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精选11篇)
1.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 篇一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基本上达到了。同时渗透了数学中的常用方法转化,通过练习,发现效果还可以。我想这样的计算教学课,还应紧接着进行一节练习课,这样对学生熟练掌握算法有很大的帮助。
2、我在处理本课的重难点时,节奏有点快。只是让一个学生说出算理后,没有让其他学生再说一说。就进行下一个环节。算理对学生来说很难,只是说听一遍,我认为是不行的。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其次在引导学生竖式中乘的顺序时,不太明确,从而导致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了乘的顺序不对的错误,这些地方需要我认真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3、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利用不好。如在练习时有一个同学在板演时,竖式中出现了错误,我只是主观分析了错因,没有了解这个同学真正错因。生成的资源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教师的教学反思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在课堂上要适时抓住一些生成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教学。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4、教师的语言不太精炼,在某些问题的表达上,让学生的活动指向性不强,不能点燃学生的思维活动。
5、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强。本课中大部分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但也有一些学生始终不太兴奋。这与老师的调控有关系。
总之,本节课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我想出现的问题并不可怕,这有利于找出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把这些问题一一剖析,不断改善,努力提高自己。
2.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 篇二
那该如何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呢?既然很多学生认为自己都会, 那老师是否可以不教呢?“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不能只考虑学生学习的可接受性, 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数学课堂必须放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时脑海中突然闪出了这一念头, 可不可以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教呢?但如果让学生像老师那样来教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作为老师的我该如何组织呢?这节课最主要的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那么学生在什么时候最积极呢?我一直问自己这个问题, 显然, 学生在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最积极, 如下课学生就很开心, 玩得就很积极。玩的时候为什么会最积极呢?一个原因当然是孩子们的天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一个随性的环境, 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没有约束。如果把这些放到课堂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突然, 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我的脑中——打破课堂常规, 释放学生的天性, 让课堂动起来。课堂上学生可以不用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可以随意走动, 和下课一样, 显然学生对这样的课堂一定很感兴趣。于是, 笔算这节课我有了这样一次自由课堂的尝试。
完成课堂作业本的四题乘法笔算, 比比谁算得又快又准。在老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 学生都很投入, 都能很自觉地做到用尺子画直线, 而且都算得特别仔细, 做完后都能自觉地在草稿纸上验算。
一节课下来, 学生兴致很高, 从他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上, 我感受到了快乐、幸福和成功。通过课后作业批改发现学生都已掌握乘法笔算, 而且正确率非常高, 书写非常漂亮, 这是以往教学中所很难达到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 完全释放了学生的天性, 从而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做到让学生在课堂里快乐地学习, 而不是背着枷锁在课堂上游走。
一、让教材活起来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本节课中, 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时, 完全放手, 打破课堂常规模式, 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做、自己去发现, 充分感受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这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不但能很快投入到学习中, 而且兴趣高涨, 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二、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教育是人的教育, 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尊重“儿童文化”, 发掘“童心”“童趣”, 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通过本节课学生可以在课堂随意走动, 而不是固定地坐在位置上, 在这种宽松的、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 同学们各抒己见, 毫不相让,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而且乘法笔算的算理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 平等地交流, 使得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 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学习。在算理教学中, 不是老师讲, 而是通过学生自由走动对板演学生的错误, 全过程地、主动地发现问题, 纠正问题, 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 这同时也是一种学生对算理内化的过程, 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学生因此对计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动起来、活起来, 经过一系列问题的发现,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 思维被激活, 探索意识被提高, 从而既培养了能力, 又体验了创新, 感受了乐趣。
四、让师生关系活起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为此教师必须进一步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 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活中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 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建立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课堂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自由的、随性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和谐、理解、双向的关系, 只有这样, 学生在课堂中才能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 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 进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的体验, 进而更好地学习。因此, 建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 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 自主地进行探索, 发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注意事项,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中只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 才能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共事的目的, 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气氛中得以培养。
3.“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建议 篇三
一、以“用”引“算”
1.计算的兴趣来自于熟悉的情景。
