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方案设计深度要求(精选8篇)
1.建筑方案设计深度要求 篇一
附件1 北京市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深度要求
1.总则
1.0.1 为加强我市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管理,保证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特制定本要求。1.0.2 本要求适用于北京地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项目设计。其它与非装配式建筑工程相同的深度规定或要求未列入本要求,设计时应符合相关规定或要求。
1.0.3 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一般分为技术策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预制构件加工设计五个阶段。对于比较简单的装配式建筑,方案审查后即可进行施工图设计。结构施工图设计除应满足计算和构造要求外,其设计内容和深度还应满足预制构件制作详图编制和安装施工的要求。1.0.4 设计说明应有包含以下内容:装配式技术配置情况说明;标准化设计、预制率、装配率、建筑集成技术设计、构件加工图设计分工、协同设计及信息化技术应用说明;节能设计要点;一体化装修设计说明;预制构件及连接节点的防火措施和防水做法等。
1.0.5 装配式建筑项目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设计深度应满足《北京市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技术方案》专家评审的要求,应明确装配式建筑各单体的预制率和装配率,并附预制率计
算书和装配率评分表。
1.0.6 本深度要求未尽事宜,应符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第5.4节等相关要求。2.建筑专业
2.0.1 建筑平面图中,应用不同图例注明预制构件位置,并在预制构件尺寸详图中标注构件截面尺寸;区分预制构件与主体现浇部分的平面构造表达。
2.0.2 建筑立面图中,应有预制构件板块划分的立面分缝线、装饰缝和饰面做法以及竖向预制构件范围等。
2.0.3 建筑详图中,应表达预制构件与主体现浇构件之间、预制构件之间的水平和竖向构造关系,表达构件连接、预埋件、防水层、保温层等交接关系和构造做法,并应在图纸中用不同图例注明预制构件;预制楼梯详图应有预制楼梯、预制梁、平台板和防火隔墙板的连接封堵做法。
2.0.3 建筑外墙采用夹心保温复合墙体时,总平面图中应注明夹心保温墙体外叶板水平投影面积未计入建筑面积。3.结构专业
3.0.1 应有装配式结构专项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装配式结构类型及采用的预制构件类型;各单体的预制率指标;预制构件深化、生产、运输、堆放及安装要求;结构验收要求等。3.0.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绘制构件布置图及屋面结构布置图,具体要求如下:
1.应用不同图例绘出现浇或预制柱、现浇或预制承重墙(墙板)、后浇节点的位置和必要的定位尺寸,并注明其编号、楼面结构标高以及结构洞口的位置;
2.绘出现浇或预制梁、板位置及必要的定位尺寸,并注明其编号和楼面结构标高;
3.应给出预制构件编号与型号对应关系以及详图索引号; 4.应标明现浇梁、柱、墙配筋,并在平面图中标注预制构件的截面及配筋;
5.应标明楼板形式、厚度及配筋。标高或板厚变化处绘局部剖面,有预留孔、埋件、设备基础时应示出规格与位置,洞边加强措施;应在平面图中表示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及宽度;电梯间机房尚应表示吊钩平面位置与详图;
6.楼梯间可绘斜线注明编号与所在详图号;也可直接绘制预制楼梯平面布置并索引相关详图;
7.屋面结构平面布置图内容与楼层平面类同,当结构找坡时应标注屋面板的坡度、坡向、坡向起终点处的板面标高;当屋面上有预留洞或其他设施时应绘出其位置、尺寸与详图,女儿墙或女儿墙构造柱的位置、编号及详图;
8.当选用标准图中节点或另绘节点构造详图时.应在平面图中注明详图索引号。
3.0.3 应有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详图,并应绘出构件模板图和配筋图,构件简单时二者可合为一张图。详图绘制应符合下列
要求:
1.构件模板图应表示模板尺寸、轴线关系,预留洞和预埋件编号、位置、尺寸、必要的标高等;后张预应力构件尚需表示预留孔道的定位尺寸、张拉端、锚固端等;
2.构件配筋图,纵剖面应表示钢筋形式、箍筋直径与间距(配筋复杂时宜将非预应力筋分离绘出);横剖面应注明断面尺寸、钢筋规格、位置、数量等。
3.0.4 应有预制装配式结构的节点,梁、柱与墙体锚拉等详图,绘出平面、剖面,注明相互定位关系,构件代号、连接材料、附加钢筋(或埋件)的规格、型号、性能、数量,并说明连接方法以及施工安装、后浇混凝土的有关要求等。3.0.5 结构计算书应满足以下要求:
1.装配式结构的相关系数应按照规范要求调整,连接接缝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计算;无支撑叠合构件应进行两阶段验算。2.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墙体时,内外层板间连接件连接构造应符合其产品说明的要求,当采用没有定型的新型连接件时,应有结构计算书或结构试验验证。4.给排水专业 4.0.1 设计说明:
1.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项目应说明与之相关的设计内容和范围,如安装在预制构件中的设备、管道等的设计范围;
2.对预制构件图深化设计图纸的审核要求。4.0.2 需要说明的设计及施工要求:
1.描述给排水管道的敷设方式;管道、管件及附件等设置在预制构件或装饰墙面内的位置;
2.描述给排水管道、管件及附件在预制构件中预留孔洞、沟槽、预埋管线等的部位;当文字表述不清可以图表形式表示; 3.描述预留孔洞、沟槽做法要求、预埋套管及管道安装方式及预留孔洞、管槽等的尺寸;当文字表述不清可以图表形式表示;
4.描述管道穿过预制构件部位采取的防水、防火、隔声及保温措施;
5.与相关专业的技术接口要求。
4.0.3 给水排水平面图中,应标注预埋在预制构件中的管道的定位尺寸、管径、标高等;当平面图无法表示清楚时,应在系统图或轴侧图中予以补充。当管道在预制管槽中敷设时,应在轴测图中对该管段绘制管槽示意。
4.0.4必要时,应提供局部放大图、剖面图,表示预制构件中预留的孔洞、沟槽、预埋套管等的部位、尺寸、标高及定位尺寸等。较复杂处,应提供管道或设备的局部安装详图。5.暖通专业 5.0.1 设计说明
1.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项目应说明与之相关的— 5 —
设计内容和范围,如安装在预制构件中的设备、管道等的设计范围,2.对预制构件图深化设计图纸的审核要求。5.0.2 需要说明的设计及施工要求:
1.描述管道、管件及附件等设置在预制构件或装饰墙面内的位置;
2.描述管道、管件及附件在预制构件中预留孔洞、沟槽、预埋管线等的部位;当文字表述不清可以图表形式表示; 3.描述预留孔洞、沟槽做法要求、预埋套管及管道安装方式及预留孔洞、管槽等的尺寸;当文字表述不清可以图表形式表示;
4.描述管道穿过预制构件部位采取的防水、防火、隔声及保温等措施;
5.与相关专业的技术接口要求。
5.0.3 管道平面图中,应注明在预制构件,包含预制墙、梁、楼板上预留孔洞、沟槽、套管、百叶、预埋件等的定位尺寸、标高及大小。
5.0.4详图应包含预制墙、梁、楼板上预留孔洞、沟槽、预埋件、套管等的定位尺寸、标高及大小。6.电气专业 6.0.1 设计说明:
1.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项目应说明与之相关的— 6 —
设计内容和范围,如安装在预制构件中的设备、管道等的设计范围;
2.对预制构件图深化设计图纸的审核要求;
3.说明各建筑单体的结构形式及采用装配式的建筑分部情况;
4.采用装配式时本专业的设计依据及应遵守的法规与标准,及地方电气设计标准、规范、规程;
5.采用装配式建筑对施工工艺和精度的控制要求。6.0.2 需要说明的设计及施工要求:
1.描述管道、管件及附件等设置在预制构件或装饰墙面内的位置;
2.描述管道、管件及附件在预制构件中预留孔洞、沟槽、预埋管线等的部位;当文字表述不清可以图表形式表示; 3.描述预留孔洞、沟槽做法要求、预埋套管及管道安装方式及预留孔洞、管槽等的尺寸;当文字表述不清可以图表形式表示;
4.描述管道穿过预制构件部位采取的防水、防火、隔声及保温等措施;
5.与相关专业的技术接口要求。6.0.3 设计范围:
1.明确预制建筑电气设备的设计原则及依据。
2.对预埋在建筑预制墙及现浇墙内的电气预埋箱、盒、孔洞、沟槽及管线等要有精准定位。
3.预制构件上电气设备(箱体、插座、开关、管、线、盒等)的设置、选型要充分考虑施工的难易程度,避开钢筋及预埋件密集区域,预埋管线的布置要充分考虑对构件安全,构件运输,成品保护的影响,电气设备不应贴构件边沿或跨构件设置。— 8 —
2.建筑方案设计深度要求 篇二
早期, 基坑工程中的围护结构用的是木桩, 现在常用钢筋混凝土桩、地下连续墙、钢板桩以及通过地基处理方法采用水泥土挡墙、土钉墙等。钢筋混凝土桩设置方法有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沉管灌注桩和预制桩等。
1 基坑工程的内容
基坑开挖的施工工艺一般有两种:放坡开挖 (无支护开挖) 和在支护体系保护下开挖 (有支护开挖) 。前者既简单又经济, 在空旷地区或周围环境允许且能保证边坡稳定的情况下优先考虑。
但是在城市中心地带、建筑物密集地区, 往往不具备放坡开挖的条件。因为放坡开挖需要基坑平面以外有足够的空间供放坡之用。如在此空间内存在邻近建 (构) 筑物基础、地下管线、运输道路等, 都不允许放坡, 此时只能采用在支护结构保护下进行垂直开挖的施工方法。对支护结构的要求, 一方面是创造条件便于基坑土方的开挖, 但在建 (构) 筑物稠密地区更重要的是保护周围环境。采用支护结构开挖基坑, 基坑工程的费用提高, 一般情况下工期亦要延长。但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必须的, 因此对支护结构应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施工。
基坑土方的开挖是基坑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基坑土方如何组织开挖, 不但影响工期、造价, 而且还影响支护结构的安全和变形值, 直接影响环境的保护。为此, 对较大的基坑工程, 一定要编制较详细的土方工程的施工方案, 确定挖土机械、挖土的工况、挖土的顺序、土方外运等。
