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湖心亭看雪练习题

2024-10-14

张岱湖心亭看雪练习题(10篇)

1.张岱湖心亭看雪练习题 篇一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解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开头两句,即将时间、地点、人物和盘托出、包举无遗。这是用史笔来写小品。这两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另外,作者开头用明崇祯年号也是别有深意的。这篇小品选自《陶庵梦忆》,此书是作者在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所著,书中主要是追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旧事,凡记述过去行踪时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也是如此,作者以此来表示自己不忘故国的操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在结构上可谓横空出世,突兀而来,使人陡生荒寒之感。尽管这时作者还没有描绘雪景,但已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之使人遍体生寒了。这两句突出一个“绝”字,但却是从听觉上着眼的,大雪后的湖山是一个静寂的世界,鸟不敢飞,人不敢行,甚至连气也不敢透,连空气也仿佛被冻结了。雪落之猛,雪后之寒都从这“人鸟声俱绝”中表现了出来。“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要看雪,偏偏选择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火炉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人看见,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当然,深夜观雪,也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美学趣味。因为白昼看雪,一览无余,“更定”后出游,使混茫的琉璃世界中更增添一种朦胧和神秘感,更有一种白昼所看不到的光线与色彩,这从下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就可以得到证实: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是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气混潆不分,茫宕一片之态。雾,是由天空向下飘的云气;凇,是湖面向上涌的水气;沆砀,是飘荡、混茫之态。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云雾的上下混融糅为一体,做到动静相承,既写出雪的精神也写出了雪的气象。然后,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接着作者选择四个镜头来精心描画雪中景物,这就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作者通过这些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这正是作者极力要抒发的人生感慨。此段的表现手法,作者虚实并用,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实写,是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却是虚写,是作者假设自己站在湖心亭上,悬想自己刚才在舟中行进时的情形。这样虚虚实实,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以上是写夜间所见的.湖山雪景,主要是描景。下面是记夜观雪景时的感受,手法转为抒情: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的雪景更妙。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而且“童子烧酒炉,正沸”,可见已观雪多时了。这出作者的意料,也使读者感到惊诧。但作者不写自己的惊奇,反写二客“见余大喜”,不说自己超俗脱尘,却让客人来发此感慨。刘熙载说“文如看山不喜平”(《艺概》),看来,张岱是颇精于此道的。既然双方都视对方为知己,于是就会有“酒逢知己干杯少”之举。一方是“拉余同饮”,另一方是“强饮三大白”强饮,是说自己本不会饮酒,但逢此时,观此景,对此人却不可不饮。况且,双方在饮酒中除刚见面时的一句惊叹外更无别辞,甚至连双方姓名也不知道。这也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但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

从结构上来看,这段同上段文意绾合得异常巧妙,如果说上段是欣赏湖中之雪景,那么此段则是欣赏湖中赏雪之人;如果说上段是写雪的精神和气象,此段则是表现作者的主观精神和性格。通过这一段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真实意图之所在,那就是湖上的雪夜奇景固然值得梦忆,而奇景背后超尘脱俗的情致和夜逢知己的奇遇则更值得欣喜。这种布局谋篇的功力,实在是大家的手笔。

文章写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就淋漓尽致了。但作者并不就此搁笔,却在长河迢递处又生波澜,使文章又荡开了一层,通过舟子之口道出对这次夜游的看法:

乃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大雪奇寒,人鸟声俱绝,相公却要出外观雪;要观雪,又偏拣“更定”之后拥毳衣炉火独往,这在船家看来,是不可理解的“痴”举。但“痴”举亦更有人在:二客早煮酒赏雪于湖心亭上,这在舟子看来,更是“痴”举。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人们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这种不理解即使作者引以自矜、自得,又使作者深深地感到孤独和伤感。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这篇小品正是要表现这种“痴”劲吧!

2.张岱湖心亭看雪练习题 篇二

【关键词】湖心亭    张岱    傲    雅    痴

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

(1597—1679),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工,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市)。他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晚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他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他喜欢游山玩水,深谙园林布局之法。他懂音乐,善品茶。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明亡后,他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拔发入山”,以示对清统治者的不满和抗议。之后写成了《陶庵梦忆》来寄托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而内涵丰富。看文章的标题很容易让人产生思维定式,以为看雪就是写雪景,但作者却用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记述描写看似不着痕迹,但对于作者的心态、人格、品性却可从中窥知一二。

●傲张岱

《湖心亭看雪》一文,开篇交代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崇祯”虽是明朝年号,实则已经清初,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都是突出了一个“傲”字,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代始终没有灭亡,不忘故国之情永在。这一份“傲”虽没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豪言壮语的铮铮铁骨,却在这默默无语的时间年号的表述中有着令人敬佩的傲骨。其实,张岱早年生活放荡不羁,风流浪漫,想找朋友一起前往不算难事,可他却“独往”,他与众不同的气质完完全全是“傲”的体现。都说红梅傲霜雪,而张岱坐在西湖中,天地一片白茫茫,他可是傲视冰雪遗世独立?

