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1

2024-06-28

满井游记1(共8篇)

1.满井游记1 篇一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

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

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

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

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

⑴ 读音是否正确;

⑵ 停顿是否分明;

⑶ 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

⑷ 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燕地

廿二月

花朝节

靧面

曝沙

呷浪

罍而歌者

浅鬣

倩女

蹇者

髻髻

堕事

飞沙走砾

恶能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

yān niàn zhāo huì pù xiā jiā

léi 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⑵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⑶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 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

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 一词多义:

冻风时作(经常)

于时冰皮始解(这时)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是)

娼然如拭(„„的样子)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初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突然)

冰皮始解(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刚)

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转折,却)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表修饰)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倩女之峟面 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③ 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

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

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

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⑴ 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⑵ 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⑶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

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关于白描:

提问: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明确: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

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峟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关于拟人: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

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六、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总结全文

1、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七、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讨论的内容,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2、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请同学课外选读一篇,谈谈你的感想。

3、选出对加粗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

A、冒风驰行(坐车)

呷浪之鳞(吸而饮)

B、麦田浅鬣寸许(左右)

汗出浃背(湿透)

C、泉而茗者(茶)

倩女之靧面(洗)

D、偕数友出东直(全、都)柔梢披风(披挂)

4、选出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5、续写填空,使之构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语。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3、D(A、B正确。C项“茗”应为“煮茶喝”。D项“偕”为“一起,一同”,“披”应为“开、分散”)

4、D(应为借代,用“鳞”代“鱼”,部分代整体)

5.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探究性思维训练

袁宏道,“公安三袁”之一,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所感,也就是“独抒性灵”。课外收集有关资料,与同学一起交流自己的看法。

二、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家乡特有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开放探究

阅读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之一,回答题目: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放,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如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江,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ɡ 夕阳)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特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

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

勒:制约。

岚:山间雾气。

1、结合文段写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意思:

A、为春为月()

B、为朝烟()

C、梅花为寒所勒()D、尤为奇观()

E、歌吹为风()

F、石篑数为余言()

G、余为桃花所恋()

H、安可为俗士道哉()

2、午、未、申三小时按今天的计时法应指的是_______点至______点钟。“急往观之”的“急”是_________。“玉照堂故物”的“故”是__________的意思。“相次开放”的“放”与《大自然的语言》中“_____________”中的“放”同义。

3、用“‖”给文段

分成三层,并写出其各层大意。

一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是

B、是

C、被

D、成为

E、化作

F、对

G、被

H、对

2、上午11

下午5

赶紧

次第开放

3、一层:开头至“竟不忍去”,写西湖春色未退,梅、桃、杏相次开放;

二层:“湖上由断桥”至“艳冶极矣”,写西湖堤上游春盛况;

三层:“然杭人”至尾,写朝暮西湖别有一番情趣。

2.满井游记1 篇二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对话,追问

成功的追问讲究教学契机的微观把握, 讲究追问内容的艺术性。追问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走进问题的纵深, 攀向思维的新高。下面以《满井游记》中的教学追问为例说明。

一、在失误中追问

师:如果《小石潭记》以写“小”为美, 《岳阳楼记》以写“大”为美, 《满井游记》又以什么为美呢?

(生自由朗读, 独立思考)

生:以“细”为美, 作者写细节很到位。

生:以“淡”为美, 是初春景色, 春意还不很浓。

师:北方的春比白居易笔下的西湖早春更淡雅一些, 更为含蓄些。

生:以“初”为美。

师:你想表达的意思, 我能体味到, 不过, “初”一般不单用, 它要和其他词语组合在一起用。你能换一个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吗?

生:新。

师:好!反映快!

