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理论

2024-06-24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共8篇)

1.中国古代艺术理论 篇一

从专业研究的层面看, 作为中国古代的小说, 面对流行通俗文化爆炸的时代, 不要说外国读者, 就是中国目下的青少年, 真正直接捧读古代小说的人越来越少,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 这不排斥在世界范围内总是有一批专业的学者文人对中国古代的小说乐此不疲, 甚至以毕生的精力在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园地里辛勤耕耘, 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在韩国、日本表现得非常突出。至于在西方, 不要说像美国的夏志清、王靖宇、澳大利亚的柳存仁、法国的陈庆浩等一些华裔的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专家, 硕果累累, 就是一些非华裔的一流汉学家中, 如美国的韩南、浦安迪, 俄国的李福清等, 都是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著名于世的。他们的许多成果推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当然,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在世界什么地方都是少数, 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但给中国学者以启发和推动, 而且也是将中国古代小说向世界各国大众传播的重要桥梁。只有通过他们的注释、解说和阐发, 才能真正使中国古代小说“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融入不同国家的不同社会。所以, 在某种意义上说, 他们是新世纪里使中国古代小说不断地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的最重要的播种者和耕耘者。令人高兴的是, 现在世界各地不断有年轻的学者来加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队伍。这使中国古代小说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道路更加宽广。

二、中国古代小说与国外小说的融合

从作家创作的层面上看, 中国古代小说与其他国家、即使是东方国家, 也是各具特点的。中国小说对世界文学产生影响, 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其他国家作家的手, 将中国古代小说的精华与特点, 溶化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这在日本、越南及朝鲜半岛等本来就使用汉字的国家的古代作家那里表现得十分明显。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 这些国家中不但有用自己文字, 如假名、谚语、喃语所写的小说, 还有大量用汉字所写的小说, 现在一般称之为汉文小说。这是世界小说接受中国小说影响而创作的最为直接而典型的例子。当然, 随着近代开始, 一些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或先或后地推行去汉字化, 这些国家中的一些真正由“国人”所写的文学作品却因用汉字写作而被排斥在“国文学”之外, 当代年轻人恐怕也没有再用汉字来创作小说的热情和兴趣了。但这不等于目前这些国家中的小说创作完全摆脱了中国小说的影响, 像日本、韩国不断地有中国古代名著改编本的出现, 就是一个明证。当然, 这些改编本, 有的是保持了原作的筋骨, 有的则改得面目全非, 但我认为, 即使是完全进行了再创造, 也不能说彻底摆脱了与原著的干系。像日本于2005年底出全的北方谦三写的《水浒传》, 曾得了世称日本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司马辽太郎奖。作者说, “《水浒传》在我心中可能已经变质, 我将塑造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的确, 在他的笔下, 宋江一变为革命理论家, 鲁智深带着他的理论著作《替天行道》到处去宣讲“革命道理”;他还添加了一个秘密警察组织“青莲寺”, 用来专门对付宋江们的地下活动;最使人匪夷所思的是竟将“天神”武松写成从小就偷偷地单恋着嫂子潘金莲, 而潘金莲则贞洁得可怜, 为拒绝小叔子的强暴而毅然自尽……。评委会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分析, 加以解体并且重建, 保持了长篇小说应有的紧张感。”这就清楚地说明, 它尽管“重建”了一部现代“日本版中国历史小说”, 但它的灵感毕竟还是从研究中国古代的小说而来。除了这些直接改编中国小说的作品之外, 有些尽管表现得比较模糊和隐晦, 但因为他们毕竟无法摆脱自己的传统, 而这传统本身就隐含着汉文学的影响, 所以从思想精神到表现技巧都可以感受到一些中国古代小说的脉搏。不仅在东方, 即使西方的一些现当代作家, 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小说对他们的影响。例如, 以《大地三部曲》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 就深受中国小说的影响。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 她的致谢词便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的小说, 她说:中国的古典小说与“世界任何国家的小说一样, 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应该知道《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之作”。再如荷兰汉学大师高罗佩, 从一本中国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中得到启发, 写成一部以唐代著名宰相狄仁杰为主角的侦探小说《狄公案》, 在欧洲风靡一时, 深深征服了西方读者。一时间, “Judge Dee” (狄公) 成为欧洲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成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的福尔摩斯”!它被多次拍成了电影, 影响了欧洲, 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侦探小说的发展。前几年中国也将《狄公案》拍成了电视连续剧, 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总论

所以, 要让中国古代小说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除了依靠翻译、讲解, 让普通百姓直接阅读、欣赏和接受之外, 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精神来诠说当今现实的一些问题以及扩大到形成各种文化产品, 似乎也有它的必要。这在正统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来看, 往往会觉得有点近乎野狐禅。但我觉得, 这对于传播中国古代小说也不失为一条道路。特别是他们通过电影、电视、动漫等更为接近大众的传媒形式, 就越有普及性, 就越能使中国的古代小说扎根在世界各地的大众之中。比如, 就小说《西游记》而言, 在中国, 前几年也有改编的电视连续剧, 这基本上是忠于原作的依样画葫芦。而在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 则拍摄了一部《大话西游》, 非常搞笑地重编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 使一些年轻人为之倾倒。日本也对拍摄《西游记》有很大的热情。在上世纪80年代拍过《西游记》不久, 今年1月日本富士电视又开始放映的连续剧《西游记》仍然引起轰动。无独有偶, 韩国出了一部名为《幻想西游记》的动漫也很红火。在这里, 孙悟空是被一个新冒出的乐神杰特弹钢琴弹得头痛, 无法还手, 被圧在五指山下。另一个新造的公主美娜成为本剧的第一号灵魂, 变得不听话的悟空就是怕美娜的禁咒之笛。在这里, 唐僧尽管成了武艺高强的法师, 但也被女性化得分不清是和尚还是尼姑, 孙悟空的筋斗变成超级滑板, 丢下了金箍棒改用了双截棍, 猪八戒戴着墨镜, 在石油村外做大王, ……一路想颠覆《西游记》的传统, 用西洋化、现代化来调适现代青年的口味, 但无论如何还是像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那样, 这部《幻想西游记》的主要人物还是离不开唐僧师徒四人, 孙悟空的性格还是与原作相近, 猪八戒还是那样好色贪财, ……说到底, 它还是从《西游记》而来。当人们在兴致勃勃地游玩《幻想西游记》迷宫之时, 也就是原本《西游记》再显魅力之日。当然, 这些大众文化产品, 与正宗的文学作品是有相当距离的。但我们应该承认它们与文学作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摘要:我们应该用开放的、现实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当然, 世界毕竟不是铁板一块, 就文化背景来说, 东方文化圈与西方文化圈确实不同;从接受对象来看, 学者作家与普通大众也有差异;即使在同一文化圈内同一层次的人, 也有华裔与非华裔之别;所以谈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也不能笼而统之, 而必须从不同角度着眼。中国古代小说通往世界的不同路径是不同的。

