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经济学论文

2024-07-24

金融危机经济学论文(通用9篇)

1.金融危机经济学论文 篇一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和对它们的信心。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物价的上升,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2.金融危机经济学论文 篇二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危机指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其表现为生产减少,工人大量失业,购买力和需求下降,通货膨胀等。

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内涵要比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宽泛得多。从形成经济危机的根源来说,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发的结果。而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根源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具体表现在金融萎缩,股价下跌,资金供给不足,流动性低,并引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动荡。

现代社会金融危机之所以频繁发生并迅速蔓延,这与发达的现代金融市场密切相关。

3.创意经济迎战金融危机 篇三

面对金融危机,要想突出重围,用创意振兴经济是最快的捷径。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是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工业的突飞猛进摆脱了泥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则靠欧美IT和互联网产业上的突破走出困境。

从产品创新到价值创新,创意产业所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它本身的价信。

在持续严峻的经济环境中,中国企业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抛弃现有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转而向高回报、更具创意性的经济方向发展是突破危机的重要途径。

创意改变竞争格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三星还背负着170亿美元的债务,模仿别人的技术,制造大量没有创意的廉价产品,并采取过分追求规模化的生产以价格制胜的经营方式作为谋利手段,结果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低价低质”的代名词。而今天,三星已经跻身世界五百强之列,品牌价值一路攀升。连索尼、英特尔和微软等世界一流跨国公司都在积极寻求机会,与其结成战略联盟伙伴。究竟是什么让三星迅速得到重生?

创造三星辉煌成就的武器就是将“创意”融入到研发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简单的组装技术开始,到产品设计,再到产品核心技术,三星拥有了8个在世界占有率排名第一的产品。十年时间,三星再也不是那个“廉价”的品牌商,渐渐成为高端产业和品牌的代名词,完成了一个由模仿者到跟随者再到领跑者的成功蜕变。世界彻底地改变了对三星的看法。

三星的变化让韩国政府看到了创意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政府开始重视产业多元化发展,并将目光投向具有低消耗、高利润、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上。在那之后,中国的主妇们渐渐爱呆在家里,吸引她们的是那些动辄上百集的韩剧。为了吊足观众的胃口,电视剧还被分为好几部连续播放。简单的剧情,平淡无奇的家务事却被演绎得分外生动。女主角精致的装束成为观众们模仿的样板。一套得体的服饰,一款时髦的发型,甚至是一首剧中插曲,都是精心雕琢过的,韩剧从细节开始做到精致化,让人们忽略了剧情本身的无聊性,胜就胜在精致化。

精致是创意的基础,从工业化生产到原创性、精致化运作,韩国已渐渐成为引人瞩目的一个创意型国家。它的崛起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的今天,只有提升品牌的设计原创性,使品牌进一步精致化,才能最终提升品牌的价值。

创意改变国家

“创意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高附加值、高利润、低耗能。在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制造业视为低层次、低效益产业向其它国家或地区转移。而一些低能耗、高利润、高附加值的创意工作则留在自己的国内,比如苹果MP3、电脑、手机等产品,其核心的设计与技术都在美国本土完成,而产品所需要的各个部件则是由日本、韩国等地生产,最后在中国组装完成。在日本,许多大型企业比如丰田汽车、SONY、松下等等,也都在国外设有许多工厂,但这些企业的主要研发中心则都留在了日本本土。

以电影工业为例,风靡全球的电影《哈利·波特》虽然只是一部由小说改写而成的电影,但它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却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料。据了解,《哈利·波特》目前的电影票房累计已达43.5亿美元,这仅仅只是票房收入,还不包括其它的方面的收入。《哈利·波特》的投资方华纳兄弟在它的《哈利·波特》官方网站上,出售着各种各样与《哈利·波特》相关的物品,与此同时,与电影主题相关的服装、佩饰、雕像、仿制珠宝、DVD等商品多达百余种。因此,按照电影衍生物所带来的利润一般是票房的4到6倍的这一规律推算,时代华纳可从中获得多达200多亿美元的收入,比一些世界500强企业一年的营销额还要多,这就是创意所带动的经济效应。

