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精选8篇)
1.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一
江西慧宸教育教师资格证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在11月3号就要到来。在笔试考试中考生如何才能顺利通过呢?下面慧宸教育就来给大家讲一些在笔试中所注意的,希望对考生有帮助。幼儿园:
综合素质(科目一)、保教知识与能力(科目二)小学:
综合素质(科目一)、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二)中学(初中/高中):
综合素质(科目一)、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三)9笔试内容
科目一《综合素质》:
主要考查5个方面: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
科目二(分为幼/小/中):
幼教科目二《保教知识与能力》:
主要考察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基本能力。
小学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主要考察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基本能力。
中学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主要考核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德育、中学课程、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等基本知识。中学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每个学科的考试大纲根据本学科特点制定,基本包含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内容。
如果想要考取教师资格证,也可以咨询慧宸教育,专业的团队和专业的培训教师,能帮助你更好地面对教师资格证的考试。
2.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二
规定问题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测评系统中随机抽取,主要考察考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储备、掌握和运用情况。测评系统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只有相应的标准供考官参考。作为考生,在回答规定问题时,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特别要考虑到问题的意图到底是什么,只有对一个话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才能在回答问题上“出彩”,其个人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比如,在针对话题:“校领导让你去火车站接中午来校参加讲座的专家, 而火车到点后,你依然没有接到专家,你应该怎么处理”。不同考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三种结果:一是依然在火车站出口等待专家;二是提前和专家联系,及时把情况反馈给校领导;三是提前向校领导要专家的联络方式,提前到火车站和专家联系,在确认专家不能及时到站耽误学校的讲座后, 向校领导汇报,建议学校领导对讲座进行重新预案。从以上三个层次的回答中,第一种回答不够灵活;第二种回答具有灵活性, 但不够全面;第三个回答最为全面,能通盘考虑事件对学校讲座活动的影响,为校领导及时改变决策提供重要信息。
回答规定问题时,既需要考生具备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也需要考生有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更需要考生能针对话题所指的问题方向,以专业的知识和准确的判断,把握住话题的关键,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进行阐述,让考官对考生通晓事物之间的关系给与认可。
二、试讲环节,熟悉教学流程,展示教学技能
试讲是面试环节主要采取无生上课的形式,主要考察考生的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作为面试官对考生的评价标准不是以优质课等类型的视角对考生进行评价,主要是从体育教学的特点出发,考察考生是否具备体育教师的技能、是否具有体育教师的潜质、是否适宜从事体育教学。相对来说,试讲环节偏重于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做到“会做(动作)”、“能做(动作)”, 对教学技能达到“会说”、“会教”即可。考生在试讲前,需要对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两大环节认真做好准备。
1.示范动作准确,凸显个人的运动技能
在试讲环节中,并没有要求考生对自己的运动技能进行展示,所以考生要把握住教学示范和辅导示范环节展示个人良好的运动能力。
在试讲过程中,考生进行教学示范主要集中在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教师对动作的示范和讲解。这就要求在准备环节, 教师在进行准备练习时具有较好的肢体动作,比如:侧平举手臂高度到位,动作规范;在弓步压腿时步型准确,身体姿势规范……在基本内容的动作示范中,所提供的教学内容都较为简单,比如:武术的仆步、站立式起跑、上步前滚翻、背越式跳高,考生只要能展示出来正确的动作即可。如果考生对这些基本动作都完成不到位,那在今后的教学中完成动作则更为困难,毕竟,运动技能多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衰退的。特别作为体育与健康,它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科,考生把自己的运动能力充分展示出来,为考官对考生是否能从事体育教师职业做出明确的判断。
在面试过程中,偶尔会发现有考生刻意回避教学示范,只是用语言对动作方法进行介绍和讲解,但在答辩环节,考官往往要求考生对所教内容的动作进行示范。 针对试讲中对考生相关技能的要求,考生在参加面试之前,有必要对自己的运动技能进行全面的“普查”,查找运动技能上的不足或缺失,并积极进行练习,争取在运动技能方面不存在“短板”和“软肋”。
2.学法指导意识明显,具有一定的教学技能
试讲中对考生的教学技能考察,更多的依照考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是否到位进行评价。所以,考生在试讲中,要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师生活动,才会在教学活动中有具体的学法指导。而一旦学法指导意识的缺失,则会在试讲中给人“蜻蜓点水”的感觉。如,一考生在队列队形“一路纵队变两路纵队”的教学中,教师只介绍具体的动作方法,在练习中只是采取简单的集体练习,没有对学法指导进行具体的设计。显然,这样的无生上课模式,既考察不了考生的教学技能,也说明考生在学法指导上存在认识不到位、指导能力不足等问题,也看不出考生基本的教学技能。
在试讲过程中,考生需要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强教法的指导,关注教学中重难点的解决、保护与帮助的措施、分组练习的巡视辅导、练习方式的变化、教学评价等具体措施。比如,一考生在进行水平二的 “上步前滚翻”的教学时,考生在让学生复习三到五次前滚翻后,教师示范上步前滚翻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回答上步前滚翻和前滚翻的异同,从而让学生明白上步前滚翻与前滚翻的相同点是在滚动过程中,身体着垫的部位和动作结束是一样的;不同点是预备姿势不同,滚动过程中双腿姿势有所区别。在练习环节,教师分别在垫子的近端划出一条线,提醒学生注意撑垫的点;在两个垫子中间放一呼啦圈,提醒学生注意滚动中的团身动作;练习时,学生轮流进行保护与帮助……显然,这样的学法指导能看出考生具有良好的教法指导意识,其教学技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所以,考生在进行试讲时,一定要提高对试讲的重视程度,加强体育教学理论对体育实践的指导,不断丰富教学组织能力和提高教法指导能力,力争在试讲过程中把个人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展示出来,显示出体育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三、答辩问题,结合体育教学找答案
答辩一般是主考官针对考生在试讲过程中不足而随机设计的话题,抛出问题的随意性较大,主要考察考生的应变能力和体育教学理论的知识储备。考生在答辩环节,要根据主考官的提问,积极收集相关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如果说考生在试讲过程中出现较大的纰漏,而在答辩环节进行积极弥补,通过面试的可能性则会大大增加。相反,如果考生对主考官提出的问题不知所云,则就会影响面试结果了。
一考生在武术“仆步”教学的试讲中, 考生虽然脖子挂着哨子,却从始至终都没有发挥哨子的作用;教学基本部分仅围绕仆步内容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都非常单一。在答辩环节,笔者针对“哨子”和“趣味性”问题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哨子在这节课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二是如何提高武术教学中的趣味性?考生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反应速度较快,就哨子问题回答,她则用“提醒(学生注意力)作用、指挥(练习)作用、警示(个别违反班级纪律的学生)作用”;针对趣味性的问题,考生“从武术明星导入,到学习中的合作学习、以及采取游戏教学,最后采取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考生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很多的缺失,最后很不好意思地说“谢谢老师的提醒”。
3.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三
差异 教师资格考试制度 资源配置 民族 学科
2011年,我国开始试行教师资格证国家统一考试制度(以下简称“国考”),并先后在10个省市区试点。改革试点对原有教师资格制度做了五个方面的政策调整[1]。这些改革举措对于提升我国师资素质、落实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无疑大有裨益,这也推动了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日趋完善。但是,我们在兴奋的同时,应该有一些冷思考:统一的背后是否忽略了一些多元差异的分析,如资源配置,民族和学科专业等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背后反映的是我国师资需求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因此,本文将对此作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一、差异视角下国考制度对我国师资的影响
1.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加剧了城乡师资不均衡
教师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影响着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在教师质量得到一定保障的前提下,基础教育中城乡师资质量的差异依然延续。由于历史和国家政策的原因,我国高校在客观上存在着发展层次之分:985、211、一般重点、省属重点、地方一般二本和专科院校,各处于不同的生态位。学校层次和专业级别不同,生源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与层次相对应的育人质量。众所周知,我国的重点院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城市,在录取分数线上也普遍高于一般院校。在此背景下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育人质量相当不均衡,存在鲜明的层次差异性,培养出的新师资质量也就有层次差异。正是由于生源质量差异和培养机构的师资、设备等资源差异,即使实施了全国的统一教师资格准入标准,但同证不同质仍然存在。所以,来自于不同院校的新师资的实际含金量仍不一样。这可以通过当前一些用人机构招聘教师时非“211”不招的现象窥见一斑。诚然,这种资源配置差异带来的育人质量差异是难以消除的,也完全没必要消除,它反映了不同生态位高校发展层次的差异,反映了我国不同层次的社会需要。但这些同证不同质的新师资的就业去向却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其次,教师资格证通过率整体降低将影响我国的师资数量,加剧师资紧缺地区的师资荒。实施国考后,通过率显著降低,仅有27.5%。[2]这与以前70%以上的通过率形成较大反差,这也表明我国的教师供应将会在量和质上发生较大变化。但我国与教师资格证制度较完善的国家相比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我国尽管教师数量整体较充足,但分布非常不均衡,城市师资较丰富,农村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如果一个地区连教师数量都不能满足,何来提高质量?!
