阶段推进,不急于求成,不搞花架子。

五、建设重点

(一)建设新村居。按照符合规划,尊重民意,突出特色,量力而行的原则建设示范村。2012年重点是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通过开展“四清”(清垃圾、清污泥、清杂草、清路障),“四改”(改水、改厕、改圈、改路),实现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大力推广使用沼气、煤气等洁净能源,加快村庄绿化,庭院洁化,街巷净化。

(二)发展新产业。根据莲花示范村的资源条件,按照“一村一品”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发展具有村居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优质畜牧养殖、优质核桃基地、优质无公害蔬菜等,并围绕每个产业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三)培育新农民。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合作、守法律”的要求,广泛深入地开展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条件许可下要创建农民培训学校。继续实施“雨露计划”,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加快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加强示范村居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要求每村建设一套基本完善的基础体育锻炼设施。

(四)塑造新风貌。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广泛

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树立文明婚丧新风尚。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文明村、文明户评选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造平安村,构建和谐新农村。

(五)创建新机制。加强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活力;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制订村规民约,推进村务公开;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

六、实施步骤

我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1 年 4 月起至示范村建设任务完成止,为宣传发动阶段。一是会议宣传。召开动员会,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传达中央及省、市、区有关精神,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作法,部署我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二是培训骨干。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帮助镇、村干部正确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运作办法。三是横幅标语宣传。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制作宣传专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具体内容和建设目标,让全村人民了解新农村建设,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良好机制。

(二)建设阶段。2011年4月起至2013 年10月止,为期3年。2011年7月,完成示范村“三清两拆”工作; 2012年12月全面完成改水改厕的各项工作;2012年7月全面完成改路工程;2012 年9月全面完成下水道建设、路灯、绿化等工程完成;2013

年5月全面完成活动室建设、休闲健身场所建设、宣传长廊和宣传画的制作。

(三)检查验收阶段。各镇人民政府是新农村项目建设责任单位,负责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对建设实施、资金使用及项目实施的效益规模等全过程负责。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把示范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切实可行的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对工作扎实、推进效果好的镇村干部予以奖励,并加大支持力度;对组织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镇村干部予以通报批评。

七、具体措施

(一)成立机构。镇政府已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要求示范村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负责参与、协调、监督、管理新村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逐步形成“县指导、镇主抓、村实施、户参与”的四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加大督查力度 确保工程质量。为保障新农村建设质量,积极吸纳村内的老党员、老干部、代表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督查小组,通过督查组对工程质量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程度,对工程的质量、数量和进度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对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工作组,针对出现的问题要想办法解决,从而确保新农村建设如期保质保量的完成。

(三)明确责任 狠抓落实。为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我村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推动整个农业农村工作跃上新的台阶。要

7.强化文明新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篇七

韩国开展新村运动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和肯定,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先后有133个国家派出人员参观、学习和取经。中国农业部、中国农学会在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农科教结合、科教兴村活动等项活动中,与韩国新村运动组织机构、全国大学教授新村研究会有着广泛深入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一、新村运动的发展

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30多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

(一)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自1970年冬季开始,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质,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勉、自助、协同精神。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新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调动了他们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妇女也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二)扩散阶段(1974—1976年)。在这一阶段,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原来划分的自立村,根据村民的收入情况改划为福利村。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卓有成就的农村提供贷款,并在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轮流到农村巡回讲授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在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实现了丰收。

(三)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在这一期间,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社区经济的开发日趋红火,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开发区建设。在这一阶段,国内政治不断动荡,新村运动受到种种批评和责难。经过调整以后,新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的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群众活动。

(四) 转变为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信息和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等。当时,农村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准。

(五)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派繁荣气象从城市开始逐步向四周农村地区扩散,新村运动也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的特征。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同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新村运动转变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以后,为在运动初期启动农村经济、文化活动而建立的政府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逐步弱化,而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和农协、流通、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并在不断优化其结构中生机盎然地传承新村运动的精神和理念,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二、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效益

新村运动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称赞。

(一)改善农村公路。新村运动初期,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善公路的工程。到70年代后期,除了个别极为偏僻的农村外,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村民们又自发起来,修筑了许多政府还没有顾及到的大小河堤。不少农民无偿让出了自己的土地,供村里修路。新村运动发起后,很多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妇女活动在新村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改善住房条件。由于改善了农村周围的公路,水泥和钢筋等物质的运费也大大降低,很多农民从外地运来水泥和沙子,改善屋顶工程逐渐转变成以建新房为开端建设新农村的事业,政府也积极给予贷款支援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