同样是受创意的影响,新西兰一跃成为了世界的旅游热点。在2001年之前,新西兰还只是南半球上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而在2001年12月《指环王》上映之后,新西兰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凭借电影《指环王》与《金刚》所展现的让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为新西兰带来了滚滚财源。

创意改变历史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人类文明总是伴随着伟大创意的诞生而不断前进,飞机、蒸气机、电灯、汽车、电脑……这一个个创意与发明见证了人类发明史的发展。时至今日,“创意”已不仅仅是指某种职业或者工作方式,“创意”已经发展为独立的经济形态。创意产业不仅成为众多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而且成为其他产业的“助推器”,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早在1998年,英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创意经济”这一新概念,自此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创意立国或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创意产业已经被提到了发展的战略层面。

美国人说:“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

日本人喊出了“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口号;

韩国人则贴出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标语;

创意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国外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球的创意经济产业将达到8万亿美元,远远超过全世界石油的销售总额。

创意经济迎战寒冬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创意经济在中国也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与国家的重视。在上海、北京、深圳等一些大城市,都出台了支持创意经济的相关政策,并建立了相应的创意基地。比如在上海,越来越多的旧厂房、旧仓库变身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区,集聚了全球创意精英,释放出了新的活力,提升城市产业结构能级,将源源不断地创造出“绿色GDP”。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上海创意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成为中国创意经济的写照。

如何提高创意经济在GDP中的比重?

最有效的方法是,实现经济结构从制造型经济向创意型经济的转变,让GDP“变轻”。

以前“过重”的经济是建立在庞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础之上,人均劳动率低、能源消耗大、抗风险能力低、易陷入不良竞争体系;若企业逐渐转型成以创意和设计为主导的经济体系,降低能耗、提高附加值,减轻负担,让GDP“变轻”,那么,就会提高创意经济在整个GDP中所占的比重。

创意经济转型该从哪入手?

创意经济,始于人才。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概念,创意经济成败的关键要素是人。创意人才,是发展创意经济的核心。因此,中国创意经济要获得成功的发展,就必须实施长远的人才战略。创意基地的建立只是为“创意经济”创造了一个平台,而“创意经济”真正的发展动力,则是需要人来实现。有了大批高素质的创意人才,中国的经济才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与此同时,政府要通过经济杠杆保护创新,鼓励创新,使创新转化成生产力;通过加强对创意人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相关体制和激励机制,提高创意人才的创意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人为本,以制度做保障,带动整个创意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4.泡沫经济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篇四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帐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以前,美国的购房政策相对还算严谨,对购房的信贷是有相对严格的限制,无收入来源或者收入少的人很难贷款购房。后来政策放宽了,只要收高息、低收入来源者也可以在美国贷款购房。于是金融投机和炒作的资金使得美国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结果从贷款买房的人,到贷款公司,到各大头行,到各大银行人人都赚钱,因此,美国房地产的泡沫不断堆积,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直至2006年年底,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落,泡沫破灭,房价下跌,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导致社会信用水平降低,全球失衡达到无法维系的程度,从而引发了如今的全球金融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可谓是最严重、影响最大的一次危机。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再算上3月被摩根大通以跳楼价收购的贝尔斯登,短短半年时间,美国五大投行中已有三家退出了金融市场的舞台。不但如此,它所带来的阴影也已从华尔街、美国蔓延到世界各大经济体的上空,许多中小型企业面临倒闭、人口失业比例增大、银行出现严重赤字问题、全球股市暴跌、信贷损失严重、消费者出现恐慌心理现象等。