针对农村师资质量偏低的现实,国务院要求教育部于2007年起在部属六所师范院校开始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要求其必须在农村学校任教至少2年。该政策一推出,这些免费的师范专业确实录取到了优质生源,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师资质量提高的希望。但一些学者调查研究却发现,“63%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希望前往城市任教,36%的人希望前往城镇地区任教,而希望前往农村地区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很少”[3]。在当前的免费师范生双向就业选择中,出现了城乡岗位冷热不均现象,城区学校门庭若市,而乡村学校则门庭冷清。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思考:通过国考以期实现整个教师队伍质量提高的愿景是否能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否能因为教师质量的提高而有所实现?
2.民族差异影响民族地区师资结构
我国是多元民族国家,国家很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实施了倾斜政策。其中,就大学招生而言,对于少数民族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高校招生制度中有相关的民族政策,如加分等。正是这一倾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数量严重不足问题,并且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行国考,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现实问题: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范生源有利吗?如果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难以获得教师资格认证而导致教师比例太低,这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吗?
许多研究表明,当教师和学生具有相似的民族(种族)背景时,可以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教职工数所占比例极小,仅在成人高中、职业初中、普通小学和成人小学(包括扫盲班)这三类学校中所占比例超过10%,均低于少数民族学生所占相应学生总数比例。其中,高等教育的组成尤其不协调:接受各种形式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约32%,而少数民族中从事高等教育专任教师占总专任教师比例约12%。如果按照试点省份的国考通过率(27.5%)来计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获得资格证的比例将会变得更少。原因有二:第一,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少数民族考生考上大学者比例偏低,研究生层次其占学生总数5.78%,普通本专科占学生总数的7.44%,皆低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我国总人口比例8.49%。[4]先天的生源素质加上后天的地方一般二本院校的师资等条件所限,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3.学科差异会影响特殊学科师资数量
当前中小学的学科课程类教师数量充足,但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艺术类、体育类和书法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城市尚且如此,更何况农村学校。以四川为例,“体育专职教师缺上万人,美术和音乐教师一共也缺上万人”[5]。在国考后,这些特别紧缺的师资数量将会更紧缺,可以从下面两点来看待这类学科差异与资格获得的关系。
首先,在省考制度下,这类生源的教师资格证的获得同非艺术体育相比,其通过率仍较低。在这些不足的师资专业类别中,音体美和书法专业皆属艺术招生范畴。在现有高考制度下,我国的艺体等专业的招生政策是单独录取,即艺术科考试和文化考试分开进行。这些专业考生的文化考试分数往往比同等高校层次的录取分要低许多,甚至相差一、两百分。以四川为例,该省2013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艺体类文考成绩本科控制分数线如下:美术类总分355分,音乐类总分240-290分,体育类总分330分。而同年的一批次文科录取线是567分,理科是562分;三批次本科录取线文科是477分,理科是460分;“专一”的文科443分、理科413分。这个录取线的分数差距是较大的,能充分反映出艺体专业生源与普通专业录取生源在文化素质上的差异。
其次,国考后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和教育专业素养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国考制度并没有针对这一特殊专业群体的生源单独进行文化科的笔试,或是降分通过。因此,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下这一群体肯定是弱势群体,可以想象这部分考生的文化基础素养会影响其资格证的通过率,合格艺体类新师资的供给就会明显减少。这进一步加剧艺术类师资的缺编现象,不利于国家提出的“体育、艺术2+1项目”落实,不利于素质教育落实;同时,也加剧了农村学校中这类师资数量的严重不足,使本已很薄弱的农村艺体教育变得更薄弱,不利于农村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正视差异,完善国家教师资格证统一认证制度
1.建立国家统一标准和各省自定标准相结合的教师资格证管理模式
这反映了我国国情即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大的现实需要。国家建立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的主旨是为了提高整个教师质量,它是针对我国当前各省各自为阵、标准较低,考试要求过于简单,不能选拔出优异新师资等问题而提出来的。但我国东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地区差异较大,在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都较落后。就教师的需求而言,一些发达地区可以做到非211院校毕业生不要,但在许多落后的地区则可能是一师难求。因此,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比较完善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重视这种地区差异。如,美国要求所有公办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但其标准是由各州教育委员会根据本州的情况制定本州的教师任用标准,因此各州的教师资格标准差异较大。由于师资数量不足以及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等原因,迫使一些州不得不降低教师资格申请的标准。[6]在法国要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师需参加由省级组织统考,中学教师则参加由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
因此,结合国内实情和国外经验,笔者认为各个省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省的教师资格证获得标准,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主要是中西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师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需要。各省的教师资格证仅限于在入职时使用。遇到下面这两种情况则要求参加国家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在晋升职称或职务时和跨省当教师时,即把国家教师资格证作为一种激励。但如果新师资获得了国家统一的资格考试,则全国通用,无需参加本省的教师资格考试。这种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方一般师范院校的本地生源的通过率,能解决一些贫困落后地方所急需的师资数量问题,同时也能激励这些师资在就业后必须努力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素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国家资格考试目标和内容要体现我国的多元文化需要
首先,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当前存在的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足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在统一教师入职资格标准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个性特征,体现“民族教育文化公平原则”,[7]应使部分优秀的少数民族生源能有机会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以进一步发展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这才是教育公平在教师教育中的真正落实。可以从三方面落实:第一,借鉴我国现有高考制度中的民族倾斜政策,鼓励少数民族优秀生报考教师资格证,在统一要求下适当向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倾斜。第二,对于民族师范生较集中的地区在考试形式上可以采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考试,或是双语形式的考试。第三,在国考内容上应体现出我国的多元民族特征。
其次,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迁移,不同的民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学校中。因此,现代教育呼唤具有多元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但这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的薄弱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也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时代要求,主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技术领域提出了相关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缺乏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来理解和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偏向于以城市教师作为培养标准,忽略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社会地位的家庭背景等的各种需求。因此,教师教育课程从目标设计、内容选择到实施与评价应该反映出这种多元发展的需要。这方面,美国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CATE)于1976年制定的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中,就将“多样性”纳入其中,要求教师教育机构要将重视文化多元、反对种族主义等内容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中,明确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在申请认证时要显示出相关证据,表明其培养方案中包括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8]。
3.应体现艺术体育类学科教师的特殊需求
当前的非统考实验省份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于艺术体育类这些学科并没做特殊要求,笔试课程及要求没做区分。在现有高考招生制度下艺术体育类师范生源在国考的通过率上应该相对较低。在试点省份的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课程中,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差异仅体现在层次要求的差异上,而对一些特殊专业,如音乐、体育和美术类等艺体类专业的教师资格考试忽视了其特殊性,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使广大农村学校有机会获得其本已非常缺乏的艺术类师资,笔者觉得应该把这类报考者的达标条件适当放宽,对于这些特殊专业予以适当照顾,如这类学生分数可以适当降低或单独出题统考。当然,随着国家艺术类招生考试的改革,如果以后这类专业的文化课程考试录取分数与普通专业等同,则当与其他专业一视同仁。
————————
参考文献
[1][2]张东,张以瑾.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扩大试点.中国教育报,2013-09-04-第1版.
