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国公司的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_图文

2024-08-11

我国跨国公司的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_图文(共7篇)

1.我国跨国公司的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_图文 篇一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李 凡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 要] 《民营经济三十六条》的出台使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融资困难的

严重制约。本文认为这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下的市场失灵,并针对这一失灵问题提出从政府和企业两方努力来解决这种信息的不对称, 以便扫清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障碍。[关键词] 民营中小企业 融资 市场失灵

一、引言

改革开放2 8 年来, 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逐步成为推动我国经 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根据“2005·中国民营中小企业问卷跟踪调 查”, 发现融资困难, 人才短缺,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管理水平落后, 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而且选择融资困难的比例 更是达到了7 5 %。

二、民营经济融资现状分析.融资方式主要为自筹资金的内部融资。企业进行融资决策 的关键是决定其资本结构,使融资的风险,成本,与收益之间寻 求一种均衡。但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缺少政府和金融机构有力的 支持,主要依靠内部融资,形成了较为特殊的融资结构。表1 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对比 单位:%

由该图我们不难看出:(1)虽然随着民营中小企业的不断成长 自我融资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其比例仍在90% 以上。(2)在民营中 小企业发展的初期也是其资金最缺乏的阶段其非金融机构融资的 比例高于或等于银行贷款的比例,这说明商业银行在对民营中小 企业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3)除自我融资和银行贷款外其他的 融资渠道相对较少,比例总计不超过3 %。

内部融资方式的优点在于, 可以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获 得一定的独立性, 避免过多的政府干预, 但依靠这种融资方式进行 资本扩张, 其速度是极其缓慢, 很难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资金, 来 满足企业资本迅速扩张的需要。因为这种融资途径受到民营中小 企业自身状况的制约, 而且还受资本分散程度的制约。2.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状况。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 主要是商业银行的贷款,即间接融资。但这一渠道现阶段还比较 窄小,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偏小。表2 乡镇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

从图表我们可以看出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 的比重不到9 %(扣除乡镇企业中的集体企业)。间接融资的渠道 是我国各个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但是, 上面数据却说明民营中小 企业却很难通过这条渠道进行融资, 它们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在整 个融资总额中占有的比例很小, 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力度很不够。

外部融资方式虽然在成本上较之内部融资要高, 但是在企业的 起步和成长期会是一种很好的融资方式, 在我国当前中小企业靠 直接融资(上市发行股票)的方式还比较困难。间接融资这种方 式更切实可行, 但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中的种种问题 使得商业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较少, 这一融资渠道也表现 的比较窄小。

三、中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是信息不对称 情况下的市场失灵。

所谓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商品或劳务市场上,交易的双方往 往对于交易的对象具有不对称的信息, 使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 托”最优,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一种“帕累托”改进状态,市场失 灵主要是因为竞争的不完全(或存在垄断)、信息的不完善(不 充分、不对称)、存在外部经济效果、存在公共产品、存在交易 成本、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等。一方对于交易对象具有信息优势,另一方则在信息上处于劣势。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市场失灵。在一个 经济效率的市场条件下,资金的流动应该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但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中,由于存在着诸多壁垒,资金的供给与 需求难以得到协调,也就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联系实际分析,大部分的中国民营中小企业有以下四个方面 的不足,这使得银行处于信息劣势。.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装备差,经营业绩和预期收益不佳,企业业绩不稳定。2.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这是 商业银行不愿涉足的深层次原因之一。3.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财务报告随意性大,真实性差,透明度低。4.企业信用 较差,并且缺乏信用的积累。以上关于现阶段民营中小企业的弱点具有普遍性,而面对中 国民营中小企业参差不齐的状况,商业银行如同面对着一个信息 不对称的劣等品市场,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这就 增加了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而这种成本正是在这种信息的不对 称的情况下用在了收集足够的信息上面,这样银行便会提高贷款 的门槛以防范和化解道德风险,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向民营中 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四、关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

