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会先进事迹

2024-08-13

家委会先进事迹(共12篇)

1.家委会先进事迹 篇一

太平社区妇委会先进事迹材料

在社区党总支居委会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和村“两委”帮助和支持下,我社区妇委会在妇女工作、计生工作、宣传工作中圆满完成领导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配合社区“两委”做好各项日常工作,就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方面

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平时以自学为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认真领会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城乡一体化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构建和谐社会,提高自身素质已迫在眉睫。平时虚心学习,认真讨教。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进一步提高手脑互动的能力。

二、工作方面

认真按照上级领导的安排,在社区的领导和帮助支持下,妇委会积极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1、妇女工作。今年按照上级安排,妇委会积极配合计生宣传员组织辖区内所有育龄妇女进行季度体检,参检率高达90%,通过体检,对相关病症及时上报,对症下药,并得到广大村妇女的一致肯定。组织辖区内525名妇女免费检测,保证她们的身心健康

2、计生工作。配合计生宣传员按时完成镇计生办交给

1的各项工作任务。我社区共有育龄妇女1130人,一孩260人,二孩788人,未育58人,多孩妇女21人,放环120例,女扎810例,避孕及时率达90%,综合节育率达85%左右。全年出生一孩44人,二孩23人,初婚47人,死亡28人。

3、宣传工作。2009年我们对村组妇女进行宣传教育,按期培训,更好的促进了家庭、邻里之间的团结互助,冲进了乡风文明的发展。

三、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回顾以前的工作,社区妇委会在学习上、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步、新的成绩,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主要存在以下两个个方面的不足:

1、农村工作经验方面不足,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上不够成熟,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还要不断提高。

2、在开展工作时积极性不高,工作热情不够。今后,我们要注意多向有经验的同志请教,还要认真学习党各项方针、政策,运用灵活多样工作方法,讲求工作实效,尽量多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

2.家委会先进事迹 篇二

于金洋同志是一名退伍军人,中国共产党党员,长期担任天津市东丽区华明街北于堡村党总支书记、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多年来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政治思想水平不断提高,理想信念和党性观念不断增强,始终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实实在在的做人。充分发扬了基层领导干部的实干带头作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促发展,创和谐

他带领村两委会班子成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区、街党代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北于堡村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默默无闻的工作着。特别是在村整体搬迁和复耕工作中,他耐心做群众思想工作,为群众办实事,为实现尽早搬迁撤村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带领村民致富

他积极拥护改革开放的各项方针政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带领村两委班子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经济,努力做好园区定位、扩展规划和管理服务工作,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园区品味,招商引资,筑巢引凤。作为党总支书记、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他深知要使农民致富,首先要搞好企业,这是发展和带动社会经济的基础。园区发展之初,只有几家企业,并且规模较小,如同小作坊。他借助党的优良政策和区、街的大力支持,加之自己的拼搏努力,使园区现已发展成为拥有40多家企业,员工2000余名,工会会员2000余名,纳税上千万的工业园区。

2008年全村一、二、三产业完成产值54366万元,园区内每年都能新增就业100~150人,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四、为民办实事,解难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干部是决定因素。一个好的村领导班子,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而农村党组织的“一把手”,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村集体的风格和精神面貌。于金洋是北于堡村党总支的“一把手”,他是双带型老板村官。它既有自己的企业,同时又是村党总支书记。从2007年至今,所属华明街范围内11个村拆迁还迁,北于堡是其中一个村,为尽快完成好拆迁任务,他早出晚归,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着,并放弃了公休日,为村民办实事。在患病需要住院期间,他断然拒绝了医生强令其休息的要求,坚持工作。他常说:“一个村没有领头人,群众就没有了方向。”他每天默默无闻的工作着,逢年过节总是深入困难家庭问寒问暖,送去慰问品,为困难户筹集资金。他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帮助村民协调、解决问题,还为困难家庭捐款捐物。去年,在抗击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中,他带领村民积极筹措资金,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

五、坚持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

他在工作中,执政为民,服务于民,坚持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村民办每一件事都倾尽全力。无论大事小事都坚持村务公开,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了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接受村民监督,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多次被区、街评为先进村、平安村、和谐村。

3.直选家委会 篇三

2004年,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家长通过分层直选产生家委会,让每位有时间、有热情、有爱心的在校生家长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整场直选分为三部分:由上一届家委会成员进入班级指导,讲明家委会定位,鼓励乐于奉献的有志者上台发表演讲;在原家委会成员、原家委会推荐人、班主任推荐人、自荐人等候选人发表竞选感言后,由全班家长进行投票选举,得票最多的5位当选为班级家委会成员,并成为新一届校级家委会候选人;再进行年级范围的竞选,票数最高的2位年级候选人当选为校级家委会成员。

民主的选举方法得到了学校尊敬和家长认可,每年的家委会换届选举大会参与率居高不下,经常是一个班级就有20多位家长上台来发表竞选演说。

要使学校的教育服务理念和家长民主参与得到长期有效的执行,最重要的还要有制度的规范和伴行。据此,《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家长联合会章程》应运而生,以学校制度的方式明确了家长享有知情权、发言权、参与权、隐私权、决定权等。章程还规定了相关工作程序、行为指导、成员分工细则,并根据实际不断修订完善。家委会设立了主任、秘书长、财务负责人、审计负责人、教学观察人、生活监督人、活动组织人等职责,仅涉及到的校级管理层人员就多达20多位。他们与年级、班级家委会成员一起,根据排班表每周2个半天的工作日来学校家委会办公室坐班,接待家长来访,处理家校日常工作事宜;实行了财务通报制度,科学支配由家委会募集来的包括奖学金、帮困基金、活动基金和备用基金等爱心基金,并合理使用,使之发挥最大效益;参与评课与上课,引进校外资源;检查食品卫生,关注校园安全……