[3] 岳奎等,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冲突及其规避——基于一项关于免费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的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OL]http://www.gov.cn/test/2012-04/20/content_2118413.html.
[5] 曾乐等.艺体课程 为何校内冷清校外火.华西都市报,2012-08-17-第104版.
[6] 何逢春.试析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7] 陈.巴特尔等.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公平的文化考量.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7).
[8] 王艳玲,苟顺明.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实施策略与启示.教师教育研究,2012(5).
[作者:林群(1973-),女,四川简阳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周春艳(1976-),女,湖北孝感人,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4.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四
江西省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5)总分:100分
及格:60分
考试时间: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4)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
(5)我国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是()。
(6)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7)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呈现出()。
(8)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
(9)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10)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11)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12)在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
(13)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14)卢梭在教育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是()。
(15)不属于社会公益劳动的项目是()。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小学教育目的的作用表现在()。
(2)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是()。
(3)我国的教育体系分为()三大阶段。
(4)为了使上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5)诉讼可分为几种()。
(6)以下关于课外活动的论述,正确的是()0
(7)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8)义务教育实行的管理体制是()。
(9)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
(10)学校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它的意义在于()。
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_____能力培养的课程。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2)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外活动中主要起_____作用。
(3)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成为现实性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______的相互作用。
(4)主题班会的组织一般包括_____、精心准备、具体实施和_____等几个阶段。
(5)课外活动总结的一般表现形式是_____。
(6)班主任工作的主线就是搞好学生的_____工作和管理工作。
(7)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______。
(8)______的______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看做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9)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_____,学生是_____。
(10)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自测和_____的能力。
四、名词解释
(1)美育
(2)教育理念
(3)小学德育内容
(4)教学相长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五、简答题
(1)教学组织形式
(2)简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4)简述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答案和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C 《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独立地位。(2):B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系统阐述了班级授课制。
(3):A 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指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消除阶级偏见,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
(4):A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现代化问题。
(5):C 武术是我国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
(6):B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华生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注重教育的作用。(7):A 教师的个人效能感随教师教龄的增长呈现出上升趋势,因为随着教师经验的不断丰富,教师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8):D 体育竞赛不是德育的主要途径。(9):D 设计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918年首先提出的。
(10):D 由字面意思可知都是强调复习巩固的,所以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11):D 由小学教育学制的历史发展可知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是五四制实验。
(12):B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
(13):A 个别教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状况相适应,因而最早出现。
(14):A 由教育思想史可知,卢梭在教育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发现儿童论,其代表作《爱弥儿》。
(15):A 略。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A, B, D 小学教育目的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2):A, C, D, E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学指导书是一种辅助性教学依据。故ACDE选项均为学校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
(3):B, C, D 我国的教育体系,一般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阶段。
(4):A, B, C, D, E 教师的工作总结是要落到好课上,好课的标准牵涉到课堂的各个方面。(5):A, B, C 诉讼分为三种即: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6):A, B, E 凡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都属于教育活动。但选修课属于课堂教学。
(7):A, B, C, D, E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情感和自我意识。(8):B, C 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9):A, D, E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0):B, C, D 略。
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 基础
(2): 辅助
(3): 个体与环境(4): 确定主题效果深化
(5): 写出总结报告(6): 品德教育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7): 四书、五经
(8):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9): 传授者接受者(10): 自评
四、名词解释(1): 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小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2): 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3): 小学德育内容: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4): 教学相长: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一份宝贵遗产。它首先见于《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主要强调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后来王守仁把这一思想发展为师生之间相互推进,共同提高。
五、简答题(1):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 【答案要点】
(3): 【答案要点】
>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4): 【答案要点】
六、论述题(1): 【答案要点】
>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5.江西赣南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时间 篇五
据了解,20全市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时间已经确定,明年2月16日至20日受理社会人员申请,2月23日至27日受理高等学校有关部门为本校应届毕业生的集体报名申请。为维护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严肃性,防止一些中介机构(或公司)发布虚假广告,损害申报认定教师资格人员利益,我市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不接受社会中介机构(或公司)代社会人员要求认定教师资格的申请。
据悉,今年赣州市面向社会认定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对象为年6月30日前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具备《教师法》规定条件的人员。符合条件的申报人员在本人户籍或任教学校(人事档案管理)所在地的县(市、区)教育局指定地点报名,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不受理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的个人申请。申请人在同一年中只能申请认定一种教师资格。
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且不符合规定免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均应补修相应层次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并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考试。补修“双学”考试报名时间与资格认定报名时间同时进行,4月12日在赣州城区进行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合格证在当年及下一年申请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有效。高等院校非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申报认定教师资格学历条件者,不能参加当年补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
6.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六
(一)神话起源说:是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二)生物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把教育概念生物化了,把教育看做动物的本能行为,从根本上否认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意识性,是偏颇而错误的观点。
(三)心理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孟禄。将教育活动归结为无意识的模仿活动,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因而是不全面的。
(四)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从20世纪80年代后地位发生动摇。
(五)交往起源说: 主要代表人物是:叶澜。《教育概论》认为教育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劳动生产,尽管人类社会最初的交往活动大量是从劳动中进行的,但我们依然不取生产劳动为教育的形态起源。
总之:目前我国比较倾向于交往起源说。二.教育的发展(一)原始教育阶段
特点:教育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简单,粗糙,原始;人们受教育机会均等。
(二)古代教育阶段 1.奴隶社会的教育
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未健全。
2.封建社会的教育:
特点: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方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教育;官学与私学并存等。
(三)现代教育
特点: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教育国际化。三.教育的内涵: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四.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目的是一种有目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1.人类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2.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3.这种影响作用于人的身心两方面,4.它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其根本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在与人周围环境相互影响所发挥的教育作用。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将产生的结果。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分:教育对社会和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社会功能和个人功能。2.从作用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A.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是指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者与领导者。
B.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A.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推动社会政治变革
B.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C.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2.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
(三)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具有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3.教育具有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通常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四个因素。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教育的个体文化功能:教育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A.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B.教育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 C.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2.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功能:
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
A.教育促进人的个体意识的发展。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
B.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化。C.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三节 教育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分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教育学没有独立的理论形态,只有零散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
1.《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西方最早的教育文献;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教育家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与规律的教育概念,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1.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2.1632年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3.赫尔巴特 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这本著作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4.英国 洛克 《教育漫话》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思想 2.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3.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提倡儿童教中心。
4.布鲁纳 1963年发表《教育过程》提出“学科结构”
5.美国心理学家卢布姆 出版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领域三大目标
6.前苏联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主张
(四)当前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领域日益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教育学概念:就是人们在长期进行教育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和研究教育经验,形成的一定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产生的。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领域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问题。通过研究,揭示内部教诸因素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本质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关系,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等)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1.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
2.教育学属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学科
3.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时间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一门教学科目。三.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
(二)有助于掌握教育理论,熟悉教育的实践规范
(三)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
(四)有助于其他教育理论的学习
(五)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或改革和教育学科研究。
★学习教育学的方法有哪些?
