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实施方案

2024-09-29

校地合作实施方案(9篇)

1.校地合作实施方案 篇一

校地校企合作工作程序

一、根据我校社会服务工作的情况,针对有意向与我校开展合作地市或企业,由党委院长办公室经过摸底,根据双方初步磋商意见,草拟校地、校企战略合作发展协议。

二、将草拟的校地、校企战略发展合作协议提交院长办公会、党委办公会讨论,并按照会议精神修改。

三、由党委院长办公室负责联系协议单位,磋商协议修改内容,商议具体细节,确定协议签订时间,地点等协议地点一般放在乙方签订,特殊情况下也可在我校签订,由办公室负责联系餐饮、车辆安排等事宜。

四、签订协议时,我校参加人员:学校党政负责人、分管校领导,办公室,教务处、科技处、附属医院、药学院及其他相关部门,具体根据协议内容而定。

五、战略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由办公室社会合作科负责协议归档、宣传等工作。

六、根据协议,成立校地联合推进小组对协议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指导、督促。

2.校地合作实施方案 篇二

一、校地共建创业师资的合作模式

校地共建创业师资是指高校选派优秀师资, 由当地政府即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主管部门提供创业培训机会和信息, 提供创业考察学习机会, 由学校和当地政府共同出资培养教师。要推动创业教育和创业型人才的发展, 首先必须培养一批有热情、热爱创业教育, 受过创业理论和实践培训的师资团队。高校有优秀的教师资源, 但缺乏专业的创业理论和实践培训。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创业工作, 能在高校找到最好的师资进入到教育工作中来, 通过当地劳动就业服务管理部门主管单位有计划、系统地选派高校教师进行创业培训, 比如送高校教师到外地考察学习, 选送教师参加国际劳工组织亚太地区就业促进项目 (ILO) 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作的SYB培训讲师班和SYB国家培训讲师班学习, 派送教师参加国家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创业学习和实训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完善和丰富高校教师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知识。这些教师学成之后, 不仅可以服务于高校创业教育工作, 而且也可以成为当地政府对派遣的师资, 为本地市民进行创业教育服务工作。高校与地方共建创业师资, 不仅节约了当地政府单独养创业师资负担。校地共建师资可以为高校与地方互通有无, 将高校的创业理论文化和创业研究成果传播给当地市民和创业者, 同时又将当地创业者的创业经历和企业家的精神融入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中。校地共建创业师资合作模式相对比较成熟, 可操作性强, 目前已经有高校与本地劳动就业管理服务部门成功合作的例子。

二、校地共建创业培训合作模式

校地共建创业培训是指当地政府, 即当地劳动就业管理服务部门通过提供政策、资金、咨询和跟踪服务的支持,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各项培训工作, 共同推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校地共建创业培训, 高校是政府的创业培训工作的基地, 每年定期开展创业培训工作, 主要有大学生SYB培训和创业实训平台等形式。高校引入SYB培训项目, 大学生可以学习初创业1~10步内容, 完成创业计划书。创业实训平台培训项目是通过网上模拟创业过程。这些培训能够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创业基本知识, 产生创业想法, 模拟创业过程, 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和创业过程。大学生是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具备一定开拓创新能力的群体。开展创业培训将会提升他们实践创业的机会, 就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以在校大学生统计, 在没有引入创业培训项目以前, 进行实践创业的不足1‰, 10人左右;2010年在引入创业培训项目后, 能够在学校创业园区和校外创业实践的占在校生人数的2%以上, 达200人左右。目前学生的创业热情高, 学校的创业氛围浓厚。共建校地创业培训合作模式能有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校地共建创业培训, 高校与地方政府不仅可以共同开发创业培训课程, 而且可以共同开发创业理论课程教材, 把地方政府的政策、创业成功的案例、培训的经验、参与地方企业创业实践的经验等写入教材和培训课程中, 丰富了课程内容, 创新了教学方法, 以学生和培训者主动参与式为主, 成为非常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三、共建创业孵化园合作模式

校地共建创业孵化园是指当地政府, 即当地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主管部门通过提供政策、资金等措施, 在高校区内共同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是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平台, 通过当地政府的支持, 大学生在园区创业可以免交各种税收, 高校可以免收大学生的房租, 减少了大学生的前期创业投资成本, 降低了大学生创业风险, 能够激发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的热情。因此, 校地共建创业孵化园是高校推动创业教育服务建设工作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四、共搭创业沙龙、论坛等活动合作平台