2009年,家委会成员拿出一份本校学生午餐情况的调查报告。该调查抽取了该校一、三、七、八年级各两个班的全体学生作为样本,调查班级的饭菜总重量、饭后回收剩余饭菜重量以及由此匡算出来的人均使用饭菜重量。家长以调查结果的数据为依据,酝酿了一套营养午餐干预机制,要求供餐公司改进午餐质量。此后,家委会多出了两名精通儿童营养的委员,负责对学生伙食的监管,可不定期到食堂检查饭菜质量,监督卫生情况,每周营养午餐配置由她们认可签字。

保证了外物设施后,家委会工作的重心又回归了课程。东校的家长中有南极科考队员、海归华侨、金融商务人士、建筑设计师等等。家委会利用家长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环境良好的优势,从家长资源库征询反馈单中,挖掘家长的课程资源,推出微型社会考察课程——半日营社会考察活动。以家长工作单位为考察地,由家委会和班主任共同商议活动方案,通用汽车公司、家乐福物流公司、曼克顿面包公司、大白兔奶糖厂等相继成为第二课堂,学生在接触社会中体验父母的工作环境,开阔视野。

4.党员先进事迹(居委会主任版) 篇四

本人在区委、区政府及街道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党的建设为保证,以社区服务为宗旨,以依法治区为契机,围绕社区服务,优化社区环境,加强三个文明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带领社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促进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一、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的建设,为社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切实加强党对社区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大力加强社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把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社区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社区党支部建设,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的核心作用,不断增强社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社会影响力。

按照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推进社区党的作用建设,加强和完善社区居务公开,促进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社区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区先进团组织,市居务两公开工作先进单位。本人被评为2002年—2003年美兰区优秀共产党员。

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创建文明社区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住在君尧、热爱君尧、美化君尧”为主体,不断充实创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一是大力倡导自强不息,乐于奉献、和睦相处、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倡导社区居民规范文明市民“十要”、“十不要”行为,告别“八大陋习”;三是开展群众性的文化、健身、娱东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形成互帮互助共建“双拥”的良好氛围;五是优化、美化、净化社区环境,同时利用社区资源与强化社区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亲自上门多方筹资,为社区广大群众建造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给社区居民营造了集体闲、健身、娱东为一体的怡人场所。社区居委会先后被授予市创建文明社区先进单位、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海南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本人被授予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积极分子。

三、不断拓宽社区服务领域,为民排忧解难

以“奉献社区、服务社区”为宗旨,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广泛送温暖工程落实各项帮困措施,认真做好特困群众工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好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低保中心的作用,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解决好困难群众的“四难”问题。解决安置待业人员、下岗人员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组织社区党团员、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义务为社区居民开展各项服务活动。逐渐实现社区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抚、贫有所济、难有所帮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依法治区,推动社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三不变”和“三为主”的方针,切实做到“三到位”、“五优先”,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健全三级计生管理网络,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社区安全稳定。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以创建安全文明小区为抓手,加大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力度,坚持开展打击“两抢”专项斗争,坚决扫除“黄、赌、毒”等各类社会丑恶现象,做好“法轮功”人员的帮教工作,认真做好安全隐患的调查和处理,确保安全生产。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创建优美环境。切实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和进一步完善基

础建设,不断强化居民环境意识,大力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垃圾袋化及夜间垃圾管理。深入实施“洁、绿、亮、美、畅”工程,针对“脏、乱、差”方面的突出问题,锲而不舍地进行环境整治,不断改善、社区面貌,绿化、美化、亮化了社区环境。

社区居委会先后被(来源于新世纪范本网)授予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市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标兵单位、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先进单位。本人也先后被授予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个人,市严打专项斗争工作先进个人、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先进个人,区爱卫工作先进个人。

五、认真组织抓好社区换届选举工作

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认真组织,圆满完成美兰区君尧社区第四届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党支部的换届选举试点工作,为全区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党支部换届选举提供宝贵的成功经验。

5.村委会主任先进事迹(小编推荐) 篇五

王改良,男,1963年10月生,壮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县任雅长乡雅庭村村委会主任。

王改良在任村委主任前,曾当过代课教师,代理校长,代理小组长。在龙滩水库移民搬迁过程中,他始终走在群众的前面。在选安置点,搭建临时棚,搬家迁移的各个环节中,他按照县、乡政府的工作部署,与县、乡工作人员一道,发动群众,引导群众,使该村的5个小组146户688人于2006年9月份各部搬迁到新的平力和祖肥两个安置点居住。他为水库按期安置作出了不少努力。

在洗大的龙滩水库移民工作中,除了按期储水发电的重要外,维护库区 的思想稳定同样是一件非常重要而是非常艰难的事情。由于移民 各种问题和矛盾的不断。库区移民集体上访的事件时有发生。王改良经常租住和带领村民学习法律法规与龙滩移民的有关政策和要求。对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和苗头,他于县、乡工作队一道,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积极为村民解决反映的实际问题。从2006年9月搬迁至今,所有的问题和矛盾达到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乡。本村无移民集体上访的事情发生,可以说,在移民中构建守法、文明、和谐好风尚,王改良是作出了不少贡献的。