在软土地区地下水位往往较高, 采用的支护结构一般要求降水或挡水。在开挖基坑土方过程中坑外的地下水在支护结构阻挡下, 一般不会进入坑内。但基坑土方本身有较高的含水量, 在软土地区往往呈饱和状态。如土质含水量过高、土质松软, 挖土机械下坑挖土和浇筑围护墙的支撑时有一定困难。此外, 在围护墙的被动土压力区, 通过降低地下水位还可使土体产生固结, 有利于提高被动土压力, 减少支护结构的变形。所以在软土地区对深度较大的基坑, 在坑内都进行降低地下水位, 以便利基坑土放开挖和有利于保护环境。
支护结构的计算理论和计算手段, 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提高, 多利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机计算。但由于影响支护结构的因素众多, 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能、计算假定、土放开挖方式、降水质量、气候因素等都对其产生影响, 因此在内力和变形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往往存在一定差距。为有利于信息化施工, 在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 随时掌握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发展情况、地下水位的变化、基坑周围保护对象的变形情况, 对重要的基坑工程都要进行工程检测, 它亦成为基坑工程的内容之一。
为此, 基坑工程包括勘测;支护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基坑土方工程的开挖和运输;控制地下水位;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的工程监测和环境保护等。它涉及土力学、基础工程、结构力学、工程结构、施工技术、监测技术等科学, 因此, 基坑工程是涉及多学科的新兴科学, 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 发展迅速。
2 基坑工程的设计
2.1 基坑工程的设计内容
(1) 支护体系的方案比较和选型;
(2) 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变形验算;
(3) 基坑内外土体的稳定性验算;
(4) 围护墙的抗渗验算;
(5) 降水要求和降水方案;
(6) 确定挖土的工况以及挖土、运土的主要措施;
(7) 确定环境保护的要求及有关措施;
(8) 监测的内容。
2.2 进行基坑工程设计时, 应考虑的荷载
(1) 土压力、水压力;
(2) 地面超载;
(3) 影响范围内建 (构) 筑物产生的侧向荷载;
(4) 施工荷载及临近基础工程施工 (如打桩、基坑开挖、降水等) 的影响;
(5) 需要时, 宜结合工程经验考虑温度影响和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作用及挖土和支撑施工的时空效应。
3 基坑工程的施工
基坑工程是设计与施工、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一门科学。基坑工程的成败, 当然与计算理论有关, 但亦与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是否严格按计算采用的施工工况进行施工、施工质量的好坏等密不可分。
基坑工程施工, 是否严格遵照设计要求进行, 是很关键的问题。回顾过去基坑工程施工中产生事故, 除设计错误或考虑不周到者外, 绝大多数皆与此相关。
对水泥土围护结构, 施工过程中搅拌是否均匀, 搭接长度是够足够, 水泥掺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相邻桩的施工间歇时间是否超过规定, 土方开挖前的养护时间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土方开挖是否分层开挖等一系列问题, 皆影响水泥围护结构的强度、稳定和抗渗能力。该围护结构的成败,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质量。
板式支护体系由围护墙、围檩与支撑体系、防渗与止水结构等组成。围护墙结构常采用形式有桩排式围护墙和板式围护墙。对此类支护体系, 同样, 施工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如钢板桩的施工, 打桩的垂直度如何, 相互咬合是否严密, 支撑是否顶紧等, 都影响板桩墙的变型和抗渗能力。
如目前应用较多的钻孔灌注桩围护墙, 其桩位偏差和桩身垂直度偏差, 桩孔成孔的质量, 钢筋笼加工质量和下放位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防渗围幕水泥土搅拌桩的施工质量, 支撑和围檩的施工质量和形成时间等, 皆影响这种支护体系的强度、稳定、变形和抗渗能力。一旦某个环节的施工质量不能够保证, 土方开挖后会带来一些麻烦, 须及时补救, 严重者则会带来后果严重的事故。
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是一种整体性较强、受力性能和抗渗能力较好的围护结构。但如果接头处理不好, 墙身浇筑质量不保证, 混凝土强度等级达不到等, 亦会削弱其受力性能和抗渗能力, 给基坑工程带来不利影响。
为此, 基坑工程施工是基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有关施工规范、规程进行施工。
4 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案例研究
我国不同地区地层的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相差很大, 各地区在长期的基坑工程实践中, 结合各地区土层的具体情况, 形成了适合本地区的基坑降水方案及支护设计与基础设计方案, 下面以安徽为例, 作以简单介绍。
4.1 地层
安徽深基坑工程多集中在市区, 一般深基坑工程常遇到的地层如下。
(1) 填土层, 厚度1m~8m;
(2) 粉质粘土、粉质粘土或粉土互层, 层厚约5m~10m;
(3) 砂卵石层:
(4) 粘性土层。
从土层的分布来看, 东部一般以填土和粘性土为主, 西部以填土和砂卵石层为主, 中间夹有粘性土层。安徽地层条件较好, 有利于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
地下水主要有三层, 即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上层滞水埋藏于填土、粉土、粘质粉土层中, 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及东南部地区;潜水埋藏于砂卵石层中, 水位一般在地表以下15m左右;承压水亦埋藏于砂卵石层中, 水位埋深多在20m以下。
4.2 基坑支护形式
(1) 放坡开挖垂直放坡开挖深度一般可达5m~6m, 采用一定角度后, 基坑开挖深度可达15m左右。
(2) 悬臂桩坑深5 m~1 0 m的基坑, 常采用钻孔灌注悬臂桩, 有少数工程采用人开挖孔桩。坑深9m~1 2 m的基坑, 采用双排桩, 双排桩支护在安徽应用的不太普遍。
(3) 锚杆桩坑深10m~15m的基坑, 常采用一道锚杆;坑深1518m, 常采用两道锚杆:坑深大于18m的基坑, 采用多道锚杆。如安徽某大厦基坑深23.5m, 采用三道锚杆;安徽某市经贸委大楼坑深30m, 采用六道锚杆, 锚杆长度为15m~25m。
(4) 土钉墙近几年, 土钉墙支护在安徽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常用支护深度为5m~12m, 最深己达17m, 此种方案造价低、施工速度快, 为个应用单位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5) 地下连续墙具有护坡与防水两种功能, 在安徽约有10个工程采用这种支护方式。如中银大厦坑深24m, 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 是安徽地区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最深的基坑。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房建工程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为研究对象, 论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基坑工程的背景, 而后探讨了基坑工程及其设计的相关内容, 进而重点研究了基坑工程的施工要点, 最后笔者结合参与的项目给出了具体的实例, 全文既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的心得, 也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基坑工程,施工,设计,支护
参考文献
[1]贾广社, 孙继德, 秦立永.利用价值工程选择基坑围护方案和施工[J].科技资讯, 2003 (1) .
[2]庄心善, 朱瑞赓, 赵鑫.极限分析法确定基坑承载力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5 (4) .
[3]王福喜.轻型井点降水在南京地铁基坑基础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05 (5) .
[4]徐宜和.基坑工程技术现状分析[J].基坑工程, 2005 (6) .
[5]魏焕卫, 贾强, 孙剑平, 等.既有建筑物基础加固荷载计算方法[J].科技资讯, 2007 (1) .
[6]魏焕卫, 孙剑平, 贾强, 等.基于变形控制的某大型基坑设计和施工[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7 (1) .
[7]顾士坦.基坑水泥土桩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 .
[8]陈燕, 何夕平, 商林.劲性桩加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建筑, 2009 (3) .
[9]徐浩亮, 王鉴, 吴竞, 等.被动土压力在位移效应下的基坑分析计算与改进[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 .