●雅张岱

雅与俗,自古对比鲜明,张岱前往西湖赏雪,刻意选择的地点是西湖的中心湖心亭,选择的时间是“人鸟声俱绝”的“大雪三日”后的“更定矣”,是“独往湖心亭”。这地点,这时辰似乎都与凡夫俗子们不一样,也许是故意避开凡尘中的俗子,也许是傲然使然,一个“独”字“雅”气便出。记得《核舟记》中的记述,佛印是“袒胸露乳,矫首仰视”,舟子是“右手扳右趾”,而苏东坡与黄庭坚是“共阅一手卷”,这一雅一俗,对比鲜明,跃然纸上,其实张岱的“雅”与苏、黄的人文气质的“雅”是一样的。在张岱的眼里,同去的舟子虽是人,但是俗人。他的“雅”是与这些人格格不入的。

●痴张岱

文中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是痴西湖,痴独游,痴故国的概括。“痴”字,似贬实褒,是对张岱到湖心亭赏雪行为给予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对张岱品位、人格的肯定和赞赏。

西湖对于张岱应该不陌生,况且他风流浪漫,西湖不知游过几遍,可是他就是钟爱西湖,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他不痴西湖就绝不会在“大雪三日”后去;他不痴独游就不会选“更定矣”才去;他不痴故国就不会刻意用“崇祯五年”这一年号。

●爽张岱

自古以来,雅士文人都渴望拥有知己,只可惜一个人不可以永远拥有哪怕一个知己。因而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朋友离别的故事,没有看到知己相伴一生的故事。最典型的例子是伯牙子期的故事,短暂的友情让多少后人叹息。“人生得一知己难矣”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而三百多年前的张岱,或许早已洞悉了人世间的悲凉,早已品尝到了人世间的寂寞,所以才会这样洒脱,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独自出游,本是欲借质洁无瑕的山水排遣满怀郁闷孤寂之情,不意亭中竟已有赏雪饮酒之人。萍水相逢却心意相通,寂寥情怀立即充盈起来。古来文士追求精神的富足与操守的高洁,常将知己视作千金。作者一生特立独行,孤高自赏,不愿与流俗为伍,始终以看客的姿态与社会保持一段距离。而此时竟然遇到“与我心有戚戚焉”之人,岂能不喜出望外?酒逢知己千杯少,于是“强饮三大白”,可见张岱的那份豪爽。

●赏雪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了西湖雪后全景,创设了寂静、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的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极尽夸张手法,形象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一种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作者的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朴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人与物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

●结语

3.张岱湖心亭看雪古文赏析 篇三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崇祯五年1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2绝3。

是日更定4矣,余5拏6一小舟,拥毳7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湖上影子,惟10长堤一痕11、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2、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3。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14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5?”拉16余同饮。余强17饮三大白18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9。

及20下船,舟子21喃喃22曰:“莫23说相公24痴,更25有痴似26相公者。”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20、及:等到。

21、舟子:船夫。

22、喃喃:低声嘟哝。

23、莫:不要。

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25、更:还。

26、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赏析一】

人不痴不成事。冷寂湖山寻清绝雪景,非痴人不能为!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诗人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诗人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诗人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诗人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诗人对数量词锤炼的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诗人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诗人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诗人的心声。诗人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诗人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诗人意犹未尽,复笔写了这样几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诗人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表明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赏析二】

明清才子之文,有时又被称为“小品”,它的特点可用“才情”一词来概括,盖多情而有才,发为文字,便是才情之作。明清才子的言情小品不同于士大夫载道之文,后者因代圣人立言而刻板严肃,而前者则因自娱娱人而充满情味。我们读沈三白的《浮生六记》,读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他们笔下的家庭琐事,儿女情长,远比那些方巾气的载道文字可爱得多,这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苗头,代表着传统散文的新面貌。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在《言志篇》中说:“我要一套好藏书,几本明人小品,壁上一帧李香君画像让我供奉,案头一盒雪茄……”可以说准确地把握到明清才子之文的闲适与性情。

明末张岱是一个典型的才子。他的《湖心亭看雪》被选入语文课本,好多老师把它当成一副西湖冬雪图来讲,以为此中寄托了诗人冰清玉洁的人格。事实上这是一篇典型的才子之文,折射着张岱的复杂人生和复杂人格。我们先看一下张岱的生平和性情,他在《自为墓志铭》中如此总结自己的一生:

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世颇多捷径,而独株守於陵,如此则贫富舛矣,不可解二;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上陪玉帝而不谄,下陪悲田院乞儿而不骄,如此则尊卑溷矣,不可解四;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五;争利夺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如此则缓急谬矣,不可解六;博弈摴蒱,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则能辨渑淄,如此则智愚杂矣,不可解七。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

只有张岱这样极端自恋的人才会自撰墓志铭,当然也只有张岱这种极端自知的人才能写得如此透彻。张岱的身上体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人格,充满了内在的矛盾与张力。对于一个“七不可解”的人写的文章,我们的解读绝不能太轻断。《湖心亭看雪》虽然只有二百多字,但“颇不好解”。请看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将《自为墓志铭》和本文结合起来看,可知本文正是诗人“不可解”的矛盾人格的形象展示,我们可以从三组矛盾入手,来揭示诗人的复杂情绪。

首先是远与近的关系。

诗人于深夜去湖心亭赏雪,坐在船上,看到的景物本应是移动的湖岸和渐近的湖心岛,长堤再远也不可能是“一痕”,湖心亭再小也不可能是“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更不可能是当时所见。一切的近景都变成了远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这篇短文写的是崇祯五年的前朝旧事,隔了几十年的岁月,诗人再往回看,当时湖中观景的情景便被对象化了。于是时间距离转化为空间距离,诗人反而拥有了全知视角,看着当年的自己在天地山水间,有如一幅《寒江独钓图》。诗人本来是要看雪景,自己却成了被看的景物。另外,当年赏雪本是兴致甚浓的,否则也不会夜半兴舟。但隔了多年的岁月,再浓的兴致也被时间稀释了,于是当时的“赏”成了今天的“看”,有了冷眼旁观的色彩。更何况经历了亡国丧家之痛的张岱,心灰意冷,更是不自觉地把现在的感觉投射到当年的画面中去。于是我们看到,画面中弥漫着一片清冷的色调。

其次是冷与热的关系。

然而当我们用“冷”字来形容这幅画面给人的感觉时,却又分明地能从冰冻的文字中感受到透出来的热气。首先是“拥毳衣炉火”,这在冰天雪地里就给人一种特别的温暖。到了湖心亭上,更有二人对酌,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这就更给人一种火热的感觉。至于三人共酌,诗人强饮三大白而去,则更是热烈。所以,我们可以说,西湖的雪夜是冷的,但张岱的心境是暖的;张岱多年之后的心境是冷的,但张岱当年的心境是暖的;张岱现在的心境似乎是冷的,其实也是暖的。否则也不会有兴致写下这段文字。张岱骨子里其实是一个爱热闹的人,他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年轻时如此,到老时也未必不如此。而这一点热气正是生命力的象征。幸亏有这一点热气,才使这段文字有了些暖意。没有了这一点热气,那生命与文章就同时死掉了。

最后是痴与醒的关系。

4.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 篇四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测试卷

1.填空。

(1)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是日,余拿一小船,拥衣炉火,往湖心亭看雪。

(2).天与与与,上下一。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湖心亭一、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而已。

(3).见余,大喜曰:“!”拉余同饮。余饮三大而别。

(4).舟子曰:“,!”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是日更定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上下一白()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自我表白()

【综合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阅读课文,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阅读课文,然后问答问题。

(1).课文中量词的运用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好处。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课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3.作者于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为什么?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酒逢知己干杯少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④君向潇湘我向秦

【拓展练习】

一.阅读

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卫伏而就罪。

[注]①藉(jiè):垫、衬。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跟“以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

D.不以千里称也

2.解释加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3.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二.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他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才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看着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在亨达表店买到了修表工具,和几个学生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告成功,他和学生们高兴得不亦乐乎。陶行知修表一事生动地表明了他对实践的重视。

5.张岱湖心亭看雪练习题 篇五

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拥毳衣炉火( )________

2.雾凇沆砀( )________

二、填空:《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时人。作品有《 》、《 》。

三、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翻译句子: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请有原文处填上舟子所说的话,并说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

一、1.cuì,鸟兽的细毛。2.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

二、陶庵梦忆;张岱;陶庵;明末清初;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三、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四、(一)1.(1)焉:哪里;更:还 (2)强:痛快;白:指酒杯 2.(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3.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附《湖心亭看雪》译文:

6.湖心亭看雪 篇六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

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前准备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J、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没计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注意文章写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7.湖心亭看雪 篇七

1、 了解文言文常用词的含义,增加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认识白描手法。

3、 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如苏轼的“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妫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及他的另一首《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出示目标(略)

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雪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透过文字走进文章,用心去品读文章,走近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2、有节奏的朗读。

四、重点词语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过程中,老师提炼出几个重点的字词句,以方便学生记忆。(板书)

崇祯五年 更定 独往 雾凇 湖上影子 铺毡对坐 痴

五、共赏雪景

阅读课文导语,提出问题:雪后西湖景色如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你比较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却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寥寥数语露出马脚已勾勒出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颇有意味。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它可用于写景、写事和写人。

问题:空阔的雪景使得大地间呈现一股肃杀的冷寂来,在如此冷寂的雪景中,作者的心境如何呢?

