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精选8篇)
1.探究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篇一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 要】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非常高,这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和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应用好课堂评价,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 自主学习实践 体会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校开设信息技术为适应城市信息社会的基础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普及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我校,运用网络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网络技术,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同时也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天地。网络运用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化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是广大教师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新课改要在全新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实践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运用现代手段构建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队伍建设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命脉;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多年来,我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摸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应该调节好课堂节奏。信息技术是以实践操作为主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的课程,本身就具有活动课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强,加上小学生的自律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尚缺,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会受到学习内容以外的因素干扰,或者因时间学习长而走错方向,教师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调控好课堂节奏,随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比如创作《美丽的山村》这一幅画的时候,教师不是让学生随便去画,而是提供一个框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创作,不然的话部分学生在创作的时候就会出现把握不住内容而造成“不会画”的现象(我就出现过此情况),在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是较快完成的,这时应该安排他们去帮助其他同学,而不要让他们空着手“没事做”。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注重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不是说一定要由学生一个人来完成,相反,而应该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在教学设计时,注意既要有自主学习的内容,比如完成一幅画的创作,又要有合作学习才能完成的内容,比如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报,两者通过相互结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二、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
计算机教室不再仅仅是被计算机老师用来进行计算机学科教学,其他学科也经常使用计算机教室,我校各学科率先开展了网络教学。我们引进了部分教学资源库与我校教师积累的素材共同形成了学校课堂教学资源体系,专门安排了一个计算机教室用于其他学科教师开展网络教学。
在课后,部分学生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到因特网上继续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一个教室里进行的,但教学环境却是虚拟因特网环境,也就是说,学习者如果分散在校园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通过校园网络同样可以进行这样的学习和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很多网站,学生几天几夜都看不完,这样使学生明白在这信息爆炸时代,比学会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需要的知识,并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
这样的课堂模式实际上完全改变了我讲你听的师生关系,实现了真正的课堂教学民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保证。而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具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的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大胆地应用实践才能达到。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精选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相对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不妨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计算机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游戏软件、工具软件、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作图方法等,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
四、利用好课堂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以前我们一般是以教师评价为主的,甚至有时还会忽视了评价!而众所周知,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的事物,他们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我们只有不断收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他们即时的反馈,才能让他们在不断的信息变换和新认知的产生中去挖掘知识的更深内涵!
有时候对学生进行不同维度的综合评价,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果。而事实上在一个大课堂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给予每一个学生及时而有效的评价,新教材它扩大了评价元,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中来,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却是用意深刻!
苏霍拇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组织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活动应注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成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学习——成功——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前沿学科,更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教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通过实践,使我对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解,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该使不同层次、不同潜能的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学习,让他们既掌握了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各种能力。
2.探究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篇二
在以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来不考虑学生自己的想法, 只是一味地进行教学, 将所有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而学生往往只能被动接受, 死记硬背知识点。 由于教师没有比较灵活的教学手法, 导致学生对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和理解, 在解答实际问题的时候, 不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任何兴趣。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到每个学生自身的情感, 考虑学生的思想动态, 让他们可以从学习中得到乐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因此,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这一点对学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利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果提出很好的问题, 就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渴望,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总结和归纳,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完整的脉络, 让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1.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和新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将新知识和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脉络。
例如, 教师在教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 可以问学生一些基础函数的知识, 让学生复习一次函数的性质和解题的思路, 再通过对这一环节的提问和复习, 引入二次函数的教学。 这样的引入方式, 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复习, 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有趣的问题导入新知识
当教师要教学的内容和已经学过的知识没有很大关联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导入新知识, 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心, 在这样的基础上, 让学生想要对新知识进行探讨, 可以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
当教师在教学苏教版随机事件与概率这一问题时, 对于随机事件和必然事件这一部分的讲解, 教师可以事先引入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 教师可以给出几个成语, 让学生区分哪个是必然事件:水中捞月、守株待兔、水涨船高、画饼充饥。 当教师给出这一问题时, 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语文知识和常识进行思考, 通过了解每一个成语的含义, 最后得出只有水涨船高才是确定性的必然事件。
3.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练习和巩固
学习过新知识后, 要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不断的练习和巩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 通过解决一个问题, 而有能够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知识。
例如, 当学生在学习了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及确定事件之后,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区分, 就可以让学生多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巩固。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下面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 装着10个大小和外形完全相同的小球, 其中有5个红球, 3个蓝球, 2个黑球, 把它们搅匀以后, 请问:下列哪些事件是必然事件, 哪些是不可能事件, 哪些是不确定事件?
