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公开课教案(共5篇)
1.现代文阅读公开课教案 篇一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各种题型的解法。
2、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解题的思考角度。
3、引导学生能从思考角度入手解决现实题目 重难点:分析得出并理解“内容”、“主题”、“结构”这三大解题思考角度。时间: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题
1、介绍高考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的问法。题目表达形式。
2、介绍“作用题”设题角度及范围。
二、重温已学 分别复习
①标题的作用;②句、段的作用(开头、结尾、中间段);③形象的作用(人物、物象); ④修辞的作用;⑤插入内容(某一事件、史实或诗句等)的作用。⑥不同人称的作用; ⑦ 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得出解这类题的三大角度。并加以分析
(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题的答题角度,得出解这类题的三大角度
1、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
2、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3、环境和主题之间的关系
4、环境和结构、情节之间的关系 总结为三大角度:内容、主题、结构
(二)、分析内容角度需考虑的问题
(1)从所问的对象本身内容考虑——例:(2012·江西卷)《报复》
(2)从作者的意图角度考虑,如烘托情感、思想,表现了作者„„情感等。——例:(2010·辽宁卷)《洗澡》
(3)从读者角度考虑,思考所问对象的表达效果。——例:2012年天津卷《掐辫子》(4)从手法角度考虑,如人称、修辞的使用效果等。
(三)、分析主题角度需考虑的问题
①点明主题(如所问对象在文章开篇位置可以说“开篇点题”)②卒章显志,突出主旨(在结尾位置有时是“深化主旨”)
(四)、分析结构角度需考虑的问题 例:(2013·湖南卷)《未婚妻》、(2010·辽宁卷)《洗澡》
(1)文章开头部分,往往有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的作用。(2)文章中间部分,一般有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
(3)文章结尾部分,作用有呼应开头(有时是呼应标题或呼应前面的某个具体段落)、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总结全篇等
(4)如在文中多次出现,通常起贯穿全文的作用,即是文章线索。
四、小结
五、课堂检验
(2012·辽宁卷)《最后的黄豆》。(2010·课程标准卷)《保护人》
P198 ——(2012•江西卷)《报复》 P211——(2010•辽宁卷)《洗澡》第3题 P208——(2013•湖南卷)《未婚妻》 P211——(2010•辽宁卷)《洗澡》
P196——(2012•辽宁卷)《最后的黄豆》。
P201——(2010•课程标准卷)《保护人》第4题 P161——(2013•山东卷)《定和是个音乐迷》 P209——(2013•全国新课标I)《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P217——(2011•广东卷)《严冬海猎》 P218——(2011•江西)《晚秋》第2题
2.新课标下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二
一、驾驭整体教学过程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力求统摄全篇驾驭整体,然后才去推敲有意义、有价值的局部,深掘文章的含义,品评文章的优劣与巧拙。倘若没有一个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评价一篇文章时难免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产生错误的理解。那么怎样教学生从整体把握一篇文章呢?
1.通读全篇,抓住主要内容。这是读一篇文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阅读时,就要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抓住这些主要的东西,而把一般内容放后一些。首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文章的整体有初步的把握,为下一步的阅读奠定基础。
2.再读文章,理清思路。分析一篇文章,仅有对主要内容的把握是不够的,还应当把作者的写作思路搞清楚。这就要研究这篇文章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在课堂上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的过程。
3.要善于培养学生速读的方法。要整体把握一篇文章,必须考虑时间的问题,在课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阅读,阅读的速度就必须得提高,阅读时,视线要集中在表意丰富的文字上,这就容易抓住主要的东西,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
二、培养学生把握文章内涵,对文章进行重点、局部研究
仅有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是不够的,还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进行局部研究。这一环节跟上一环节相比,更深了一个层次,目的是在内容上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在形式上更准确地研究作者是怎样写,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那么,怎样教学生对文章局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呢?
