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学作文

2024-07-29

寒假学作文(精选8篇)

1.寒假学作文 篇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我们全家沉浸在春节欢庆祥和的日子里,我在家里又看了二张光盘,内容是储老师讲“诊断几种作文病”。

储老师这天还是穿了一件西服,讲课的时候声音柔和,显得特别亲切。我听得很认真,知道了常见的几种作文病,它们有“胖头鱼式”、“极简式”、“一段式”、“今天式”、“错别字连篇式”和“标点符号乱用式”等六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胖头鱼式”这种作文病,它是指作文一开始写了很多与文章标题不相关的废话,结尾却很简单,就像一条大头鱼,头大尾小。元代作家乔梦符称这种作文病是“秀才买驴式”。我写的作文有时也有这样的毛病。还有一种作文病是“极简式”,它是指作文当中缺乏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要么简单几句话就写完了;要么就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听了这堂作文课后,我认识到了这些作文病都是平时不注意积累作文素材和缺乏写作训练造成的。储老师讲得真好,他把我们平时作文中出现的作文病统统抓了出来,并教我们怎样去避免或改正。我真是获益非浅啊!

无锡塘南中心小学三(2)班王全晶

2003年2月2日星期日

2.寒假学作文 篇二

文如其人,题目如人的双眸,一个好的题目,就像一双明慧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初中语文课文标题可谓异彩纷呈。有的直奔主题,气势逼人,如《谈生命》《我爱这土地》;有的托物言志,巧用修辞《紫藤萝瀑布》《丑小鸭》;有的意境深远,含情脉脉,如《在山的那边》《孤独之旅》;有的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羚羊木雕》《天上的街市》……这些标题颇具特色,在新课导入之时,需着重从文体、内容、范围、语法、修辞等多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标题,抓住文章的“眉眼”,让学生明白绘人重绘眼,写文先抓题的道理。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成败的关键。尽管作文构思立意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从课文中都可以找到可供借鉴的佳作。《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融情境、意趣和哲理于一体的散文,他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记叙的童年时代的一段珍贵往事。余映潮先生曾就此写过一篇文章认为该文记叙生动细腻,抒情议论生动简明;记叙着眼于表现人或事,抒情、议论借文中故事的意义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感受。文章结尾: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从爬悬崖这件事中作者悟到了一个应对所有困难和挫折的道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能够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不知赢得了多少读者的眼泪,重新把读,仍有清新亲切的感受。对这些立意深、构思精的课文,在教学时应选其最精当的一点与学生共同揣摩、研讨,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准相似点,引导学生悟出“怎样写”的规律,快速运思成文。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表达方式,学习有特点的段落、篇章的写法,要深入其中,找到带规律性的知识,以指导学生的作文。莫怀威的《散步》以小见大,意蕴丰富,于尺水兴波,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出亲情人性的亮丽之光;于轻描淡写之中显出蕴藉含蓄隽永的诗意;于娓娓道来里展示晓畅素雅的美的语言。《我的老师》“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哭了,她也哭了”这一举动,说明老师并不是真的想打我们,反衬了老师对我们的关爱,老师和同学间的亲密情感便在这一落一迎中体现了。学习课文的写作技法,就是从课文材料中提取出有关写作的知识。如果对各种写作技法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那么在写作构思上就会知道如何取舍,如何调整。

课文多为名家名作,可谓字字珠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抓住课文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欣赏、品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人物心理,并逐渐学会灵活运用词语。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是一个美妙的句式,结构十分巧妙。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盎然,给学生们创造了仿写的空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的“排”字极精当而含蓄地写出了孔乙己穷而炫耀富裕的神情,也表现了其诚实迂腐的性格。这些经典词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纵观学生作文,内容单一化、模式化、固定化是顽症。叙事总是那么几件“好事”;写人常常离不开父母、老师、同学;写景无非就是校园的早中晚景色。我认为要让学生细心读书,认真思考,在课本中发现可写的材料。例如:教学《约客》这首诗后,让学生围绕“闲敲棋子”这四字进行想象:这个客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因黄梅雨来不了呢,还是另有原因?等客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等客时的心情怎样?过了夜半,还继续等下去吗?夜半后客人赶到或第二天两人相遇,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全诗的想象。学生不仅兴致高,而且有话可写,这是想象训练,也是作文创新训练。还有些课文通过改写或续写,很容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后,可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写作:如果菲利普夫妇遇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学生写起来肯定不错。如果我们能从课文中寻找写作点,对学生进行想象、联想训练,进行再创造训练,学生写作的内容就更广泛了。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好用活课本这个“例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省时省力,学生可边学边用;有利于从课内走向课外,教材是最有效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学生生活与大千世界的桥梁。把课文的读和作文的写结合起来,既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又解决了作文教学天马行空的痼疾,从而提高了课堂作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启英.活学教材巧写作文[J].中学时代,2012(22).