移民工程的总体要求是“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移民搬出来了,靠什么发家致富?怎样致富?这是个上级领导与村民共同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王改良家五口原居住在雅庭村下雅吞四组。举家搬迁到平力移民点后,目睹一天天涨上来的库水。原以种稻谷、玉米、甘蔗、西瓜过日子的他,心中在产生许多复杂思考的同时,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在他脑海里初步勾画出了在水上发家致富的蓝图。

随着建房、生产开发工程实施的一步步深入,王改良也在一天天为他的“蓝图”实现作各种准备。在筹备资金的同时,他不但积极参加县移民局组织的外出参观学习网箱技术,还自行组织村民到**、**等地考察取经,2007年初春,他带着妻子儿子开始干起了网箱养鱼行当。他一次性投资了3万多元买设备投鱼苗,养了大头鱼、草鱼、大口鲶鱼等品种大小80箱。当年收入8000元,第二年收入2万元。初步尝到甜头的他,2009年又投资3.5万元,其规模达到大小128箱。当年收入2万元,2010年收入12.8万元,2011年收入25万元。穷则思变,几年来寻求致富门路的集约网箱养鱼看到了曙光。今年他又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又投资了22万元增养了3个大箱和与人合伙库叉养鱼约100亩。据与商家签订的保价回收价预计今年可收入20万元,明年收入可达45万元以上。

王改良在努力自家致富的同时,积极帮助和带动村民转变经营模式,在村里成立了水产养殖合作社,全村网箱养鱼户由2009年的30户增加到现在的58户。由于他带头致富和乐于助人的品格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厚爱,2007年他不但入了党,村民们还选举他当上了村委会主任。他表示,一定要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大家在网箱鱼的致富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王改良同志近几年来所做事,村民们看到眼里,记在心头。他们表示要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抓好生产开发,发家致富,并在现有场平道路硬化的基础上绿化美化自己的家园,为求搬后的更加富足,文明与和谐。

6.家委会先进事迹 篇六

在**社区,住着一位70多岁长期患病的老人,只有一个十多岁在读书的孙女和她一起生活。**一直关心和照顾着老人,老人也拿**当亲人一样看待,有事了就找她帮助,**从不嫌烦。因为老人长期患病,做不了什么事,子女又都是下岗工人,生活也很困难,不能照顾老人。**看在眼里很是着急,忙前忙后为老人解决了低保;随着老人的年纪大了,病也多了起来**怕老人一个人在家生病没人照顾,几乎每天都要去探望一下老人。有一天,**发现老人一直关着门没出来,怕老人有什么事,便赶紧跑到老人家中察看,发现老人正躺在床上情况很不好,**立即丢下工作将老人送进了医院,床前床后的照顾,直至老人病情稳定。老人在床前拉着**的手,流着泪说:“孙主任多亏了你啊,你真比我的亲人还亲啊!”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人大代表,**从未忘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她非常珍视“代表”这一光荣而神圣的职务,她常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说:“群众选我当代表就是信任我,我一定要为群众多做事,决不能辜负群众的信任。从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后,城镇的居民要求觖决城市医疗保险的呼声越来越大,**在第十六届第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解决城镇老百姓医疗保险》的建议,受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已被采纳。目前,**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已经启动。在社区内住着很多空巢老人,虽有子女但不在身边,希望能建立老年公寓。**收集大家的意见向有关部门反映,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正在规划之中。

**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经常在社区大街小巷转悠,是**10年来的***惯。虽然她早就给社区居民发了近万张“联心服务卡”,但她仍然随身带着笔记本,提着一个大水杯,一天走不完整个辖区,第二天一定会接着走。走东家问西家,了解社情民意。“把人民的要求记在心上,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代表。”**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工作的十多年内,先后荣获“**镇孝顺媳妇”、“**区妇女工作先进个人”、“**省优秀社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7.家委会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篇七

一、家长委员会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参与者

班级和谐教育管理, 意在为学生的成功发展服务, 这就必然要充分考虑学生及家长的需求。 尊重家长的知情权, 让家长成为班级和谐教育管理的参与者, 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服务理念, 也是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的一种有效举措。

1.沟通。 要参与学校管理, 就必须了解学校的校情, 了解学校的优势及困难。 学校及时让家长了解学校工作的计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家委会及时把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工作打算向学校反映, 进行双向沟通。

2.协调。 家委会成为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一座桥梁。家长的有些意见不便直接向学校反映, 可通过家委会向校方提出。 学校面临的困难和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可由家委会向家长做协调工作, 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3.谋划。 家委会的谋划, 是在沟通、协调的基础上, 群策群力, 想办法, 出主意, 一旦形成方案, 就分头落实。 如第二课堂和业余艺术学校缺少指导老师, 家委会可以通过推荐和自荐方式, 担任第二课堂和艺校的义务指导老师, 这样势必会受到师生的欢迎。

4.督促。 让家委会通过听取学校领导的工作汇报及参加学校的现场会、表彰会、主题队会和听课评课等活动, 了解学校的工作, 督促学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家长委员会使家长成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

家长是班级建设的重要教育资源。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为调动每位家长参与学校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家委会成员关心班级的发展, 为班级的发展献计献策, 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家长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协助班主任组织实施各种活动, 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 通过推广、学习好经验、好办法, 共同提高教育技巧, 充分发挥好家校共育的作用。

根据家长的工作性质、爱好特长, 结合班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际, 制订班级活动计划。 在家庭资源开发过程中, 家长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查资料, 学习有关知识, 认真备课;主动为学校班级出谋划策, 联系参观活动基地。 家长走上讲台, 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 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 发挥好家长的教育资源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他们讲授的知识不局限于课本, 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关爱生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家长委员会使家长成为学生成长的督导者

