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共8篇)
1.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
兰花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兰花村位于云辉镇西南部,距离大宝路3公里,全村共有1170户,3998人,耕地旱地面积3670亩,林地面积230亩。现有小学1所、中学1所, 幼儿园1所,小五金加工作坊10余个,建有无公害蔬菜基地500亩,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6700元。
二、经济发展现状
兰花村结合自身实际,在保持农业经济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有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00亩,配套生产道路25公里,水池4口,三平塘1口,水沟400米,提灌站6座,实现了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二是依靠龙水五金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小五金加工业,目前兰花村拥有小五金加工户16户,总产值1800万元。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化生态养殖和规模养殖,实现稻田养虾100亩,产值30余万元;发展现代规模养殖,培养标准化规模养鸡户3户,实现产值90余万元。四是发展生态经济,我村与兰花市兰花水生花卉有限公司合作,修建科技含量高、全国最大的田园式荷花品种基地兰花荷花园,占地400亩,带动劳动力转移60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位置不利
兰花村是处于半山区的纯农业村,公路虽然已经全部实现通村,但离交通主干线还有一定距离,造成企业潜在生产成本过高,企业进驻意愿不大,加之本村的绝大部分土地都纳入了红线农保地保护范围,引进企业的难度相对较大。
(二)生产资料分散
由于兰花村原有的生产用地平均分配到每个农户,或者只采取简单的承包收取租金的方式进行管理,收入甚微,资源优势没有成为经济优势,集体经济发展缺乏物质基础,而今再对分配到户的生产资料重新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操作,还存在不小的难度。目前情况下,发展乡镇工业难度较大,而且又没有新的发展思路,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难题。
(三)农业基础设施较差
作为一个纯农业村,兰花村通过前几年的标准农田建设,沟、渠、路等基础设施虽然基本配套,但也有很大比例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或损坏,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如村里6台提灌机有4台都急需大修,但由于缺乏维护设施的资金,只能简单维修后勉强使用。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速度,使得村里发展多种经营仍然缺乏有力的基础条件支撑。
(四)劳动人口老龄化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打工收益远高于种地的收益,兰花村大批年轻人外出务工,定居城市,造成了村里人才大量流失,缺乏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后备军,目前在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年龄偏大、缺乏转岗能力且又科学文化水平偏低的老年人,兰花村发展现代农业缺乏优质人力资源的支撑。农业现代化进程深受影响。
四、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统筹规划,整合生产资料
针对兰花村的情况,要加强统筹规划,对现有生产资料进行重新整合。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措资金修复基础设施;增加农业投入,加快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兰花村生态环境保持相对较好,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加强保护山林水体,建立起本村的“绿色”银行;三是做好产业化配套建设。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为耕地、水面、园地、林地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铺平道路。加快农机结构多样化、农机技术高新化,农机服务产业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证。
(二)坚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主攻绿色科技农产品 当前人们对农业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绿色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在纯农业村大力发展科技和绿色农产品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兰花村应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除无公害蔬
菜基地外,积极开发其他绿色农产品,丰富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标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三)提高创新意识,鼓励做大做强
将本村几个规模相对较大的五金加工户和种养殖大户培育成能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一是要鼓励五金加工户扩大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发挥带头作用,带动更多群众创业和再就业。二是培养发明创造、品牌培育的意识,结合技改,鼓励五金加工户将从家庭作坊生产向企业化、品牌化生产发展。三是鼓励种养殖大户扩大种养殖规模,带动周边农户扩大生产,并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形成共同致富的规模效应。
(四)依托农业培训,加快人才培养
努力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把村里的专业农户和农业企业经营者作为培训重点,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村创业人才培训等项目,把他们培育成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者。同时还要重视对农业后备劳动力的培训教育,把村里有务农志愿的年轻人培育成为掌握现代农业知识技能的新一代的农业创业者。
2.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二
1. 传统观念影响土地流转。