(三)农村电气化。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开展,农村电气化得到迅速发展,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这期间,由政府补助一部分,农民借用低息贷款,加速实现了农村电气化。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家电得到了普及,农民为了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就要储蓄,这又促进了农村储蓄业的迅速发展。

(四)农民用上自来水。新村运动开始时,村民们自觉地动员起来,把山上的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后用水管接到每家每户。因地势高不宜引水的村庄,深挖井,再用水管接到每家厨房,用抽水泵取水。

(五)推广高产水稻品种。新村运动初期,政府开始推广“统一系”的水稻高产新品种,使韩国的水稻生产跨入划时代的发展阶段。农民们在水稻生产中,学到了共同合作的“集团栽培”方式。水土条件相近的10-30户农民,在掌握先进耕种技术的班组长的带领下,共同选种、育苗、插秧、施肥、灌水,直到收获。

(六)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步向农村地区扩散,农户收入中的非农收入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到2004年,非农收入所占比重已从1994年的35%增加到50%。

(七)农协组织迅速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协的规模也迅速得到扩大。70年代,全国基层农协数为1500个,大致与邑为单位的行政区域数相近,一个基层农协对1000多户农民开展业务。

(八)兴建村民会馆。各地农村纷纷兴建村民会馆。农民有了自己的会馆以后,不仅用来召开各种会议,还用来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为在农忙期间节省劳

动力,提高劳动效率,在村民会馆中办起了公共食堂。妇女会在村民会馆中还举办了公共交易场,降低了产品的流通费用,节省了村民的购物时间。

上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认为已经完成了运动初期需要政府支持、协调和推进的某些使命,国民及非政府组织已有能力自主开发一些活动,于是便通过规划、协调、服务来推动新村运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培训、信息和宣传工作由民间组织来实施和完成。然而,因为农业本身的效益比较低,仍需要政府的一些保护和扶持,并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在这方面,韩国历届政府始终加以高度重视和努力施行。进入90年代,韩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扶持农业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政策措施,以促使新时期韩国农村与新村运动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进入新世纪,韩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从2004年到2013年将投入119万亿韩元。

三,韩国新村运动对海西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可以看出,韩国通过新农村运动,为农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看韩国的新村运动,对海西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韩国新村运动一开始,由政府投资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对于海西地区来说,也由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性的进行投资,努力做到改善农牧民的路、水、电、通迅等和兴修渠道、沼气池等农牧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他们发展农牧业创造基本条件。

(一)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针对海西地区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发展不同的特点,先要对其按发展现状进行分类,可以划分成不同程度类别的村,如富裕村、半富裕村、贫困村等,针对他们发展的基本情况,制定相关的计划,按一定的步骤周密地进行各项工作,以达到整体推进。

(二)加强农村教育,努力提高农牧民文化素质。努力构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经费财政保障机制;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巩固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步伐,保障其公益性职能的履行;进一步创新农民培训项目管理机制,提高培训绩效。

(三)努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制定柴达木特色农产品发展行动计划。引导农牧民大面积种植柴达木枸杞、甘草、藏木香、亚大黄等中藏药材和经济可观的亚麻、食用葵和油葵;建立优质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露地种植莴笋、甘蓝、芹菜、胡萝卜、青萝卜、紫皮大蒜等反季节蔬菜,大面积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高产牧草,为牧繁农育、自繁自育和农区养殖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饲草料。

(四)建立健全农牧业协会。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调整工作思路,组建和创办各类协会,为农牧业产业化永续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协会的管理和工作,不断提高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通过各类协会的组建和创办,实现党建与经济工作的双促进。

(五)强化民主,完善农牧区管理制度。在充分利用各村党员活动室的基础上,制定有关措施。通过召开党员及全村的各种会议,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等,进一步调动他们对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推动本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继续发扬柴达木精神,培育适合海西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精神。针对海西特点,应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理念,即“团结、勤勉、协作”,以此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

