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进式项目教学法

2024-07-07

递进式项目教学法(精选8篇)

1.递进式项目教学法 篇一

“五段递进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何谓递进式教学方法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我国今后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走向。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提高科学素养、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即通过提倡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探究能力,加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步骤,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美国20世纪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改革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50年代末创立了发现法,并把它在美国施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认为“发现法就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学习的方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并无高深玄妙之意。”与前人相比,布鲁纳更注意探究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使之具有科学的基础。

施瓦布、杜威等人的研究,包括布鲁纳和皮亚杰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影响了从50年代直至70年代早期的课程教材。这些教学材料的一个共同点是使学生参与到做中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或只是阅读有关科学的材料,对学习科学的过程比掌握科学知识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含义

要研究探究式教学法,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陆王景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索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学生需要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书本上或者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三、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结构

一般的探究过程涉及:观察,提出问题,作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并开展工作以搜集数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解释(解读数据)以验证假设,得出初步结论,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及提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将上述探究过程与结果以一定的方式陈述或表达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及开展评价。这个过程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步骤:

1.设问质疑。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应该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那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2.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

3.思考作答。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分享矫正。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介绍给全体同学。由集体讨论、辩论,使不准确的地方得到完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给予矫正,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注意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体现出课堂的民主精神。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以往不少教师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这样做其实是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思想方法,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忽略掉了。“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这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 程理论专家泰勒的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四、探究式教学法理论的局限性

作为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实践中,它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导演”的作用,其备课的内容加大,不仅要考虑教授的内容,还要考虑实施的细节。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时间的掌控、课堂的组织也颇具挑战性。其次,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程度也不好把握,作为强调调动学生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到底能给学生多大的自由度也是一个难题。第三,作为由国外学者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还没有成型的经验和理论基础。国内学者的探讨大多集中在某个学科的教学体验上,系统的理论支撑还比较薄弱。

探究式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促进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课堂的教学程序,同时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探究

差异是教学中一个永存的话题,没有差异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没有差异的课堂也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如何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中既能完成即定的教学目标,又使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呢?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很难因人施教,但我们可以尝试因层施教,因此我们提出了“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

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师的教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都要有所区别,不断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不同的目标冲刺。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凸显主体、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竞争能力,真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一、关注个体差异,实施科学主体分层

人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坚持以“生”定教,在课堂上兼顾每一位学生。学生分层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情感意志和态度。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看起始或终结,更要看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不但要看眼前,还要看今后的发展趋势;不但要看显性的进步,更要注重隐性的发展。对照以上分层依据把学生分为:A层(优),学生学习能力强、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一般占30%;B层(中),智力因素好,在学习上缺乏刻苦精神,学习成绩有偏差,学习成绩不稳定,但具有可发掘潜力;一般占60%;C层(差),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能力较弱,学习上感到很吃力,成绩不理想。一般占10%。以上的分层并非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可以随时调整。

在对学生主体分层后,以“异层同组”的方式安排学生的座位,并经常加以调整。这样的安排便于教师隐性操作,可以减轻某些学生的心理负担,避免“标签效应”,同时也利于开展合作学习。

二、课前充分预设形成分层教学预案

在课中实施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就必须在课前对本节课进行充分预设,并形成完整教学预案,这一节分层递进式教学课才能相对地定型。

1、教学目标分层: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更需要教师确立明晰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分层递进式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和全面性。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为每一层次的学生量身制订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譬如:知识和技能,要求C层和B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了解,能够说出它指的是什么;而要求A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不仅能识别它,而且能掌握它的规律。以一年级上册《长短》为例:C层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经历比较事物长短的过程,学会最简单的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2)鼓励学生主动的参与观察,并能简单的进行描述。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B层学习目标:1)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经历比较事物长短的过程,通过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激发学生与同伴合作的意识。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A层学习目标:1)充分感知物体的长短,掌握多种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及与同伴进行有序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的分层不是指教师任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删选、改编。而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度”的把握,是与各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在相同的情况下,针对A层学生教师为其提供一些与本节课配套但又有所提升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挖掘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而B层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对C层学生以基础过关,查缺补漏,着重以传授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重点。

3、形成完整的分层教学预案

在学生分层目标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确定的基础上,致力形成一份完整的教学预案,这样才能做到课前心中有底,课中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生成进行及时把握和调整。

三、课中分层引领满足个性化学习

“分层递进式教学”既重视学生的共同需求,又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课堂教学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又有因材施教“分”的做法,又有因人制宜的特殊步骤,课堂教学应该分层分步递进进行。

1、分层引导学生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活动中。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应当主动学习,成为探索知识的构建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师要针对每一层次的学生相应的引导他们投入到各层次的数学知识活动中,捕捉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譬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游戏:摸一摸,猜猜是什么物体?教师有意识将A层学生与C层学生搭配,B层学生与B层学生搭配,活动时请C层学生手拿物体,由A层学生闭上眼睛先摸再猜猜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再由C层学生裁判对还是错。这样设计对与C层学生来说,既巩固了新知,又享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对于A层学生来说,摸物猜形状是比较有挑战的,学生兴趣极高,又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中时,不管在哪个环节,都应考虑学生的层次性,把他们放到相应的位置,他们才能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

2、课堂问题分层设计、分层解决。在分层递进式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并得到相应的解决。①问题设计富有针对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设计的目的,它需要解决什么?由谁来解决?在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设计。譬如在新知引入时,一般以C层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问题由易到难。而在实践探究中或拓展练习中的一些较难的问题则由B层学生或A层学生解决,有的问题则由A层学生帮助C层学生互相讨论,进行一帮一的或二帮一的学习。②问题设计要接近学生的学习点和知识的联系点。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处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接近学生的学习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课堂练习分层设计。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同一练习内容,可从要求上分层也可从数量上分层,尽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里都能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课堂练习也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不同的内容,这样的练习并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总之,练习的设计应在不同层次学生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他们人人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四、实施差异评价创设和谐学习氛围

《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分层递进式教学的评价是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评价要求的基础上实施的。

分层评价的特性在于:1)差异性:分层评价对于各层次学生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更多地考察各层次学生是否达到本层预设目标及发展情况。这种有差异的分层评价更科学、更合理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并为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打下基础。2)及时性:分层评价在教学中无处不在,在探究、讨论、练习等个方面都要及时评价。教师要热情的肯定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对达到本层目标特别是对取得向前推进的学生加以鼓励。3)激励性: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因此评价应具有激励性,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对A、B层学生多使用竞争性评价,并结合指正性评价,不能一味的肯定、表扬,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是前提,但有个“度”。评价时既给学生成功的激励,同时也培养学生继续挑战的勇气和毅力,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对于C层学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脚踏实地的学习,不向困难低头。