(1) 从口袋中任意取出一个球, 它刚好是黑球。
(2) 从口袋中一次取出3个球, 它们恰好全是蓝球。
(3) 从口袋中一次取出9个球, 恰好红, 蓝, 黑三种颜色全齐。
(4) 从口袋中一次取出6个球, 它们恰好是1个红球, 2个蓝球, 3个黑球。
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事件, 叫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发生的事件成为确定事件, 可能发生的事件叫做不确定事件。 根据这一知识点学生就可以了解到 (1) 是不确定事件, (2) 是不确定事件, (3) 是必然事件, (4) 是不可能事件。
在解答问一些题目之后,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 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是不明白的, 还有没有其他方式解决相同的问题,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所做的题目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意识, 让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二、加强实践和理论的教学,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高中生在思考问题数学问题的时候, 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都是在不断提升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可以真正独立地解决问题。
首先, 要将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应用。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 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来引入, 将知识点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可以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好的激发。 例如, 在学习子集、合集的时候将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到一起:蓝蓝的天空中, 一群鸟在欢快地飞翔;茫茫的草原上, 一群羊在悠闲地走动;清清的湖水中, 一群鱼在自由地游泳;鸟群、羊群、鱼群都是“同一类对象汇集在一起”, 这就可以很好地将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
其次, 在教学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时, 引入一定的具体概念。 高中数学有很多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 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 可能就会遇到很多问题, 让学生失去对数学的信心。 因此, 教师在教学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时, 也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 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与知识点相关的生活实际中的例子,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 食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变化。 早晨, 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气温随时间在悄悄地改变;随着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 地球正在逐渐变暖;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逐年增长;在这些变化着的现象中, 都存在着两个变量, 当一变量发生变化时, 另一个变量随之发生变化。 当想要描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就需要用到函数。 将函数比较复杂的概念融入到比较好理解的生活常识中, 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自主思考, 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三、利用科学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发展, 高中数学中可以引入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教师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还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例如, 当教师在教学三角函数的内容时, 由于知识点比较繁琐, 而且不好用语言表达, 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将函数的立体图形向学生进行展示, 通过一步步地推理可以让学生对每一步骤的推导过程都可以更清楚,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综上所述, 教师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就需要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 教师需要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一定的激发, 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 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自发地想要学习和研究数学问题,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喜欢数学, 更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苏茂峰.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 2014 (5) .
[2]卢爱红.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J].学周刊, 2014 (11) .
3.探究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篇三
关键词:主体;探究;情境;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21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31
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创新,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型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其主要目的。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主体探究性学习的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将游戏与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会像吸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同时寓问题于游戏活动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首先我创设情境:“猪妈妈有三个儿子,三只小猪在长大后,猪妈妈让他们自己盖不同的房子。猪妈妈家是三角形建筑,老大把自己的房子盖在90度的角落,老二把房子盖在60度的角落,同学们想想,还有一个角落空着,老三盖的房子所在的角落是多少度?”