8.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方案 篇八

根据中共x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关于编制20xx年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xx村实际,编制本方案。

xx村距x县城17公里,共10个农经社,农户416户,总人口1462人,全村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87亩,现有林地面积3050亩,森林覆盖率71%。20xx年新建村多功能活动室1个,面积90平方米,现有村卫生站1个、云峰小学1所、省重点电业企业500千伏变电站1个、重点佛教基地__寺1个;村级水泥路5条7.5公里,20xx年整治和新建山坪塘52口、蓄水池28口,基本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人均纯收入7266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00人,20xx年―20xx年实施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打造稻、鱼、果、禽基地。

1、实施扶贫解困计划:20xx年对49户建卡贫困户和精准扶贫户采取政策扶持、资金帮助、项目支撑,干部挂、包、帮等多种形式进行帮扶,20xx年计划脱贫18户以上。

2、实施农村住房改造:20xx年农村危房改造新建6户,风貌改造30户,建设生态家园户50户。

3、新建农家乐1个:引进业主投资200万元以上新建高标准农家乐1个,集餐饮、修闲、住宿、钓鱼、观光农业为一体,增加农民收入。

4、公路建设计划:争取国家政策,力争加宽改造现有村级主要干道4.5公里,提升公路等级和质量,实现农村客运,方便群众出行,对已建成的组级公路加强养护和管理,保证晴雨畅通,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产业规划:①、加强对现有2300亩林竹的管护,提高单产量。②、种植业上加强对300亩新栽核桃苗的`施肥与管理,力争早日投产,在原有基础上新发展100亩。③、养殖业方面:依托现代农业发展机遇,新发展林下养鸡家庭规模户8户、养猪户4户(平均每户每年出栏200头以上)、养羊户2户、养鱼50户。

6、加强农村安全饮水:新建分散式安全饮水点8处,解决全村416户1462人的饮水问题,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7、完善圣地,传承佛教事业,加强对佛教人员的管理,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开展佛教事业,提高__村旅游文化发展,提高知名度。

8、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村上新配备2名卫生保洁员,每个村民小组配备保洁员1―2名,具体负责对环境知识的宣传,生活垃圾的回收与处理,逐步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的处理摸式,农户自建卫生厕所,动员农户实施“五改”工程,即改厨、改厕、改圈、改水及绿化美化工程,五改率达到80%以上。

9、稳定农村劳务输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保持在300人以上,人均纯收入略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9.土垭村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方案 篇九

土垭村距南部县城17公里,共7个社,农户486户,总人口1059人,全村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7亩,现有林地面积650亩,森林覆盖率66%。2018年新建村多功能活动室1个,面积100平方米;现有村卫生室1个,面积5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1个,面积10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1个,面积40平方米;村社干部集中办公室两个,面积70平方米;便民服务中心1个,面积40平方米;村级水泥路8条15.6公里,2017年整治和新建山坪塘1口、蓄水池3口,基本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人均纯收入7266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00人,2014年—2018年实施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在黄家梁、一斗二、七升二栽植三红蜜柚及丑柑350亩,17500株;在罗家湾新建年出栏2000头养猪场。

二、2015年建设幸福美丽新村规划

1、实施扶贫解困计划:2014-2018年对83户建卡贫困户和精准扶贫户采取政策扶持、资金帮助、项目支撑,干部挂、包、帮等多种形式进行帮扶,2018年9月底全部脱贫,整村退出贫困村。

2、实施农村住房改造:2016年农村危房改造17户,易地搬迁21户,土坯房改造11户。

3、公路建设计划:争取国家政策,力争加宽改造现有村级主要干道2.5公里,提升公路等级和质量,实现农村客运,方便群众出行,对已建成的组级公路加强养护和管理,保证晴雨畅通,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产业规划:①、加强对现有350亩果树的管护,提高单产量。②、种植业上加强对350亩新栽丑柑及三红蜜柚的施肥与管理,力争早日投产,在原有基础上新发展100亩。③、养殖业方面:依托现代农业发展机遇,新发展林下养鸡家庭规模户8户、养猪户4户(平均每户每年出栏200头以上)、养羊户2户、养鱼3户,规模化养牛场500头。

5、加强农村安全饮水:新建分散式安全饮水点3处,解决全村416户980人的饮水问题,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6、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村上新配备2名卫生保洁员,每个湾配备保洁员1—2名,具体负责对环境知识的宣传,生活垃圾的回收与处理,逐步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的处理摸式,农户自建卫生厕所,动员农户实施“五改”工程,即改厨、改厕、改圈、改水及绿化美化工程,五改率达到80%以上。