2.中国古代瓷器艺术 篇二

此次展览由国博与徐其明先生联合举办,这是国家博物馆首次与私人藏家合作办展。展览分为青瓷、颜色釉瓷、青花瓷和彩绘瓷四个部分。青瓷是颜色釉瓷中最早出现、持续时间最长和最具东方艺术特色的瓷器;彩绘瓷中的青花瓷,直到今天仍是产量最大、最为有名的瓷器品种,所以展览将青瓷和青花瓷设计为独立单元。在8D0平方米的展厅中,136件展品让观众较全面地欣赏我国古代瓷器的艺术魅力,不仅可以了解到各个瓷器品种的演变过程,而且深入理解其历史内涵,得到美的享受。

中国是世界上制造陶器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其中尤以青瓷最具特色。青瓷即青釉瓷器,因其釉中所合适量的铁在还原气氛中的呈色作用,使得瓷器呈现青色。由于含铁量的些微差异和窑内气氛的不易控制,以及装窑位置的不同,青色就不尽相同,呈现如青绿、青黄色等色调。

据考古发现,早在夏代,我国就出现了原始青釉陶器。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经过对出土的典型瓷片做的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釉陶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率低,烧成温度为1310℃,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晚唐五代,一些窑口在釉色的烧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如浙江越窑的秘色瓷,釉层均匀光润,釉色湖绿,有如一泓清漪春水,有“千峰翠色”之誉。宋代是青瓷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汝、官、哥、龙泉等窑的青瓷器以含蓄、沉静、温和、清逸、高雅的美感,成为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尤其是浙江龙泉窑在南宋中期创烧了粉青和梅子青,达到历史上青釉烧造的最高水平。明清时期,传统的各种青瓷仍然继续制造。

3.《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复习要点 篇三

1.四大发明的世界意义:

(1)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火药:火药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引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2.1500前/后科技领先/落后的原因:

(1)政治:中央集权促进/君主专制阻碍;

(2)经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科技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落后性阻碍科技的发展;

(3)文化:科举制度培养了人才/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

(4)外交:对外开放吸收先进文化/闭关锁国限制科技交流。

3.文人画与印象画比较:

相同:都写意;

不同:表现手法上,文人画是水墨画,印象画是油画。

4.戏曲:

(1)古代(1840年以前)戏曲成熟的标志:元杂剧/元曲;

(2)百戏之祖——昆曲;

(3)京剧的形成:乾隆年间开始形成,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同光年间正式形成。

5.中外文学:

(1)现实主义:

中国:《诗经》,主要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是现实主义的基础。

西方:揭露社会的黑暗,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

(2)浪漫主义:

中国:《楚辞》,热情奔放;

4.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概览考查说明 篇四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概览是一门全校选修课。鉴于整个学校关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课程阙如,特开设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赏析和书法文史概览课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趣,对于爱要书法艺术的大学生来说实乃幸事。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比较全面的介绍了中国古代书法简史,重点是历代名家名作的介绍和赏析,同时也介绍了一些书法技巧、书法理论、当代书坛的基本知识,学生反响较好,到课率也比较不错。

通过10个周末的讲座,学生们或多或少有所收获。心得体会自然也应该写出来。于是考查题目《谈谈你最喜欢古代书法家》,要求:谈课堂上讲的历代名家之一,说明理由,比如书法家的人和作品,你为什么喜欢,你是怎么临摹和欣赏他的,你学到什么等。

本论文题目较灵活,学生可写的东西较多。从学生论文表现看,本选修课的基本目标达到了。除3位同学缺考未交论文外,其它同学均提交了一篇800字以上的论文。有三位同学的论文写了现当代书法家,不属于古代书法家,因而成绩定为及格,40位同学的论文写得非常好,按照要求写出了自己的体会,成绩定位优秀,其他同学的论文也不错,只不过少谈了自己的体会,成绩定为良好或中。

通过教学和考查,本人觉得大学生书法教育是一门艺术修养课程,有相当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学生真的需要它。希望有志于此道的教师们共同努力,提升中北大学艺术修养课程的质量和魅力。

教师签名:年

责任教师:

5.中国古代艺术理论 篇五

各位老师、评委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第二册第七课《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主体是对故宫的欣赏,通过欣赏来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所体现的等级性。在教学中要完成三个部分的教学:

1、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了解;

2、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性体现(以故宫为例);

3、中国古代园林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2、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学重点: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欣赏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等级性体现。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幻灯机、幻灯片和相关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引入:展示图片(故宫平面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同学回答:是故宫。)

(问?)有没有同学去过故宫,给同学们讲一讲你的感受?(同学回答,讲述。)

(教师归纳)引入:刚才这位同学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故宫的形象,描述的很详细,证实他很注重观察生活。但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还有很大内容同学们没有接触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故宫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埃及建筑图片、古代西亚建筑图片、古印度建筑图片、中国建筑图片、欧洲建筑图片和伊斯兰教建筑图片。

(通过建筑图片教师讲解):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多种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央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占地七十二万余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有高达10多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相围绕,城墙的四角还分别建有角楼,组成一座森严的城堡。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作品。

1、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图。

(1)(教师讲解木结构):中国建筑体系与其他建筑体系相比,具有独树一帜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从立柱和纵横的梁枋组合成的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到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割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板书)之妙。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有许多是同现代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原则相一致的。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北京四合院图片

(2)(教师通过北京四合院图讲解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即重要建筑都是以“群”的形式组成一个院落。除园林外,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两条轴线进行布局,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顿在纵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2、中国古代建筑

