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精选8篇)
1.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 篇一
尽管业内人士对是否是中国白酒行业的拐点之年看法不一,但是事实是,在20的中国白酒行业,尤其是高端名酒,在如何保持业绩持续增长,如何遏制销量持续下滑等诸多问题上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其中,核心挑战之一,就是各名酒厂家为了业绩目标的实现,对渠道经销商推出了不同的压货冲量政策,对其进行大量压货。但是,由于市场多方面因素变化的左右,产品动销不畅,导致了大量库存的产生。由此看来,库存消化的问题成了目前横亘在厂商面前的一个令厂商双方都很纠结、一时也都难以解决掉的问题。
那么造成渠道经销商大量库存产生的原因何在呢?
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大部分名酒企业一味片面追求销售业绩的爆发式增长,不顾实际情况,实施大面积渠道扁平化政策,大规模发展经销商,打破了渠道生态链的平衡,使渠道的资源不能被集中良性释放,名酒经销资源力量被分散,短期内销量虽然成长起来,但长期看,渠道体系混乱造成后劲不足,形成渠道肠梗阻,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就会造成大量的库存产生。
第二、同时,为了完成高成长度的销售目标,名酒企业不断地制定和实施各种形式的渠道激励政策,对渠道经销商进行压货或引诱经销商进货,常常受制于厂家的经销商,被引导或者被动地进入到厂家设计的游戏规则里,高压政策使经销商处于往往疲于应付的状态,一方面,为了配合厂家完成目标任务,争取到更多的市场支持和奖励;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购买力下降,终端动销不畅,库存越压越多。
第三、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左右,三公消费等国家限制性政策的制约等诸多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市场消费需求被极大地抑制住了,大量产品被堆放在仓库和摆在销售终端形不成良性销售,导致出现动销滞缓的局面。
第四、在高利润回报的利益驱动下,各种类型的渠道投机行为大量涌现出来,大量渠道投机商进行囤积居奇,
这种在社会上存在的隐性库存在需求旺盛时期还看不到影响,对市场形不成冲击。但是在进入经济下行,需求不振时期,存在短期炒作行为的投机商会寻求机会把库存信息传递到市场上,释放出更大的库存量。
第五、经销商自身原因和渠道存在壁垒造成的库存。主要在于:1、经销商老板对行业发展趋势把握不准,高估了自身的能力,在战略规划、终端网络布局、人员配置、计划管理和执行上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这些因素导致了经销商抗风险的能力不强,一旦有个风吹草动,销售立刻就会受到影响。2、商超系统、餐饮系统等终端渠道进入壁垒高导致运营成本加大,再加上库存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很多经销商没有建立或者建立的进销存系统过于简单化,缺少流程管理,也没有建立起来相关的、清晰的数据库,不能进行合理的进销存数据分析,也是导致库存增加的一个潜在因素。
第六、厂家的产能大扩张战略也在无形当中制造了大量的库存,在市场利好,库存消化能力强的阶段,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在进入形式急转直下时期,库存可能就真的就成了动销不了的库存了。
目前看来,此轮库存和往年库存性质有些不同,已不再是经销商可以向外炫耀的资本了,往年的库存因为涨价因素,都会出现一个很大的价差空间,意味着高利润区,而今年的库存由于动销问题和利润空间的缩减,导致经销商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反倒成了负累。
我们看到,高库存已经形成危机,正在吞噬企业和经销商利润的空间,这也给名酒厂家和各级渠道经销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对有些经销商来讲,这次危机甚至将会成为影响其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不管是对厂家还是对经销商,这既是一种高风险的游戏,也是一场成本利益和合作模式的博弈。
2.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 篇二
关键词:金融危机,物流,产业竞争力,现代物流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并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这次金融危机致使全球经济不景气, 对我国正处于发展中的物流业带来了现实和潜在的影响。目前, 既要充分认识由于金融危机致使全球经济不景气而对我国物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又要研究探讨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物流业可选的应对策略。
1 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的影响
1.1 金融危机导致物流业货运需求减少, 运价持续下跌
金融危机直接导致我国出口明显下降, 出口的下降对物料行业的影响从直接服务于外贸的物流相关行业如航运、港口和国际货代业开始, 逐步向国内的生产物流、商贸物流和消费物流领域传导;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向中西部地区扩散。我国物流行业的业务量明显下滑, 对物流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2008年, 全社会物流总额89.9万元, 同比增长19.5%, 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 但增幅比2007年回落6.7个百分点。同期, 物流业增加值为19965亿元, 同比增长15.4%, 增幅比2007年回落4.5个百分点。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为54542亿元, 同比增长16.2%, 增幅比2007年回落4.4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1%, 比2007年下降0.1个百分点。从构成看, 运输费用为28669亿元, 同比增长13.2%, 增幅比2007年回落6.4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2.6%, 比2007年下降1.8个百分点, 运输费用增幅回落以及社会物流总费用比重的下降, 反映出物流需求有所减少。预示着物流需求增长趋缓, 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具体表现在:一是物流市场需求趋缓, 物流实物量增速回落。2008年前3季度, 我国货运周转量回落8.5个百分点, 集装箱吞吐量回落8个百分点。二是物流市场价格下滑。11月公路货运综合运价指数为71.1, 比上月下降了4.6个百分点。
1.2 金融危机加剧了物流企业的高成本, 加大了物流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2007年以来, 国内物流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涨使得物流业发展趋缓、经营面临困难:一是尽管国际上燃料、动力价格由涨转跌, 但国内价格变动不大, 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加大。二是综合用工成本大幅上涨30%~40%。三是保管费用上升, 土地使用税大幅增加, 物流企业负担加重。在物流企业成本加大的同时, 海运、航空、公路等运输价格则处于高位回落走势, 超过四成的企业实现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亏损。
市场需求急剧减少, 企业生产成本全面提高, 而目前内需增长尚不明显, 多向挤压使不少物流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物流业的运输工具具有资本密集性、回收周期长、利润率低等特点, 上游实体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 出现集体催债, 往往会造成物流企业资金链吃紧。同时, 金融危机使银行信用收紧, 物流企业很难获得贷款, 加上运价大幅下降, 尤其是不少物流企业在前几年运价高启, 以高负债进行扩张, 一旦收入出现问题, 很容易招致资金链断裂, 导致企业破产。
2 立足应对危机, 着眼长远发展
2.1 应对金融危机, 解决当前物流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促进产业升级, 提高产业竞争力。
(1) 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带动物流业发展。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国内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国内市场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高效的物流服务的支持, 这对物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10月底, 国务院出台了以扩大内需为目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 4万亿元将带动的民间投入可能达到10万亿元以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对于物流行业来说, 在基础制造、原材料、能源、水泥、钢铁、大宗商品等方面会有更多的市场拓展空间, 都会转化为新的物流需求。需要物流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发物流服务项目, 积极引导内需市场的成熟。