共搭创业沙龙平台是指当地政府, 即当地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主管部门通过在高校开展与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包括这三方面的知识: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其中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知识, 它们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一样, 具有内部资源配置和社会关系运筹的特征, 并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所以说, 创业知识的形成更离不开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 学生要通过书本、调查、访问等形式学习创业知识, 并不断在实践中体验和运用所学创业知识。在学生创业知识积累过程中, 不仅要进行专业知识教育, 还应聘请如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投资、销售、商务谈判等相关方面的专家, 进校开展各种创业教育活动, 比如创业沙龙和论坛等, 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创业咨询活动, 进行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辅导, 进行创业知识问答, 进行创业问题现场大讨论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能力。

在校地合作的基础上, 构建这四种创业合作模式, 基本上能保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这四种模式的建立, 能够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 积极推动高校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推动当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性强的系统工作, 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方面共同合作, 才能取得成效。高校应依托校企合作资源优势, 在创业师资培训培养、大学生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创业沙龙活动等方面共建创业教育合作模式, 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校地合作,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巧芝, 柯羽.校地合作: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科技创业, 2010

[2] .徐新华.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3] .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3.校地合作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词:校地合作;农村基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596-0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营销、创业致富、乡风文明倡导、民主管理等类型的农村基层人才,农村基层人才缺乏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我国实施“农村基层人才工程”和新世纪“大学生就业工程”的两全之策,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产生的必然需求。早在1995年,江苏省即以徐州市丰县为试点,在全国率先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2005—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组部等有关部门相继印发通知或文件,强调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一级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并以此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不可否认,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的作用正在显现。

然而,2010年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研究室课题组研究指出:大学生村官选聘与培养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难题亟待破解,如大学生村官利益价值取向偏差,服务农村、奉献基层的原动力不足;知识技能偏离,履职能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够适应;服务管理欠通畅、配套政策缺失等问题[1]。从目前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大学生村官难融入基层、难获得农民认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工作经验能力欠缺,作用有限;二是社会支持力量薄弱,重视不够;三是管理服务机制粗放,定位模糊;四是扎根农村精神淡化,意志摇摆[2]。

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分别作为大学生村官输出及输入主体,在如何解决目前大学生村官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及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铺路架桥仍有很大的合作创新的任务与使命。扬州大学农学院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大、长期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道路优势,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有较大的影响,而张家港市是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地区,双方合作可谓珠联璧合,有利于共同探索农村基层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起来的人才培养结构和策略体系,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要素[3]。本文以扬州大学与江苏省张家港市积极合作培养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以下简称“张家港班”)人才为例,在实践分析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模式中要素的校地合作与非校地合作不同之处出发,进一步探讨创新农村基层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农科院校培养农村基层人才、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积累新经验或参考依据。

1 校地合作探索提升农村基层人才质量和服务农村原动力之“初成效” 现行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中,虽实行择优选聘并尽量安排大学生到生源地工作,使毕业生生源地与工作地相匹配,但事实上,有部分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是迫于就业压力而作出的别无选择的选择,只是将村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或过渡。因此,作为村官思想上的准备不充分,或存在跳出农门又进农门的传统观念,或与家庭成员对自己的期望不相符,不能得到家庭成员的支持,因此,出现“价值取向偏差,服务农村、奉献基层的原动力不足”等问题就不足为奇。另外,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并没有为这份工作作技能上的相关准备,因此,履职后对农村工作不熟悉,无法开展工作或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应有的作用。校地积极合作,共同培养农村基层人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积极探索。

扬州大学农学院与江苏张家港市双方于2010年以协议形式,通过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的“订单式”,连续10年每年在张家港市招收30名左右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大学生,组建“张家港班”,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并取得学位后,统一调配至各镇所在村工作。“张家港班”学生填报志愿前即与政府签订毕业后回家乡农村基层工作协议,因此,较非合作培养的大学生村官提前有了将来回农村基层工作的思想準备。农业院校的生源问题一直是制约其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因素[4]。而“张家港班”第一年招生报考与录取比例达6 ∶ 1,录取分数线远高于该专业统招线,连续4年招生数据显示:考生与家长对校地合作培养形式的青睐和认可程度较高,生源质量显著提升。

2 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需因地制宜,增强培养目标之“靶向性” 高等学校各专业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规格,非校地合作培养模式中,农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虽改变了传统的专而窄的定位,但取而代之的是较宽泛、学术型与应用型合一的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既可“上天”,亦可“入地”。“上天”是指对科学研究前沿理论或高新尖技术有较深涉猎,可继续深造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才;“入地”是指适合在学科对应行业或部门基层工作的人才,同一专业统一培养方案。这种“宽、厚、通、专”兼顾的目标定位,不仅对于当下“三支一扶”“村官”“一村一名大学生”“乡镇公务员”等农科就业岗位来说显得“高而空”,而且对于四年制的本科人才培养来说也难免显得过高、过空[5]。因此,校地合作培养模式应首先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以指引培养过程,使培养对象经过教育后在知识、能力、素质上达到一定的要求和规格标准。