新课标强调:“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如何使“算”和“用”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呢?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把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利用课件把“妈妈带小红去书店买书,一共要付多少钱?”的情景呈现出来。学生一看到熟悉的情景,就会马上想到用24×12计算。从具体的生活问题中自然引出数的计算教学,改变枯燥的呈现形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计算的价值从情境的创设中感知。
在计算教学中,创设简单、有效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计算技能后,能立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思想——算用结合。
二、以“算”激“算”
心理学认为,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或形成态度的影响。在计算教学中,如果合理地利用正迁移,找准所教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就能使学生对笔算和口算、估算有一个整体的联系。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口算、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这样,教师就可将笔算的教学与口算、估算联系起来,先对列出的算式24×12进行估算,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实际结果的大致范围,同时也潜意识地渗透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算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尝试根据已有的口算知识基础来计算结果。学生大致有以下三种口算方法:
A.24×10=240,24×2=48,240+48=288
B.24×2×6=288
C.24×3×4=288
个别学生可能接触过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就提出了可以用笔算来计算结果。不教先做,虽然有些冒险,但是如果教师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就会自然地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再乘一位数(如算法B、C),也能转化成两位数乘整十数加两位数乘一位数(如算法A),甚至个别学生列出自己理解的竖式。通过对不同口算方法的交流,引出新的计算方法——笔算。虽然这样费些时间,但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知的理解,想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有效地沟通了估算、口算、笔算之间的联系,把笔算教学纳入到整个计算教学体系中,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感知到知识的整体性,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三、以“理”促“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应用知识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只有在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并提炼出算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引领学生一步步去发现算理,就会形成“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学生虽然经历了理解算理的过程,但谈不上探究,思维得不到发展,更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把想法都暴露出来,对症下药,把难点一一突破。于是,可请会笔算的同学进行板演,其他同学思考他是怎么算的,看不懂的可以随时提问。
1.“2×4=8,十位上的4是怎么来的?”这是学生第一层次的问题,他们只知道从个位乘起,接下来该怎么算就迷糊了,思维停留在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刚才笔算的同学解释这是因为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4后还要再乘十位上的2得到48,随后再请几位明白算理的学生说,这样绝大多数的学生就能明白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这是学生算法第一层面的建构,也是对笔算算理的初步理解。
2.“不对啦!48+24怎么等于288呢?”这既是难点所在,又是对笔算算理的进一步揭示。对学生而言,用第二个因数中的1乘24得24,4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呢?学生思索了一下,马上恍然大悟,纷纷回答:“这个24不是24,它是第二个因数十位上1乘24”;“24其实表示的是24个十”;“这个24就是240”。教师适时补上一个“虚写的0”,学生又开始质疑:这个0可以不写吗?他们又自我解释用十位上的1乘4得到4个十,4就直接写在十位上。教师把0擦了,学生立刻明白,其实是2×24与1个十乘24相加。通过学生的对话,他们已经把笔算的算理讲得很透彻,寓理于算,认识层层深入,新旧知识间的冲突逐步解决,从而领悟到第一步就是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第二步就是第二个因数十位上数乘第二个因数,所以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此时学生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有了一个量的变化。这是对笔算算法第二层面的建构,也是对笔算算理的进一步理解。
3.“笔算的方法和第一种口算方法是一样的。”一位女生突然惊叫起来,“我发现笔算的方法和第一种口算方法是一样的。”这个有价值的发现是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乘法笔算也是先算几个第一个因数的积,再算几十个第一个因数的积,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笔算只不过把这三步计算合写在同一个算式中,笔算与口算的算理是一样的,是笔算算理与算法的融会贯通。
纵观这一内容的教学,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新课标的“四基”目标,既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更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性目标达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尝试、探索、发现,在认知冲突中自我领悟笔算算理、提炼笔算方法,又一层层在质疑、比较中思索,透彻地理解笔算的算理,促进笔算方法的正确养成,又沟通了笔算、口算和估算三者的关系。这样寓理于算的计算教学不仅完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对今后学习多位数笔算有了新的认识,可谓“小课堂大收获”。
4.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 篇四
福和希望小学 三年级 姜霜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情境进行探索,得出自己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方法,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方法;
2.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3.在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教学重难点:
难点: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重点:学习和巩固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学之前我们先检测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好不好?
1、口算练习(最后一道说口算过程)
20×60= 12×10= 200×30= 21×30= 24×12= 36×11= 44×12= 13×12= 师:这几道题同学们都答对了,看来同学们上节课掌握的非常好,你们很棒,接下来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49页,看一下你从中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2、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1)独立解答,指名板演。(37×48= 1776)竖式也写到黑板上。(2)集体订正,板演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和计算过程。师:这样的算式你还会算吗?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1、指名列式。(板书:37×48=)
2、将算式37×48与37×8做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3、估算37×48的结果。
4、尝试计算37×48的准确结果,然后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板演)
5、汇报计算方法。方法一:笔算竖式法。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计算过程。其他学生帮助修改或补充。
①“56”写在什么位置上?怎么写?写6进5之后24加5得29.②讨论:“ 28”后面的“0”写不写? 将自己做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观察37×48和37×8的竖式有什么联系? 方法二:
37×8=296 37×40=1480 296+1480=1776
6、你喜欢哪种方法?
7、观察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你发现他们有什么联系?
(方法一实际上是将方法二口算方法的过程用笔算竖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如果我们理解了它的算理,在计算时我们会觉得很清晰、很简便。而方法二呢,当因数都比较大时,利用它来计算就比较麻烦,而且容易出错。随着计算的深入,笔算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8、谁再来完整地说一说笔算37×48的计算过程。
9、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我会填!