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就是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产生了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也就是泡沫经济。宽松的宏观环境、炒作的资金来源以及社会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为泡沫经济的成长提供了社会基础。在泡沫的积累过程中,表面上,人们看到的都是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繁荣的现象,然而,泡沫毕竟是泡沫,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一旦泡沫消失,隐藏在背后的实体经济浮出水面后,现实的巨额债务、贷款就会全部压向消费者、企业、银行、甚至是国家,从而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较早的泡沫现象可追溯至1720年发生在英国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当时南海公司在英国政府的授权下垄断了对西班牙的贸易权,对外鼓吹其利润的高速增长,从而引发了对南海股票的空前热潮,由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经过一段时间其股价迅速下跌,犹如泡沫那样迅速膨胀又迅速破灭。同样的现象还有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9年的美国因特网泡沫经济等。每次泡沫的破灭都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同样,这次的金融危机中,除了美国房地产泡沫,还有中国股市泡沫。与房地产市场相比,股票市场几乎完全是虚拟化的。股票价格对供求的变化反应非常迅速,而且由于股票价格虚拟特性强,其价格波动还极大地取决于市场信心和市场趋势,信心主要来自制度和市场。但中国股市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在股市中,如果有人控制了一只股票足够筹码,就完全可以操纵股价。而庄家推动整个市场价格上涨的奥秘就在首先推高高价股票的价格,诱使其他中低价股票的价格自然会被带上来,龙头股票的赚钱效应引诱散户拼命杀入同板块或概念的垃圾股,只要龙头不倒,其他股票就跟着上涨,一旦庄家达到目的,散户的末日就来临了。

可见,在维持世界经济平衡过程中,对经济市场、宏观环境的深度了解,是制定有效政策以缓解、防止泡沫经济必不可少的途径。

07秋财政二班

张梦

5.金融危机经济学论文 篇五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英国;影响;国家措施海啸来临之前

金融危机之前,英国经历了短暂的通货膨胀,其经济政策主要是抑制通胀,可是当危机来临的时候,竭力挽救衰退的经济成为其政策的重点。危机前,英国政府财政支出远远大于财政收入,所以在挽救经济的过程中,一直靠借钱来救济的行为大大挤压了减税、补贴等财税政策的实施空间。为了保大银行,英国政府可以不惜债台高筑,可以孤注一掷地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可以牺牲“民生”。毕竟英国在新自由主义的道路上走得太远、积聚的问题太多。

2金融危机对英国的影响:

索罗斯预言

全球知名投资人乔治·索罗斯16日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就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和美国国际集团(AIG)陷入困境发表意见。他说:“我担心,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在进入风暴的过程中,而非走出风暴。”索罗斯直言,英国经济对金融行业的依赖使其在这次金融地震中尤为脆弱。“金融行业是英国经济重要部分,”他说,“所以我认为,英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远比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更严重。”

2.1银行业

英国银行大面值缩水,负债严重。市值上,从2008年10月13日到2009年1月19日之间:巴克莱银行从174亿英镑跌到74亿英镑;汇丰银行从956亿英镑下跌到608亿英镑;LLOYDES TSB银行从180亿英镑下跌到106亿英镑;皇家苏格兰银行从119亿英镑下降到46亿英镑。英国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拥有总计4万亿英镑的资产,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倍。

2.2英镑

英镑贬值严重,2008年以来英镑兑美元汇率累计下挫27%,为1971年取消金本位制以来最大跌幅。欧元兑英镑汇率年内涨幅超过32%,英镑兑欧元汇率接近平价,成为欧元诞生以来表现最差的一年。

2.3企业

英国企业变得生存困难。比如英国大型超市——玛莎因为在去年12月27日前13个星期内的圣诞节销售额比2007年同期减少了7.1%,7日宣布关闭其在英国的25家食品专卖店。英国专门销售巧克力的连锁公司THORNTONS圣诞期间销量减少了2.3%。因为企业利润降低,贸易萧条,大多企业采取裁员或者削减薪水或者养老金。

2.4就业

随着经济形势恶化,英国失业率不断攀升,而这会影响个人消费开支,使经济增长缺乏动力。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11月底,英国失业人数已经连续10个月上升,失业总人数攀升到186万,失业率达6%,为1999年年中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经济持续下滑,英国各行各业还将大幅裁员。

2.5旅游 金融危机以来英国经济状况分析--AP10352

英国旅游的成本大大降低,给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的英国旅游业带来了一线生机。根据英国旅游局的统计数据,受到英镑贬值的影响,2008年夏天来英国旅游的外国游客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4%。

2.6留学

英国一直是海外留学生的热门。英镑贬值反而对留学生降低了成本。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英镑、欧元货币汇率出现疲软,人民币不断升值。英镑对人民币汇以前的汇率为1:15,而如今却只处于1:11,拿留学英国一年的硕士为例,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约为2万英镑左右,可省8万元左右人民币。