分层评价的方式有:1)课堂观察语言评价。当学生在回答提问、探究交流和练习时,教师对于他们的表现都要恰当的给予言语评价,从而给予鼓励和强化,或给予引导和指正。2)加分制周期评价。每天对组里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加分,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一星期按累计得分情况分层奖五角星,并在各层选出本周表现最好、进步最大的学生成为数学星星,以示激励。3)阶段成长记录评价。数学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一个过程,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是不能只看到一个点,而应该将点连线,以发展的眼光,客观的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历程。因此,对学生进行阶段成长记录也是评价的一种好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一种评价方式,但更多的是把上述的几种评价方式结合穿插使用。但不管采用哪一种评价方式,评价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各个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既着眼于学生的当前发展,又关注于学生的后继发展。希望“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在课改的路上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五步递进自主学习”模式

一、“五步递进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环节

(一)联系回顾(5分钟)

每节课前的5分钟,通过布置练习(以测试卷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难点、考点、热点、易错点、易漏点、易混点的掌握程度),督促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由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通过了解情况,当场评价指正,帮助学生及时排除障碍,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学讨论(10分钟)

课前教师先列出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在老师和导学方案的指引下,先独立自学,同时记下自学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难,继而在小组内开展讨论,个别问题在组内互学之间解决,普遍的问题全组共同研讨解决。

(三)交流展示(15分钟)

在自学和小组内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全班交流,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展示方式多种多样:有板书讲解、口头阐述、头脑风暴、成果发布会、诗歌朗诵,现场辩论、艺术演唱、知识答辩等。

(四)质疑点拨(5分钟)

即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讨论和交流展示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重点地讲解,并引导学生自解疑难。点拨的目的是为了抓住关键,抓大放小,教师的点拨一定要 “适时”、“适量”、“适度”,要点的“精”、点的“透”、点的“活”。

(五)达标检测(5分钟)在完成对知识的巩固后,要求教师当场出示检测题,检测学习效果。这一环节包括练习与反思两个部分。练习,又包括课内和课外练习,学生将作业做在统一的“习题册或作业体”上,等自批(或互批)后,再在习题册的左或右边的空白处标记做错的题,然后将习题册上交老师,对做错的题进行“问题跟踪”即学生利用纠错本进行个人跟踪,组员间利用错题卷进行相互跟踪,老师利用问题跟踪册进行特定学生跟踪。反思,即学生反省所学内容与方法,寻找需要进一步质疑之处,同时思考巧妙的记忆方法,并记住所学内容,此外要将新学内容与原有学习内容联结成册,这是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关键。

以上环节的完成情况均通过“信息沟通牌”与老师进行信息交流。

二、实施“五步递进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做好学习小组的分组工作

学期初,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按成绩优差结合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四个人为一小组,每个小组按学习水平分为四个层次,依次编号,每个小组都有小组长,信息资料员,纪律管理员,时间控制员等设立A、B、C、D编号,A、B为优等生,C为中等生,D为待优生。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对A、B生的目标要求,问题的难度要加大,对D层生的要求要降低难度,梯度培养,分类施教,进而使优等生吃好吃饱,待优生得到提高,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小组内协作互助,荣辱与共,相邻两个组间水平相当,相互竞争,彼此监督。小组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个成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时各小组间同层次的学生要经常开展竞争比赛,看哪个小组的成员进步快。

(二)主要辅助策略

指导教学书(导学案):每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典型例题、中考考点、学习策略等为学生提供,学生在指导书的引领下进行课前与课内自学。

互批纠错本: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已错题、易错题进行摘录、剪贴,使学生对一些时间以来的学习作出必要的总结归纳,可以更好地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而智慧起来。实行“两用分离”(即习题本与纠错本分离),让学生利用纠错本盯住自己的问题成为可能,但错误因人而异,以小组与互帮对象为单位,学生之间互批纠错本,互相辅导,对再错的题目应相互督促,继续纠错,教师应每月抽查,对互批落实,负责的学生予以表扬。

师徒合作制:为激励优生,并以优生为资源带动弱生,在教学中,倡导“导生制”,即激励优生做教师的助手,在较大范围内对弱生进行个别指导,促使优生带动弱生发展,这些优生叫导生。

信息沟通牌:统一制作“三色牌”,发放给学生。学生学习进行中翻黄牌,完成学习任务翻绿牌,学习遇到困难时翻红牌。将“信息沟通牌” 翻绿牌后,则可进入“知者提速”环节。互帮展示板:为每小组配发一块100厘米×80厘米的小黑板,挂于小组的就近位置,重难点讨论时小组就在小黑板上进行,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利用小黑板将结果进行全班展示与讲评。

问题跟踪卷:即请程度差异不大的两位学生互相交换纠错本,针对方一个阶段纠错本上已经完成的错题,互相出题考对方。老师监控错题卷的出题质量,并根据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纠错后对知识掌握的延时性。

(三)学生学习规范

1.工具准备:准备活页夹,对老师发放的“指导教学书”(或导学案)按日期排序进行装类,每位学生为每科准备一个文件袋,将每科的教材、练习本、纠错本及相关工具分类装好。

2.信息沟通牌(即“三色牌”)的使用:上课前将三色牌放于桌面的指定位置,统一用封面对着讲台,上课后按老师的要求翻颜色,训练翻牌的速度,对翻牌速度、三色牌保管等都应有明确的要求。

3.独立自学:按老师的要求与自己的能力做好堂前与堂内自学,自学要沉静,要独立思考,后续同学问的、互帮、聆听老师的点拨都应建立沉静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4.组内互帮: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团结协作,切忌讨论与课堂无关的东西,组长除了要做好学习质量的评价,还要做好学习行为的评价。

班内展示与教师点拨:讲解与展示的同学要利用好“互帮展示板”,要起立规范地给同学们进行讲解,讲解要清晰大方,板演要快速美观。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静心倾听其他同学或老师的讲解,实在听不懂的问题进行标记,课后或自习课向同学或老师询问。

5.课堂练习:因人作业,功课把握不是很好的同学,应坚决放弃难题,重心在于熟悉基础内容。如果做得顺利,则会,做不了,标记。

6.知识联网:压缩,用简短的词概括当天的内容,做到第二天不看书也知道自己学了什么。

7.两册分离:两册指的是习题册和纠错本,互批作业后,记录好错题的页码、题号,自习课或晚上在纠错本上重写,再不会的要做好标记。次日将纠错本交给组长批阅,有问题的留到小组互帮或问老师。当晚再重做一遍纠错题,很有代表性的最好做记录,这样盯住错题才能做到错过不再错,做过有把握。