2、小马虎体检中心。(改错)
3、我会竖式计算。
4、解决问题。
5、拓展题。
四、总结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
37×48=1776(盒)
5.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 篇五
学习目标: 会正确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学习两位数口算乘法。(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二、出示目标: 师: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会正确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请大家齐读一下。
三、自学指导:
(一)讲述:怎样实现这个目标呢?告大家自学,怎样自学呢?请齐读自学指导。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52页的例1(看图、看文字、并填空)重点看两个因数的特点。思考:书上的两道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书上的小女孩是怎么口算300×30的,她先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怎样做才能做到又对又快呢??如果有不懂的,可以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4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相似的题。
四、先学:
(一)过渡:下面开始自学,比谁自学后,能做对检测题。
(二)看一看。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并督促每个学生认真自学。(要保证学生看够4分钟,学生可以看看、想想,如果看完可以复看。)
(三)做一做
1、过渡:同学们看完了吗?看完的同学请举手?好,下来就考考大家。要比谁做得又对又快。比谁的字体端正,数字要写大些,数字间要一定的距离。(画出板演的位置)
2、板演练习,请两名同学来上讲台板演58页的做一做的第1、5题和第4、8题。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找出学生中的错误,并板书。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教师指导:哪位学生发现错误了请举手!提示用红色的粉笔改在旁边,不要擦去原来的。
2、议一议
到底谁对呢?下面讨论,还要说出“为什么”。依次讨论这四道题。
3、同桌互改。
讲述:(1)请同桌把练习本交换一下,看看同桌做得对不对。(2)全对的请举手?(3)做错的请举手,错在哪里请说一下。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口算乘法,会做的请举手?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怎样做才能做到又对又快呢?(学生说的对教师不必重复)
4、大家分享: 出示:两个或一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六、练一练
过渡:下面大家就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1、练习58页做一做2、3、、6、7题;60页第1题
6.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 篇六
《乘法估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59页的教学内容,包括例2以及相关的练习。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此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法的口算方法,能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学好本节课内容,能为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估算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初步理解估算方法。
2、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解释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难点:合理选择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为了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我设计了估座位数、准备钱买书、师生互动等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究热情,让学生主动结合生活情境进行估算。
2、说学法:本课设计力求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的特点,采用个体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情境,使学法与教法和谐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三、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以下五个环节设计教学。
1、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2、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3、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4、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5、互动总结课外延伸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口算
20×20=24×10=40×50=12×30=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28×4≈62×7≈
[这里通过复习旧知,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并由此引出课题。]
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由全镇各校都在开展气象知识学习的情况入手,以气象局的叔叔来我校开展气象知识讲座为情境,出示主题图,并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紧接着问:“能坐下吗?”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明白,“能坐下吗?”其实就是要将座位数和人数作比较。]
又问: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必须先求出什么?(座位数)你会列式吗?(板书算式:18×20)
再问:只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需要知道准确的结果吗?(不需要)既然不需要,那我们就试着用估算去解决会比较便捷一点。
2、尝试估算,探索方法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
方法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相类似,估算时可以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看成整十数,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都看成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估算结果。但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呢?
3、巧理信息,探究明理
根据学习卡
(一)的内容,四人小组交流误差产生的原因,完成学习卡,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分析小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能把因数看大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也可能会把因数看小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小,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但都会与实际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这样设计促进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积极参与,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全面参与意识。]
4、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得出3种不同的结果,那350人到底能不能坐下呢?
引导学生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逐步理清,在第(3)种方法中,采用估小的方法得到的360都大于350,那么实际结果应该比360还要大,肯定能坐下350人。
同时指出:虽然估算的方法有很多,但在这道题中,用估小的方法来进行估算,相对而言比较有把握解决“够不够坐”的问题。
[这样设计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合作交流、层层递进的认知环节,逐步形成了估算策略,从而让学生实现从多样化到最优化的过渡。]
5、指导看书,质疑释疑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随堂练习,检验效果
让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62第10题第一行和书本p59做一做。
[这样做是从本课的教学重点出发,在巩固新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达到本节课的的教学目标。]
2、配对练习,突破难点
《气象知识知多少》这本书每本19元,李老师决定买12本,你认为李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
在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帮老师拿个主意,应该选择下面哪种建议?
A、12看成1010×19=190(元)
B、19看成2012×20=240(元)
在学生的争论中,让学生逐渐明白:像这种准备钱购物的情况应该尽量选择估大的方法来进行估算,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
同时作出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由于因数的不同特点,估算的方法可能有几种,但我们在解决不同的情景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本题练习设计和例题教学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根据具体问题情境来选择估算方法,有效提高估算能力,掌握估算的策略。]
(四)、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设计学生采访的师生互动环节,巩固所学知识。
内容A、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家每月水费支出大约是()元,一年大约支出水费元。我们是这样估算的。
内容B、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每天批改作业()本,每个星期(5天)大约批改作业本,每学年(40个星期)大约批改作业本。
看到这么大的数字,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估算的应用能力,还让孩子们在估算中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艰辛,老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育升华。]
(五)、互动总结,课外延伸
互动总结: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外延伸:请你把你是怎样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小故事记录下来,写一篇生动的数学日记。
[这样设计促使学生把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思想。]
四:说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
18×22≈
18×22≈40018×22≈44018×22≈360
(20)(20)(20)(20)
卡通头像卡通头像卡通头像
7.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 篇七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 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察。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提问的艺术, 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的诱导语言, 是传授知识的媒介物。课堂提问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证实:教师的发问和学生的回答大约占去了每日课堂教学时间的80%, 可见, 教师的课堂发问是决定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在执教《两位数乘一位数》时, 以优化课堂提问为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提问, 从而较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这节课有提问比较成功的地方, 但也有需进一步优化提问的地方, 下面结合这节课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森林里的动物们想盖一幢房子, 这可离不开大象的帮忙, 大象的本领可大了, 看大象给动物世界运来了盖房子的木头。
师:大家仔细看图, 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3头大象。
师点头, 追问:完整地说一说。老师用手指着对应的图画引导学生说完整。
生接着说:它们每头运了2堆木头。
师:一头大象运了几根木头?
生:20根。
师:20根,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每堆是1、2、3…10 (老师指着学生们一起数数) , 每堆10根, 两堆就是20根。
师:一头运20根, 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 (停顿4秒)
师:怎样列式?
生:3乘20。
师:还可以怎么列?
学生一起说:20×3。师相应地板书, 并问:得数是多少呢?学生在我板书时就立马报出是60, 我追问:算得这么快, 你是怎样算的呢?这样吧,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2×3=6, 再在6的后面加个0。
师追问:为什么这么算?