3英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英国是除美国以外遭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国家之一,惊恐不安、甚至埋怨责骂的情绪充斥着整个英国。基于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有“自由放任”传统的英国政府紧随美国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举措强有力地介入并干预市场。

英国政府推出的救市新计划,简单地说,就是用纳税人的钱救大银行的命。政府以购买优先股和担保的途径推动银行间的资金流通,对银行实行“部分国有化”,一旦情况好转,纳税人有可能从优先股中获利。这一救市计划是继美国推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以后,西方大国中的又一次“救市大行动”,注资、贷款、担保、降息,四管齐下。从整体规模、配套方案来看,数额更大、措施更多,可行性似乎更强。

3.1.增加政府支出

英国以发达的银行业闻名于世,但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英国的银行业受到极大的牵连,所以对银行业的救助成为英国政府的头等大事。2008年10月 13日英国政府宣布控股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英国两大商业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将用500亿英镑救市资金中的370亿英镑注资于苏格兰皇家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由于英国银行业未能恢复正常放贷,2009年1月英国政府推出了第二轮救助计划。但是,简单地对银行业实施救济并不能对经济起到明显的刺激作用,因为提高民众的信心以及减轻人民的生活压力才是根本出路,因此,同年 11月24日,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在议会下院公布了价值200亿英镑的最新一轮刺激经济方案,方案的一项核心内容是扩大政府借贷,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达林称,注资刺激经济“十分必要”,是个十分全面、涉及范围广泛的计划。布朗首相也“擂鼓助威”,宣称这是为复苏经济而采取的有力措施。此外,该计划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国民保险、养老金、汽车税、企业税以及环保、房市、就业等也都有一系列的新规定。

3.2.减税

在上述200亿英镑的经济刺激方案中,另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减税。自2008年12月1日起增值税从17.5%降低到15%,到2010年时再恢复到当前水平。这项政策的出台给当时萎靡不振的经济以明显刺激。英国政府的这一新方案,是为复苏经济推出的又一剂救命“猛药”。

3.3.降息及增发货币

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一反常态,断然加入国际六大央行联手行动,提前宣布将利率降低半个百分点,幅度之大为七年来之最。英格兰银行的主要目的是:更快地改善信贷环境,提振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活力,防止通缩进一步恶化,刺激国家经济尽早走上复苏的轨道。4 小结

由于有了美国的先例,英国政府政策路径并无悬念。但不管是增加财政支出,还是提高货币供应量,从本质上看,都是在以未来的负担换取现在的经济平稳,但在金融危机的步步紧逼下,英国央行也别无选择。英国经济缓慢回升,股市反弹,消费者信心提升。但多发行货币容易造成日后的通货膨胀。英国出口扩大,进口减少,贸易逆差减少。

6.也谈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篇六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通过信用体系的`连锁反应演变为一场金融危机,严重损害了美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稳定性.本文重点从金融市场和出口贸易方面分析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中国所采取相应措施.

作 者:刘东煌  作者单位:福建宁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352100 刊 名:现代商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年,卷(期): “”(4) 分类号:F8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影响  

7.应对金融危机做好经济报道 篇七

经济报道是党报宣传内容中的重要板块, 也是媒体新闻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金融危机固然对经济报道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课题, 但同时也是经济报道创新模式和提升水平的一个大好机遇。国际经验带来启示, 经济萧条时期往往也是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在这个阶段, 经济会出现低增长和社会人口高失业现象, 但由于人民群众有提升竞争能力和获得精神慰藉、满足信息需求的需要, 文化方面可能就是大发展时期。包括党报在内的各种媒体, 在这个阶段就是一个发展机遇。对此, 党报要抓住这个机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通过对经济报道的不断创新和提升, 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经济信息需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党报当前最重要的宣传任务之一就是搞好经济报道。经济报道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辩证把握经济形势, 展现“危”中之“机”, 提振信心。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但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 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对此, 经济报道既要反映“危”之所在, 也要展现“危”中之“机”, 树立辩证思维, 把握好“危”与“机”的关系, 从而提振信心, 化“危”为“机”。

