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1训练

2024-08-22

高中物理选修31训练(精选7篇)

1.高中物理选修31训练 篇一

高中物理选修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1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宇宙中的天体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恒星——明亮发光,发热;相对静止。例如,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轮廓模糊,云雾状外貌。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其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

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例如地球是目前人们发现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例如月球(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

彗星——扁长轨道,拖着长尾的彗星。围绕太阳公转的哈雷彗星(周期76年)

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3、天体的类型:

自然天体——主要为恒星和星云等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

宇宙中的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太阳系模型图

1、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

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木星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地球是密度最大的行星。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太阳系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4、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a光照条件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b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2)地球的物质条件是:a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b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c地球上有液体水:海洋、液态水的形成。

第一章第2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太阳的概况:太阳与其他恒星一样能发光发热,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

(71%)和氦(27%).表面温度约为6000K。

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H——>1

He

+

能量

2.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源:直接能源:太阳辐射能;间接能源:矿物能、水能、风能、生物能

4、太阳辐射的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光球、色球和日冕

太阳大气结构

亮度

厚度

温度

观测条件

(最外层)

日冕

逐渐

增强

逐渐变薄

越来越低

日全食时或使用特殊仪器

(中间层)

色球

(最里层)

光球

眼睛直接可见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黑子、耀斑

黑子:太阳光球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作黑子。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其变化的周期为

年。它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耀斑: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活动周期也是11年,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

注:通常,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这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电磁波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高能带电粒子流扰乱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影响飞机和船等航行)

(3)

高能带电粒子流作用于两极高空大气,产生极光(常出现在地球高纬度地区)

(4)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第一章第3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

(2)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2、经线和纬线

几个重要的经线和纬线

南(北)极圈:66°34′S(N)

南(北)回归线:23°26′S(N)低纬度:0°—

30°

中纬度:30°—

60°

高纬度:60°—

90°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度纬线);

0°和180°东西经的分界线;180°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160°E和20°W3、经度和纬度

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相加等于180,东西经相反。

4、经纬网及其应用

(1)

地球上任意一个点都有唯一的经纬度坐标与之对应。

如,B(40°N,40°E)

B点关于赤道的对称点坐标(40°S,40°E)

规律:纬度度数不变,南北纬相反;经度不变。

B点关于地轴的对称点坐标(40°N,140°W)

规律:纬度不变;经度度数互补,东西经相反。

B点关于地心的对称点坐标(40°S,140°W)

规律:纬度度数不变,南北纬相反;经度度数互补,东西经相反。

(2)

判定方向:

南北方向:同为南纬,度数大的在南

同是北纬,度数大的在北

既有南纬又有北纬,南纬在南北纬在北

东西方向:都是东经,度数大的在东

都是西经,度数大的在西

既有东经又有西经,东经+西经度数<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东经+西经度数>180,东经在西,西经在东。

(3)计算距离

经线上差一度:111千米

纬线上差一度:111千米*cos纬度度数

第一章第3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自转轴:假想的轴线,经过地球球心,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2、自转的特点

(1)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北极上空逆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的自转——南极上空顺时针方向旋转

(2)周期

恒星日:真正周期

23时56分4秒(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照物)

太阳日:昼夜更替周期

为24h

(以太阳为参照物)

(3)速度

1)地球自转角速度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自转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之外,其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均为15°/小时(360°/24小时)

2)地球自转线速度线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长度)

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

(任意纬线的线速度=1670*cos纬度(千米/小时))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公转的特点:

(1)方向:自西向东(和地球自转具有同向性)

(2)(真正)周期:恒星年→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为365天6时9分10秒。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回归年→为365天5时48分46秒。

(3)地球公转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①一年之中,平均而言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约为1°/天≈360°÷365天

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2×3.14×1.5亿千米÷(365×24×60×60)秒

②地球公转的实际速度并不均匀,有快有慢

开普勒定律,行星围绕恒星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半径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近日点(1月初)

—A距离太阳最近,此时的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远日点(7月初)

—B距离太阳最远,此时的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线速度:近日点到远日点—由快变慢;远日点到近日点则相反

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变化一致

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1.黄赤交角

(1)概念: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的特点:一轴两面三角度,三个基本不变

一轴:地轴

两面: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地轴和黄道的平面的交角为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90°

三个基本不变: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两个变”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黄赤交角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但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在变化。(简称太阳直射点)

(1)轨迹

(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直射的纬度: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往返性周期运动,大约1个月移动8°,与阳历的日期对应。

直射的经度: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2)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

(4)地方时区间的计算

一、地方时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在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总是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此东边的地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的地点的时刻要早。(早:即体现在时刻数值的“大”)