既然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从理论上是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 的市场失灵,就是在现有体制下, 单纯的市场作用对某些领域无 能为力, 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那么, 便需要非市场的 力量即政府的介入, 需要政府对这一市场进行调节和改进。笔者 认为作为政府应当着力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对目前的金融机构进 行一定的政策扶持,以降低其对中小企业的监督审查成本。二是 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二板市场。

另外,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是拓宽其融资渠道的基础, 对 于中小企业首先要从讲诚信做起, 其次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完善 企业法治管理结构。其三是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健全财务制度, 为 银行提供客观准确的财务信息。其四是建立自有资产补充机制, 提高企业内源融资的能力。参考文献:

[1]俞建国:中国中小企业融资[M].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年版 [2]许崇正:中国金融市场创新论[M].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 年版

2.我国跨国公司的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_图文 篇二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问题,对策

2011年伊始上市公司掀起了一波股权再融资狂潮, 仅2月15日一个交易日内, 就有10家公司同时发布再融资公告或筹划再融资事项。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 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沪深两市通过发行新股和再融资途径合计募集资金为21 183亿元, 其中再融资途径募集资金12 111亿元, 占比约60%。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 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再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首发 (IPO) 在公开市场进行融资后, 通过公开市场进行再次融资。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有四种方式:配股、增发、发行可转换债券和企业债券。本文所指的股权再融资指我国A股上市公司通过在证券市场发行证券进行再次筹集资金的行为, 包括配股、增发等融资行为。

目前, 随着央行从紧货币政策的逐步实施, 传统的融资渠道———银行贷款呈现进一步紧缩态势;又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和股利增长率均较低, 使得股权融资成本较低, 因此从资本市场股权再融资已成为上市公司首选融资渠道。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 不但能够在微观层面上满足企业自身的资金需求, 而且可以在宏观层面上起到辅助回收市场流动性、稳定物价等诸多作用, 但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 内部因素———上市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上市公司造假案的频繁发生, 上市公司的社会诚信已经受到严峻挑战。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

1. 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不良动机。

部分上市公司抱有“股市就是提款机”的心态, 频频通过再融资达到“圈钱”目的。如某上市公司在2006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先后融资人民币18亿元、22亿元、120亿元和100亿元, 总融资额高达260亿元, 然而该公司这些年份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分别为-17.9亿元、-10.2亿元、-11.9亿元、-20.7亿元。可见, 该公司不但能“圈钱”而且能“烧钱”, 该公司的再融资可以概括为“亏损—圈钱—烧钱—再亏损—再圈钱”。一般上市公司增发, 其大股东会按一定比例认购相应股份, 但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不但不进行认购, 反而借机大幅减持。如某上市公司2011年3月公布了募资不超过3.77亿元的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 令人费解的是, 在再融资方案公布前不久, 该公司董事长和数位高管却一同减持了公司股票。此次再融资被分析人士戏称为“增发或许是为更好地减持”。

2. 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虚假资格。

2006年5月8日实施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 对公开发行股票条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适当降低了向公众增发新股、配股的财务指标要求, 对于申请非公开发行的上市公司, 甚至没有提出任何盈利指标要求。即使如此, 部分准备进行再融资而又不具备资格的上市公司, 经常通过提供“特殊处理”之后的财务报告, 达到再融资底线, 如净资产收益率“恰好”达到证监会所规定的6%。

3. 上市公司急于扩张, 盲目投资, 随意违背再融资承诺。

在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下, 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着巨大挑战, 但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平稳态势, 这激发了部分上市公司投资扩张的欲望。他们认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公司必须要保证不断增长, 否则“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要比竞争对手发展更快, 公司必须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功能, 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 即采用“融资—投资项目—规模扩张—再融资”的企业扩张模式, 迅速做强做大, 因此不断启动新项目。但部分上市公司由于不重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出现投资项目预期夸大、投资项目选择失当、投资方向不明确、随意变更投资方向, 甚至直接或间接将融来的资金用于财务投资等情况。有数据显示, 2011年1月至10月, 沪深两市共有148家上市公司发布委托贷款公告217份, 涉及金额超过300亿元。上市公司盲目融资、投资, 随意违背再融资承诺的行为, 不但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更可能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 甚至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4. 上市公司再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理论上, 投资与融资是一种辨证关系, 只有投资的必要性和融资的可能性相结合, 才能产生较好的投资效果。但目前,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通常按照政策所规定的上限进行再融资, 而不是根据投资项目所需求的资金额度来确定。这些上市公司在再融资过程中, 由于较少考虑投资活动对资金的实际需求, 而主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募集尽可能多的资金, 使得上市公司融资额大大超过投资需求, 造成大量资金闲置。如某上市公司2011年4月公布了增发不超过10.5亿元的再融资预案, 而该公司年报显示, 2010年IPO募集资金专户里仍有2.07亿元尚未使用。