学生都讨论起来,我故意得意而自信地说:“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三角形,只要你告诉我三角形中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我不用量也能准确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不信就开始试试吧。”学生们边度量边一个个报出,我一一对答,显得很神奇
此时的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产生疑问:究竟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有什么规律呢?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准而快地答出来呢?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这一知识规律,主动投入到探究之中。通过学生猜想动手实验、互相交流、师生合作等活动探索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于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想错、说错、写错,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能力。我们只有不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满足他们充满好奇和探究的心理,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求科学的精神。
二、指导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会探究方法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去看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随时捕捉问题契机,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首先放映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寻找三角形,并讨论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然后又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木条铁钉自己做个三角形支架,感受一下三角形是否稳当。最后,我让学生把做成的三角形支架分类,他们把三根木条做成的支架放在一起,四根的放在一起,没做成的放在一起。接下来我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研究一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组结果是三角形支架是由三根木条围成的,具有稳定性。二组的结果是三角形有稳定性,第四根木条做了三角形的高,就更稳定了。三组说了,原来两根木条合起来都不如其中第三根长,这样的做不成三角形。我肯定地说:“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如果三角形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
可见,有些知识只要我们稍加引导,再经过学生亲自去实践,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学生的求索中我看到他们的聪明和智慧,看到了他们有着挖掘不尽的潜能。
三、引发争论,提高探究能力
课堂讨论时的争论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一种有效方式。马克思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在争论中,参与者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去寻求不同见解的各自依据,这时智慧的火花才会竞相迸射。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时,因为三年级下册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大小的比较”,那是一、两位小数大小的比较,而且小数部分最多仅限于两位小数。而本节是在已有基础上更深一步地研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我们首先根据生活情境图再结合生活经验来比较小数部分是多位小数的大小的比较,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判断、分析,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法找出此类小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我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比较0.07米和0.059米的大小后,让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并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哪一种比较方法容易理解?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论,得出了七种比较的方法,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得到了创新思维的训练。教师不要再在课堂上束缚学生,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放飞自己的想象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空间交给学生,把“问”的过程留给学生,把“探究的方法”教会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敢于实验,勇于发现,呈现出一个互帮互助、合作交流的团体。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探究能力才会进一步形成和提高。
4.探究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篇四
信息技术的巨大价值就在于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交流的快捷与便利。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当前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是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选项确立的。
一、制定实施方案,改善评价激励机制。
研究课题在经过组织发动,理论学习,培训指导、调查研究以及多次论证等系列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制订了比较详细的实施方案。分别从实施背景、假设、目标、方法、步骤、成果、分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将重点目标定位在促进师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和实现学生、教师与学校协同发展上。本课题总体目标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导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的学习模式,以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通过本课题实验探求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与模式。
(二)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具体目标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浓厚的自主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2、获得初步的网络操作、搜集、判断、选择、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良好的自主协作意识和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学生自我评价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有:
(一)、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鼓励师生合作学习,教师由灌输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采取多种导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
(二)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性学习兴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声、形及交互式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知识基础、能力和学习习惯、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让他们真正地从被动的学习地位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探究在现代信息技术下最佳自主学习方法和最佳自主学习效果。