3.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篇三
关键词:房屋建筑 结构 抗震设计
前言
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取决于抗震结构的设计,这就对对抗震结构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单位需要不断分析预见地震灾害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有效规避这些问题、不断优化抗震结构、尽量减小地震造成的建筑损失。
一、建筑场地的要求
地震的破坏主要是二次破坏。就是在地震后,建筑物的损坏对人类带来的伤害。地震中,由于地质的变化,使地质结构发生变化,破坏了建筑的地基结构。所以对于房屋建筑结构抗震的设计要求中,需要对场地进行认真选择。首先,尽量避开不利于抗震的地区。在地质比较松软,容易发生变化,河岸边、山旁和地势不平的地段尽量不要进行建筑工作,否则一旦发生地震,将会带来严重的破坏,甚至导致建筑物倒塌。如果非要在以上地段进行建筑,则需要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其次,选择合理的地理条件。在开阔的、地质稳定的地区进行建筑。最后。要避开危险环境,在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段严禁建筑。建筑的场地是影响建筑所受地震危害的主要原因。根据科学家调查表示,土质越坚硬,建筑物越结实,所受地震危害越小,相反,地质松软的地区,一旦发生地震,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地基和基础的要求
大量实践表面,同一个建筑,不能够建立在不同土质的地基上。在建筑过程中,只能采取同一种建筑方式,即相同的地基。房屋建筑对于地基的埋置也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埋置的过浅,将会给建筑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建筑物的嵌固作用减小,在地震过程中不能发挥地基的作用,从而造成振幅增大,增加了地震带来的危害。所以,对于地基的埋置,要按照深埋理念,尽量加深地基,并做好基槽的回填和夯实工作,提高地基的稳定性。房屋建筑主要是由基础和上部建筑构成的。为了加强两部分建筑之间的整体性,基础在室外的地坪下不宜做内外交圈的基础圈梁。同时为了使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牢固,就要把上部结构的构造柱钢筋插入到基础的圈梁中。当地基的土质刚度不强时,还应该在基底的底部布置圈梁。
三、构建抗震的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是建筑抗震设计的基础支持,是建筑工程抗震能力的保障,能够均衡分配单元受力。第一航侧力构件,剪力墙是抗侧力的一部分,不断优化剪力墙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抗震能力。施工企业需在建筑周边地区规划剪力墙的位置,一般设计在承载力比较大的地方,利用剪力墙提高建筑的承载力保持高强度的稳定性,避免受到地震影响。建筑工程的建设并不是完全处于水平状态,实际仍旧存在凹凸部分,此类部分较容易受到地震影响。因为其在内力分配上缺乏稳定性,施工企业可以利用剪力墙,充当抗震部分将剪力墙设计成不同类型,弥补建筑工程抗震结构的缺陷。剪力墙发挥抗侧力时还需考量整体建筑的高度,防止侧力过大,干扰抗震设计。第二,注重结构体系的整体性。抗震体系的整体性能越高表示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越强,因此,施工企业需对建筑工程的重点部分进行抗震整体性设计,楼盖是抗震体系设计的中心,影响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楼盖在抗震体系中,具有水平作用力,能够平衡分配垂直方向的抗侧力。稳定建筑工程的单元结构,保障单元结构在抗震过程中发挥防震能力。施工企业设计建筑楼盖时,需充分考虑抗震结构的体系设计融合两项内容使其符合建筑抗震的基本条件。
四、抗震布局设计
施工企业在建筑施工前期,提出抗震布局设计,合理分配体形、结构达到建筑工程的抗震标准。建筑工程不良的抗震布局引发地震对建筑连锁损害的机率比较大。加果抗震布局无法提供抗震条件,即使轻微的地震晃动也会干扰建筑工程的安全与稳定。抗震布局内杜绝出现不规则设计,全部采用对称的设计方式,平衡抗震布局的受力分配。如此才可保障抗震布局处于强度稳固的状态。抗震布局对构件设置有明确的规定,包括材料强度。所以施工企业还需深入考察建筑工程的各项楼层。优化抗震薄弱地带,采用最有效的布局方式,提高自身抗震的能力。
五、建筑抗震结构的高度设计
建筑高度是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规范的抗震结构设计能够为建筑稳定提供保障。高度设计必须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由专业人员进行设计,部分建筑工程并没有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设计建筑高度,基本超过限制高度,不利于建筑工程的抗震安全性。所以针对建筑抗震的高度设计提出两点设计建议。第一,高度数据的确定必须以抗震试验为主,赴绝自主设计高度;第二,利用振动模型得出最准确的需求数据,模拟地震力度提升抗震设计高度的准确性。
六、抗震材料的选择
建筑单位为提高抗震能力,必须注重抗震材料的选择,确保结构稳定。我国抗震结构设计,基本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实际钢筋混凝土存在缺陷,无法达到高效的抗震能力。我国应积极吸取国外的防震建设的经验,采用刚性抗震材料。刚性抗震材料的韧性、延性等优势明显,与刚性材料相比,钢筋混凝土结构自身的重量较大。本身会对建筑造成一定的压力,降低抗震效果而刚性材料属于轻质类型,虽没有高重量。但是可以发挥较强抗震能力,提高抗震结构设计的各项指标。例如:某建筑采用刚性抗震材料,与同规模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材料相比存在优势,该建筑利用刚性材料构成抗震结构,实际自重减少40%,如果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建筑工程的防震设计,还需考虑柱体截面与使用面积的关系,但是利用刚性材料则可直接根据抗震结构设计进行施工,基于刚性材料,该建筑节约15%的成本,如期完成工程建设,没有出现延期现象。该建筑利用振动试验检测刚性材料。其在抗震方面显示出优质的延性,达到该建筑工程的抗震标准。
七、抗震防线的设计
抗震防线的优化设计,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属于抗震结构设计的一部分。施工企业设计抗震结构时,深度规划抗震防线,利用抗震防线,为抗震结构提供后补支撑。以某城市建筑为例。分析其对抗震防线的设计,该地区建筑抗震级别保持在7级以上。针对地震多发地带控制在9级水平,所以当地相关建设单位非常注重抗震防线的建设。例如:某省建筑已经完成抗震施工图的结构设计,但是还未通过审查。所以该建筑需按抗震新标准执行,该建筑充分利用抗震防线结构,体现抗震部分的协同工作,有效分担地震能量,该建筑分为三道抗震防线。第一是填充墙;第二是框架;第三为剪力墙结构。根据建筑工程的规模,规划抗震防线的数量通过剪力墙为建筑抗震结构提供足够的承载力。基本可以达到抗震结构的一半,配合框架构造,分配地震冲击波保护建筑工程。该建筑剪力墙的不同框架位置都具备承接能力。在填充墙的参与下确保抗了震防线设计的优质性。
结束语
总之,抗震技术属于房屋建筑设计当中的一项主要技术,抗震设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因此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需根据抗震设计的相关要求,对房屋建筑进行合理设计,满足房屋抗震设计的相关要求。尽可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于房屋建筑的損害。
参考文献
[1] 孙国伟. 浅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 科技风. 2011(04)
[2] 张映超. 浅谈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J]. 科技风. 2011(13)
[3] 杨超.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的方法与加固设计[J]. 江西建材. 2011(04)
4.建筑方案设计深度要求 篇四
第一章 总 则
1.1 为加强对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规范文物保护工程申报文件的深度,保证勘察设计质量,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法规编制。
1.3 根据文物保护工程专业特征,将保护工程分为建筑类、遗址类、石窟寺及石刻类、安全防护类等工程。
1.4 文物保护工程涉及本规定不能涵盖的专业内容时,编制深度应符合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编制原则和基本形式应参照本规定的要求。
1.5 文物保护工程设计一般分为现状勘察及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大型和重要工程增加用于立项申请的概念性方案设计,说明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小型简单工程在完成现状勘察文件的基础上可以直接进入施工图设计。
1.6 文物保护工程中涉及锚固、灌浆、防风化、防渗排水、防洪、油饰彩画、壁画塑像等专项设计时,应符合第七章的相关提示与要求。
第二章 一般要求
2.1 勘察
2.1.1 现状勘察的目的是探查和评估文物保存状态、破坏因素、破坏程度和产生原因,为工程设计提供基础资料和必要的技术参数。