国家大力扩大内需, 启动农村消费, 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物资的配送、家电等消费品要下乡, 都离不开物流系统的支持。随着我国产业转移进入新阶段, 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物流企业要抓住有利时机, 通过自建或并购等手段, 实现低成本战略扩张。
(2)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中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 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角色正在不断强化。制造业已经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 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已经让位多品种、小批量的精益生产模式。制造企业开始有选择地推进供应链管理, 推动集约式生产方式的发展。企业加快引入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技术, 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库存, 加速企业的现金周期, 提高资金利润率。这对物流企业来说, 是一个发展的好机会。关键是物流企业要具备满足制造企业物流需求的技术和能力, 形成制造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格局。物流企业要应用供应链管理技术, 深入挖掘客户潜在需求, 从销售物流向生产物流、采购物流延伸服务, 全面介入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2.2 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
(1) 要解决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 需要加快企业重组步伐, 做大做强,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 保持产业的平稳发展。
我国的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实力普遍不强。有实力、上规模、有影响的现代物流企业不多。虽然我国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企业数量众多, 但真正在服务范围、服务功能上能够达到物流要求的并不多。目前的3PL普遍规模较小, 管理方式落后, 物流效率不高。多数运输企业经营范围小而全, 一个企业设立分公司或一个公司所设的部门, 业务重叠现象严重, 导致企业间和部门间的内部竞争, 削弱了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整体效益。与一些大型的生产企业、商业企业、产品分销全国各地甚至全球相比, 物流服务企业能力不足, 基本只能充当“小炮艇”。
物流管理又比较分散, 物流部门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 每个部门都自成体系, 缺乏整体物流规划, 加上大多数物流企业运营方式单一, 综合性物流公司很少, 从而使货物仓储、货物运输、货物配送无效作业环节增加, 物流速度降低和物流成本上升, 也造成物流环节浪费, 管理成本加大, 因而导致了我国物流业整体效益不佳, 竞争力不强。因此, 国务院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 创新物流服务模式, 加强资源整合, 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加大国家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 缓解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 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 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2) 物流业自身需要转变发展模式, 向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
一是采用先进物流技术, 加快建设现代物流运行平台。我国物流企业要不断更新技术的使用理念, 用最符合自己发展的先进物流技术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总体目标。同时构建覆盖广泛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 将制造商、供应商以及客户联系起来, 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 达到资源共享。
二是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 加快物流标准化进程。一方面, 政府应促进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加快制定和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 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体系。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人员素质。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业。
参考文献
[1]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
[2]刘志伟.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状况[J].中国招标, 2004.
3.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55-01
贸易保护主义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其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纵观历史,贸易保护主义伴随着贸易的发展,在历史上不断交替出现。上世纪,西方国家历经两次大范围大影响的经济危机,国民经济滞涨。当时的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泛起。从此以后,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大范围影响世界。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各国开始推崇自由贸易。但是各国经济发展情况不一,贸易保护主义并未就此消失。
08年经济危机之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虽然各机构、政府都宣称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但各国实际贸易政策操作中却并非是这样做的。时至今日,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正在减轻,世界经济显现出稳步回升的趋势,但是各类贸易保护案却反而大幅上升。多国遭受其害。
一、经济原因
(一)直接原因: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
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根据历史经验,自由贸易主义居主导地位时,往往是经济较为健康繁荣发展的时候;而自由贸易主义被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往往是经济处于倒退停滞的时候.可见贸易保护主义总是与经济衰退捆绑出现的.尽管各国出台各类经济刺激方案,试图促进国内经济复苏,但全球经济依然陷入严重衰退。于是在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背景下,保护主义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
(二)重要原因:“去全球化”思潮的泛起
自上世纪末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的产业格局逐渐进行重组,生产要素也在重新进行高效有序的分配,大多数国家经济呈现良好发展的趋势.然而,当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逐渐扩大,开始严重影响发达国家时,这些国家的政府开始重新思考和衡量。 他们认为“全球化”的推进客观上造成了本国的就业岗位锐减,致使国内矛盾加剧;其次还使国家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是低成本生产,从而对这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所以,由此产生的“去全球化思潮”,也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三)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前各国之间的不平衡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产生的,但在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各国各地区产业及资源进行重组,客观上造成了比如以我国为代表的低成本产品逐渐蚕食发达国家原有的市场,同时,在生产链和销售链上,完成着有低端到高端的转变.所以当前,各国之间的不平衡演变成了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不平衡.