师再问:谁知道?
生:因为3后面有个0, 先不看, 然后二三得六, 再在6的后面加个0。
师:谁听懂了, 结合图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
生: (老师指着木头引导2就是两……) 2表示两堆木头, 是2个十, 2堆乘3是6堆木头。6堆是6个十。
师代答:也就是2个十乘3是6个十, 6个十就是60。
反思:在片段一的教学中我注意了提问的面, 关注到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发言, 但在理答时我犯了个大错误。当学生说道:2表示两堆木头, 是2个十, 2堆乘3是6堆木头。6堆是6个十。我处理的方式是代答总结算理, 这处理得非常仓促, 使得一些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算理。更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再找几个学生说说想法, 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而不是拿成人的想法去让学生去被动接受。
片段二: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小猴子也觉得大象盖房子可辛苦了, 它们决定摘些桃子给大象吃, 看图。
每只猴子采了14个桃子。猴子的桃子是怎么放的?
生:左筐10个, 右筐4个。
师:那这两只猴子一共采多少个桃?怎样列式?
生1:2×14。 (还可以怎么写算式?)
生2:14 × 2。 (教师板书14×2=)
师:你认为14×2的得数是多少?结合桃子图自己想一想, (停顿5秒) 现在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14+14=28
师:谁还可以再说说。
生:左边是2筐, 每筐十个, 即2个十, 就是20。右边是2个4, 就是8, 合起来就是28。
老师找了几个学生再来说说想法。
接着介绍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在笔算教学中, 老师问:第一步算的是什么?生:2×4=8, 师引导:也就是图中哪一部分的桃子数?生:图中右边部分。
老师接着问:那第二步呢?
生:第二步算2x10=20, 也就是图中左边部分的桃子数。
反思:在片段二的教学中, 我深入分析教材, 思考例题为什么给这么形象的图来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其实, 例题就是让学生在直观的图中唤醒已有的加法口算经验, 进而在口算的基础上来理解乘法笔算的算理。因此我在安排问题时, 先问:每个猴子的桃子是怎么放的, 然后问:结合图来说说14×2等于多少, 最后在口算的基础上来教学笔算。在理解笔算算理时老师又引导学生回到直观的图上来理解每一步算的是桃子图的哪一部分。学生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因此我觉得片段二的问题设计是高效的。
三、案例反思
教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科学地利用课堂提问,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有利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反之, 不好的课堂提问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深层次的发展。
这次教学, 不同的老师给我评课, 让我收获颇多:
1.教学设计要具体到每个提问和预设的理答
我们在进行教学研讨的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同样的教学内容, 通过集体备课形式讨论并确定下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 由不同的教师在基础不相上下的平行班执教, 同科组的教师一起进行观摩、交流, 效果却大相径庭。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老师的课堂提问。虽然教师拿到的教学设计是一样的, 但如果不详细到具体要提问的问题以及针对学生回答的理答, 那么不同教师执教的课堂, 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区别。
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设计教师要提问的问题以及针对学生回答的理答。如果提问的问题没有精心设计, 这节课的提问就成了教师漫无目的的问, 从而使得课堂语言不精练。如果理答没有较好地设计, 学生的答案就会被老师控制。当学生的回答和教师预设的答案有出入, 教师往往会把学生的回答引导到自己的预设中, 草率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从而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我的这篇教学设计中, 我比较详细地设计了教师提问的问题, 但针对学生回答的理答设计得还不够详细。这是我以后在教学设计中要改进的地方。
2.提问的语言要精练
语言是意见沟通的重要媒介之一, 教师提问时语音是否清晰, 速度缓急是否适度, 均会影响学生的反应。有研究发现, 一堂课中不合格教师的讲话时间占到80%, 而成功教师的讲话时间只占20%。所以, 教师的提问语言必须精练而有效。
我在教学这节课时为了提高学生发言的面, 设计了一些小问题, 殊不知这样做顾此失彼, 问题多了, 学生发言多了, 表面上很热闹, 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层次却没有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量精练自己的语言, 这也是一名数学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
3.给学生合理的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
心理学研究方面已经提出了可供教师们借鉴的提问的科学规律: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 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即教师提完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第二等待时即给学生以时间, 使他们能完整地做出回答, 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心理学家们经过对比试验, 给教师提问过程增加等待时间3 秒或更多些, 得出的结论是, 稍长的等待时间可以达到优化学生回答质量的效果。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注重了给学生第一等待时, 不同难度的问题给予了不同时间的第一等待时, 简单一些的问题给1~2秒的思考空间, 难一些的问题给3~5秒的思考时间, 再难一些的问题, 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后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交流。比如在片段二的教学中, 问:14×2等于多少, 看着桃子图自己想一想。 (停顿3秒)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这节课做得不好的地方是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第二等待时, 比如在片段一的教学中当学生结合图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算理时, 在他发言时我中间帮他说了好几个字来提醒他该怎么说, 怕他说不完整, 最后我没有再找其他同学说说想法, 而是自己代答完善了这位同学的发言, 这是片段一的关键之处, 我没有处理好, 所以片段一的算例掌握情况不好。
4.提问要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能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他们都积极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 教学效果才能更有效。为了让提问能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提问的问题难易要适当, 而且不同难度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比如一个简单的问题, 我们可以给学困生回答, 来调动他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个难的问题, 我们可以给优秀生, 让其他学生在优秀生的回答中受到启发和掌握相关的方法。
