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宣讲工作实效

2024-08-02

如何提高宣讲工作实效(共8篇)

1.如何提高宣讲工作实效 篇一

如何提高请示性公文和工作汇报的实效

如何提高请示性和工作汇报的实效

“请示”和“汇报”是各级党政机关在“上行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文种。其中“请示”属于正式文种;“汇报”如果是当面汇报属于日用文种,如果是文字汇报则要改为“报告”,属于正式文种。

第一、如何提高请示性的效果

一、当前在“请示”性办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归纳起来有“三不”:

一是“不规范”。

二是“不准确”。

三是“不及时”。

二、提高“请示”性实效应抓好的八个方面工作

(一)请示的理由要充足。

充足的理由可从下列4个方面去有选择性地进行表述:一是从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性去说;二是从解决此问题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直接关联去说;三是从解决此问题的紧迫性去说;四是从解决此问题的特殊性去说。

(二)政策依据要准确。

凡请示上级解决问题的,必须有选择性地提供如下两个方面的政策依据: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及其部门的总政策;二是地方政府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总政策的决策,或者是当地政府从实际出发自行发出的政策规定。

(三)文字表述要得体。

请示性应说清楚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意义讲清;二是把困难讲透;三是把自己的能力说实;四是把规划和投入说准五是把自己的态度表明。

(四)打印,校对要过细。

(五)传递要及时。

行文机关的相关人员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对请示的承办人员要熟悉;二是改进某些特别重要的传递方式。

(六)催办工作要加强。

一是主动询问转办的运作情况;二是主动询问请示性或外发是否送到或寄到了应送的机关;三是及时回答上级机关在办理中提出的问题;四是对涉及重大事情的请示或协调性要上门催办或协商。

(七)配合协调要到位。

一是在给上级政府呈送的同时,要抄送或抄报相关业务部门;二是如条件许可,下级机关或部门应主动上门向上级政府职能部门汇报工作。

(八)回归要认真。

一是认真研究上级机关的批复或批示,及时做好落实工作;二是及时将落实工作情况向上级反馈;三是对于被一时否定或完全否定的重要请示事项,要创造条件寻机再报。

第二、如何提高向上级党政机关“汇报”工作实效

一、当前在“汇报”性材料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是抓不准主要问题;

二是材料归纳能力弱;

三是提出请求解决的问题理据不足。

二、提高“汇报”工作实效应抓好的八个方面工作

(一)必须强化“工作汇报”的意识。

1、“工作汇报”是任何系统保持高度集中统一的重要措施;

2、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是下级机关的重要职责;

3、“工作汇报”是肯定自已、推介自已、争取上级机关支持的一种积极方式。

(二)工作汇报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1、工作汇报的原则有法定原则、时限原则、自觉原则、督促原则。

2、汇报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对上级机关召开的重要会议精神、制定的方针政策、重要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对本级党委的重要工作部署、重大事项和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对重大事件的情况汇报等。

(三)常用“工作汇报”的种类及其特点

“工作汇报”是有不同类别的,基层政府机关经常遇到的,有“综合性工作汇报”、“专题性工作汇报”、“全过程工作汇报”、“阶段性工作汇报”、“紧急性工作汇报”、“连续性工作汇报”等6种。

(四)“工作汇报稿”的结构

工作汇报稿的主要部分。主要由4部分8个字内容组成。即:“情况”(即工作效果或问题现状),“做法”(即做了哪些工作和怎么做的),“问题”(存在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打算”(下步的工作措施)今后准备怎么做(如口头汇报则可提出帮助解决问题的请求)。

(五)“工作汇报稿”观点的提炼

1、“成绩部分”的观点提炼。一般应提炼为排比式观点;

2、“做法部分”的观点提炼。一般应提炼为“排比式”观点或“集结式”观点;

3、“体会部分”的观点提炼。一般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必须”、“要„„就”、“是”3种形式;

4、关于“加强领导”的观点提炼。一是从领导工作的内涵和重点中去提炼。二是从全年领导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中去提炼。

(六)完成一次“工作汇报稿”写作任务的基本程序

1、准确领会上级机关意图;

2、准确把握汇报的政策正确方向;

3、认真回忆和收集材料;

4、分析归纳列出提纲;

5、根据汇报的形式要求确定篇幅;

6、写作与修改;

7、呈领导审定;

8、打印上报或备用。

(七)起草“工作汇报稿”前的材料收集<课~件>

1、经常性积累;

2、请本单位领导介绍情况;

3、有目的地通知下级单位上报有关情况;

4、亲自到一些重点单位作调查;

5、选择材料。

(八)“工作汇报稿”写作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讲更多的道理;

2、要有的放矢、详略得当;

3、要善于提出新观点和举实例;

4、不能自吹自擂说过头话;

5、不能言之无物尽讲空话;

6、要选用各种数据;

7、不要模棱两可说含糊话;