吉林调查显示,当前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还不成规模。永吉县岔路河镇恒成号村、下坎村调查,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守地”意识根深蒂固,认为土地是农民立业之本,不愿轻易放弃。特别担心土地流转后找不到新的就业途径,就连饭都吃不上,最多只是请人代耕代种。种粮补贴逐年增加,农民就更看重和珍惜土地,认为土地只要在自己手中,就能享受到国家补贴,不愿流转土地。陕西西安市蓝田县张岭村有耕地2160亩,耕地基本没有流转,经济效益低下。该村90%以上的群众不愿放弃土地。农民不愿流转土地有“三怕”,一怕失去耕地承包权,担心将承包地流转出去时间长了要不回来。二怕失业,顾虑在外地打工靠不住、不稳定,以后如果没有工作也没有耕地就完全失业了。三怕丢了国家种粮补贴,因此自己不种也不给别人种。另外,陕西城乡结合部,如西安临潼、长安区,农民随时等待政府拆迁征地发展城镇化建设,参与流转积极性不高。广东调查发现,农民对土地流转存有“后顾之忧”。在许多农民的观念中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又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还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不少农民仍主要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养老、子女上学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和土地耕种收益过低让农户陷入土地流转进退两难的境地。河南农民也有“恋土”情结和“失地”担忧顾虑。一方面,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把土地作为一项后勤保障,万一外出创业失败或随着年龄增长不愿漂泊异乡时,还可以回乡务农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因此不愿彻底放弃土地。另一方面,种地对部分农民来说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依赖,长期依赖土地的思想使这部分农民担心失地后无事可做,因而不愿意对外承包耕地,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中老年人。还有部分农户对外来大户承包商的信誉心存顾虑,怕承包商资金不到位,怕受骗,即使签订了合同也总觉得合同约束力差,保障力度小。
2. 流转规模没有形成。
吉林永吉县农民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60656公顷,流转的耕地仅7576公顷,占总面积的12.5%。流转的土地多是1公顷以下,全县10公顷以上的大规模土地流转只有18宗,仅占流转总面积的20%。流转的土地期限为5年以内(含5年)的短期承包仅占30%,承包户大多数没有制定长远的耕地规模化经营蓝图。一些大户有承包种植的意向,却找不到合适的土地;一些农户有流转的意愿,却找不到合适的承租人。陕西调查显示,缺乏独立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土地流转的供求、价格等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小,流转形式比较单一,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机制无法发挥效用,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广东调查认为,当前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割过细,农户自发转出耕地普遍规模小、不成片,零星分散,制约了转入方农机使用和科技推广,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现阶段农户间的土地流转,仍以被动式的零星流转为主,土地经营权股份化的股份合作形式仍然只是在小范围进行;以企业、大户为主体开展的规模化租赁受到经营权保护的制约,土地流转一旦有少数农户拒绝流转,规模流转就可能被中止或受到影响,这些都制约着土地的规模流转。广东调查过程中还了解到,各地农村土地流转主要依靠农户自发进行和政府推动,缺少统一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平台,流转信息传播渠道少而不畅,农民对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的选择余地比较小,往往出现农户有意愿转出土地却找不到合适的流入方,而需要土地的流入方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农户,造成转出转入两头难的尴尬局面。河南调查显示,承包地过于分散,耕作土地形不成规模,不利于土地耕种。
3. 流转行为不规范。
据吉林省调查显示,永吉县流转的土地没有书面协议的占27.5%,其中:既无书面协议又无口头约定的占10%。而签有书面协议的占62.5%。经过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关登记、备案或鉴证及公证机关公证的流转土地不到2/3。政策法规也没有对流转双方有确切的保护,所签书面协议条款也多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对承租土地上附着物处置、有关赔偿条款等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陕西调查显示,一是土地流转手续不健全,口头协议多,规范合同少,农户之间土地流转多以“个人诚信”代替书面流转合同,流转双方不主动到集体经济组织和管理机关申报备案,双方责任、权利、义务界定不明确,容易引发土地纠纷;二是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许多农户土地流转是由村委会代替农民签订流转合同,个别街道、村委会为追求经济利益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用行政手段将农户的承包地转租给企业经营,改变了土地的农业用途;三是土地流转价格随意性较大,缺乏完善的农地流转价格评估体系,没有合理的价格依据和标准,部分土地流转是由村委会以很低的价格作为优惠来吸引招商引资,有些则是直接将农户的土地通过以租代征的方式提供给企业,造成农民长时间、低价出让土地经营权,没有形成流转价格随市场逐年增加的机制,土地流出户的经济利益难以保障。广东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户缺乏法律意识,绝大多数土地流转不按规范签订合同,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合同,大多只是口头协议。即使签订了书面合同,所签书面合同条款很多都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对流转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有关赔偿条款等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土地流转总体上仍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纠纷隐患较多。河南调查显示,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组织和规范。
4. 土地流转后出现的问题。
宁夏调查发现,土地流转后所释放的劳动力没有及时吸纳,造成社会闲散人员增多。土地流转后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产业中脱离出来,成片流转的耕地多是机械作业,吸纳劳动力较少,不能带动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本地劳动力输出较难,有能力的人靠出外打工维持生活,没能力的人坐吃山空。尤其是遇到像2014年这样宏观经济回落造成务工岗位减少,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找不到务工岗位,务工收入大幅度下降,有的根本没有收入,给农民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大量被征用流转的土地闲置,造成优质的耕地荒废。调查中不少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就是政府协调拆迁或流转的耕地几年没有开发,优质的良田变成荒地。宁夏石嘴山大武口区一个村政府征地4年后仍旧放置不开发,未对村庄带来相关收益,村民在较重的生活压力下复耕的意愿较为强烈。银川市西夏区德林村2014年年初政府出面给某企业征用了400亩耕地,没签协议就禁止村民耕种,甚至有的村民种上了庄稼都给毁了,但是到目前400亩地仍没有开发,不但拆迁款没有得到落实,400亩耕地就这样白白荒废了一年,村民反映强烈。吉林调查显示,土地流转后,土地性质若发生改变、业主租赁期间终止合同(包括破产、拆资)等情况出现后,由于事先没有订立有效补偿协议和补偿标准。往往造成农户利益受损。