8.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 篇八
一、 困惑呈现:下一步路在何方
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两位数乘两位数28×12的算式后,直接依据教材中的提示,机械地教给学生进行竖式计算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轻松地完成了28×12竖式计算过程。此时教师自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继而顺势出示两道练习题62×41和13×72,让学生独立练习。练习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时,学生的竖式书写过程令教师惊诧不已,优秀学生是“望而却步”,中、下等生是瞎写一通。仔细观察学生的竖式书写:
左题中“4×6”得“24”,学生不知道在竖式中如何书写、“24”写在哪儿。同样,右题中“7×3”得“21”,学生也不清楚在竖式中的正确书写位置,不知道是直接写下“21”,还是写“1”进“2”。学生在计算这两道竖式时,其错误及困惑聚焦为:十位上的数乘下来,得数何时可以直接写下来,何时需要向前一位进位?此时学生在笔算认知上已无法确定下一步路在何方。
二、 学情解析: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现实
两位数乘两位数对于学生来说,是计算学习过程中的一次新“跨越”。然而,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学生的计算现实,竖式计算书写过程中两次乘积的计算步骤和方法以及书写格式未能成为学生有效探索笔算方法过程中所应理解的“数学概念”。这说明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书写格式及其计算方法的建构未能源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如此知识结构的形成不是基于学生认知现实而得以自然建构与生长,因而学生无法吸收与理解。
为什么当学生直接计算62×2和13×7时,学生能正确计算和规范书写,而学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反而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已有知识与计算技能遗忘了,是什么因素干扰了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已有知识经验不能促进新知识的形成与建立,反而阻碍了新知的生成与建构?
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与认知现实,未能引领学生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未能从学生的认知现实出发,去体验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去触摸新知识形成的“源头”,而是“照搬”教材,机械地把教材中的方法“灌输”给学生。教材中直接呈现方法提示 ■,接下去怎样算呢?这一过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定感到很突然、很迷茫,不知道“56”是哪儿来的,或无法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得出“56”。如此告知,未能遵循儿童的认知经验和思维现实。沿着儿童的思维不难体会,只要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无论是儿童的思维直觉,还是对竖式运算的直观感觉,学生尝试练习■一定会认为个位上8与2相乘,十位上2与1相乘,因为学生已经积累了个位上数相加、减和十位上数相加、减的两位数加减法运算经验。所以,教材中第一步呈现“56”,学生一下子无法理解“56”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这么算,脱离了儿童的认知现实,断裂了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忽视了知识的起源与发展。
回顾学生对两位数乘法笔算的已有知识经验理应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应该引领学生从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笔算的经验与方法逐步向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笔算进行迁移与转化,让学生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的计算方法与书写格式。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未能从儿童的认知现实出发,而是机械地教教材,直接以告知的口吻告诉学先用2乘8,再用2乘2,然后用1乘8,再用1乘2,那么,中等偏下的学生就无法记住这样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需要经过几节课的强化训练,学生才可能记住。
而教材中是从口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向笔算进行迁移。28×10=280,28×2=56,280+56=336。如此呈现不仅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现实,也脱离了知识间的应然联系。因为这样的口算方法本身并不符合儿童的认知现实和情感现实,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未发现有如此口算方法的学生。首先,这一口算过程所支撑的计算算理涉及乘法分配律,此阶段的学生思维还未触及此规律,而且此运算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最难以掌握与理解的运算规律,三年级学生的运算思维还未能达到如此抽象的思维水平。其次,从学生的情感上分析,学生总是希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找到简单、直观、明了的计算方法,但三步计算中同时伴随着乘法进位与加法进位,这是计算过程中的复杂因素,也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因子。再次,口算与笔算的算理与算法所凸显出来的运算思维不在同一思维水平上,因为笔算知识是在口算知识不能适应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需要而自然产生的。即当人们在生活应用中不能直接通过口算得出结果时,新的一种计算方法——笔算即竖式计算便应运而生。因此,从口算算理向笔算方法进行迁移不符合新知识的形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它对笔算计算方法不能自然形成有效的迁移与建构作用。因此,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需要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转化,应该由“笔算引出新的笔算”,而不是由口算引出笔算。
三、 算法建构:由笔算走向新的笔算
想要让学生能自然地掌握并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算理,教师须要从知识的“生长性”出发,以“儿童的方式”设计教学,引领学生这种经历知识“生长”的过程,遵循儿童的认知现实,顺应儿童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学时需要教师设计出如下“儿童化”的实践探索,促使学生以儿童的认知方式吸纳新知,内化新知。
1.出示■并设问:这是几位数乘几位数?
2.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拆成几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
3.■你会拆成哪两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的算式?
4.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经验,而且学生已经形成了当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写竖式总是把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的计算技能,所以课堂上学生会很快把拆成这两个竖式(观察发现学生拆时有意把十位上的1还写在十位上)。
5.学生分别算出这两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结果:。这是学生已学的知识,所以无论是计算还是书写,学生都能轻松完成。
6.引导学生思考:现在拆成进行计算,怎样把它们的计算过程合并在的竖式计算的过程中呢?