1.对词语的辨析。阅读时常常要对词语进行辨析。辨析的内容包括: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词语感情色彩的辨析,语体色彩的辨析。
2.对句意的分析。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尤其是重点句子的含义,是阅读中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分析句子的含义,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顾及全段乃至全篇,否则会造成“断章取义”;二是要确切研究句子的上下承接、开合关系;三是要注意句子自身的结构。抓住这几点,对句意的分析,基本上不會出太多的偏颇。
3.对文段主旨的提取。所谓文段主旨,是对一段文字主要的意义、写作用意或目的,同段意并不完全相同。提取主旨时,不能孤立地从段意去考虑,不仅要考虑本段的内容,还要考虑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内容间的关系。
4.对材料与意念关系的把握。材料是为表达意念服务的,这原是没有问题的,但基于材料自身含义的丰富性及文段内容表意的曲折性,不少学生对这个问题又常常把握不准。其实,只要懂得材料本身的意义以及作者用这则材料的目的,就不会对文章中引用的材料作错误的理解了。
3.现代文阅读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文学作品文章及其阅读题的特点掌握文学作品文章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文学作品文章阅读题解题方法 2.小说、散文文体鉴赏区别 三.教学方法
导练法
四.教学课时
5课时
掌握现代文阅读答题的要领(粗略)
1、学会快速的遵路阅读。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写文章的人在开头花了很大的功夫,因此看文章时也要着重看文章开头。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
2、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遵路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理解。
3、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后得出的,有些题目里是话里有话的,同学们不能一晃就过。
4、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如《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一文中提到的“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一句。考现代文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
5、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去年考纲提出的是“善于筛选并提取信息”,今年把“提取”改成了“整合”。“提取”是把问卷中的话抄下来填在答卷上就可以了,“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一个观点,需要自己概括。这个考点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实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
6、识破干扰项的各种手法。有不少的选择题用排除法是可以的,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要知道为什么选这个,为什么不选这个。选择题中往往有一个“陷井”,是同学们容易选错的,同学们就要学会反干扰,挑出这个干扰项。教师出干扰项最多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⑴无中生有。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⑵主次颠倒。次要的变成主要的⑶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明明是将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是这件事;
⑷因果颠倒。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
同学们可以结合以上这些手法自己做下总结,认识出题老师的干扰手法,对于同学们提高反干扰能力,减少错题几率是很有帮助的。
7、回答主观性命题要攻克2个难关。一是读不到位,二是词不达意,这两个“不”是同学们正确回答主观题的“拦路虎”。
8、注意开放性题目中的限制和要求。开放性题目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开放,而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同学们一定要了解题目在什么范围内是开放的,它的考点是什么。
概括题的答题思路(细说)
先看下面一道现代文概括题的答题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
竹思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节、风骨,或看到虚心、谦恭,“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前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后,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也有不拿竹子善待的文人,譬如杜甫先生,他有名句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竹给予如此恶谥,而且还要动一番手脚下决心“斩”之伐之,也是破天荒的事,杜甫为何如此憎恨“恶竹”,不得而知,但他在成都的草堂前不乏修竹若干,或许是后人代植的吧?
蜀南竹海,地处宜宾,有翠竹数百亩,依山而立,起伏若海,规模亦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尤其是在高处鸟瞰,当云雾袭来之际,那种海的气势更扑面而来,耳畔似有涛声响起,如果此时有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这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脑及每一根末梢血管和神经,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直若化身为一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径,管自游向竹林深处。
竹海中的竹子,以粗大的楠竹为主,也有苦竹、慈竹、龟甲竹及人面竹。与一位竹海作家闲聊,才知道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再细问,才知每根竹子的某一层竹节上都由最初的一根竹枝生出,这竹枝若分出岔的,便是母竹,不分岔者,则为公竹。
就是这么一点区分,简单,却又有大学问。记得若干年前走安徽,在出产砀山梨的一处集市上,我无意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知识:梨如人类,亦分公母。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
竹子与梨子岂止分雌雄,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近读《参考消息》,一篇题为《细听植物心声》的英国《泰晤士报》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该文的副题更妙:“采花花朵哭泣摘瓜黄瓜尖叫”,而且这项由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证明:如果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他们就能够区分健康与染病的蔬菜。同时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不仅仅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就像人们在医院候诊室等候看病一样,它们还互相提醒面临的危险。
杜甫曾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像他老人家要斩恶竹一样,这两句名诗无意印证了千年之后波恩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越伟大越杰出的诗人越是如此,他们在倾听自己内心世界时也能倾听天籁,否则何来这千年之后的巧合?