1、地方时之概念:

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即:因经度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叫做地方时。(经度相同,地方时必定相同)

2、地方时之表现:

经度差15°时间差1小时;经度差1°时间差4分钟

;经度差1′时间差4秒

3、地方时之计算:

所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已知某地的地方时±4分钟/1°×(两地的经度差)

须注意的原则:

(1)都是东经或者都是西经时,东边的时间早,求东边的用加号“+”号,求西边的用“-”号;既有东经又有西经时,求东经的用“+”号,求西经的用“-”号。

(2)两地的经度差确定原则:“同-,异+”

(3)所求地方时处理原则:

A】若所求地方时﹥24:00,则所求地方时-24:00,日期+1,变为明天;

B】若所求地方时﹤00:00,则所求地方时+24:00,日期-1,变为昨天。

当堂训练1:

1、当经线0°(即经过伦敦的本初子午线)为06:00时,请问10°E的地方时是多少?30°W的地方时又是多少?答案:10°E地方时是06:40.30°W的地方时是04:00.2、精彩绝伦的2012伦敦奥运开幕式于当地时间12年7月27日20:12正式开始,请问我国的CCTV(经度为120°E)什么时候会准时直播?答案:2012年7月28日凌晨04:12.3、当五华县(经度为120°E)为10月8日凌晨01:40,请问新疆吐鲁番(经度为90°E)的地方时是多少?答案:10月7日23:56.二、时区

如果如果大家都使用自己的地方时的,那么同一时刻,地方时会有n多种,异常混乱。为了便于交流,就必须解决此麻烦,所以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即分(时)区计时法。

划分方法: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

计算方法: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差1小时。

1、如何求中央经线?

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

2、如何判断某经线位于哪个时区?

时区数=已知的某地经度数/15°

所得余数<7.5度,相除所得商即为时区数;所得余数>7.5度,所得商

+1

即为时区数。

3、所求的另一地区时=已知的某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与“地方时”计算的3个原则完全相同)

东8区的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即“北京时间”

中时区的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为“伦敦时间”也称“世界时、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

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

--(5)日界线

一、国际日界线

(1)含义: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今天”与

“昨天”的分界线.(2)特点:

1)属于“人为日界线”

2)位置固定不变

3)与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而是有几处凹凸,凹凸的原因是:照顾附近国家人们生活方便,避免通过陆地。

地球上东12区的时刻最早,西12区的时刻最迟.东12区向东进西12区,日期减1天;

西12区向西进东12区,日期加1天.当堂训练1:

有一轮船10月15日09:00(船上的挂钟)在国际日界线附近航行,10秒之后,此轮船越过了国际日界线,请问越过国际日界线后的轮船挂钟的准确时刻应是什么?

答案:①10月14日09:10(自西向东越线);

或②10月16日09:10(自东向西越线)。

二、00:00日界线

(1)含义:将地方时为00:00的经线作为作为“今天”与

“昨天”的分界线.(2)特点:

1)属于“自然日界线”

2)其位置每分每秒都在变,自E向W移动

3)一定与经线完全重合4)每分每秒与国际日界线同时存在当堂训练2:

若120°E为10月15日09:00,请问:

1)00:00日界线是哪个经度?

15°W

2)10月15日跨越的经度范围是什么?

15°W→向东→180°

[国际日界线]

10月14日跨越的经度范围又是什么?

180°[国际日界线]→向东→

15°W

10月15日与14日的范围之比是

?:?

190°:

165°=13:11

小结

1、一般情况,全球同时存在2个不同日期;但因00:00日界线每分每秒都在自E向W移动,故2个不同日期的范围也在每分每秒都在变化着;

2、也存在2种特殊情况:

①当00:00日界线为0°经线,此时“今天”

:“昨天”=1:1;

②当00:00日界线与180°经线(国际日界线)重合,可认为全球此刻处于同一日期.或者180°经线是n点今天就占n个小时,昨天占24-n小时。

北京时间08:00时,全球两日平分;北京时间20:00时,全球位于同一日。

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

--(6)昼夜交替与晨昏线

一、昼夜更替

1、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

2、昼夜更替产生原因是:①地球自转;②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

③同一时间内,太阳只照亮地球的一半;

3、昼夜更替周期是:太阳日,即24小时

4、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一面,即白天);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一面,即黑夜);

昼半球

:夜半球=(1

:

1);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是(晨昏线(圈))。

二、晨昏线(圈)

1、定义:晨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分界线;

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的分界线.2、判断晨昏线(圈)的方法:

自转法

a.顺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进入昼的是晨线,由昼进入夜的是昏线

b.逆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是昏线,由昼进入夜的是晨线

地方时法:赤道上地方时是6点的为晨线,18点的为昏线

3.晨昏线(圈)特点:

1】永远平分地球(昼:夜=1:1),永远平分赤道

2】所在平面过地心,因而是一个与赤道等大的圆

3】晨昏线(圈)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

4】晨线与赤道相交的点的地方时永远为06:00;而昏线与赤道相交的点的地方时永远为18:00

5】晨昏线(圈)只有在二分日与经线圈重合;而其他时间则与经线圈斜交。

6】晨线上必定同时迎来日出;而昏线上必定同时迎来日落。

7】移动方向和自转相反

4、晨昏线与经线、纬线的关系:

(一)晨昏线与经线

(1)在春、秋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即晨昏线要过南北极点。

(2)其余任何时候,晨昏线都与经线斜交(即晨昏线不经过南北极点),其夹角范围为0~23°26′。在二至日时,其夹角最大,为23°26′。

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其夹角等于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

(二)晨昏线与纬线

(1)不与晨昏线相交的纬线,是出线极昼极夜的纬度。

(2)与晨昏线有一个切点的纬线

如图1:切点为D,则:

D为晨线和昏线的分界点。D点的纬度+折射点的纬度=90°

D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0点或者12点(距D点近的极点是极昼,则点所在经线为0点;距D点近的极点是极夜,则D点所在经线为12点)

(3)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一个和晨线,一个和昏线,两个交点为昼弧和夜弧的分界点。与晨线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该纬线日出的时间;与昏线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该纬线日落的时间。

三、地转偏向力: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半球偏左。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第一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

-(7)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太阳辐射的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的强度)的变化来描述。

一、昼夜长短

(1)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2)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昼弧所跨完整经度÷15°/h

夜长=夜弧所跨完整经度÷15°/

h

昼长+夜长=24小时

日出时刻=12:00—(昼长/2)h

日落时刻=12:00

+(昼长/2)h

日出+日落=24小时

(3)小结:

1、同一纬线上的所有地方在同一天的昼长、夜长、日出时刻、日落时刻肯定彼此一样!

2、南北半球相应纬度(如30°N与30

°S)的昼长、夜长、日出时刻、日落时刻肯定相反!

3、赤道上永远昼长=夜长=12h,且永远地方时06:00日出,永远地方时18:00日落;

4、昼半球中分线地方时定为12:00;夜半球中分线地方时定为00:00

二、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12点时的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H

=

|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四、四季更替。

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五、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总结应用:日照图的判读

1.判断晨昏线

(1).特点:北极在上,南极在下;晨昏线成直线形态,且只能见其局部(即只能见到晨线或昏线)

(2).特点: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晨昏线成弧线形态,且只能见半条晨线和半条昏线。

2.确定某地的地方时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8时;

②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2时;和正午经线相对的另一经线地方时为0时;

③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同。

3.判断节气:北极圈内,白天范围、黑夜范围各占一半(即昼夜平分),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北极圈位于昼半球(即极昼),夏至日6月22日;北极圈位于夜半球(即极夜),冬至日12月22日:南极圈内,白天范围、黑夜范围各占一半(即昼夜平分),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南极圈位于昼半球(即极昼),12月22日;南极圈位于夜半球(即极夜),6月22日。

4.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

(1)平分昼半球那条经线所在的经度(地方时12:00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2)直射的纬度取决于日期。

5.确定昼夜长短

D点昼长应为18小时,夜长6小时;

解释:D点所在的纬线,其昼弧所占的比例是:四分之三;

因此,D点的昼长=昼弧所占的比例×24小时

夜长=夜弧所占的比例×24小时

昼长+夜长=24小时

6.判断太阳出没时刻

(在上图中,D点3时日出,21时日落)

日出时刻=12-昼长/2

日落时刻=12+昼长/2

7.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为90°,由直射点向南向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降低。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零。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的差。

第一章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想一想:夏季,如果让你挑选西瓜,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地球内部产生的震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呢?

(一)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2)当地震发生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会怎样呢?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2、地震波的分类:

纵波(P):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横波(S):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密切关系。若介质是均质的,地震波则匀速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波波速随之变化。

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

固体、液体、气体

3、地震波波速变化图

地震波在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会出现不连续面。

地震波穿过33千米处莫霍界面是,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2900千米处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4、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以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有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包围着地球,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

水圈

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2.高中物理选修31训练 篇二

关键词:假设法,解题,高中热学习题

在高中物理选修3-3中, 一些热学习题如果用普通的解题方法非常麻烦, 有的题目甚至解答不出来, 若能针对问题进行一些合理而又巧妙的假设, 就会使问题易于理解、分析和求解, 收到化难为易的功效, 试举几例说明。

例1:长为100cm的内径均匀的细玻璃管一端被封闭, 一端开口, 当开口竖直向上时, 用20cm水银柱封住49cm长的空气柱, 当开口向下竖直放置时, 管内被封闭的空气柱柱长为多少?设当时大气压强为7cm高水银柱。

解:假设水银没有流出

因为此题告诉了管长, 必先判断水银是否流出

例2:如图l, 两端封闭的U形管中用水银封有两部分气体A和B, 竖直放置水银面相平, 问在原来的竖直平面内缓慢向右倾斜, 哪一水银面高?