1.认真阅读,全面掌握和理解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理论联系实际
3.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国内和国外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 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
第二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规定,即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现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2.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的教育目的: A.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是人对文化发展和经验教育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B.学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其中包括较高的对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定,反思,与理解能力。
C.在设定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目的上会有较全面的考虑。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的标准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
2.教育目的集中反映时代,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终极性;培养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因学校与专业性质不同,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课程的不同而不同。
3.具体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具体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特点,考虑特定对象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则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概念,属于政策学范畴。
2.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质量;教育方针是阶级或者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3.教育目的有时候市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教育方针则是有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但教育目的由个人或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得到社会的承认,并被政府或政党采纳后,一样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的结构概念:是指教育目的的构成部门以及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
系。
★教育目的的结构组成部分:
A.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素质所作出的决定
B.所培养出的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概念:是指作为教育目的对于实际的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1.规范功能:
教育目的的确立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政党人才利益的意志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规范教育活动的全过程。2.调控功能:
从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都具有指导,协调作用。3.评价功能:
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是指对人的培养目标进行选取的基础上,以一定形式对选取的目标进行的确定和确认。
(一)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从个人发展出发,根据内资啊需要来确定的个人价值观。
2.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的工具价值观。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指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特性。2.教育目的的制定也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教育科学的重大贡献,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
3.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是指为促使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全面,充分,和谐,自由的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德育 培养人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
德育 向学生传授系统教育科学知识和 技能,培养和发展智力才能和智力活动。
体育 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
劳动教育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五育之间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发展; 劳技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一)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
1.创造精神:即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面对庞杂的信息世界,能够进行有效的筛选,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独立分析和决策,取得最优效益的能力。2.实践能力:既包括学以致用,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也包括直接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3.开放思维:即要改变单一的思维参照标准,扩大思维空间范围,具有豪赌的宽容精神,开放胸怀,敢于接纳新生事物,特别要具有在国际视野中对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4.崇高理想:创造精神和开放的胸怀只有与崇高的理想相结合才具有方向性。
(二)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目标还应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规律来确立。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A.各育均有相对独立性
B.现实或真正的教育是一体的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技,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在基础教育阶段,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使有特殊个性和才干的受教育者更适应未来不同社会工作的需要。
第三章 学生
第一节 学生的本质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一)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他们与成人有着相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他们是趋于成熟的过程中,并不是已经达到发展的顶峰和终极。
(三)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由于青少年儿童各方面发展不够成熟,取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就成为他们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
(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第二节 学生发展 一.学生发展的规定性:
1.从生物发展的角度:把发展过程本身主要看成是机体的成熟,即生物成熟的结果
2.从心理学的角度:把心理过程的发展作为主题,或者侧重于认识能力和智力的发展,注重人格的发展。
3.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它把过程主要解释为个人参与社会活动或者社会环境对人发生影响的结果。★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
2.发展的顺序性:学生身心的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开展的。
3.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顺序性必然导致发展阶段性的呈现。4.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阶段,每个人的阶段的变化过程及速度以及年龄特征大致是相同的。5.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由于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造成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2.环境3.教育4.人的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对人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四.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 1.童年期学生发展的任务:
童年期:6-12岁;又称学龄初期,小学阶段。
主要任务:发展基本的阅读,书写及计算机技能;发展有注意的能力,发展借助于具体事物进行推理的能力;发展社会性的情感;发展意志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建立对自己完整态度,学习与同辈的相处,学习辨别是非,发展良知 德性;发展对社会集体的态度,培养创造意识。
2.少年期学生发展的任务: 少年期:(11,12--14,15)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
主要任务:发展有意记忆的能力,发展借助于表象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发展创造性能力及探索精神,建立一定的兴趣和爱好,获得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学习处理与同辈的关系,建立与同辈的友谊,形成一定的理想和价值观系统作为行为的指引,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适应自身生理变化带来的压力。3.青年早期学生发展的任务: 青年早期:(14,15--17,18)也称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主要任务:发展辩证思维的能力,为职业生活做准备,学习选择人生道路,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定向,学会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提高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第三节 学生的学习
一.学习概念: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而获取知识,改变行为以完善人格的过程。
二.学生学习的方式:
(一)学习的分类:学习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基本活动,它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过程。常见的分类: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知识获得的途径看。
A.接受学习: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与学习者形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
B.发现学习:是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2.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从学习的人性基础以及教与学的关系来划分。
A.自主学习:的主要特点在于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特性。
B.他主学习:主要特点在于学习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
3.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从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划分。
A.有意义学习:是新知识被原有的观念同化,认知结构重新构建的主动过程,记忆也是以理解为基础。
B.机械学习:表现在学习者缺乏同化观念的相应知识,只能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也缺乏学习的动力,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4.竞争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看。
A.竞争性学习: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的目标与同伴的目标之间是相互排斥的 B.合作性学习: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5.继承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6.符号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
(二)现代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A.自主性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B.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
C.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2.合作学习
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 3.探究性学习
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自主探索学习。
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第四章 教师
第一节 教师的本质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
A.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学生 B.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C.影响学生的因素是复杂的
D.教师职业既需要从事教师工作的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
教学工作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只有具备教师多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才能顺利完成教育任务,这也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二)创造性
A.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
B.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学习特点;
C.教育教学过程随时都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
(三)示范性
教师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明显不同是教师以自身的言行品德影响和感染学生。
A.教师通过自己的德才学识,用户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
B.中小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以及他所倡导的思想观点,行为准备必然也必须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C.在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教师用正确的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四)长期性
A.人才成长的周期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B.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都需要长期反复的培养,教师需要长期的劳动,才能帮助完成学生发展的这一过程。
(五)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持续性
(六)个体性和集体性 二.教师职业角色 1.教师是教育者
2.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 3.教师是研究者 三.教师职业形象
(一)教师的道德形象
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
(二)教师的文化形象
传统的教师文化形象是传统文化的传递着维护者
(三)教师的人格形象
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
总之,教师的职业形象应该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的三者统一。
第二节 教师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 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特定的专业素质。一.教师专业素质
(一)专业道德
1.忠于事业,甘于奉献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3.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4.严于律己,积极进取
(二)专业知识
1.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
2.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
A.一般教育学知识,包括教育基本伦理,心理学基本理论,德育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法,现代教育技术知识
B.学科教育知识
3.实践性知识:教师在面临现实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4.一般文化知识:
(三)专业技能
包括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的教学技巧
A.导入的技巧B.强化的技巧C.变化刺激的技巧D.发问的技巧E.分组活动的技巧F.教学媒体运用的技巧G.教学分组活动的技巧H.沟通与表达的技巧I.补救教学的技巧
2.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A.教育加工能力B.语言表达能力C.交往能力D.组织管理能力E.课程开发与创生能力F.自我调节能力G.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二.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A.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教师专业特性
B.教师专业发展既指教师成长的结果,也指教师成长的过程
C.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即教师拥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权,需要对专业发展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监控,具有自我发展的意愿和动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即策略
A.职前教育B.入职培训C.在职学习D.以评价促发展E.自我发展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好坏。二.师生关系的内容:
(一)师生关系的外部结构:
1.教育关系2.心理关系3.伦理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实践表现:
1.专制型2.放任型3.民主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是罪佳实践。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1)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搞好学校教育有积极作用:
A.有利于教师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B.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C.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 D.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E.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人际关系的作用,并在师生关系中学会与人相处,对学生走向社会,学会与人合作有重要意义。
(2)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动地位,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起着重要,关键的作用: 教师应做到: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
3.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4.善于控制自己,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
四.师生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是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基础,围绕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有的利益.A.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B.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C.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简称管理学生权。这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一项基本权利。
D.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署假期的带薪休假。E.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简称民主管理权。这是教师参与教育管理的民主权利。
F.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这是教师享有的继续教育的权利。
(二)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责任:(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权利 权利:
1.学生受教育的保障权
A.学生机会权:是指受教育者由权通过学习获得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可能性空间和余地,是接受任何等级教育的起点,资格或身份
B.学习条件权:是指受教育权在发生和发展起点阶段的基本权利,也是继续享受学习成功权的前提性权利
C.学习成功权:是受教育过程结束时的结果权利,即获得学习成功的权利。2.学生受教育的自由权 A.免于恐惧的权利 B.免受歧视的权利 C.免受控制的权利 3.学生的义务:
A.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B.学生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
C.学生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D.学生有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
第五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 “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 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he”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 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
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大教学论》。他的贡献主要有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 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点的教学思想。
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1.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12.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 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1、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总的方向。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政策、学术)。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3、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1)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康德
观点:个人德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4、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
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5、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构成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一)五育的独立性,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劳技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能力。
(二)五育之间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发展;