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然且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
当然,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也少得多,这就是自由的代价。海里的竹子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声音的,公竹和母竹会互相倾吐爱情;嫩绿的竹笋则会呼唤雨水和阳光;竹叶会在竹枝上迎风摇曳,把大粒的露珠调皮地抖落;土层下的竹根们会串门问好,甚至会互相提醒:跟头儿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
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竹海里听竹,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此刻,当炎夏渐渐袭来时节,写下“竹思”两个字,权当做一剂清凉解暑散吧„„
问题:文章标题为“竹思”,请分条列举由翠竹引发的作者的思考?
解答这样的问题,首先得审清题干的要求和答题方向。题目问的是由竹子引发的思考,那就肯定得用文中的议论句来回答,而且这些议论句还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方面的要求:1.必须是与竹子有关的议论,2.必须是带有总结性(结论性)的议论,3.比较是作者独特的、别人没有过的议论。
接下来就可以把文中的议论句都找出来,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文中的议论句比较多,大体上大概有以下这些: •1.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
•2.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节、风骨,或看到虚心、谦恭。
•3.“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4.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前行”的造型。•5.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后,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6.也有不拿竹子善待的文人,譬如杜甫先生,他有名句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竹给予如此恶谥,而且还要动一番手脚下决心“斩”之伐之,也是破天荒的事。
•7.杜甫为何如此憎恨“恶竹”,不得而知,但他在成都的草堂前不乏修竹若干,或许是后人代植的吧?
•8.如果此时有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
•9.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这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10.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
•11.梨如人类,亦分公母。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12.竹子与梨子岂止分雌雄,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
•13.植物不仅仅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就像人们在医院候诊室等候看病一样,它们还互相提醒面临的危险。
•14.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越伟大越杰出的诗人越是如此,他们在倾听自己内心世界时也能倾听天籁。
•15.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然且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
•16.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也少得多,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17.海里的竹子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声音的,公竹和母竹会互相倾吐爱情;嫩绿的竹笋则会呼唤雨水和阳光;竹叶会在竹枝上迎风摇曳,把大粒的露珠调皮地抖落;土层下的竹根们会串门问好,甚至会互相提醒:跟头儿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
•18.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19.竹海里听竹,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20.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
那么多的议论显然不可能都用来作答案,那就得根据上面三方面的要求对这些议论进行仔细分析,然后筛选出重要的、有用的信息。11与竹子无关,很容易删除。4、5、6、7是用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古代文人与竹子的关系,不属于总结性议论,也应删除。
15、16是具体描述蜀南竹子的自由生长情况,其实根本不是议论,当然更应该删除。3、10、12、18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作者的思考,更不是他特有的思考,也该排除。13是英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当然也不是作者的思考。
8、9是作者的联想,想象到自己身处竹海深处时会出现的情景,也应该删去。经过这样的筛选以后,剩下来的就只有那么几句,这几句就可以作为这道问答题的答案的大致内容。
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不应该拿文中现成的句子来作问题的答案。最后还有整合重组的一步。
1、2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在一起,作为一项思考来处理;
19、20都是竹海里听竹时的感受,也应该合在一起。根据15、17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没有为竹子失去关爱而感到遗憾的意思,而是表明竹子失去了关爱却获得了自由,是在为竹子的自由唱赞歌,因此不能答成“竹子失去了关爱”或“竹子为自由付出了代价”。
经过上述几步,最后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①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或“中国文人与竹子关系密切”)•②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他们能倾听天籁。•③蜀南竹海里的竹子失去了爱抚,却得到了自由。•④竹海里听竹,是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一种机缘和身心的洗濯。
通过上面的分析阐述,我们可以知道,现代文概括题的大致答题思路和步骤:
(一)审查题干,(二)搜寻内容,(三)筛选信息,(四)整合重组。
高考与小说鉴赏