解:假设极限位置

假设U形管转过900, 由此立即判定, A管水银面较高。

例3:用压强为40大气压的氢气钢瓶给容积为lm3的气球充气, 充气后气球内的气体压强为l大气压, 钢瓶内氢气的压强降为20大气压;若充气过程中温度不变, 求钢瓶的容积。

解:假设另有钢瓶

因气球充气属于变质量问题, 所以应假设另一体积为的真空钢瓶与装有氢气的钢瓶接通, 并且假设接通后钢瓶内氢气压强恰能变为20大气压,

则由P1V1=P2 (V1+ΔV)

得出ΔV=V1

然后再假设把两个钢瓶之间的通道关闭, 再把补充气的钢瓶中的氢气全部充入气球内

则P2ΔV=P球V球

得V1=0.05m3

例4:如图2, A、B两容器用粗细均匀的玻璃管相连, 两容器中, A内气体温度为0℃, B内气体温度为20℃, 细管中央水银柱不动, 如果将它们温度都降低10℃, 则水银柱将怎样移动?

解:假设体积不变

A中气体:PA/273=P'A/263, P'A=PA (263/273)

B中气体:PB/293=P'B/283, P'B/283, P'B=PB (283/293)

因PA=PB所以, P'B>P'A水银柱向A方移动。

例5:已知高山上某处的空气压强为0.40大气压, 气温为-30℃, 则该处每cm3空气中的分子数为多少?

解:假设标准状态

因课本不要求克拉伯龙方程, 故此题应假设一个标准状态, 建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其中P1=0.4个大气压, V1=1×10-3L, T1=243K

P0=1个大气压, T0=273K求得V0

所以分子数=V0/ (22.4×6.0×1023) =1.2×1019个

例6: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p-t图像如图3所示, 在气体的状态A变化到B的过程中体积:

A一定不变

B一定减小

C一定增加

D不能判定怎样变化

解:假设零度 (绝对) 位置

假设-273℃在A、B延长线与t轴交点C处, 则答案为A;

假设-273℃在C、O之间, 则答案为C;

假设-273℃在C点左边, 则答案为B。

所以此题答案为D。

3.高中物理选修课开发探析 篇三

一、高中物理选修课开发面临的困惑

高中物理选修课的开发,目前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高中物理选修课的开发就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可以把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结合物理选修课开发的实际,加以运用。具体到高中物理选修课开发的目标定位这一层面,根据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高中物理选修课开发的目标定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困惑:其一,开发能力相对不足的困惑。新一轮课程改革把选修课的开发权下放了,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就目前的情形分析,由于绝大部分一线教师没有经过课程开发方面的系统培训,因此,课程开发能力显得相对不足。其二,如何协调地方实际和国家标准的困惑。自主开发选修课程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来筛选、编排和整合所能利用的课程资源,这就有可能与国家的课程标准产生矛盾。如何科学定位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实现地方实际和国家标准的合理对接,也是开发高中物理选修课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三,开发高中物理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正视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学生的升学是第一位的,这使得教师在开发选修课时不敢偏离高考范围,开发选修课程的目标也就不好掌握了。

二、高中物理选修课开发的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次高中物理选修课开发,在内容选择上主要是力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理论及相对论等,分为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介绍学科最新成果的课程和学科应用性课程等几个领域。如何针对这些内容和领域对高中物理选修课进行开发,以促进学生在知识系统、认知模式和学习能力方面有质的提高,笔者认为,首先应对课程目标进行科学规范的定位。

(一)不偏离国家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目标理念

高中物理必修课程和国家选修课程都贯穿着“培养物理学习能力,阐明物理学与社会发展及人文精神等之间的联系”这一目标理念,开发选修课程当然不能偏离这一目标理念,这是进行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如,针对必修拓展课程中《电磁波与信息技术》这一开发点,笔者通过研读《电磁波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了解了电磁波及其发射、传播和接收原理,知道光的电磁本性和电磁波谱。举例说明电磁波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得出初步判断:《电磁波与信息技术》的课程应围绕通过电磁波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了解电磁波的原理这一主题而展开。