7、稳定农村劳务输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保持在300人以上,人均纯收入略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8、加强对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按照幸福美丽的新村标准,逐步实现村风文明、管理民主、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

10.强化文明新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篇十

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农业的经营者,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青年农民因自身文化素质高、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是建设新村的希望所在。以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为指导,立足安徽实际,并结合暑期社会调研所得出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农业劳动主体结构、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新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对劳动需求等角度的分析,对和谐新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客观的描述,认为有必要提高青年农民素质、培养新型青年农民,并从实际出发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和谐新村;青年农民;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1030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发挥国内最广大农民群体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农民的素质势在必行。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化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1 安徽新农村建设主力队伍问题

1.1 新村建设队伍存在不足——农村青年劳动力数量不足,质量堪忧

1.1.1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不完全性。蔡昉在《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的研究报告中说,目前4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仅有5215万,剩余比例仅为10.7%,这与通常认为的农村有近三分之一的剩余劳动力差距很大。而国务院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我国四分之三的村庄已无劳动力可以向外转移,但仍存在强势转移的趋势。安徽是劳动力输出的大省,2009年安徽省外出劳动力占总人口已经达到22.3%,其中青壮年(15~45)所占比重为81.83%。根据调查,安徽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目前留守村中的农民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

1.1.2 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从受教育水平来看,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农村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即目前在农村中,选择外出务工人员多为受教育程度高、体能素质好的青壮年劳动力,而留守农民多是受教育程度较低、体能素质较差的妇女和老年农户,由于其知识、体质等方面的局限性,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如表1所示。

与此同时,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文化水平虽普遍高于农村留守人员,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多为青壮年,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其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例为67.2%,但是其所受到的职业技能培训依然不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经历短期、初级、中等职业培训的分别占总劳动力人口的20%、34%、0.23%,但没有经历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由此可见,农民工的职业素质也是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的,农民尤其是作为新村建设主力军的青年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1.2 新农村建设力量后势不足

青年劳动力对农业没有经验也没有兴趣,对城市则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他们纷纷脱离农村,希望或已经留在城市,继而成为“农民工二代”。与此同时,一些从农村出来的青壮年还想方设法将儿女带到城市,接受城市良好的教育,以期待他们可以彻底远离农村,导致新农村建设中青年农民力量后势明显不足,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农村生产建设后劲不足

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务工,从事生产活动的妇女和老年劳力,由于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陈旧,市场信息不灵,接受新型事物的能力较弱,改革意识不强,难以掌握市场经济动向,导致了种田质量严重下降,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农业发展的后劲因此削弱。

1.2.2 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青年劳动力身强力壮,头脑灵活,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中坚力量。部分优秀青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致使了农村基层服务组织干部年龄偏大,后备干部严重缺乏,党员发展也严重不足,基层组织建设前景堪忧。

1.2.3 公共活动力不从心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运行,需要大量农村青壮年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突发状况处理、街区绿化、道路修建、村容整治等农村公共事业中。由于目前因留守村中多为妇女和老年劳力,难以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不利于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

1.2.4 留守人员问题凸显

青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子女由老人代管,易导致未成年人教育、管理问题,中小学学生辍学时有发生,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同时,青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无法保障留守老人的生活起居及医疗需求,使其成为村里的“准孤寡老人”。

新农村建设队伍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匀、后备力量不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满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人才建设,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改变人才建设发展滞后的局面。

2 新农村建设经验学习——青年农民是主体,素质提高是关键

近年来,青年农民人才培养得到党中央的日益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普及推广初级教育,加大资金支持,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缩小城鄉差距

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免除已经在我国全面实现。农村教育的大力度投入,使得我国农村教育等相关硬件设施在一定条件上得以改变。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经费,这也会对青年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2.2 政策引导,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

在政策上适度的倾斜,使得新村建设人才短缺的问题的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尤其是大学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者等,使得农村资源短缺的现象得到初步的缓解。

2.3 政府主导,培养农民及农民工专业素质

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委托培训、定点培训、订单培训、联合培训等方式,重点关注农民工岗位适应性培训和岗位提高性培训,实时进行考核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伴随着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十七大、十八大的顺利进行,借着这股东风,全国各地都展开了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江苏省出台了《新农村造林绿化建设标准》,村容整洁是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福建省以統筹为关键,城乡统筹,借助了全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河南省组建“新农村建设的青年专家服务团”,着重关注其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含量;浙江省则在农业建设统筹城乡,着重抓生产力建设……在各地结合实际、充满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政策,都值得我们一一借鉴,取长补短。