2.1.2 勘察主要包括:对文物的形制与结构、环境影响、保存状态以及具体的损伤、病害进行的测绘、探查、检测、调查研究并提出勘察结论等内容。
a 测绘,测量并记录文物现存状态、结构、病害及分布区的地形、地貌。b 探查,查明文物损伤及病害的类型、程度及原因。c 检测,对病害成因和文物的安全性进行测试检查,包括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检测、建筑材料分析试验、环境检测等;检测要符合相关专业的现行国家标准。
d 调查研究,收集文物历史资料、考古资料和历次维修资料,了解文物的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判别文物年代等。
e 勘察结论,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文物形制、年代、价值、环境和病害原因进行分析评估,提出文物保存现状的结论性意见和保护建议。
2.2 设计
2.2.1 方案设计依据现状勘察结果编制。2.2.2 方案设计应达到下列要求: a 说明保护的必要性。
b 保证技术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c 确定工程项目、工程规模,工程量估算和工程造价估算。d 指导施工图设计。
2.2.3 施工图设计,根据已批准的方案设计文件和批准文件中的修正意见编制。
2.2.4 施工图设计应达到下列要求:
a 对工程规模、工程部位、工程范围进行控制。b 指导施工,实施对病害的具体技术性措施。
c 能据以编制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工程预算并核算各项经济指标的准确性。
d 满足设备材料采购、基本构件制作及施工组织方案编制的需要。2.3 文件编制
2.3.1 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文件可分为勘察设计文件和施工图设计文件。2.3.2 勘察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
a 封面:写明方案名称、设计阶段、设计单位、编制时间。
2.3.9 设计文件篇幅较多时,可以按序分册装订。
第三章 建筑类保护工程设计文件
3.1 适用范围
3.1.1 本章规定适用于古代、近现代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建筑类文物(以下称为文物建筑)的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迁移工程和原址复建工程。
3.1.2 保养维护工程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
3.1.3 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必要的管理服务设施建设、文物库房设施建设、保护性设施建设等类工程的方案设计文件编制可参照本章规定。
3.1.4 本章规定不包括建筑内的壁画、泥塑等附属文物的保护工程。3.2 现状勘察
3.2.1 现状勘察文件包括现状勘察报告、现状实测图纸和现状照片。3.2.2 现状勘察报告
a 建筑历史沿革,主要反映现存建(构)筑物和附属物的始建和存续历史、使用功能的演变等方面的情况。根据需要可附必要的考古调查资料。
b 历次维修情况。说明历史上历次维修时间和内容,重点说明近期维修的工程性质、范围、经费等情况。
c 文物价值评估,主要说明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批准公布年代,分别明确文物建筑总体以及维修单体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
d 现状描述,明确项目范围,表述建(构)筑物的形制、年代特征和保存现状,表述病害损伤部位和隐患现象、程度以及历史变更状况,表述环境对文物本体的影响,并列出勘察记录统计表。
e 损伤和病害的成因分析和安全评估结论,主要说明勘察和调查研究的基本成果,结论要科学、准确、简洁。必要时须附有工程地质、岩土、建筑结构安全检测等有关专业的评估或鉴定报告。
3.2.3 现状实测图纸
e 立面图
(1)建(构)筑物的立面形制特征。原则上应绘出各方向的立面;对于平面对称、形制相同的立面,可以省略。
(2)立面左右有紧密相连的相邻建(构)筑物时,应将相连部分局部绘出。(3)立面图应标出两端轴线和编号、标注台阶、檐口、屋脊等处标高,标注必要的竖向尺寸。
(4)表达所有墙面、门窗、梁枋构件等图面可见部分的病害损伤现象和范围、程度。
(5)比例一般为1﹕50~1﹕100。f 剖面图
(1)按层高层数、内外空间形态构造特征绘制;如一个剖面不能表达清楚时,应选取多个剖视位置绘制剖面图。
(2)剖面两端应标出相应轴线和编号。
(3)单层建(构)筑物标明室内外地面、台基、檐口、屋顶或全标高,多层建筑分层标注标高。
(4)剖面上必要的各种尺寸和构件断面尺寸、构造尺寸均应标示。(5)剖面图重点反映屋面、屋顶、楼层、梁架结构、柱及其它竖向承载结构的损伤、病害现象或完好程度。残损的部构件位置、范围、程度。
(6)在剖面图中表达有困难的,或重要的残损、病害现象,应索引至详图中表达。
(7)比例一般为1﹕50~1﹕100。g 结构平面图
(1)反映结构的平面关系,结构平面图可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按镜面反射法、俯视法绘制。
(2)标注水平构件的残损、病害现象及程度、范围。(3)比例一般为1﹕50~1﹕100。
a 总平面图
(1)表达工程完成后的建(构)筑物平面关系和竖向关系,反映地形标高及相应范围内的树木、水体、其它重要地物和其它文物遗存,标示工程对象、工程范围和室外工程的材料、做法,标注或编号列表注明建(构)筑物名称。(2)表达场地措施、竖向设计,包括防洪、场地排水、环境整治、场地防护、土方工程等,标注相关主要尺寸、标高,标注工程对象和周边建(构)筑物的平面尺寸。
(3)指北针或风玫瑰图。
(4)比例一般为 1:500~1:2000。b平面图
(1)主要表述的内容为:台基、地面、柱、墙、柱础、门窗等平面图中所能反映、涵盖的工程内容、材料做法。
(2)反映工程实施后的平面形态、尺寸,当各面有紧密连接的相邻建(构)筑物时,应将相联部分局部绘出。以图形、图例或文字形式在图面上表述针对损伤和病害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反映原有柱、墙等竖向承载结构的平面布置、围护结构的平面布置和工程设计中拟添加的竖向承载加固的构部件的布置。(3)标注必要的室内外标高。首层平面绘制指北针。(4)比例一般为1﹕50~1﹕200。c 立面图
(1)表达工程实施之后的立面形态。原则上应绘出各方向的立面;对完全相同且无设计内容的立面可以省略。当建筑物立面上有相邻建筑时需表明两者之间的立面关系。
(2)立面图要标注两端轴线、重要标高和尺寸。柱身、墙身和其它砌体外墙面上采取的工程措施和材料做法,标注门、窗、屋盖、梁枋和其它在立面上有所反映的构部件的工程措施和材料做法,工程内容要尽可能量化。
(3)比例一般为1﹕50~1﹕200。
f 因工程场地条件而发生的其它规定之内的工程费用标准。g 管理单位或业主提供的有关工程造价的其它资料。3.4.3 概算书编排内容
a 封面(或扉页)。写明工程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应有编制人、审核人签字并加盖编制人员资质证章和法人公章。
b 概算编制说明书。内容应包括:工程概述,说明工程的规模和性质;编制依据,主要说明所选用的定额、指标和其它标准;编制方法和其它必要的情况说明。
c 概算汇总表。由明细表子目汇总、合成。依次列出直接费、间接费和取费费率、其它费用、合计和总计费用。
d 概算明细表。依序套用定额子目、编号;无定额及其它标准作为依据的子目,要特别标注清楚。
3.5 施工图设计
3.5.1 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施工图设计说明和施工图图纸。
3.5.2 设计说明包括工程概述、技术要求和工程做法说明等几部分内容,其它有关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或结构、材料检测评估报告应作为附件,编入设计说明文件。
3.5.3 工程概述
a 设计依据。批准的方案设计和批准文件内容。
b 工程性质。明确工程的基本属性,即保养维护工程、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迁移工程、原址复建工程等。
c 工程规模和设计范围。主要表述工程所涉及的范围和子项工程组成情况。3.5.4 技术要求和工程做法
着重表述技术措施、材料要求、工艺操作标准及特殊处理手段等方面的内容。一般应按施工工种逐一进行说明。工程中所涉及的新材料、新技术的有关资料或施工要求,应做专项说明。
0应包括各方向立面,如形式重复,而且不需标注工程做法时,允许选择有代表性的立面图。立面图上应详细标注工程部位,标注必要的标高和竖向尺寸。
(2)立面左右有相邻建(构)筑物相接时,必须绘出相接物的局部。(3)立面图应标画两端轴线,并标注编号。立面有转折,而用展开立面形式表达时,转折处的轴线必须标明。建筑室外地平、台阶、柱高、檐口、屋脊等部位标高,竖向台基、窗板、坐凳、窗上口、门上口或门洞上口、脊高或顶点等分段尺寸和总尺寸均应标注,各道尺寸线之间关系必须明确。
(4)用图形、图例、简注等形式表述能够在立面上反映的工程措施、材料做法,明确限定实施部位。重点表达墙面、门窗、室外台阶、屋檐、山花、屋盖、可见的梁枋、屋面形式和做法等所有立面上可见内容,(5)比例一般为1﹕50~1﹕100。d 剖面图
(1)表述地面、竖向的结构支承体,水平的梁枋和梁架、屋盖等部分的形态、构造关系、工程措施和材料做法方面的设计内容。应选择最能够完整反映建(构)筑物形态或空间特征、结构特征和工程意图的剖切位置绘制。如某单一剖面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选择多个不同的剖切位置绘制剖面图。
(2)剖面两端标画轴线,并注明编号。标注竖向、横向的分段尺寸、定形定位尺寸、总尺寸以及构件断面尺寸、构造尺寸。单层的建(构)筑物应标注室内外地面、台基、柱高、檐口、屋顶顶点的标高,多层建(构)筑物还应标注分层标高。
(3)用图形、图例、简要文字详尽表述设计的技术措施、工程材料做法。重点表述部位为屋面构造、梁架结构、楼层结构、地面铺装铺墁的层次做法、可见的柱和其它承载结构等方面内容。实施范围有清楚界定。