提示:请同学们注重观察,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1)、故宫的总体规划

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故宫录象介绍,故宫图示

(问?)请同学们观察,故宫的总体布局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中轴线式布局,左右对称。)

(问?)请思索:这样布局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学生回答:体现了等级制度严格和皇权威严,封建时代一切以皇帝为中央的思想。)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故宫由于是皇宫,所以一切都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严格的等级制度,除了整体布局以外,其他的装饰也是这样,我们接着欣赏。(2)、故宫的屋顶样式的等级区别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的屋顶样式繁多,而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别,根据房屋的重要性来灵活运用。其中中国古代五大屋顶等级的排列如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

教师活动:欣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太和门、等幻灯片,教师讲解。

(太和殿:皇帝进行朝会和举行重要典仪的地方,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最重要的大殿,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幻灯片)

中和殿:皇帝到太和殿举行重要典仪前作预备的地方,在前朝三大殿中地位最低,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攒尖顶。(幻灯片)

保和殿:清代皇帝举行宴会和进行科举制度中最高一茧辜试“殿试”的地方,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幻灯片)

午门:紫禁城的大门,它是当年封建皇帝颁布诏书和战役后举行“献俘”的地方。所以在整个紫禁城建筑群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庑殿顶。(幻灯片)

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中太和殿的大门,其屋顶样式采用重檐歇山顶。(幻灯片))(通过教师讲解和观察图片学生体会建筑的重要性与屋顶样式的关系。)

(教师讲解):同学们可以看到,随着建筑物地位的变化,建筑的屋顶样式也随之变化,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性的鲜明体现。此外,建筑的彩画也是同样的制作方式。(3)、故宫中建筑彩画的等级体现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色彩的运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手段。这是由木结构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辞逵哪表面施加油漆作为防腐措施,发展到建筑彩画,形成俗话所说的“雕梁画栋”,北京故宫主要建筑的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建筑彩画用青绿色略加点金,在白色石台基的衬托下,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在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艺术效果,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当然,在封建社会中,色彩的使用也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黄色是最尊贵的颜色,绿色次之。所以,主要宫廷建筑的用色十分严格。这在建筑彩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建筑彩画的分类:

A、和玺彩画:用在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其中又分为金龙和玺、龙风和玺、龙草和玺等。其中金龙和玺使用大量沥粉(用胶、油、粉调成膏,在彩画上画凸起线,上覆明亮的颜色,以加强彩画立体感、层次感的手法)贴金,最为富丽。(幻灯片)

B、旋子彩画:以旋子花为题材,按照叠晕(用同一颜色调出二至四种色阶,依次排列绘制装饰色带的手法)和贴金的多少,分为六个等级,用在不同等级的建筑上。(幻灯片)

C、苏式彩画:以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福寿字等为题材,比较灵活,多用在园林建筑中。(幻灯片)欣赏:北京天安门和玺彩画(幻灯片)故宫宁寿宫西庑的旋子彩画(幻灯片)故宫遂初堂厢房的苏式彩画(幻灯片)

3、中国古代园林(教师讲解):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予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布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板书)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其中,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品(板书)。

欣赏:(电脑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

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和濯缨水阁:其中,亭中横匾“月到风来”,取自唐代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濯缨水阁”是引用《孟子》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苏州网师园殿春:其得名是由这一景区庭院内种植芍药花而来,因为芍药花开在春末,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云:“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即春末,“”是与阁相连的小屋。所以,将庭院内留住春天的一角天地,美其名曰“殿春”,是很富于诗情画意的。

(三)、课后回顾(问?):刚才同学们已经欣赏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故宫和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苏州园林,下面,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回顾一下,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同学们讨论)(同学们回答)

(四)、小结:(教师总结):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以木结构为主,平面铺开式的古典式建筑,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在建筑中大量的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思想,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就是等级制的运用,无论是屋顶的建筑样式还是建筑彩画的图案,都着重体现皇权威严的主题;而中国古代园林由于有文人参予,所以在建筑中追求诗情画意和建筑的结合,这也是中国园林的独特之处。

同学们以后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时要有意识的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来欣赏,同时也要留意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如何体现民族性特征的。

(五)、板书设计

1、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1)木结构(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2、中国古代建筑

(1)、故宫的总体规划

(2)、故宫的屋顶样式的等级区别(3)、故宫中建筑彩画的等级体现

3、中国古代园林

6.试析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篇六

1. 出于上述因素,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这是其孕育于工艺美术襁褓中所带来的胎记, 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 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 都普遍反映着传统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 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典型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 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古典主义写实手法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 中国佛像因装饰性虚拟的成分, 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圣的神秘感, 但又带有一种蔼人的亲切感, 因为装饰性不同于生活的真实, 却又是中国人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 所以有此效果。

2. 中国古代雕塑作品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孪生兄弟, 都萌芽于原始工艺美术中。从彩陶时代起, 塑绘便互为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后, 仍“塑形绘质”, 在雕塑上加彩 (专业术语称作“妆銮”) 以提高雕塑作品的表现力。现存的历代雕塑作品, 有许多就是经过妆銮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已经完全西化了, 不再加彩, 但民间雕塑仍保持了妆銮传统。中国塑绘融为一体, 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有了一致性。中国雕塑这一特点历代相沿, 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 像画人物白描一般, 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素材料上勾线描稿, 再雕而刻之。这样雕塑创作, 带有绘画性就不难理解了。

3. 中国古代雕塑的意象性。

西方雕塑自古希腊时期起, 就努力摹仿与再现自然, 有极强的写实性。中国雕塑和绘画很晚才脱离工艺美术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历史长河中, 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不同装饰手段, 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因素。装饰不求再现, 进而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形似, 高度概括的意象性特点。中国"气韵生动"观念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时代的写实性, 但那也仅仅集中在陶俑的头部刻划上, 而且形象也仅是分为几种类型, 不是每一件作品都各不相同, 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高度概括的。

4. 中国古代雕塑风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

儒家哲学尊天命, 受其影响的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美、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敬自然, 在艺术上表现为飘逸、雄浑、古朴、淡泊、稚拙等等风格。中国雕塑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 以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 风格上强调崇高、庄严、肃穆和典雅。