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模式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是指向某一特定地区的农村基层,与非校地合作农科人才培养相比,具有鲜明的地区针对性、目的性和唯一性,显然,原有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不可套用到校地合作培养模式中。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与地方政府积极沟通,围绕促进目标地区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因地制宜,制定“靶向性”的“张家港班”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其核心是培养适合张家港地区农村基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nlc202309011047

3 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须调整原有课程设置,专业培养同时不失“个性化” 高等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决定了其培养内容。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依旧限制较多,选修课程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外同类大学(一般不足20%),开设的课程数目太少,提供的课程选择余地有限,使得在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方面既缺少选择的自由度,又没有充足的时间选学。另外,没有实行完全学分制,个性化培养没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保障,无法大面积推行,因此只好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培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规定的学分,恰似批量化培养[6]。

校地合作定向培养农村基层人才有向同一个地方批量输送培养模式统一、规格相同的人才之嫌,若协议期内(10年)使用统一的培养模式无疑有其局限性,因此,避免向同一地区输送大量同一知识结构的人才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如何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求,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突破口。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围绕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来实现,如构建“双模块”课程体系。“双模块”包含一个“固定模块”,即主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模块,本模块是为保证培养对象的农科专业知识背景;另一模块是“灵活模块”,本模块可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开设的课程面广量大的优势,在考虑和尊重培养对象个人兴趣爱好的前提下,有机结合学分制设置的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在这一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今后的志向自主选择课程组,亦可利用扬州大学现阶段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利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使专业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充分释放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新活力,使“用其所长、人尽其才”成为可能,有效避免批量化培养的弊端,保证校地合作培养对象群体既普遍具有农学专业知识背景,又因个体喜好特长差异而具有多样化的专业知识。满足农村基层不同产业文化重点发展特色需要,如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服务业、精神文明建设等人才需求,在产业发展中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

4 校地合作有利于重构实践教学新体系,贵在高校与地方政府形成“协同体”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有高水平的实践教学作支撑。由于受社会环境、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大学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甚至成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之瓶颈[7]。笔者认为,在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能切实高效运行的实习基地建设及社会实习基地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是目前制约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落实与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仅靠高校和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我国目前缺乏鼓励社会支持高校实习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政策法规,面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实际困难,多数地方政府也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接纳更多大学生实习。此外,政府也缺乏相关配套政策,保障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缺乏监督高校的执行力[8]。

非校地合作大学生培养模式中,高校是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的主要责任方,其实践教学资源往往局限于校内实习基地、科研项目合作研究单位等,社会实习基地资源利用尚缺少有效沟通平台和保障机制,尤其对于农村基层人才培养,需要各地方乡镇村基层组织的积极配合,提供真实友好的实践教学情境。若没有地方政府的重视与积极支持,仅凭学校或学生及家长的有限资源较难得到保证。而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地方政府即将来的用人单位或农村基层人才的主管部门成了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导方之一,因此,可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高校与地方政府形成人才创新培养的“协同体”,提供实地实景实人实践教学平台,使构建“实践先行”、 实践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并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成为可能。目前,高校农科专业实践课多安排在三、四年级开设,而在校地合作实践教学新体系中,学生可从大学一年级暑期开始,更早地了解和参与实践工作,经历“实践—理论”的循环且螺旋式渐进上升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质疑,在理论学习中解惑,再在实践中提升与创新。

5 校地合作有利于教学方法改革,深化“研究性教学”

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实质就是利用问题式、启发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等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农业高校要尽可能少地灌输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而应多采用一些农业生产過程中的典型案例,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营造活跃自由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9]。农村基层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决定其今后在农村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领创富能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是高校为了实现办学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将口号化为实际行动迈出的第一步[10]。扬州大学于2006年启动研究性教学改革,已经历了较长的课程研究性教学以点带面的推进阶段,现已进入研究性教学专业改革阶段。笔者认为,在校地合作农村基层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行政干预优势、生源质量优势,实践教学平台更加真实、友好、高效,具备开展研究性教学所需先决条件;因此,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研究性教学改革纳入其中,结合“双模块”课程设置,编写研究性教学教材、教案,增加实践课时数和自主学习时间,率先改革教学方法。