二、政治原因
(一)贸易保护主义反映了政党政治利益与选举的需要
根据历史经验,当经济低迷,国家贸易政策趋向保护性,而政府换届和选举等国内政治因素对贸易政策导向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去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上,奥巴马所在的民主党从前受凯恩斯主义影响,主张经济干预,保障国民福利,所以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由此可见,奥巴马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政治因素的影响.
(二)各种利益集团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发达国家产业保护政策与国内利益集团具有微妙的关系。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往往是政府平衡国内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的产物。目前,发达国家国内矛盾严重加剧,甚至欧盟的希腊和爱尔兰政府陷入了濒临破产的境况,此时发达国家中,各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压力,催生出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
(三)国家利益至上的政治原则影响贸易政策的制定
贸易政策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国家核心利益左右着国家贸易政策的走向。例如,由于美国在次贷危机以及其后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美国当局意识到,美国的全球利益面临着中国这个新兴国家的严峻挑战,美国通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人民币汇率等手段阻止中国产品的出口,战略上起到了阻止和延缓中国崛起的目的。
三、制度原因
WTO规则中,有这一些模糊不清、定义不明的漏洞,为WTO成员利用制度漏洞,进行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可能。例如,发达国家可以以反倾销、反补贴的名义对发展中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例如2009年,美国就中国轮胎出口问题而展开了特保措施,以及其后我国遭遇类似的贸易摩擦案件涉及广泛,如:钢铁、鞋、玩具、轮胎、铝制品、日用品、机电、矿产、养殖品,我国遭遇损失严重。
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依然广泛,若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那么世界经济将会陷入一个严重滞退的困境,所以期待各政府组织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朱钟棣.合规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和应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王丽萍.贸易保护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篇四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国投资者的资产损失。中国金融机构、企业,包括个人在美国持有一定规模的证券资产,其中多数是机构和公司债券、股票等。比如雷曼公司债券是全球主要固定收益产品之一,根据已披露的信息,至少有7家中资银行持有雷曼债券或对雷曼的贷款债权。雷曼公司破产导致其股权价值近乎化为乌有,据有关测算,雷曼高级债券可能的损失为票面价值的20%-40%,次级债券将高达96.5%。中国工商银行是国内最大的受害者,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及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余额也仅有1.518亿美元(其中高级债券1.39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工行资产总额万分之一,或工行债券投资规模的万分之三,或工行上半年税后利润95亿美元的1.6%。由此看来,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将是十分有限的。
值得重视的是,美国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累及世界经济,使得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更显严峻,这种对我国经济的间接影响不可小窥。因为这场危机不仅直接加剧了世界金融体系的动荡,还必将波及实质经济部门,加剧信贷紧缩,给世界经济复苏投下更多、更浓重的阴影。由于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我国经济增长到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出口,美国又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国内出口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及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这种间接损失,将是巨大的,无法估量的。因此,我们要高度关切这种影响的不确定性,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内需;同时,在开放中,加强金融监管,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5.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篇五
作者:刘齐
班级:12营销1班
学号:20121506109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这场金融危机,我们该如何解读其本质、根源,该如何反思?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来说也是一场挑战,失业人数的逐渐增多,出口总额的逐渐减少,经济增长的速度放慢,都在有形无形中对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面对这场金融危机,中国该如何应对?中国是否能够“独善其身”?
关键字: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影响; 企业
引言: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线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波及到了全球范围内的多数国家。国际金融形势突变、经济和贸易急剧恶化,对中国经济的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都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中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基于此基本情况,本文主要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查阅一些文献资料,寻找一些证据来探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希望通过调查研究使得一些企业在发展时能趋利避害,获得更好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正文:
1、金融危机对世界整体经济的影响: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频频爆发。面对这一现象,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比如增加财政支出、投入大量资金救市。但迄今为止,存在于金融领域的危机无明显呈现出缓和趋势,大量银行出现严重亏损乃至倒闭,尤其是 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席卷全世界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导致大量金融机构亏损、倒闭以及被政府接管,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同时各国实体经济也受到冲击,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极度惶恐。紧接而来的欧洲债务危机频繁爆发,希腊、爱尔兰以及葡萄牙等国相继向欧盟请求援助,欧洲多个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持续下调。【1】
2、金融危机的特点:
2.1世界经济逐步形成一体化趋势。不仅是与美国联系紧密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且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受到牵连。
2.2资本主义向金融市场逐步转变,社会上大量募集资金,商业银行业务转向投资银行业务,逃避监管、到处投机,导致实体经济和投机经济严重脱节。
2.3金融市场虚拟资本不断膨胀终脱离于实体资本导致虚拟资本出现信用危机。2.4具有超周期性,超前性的特点.尤其在 20世纪 30 年代表现特别明显。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导致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得当前金融危机具有敏感性和超前性。2.5金融危机发生频率加快。二战以前波及较广的金融危机仅有 1929 年的 “大萧条”,据 Lind-gren、Garcia 和 Saal 统计,自 1980年到 1996 年,共有 133 个相关成员国发生过银行部门的严重问题和危机。20 世纪后期至今发生金融危机的频度和规模,还属先例
3、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3.1 外贸出口萎缩。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于产品生产相对过剩,内需不足,而不得不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使得我国进出口贸易对GDP 的依存度大大高出世界各大国一般为 20%左右的水平,如我国在 2003—2005 年间分别达