劳技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3、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息和毅力。
(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种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并没有错,要说错的话,那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是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是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4、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二)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三)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 “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 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
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大教学论》。他的贡献主要有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第一个提出要使
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 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点的教学思想。
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1.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12.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 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1、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总的方向。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政策、学术)。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
3、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1)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康德
观点:个人德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4、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
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5、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构成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一)五育的独立性,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和正
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体育是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劳技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能力。
(二)五育之间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发展;
劳技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3、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息和毅力。
(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种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并没有错,要说错的话,那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是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是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4、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二)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三)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第二章 学生
1、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1)学生是人
1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2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的个体; 3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2)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2、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6.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
7.发展的顺序性:学生身心的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开展的。
8.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顺序性必然导致发展阶段性的呈现。9.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阶段,每个人的阶段的变化过程及速度以及年龄特征大致是相同的。10.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由于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造成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2.环境3.教育4.人的主观能动性。
3、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哪些合法权利?(1)受教育权、(2)人身权
4、《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5、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特殊的保护责任: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6、学生作为法律的主体主要应尽哪些方面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7、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1)智力发展水平较高(2)进取心较强(3)求知欲强,兴趣广泛(4)思想活跃(5)自我中心(6)依赖性强(7)心理承受能力差(8)娇气十足 第三章 教师
1、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育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简述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新角色:(2)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
5、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二)热爱学生:(1)全面关心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严格要求学生;(4)理解和宽容学生;(5)解放和放飞学生。
(三)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1)善于与同事合作;(2)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1)加强修炼(2)言行一致
6、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精深的学科知识(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
7、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素养?(1)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能力
(2)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3)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较高的教育机智(7)教育科研能力
8、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9、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
第三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观点:学生的成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儿童中心论,杜威
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
(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第五章 课程
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 “活动分析法”拉尓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第二节 课程设计
1、课程计划的含义?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习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3、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要求有哪些? 第一、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第二、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第四、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4、什么是课程标准?
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6、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4)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7、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8、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9、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1)整体把握教科书(2)重点设计教科书(3)充分利用教科书(4)及时引进新知识(5)适当补充乡土材料(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10、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
11、作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12、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都是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件。因此,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
第三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1、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2、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内涵:
(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3、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CSE评价模式 第四节 我国当前中学课程改革
1、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2、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3、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试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1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5、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含哪几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的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包括两部分内容:指定行与非制定性内容。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四大领域。
6、试述我国中学课程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第七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含义:(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践,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二节 教学过程
5、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孔子 “学”“思”“行”
孟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子”
赫尔巴特 “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五段教学法
杜威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6、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特殊性:
1间接性和简捷性2交往性与实践性3教育性与发展性4引导性与指导性
7、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A学习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简接经验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主(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B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A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B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A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B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8、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9、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10、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基本要求: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基本要求:
A调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C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 巩固性原则要求: A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B重视组织复习C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基本要求:
A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B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C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基本要求:
A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B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本要求:
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11、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第四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基本环节
13、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个别教学制优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优点: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
道尔顿制优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 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特朗普制
14、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表课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不足:
(1)难以因材施教(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缺乏灵活性
15、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和特殊形式是什么?
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1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教学评价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基本要求: A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
B写好三种计划:
(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即教案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 要求:(1)目标准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组织有效(5)体验积极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课外作业的形式(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3)及时批改课外作业 课外辅导基本要求:
(1)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的因材施教
(2)有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
(4)加强思想教育赫尔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17、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
(3)根据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评价)
18、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学习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方式:考查和考试
第八章 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概述
1、什么是班级?如何理解班级的地位和作用?
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层组织;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
2、什么是班级管理?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字眼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1)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3、如何理解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教师集体的组织者和灵魂(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4、班级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
5、班主任应该怎样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1)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2)具体工作目标的确立(3)具体工作的安排
6、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哪些工作?
(1)机构建设与人物落实(2)人员安排与指导教育(3)行为协调与工作控制
7、什么是操行评定?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操行评定是按一定的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评价
步骤:(1)动员与准备(2)操行评定的具体操作(3)评定结果的分析处理(4)评定谈话(5)写好操行评语
8、什么是班级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的原则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主要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9、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建设班集体,进行个别教育,学习和生活指导,召开班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10、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11、班集体的作用是什么?
(1)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2、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建设班集体。
(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3)形成良好班风(4)健全班级规章制度(5)加强班级常规管理(6)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7)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3、班主任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如何进行指导? 学习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生活指导:
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 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 指导学生搞好生理卫生; 指导学生遵纪守法;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4、什么是班会?班会有哪些特征、种类?
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特征: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种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
15、主体班会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怎样组织主题班会?
形式:主体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
组织过程: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
1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应协调哪些关系?
(1)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2)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3)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17、班主任应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搞好家访;开好家长会;搞好通讯联系。
18、家访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明确家访的目的;确立坦诚、平等、合作的态度;家访要经常、全面的开展,避免“告状式”的走访;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争取任课教师的参与和支持
19、班主任如何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1)利用客观环境教育影响学生(2)利用社会信息教育影响学生
(3)利用社会教育机构教育影响学生(4)利用社区中的人才和教育基地教育影响学生。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1、什么是德育?简述德育的构成。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社会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3、中学德育的意义是什么?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4、中学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5、中学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6、什么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与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联系: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青少年品德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对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并依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青少年的品德,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品德形成过程是青少年的政治、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因素包括生理、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7、试述中学德育过程的规律?