生:以“澈“为美。

师:“澈”也不单用, 请换一个词语, 努力把“澈”的意思表达出来。

生:净。

师:很好!春天是干净净的春天, 是清澈透明的春天。

自评:学生的感悟有独到之处, 但是表达上不准确。这里不适合讲单音节词、多音词的概念, 教师稍加追问, 提示学生用“替换法”来完善自己的思维成果。这样的追问, 落实在基础知识, 但肯定会作用于能力。

二、在混沌之处追问

(对于“《满井游记》以什么为美”的问题, 学生先后说出了很多答案, 比如:乐、劲、媚、喜、繁、静、闲、痴、和、意、纯、醒、柔……) 。

师:太多了, 大家的归纳都很有特点, 我们从任何一个词语探讨下去, 都可能吃透文本。现在请同学们做个归纳, 你觉得这些词语可以怎样分类?

生:有的很抽象, 有的很具体。比如“喜、痴、闲”等就比较抽象, 而“静、媚、变”等就比较具体。

生:有的是眼睛看到的, 有的是心灵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它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形”, 注重的景物的描绘;一类是“情”, 注重的是感情的抒发;一类是“神”, 注重的是神韵的领悟。

师:好有思想啊!举例说说。

生:比如说“变”“媚”就是景物的描绘, “喜”“乐”“痴”就是情感的抒发, 而“淡”“和”就是神韵的领悟了。

师:你好有鉴赏力, 看来同学们对文字感悟的角度和次面不一样。如果综合起来, 我们可以走到文字深处。

自评:这个教学片段让我难忘, 临时决定“追问”——加上了这样一个“分类”的训练。此处的追问, 梳理了课堂思维成果, 廓清了懵懂模糊之处, 为进一步带领学生咀嚼文本打好基础。这样的追问,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提升自我的思维层次, 巧妙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在矛盾之处追问

师:我看到同学们选择的词语中有两个是矛盾的, 一个是“劲”, 一个是“柔”, 看看哪个词语更恰当?

生:肯定是“柔”!证据很多。柔梢披风是柔, 土膏微润是柔, 鳞浪层层是柔, 倩女之靧面是柔, 春天到了, 一切都苏醒了, 硬邦邦的多不美啊!

师:好像道理挺充足?你怎么反驳?

生:我说的这个“劲”不是硬邦邦的意思, 而是有力量的意思。虽然表面看起来一切都是柔的, 但你仔细感悟的话, 就会感受到春天的力量。

师:“春天的力量”?请结合文本阐述。

生:比如“高柳夹堤”就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一望空阔”也不是柔吧, 还有, “脱笼之三鹄”也很有力量。

师: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 确定让人感觉到这天鹅是很有力量的。

生:冰皮虽然才“始”解, 波色虽然只是“乍”明,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春天的气息会越来越浓, 春天的脚步会越来越近, 越来越有力。

师:通过文字调动了想象, 用想象去印证。真好, 你是在用心读书啊!

自评:学生对文本的初感丰富多彩, 教师如何选择呢?这首先关系到训练角度的问题。对深入研读文本有利的, 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有帮助的, 应该是教师追问的首选内容。在这个片断中, 我选择了两个相悖的词语进行追问, 以此引发辩论, 把课堂讨论引向纵深。

3.《满井游记》课堂实录 篇三

授课地点:华中科技大学附中初二3班

激情导入

师:听说咱们班前段时间有过一次秋游,请问同学们对对秋游的感觉怎么样?

生:(议论纷纷)

师:请你来说一下。

男生1:我们带了很多好吃的,秋游时同学们一起聚餐了,有说有笑,很有意思。

师:回来之后你把秋游的过程记下来没有?

男生1:没有记下来,不知道怎么写,但很快乐!