在学生成长进步的道路上, 家长的作用不可小视, 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启蒙老师”, 只有从自身做起, 当好榜样, 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孩子的品质, 从而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好地得到延伸, 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小树, 在一定时期就要坎叉, 因为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孩子学习偏科问题, 家长能及时与老师沟通, 扭转局势, 耐心帮助;每日检查家校联系本, 及时反馈孩子在家的状况, 使班级管理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解决, 如:孩子上网问题, 家长先找自身责任, 不乱给孩子零花钱, 不放任自流, 使孩子即使改掉不良习惯, 重视孩子劳动的习惯、做人的习惯和学习的习惯, 关注孩子身心发展。

四、家长委员会使家长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者

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重要部分,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都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只有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相互配合, 才能有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才能使教育实现事半功倍, 相得益彰;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和谐发展的最终教育目的。 当前,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推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 光靠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优势, 让家长成为家校合作的中坚力量, 创设舞台让家长现身说法, 相互交流意见, 促进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8.让新媒体为家委会工作服务 篇八

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背景下,我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新媒体、新家委、新德育”的德育创新思路,借助学校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家校通、校园网络平台等新媒体工具,学校分别建立了班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让互联网成为新媒体、新家委、新德育的沟通平台,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服务。我校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将学校、家长、老师“串联”起来,真正实现家校互联互通,形成家校共育的信息高速公路网,全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一、新媒体下的家校沟通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校的家校沟通形式也与时俱进。家访逐渐减少,小型家长会作用凸显,家长刘女士说,虽然如今通讯方便,但是依然希望有家访,能够跟老师一对一交流。有着10年班主任经验的徐老师说,家访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提供一个很好的背景参考,更好地指导老师的教育,但传统的家访往往不够及时,也颇耗时。在家访的过程中,家长、学生都会比较拘谨紧张,气氛不够轻松自在,可能影响沟通效果。如今,我校虽然保留着家访的传统,但家校沟通的形式不再单一,更多的是借助微信及微信群,QQ及QQ群这种及时、方便的沟通形式与家长互动,让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更加及时、高效。

除了家校通、家长微信群、QQ群、班级博客之外,我校的家委会也成为提升家校互动效益的重要桥梁。家长闭先生说,锦标学校的家委会在家校互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沟通桥梁作用,尤其在跟老师一起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时,发挥了很好的积极作用。对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家校互动尤为重要。我校初三年级班主任范老师说,学校倡导服务意识,既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心。范老师所在的班级,家长微信群是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甚至是家长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由于我校规定学生不得携带手机,有时候家长有急事要找孩子,就可以通过在微信中留言或者打电话给老师,范老师会及时向学生传递信息。

二、新媒体下的家校互动模式

新媒体的运用,突破传统以家访、电话、书信模式为主的工作形式,更为家校互动打开了崭新局面。通过微信群、QQ群以及“锦标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家长们可以第一时间获悉有针对性的相关信息和动态。

例如,2015年9月,我校利用新媒体将初一新生军训期间同学们训练与日常生活的点滴与家长朋友进行沟通、视频,使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一览无余”。通过新媒体开辟新形势下的家校互动模式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传统模式相结合,多管齐下,为锦标学校实现良好家校互动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搭建新平台。2015年11月份,我校二年级学生刘乐(化名)同学不幸罹患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手术费30多万元,巨额的医药费成为了这个不幸家庭的沉重负担。学校通过“家委会微信平台”倡议家委会成员带动更多家长及社会热心人士行动起来,通过微信红包、支付宝等新媒体为其捐款,为刘乐同学的手术治疗解决了燃眉之急。由此可见,新媒体让扶困助学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我校每学期的重大项目活动(如春游、秋游等)还积极借助新媒体向各级家委会征求意见,同时也借助新媒体平台正源源不断地向广大学生、家长传播积极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为朝着“创优质精品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

三、新媒体下的家校评价机制

“互联网+评价”,这就是另一个热词“网评”。在教育领域里,网评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打分,教师通过网络途径给学校行政领导打分,而学校也可以通过网络大数据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进行相应的评价与监控,确保每个教师都能获得良性发展。我校在开展行风民主评议期间,家委会委员成为学校行风建设的义务监督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学校教风和校风的转变,为学校发展注入新动力。另外,关于开展“优秀班主任”“优秀家长”评选活动,我们也想通过新媒体平台让家长参与评价、参与投票,根据家长的网络评价给教师一个更为开放、客观的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模式,不仅让家长直接参与到了学校的管理中来,还使家长越来越关注教育,促进家长不断学习和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

总之,当“互联网+”第一次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就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校家委会工作只有顺应这一时代的需求持续不断地进行革命性的创造变化,才能走向新的境界。面对新媒体时代给出的新机遇、新挑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定信心,解放思想,不断学习,开拓创新,让新媒体为学校的家委会工作服务,全力打造出与时俱进的“网络新德育”。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

9.家委会先进事迹 篇九

XX同志在XX社区居委会工作,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负责社救,2014年8月因工作需要转负责综治。在这2年中,通过社区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以及自己的不断学习和刻苦努力,分别掌握了社救和综治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式方法,现将其个人的简要事迹汇报如下:

一、努力学习,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

2年来,他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政治思想理论,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虽不是党员,但积极向党靠拢,积极参加党的“十六大”及“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活动,主动以“三个代表”的思想理论的指导,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将其思想充分融入到自身工作当中,不断充实自己并收到良好的效果。2年来,在从事社救工作中,努力学习社救所包含种类的基础知识,积极参加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在社区实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充分调动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做到岗位落实,责任到已。认真学习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确保了社救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提高救助质量