5. 中国古代大量雕塑遗产属于佛教造像。

佛教源于古代印度, 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土腊和芨多等地区与时代的佛教雕塑。中国古代匠师在学习摹仿过程中, 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 使其更多地体现出中国本土特色。而印度的犍陀罗佛像受到希腊化时期的古典主义雕刻影响。因此, 在欣赏中国古代佛像雕塑时, 适当对照希腊和印度的古代雕刻进行比较, 有助于认识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区别。

上述各种特点, 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互相关连、密不可分。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时, 需要综合它的各个特点来认识和理解, 才可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承认它们确实还有不少好处。当然, 特点不一定就是优点。但一种艺术有了特点, 就有了它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与价值。中国雕塑艺术作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本土特点。这些特点是全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

摘要:当许多中国人开始学习并研究中国古代雕塑时不难被遗留作品的稀少而叹息。此种现状受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哲学与宗教等综合因素影响, 并决定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 作品朴实敦厚, 以佛教雕塑为主等等艺术特点, 其作品充分显示出了中国本土精神。而当我们在对西方雕塑顶礼膜拜时, 我们应更多地挖掘本土雕塑的艺术特点, 增强对中国雕塑艺术的民族性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1]张长虹著.《中国古代美术史纲》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

[2]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 1985年1月.

[3]王宏建著.《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年.

[4]王家斌, 王鹤著.《中国雕塑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年4月.

7.走近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之三) 篇七

1260年,忽必烈夺取了汗位,1271年定国号“大元”。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对亚洲大陆的控制比蒙古国更为广大,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与清乾隆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相仿。1272年,又改中都(燕京,今北京)为大都。从此,元朝统治近百年,直至1368年被朱元璋所灭。

粗放洗练、大气磅礴的艺术

风格是元代玉雕的特色

元朝建立后,对汉文化的重视程度更是超过前代。忽必烈在即汗位时,即以实现“天下一家”为己任,更广泛地学习、采用中原王朝传统制度和政治经验,接收汉族礼俗,视全国为一体。元朝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继承汉族、女真族的爱玉风尚,在礼制上取金宋,远法汉唐,在舆服等制度方面广泛应用玉器,从而使元代玉器打上了宋金玉器艺术风格的印记。

忽必烈灭南宋后,搜罗江南农户30万为工匠,最后选留有技艺的十余万户,其余还放为民。又在北方征召工匠42万。被网罗的工匠称为匠户,立有专门的匠籍,子孙承袭,不得改业。元朝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工匠,使之从事于官办手工业生产,造成了元代官办手工业的繁荣。被元朝政府任用的大批工匠中,其中就有相当数量的宋代、金代玉匠。这些玉匠进入元官办手工业作坊后,继续从事玉雕业,从而使宋金琢玉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元代玉匠吸收了宋金高超的镂雕琢玉技术,同时浮雕技法被运用得出神入化,最后创造出气势大、雕琢精、装饰巧的元朝玉器新风。元代艺术的繁荣,一方面得益于大量文人和工匠参与设计及生产,另一方面与元代朝廷对玉器的重视,对于手工业加强管理不无关系。

蒙元继承宋金玉器的艺术手法,又具本民族的风格,玉器作品大气豪迈,但有的作品在工艺上不拘小节,略嫌潦草,其代表性玉器有渎山大玉海、玉押、玉带板、玉绦环、玉带钩和玉帽顶(玉炉顶)等。

一、朝廷玉器

1渎山大王海

蒙古汗宫廷玉器的代表作渎山大玉海,应是中国玉雕史上第一件真正的巨型玉雕。以往由于受玉材及雕琢技艺的限制,中国的玉器一向以小巧玲珑著称,因而常被划入首饰、玩物类,其科学艺术及历史价值常被研究者忽视。事实上,中国玉匠一直在探索琢制大件玉器的可能性。目前能见到实物的,就是这件元代“渎山大玉海”。

此器高70厘米,口径135—182厘米,最大周长493厘米,膛深55厘米。玉质青白色中带黑斑点。椭圆形,内空。器体外周身浮雕波涛汹涌的海水及浮沉中的龙、螭、海马、海羊、海豚、海犀、海兔、鱼、鼠首翼鱼、鳖、海蟾、螺、蚌等13种祥瑞动物。

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十二月己丑,渎山大玉海琢制完成。此时距蒙古国灭金已达30年,而在元灭南宋之前14年,表明玉海是由金代玉匠琢制的,依当时蒙古玉匠工艺水平,是无法琢制难度如此高、器型如此大的玉器的。玉海重约3500千克,可贮酒30余石。玉海竣工后,忽必烈下旨将其敕置广寒殿(今北京北海白塔处)。蒙古汗官办玉作始于中统二年(1261年),“以和林人匠置局造作”。此器成后,至元三年(1266年)成立玉匠局。此器应为蒙古汗宫廷玉器的代表作。这不能不说明蒙古统治者对玉器的重视程度(见殷志强《鉴玉甄宝》第163页)。

乾隆十年(乙丑,1745年)命以千金购买,置于承光殿前(今北京北海团成院中)。清高宗命工刻御制诗三首及序。其序曰:“……大可贮眈酒三十余石,盖金元旧物也,曾置万岁山广寒殿内,后在西华门外真武庙中,道人作菜瓮……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命中。”此器虽经乾隆十一年、十三年、十四年及十八年四次修琢,但未伤旧貌,蒙元遗风犹存(部分引自《杨伯达论玉——八秩文选》第133页)。此渎山大玉海,是专供御宴的酒瓮。

2玉押

元代处理公文的玉器要属玉玺及玉押。玉押具有元代玉器特色,也是中国玉器家族中的新宠儿。始于五代,但实物见于元代。据记载,元代百官,尤其是蒙古、色目人官员,多不能执笔画押,就以象牙、木刻而印之。宰相及近侍至一品官,得旨则可用玉图书押之,非特赐不能随便使用。据当时制度,一般官吏可用象牙或木押之,而玉押只有一品以上高官并由朝廷特赐方可使用,反映了元朝有严格的用玉制度。元代玉押在传世品中较为多见,例如国家文物局调拨国家博物馆的8万件中就藏有多件元代玉押。此次虽未能展出,相信不久将来很快就能与我们见面。