师: 秋游的确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如果同学们把秋游的经过和感受记下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同学们没有记下来,可能还不知道怎么写有关游记的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山水游记的小品文——《满井游记》,看看作者是怎样记游的。这篇文章的作者袁宏道,是咱们湖北人。下面通过一段文字来了解一下袁宏道。

(多媒体显示,学生齐读)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为“公安派”创始人之一,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丽,意趣盎然。

师:重点记住“公安派”及其创作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这篇小品文是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呢?请看大屏幕,全班齐读。

(多媒体显示,学生齐读)

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jiàn助教。由于所任职务比较清闲,使得他有空闲寄情北京附近的山水。本文便写于此时。

师: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是一位酷爱自然山水的人,从山水自然中寄托自己的感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品读世界。

一、美文品读

师: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小品文,需要我们读出它的优美。而要读出美,我们首先要过好字词关。请大家读准屏幕上的字词。

(多媒体显示,学生齐读)

燕yān地 鲜妍yán明媚 廿niàn二日 倩qiàn女

靧huì面 浅鬣liè 泉而茗míng者 罍léi而歌者

红装而蹇jiǎn者 汗出浃jiā背 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之鳞 夫fú不能以游堕huī事 恶wū能无纪

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字。同学们看“浅鬣”的“鬣”字,它是个形声字,上形下声。上面是“髟”(biāo),毛发下垂的样子,下面是“巤”liè,老鼠的毛,这两个字组成一个形声字之后表示兽脊上的毛。跟“髟”组成的形声字还有很多,比如“髻、鬟、鬃、鬓、髫”,它们都跟毛发有关,这是形声字的一般规律。请同学们记住。

师:同学们字音读得很准,那我们就来试着读一读全文。我来读第一自然段,你们读第二三自然段。在第一自然段里,作者写几次想出来郊游,却“欲出不得”,因此,应该用压抑的感情来读它。第二自然段写作者的愿望实现了,应该用喜悦和高兴的心情来读。第三段写作者游玩山水的所得,应该用一种满意得意的神情来读。

(老师读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刚才我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大家读得很流畅,但节奏感不是很强。下来我抽查一下大家对几个句子节奏的把握情况。谁来读一下下面的句子?

(多媒体显示)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男生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男生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男生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师:大家对节奏的把握更到位了,不错!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读懂课文。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师:(大约三分钟后)下面我们一起来品读课文中的有关词句。 请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师:谁来翻译一下“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女生1:“泉而茗者”就是煮茶喝的人……

师:用什么煮的茶?

女生1:用泉水煮的茶。

师:“茗”就是茶的意思喔。继续——

女生1:端着罍唱歌的人。

师:“罍”是什么意思?

女生1:酒杯。

师:那么“罍”字在这里应该怎样翻译呢?

女生1:就是端起酒杯的意思。

师:很好。继续。

女生1:“红装”就是穿着鲜艳的衣服游玩的人。

师:翻译的比较准确,请坐。大家看看注释,“蹇”是什么意思?

生(齐):骑驴。

师:那么这句话后半句怎么翻译?

男生5:穿着鲜艳的装束骑驴的人。

师:整句连起来怎么翻译?

男生5:汲泉水煮茶喝的人,端着酒杯唱歌的人,穿着艳装骑驴的人。

师:这里“泉”“罍”“红装”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古汉语的一种活用现象。

师:再看第二三句中“之”的用法。

男生6:“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中“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的意思。“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中的之用在句中无实在意义,可以不必翻译。

师:这位同学对之的用法掌握得比较好,今后我们还会系统的学习“之”的一些用法。

师:对文言文的学习,同学们要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通过刚才抽查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积累的情况比较好。

二、美文探宝

师:这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文中蕴藏着许多“宝藏”,相信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下面我们进入“美文探宝”环节。先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男生7: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去满井游玩时的所见所闻。

师:这位同学把要点说出来了,哪位同学再补充?