先思考,然后看资料,了解张岱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张岱家国之痛的深切感受。

讨论: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会在凌晨这个无人的时刻来到湖心亭看雪,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态如何?(独――淡淡的愁绪)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与从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

对于这样一个人,你认为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个性?(痴。确实,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苏轼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中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其他的还有:李白 杜甫 陈子昂 柳宗元等。

8.《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及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研讨、品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把握作者彻悟人生、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培养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抉择观。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记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全文文笔简炼,不足200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广阔境界,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了出来。鉴于初二的学生文言功底不厚,生活阅历不深,想品味出张岱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重视诵读和引导的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一步步把学生带进文本的内核,抓住文眼“痴”让学生在研讨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另外,课堂上要把教师的预设性问题和学生的生成性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析、感悟。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

查资料了解张岱生平。

1、导入

回忆与西湖有关的诗例:

春意盎然: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温柔缠绵: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碧叶红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寒冰一片的西湖又是怎么样的呢?引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2、整体感知

诵读、复述课文内容:

a、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b、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进入情境,揣摩意境;注意感情基调的细微变化。c、生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后质疑。

d、生复述课文内容,力求用散文化的语言。

3、研读赏析

(1)齐读美文,找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寻痴? a、痴行:时间——是夜更定

天气——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

在非常寻常的时间和天气独往湖心亭看雪。

b、痴景:全景——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相接、上下一白 气势非凡,天地苍茫。

近景——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渺小,微弱。

两者对比鲜明,产生“寄蜉蚴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人生情绪。

c、痴心:理解“湖中焉得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体验感悟

在品位了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质疑,生成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

例:用“崇侦”纪年?

“独往”与“舟中两三粒”是否矛盾? 先饮酒,后问姓名,为何? „„

5、教学活动片段

生1: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为何仍用“崇侦”? 师:确实纳闷,是张岱的笔误吗?

生2:张岱会说,其实你们不懂我的心!(众笑)师:张岱说,知音好难觅!

生2:虽然明朝已亡,但张岱怎会因繁华红尘忘记故国呢?用“崇侦”纪年表明他怀念前朝,感慨更替。师:很有见解,还有不理解之处吗? 生3:前面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面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不是矛盾了吗?

师:看得很仔细,相信很多同学都有相同的感受!我们要不要叫张岱改一下?

生4:不急,我们还是先研究一下再说吧!

生5:从文中写景来看,天地苍茫,人不过是“沧海一粟”,他根本没把舟子看成人,他觉得人是属于自然的!师:太妙了!

生6:后在湖心亭与人饮酒,他竟然不问对方姓名,由此看来既使是知音,他尚且不顾,何况是区区一舟子呢? 师:漂亮!

生7:张岱想:既然我无法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山水之间度过余生吧!生3:我懂了,张岱是一心想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完全不顾世俗世界,好一个超凡脱俗的痴人!

师:是啊,张岱寄情于宁静清寒之山水,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归依,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师生齐诵《江雪》)同学们,最后送大家一首诗,曹雪芹的《红楼梦》,让我们再次细细品味张岱之痴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四、教学设计反思

整堂课贯穿“读”,通过一遍遍丰富多彩的朗读,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教师及时创设问题情境,把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相结合,引导并帮助学生解除了在理解、感悟文本时的思维障碍。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锤炼意蕴,提高了语文素养,同时也提高了认识现实生活的能力!

江山市淤头镇初中

9.《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九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听配乐朗读。

2、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习的预习,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 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10.《湖心亭看雪》课件 篇十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明代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

前未曾出仕,明亡后曾参加抗清义军。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背景简介

张岱是继“公安三袁”之后的散文作家,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与境,意趣深远。他的散文小品短小隽(juàn)永,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古今异义

1.拿:古义:划动。例句;余拿一小舟。

今义:拿。

2.强:古义:竭力,尽力。文中指痛快。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

今义:勉强。

我们的发现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游记写作—写景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课后习题解答(1)

1.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上一篇:关于社区xx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描写春天草地的句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