社区工作因其特殊性,需要与居民面对面的交流,而社救所面对的居民更是这些人中的弱势群体。为提高社救工作的工作质量,特别是保障残疾人、低保、低收入等这类弱势群体的权益,他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经常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及时了解这部分弱势群体的情况,随时掌握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每月对低保低收入家庭进行深入的调查,保证让真正需要援助的人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三、不断提高自己,认真完成各项工作

在系统信息方面,他能够做到认真登录,及时上报,及时准确地完成了低保、低收入年度审批上报。在临时救助方面,他通过社区走访,第一时间掌握需要救助的居民家庭情况,对符合条件并提出申请的居民及时上报街道,对不了解这一政策的居民给予详细的解释。在助学方面,通过实地走访、询问邻居、系统调查等方式,对提出申请的每位居民进行严谨的审核,对家庭条件困难,符合助学条件的居民给予及时的通知。在信息上报方面,他能及时的把当天举行的社救活动上报街道,并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完成交代的信息任务,在2014年10月,他上报的残疾人工作案例被民政局选为优秀案例。

10.家委会先进事迹 篇十

他有一腔为民爱民的热情,他是村民致富路上的带头人,他是群众嘘寒问暖的贴心人,他就是夏xx,一个37岁的中年汉子,xx县xx镇xx村村委会主任。

1994年高中毕业的他和许多那个时代的年青人一样开始为自己谋划自己的道路,当兵、还是南下打工、扎根家乡。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而他最终选择了从军这条道路,原因用他的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己年青敢拼敢闯、身体好、脑子活络、思维敏捷,但唯独意志力不坚定,或许去部队磨炼下意志才是完美之选。之后,他如愿以偿进入了83235部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5年军旅生活的磨炼,使他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最重要的是让这个年青人明白了什么是责任,而1995年的优秀士兵、1998年抗洪抢险三等功正是那5年光辉岁月最好的印证。

1999年,夏xx同志从部队转业,他放弃了回乡,选择南下广州干个体,之后的几年里,他相继涉足了安保、物流等行业,最终他选择了产业链配送这一行业。创业总是艰辛无奈,创业初期苦于资金不足,夏xx总要亲自上阵,一趟又一趟地配货、发货、即使是装货、卸货这样的脏活、累活也总有他的身影。往往辛苦了一上午,吃过午饭后,又要换上正装后跑出去联系业务,晚上接着一个人做着整理、算帐等工作,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凌晨才能回家。但是通过艰苦的努力,让夏xx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2009年他的配送公司手中已经有9个大型超市的仓储配送业务,配送车辆12辆,资产500余万元,事业蒸蒸日上。可就在他事业小成之时,他却选择回到老家xx县xx镇xx村。对于他这种行为,他的朋友十分的不解,问他为何放弃现有的一切,放弃广州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回到那边破旧贫穷的家乡。夏xx回答道:“那是我的家乡,即使那再贫穷再落后那依然是我的家乡,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家乡,那里的每一寸土都饱含我先辈的汗水、那里的每一滴水都滋养着我的成长,我从那里出来,就有责任回到那里”

夏xx的家乡xx村资源比较贫乏,是xx镇出了名的“穷村”。作为一个“出去过”的人,他看的到外面繁荣与家乡凋蔽,他看的到是贫穷让家乡破败不堪,他看的到是贫穷让一个个家庭千里相隔、支离破碎。每当他走在那萧条的乡间小道,他心中总是感概万千,一个念头从他心中涌起“一定要让xx富裕起来,一定要让xx的老少爷们腰杆硬起来”。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夏xx同志投资50余万元进行肉牛养殖,努力探求一条能够让xx富起来的道路。虽然这个探求失败了,但是却让夏xx明白了没有领党员群众的参与,没有一个科学规划、没有合理开发,没有外力的帮助,xx脱贫永远是句空谈。

2014年为进一步实现小康xx的愿望,夏xx参加xx村村委会主任选举,最后不孚众望顺利当远。“我竞选这个主任,不是来过官瘾的,我是想让咱xx村富起来,让咱老少爷们腰杆硬起来。”这是夏xx竞选时说的一番话。他顶着压力,面对着亲朋好友的不理解,暗下决心干出个样来证明自己。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理儿谁都懂,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是要费一番周折的。村里邱家组有一段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给邱家组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见状他找朋友托关系,争取下来资金修了路。“我们组里的这条路情况比较复杂,之前都说要修,可是一修便牵扯到各个人家之前的矛盾大家互不相让,结果一直都没修成,是他天天无论早晚、无论刮风下雨、无论严寒酷暑挨家挨户的做工作,才修好了这条路。”提起这一条便民路,村里人无不对夏xx拍手称赞。

路修好了,夏xx下一步要解决的是村民的脱贫的问题,2015年7月在县扶贫班的支持下,他带领党员群众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积极研究探索、带领村民学习肉兔养殖技术,自己出资50万元,成立xx村养兔合作社,帮助96贫困人口,解决了其基本生活问题。为了让养兔合作社这一机构能够延续下去,能够真真切切让xx百姓脱贫致富,夏xx吸取上次失败的经验,力图从制度上保证让养兔合作社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为此他提出了“四提供、两统一”一是提供兔种,二是提供技术,三是提供饲料、四是提供场地。两统一,一是统一预防、二是统一回收,希望彻底改变xx贫穷落后的局面。

11.家委会先进事迹 篇十一

关 键 词 家委会;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生活技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2