到 60.1%、70%、63.9%,而且出口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加工贸易产品。1998—2003 年之间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占历年出口总额的比例都占一半左右,其中 1998 年为52%,1999 年为 50.67%,2001 年为 56%,近几年虽稍有变化但基本上没有改变其占最大比重的格局。这些低附加值产品又主要出口到这次金融危机的中心地带美欧各国。危机爆发,居民收入减少,加上人民币升值等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自然出口萎缩。去年前三季度出口增速与上年同比回落 4.8 个百分点,按此计算这将使 GDP增长减少 1.2 个百分点。预计我国 GDP 增速将由2007 年两位数降至 2008 年 1 位数,2009 年更将降至 8%或更低,出口萎缩是一个重要原因。
3.2.大批出口型企业经营困难、倒闭,失业剧增。这是上述出口萎缩的必然结果,主要发生在沿海珠三角,长三角一带。据媒体报道,去年上半年破产倒闭或已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全国有约 6.7 万家,下半年还在继续增加。10 月间东莞合俊、俊领两家玩具工厂倒闭约 7 000 余名员工失业;实际 2007 年年底以来许多台、港在大陆的企业都已纷纷倒闭,也有恶意关门逃债的,形成一股关闭企业潮,随之,返乡农民工有约 780万人。经营困难的不仅是中小型企业,有些大型企业也难逃困境。如钢铁行业因有 15%的产品出口,受国际危机影响,去年上半年出口签单大减,经营愈益困难,预计将出现全行业亏损。随着用电大户钢铁业的经营困难,10 月份的电力产量出现了 10 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其他的如纺织、机械等行业也疲软,以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社会蓝皮书》的数据,我国城镇失业率已上升到 9.4%,大大高出政府公布的截止 2008 年第三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 4%的指标。3.3.股市暴跌。企业盈亏是决定股市行情走向的基础。随着大批企业经营困难、亏损,甚至倒闭破产,加之受大小非解禁的冲击等等原因,使得近一年多来股价急剧下跌。沪股指从 2007年 10 月 26 日最高点 6 124 点下跌到 2008 年 12月 31 日的 1 820 点,跌幅 70.28%,相应的同期沪、深总市值由 34 万亿元减至 9.554 万亿元,即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股市就蒸发了 23.9 万亿元,接近于 2007 年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使广大股民和企业损失惨重。
3.4.其他金融资产的损失更为严重。我国外汇储备截至去年 9 月达 1.9 万亿美元,其中约60%—70%为美国债券,美欧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数千亿元各国货币救市计划,这无异于从增加货币发行中找出路,因而必将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无形之中受到重大损失。在我国外汇储备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购买已陷入次贷危机企业的债券,如据外电报道,购买“两房”公司的债券就达 3 763 亿美元,尽管该公司现已由政府接管,但风险依然很大,很难全部如数收回。再如雷曼兄弟公司已破产,我国卷入其中权益有近9 亿美元,很可能全部泡汤。其他还有如平安保险公司投资富通集团 238.74 亿元,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现只剩 10 亿元,基本上是血本无归。至于中投公司投资黑石 30 亿美元,大摩 50 亿美元已亏损过半,也是与这次危机的影响有关。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之所以受到上述严重的影响和损失,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不无关系。在新自由主义思想干扰下,党中央明确规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没有得到认真贯彻落实。由于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被削弱或丧失,便导致贫富收入差距愈益拉大,内需不足,过剩的产品只得从国外市场找出路,从而使国内经济严重受制于国际垄断资本和国际市场;同时因长期持续巨额的外贸顺差所带来的过多外汇储备,实际上成了美国绑架我国的抵押品,使得我国很难避免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不遭受金融资产的损失。这种损失如果揭开其形成的层层中间环节的面纱,实际在一定意义上如前面所说的是由中国劳动人民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交给美国人去消费,而自己所得到的不过是以债券形式所表现的一张“白条”。【2】
4、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现状:
4.1、政府规定的行业准入标准过高。长期以来,民营经济所面临的不公平的歧视和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得民营企业只能在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产业链上苦苦挣扎,市场空间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成长升级。
4.2我国企业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外部需求锐减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在所难免。我国民营企业对外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缩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出现损,金融危机以来沿海地区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倒闭,大量农民工失业出现返乡潮,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危及社会的稳定。那些生存下来的企业经过金融危机也元气大伤,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企业家投资的信心缺失,民营企业的许多投资抉择往后推移,实体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4.3 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独断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民营企业实行家长式管理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的产权结构过于单一,产权单一不利于企业形成一种开放的系统,从而使得社会资源不能有效地进入企业,企业很难借助于外力实现根本性的进步。【3】
5、政府和企业应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5.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未来企业的竞争主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员工素质低的现象,还不能实现以人为资源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其他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归根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民营企业必须要建立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2、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结合当前全球化、区域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民营企业应充分考虑其在产业链中的经营地位及发展空间,围绕区域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这两个方面制定长期发展战略。5.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把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非公36条”)落实到实处,真正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政府应继续出台相关操作层面 的配套措施:界定“非公36条”的性质与地位,规定违反“非公36条”应承担的责任,害人特别是受到歧视待遇的民营企业救济自己权利的途径,对于与“非公36条”的精神及规定不一致的法规、规章的修改和清理,落实“非公36条”的组织机构及主导者,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等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相关政策的完善,使政策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5.4、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完善配套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银监会发出了《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对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出了要求。但鉴于民营企业可供抵押财物不足的先天缺陷,加之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指标体系的束缚,其对经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仍然非常有限。对此,应适时调整金融政策,切实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缓解企业的运行压力。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远期、期货等避险金融工具规避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风险,也可以通过这些金融工具锁定未来商品的价格,增强民营企业抗拒外部风险的能力。