二、农村环境保护问题
1. 生活垃圾处理不及时。
宁夏调查显示,调查的多数农村没有垃圾填埋场或是垃圾填埋场比较简陋,一些村子没有污水排放设施,垃圾清运车辆数量不多,保洁人员以及垃圾桶的配备并未覆盖全部村庄,仅限于重点村镇。加上受传统陋习和落后观念的影响,很多村民存在随地乱丢垃圾的不良习惯,各家各户的垃圾都是丢弃在房前屋后或集中堆放村头、村尾、公路边。刮风时垃圾随风飘散,污染范围扩大,严重污染空气,影响生活。生活污水也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都是顺着自制的排水沟就地倾倒排放。重庆丰都县兴龙镇先锋村调查显示,村内垃圾场没有及时覆盖,2个月才覆盖一次,垃圾清运车没有全封闭,运输过程中垃圾渗漏现象严重,垃圾没有分类处理,垃圾场流出的污水直接排进村小河沟,污染严重。福建省长汀县石人村村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农田、水沟、河流,基本靠蒸发排污,有些排水不畅的农田,水沟变成了臭水塘。云南保山市隆阳区丙麻乡丙麻村的调查显示,农民居住环境要求不高,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对环保投入管理不到位,对生态保护宣传落实不到位。陕西安康调查队选择了居住在堰塘周边的一家农户进行了二次入户调查发现,堰塘周边环境长期缺乏监管,周边部分住户环保意识薄弱,导致大量生活垃圾直接投放到堰塘中,夏日腐化严重时,该户只能过一段时间自发集中焚烧一次,造成二次污染。上海城乡结合地区居住环境污染严重,青浦区三仙村的村民反映,村民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均直接排入就近河道。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村庄环境,更是严重污染了水体水质。
2. 农业生产污染加重。
河南调查显示,每年夏、秋收种期间,秸秆在田间焚烧,由于空气湿度加大、烟雾扩散减慢,全部积聚于低层,能见度大大降低,空气污染严重。另外,烟雾还严重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喉咙,使人流泪、呼吸困难,甚至呕吐,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道疾病,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水、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逐年下降。重庆调查显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农村环境继续造成破坏,而农民维权意识普遍不高,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也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辽宁调查认为家庭养殖缺乏合理引导,大多数中小规模以下的养殖户主要利用自家庭院作为养殖场所,与居民住宅相连,由于气味较重,往往一户养殖全街受扰。福建尤溪县象山村、长汀县石人村、南平市延平区巨口村均反映本村农民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较多使用化肥和农药,塑料农膜覆盖后没有回收,丢弃在田中的现象时有发生。山西长治调查发现,目前普遍使用的农膜不易分解,因此农膜残片积留在农田中,对环境造成危害,影响农机耕作、影响农作物根系的伸展、容易造成作物倒伏、死苗、弱苗和减产;影响土壤结构、影响正常灌溉、农作物残片容易随作物秸秆进入饲料,造成农畜误食农膜残片而死亡。土壤中塑料农用地膜的残留量逐年增加,给农业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3. 二、三产业发展对农村环境污染依旧。
重庆在奉节县甲高镇光明村调查,该村煤厂生产产生了大量的煤灰、煤渣,这些垃圾除部分拉走处理外,多数都直接堆放在煤矿周围,对当地的水体、空气和植被造成了严重污染,居民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嘉兴锦福村的外来人口甚至是本地人口的两倍,人员的聚集除造成交通拥堵、交通秩序混乱外,更为重要的是新村民环保素质和意识有很大欠缺,乱堆乱丢垃圾的现象仍然存在;各种废弃物的排放也仍然没有一定的制度约束,造成水污染和空气污染较为普遍。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巨口村反映合福高铁穿村而过,在高铁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弃土、弃渣,而施工单位对弃渣场、弃土场挡护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产生的泥沙已经对武步溪以及部分农田产生不良影响。山西长治调查发现,当地毗邻大型火电厂和钢铁厂,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在安阳村走访调查期间,发现毗邻的漳泽工业园区,地面布满黑灰,汽车过后,道路上烟尘滚滚,路边的树木上也蒙上一层灰尘,对当地环境的污染不可小视。安徽合肥南斗村22.5%的被访居民认为企业生产造成污染是造成本村生态环境差的因素,在随机走访的两家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中,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料等废弃物均有专门厂家定期上门回收,基本不存在污染。但有一家小的木材加工厂,居民反映近期总是产生难闻的气味,气体污染存在隐患。
三、基层组织建设问题
1. 基层干部发挥带头作用。
大部分村干部思想素质、政治立场、群众威望都比较高,他们既是当地的能人,也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在带领当地农民致富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陕西调查显示,80.5%的群众认为,本村两委会班子发挥了应有的职能作用。福建浦城县小溪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创新性的提出“保姆式服务”的理念,由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成立由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老干部、乡代表28人组成的“小溪新村建设理事会”,对新村建设中的规划设计、征地拆迁、三通一平等工作开展保姆式服务,近三年召开会议28次,协调解决73个问题。山西在对8个村80户农民调查中,有9成以上的村民认为班子成员在思想素质、政治立场、群众威望、宣传教育和相关农村政策执行方面表现较好;91.2%的村民认为村干部对村民提出的困难和要求能认真对待、积极解决。吉林洮南市福顺镇幸福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录柏对新的发展项目和产业先自己干,干好再给群众看,带动100户村民就业。
2. 基层组织后继乏人。
福建浦城县小溪村现有党员、干部33人,平均年龄52岁,50岁以上19人,40岁以下仅9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7人,都没有专业特长。党员中中青年所占比例小,且青年党员大多外出打工。莆田市城厢区下尾村,2013年外出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2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青壮年。大量优秀青壮年外出,客观上导致农村党员年龄老化和村级后备干部不足,队伍建设后继乏人,制约了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和农村基层组织运转质量。吉林长春市净月区玉潭镇东升村,60岁以上的党员占全部党员的27.7%,中青年党员所占比例小,且大多外出打工,党员干部队伍的后备力量不足。村干部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甚至有的是小学文化,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管理能力不强。黑龙江36个调查村中,共有基层党组织46个,共产党员总人数为1537名,其中55周岁以上党员占71%,中青年党员人数偏少而且多数在外地务工,经常不参加支部活动。山西调查显示,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三多三少”现象突出。班子成员中,年长的多、年轻的少,男的多、女的少,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主要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加快,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能力的青年人,大量外出务工经商,而且村支两委的报酬较低,基层党组织无法吸收优秀人才,使得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