小说是文学作品的四大样式之一,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历年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语文》都没有具体地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体裁进行说明和要求,而是概括地提出“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涉及到文学作品的具体要求只有两句话:“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他方面都与一般文章的要求一样,从词句理解、结构思路、内容中心、观点主题、推断想像等角度提出能力层级要求。由于考试命题的各种局限性,关于文学作品,除了对诗歌、散文进行过考查外,基本上没有对小说和戏剧文学作品进行过考查,但这不等于说没有考查的可能性,近两年来,在高考复习当中,关于第II卷现代文阅读以小说为命题材料的猜测和呼声很高,面对高中新教材文学作品已占到全部课文总量60%的状况,文学作品的考查不会局限于诗歌散文这样一种局面,小说体裁的文学作品将是打破这种片面考查局面的首选对象。由于高考试卷阅读材料受字数的限制,1000字左右的小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另外,篇幅较长的小说,则可能截取某一个片断、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考查材料的选材范围,通常应是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之作,特别是近年发表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更是命题人选材的重点。当然,古代白话小说中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也有可能被节选作为命题材料。
小说的三要素
无论什么样的小说,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这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小说都是重在写人物的,“文学即人学”,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塑造人物形象一般离不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传统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小说鉴赏和高考命题选材的对象一般就是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鉴赏和命题的着眼点,也必然主要集中在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线索、表现手法和语言等相关的几个方面。进行小说鉴赏就是要学会如何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弄清人物活动的环境、提炼小说表现的主题,品味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鉴赏基本方法】
一、理清情节线索
作品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如《想讨一本书》就是通过“讨书”“买书”这两个事件反映出方先生不读书又强装斯文儒雅的性格特征的,物质的富有与精神的贫乏这个矛盾也是在“讨书→买书→碰壁”这个情节中得以展现的。要分析情节,先要抓线索,情节的发展离不开线索的贯穿。《想讨一本书》这篇文章就是以“书”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的。有时,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的文章还会有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就设置了两条情节线索。文章可以以事物为线索,也可以以感情或心理活动为线索。如巴金的《灯》开头是“窒闷”,中间有“心渐渐安定”“呼吸也畅快了许多”,结尾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抓住了这些,文章的情节和思路就得到了整体把握。其次抓时空变化(或情节发展脉络)。例如阅读鲁迅的《祝福》,抓住祥林嫂几次来鲁镇的不同时空及其肖像言行的变化,就可以较准确地把握全文的情节和思路,进而把握祥林嫂被封建礼教一步步摧垮的深刻主题。当然,与分析情节有关的还要看选材、组材是否典型合理,文章结构是否完整,过渡照应是否自然恰切等。
二、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指的是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他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小说的整体阅读,能对各色人物做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就是现实中的“真人”,而是拼凑起来的角色,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所谓“典型化”,就是作家以概括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选择集中概括,剔除其中非本质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主要方面,并加以充分的想像和合理的虚构,以此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达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目的。所以,小说的世界,是作者经过艺术加工的世界,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在阅读中钻牛角尖。评价人物,只有从事件本身来评价人物才是客观公正的,切忌带先入为主的主观色彩,也要避免贴标签式地将人物脸谱化的泛泛而谈。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需要通过各种描写方法来刻画。心理描写有助于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气氛、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等。如高尔基的《母亲》一文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很多,有侧面叙述人物内心活动或感觉的,有运用人物内心独白直接剖析心理活动的,有通过动作表情描写反映心理活动的。莫泊桑的《项链》在心理描写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例如写玛蒂尔德看到舞会请帖时,既急切盼望出席舞会,又没有合适的服饰,那种焦急、懊恼、悔恨的复杂心理,就刻画得惟妙惟肖。细节描写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通常包括人物言谈举止细节、生活情景细节、自然景物细节等。细节的最大特点就是“细”,这“细”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它是生活中的细小事物;其二,对它的描写必须是细致入微的。另外,细节应当是典型的,能以一当十地反映生活及表现人物性格。如《变色龙》里写奥楚蔑洛夫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不断地帮他脱下大衣、穿上大衣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独白和人物对白的描写。人物语言描写要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即在用词、语气、表达方式上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思想修养、职业身份、内心世界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描写人物的独白、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如孔乙己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打上了封建读书人的鲜明烙印;而咸亨酒店掌柜重复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也打上了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的鲜明烙印。多种描写手段集中而精彩表现出来的作品还要数《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王熙凤出场的那段场面描写。对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语言描写,“三角眼”“吊梢眉”的肖像描写,林黛玉的心理描写,周围人物的肃整和王熙凤的放诞无礼的对比描写,先哭后笑、转悲为喜、又是打量又是抹泪等综合运用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把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必须分析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