(二) 外部因素———上市公司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的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以及不成熟的投资者等外部环境因素导致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偏好, 从而影响了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和资本结构的优化。

1. 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完善。

资本市场体系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1) 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尚未完善。长期贷款的风险较大, 使得金融机构并不偏好长期贷款, 甚至出现银行惜贷现象。 (2) 我国债券市场尚不发达。2011年1月至10月, 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募集资金4 165亿元, 而通过公司债券募集资金仅为1 073亿元, 另有9个公司发行了413亿元可传债。可见,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再融资仅为股权再融资金额的1/3。而成熟的资本市场上, 债务融资的比例远远超过股权融资, 如在美国公司债发行金额是股票融资金额的5至10倍以上。 (3) 与发达资本市场不同, 目前我国A股市场的危机不是缺少资金而是缺少制度。由于再融资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使得部分没有责任感的上市公司患上了“融资饥渴症”, 并且越来越严重。

2. 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尚不健全。

我国资本市场“先发展后规范”的特点, 使得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严重滞后于资本市场发展实践。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证券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并就资本市场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对法律法规进行修订, 但资本市场监管体制尚不健全。 (1) 部分法律法规形同虚设, 如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我国《证券法》和《公司法》中均有关于暂停及终止上市公司上市的条款, 并有专门的《亏损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 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执行。 (2) 部分法律法规仍需商榷, 如《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定量指标少, 定性指标多, 使得监管时可操作性差;融资主体条件仅局限于融资公司本身, 而忽略了对融资项目的评价;股权再融资政策过度依赖“净资产收益率”这一单一指标, 而没有一个综合指标体系全面评价融资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本身可操纵性强。

3. 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尚不成熟。

截至2010年底, 全国A股账户总数为15 204.06万户, 其中个人账户为15 146.04万户, 机构账户为58.02万户。可见, 我国机构投资者比重不到5‰, 而个人投资者 (即散户、中小股东) 数量占据绝对比重, 但在资本市场中, 个人投资者却处于最为不利的博弈位置。究其自身原因: (1) 投资经验尚浅。50%以上的A股个人账户是在2007年以来开立的, 换言之, 50%以上的个人投资者投资经验少于5年。 (2) 投资专业素质较低, 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盲目性。除少数比较专业的个人投资者外, 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不但欠缺投资方面的理论知识, 而且不能敏锐洞察国际经济形势, 深入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并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和对公司管理层、大股东进行监督。《2009年中国散户投资者调查报告》显示:仅有43.18%的个人投资者表示对其投资对象了解或非常了解, 有1/5以上 (21.25%) 的个人投资者对其投资对象不太了解或非常不了解。 (3) 投资理念不正确, 投机心态较重。投资者不想通过长期持有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而是抱着侥幸心理期望通过“短线炒作” (如购买包括“再融资”在内的各类题材股) 赚取暴利。个人投资者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部分上市公司恶意融资有机可乘, 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谋求大股东利益, 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二、解决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问题的措施

(一)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1. 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促进上市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首先, 完善公司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从法律上更好地规范股东、董事会、经营者等不同权利主体的权、责、利关系, 进一步强化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 通过企业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推进上市公司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次, 逐步实现上市公司股票全流通, 真正做到同股同权, 减少大股东投机行为, 重点解决“国”字号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问题。第三, 培育职业经理人专业市场, 加强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监督。