6 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须紧密配合,建立“多位一体”的“双重管理”体系 地方政府与高等院校之间“订单式”培养农村基层人才不同于高职高专与企业之间的“订单式”培养人才,它是一种政府行为,在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管理体系中,地方政府自然成为人才培养的管理方之一,高校不再唱独角戏,因此,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事实上是“双重管理”。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应紧密配合,建立在生源选择、教学管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管理、就业管理等方面既各负其责又相互依托、互相沟通与协商的“多位一体”、“双重管理”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在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的“双重管理”体系中,地方政府应主要在生源选优、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就业管理、毕业生质量反馈等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而高校则负责实施双方既定的培养方案,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管理等方面改革及提高优化。

nlc202309011047

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地合作培养模式中,为吸引优质生源,地方政府与培养对象签订了培养协议并给予了学费尤其是就业岗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目前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种由政府“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可谓养尊处优,这些可能导致学生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識不强、思想松懈、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11]。为解决此问题,扬州大学农学院与张家港市密切合作,制定了“择优用人、优生优先、竞争配岗、公平公正”的就业管理制度,有效促进和保证了培养对象在校期间不断勤奋学习、保持竞争活力。

7 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有利于建立“多视角”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是改革或完善现行大学生村官选聘途径的一种尝试,在国内外尚缺少现成的可供借鉴的经验,这种开创性的工作是否可为今后农村基层人才的选聘提供经验或参考,需要我们及时、长期、持续地从“多视角”进行调研和评价,如高校通过校地合作模式对自身科研学科发展及社会服务价值评价、地方政府对合作高校教学质量及教育管理评价、农民对人才满意度评价、学生对高校教学质量及教育管理评价、学生对政府支持与保障力度评价、学生对自我实现满意度评价等“多视角”评价体系。通过“多视角”评价体系的建立,可及时反馈信息,为高等院校及地方政府及时调整完善校地合作培养农村基层人才的相关政策与措施提供依据,从而培养出向往基层、走进基层、热爱基层、扎根基层,用青春为农村、农民、农业建功立业的农村基层优秀人才。

校地合作的“张家港班”的办学模式是农科高校在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现谋求自身学科发展及服务社会双重功能的大胆尝试,其成败得失必将为农科高等院校今后的办学及校地合作办学模式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或借鉴;而地方政府以“订单式”参与农科院校培养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农村基层人才的模式必将为现行大学生村官选留制度的完善提供选择途径。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研究室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究——以江苏省为例[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0(3):5-15.

[2]皮芳辉,曹明星. 大学生村官:地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选择与启示[J]. 高等农业教育,2014(5):20-22.

[3]马国军.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01(4):19-21.

[4]李爱民,夏 鑫. 高等农业院校“3+3+1”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高等农业教育,2013(11):60-62.

[5]刘在洲,徐 红,李应军.农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局限及改革思路[J]. 高等农业教育,2011(7):3-7.

[6]于晓红,张 慧,景志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9(2):34-36.

[7]康君奇.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4):7-9.

[8]史金联.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190-192.

[9]李玉清,邹 静. 农业高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难点及建议[J]. 高等农业教育,2014(5):38-40.

[10]夏锦文,程晓樵. 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11]王云翠,佴 军,陆建飞.“订单式”培养农村基层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167.

4.校地合作实施方案 篇四

甲方:xx市xx区人民政府 乙方:

为了将地方资源优势与高校人才、科技优势相结合,加快智力成果转化,搭建政产学研联合发展平台,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进发展的原则,开展人才战略合作。经过双方协商,达成合作协议如下:

一、合作成立管理机构

甲乙双方合作成立人才管理机构,挂牌成立“xx区xx研究中心”,机构地点设在乙方校内,机构领导由双方主要负责人兼任,机构工作人员由双方组织、人力资源、科技相关部门派出人员兼职,明确职能责任,出台措施,推进长期合作,搭建校地人才合作交流平台。

二、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

双方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双方合作开展相关工作情况,解决合作过程中重大问题,为进一步深入合作交换意见,讨论增加或减少合作项目,商定补充合作协议。若遇特殊情况和问题,可临时召开联席会议。

三、建立校地互访制度

甲乙双方加强互访,增加互信,甲方深入了解乙方人才发展、智力成果、科技创新等领域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乙方深入了解甲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人才、智力需

5.校地合作实施方案 篇五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传承保护湖湘非遗为己任,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已构建‚人才培养、技艺传承、文化研究、创新研发、传播推广‛五位一体的非遗传承创新模式,成体系传承湘绣、陶艺、竹艺、根艺、侗锦等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创了非遗传承保护与高职教育、行业产业发展共生共荣的崭新局面。