国际新农村建设方面,韩国1971年发起的“新村运动”也值得我们适度借鉴。在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一方面着手改善农村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注重教育和培训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农业科技的运用能力,注重意识改革和领导培养,使多内多数农民的“自立、自助、勤勉、合作”的思想观念得以培养。

3 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3.1 青年人才——新村建设主体

首先,要发挥农村青年的主体作用,引导广大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着力开发和整合农村的青年农村人才资源,建立青年人才信息库,完善人才市场,通过“阳光工程”、“星火科,技富民工程”、“雨露工程”等,推动农村青年从劳动型向技能型转变、为新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另外,要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大力推进农村青年就业创业,促进农村青年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创业致富。

其次,流动性过剩、就业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是目前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却是农村缺少的。因此我们应采取措施,吸引高素质青壮年人才回乡,满足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要,启动“归乡工程”(即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等;积极引导城市资源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具有较高科学技术水平的青年专家下乡指导,如:鼓励大学生下基层锻炼、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者等。

3.2 农业科技——致富科学高效

现代农业的发展,应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和农产品加工等基础性工程。在农民增收工作中,如何提高农业收入的重要基础地位不可忽视。因此,农业科技在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日益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而仅仅组织青年干部和大学生到基层直接投身新农村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组织青年专家下乡,向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来搞好农业生产。组织他们根据实际需要,通过举办农业知识培训班、网络服务、现场指导、农田教授等方式,传播推广农业科技的运用,提高农业的创新能力、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同时,还要建立“示范”体系,这是“科教兴农”的重大发展战略。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科技示范是关键环节,要发挥科技示范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可行的措施是发挥种粮大户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其实际经验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展开实地指导;此外,还可以在村中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在此进行农业科技的实验活动,实现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遍推广。

3.3 分类培训——满足农民实际需要

我们要立足农民的自身实际,满足其不同培训需求。农民的培训需求可以简单的分为两个方面:农业生产需求和非农业生产需求。在生产需求方面,粮油种植、果蔬管理、蔬菜栽培等技术存在较大需求;非农业生产方面,餐饮、家政服务、建筑、轻纺织等技术存在较大需求。

3.3.1 对于从事农业劳作的农民的培训

对于农业科学知识需求旺盛、对培训需求层次较高且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农民,要对其开展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实现最新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使这些青年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骨干农民。同时,还要注重培训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人员,围绕新农村建设,使之掌握基本的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业先进技术、农村治理与管理民主理念等,培养一批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骨干领导队伍。

3.3.2 对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工的培训

开发并利用目前农村中的富余劳动力资源,就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政府及相关部门而言,要对在本地务工的青年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法规和现代法制意识培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其适应并满足现代产业结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整合各类办学资源,注重培训的实用性、实效性和技能性,搭建好农民工就业平台,最大程度上减少由于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而对劳动力转移产生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兴佐,鲁可荣,朱启臻,等.安徽省农民素质现状、培训需求与新型农民分类培训分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13):3335.

[2]冯晓阳.当代我国青年农民文化素质现状及提高[J].前沿,2010(12):47.

[3]李文政.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性[J].黑河学刊,2006(04):1719.

[4]夏少卿、邢超伟、李青云.新创业素质农村建设视野下青年农民培训[J].成人教育,2010,(02):5859.

[5]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N].安徽调查,20070406(38).

[6]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M].王月、甘杏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袁孟云.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民素质教育[J].商情,2010,(02):8.

[8]王艳华.农村青年接受职业教育的障碍分析及发展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9]张军浩.浅析青年农民精神文化属性与内涵重构[J].经营管理者,2011,(22):237.

[10]邓万春.“聚在一起发财”—新农村建设中的青年农民的“灰化”参与[J].中国青年研究,2011,(09):2934.

[11]樊慧.宜兴市留守农民状况调查及新型农民培训对策[J].职教通讯,2012,(23):2931.

[12]董晓晔.建设新农村关键是提高青年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报,2010,(06):79.

[13]刘长军、何晓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模式分析及几点建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01):100107.

[14]韩弘峰、李飞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知识型农村青年培养路径探究[J].前沿,2014,(05):126129.

上一篇:土溪中学创建美术特色班级方案下一篇:名字的来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