8.知者先行:学得快的学生,课堂上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后,绝对不要坐着发呆,要充分利用好时间,往前学,只有见识更多,才会表现更好。9.自习课:要求学生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巩固解决课堂中标记的当天遗留问题,不懂的可以问组内“导生”,也可以问老师,做好问题跟踪,一定要尽可能地不留当天疑问,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切忌老师讲课。

(四)检查促进

1.实行“抽查清”。“抽查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教师根据知识的难易度、学生的课堂表现等随机抽查不同小组同一个层次的学生。被抽组员过关,则代表全组所有组员过关;被抽组员不过关,则代表全组所有成员不过关。不过关的小组所有组员都要接受一定的“惩戒”。“抽查”对学生而言是随机,对教师而言是学情分层与管理的结合。

2.实现教学精细化

每个班级都有4名课代表,教师直接管理,4位课代表各有分工,课代表1负责收发作业,课代表2负责“执法”(与家长联系),课代表3负责记录竞争表现,课代表4负责计算评定竞争结果,每位课代表承包4个小组,管理4个小组长;组长管理小组内的组员,组员之间实行一对一的承包。

这就是“教师——课代表——小组长——小组——组员/组员”的树状管理网络,从教师到每个学生都是整个管理链条上的一环。

3.管理不仅要有“链条”,还要有制度。学校管理的有效载体是综合素质评定。表现好的或在竞争中胜出的,综合素质评定为A;表现不好的,或在竞争中负于对方的,综合素质评定为D。

4.还有竞争和抽查。就学生而言,存在三重竞争。一是小组内部同组不同号同学之间的竞争;二是不同小组同号学生之间的竞争;三是相邻小组之间的竞争。

(五)如何解决展示难

在新课堂模式中,学生展示的成功与否是直接影响课堂效益的高下。因此,如何解决学生展示难,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必须课。现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展示前。展示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按《课堂展示歌》中标准来要求自己: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擦拳,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

让学生认识到认真预习的重要性。教师布置各组的展示任务,必须是在学生全面学习本节内容为前提,各组只是展示的内容不同而已。第一步,明确预习目标与方法。教师口头提出,或师生共同提出,对学习小组的预习任务进行分配,规定预习时间。第二步,做好预习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中去,解答学生的疑惑。第三步,收集预习疑难,掌握需要展示的内容。作为教师,需要重点准备,展示形式,力求新颖多样,预设困难,追问的方式与问题设计,拓展、延伸的内容,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展示中。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展示分为组内的小展示和班内的大展示。课堂上,先对展示内容进行恰当分工,要求学生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代表性的问题,出错率高的问题,能归纳方法规律的问题重点进行展示,太难和太易的问题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为防止学生出现展示价值不高的问题,需要及时明确。学生提问时,要有自己的初步看法。集体讨论,组长把关,提出的问题一般是组内解决不了的。

学生展示时,教师的指导可以以手势的形式呈现,可以以微笑的方式肯定,可以让其他学生随时小声提醒,也可以事先把展示时的注意点让学生详细地写在学习指南或小纸条上,让他随时进行自我调整。

学生展示时教师不能把自己完全等同于听众,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继续对学生进行指导。追问:当学生展示不到位或学生的错误被指出时,或学生重点规律未总结出时;点评:点评要及时、准确,就像点穴一样,话越少越淡精越好;拓展:当学生展示完毕时,教师可以故意改变题目条件等,追问学生:提出规律:归类形式专题,总结提出规律;评价、赏识、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激励表扬进步变化大的学生。

3.展示后。学生展示后,教师可以先让每个人进行自我评价,哪些环节很精彩,哪些环节有待提高,然后让小组内所有同学互评,最后教师再做总结性评价指导,并让展示不是很成功的学生在小组内重新展示一次,同时给他制定下一次展示的目标,并要求他要比这一次有进步。

师生要及时反思展示中的得与失,特别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课堂展示真正达到高效。学生不发言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无话可说是因为自学不得法,不到位,人天生就有求知欲,表现欲,有获得成功,得到肯定赏识的愿望,只要在预习环节指导到位,评价激励及时恰当同,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是太难的事。

展示最好在组长的带领下,学步展示,通过多块黑板来呈现,各组搞各组的,教师只需要就各个小组展示的情况进行学情调查,发现问题,再转入大展示为。大展示展示的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学生对新学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出来展赤。如果自学时暴露出来的问题都在学习时解决了,当然不再讲了。

小展示设有暴露问题怎么办?教师的作用就可以在此时体现了——引申下去,开启思路,拓宽视野,延展训练。在展示的过程中,必须有课堂价值观,把握困难放大原则,解决了问题,能力就会生成。课堂的亮点就在这里,这个时侯教师不要打断,让学生保持研究状态,设有探究就不会有能力的生成,知识的生成。

浅谈“五段递进式”教学法在《汽车运用与维修》

中的运用

目前,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的学习,学生更多地是为了期末能有好成绩,而对理论联系实际不重视,以致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本文提出递进式教学法这一新的教学思路,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具有一定汽车维修专业理论基础、业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汽车维修人才。

一、“五段递进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和预期目标

《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是一门主要研究国内外不同品牌汽车维修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具体操作技术的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特点的综合性、应用性课程。递进式教学法是在充分考虑《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自身特点和目前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基础上提出的,它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手段,以使学生明确汽车维修“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好”为目的,培养理论够用、业务精熟的汽车维修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五段递进式”教学法的应用,目的是使学生在阶梯式的教学中理论知识得以深化和应用能力得以提高,使学生有实力参加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资格考试。将教学与考证、课程与就业有效地融合,培养操作能力强的汽车维修人才,实现“一教多证”的多元化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五段递进式”教学法的实施设计

1、理论讲授

理论教学内容主要以汽车维修业务流程为准,以必需、够用为度。讲授理论时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进行,同时兼顾自学与研讨等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即通过边讲边议,一些主要内容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关于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查询资料、课余讨论,课后再总结;对于部分理论知识,采用布置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掌握,巩固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分析能力。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方便后面的案例教学。

2、案例教学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一个企业的汽车维修过程为实例,贯穿接车到送走顾客业务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了解整个背景的情况下强化各环节的学习,突出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重点内容的消化。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布置案例作业供学生练习。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汽车故障现象,做到学以致用。如在讲授“故障分析”这部分内容时,相当多的学生对故障的查找方法不能全面把握,对书本上的做法有点不理解,认为书本知识是神圣的或是不正确的,其实,在现实的汽车维修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多向汽车驾驶员了解情况,多向同行求助,多看相关的汽车维修书籍。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又有很多无法预知的因素在里面,那我们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求解方法,作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因此,结合案例进一步分析能取得相当的效果。