一、共建两院,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

2011年,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该校与湖南省湘绣研究所、金球湘绣等共建湘绣艺术学院。2013年,学院与醴陵市瓷艺堂有限责任公司共建湘瓷艺术学院,瓷艺堂董事长、省工艺美术大师黄永平受聘为湘瓷艺术学院副院长。两院充分利用政行校企资源,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合作研发,探索一体化办学模式,为湘绣、湘瓷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智力与技术支撑。

图1 成立湘绣艺术学院

图2 成立湘瓷艺术学院

二、院所联盟,打造湖湘特色工艺美术专业群

2016年,该校与湖南工艺美术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院所联盟,共建湖湘工艺美术特色专业群。院所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 同建设核心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同举办专业赛事展会,共同建设师资团队,共同开展社会培训,共同进行产品研发,构建院所合作长效机制,推动湖湘工艺美术创新发展,实现专业与产业同步协调发展。三、四进校园,培育湖湘工艺新传人

行业大师进校园、设计中心进校园、设计大赛进校园、企业项目进校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育湖湘工艺新传人。

引大师入校,聘请了湘绣大师刘爱云、竹艺大师刘宗凡、陶艺大师黄永平、根艺大师熊明瑞等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团队,建立了非遗大师工作室群;引设计中心入校,与湘绣城集团共建湘绣设计研发中心、与醴陵瓷艺堂共建陶艺馆;引设计大赛入校,与长沙大红陶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中国红陶瓷创意设计大奖赛等设计大赛近20场;引真实项目入校,近三年来将企业和社会的300余项工艺美术类设计与制作项目引进课堂、融入课程教学。

该校整合校企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融传统师徒相授于现代高职教育,实施‚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依托大师工作室、设计研发中心,以项目为载体,推行‚低端产品-中端产品-高端产品‛的产品全流程分段式教学,大师、教授同堂授课,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产品。毕业生既会工艺,又会设计,能很快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担纲精品创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李铁映充分肯定该校人才培养模式,认为新一代大师将从学院崛起;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盛赞该校‚正在传承民间文化,湖湘 工艺后继有人‛。

四、共建园站,打造湖湘工艺传承创新的引擎

(一)校企合作,共建湘绣产业科技教育园

在省政府支持下,该校牵头、湘绣城企业集团等参与,共建湘绣产业科技教育园。该园已纳入湖南省重点建设工程,占地60亩,包括产品研发中心、湘绣工作坊、服饰工作坊、产品展示馆、文化交流馆五大功能区。目前已完成第一、二期工程,预计2018年完成全部建设,正式投入使用。园区将集湘绣人才培养培训、技艺传承、文化研究、产品创新研发、传播推广等功能于一体,成为湘绣产业的先导区、产学研集结区,引领湘绣产业振兴发展。

(二)政校企合作,共建湖南(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 益阳市人民政府主导、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引领、益阳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共建湖南(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该园是湖南省文化产业重点园区之一,占地671亩,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该园的核心区,与园区融为一体,相伴相长,形成了政校企深度融合、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长效合作机制。目前已完成大学生创意创业街、环境艺术实习实训基地暨美术写生基地、湖南工艺美术广场等的建设,学校已遴选近30支创新创业师生团队入驻园区,打造集策划、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益阳市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区。

(三)校地合作,共建侗族非遗保护与研发工作站

2015年,该校与通道侗族自治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结为对口帮 扶学校。为了更好地帮扶通道发展,该校创新思路,主动担当,在帮扶通道职中的基础上,与通道县政府合作,共建侗族非遗保护与研发工作站。工作站位于4A级景区——皇都侗文化村,占地15亩,目前已签署了政校共建协议,完成了工作站建设详规,预计2017年底完成基础建设,投入使用。工作站将从数字化传承保护、文化研究、旅游产品创新研发、社会培训、创业孵化、展示展销、传播推广等方面,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传承人群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构建‚教育帮扶+文化帮扶+产业帮扶‛的立体化精准扶贫模式,就地帮扶通道经济文化发展。

经过校地校企多年的深度合作,该校在传承保护湖湘非遗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湖湘工艺美术专业群立项为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群,湘绣、湘瓷专业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近三年培养湖湘工艺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720名,完成湖湘工艺类社会培训2400人次,其中依托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等项目完成非遗传承人培训600人次;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项、省级课题18项,取得非遗文化研究成果32项;从题材、设计、工艺技法、材料、装裱、衍生品开发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打造‚新湘绣‛‚新湘瓷‛等,近三年完成‚‘新湘绣’技术与产品创新研究与开发‛等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项目3个,开发创新作品湘绣196项、湘瓷128项、小郁竹艺24项、根艺15项、侗族特色创新设计作品172项,其中62项创新成果被企业采用。