A、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①要注意全面性②要注意多段性③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 B、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2)德育过程要善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于发展
①组织各种活动和交往②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C、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 D、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8、什么是德育原则?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基本要求: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是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基本要求: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的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基本要求:
①要统一学习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9、什么是德育的途径?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实施的渠道或形式 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10、什么是德育方法?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行为训练法、榜样示范法、评比竞赛法、奖励惩罚法
11、什么是德育模式?当代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哪些?各种德育模式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认知模式(皮亚杰、柯尔伯格)重知、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重情、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重行
12、简述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1)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13、试分析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2)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4)积极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5)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第十章教育科学研究
1、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1)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2)教育科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3)教育科学研究是全国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4)教育科学研究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2、教育科研有哪些类型和特征? 类型:根据研究的目的,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根据研究的功能,分为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根据研究对象是“质”还是“量”,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特征:
(1)科学研究的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2)(2)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征:研究范围的广泛性;研究主体的多元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方式的人文性;研究论证的复杂性;研究成果的可验证性和可传播性
3、教育科研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性原则
4、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实施、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5、简述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
(1)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2)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3)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4)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6、简述研究文献收集的原则。
(1)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即采用倒查法
(2)在范围和数量上应该有所限制,收集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文献(3)从资料的性质看,应该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
(4)从资料的代表性看,应该注意收集代表不同观点的研究文献
(5)从资料的领域看,不但要收集与自己的研究课题、领域直接相关的资料,而且还要收集一些跨学科、跨领域的有关资料
7、研究文献收集的方法有哪些? 检索工具查找法;参考文献查找法
8、什么是研究假设?其基本类型有哪些?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
根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分为预测性假设、相关性假设和因果性假设;根据研究假设的形成方式,分为归纳性假设、演绎性假设和研究性假设。
9、一个好的研究假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第一、研究假设的提出应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研究假设一般应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做出推测判断第三、研究假设应该表述清楚,简单明了
第四、研究假设必须是可以检验的。
10、研究方案包括哪些内容?研究题目、选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预计的突破、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步骤和进度、研究预期成果及使用范围.研究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保障、经费概算。
11、怎样设计研究方案?(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2)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变量(4)形成研究方案
12、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形式有哪些?每一种形式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
13、试述撰写研究成果的步骤和要求。步骤:
(1)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题目(2)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类型(3)拟定写作提纲
(4)写作初稿(5)修改定稿
14、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具体方法、步骤和要求是什么?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比较法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1、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2、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阶段的特定方向的发展,即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识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
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3、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典型的观点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英国的高尓登和美国的霍尓。观点: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环境决定论:美国的华生。观点: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
(3)二因素论: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观点: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6、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7、什么是环境?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作用的因素。
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8、试分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及其表现。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
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
㈠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⑴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③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㈡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⑴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
⑵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
③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
④教育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㈢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⑴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⑵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3.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苏尔茨是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4.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是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
二是一定的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
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5.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观念文化的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规范文化三种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学校文化的特点: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学校文化的作用: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规范作用。6.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7.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 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培养人的的社会实践
⑵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⑶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⑴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
⑵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⑴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⑵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8.如何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
(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9.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10.什么是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7.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七