3. 个别基层组织作用没有发挥。
3.宜昌市黄马河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湖北;精准扶贫;调研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近年来不断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本文以湖北省级贫困村——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黄马河村为例,通过分析该村的贫困现状、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贫困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283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现有贫困户92户228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体村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贫困仍是最基本的村情。
(一)生存状况差。一是收入水平低。村内无集体企业,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2015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0%,还有村级债务14.5万元。二是住居条件差。全村现有土坯房412户,其中危房382户。三是生活压力大。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多为老弱病残人口, 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自救能力差,生活水平低。
(二)基础设施弱。一是行路难。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部分住户因山高路陡,不通公路。二是用电难。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三是饮水难。饮水困难207户。
(三)脱贫解困难。一是自然条件恶劣。该村地处高山深谷,基础条件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二是农村劳力匮乏。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主要是孩子和老人,且长期患慢性病或身体残疾。三是文化素质低下。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能力,又无技术,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二、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夷陵区一些基层干部对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担忧情绪。
一怕基础设施建不起。当前,贫困村群众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愿望十分迫切,但由于区乡财力有限,村级 造血功能更弱,筹集资金搞建设成为基层干部一大头痛的难事。难以筹集配套资金,不得不放弃一些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
二怕重大疾病治不起。近年来,随着新农合的全面实施和保障水平的逐年提升,困难群众就医现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目前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往往一个人得大病,全家便陷入困境。群众时常感叹“救护车一响,一头牛白养”。
三怕产业风险担不起。贫困村脱贫致富,推进产业帮扶是关键,但由于贫困群众缺技能、缺信息,势单力薄,农业又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多,效益低,加之市场千变万化,发展产业存在很大风险。调查中,很多乡镇干部感叹,引导群众发展产业经常是费力不讨好,群众“赚了钱不谢你,亏了本要找你”,产业风险真是担不起。
三、做好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以及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二是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三是精心谋划项目。要认真谋划项目,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四是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精准扶贫工作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4.某村发展特色经济调研报告 篇四
**村位于**县**镇西部、**(颍)河畔,西与**镇接壤,北与西三十铺镇仁和村毗邻,全村共有耕地3500亩,农业人口4680人,其中劳动力1200人。近年来,具有“三粉”加工悠久历史传统的**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整合一家一户小作坊,改进加工工艺,实行规模经营,争创知名品牌,不仅促进了
“三粉”产业做强做大,而且通过“凤还巢”工程推进其他产业发展。目前,全村共有“三粉”加工企业45家,年产值4500万元,利润90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800人。2008年该村人均收入7217元,在全县346个行政村(居)委会中位居第一。
一、**村特色经济基本状况
(一)发轫于群众自主生产。**村位于**、**、西三十铺三镇交汇地带,历史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作物种植以春红芋、一麦一红芋为主,是传统的红芋种植专业村。上世纪50、60年代,在农民口粮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红芋稀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中午剌、晚上剌、一顿不剌红芋茶”,红芋曾为**村群众免受饥饿做出过贡献。改革开放后,农民群众粮食问题解决了,但仅抱着大红芋增收越来越困难。粉丝加工虽然有,但仅是一家一户少量加工,除自家食用外,换点零用钱。红芋全身都是宝,可加工成淀粉、粉丝,粉渣也可作为动物饲料和化工原料。于是村里一些善于动脑筋、思想比较超前的能人,开始到山东、河南学习“三粉”加工技术,利用秋冬季农闲收购其他农户的淀粉,形成了专门从事“三粉”加工的小作坊,并率先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当地的致富能人。