女生2:本文主要写了朝花节后,作者和他的朋友去满井游玩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师:这位同学补充了“时间”和“所感”,补充的很完整了。下面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早春秀丽的景色,记下了作者去满井游玩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

师:我们学习文章,要善于发现文章中的美点妙要。接下来我们用“我发现课文……”的句式来探寻这篇课文里的“宝藏”。老师先给同学们示范一下,老师发现本文表现手法很美,第一自然段写“欲出不得”,再写“若脱笼之鹄”,结尾又说“将自此始”“恶能无纪”,这就是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很美。

(屏幕显示教师示范内容)

示例 手法之美

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未始无春——将自此始——恶能无纪(欲扬先抑表现手法)

(学生思考2分钟之后,有同学举手。)

男生8:我发现第二自然段的比喻修辞手法很有特色。“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这一句用了比喻修辞的手法,把山峦比作倩女的面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被晴雪洗过的山峦鲜艳明媚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欢快愉悦的心情。

女生3:我发现本文用词很有意思。“土膏微润,一望空阔”一句,一个“微”字,把刚经过干燥严寒冬天的初春大地微微湿润的特点写出来了,用词精妙,观察细腻。

男生9:我发现课文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修辞手法,如写水面的亮光就用了比喻 , 写游人的地方就用了排比。 刚才那位同学说的就是用的比喻,“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皆有喜气”用的是比拟和借代等修辞手法,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描写的内容显得生动形象,语言极富表现力。

师:同学们果然有一双慧眼,发现了课文中许多美点。 老师也发现了很多美。请看大屏幕。

(屏幕显示)

写景之美。

1.春水之美。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始”“乍”写出了初春冰面开始融解,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更加突出了早春水的特点。(用词精准)

2.春山之美。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用美人洗过的脸刚刚梳掠过的发髻来比喻着青绿的山色。(比喻生动形象)

3.春柳之美,麦苗之美。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比喻生动形象)

它们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还有写情之美。如“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作者的情,表现在出游之际。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快乐的作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将要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融情于景)

另外还有写人之美。如“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饮泉水煮茶的人,显得清雅而悠闲;边喝酒边唱歌的人,显得豪爽而痛快;穿着艳丽服装骑着驴的女子,显得从容而舒适。这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疑是一幅郊原春游图。(作者观察细微,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

师:文章中的美点还有不少,课后同学们还可自己探讨。

三、美文感悟

师: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有哪些感悟?哪些收获呢?

女生4:我们写文章用词一定要准确,还要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不然很难把景色写的生动。

男生10:想突出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女生5:我们平时写名胜风景区的比较多,却很少写身边普通的景色。作者不仅专门写身边的景物,还写得很生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小品文,那么游记小品文有哪些特点?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答案。

男生11:必须有写景的内容。

女生6:写景要依照一定的顺序,比如从远及近,从静到动等。

女生7:写景不能脱离感情,要融情于景。

师:大家感悟得很深刻,同时也发现了写游记文的一般方法,请齐读屏幕上的文字。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游记散文的基本特征:第一,从内容上看具备四个要素——时间、游踪、风貌、游感;第二,题目上有符合游记题目的格式。

师:这节课同学们都很投入,学习的效率也很高,相信同学们对游记小品文有了全面的认识,今后同学们出游,可以用手中的笔把游历的经过和感受记下喔!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课 !

4.满井游记 篇四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4、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而”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文词汇,体会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了美丽的春天。你们还记得春天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吗?春天,在诗人笔下是最富有清新、浪漫气息的季节,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春天的诗句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叶绍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今天,我们将随着明朝文学家袁宏道到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看看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作者作品介绍: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松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恼,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感知,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重音、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

2、抽取学生(或个人或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学间互评。

3、整体朗读课文,教师点评。

4、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行翻译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章,画出疑难词句。

5、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结果)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

第二段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 1 贺鹏程教学设计 第 2 页 2013-9-24 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突出了初春特点:乍暖还寒、万物复苏。

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二、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山川草木的情怀。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三、布置作业

满井游记

师:如果说《小石潭记》以“小”为美,《岳阳楼记》以“大”为美,那么同学们认为《满井游记》以什么为美呢?(生自由朗读,独立思考)

生:以“淡”为美,作者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春意还不是很浓。师: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江南的初春。北方的初春还更淡雅更含蓄一些。

生:以“细”为美,作者写细节很到位。师:细到了——请举一个原句回答 生:土膏微润 师:这四个字细在—— 生:微

师:作者的观察和感受都非常细腻啊!为何是“微润”,而不是“湿润”?