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城市的“第二代移民”,普遍表现出敏感孤独、缺乏自信、自我封闭等问题行为倾向。[1]厦门市乌石浦小学共有1100多名学生,其中80%以上是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其父亲多为工厂、汽配、五金、装修、修理等行业员工,母亲则多为家庭主妇或者手工零活从业者。显然,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工作忙碌,在家庭教育上大都有心无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学校、家长要努力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而这里所谓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饭这些家务劳动,而属于心理学范畴概念,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即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心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的行为的能力。学校在创建“和·美”校园的过程中,着力学生生活技能教育,并在家委会的积极协助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爸爸妈妈大讲堂”:唤醒积极的自我价值认同

资料显示,进城务工人员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主要困惑是自身文化水平低、时间与精力不足等。在与老师交流时,多数家长常说“自己没有什么文化”。这表现出务工人员在文化方面的自卑感以及对文化的崇敬。他们认为自己没文化就不能扮演好主导家庭教育的角色,同时认为自己学历低,工作“不体面”,在子女面前抬不起头,因此没办法以自己为范本来教育子女。而在子女看来,父母处于城市的边缘阶层,做着苦、累、脏、差的工作,居住拥挤,这种生活状态是不成功的体现,因而父母的教育在他们看来没有说服力,这也使得他们之间很难有良好的亲子沟通和交流。

而从学校的视角看,这种多元化的家长职业构成,反而为生活技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天然的优势。为此,学校家委会学习部专门征集建立了乌石浦小学“家长人才库”,根据家长个人专长,设立了“爸爸妈妈大讲堂”,每周一小时,请可以担任“教师”的家长走进校园,分年段给孩子们分享他们的职业见闻。[2]比如一位从事建筑施工的爸爸,就以“阿祖的厝会说话”为题,通过大量的门匾、牌匾、堂号、词联、彩画等实景照片,把阿祖的厝蕴含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讲得通俗易懂,大受孩子们欢迎。这位爸爸以“家从哪里来”为情感主线,告诉孩子们有趣的起厝打基方式,有意思的起厝过程,起厝完毕的庆祝方式,自己参与建设的闽南建筑的图片等,最后还推荐了《记住乡愁》这本书。又如,一位在眼镜店工作的妈妈,收集整理了配近视眼镜的学生群体的数据,向孩子们分享了“预防近视六大妙招”。如此等等。就是这些奉献在劳动最基层的爸爸妈妈们,先后为学生们开设了《VR-走进虚拟现实》《孝行天下》《摄影天地》《绿色网络》《乐器鉴赏》等等多个行业的大讲堂,他们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自己劳动技能的自信,深深感染了现场的师生。学校教室走廊的文化墙上,开始有了“这就是我骄傲的爸爸妈妈”的留言即时贴。还有不少孩子积极鼓励自己的爸爸妈妈走进校园,给小伙伴们开讲自己的行业故事。这样,通过“爸爸妈妈大讲堂”,亲子之间建立起了越来越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感。

应该说,孩子的“生活技能”不是在自然状态下萌发出来的,它往往需从身边的重要他人身上习得经验,尤其是以双亲为言行榜样,通过模仿式的学习来感知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认知,最终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而父母是孩子身边最重要的“他人”,他们积极的自我认同感最能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和自尊,而这正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础。

二、“家教漂流日记”:传递丰富的生命教育内涵

进城务工人员在家庭教育中的另一大困惑是“孩子不听话”,这导致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育孩子。[3]就此一问题,学校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属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但家长们都表现出对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加强家校合作的热切愿望。就此,老师们认为,如果能将他们的经验、心得加以总结提升、积淀推广,同时把他们的困惑抛出来探讨、交流,也许他们的家教水平就将得以提高。为此,学校决定引导广大家长撰写家长教育感悟,并以日记的方式将之“漂流”分享。活动伊始,校长首先在家委会上率先示范,分享了自己的家教心得,并要求每班家委会积极组织家长们撰写分享,将《班级家教漂流日记》的效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同时带动每个家庭的亲子阅读,催动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有一位家长在漂流日记中写道:儿子的数学模拟考考砸了,面对满卷子的低级错误,我忍不住爆发了。第二天,我冷静下来后,想跟孩子抱抱,再好好交流交流,哪知孩子不说话,走进房间里拿出一本书,翻到其中一页说你看看这篇文章,看看别人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原来,他拿来的是配套阅读书籍中的《一位母亲和家长会》一文,文中的母亲不管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总是一如既往地肯定与鼓励孩子,最终让资质平庸的孩子取得了非凡成就。不难想象,这位家长被深深地触动了,以后教育孩子时,相信他再也不会被情绪所左右,而会更加理性而科学。

事实上,何止这位家长,在家委会的积极组织下,当家教日记在每个家庭中“漂流”起来时,当孩子跟父母一起阅读时,父母们坦诚的交流,面对问题想办法解决的执着,取得家人理解支持后的欣慰,善于批判思考以及控制自己情绪表达真实感受的能力,都化作文字中那些温暖的画面,浸润着孩子们的内心。