2.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诚信考核指标体系, 提高上市公司的社会诚信。

首先,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诚信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不应局限于企业盈利能力, 而应侧重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社会责任和社会公信力等方面。对于没有诚信的公司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其次, 建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监管信息系统, 对舞弊和违规行为不但要及时曝光, 并且要予以严惩。第三, 加强对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管, 规范中介机构执业行为。加大对中介机构及其责任人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同时建立中介机构诚信档案, 强化社会监督。总之, 通过提高上市公司恶意融资的违法违规成本, 促进上市公司形成良好的自律机制, 使上市公司尽快树立诚信尽责的良好形象。

3. 上市公司内部建立完善的投资项目评价体系。

上市公司再融资投资项目通常有两种方式, 分别为收购优质资产和开发新项目。前者对公司业绩提升作用明显;后者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需要采用完整的投资项目评价体系进行评价。上市公司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从上市公司自身、行业、全社会等不同角度, 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市场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上市公司要按实际情况对融资项目进行分析、预测, 计算各项相关指标, 利用投资项目评价体系, 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全面评价, 进而做出科学决策。

(二) 改善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外部环境

1. 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推进金融工具创新。

首先, 提高股权融资门槛,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股利分配政策, 建立健全股票评级制度, 加强股票市场监管。其次,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银行借贷市场, 为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提供服务。即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公司债券市场, 调整公司债券的品种和结构, 完善债券信用评级制度;统一商业银行对贷款上市公司的信用评级标准和方法, 增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结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第三, 积极推进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创新, 增加融资方式的灵活性, 使上市公司通过多种融资方式来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2. 健全资本市场监管体制, 加强对再融资上市公司监管。

(1) 加强再融资事前管理———严格再融资项目的审查。首先, 提高上市公司再融资门槛, 即不仅要求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达到一定水平, 增加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收益率”指标, 用以评价新投资项目的经济收益预期;并增加相应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用以评价新投资项目的社会回报预期。其次, 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的审查制度。监管部门应从再融资项目的立项、可行性分析等方面严格把关。并且, 要严格限制大小非减持公司的再融资金额, 应在批准的融资总额内减去减持的金额。第三, 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进行审计与评价。 (2) 加强再融资事后管理———严格再融资资金使用的监管。首先, 完善上市公司公布再融资资金使用情况的制度, 要求上市公司在更短的期限内公布资金的详细使用情况, 并要求中介机构独立对资金使用情况出具规范的评价或审计报告, 接受各方监督。其次, 监管部门要建立合理的资金使用效果评价体系, 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资金使用效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第三, 监管部门应严格执行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管理的政策, 对于募集资金大量闲置、委托理财数额巨大、重大募集资金投向更改的情况加大限制和惩罚力度, 并可考虑设立“退还”机制。

3. 加强投资者教育, 积极培养成熟的投资者。

首先, 加强投资者教育, 帮助广大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杜绝投机行为。正确的投资理念, 不但使投资者在投机的短期利益面前保持冷静, 而且能够使投资者获得长期、持续的盈利, 并使投资风险控制到最佳状态。其次, 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保险、社保等理性、诚信、专业的机构投资者, 并对其加强监管。相对于个人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在资金、信息、专业背景、监督上市公司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可以说, 机构投资者是决定资本市场成熟程度和完善水平的重要标志。国际上, 机构投资者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机构投资者的大力发展, 不但可以改善和优化投资者的主体结构, 而且将理性、成熟的投资理念引入市场, 引导广大个人投资者理性投资, 遏制投机;同时, 机构投资者通过加大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帮助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综上所述, 通过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健全资本市场监管体制, 培养成熟的投资者等措施, 可以促使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更加理性。S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Z].2006-5-6.

[2].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统计年鉴, 2010.

[3].和瑞网市场研究中心.2009年中国散户投资者调查报告[R].和瑞网.2009-12.

[4].宋淮松, 于勇.再融资应主要依靠公司债券[N].上海证券报, 2011-11-17.

[5].A股再融资乱象盘点:增发或许是为更好地减持[Z],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1-7-17.