生:冬天刚过,雨水还不是很多,空气有点儿湿润了,但还比较干燥。

师:好!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空气正在从干燥变为湿润。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满井游记中,知时节的好雨,还正在路上呢!北京距离“花重锦官城”应该还远。生:以“初”为美。

师:我能够体味到你的意思,但是,“初”这个词语一般不单用,它一般和其它词语组合在一起用。你能够换一个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吗?

生:新。师:好!非常聪明!生:以“澈”为美。

师:“澈”也是不单用,我也能够体会你的感受,换一个词语,努力把“澈”的意思表达出来。生:净。师:好!春天是干干净净的春天,是清澈透明的春天。

(学生先后说出了很多答案,比如:乐、劲、媚、喜、繁、静、闲、痴、和、意、纯、醒、变„„)

师:太多了,都很精辟,我们从任何一个词语探讨下去,都可能吃透文本。但现在同学们做个归纳,你觉得这些词语可以怎么分类?

生:有的很抽象,有的很具体。比如“喜、痴、闲”等就比较抽象,而“静、媚、变”等就比较具体。

生:有的是从眼睛看到的,有的是由心灵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它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形”,注重的是景物的描绘,一类是“情”,注重的是感情的抒发,一类是“神”,注重的是神韵的领悟。

《满井游记》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跟袁宏道同时代的张岱说:古人写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也就是说:古人写山水文章最好的是郦道元,其次是柳宗元,与他同时代的就是袁宏道了。师:你怎么知道是袁宏道呢?生:根据课下注释。

师:你可真会学习啊!请你来给大家读出来好吗?我们也用实际行动来感谢这位同学,边听边划出来吧。生读课下注释作者介绍部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袁宏道的代表作《满井游记》。

三、品读课文:师:迈过了两道门槛,我们终于可以和袁宏道一起游满井了。袁宏道是在什么时候出游的?这个时候适合出游吗?(生答)

师:袁宏道从笼中飞出来,一路飞来一路看,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水、山、柳、人、动物、麦田。

贺鹏程教学设计 第 3 页 2013-9-24 师:现在,你就是脱笼之鹄,你最想在作者笔下的哪种景物中驻足流连?为什么?把驻足流连的理由写在一旁。选定句子后,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把文字变成画面。(大屏幕出示要求)学生自己批注读书。这样吧,老师给你们做个示范。(大屏幕出示)“麦田浅鬣寸许”:我最想在那一望无际的麦田中盘旋。因为浅绿的麦苗已经从微润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像短短的马鬃一样。微风吹来,麦田变成了一匹飞驰的骏马,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师:咱们一起来聊聊。

生1:我最喜欢写山的句子。融化的雪把山洗干净了,就像少女刚洗了脸梳了头一样。我想在山上驻足流连。师:山是很高大的,所以我们通常喜欢把山比作巨人、父亲,袁宏道却把山比作少女呢?很奇怪,为什么?生:因为积雪消融,山峦转翠,青山显得格外清新、娇艳。师:哦!也就是说:袁宏道不仅抓住了早春山的特点:鲜妍明媚,而且还领会了山的情感,看到了山的内在,为什么呢?生:因为袁宏道用心感受自然。

师:是的,他把山水视作知己了,他已经全身心的投入到自然中了,爱屋及乌,所以他恨不得用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来形容眼中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师:我们为什么只看到了山外在的高大伟岸呢?生:我们很少用心去看山,太忙了。