(二)发展于产业集聚形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党的富民政策更加宽松,一部分长期从事“三粉”加工、销售的能人,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感知外界的信息,已不满足于一年挣几千元、上万元的收入。主动学习加工技术,购置较为先进的加工机械,开始较大规模的加工生产,淀粉纯度、粉丝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催生了一部分专门从事“三粉”销售的经纪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全村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作坊200个,专门从事“三粉”销售的经纪人50多人,部分经纪人还在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农贸市场设置了直销摊位和网点。这一阶段,**村人彻底摆脱了以卖初加工淀粉原料和一家一户自产自销为主的历史,“三彭”等品牌粉丝开始在县内外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和较受客户欢迎的**土特产。与此同时,该村有近五分之一的农户从事“三粉”加工、经营,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户、十万元户,甚至百万元户。
(三)壮大于规模企业起跳。进入本世纪初,**村“三粉”加工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部分经营户发现他们的粉丝虽好,但进不了超市,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小作坊、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卫生不达标、外观不好看,且“三粉”加工形成的水污染、烟尘污染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必须注重产业升级,走高标准、高质量、规模产业经营之路。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他们多次到外地学习粉丝加工经验,成立了**村“三粉”加工协会,制定章程,对小作坊、小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合并,纳入协会统一管理。按照卫生、质监、食品安全生产的要求,引进技术,改进工艺流程,使“三粉”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目前,该村原有的近200家小作坊、小企业已整合为45家,年均产值在100万元、利税20万元以上,其规模龙头企业——三彭粉丝有限公司已进入县级规模企业行列。**村“三粉”加工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市场上倍受青睐,足不出户即可在网上销售,部分品牌已进入大城市的超市。
(四)得益于“三粉”立村增收致富。由于**村“三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看到了希望,2006年以来,已有20多名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实施“凤还巢”工程。村民徐汉平投资800多万元,创办了**光辉灯饰品有限公司,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和进入大型宾馆、饭店、会展中心,年产值100多万元,吸纳本村富余劳动力近百人;余明军从上海回乡引进的种猪厂,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目前的**村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家家企业建成投产。2008年**村村民人增纯收入达7217元,成立全县名副其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村。据不完全统计,全村790户几乎家家拥有摩托车、农用车近百辆,私家轿车和运输汽车30余辆,自来水、有线电视、宽带网、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公交车通过颍红公路开到村口,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三粉”产业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
二、**村发展特色经济的主要特点
5.某村发展特色经济调研报告 篇五
(二)强化品牌意识。品牌就是形象,就是生产力,就是市场竞争力。在不断提高质量的前提下,要下功夫培养,申报自主品牌,通过宣传推介品牌,提高知名度,力争使更多的产品进入大中城市超市。
(三)拓宽融资渠道。通过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增加企业投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换代升级。
(四)发挥协会作用。充分发挥“三粉”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的桥梁纽带和辅射作用,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搭建信息平台,加强行业内部自律,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
6.关于村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六
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2010年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对村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共调查城关镇、迎丰镇、后柳镇、曾溪乡、长阳乡等8乡镇15个村,其中调查点抽样统计5个村,分别是沙河村、永红村、瓦屋村、梧桐村、大沟村,重点就村域经济的现状特点、农业基础设设施、主导产业、农业服务体系、劳务经济及劳动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调研报告已经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现状及特点
调查抽样的5个村共有人口2963人,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2岁,劳动力1701个,耕地6977.8亩。这次调查样本分别为川道、低山丘陵和高山村,具有一定代表意义。根据调查统计,5个村2008、2009、2010年1-10月份经济收入情况如下: 调查抽样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经济收入情况表-
时 间 农业总收入 农业实际收入 人均收入 与全县农民平均收入相比 同比增幅2008年 1509.4万元 1078.2万元 3638元 增加968元 5.5%
2009年 1878.8万元 1139.6万元 3846元 增加508元 5.1%
2010年
前10月 1878.1万元 1039.3万元 3507元 与上年同比
增加211元 与上年同比增加6.4%。
----------------
通过调查,发现我县村域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各村能不断拓宽思路,想方设法从实际出发,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引进资金,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大户发展,促使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是农民增收规划得到制定。在这次调查抽样的所有乡镇中,乡镇都科学编制了石泉县农民增收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当年“升级晋档”方案,各村制订了村域经济特色规划,各户有农民增收明白卡,在规划的引领下,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三是蚕桑、畜牧农村主导产业获得长足发展。调查抽样的5个村在2008、2009、2010三年中,蚕桑、畜牧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具体数据见下表:
调查抽样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间 桑园面积 蚕种发放 桑枝食用菌产值 蚕桑总产值 同比增幅
2008年 1630亩 1378张 9万元 68.3万元 4.1%
2009年 1698亩 1386张 12万元 84.6万元 23.8%
2010年
前10月 1998亩 1496张 16万元 110.62万元
30.0%。
调查抽样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畜牧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 间 出栏生猪 畜牧业总产值 同比增幅 实现人均收入
2008年 2835头 293万元 6.5% 988.9元
2009年 3484头 359万元 22.0% 1211.6元
2010年
前10月 3139头 320万元 与上年同比
增加12.2% 1079.9元
四是劳务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具体数据见统计表:
调查抽样村2008、2009、2010年1-10月劳务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时 间 外出就业人数 劳务总收入 占总收入的比重 实现人均收入
2008年 1028人 556万元 51.5% 1876元
2009年 1039人 612万元 53.7% 2065元
2010年
前10月
1192人 615万元
55.6%
2075元
调查抽样村2008、2009、2010年1-10月劳动力人口变化情况统计表
时 间 总
人
口 劳
动
力 非劳动力
人 口 外出就人 口 从事农业生产人数 外出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从事农业生
产人数占总
人数的比例 非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8年 2903 1701 1202 1028 673 35.4% 23.2% 41.4%
2009年 2903 1701 1202 1039 662 35.8% 22.8% 41.4%
201年
前10月 2903 1701 120
21192 509 41.1% 17.5% 41.4%
五是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随着农村主导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蚕桑大户、畜牧专业户及农家乐、个体运输户应运而生。这些产业大户带头引进运用新科技,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使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其中蚕桑和畜牧的人均纯收入近两年增长超过150元。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多方面的原因,我县村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抽样村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产业化发展水平低是主要内因。一是在五个村占农业主导地位的蚕桑和畜牧两个产业的经济总量偏小,经济效益不高,2008、2009、2010三年中蚕桑和畜牧业占在总收入的比重都低于50%,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还远低于劳务经济的效益,村域经济总量依赖于劳务经济的增长。二是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五个村有的还未成立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能力不强,分散的农户经营所占比重大,相当一部分农民仍游离在产业化经营之外。三是农民的市场意识、效益意识还不够强,致使农业生产呈现粗放经营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快速持续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限制,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表现为:通村路缺乏项目和资金向组、户延伸,村级水利设施缺乏管理维护、已经损毁的部分缺乏资金恢复,农业机械偏少,除蚕桑外农业很少引进农业新科技。加上调查抽样村中有的由于不是新农村示范村和高效农业示范村,因此近几年农业基础设施没有新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加上农民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增收措施的落实不够。虽然这次调查抽样村的五个村都确定了发展目标,如沙河村确定为蚕桑村、永红村确定为旅游村、瓦屋村确定为畜牧村、梧桐村确定为蚕桑村,而且各村的“升级晋档”方案和农民增收规划已经制定,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推动,产业发展在由抓示范点向抓示范片区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基础差,项目少,在基础设施配套、土地流转、专业技术引进、规模化组织生产等方面都缺乏项目资金和人力进行进一步的落实,产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农民增收无明显提高。
4、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一是新型农技技术的普及不够,农民掌握生产新技术不广泛。二是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贷款或筹集资金比较难。部分农户想创办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的计划受到资金的制约难以实现。三是市场服务不到位,“产供销”各个产业链条之间缺乏科学的调控,工业企业没有真正的“反哺”农业。
5、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在被调查的这5个村中,在家务农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以上。目前在家专职务农人口中,多数是老人和妇女,缺乏青壮劳力,由于受教育的限制,加上年龄的关系,对科技、新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差,创业创新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也不足。农民的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率还不够高,农产品的品种、质量、这已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瓶颈”。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争取资金,整合中、省、县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各项投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要对边远山村,在项目等方面适当倾斜,在编制项目、安排资金时要在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用地用电用水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帮助边远山村农民降低生产生活成本,为边远山村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建议县财政部门对村级经费进行“统筹”,即:对村级干部经费直拨,并适当配套小数额的产业发展基金。