目前, 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 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经济增速下滑, 已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三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有的还很突出;四是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 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五是市场秩序不规范, 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到位, 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等。

但是, 我国应对挑战拥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诸多优势:一是广阔的市场优势;二是充裕的资本优势;三是坚实的物质基础优势;四是高素质的丰富的劳动力优势;五是稳定的社会环境优势;六是创新理论和创新体制的优势;七是先进文化的优势;八是社会制度的优势。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党报经济报道要着力引导人们既看眼前又看长远, 既看挑战更看优势和机遇, 稳定心理预期, 坚定必胜信心, 提升士气, 振奋精神。

彰显党报责任意识, 突出正面报道和民生报道, 提升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 中央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 省市也出台了贯彻中央关于应对危机、科学发展的具体举措。对此, 党报要以正面报道为主, 把服务好这个大局作为精心组织、策划、创新经济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而正确引导舆论。

要及时报道金融危机背景下,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转型;要大力宣传中央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主要任务、主要目标, 深入阐述扩内需、保增长, 调结构、上水平, 抓改革、增活力, 重民生、促和谐的原则要求;要及时报道为应对危机各地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进展情况;要及时报道国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有效举措;要大力宣传越是困难, 越要关注民生,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在应对金融危机中采取切实措施, 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加大金融危机下的理财报道、消费报道, 正确引导消费和理财。

利用好党报舆论监督这把“利器”, 提升经济报道的厚度, 助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 从表面上看, 国内经济遭遇的发展困境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导致的, 但从本质上说, 则源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陈旧, 源于投资与消费结构的严重失衡。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 在引领经济发展、如何处理“热”与“冷”的关系上, 要充分利用好舆论监督这把“利器”, 加大做好扩内需促增长政策措施情况监督检查的宣传报道力度。

要注重对“投资热”的理性报道, 监督投资未用到刀刃上的行为;监督因决策不当、管理不善, 导致资金浪费的行为;监督决策部门化、项目利益化、资金分配关系化的行为;监督基础投资热、民生投资冷的不均衡行为;监督强势资本独家享受大规模投资而民营资本被遗忘的行为。总之, 要通过经济报道方面的舆论监督, 确保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不走样。

树立“国际眼光”, 在经济报道中更多地融入“全球视野”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让经济全球化因子更加深入地渗入到中国经济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全球视野”因此成为经济报道的基本底色。

精心组织涉外经济新闻宣传,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认真做好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重大国际经济外交活动的报道, 如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伦敦金融峰会、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等经济外交活动;要认真做好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由联合国组织的有关经济活动, 大力宣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和主张;要充分报道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态度、不懈努力和重大贡献。

2009年6月14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叶卡捷琳堡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用全球视野解析国内经济发展现象。要用全球视野解析国内经济发展现象, 在从事国内经济报道时, 要考虑会不会在国际上引起什么反映, 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 是否有利于树立我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在从事国际经济报道时, 要考虑会对国内读者产生什么影响, 是否有利于国内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在涉及中国国家利益的重大经济问题上发出与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声音。

用国际观念研判国内经济发展走向。经济领域比较敏感, 变化较快。对此, 党报的经济报道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要及时提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预见和对策, 帮助读者分析研究发展的趋势。这种研判离不开国际观念, 要打上深深的“国际烙印”, 要充分考虑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 既要分析本地本国, 也要看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和作用。

凸显百姓视角, 着力进行经济报道的文本创新

专业术语多、宏观数据多、专家观点多是经济报道最为常见的通病, 由此带来经济报道枯燥乏味的弊端。对此, 党报经济报道也要重视文本创新, 要把凸显百姓视角作为努力方向, 不断增强可读性、服务性。

采用通俗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 做读者看得懂的经济新闻。在从事经济报道时, 不论是分析宏观经济形势还是剖析微观经济现象, 不论是纵论产业跌宕起伏还是企业兴衰成败, 不论是描绘资本市场波动曲线还是走访基层百姓生活, 都离不开民生因素这张“总谱”。对此, 经济报道要从小处入手, 大处着眼, 从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着手, 用讲故事的办法, 告诉人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有用信息和启示。