(三)优化自主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适合个别化学习的特点,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亲自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个性特色,优化学生自主学习新途径,让学生独立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规律、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就学科教学、资源整合、课件研制、网页制作等方面分解部分子课题进行具体研究,这一切为课题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课题实施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的改善是课题实施的精神支柱。课题开题之初,我们依照上级动态考核细则和学校有关章程制定了课题实施制度,并采用月考核和学期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对课题成员进行综合考评。主要从理论学习常规研讨活动(如例会、上课与评课等)、资料积累和案例分析,研究论文等方面展开。
二、研究策略,探寻最优化学习模式
首先是对自主学习的研讨,课题开题之初,我们曾一直为“自主学习”概念的界定问题所困绕,问题的焦点在于,自主学习到底是指一种学习方式,还是指教学方式。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先生指出,“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其意只在强调自主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美国加里·D·鲍里奇先生在《有效的学习方法》中这样叙说,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取得行为复杂层次更高的成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对内容进行推理、解决并进行批判性思考。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可见,自主学习是指一定教学条件下的学生高品质学习,一切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应该属于这个范畴。自主学习要求我们完成以下几种特别的教学功能:提供关于何时以及如何使用学习的心理策略信息。对于如何使用这些策略思考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做出清楚的说明。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文本的内容,而应该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先前理解对其进行重新组织。通过训练、对话或者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模式不断复杂化,从而将学习的责任转到学习者一方。
通过反复实践和总结,我们将自主学习的研究重点基本定位在“课堂”范围内,其基本流程初步确定为:以下八个步骤:①、目标定向。②、媒体选择。③、自学。④、自学检查。⑤、合作讨论。⑥、教师点拨。⑦训练巩固。⑧、自评与互评。
关于策略问题的探讨,是研究教育模式的重要条件。从研究模式的条件看,主要有二个策略应给予重视:一是教学系统策略;二是教学整体策略。(1)教学系统策略是整体实验前首先要考虑的一个策略。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注意教学系统策略是进行课题实验的先决条件。它是为传递教育信息、利用现代媒体、完成教育任务建立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其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信息、媒体、教材或方案等。实验要想获得满意的效果,实验教师必须采用教学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分析、设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确定目标、内容、媒体、方法、形式等,按照信息接收者的能力来安排和组织双边活动,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整体教育教学,达到预期目标。(2)整体优化策略是整体实验中不可疏忽的一个策略。整体优化主要指教育教学过程优化和优化整体素质。从控制论的要求看,教育过程优化和整体素质优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的信息传播系统,包括信息的选择、加工、贮存、传输、反馈、评价和分析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实验教师得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形式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利用整体优化的策略原则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整体素质效果。整体优化策略包括①教学设计策略:教学设计策略是课题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自主学习课题研究,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重视教育设计,重视素质教育在设计过程中的内容含量。缺少这一因素,有可能导致实验前功尽弃。因此,我们在研究中,要求教师要认真进行设计、确定教育目标、用好教育资源、选好教育媒体、考虑教育形式等,避免进行无效劳动。②媒体选择策略:媒体选择策略是整个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新的教育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教育的影响很大,盲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造成浪费。只有更好地使用它,其作用才能发挥,价值才能体现。因此,教育过程中对媒体选择应慎重,它是传递教育信息的有力工具,是联结师生的通道和桥梁,是体现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显要技术环境。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教育情景、教学要求、分别选用或组合选用媒体来进行教学,避免盲目性。③信息反馈策略:信息反馈策略是整体实验中的一个显要环节。教育效果如何?必须通过信息反馈掌握,它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显要的因素,缺少这一环节,策略研究是失败的,教育也是不成功的。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组合性、复杂性的信息动态系统,其过程是一个文化知识信息的双向传递、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评价信息反馈情况灵活调整教育环节或修正偏差,学生也可通过信息反馈自觉调节学习状态,从而确保教育教学达到良好的目标值。
探索、研究策略,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它是推动教育前进的动力,也是探索、发展新的教育模式的源泉。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教育模式的发展也不例外。教学没有定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并不是说,教学模式的探讨就没有价值,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自主学习能力的主动培养者和提高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控者,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建 构知识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材(这里是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这里是现代信息技术)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借助媒体,引发问题”、“自主探索,效果评价”这三个环节不是机械地独立的,而是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实践证明,运用该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能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落实方案,转变师生教学行为
为促进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活动有机结合,课题组除积极组织部分组员参加电教部门组织的专项培训和学习,通过网络听专家报告学习,开展课题设计、立项,教科研论文的撰写、课题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行动研究法在现代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中的运用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就网络教学问题开展专题辅导,收到较好的效果。
5.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五
由谷素姣 小学数学发表于2011年12月 13日 星期二 21:04