而今,这24本《家教漂流日记》已成为一部难得的实用性生活技能教科书,成了家长们最好的成长礼物。每学期,学校都会将其中的优秀之作装订成册,赠送给每一个家庭。广大家长就是通过这样的家教案例互动启悟,相互支持,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素质,改善教育方式,培养乐观精神,成就了最好的生命示范生命的正向教养。

nlc202309081653

三、“家庭学习共同体”:弹奏“和·美”的互助共进音符

应该说,家长们尽管都有着提升自身家教能力的愿望,但他们的个体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如何发挥家委会的协调作用,让每位家长都尽可能快速地提升家教素养和能力?在社工的协助下,学校以中高年级年段为试点,组建了校内和校外家庭互助学习小组,开展了1+N模式的互助学习实践。所谓1+N模式,是指由若干有共同意愿的家长、学生自由选择组合,与教师一起共同策划、共同参与、自愿组合、优势互补,通过打通学校、家庭、社区“三方”教育的壁垒,建立起有效的互助沟通机制,弹奏了“和·美”快乐的互助音符。

这种“校内”及“校外”互助小组服务模式可谓好处多多。一方面,它能更好地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在不增加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学会有效利用组内成员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另一方面,作为校内互助小组的延伸,家庭式互助学习小组强调亲子共同参与,为家长提供互动交流平台,优势互补,营造良好家庭互助学习氛围。在此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要求、不同行业的家长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家庭教育指导也由“被动教育”变为了“主动体验”。

而与此同时,身处其中的孩子们不但学习起来其乐融融,而且经常有计划地参加户外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养老院慰问老人,去海边捡拾垃圾,远赴白鹭洲进行才艺表演,深入社区开展科普活动等,在家长指导下主动参与活动的策划、设计和组织,生活技能获得显著提升。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家委会对家庭教育的介入,家长的家教能力显著增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生活技能大大提升,尤其在同辈交往能力与行为控制能力等方面大为改善,形成了积极的自我认同,增强了融入城市生活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自觉性,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孙文中.厦门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分析及其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3.

[2]杨志杰.循径取穴——学校管理的“养生之道”[J].福建教育,2016(9):5.

[3]张静漪.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8.

(作者单位:厦门市乌石浦小学福建厦门 361009)

责任编辑 余志权

12.“居委会”六十年 篇十二

那么, 居委会这种基层组织制度究竟是如何形成、演变的?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何不同之处?

“人民民主管理城市”

1949年, 刚刚进城的红色政权对于眼前的大都市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虽然在革命之前, 中国共产党的多数领导人都曾有过在城市生活的经验, 但试图像改造农村一样改造一个城市显然是两码事。

在北方的城市, 共产党的基础比较好, 成立街道政府, 就能够很好地控制、治理基层民众。而在国民党根基深厚的南方大城市, 过去实行的保甲制度还有很大控制力, 不根除这种势力, 基层的统治就极不稳固。因此, 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 迫切需要一种取代保甲制的基层自治组织, 于是“居委会”应运而生。

1949年10月17日, 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在杭州出现。12月1日, 杭州市政府以下发文件《关于取消保甲制度建立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指示》的方式, 将这五项工作明确下来, 并明确了先进的基层管理理念, 在“自己当主人, 自己来办事”的口号倡导下, 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 最终是想建立“人民民主管理城市的基础”。这份文件, 就是上文所称的新中国历史上关于建立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第一份政令。

“《指示》强调了人民民主管理城市的理念, 从理论上提供了一种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现实途径。”杭州方志专家韩全永评价说。

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的“博弈”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着力于自主管理居民区共同事务的基层社区管理组织, 除了居委会之外, 还有名称各异的防护队、防盗队、居民组等, 它们在城市秩序重建与维持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1951年国庆节, 北京举行盛大的国庆典礼, 当普通市民组织的游行队伍整齐威武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时, 毛泽东非常感慨地对身旁的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说:还是把市民组织起来好。

1952年前后, 对于基层管理模式, 各地已有不同实践:解放区成立的是街道政府, 而杭州、上海、济南、天津、武汉等地, 则采取民主自治形式完成社会管理。对于这关系到新生政权稳定的重大问题, 国家该如何引导?毛泽东指示彭真研究这项工作。

彭真的看法是:街道办事处是过渡期间的组织, 主要是为了减轻区政府和派出所的负担, 随着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化, 街道办事处即可逐渐取消。

1953年, 彭真建议在各城市区以下和不设区的市以下, 同时建立两个组织, 即“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城市居民委员会”。

1954年, 《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通过, 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到1956年, 全国各地相继完成了街、居两级组织的组建工作。这两个机构从此正式成为我国城市管理体制下的有机组成部门。

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 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之间的“博弈”始终存在, 可两者的强弱关系变动, 却与彭真的设想不同:街道办的人员编制不断扩充, 内设机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党政工群一应俱全, 职能覆盖市政管理方方面面, 按一级财政取得税费提留, 形成了一级“准政府”;而居民组织则由组织、领导广大居民开展工作, 逐步萎缩到仅仅依靠几个委员孤军作战。由于占有资源悬殊, 新的格局似乎不可避免。

对居委会的整顿和改造

最初的居委会, 在性质上是非常纯粹的群众自治组织, 自行筹款, 自己组织人员, 甚至可以代表居民利益到政府处谈判。

以1952年上海久安里为例, 当时久安实业地产以地价税增多为由要求增加房租一倍。在久安里居委会领导下, 由居民每十幢派一代表到区政府调解, 结果房租只增20%, 并且还让大房东修了路面, 减免了军烈属房租。久安里还建立了居民保健站, 接洽二个西医诊所, 居民凭居委会保健证看病, 挂号费由居委会支付。此外, 居委会还组织募集资金, 支付得了重病的居民的治疗费用, 以及为死者送葬。