8、不要光汇报成绩不汇报存在问题。

2.如何提高宣讲工作实效 篇二

1. 高校资助育人现状及问题

随着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关注度的提高, 对于困难生的资助力度也逐渐增大, 但是很多问题也慢慢浮现出来。

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

众所周知, 为了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国家出台政策使得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紧接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在增多。贫困生的来源日趋复杂, 由于中国国情的历史性因素导致东西部城市经济水平不一致, 而各地对于经济困难的认定标准也不一致, 这就给高校对本校所在籍学生贫困认定带来困难。其次,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证明, 高校在认定工作的流程中也缺乏统一严格的标准, 只需申请者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加盖公章。因为国家审核的政策因素, 这就使得虚报、谎报、造假等现象有机会出现, 而高校在短时间内又无法鉴定证明的真实性。因此, 在认定过程中会产生一定几率的不公平, 不公正现象, 让一些学生钻了国家政策的空子, 糊弄学校。最后, 在最终的认定过程中也有辅导员或者学校其他公证人员主观意识的因素, 缺乏客观依据, 说服力不够。

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

经济困难学生大都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带着家人的期盼, 他们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而来到大学校园, 但却发现现实不尽人意。自卑与自尊相互矛盾, 大部分贫困生对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讳莫如深, 不肯在同学和朋友间表露自己的经济窘态。因为高校认定首先是在班级内部民主评议, 这就给不愿意拿出贫困证明的学生带来自尊问题, 使得经济贫困资助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同时, 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薄弱。在现行的国家高校扶贫政策下, 资助力度不断上升, 这确实使很多贫困生受益, 但其中不乏有缺乏感恩意识的贫困生, 具体体现在对父母亲人养育之恩的缺乏、对于老师长辈教诲之情的缺乏、对于国家社会资助之情的缺乏。

1.3 受助学生诚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知识和信息的最前端, 容易受到各种外来思想和观念的冲击。在社会大环境下, 拜金主义不断刺激着大学生的神经, 从而加剧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金钱的渴望, 对人际关系的淡漠和诚信的缺失。受助学生诚信的缺失主要集中体现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问题上, 自1999年国家高校助学政策性贷款启动以来, 使得上万大学生受益, 解决上学难的实际问题。然而, 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建立在无担保的信用方式个人贷款消费贷款, 贷款费用的偿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诚信度, 因为部分在校毕业生的诚信问题, 而出现欠费、违约的现象依旧存在。另外, 针对学校内部的奖学金制度,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了获得高额奖学金而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出现舞弊和论文抄袭等手段, 这与资助性政策事与愿违。

1.4 高校助困与育人脱节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高校资助就好比一块免费的蛋糕, 这就使得一些大学生认为享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 出现等、靠、要的思想, 人人都想当贫困生的现象。这是不对的, 高校在发放贫困资助的同时也应当对资助的大学生进行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离校时, 对学生宣讲诚信;勤工俭学时, 培养学生自立自强, 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放奖学金时, 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进取心, 诚实守信的人格品质。不仅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毕业, 同时还为社会输送人才。

1.5 社会关爱问题

慈善事业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反映,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为推动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高校的社会慈善组织, 大多是非盈利性质的, 而且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时间连续性不强, 对学校资助力度不均匀, 与学校的名气成正比, 从而导致一些学校资助过剩, 一些学校资助被忽视的现象。受慈善组织在资助学生的同时, 更多应该来自社会对慈善组织的重视。

2. 高校资助育人目标

所谓的资助, 应该集中在资金方面的帮助;所谓的育人, 应该集中在文化知识的传授, 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高校资助与育人的目标应该包含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这两个大方面。物质的资助和精神的资助应该相辅相成, 教育部曾指出努力培养大学生爱党爱国、奋发进取、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感恩奉献的六个基本意识, 这也是高校育人的最基本目标, 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 也是他们健康成才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资助是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在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本, 穿插“六个基本意识”的指导方针下, 让育人和资助有机的结合, 最终实现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脱贫, 实现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教学的目标。

3. 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方法

3.1 物质脱贫

物质脱贫是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的前提, 物质保障是大学生能够得以安心学习的最基本的因素, 切实帮助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脱贫是提高资助工作实效性的首选路径。

首先要积极拓宽渠道。勤工助学是高校资助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解决高校内部勤工俭学岗位的数量问题, 对内, 可以整合学校校内资源, 比如成立宿舍安保队, 配合宿舍管理人员的工作, 维护好校园环境;也可以成立校园环保队, 配合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维护好校园、教师、宿舍的外部环境卫生等。对外, 可以利用学校在当地的声誉, 以学校作为担保人, 积极联系校外企业, 校企合作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校外工作的机会。通过利用论坛、即时通讯软件等建立关于勤工俭学的论坛或网络群组, 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其次要量化标准。在认定过程中要来量化认定标准, 做到三公原则。针对困难认定模糊的问题, 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实际的贫困生认定细则, 量化标准, 减少部分大学生浑水摸鱼的情况。