二、装饰玉

1王帽顶一玉炉顶

元朝帝王及贵族爱用玉器做佩饰。蒙古王公贵人俱带大沿帽,以玉钮作顶饰。2002年河北涿州元代壁画墓中发现的玉帽顶,短柱形,多作镂空透雕状,下端有嵌宝石的金质覆莲座,与南京博物院藏的一件元末明初白玉荷塘鹭鸶帽顶下端有镀金铜莲座的配置相同。

这类玉器是帽顶装饰还是炉盖顶装饰一直有争议。2001年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随葬的玉佩、玉带饰和玉帽顶。玉帽顶上端为龙穿牡丹造型,下端嵌宝石莲瓣座。梁庄王墓还出土了几件金帽顶,上端镶嵌一粒宝石,下端为嵌宝石双层莲座。其下层莲瓣座与上述龙穿牡丹玉雕下端的嵌宝石莲瓣座造型基本相同,大小相差并不悬殊,说明二者用途应大致相同。尤其是顶端嵌橄榄型水晶珠、下端为金仰覆莲座的帽顶,和一件上端为玉镂雕云龙、下端为金质覆莲座的帽顶均出于棺床上。由此看来,这类玉雕定为帽顶较为合适。据研究,这类玉帽顶流行于元代,至明代中晚期有些文人将之用作文玩香炉的捉手,从而成为炉顶。这一见解也较为符合实际(引自文物出版社·众志美术出版社《玉文化论丛2》)。还有学者认为,此类玉器其用途有二:一为炉顶,二为帽顶,皆可。南方多作熏香炉顶,北方多作御寒帽顶。

nlc202309020236

玉帽顶一玉炉顶在传世品中颇为常见。常见的装饰有鹤鹿仙人、鹘啄天鹅、孔雀牡丹、鹭鸶荷莲等。

例如本次展出的元代青玉雕人物炉顶、元代白玉雕人物炉顶,此类人物题材多为镂雕、圆雕。主题纹饰均为仙人、卧鹿、仙鹤、祥云等组成,人物均刻画得生动、饱满,人物的眉、鼻、嘴为一笔勾划,有宋代人物的遗风。衣纹流畅、飘逸。这两件作品,虽是镂雕但却不甚玲透,纹饰边缘浑圆光润,器之体量略显厚实,应为元代早期作品。

元代青玉鹘琢鹅炉顶,器镂雕鹘攫天鹅的“春水”图案,原有的黄色玉皮被巧妙地利用于荷叶和鹅头。元代白玉镂雕孔雀牡丹炉顶,孔雀牡丹为玉雕作品中的传统纹样,深雕叶面,花朵圆润、饱满,均沿袭宋代风格,构思独特,意境优美。元代白玉镂雕鹭鸶荷莲炉顶,这类题材的炉顶是元代经典作品,传世品中也流传的最多,纹饰雕琢得层层叠叠,玲珑剔透,镂雕技艺炉火纯青,器之体量较之早期作品略显轻盈,应为元代中、晚期作品。

2玉带板

元代对佩玉有一定的等级规定。玉带板,只有正、从一品官可以用玉,或花或素面,所见出土实物数量为八块、二十块不等。元代著名的范文虎夫妇墓位于安徽安庆东山棋盘山。范文虎系南宋降将、元朝高级官僚,任“尚书省右丞、商议枢密院事、提诸衙屯田通惠河道漕运事”。大德五年(1301年)葬,所殉玉器就有玉带带夸(八銙一铊尾)、虎钮玉押(玉押应为宫廷所赐)等。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社会主义学院工地出土一套人物玉带板,全套二十块。

本次展出的一套白玉胡人戏狮带板,除数量不同外,与北京海淀区魏公村社会主义学院工地出土元代人物带板的造型和图案基本相同。此套玉带板为白玉,质地、工艺均精良。共七块,其中铊尾两块、桃形銙四块、方銙一块。

七块带板均深雕地子,有边框,边框处雕有凹槽(元代其他带饰均有这一特点)。主题纹饰为浮雕胡人戏狮图案。但七块带板纹饰略有不同。其中两块铊尾纹饰相同,均为身着窄袖长袍,头带尖顶高帽,脚蹬半腰靴的胡人形象,胡人手舞飘带与两个狮子嬉戏。四块桃形銙,各有两组纹饰相同,一组人物相貌、服饰同前,姿势均为一手搭在腿上,一手撑于地面,席地而坐的胡人形象,两人姿势左右对称。另一组为奔跑、跳跃的狮子,狮子造型左右对称。方銙为胡人戏狮图案,纹饰为一卷发、阔鼻,身着束腰长袍的胡人,手舞飘带行走于狮子身后,与狮子嬉戏的场景。这种纹饰通常被称之为“狮蛮纹”。

“狮蛮纹”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重阳”条中记载:“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饰这种图案的带銙未见于宋代实物,但在元明时的戏曲和小说里,狮蛮带却成为武将披挂中的常见之物。如《水浒传》第五十四回说宋江“头顶茜红巾,腰系狮蛮带。”《三国演义》第五回说吕布“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西游记》第六十回说混世魔王“腰间束一条攒丝三股狮蛮带”。例子很多,不胜枚举。但实物直到198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村明墓中出土一套20块琥珀带具,皆呈紫红色。方形带板饰人物牵狮子,地上散缀金锭、珊瑚、彩球、宝珠等。人物或跣足魋髻,或戴虚顶尖帽,多袒露一肩,似表明来自远方。狮子与人物相互顾盼,构图饱满匀称。这套带具虽为明代之物,但应与宋之“狮蛮”相去不远(引自孙机《中国古舆服论》)。

本次展出的白玉胡人戏狮带板与南京太平门外板仓村明墓中出土“狮蛮带”略有不同,尤其是人物造型、服饰不同。“狮蛮带”为跣足魋髻,或戴虚顶尖帽,多袒露一肩。而“胡人戏狮带板”则为“顶笠穿靴”,身着袍服的胡人装束。其次,地面上没有散缀金锭、珊瑚、彩球、宝珠等。除人物、狮子以外,地子空白,相比之下工艺却更显得精细、规整。此幅带板应为元代晚期蒙古贵族使用的带饰,因在世上经年散落,数量上已有欠缺,但能流传至今,也是弥足珍贵的元代玉器艺术珍品。