(4)剖面有所反映,但须与其它图纸共同阅读才能反映的内容,除在本图标注外,还必须转引至相关图纸。对于剖面图不能详尽表述的内容,应绘出索引,引至相应的局部放大剖面和详图中表达。
2c 采用预算定额法编制预算时,必须选择适用定额。某部分项目确实缺乏适用定额时,允许以市场价格为依据编制补充定额,并附综合单价的组价明细与依据。
3.6.2 预算编制依据 a 施工图设计技术文件。
b 国家和工程所在地政府有关工程造价管理的法规、政策。
c 工程所在地(或全国通用的)主管部门的现行的、适用的工程预算定额和有关的专业安装工程预算定额、材料与构配件预算价格、工程费用定额及有关取费规定和相应的价格调整文件。
d 现行的其它费用定额、指标和价格。
e 因工程场地条件而发生的其它规定之内的工程费用标准。
f 采用实物法编制预算书时,工程直接费以市场价为依据,取费标准仍应执行国家和工程所在地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3.6.3 预算书编排内容
a 封面(或扉页)。标写项目或工程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应有编制人、审核人签字,并加盖编制人员资质证照和编制单位法人公章。
b 预算编制说明书。其内容应包括:工程概述,说明工程的性质和规模;编制依据,对所选用的定额、指标、相关标准和文件规定进行清楚的说明;编制方法和其它必要的情况说明。
c 预算汇总表。由明细表子目汇总、合成。依次列直接费、间接费和取费费率、其它费用、合计费用。
d 预算明细表。套用定额子目要准确并编号清楚;无定额和其它标准作为依据的子目,要标注清楚。
4a 考古资料调查和研究。收集考古资料,查明与遗址保护工程相关的地下遗存规模、范围边界、主要构成特点和考古学价值评估,为保护工程提供设计依据。
b 遗址材料分析。对遗址的各种材料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定性、定量分析,为加固和修补工程提供材料学依据。
c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查明遗址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承载力、地下水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相关因素,为加固和支护遗址本体的工程设计提供相关的技术参数,对遗址的破坏程度和发展趋势做出定量评价,为保护工程设计提供基础依据。
4.2.4 遗址因条件所限暂时无法调查清楚的,应特殊说明。4.2.5 现状实测图纸 a 区位图
标注文物所在的区域位置,比例一般为1﹕10000~1﹕50000。b 保护范围总图
反映遗址区文物分布、保护范围周边环境与文物本体的关系,各遗存范围和遗存性质、遗存规模等。
标注遗址、遗存分布边界尺寸、指北针或风玫瑰图。比例一般为1﹕200~1﹕10000。c 现状总平面图
(1)标明遗址的平面和竖向关系,地形标高,其他相关遗存、植被、水体和重要地物的位置。
(2)标明工程对象的范围。
(3)标明或编号注明遗址、遗存的名称。(4)标示遗址、遗存的轮廓边界及高程变化。
(5)标明方向和比例。比例一般为 1:500~1:5000。d 工程对象实测图
6构材料时,应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和材料检测报告及质量标准说明。如需要应用锚固工程、灌浆工程、防渗排水工程、防风化、壁画保护等措施,应进行专项设计,具体要求见附件。
g 说明与保护措施有关系的地理环境、气象特征、场地条件等。4.3.3 设计图纸 a 总平面图
(1)标示工程对象、工程范围;标注或编号列表注明遗址的文物遗存名称。(2)标示工程措施的布局、内容以及道路、环境整治内容、防洪、防护设施等,标注相关主要尺寸、标高。
(3)指北针或风玫瑰图。
(4)比例一般为 1:500~1:5000。b 工程措施图
(1)表达技术措施所必要的单体或局部平、立、剖面图,标注工程措施、内容、材料和工艺,标注相关外包尺寸、详细尺寸、标高、剖切位置、详图索引关系、图例等,说明措施内容和范围。
(2)比例一般为 1:50~1:200。
(3)如有必要增加工程措施结构及节点详图。
c 其它相关专业,如建筑、给水排水、电、消防、安防、环保、绿化等设计图纸,按各专业相关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执行。
d 对遗址影响较大的保护构筑物应有景观分析或景观效果图。e 场地环境设计图。4.4 工程概算 4.4.1 基本要求
a 工程概算,以相应的设计文件为基准进行编制。概算所列项目、数量应与方案设计文件相符,二者不能脱节。
b 工程概算依据应选择科学、适用的定额;当无定额依据时,允许以市场
84.5.3 工程概述
a 设计依据。批准的方案设计和批准文件。
b 工程性质。明确工程的基本类型,即保养维护工程、抢险加固工程、修缮工程、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等。
c 工程规模和设计范围。主要表述工程所涉及的范围和子项工程组成情况。4.5.4 技术要求和工程做法
着重表述技术措施、材料要求、工艺操作标准及特殊处理手段、施工时对场地文物遗迹的保护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工程中所涉及的新材料、新技术的有关资料或施工要求应做专项说明。
4.5.5 使用的特殊材料(指非传统工艺材料),应提供实验室试验数据和现场试验报告。
4.5.6 施工图图纸 a 总平面图
标明场地措施、竖向设计,包括:防洪、场地排水、环境整治、场地防护、土方工程等,标注相关主要尺寸、标高、方向。
比例一般为 1:200~1:5000。b 遗址区内施工场地控制图
施工辅助区应尽量在遗址区以外。如不能避开,应根据遗址的分布,标明施工过程中保护措施和加工、生活区的控制要求。
比例一般为1:200~1:2000。c 各相关专业平、立、剖面图
按专业技术标准表达保护技术措施。需解体维修和塌落归安的构件,应通过测绘图(或影像图)绘制遗存构件现状编号图和维修、归安构件编号图,标注相关外包尺寸、详细尺寸、标高、剖切位置、详图索引关系等。
图纸比例:1:50~1:100。d 重要构造做法的节点大样图
0c 预算汇总表。由明细表子目汇总、合成。依次列直接费、间接费和取费费率、其它费用、合计费用。
d 预算明细表。套用定额子目要准确并编号清楚;无定额和其它标准作为依据的子目,要标注清楚。
第五章 石窟寺及石刻类保护工程设计文件
5.1 适用范围
5.1.1 本章规定适用于石窟寺及石刻本体及其载体的维修加固工程和抢救工程;石窟、石刻附属的古代栈道、窟檐、排水设施等;石雕、碑刻的防风化保护工程;窟檐、栈道、保护棚、围墙、护栏等附加构筑物;防治危及文物安全的水害、地震、滑坡、崩塌、风沙等灾害治理工程。
5.1.2 本章规定不包括石窟内壁画、泥塑等附属文物的保护工程。5.2 现状勘察
5.2.1 现状勘察文件包括现状勘察报告、现状实测图和现状照片。5.2.2 现状勘察报告
a 历史沿革。主要反映现存石窟、石刻以及附属物的始建和存续历史、使用功能的演变等方面的情况。
b 历次维修情况。说明历史上历次维修时间和内容,重点说明近期维修的工程性质、范围、经费等情况。
c 文物价值评估。主要说明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批准公布年代;分别说明文物遗存整体以及保护对象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
d 现状描述。明确工程范围,说明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岩性、石窟的分布,表述文物遗存的形制、年代特征和保存现状,表述病害损伤部位和隐患现象、程度以及历史变更状况,评价不良地质现象、人类工程活动及环境对文物本体的影响。
e 损伤和病害的成因分析和安全评估结论。主要说明勘察和调查研究的基
2b 保护范围总图
反映文物分布、保护范围周边环境与文物本体的关系,明确载体范围。标注文物分布边界尺寸、指北针或风玫瑰图。比例一般为1﹕200~1﹕10000。c 区域总平面图
根据保护工程性质和规模的要求进行绘制:洞窟及造像龛的宽度和深度,在地形图上大于5毫米的应按实际标明,小于5毫米的可用符号表示其中心位置;排水防渗工程应标明微地形、地面及地下排水沟、水系及其附属物;稳定性加固工程应标明危岩、陡坎、斜坡、人工砌筑物等。
比例一般为1:200~1:2000。d 总平面图
(1)表达文物的平面和竖向关系,地形标高,其他相关遗存、植被、水体和重要地物的位置。
(2)表达工程对象的范围。(3)标明或编号注明文物的名称。(4)标示岩体的高程变化。
(5)标示地形和地物的关系,标明测绘基准点并附图例;标示各文物遗存的轮廓边界、底部标高和顶部标高。
(6)标明方向和比例。比例一般为1:500~1:2000。e 总立面图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适宜的制图投影面,一般应选择垂直面为投影面。其测量坐标系统要与国家地形测量坐标系统一。
比例一般为1:50~1:500。f 石窟测绘图
包括单体洞窟(包括大型造像)的平面、立面、剖面测绘,表述残损状况。横、纵断面位置的选取应最大程度地表现主造像及主要龛的形态特点,对于大型
4观效果。同一工程包含不同性质的子项工程时,要逐一说明。
d 工程范围和规模。工程规模应量化。
e 保护措施。针对病害采取的修缮防治措施,材料、做法的技术要求,必要时可作多种措施的方案比较,并提出推荐方案。采用新材料或涉及建筑安全的结构材料时,应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和材料的检测报告及质量标准说明。如需要应用锚固工程、灌浆工程、防渗排水工程、防风化保护等措施,应进行专项设计,具体要求见附件。
f 说明与保护措施有关系的地理环境、气象特征、场地条件等。g 被确定使用的特殊材料(如化学灌浆材料、表面防风化材料)应提供实验室试验数据、应用实例和现场试验报告。
5.3.3 设计图纸 a 总平面图
(1)标示工程对象、工程范围;标注或编号列表注明文物名称。(2)标示工程措施的内容、布局以及道路、防洪、场地排水、环境整治、防护设施等相关内容,标注相关主要尺寸、标高。
(3)指北针或风玫瑰图。
(4)比例一般为 1:500~1:2000。b 工程措施图