6.校地合作实施方案 篇六

5月17日,“研究生社会实践对接会暨校企校地合作签约仪式”在创意产业基地召开。54家知名企业与省内外13所高校300多名硕、博士研究生对接洽谈,9所高校与辖区和企业签署校企校地合作协议。

这是我市为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丰富“硕博万人常州行”系列活动内涵,在“518活动”期间举办的一项配套专项活动。本次活动由市人事局主办,创意产业园管委会和市人才服务中心承办。通过前期充分对接和沟通,共有54家知名企业参会,提供研究生社会实践和研究生招聘需求职位共581个,其中硕士537个,博士44个。

从参会单位行业来看,主要涉及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石油化工、生物医疗、网络媒体、房产建筑、旅游酒店、教育培训和其他行业。行业前五位的单位分别为14家、12家、5家和4家。金创集团、江苏国光、江苏农用激素研究中心、江苏宏微科技、星宇车灯、天地自动化等上市、知名企业踊跃参加。

从专业需求看,前五位的专业大类分别是计算机类、医药化工类、电子与电器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类、材料类,需求数分别为157个、86个、85个、83个和53个,分别占总需求数的27.02%、14.63%、14.29%、14.80%和9.12%.前五位专业需求占总需求数的79.86%,与我市产业结构基本吻合。

4月10日前,我们将研究生社会实践对接活动发给相关高校,通过高校网站进行宣传。4月25日前将确定的参会企业的社会实践岗位需求信息发给高校,并邀请高校根据企业需求组织专业对口、匹配性较高的研究生参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研究生对常州的了解,增进对企业的关注,从而最终达到研究生留常就业创业的目的。

本次活动,应邀组织研究生参会的高校有:中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上海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常州大学等。其优势专业主要涵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车辆工程等。基本上以专业技术为主,符合企业实际用人需求。

今年4月初赴西南招聘活动中,新北区、戚区人社部门已经于西南高校达成校地合作初步意向。经过双向联系,本次校地合作签约仪式上,将由新北区人社局与四川大学、戚区人社局与西南交通大学、创意产业基地管委会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举行签约仪式。

4月底我们将参会单位信息发给高校后,征求高校与企业合作意向,经沟通联系,在本次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上,将有中国科技大学与江苏三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与江苏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与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上海大学与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与金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科技大学与常州天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进行签约。

总体而言,本次活动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是搭建平台,营造引才育才环境。我们将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今年创新服务项目之一,从去年就开始谋划准备,今年年初就确定了组织50名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作为“万名硕博常州行”配套活动之一,我们将研究生社会实践对接活动安排在“518活动”期间,有利于通过发挥这一平台优势,营造良好的引才育人浓厚氛围,更加突出人才常州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主题。

二是双向聚焦,提供精准对接服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研究生对常州的了解,增进对企业的关注,从而最终达到研究生留常就业创业的目的。为此,我们一方面深入企业,征集和了解研究生社会岗位和招聘需求,另一方面,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走访高校和发布岗位需求信息等方式征集有意向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通过双向精准化对接,从年初到现在已经促成和落实60名研究生在我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本次对接会,邀请专业对口的高校研究生参会和有针对性的对接后,还将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与我市企业达成意向。

三是谋定后动,丰富配套活动内涵。本次活动我们将以研究生社会实践对接会为主体,采取与辖区和产业园联动方式,举办集供需对接洽谈签约、校企校地对接签约、“名校学子看龙城”活动为一体,丰富配套活动内涵,多层次、多方位开展活动,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力求契合双方供需实际需求,通过活动组合,进一步提高常州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常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

“一无”:落户无门槛

我市从1998年起试行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来我市就业“落户无门槛”政策,只要我市用人单位接收,均予以办理落户就业手续。“五有”之一:引进有补助

我市引进的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以享受薪酬补助: ① 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9万

② “211”工程以上院校硕士研究生:6万 ③ “985”工程院校本科生:1.8万 “五有”之二:进站有奖励

我市48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可享受每人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贴,没人最高可享受20万元的补贴和奖励。“五有”之三:创业有支持

① 高校毕业生进入大学生创业园创业的,两年内免费提供20-50平方米经营场地。② 通过创业培训实现自主创业并领取营业执照正常经营三个月后,给予2000元一次性开业补贴。