(二)实现国家要求与地方实际的有机结合

选修课程的开发不能流于形式,其着眼点应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课程应是国家要求与地方实际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在选修课的开发中突显出“专业拓展”与“学科探究”的色彩,而且要结合地方实际。这样,学生才能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既具备了国家型长远眼光,又对本地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如,针对《能源与社会发展》这一开发点,国家课程标准主要包括热机的广泛使用、电磁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技术应用对人类利用能源所产生的影响、典型射线的特性及核能的开发和利用这三个方面。笔者结合浙江省在核能的开发与利用领域,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的实际,拟定的《能源与社会发展》课程目标是: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知道浙江省在核能的开发和利用领域的先进成果,提高物理学习、研究与合作交流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为浙江省在合理利用核能和防止核污染方面提供参考意见,树立为实现家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理念。

(三)注重物理原理与实际运用的融合

物理选修课开发的目的在于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又能够教会学生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满足学生个体不同发展差异的需要。因此,在开发高中物理选修课程时,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应注重物理原理与实际运用的融合。如,针对应用性课程中《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这一开发点,笔者就把《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的课程目标定位为:从学会合理使用家用电器的目的出发,了解家用电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而形成节约用电的思想意识。

总之,开发选修课程的教学改革既是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挑战,同时也是教师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和实现专业成长的良好机遇,我们广大教师应迎难而上,通过制定科学的选修课程目标,促进选修课改革的成功。

4.高中物理选修3-1恒定电流教案 篇四

第10节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课前准备】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原理,进一步感受电源路端电压随电流变化的关系.2.掌握利用仪器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3.学会根据图象合理外推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尝试分析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误差,了解测量中减小误差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技能,具备敢于质疑的习惯、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图线处理数据

难点:如何利用图线得到结论以及实验误差的分析 【教学方法】实验、讲解、探究、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问题】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内容?表达式?

【回答】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表达式:E=U+Ir

【问题】现在有一个干电池,要想测出其电动势和内电阻,需要什么仪器,采用什么样的电路图,原理是什么? 新课教学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一、实验原理 【展示】

方法

一、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E , 内电阻r

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E=U+Ir得,用电压表路端电压U、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I , 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测出两组U和I相应的数值便可得到,电源电动势E , 内电阻r.方法

二、用电流表、电阻箱测电源电动势E , 内电阻r

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E=IR+Ir得,用电流表测出电路中的电流,调节电阻箱的旋钮,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测出几组R和I相应的数值便可得到,电源电动势E , 内电阻r.方法

二、用电流表、电阻箱测电源电动势E , 内电阻r

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EUUr得,用电压表测出电阻箱两端的电压,调节电阻箱的旋钮,改R变电路中的电阻,测出两组R和U相应的数值便可得到,电源电动势E , 内电阻r.【过渡】根据以上原理均可测得电源电动势E , 内电阻r,以伏安法为例,具体测量

二、实验方法

实验目的: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E , 内电阻r 实验原理:E=U+Ir

实验器材:被测电池、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导线、坐标纸.电路图

实验步骤:

(1)确定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按照电路原理图把器材连接好.(2)把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到电阻最大的一端.(3)闭合电键,调节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记录一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用同样方法测量并记录几组I、U值.(4)断开电键,整理好器材.(5)数据处理:在坐标纸上作U-I图,求出E、r.注意事项 1.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应选大些(选用已使用过一段时间的干电池); 2.在实验中不要将I调得过大,每次读完U和I的数据后应立即断开电源,以免干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时老化现象严重,使得E和r明显变化.

3.测出不少于6组I、U数据,且变化范围要大些,用方程组求解时,类似于逐差法,要将测出的I、U数据中,第1和第4组为一组,第2和第5组为一组,第3和第6组为一组,分别解出E、r值再求平均.

4.干电池内阻较小时,U的变化较小,此时,坐标图中数据点将呈现如图(甲)所示的状况,使下部大面积空间得不到利用.为此,可使纵坐标不从零开始而是根据测得的数据从某一恰当值开始(横坐标I必须从零开始),如图(乙)所示,并且把纵坐标的比例放大,可使结果的误差减小.此时图线与横轴交点不表示短路电流而图线与纵轴的截距仍为电动势.要在直线上任取两个相距较远的点,用r=U,计算出电池的内阻r.I

三、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的处理是本实验中的一个难点.原则上,利用两组数据便可得到结果,但这样做误差会比较大,为此,可以多测几组求平均,也可以将数据描在图上,利用图线解决问题.图线的纵坐标是路端电压U,横坐标是电流I,实验中至少得到5组以上实验数据,画在图上拟合出一条直线.要求:使多数点落在直线上,并且分布在直线两侧的数据点的个数要大致相等,这样,可使偶然误差得到部分抵消,从而提高精确度.将图线两侧延长,纵轴截距点意味着断路情况,它的数值就是电源电动势E.横轴截距点(路端电压U=0)意味着短路情况,它的数值就是短路电流