最后, 要严管审核。学校、政府、社会应该共同合作, 完善三级审核机制, 严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审核工作。对于贫困的审核是资助问题的难点, 首先应该加强班级内部的监督和评议制度;其次对于生源所在地的证明, 应该合情合理要与该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最后, 在经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 学校要做到及时公众, 从参选到复议, 资金的资助要做到公开和透明。

3.2 精神脱贫

精神脱贫是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的关键, 物质贫困往往会给精神生活带来负担, 受助学生一方面接受资助, 一方面又要面临自尊和自卑的双重矛盾。往往造成焦虑、阴郁、孤僻、人际关系紧张等的一系列问题, 如何帮助他们走出精神贫困的泥潭, 是提高工作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第一, 健全相关机制。对于高校来讲, 应该建立健全的资助育人的工作管理机制。首先可以在全校内建立专门的资助育人机构, 配置专门工作人员;其次, 学校领导建立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发挥贫困生的心理辅导作用;此外, 国家可对高校建立量化的评估标准, 奖励现金, 惩罚落后。

第二, 提高工作素养。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的从业素质, 直接关系着高校资助工作的好坏, 因此高校应该实时举行针对从业工作者的讲座;也可以通过线上开展视频教育和培训等;还可以通过榜样宣传, 带动老师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 端正学生态度。精神状态会影响生活现实, 对于受到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端正受助的心态。不要认为是理所应当, 也不要因为受到资助而觉得低人一等。应该心存感激, 回馈社会。具体来说, 我们应该加大对助困团结的宣传;其次, 针对性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最后学校应该积极组织感恩活动。为此, 使得困难学生实现双脱贫。

结语

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一定要围绕“育人”这一中心展开, 资助与育人相辅相成, 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确保高校的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健康成长, 这才是资助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丹, 张理航.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初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4, (6) .

[2]李晓鹏.试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发展[J].北京教育:德育, 2011 (10) .

[3]车荣华.浅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A].思想理论教育, 2011 (3) .

[4]张晓琴.陈松.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6) :150-152.

3.如何提高宣讲工作实效 篇三

【关键词】儿科;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6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10-02

儿科护理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多的陪伴患儿,比如说轻抚患儿身体,以及柔缓的肢体接触,利用玩具引逗患儿等。对于较大一些的患儿要注重与其之间的语言交流,采取游戏及谈话的形式加强与患儿之间的情感沟通,从谈话中获取患儿的情感需求及内心想法,尽可能的帮助其实现。如此一来,能够有效的解决与患儿之间陌生的问题,博得患儿及其家人的信任,掃除彼此之间的情感阻碍,创造和谐的护理工作环境。在护理工作的开展中,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使医护工作者崇高的素养体现的更加充分,不仅能够让儿科的科室形象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还可以让医护工作人员更具备合作团结的意识,培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主动性,激发了他们对于护理工作的热情,有助于对患儿提供更高品质的护理服务。

1开展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人员一定要充满对自身岗位的热爱,肩负起为患儿健康提供保障的艰巨职责,具备对患儿的爱护、怜惜之情。在工作的开展中要用心对待每一位患儿,并且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和谐的病患关系,营造良好的护理工作氛围。假如一位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法做到用心与患儿交流,并没有真正的关爱孩子,那么她就很难和患儿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样的患儿及其家属也就无法很好的信任护理人员,有什么问题无法及时沟通反馈,这对于患儿的身体健康而言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儿科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时候,要更多的从患儿的心理出发,结合多个方面分析患儿的心理活动,这对于儿科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了如今儿科护理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护理工作者往往会面对更大强度的工作压力。因为护理对象是孩子的缘故,儿科护理工作的开展往往相较于别的科室有更多的难题,护理工作者需要投注更多的工作精力,因此在有些问题疏于考虑的时候便会引发与患儿家属之间的矛盾,甚至导致医疗纠纷事故。这对于儿科护理人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不只是专注于自身护理专业能力的提升,还应该培养自己待人接物的技巧。偏重护理技能,忽略情感沟通的传统护理理念早已无法达到现在医疗服务的标准,所以儿科护理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十分关键。