3玉带钩

唐代比较多见的成套玉带饰,至元代比较少见,但带钩却多于前代。例如本次展出的一件元代白玉龙首雕龙带钩,与陕西省西安市小塞瓦胡同村出土元代螭龙纹玉带钩的造型、风格十分相似。该器为白玉,质地光洁、温润,龙形钩首,龙头较长,头后双角间距较窄,双眉、双耳均向后平展,角、鬣后披,钩体宽阔,边缘有凹槽。元代玉带钩一般体量较大,有厚实感。钩体多呈“琵琶形”。龙首较长且前宽后窄,双耳平行后展不弯曲,鬣长,钩体纹饰早期多浮雕,钩首与钩体纹饰间距较大,钩体周边雕有凹槽,这一特点与元代玉带板及其他带饰相同。明清时期玉带钩体量逐渐减小,尤其清代更是如此。钩首较短,前后宽窄大致相等,双耳开始向下弯曲。利用镂雕使腹部纹饰逐渐腾起,钩首与钩体纹饰间距较小,宽窄幅度也不大,钩体少施凹槽。

元代官营琢玉机构除玉局外,还设玛瑙局,这是由于蒙古族得天独厚的条件,习惯大量使用玛瑙所致。据魏文帝《马脑勒赋序》云:“马脑(即玛瑙)出自西域,文理交叉,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因以名之。”蒙古铁骑曾横扫西域,获取大量优质玛瑙,故对其情有独钟。

本次展出的玉器中就有一件元代玛瑙龙首雕螭带钩,该器为琵笆形,钩首为龙头,卷眉、大眼、阔鼻、宽嘴,角、鬣后披。钩腹高浮雕双螭相互盘绕,雕工精湛。螭龙是龙子之一,始见于东周,盛行于汉代,历代虽有雕琢,但运用得均不多。元代螭龙纹承宋代传统,不仅运用得多,而且非常成功,并创造了元代螭龙的风格。元代螭龙鼻子呈楔形,五官集中在嘴尖部位,因此显得头颅高大,常被毛发遮住,身躯鼓圆,腿出上腹部,前腿弯曲柔软,后腿一弯一伸,呈爬行状。龙尾更细长,分为两股,一长一短,左右分开。这种钩首为龙头,钩体雕螭纹,二者相互呼应的形制,在玉带钩的造型中基本成为程式化,延续时间很长,从元代至清代大都是这种形式,人们通常将这种玉带钩俗称为“玉龙钩”,其中也有“苍龙教子”寓意。

元代玉带钩较多的主要原因是蒙古族历来喜欢穿袍服,腰部需要束带,显贵者就用环、钩扣具束衣,因而传世品中玉带钩也就特别多。

4玉绦环

元代在对玉带板的使用日益制度化的过程中,玉带板逐渐退出日常生活,成为官服的一部分。束腰玉器,除宽体玉带钩外,还有玉绦环,为束腰丝带的结扣。在官员燕居时,或者在根本不穿官服的人们那里,遂系绦带。绦带上的带钩称绦钩,其环称绦环。南宋的绦环已出现精美之品,宋代文学作品中就有大量描述,但实物未见,此物到元代才多起来。

nlc202309020236

元代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城市居民的着装,受蒙古服饰影响很大,男子多“顶笠穿靴”,着装也多模仿蒙古服饰,于是绦带便大行其时。元曲(《包待制陈州粜米》中,妓女王粉莲不认得包拯,要请他看大门。对他说:“好老儿,你跟我家去,我打扮你起来,与你做一领硬挣挣的上盖,再与你做一顶新帽,一条茶褐绦儿。”这正是当时老年人的打扮。山西大同元代冯道真墓出土了一条丝绦带,其上装铜钩和玉环,环比钩还大。

本次展出的一件元代绦钩非常精美,绦环也展出多件,只是相互之间欠缺与之对应的绦钩或绦环,从传世品中把质地、沁色、做工、纹饰都相一致的配套绦钩、绦环找全,实属不易。本次展出的元代白玉花首雕鹘绦钩,钩首用阴刻线雕有盛开的荷花,钩体浮雕一只似在空中飞翔的鹘,应属“春水”题材。这类绦钩与常见的带钩不同,主要区别在于钩首,钩首短圆、扁薄,纹样一般阴刻,不作高浮雕,以便与绦环相扣,钩颈与钩体上的高浮雕纹饰间距大。数量比常见的玉带钩要少得多。元代钩、环的最高形式,是钩、环合二而一,两者相扣,使用便捷。

本次展出的白玉双螭璧形绦环,器壁背面有四个穿孔,以便于绦带固定,璧正面高浮雕一大一小两个蟠螭,蟠螭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与生活中的壁虎十分相似,两肩高耸,四肢滚圆,一只蟠螭的身体呈镂空状,阔出环的一侧,作为可穿系的隧孔以便与绦钩相扣。这类造型的玉佩,民间广为收藏,是中原地区最通俗的纹饰及造型,但将此纹饰及造型用于绦环,应属奇思妙想,在传世品中也是凤毛麟角。该器玉质一流,工艺精湛,造型新颖独特,蟠螭具有典型的元代风格,应为元代不可多得的精品。

藏品中一件非常优秀的元代青玉狮戏球绦环(图十四),曾引起多名玉器专家的赞赏。也是在库房清理工作中,将众多带扣造型藏品进一步细分为绦环的第一件带饰,极具代表性。器为灵动飘逸的绸带簇拥着一只威风凛凛的雄狮,狮子身后阴刻一只绣球。狮子毛发浓密,体态健壮,狮尾呈拂尘状。绸带曲折翻转,两侧各有一隧孔可供绦带穿缀之用。造型古朴简括,刀法粗犷劲健。既有马背文化的雄健与风发,又有中原文化的传统与内涵。这种狮子绣球的纹饰,人们常赋予“锦绣前程”的美好寓意。