结论:金融危机不仅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影响我国的金融业、房地产、进出口贸易、人民币汇率、社会就业的健康发展,面对这一严峻的经济形势,政府和企业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采取有利的政策和措施来保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企业不仅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而且要制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政府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还要完善配套金融服务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双管齐下,才能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文献引用:【1】欧 阳 芳,金融危机的现状及对我国的警示(J)科技创业月刊 2013年第1期,48-49页 【2】丁 冰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67 2009 年第 2 期(总第 122 期)68-69页
6.全球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 篇六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就算有些事不想理会也没有办法了,比如现在铺天盖地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报道,基本把持了各媒体的头条。华尔街寒流、银行破产、证券公司倒闭、员工失业、汽车产量下降、股指大跌、原油大跌、美国7000亿美元救市、欧洲二万亿美元救市……与2007年热热闹闹、歌舞升平的经济情况相比,今年确实经历了太多的惊天巨变,世界经济前进的脚步仿佛在几个月间就停顿了下来。
面对如此不乐观的态势,从国家领导到公司的老总再到普通的职工和百姓,都感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阵阵寒气。五大矿业公司股价跌幅巨大,有的跌幅达55%,有的甚至达到75%;国际原油价格呈现急挫,并反复走低的态势;黄金价格则从高点回落,走势相对平缓。全球主要金融机构损失惨重,首当其冲的是美国五大投行,雷曼兄弟倒闭,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等也缩水50%以上,还间接影响了企业融资难度。一些企业苦苦支撑,个别企业开始放假歇业,员工收入开始下调。对于学生的我们来说,学费贵了,食堂饭菜涨价了,出门坐公交的人多了,周末逛街的次数少了。。
为了缓解上述种种显现,党和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灵审慎的调整,及时把“防过热、防通胀”的宏观调控目标调整为“保增长、控物价”。主要在加强出口贸易、扩大内需和调控物价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式和任务,就经济形式作出了判断: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企业稳健运行,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
7.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 篇七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
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要追溯到2001年9·11后, 美国连续13次降低利率, 房地产市场受到激励开始迅速膨胀, 炒房投资盛极一时。2003年-2006年四年涨幅超过50%。受利益驱动, 一些收入不高、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也申请贷款买房。当时,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有各种各样的分法, 他们通常将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划分为“优级” (Prime) 、“次级” (Subprime) 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次优级” (Alter-native A, 即Alt-A) 三类。次级贷款占美国住房抵押市场14%。次贷又分为浮动利息率和固定利息率, 可以调整的占10%, 不可以调整的是4%, 主要是10%的部分出了问题。
在美国, 抵押债券由机构和非机构 (由民间发行, 组成, 也就是由政府资助的房利美、房地美两家和民间发行 (民间发行抵押债券包括大额、次贷和次优级抵押债券。07年非机构占全部31.3%, 08年8月占1.2%) 的两类抵押债券, 08年9月出现金融风暴后, 非机构抵押债券已全部停发, 美只剩下依赖政府和政府资助的企业。因此, 由于国家对“两房”隐性担保, 加上房地产作为当时布什政府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那些收入偏低、收入不固定甚至是没有收入的人成为了房地产消费新动力。“两房”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借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为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年底的4.9万亿美元。与此同时, 银行为了获取较高贷款利率, 降低了住房贷款门槛。即使借款人还不起贷款, 也可以变卖其房屋, 由于房价迅速上涨, 炒房者和银行依然有利可图。就这样, 次级贷款和次级债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然而, 从2004年6月开始, 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 两年时间内, 联邦基准利率从1.00%上调到5.25%。在加息影响下, 美国房地产市场从07年底开始衰退, 去年7月底到8月初, 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目前, 这场危机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在2008年3月份以前, 属于危机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 美国大批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供应商倒闭, 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到2008年3月中旬, 危机达到第一个“高潮”, 当时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大量涉及次贷业务濒临绝境。随后, 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极力推动下, 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每股2美元的“超低价”收购。此后, 美国金融市场一度出现回稳迹象。但2008年7月份之后, 美国金融市场形势再次急转直下, 美国次贷危机也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一次, 由于投资者担心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出现问题, 金融市场再次剧烈动荡。随后, 这“两房”股价惨跌, 融资成本不断提高, 陷入破产边缘。到9月份, 危机达到一个新的“高潮”。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美洲银行收购, AIG向政府紧急申请500亿美元的救助, 使人民对美国的信用体系、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产生了信用危机。在信用危机的作用下出现了银行惜贷、投资者惜投、消费者惜购等行为, 这就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 也使得金融危机蔓延到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而且全球也发生多起政府因金融危机下台的情况。2008年12月20日, 比利时首相提出内阁集体辞职, 比利时成为首个受金融危机拖累下台的政府, 2009年1月26日冰岛总理也宣布辞职, 2月21日拉脱维亚内阁集体辞职, 3月16日科威特内阁提出辞职, 3月21日匈牙利总理提出辞职, 等等。为了阻止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恶化, 各国特别西方大国政府采取了非常规的手段展开救市大行动。第一, 加大财政投入。第二, 向信贷市场注入巨资。第三, 主要经济体央行联手降低利率。随后, 包括澳大利亚、中国、韩国等亚太国家央行也纷纷降低利率。第四, 为银行债务提供担保。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为一场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 涉及美国的消费模式、金融监管政策、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等各方面因素, 尽管各方面说法不尽一致, 但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 过多的金融衍生品掩盖了风险