2儿科护理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

2.1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时候,不能疏忽任何一个小的细节,因为对于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儿来说接受护理工作者的服务会更加容易造成情感波动,而护理工作中的小细节,医护人员小小的举动,都会为患儿带来很大的心理抚慰。所以在护理工作的开展中坚持将患者做种重心的服务理念不能只是局限于口头功夫,需要护理工作者在对患儿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切实的表现出来。因为护理工作任务繁重,且责任艰巨,有时又无法得到患儿及家属的理解,长期的压力得不到宣泄,会造成护理工作者情绪的低沉。但是,处于职责的本能,护理工作者一定不可以让个人情绪影响到服务工作的开展,同时还应该在服务中倾注更多的用心,这对于护理工作者而言是很高的要求,缺乏优良职业操守、良好的综合素养以及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话是无法做到的。坚持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调动儿科护士的工作热情,培养护士用心服务的意识。儿科护士需要的专业技能综合性较强且涉及的范围较广,护理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患者年龄小造成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且这一阶段的孩子爱哭爱闹,再加上住院对心情造成的影响,家长的脾气也往往会更加暴躁,甚至对护理人员有着不切实际的要求,从而导致对护理工作者的职责抱怨,儿科护士也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而在儿科护理人员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有效的缓解护理工作者的压力,为儿科护理工作的品质带来更多的保障,从而有效提高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实效性。

2.2改善工作模式,实施具有弹性的倒班制度,确保在患儿入院高峰期阶段有足够的护理人员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避免护理过程中差错的产生。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难度较大,也是最为关键的护理技能,患儿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差,家长会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标准,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在排班的时候要注重每一班次新老护士的比例,确保每一班次至少有一位资深的护理人员,为缺乏经验的新人进行随时的指导纠正,防止患者家属出现不满情绪,免除医疗纠纷事故的出现。并且在护理团队内部要宣扬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更高质量的做好护理工作。

3儿科护理“以人为本”服务的具体措施

3.1做好育儿健康宣教工作刚做父母亲的家长们自己大多是独生子女,绝大多数对相应的育儿理论知识了解少,有了孩子后,往往对孩子呵护有余,育儿知识和带孩子经验缺乏,特别是在孩子生病后有些手足无措,到医院后,迫切希望能迅速、彻底地治好孩子的病。结合病患家属的需求,利用大量的宣传画宣传一些常见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肺炎、哮喘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常识以及母乳喂养的优点和好处。

3.2在工作中努力创建“宽松、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护士对患儿采用温和亲切的语气进行称呼,礼貌对待每一位患儿和家属。在每一项操作前都做好解释工作,充分体现尊重和关心,以便取得有效配合。日常工作中实行病房责任制护理,每个月还组织召开工休座谈会,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健康宣教,彼此增进了解,积极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院护理部定期组织各种礼议培训,要求护士注意个人仪表和风度,举止大方、文雅,坚持文明用语,杜绝服务忌语。

参考文献

[1]朱莹莹,叶永如.新生儿模型在儿科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v.2509:789-790.

4.如何提高宣讲工作实效 篇四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新的发展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党建政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党建政工工作存在了一些问题,如何针对目前党建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索党建政工工作进行的有效措施,从而提高党建政工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目前党建政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了党建政工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党建政工工作的主要职能,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开展党建政工工作时效性的对策与路径,并且给出了一定的讨论和建议,为评估目前党建政工共所存在的问题,探索与思考党建政工工作时效性策略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党建;政工工作;职能;实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324-01

一、党建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

1.忽视党建政工工作,脱离实际,重视业务量发展

经济不断发展所来的市场冲击,导致一些单位和企业从源头上就忽视了党建政工工作,过分偏重于业务的发展,追求利益化,从而导致一些工作作风问题和员工思想波动等情况的发生,单位凝聚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不足,不利于单位或企业的长久发展。

2.党建政工观念老旧,工作方式传统、缺乏创新

新的发展形势下,传统的党建政工工作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对党建政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一些单位和企业的党建政工观念仍旧老旧,缺乏对于党建政工工作新要求的学习,改进和创新,而是仍旧采用专制或者强制执行的工作方式,在进行党建政工工作时,摆架子,说空话,不仅仅使得员工内心并不愿意服从,企业凝聚力差,且党建政工工作的实效性较低,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党建政工工作的重要性与主要职能

1.增强员工凝聚力,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党建政工工作能够增强员工凝聚力,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这主要是因此党建政工工作通常采用一些集体的文娱活动进行,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员工的压力,使得员工获取了精神上放松,从而感受到企业或单位作为一个大家庭的关爱,增强了员工对于工作的积极性。

2.强化思想教育,增强集体观念

党建政工工作从思想的层面上来说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得以长久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又必须尊崇党和国家的各项管理规定,因此进行党建政工工作,能够强化企业的思想教育,增强集体观念,使员工认识到党和国家的思想观念与企业的集体思想观念息息相关,从而能够严于律己,保证思想的高度统一,促进企

一、创新党建工作理念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必须以引领、推动、保证企业科学发展为目的,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国有企业具体实践相结合,切实把国有企业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把党建工作资源转化为企业的发展资源。

一是要树立“时效党建”理念,实现党建发展时效的提升。“时效党建”就是要强化党建工作的时代意识和发展观念,要顺应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以与时俱进的视角、开拓创新的思维、大胆实践的精神来谋划和推进企业党建工作,使企业党建工作不仅能继承优良传统又能结合形势要求,以强大的生命力与创新力,不断适应企业的发展趋势,实现企业党建发展时效的提升。