3、模拟实训

利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模拟操作系统》教学软件,设定仿真的汽车维修环境,由教师、学生分别扮演出顾客方、维修企业方、汽车维修工等各种角色,进行维修业务各环节的模拟操作。通过模拟实训帮助学生熟悉汽车维修的过程和规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评价考核

鉴于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与训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化考核方式,即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由此肯定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考证的合格率。

5、教学沟通与意见反馈

为保证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或学期结束后采取以下两种形式进行教学沟通:第一,新学期开始后,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希望和要求,同时阐述本课程在学期的重点及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有目标地学习;第二,课程教学结束后举行一次小型座谈会,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建立教与学的沟通渠道,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三、“五段递进式”教学法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五段递进式”教学法对本课程学习有相当大的帮助,但在使用时需注意一些细节:理论讲授时,如果采用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对讨论过程的控制;案例分析时,注意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思考,分析时注意关键知识点的合理运用,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模拟实训,需要制定详细的实训考核办法,严格控制实训过程,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评定考核,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调整各部分考核结果占总成绩的比例;教育沟通与意见反馈,应及时解决反馈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五段递进式”教学法。

2.递进式项目教学法 篇二

1 ASP.NET知识体系

图1是ASP.NET的知识体系,其主要的知识点有:面向对象C#语言、ASP.NET基础控件、ASP.NET高级控件、数据库与ADO.NET、ASP.NET操作数据库、ASP.NET访问其他数据源、ASP.NET MVC、LINQ及Lambda表达式、WCF应用开发、WPF应用开发以及图形图像编程等知识。

2 ASP.NET传统教学及其问题的分析

传统教学表现有两种特征:第一种是按照整本教材以其章节为序,用“串联”的方式教授每一个知识节点。这种“串联”教学策略经常因某一个知识点综合较多的知识内容而使学生感到困惑,继而导致对整个课程产生“犯难”的情绪。因为,ASP.NET采用编译型程序语言,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多种控件和代码的记忆力能要求很高,很容易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第二种是弱化难点,如弱化C#语言的继承性、多态性等知识而只强调其数据类型和控制语句等相对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这种教学策略,往往造成学生缺乏得心应手的设计网页前台和后台的能力。如教学过程中,弱化后台C#中类库的分析,只教授ASP.NET的标准控件,一旦出现网站生成错误,学生就很难做到前台和后台协调调试。

3 项目案例递进优化式教学理念

根据对传统教学问题的分析可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构建ASP.NET教学内容十分重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具备做实际项目的能力,但由于课时和教学环境的限制,通常无法实现将大型的实际项目做为教学内容(如开发一个大型公司的ERP管理系统)。因此,只能把这个实际项目分解成很多的教学案例,也就是对实际项目的分模块进行抽象化处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ASP.NET基础内容如界面的介绍以及基本语法的解释占用了很大一部分教学时间,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外就已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另外,如何让ASP.NET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效果,随着每一年级学生的教授而做到递进优化,从而优化建设该课程。

针对对上问题,本论文提出了ASP.NET项目案例递进优化式教学,即把实际项目分成若干个模块,对每一个小的模块抽象成具有耦合性的教学案例。对每一堂课,教师可以把教学的内容和操作的过程用录屏软件(HyperCam、录屏大师和WebEx Recorder等)录制出来与学生共享。不仅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同时可以将视频发到教学网站,为下一级学生学习该课程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只要检查学生学习上一级同学网上教学视频的效果即可,没有必要在课程基础知识的讲解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学生自行掌握相关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整合,在原来的教学案例的基础上,进而抽象出可以包含原来教学案例模块更加耦合性的教学案例,学生就可以站在前一级学生的教学内容的“肩”上学习,经过三、四届学生的教授,该课程就会递进优化教学内容,逐步趋进实际项目的教学,从而实现该课程递进优化建设。

4 ASP.NET递进优化式项目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ASP.NET递进优化式项目案例教学实施过程可以为三步。

第一、对实际项目的选取。如本学期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开发与设计基于ASP.NET技术的学生管理系统,这个大的系统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登记模块、学生学费网站交付模块、学生选课模块、学生成绩管理和分析模块等,下面以学生基本信息登记模块为例,谈谈教学内容对实际项目的抽象。

第二、对实际项目模块的抽象,构建出很多具有耦合性的教学案例,如上面的学生基本信息登记模块就可以抽象为TextBox控件的用户登陆案例、RadioButtonList和ListBox控制的单选与多选案例和FileU-p Load文件上传控件的文件上传提交案例等。

第三、用案例耦合ASP.NET的知识点。例如FileUpLoad文件上传控件的文件上传提交案例,其后台核心代码为:

初次看这个代码可能没有头绪,如果把这一段代码分解为:int、string数据类型及其转换,FileUpload控件属性和C#语言控制语句等就很好理解了。

对于以上三步在教学过程,通过录屏软件和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进行每一届学习教授递进优化其内容,如下一次第一步就可以做学生管理系统做为一个独立的模块了,第二步就可以把ASP.NET中的控制就为了独立的模块,第三步就可以把控件和C#控制语句进行融合,从而实现为教学内容的递进优化。

5 总结

ASP.NET递进优化式项目案例教学经过笔者八年来的教学实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加快学生领会开发实际项目所需知识的速度,可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可以递进优化ASP.NET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彭帅.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机制的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10(2):110-112.

[2]孙刚,徐兵.基于ASP.NET技术的Web应用系统的开发[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0-83.

[3]刘烨,吴中元.C#编程及应用程序开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498.

3.递进式项目教学法 篇三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能力递进矿山水文地质教学实践

一、引言

《矿山水文地质》课程是高职矿山地质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旨在培养矿山水文地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但在传统的教学中,以学科为本位,注重知识体系完整,这样就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应用、重系统轻实效等弊端,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分析原因主要是传统授课模式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灌输,实践教学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就造成学生对水文地质课程理解不透彻,实践动手能力较弱。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高职教学。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职业教育首推“行为导向教学法”,其包含的项目教学法被广大职教工作者不断认识、应用和改造。本文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就《矿山水文地质》这门课程进行了项目化设计,实施过程和考核办法等进行了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二、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内涵及特点

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是以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为指引,教师以矿山水文地质岗位群为依托,分析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把企业的真實项目转化为教学的载体,归纳项目所对应的学科知识点,设计出若干个由易到难、螺旋递进式的教学项目,项目按照能力层次由“简单—具体—综合”进行安排,每个教学项目为一个工作过程,包含若干工作任务,以任务列表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岗位工作中的完整流程,共同搜集信息、制定计划、完成项目、成果展示以及评估总结,这样就实施了由知识点、技能点到单项能力再到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递进。