③ 自主创业带动两名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奖励。

④ 对入住市级大学生创业园正常运营一年以上、发展前景较好的创业项目,经认定给予10-30万元的资助。

⑤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给予5-10万元小额贷款,享受全额或者50%的贴息。“五有”之四:见习有补贴

①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我市183家国家、省、市就业见习基地参加3-6个月见习的,政府每月给予常州市最低工资标准60%(1480元60%=888元)的生活补贴,并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五有”之五:服务有保障

① 为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档案托管,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就业登记等服务信息。② 从事个体经营的,免收注册登记和证照类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7.校地携手共促进地方建设 篇七

如何进一步将高校智力资源转换为地方服务,如何让驻县高校和郫县地方建设有机的联合在一起?日前,川师成都学院与郫县县委统战部开始了尝试。

在郫县科技孵化园举行的“郫县社会建设项目座谈会”上,川师成都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十分重视该社会项目的建设,对项目给予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向参会人员介绍了“幸福郫县•美好家园社区营造” 方案和 “成立郫县社会工作者培训中心”方案,并就双方进一步的合作同县委统战部做了交流。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指出,郫县作为“社会工作”的全国试点县,市、县领导对这两个项目高度重视。同时,他对学院提交的两个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方案实施的具体细节与学院领导进行了磋商。

8.校地合作实施方案 篇八

[关键词]校地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医药卫生人才;应用型本科

校地协同育人指高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培养各种层次的人才[1],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及高校办学定位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深圳市行政区划调整及大部制改革情况、某高校办学实际以及调研结果,对校地协同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卫生人才的一种新模式进行讨论。

一、校地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提出背景

(一)政府行政区划调整与大部制改革为校地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契机。

随着深圳行政区划调整的步伐,近年来深圳市相继成立了光明新区、坪山新区、龙华新区、大鹏新区共四个新区(下称“四个新区”)。“四个新区”由各自管委会负责,属下机构(综合办、组织人事局、社会管理局、公共事业局等)分别承担多个传统机构的职能。其中,公共事业局职能涵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计生等工作[2],与传统机构设置相比,可用“1局抵5局”来形容。医疗卫生方面,大部制改革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强化对“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药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服务监管制度”等方面的综合协助。“四个新区”的成立及其政府机构设置为校地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契机。第一,“四个新区”具有优质教学资源,能满足医药专业实习教学要求;第二,“四个新区”的卫生事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将产生较大的人才需求;第三,公共事业局能为校地协同育人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该机构职能涵盖卫生、人口计生、教育等工作,能为协同育人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如医院、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等),也能在协同育人过程发挥良好的协调作用。

(二)学校办学实际对校地协同育人提出需求。

某高校是以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卫生人才为主的省属高校,设有41个本科专业(均为医药类及相关专业,预防医学类、临床医学和药学类在该校专业布局中属核心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主要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上,主要是面向基层,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深圳市既能为培养医药卫生专门人才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也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该校地处广州,距离深圳不到2小时车程,交通便利,利于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

(三)区域卫生事业发展对医药卫生人才提出需求。

“四个新区”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成立时间短。光明新区成立于2007年5月,坪山新区成立于2009年6月,龙华新区与大鹏新区于2011年12月同时成立;二是辖区范围大。四个新区均由原来的2-4个街道合并而成,其中光明新区、坪山新区与龙华新区占地面积都在150-170平方公里之间,大鹏新区占地面积达607平方公里;三是人口较多,大鹏新区人口在18万左右,其他3个新区的人口都介于60-140万之间;四是卫生事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四个新区”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材料显示各新区卫生事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建设内容涵盖了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防控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事业等方面。以上特点决定“4个新区”的发展将带来较大的医药卫生人才需求。

二、校地协同育人新模式的基本内涵、特点及可行性分析

(一)新模式的基本内涵。

1.定义:基于深圳行政区划调整与大部制改革背景,以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卫生人才为核心目标,以“公共事业局”为主要对接机构,以其属下医疗卫生机构为具体合作单位,高校与地方协同开展育人工作,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实施的主要内容: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同遴选及建设协同育人合作单位(如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双方共建课程、师资队伍,协同开展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及其他协同创新项目(如产学研合作项目等)。

3.实施的基本形式: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安排1-2年在合作单位中度过,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同时进行,强调学习过程与行业一线的对接,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可分阶段安排参观考察和见习,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