二是要树立“绩效党建”理念,实现党建工作绩效的提升。“绩效党建”的意义就在于用新的管理思维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的运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建作用。企业“绩效党建”就是要强化党建工作的效益意识和效率观念,要把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企业发展的成效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检验标准,使党建的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充分显现,成?槠笠捣⒄沟哪谠谕贫?力量,使党建工作不仅出凝聚力、战斗力,还出生产力、创造力,实现企业党建工作绩效的提升。

三是要树立“长效党建”理念,实党建机制长效的提升。“长效党建”就是要强化党建工作的持续意识和系统观念,要注意研究党建工作的规律,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把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加以制度化,固定下来、坚持下去,把“权宜之举”转化为“经常之举”,形成党建工作常抓不懈的长效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党建机制长效的提升。

够真正的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消除对于单位和工作的不良情绪,获得来自企业和单位这个大家庭的关爱,能够获取幸福感和归属感,无形中增强了对于工作的满意度,更能够踏实地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更好的按照企业和单位的要求完成工作。另一方面,事业单位或者企业通过定期进行党建政工工作,能够及时的了解单位员工的思想动态,加强单位核心凝聚力建设,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员工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潜力。

三、提高党建政工工作实效性的对策与路径

1.改变传统的观念,提高对于党建政工工作的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开展党建政工工作实效性的对策,首先应该在思想上提高对于党建政工工作的认识,改变传统的观念,认识到新的发展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党建政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和明确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在市场竞争中以党和国家的政策为引导,遵守党和国家的各项管理规定,紧密联系党和国家的思想内容,明确单位的思想理念和道德标准,并且不断渗透到对员工的日常思想教育当中去,促进单位员工思想的高度统一,不断加强集体荣誉高,促进单位凝聚力,从而推进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2.建立健全党建政工工作规章制度,完善党建政工工作管理体系

开展党建政工工作实效性,离不开完善的党建政工工作规章制度以及党建政工工作管理体系。一方面,事业单位或企业应该认真学习党建政工工作文件,针对本单位的现实情况,积极建立健全党建政工工作规章制度,并且组织工作人员学习且认真督促贯彻施行。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首先应该提高事业单位或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加强事业单位或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水平,运用党建政工工作思想和规章制度,积极进行人力资源整理,成立专门的党建政工工作领导小组,并且明确总责任人,将党建政工工作的组成人员、组成部门、部门职责、发展目标、工作要求以及具体工作内容等做一一规定,并且每个部门选定责任人,针对党建政工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3.创新党建政工工作方式,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

目前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如何利用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为党建政工工作进行服务,是提高党建政工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事业单位或企业应该积极长信党建政工工作方式,一方面,不再采取传统的强制执行的党建政工工作方式,而是采取易让人接受的文化娱乐活动,真正地以员工为本,在工作和生活上关心员工,以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为出发,多听取员工的建议和意见,将企业的党建政工工作与企业的管理实践相结合,尊重员工,从而增强企业核心凝聚力。另一方面。创新党建政工工作方式。利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为党建政工工作获取更多的可靠信息,同时为党建政工工作加强调研,拓宽和创新工作方式,加强事业单位或企业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良性沟通,了解员工的工作和思想动态,并且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从而不断提高党建政工工作实效性。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企事业单位如雨后春笋般大量的出现,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事件,这不仅对于企业,对于党和国家来说,也是一场思想的考验。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对于党建政工工作越来越重视,如何针对目前党建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索党建政工工作进行的有效措施,从而提高党建政工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事业单位或企业的领导者只有认识到党建政工工作的重要性,摒弃传统的思维观念,积极进行健全党建政工工作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党建政工工作管理体系,从实际出发,以员工为本,才能够不断加强企业核心凝聚力,促进企事业单位长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5.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 篇五

校本研修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期有效载体,目前,我们的校本研修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怎样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开展“内涵式”教师校本研修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由宣传倡导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认可

开展宣传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校本研修相关知识宣传。如什么是校本研修,为什么要开展校本研修,开展校本研修的方法及途径等等。可采取召开专题辅导会、印发资料、互动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对校本研修工作再认识。二是教育发展形势宣传。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材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开展研修工作,提高专业素养。三是教师岗位竞争形势宣传。随着学生人数的锐减,特别是撤点并校工作的深入开展,教师岗

位与现有教师人数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内涵式”的教师岗位竞聘工作近在眼前,只有过硬的综合素质才是教师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四是利用营造文化氛围宣传。在学校文化氛围建设中,要突出“研修”成分,特别是在年级组办公室,教研组办公室等教师办公处室,要营造“学术研修”氛围,耳濡目染,达到宣传效果。当然,宣传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让教师反复听,反复看,反复想,形成宣传―倡导―理解―认可的心理认知流程,逐步更新教师理念,为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二、由感性学习逐步过渡到理性反思研讨