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活动的几个主要特点:1深入调研,结合职业岗位群特点,从实际工作项目中提炼出的教学项目与企业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2教学项目的设计是从具体项目到综合性项目,对学生能力的锻炼是从单一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这种递进式的项目教学能够使学生从心理上由好奇到好学,从能力上由生疏到娴熟,从而达到锻炼学习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目的。3学生在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过程中,通过对问题或任务的探索和深化,学会专业技能,掌握水文地质专业知识,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体,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成长。三、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一)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保证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根据对矿山企业和地质勘查单位的专业调研以及与行业专家的探讨,在对矿山水文地质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行业对矿山水文地质工作人员的要求,围绕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项目,并根据由浅入深、螺旋递进的原则对项目进行编排,具体内容见表1。

(二)教学的实施过程

学生自愿组成5~6人学习(或工作)小组, 教师下发按着教学设计方案制订的项目任务书后,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任务书的相关“线索”对项目进行充分的分析。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任务分工、方案确定以及协调合作。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独立查找资料,根据自己对任务书的理解去发现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方法。组长定时组织交流讨论,形成项目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案,组员间要相互配合协调完成任务。对于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及时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积极探索学习,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于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成果结合考核方案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并进行交流讨论、成果展示和总结提高。

(三)评价方式的改革

为了实现课程的目标,也为了客观、全面、公平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水平和程度,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矿山水文地质》教学组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教学评价,即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 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表2)。

在11级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对学生的走访调查,学生评价较高,他们认为:动手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求知欲得到了更多的释放,更重要的是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知识的延展能力增强了。

四、 结束语

《矿山水文地质》能力递进项目教学通过对职业能力的分析,对知识点进行了重组,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递进的原则编排教学项目,组织教学。学生通过系列项目教学的参与和实践, 融理论知识点于实践, 在做中学、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能力的递进增长,这些核心能力将成为学生打开企业大门的关键“钥匙”,也提高了学生们就业后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丽琴等能力递进式项目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广西轻工业 2011年8月

[2] 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M]南京: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8

[3]朴仁淑等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探析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 年10期

论文来源: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2年度基金项目(SZ123070)

4.分层递进体育教学论文 篇四

1如何在职业中专体育教学中进行分层递进教学的实践

分层递进教学视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差异而略有不同。职业中专的学生各方面差异显著,在教学过程中难于统一标准、统一教学,那么到底如何实践操作呢?既然是分层教学,那么就要给学生划分层次、量身定制阶梯性的学习目标、采取不同的评价考核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体育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在体育学习上获得尽可能大的成功。首先,将学生进行分层。例如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其身体素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分成良好及以上(甲等)、合格(乙等)和较差(丙等)三个层次。在分层时,尤其要注意各层人数所占比例,定期根据学生的考核成绩作适当调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有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然后,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例如对甲等的学生,可以采用内容多、难度大、拓展深的教学计划;对乙等的学生则采取难度适中的内容,适当延伸即可;而对丙等的学生,就只要进行常规基础教学,使其达到基本合格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各层次教学要齐头并进,不可厚此薄彼。最后,要注重课后学习和考核。例如甲等的学生可以自发组建体育社团,多多参与校级、省级甚至更高级别的体育赛事;对于乙等的学生,可以鼓励其选修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选修课程,拓宽视野;而丙等的学生,则要督促其课后反复练习。至于考核,也要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标准,可以是分数段的划分,也可以是某种技能的掌握程度。各层次区别对待,层层递进。但在实际施教过程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待,切不可生搬硬套,盲目操作。课内的教学进行分层,课外的学习也需要分层。例如,在体育社团或体育选修班里,选拔出表现优异的学生进入校队,由体育老师进行特别训练。这些学生可以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以此促进其发奋训练,增强其体育竞技技能。

2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分层递进教学时要遵循的原则

实践表明,分层递进教学的确可以使职业中专的学生在身体水平、体育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上得到提高和发展。但是为了使分层递进教学能够得到正确、有效地运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分层施教时,还需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不为教学而教学,应当考虑到学生是否愿意学、学什么,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与选择,不同学生,区别对待。此外,还要增加体育选修课,鼓励体育社团的创建于发展,号召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比赛,使其在体育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良好的成就感。二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职业中专运用分层递进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时,一定要做好计划、按步骤实施,并且要善于观察和记录教学经过,分析、总结和吸取教学经验,切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需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三是坚持基础和能力并行的原则。任何一门课程都是需要基础的,体育课程更是如此。将分层递进教学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将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虽然体育运动讲究技巧方法,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技能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就如一个人根骨奇佳,具有武学天赋,但若是没有过硬的基本功,终究也只能练成花拳绣腿而已。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而后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能力拓展,在全面提高学生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能力和发展特长。

3结束语

5.渐进式作文教学的论文 篇五

一、指导学生进行片段之间的衔接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补充必要的语句或段落,让片段与片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显得自然流畅。以《勤劳的母亲》的写作为例,笔者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让学生写好了三个片段,即母亲满是皱纹和开裂的手以及刻满岁月沧桑的脸、母亲早起生火煮饭的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母亲下地劳作的一个场面描写;第二,让学生进行片段之间的顺序安排(考虑把哪些片段放在前,哪些片段放在后);第三,在安排了片段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片段之间的衔接。如“岁月匆匆,年轻母亲的影像已经渐渐地淡出了我的视野,它已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触手可摸的便是眼前母亲那活生生的脸”+第一片段+“母亲的勤劳是远近闻名的,记忆中的母亲从没有空闲过,她起早贪黑,似乎有永远做不完的事情”+第二片段+“总之,村里人对母亲的评价永远都是那么的客观公正。母亲不仅是一个做家务的好手,同时也是一个田间劳动的好把式,据说年轻的母亲干起农活来绝不逊色于一个青壮年劳动力”+第三片段+“……”。

二、开好头和加上点睛之笔

在以上两步完成的前提下,再完成本次写作的最后的一个环节,即开好头和加上点睛之笔。具体来说,就是写好开头,再在合适的地方(可在开头也可在事件写完之后或结尾处,视具体情况而定)添上几句议论或抒情的语句,使文章的主题凸现出来,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功效,使文章的立意得以升华。同样以上面的写作为例,我们可以在省略号处加上类似的语句,如“年轻时的母亲是这样的……年迈的母亲也依然是这样的……在她的身上显示出了中华民族勤劳的本色。她的身上不仅流淌着辛勤的汗水,同样流淌着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和乐观的精神,这,怎能不使我感动呢?”至此,一篇文章算是基本成型了,另外只要再注意一下文章的遣词造句就行了。老舍先生曾针对写作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使你的人物立起来”。其指的.是很多人在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写作中,写出的人物往往千篇 一律,缺乏个性,使众多读者读来索然无味。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没有使人物立起来。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物立起来呢?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在于作文要有血有肉有骨。以上例子中的片段写作就是文章的血肉,三个片段的描写都能从不同角度表现母亲的勤劳,这是文章的线索,也就是文章的骨架。

三、结语

6.递进式项目教学法 篇六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相当普遍。究其原因,首要方面源于生源的综合素质。职业学校的学生,其生源大多来自初中学习有困难、行为有偏差、心理受挫折的这一类学生。这些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前途几乎完全失望,表现在对子女的学业上则是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不关心也不过问。另外,通过对在校学生的家访和各种形式的调查、个案的研究,我们发现,一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也与家庭结构不完整、学习辅导条件差、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文化氛围低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部分地导致了一些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偏差和学习习惯的不良甚至对学习完全丧失兴趣!