师:“忙”字怎么写?心亡了,心丢了。(板书:忙)我们少了一份闲情雅致,对身边的美好景物熟视无睹了。生2:我最想在水中流连。因为春风泛起河里的层层“鳞浪”,很自然地联想到新打开的一面面亮晶晶的镜子。这个新奇的比喻准确写出了春天到来之时河水“清澈”的特点。波光与镜光都给人以冷的感觉,“冷光之乍出于匣”,又极为贴切地写出了早春水冷的特点。

师:中国文字是很迷人的。我们用换词法来试试。(大屏幕出示)

生: “始”“乍”写出了初春冰面开始融解,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更加突出了早春水的特点。师:可见袁宏道是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来写。字字珠玑呀!师:我们来想象一下,是谁在打开了镜子?生:女人,少女。师:为什么? 生:女人都喜欢照镜子,爱美。

师:因为她们都有一颗爱美之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师:我们也充满希望的来读这句。生读。生:他读得很有感情,很有韵味。

生3:我最想在海面上飞翔。因为这里的鱼自由自在,这里的鸟还悠闲地晒着太阳,我很羡慕。春天来了,它们终于都高兴的出来了,我也想和它们一样快乐起来。师:哪些字可以看出它们是悠然自得的?生:曝。生:呷。师:我们来看这个“呷”字,怎么解释?生齐答:吸。

师:能改为“喝”吗?生:不能。“呷”更写出了鱼的悠然自得,乐以忘忧嘛!

师:你看,这里的动物内在悠然自得,外在不受拘束,无忧无虑,它们达到了绝对的自由。所以令我们无限向往。师:谁是第一个感知到动物之乐的呢? 生:袁宏道。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用心感受自然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师:此时,他是乐在山中,乐在水中,乐在鱼中,乐在鸟中,乐得不亦乐乎!读出这种快乐吧!生读。师:我最想在柳枝上驻足,你猜为什么? 生:柳树有一种特别的美:柔美。

师:我们真是知音啊!哪个字看出柳树的柔美?生:柔梢披风。师:“披风”怎么解释?生:在风中散开。

师:柳树随风飘拂,有一种飘逸之美。我觉得此时袁宏道的心情也随风飘拂起来了,因为他的心情是快乐的。师:谁来读出这种快乐。学生读的没有感觉。

师:怎么读出这种快乐呢?我倒有个办法,大家不妨试一试:一模仿古人的情态,边摇头边读;二模仿现代人的情态,让身体左右摇摆起来,让形体快乐起来。

贺鹏程教学设计 第 4 页 2013-9-24 学生齐读。(学生有摇头的有摆身的也有不动的)

师:很好。大部分同学都摇动起来了,而且还面带微笑的读。很有味道,有感觉。没摇动的同学心里也在偷着乐吧。师:大家都体会的这么深刻,那咱们推荐一位同学有感觉的读读这一部分。我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脱笼之鹄,尽情飞翔在满井早春的上空,时而掠过水面,时而飞过高山,时而择柳而栖,时而俯嗅麦香„„ 生读。师:谢谢你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感觉!

四:解题:师:也谢谢袁宏道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感觉!他的弟弟袁中道曾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出示片)中郎文章“出自灵窍,吐于慧舌,写于颖,潇潇泠泠足以荡涤尘情,消除热恼。”—袁中道(弟)师:能写出这样清新脱俗的文章的人,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全文以及你所了解的袁宏道谈谈你的看法。生:他是个热爱自然的人。生:他是个崇尚自由的人。生:他是个很浪漫的人。生:他是个很悠闲地人。生:他是个高雅的人。

师出示作者介绍: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愿做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引领“存真去伪,独抒性灵”的“公安派”写作风格。师:结合材料再来谈谈,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生:他是个豪放不羁的人。