不管做什么工作,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了降低校本研修工作的难度,一是以感性学习为主,学习形式主要包括理论文章阅读、专题辅导、教学观摩、教育信息技术培养等等、难度较小、教师容易接受,便于工作开展。二是以理性反思研讨为主,要结合学校实际及教师个人工作实际,在学习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各类反思研讨活动,主要包括个人学习体会交流、教学反思、

教学问题研讨、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等,两种方式交替运用,综合运用,不断强化,促进教师研修习惯养成。

三、由阶段重点安排过渡到长期系统安排

现在部分教师对校本研修工作有两种不正确认识:一是认为只是一种形式,只要有一些文字痕迹应付上级检查就行了。二是认为只是一阵风,过一阵就不搞了,基于此,在工作安排过程中,特别是活动初期,要以阶段性安排为主,安排必须具体,一是能量化的必须量化,如理论学习、反思交流、教研组活动等必须有具体次数,二是能表格化的必须表格化,对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便于教师操作,也能把工作要求落到实处。三是突出阶段重点,由于校本研修涉及的.面很广泛,教师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如果放任自流,由教师随意开展,就会影响工作质量,所以,要结合学校实际及教师实际,明晰阶段性研修重点,这样,既是对研修工作的一种管理,也是对研究工作的一种培训;四是明晰任务时限,明确阶段性研修任务以后,还要明确完成任务时限,并附有监测办法,确保研修任务落到实处。

随着研修工作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教师研修习惯基本养成以后,学校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宏观管理,可做长期系统的工作安排,把研修的时间留给教研组,备课组及教师个人。

四、由个体带动逐步过渡到群体研修过渡

开展任何一项工作,先行者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更是这样,一是充分发挥业务管理人员的作用,主要包括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政教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等,要求这些同志在做好研修管理工作的同时,更要做好自身的研修工作,收到“其身正、则令而行”的效果。二是充分发挥学科骨干的作用,在我们每所学校,或多或少都有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等。首先要组织这些同志开展各类培训辅导、示范观摩、挖掘其内在的培训资源。同时,要强化措施,调动这些同志研修的积极性,要让其他同志感到这些业务能力强的同志都在研修,我们更应该研修。三、充分发挥基础好的教研(备课)组的作用,教研(备课)组活动是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的

有效载体,受组长责任心及工作能力,组员人数及个人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各教研(备课)组活动的效果不尽相同,作为学校管理者来讲,可以从基础较好的教研(备课)组入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如大力开展听评“教研(备课)组活动”活动,先听后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要采取措施,让一个人带动几个人,一个组带动几个组,逐步形成群体研修的良好局面。

五、由强制要求逐步过渡到规范管理过渡

在工作开展初期,为了推开工作局面,学校的强制要求比较多,但这些都是短期行为,要使校本研修工作长态化,必须规范管理,一是形成职责体系,要让校本研修管理者及参与者明确,“我”该干什么。二是形成目标体系,要让校本研修管理者及参与者明确“我”该干到什么程度。三是形成制度体系,在修订制度工作中,要加强对工作漏点及盲点的覆盖,同时要提高广大教师对制度的知晓率,便于制度的落实。四、形成评估考核体系,可采用自评、同伴评及学校评等方式,要让参与者

明确自己研修工作效果怎样。五是形成考核结果运用体系,在考核结果公示确认的基础上,将考核结果运用于教师岗位竞聘、评优树模、职务晋升等方面,不断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6.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范文] 篇六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人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可见,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呢,笔者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一、德育重小事,润物细无声

一个人的任何言行都表现着自己的思想、精神、品质,任何思想、精神、品质都是由点滴言行积淀的而形成的。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要从小事抓起,不从点滴小事着手,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就无从谈起。为此,学校应提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空地、处处育人”的思想,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两规”教育。各班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会、晨会对学生重点加强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常规》为内容的“两规”教育,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守纪律、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二是注重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每位教师都应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上来,形成德育合力。教师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教育学生。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如红领巾广播站、橱窗、升旗仪式等,弘扬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的萌芽点。让孩子的闪光点不断闪亮,辐射他人,影响并连成一片,使不良的行为没有成长的土壤,从而使孩子能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要植真正做到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育资源每一要素都是育人的园地,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二、德育重主体,活动促发展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和性情在实践与体验中得到升华,使学生们的知行得到统一。

1、体验活动

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从中萌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使自己的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内化、升华。可以开展“我为父母做件事”德育体验活动,以“两爱两争做”(“爱父母,争做好子女;爱劳动,争做好少年”)为主题,以“我为父母做件事”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一周内每天坚持为父母做同一件事。并以此为契机,号召、鼓励学生在“体验周”后养成习惯,更要不遗余力的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学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重新思考亲情,重新去看待父母,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类似的体验的活动,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学会如何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校外生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奠定基础。