三、了解环境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很多作品所浸含着的往往就是作者自己的情思和意绪。如《药》中对愚昧麻木的民众的描写,正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环境现状的反映。《祝福》中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是在祝福那种环境气氛中显现出来的,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平,以唤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四、把握作品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实际就是作者通过各种形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要感奋人、激励人、愉悦人,使人从中得到教益,所以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是评价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小说社会功能的关键所在。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于主要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主题的价值。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和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示的内容。在心理印象小说中,主要人物是特定环境的主要感受者和由此产生的特定心理的主要反映者。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往往具有对特定社会环境客观认识的普遍价值,是作品的主题所在。所以,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分析透彻了,作品的主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五、品味作品的语言 阅读小说要充分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力量。要分析它怎样运用具体性的语言叙事描景,展开情节;更要分析它怎样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性格化的语言刻画人物,通过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品的主题。而且小说运用各种写作方法结构篇章,也都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分析写作方法和篇章结构的表现力量,也都和分析语言的表现力量融合在一起,不能割裂。因而,把握小说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并且具体分析它的表现力量,是深刻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小说中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对语言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地说,叙述要简明、流畅,描写要生动、形象,抒情要真切、感人,议论要精确、深刻。品味语言要做到:①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叙述语言是如何构成一篇和谐完美的整体的;②充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的客观性、含蓄性、形象性、生动性;③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④学会正确审视作家的艺术语言,正确评价作家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所形成的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
六、欣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技巧”指文学技巧。它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技能;它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①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②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③从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④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⑤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解答小说鉴赏题目的常用的方法有:
1.引述。指题目的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个词语、短语或句子,只要把原文引述下来,写在规定的答案处就行了。如填空题。
2.整合。就是在弄懂题意的基础上,先确定答题的范围,再筛选出相关的语言信息,然后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的语意信息实施重组。如《佛假》的第22题。3.概括。是指学生根据题意,确定了答题的范围,但不能用文中现成的语言作答,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如《佛假》的第21题。
4.现代文阅读开课教案 篇四
一、解文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作对象)
怎样写的?(思路与写作技巧)
为什么写?(意图与主旨)方法:长文读短,抽取句子
文中的重要句子有哪些?(从段落中找)(1)标题
(2)反复出现的句子
(3)线索句:时地景事人情理
.写了几件事或一个事物:例如《春》“盼春”——“绘春”(春草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春风图)——“颂春”.作者的情感变化。例如:《荔枝蜜》“不喜欢”——“想去看看”——“赞颂”——“想变成”(4)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
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尾句,多有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等作用。
(5)比较对比句(归纳主旨)
(6)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
(7)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复杂段落,勾画重点词,连词成句,改造即成。
二、解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常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
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
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链,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又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14.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4分)答:
15.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答:
16.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6分)答:
17.文章写到“不朽”的“时间”“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6分)答:
庄稼之美
孙远刚
①庄稼是美的。②乘着列车穿越大平原,我检阅过它的关;近距离地凝视,我倾听过它们热烈的交谈。庄稼之美,美不待言。每次从田间走过,心里总是平静而又充盈着美感,内心一片绿色的愉悦。高秆的好,矮棵的也好;水田的好,旱田的也好;花时好,穗时也好。只要是庄稼,没有不好的。那些卵形叶子,披针形叶子,心形叶子,掌形叶子,叶叶皆美。叶是庄稼的脸。庄稼是一门艺术,是土地、季节、种子、雨水、日光、化肥、农药、农具和庄稼汉合作完成的一幅大画,是天地之间最流畅生动的线条,最原汁原味的色彩。
③庄稼也爱美。什么时候去看,它们都收拾得清清爽爽的,哪怕是夜深无人的时候。玉米高挑,头发浓密,青绿得发亮,天花是粉绿的,腰须深红色,像流苏;芝麻草绿,穿着朴素,节节高,节节花;麦苗是水灵灵的女孩,妖娆妩媚得很,成为麦穗后它突然端庄了,皇后一样,有一种端庄之美;还有那些顺着沟垄匍匐玩耍的山芋藤,维族少女一般地梳了满头的小辫子……
④庄稼总是很听话。黄豆、玉米、棉花、芝麻、花生,各在各的地里,各在各的队伍里,不乱跑,不大声喧哗。每一块田地,总是行是行列是列的,整齐的队伍,统一的着装,有一种军旅之美。什么时候萌发,什么时候拔节,什么时候扬花,什么时候吐穗,它们都是同步的,倾听号令似的。
⑤庄稼是干净的。泥土是干净的,种子是干净的,风是干净的,雨是干净的,日月更是干净的;汗水是干净的,劳动是干净的,所以庄稼总是干净的,田中的收获都是干净的。庄稼在于净化,庄稼可以治病,治各种由于庄稼缺失而得上的疑难杂症。这一点我深信。高考落榜后,我一度忧愁郁闷欲死,后来,一头扎进庄稼中间,和它们交上了朋友。是庄稼出手救了我,用庄稼的低调,庄稼的卑微,庄稼的安稳,庄稼的坚韧,救了我。
⑥庄稼是可爱的。那刚出生的样子,那风中拔苗的样子,那节节高的样子,那扬花坐果的样子,那抽穗灌浆的样子,那攀附竞上的顽皮样子,那成熟庄重谦逊的样子,都是那么可爱。都知道庄稼可爱,不曾亲手种过庄稼的人,也会说庄稼可爱,可是说不准,说不深刻;成天面对庄稼的父母心里喜爱,但从不说出口。尽管父亲说,它被庄稼害了一生,他本来在芜湖有一份很体面的工作的。但他的话当不得真,他对庄稼恨不起来,他话中有话,恨的背后是不能割舍的爱。一个人,只有面对自己种自己管出来的庄稼,自己从小到老相伴相依的庄稼,那种可爱才是深及血液的。那是一种有血缘的可爱。庄稼没有鲜红的血液,庄稼体内流淌着的是绿色的或乳白色的血液,庄稼是我没有血缘的亲人,是父母领养的孩子,是我异父异母的兄妹。
⑦我承认,庄稼是有性别的,庄稼是女儿身。这是我从父亲母亲对庄稼的不同态度中感受到的。父亲重女轻男,母亲却相反。父亲做事“摸”(慢),移苗的时候,栽插的时候,培土的时候,掐尖的时候,授粉的时候,他总是小心又小心,生怕弄痛了它们似的。母亲则不然,她好像没什么疼爱之心,她总是风风火火,双手如梭,动作干净、麻利、准确,透出一股狠劲,从不拖泥带水.从不犹犹豫豫。她常常责备父亲“摸”,她的一路秧栽到头了,父亲的才开个头。我知道,父亲不是“摸”,他是怜香惜玉,他把庄稼当成自己的宝贝女儿了。
⑧阅读庄稼是阅读天地阅读自然最华彩的一章。阅读庄稼有迷失自我的快感和沉醉。每次乘车从城里回乡下或是从乡下进城,除了冰雪覆盖的冬天,无不是在对庄稼阅读的愉悦中度过的。乡下的路颠簸而又起伏,各色庄稼又随着地势起伏舒展。靠窗坐着,眼睛指挥着目光,目光指挥着心灵,轻风一般抚摩一株一株的庄稼,燕尾一般掠过一块一块的庄稼地:春天的萌发,是春之声;夏天的热烈,是夏之律:秋天的成熟,是秋之韵。庄稼是每个新学期孩子们领到手的簇新的课本,庄稼是名著,是经典。1.根据文意,概括“庄稼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2、解释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都知道庄稼可爱,不曾亲手种过庄稼的人,也会说庄稼可爱,可是说不准,说不深刻;成天面对庄稼的父母心里喜爱,但从不说出口。
5.现代文散文阅读教案五 篇五
表达技巧鉴赏
句子以及材料的作用
复习目标:
分析类命题——如何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技巧鉴赏)
教学环节: 表达技巧:
一般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艺术手段。该题型题干的一般表述方式:
(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2)作者是如何写„„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一.典型例题 :(天津卷)
敦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分)
答: 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二.应试对策:两个结合---三个步骤---四个切入
(一)两个结合-两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是指鉴赏艺术技巧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要明确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如 :09年江苏《上善若水》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答:
13.(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第二个结合是指答鉴赏艺术技巧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泳。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如 :09年全国二《岳桦》第17题:
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
第一问(2分):
①拟人;②比喻。
第二问(4分):
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二)三个步骤
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
“明确概念”,就是说首先要明确这段话(或文章)运用了什么艺术技巧;“具体解释”,则是指结合文章的中心及相关内容,阐述这一手法是如何在文中运用的;最后,还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这一手法运用的价值、意义或好处。
(三)四个切入
“明确概念”中艺术手法大致上可以从四个角度切入
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夸张、对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语言辞格:
1、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
2、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
3、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明确了这些常见修辞格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如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强调重点等内容进行阐释。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2.表达方式:
1)叙述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3)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1、叙述方式:
顺序: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
顺序叙述。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3.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是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人称运用:人称由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运用第一人称,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