其次则是职业学校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读,不能针对学生差异来教学。从教师课堂组织教学来看:“讲授——接收”式(或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俗称“填鸭式”模式一直是课堂传统教学的组织方式。虽然课堂教学实施了诸多改革尝试,但目前的现状仍然是老师们一边批判“填鸭式”教学方式,一边仍“坚持不懈”地运用之!究其原因:一是长久以来教师们对这种方式的操作已经非常得心应手;二是学生客观存在的学情现实,让大部分老师们认为在教学中只能通过不断传授的方式,才能让“底子这么薄”的学生学到知识!但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很差的!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重了!逃课现象更普遍了!

面对这样的生源实际情况,我校在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分层递进教学。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的过程。

二、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前提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其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对学生的基本学情有比较正确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给施教者较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让他们自己设置课程、安排进度、选择教法。使学生能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即“坐得住”。然后使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成功感,再逐步引导学生按大纲要求完成学业。在这一基本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之改变。特别是面对职业教育的对象,我们教师起码有四个观念必须要转变。

(一)学生观:我们承认学生有差异,但要真正从内心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聪明的、可教育的!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比起升入普高、重高的学生来,在学习的习惯、能力、成效等等各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但同时也要看到,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以前初中甚至小学的教育下,很多学生的潜能远远没有被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水平远远不是目前单一的学业成绩所表现的这么糟糕!所以,在面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时,每一位教师都要确立一个观点: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良好的发展。

(二)教育观: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教也是有差异的,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了解研究学生,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来教,真正做到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学情,因材施教。决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对于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转变一个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比培养一位优秀学生更为重要。树立了这样的教育观念,职业学校的教学就要努力创设一种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三)质量观:社会的需要是有差异的,各种人才都有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在于与本身层次不同的同类别学校进行盲目攀比,而主要是看在对本校学生的教育教学上是否有进步,学生自身在原有基础上是否取得了进步,是否有所发展。这是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在考虑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科学评价教育质量时的一个基本标准。

(四)课程观:科学设置“模块式”课程模式。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从分析学生兴趣与爱好,能力个性、岗位职业能力以及学业继续深造三方面入手,制定现代化的课程模块群:第一方面根据学生继续深造、例如进入普通大学、高职大学的需要设置一个课程模块;第二方面,为职校生适应将来岗位能力的技能需求设置若干个课程模块;第三方面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的发展需要设置一个课程模块。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有自己选择的专业,这个专业是他们学习上的突破口和兴奋点。如何抓住这个突破口和兴奋点,这就是我们精心的设计,重点抓好的工作。对于职业学校学生尤其要注重“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所以我们在课程科学的设置的基础上,又可以把那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易获成功感的课程先上、多上,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然后引导学生把成功感迁移到其它课程中,直至完成全部学业。

三、“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施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共同特征,又有各自特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必然存在各种差异,称之为“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及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异。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目标教学理论创始人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成绩。这为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说明了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所以,只要我们能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情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好与差,快与慢这些学习特性是可以改变的,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会有很大改善,所以说分层教学是目标教学的重要手段。其次,分层教学的理念是教会全体学生,这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才是我们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

(二)“分层递进教学”的操作原则

学生分层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一般根据上阶段末和新阶段开始时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等实际情况,通过和学生面谈,采用口头签约式确定每个学生的层次。但这种层次是动态的,应随着学生具体情况的变化作及时调整。具体实践中,分层也是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一个重要过程。只有通过耐心细致滚动式的学生分层,才能真正激发各层面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不管如何分层,我们都要明确认识到分层仅仅是手段,递进才是目的。只有真正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潜能,在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断促进学生发展,逐个递进,才是学生分层的真正目的。

(三)“分层递进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1.分层排座

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个人意愿,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进行教学。A层为优良层次,B层为普通层次,C层为基础层次,并鼓励学生逐层递进。A、C层一般不超过5人。这样分层保证了基础好的学生的优势,也提高了中下学生的学习兴趣。

2.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依据A,B,C三层,分别确立与之相协调的教学目标:对低层学生采用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中层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对高层学生采用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

3.教法选择

教师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让各类学生都能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和运用的过程,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对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学习为主,通过简单模仿、举三反一的方法,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而基础好的学生应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启发举一反三,发散思维,使他们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智力,培养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本知识教学中,教师要以大容量提问和练习加以训练巩固,使基础差的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做到起点低、梯度缓、要求严;但在设计高层次问题时,高密度、快节奏、大容量,以满足优秀生的学习要求。同时,教师还要重视教学的反馈矫正环节,重点对象是基础差的学生。

通过目标分层,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协调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关系,既帮助暂时学业不良的学生排除学习上的障碍,又保证了优良生朝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迈进。

4.同时听读,分类讲解

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同时操练在课堂的行进中是相互交替的,不能截然分开,这也是分层教学中的关键部分。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落实学生主体作用,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讨论、归纳和质疑,紧紧抓住一条主线——使学生在每节课的操练时间不少于10到15分钟,确保学生的自主参与率、自主讨论率达到100%,个体达标率不低于80%。教师要把“以学为本、以学定教、当堂巩固”作为分层教学的基本思想,从时间序列对学、教、练三者关系作以规定——对每一课的教学要达到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突出重点、难点,不面面俱到,突出精讲;不以讲代练,突出因材施教(分层施教);不搞满堂灌、满堂问,克服教学目标的设置偏难、偏多、偏离或不到位的做法,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性,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实行教学。

5.分层评价

分层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它与以往教学评价不同之处在于,分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在练习、提问,讨论和作业后都要及时评价,并对达到本层目标特别是取得递进的学生加以鼓励。

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评价可在教学进程中进行,其方式多种多样,提问、角色扮演、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等。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C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心理,品尝成功的喜悦。对B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提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进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A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四、分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优势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需要自主的学习,使自己主动地接受知识。分层次教学模式就是承认学生层次区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以及不同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教师采用鼓励竞争的评价方式,符合学生的好胜心理,更进一步引发学生内动力。同时,教师一方面重点辅导中下生,为他们学习扫除了障碍,并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心理,促进了中下生积极性上升。另一方面,教师适当引导上等生,为他们进一步探索新知识指明方向,促进他们不停地向知识的新领域迈进,有利于上等生的不断进取。因此分层的教学不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还充分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杜绝厌学现象的产生。