5“春水”、“秋山”题材的玉绦环

“春水玉”、“秋山玉”,本是辽金契丹族、女真族广泛使用的玉雕题材,元代继续沿用。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述,元朝在按节令出行打猎时,出动猎犬万只,管理人员二万人分成两队,一队红衣,一队蓝衣。另有打捕鹰人一万,携带凶猛贵重的猎鹰“海东青”500只,还有经过驯服的狮豹参加。皇帝出行打猎时,坐于内用金锦、豹皮、银鼠皮装饰,外用豹皮覆盖的大木楼内,由四只大象抬着木楼前进,前后左右另有万人护卫。《黑鞑事略》记述,凡其主打围,必大会众人,在一二百里的大范围挑土为坑,插木为表,系挂毳索,挂起毡羽,风吹时毡羽飞起,野兽就不敢往外逃跑,然后合围追击。(引自《中华历代服饰艺术》)。

1960年,江苏省无锡市墓出土海东青攫天鹅“春水玉”。说明至迟至元代,“舂水玉”已传播到江南地区。云南省昆明市荷叶山出土的元代椭圆形镂空天鹅水草纹玉饰,表明“春水玉”类题材被广大汉族地区所接受。元时还将“春水玉”逐渐演化为鹰击天鹅、芦雁荷藕图。钱峪墓的“春水玉”绦环与绦钩的组合复原,是元代出土文物中仅见,当为鉴定同类玉器的佐证。本次展出的元代白玉鹘啄鹅绦环(图十五、图十六)、元代白玉鹅穿莲绦环(图十七),就是类似钱峪墓“春水玉”的传世精品,只是雕刻得比其更为精美。这种题材的影响波及到明清时期玉器装饰。

6玉带扣

在元代传世品中,除了带钩,带扣应是最常见的腰饰了。元代匠师逐步打破常规,不再拘泥于一钩一环的格式,而将钩、环改成对称的部件,当中互相套接之处也设计成适合的图形,括结装置隐于背后,正面的造型浑然一体,使之从环和钩的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这是元代工艺美术的新创造,孙机先生将此类带扣也统称为绦环。

江苏省溧水县城南柳家村元墓出土一件螭龙纹玉带扣(图十八),此带扣工于设计,利用一椭圆形玉料,先琢出一个直径为1.8厘米的半环孔,然后从侧面剖成两片,连接处琢成扣环,使两片玉开合自如。在两片玉的正面高浮雕一螭龙,大小相对,犹如父子,为元代晚期玉作螭龙风格。这类玉带扣在调拨国家博物馆的8万件中多有存在,只是此次未能展出。

“巧作”玉器更加丰富多彩

元代玉器除注重形体、饰纹、线条外,还考虑玉色的搭配,玉器的色泽搭配技巧十分熟练。在表现艺术主题技巧上,广泛用玉皮,加工成巧作器物,这是当时为增加玉器美观而有意设计的新品种。在动物、植物纹饰上,运用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利用棕黄色玉皮表现半枯的秋荷,更是惟妙惟肖。

在上篇文章中,介绍了展出的几件辽金时期“春水”、“秋山”题材的巧作玉器,就是利用和田籽玉棕、黄色玉皮,表现契丹、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四季捺钵”时的自然景色。在传世藏品中,还发现辽、金、元时期不但善于使用棕黄色,还大量利用青灰色玉料巧作的玉器,例如辽金青玉摩羯带饰、金元青玉巧做卧虎饰件、金元白玉巧做云龙炉顶。尤其元代,这类玉器数量更多。

例如本次展出的青玉巧做双兽绦环,玉呈青灰两色,采取镂雕巧作的技法,右上角高浮雕大象,对角饰麒麟,两兽上下对视,麒麟后腿部留有可供穿系套合的隧孔。“巧作”即利用同一块玉料不同的天然色泽和纹理,巧意构图,使玉雕天然浑成为不同层次、内容的艺术作品,这种工艺又称“俏色”。该器的大象利用灰色部分雕刻,麒麟用青色雕刻。这种青灰或黑灰两色巧作的玉器,在元代传世品中也颇为流行。又如元代墨玉巧作云龙饰件、元代白玉巧做云龙饰件、元代青玉巧作龙虎饰件、元代墨玉鱼莲佩等。

但从目前元代出土玉器观察,则很少有类似玉质的玉器发现。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何家村出土的一件童子牧牛形玉坠,玉质为灰白色,两侧的牛呈青灰色,与上述传世品中的玉质类似,只是牛身上有黑斑而已,不是巧作。

据文献记载,蒙古国和元代采用的玉材是有区别的,前者以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喇和林)地区为主,后者以于阗玉为主。据载,元代“产玉之所,日于阗,日匪力沙”。(《元史·食货志》)于阗即和田,现称和田,是昆仑山脉著名的产玉区。考历史地理,匪力沙之名始于元代,似系蒙古语,其地在今和田西南额拉额什河畔苏盖提。于阗与匪力沙虽同在昆仑山北麓,但不在一个点,于阗在白玉河畔,匪力沙在乌玉河旁,说明两地产玉品种不同。

于阗一直是中国玉的主要产地,考古发现自殷商以来,宫廷琢玉一直以于阗玉为上,到隋唐宋元明清,仍以于阗玉为主。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高居晦出使于阗,描绘了于阗地理环境及采玉情况。据记载:“其南千百里日玉州,云汉张骞所穷河源出于阗而山多玉者,此山也。其河源所出至于阗分为三,东日白玉河,西日绿玉河,又西日乌玉河,三河皆有玉而色异。每岁秋水,国王捞玉于河,然后国人得捞玉。故其国中器用服饰,往往用玉。今中国所有,多自彼来耳”。棕黄色皮子的籽玉来自和田,那么青灰或黑灰色的玉料是否来昆仑山脉的乌玉河呢?这点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现。

元代玉器,在风格及形态上以朴拙和粗犷著称,很多玉器作品工艺上不拘小节,留有砣痕,但是注重写实,刻画逼真,又以大气磅礴,追求艺术宏伟气势而闻名于中国玉坛,显示出蒙古民族的豪迈风格。

8.中国古代艺术理论 篇八

内容摘要:

本文是基于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同时结合中国古代道家的管理思想及经典名句进行的分析。主要结合道法自然,清静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来分析丰田公司成功的生产管理模式。