“两房”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 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 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 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 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 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 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 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 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但投机只是表象, 贪婪才是本质。以雷曼兄弟为例, 它的研究能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堪称世界一流, 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风险的含义, 然而自身却最终难逃轰然崩塌的厄运, 其原因就在于雷曼兄弟管理层和员工持有公司大约1/3的股票, 并且只知道疯狂地去投机赚钱, 而较少地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
(二)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
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用美元现金买回其他国家的产品和资源, 卖出产品及资源得到美元的其他国家再用得到的美元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美元现金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 又通过资本项目流回美国。在美元资金的循环中, 美国一方面消费了别国的资源、商品、劳务;另一方面又在境外留下了越来越多的美元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通过资本项目不断回流的美元刺激了美国境内以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金融资产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 刺激了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 却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美国以制造业为代表依托于实实在在物质生产与服务产业的实体经济只将高端、高价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 将低端低价环节转移至国外。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是十分危险的, 虚拟经济越庞大越强, 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就越弱, 在经历危机后恢复经济实力也越困难。
(三) 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
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 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 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 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 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 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 政府一定会救市, 因而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 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 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首先上升, 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
(四) “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无法有效监管
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 美国改进原有的分业监管体制, 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和统一监管之间的新的监管模式, 学界称之为“伞形监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联邦储备理事会为金融控股公司伞状监管者, 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同时, 有多个部门负有监管职责, 如美联储 (FRB) 、财政部 (OCC) 、储蓄管理局 (OTS) 、存款保险公司 (FDIC) 、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等近10个机构。然而, 在金融业高度混业经营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这种监管制度的安排无法有效监管金融市场,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真空”, 并使一些风险极高的金融衍生品成为“漏网之鱼”。甚至有可能因为其内部的协调和分工不明确而延误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利时机, 致使金融体系风险进一步累加而形成系统性风险, 最终导致了系统性风险以危机的形式爆发。
(五) 美国信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信用评级是独立的第三方利用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专业经验, 就各经济主体和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大小所发表的一种专家意见, 根本目的在于揭示受评对象违约风险的大小;它不能代替资本市场投资者本身做出投资选择。在次贷危机中, 正是评级公司给许多次级贷和由其衍生出的金融产品以三A级的高评级, 才让全球许多投资者购买了自己并不了解的次级贷金融衍生品, 从而遭受重大损失。美国的次级债通过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 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 10%得到了AA, 另外8%为A, 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这种完全失常的评级结果, 值得人们深思。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暴露了美国信用制度存在着重大缺陷, 由于评级公司的收入来自于受评对象, 这种经营模式中利益冲突问题的存在, 必然会影响其对风险的控制, 严格和完善信用制度是当务之急。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这次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 主要是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不大, 间接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随着危机的蔓延和向实体经济的渗透, 危机的影响还会加大加深。目前, 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我们要充分吸取教训, 加强风险管理, 提高金融发展水平, 创建有效的监管模式, 以促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和谐发展, 应对金融危机。
(一)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要协调发展
虚拟经济的产生缘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 其基础仍然是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虚拟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极易滋长泡沫的经济, 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很容易吸引大批资金滞留于虚拟经济领域进行投机活动, 如果投机过度, 就会引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 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需求, 这就会导致诸如股票或房地产等长期资产的价格迅速膨胀, 监管稍有疏忽, 很容易导致泡沫破裂———发生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如果把实体经济比作岩石, 覆盖于其上的雪层就是虚拟经济, 积雪过厚导致雪崩。美国转移出制造业, 而放任金融业自由发展, 岩层薄而积雪厚, “雪崩”是迟早的事情。以此反观国内产业结构现状, 最近几十年来, 发达国家转移到我国的, 主要是制造业。长期以来, 制造业一直是GDP的大头, 可以说, 我国经济的“岩体”是坚固的。但是, 由于受盲目乐观的经济刺激信号影响, 我国也存在虚拟经济的过度增长、经济泡沫增多的现象, 特别是2005年以来, 股市大幅攀升到6000点, 各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猛增, 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从这个角度看, 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回落都是正常的调整。因此, 金融是第三产业, 金融的发展应立足于市场分工, 履行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能, 任何脱离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金融活动是没有希望的。
(二) 警惕放松监管带来的风险