3.我国跨国公司的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_图文 篇三

摘 要 本文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为背景,分析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就如何优化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民营上市公司 融资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然而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要付出高额的融资成本,并面临控制权争夺、上市失败、商业机密泄露等风险。因此,民营上市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融资结构。

一、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现状

根据我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量达1676家,比2008年增加32家。笔者从这些民营上市公司中选取了5家作为研究对象,获取了他们2009年末的资产负债表情况,分析了债务和权益的比例。如下表:

分析图表可以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一)严重依赖外部融资

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在我国,融资渠道从单一性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是上市公司融资方式升级的重要表现。但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内部融资很少,主要是外部融资。民营企业通过债务融资加重了企业的筹资成本,带来较大的筹资风险。

(二)负债结构不合理

伯尔顿认为企业融资结构的选择也就是控制权在不同证券持有人之间分配的选择,最优的负债比例是在该负债水平上导致企业破产时将控制权从股东转移给债权人。长期借款比例比较低,民营上市公司长期借款占借款比例平均数仅11.97%。企业中长期发展资金受到限制。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较高,平均数达29.19%,若比率偏高,会导致上市公司在金融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如银行利率上升时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从而增加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三)股权偏好

梅耶斯提出公司融资存在一种“优序融资理论”,即公司存在自有资金的情况下,往往先使用自有资金,然后才会使用低风险的债务融资,发行股票则是最后的选择。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融资没有完全按照“优序融资理论”,几乎不采用债券融资,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完全违背了“优序融资理论”,导致融资结构不合理。

二、优化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建议和对策

优化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结构需要从外部融资环境和内部融资障碍两方面入手。内部融资环境的改善十分重要,应按照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调整公司融资结构。而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民营上市公司融资现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多年来受制于银行和政策等方面的状况有望得到逐渐的改善。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归根结底是如何安排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

(一)逐步加快金融系统改革

建立和完善为民营上市公司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1、是要面向民营企业,发展多层次、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营形式的金融机构,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民营金融机构等相互补充的金融服务系统。2、是要进一步放宽银行贷款利率,减少交易费用的限制,使利率更富有弹性,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使银行扩大盈利的空间,获得现实的经济利益,以提高银行对民营企业放贷的积极性。

(二)加大政府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

一般来说,政府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手段主有以下几种:1.是政府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利率补和支持。2.是新建中小企业政策银行,为中小企直接提供低利率的融资贷款,如科技贷款、开发贷款。中企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来源可以通过财政拨给、发行债向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吸收中小企业存款等渠道取得。3.是政府成立专门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中小业融资提供担保。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应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应自主逐步通过明晰产权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转变原有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改为股份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提拔或聘请高水平的管理者,有利于畅通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好地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筹措资金。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重要问题。然而严重的内部人控制,使得我国民营上市公司都存在利用股市进行融资的偏好,所以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强化对内部人的控制,使企业经营者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做出融资决策,而不是按照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做出决策。融资方式的选择就通过其信息传递功能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喜平.论民营企业融资结构及其优化.商业经济.2004(11).

[2]万解秋.信贷配给条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经济学态.2005(2).

4.我国跨国公司的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_图文 篇四

(一)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内部集资, 银行贷款。可以将企业融资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

(二)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困境

如今许多中小企业主要面临的困境, 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主要靠自有资金的供给, 导致企业生产所需的大量资金匮乏;其次,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 信用等级低, 因此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再者, 现今我国一些担保公司的规模小, 质量不高, 担保资金来源单一, 降低了自身的资信度。

(三)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 企业信用的缺失, 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较低, 逃废债务的现象尤为多见, 使国家的财政资金遭受严重的损失。

2. 向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难以满足银行为其贷款的抵押担保条件, 并且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给银行提供的财务报告真实性时有夸大, 所以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不了更多的帮助。

3.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 导致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门槛高。