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辨证统一,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既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无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教学的健康发展。看完赵老师的《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我深受启发。
首先,老师引导学生记录生活中的数,足球比赛、转学情况、账目结算。在记录中要让人一眼看清你所表述的数。在此环节老师着重表述出相反意义的量。这一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形成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数学思想,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然。
其次,赵老师通过学生拨温度计,让学生把播音、出示数与温度计上的表示的温度等有效结合起来。在赵老师的引导与指导下,学生对正数、负数与0有了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负数的意义进行了有效的建构与完善。
6.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篇六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亮点。这种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影响学生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究、讨论总结、获得成功。
我们作为教学中的实际引导者,一定要遵循以下的原则:让学生(1)在学习中自主自愿,自由自在;(2)超越功利,率性而为;(3)沉迷专注,愉悦快乐;(4)驰骋想象,随意,创造;(5)平等参与,合作互动。语文教育的课堂是开放的,师生的身心是自由的,我们有十分广阔的心灵空间,有无限自由的思想天地;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容器”;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灌输机器”,师生都已是自由自觉的存在;同样,语文教育不再是急功近利的技术操练,而是超越功利的精神漫游,一种其乐无穷的审美过程。
随着课改方案的实施,教育模式正在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语文教学更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地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式学习习惯的培养。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目标的实施上来,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学生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同学生达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特级教师阮翠那富有感染力的笑容,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的教学语言令人赏心阅目。这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允许学生插问,使学生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敢于相互交流好的学法。
1、“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了疑,才能启动创造的闸门,触发想象与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勤于发问善于发问是初级思维向高级思维,肤浅思维向深层思维的发展,趋近于一种成熟的思维形式。主动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可以提出看法各异的问题。问题内容既丰富又深刻,在求索中有时会超出单一课时的内容,所以,教师和学生要有大课堂的概念,教师更要有足够的知识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相互发问,合作学习。
2、提问行为要上升。所谓提问,只是启发的形式,而不是启发的本质。现实教学中,不少提问,如“是不是”、“是什么”、“对不对”、“怎么样”等问法,并不带有明显的启发性,而有些意蕴丰富的事例叙说,典型行为的示范、言简意赅的讲述却具有启发性。关键在于实质的体现,在于能引起或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越广泛。
3、学生敢于对老师说“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应鼓励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例如教师范读课文哪个读音不准,教师板书哪个字笔顺不对,学生总会指出、纠正,毫不“留情”。甚至学生还可以指出老师在问题提问、归纳总结方面出现的用词不美妙、语言不准确的错误。对此学生给予表扬鼓励,不但能使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强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愈加浓厚,师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二,实施课堂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习惯。
1、学生登台当“老师”,激发学习主动性。《论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说明人人有“为师”的潜能。如果给学生创设发挥这种潜能的情境,使他们由一贯当学生的角色转化为“老师”,会使学生大受鼓舞,并促其乐于竞争、善于学习、勇于创造。在教学中,尝试“轮流当老师”活动,学生通过竞选“老师”,精心“备课”,耐心“执教”,大大激发了竞争意识和求知欲望(可小组合作备课,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
2、激活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习语文教材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呢? 1)编演课本剧。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可以激发“小编剧”、“小演员”再创造的热情,让学生把故事性强的课文编成短剧的形式自导自演。在这一过程中,同一组的学生必然会为了同一目标相互交流见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终取得成功。
2)描画意境。语文教材中编选的许多课文简直就是一幅画,达到了文中有画的境界。如《爬天都峰》、《我们的民族小学》等。我们在学习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同桌合作,以画面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以加深理解。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变抽象语言文字为可见的生活场景,激活了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变单纯的读读答答为演演画画写写,激活了学生思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3、适当运用游戏形式
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恰当运用一些游戏形式,如成语接龙,演讲赛,辩论会,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等,十分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级教师魏书生让学生分组承包课文分析,再合作交流,便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特殊“游戏”形式。新课程带来的研究性学习,虽然不一定要采用具体的游戏形式,但这种学习方式充满了“游戏精神”,不失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游戏形式。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可以给学生以全新的学习方式,十分有利于张扬“游戏精神”。
学生是“游戏者”,在语文教育这个“游戏”中,他是自由的,独立的,也是有能力加入并完成“游戏”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不包办,不灌输,真正让学生自己成为“游戏”的主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翱翔,自主发展。4.自主阅读
这里的自主阅读,就是注重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主动、独立地阅读自己喜欢的、自己选择的文学作品,而非被动地、被迫地、完成任务似的阅读,并使学生通过自读达到自悟,从而既培养其主体自觉性,又提高其语文素养。由于这样的阅读出于自主自愿,符合学生的生命需要,因而学生的阅读活动与生命活动便融而为一,阅读过程便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过程。
5.自由表达