一个有序市场的基础是法制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 是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一旦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 过度追求盈利, 盲目竞争, 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 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尽管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是我国现阶段现实的选择, 对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就认为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已经充分发挥了其有效性。我国的金融业在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当前除了有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外, 我国的金融市场上还有许多监管部门。例如, 财政部是国债市场的主要管理者;企业债券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管理;而外汇和股票又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等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从各部门的监管职能看, 既有各类金融业务资格的市场准入管理, 也有对违法违规行为调查和惩处的权利。在监管过程中, 当发生问题时, 由于各自的利益所在, 难免会产生相互推诱或相互争夺的情况, 确定由谁牵头、谁来负责、谁作决定等是有一定难度的, 存在较高的协调成本。这种以分业为基础、令出多门的金融管理模式必然会造成监管真空、监管摩擦和重复监管等现象, 导致监管资源浪费, 效率降低。
因此, 要建立全方位有效的协调监管机制, 对金融业的风险问题给予整体上的把握。我国的金融监管应鼓励创新。首先, 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中应当引入激励监管的观念, 充分尊重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 同时, 要鼓励经营良好的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在机构设立、业务开展等方面给予其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这样, 在中长期内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必然相应提高。
(三) 正确认识和防范信用风险
次级贷款违约率高, 原因在于贷款机构在放贷中没有坚持“三C”的原则, 即对借款人基本特征 (Character) 、还贷能力 (capability) 和抵押物 (collateral) 进行风险评估。从国外的经验看, 借款人的基本特征、购房目的、婚姻家庭状况, 还贷能力和抵押物都与违约率密切相关。这次金融危机说明了美国国内居民储蓄率的严重不足, 导致借款人在市场风险面前显得十分脆弱, 没有任何风险抵御能力。香港在东亚危机中资产价格大幅缩水, 许多购房者承受负资产的压力, 但银行却没有出现违约率大幅上升的问题, 就是因为香港银行业自身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对个人住房贷款有严格资格审查标准, 借款人购房多是自住, 职业稳定, 收入现金流不变, 房产使用价值不变, 仍会按期还贷。
中国的一份全美性的英文周刊《北京周报》, 在2007年4月5日发表了题为《房奴》的文章, 详细说明了这个问题。文章讨论了由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一新浪网, 新浪网最近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接近1/3的受访者表示月供占月收入的比重超过50%。目前中国抵押贷款业允许月供收入比可以高达70%,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很多城市居民的现实状况是负担的抵押贷款将他们的财务状况勒到了极致。在中国目前如此松懈的贷款标准下, 可以想象, 资产证券化的复杂性将使消费者更容易获得信贷, 这成为制造出和美国现状一样巨大灾难的推动力。因此,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扩大个贷业务中应避免“政绩目标”等非经济和非理性色彩, 减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贷资金配置, 加强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审查, 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价、借贷标准, 包括自有资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 以促进银行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转变, 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 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 警惕投资者过度投机带来的风险
投机是市场的润滑剂, 但若是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 就会严重损害市场稳定的基础, 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回顾历史上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 几乎没有一次不与过度投机有关。近年来, 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 传统上以赚取佣金收入为主、对资本金要求很低的投资金行, 大量介入次贷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的投资。目前投资银行从事的业务中很多与衍生品相关, 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 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 交易主体只需交少量保证金, 就可以完成高回报大额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以来增强, 在市场较为宽松时, 尚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填补交易的资金缺口, 而一旦信贷紧缩, 自身财务状况恶化, 评级公司降低其评级使融资成本上升, 便可能造成投资银行无法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著名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交易对手出现的流动性危机, 都是源于高财务杠杆率支配下的过度投机行为。
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 要想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过度投机, 严防投机泛滥, 尤其是投资者对风险要有一个底线, 设置一个容忍度, 绝不能依靠过高的杠杆率进行盲目投资。投资者只有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孙子兵法中讲,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用这句话观察和审视市场投资, 就是说, 投资者必须既了解自己的财务及风险状况, 同时又要了解交易对手和所投资的金融产品的风险状况, 绝不能无视交易对手和金融产品的风险, 运用过高的杠杆率盲目投资, 否则“殆”是必然的结果, 这个“殆”就是市场投资行为的失败甚至破产。
(五) 要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对中国而言, 信用评级是个尤需重视的问题。许多中国人对评级公司的重要作用并不了解, 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跟这几家公司比在经验上和规模上都有不小的差距。据统计, 目前, 全国共有专业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法人机构78家, 信用评级专业人员1983人。2006年和2007年两年内, 评级机构对借款企业主体累计评级8万多笔, 担保机构主体评级累计700多笔, 债项评级累计779笔, 其中短期融资券评级占债项评级比重89.5%;与2006年相比, 银行间债券市场债项评级增长了53.75%。我国还存在小而散的问题。而美国三大评级公司正在全力进入中国, 中国的金融信用评级自主权已经岌岌可危。目前, 惠誉已经入股联合资信, 穆迪已经入股中诚信, 分别持股49%, 2008年8月全球金融市场信息供应商标准普尔与中国信用评级机构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技术服务协议。中国最重要的几家信用评级公司存不存在被三大公司控制的可能?想想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泰国、韩国, 想想次贷危机中的AIG, 其后果令人不寒而栗。因此, 我们应继续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在合作的同时要培养信用评级专业人才, 壮大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
综上所述,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其成因复杂、影响及其严重, 不仅使欧美各国陷入经济衰退, 也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但同时也为我国价格体系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机遇。我国要充分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 强化金融业的风险意识、积极有序地进行金融创新、创建有效的综合监管模式、促进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以平稳渡过危机,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毅冯学敏占云生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本质及对中国的启示广西金融研究2008年第1期54-57