7.学生尝试竖式合并,大部分学生合并成这种形式。学生这种错误是符合学生计算现实的,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的一面。
8.教师化学生的错误资源为有效教学资源:(1)“56“是怎么得到的?(2)“28”是怎么得到的?这里的“1”表示什么?所以28乘1个十实际上得到28个什么?(3)因此,“28”书写时,应如何对齐数位?这样设计教学,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也有效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难点,不会出现前面的两种困惑现象。
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学习方法的运用,都必须贴近儿童实际、尊重儿童学习现实,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儿童体验与探索、思考与理解,数学课堂才会由被动走向主动,由低效走向高效。
9.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 篇九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63。
2、教材及一般学情简析:
笔算乘法是本单元的第二个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分为不进位和进位两个层次。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和两个练习,分四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是教学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并安排了8个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在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的练习。
教材通过到书店购书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列出算式,尝试解答。“小刚”的方法蕴含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一个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一个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个算式,再把它们的积相加,同时也是竖式计算的基础。“小红”的方法是竖式计算,实际上是将“小刚”的方法简写(三个竖式合为一个竖式),也是本课的核心。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计算上本身并没有困难。主要是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个积的书写位置的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的方法。其关键是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理解和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要注重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尊重知识的逻辑基础和学生的现实基础,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笔算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探讨计算的方法。
3、教学目标
据此,我为本课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策略。
(2)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3)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所以,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会正确进行计算。难点是建立算理的正确表象,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关键在于能否为学生营造好恰当的生活情境与探究氛围,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我确立以上目标的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本节课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能否激发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感性材料,所以本课不仅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而且要纵向考虑新旧知识及方法的沟通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整一节课,我是循着“引导――探究――巩固――评价”的路径让学生观察现象、探究方法、应用知识、交流评价,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以数学的视角去观察、以数学的思维去探究、以数学的方式去应用、以数学的语言去评价。在繁琐与简约、感性与理性、数学与生活交织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越来越开阔、越来越敏锐。
三、说教学程序:
为体现以上的设计理念和构建探索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我是这样来实施教学的:
1、情景导入:
课件创设:新年将至,小军想买些礼物和卡片送给好朋友。他到新华书店买了1套12本的格林童话,每本24元;买了23张卡片,每张卡片13元。
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求呢?
预设:(1)买格林童话花去多少钱?24×12
(2)买卡片花去了多少钱?23×13
(3)一共花去了多少钱?
(到新华书店去购买礼物这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处理、整合,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
2、算法探究:
(1)估算:24×12 23×13
(2)自主探索算法。
(3)小组交流。
(4)全班汇报:谁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板示)
①连加法:24+24+…+24=288(元)(12个24相加)
②拆数法:24×2=48、24×10=240、240+48=288(元)
20×12=240 4×12=48 240+48=288(元)
③连乘法:24×2×6=288(元) 24×6×2=288(元)
24×3×4=288(元) 24×4×3=288(元)
12×4×6=288(元) 12×6×4=288(元)
④竖式法:
2 4
× 1 2
――――――――
4 8
2 4
――――――――
2 8 8
这里可让学生结合24×2=48、24×10=240、240+48=288说出竖式计算的原理,在这里是这样引导的:这个48怎么来的?这个1×24相当于什么相乘,所以这个乘出来的积末位4要写在什么位上?为什么把这个0和“+”空着,可以写吗?(让多个学生对着竖式说说)
同时课件演示乘的过程:
2 4
× 1 2
――――――――
4 8
2 4
――――――――
2 8 8
(5)算法优化:这几种计算方法你最欣赏哪一种?
(6)尝试练习:下面就用你最欣赏的方法来计算23×13。
学生都会用拆数法或竖式法计算,探讨:为什么不用连加与连乘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竖式计算适用的范围更广。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估计、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讨论中欣赏和理解,在类比中优化,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注重学生在建立正确算理表象过程中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知识由学生去建构,问题由学生去发现,共性由学生去归纳。)
3、应用提高:
(1)选择合理方法计算:
33×31 25×12
(这是两道基本练习题,首先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算理的理解情况,其次是培养学生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5×12= 25×4×3。因为笔算仅仅是一种技能和方法,而计算的品质和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在某种角度上可能更重要。在教学之前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来体会笔算方法的普遍性,但是当学生掌握了这种技能以后,又要在另外的一种层面上来思考我们的教学价值,就是让学生要具有一种良好的计算品质,能够根据具体的题目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包括估算)。这可能也是一种优化吧。)
(2)解决问题:
① □ □
×□ 3
――――――
□ 9
2 6
――――――
□ □ □
(进一步深化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②三(1)班有24位同学在跳绳达标训练中,都跳了121下,他们一共跳了多少下?
(延伸拓展,适时迁移,创设多位数乘多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乘法的素材,引导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
4、交流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10.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 篇十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说课稿篇1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二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8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重点难点:
会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39、74、68、99、17、44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28×4
62×7
89×7
12×8
37×3
81×6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2的主体图。
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主体图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师里的哪些信息?