3.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写寒假生活作文 篇三

关键词:仔细观察;触景生情;持之以恒;妙笔生辉

快乐的寒假,又时逢春节,是学生喜庆、欢乐、旅游、玩耍的好时机。学生除了在春节快乐旅游、玩耍,还要从社会上、学校里、家庭中去寻找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丰富多彩的寒假、春节的生活内容呢?

一、开展各种活动,寻找寒假生活素材

1.走街串巷,看新气象

引导学生到大街小巷去走一走、逛一逛,有的买年货,有的贴春联,有的挂红灯,到处是迎新春,喜气洋洋的新气象。到超市、农贸市场去走一走,到处是琳琅满目、堆积如山的商品、蔬菜,买年货的人络绎不绝。收集起来,就是新年新气象的好素材。

2.走亲访友,看新变化

寒假、春节期间是走亲访友的好机会。通过观看街道、社区、农村道路的变化,房屋搬迁,生活的改善,说明了人们朝着小康生活迈进,生活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体现了城市、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献爱心,送春联,做好事

我们可以到敬老院、孤寡老人家里去做好事。例如,到敬老院、孤寡老人家去扫地、擦玻璃、清理卫生、送慰问品、贴春联、唱歌、跳舞、表演节目,体现了尊老敬老的新风尚。这些有益的活动都是写作的好素材。

4.游山玩水,增长知识

在寒假、春节期间,学生可能跟随父母去游山玩水,游览名胜古迹。要注意“下马观花”,仔细观察,用慧眼去拍摄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学生每到一个旅游风景区,身边要带上笔和笔记本,把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记下来,并按照观察的顺序,把景点、名人题词写下来。特别要记下导游关于名胜古迹的介绍;然后在景区购买一些风景区的介绍书籍和图片来看一看。这样“胸有成竹”,写游记、日记才能得心应手,妙笔生花。

5.开展有益的活动,开心玩耍

寒假、春节期间,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多彩。有观看的活动:看舞龙灯、看花灯、看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有玩的活动:打雪仗、敲锣打鼓、放烟花、猜谜语;有动手的活动:做花灯、做灯笼、做塑料玩具、做风筝;有演出的活动:唱歌跳舞、演小品、演相声、演课本剧等。总之,引导学生把开展的活动内容有重点地记下来,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幸福。

6.多读有益书,受益匪浅

寒假是读书的好机会,学生可以读科技书、小说、童话故事等书籍。多读好书,增长知识,为自己充电;然后,再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7.多听新闻、故事,长见识

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寒假、春节期间,除了多观察、多游山玩水外,还要多看电视新闻,多听广播,扩大视野,了解祖国、家乡的变化,为自己增长知识;另外,还要多听听社区、邻居的知识渊博的人讲新闻趣事,收集有意义、有趣的故事,为自己增添写作素材。例如,清代的著名作家蒲松齡,他过去穷困潦倒,在一个山村教私塾,利用课余时间,在村头摆设茶点,让过路的人,边喝茶边讲民间发生的故事,他晚上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聊斋志异》这本短篇小说集,用谈狐说鬼来讽刺抨击黑暗的旧社会。由此可见,多听新闻趣事,受益匪浅。

二、仔细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在寒假、春节期间,看到的、听到的、玩耍的,遇到的人、事、景物比比皆是,学生不能走马看花,而是要“下马观花”,仔细观察。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文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由此可见,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观察,把观察到的人、事、景、物用笔记本记下来,成为“素材储蓄库”,用时就可以从“储蓄库”里提取出来。这样就能让“巧媳妇有米可炊”了。