【2】国纪平初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危害及应对人民网2008年11月
【3】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49-57
【4】刘伟美国金融危机原因分析及其启示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18期68-69
8.全球金融危机对印度的影响 篇八
一、金融危机对印度的影响逐步显现
印度自1991年开始经济改革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呈稳步上升态势,年均增长率在6%以上。受益于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外商直接投资大举进入印度,FDI占印度GDP比例逐步升高。到2008年6月,已占GDP的3%,达到20年来的最高比例。印度资本市场也快速发展,自2003年5月以来,印度股市的牛市行情已经持续了4年之久。由于看好印度股市,国外投资资金大量流入印度资本市场,不断推高印度股市。
然而,自2008年以来印度经济一直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2008年上半年通货膨胀率已高达11.42%,下半年仍未见好转,10月份统计的最高通胀率超过12%。印度2008年外贸逆差迅速扩大,仅上半年1—3月就达204.68亿美元,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缩小逆差的困难加大,9月份贸易逆差超过100亿美元,估计2008年的外贸逆差将创纪录。与此同时,由于欧美经济减速衰退,印度软件业的订单大为减少。曾经繁荣的印度股市2008年以来下跌不止,仅上半年就下跌了30%,下半年又继续下滑,估计颓势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印度央行近几个月来在市场上大量售出美元以试图对本币快速贬值进行干预,2008年11月19日卢比再次突破50∶1,外汇储备从去年6月27日的3020亿美元迅速下降到了11月17日的2420亿美元。但这些操作除了将卢比汇率稳定在现有水平外,效果并不明显。此次金融危机对印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影响筹资渠道。美国金融海啸使印度受到震动,国内商业信心指数和投资环境都受到不利影响。作为直接影响,印度国内各行业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收窄,企业通过公开发行股票获取资金和借用国外资金将更加困难。
二是影响企业投资计划。受美国金融动荡的影响,印度国内资金流动性、增长率、承担风险的愿望、借贷能力都将受到影响,这对投资和投资信心都是严重打击,必将影响到企业的扩张、投资计划,影响就业、房地产和整个经济的增长。受到明显影响的行业将包括电力、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这些行业原来都计划大规模扩张并需要大规模资金。
三是牵连个别银行。印度最大的私人银行ICICI银行由于其在伦敦的附属机构持有约8000万美元雷曼兄弟公司的高级债券而受到牵连,已准备了2800万美元的额外准备金。
四是对服务外包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对印度服务外包业会造成间接影响。美林证券、美国银行和雷曼兄弟公司每年的IT预算都在10亿美元以上,美林和美国国际集团是许多印度IT公司的大客户,因此它们出问题势必会对印度服务外包业造成影响。
五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印度卢比半年贬值1/4,影响部分企业利润。印度卢比2008年以来持续贬值。自5月份外国投资者在印度抛售所持证券开始,卢比贬值加快。根据印度央行统计,卢比兑美元在过去6个半月中从40∶1贬值到了50∶1,贬值1/4。如果从1月份算起,则贬值27%。9月份美国金融危机扩大后,卢比贬值加速,在过去两个月中即贬值11%,从45∶1贬到50∶1。11月19日再次突破50:1,创下历史新低。以美元贷款的企业所付利息将增高,还债更困难,将直接影响企业利润。
二、印度政府采取措施可以渡过难关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印度政府自2008年以来持续出台了许多刺激经济发展和消费的政策与措施。
第一,抑制通货膨胀。2008年以来,印度央行在多次上调短期贷款利率的同时,还数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其幅度之大实属少见,仅2008上半年短期贷款利率就上调了0.75%,存款准备金率则达到8.75%。 另外,大幅提高国家工作人员及企业工人的工资,并制定有益于促进房市发展的贷款政策。与此同时,为保持物价稳定,还加大了对石化和食品管理部门的补贴,努力缩减政府行政开支等费用。
第二,增加农业投资和改善农民生活。2008年,印度政府在农业投资和改善农民生活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不仅尽可能地免除农民的债务,还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对农业灌溉系统设施建设的投入,并补贴种子、肥料的采购金,增设建造农村医疗教育设施的费用,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
第三,积极吸引外资和扩大出口。为改善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印度政府加大鼓励外商投资基础设施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如增加投资比例等,尤其在海港、能源、交通等方面力度更大。另外,在进出口贸易自由化方面,印度不断出台了鼓励企业增加出口的政策,尤其针对IT信息软件业、生物制药业、汽车零部件加工业与电子产品,以期挽回不断扩大的外贸逆差。
受金融危机影响,印度经济成长势头削弱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自身具有良好的监管机制和在美国银行业涉足不深,不论是直接途径,还是通过衍生工具,印度银行业对美国抵押市场、破产和危困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都极为有限,因此不太可能像雷曼兄弟等美国银行那样陷入困境。预计2008财年GDP增长7.9%,低于2007财年的9.2%。这将是三年来的最低增长率。
三、建议
各国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时,需加强通力合作,共克时艰。就中印而言需加强以下合作:
一要采取措施积极推进两国在资源领域的合作,共促发展。印度是中国的第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仅次于澳大利亚和巴西。印度每年出口9300万吨铁矿石,其中85%运往中国。目前,印度对中国铁矿石出口采取“零售矿”形式,运往中国销售的铁矿石价格时时变动,旨在提高印在中国铁矿石现货市场中的比重,而这增加了中国企业成本。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中印两国尽早建立“长协议”将是双赢之举。
二要加快中印能源合作,这将有利于双方向第三国争取能源合约。尽管印度目前尚不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正式成员国,但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加强两国能源合作,对巩固和发展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极为重要,对亚洲地区和平稳定与经济繁荣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是印度最大的能源企业。印度总理辛格上台后,对国内12个国有油气公司进行重组,旨在建立全球石油公司。实施重组后,以印度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为代表的印度能源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并加大步伐从本土转向海外。印度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综合排名上升两位,居世界50大石油公司的第30位。印度75%的能源都依靠进口,如果两国能够加强能源合作,这将有助于双方向第三国争取能源合约。
三要加速研究推进中印签署自由贸易协议,促进双边贸易,特别是边界贸易。印度和东盟、欧盟已先后开启自由贸易区谈判。与东盟开展自由贸易谈判开始于2005年,但由于印度对国内棕榈油等农产品市场实行高度保护,使双方谈判受阻。2006年8月,双方就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达成一致。预计在2008年底将签署自由贸易协议。按照承诺,印度将在未来10年内对东盟80%的产品削减关税。
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区谈判自2007年6月启动。双方原计划2008年签署协议。但由于在政府采购、竞争、农业等问题上分歧较大,2008年上半年一直未开展谈判。普遍认为,印度对欧盟贸易仍为逆差,且印度43%的对欧出口仍享受普惠制待遇,降低了与欧盟签署自由贸易区的紧迫性。
可见,印度正通过自由贸易区谈判,在亚洲地区及全球范围内扮演重要角色。中印应当加速启动自由贸易区可行性联合研究,在南亚区域内,积极推进中印在此区域内的全面合作,全面提升21世纪中印合作关系。
【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推荐阅读: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调查报告07-31
金融危机对物流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10-30
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论文11-06
金融危机对食药安全行业影响的调研报告06-19
金融危机对企业发展与职工权益影响调研报告08-28
金融危机调查报告07-24
金融危机经济学论文07-24
全球金融危机现状及成因12-03
写农民工生活的随笔:民工和金融危机11-18
国际金融危机下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讨论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