表达保护措施所必要的平、立、剖面图(包括必要的分区平面图、立面图和若干纵横剖面图),标注工程措施、内容、材料和工艺,标注相关尺寸、标高、剖面位置、详图索引关系等。
比例一般为 1:50~1:200。
如有必要增加工程措施结构及节点详图。
c 其它相关专业,如建筑、水文、地质等设计图纸,按各专业相关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执行。
d 对文物影响较大的保护构筑物应有景观分析或景观效果图。
第六章 安全防护类保护工程设计文件
6.1 适用范围
6.1.1 本章规定适用于各类文物的安防、消防、防雷等专项工程勘察设计文件。
6.1.2 本规定对文物建筑的安全防护设计具有通用性。对于具体的工程项目设计,执行本规定时可根据项目内容和设计范围对条文进行合理的取舍。
6.2 一般要求
6.2.1 安防、消防、防雷工程勘察设计要单独编制文件,不能混编。6.2.2 设计内容要表述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技术措施的合理性、科学性、可靠性,根据设计文件,可宏观判定工程实施对文物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设计文件能满足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相应的经济文件等内容的需要。
6.2.3 设计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格报审文件、勘察设计文件、委托中规定的其它文件(人员培训规则,售后服务承诺,工程验收细则、设备设施介绍等)。
6.3 资格报审
6.3.1 资格报审文件包括立项批准文件、设计任务书、设计单位资质证明。6.3.2 设计任务书由甲方提出的设计内容和要求,并加盖公章。6.3.3 设计单位资质证明包括专项工程勘察设计资质证书(复印件并加盖公章)、设计单位简介和主要业绩。
6.4 现状勘查
6.4.1 现状勘察文件包括勘察报告和现状照片。6.4.2 勘察报告
a 文物概况。包括文物的历史沿革及结构法式特征的要点说明,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文物价值综述,安全防范风险等级或消防、防雷建筑分类。
b 项目所在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气象特征、场地条件等,与工程有直接关系的灾害性事件的影响程度,以及其它的自然破坏因素。
8a 被盗风险评估,确定安全防范等级,重点防护部位和目标。b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原理和系统性能指标。c 入侵报警系统设计。d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设计。e 出入口控制系统设计。f 声音复核装置(系统)设计。g 电子巡查系统设计。h 防爆安检系统设计。
I 安全管理系统与监控中心设计。j 工程检测细则。k 工程验收细则。
l 人员培训与日常管理要求。6.5.4 消防设计内容要点
a 火灾风险评估,确定建筑防火等级。b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c 消防给水系统设计。d 其他灭火设施设计。e 消防配电系统设计。f 工程检测细则。g 工程验收细则。
h 人员培训与日常管理要求。6.5.5 防雷设计内容要点
a 雷灾历史原因分析和风险评估。
b 确定防雷等级、类别,直击雷防护范围和雷击电磁脉冲保护对象。c 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在符合防雷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各种管线敷设和设备安装,尤其是独立式避雷塔布置,要分析说明对文物本体和文物外观风貌的影
0比例一般为1:5 ~1:20。d 附属建(构)筑物设计方案图
设计图纸应包括单体平面图、立面图,反映附属建(构)筑物在总平面图中的位置图,并画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界限,体量较大的应增加视线影响分析图和效果图。
6.6 工程概算 6.6.1 基本要求
a 工程概算,应以相应的设计文件为基准进行编制。概算所列项目、数量应与方案设计文件相符。
b 预算可以采用定额法编制,也可以采用清单法编制。允许以市场价格为依据进行编制。取费标准执行国家和工程所在地的相关规定。
6.6.2 编制依据
a 所有设计技术文件。包括:现状勘察文件、设计说明书、方案设计图纸。b 国家和工程所在地政府有关工程造价管理的法规、政策。
c 工程所在地(或全国通用的)现行适用的消防工程和安装工程的定额标准。
d 类似或可比工程的造价构成或技术经济指标。e 现行的有关材料运杂费率。
f 因工程场地条件发生的其它规定之内的工程费用标准。g 管理单位或业主提供的有关工程造价的其它资料。6.6.3 概算书编排内容
a 封面(或扉页)。写明工程名称、编制单位(公章)、编制日期,应有编制人、审核人和法人签字。
b 概算编制说明书。内容应包括:工程概述,工程的规模和性质;编制依据,所选用的定额、指标和其它标准;编制方法和其它必要的情况说明。
c 概算汇总表。由明细表子目汇总、合成。依次列出直接费、间接费和取
2评估。
图纸应反映改造前后平、立、剖面图对比,施工中保护文物的措施。7.4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工程设计 首先应说明保护范围的界限和保护规定。从文物保护角度出发说明建设的必要性。
评估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选址、造型、色彩和体量等方面对于文物本体的干扰和景观的影响;拟添加设施对于文物本体安全的影响程度。
图纸应反映总体平面位置、保护范围、建筑的平立面及对环境影响分析图等。7.5 锚固工程设计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找出不稳定岩体的形状,位置及大小。
按岩性类别用工程类比法或经验公式确定锚杆类型和参数;或查阅有关岩体工程中的锚固设计规范。
通过勘察单位提供的现场锚杆抗拉试验确定锚杆的锚固力以及作用范围。在上述试验基础上,设计锚杆长度、方向、间距、直径等参数,并应匹配适当,保证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应根据不同岩土特性、场地地震烈度等变化,锚固后岩体稳定性安全系数(Ks)最高不能超过2.5。锚杆布置在文物附近的,应充分保证文物安全,并防止锚杆锈蚀造成工程隐患。
7.6 灌浆工程设计
化学灌浆粘结方法主要用于石窟摩崖的岩体裂隙、洞窟危岩、崩塌的加固保护。它能提高其整体性强度和抗变形的能力,并可收到不改变文物原貌的效果。经常可与锚固工程结合使用。材料的选择,操作工艺,都应经过实验、研究和检测、通过鉴定后才能使用。
灌浆材料的选择原则是:材料具有耐久性和稳定性,对岩体裂缝的粘结力接近或略大于文物及其载体的力学强度,可灌性好,室温下能固化,施工方便,对材料的色泽和毒性也应重视。
4资金预算和日程安排。
7.8 防渗排水工程设计
内容包括:窟顶修筑防渗排水工程;窟前地面排水工程;降低地下水位;治理窟内渗水及窟内排除潮湿结露等。
在勘察报告基础上明确:地层构造与渗水的关系,降雨量及汇水面积,地表水流向,地表水、地下水、泉水、凝结水对石质文物的影响,裂隙走向的范围与渗入窟内的通道,洞内温湿度的年月日变化规律与外界气象要素的联系。
防渗水工程设计中,应对防渗铺盖材料的名称、性能、施工方法详细说明;排水沟设计时应有可排水量的计算;在洞窟后部或下部开凿截水廊道时,对隧洞位置及断面尺寸设计要进行围岩应力场分析,证明对洞窟的稳定没有影响;岩溶地区治水要在搞清溶蚀裂隙、落水洞与渗水关系基础上进行设计;对窟内凝结水的防治设计时要有至少一年的温湿度观察资料,并阐明凝结水及气流变化规律。
7.9 防洪工程设计
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洪水防护工程,是专业性较强的工程项目。设计单位应具有水利工程专业的设计资质证书。根据工程大小和难易程度,可聘用不同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
委托单位应向设计单位提交设计任务书,内容包括:要求防洪工程所保护的范围;设计防洪标准(多少年一遇的洪水);工程中对文物保护的要求;工程竣工后对文物环境的影响程度与后果评价等。
设计单位须提交的成果有:工程勘察报告、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及计算书等。内容包括流域概况,气象、水文测验和资料情况,径流、洪水资料分析,文物保护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地层、岩性、构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等),工程中对文物的保护措施等。图纸应包括工程布置总平面图,坝、堤剖面结构图,文物保护措施设计图等,以及有关表格、曲线、计算书等。
防洪工程设计的外观效果,应尽量与原有环境协调一致。7.10 防护棚罩设计
6探查壁画、塑像所依附的墙体、构筑物、岩体的稳定性和损坏、病害情况,具体说明其变形、沉降、渗漏对壁画、塑像的影响。
壁画、塑像的保护要与所在文物建筑、石窟等文物本体保护统筹考虑,科学安排保护工作程序,通过文物载体的保护,解决漏雨、渗水、稳定等问题。
多种病害共存时,要分清影响程度,提出工序安排,综合治理。塑像的油饰、地仗做法要尽可能保持传统工艺、使用传统材料。
加固、灌浆、粘接、清洗、封护等保护用新材料和工艺应进行现场试验或说明成功经验。
具有艺术独创性的壁画、塑像,应充分理解其创作理念,对缺失、残损部分或构件不宜盲目修复。修补部分应考虑整体外观效果的协调。
调查环境影响因素,重视对文物环境的保护,如排水、防渗、防风化的防护措施。
提出有针对性的监测建议。
5.建筑茶室设计要求 篇五
一:基地状况:
1:项目拟建于我国南方茶风景区茶景区点内,用地1.2公顷,茶园用地
2:1033平面米以展现茶,中国茶文化为主题
3:景点南侧山麓为风景区幽雅的热带雨林天湖景区,东西两侧为山地,郁郁葱葱,茶园和景区地势较为平坦。
项目功能与基本要求:
项目功能
茶园为游客提供休憩,茗茶,小区和景观场所,茶园内也具有展示茶文化(中小型茶实物和展板)功能。
2:基本要求:
茶厅与茶文化展示区可分区设,也可混合安排。