三、触景生情写作文,持之以恒写日记

寒假、春节内容丰富多彩,学生不要只顾玩、只顾吃,而是要把观察的内容写进作文和日记。例如,看放烟花、舞龙灯、走钢丝、耍猴子等这些触景生情的有趣、有意义的素材,学生不妨马上动笔写作文、写日记。又如,跟父母游山玩水,游览名胜古迹。在旅游途中可能好几天,如果等回来再写作文、写日记就容易忘了。所以,每天回到宾馆后,一有空就要拿起笔来坚持写。因为这样看到的景物记忆犹新,写起来得心应手。如果写旅游日记,范围很广,看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可以写。写旅游日记,首先要把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清楚;接着按照游览的线路,把游览的经过写具体;最后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收获。写游览日记不要面面俱到,要把一两个印象最深的景物写具体。这样写出的旅游日记就有血有肉,才能打动读者。

四、围绕题目,确定中心,认真选材,妙笔生辉

1.写事

可以写一件感人的事,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有趣的事。例如,在大街上看见卖春联、卖灯笼,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在家庭里进行猜谜语竞赛等事。

2.写人

写人可以写父母、亲戚朋友、老师、同学,还可以写难忘的陌生人等。

3.写景

可以写过春节、闹元宵的场面、除夕放烟花的情景、旅游的一处景物、公园的一处景物、山川的美景、农家小院等。

4.状物

写植物(花草、树木)、动物(野生动物、家禽家畜、昆虫)、学习用品(书包、笔盒、铅笔、钢笔)、电器(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

5.写新闻、趣事

把看到、听到的新闻,春节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或有趣的事写到作文中,与别人分享。

五、按照顺序,重点突出,写清经过

在寒假和春节中,无论是写人、写事、写景、状物,都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例如,写人要通过写事来体现助人为乐,或孝敬老人,或新事新办的高尚美德。事情总有来龙去脉,起因、经过、结果,“经过”是文章的核心,是重点,要写具体。同时要把事情“经过”的情节、场面写得生动、细腻。例如,一位学生写《孙悟空舞草龙》一文,小作者选材新颖,按照“做草龙—舞草龙—比舞”的顺序,重点写了舞草龙的过程。采用“点面”结合,既写了孙悟空带领众猴舞草龙,又写了观众的动作、神态。同时,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字里行间充满意了童真童趣。

六、观看变化,巧用修辞,抒发感情

在春节中,观看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看到祖国、家乡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环境美丽,怎么能不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呢?因此,在习作中,要巧用修辞,巧妙地抒发真实的思想感情。只有把感情融入文章中,才能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

总之,学生在寒假、春节期间,要认真读好课外活动的无字天书,遨游大自然,关注人生,关心祖国以及家乡的变化,才能妙笔生辉,下笔如有神。

(作者单位 福建省浦城县富岭中心小学)

4.寒假学作文550字 篇四

每当我走在大街上,看见小伙伴们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自由自在在穿梭,挥洒自如,我心中羡慕极了,我也渴望自己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的在大街上奔驰。

寒假里,我恳求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没想到爸爸爽快的答应了。我们来到小区的空地上,爸爸先给我做了个示范。我想:原来骑自行车这么简单啊!我迫不及待地骑上去,谁知刚上去,只听“呯”的一声,我就摔倒了。像一只四脚朝天的乌龟,笑得爸爸合不拢嘴。爸爸扶我起来,告诉我学自行车首先要学会掌握平衡,上车时先把车身斜点过来,然后左脚踏地,右脚踏上车去。我心想,这有什么难的。可是,没走几步就又摔倒了。顿时,我就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爸爸说:“学东西,都会受到挫折的,要有战胜挫折的信心”。我又重整信心,再一次骑上了自行车开始练习。以过反反复得地练习和努力后,我终于能坐在车上摇摇晃晃地骑上一段路了。正在我为自己的成绩洋洋得意的时候,突然看到前面有一堵墙。眼看就要撞到墙上了,我想来个急转弯,可是车子偏偏和我做对,不但不转,反而加快向墙撞去。爸爸跑过来微笑着对我说:“呵呵,有进步了,摔一下没什么,骑自行车重点要学会拐弯和刹车。随时也要掌握平衡,不能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我领悟了这些要领,经过反复的练习,我终于可以轻松自如地骑自行车了。