2、进一步发展壮大主导产业。要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等发展模式,以村为单位,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传统,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突破发展主导产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多措并举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生产效益,使产业既增产又增效,增加农民收入。建议产业发展要在“抓点”的同时加大“扩面”的力度,将产业发展“由点向面”扩展,逐步走向由示范点引入园区化,由园区化引入区域化发展的轨迹。
3、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要统筹城乡市场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合理调控产业链条各个环节
之间利益分配,形成城乡一体的市场流通体系农业服务体系。要强化组织服务功能,组建农牧业科技服务公司、搭建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建议目前要为我县农村蚕桑产业合作社争取收烘经营权,与收烘企业竞争,增加蚕农收入,真正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7.磨光村畜牧业生产调研报告 篇七
1磨光村畜牧业生产现状
民间长期以来形成的“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赚零花钱”的特点。畜禽养殖属于单家独户分散饲养,少而全,无法形成规模,畜禽商品化程度低,畜牧业发展相对落后。2015年秋防动物集中免疫时畜禽存栏是:生猪存栏2030头,牛存栏731头,羊存栏2107只,鸡存栏4723只,鸭存栏135只,鹅存栏120只。2014年磨光村经济总收入645万元,其中农业总收入242万,畜牧业总收入6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300元。
1.1羊生产现状
磨光村属于山区村,自然资源好,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植被多样性非常适宜发展山羊养殖,养羊是磨光村畜牧业生产主要产业。磨光村羊存栏2173只,现存栏50~100只的有8户,100~200只有4户,200只以上有1户,最多的是大麦地张金莲户存栏286只。今年已出栏214只,纯收入8.6万元,是磨光村的养羊专业户,现正在申报县级家庭示范农场。
1.2肉牛生产现状
养牛主要在大麦地组,存栏30头以上有2户,存栏10~20头的有38户,最多的是大麦地自然村张金莲户,现存栏37头,今年已出栏19头,纯收入2.7万元。
1.3猪生产现状
养猪主要在班登自然村,存栏100头以上的有2户,20~30头的有21户,最多的是罗丙松户,现存栏240头,今年已出栏340头,纯收入24.7万元。
1.4家禽生产现状
家禽养殖主要是以鸡的养殖为主,磨光村存栏300只以上的有2户,分别是吉地坪自然村1户,班登自然村1户,目前,吉地坪自然村的罗润红养鸡专业户,由于没有养鸡经验,又没有主动请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指导,也听不进我们的技术指导和要求,自己盲目干,加上疫病防治工作又不到位,导致鸡的死亡率高,出现亏损,目前处于举步艰难,如再不改进,很可能会亏本倒闭。
2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金缺乏
磨光村属山区贫困村,自然资源好,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好村寨,但由于资金缺乏,发展很慢。资金缺乏是制约磨光村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因素之一,更是制约磨光村规模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村民想扩大养殖规模,走规模化养殖道路,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无法扩大,甚至由于资金紧缺有的村民还会减少养殖数量。
2.2养殖科技含量低
目前磨光村的畜禽养殖依然还是处于传统的养殖方式,以放牧为主,畜厩简陋,没有排污设施,有啥喂啥,很少使用畜禽全价饲料和配混合饲料,驱虫保健药品基本没用。防疫主要靠政府组织的常规免疫和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农户处于被动状态,动物疫病防控意识差,养殖风险大。
2.3品种改良工作滞后
通过逐户调查:①饲养的黑山羊属于云岭黑山羊,没有引进过其它品种,调种换种工作也只是在磨光村范围内进行,导致品种退化,个体小,生产性能下降。②饲养的肉牛大多数属本地黄牛,近几年来通过肉牛冻精改良,磨光村有西本杂1代43头,西本杂2代9头。③饲养的生猪除两个养猪大户外基本上属土杂交,磨光村没有标准的二元杂母猪和洋三元猪。④鸡主要是本地品种,有少部分的广西土杂鸡。
3几点建议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磨光村是山区贫困村,主要经济收入靠养殖业、种植业和劳务工收入,而磨光村田少地多,广种薄收,水田仅仅班登自然村有120亩,且遇干旱年份只能栽插秧苗60~80亩,今年就只栽了70亩。很多家庭吃的米都是依靠到街上购买和国家供应的救济粮,没有特色的产业和稳定的经济收入,无法依靠现有的种植业致富;同时磨光村外出务工人员少,没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极少且技术水平不高,仅仅依靠苦力,因此外出务工人员工资低,甚至遇到信誉差的老板时连工钱都拿不到。按照习总书记今年6月在贵州调研时讲了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的要求,村三委和指导员一起通过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后认为磨光村目前只有依靠发展畜牧业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才能确保到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的目标。各级各部门应加大对磨光村发展畜牧业的领导和支持,增加扶持力度。
3.2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加大投入
发展畜牧业是磨光村到2017年底实现整村脱贫的新希望,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磨光村发展畜牧业给予项目和资金的支持。村三委和指导员要多研究多分析,结合农户的实际情况分户制定发展计划和目标。2016年中船集团、县委组织部各派1名干部到磨光村任第一书记,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是磨光村到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的好机遇。我们要通过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到省、州和国家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促进磨光村畜牧产业大发展,为实现2017年整村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加强养殖新技术培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结合磨光村的实际情况采取现场培训、技术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畜禽疫病防治、畜禽品种改良,畜禽饲养管理新技术,优良牧草种植和利用、病死畜禽及产品无害化处理及公共卫生安全等。通过培训使养殖户更进一步了解和应用养殖新技术,增强信心,确保养殖业增收。