2、教学例题2。
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出示例题2:多媒体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个座位,现在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1)教师:这一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下350名同学,因此不用大家计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应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2)汇报: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小结:大家根据已学在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面的内容说说从“学生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说课稿篇2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乘法估算不是单一的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而是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估计得数大约在什么左右,还要求学生学会估计得数的范围,也就是估计得数比什么大,比什么小。乘法估算是个难点,教材的安排是:例题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牧场的情境列出算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的“大约”,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然后通过思考、交流、引导、小结,用语言表述出来,指出2种不同的估计方法,即估计得数的范围,以及得数大约在什么左右。并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该学习内容。
2、教学目标
应用新课标理念,依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比什么大,比什么小,在什么左右。
②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1、在教学环境中,创设适当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应用不同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提供条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能力。
3、教学中,严格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组织教学,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吸引和带领学生在数学空间尽情漫游。
三、说教学过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本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题,教师解说,明明邀请我们去他家美丽的牧场参观,谁来替他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认真听,看你能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9×42=
[这一环节是以学生感兴趣的牧场情境引入,在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了基础,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
二、探索方法
1、在计算之前,老师把问题分类,先请大家估计,明明家1天大约最多可挤奶多少千克?最少可挤奶多少千克?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
2、全班交流:
①最少可挤奶8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计29×42的得数比800多。为什么用“多”这个字?(把数字都看小,20×40=800。)]
②最多可挤奶15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计29×42的得数比1500少。为什么用“多”这个字?(把数都看大,30×50=1500。)
3、再请学生估计出明明家一天挤奶的千克数最大约最接近多少吗?
学生交流:最接近1200千克。[你是怎样估算的?估计29×42的得数在1200左右。为什么用“左右”这个词?(把数都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30×40=1200。)
(估算方法要讲清、讲细,让学生理解清楚怎样估算)
4、计算验证:
有什么方法验证我们估算得对不对?(用竖式)请你试一试,做好的同学自己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第3种,最接近;第1、2种估计出了算式的范围)
5、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要求只是确定成绩在什么范围内,估算策略
是多样的,只要合理,都可以的。把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些。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指向性明确,分散了难点,把乘法的估算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估接近、一是估范围,先分散后总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2题
40×2030×5060×30
47×2334×5868×35
50×3040×6070×40
(1)每组3道题,上下2道题可以口算,中间一道题要列竖式计算。请大家任选其中的一组题进行计算。
(2)独立计算。然后把这3道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说说自己的发现。
(中间算式的得数比上边算式的得数大,比下边算式的得数小,可以用上、下的算式来估算中间的算式)
(4)那这个算式最接近多少呢,我们也来估算一下。(学生估计,全班交流)
重点说一说第3题的中间一题,这里出现了35这样的中间数,当出现这种数的时候,我们一般看另一个乘数,看它接近哪个整十数,如果是把它看大的,那么就把35看小,如果是把它看小了,那就把35看大。
2、游戏:选一选(“想想做做”第3题)。
课前发给每个学生1800、2800、3500、4800、1000、1800、600、1200等数字卡片。
让学生进行找朋友的游戏,如果你认为你手中的数利用估算的方法能填入老师出示的括号中,请起立。
教师逐个出示
24×53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第1题可引导学生来完成,让学生理清题意,清楚第1部分是估范围;第2部分是估接近。)
37×65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28×32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76×59得数比()大,比()小;在()左右
让选择正确或错误的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适时反馈。
小结:两个乘数分别看做比它们相近的较小的整十数和较大的整十数,可以确定积的大致范围。而把乘数分别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最接近。
3、书本P37第4题
师:其实估算不仅在我们数学计算时有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估算。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写作文的例子,让学生了解。
出示题目。
说说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估计这里大约有多少个字?(学生列式估计)
全班反馈。
4、“想想做做”第5题
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你认为他可能买哪种篮球?你是怎样想的?
(1)48×24≈1000(元)
(2)38×24≈800(元)
(3)28×24≈600(元)
小结:生活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估算。第2种比较合适。
[本课的练习分了专项练习,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三类,练习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理解的深化。]
四、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介绍“你知道吗?”
五、布置作业
六、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对知识进行梳理,纳入知识结构,同时也为日后的回忆提供了线索。本课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估算
(1)20×40=800
估计(2)30×40=120
(3)30×50=150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说课稿篇3一、教材内容
(P.59例2做一做 和 练习十四的第5~11题)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两课时,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下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方法作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
3.体会估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练习十四第5、6题。
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然后集中订正答案。
2.新课引入
计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计算并不要我们得出准确的结果,只要估算一下大致的结果就行了,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估算,(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1)出示教材第59页例2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画,图上的小朋友在议论什么呢?
从小朋友的话语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要知道礼堂里的座位能否坐下350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都能很快回答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2×18)
(2)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估算乘法的时候,是怎样估算的呢?
师:22×18怎样估算?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估算能力较差的小组。
师:通过上面三种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大家认为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3)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估算得到三种不同的结果,你们认为哪一种估算的结果最接近准确结果?