每个学生在阅读某个作品之后,都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因此,教师要激励学生主动表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让学生体验到自由表达所带来的快感。自由表达,就要去除各种束缚,打破种种条条框框,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仁者”能够“见仁,”智者“能够”见智“,就应该充分肯定和鼓励。在写作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尤其要放飞学生以创造为主而以再造为辅的想象。在作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自由写作的机会。
6、平等对话、合作互动
依据”游戏精神“,教师也是”游戏者“,所以不应以”裁判员“或”警察“的身份出现,而必须把自已当作”游戏“的一分子,以真正投入的态度,真诚地渗与到活动中去,以一种对话的意识或精神,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第三,换位思考,诱导思维。语文阅读中的“换位”不能有任何限制,而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换位。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因为允许学生采取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三五成群现场编小品的,编舞蹈的,画画的,准备唱歌的„„几分钟后再来一个成果展示,更是精彩纷呈,掌声不断。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远远超越了文本本身。
第四,总结收益,巩固方法。
临下课,我总喜欢问一句:“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这样,又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就阅读方法而言,不管学生怎么概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已经理解了作者编写的意图。
总之,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是智力活动的主导,是学习者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法宝。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应着眼于思维方法的指导。换位思考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具体形式,而通过换位思考训练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语文学习角度说,运用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再造想象,将极大地有利于学生领悟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披文以为情”,“破文悟道”,从而准确解读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内容。
我们作为教学中的实际引导者,一定要遵循以下的原则:让学生(1)在学习中自主自愿,自由自在;(2)超越功利,率性而为;(3)沉迷专注,愉悦快乐;(4)驰骋想象,随意,创造;(5)平等参与,合作互动。
语文教育的课堂是开放的,师生的身心是自由的,我们有十分广阔的心灵空间,有无限自由的思想天地;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容器“;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灌输机器",师生都已是自由自觉的存在;同样,语文教育不再是急功近利的技术操练,而是超越功利的精神漫游,一种其乐无穷的审美过程。让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语文读写教学中萌发,在实践中成长,在挫折中成熟,在成功中发展。借助十七大的东风,我们的教改也必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7.探究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篇七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结构的范畴, 传统的体育教学—直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世界教育史上, 不管夸美纽斯, 还是赫尔巴、凯洛夫、布鲁纳, 这些教育家们提出的教学结构, 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在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下,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制的地位, 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 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了。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 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2、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教学方法
(1) 学习资源上网, 为学生体育自主学习创造网络环境。
(2) 依靠团队的力量开发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3)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精神和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在现有条件下做到学习支持服务到位, 通过网络与传统学习手段结合使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一些困难。
(4) 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引部分学生积极主动地来学习、研究, 并产生在技术和技能上加以提高的强烈愿望。
(5) 增大教学时间、地点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全面管理自己的学业, 学生可在一定期间内, 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即使不在学校, 学生和教师仍能进行教学和交流。
(6) 强化个别化学习指导,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等个性特征,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主动参与自学目标设计。
(7) 指导教师每天及时收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分别答复, 并经体育部统一安排, 确定好现场指导的时间和地点。
(8) 建立体育自主学习笔记检查制度。为了督促学生体育自主学习, 加强体育自主学习过程监控, 学生应当做好笔记, 教师定期抽查。
(9) 建立自学信息反馈制度。依据教学大纲进行考试, 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并给出相应的评定。
(10) 建立体育自主学习过程评价机制。
3、恰到好处的教学导语
3.1、体育课优化导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 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 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导语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 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 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 但它能激发学生兴趣, 吸引学生注意力, 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内容的好坏, 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特征。
导语要短小精悍。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 一般二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 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
形式要多样化。开头导语的方式很多, 设计导语时要注意配合交叉运用。不能每一堂课都用一种模式的导语, 否则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 引人入胜的作用。
3.2、常用的导语模式
常用的导语模式有很多, 像介绍式导语 (悬念法) 、提问式导语 (新旧知识联系法) 、情景式导语、开门见山、音乐渲染法、图画演示法、猜谜式导语等等很多, 详情不再多加赘述。
3.3、改进的途径和建议
针对目前体育课导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特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前认真备课 (备学生、备场地、备器材) , 认真设计课的教学目标, 设计课的导语, 设计课的组织, 设计课的要求等等。