总建筑面积680平方米,10%之内调整。
建筑层楼:两层为主
二 项目功能与基本要求
一项目功能
1为公园接待中心抓哟功能有书画室,棋牌室,茶厅等功能,为游客提供观景,休息,停留的场所。
2:基本要求:单位:平方米
书画室:60
棋牌室:60
茶厅:200
小卖部:30
男女厕所共:40
办公室“40
其它自定:交通,休息,值班等
3:室外空间
考虑户外喝茶,休闲空间
成果要求
1:功能分析图(比例不限)
2:总平面图兼竖向图(1:300或1:500)
3:各层平面图(1:200或1:100)
4:立面图(三个1:50~1:100)
5:剖面图(1—2个1:50~1:100)
6:透视及鸟瞰
图幅:A3
成果:平面图,剖面图及手工制图
立面及效果图用SK,打出彩印,同意布板
封面:
6.建筑施工图设计有哪些设计要求? 篇六
任务与要求:
施工图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满足施工要求,即在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的基础上,综合建筑、结构、设备各工种,相互交底、核实核对,深入了解材料供应、施工技术、设备等条件,把满足工程施工的各项具体要求反映在图纸中,做到整套图纸齐全统一,明确无误,
施工图设计的图纸及设计文件有:
1)建筑总平面:
常用比例1:500、1:1000、1:,应详细标明基地上建筑物、道路、设施等所在位置的尺寸、标高,并附说明,
2)各层建筑平面、各个立面及必要的剖面:
常用比例1:100、1:200。除表达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内容以外,还应详细标出墙段、门窗洞口及一些细部尺寸、详细索引符号等。
3)建筑构造节点详图:
根据需要可采用1:1、1:2、1:5、1:20等比例尺。主要包括檐口、墙身和各构件的连接点,楼梯、门窗以及各部分的装饰大样等。
4)各工种相应配套的施工图纸: 如基础平面图和基础详图、楼板及屋顶平面图和详图、结构构造节点详图等结构施工图;给排水、电器照明以及暖气或空气调节等设备施工图。
5)建筑、结构及设备等的说明书。
6)结构及设备设计的计算书。
7.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分析 篇七
一、合理选择建筑场地
受地震灾害影响, 地震范围内的建筑物会被严重破坏。由于地震而引起的地质运动可导致建筑直接面临结构破坏, 由此可见, 地质条件也属于房屋建筑受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房屋建筑设计中, 需对建筑场地进行合理选择。一方面, 应首选地质坚硬、地势开阔等有利于抗震的地质条件, 从而减少地基土在地震期间的沉陷程度, 预防房屋建筑发生坍塌不良现象。另一方面, 尽可能避免山坡边缘、河岸等地质软不利于抗震的地段, 以免在地震期间, 在地质条件的共同影响下, 导致房屋建筑出现倒塌的情况。若实在无法避免此类地段, 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抗震措施。第三, 不应选择自然灾害并发区域等危险地段 (如地陷、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段) 作为房屋建筑的建造地段, 以避免地震灾害并发其他自然灾害而导致房屋建筑破损程度加重。最后, 建筑场地的土质刚度、覆盖层厚度等也属于建筑物受到地震损害的一项重要因素。有关研究指出, 建筑地段的土质坚硬、覆盖层薄属于减少地震灾害对于房屋建筑损害程度的一项重要原因。因此在选址时, 还需要对土质及其覆盖厚度进行考察。
二、房屋建筑的地基设计
首先, 在建造房屋建筑期间, 同一个房屋建筑不允许建造在性质不同的地基上。并且在地基应用上, 尽量全然应用天然地基或是桩基, 尽可能避免出现两种地基各一半的状况。从而增强房屋建筑的整体刚性, 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
其次, 在埋置房屋建筑的基础时, 需注意其埋置深度的控制。若基础埋置深度过浅, 将会减少房屋建筑的嵌固作用, 增强房屋建筑在地震期间的振幅, 提高震害发生几率。因此在设计房屋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时, 应尽量增加其埋置深度。并认真做好基槽回填工作以及夯实工作, 确保回填土可基础侧面的紧密接触, 提高房屋建筑地基稳定性。
最后, 房屋建筑是由上部建筑、基础两个部分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在建筑室外地坪下, 不应应用内外交圈基础圈梁, 以免影响上部建筑和基础的整体性。此外, 应将上部结构构造柱钢筋嵌入基础圈梁内, 从而加强上部建筑和基础的连接牢固性。若建筑建造地段的土质刚度较弱, 则还需设置圈梁在基底底部。
三、房屋建筑屋顶与墙体的抗震设计
在地震期间, 房屋建筑的受损程度与建筑质量之间呈正比关系。也就是建筑质量越重, 建筑的受震害程度则越严重。反之, 若建筑质量越轻, 那么其受震害程度将会越小。其次, 建筑结构越稳定, 其在地震灾害中的安全性也越高。因此, 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 应尽可能最小化建筑质量, 以达到最小化减小房屋建筑受震害程度的目的。
一方面, 减轻房屋建筑围护结构的质量, 从而达到减轻房屋建筑墙体质量的目的。若建筑的墙体质量过重, 将会降低建筑的抗震性能, 使得建筑在面临地震灾害时, 易受破坏。因此,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 需对减轻墙体重量这一点进行考虑。
另一方面, 在建筑屋盖设计期间, 应尽量选择质量较轻的材质。并且不要在建筑屋顶设计中添加不必要的附属物, 以免增加屋盖重量, 间接增加建筑高度, 对房屋建筑抗震性能产生不良影响。若在屋盖设计期间, 个别物品是必须建造的, 则需要通过设计尽可能降低其高度, 并增强牢固性。选择质量轻的材料, 从而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四、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规则性
1. 合理控制房屋建筑高宽度
对于房屋建筑而言, 其受震害程度与建筑本身的高宽比具有一定的关系。受地震作用影响, 房屋建筑的倾斜程度 (侧移程度) 会因为其本身高宽比越大而越严重。同时, 房屋建筑的层数越多, 其在地震灾害中所面临的破坏也会越严重。因此, 为了保障房屋建筑对于地震破坏的抵抗能力。在设计期间, 需对其建筑的高度与宽度进行合理控制。结合房屋建筑的实际情况, 在保障房屋建筑的抗震要求的条件下, 对房屋建筑层数进行合理调整。
2. 规则性设计房屋建筑结构
在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上, 均匀分布结构刚度与质量、规则设计建筑平面与立体结构等是保障建筑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环节。若房屋建筑具有平面设计复杂, 而质量、刚度等分布混乱的情况, 在面临地震时, 房屋建筑将会产生扭转情况, 使房屋建筑受到严重破坏。其次, 在建筑整体结构的设计中, 房屋若具有规则性, 在地震期间发生扭转的可能性较大。并且若建筑采用错落立面, 将会因为高度过高而引起鞭梢效应。
3. 合理处理房屋建筑的防震缝
若房屋建筑结构不规则, 需处理好建筑的防震缝。设置防震缝期间, 应将房屋建筑划分为相互独立且规则的结构。防震缝两边需具备足够宽度, 彻底分开防震缝两边的上部建构。并顺着建筑高度, 在防震缝两侧布置墙体。
4. 合理布置房屋建筑的纵横墙
墙体属于房屋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 由于房屋建筑的刚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墙体数量, 若承重墙体上, 将会加大墙体间隔, 进而降低房屋建筑的刚度以及抗震能力。因此在设计期间, 需均匀分布房屋建筑的横墙以及纵墙, 从而确保房屋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5. 合理布置构造柱以及圈梁
构造柱、圈梁等均属于提高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构造体有利于增强建筑墙体的抗剪性能, 并优化建筑结构变形能力, 从而使建筑结构在外力作用不大的影响下仅发生变形, 不对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 在布置构造柱时, 需以《抗震规范》作为布置依据, 在墙体交叉处均设置构造柱, 促使墙体材料由脆性演变为延性。另外, 圈梁有利于缓解地震对于建筑的损害, 提高墙体之间的连接牢固性, 对于增强房屋稳固性、整体性等可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一定情况下, 还可抑制墙体产生裂缝。
五、结语
目前, 抗震技术属于房屋建筑设计当中的一项主要技术, 抗震设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因此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 需根据抗震设计的相关要求, 对房屋建筑进行合理设计, 满足房屋抗震设计的相关要求。尽可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减少地震灾害对于房屋建筑的损害。
参考文献
[1]唐与拓, 金燕, 于得水.多层砖混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加固措施[J].山西建筑, 2009 (12) .
[2]张建, 倪彩琴.浅议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问题的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 2010 (05) .
[3]孙三霞, 姜效光, 李红培.浅谈砖砌体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J].价值工程, 2010 (13) .