同时, 这一变革经由媒体的宣传也引发了社会公众诸如“打破教师铁饭碗”等热议。这一方面表明制度变革、新制度的产生与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制度变革或新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存在的不同认识所引发的争议。由于教师资格制度涉及教师这个主体, 教师又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很容易引发公众讨论, 而网络舆论中一些讨论又往往把个别教师的个体行为, 例如性侵学生等极端事件作为制度的主体表现, 或者与并无专业关系的“铁饭碗”等日常生活化式的认识联系在一起, 从而使原本专业、严肃的一项国家制度改革演变为社会公众的庸俗热议。这一方面体现了复杂背景下社会公众的质疑,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对于专业制度的误解和误读。因此, 有必要从国际比较和我国在教师资格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质疑进行专业解释。
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在比较视野中, 教师资格制度的性质是什么?各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有什么不同?不同国家是如何开展教师资格考试的?本文所讨论的教师资格制度主要是定期注册和考试两个方面。
一、教师资格制度的性质
教师资格制度也称“教师资格证书”或“教师许可证制度”。作为职业资格制度的一种, 它指管理部门 (政府的管理机构或教师专业组织) 依照教师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对教师实行的一套法定的职业许可和规范体系, 它规定了教师资格的分类与适用、教师资格的认定 (其中包括认定机构、资格条件和资格考试等) 和教师资格的管理 (包括考核与更新) 。从功能上看, 教师资格制度作为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人员的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公民获得教师岗位的法定前提条件, 是吸纳优秀人才进入教师行业的保障, 也是提高教师质量的第一步。因此, 教师资格制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推行的一项针对教师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 对于规范教师任用标准,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从而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资格制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职前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资格鉴定与管理体制的完善, 以及教师职后专业发展三个方面。教师资格鉴定与管理体制是重要的核心部分, 而教师资格注册制度以及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是这一体制完善的重要标志。我国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包括定期注册制度、考试制度等新制度, 并不是因为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极端事件”, 而是为保障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也是我国教师管理法制化、专业化的体现。下文将针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和教师考试制度进行国际比较的分类研究。
二、比较视野中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类型
公众将我国教师资格5年定期注册制度的实施理解为“打破铁饭碗”, 其实是对教师资格制度的一种简单化误读。教师资格制度是一种注册认证制度, 从国际上来看, 根据资格注册的次数、是否更新、注册和更新的年限等主要变量, 可以划分为“无年限单次注册”和“有年限更新注册”两大类。
(一) 无年限单次注册制
无年限单次注册制又可称为“终身制”, 指国家或地区实行的非定期更新的、一次注册后无规定剥夺教师资格情况则终身拥有教师资格的制度。这种“终身制”的实施并非没有资格的更新, 而是通过教师职业生涯过程中的专业发展来实现资格的更新, 并且这些国家的教师专业发展无不处在国家和政府的监督、管控和推动之下。这种专业发展式的更新往往是与教师职称晋升的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有明确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的无年限单次注册制代表的国家主要有法国、英国、韩国和新加坡。
在法国, 由于不同的教师资格证书对应不同的岗位和薪金水平, 教师受此激励, 专业发展动机很强。除了通过工作年限的增加, 中小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会考考取教师资格证书来达到晋升高一级岗位的目的。
英国则推出了一套教师业绩管理的方案, 包括起点评估 (threshold assessment) 和业绩起点 (performance threshold) 、业绩管理 (performance man agement) 和业绩评估 (teacher appraisal) , 以确保教师教育的专业水准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帮助每一位教师实现持续的专业化发展。通过业绩管理, 让教师在享有专业发展权利的同时, 也担负起自己专业发展的义务。[3]
韩国教师有正教师、专门指导教师、司书教师、技能教师、保健教师、养护教师等几种。每一种教师都至少有两级教师资格, 如正教师资格分为准教师和正教师1级、正教师2级。教师资格达到2级或1级的教师还可以从教学岗转变为教学与学校管理岗位。韩国《初中等教育法》规定:“具有中 (小) 学正教师 (1级) 的资格证, 有3年以上教育经历及受到了所规定的再教育或具有中 (小) 学正教师 (2级) 的资格证, 有6年以上教育经历及受到了所规定的再教育的教师可通过相应考核, 获得中 (小) 学校监资格。”[4]
新加坡教育部设置“教育服务专业发展和生涯规划” (“Education Servi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areer Plan”, 简称“Edu-Pac”) 系统, 引导教师“最大程度上发掘自身潜力”。教师发展路径有教学通道 (teaching track) 、领导通道 (leadership track) 和资深专家通道 (senior specialist track) 3种, 具体如下页示意图所示。在这个系统中, 热爱学生并且视教学为使命的教师可以经由资深教师 (senior teacher) 、领导教师 (lead teacher) 、高级教师 (master teacher) 发展到首席高级教师 (Principal master teacher) ;愿意走管理路线和专家路线的教师也分别有良好的专业发展前景。[5]
(根据新加坡教育部相关资料整理) [6]
在采用无年限单次注册制的国家中, 教师在专业发展之外, 若发生不良行为, 就会受到国家的处罚, 如法国对失职、渎职的教师进行身份处分或者惩戒处分。[7]身份处分一般包括免职、降职两种类型, 惩戒处分包括警告、减薪、停职等。[8]
由此可见, 无年限单次注册并不等于“铁饭碗”, 而是根据专业发展需要, 与教师职称、薪资直接挂钩, 从而使教师具有激励动机, 使教师获得终身的专业发展意愿。但也有一些国家实行了无职称晋升制度的无年限单次注册制, 如德国、南非等国家。
(二) 有年限更新注册制
所谓有年限更新注册是指该国实施教师资格更新制度, 且规定了更新的年限, 如日本、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根据各国的实践, 可进一步划分为无层级更新类和有层级更新类, 后者又可划分为两层级类和多层级类。
1. 无层级更新注册制
这一类的代表国家是日本, 日本的教师资格更新注册以10年为有效期, 不分注册的层级。根据日本文部省2011年最新规定, 2009年4月1日之后授予的教师资格证, 从获得所需资格 (达到相应的学位及培训要求) 起, 教师资格的有效期为10年, 并且要在第10年年末之前完成教师资格更新。例如, 2010年3月25日获得教师资格的人, 需要在2020年3月31日前完成教师资格更新, 以此类推。[9]10年期满前必须进行资格更新, 否则该教师资格证将会失效。[10]
2. 多层级更新注册制
这一类的代表国家有俄罗斯、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 (1) 俄罗斯将教师资格更新注册的层级分为“一级职称认证”和“高级职称认证”两种。美国教师资格的更新注册层级分为“初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教师资格认证”、“专家/熟练教师资格认证”等。美国绝大多数州的教师执照需要终身更新。一般来说, 初始层级的执照有效期为2年, 专家层级的执照更新周期为5年一次。具体来看, 各层级更新的周期也有所不同。新罕布什尔州的专家层级执照更新周期为3年一次;内布拉斯州相应的标准层级执照的有效期为7年, 专业层级执照有效期为10年;新墨西哥州的专业执照每9年更新一次。再看其他国家, 新西兰将其更新注册分为临时注册 (Provisional Registration) 、经确认的注册 (Subject to Confirmation) 和完全注册 (Full Registration) 3个层级。临时注册和经确认的注册可以看作是达到完全注册的过渡, 并分别规定了有效期限, 即规定了更新注册的时限, 通过更新最终达到完全注册的目的。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教师注册分为有限授权 (limited authority) 注册、临时注册和正式注册3类, 其注册更新的策略和意义同新西兰类似。
从以上例举国家所实施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来看, 体现出了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年限等特征。我国采取“五年定期注册制度”属于有年限更新注册制度。需要强调的是, 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实施教师资格注册制度一样, 其目的不是为“打破铁饭碗”, 而是为了保证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通过层级化的注册制度的设计来激励教师终身学习。如果说与所谓“铁饭碗”的通俗说法有一定的联系的话, 也就是那些成为教师需要经过极其严格的“关口”的国家的教师资格注册制度, 是以完备的考试制度作为“守门人”来保障教师质量。在我国目前教师资格制度不完备的背景下, 实施有年限的教师资格注册制对于保障教师质量,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必需的举措。
三、比较视野中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任用的类型
在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过程中, 不少国家采取了教师资格考试的认定方式。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考试出现的时间不同可分为:师范生招生考试、教师资格证获取的考试、教师任用资格考试、教师续聘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证更新考试等。根据教师资格与教师任用的关系的不同又可分为:普通教师资格考试、教师任用资格考试等。可见涉及教师身份、地位的不同, 考试的性质、形式、时间等也不同。如在实施教师公务员制度的国家, 凡是经过教师资格考试并合格的候选人在成功获取教师职位的同时, 也拥有了国家公务员的身份。例如, 新加坡、德国、法国、日本、芬兰等国家的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公务员制度具有密切的关系。另外, 从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任用关联性上来看, 有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任用合一型, 代表国家有法国、德国、新加坡、芬兰;也有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任用分离型, 代表性国家有日本、韩国、美国。本文以最后这一种区别方式为例, 介绍合一型和分离型两种类型代表性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概况。
(一) 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任用合一型
以法国为例, 教师资格证考试也称“教师录取考试”, 取得教师资格认证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 学历要求为硕士。申请者在完成大学学习后获得学士文凭, 通过参加各学区的入学考试, 合格后进入法国教师培训学院接受为期两年的培训。法国教师资格考试的第一类———教师资格证考试就在这两年的培训期间进行: (1)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一次 (预录考试) :师范生结束在教师培训学院的第一年的学习后, 要参加教师资格聘用会考。其中, 小学教师由学区组织考试, 分为法语和数学两门笔试;中学教师由国家统一组织会考, 预选考试为专业学科考试。会考合格后, 考生成为实习教师, 拿到会考资格证书, 然后继续第二学年的学习。 (2)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二次 (录取考试) :在师范生完成在教师培训学院的第二年的学习后进行。这一年主要是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 学生要参与实习, 完成硕士论文, 完成相应的课程内容。学年末, 师范生要参与教育部举办的教师聘任考试, 主要是对教学实践、学位论文、课程内容三方面的评估。师范生考试合格后, 由教师培训学院报学区批准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成为国家公务员。需要注意的是, 法国师范生招生考试也非常严格。考试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初试 (笔试) , 包括语文、数学、科技、史地四项;第二部分是复试, 包括口试 (就一般性教育问题发表见解并回答问题) 和体育、音乐、美术的实践;第三部分是自选考试, 为外语或方言的笔译。考试的灵活性比较强, 考生在科技、史地、外语或方言以及体音美方面都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另外, 因重要性不同, 不同科目在计算总分时的加权系数不同, 考生在报名时自己选择两门主考科目, 它们的系数为2, 其余为1。