导语要讲求针对性和灵活性。导语要有针对性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导语, 将会对相关课题的教学产生好的效果。导语要有灵活性。灵活的方法能使导语有的放矢, 从而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而不应显得生硬、僵化, 甚至成为—节课的累赘。
导语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 凡是奇异、鲜艳、活动变化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究心理。他们不喜欢单调、平铺直叙的讲课, 厌倦成人化、一般化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果能注意到这一特点, 在导语中利用各种鲜活的语言文字, 或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发悬念, 并能利用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及时转化为探究的兴趣, 就会使导语起到最大的作用。导语就其自身的教学目标而言, 就是集中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 继而使其成为学习的内驱力。所以, 导语设计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摘要:失去兴趣是目前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有很多, 而一节课的教学导语则往往决定了学生对本节课的第一印象, 甚至是对这门课程的印象。本文就教学导语与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进行论述。
8.美术欣赏课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篇八
一、 转变教学观念,运用导入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演员”角色,加强自主性。
美术欣赏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比之其他活动更需要自己的积极而独立的思维活动——观察、思考、判断和想象。因为,艺术欣赏不仅是理性的逻辑推断,而且带有许多情感因素,在不少场合下又不一定能说出什么具体道理和根据,只能凭直觉和感受。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进而产生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使“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
美术欣赏课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积极地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学生主体的参与使教师的教学任务由过去的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欣赏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演员”的角色,充分的发表带有个性见解的审美体验。
“引错”导入,可以让学生指出教师的不足,学生的“演员”地位可以得到自主地发挥。例如,在教学浙美版13册《毕加索》这一单元时,由于毕加索的作品的立体主义作品成人理解起来都是颇费劲的,要想让学生对此感兴趣则更不容易。在设计《毕加索》教案导入部分时,我借鉴 “引错法”的案例,利用毕加索青少年时期的成名作和老年时期的立体主义作品(课外的绘画作品)。因为两者风格形成一个有趣的对比,而后者更像儿童的涂鸦。这也正是他画风不断演变的结果。我通过“引错”设计在导入新课时出示这两幅画,问:“哪一幅是毕加索少儿时代的作品?”结果就像案例中的一样,学生指着前者,问:“为什么?”学生笑答:“只有小孩才会这样画画。”当我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时,学生脸上出现惊异的神情:他为什么要这样画?判断失误使他们更渴望解决心中的疑问,学生的注意力也因此变得高度集中。[2]
二、现代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利用,增加了美术欣赏课上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
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的恰当应用,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美术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教师要布置让学生对网上资源进行搜集、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多媒体教学的影响。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美术课件,上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作品,发挥想象、展开讨论,画面上各种艺术形象的真实感,会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热烈的争论。
多媒体电教手段能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课文中重点、难点的解决十分有利。如教师在讲解示范制作表演时,通过摄像机不同角度拍摄,然后投放出来,能解决学生看不清楚,或不明白的操作过程。也可以叫学生分组进行拍摄学生自己作画的镜头,也让其他学生观看他们怎样进行自主合作,达到示范作用,使学生明确、自信、愉快地理解整个创作过程,学会怎样去表现美。如:国画课教学,教师示范画法,如果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仅凭一节课的时间光教会学生自己动手做画都很难。通过多媒体示范,每一个同学都能够看清楚作画过程,教师也可以让个别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创作,使他们能自主地体验。
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现代立体雕塑融入美术教学课堂。例如在欣赏《五月的风》时,可以用事先制作的CAI教学课件。让学生到讲台来在教师的指导下点击课件。第一步出现水平圆环形体的叠加,第二步出现以立轴为中心,稳定,同时具有上升的运动感的立体造型。同时叫学生在每一步评价这件作品的优缺点,教师再进行补充。最后得出在抽象的作品造型中,几何形体同样能营造出运动感,如圆环形体竖放时,给人以滚动的运动感,而平行上升的圆环形体则给人以升腾的感受。学生的自主欣赏的能力就得到培养。
三、自主性体现在注重学生的欣赏角度,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个性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好”,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教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为唯一标准。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用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备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自主体验的积极性,及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为什么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
例如:在欣赏《格尔尼卡》时,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会觉得:这算什么大师的杰作?画的一点都不美,像什么东西?飞机轰炸时的情景怎么是这样的,这不是在造假吗?面对学生如此多的质疑,教师要耐心的引导,帮其解惑。通过对立体主义风格有关的作品拼贴的介绍,鼓励学生分步骤地分析讨论作品的各个局部的作品形象所表达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作品要体现地主题是战争与和平。课后还应鼓励家里有电脑的同学回家查找有关毕加索各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毕加索的生平事迹。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教师的讲述感到枯燥无味,反而觉得心情轻松愉快 。
【探究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推荐阅读:
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点体会09-21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英语能力07-27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究的开题报告09-28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室标语07-12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观沧海》07-13
小学科学自主合作探究08-06
现代自主探究学法论述10-08
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9-24
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10-25
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