采用“去陌生化”的办法, 拉近经济报道与受众的距离。要改变经济报道的枯燥乏味, 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去陌生化”。在经济新闻采写中, 要把普通受众认为陌生的、专业的、远离自己的宏观经济事件和现象“去陌生化”, 通过报道、透视身边活生生的“人”和新闻实例、故事情节、典型细节, 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令受众切身感受到宏观经济与其密切的联系, 使其对经济新闻的观察更为清晰, 从而增强经济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

8.金融危机经济学论文 篇八

为什么不可能产生金融危机?这是因为我们的银行绝大多数等同于全民所有制,而全民所有制又等于国家拥有,这就是我们国家的金融体制。如果产生金融危机,那不就是国家危机吗?所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知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投资热,使银行的无数贷款变成死贷。如果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早就破产了,而我们全民所有制的银行是回报归自己,死贷由全民所有制体制核销。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银行反而越来越有气魄,这就是我们社会不可能产生金融危机的体制原因。

其二,我们的股票市场并不是投资市场,而是一种投机市场。我们任何企业上市不是为了经营,而是为了投机融资。看现在的股票市场,你就是把某公司股票全部买到手了,你依然不是它的股东,因为它上市的只是融资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企业千方百计地上市并不是为了企业的经营,而是为了套起老百姓手中的钱。看现在股票市场的全部低迷,实际没有一家企业有钱留在股票市场,就是我们国企的企业家们的股权激励,也早就变现而脱逃了。

分析一下企业的危机,有哪一家企业是因为股票贬值的原因?他们全部把资金收回去了,使中国的老百姓成了“冤大头”。因此,股票市场低潮与高潮,实际对社会的经济影响不大,它充其量只是“民愤”,而并不是金融风暴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股票市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融资市场,但不是宏观经济的“温度计”。

其三,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观念。我们老百姓是有钱再消费,宁愿攒一辈子的钱到老的时候再买房,这样的消费观念决定了中国社会不可能产生金融危机。而我们国有企业投资的死贷,还不可能动摇我们的经济基础。看我们社会现在一味降低存贷款利率,但老百姓却把它当成与己无关的事,老百姓还是要把钱存进银行。没有谁怕银行会倒闭,因为我们的银行等于国家,所以老百姓根本不慌。这就决定了我们社会不可能产生金融危机。所以世界金融风暴也好,海啸也好,对我们社会的金融没有影响,我们社会根本不可能跟风产生金融风暴或金融海啸。

我们社会不可能产生金融危机并不等于不产生经济危机,我们现在就陷入全面的经济危机。首先是我们社会的假冒伪劣现象,使我们社会的经济全面退化。看我们社会到处存在的科技造假,我们还能用什么引导消费?没有消费,经济又如何能繁荣?

本来世界金融危机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机遇,结果“中国制造”自己把自己打倒了,使我们不仅没有能力走出去,反而全面败退回来。这是谁的错?当然是我们企业家的错。我们没有竞争能力,结果使我们失去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遇。现在我们不仅没有利用世界金融危机的机会,连我们自己的民族经济的振兴也不知在何时。

别看我们经济体制改革这么多年,但我们并没有改变什么,反倒使国有资产流失了大半,而企业独立经营的能力并没有培养起来。所以,世界经济的影响,再加上国内假冒伪劣的效应,我们的消费市场仿佛停滞了。所有市场全部受到冲击。再加上我们社会对劳动保护的法律逐步形成,我们企业的成本上升,在两种力量的共同冲击下,所有的企业都感受到了危机,因此裁员降薪成了大家的共识。然而,我们的实际问题并没有解决,我们社会的经济危机将会持续加重。

中国社会的体制决定了我们没有金融危机,但它却决定了我们会有严重的经济危机,只是因为世界金融危机和我们社会假冒伪劣的原因,它来得早了一些而已。

9.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后果及代价 篇九

摘要:次贷危机引起的动荡已经影响了实体经济,体现在房地产业、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等领域,制造业面临的困难尤为严重。其次,次贷危机现在已迅速深化为一场全方位的金融和信用危机,也是美国自大萧条以来迅速影响国家最多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金融体系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极为深远,全球最初都低估了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次贷危机