组织学生再在小组中讨论、分析。
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地思考。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学生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尽量接近准确数。
生:估算乘法时,把接近整十整百的因素,看作是整十整百的数,再进行口算,就能估算出乘法的结果。
生:分小组汇报估算的方法,教师根据估算的方法板书:
①18≈20 22≈20
20×20=400
大约有400个座位
②18≈20
22×20=440
大约有440个座位
③22≈20
18×20=360
大约有360个座位
生齐答:能。
六、巩固练习
1)第59页“做一做”
①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③投影展示学生的算式,说说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①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题意。说说从“学生们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②人人动口在小组交流估算方法。
③请个别同学汇报。
(4)第62页第9题,夺小红旗游戏。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开始计算。
②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③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5)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12题。
七、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
练习十四第10、11题。
九、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出示情境图,引出估算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索估算结果与方法。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三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估算完再让学生笔算出精确的结果,通过比较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让学生明白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它们最为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些,同时让学生知道先估算再计算,可以帮助验算。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2×18≈
(1)18≈20 22≈20 22×18≈20×20=400
(2)18≈20 22×18≈22×20=440
(3)22≈20 22×18≈20×18=36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说课稿】相关文章: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说课稿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教学反思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说课稿
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说课稿
5.《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教案
6.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说课稿
7.《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教案设计
8.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数学说课稿
11.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 篇十一
人教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呈现:
苏教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呈现:
2 基本的类似之处
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主题图是这两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 它以儿童的视角为切人点, 以富有童趣的童话情景、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等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直观形象的主题图, 以其丰富的现实意义和数学内涵, 为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教学资源。从两版教材内容的概观来看, 它们的基本要素和教学策略很相似:课题的内容也基本相似, 均包含乘法的口算、笔算以及估算, 两版教材都是在乘法口算的基础之上来展开教学的, 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 体现了以打好基础的基本思想。
3 基本的不同之处
在看到类似方面的同时, 我们也从教材内容细节方面找到了差别, 甚至可以认为这些差别是十分重要的, 体现了两版教材所持有的不同本质的指导思想, 可以反映出教材改革过程中不少新观念的影响和效果, 说明我们的教材在经历了不同变革之后, 的确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具有本质性的变革。限于篇幅, 这里选取几例进行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创设一些生动活泼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 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 激发探究的热情。
例如, 两版教材在介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时, 人教版是以我们生活中邮递员送报纸和书信的方式呈现的: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 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 通过“做一做”, 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 掌握口算方法。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 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苏教版教材直接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送牛奶”的生活场景, 巧妙地将本节课要探索的计算问题蕴涵其中。在深刻领悟编者意图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人为的把情境图用活, 将主题图分步动态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从“搬下5箱够不够?”“搬下9箱够不够?”到“搬下10箱够不够?”以及最后的“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等, 既有内容上的连续发展, 又有思维上的层层递进。在解决“搬下5箱够不够?一搬下9箱够不够?”的问题时又巧妙地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从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切入, 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灵感, 也为后面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
人教版中, 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影子, 要探究的内容被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 从教材的内容编排上我们可以看出, 它要求学生对每一步都作出反应, 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学习。教材在编排这部分知识时, 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但是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表面上看, 这种教材内容安排方式注重让学生把握计算的每一个步骤, 在学生自学时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代替教师的角色。但如果仔细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是执行教师命令的操作员, 就好像一台台电脑, 教师编好程序, 点击鼠标, 他们就开始工作。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有限, 容易让学生养成死读书的习惯, 这样的教学如果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 不失省时, 高效, 但从另一方面进行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思维活动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
苏教版教材采取的方式显然与人教版不尽相同, 苏教版在编排这部分知识时, 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识, 给了他们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每个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不尽相同, 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学习补充认识, 可以避免教师“一锅搅”的情况, 而且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这也正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也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效果。但教材所表现出的逻辑性不强, 教材内容跳跃性较大, 一些学生思维学习能力跟不上, 比如教材没有介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教学直接跳跃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 它留给教师、学生的空间过多, 由于教师能力的不同, 所把握的教学标准就不一致, 由此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一, 同时它也不太适用于大班教学。
长期以来, 传授和掌握知识是数学的中心, 能用最短的时间教给学生最多的知识, 这便是认为的好老师, 随着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也开始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重视让学生自己发现, 获取知识, 人教版教材中已初露端倪,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但仔细剖析, 我们不难又发现它要求学生做的只是简单的估一估, 没有让学生用竖式把具体的结果算出来, 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学习, 他们不需要思考, 弄清这样做的原因。这也许就是人教版的教学要求, 它反映的是人教版的教学理念。相形之下, 苏教版比较重视引导, 他让学生凭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判断, 然后运用摆竖式的方法得到具体的结果达到验算的目的, 实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综观整个过程, 具体差别见表4。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1) 人教版教材更关注“学习的材料”, 知识内容的安排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思维发生发展过程。而苏教版教材更注重“教的材料”, 在学习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重。
(2) 人教版教材更多地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苏教版教材更多地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操作性和探究性强,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提高其综合素质。
(3) 人教版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较好, 便于学生学习后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苏教版教材把相关的知识放到一起, 内容由浅入深, 但有的内容重复出现。课堂教学课时分布及分析: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两版教材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课时安排有一些不同之处, 例如:人教版在编排笔算乘法时用了两个课时而苏教版则用了一个课时, 人教版教材没有专门安排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而苏教版却专门用了一个课时来介绍这部分的内容, 足以看出这两版本对于这部分内容所关注的程度和侧重点是有差别的,
在分析了不同之处以后, 我们还发现, 两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那就是“练习”的设计, 人教版在教学过程始终穿插着练习, 通常是一个知识点讲完立刻加以练习, 最后还设计了总结练习环节, 苏教版更是以练习来组织整个课堂。这能说明什么呢?我认为, 它恰好反映了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十分重视通过练习的途径, 加强对“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意在培养高水平的思维能力。
此上所述为两个版本教材结构内容的共同之处, 但更多的是诸多各有特点的不同之处, 可他们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 都在为体现课改新理念, 打破旧的、落后的模式而进行创新, 所以我们应在广泛阅读多版本的教材, 给自己和学生更广阔的学习与探索的空间, 取众家之长, 博众家之彩, 真正做到合理的使用教材, 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权.中国小学数学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06-17
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说课稿07-04
小学一年级数学优质说课稿一:《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08-15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10-30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亿以内数的认识》09-21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数松果》教学反思07-05
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