E.r说明:①两个截距点均是无法用实验实际测到的,是利用得到的图线向两侧合理外推得到的.②由于r一般很小,得到的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就较小.为了使测量结果准确,可以将纵轴的坐标不从零开始,而是根据测得的数据从某一恰当值开始(横坐标I必须从零开始),这时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仍为电源电动势,而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不再是短路电流,电源内阻r由U求得,计算r时选

I取直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求得.【拓展】作U—I图象的几个原则:(1)适当选择横坐标、纵坐标的单位的比例和坐标起点.坐标的起点不一定通过零点,图线在坐标系中应尽可能占有较大的空间,不要使图线偏于一边或一角.标度能反映读数的准确程度,坐标的最小分格至少与实验数据中最后一位准确数字相当.(2)描绘图线时,应尽可能使实验数据点通过或均匀地分布在光滑图线的两侧.对于个别离图线较远的点,误差很大,应舍弃.误差分析

【问题】选用电路图时,有甲乙两种电路图,原则上也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在做实验时是否两个都可以,还是哪一个更好?为什么?(甲图)

1、误差来源:电压表的分流

2、测量值与真实值比较:设电动势为E′,内电阻为r′;

E′=U1(I1U1)r′ RVU2)r′ RVE′=U2(I2解得:E=(I1U2-I2U1rr)(1+)=E(1+)I1-I2RVRV

r=U2-U1rr(1+)=r(1+)I1-I2RVRV由此可知测量值E、r均比真实值偏小,但r′<<RV,故误差很小。适宜测小内阻电源(乙图)

1、误差来源:电流表分压

2、测量值与真实值比较

E=U1+I(1r+RA)E=U2+I(2r+RA)

解得E=I1U2-I2U1=E

I1-I2r=U2-U1-RA=r-RAI1-I2

由此可知测量电动势不存在系统误差,但内电阻测量值r比真实值多了电流表的内阻RA。由于内电阻本身很小,这种方法测出的内电阻相对误差很大,因此我们选用图甲的接法来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但是如果题目仅要求测电源电动势则应选用图乙接法为宜。注意事项:

(1)使用内阻大些(用过一段时间)的干电池,在实验中不要将I调得过大,每次读完U、I读数立即断电,以免于电池在大电流放电时极化现象过重,E、r明显变化(2)测量误差:E、r测量值均小于真实值。

(3)电流不能过大,一般小于0.5A。【课堂小结】

5.高中物理选修31训练 篇五

材料一(穆罕默德·阿里)取得的成就很多,都是革命的,他开始兴建近代的灌溉系统;引进棉花的栽培,棉花迅速成为国家最大的资源;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鼓励对外贸易;派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建立一所翻译学校,在1835至1848 年间将大约2 000本欧洲的著作译成阿拉伯语。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帮助他建立中东第一支新式的陆海军。他甚至勇敢地试图在埃及建立一个近代化的工业结构,而且他的确在开罗和亚历山大兴建了大量的工厂。不过,这些企业最后由于国内的不足之处和欧洲诸强国的反对而失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穆罕默德·阿里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所采取的措施。材料二 “穆罕默德·阿里的政治改革使他成为埃及的封建独裁者。”(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根本目的,并分析改革的性质。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认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概括,注意总结要全面。第(2)问,材料中“成为埃及的封建独裁者”的信息表明了阿里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性质也是封建性质的改革。第(3)问,从对近代化影响的角度说明对阿里改革的认识。

答案:(1)措施:鼓励对外贸易;派留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开办各种学校;翻译欧洲著作;聘请外国专家帮助建立新式的陆海军;在埃及建立近代化的工业结构等。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强大的帝国,富国强兵。性质:是封建统治阶级图强自救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

(3)认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但其政治改革未能适应近代化要求,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二 真正的独立需要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三 穆罕默德·阿里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在取得埃及政权后,他表面上装着向素丹称臣纳贡,内心里却想摆脱素丹的统治。有一次,他接到素丹的一份诏谕,激动地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我一步步地向前迈进。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不错,我已经站稳脚跟。”接着,他狠狠敲打着这份诏谕说:“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穆罕默德·阿里的宿愿是以埃及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日益衰落的奥斯曼帝国。

——杨灏城《埃及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回答改革前后目的有什么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第(1)问,再现阿里改革的内容。第(2)问,概括两则材料,认识阿里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军事方面,结合所学回答措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独立”、“建立一个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回答改革前后的目的。