世界范围的研究工作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层面,也就是第一个发展阶段,说的是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第一次接近成为一种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已成为真正的全球现象”。①这次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1)生产全球化,也就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西方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转移到距离原料和市场最近、劳动力最便宜的发展中国家 ,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东方廉价劳动力成本结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2)贸易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商品贸易数量急剧增长;其次是世界贸易市场的结构转换,不仅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转移。(3)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活动主体是跨国公司,它们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主要获利者。②全球化研究的第二个层面,就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著作,把全球化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联系起来 ,从而使全球化研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根据美国新左派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观点 ,资本主义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 ,就是一个世界体系,由中心区、半中心区、边缘区组成的世界体系。中心区利用边缘区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体系中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③这也就是说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发展趋势 ,它的发展动力就是资本最大限度追求利润、无限扩张的欲望。④。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化研究正面临一系列十分艰难的重大课题 ,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严峻时刻 :全球气候问题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 ,石油、粮食、水以及一系列人类生活资源的供给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波动和潜在危机 ,恐怖主义和民族(或种族)分裂主义的猖獗 ,再加上核武器的威胁,这一系列问题都已经全球化了,成为全球性问题、全球性危机。⑤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指出了全球化与 “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危机之所以越来越频繁和剧烈,就是因为随着产品总量的增加 ,亦即随着对扩大市场需要的增长 ,世界市场变得日益狭窄了 ,剩下可供榨取的新市场日益减少了。”⑥“一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克服危机的手段是: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⑦马克思强调这种危机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的生产总是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性循环。它要经过消沉、逐渐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和停滞等阶段。”⑧

他认为这种危机的本质在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利润率的下降成为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在某一点上和劳动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发生最强烈的对抗,因而必须不断地通过危机来克服”⑨。换句话说,经济全球化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把生产的社会性扩大到世界范围,从而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利润率的下降,这种利润率下降一旦发展到资本无法容忍的地步,就会出现经济危机。首先,次贷危机引起的动荡已经影响了实体经济,体现在房地产业、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等领域,制造业面临的困难尤为严重。其次,次贷危机现在已迅速深化为一场全方位的金融和信用危机,也是美国自大萧条以来迅速影响国家最多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金融体系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极为深远,全球最初都低估了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一、金融危机的危害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金融危机的深化将会继续影响到各个行业。首先,可以看到,在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导致经营不佳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经营恶化甚至破产。银行的破产使得危机已经延伸到房屋贷款以外的领域,同时房价下跌导致信誉危机的进一步恶化。逾期不付钱的信用卡持有者的人数急剧上升,银行将会出现更多的呆账坏账,影响到银行的利润水平和其他服务项目的业绩。其次,金融危机使全球股市下跌,加上通货膨胀的出现,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心理阴影,导致对未来的预期降低,影响到消费信心和购买能力、内需紧缩。第三,金融信誉下降导致银行紧缩银根,致使企业在短期内出现资金短缺。对那些特别依赖资金流的企业的影响尤为重大,他们能够得到资本的几率下降,企业现金流越来越少,加上消费不景气,导致实业萧条。第四,外贸企业出口下降,美国经济下滑,购买力降低,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美国企业、股市、政府债券上的巨额投资遭到重大损失。经济下滑、政府救市导致美元进一步疲软,人民币不断升值。这些发展对于依赖外国消费的中国出口企业来说,维持生存愈加艰难。