通过学自行车,我深深地悟出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含义。遇到困难和挫折还要有战胜它的信心和勇力,才能登上胜利的山峰。

5.寒假学包饺子作文 篇五

先把面皮放在手上,再沾一点水,然后放上肉陷,最后按住两边,这样一个饺子就做了。可是,我放上去的肉陷好象很不听话,我按住左边时,右边的肉陷冒了出来,按住右边时,左边的肉陷又冒了出来,我双手同时按住,哈哈,肉陷可别想再跑出来了,正当我得意时,饺子的“肚子”破了,肉陷好像对我说:“你是包不住我的!”我只好赶紧再拿一张面皮,给饺子再穿一件“衣服”,这样我包的第一个饺子就做好了。看看妈咪包的饺子,再看看自己包的,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呀!

经过我的反复练习,在妈咪的帮助下,我也总算能包出一个像样的饺子了。

6.寒假学自行车作文 篇六

“这里比较安静,是个骑自行车的好地方,开始吧!”我握住车把,刚坐上去要骑,车子就不稳了,爸爸叫我赶紧刹住车,等我下来时,爸爸劝阻我:“其实骑自行车是很好骑的,还有,骑自行车时,头不要看地上,要看前面,刹车时,按左边的,按右边的刹车十分快,记住了吗?”我点了点头。

那天下午,以诺出来起出来骑自行车,我跟着他也来到了风荷三期,在一个狭窄的小路上骑,顺便我叫他教教我,我同意了,从自行车上下来,让我上去,说的话与爸爸没什么两样,还叫我沿着圈骑,这是一个难度,我有点儿害怕。

在以诺的精心指导下,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当时,我骄傲地说:“我厉害吧!”以诺做出一副很搞笑的表情。

7.浅小谈学作文创新教学 篇七

(一) 更新观念, 把培养创新能力当作作文教学的重点。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作文教学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 能否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知识和作文技能外,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 。学生的创新能力越强, 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就越大, 为他们所奠定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就越牢固。从教育的功能来看, 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也就是说,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和未来, 未来的社会需要我们培养一批批能主动适应社会, 并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审视作文教学的本质功能, 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

(二) 让学生广泛阅读, 积累语言词汇。通过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敏锐的语感和规范化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重视阅读课的感悟、理解, 继而活学活用, 把积累的消极语言通过运用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成为积极语言。为了学生更好的积累语言, 老师可以用自己的白话对此故事进行过程讲解, 也要求学生讲故事, 这一设计就要求学生把文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 不但提高兴趣,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还对阅读的内容有了更新的理解。

(三) 结合学生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思想简单, 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和实践, 缺乏一定的人情世故, 所以在作文的写作或者创作中更多的是参考、模仿和想象, 以自己的思想去写作。小学生在作文创作过程中, 最好激励他们写自己想说的, 表达自己所想的情感。以往的小学作文教学大多是格式化的千篇一律式的复制性教学, 毫无关心学生的实际情况, 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写作个性。为此, 教师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转变思想, 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的事情, 倡导“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写作观念, 尊重小学生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流露,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让学生敢于写作、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做到有话可说, 教师可以从多渠道拓宽写作途径,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培养作文素养,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注意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

(四)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 教师可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报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 引导学生就班级、学校以及社会出现的好人好事或有此倾向性问题进行议论, 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 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块说理议论的创新园地。

(五) 创新教学方式, 发掘学生写作潜能。目前, 在我国现有的教学制度下,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小学生在写作前还离不了作文选或者其他的作文参考资料。要想实现创新教学, 必须在作文课上革新教学思想, 改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就要让学生走出一味模仿参考的写作误区, 小学作文教师要试着让学生明白, 写好作文不是以优秀作文为参考, 以评判模版为基准就能够实现的, 真正优秀的作文往往都是那些来自于作者内心的, 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学生要写好作文, 首先要有东西可写, 要有东西可写, 就得对生活仔细观察, 充实生活。叶圣陶曾说过:“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出什么文字。”因此, 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以外, 还要多参加课外活动, 充实自己的生活, 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积累写作的素材。除了参加课外活动丰富生活外, 初中的学生还要扩大阅读量, 只有阅读, 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 才能够培养自己积极思维的能力。