再以德国为例, 德国的教师教育除巴伐利亚地区小学教师由教育大学培养外, 其他地区主要是由各种综合性大学完成的, 基本上没有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 学生在完全中学毕业后申请就读教师教育专业。德国教师资格与任用考试涵盖在教师教育专业的学习过程中, 包括前后联系的实习教师资格考试 (第一次国家考试) 和 (候补) 教师资格考试 (第二次国家考试) 。系统完成高等教师教育专业学习的大学毕业生方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考试。首先, 考生需完成一篇毕业论文, 内容可在教育学、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中任选, 考试委员会认可后, 参加下面的考试。考试包括5小时笔试, 每位考生的题目可以不同, 但都是3道题目, 考生需写出20页~25页答卷。另外, 还需参加80分钟的口试, 测试的是心理学、教学法和学校有关的法律知识等。此外, 还有4周的教育实习测试, 大约50个学时。学生到文理中学、实科中学或主体中学实习, 主要是听老教师授课、观摩老教师组织教学、批改作业、管理班级, 然后写出实习体会。最后, 考试委员会根据教授的评语做出最终的成绩评判, 一般考试通过率约为90%。[11]
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 申请教师资格者向所在州教育部或文教部提交大学教育毕业文凭和第一次国家考试的成绩, 申请到州教育学院或教师培训中心担任实习教师。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和达到实习要求的学生, 于每年的2月~5月, 可申请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届时, 学生参加各州文化教育部组织的包括公开课 (2节) 、当堂撰写教育理论文章 (4小时) 、主辅修专业口试和政治法律口试 (3次) 等在内的第二次国家统一考试。这次考试非常严格, 每年都有5%~10%的实习教师通不过。没有通过的, 还有一次补考机会, 可以在1年以内补考, 但要延长实习期。如补考不合格, 则失去任教和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通过考试的教师就可以像其他公务员一样进入试用期, 试用期一般是2年。[12]
(二) 教师资格考试与教师任用分离型
所谓分离是指要从事教师职业前首先必须经过教师资格考试, 考试合格获得相应资格证书。以韩国为例, 新教师的任用需要通过国家实施的任用考试。已具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有资格参加考试。考试基本内容包括笔试、实际运用能力测试和面试三个部分。笔试由填空题、选择题和论述题等几种题型构成。主要评价应考者的知识及运用能力, 能力测试是评价应考者美术、体育、音乐等方面的艺术能力, 面试是评价教师的适应能力、教职观、人格及素养等综合素质的测试。考试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考试分为填空题、选择型和论述题的笔试和能力实践考试, 第二次考试分为论述型的笔考试、能力测试和面试。各市、道教育厅根据上述规定实施教师任用考试。经过第一次考试的笔试、能力测试和大学成绩选拔出的人数约为录用人数的1.2倍, 然后再进行第二次考试的论述、面试和实际教学能力考试的选拔。笔试包括教育学 (30%) 、专业 (70%) ;中学教师的艺术能力考试包括教育学 (30%) 、专业 (30%) 、实际能力测试 (40%) 。
日本的情况与韩国类似, 大学毕业经过考核获得教师许可证书后, 要当教师者还必须参加公开的甄选考试。教师的任用是由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负责, 各级教育委员会每年举行甄选考试。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以甄选考试的方法从持有教师合格证者当中任用一定名额的教师。凡持有“教师合格证”者都可以报名参加应聘考试。由于各地方自治体 (都、道、府、县) 具有命题自主权, 因而考试时间、形式、内容不尽相同, 但基本包括下文将要介绍的五个部分。作为从教基本素质的考试, 考试结果以合格或不合格呈示给考生, 考试内容与考生答题情况不公开。一旦考生通过考试, 其姓名就被登陆于“××县公立学校录用候选者”的名册中, 作为当年各校招收新教师的候选者。如果不参加考试或考试不通过, 则根本没有成为中小学教师的机会。在每年所进行的考试中, 第一轮以笔试为主, 合格者参加第二轮考试。第二轮考试一般包括教育论文、面试 (分个人和团体) 、适性检查与试讲。如果考生欲成为学校音、体、美教师, 还需参加技能考试。只有上述两次考试均合格, 才有可能被公立学校录用。具体说来, 考试包括笔试、技能测试、面试、论文写作考试、适性检查5个部分。[13]其中, 笔试的考察内容主要分3部分:教育学素养、一般素养和专业素养。技能测试是针对那些申请成为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教师的考生进行的专项技能测试。面试是除笔试之外的又一项重要考试项目, 对于在笔试中难以体现的报考者的神情、仪态、语言表达、举止等通过面试加以评判, 面试主要分个别面试和团体面试两种。每位考生都需参加这两种形式的面试, 各地方自治体根据实际情况, 有把这两种面试分别置于每年两轮考试之中的, 也有将两者置于一轮考试之中的。论文写作考试是旨在探查报考者的思维力、思辨力、文字组织与表现能力, 主要考察考生对所写文章的总体构架能力, 同时在内容上对其所提观点的明确性、论证的逻辑性、结论的合理性做出评判, 评判其体现的创新意识。小学和中学教师的报考者都需参加这一测试。适应性检查主要是针对考生的职业适应性进行的心理测验, 一般置于每年的第二轮考试中。该项测试主要检测作为教师所需的心理健康及性格特征, 包括自信度、融合性、灵活性等, 一般通过专门制定的测验量表进行测定。
四、结语
通过以上有关国家教师资格注册与考试类型的比较分析可以认定, 教师资格制度是针对教师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 对于规范教师任用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是各国教育体制完善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教师资格注册以及教师资格考试是这一制度完善的重要标志。就教师资格考试而言, 是一种知识、能力水平高低的判断手段, 在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 如日本、法国、德国、美国等都实施了教师考试制度。针对公众的一些误读, 本文的结论还在于:
首先, 教师考试仅仅局限在教师入职关, 而不是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一生的说法, 是对教师考试的误解。对于新制度的实施, 通常情况下不是对在职教师的强迫性实施, 但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是一项必须要实行的制度, 也因此不存在教师考试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时间等问题。
其次, 在认识教师考试中, 舆论提出的一个最大疑虑是“师德”考试, 普遍认为师德是不能通过考试来衡量的。对于这一说法我们认为, 不能因为师德在行为表现上的不可考性而否定教师考试的价值。更何况考试可以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道德的认知需要、“育人”能力的需要, 正如有的国家教师考试经验所表明的, 采取不同的考试内容和形式, 如案例分析、现象判断等来考查教师的“师德”水平也是有意义的。同时, 与此相关的舆论还有“师德一票否决制”, 这一说法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问题, 因为所谓“师德一票否决制”也就是指教师若发生不良行为 (包含师德) , 必将受到国家的处罚, 如对失职、渎职的教师进行身份处分或者惩戒处分。“师德一票否决制”是完全正确的, 是教师履行其专业责任和义务的保障。
我国无论实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还是教师考试, 都是一种新的制度设计, 并且要经过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试点后方可以成为一项国家制度。从试点情况来看, 教师考试是主要针对非师范生的考试, 社会认可度较高。因此, 有理由期待这些制度将会在我国教师队伍管理过程中, 成为保障教师质量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师范教育司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10_ndgzyd/201005/xxgk_87503.html, 2013-07-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人才工作协调小组201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933/201303/xxgk_148859.html, 2013-07-24.
[3]张昱琨, 张婕.英美教师、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新要求、新进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2) .
[4]驻韩国使馆处编译.韩国法制处《初中等教育法》[EB/OL].http://www.moleg.go.kr/main.html.2013-04-21.参考:驻韩国使馆教育处编译[EB/OL].http://www.eoe.or.kr/publish/portal109/tab5124/2013-04-21.
[5][6]新加坡教育部.Career Information[EB/OL].http://www.moe.gov.sg/careers/teach/career-info/2013-01-09/2013-07-08.
[7]亓俊国.西方中小学教师聘任模式的比较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5.
[8]亓俊国, 姜红.日法两国中小学教师任用管理模式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30 (7) :24.
[9]文部科学省.教員免許更新制のしくみ[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koushin/011/08082808/001.pdf, 2009-03/2013-07-08.
[10]祝怀新, 丁波.日本教师资格更新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7, (2) .
[11]侯建国.德国教师资格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教育 (综合版) , 2007, 517 (9) :7~9.
[12]高春香.德国教师培养培训的透视[J].继续教育, 2007, 136 (5) :60~62.
8.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篇八
国考含笔试和面试,考试大纲、试题由教育部统一命制,不统一指定教材,考生可通过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www.ntce.cn)下载《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自行复习备考。笔试各科成绩均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的考生,方可参加面试。申请面试学科(学段)应与笔试学科(学段)一致。笔试每年11月举行,考查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面试次年1月举行,考查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考试类别更细,更贴近教学。对小学、初中和中职等阶段的教师考查加入了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等内容。
过渡期至明年底。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31日为过渡期。今年1月进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全省统考为最后一次,这次考试成绩有效期至2017年12月31日。过渡期内,已取得我省统一组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科合格证且仍在有效期内的申请人,可以不参加国考。在2019年以前,2016年及以前入学的全日制师范教育类学生和全日制教育硕士可以直接申请认定相应学科的教师资格。
上海小学全面实行等第制
《人民日报》消息 上海市教委近日发布了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数学、英语3门学科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指南,同时宣布将全面推行小学“等第制”评价。从新学期开始,上海所有小学生将收到各学科分项A、B、C、D或“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的等第制评价和评语。这不仅从小学低年段向中高年段延伸,还从语、数、外学科扩展至所有学科。
小学中高年段“等第制”评价强调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各学科“等第制”评价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成果3个维度展开。其中,语文学科的评价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表达”3个方面,数学学科的评价内容包括“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4个方面,英语学科的评价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词法”“句法”“语篇”5个方面。“等第制”采用的是标准参照而不是常模参照,即只要学生达到标准即可获得相应等第,而不是按照班级分数排名,划分优良中差。“‘等第+评语的方式发挥了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诊断和改进作用,不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从‘重分数转向‘重素养,通过评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也促进老师更好地教学。”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谭轶斌说。
美杂志公布全美性价比最高大学排名
中新网消息 近日,美国金钱杂志(Money Magazine)公布本年度全美性价比最高大学排名,普林斯顿大学位居榜首,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紧随其后。这是该杂志从教育品质、学费、毕业初期薪酬、毕业生对工作满意程度等20余项指标,对全美705所大学进行考察后发布的结果,旨在为家长和学生择校提供参考。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推荐阅读:
江西省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中大网校09-18
2023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11-24
江西普通话考试模拟真题江西普通话考试08-29
江西社区干部考试试卷07-29
江西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大学汇总07-28
江西教师职称查询07-26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