二、金融危机的机遇

首先,金融危机提供了改变国际金融市场游戏规则的千载难逢的良机。其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摒弃过去产业中主打的中低端的产品,向高端发展,把低附加值的业务进行外包和剥离,通过产品定位的提升,服务于更加广阔的全球市场,产生更大的辐射效应。第三,金融危机将倒逼中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到主要依靠内需的道路上来,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美国第四,打造高质量的本地化管理和专业技术团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立足内生增长,培育先导产业。实现经济内生增长,有利于降低国际金融风险,而强调技术进步则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经济明显具有对外依赖性,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非常紧密。美国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会影响到中国商品的市场。自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已出现明显的下降,包括对跨国公司和本土出口企业均影响甚大。在沿海地区,很多中小企业已经破产或面临破产的威胁。其次,会影响到中国的原料进口。美国是世界大宗商品的主要定价中心,美元是世界主要的计价货币。美国的金融危机,已影响到了主要商品期货市场的资金供求和美元币值,从而造成了原油等主要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中国是世界上的原材料进口大国,对于那些以这些进口原材料为加工对象的企业来说,价格的剧烈波动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显而易见。第三,会影响到中国的投资及投机市场。美国是中国外资的主要来源地之一,美国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其自身的流动性异常紧张,这必然会影响到美国对中国的投资,据粗略估算,即使不算外汇储备减少的量,近两月流出我国的资金超过了800亿美元。例如,一些以中国的房地产为主要投机对象的资金撤离中国市场,造成一些地区的房地产价格下降。这次金融危机,我国的金融资产和实体经济都受到冲击,市场的信心面临挑战。金融危机的形成和发生自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内涵,心理动力是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经济活动也不例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信心危机。“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应对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同样需要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品格和坚强的信心。沉着应对,采取对策,克服困难,不仅可以使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而且还会通过战胜危机使我国的经济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1.经济危机必然存在只要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都存在经济周期,都会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危险。一百多年来人们作过各种尝试,试图解决经济危机问题。马克思的办法是干脆抛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转为计划经济,计划经济里不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经济危机,市场经济只有死路一条。

2.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经济危机的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后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生产下降和失业激增,是战前与战后经济危机的共同的主要标志。

战前与战后不同之处,主要是在货币、金融危机方面。在战前的危机中,一般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银根吃紧,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而在战后的危机中,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膨胀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从1957~195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期间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反常现象。

主要表现是: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

四、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过去我们讲:资本家在追逐高额利润动机的驱使下,拼命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社会生产的增长,市场上的商品找不到销路,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但是现在应该讲:某个特定行业,造成本行业价值虚增,由社会买单。使得全体公民相对贫困,买不起房产,股票等被他们操控的产品,造成需求衰退的连锁反应。现代经济危机不是产品过剩,而是虚假财富过剩。

政府预防现代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要像打击假币一样打击虚假财富进入流通。

从本质上说,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劳动分配的不公平。市场体制具有两极分化的弊端,自由竞争自由分配不但会提高生产力,也会导致劳动成果的不均衡分配。虽然,这次经济危机是由次贷危机造成的,但是次贷危机的根源是大量的资本无法创出利润,所以,资本家鼓吹贷款,甚至贷款给那些次级贷款人来产生虚假的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导致虚假繁荣。

五、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因而经济危机周期地爆发。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经济周期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

萧条阶段之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七、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地位和主要原因

进入80年代,伴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联系空前加强。自1980年至1996年,全球贸易规模几乎增长了两倍。全球贸易额在世

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85年占29.8%上升到35%。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贸易约5.5%的年均增长速度。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是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特征之一。1996年,全球跨国公司提供了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40%。与此相关,在过去10余年里,世界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近30%。经过大规模的跨国兼并和重组,在许多重要的生产领域,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甚至唯一的生产组织者,它们将整个世界纳入其统一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可以认为,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过去20年里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各国社会经济变革的综合反映。

首先,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使许多原本并不存在的市场迅速浮现,同时也为各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特别是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全球性的非管制化与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障碍。80年代初,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市场作用的非管制化时代,各国在取消贸易和资本流动管制方面迈出了相当显著的步子。无论是各国内部的市场化改革,还是贸易和投资领域管制的解除或放松,都意味着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一个更有利的制度环境。

再次,国际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创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术条件。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不仅交易的制度环境日益宽松,且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技术不断涌现。这些创新,加上电子计算机远程终端的广泛运用,加快了交易速度,从而为资金在国际间的快速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近10年来,发达国家投资基金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并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7个主要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用于国际投资的资产比重已从80年代末的7%增至90年代中期的10%以上。

最后,以关贸总协定(后改为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和协调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八、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

国际游资的存在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游资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在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今天,尽管仍然可以继续探索各种有效监管措施,但对国际游资的完全控制则是不可能的。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欧元利率区启动),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而这种经济主权的让渡曾经使许多成员国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多次危及欧盟经济体的存亡。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了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消极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是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

上一篇:慢病示范区整改报告下一篇:特种设备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