(六) 作文与做人相统一,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 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学文化素质, 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 提高民族素质, 都具有重要意义。写作教学历来主张“立志要高”“人品第一”“作文先做人”。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知识价值、训练价值和教育价值的统一, 是智能教育、思维品德教育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文化素质和思维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在作文教学中, 传授作文知识, 训练写作技能, 培养表达能力, 并在其中进行思维品德教育, 使作文教学为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 这是作文教学的本质特点, 也是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8.贴着课文学作文 篇八

鄂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 14 课。

【设计理念】

独辟蹊径探索如何利用课文教写法。心动智慧生。积极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文贵自悟忌耳传。依据课文写作特点,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场景中,唤起情绪,激发情感,体悟生活,寻找生活与文字之间的契合点,激发表达欲望,在自主合作中完成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进行理解,培养学生阅读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了解北宋时期的风俗人情。

2.课件:一幅滚动的《清明上河图》。

3.音乐:《清明上河图》《望江南》《故宫三部曲——故宫的记忆》。

【学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穿越北宋——领略汴京郊野的春光

(一)游戏导入,进入情境

1.猜谜语激趣。老师出个谜语给大家猜猜。一个邮差急匆匆地送来了一封信,老师急忙打开它。打一个地名。(开封)——到底是封什么信呢?我看看,原来是一封邀请函。北宋人民邀请咱们六(四)班的同学去汴梁京城游玩。这汴梁是哪里呀?这汴梁就是开封,一千多年前是北宋的都城。同学们想去吗?有人问了,咋去啊?坐时光穿梭机去。由于时光穿梭机的座位有限,不能大家都去。不过,没关系,我们会随时传送信息给留下来的同学。

2.玩穿越,制造情境。教师设置登机场景: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我指挥——排队、登机,系好安全带。穿梭机起飞!第一站:民国;第二站:清朝;第三站:明朝;第四站:元朝;第五站:南宋;第六站:北宋。

3.制造悬念。河南开封曾经是北宋的京城,相当于现在的北京。老师真想知道那时的东京汴梁到底是啥样的。

(二)领略宁静市郊的春光

1.播放古曲《清明上河图》,打开课件:《清明上河图》第一部分局部图——汴京郊野的春光。(留下来的学生背对着黑板坐,不可以看课件)

2.介绍市郊。请同学们睁开眼往下看,下面就是东京汴梁的郊区,把你看到的景色说给没来的同学听听。穿梭机降落,大家到处走走看看。谁愿意给没来的同学介绍一下汴梁郊区的风光?(请学生听完同学的介绍后谈感受,观图后评价一下同学的介绍)

3.朗读课文,领略春光,学习写法。

①教师朗读课文描写郊区的一段,引导学生思考:对比同学所描绘的郊区,你认为是你们说得好还是作者写得好?为什么作者写得好呢?(学生汇报。答案可以不着边际)

②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描绘的景色。

A.课件分组出示四组词语。

第一组:薄雾 小树林 农舍 农田

指名学生读,强调“薄”读bo,第二声,少的意思。提问:这组词语把我们的目光拉向了哪里?(板书:市郊)

第二组:初春 清晨 枝芽萌动 农舍掩映 农田初绿

请学生齐读词组,感受春光:一读词组,你读出了什么?(生机)再读词组,你读出了什么?(生机)三读词组,你读出了什么?(还是生机)

第三组:阡陌纵横 条条道路 汴河码头

指名学生读词组,解释“阡”“陌”的意思,强调“汴”的读音。补充资料:据说北宋已经掌握了精耕细作的技术,粮食产量大大提高。这组词语又把我们的目光拉向了哪里?(田埂上、道路上和水路上)在这条条道路上,有——(引导学生接读)

第四组:春耕的人们 赶集的人们 搬运工人

教师提问:想象一下他们都在干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你们看,这条条道路上的这些人,起那么早,他们是带着希望出发的,就像这春天。这路,就是他们的希望之路,这脚印就是他们洒下汗水的印证。

B.教师引导:这市郊宁静又不平静,为什么?这市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的第一部分内容)一句话,作者就是要告诉你们——(初春的市郊正孕育着无限生机,一切蓄势待发)

③浏览课文,体会分号的作用。

A.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的第一部分内容,思考:这部分有一个标点用得相当好,是哪个?(分号)为什么这个分号用得好?学生汇报。