答案:(1)创办近代工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仿效欧洲国家改革行政制度;学习西方改革军事;依照西方教育制度,改革埃及落后的教育体制。

(2)核心:军事改革。

措施:①建立军事工业,生产先进军事装备;②创办埃及军官学校,从国外聘请教官,培养新型军官;③实行征兵制,按西欧国家模式,组织训练新式军队;④大力发展海军。目的:改革前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改革后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庞大的阿拉伯帝国。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做出的回应,试图通过各方面的改革,使埃及跨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是:现代化的结构变革,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一个国家全面性的结构变革,会产生一种威力巨大的整体效应。由于阿里的注意力集中在建立海军和兴办军事工厂,他认为拥有和西方一样的军舰、大炮和机器设备,就可以与欧洲并驾齐驱;他不懂得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改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阿里改革的悲剧之一即在于此。

——《挑战与应战——对埃及早期现代化探索的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对阿里“甚聪明”的认识指的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阿里改革的外在因素。

(3)材料二认为阿里改革没有使埃及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是什么?你的看法如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魏源对阿里的认识;第(2)问,可从材料中获取答案;第(3)问,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即阿里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结合所学分析这种观点。

答案:(1)打击马木路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发展工商业,发展对外贸易;学习西方军事,建立近代化军队。

(2)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影响。

(3)原因: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没有变革封建制度)。看法:这种认识是正确的,阿里的改革确实使埃及的实力得到了增强,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但是由于其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统治,再加上对外战争激化了矛盾,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涉,改革最终归于失败。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穆罕默德·阿里“致力于把埃及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他坚信埃及人民要富强起来,必须在国内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尽可能地减少进口”。

——1837年俄国驻埃及领事杜哈梅尔

材料二 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埃及人民中流传的一句话

材料三 穆罕默德·阿里是“唯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指奥斯曼土耳其)的人”。他统治下的埃及成为当时“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马克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动机。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影响。解析:第(1)问,要注意关键词“工业国”“富强起来”,改革的动机比较明显。第(2)问,注意全面分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对埃及的影响,不要漏掉消极方面。

6.高中物理选修三的知识点 篇六

一、量子论

1.创立标志:19普朗克在德国的《物理年刊》上发表《论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论文,标志着量子论的诞生。

2.量子论的主要内容

①普朗克认为物质的辐射能量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其最小的、不可分的能量单元即“能量子”或称“量子”,也就是说组成能量的单元是量子。

②物质的辐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

3.量子论的发展

①19,爱因斯坦奖量子概念推广到光的传播中,提出了光量子论。

②19,英国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概念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状态,提出了一种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丰富了量子论。

③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

二、黑体和黑体辐射

1.热辐射现象

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要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能量的大小及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都与温度有关。这种由于物质中的分子、原子受到热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①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辐射能量。

②物体既会辐射能量,也会吸收能量。物体在某个频率范围内发射电磁波能力越大,则它吸收该频率范围内电磁波能力也越大。

辐射和吸收的能量恰相等时称为热平衡。此时温度恒定不变。

实验表明:物体辐射能多少决定于物体的温度(T)、辐射的波长、时间的长短和发射的面积。

2.黑体

物体具有向四周辐射能量的本领,又有吸收外界辐射来的能量的本领。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全部吸收任何波长的辐射的物体。

3.实验规律:

①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

②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方向移动。

三、光电效应

1.光电效应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①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低于极限频率的光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光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③大于极限频率的光照射金属时,光电流强度(反映单位时间发射出的光电子数的多少),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④ 金属受到光照,光电子的发射一般不超过10-9秒。

2.波动说在光电效应上遇到的困难

7.高中物理选修31训练 篇七

2.3欧姆定律

(一)内容及解析

1、内容:本节主要介绍欧姆定律的基本知识。

2、解析:这一节概念初中学过,要进行复习,讲述的重点内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这一节内容关系到后面闭合电路的学习,要加强对这一节的练习。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知道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知道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2.知道电流的概念和定义式,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什么是电阻及电阻的单位.4.会用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思考题1.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思考题2.为什么导体两端有电压,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呢?