(二)分层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学生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的教育环境,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差异的存在使得“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在实施中不可避免的要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好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解为基础目标、中期目标与发展目标三个层次。基础目标是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以及分析中较为简单浅显的部分;中层目标是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比较复杂的运用和分析部分;发展目标是指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掌握的复杂分析以及综合运用部分,是对教学大纲范围的拓宽和对教材内容的加深,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明显

7.在递进式教学反思中共赢 篇七

以《基础会计》“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销售过程的核算”为例:这块内容有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设置主要账户, 共涉及7个账户, 第二部分是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一般分两课时组织教学, 至于每一课时的内容如何安排, 则由教师自行设计。

翻开以前的基础会计教案, 有这样的一段教学反思:“将设置账户和主要经济业务核算这两大块内容进行整合, 然后重新分为产品销售业务和其他销售业务的核算, 涉及的4个账户结构在经济业务作会计处理时穿插学习, 理实相间, 学生容易接受。但是列举的经济业务没有花工夫设计原始凭证,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缺少直观性。”

以前次的教学反思为阶梯, 吸收经验, 改正缺点, 设计销售过程中有关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基础会计课堂教学“理实一体”的“企业化”。

那么,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能很好地贯彻吗?教材处理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学生对销售环节的理解是否透彻?课后我又作了这样的反思: (1) 将教材整合分解为产品销售业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 且经济业务采用原始凭证, 相关的账户结构在实务处理中穿插, 学生实践中学理论, 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企业化”基本得到贯彻。 (2) 在教材处理上将销售过程分为销售业务的核算和销售成本的核算, 条理清楚, 且学生弄懂了产品销售业务的核算, 其他业务的核算自然会举一反三。 (3) 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单一的业务核算, 下节课则是单一的销售费用成本的核算, 前后两节课教学内容单调且难度集中在下一节课。

接下来去另一个平行班上这节课。再以前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为阶梯, 将教材主线作了适度修正: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 (1) 销售产品产生广告费, (2) 销售产品, (3) 结转销售成本。将教材内容再次调整整合, 按纵向将销售过程的核算连贯呈现。

课后, 我对两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作了比较, 再次递进反思: (1) 将教材主线设计为:销售产品发生广告费—销售产品—结转销售成本, 销售产品过程中的知识体系更加连贯, 脉络更加清晰, 产品销售收入核算和产品销售成本计算相间, 难易知识间隔呈现, 更利于学生接受。 (2) 以模拟企业产品销售为核心, 展示原始凭证,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 更能体现课堂教学“理实一体”的“企业化”, 实现会计课堂教学与企业会计岗位的无缝对接。

对自身课堂教学的递进式反思是教师本人回顾课堂教学实践, 自己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感悟, 又通过自己的教学感悟改进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此认真地总结教学经验, 做好递进式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质量不敢说是高效的, 但肯定是有效的。

二、在课例研讨活动中形成递进式教学反思

那是一堂财会课例研讨课, 内容是《基础会计》第六章“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供应过程的核算”。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1) 教材中的经济业务例题改用原始凭证来表述, 会计分录改成编制记账凭证。 (2) 本节课只学习“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这一账户中的进项税额。 (3) 采用“理实一体化”的会计教学方式, 将教材中供应过程核算的两块内容进行整合, 然后梳理出这样的教学主线:购料业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购料业务所涉及账户的结构。上课教师以余姚塑料城的塑料供应业务为模拟场景, 分析了在材料采购过程中, 材料到库与货税款支付发生时间差的三种会计处理方法。

课后照例组织了教研组课例研讨活动。同伴们总结了以下四点: (1) 本节课用余姚塑料城塑料采购业务的原始凭证替代教材中的经济业务, 将会计教学内容与当地经济结合起来, 在做中学, 学中做, 既增强了学生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 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这是一种有效教学。 (2)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这一账户核算内容既有进项税额又有销项税额, 本节课只谈进项税, 至于销项税额放到销售过程中予以讨论, 这样的教学处理更符合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接受能力。 (3) 教材的编排顺序先是购料业务所涉及账户的结构, 再根据文字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即从理论到实践。上课教师对教材进行了精心处理, 即根据购料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总结出账户结构, 遵循的是理论源于实践的原则,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 但本节课有两个明显不足:第一, 供应过程中三类经济业务是本课的核心, 上课教师只说明了有三类经济业务,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类经济业务没有提及。第二, 经济业务的列举是余姚塑料城, 而不是塑料城里的某一个具体企业。虽然在原始凭证中将“余姚塑料城”改成某一个企业的名字是举手之劳, 但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知识性小错误, 说明教师对“会计主体”概念不明确。而造成会计教师对“会计主体”概念不明确的原因之一是缺少对会计实际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再次开出教研组研讨公开课, 内容仍然是《基础会计》第六章“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供应过程的核算”, 上课教师换成了本人。以前次同伴的公开课为基础, 做了以下调整: (1) 供应过程三类经济业务的产生源于物资的流动与资金的流动, 它们是两个不同的主体, 由此我引入了“物流”和“资金流”这两个流程图, 作为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主线。 (2) 找了余姚的一家塑料企业作为会计核算主体。 (3) 在课堂练习中设计了一个知识竞技场, 设置三类难度递进的题目, 并在里面特意设计了一个“根据记账凭证说出经济业务内容”的题型,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教研组课例研讨活动照例进行。同伴们认为本课有两个亮点: (1) 用“物流”和“资金流”这两个流程图来反映供应过程的经济业务, 使得供应过程为什么会发生三类经济业务以及三类经济业务为什么要如此处理, 一目了然, 这是一个教学创新。 (2) 在知识竞技场里, 学生分组竞赛, 教室里气氛活跃, 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集体荣誉感,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同伴们也提出本节课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教学环节才会活而不乱。

听了同伴们的反思总结, 我还在反思:如果没有前一位教师的公开课, 那么我的公开课会产生这两个亮点吗?本课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是在同伴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基础上又经过同伴们课例研讨活动生成的。每位教师各有自己的教学特点, 如新教师思维活跃, 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但他们欠缺把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经验, 课堂掌控能力差。老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容易产生经验主义和思维定式。当双方彼此分离时, 各自的不足凸显出来, 制约了彼此的发展。通过课例研讨教研活动结成互助同伴, 同伴之间合作互补、资源共享、和谐共事, 也为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提供浓厚的业务学习氛围, 其结果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在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形成递进式反思, 在课例研讨活动中形成递进式教学反思, 把自己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教学中的困惑和总结、与同伴课例分享和探讨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等记录下来, 在吸收自己和同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逐渐养成自己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习惯, 持之以恒, 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 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组织新的、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也为学生学习会计的后续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最终达到师生双赢。