3.4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一是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变革和完善,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从单家独户的生产,发展为诸多生产者组织起来的联合生产;从雇工式的家庭农场或作坊,发展为利益紧密联结的合资合作。二是产品交换方式的创新。也就是流通组织形式的创新。这是指农户生产的东西从单家独户到市场去出卖,发展为生产者组织起来,共同去闯市场。三是分配方式的创新。这是指生产与流通联合的紧密程度及利益关系,生产者把产品出卖后,从一次性取回应得利益,发展为过后有返利等形式的二次分配,或者有大家共享的公共积累。通过合作社发展壮大,社员逐渐增多,发展为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股份制生产和通过认证后生产出无公害的名牌畜禽产品,社员向国家公务人员一样有稳定的收入。结合磨光村目前的实际情况,应发展7~8个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3.4.1规模
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30人,猪舍建筑面积1200m2,年出栏肥猪1000头以上;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30人,牛舍建筑面积1500m2,年出栏肉牛600头以上;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30人,羊舍建筑面积600m2,年出栏800只以上;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30人,鸡舍建筑面积800m2,年出栏2万只以上。
3.4.2经济效益预计
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现价计算每出栏1头肥猪可获纯利800元左右,年出栏肥猪1000头可获利润80万元,每个合作社成员可分到2万元以上;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现价计算每出栏1头肉牛可获纯利2000元左右,年出栏肉牛600头可获利润120万元,每个合作社成员可分到3万元以上;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现价计算每出栏1只羊可获纯利500元左右,年出栏800只可获利润40万元,每个合作社成员可分到1万元以上;生态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现价计算每出栏1只生态土鸡可获纯利25元左右,年出栏2万只可获利润50万元,每个合作社成员可分到1.5万元以上。
3.5龙头带动
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社+农户”的形式,积极引进和鼓励具有一定经济和技术实力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加工型、市场型的龙头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专业合作社和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一关系,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积极创办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3.6营销
建立多元化的畜禽和产品销售流通网络积极开拓和发展市场,成立养殖协会。
(1)村委会和养殖协会要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信息采集量,及时准确提供合作社市场供求信息。
(2)立足当地,辐射周边,以点代线,以线成面,形成销售网络。在县城和乡镇综合集贸市场建立合作社畜禽及产品专卖区,同时对合作社销售的畜禽及产品给予相关政策保护。
8.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村宴;食物中毒;调查处理报告
【中图分类号】R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07-02
2012年1月31日,昆明市官渡区关上村村民在客堂宴请亲朋好,引发一起20人食物中毒事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合区食品药品监督局开展事件调查,查明了中毒原因,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事发经过
1.1基本情况
昆明市官渡区关上村村民于2012年1月31日在关上村委会客堂宴请亲朋好友,请厨师9人(村上的非专业厨师),帮厨约40人(亲朋),每餐约15个菜。早餐无共同性食物。中餐就餐人数约800余人,菜单如下:绿椒炒见手青、牛肉冷片、炒木耳、墨鱼仔、青椒辣子鸡、炸红薯、排骨藕汤、香辣猪脚猪尾、炒白菜、甜白酒、炸鸡脚筋、炸鸡翅中、蒸南瓜、荞饼、洋丝瓜炖猪皮共15个菜。晚餐就餐约800余人,有干巴菌、酥肉、螃蟹、山药、凉米线、虾、八宝饭、野生核桃、羊肉、鸭子、肚子、鸡肉、凉黄瓜、百合、鱼共15个菜。
1.2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是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最少的吐了2次,最多的吐了10次,腹泻物为黑黄色水样便,最少的腹泻1次,最多的腹泻10次。20名患者中,1人发热,20人恶心,19人呕吐,14人腹痛,12人腹泻,12人头晕,未观察到症状特别重的患者,均无脱水、抽搐、青紫、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经区医院使用胃复安针、奥美拉唑、间苯三酚针、林格液等抗炎、补液治疗后。截至2012年2月1日3时,所有患者均好转。
1.3 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结果
本次食物中毒的20人中,最短潜伏期4小时,最长潜伏期餐后9小时,发病时间多集中餐后5—8小时)两个时间段,平均潜伏期6.8小时。20名患者中,男性7名,女性13名;年龄最大的74岁,年龄最小的10岁;1名儿童,19名成人;居住地分散;截止 2月1日凌晨3时后未再增加类似症状的新病人,此次事件发病总人数20人。
1.4实验室检查结果
对19件食物样品进行检测,19件样品砷、锑、铋、汞阴性,亚硝酸盐小于1.0mg/kg;未检出变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霍乱弧菌、致病菌。12件样品受到大肠菌群污染。
2 卫生学调查
经调查,用餐场所条件简陋,无专用清洗及消毒设施,生熟加工区域不分,无餐具保洁柜等相应设施,餐饮具及炊具等无专门管理人员,卫生条件差。用餐场所经营户未办理卫生许可证,食品加工制作人员为临时聘用的民间厨師,无健康证,卫生意识和基本卫生知识缺乏,食品加工制作操作不规范,食品卫生质量较差。
3 调查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将此次事件判定为因大肠菌群污染引起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
4 讨论
村宴集体用餐场所用餐总人数多,大部分集体用餐场所条件简陋,无专用清洗及消毒设施,生熟加工区域不分,无冷藏设施,无餐具保洁柜等相应设施,餐饮具及炊具等无专门管理人员,食品进货渠道不明,卫生条件差。集体用餐场所经营户办多数未办理卫生许可证,食品加工制作人员为办事人及其家属或者临时聘用的民间厨师,多无健康证,卫生意识和基本卫生知识缺乏,食品加工制作操作不规范,食品卫生质量较差。
【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一个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报告07-20
村发展情况调查报告07-03
园区经济发展调研报告07-13
平台经济发展报告07-05
地方经济发展调研10-20
经济发展反差现象调研报告07-15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0-31
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09-28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报告07-10
县乡(镇)域经济发展调研材料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