思考题3.在I——U曲线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解析:导体内有自由移动的电荷,这些带电粒子做无规则移动时不会形成电流,电荷有正和负,因此规定正电荷定向运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初中知识没有学好或遗忘,在实际进行电路计算时容易出现问题。

2、在电子发生转移,使物体带正、负电荷结合到化学知识,学生对交叉学科的学习也存在着困难。

3、应用U—I图像分析具体问题时,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问题上。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本节课要对初中电路进行复习,对化学的有关知识也要复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基本流程

概述本章内容→本节学习要点→欧姆定律→图像讨论→练习、小结

2、教学情景

问题1形成电流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知道导体中存在电流的条件是两端存在电压 问题2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设计意图:电荷分为正、负 电荷两种。

问题3电流的定义式是什么?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知道电流的大小和单位

问题4 公式 I=U/R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知道欧姆定律的内容

问题5电阻的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知道电阻的意义和单位 例题1.现有四对电阻,其中总电阻最小的一对是()A.两个5Ω串联

B.一个10Ω和一个5Ω并联 C.一个100Ω和一个0.1Ω并联

D.一个2Ω和一个3Ω串联 点拨:根据两个电阻R1、R2并联总电阻的计算公式 :

由这公式可知,并联后的总电阻小于R1,同例可证并联电阻也小于R2,即并联总电阻小于组成并联电路中的任一个电阻,所以答案C的总电阻比0.1Ω还要小,是本题所选之答案.【变式】欧姆定律的表达式为,在电压U一定的条件下,导体的电阻R越小,通过导体的电流I越

。两个电阻R1和R2(R1>R2)串联接入电路中,通过R1的电流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通过R2的电流.例题2.如图所示的两导体AB、CD串联在某一电路中,若它们组成的材料和长度相同,粗细不同,则()

A、.AB的电阻小,通过BC的电流大

B.、AB的电阻大,通过BC的电流小

C、.AB的电阻小,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大

D.、AB的电阻大,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大

点拨: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长度、粗细、温度有关,现在AB、CD材料相同、长度相同就是AB细,BC粗,所以AB的电阻大;另外AB和CD串联,串联电路里的电流处处相等,所以答案为:D 另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AB两端的电压大于BC两端的电压

【变式】把甲、乙两段电阻线接在相同的电压下,甲线中的电流大于乙线中的电流,忽略温度的影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当它们材料、粗细都相同时,甲线长乙线短

B.当它们材料、长度都相同时,甲线粗乙线细

C.当它们长度、粗细都相同时,两线的材料一定不同 D.甲、乙两电阻线的材料、长短、粗细不可能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复习电路的电阻串、并联接,电阻定律

(六)、目标检测

1.对于金属导体,还必须满足下列哪一个条件才能在导体中产生恒定的电流?()A.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B.导体两端有电压

C.导体内存在电场

D.导体两端加有恒定的电压 2.关于电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通过导线截面的电量越多,电流越大 B.电子运动的速率越大,电流越大

C.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电量越多,导体中的电流越大 D.因为电流有方向,所以电流是矢量 3.有四个金属导体,它们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1所示,电阻最大导体是()

A.a

B.b

C.c

D.d

设计意图:检测目标完成情况 A组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的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正比,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C.欧姆定律适用于金属导体导电,电解液导电,电离后气体导电,或者是晶体二级管,晶体三极管导电

D.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2.对于有恒定电流通过的导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导体内部的电场强度为零 B.导体是个等势体

C.导体两端有恒定的电压存在

D.通过导体某个截面的电量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都相等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练习B组题

1.白炽灯的灯丝随温度的升高导电性能变差,则白炽灯不通电时灯丝电阻R1与正常发光时电阻R2比较应是()

A.R1>R2

B.R1<RC.R1=R2

D.无法判断

2.导体中的电流是5μA,那么在3.2S内有______ C的电荷定向移动通过导体的横截面,相当于______个电子通过该截面.3.如图2所示,甲、乙分别是两个电阻的I-U图线,甲电阻阻值为______Ω,乙电阻阻值为______Ω,电压为10V时,甲中电流为______A,乙中电流为______A.4.图3所示为两个电阻的U-I图线,两电阻阻值之比R1∶R2=______,给它们两端加相同的电压,则通过的电流之比I1∶I2______.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库仑定律的巩固 C组题

1.电路中有一段导体,给它加20m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为 5mA,可知这段导体的电阻为______Ω,如给它加30mV的电压时,它的电阻为______Ω;如不给它加电压时,它的电阻为______Ω.2.某电解槽内,在通电的2s内共有3C的正电荷和3C的负电荷通过槽内某一横截面,则通过电解槽的电流为______A.3.在彩色电视机的显像管中,从电子枪射出的电子在加速电压U作用下被加速,且形成电流为I的平均电流,若打在荧光屏上的高速电子全部被荧光屏吸收。设电子质量为m,电量为e,进入加速电场之前的初速不计,则t秒内打在荧光屏上的电子数为多少?

设计意图:使部分学生有拓展的空间

上一篇:什么课堂才是高效课堂下一篇:2011年 镇宣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