由于资金的提供者和需求者对企业现状的信息上存差异, 所以企业在向金融机构借款时, 不免会提供足够的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信息, 而金融机构很难全面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4. 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除了需要企业自身与金融机构外, 政府的扶持也不可或缺, 而我国政府在这方面还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 忽略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二、国外中小型企业的融资现状及借鉴

(一) 国外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国外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自筹资金、银行借款、风险投资、政府支持资金等。国外中小企业的资本构成主要以自筹因资金为主。

(二) 国外中小企业的融资对策

1. 建立健全的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

如美国, 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中小企业法》、《中小企业投资法》和《中小企业经济政策法》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同样, 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十分重视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立法。

2. 实行各种税收政策的优惠。

例如:降低税率、减免税收、提高税收起征点和特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等方法。

3.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如美国, 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即联邦小企业管理局 (SBA) , 其作用是为中小企业争取平等的竞争条件, 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经济群体。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一)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应借鉴国外经验

从世界各国来看, 凡是中小企业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 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来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比如意大利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 体现在它的金融支持法律化、制度化及政府支持, 并对创新与开发金融公司给予最大的支持, 设立相应的支持基金、信贷担保基金与互助担保制度;再如美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建立了风险投资基金, 设立了高效统一的联邦小企业管理局等。

(二) 对中小企业自身的改进措施

1. 提高企业的信用度, 真实的反应财务信息。

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与其信用度息息相关, 因为只有具备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进而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

2. 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 双方进行更多的信息沟通。

中小企业应该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不拖欠银行贷款, 保持良好的信用等级, 并积极的与银行做好沟通工作, 及时了解银行每年的信贷政策和国家提供给中小企业的扶持优惠政策。

(三) 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 有效的降低资本市场门槛

1.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中央银行应该根据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适度放宽对其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 并且调动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使金融机构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其次, 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 促使金融机构主动为中小企业服务。

2. 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能力。

银行应该为中小企业定期提供金融政策、利率和金融服务信息。同时也提高结算服务, 简化借贷手续, 提高结算速度, 不断地开放新的金融结算工具, 有益于企业的资金流通, 及时满足企业的需求。

3. 使中小企业选择更多的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不仅仅是缺少资金来源, 更重要的是缺少更为有效的融资渠道, 这就需要中小企业建立正确的融资观念, 善于利用多种融资方式, 缓解融资压力。

(四) 完善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 建立和谐市场环境

1. 国家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

通过制度保障、政策协调和资本市场创新等措施, 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 政府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

政府部门应以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给予扶持。国家实行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 例如:国家降低税率、减免税收、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等优惠条件, 以此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

3. 建立机构并制定企业信用评价等级制度。

现在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主要有银行的评级机构进行, 但是各个银行的评级标准也会有差异, 因此应强化中小企业对信用度的高度重视, 推动其管理水平的发展和企业信用度的提高。

4. 完善国家信用担保制度。

我国应在探索信用担保制度的同时, 不断完善现有的担保制度, 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市场化、规范化的步伐, 也需要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组建一些民间担保机构, 从而更有效的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摘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中小企业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持续发展, 在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过程当中, 融资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形成的原因, 并且结合国外的融资现状, 提出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相应对策。

5.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五

中小企业融资是指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的定制化融资解决方案。目前, 中小企业融资的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我国在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有1000多家, 而且大都是国有企业, 仅有那些产品成熟、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高科技产业和基础产业类的少数中小企业可以争取到直接上市筹资、或者通过资产置换借“壳”买“壳”上市的机会。由于银行部门重点支持大企业, 确保大企业的信贷, 对中小企业不够重视, 在确保大企业的基础上才予以考虑, 造成了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歧视, 导致银行在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

二、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 内部原因

1. 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首先, 财务控制薄弱, 缺乏科学性。

中小企业财务控制薄弱主要表现是:一方面, 对现金管理不严, 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 造成现金闲置, 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 过量购置不动产, 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 陷入财务困境;另一方面, 应收账款周转缓慢, 造成资金回收困难, 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 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 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再者, 存货控制薄弱, 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 造成资金呆滞, 周转失灵。最后, 重钱不重物, 资产流失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 出了问题无人追究, 资产浪费严重。