生:他是个潇洒地摆脱官场的束缚的人。师:那么,之前,我们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有答案了吗?为什么是鹄而不是鸟呢?生:袁宏道不愿做官,崇尚自由,他认为自己就是一只高雅的鹄,而不是追名逐利的鸟。师:也正是因为他甘愿做一只脱笼之鹄,而不屑做忙于世俗的鸟,他才恍然大悟:学生齐读: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师:也正是因为他投身自然,纵情山水,他才有了意外的惊喜。再读这句,我给大家起个头。师:啊!(读出惊喜的语气)生齐读: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师:也正是因为他潇然物外,超凡脱俗,他才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再读这句,我给大家起个头。师:啊!(读出沉思的语气)

生齐读: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师:我们还得感谢袁宏道,因为他给忙忙碌碌的我们一种深刻的人生启示,我认为这是一种:回归(出示片)这种回归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这是对轻松自然的崇尚,这是对自由和谐的向往,这是对欢乐生命的礼赞。

他全心拜佛,参透人生苦辣,他致意养花,寄托诗意情怀,他淡泊高雅,厌倦世俗名利。向外发现青山绿水,向内叩问本心深处。在污浊官场中孤独漫步,在嘈杂喧嚣中葆有诗意。我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让劳心苦形的生命在和风细雨中再次展露迷人的笑靥,让粗糙冰凉的心灵在杏雨微润中重新吐出嫩绿的枝芽,让追名逐利的疲惫在诗意浪漫中稍稍放慢匆忙的脚步„„谢谢!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1、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5.课文《满井游记》翻译 篇五

作者在文中是写春游,但一开头却写不能游;作者在文中要表现的是早春时节那将舒未舒的柳条和如浅鬣寸许的麦苗,但开头却大写气候恶劣,“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在这种气候下,即使有心去郊游也无法成行:“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作者用恶劣气候和不能出游作一篇游记的开头,在立意和结构上起了这样两个作用:其一,是用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后面将要描述的城外春色春意形成对比,从而得出作者要得出的结论:“始知田郊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当然,结论之外又有深意,它实际上是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如没有第一段的飞砂走砾、枯坐一室,这个创作意图就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其二,在结构上更能体现出作者“不拘格套”“发人所不能发”的创作主张。这段文字作为游记开头却大写其不能游,这种出人意料的新奇笔法当然不同于常格,既反映出作者随笔写来、兴之所至的性灵和意趣,也在新奇之中看出作者不同于常规的文学追求。

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去写春游,这中间没有过渡性的语句,显得很突兀,反映了作者思绪的跳跃。“二十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短短一句之中,交待了出游日期、春游地点及行走路线,显得干净利落。下面即进入对满井春色的正面描绘。作者描绘的.步骤是按游人的观赏习惯由远及近、由面及点。作者先写远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如脱笼之鹄”。这是对郊外早春的总体印象,也是对满井一带的泛写和纵览。作者虽未提早春,但早春景色自现。正因为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春雨蒙蒙,大地才会变得滋润,但春天毕竟才刚刚开始,所以又是“微润”。同样地,正因为是早春,草木尚未繁茂,人的视线无遮无拦,才会“一望空阔”。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于此可见一斑。另外,作者又用“脱笼之鹄”来形容他乍见郊外早春景色的感奋和摆脱了城中局促的欢欣,也显得生动传神,使景和情很好地交融为一体。下面,转入近景的描绘,作者选择三组优美的镜头来表现早春二月满井一带的旖旎风光。首先写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始解”与“乍明”,说明春天已到,但又是刚到;“鳞浪层层”,既明写春风,又暗示河冰已经消融;“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是形容春天到来时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则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形象的比喻和特别准确的副词来描写二月春水的形态、颜色、温度的。写山时,作者则又变换手法,用拟人的方法来表现。春天来了,山上的积雪消融了,但作者不说积雪消融,而说“山峦为晴雪所洗”。积雪由被动地消融变为主动地为山川梳妆打扮,山峰也由一个沉寂的静物变成一个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这种拟人手法不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临大地、山峰转翠这个变化过程,而且也使积雪和山峰在拟人的手法中显得更加娇艳动人,充满春的气息。写田野,则抓住柳条和麦苗,柳条是将舒未舒,麦苗像野兽身上浅浅的鬣毛。我们读后不能不叹服作者观察的细致和比喻的生动准确。“将舒未舒”和“浅鬣寸许”,不但准确地写出了柳条和麦苗在早春二月时的形状,而且也把它们时时变化着的动态表现了出来。时时在吐芽,这才会将舒未舒;时时在拔节,这才会像兽身上不时生长着的鬣毛。这样的比喻更能体现出春天是个生长的季节、向上的季节这个典型的季节特征。