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例
1、(06辽宁卷)<<杨柳>>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答案中“将批判对象拟人化”“便于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是“面”,“质问之势”“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是“点”。
以下各题的答案均是从“点”和“面”两方面来组织的 4.文章章法:
(1)句段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启下。(2)头尾作用:①开门见山,②欲扬先抑,③感情升华,④主题深化,⑤言有尽而意无穷。
1、句段的作用
如果所问的句段处于文章的前面,那一般要回答: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果所问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前后呼应。
2、结尾作用:
如果问文中结尾句段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
(1)升华感情;
(2)深化主题;
(3)总结上文;
(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4、文章题目:
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那就应写上: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在回答有关结构鉴赏题的过程中,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因为这两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踩分点。
06全国一《阳光的香味》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答案:(1)渲染了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
(2)表现了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
(3)与下文晒稻谷、农夫决心务农等内容前后呼应 例3.(06年山东)<<文赤壁>>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
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教学重点二
文学作品阅读中有许多模糊性的试题,该怎样下手作答?
这主要指的是鉴赏性的试题。
有的题目有明确的指向,如江苏07年<<麦天>>第16题:
“男人虽然不再耍链费胳臂,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答:
但是,有的题目却似乎问得模糊,例如: 1.江苏07年《麦天》第15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
2.浙江07年《泰山之恩》第20题: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答:
3.2007年全国卷一《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第五段文字是: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答:
4.2006年天津卷《造心》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4分)
答: 5.2007年浙江卷《泰山之恩》第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分)答:
三.答题对策: 对这种试题,一定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把握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问题。
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指的是人称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1. 人称运用:<见上>
2.表达方式:<见上> 3.表现手法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在于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相似之处,使一定的思想感情得到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象征具有一定的比喻性,但又比一般的比喻内容更深广,更有概括性。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一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可分为正衬和反衬。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抒发感情表达见解。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烘云托月,相得益彰。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渲染和衬托是有区别的:渲染在手对粟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不过二者也有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想象: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像;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像。
联想: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外形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相反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联想、想像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虚实结合:有实写,有虚写。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或行文前后勾连,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4.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要十分重视修辞问题,修辞问题又很重要,又好把握。既直接考,也在许多鉴赏题中用得上。
江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比喻、夸张、比拟、接代、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修辞手法,加上设问、反问夸张和引用,如果分类认识的话,其情况如下: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鉴赏作品语言,也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 ②惟妙惟肖: ③体物入微: ④行云流水:⑤言近旨远:
⑥言简意丰: ⑦意在言外: ⑧含蓄蕴藉:⑨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
【现代文阅读公开课教案】推荐阅读:
现代文阅读作品赏析专题复习教案09-19
现代文阅读指导07-13
初一期末现代文阅读06-15
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07-26
《芭蕉》现代文阅读答案08-02
白发现代文阅读答案08-09
命运现代文阅读答案09-19
花脸现代文阅读答案11-04
高考现代文阅读讲义11-06
送春现代文阅读答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