2. 管理模式僵化, 观念陈旧。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 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 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在这些企业中, 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 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 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管理机制中, 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 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致使职责不分, 越权行事, 特别是在财务核算方面随意性较大, 普遍存在财务核算不真实的问题, 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难以把握, 为银行掌握其贷款资金的用途、资金流向等带来难度。对于银行与金融机构来说, 首先要考虑的是防范金融风险, 保全其资产, 因此就会将中小企业列为重点风险防范, 因而, 中小企业很难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

3. 中小企业信用程度不佳。

信用是经济主体之间信守承诺, 到时履约的行为。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 却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问题。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问题:一是融资信用不足;二是商业信用缺失。

(二) 外部原因

1. 政府方面的原因。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己有的一些扶持政策操作性也不强。

2. 银行方面的原因。

一是信息不对称造成银企关系扭曲。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经营活动透明度差、财务信息公开性和真实性差、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的情况, 导致了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以评估资金风险时, 就会出现“惜贷”现象。二是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成本高。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 通常没有有效资产做贷款抵押或质押, 无法提供银行通常需要的足够的担保。获得银行贷款较难。另外, 中小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其财务制度建设与经营管理不规范, 对银行的决策易产生误导。据中国农业银行调查, 80%的中小民营企业, 财务报表不真实或没有财务报表, 中小民营企业利息回收率为43%。因此也提高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成本, 导致中小企业筹资贷款难。再者, 从规模效益出发, 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成本收益极不对称。据调查, 中小企业贷款的频率是大企业的5倍, 而户均贷款数量仅为大企业的0.5%, 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是大企业的5~8倍, 即使按现行规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多可以上浮30%, 银行的综合成本仍然很高。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 中小企业自身的规范

1. 规范企业财务制度,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1998年,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 并两次调整中小企业贷款利率, 并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具体措施。比如, 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和发行金融债卷等形式对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予以支持;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可以放信用贷款, 简化审贷手续, 完善授信制度, 扩大信贷比例等。上述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 积极依托城市商业银行网络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转贷款业务, 并对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试行再担保。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努力实现金融理念、金融产品和服务功能的创新。广东发展银行决定三年内向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放贷1000亿元, 并为此精心打造了“民营100”专项金融服务方案。针对企业在“创业”、“成长”、“发展”三阶段的不同融资需求, 专门设计了八大套餐, 以有效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据调查,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80%以上的客户是中小企业, 70%以上的信贷资金投向各类中小企业。在这种金融环境下, 中小企业更要规范自身的经济行为,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为银行提供真实完备的财务信息, 以自身的规范求得银行的支持。

2. 建立良好企业信用体系。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 一个企业的信用记录将会越来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时刻离不开“信用”二字。没有良好的信用文化和健康的信用环境, 中小企业融资很难顺利开展。因此, 中小企业必须树立信用意识, 重塑中小企业信用形象, 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首先, 中小企业要依法建账, 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不得账外设账, 禁止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发生;其次, 中小型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 及时足额缴纳应缴税款。涉及对外经贸业务的中小企业, 要严格遵守国家外汇管理和海关管理的法律、法规;再次, 中小企业应该按时偿还银行的债务, 严守与其他企业建立的合同, 遵守承诺, 不随意毁约, 以获得社会大众的信赖;最后, 要重视加强企业信用文化建设, 培育企业家信用意识, 提倡树立信用观念。

(二) 政府方面应有所作为

1. 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基金。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投入与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不相称的。现阶段, 中小企业已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 其吸纳的就业人数己占到我国就业人数总量的70%。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却不到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1%, 这远低于西方国家的10%的水平。为此, 国家应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基金, 专用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来源可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政府财政拨款, 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第二是从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其用途是新办中小企业创业资助;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新科技事业的发展和重大的技术创新资助;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的补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与再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贷款贴息;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赞助。