唐代画家张彦远在谈山水画技法时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俱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论画体》)也就是说画山水时要“以少总多”,以点带面,切忌全面而细密。看来,袁宏道是深谙此道的。他写满井之春,并没有全面地去细描密绘,而是抓住水、山、田野这三组镜头,通过冰皮、水波、山峦、晴雪、柳条、麦苗这几个典型事物来以点带面,从内在气质上把满井初春的气息写活了。

6.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篇六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廿二日天稍和

②泉而茗者()

③柳条将舒未舒()

④呷浪之鳞()

15.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2分)

①若脱笼之鹄

②娟然如拭

16.将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17.文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其特点是(2分)(用自己的话概括)。

18.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潇”意为“潇洒无牵挂”,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潇然”呢?试作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4.①暖和②喝茶③舒展④鱼(每小题0.5分,共2分)

15.①“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之间”;“郊田之外”;“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②“晶晶然如镜”;“悠然自得”;“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16.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必(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罢了(“始”、“未始”、“城居者”、“知”翻译正确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共3分)。

17.水(春水)(1分)冻水初解的清澈(1分)(共2分)

18.找到相应内容(1分),分析如何体现(2分)。(共3分)

示例:“若脱笼之鹄”可以体现“潇然”,因为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目睹美景后心情愉快,举止如鸟儿脱笼一般无拘无束与“潇然”一词很吻合。

7.改写满井游记 篇七

燕地寒冷,花朝节后,严寒的余威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发作起来就扬气黄沙,滚动小石头。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能够。每次冒着风快速行走,不到百步就返回。

廿二日天略微暖和,和许多朋友出了东直,到满井。()高高的柳树夹在堤岸的两边,肥沃的土地略微湿润,一眼望去空旷开阔,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水面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层层,清澈的可以看见底部,亮晶晶的像镜子新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里面出来。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像擦过一样,鲜妍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舒展还没有舒展,柔嫩的柳梢在风中散开,麦苗高约一寸。有人虽然不是很多,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也是时常有的。

8.改写满井游记 篇八

二十二日余寒退去,春之气息到来了。我与几个朋友过东直门到满井游玩。闷在房间一冬的我像摆脱笼子的天鹅般舒展,路过河岸,柳条新出嫩芽,点点绿意,不由得使我联想到少女的柔发。河畔的柳树把影子映在如镜的河面上,就像少女照镜一般。河面冰冻刚刚解化,几处还剩于薄薄一层。透过这洁净的冰面,可以看到小河的水汩汩流动的样子。完全化开之处,有美丽的鱼索性露出头来,接着便急回转身子,穿梭在群鱼之中不见踪影。小野鹿在河边低着头啜着冰冷清爽的水,时而仰起头,时而前蹄跃起踢蹬,而且不时嘶鸣几声,叫声回荡在青翠的山峦之间。

鱼鹿蝶鸟,情态甚喜,我只一闲职,望着或多或少的游人,汲泉饮茶,把酒长歌,靓装骑驴……心里的闷气消去很多,欣然一笑,只招得朋友亦同我笑。

上一篇:今天,我真高兴!下一篇:新员工入司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