4.适合的本科专业: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专业等。

(二)新模式的主要特点。

1.体现高等教育发展主动适应时代背景。该模式的提出与深圳市行政区划调整及大部制改革紧密挂钩,充分考虑了“四个新区”经济发展、卫生事业发展以及大部制改革实际情况。该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既是高等教育发展适应时代背景的体现,也符合国家近年提出协同创新的导向。

2.“育人”与“就业”并重。“四个新区”目前拥有的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机构数量、硬件设施、技术力量等完全能够满足协同育人需要。同时,“四个新区”的卫生事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将新建和完善大量医疗卫生机构,将带来大量就业机会。

3.培养的人才类别针对性强。该模式围绕应用型本科医药卫生人才培养而提出,一方面体现在专业上,主要面向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专业;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上,通过培养过程与行业一线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三)可行性分析。

1.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相吻合。某高校为省属院校,以培养面向基层、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为主要任务。数十年来为广东培养了大量医药卫生人才,在省内卫生系统及医药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该模式与学校办学定位完全吻合,亦能促进办学特色的延续。

2.与合作地区的需求相吻合。合作地区的卫生事业发展将带来较大的人才需求。协同育人过程不仅能为合作单位提供大量人力资源,有助于业务工作与科研项目的开展,且满足其人才需求。培养过程是合作单位观察、考核培养学生的过程,为招聘人才打下基础,一旦录用可直接上岗。

3.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学生参与协同育人的过程,能加强对专业和行业的了解,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实施的策略与措施

(一)前期的充分论证是实施的基础。

论证方式包括查阅、分析资料及现场考察。论证内容包括合作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当地政府合作意向及支持程度、当地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医疗卫生机构类型、级别与数量、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拟开展合作的专业、培养模式的选择、运行机制的建立、学生学习生活的条件、需要投入的资源、预期的效果、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等。

(二)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实施的关键。

培养方案由校地双方共同制定。一是要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二是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设置及课时分配上做到科学合理,特点鲜明,突出校地协同的目的;三是要充分考虑合作单位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能力,包括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

(三)严格的过程管理是培养质量的保障

成立协同育人领导小组,成员由高校、公共事业局以及具体合作单位有关人员共同组成,明确职责范围,建立协同育人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合作双方的沟通交流,监督培养方案执行情况,严格把控教学质量,及时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收集高校、教学基地、带教老师、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意见建议等,并且将这些工作作为常态化的工作来抓,确保教学效果。

(四)科学的考核评价是改进的依据。

传统的人才评价往往集中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难综合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要求[3]。因此,考核评价内容应包括专业能力素养、职业素养等,采用多方评价的方式,由高校、学生、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共同组成评价主体。

(五)协同创新是协同育人的保证。

协同育人受益的主要是高校,合作单位积极性是有限的,其他类型的协同创新项目往往能为合作单位带来更多的受益,如高校为合作单位开设业务讲座、提供业务进修机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技术力量支持等。因此,要积极推动其它协同创新项目的开展,密切固化合作关系,为协同育人实施发挥保障作用。该模式是结合深圳地区机构改革和某高校办学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同高校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该模式的提出旨在抛砖引玉,为有关高校协同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J].教学研究,2014(4):5-8,15.

[2]奥一网.坪山新区公共事业局“吃”掉五部门未来区级政府模板?[EB/OL].2009-08-25[2014-09-15].

9.校地合作实施方案 篇九

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学校根据“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企业发展、技术进步和企业文化需求,共同探索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扁平化、零距离要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了促进下一步更好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步学校与企业在技术、理念、管理等各方面的对接,加强学校课程的时效性,促进学生的实习效果,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冠名”班校企合作目标任务

积极与**地方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利用1-3年时间确立*个班级与*家企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合作。

二、“冠名”班校企合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下设办公室,主任:**,成员:**。具体负责本项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年*月*日—**年*月*日

1、制定实施方案及人才合作培养协议书(草案);

2、落实“冠名”企业;

3、落实“冠名”专业;

4、邀请企业到校宣传,组织意向学生到企业参观。

(二)第二阶段:**年*月*日—***年*月**日

1、对“冠名”班级进行挂牌;

2、校企共同确定“冠名”班人才培养方案;

3、校企共建具有企业岗位特色的班级文化;

4、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到校授课,组织“冠名”班学生到企业参观;

5、学校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学生与兼职教师确立师徒关系,举行拜师仪式,建立现代学徒制。

(三)第三阶段:***年*月*日—***年*月*日

1、组织学生到“冠名”企业跟岗实习;

2、组织学生到“冠名”企业顶岗实习;

3、引导学生到“冠名”企业就业。

上一篇:钻井基层队政治指导员的竞职演讲词下一篇:保洁员的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