B.再读课文,体会分号的作用:好,大家现在回放一下我们来到市郊上空降落的情景——在高处我们向下俯视,放眼望去,一片郊区景色,有小树林、农舍、农田;视线逐渐拉近,然后聚焦到道路上,最后到人。

分号前部分描写的就是景物,分号后部分主要是抓住人物来描写的。由景及人,有把我们的目光从高处往低处拉近之感。随着镜头越来越近,视线越来越清晰,最后让我们看清了隐隐约约的人。前者让我们感受到了春意,后者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气,一句话,北宋市郊,一片春光。

④合作探究,对比之中感悟写法。为什么我们说得不好?我们是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作者呢?(学生合作探究后汇报:围绕一个主题,选择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特点,突出主题)

过渡:这市郊咱们也看得差不多了,这往京城咋走呀?谁知道?听,有铃铛声传来。远处有一队人马驮着大包小包走了过来。穿过树林,走过小桥。哈,原来是范修浪带着队伍去城里赶集。那我们就搭伴和他们一起走吧。

二、兵分两路——感受汴河码头的繁忙

(一)兵分两路

移动《清明上河图》长卷,老师一边走,一边和范修浪他们聊天:你们这大包小包都驮着些啥?(粮食、木炭……)哇,你们看那船,这宋朝人可真勤奋!一大清早就在搬运货物了。唉,那不是吴东昊他们嘛。吴东昊,你们好勤奋啊!你们搬运些啥?准备运到哪里去?原来你们也去京城啊。能不能搭个便船?(没问题)班长杨金玥你带一部分同学跟范修浪“大叔”走这边的陆路,我们跟吴东昊“师傅”乘船走水路。咱们兵分两路,一会儿到城门口集合。

(二)开拔京城

播放《望江南》,移动《清明上河图》长卷,教师提问: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船向京城驶去。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如何?有何感想?(学生汇报)

(三)繁忙的码头

1.远望虹桥。

①教师引导:瞧,前面就是汴河码头。远远望去,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桥、船、人、房屋)这座桥叫虹桥,形容一下。知道为什么要做成拱形的吗?仅仅是因为好看吗?宋人真了不起!这个地方叫汴河码头。什么是码头?全国各地的货物都运到这里来,然后城里的东西又运往全国各地。

请同学们往汴河两边看——人来人往;桥上看——人来人往;桥下看——船来船往。这船上也是人。一句话,人真多。

大家知道,流动人口多的地方——商机无限。再看桥头、沿路地带,叫卖的,摆摊的,做点小生意;看这些房子,是茶肆、旅店,给这些来来往往的人歇歇脚。原来这来来往往其实就是——忙来忙去。

②发挥想象,谈谈对汴河码头的初步印象:你看到的,听到的,由此想到的——(忙碌)

2.近观虹桥。

①打开课件:《清明上河图》第二部分局部图——繁忙的汴河码头。

教师引导:说着说着,咱们就到京城门口了。大家在附近走走逛逛,想吃点啥自个买。看看来来往往的都是些什么人?都在干什么?看谁观察仔细。一会儿等杨金玥他们赶来,大家再一起进城。(学生观察图片后交流汇报)

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过桥局部图:同学们看,那只船好大啊!造船的人真是能工巧匠!快看,船要过虹桥了,这么大的一只船能过去吗?

学生观察局部图后,展开一次模仿秀:你在干什么——放倒桅杆;你在干什么——撑篙;你在干什么——盘绳索;你在干什么——指挥,是个船老大呀;你在干什么——喊号子,加油;你就是那个翻过桥栏杆的人,你要干吗?你就是岸边那个挥手之人,你又在干吗?……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船最后过去了吗?(过去了。因为大家齐心合力!鼓掌!)好紧张啊!

②说说此时此刻你的感受——紧张繁忙。

3.说说汴河码头。

①师:你准备如何给没来的同学介绍汴河码头呢?(学生汇报。请没来的学生评价:先对汴河码头的印象用一个词进行概括,观图后再对同学的介绍作评价)

②教师请学生回忆“市郊春光”一段的写法,提问:你能举一反三吗?(我们可以按照乘船由远而近的顺序,围绕“繁忙”来作介绍)

(四)朗读第3自然段,学习作者的表达

1.第3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句?全班一起朗读前5句,男生朗读后3句,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汴河码头繁忙的景象的呢?