摘要: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对自己和同伴的课堂教学做反复的研讨, 听取、分析、吸取学生的建议, 实现递进式教学反思, 是使自身、同伴共同成长的法宝。只有不断对教学事件和经验进行反思, 才能达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8.递进式项目教学法 篇八

关键词:递进式教学法; 排球教学; 教学创新;运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72-002 1.前言

随着科技与时代的不断发展,体育教育教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排球运动是我国传统的三大球类体育项目之一,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同时深受广大高校学生的喜爱。传统的排球技术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生硬、死板,缺乏一定的趣味性,难以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率不高,已经满足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递进式教学法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是在总结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针对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将递进式教学法运用到高校排球教学,对改进排球教学质量,提高排球的教学效率、排球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排球兴趣、自觉学习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2.递进式教学法应用于高校排球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排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高校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它同篮球、足球一样,适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然而由于高校排球教学存在着教材老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简单、评价方式单一、过多追求动作技术的精准等,造成了排球教学内容枯燥,常常出现课堂只是练技、战术,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难以体验到排球运动带给他们的成就感。

递进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它的实质是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在体育教师精心组织引导下,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各得其所,各尽其能。递进式教学法是由“学生自学--教师解疑--教师精讲--学生练习”等四个教学环节构成。它是以辩证的系统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目标为核心,以学生自学为基础,以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递进式教学法的教学思想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相一致的,符合当代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根据排球自身的运动特点和递进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将递进式教学法应用到高校排球教学,是符合体育教学标准的发展要求,它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和实施中获得的优秀教学成果和实践经验表明,将递进式教学法应用到高校排球体育教学中是可行的,具有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3.递进式教学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应用

递进式教学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包括四个内容,即学生自学、教师解疑、教师精讲和学生练习。

3.1递进式教学法在学生自学中的应用

高校学生自学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如果学生的学习能转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那样,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就自然会逐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自学自练、互学互练,答疑解惑、自评互评的积极活动,既保证了教师对重点学生群体的诱导,又调动了优生对差生的辅导,较快地完成了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高校在排球传球教学中,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首先由体育教师向学生提出传球教学要学习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并指出传球教学要学习的重点是什么,以此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提出学习疑点。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示范引导下,有目的地独立学习,把模仿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教师指定的传球学习内容,充分发挥想象能力,通过自己动脑、动手进行模仿练习,同时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一些如何掌握传球技术的实际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传球动作练习,为下一步解疑和精讲打好基础。

3.2递进式教学法在教师解疑中的应用

高校体育教师解疑是在学生模仿练习的基础上,深入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学习在体育自学过程中的各种反应,包括思维特征、情绪变化、注意力、意志特质和积极性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探究学习、主动学习、合作思考来获得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由体育教师组织学生集中交流汇报,各自对自学感受发表不同看法并进行演示,提出具体问题。然后由体育教师汇集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对个性和共性的问题分别进行分析和提示,提高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在排球垫球教学中,通过体育教师的正确垫球动作示范演示,让学生对垫球动作有了初步的动作感观,对学生提出诸如垫球时的准备姿势、垫球手型、垫球部位、垫球用力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动作练习,一段动作练习时间后,让学生谈谈练习体会,讲出高准备姿势垫球和低准备姿势垫球、包拳法垫球和叠指法垫球、高弧线垫球和低弧线垫球等,它们之间的区别、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体育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垫球存在的问题的能力。

3.3递进式教学法在教师精讲中的应用

高校体育教师精讲是在学生自学、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体育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讨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针对其疑点抓住要害,认清思路,进行重点详细讲解。体育教师在精讲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语言生动、内容精准,对学生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通过体育教师的精讲,让学生能自主解决练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学习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高校体育教师精讲是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体育教师精讲要遵从少而精的教学原则,抓住技术动作教学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育教师在精讲的基础上指出学生模仿练习中的错误技术动作,进行动作重点和难点示范,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高校体育教师在排球扣球教学中,要从准备姿势、助跑起跳、空中击球、落地缓冲四个技术环节进行教学,指出扣球中挥臂击球着力点、节奏和鞭打动作为教学重点,动作衔接、腾起角调节、扣球时机为教学难点。用“一步定向二步迈,后步跨上猛登地,两臂协调向上摆,腰腹发力应领先,用力挥臂如甩鞭”等精简的语言提示学生在扣球技术练习中一定要注意的实际问题,并逐步进行解决,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4递进式教学法在学生练习中的应用

大学生思想普遍比较成熟,并且相当活跃,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具有很强的认识能力和求知欲望。高校体育教师在学生做技术动作练习之前,要说明技术动作练习的意图和方法,提出技术动作练习的具体要求,学生要按体育教师的布置,将技术动作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技术动作练习,巩固深化动作技能,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从技术动作练习中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彻底消除自己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排球发球技术教学主要分为抛球、挥臂击球、击球后动作。高校体育教师在排球发球教学时,要对学生分析清楚发球技术在排球比赛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掌握发球技术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练习发球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发球技术练习要从徒手模仿练习开始,带着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进行练习,充分发挥大脑思维想象能力,通过动脑、动手独立解决自己练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高校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旧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教法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教法势在必行。我国排球运动发展迅速,但高校排球运动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制约,高校排球教学进入了新的瓶颈阶段,影响了高

校排球运动优质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高校学生对排球运动的热爱。高校良好的排球教学方法能够大大提升高校排球运动的教学效果,在高校的排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通过技术动作的有效练习,在排球技术水平上能够得到明显提高。递进式教学法在高校的应用,能够丰富高校排球教学的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对排球动作技术学习的兴趣。高校在排球教学过程中,运用递进式教学法,要在学生充分了解排球知识的基础上,加以不同的排球学习任务和排球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排球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高校排球课程的教学方法体系,既要符合高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又要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这样才能提高高校学生掌握排球運动技术的能力,实现高校排球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孟兆文.递进式教学法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运用[J]职业教育, 2009,(11):161-162.0

[2] 龙政合.排球教学中发球技术的有效教授方式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7):69-71.0

[3] 李伟轩.单元目标教学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应用[J]阴山学刊, 2014,(2):2104-106.

[4] 李启迪, 周妍.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甄异[J]体育与科学, 2012,(3):113-117.

[5] 乐玉忠.浅谈普通高校排球教学技巧[J] 河南体育科技,2004,(5):113-114.

【递进式项目教学法】推荐阅读:

上一篇:二十四孝读后感作文300字下一篇:黄果树瀑布的风景小学生作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