这些事务显示了居委会的社区组织特征, 代表居民的利益、有一定的权力的资金, 为居民的困顿提供支持, 表现了相当的社会性。对于政府来说, 这些福利性事业本来并不与国家职能相冲突, 反而有助于政权的稳定。但它带来的一个危险是, 这种社区共同体的组织, 与新生国家政权一体化的要求有相当大冲突, 当居委会的权力没有有效机制制约的情况下, 这种制度就很容易被非法利用。因此, 政府将这些问题的根源归为“人员不纯”, 即“阶级敌人的破坏”。于是, 与建国初的“三反”“五反”等运动同时, 政府对居委会也开始进行了整顿。

对居委会的整顿, 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务求增加居委会成员中工人的比例, 让“工人阶级”成为领导核心。市政府将过去里弄的各种组织一律取消后, 对居委会进行改选, 改选后的居委会, 以江宁区和虹口区为例, 失业工人和在职工人的比例占到了一半左右。

第二个阶段, 是以居委会为重点对里弄社会的全面整顿, 因为当局觉得工人阶级领导的居委会并没有什么进步, 还是问题多多。于是这次就开始了对“坏分子的彻底清查”。所有的里弄干部都要过几关:参加学习班、交代、群众大会、处理, 过程极为严厉。资料显示, 徐汇区首先开处理大会, 一天内开了两个大会, 当众处理一批, 镇压一批, 共打击12名坏分子, 逮捕8人, 管制4人。会后当天自杀了一个, 隔日又自杀一个, 接着又逃跑了两个。经过各种手段揭发检举后, 居委会队伍得到了“净化”, 阶级属性变得“可靠”了。

正式成为法定的“基层自治组织”

经过一系列的整顿之后, 居委会本身存在的贪污腐败、体制臃肿等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伴随着整顿过程, 居委会的机制全面的重新进行了建设。随着失业情况好转, 工人的家属成为了居委会的主角, 开始了居委会中妇女成为多数的历史。上海的居委会成员中, 职工、劳动人民及其家属占75.8%, 基本“确保了工人阶级在居民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另一个重要的改变, 是居委会财权收归国家, 改变了原先经费自筹的状况。

在全国其他的主要城市, 居委会的整顿也成果显著, 这就从根本上将原先带有强烈社区性质的居委会, 转变为“政府一只脚”, 模糊了原先作为群众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 而变为实现国家意志、建设社会主义的有力推动者。自此, 居委会的作用得到中央政府认可, 1956年, 以法律的形式与街道办一起被确认为城市管理的两级正式组织。1956年, 全国各地相继完成了居委会的组建工作。

从“里弄委员会”到“革命居委会”

1958年是居委会的常规运行在基本职能上出现转折的一年, 本年开始的大跃进, 打乱了居委会的常规运行, 使其职能出现全面性扩张。大量的生产组、服务组出现, 集体化、居办经济出现了高潮。城市人民公社成立以后, 上海将居委会改称为“里弄委员会”, “集体事业”更进一步, 里弄居民狂热地参与各种生产与服务。里委会实际上变成了“街道党委下的一级组织”, 自治色彩完全失去。但这种应政治需要而建的居办经济, 许多仅仅是一哄而上的结果, 难以为继。1962年城市人民公社停止以后, 居委会的职责渐渐才恢复了正常。

文革开始的一段时间里, 里弄曾被视为革命的“死角”, 但席卷神州大地的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暴雨很快就刮过来。

1967年5月, 全国第一个革命居民委员会——上海黄浦区牯岭路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接着, 长宁区新华路成立革命委员会。在“政治建街”的口号下, 一些城市的街道实行军事编制, 如天津即在街道的革命委员会下设连、排、班。连设正副连长, 规模相当于原来1、2个居民委员会管辖的范围;排设正副排长, 由一些“居民积极分子”组成的直接听从连长指挥的基本骨干组成。1968年后, 连、排、班编制取消, 恢复了文革前的居民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和规模, 但组织名称“革命化”了, 即改为“革命居民委员会”, 简称“革居委”。

值得重视的是, 1970年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之后, 革委会将原来居委会辖区内的零散小型工业和服务业集中起来兴办企业, 使“居办经济”由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 为当时越来越多的返城待业青年及其他失业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 方便了居民生活, 而且也为居委会的活动经费及其干部的生活补贴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来源。同时也为“文革”后居委会“社区服务”的兴起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老同志遇到了新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 全国人大常委会为居民委员会专门立法, 这一机构继续低调运行。城市高楼里, 居民区人口迅速增长, 法定居民区规模由100户至600户调整到100户至700户, 居民委员会委员反而减少到5至9人, 居民小组另行分设, 居民小组长不算委员会成员。有些街道办事处因经费困难, 在居民区只设主任1人, 居民组织只有“组织”没有“居民”、只有干部没有群众, 变成了街道办事处的外围力量, 连分类袋装垃圾都办不了。

在有些财政宽裕的地方则出现另一种倾向, 对居民组织实行比照事业单位定编管理的政策, 对委员实行聘任制和薪金制, 另设“协管员”, 少的两三个, 多则二三十个, 还有的地方专门设置了“居民政务代办处”等, 居民委员会逐步成为街道办事处设置在居民区的分支机构。

经济基础的变迁, 社会总体面貌的大变化, 让居委会这既作为“政府一只脚”、又是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开始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政府政策的执行, 不像“搞运动”时代过于依赖基层组织, 而群众自治方面, 对居委会的归属感也相当欠缺。年轻人一提到居委会, 就想到“居委会大妈”——这也是实情, 据1997年的一份数据显示, 居委会里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妇女、一半以上年纪大于50岁, 百分之七十只有高中以下的文化。居委会在今天面临着严重的认同危机。

上一篇:necessary的用法及短语下一篇:上班期间睡觉的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