2.读课文,体会点面结合写法的作用。

①见过拍照吗?课文第3自然段哪部分是广角镜头?(1~5句)哪部分是特写镜头?(6~8句)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写法。“面”就是我们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从远处看到的景色,是略写。“点”是我们来到近处看到的一个场面,是详写。近处可写的内容很多,比如抬轿子的与骑大马的过桥时的冲撞,驴拉车人推车下桥奔跑的场景,等等,作者为什么选取了大船过桥洞这一特写镜头?这里为什么要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呢?

②师生合作朗读,读出紧张繁忙的气氛,体会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

过渡:看,杨金玥他们从陆路赶来了。下桥穿街,来到一座巍峨的城门楼前。人到齐了,大家集合进城。

三、集合进城——目睹市区街道的繁华

1.播放《故宫三部曲——故宫的记忆》音乐。打开课件:《清明上河图》第三部分——繁华的市区街道,以此感受皇家都城的气派。

2.逛京城。同学们,这就是宋朝的京城,大家尽情地去玩,疯狂地去购物。(课件出示京城局部图)

3.请同学们分享购买的物品,并且赞一赞这京城。(繁华)

4.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知道老师想问什么吗?这里的“繁华”与汴河的“繁忙”有什么共同之处?(热闹)一篇文章里两处都写到热闹,说到热闹自然免不了写到人多,那么该如何写人多呢?

①探究汴河码头的“热闹”:顺着汴河,乘船而来,远远望去,相对高大的建筑,人是很难看见的,我们之所以可以看见,是因为人多。那么作者是如何准确表达这一感觉的呢?采用了概括性的语言来描述人多,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而这种模糊的感觉正是远望人多的感觉。

出示句子,读: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②探究京城街市的“热闹”:来到街市上,我们既可以清清楚楚看见形形色色具体的人,也可以感受到人多的拥挤。因此街市的人多该如何写呢?学生汇报。

出示句子,读:街市上,士农工商,男女老幼,骑马的,乘轿的,购物的,叫卖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小结:作者就是这样写出了变化,写出了人多,写出了热闹。结合第一部分写人,有三处写“人”,我们不难发现,写作角度都是从生活而来。

③除了写人多热闹,你觉得都市的繁华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再读第3自然段。解释“鳞次栉比”,再次强调:码头的建筑是“房屋错落”,京城的房屋是“鳞次栉比”,注意表达的准确性。

5.征集对联,收束本段。同学们,玩得开心吗?玩得尽兴吗?还想玩吗?可是前面戛然而止。想想前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还是街市,那么可能和这里差不多,无非是货物、房屋和市民游客。还有可能就是——皇宫。皇宫重地,不可入内,因此也就无法看见了。

这也是我们跟京城告别的时候了,说说此时此刻的心情。同学们,我们就要离开京城汴梁了,临走前,老师想征集一副对联,贴在京城城门上留作纪念。谁来试试?(板书:“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四、纵览全图——珍贵的《清明上河图》

(一)复述

1.浏览《清明上河图》三部分内容,画出描写三部分内容的第一句话。

“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下桥穿街,走过一座巍峨的城门楼,便来到最繁华的街市”,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2.按照这个顺序复述《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板书:市郊春光—码头繁忙—街市繁华)

说板书:清晨,郊野一片春光,人们带着希望出发了,从条条道路来到喧闹繁忙的汴河码头,然后进入繁华的都市。还未尽兴,画面戛然而止,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这都市留给我们的印象是——

请给这副对联加个横批:(板书)繁荣昌盛。

(二)谈收获

师:通过这样走一趟(这样一幅画卷),你了解到宋朝哪些信息?

再次观图。数数人物——补充: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数数牲畜——补充:牛、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数数交通运输工具——补充: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数数建筑物——补充:房屋、桥梁、城楼等30余幢,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谈此画价值: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总结

师:如果让你给本文加一个开头,绾一个结尾,你会如何写?汇报后自读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开头结尾的。

(四)全班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北宋相关资料,体会《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来的相关信息。

2.思考作者是如何介绍《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的,试着为《清明上河图》或其他画写解说词。

上一篇:人生感悟篇下一篇:公务员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