2、班队会活动

德育的特点是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着眼,不断地强化、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认同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班队会活动是德育少先队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重要途径,对良好的班风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围绕学期德育重点,学校每学期都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会活动,围绕安全教育、“十心”教育、文明礼仪、理想教育等方面,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心灵上得到沟通,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心灵之中。

3、表演活动

学生如果作为表演者、观察者,或是作为艺术作品的欣赏者,就会进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这有利于德育的内化。同时,表演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无论作为怎样的角色,学生都会深入地挖掘其中所蕴涵的道德力量,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课本剧表演、器乐表演、演讲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了发挥才能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品德教育。

4、竞赛活动

为了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可以针对一个时期的德育重点精心设计竞赛

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比一比,赛一赛,如每学期开展一次自理竞赛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文体竞赛、小制作比赛等,不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也让学生在竞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5、展示活动

为凸显学生个性,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时空,可以在学校走廊的橱窗内开辟作品展示台,展出学生的书法、绘画、剪纸等作品。开展“庆六一”歌咏比赛,将活动作为平台,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受到熏陶,得到陶冶,激发内因,积极地接受教育。

6、实践活动

学生除受学校、家庭的影响外,还要接触社会,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而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做人,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如走上街头,清扫街道垃圾;鼓励学生自愿组成关爱小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上一些日常用品,到福利院、军烈属家送温暖,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争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三、德育重课堂,堂堂皆育人

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的环节。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方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学生在课堂上所耳濡目染的将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课堂中的德育应贯彻于每一个学科,贯彻在每一节课堂的始终。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实验中渗透德育,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德育。备好课是基础,所有教材都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有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往往德育内容不在教材的文字表面,而孕育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我们重点挖掘深层内容。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使德育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悟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教师要善于变德育为“涓涓细流”,使其伴随自己的教学,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陶行知先生认为“德育是做人的根本”。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树立新观念,必须从学生身边的小事抓起,必须面向全体,必须抓德育活动,必须立足课堂,必须持之以恒,确保德育内容的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

7.如何提高宣讲工作实效 篇七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不少小学教师的德育教学理念比较传统,教育方式也比较苍白、老化。新时代的教学宗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小学教育是小学生人生的起步阶段,这个时间对小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及学习有着极大的作用,同时,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是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明确认识到德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其次,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明确教学工作开展的主体地位,尊重小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小学教师会忽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己的一些教育思想观念强加于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有的小学教师不理解也不尊重小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主体感情,强行将自己的思想加于学生身上,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性,也不能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思想素质。

二、德育渗透于社会活动中

德育知识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由于小学生受到年龄和知识的限制,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还不够成熟,对于一些是非观念还比较模糊,所以,德育工作的开展对他们来说极为重要,但更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将德育充分地贯穿在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培养小学生的德育行为习惯,加深小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就需要采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例如,在一些重大节日或者特殊节日的时候,可以通过举行一些有趣,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让学生参加,小学生处于好动的年龄阶段,所以活动的开展是最能吸引小学生兴趣的。小学生自我展现的心理较强,希望得到更多的鼓励与夸奖,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德育演讲或者德育论坛的主题活动,通过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因为小学生存在语言组织能力表达的缺陷,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其次,还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例如,在“我为社会作贡献”的这样一个活动中,将学生带到一些公共场所,在公共场所中,乱扔垃圾的行为比比皆是,让学生自己体会这样的行为是否正确,需要怎样做才能保证我们有一个舒适、干净的公共场所,可以让他们清理这些垃圾,这样既能从一定角度告诉学生我们活动的场所不能乱扔乱放,也是对那些乱扔垃圾的人的一个告诫。

三、建立德育教育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小学生来说亦是如此,由于他们判断是非能力较弱,加之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对于小学生的德育及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学生的影响都很大。于学校,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德育渗透在校风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关的熏陶,良好的教育环境不仅表现在校园环境中,还需要充分地体现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校风之中。其次,家庭教育环境也是学生德育得以增强的重中之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往往这种无私的爱会变成溺爱,如今的孩子都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受不得一点委屈,这也是造成现在的小学生道德品质、素质修养较低的一大原因。

总之,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增强小学生德育水平的关键,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及个性发展,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德育很好地渗透到教学中,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摘要: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教学背景下,德育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小学生思想教育素质、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形成的关键。但目前,我国较多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并不高,大多小学开展的德育工作只流于形式,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教学目的。因此,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期对我国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教学宗旨有所作用。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

参考文献

8.简议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篇八

一、身体力行,做好表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意思是“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给学生树立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教师工作的无形资产,它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之情并在学生的心中树立威望。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接受和承认教师的权威。”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与其对学生发号施令,不如身体力行。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求学生爱护环境,自己却随地吐痰,看到地上有纸却不愿弯腰去捡;教师要求学生努力学习,遇到问题勤动脑,善于动手查资料,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自己遇到问题却逃避退缩,不去想办法解决;教师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纪律,而自己却在上课时迟到早退,这样的教师如何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尊敬,并让学生心服口服地配合自己的工作?