关键词:丰田、老子、管理

一、丰田公司的管理案例

2005年12月4日,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忧心忡忡地指出:“中国汽车市场需求不到600万辆,全行业产能却达到800万辆,过剩200万辆。目前仍有在建能力220万辆,未来5年中还有800万辆新上能力正在酝酿和筹划之中„„”国家商务部的最新统计也显示,2005年前10个月,汽车行业累计产量虽然同比增长了9.18%,达到461.89万辆,但全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却下降36.7%,亏损企业亏损额更增长了86.2%。而在同一时期的丰田集团公布说,2005年该公司汽车全球销售增长8%,达到809万辆的规模。2006年,丰田将透过集团全球各地的制造厂,包括大发汽车海外增产跃升38%等计划,全面增产达到906万辆的庞大规模,从而压倒通用,一举坐上世界汽车业的头把交椅。而同日,身处破产边缘的通用,股价重挫至18年最低。

国内研究专家认为:“这将是73年来汽车工业最重大的势力变更,也是美国制造业进一步衰退的标志。”自1931年击败福特汽车后,美国通用汽车73年来稳居全球汽车老大。丰田曾宣布过一个15/15计划,即到2015年要占据15%的全球市场份额。而15%恰恰是通用汽车现在的市场占有率,丰田宣布的902万辆正好压过这个百分比。

最令人恐怖的还是丰田创造的利润。2004年丰田净利润达到102亿美元,超过美国三大车商通用、福特、戴克的总和。2005年10月17日通用汽车宣布,继上半年亏损21亿美元后,其第三季度净亏损再次冲上16亿美元的季度新高。而10月31日的另一份报告则表明,丰田这个财政年度的净利润将达到创纪录的104亿美元。

同样在经济低迷环境下却一直能实现持续增长,并提前10年打败美国通用,这应归功于丰田在企业管理、精益生产、产品高质量和精明销售技巧上形成的TPS(Toyota’s Production System丰田生产模式,也称精益生产模式)。“丰田生产模式是奠定丰田乃至日本制造之所以强大的核心基础。”有专家如是说。

二、“无为”思想在丰田公司中的体现

“经济高涨时,中国企业开足马力大规模高耗生产;经济衰退时,守着庞大

库存艰难过冬。熬不过去的死掉,熬过去的下一轮继续玩这个游戏。”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齐二石说到,中国制造模式粗放低效而导致的“忽热忽冷”,像流感病毒一样,一次又一次在冷热之间折磨着中国整体经济。而日本丰田公司却不因经济的高涨或者衰退而“忽热忽冷”,始终坚守着企业制定的精益生产模式的做法也正是符合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1、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对企业而言,要“无为”,方能“清静”;要“清静”,方能各归其“本”;归其“本”,方能有“真根”;有了“真根”,才可以在时代的环境和风雨中成长,开出真花,结出真果。

精益生产模式诞生在日本战后最困难时期,也是丰田公司资金紧张、劳资冲突使其几乎破产的时候,而精益生产的威力最终引起全球强烈关注,也是在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之时,只有在强大的危机压迫下,才能有毅力学习和理解这种“痛苦得令人绝望”的生产模式。

丰田公司取得成功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企业文化:谦恭、虚心好学,以及解决问题时的无穷毅力。大野耐一先生坚持生产线上的问题必须彻底分析并予以解决,而不是追求快速方便的对付办法。正是这种执着态度一直推动丰田公司的发展。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按照自然的要求处事,时刻保持清静无为,谦卑自处的心态;办事要顺应民心,遵从自然法则,做到量力而行;正是因为在该模式创始之初以及后来的实行过程中,诸君顶住压力,始终保持清静谦卑的心态,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尺度,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也正是有此“根”,才会最后出现丰田公司精益生产模式的完胜。

丰田公司负责人特别强调:“实行精益生产方式是一次思想革命。”要达到上之清静,下之有为,必须要使人的思想行为方式如“道”的理念看世间万事万物,其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他看来,既然是思想革命,在精益生产推行过程中,第一步肯定需要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措施,而这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推行,一开始都是无法绕过去的阶段,是实现“清静无为”状态的必经阶段。

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最核心的思想是自然无为。所谓自然就是事物本来的面貌、状态,自然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的特色就是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的管理方法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

丰田精益生产模式是美国工业工程技术和日本丰田管理模式的结合。二战后,美国的工业工程理论与技术传入日本,通过日本的本土化改造,确立了适合日本文化特色的精益生产管理哲学、模式和管理技术体系。精益生产可以理解为在不断改善的理念下,通过“准时化”和“自化”相互的依赖和作用,达到目标。

中国古代讲“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就是“政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集权并不等于中央包办一切,具体的事情都由四方来做。要在中央,要是纲要,要

领,关键,纲举则目张。丰田公司将精力集中在自身的有机增长,而不是通过并购来寻求发展。它坚持固有的策略,而不是每换一次首席执行官就带来一次发展方向的突变,尽管作过具体执行上的调整,但它的发展路向始终如一,从而有了一直以来丰田公司的稳定而快速的发展。

丰田公司管理目标的始终如一体现了老子的“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领导人的责任要做到你在领导别人,却又要让别人并不认为你在干预他,这就是无为而治的一种现代精神。

3、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老子特别重视“不争而善胜”的策略,《老子》中讲道:“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与取之,必固与之”,丰田公司的日本背景加上耐心十足的投资者使其可以把目光放远,但它的美国竞争对手却要面对沉重的压力,关注短期效益,不因一时的争胜,收获的是未来长久的胜利。

老子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个世界,某些东西都是以对面的存在为条件的,作为管理者,不仅要看到存在、有形等“有”的方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

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特别重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根据老子的思想,我们在企业控制时,应当特别注意事先控制。

丰田在管理生产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采用不使次品流入到下一个流程的系统,各个流程均保证产品质量,从而保证得到高品质的产品。二是通过不断改善(排除不必要的程序),以降低产品成本,确保产品拥有一个顾客满意的价格。做到这两点,相当于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丰田产品的高品质,彻底排除不必要的流程,提高效率,增加利润,在每道工序进行时均注意质量的检测与控制,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这样有计划的去进行调整和控制,发现问题了,立即停止生产,直到解决,从而保证不出现对不合格产品的失效加工和有问题产品流入下一个流程。这正是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体现,不能等到企业的问题充分暴露甚至造成严重伤害的时候,再进行处理,这样就不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这样企业的控制成本就非常高了。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争做安全啄木鸟为题目的作文下一篇:市长在第一次金融联席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