8.现代住宅建筑设计要求及发展趋势 篇八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合理的建筑设计,不仅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还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本文笔者对市区住宅使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根据现在人们对住宅的要求,阐述了住宅建筑设计性能价格比、提高住宅设备的配置水平、健康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建筑的造型等五个方面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前言
现代住宅居住的舒适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绝于户型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因此,要实现提高居住条件,改善居住质量与环境等目标,住宅建筑设计必须要有突出超前性的理念与设计思维和方法,以来满足人们不断提出不同层次的新需求。从而使现代住宅不仅是人们生活起居的场所,也是精神生活的一种载体。这将成为现代住宅未来建筑设计的主方向。
一、住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合理因素
(一)住宅套型将更趋合理
根据我国家庭人口结构的现状,参照发达国家的套型和户均建筑面积指标(如美国为167m2),新世纪我国住宅套型将以三室二厅二卫为主(建筑面积为100~140m2)。同时应辅以一定比例的二室二厅一卫套型的住宅(建筑面积为80~90m2)。在大中城市,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深化,一室一厅一卫的小型户存在一定的消费市场。小型户适合于单身的年轻人或退休的老年人。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家,该套型尤其适合于时间宝贵、具有鲜明个性并正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商界新锐、科技园的IT产业人士、大学学生及单身年轻教师等。
(二)住宅功能分区将更趋合理
通常一套住宅根据其使用功能可分为公共活动区、私密休息区和辅助区。亦可称之为动区(指公共活动区和辅助区)和静区(指私密休息区)。一般宜将动区设置在入户门附近,静区的布置应比较深入。一个合理的设计,不仅应使动、静分区及布置合理,而且应使交通路线简捷,相互干扰少。
中厅大卧是未来住宅室内分区的一个发展方向。尤其起居厅是组织现代家庭生活的核心,所以起居厅应有足够的面积,在空间尺度上必须达到基本的视觉和心理舒适度。但是部分人认为起居厅的面积越大越好,直至造成实际工程中出现面积为70 m2左右的起居厅、狭长的暗厅等不合理的情况。参照发达国家的面积指标,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对于三室二厅二卫及二室二厅一卫的住宅,起居厅合理的建筑面积为20~35 m2,面宽宜为3.9~4.8m、长宽比小于2的长方形,同时应有良好的朝向、采光和通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对于空间尺度宽敞、具备良好日照和通风的卧室的追求日益凸现,卧室的功能趋于多样化。起居厅的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被弱化了,卧室、书房等房间的功能则被强化、细化。卫生间、厨房等处的辅助功能必须体现健康的概念,并确保良好的通风。
(三)全寿命住宅将受到欢迎
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结构的设计寿命一般为50年,也就是说住宅的使用期为50年,甚至50年以上。所以,在住宅的使用期内,户主以及住户的家庭人口结构极有可能发生变化。同时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观念的变化等,要求对住宅的功能空间进行再分配,要求设计出全寿命的住宅,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的老龄化已不期而至,因此全寿命住宅设计时应考虑适应老年人的需要,例如在开始建设时,留足供轮椅进出的门洞及过道宽度等。
为提高住宅建筑的适应性,满足全寿命住宅再次改造的要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必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住宅建筑中。全寿命住宅开发时,建筑布置可有两种方案:一是一个单元一个大空间的超前设计,为将来户型改造和户内格局的变化创造优越条件;二是楼梯间、厨房、卫生间、分户墙、外墙固定,而卧室客厅、餐厅从一个予留的大空间中根据住户的实际情况、个人爱好及习惯进行二次布置。同样该方案也可方便将来户内格局的改造。
(四)全装修住宅是住宅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上销售给居民的住宅大多为毛坯房。户主购得房后,再进行室内装修。由于普通百姓没有土木及装修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这种粗放型的装修方式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装修费用较高;二是装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三是住户间全寿命住宅布置、装修不同步,装修期长,相互干扰大;四是在装修时,常有损坏结构的情况发生,这給住宅建筑的安全留下了隐患。鉴于上述情况,人们已开始厌烦这种粗放型的装修方式。由此集约型的全装修方式应运而生。全装修方式是一种国际惯例,它分为硬装修和软装修两部分。硬装修方式是指对吊顶、墙面、门窗套、地板等进行装修,由开发商完成。软装修亦称装饰,是通过布艺、挂件等展示个性,避免千房一面,由住户根据自己的财力、个性和爱好来完成。
(五)智能住宅、绿色住宅将越来越得到重视
住宅小区的智能化是利用现代4C(即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为住宅小区提供快捷高效的智能化管理与服务,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在智能化住宅的建设中应以人为本。根据居住对象的观念、经济能力和实际需求的不同,智能化住宅的开发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一是高级智能化住宅小区,其居住对象为外资企业及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高级知识分子等中、高收入的家庭,每户的智能化建设成本约为1万元左右;二是普及型智能化住宅小区,其居住对象主要为广大的中、低收入家庭,每户的智能化建设成本约在4000元左右。
(六)住宅建筑的细部设计应精益求精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除对面积与功能有要求外,已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精品住宅。细部设计的完美程度直接影响到住宅建筑的品质。调查发现,现代住宅在许多细部存在不合理的设计,主要有:
1.阳台设计不合理。有的住宅阳台过多,有的过少,阳台封闭与设施配备没有考虑生活阳台与服务阳台间的区别。为此建议,宜设计为双阳台(1个生活阳台、1个服务阳台),生活阳台宜设计成开放式;服务阳台宜与厨房或卫生间相连,并应考虑放置洗衣机、拖把池和方便晾晒衣服,同时也要考虑一定的视线遮挡,尽量不影响建筑整体效果。
2.厨房、卫生间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面积大小不合理及予留管线位置不合理。为此建议,厨房的面积宜在6m2左右,卫生间的面积宜在5m2左右(享受与休闲型的卫生间面积宜在6~7m2之间),厨房、卫生间的管线与设施布置应符合人体工程和操作流程的要求,且应与设备的规格尺寸相配套。
3.外墙与屋顶材料的热工性能差。为此建议,选用外墙材料时,除强度外,尚需考虑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隔音性能等;至于屋顶可通过采用蓄水屋面、种植屋面或加强保温隔热设计来改善屋顶的热工性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标准;严格按《现行屋面工程技术规范》设计与选材来防止屋面渗漏。
二、当今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一)讲求“性能价格比”
从福利房到商品房,冲破计划模式,设计师不再受面积的束缚,而是开始本着“以人为本”这个基本着眼点,在住宅设计中越来越切实注重人的实际需求,研究人的居住行为规律。
但是,随着市场的某些炒作,住宅设计中的一些作法变得很不理性。例如,有些住宅中起居厅的面积达到60~70平方米,卫生间甚至达到18平方米,空间大得令人不能接受。住宅面积的增加无疑会带来其功能的改善,但无功能目标而盲目扩大面积,那就是“大而无当”.也就是没有获得相应的功能增置,就“性能价格比”而言。是不合适的。因而,未来的住宅应当特别强调功能的增量,即随着面积的扩大。功能随之升级,套内的功能不断增加。
(二)讲求“提高住宅设备的配置水平”
要获得一个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注重套型内部平面空间关系的组合和硬件设施的改善,还要全面考虑住宅的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环境的综合条件及其设备的配置。
1 日照及自然光。其生理卫生价值极高,对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影响较大。在住宅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台理开发自然光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2 隔声问题在我国的住宅设计中始终是―个薄弱环节,轻质材料在未来住宅中的广泛使用,又会加重隔声的难度。多年以来,由于对住宅楼地面的固体传声问题重视不够,住宅内隔声效果较差。在未来的住宅中。加强对楼板的隔声叠层构造和面层处理,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3 热环境是直接影响居住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对采暖和空调而言,又涉及节能、造价、维修、管理等诸多方面。目前,对各种采暖方式的研究和采暖系统的开发各具特色。可适用手不同的使用条件。
(三)讲求关注“健康住宅”
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区的设计不再简单专注于规划平面的合理布置,景观小品的优美,建筑形式的新奇,而慢慢对居住更深层次的要求有了更多关注,健康住宅这个概念也就更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许多楼盘都纷纷打出了“健康”这一概念做为销售的卖点。然前,健康住宅不只是个别房产商广告中的一个描述,也不仅仅是种做一片绿地、一个水池就能做到。它其实是踏踏实实的一些要求。
健康住宅建设是指“用健康理念指导住宅建设,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促进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四)讲求“建筑节能设计”
近几年住宅节能的重要意义已逐步受到建筑师重视,如何在住宅建筑设计中,更好地利用自然能源,提高住宅建筑中能源利用效率。则是建筑师需要探讨的课题。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重视节能住宅。节能住宅需要通过对建筑的合理设计、合理选材,最大限度的把室内自然温度控制在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内,从而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环保的居住空间,降低建筑物的运行能耗。另外,从使用效果和居卫的淋浴费用和投资回收周期来看,太阳能热水器也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在设计时将太阳能热水器设备纳入到建筑设计之中预留太阳能设置位置,特别是在厨房卫生间内。如果太阳能热水器能够充分加以推广应用,就可以大大节省常规能源,也是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
(五)讲求“建筑的造型”
1 归属感。我们设计师应该悉心去倾听业主在功能上的需要和審美上的需求,使设计为人创造一种家庭构架,使人在其间尽可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从而在精神上也找到一种归属感。家是属于自己的房屋,这房屋不仅是生活起居之处。也是人们生命的文化形态和存在方式,尤其对个人而言,家是盛载爱情与亲情的容器,是最能凝系人类情感的,无比温暖的归巢。设计师就是为人找到归属感,让人美梦成真。
2 空间领域。当前,人们开始越来越密切地关注自己周围生存空间的环境品质,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与人们生活、个性密不可分的设计领域也已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室内空间设计是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创造的舞台。人的本质趋向于有选择地对待现实,并按照自_己的思想、愿望来加以改造和调整。现实空间环境总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对室内空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就是运用艺术和技术的手段.依据人们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
三、结束语
总之,住宅的建筑设计应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诚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加之风俗、习惯等的不同,所以住宅的建筑设计,应充分与当地的实情相结合,设计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的住宅建筑。
参考文献:
[1]麦浩明.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03,(07)
[2]井大为.对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02)
【建筑方案设计深度要求】推荐阅读:
建筑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08-01
建筑设计方案合同07-27
建筑方案设计进度计划06-26
物业违法建筑整治方案06-22
建筑工地垃圾治理方案06-29
建筑工地高温防暑方案09-04
建筑施工消防方案09-20
建筑垃圾处理工作方案09-25
建筑工地环保施工方案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