二、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教师只有主动地去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情感,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帮助其营造健康的内心世界。

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处理时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进行鼓励可以激励他们的责任心,使其时时鞭策自己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比如,甲同学是一位让全体任课教师都头疼的学生。曾有一次,某教师上课时,有同学报告甲同学请假了。可刚上课十分钟,甲同学从教室后面的柜子里爬出来,全班哄堂大笑,课堂秩序非常混乱,教学无法进行。笔者尝试了多种方法教育无效后,对他基本放弃了。一天下午,笔者进班上课,看他在睡觉,就叫醒他,也许他睡着了被叫醒不高兴,就大喊一声,令笔者十分尴尬,只好自我解嘲一下接着上课。这堂课他十分安静,全班同学包括笔者都很不适应。下课后,他来到办公室,很诚恳地对笔者说:“老师,对不起,今天上课的时候,对不起。”

于是,笔者和他长谈了一次,先表扬他勇于承认错误,是个男子汉,被批评惯了的他有些不好意思。笔者问他:“能告诉我上课为什么捣乱吗?是听不懂还是不喜欢老师?”他并未回答,停了—会笔者又说:“是不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他看看笔者,点点头。笔者说:“那我们能共同改变它吗?”他想了一会说:“老师,我真管不住自己,试试看吧。”刚开始他的表现和以前差不多,但笔者相信他一定会改变,所以当他有了一点点进步时,笔者便加以鼓励;当他有一点捣乱的苗头时,笔者就尽力制止,后来他的情况慢慢有了一些好转。有一次,笔者在其他年级上课时提到他,夸他是个聪明有担当的孩子。他知道后进步得更快了,毕业时,虽然仍有些调皮捣蛋,但和以前相比,他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三、有耐心,信任学生

有的教师会说:“我对学生的教育可谓天天说,月月说,年年说,嘴皮都磨破了,怎能说没有耐心呢?”也有的教师会说:“学生每次说改,我都相信他,可他总是一次又一次让我失望,让我如何再信任他?”可是扪心自问,所谓的天天说,有多少说到了学生的心坎里?班级不可能不出问题,学生也不可能不犯错误。破茧成蝶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学生的转变也是如此。所以,教师要循序渐进,目标不能定得过高。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教师要相信自己能够唤醒和开发这股力量。真正的信任,可以唤起学生的自尊心,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比如,笔者现在所教的班级有六位学生总是不写作业,批评教育无效后,上课时笔者让他们坐在旁边,边上课边监督他们写作业。在笔者的“监管”下,他们勉勉强强完成了作业。可这并非长久之计,于是,笔者告诉他们:完成作业是作为学生的基本责任,但鉴于你们的情况,希望你们以后尽最大的努力完成作业,课堂上老师会进行讲解。我相信你们能完成,请你们也要相信自己能完成。刚开始,情况几乎没有改变,但笔者耐下心来,反复讲道理,鼓励他们。现在一学期过去了,虽然仍有一些问题,可他们已经自觉去写作业了,这是很大的进步。

四、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

学生处在千变万化的学校与社会环境中,他们的心理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学校德育要关注学生生活,从生活人手,以生活为导向。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家庭环境和朋友圈,一定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夸奖表扬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家庭得到同样的尊重和鼓励。学生在家长和教师双重表扬的激励下,会成长得更快更好。

除家庭环境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尤其是学生的朋友圈,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班上的一位学生经常不写作业,笔者了解到,他的爸爸在上海打工,妈妈在家天天上网。他放学回家后接着上网,在校外还经常和社会上的一些人交往。各科教师都反映他虽然很聪明,可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收效甚微。因为他的家庭环境,让他很难在家中也受到尊重和鼓励,再加上他的朋友圈,他在学校刚有一些进步,回到家中或在朋友那里不仅得不到正面的鼓励和后续的表扬,而且还可能受到不良影响或阻碍,所以他的进步与其他学生相比慢得多。

教师一般都学过各种教育理论,但这只是书本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不进行转变和应用,那就是僵硬的教条,在德育中更是如此。如果教师只是千篇一律地给学生讲一些理论的东西,就会造成学生只是简单重复地机械记忆,并未真正理解,在具体实践中依然我行我素,起不到任何教育效果。

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人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首先,教师要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根据其家庭背景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其次,教师要总结归纳学生性格的优点和缺点,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抓住其优点进行表扬,激发其追求上进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理性看待每—个学生的缺点,因材施教,制订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案,并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而及时调整改进;最后,教师要积极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汇报给家长,告知家长学生的优点,同时也不掩盖其缺点,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更注重人才的培养,教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去关心理解学生,与学生真诚地交流沟通,这样学生才容易并乐于接受,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不断提高初中德育教学的实效陛。

上一篇:简单版房屋租赁合同下一篇:第一次想逃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