2. 政府应在中小企业人员培训、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方面从法律法规、经济制度层面上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和扶持, 借助完整、协调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扶持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3. 建立和规范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处于弱势位, 在很多方面政府必须给予大力扶持, 其中税收优惠政策是扶持措施中一个要环节。根据中小企业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等特点, 政府的税收政策要有针对性。其一, 适当放宽对中小企业的税务登记、税收申报等方面的严格管制, 使中小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使之处于社会公平竞争地位。其二, 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行为给予特殊的税收扶持, 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壮大。, 如对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允许实行加速折旧和特别折旧办法, 以增加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能力;允许中小企业的科研费用、培训费用等税前扣除, 以鼓励其提高创新能力。其三, 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在一定年限内免征一切税收。其四, 优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建立中小企业税收管理辅导中心, 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指导。中小企业税收管理辅导中心主要负责中小企业的税收服务, 税收辅导, 相关会计处理, 建账和纳税申报, 同时协助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宣传和税收监督工作。其五, 坚决清理对中小企业的不合理收费。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承受能力较弱, 因而受乱收费的影响也较大, 对此应坚决清理和制止, 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4. 对“特定事项”中小企业实施资金扶持政策。对于下岗职工创办的或者安排下岗职工就业的中小企业, 可将下岗职工一年的下岗生活救济费一次性拨付给企业使用;对于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应从扶贫资金中拨出一定款项支持其发展;对于因经济不景气及与之关联的企业歇业或破产而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 应提供紧急资金援助;对于平时经营状况良好, 受自然灾害损失严重的中小企业, 政府应提供资金上的无息贷款等

(三) 银行方面着重解决信息不对称

银行通过自身努力同时借助社会和政府的力量, 合力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可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状况。

1. 建立过硬的客户经理队伍, 解决“人”的问题。

客户经理制是现代商业银行在开拓业务经营中建立的以客户为中心, 集推销金融产品、传递市场信息、拓展管理客户于一体,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贷款意见》第五条明确要求“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实行客户经理制, 在具体管理中, 实行‘四只眼睛’原则, 每两位客户经理共管一批客户。”

2.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 解决“信”的问题。

通过努力虽然能够了解企业的一般情况, 但对企业主要经营者及企业的资信程度等深层次情况, 不可能完全了解, 银行也很难掌握, 但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掌握企业的信用情况。如利用征信系统, 了解信用记录;收集公共信息, 了解企业状况;同业互通信息, 畅通信息渠道等等。

3. 建立行业内担保机制, 解决“量”的问题。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时, 银行普遍要求企业提供抵押或通过信用担保机构提供担保, 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的问题。目前中小担保机构大多由各级政府支持建立, 如果政府行为得不到制约, 可能会以出资人身份不适当干预担保业务活动, 出现各种形式的指令性担保, 担保机构无法控制对企业的担保量, 银行在遇到风险时也很难执行到位。如果借助政府的力量, 发展一些有前途的行业, 形成企业集群, 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行业自律, 建立行业内的担保基金或通过集群内上下游企业间的担保, 可有效解决银行的贷款量问题。银行通过信用担保机构担保的作用, 不是简单地转移风险, 因为那样只会使金融机构将所面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陷阱问题转嫁给自己, 或者把风险转移给担保机构, 贷款的整体风险水平并未降低, 最终是由更多的机构来承担。建立行业担保基金, 可有效的防范这部分风险。担保基金可按不同的行业单独设置, 可由行业内企业按资产规模大小自愿出资并由出资企业成立的管理委员会管理, 是否提供担保、担保额度的大小由管理委员会专家组研究决定, 政府不得进行干涉, 担保风险由出资人共同承担。建立行业担保基金可通过行业内专业化的经营信息资源、专门人才的利用以及专门技术来进行信息搜集与处理, 行业内人士对行业发展和企业实际状况的了解有着特定优势, 是银行和中介结构远远不可相比的。当行业内中小企业向银行借款时, 由担保基金对该企业初步评估并确定对该企业的担保量, 银行在对企业贷款额度审查方面可采取拿来主义。同时, 由于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为担保基金提供了资金, 企业也就有义务和银行共同监督贷款企业, 进而有效地降低银行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风险。

摘要:文章从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入手, 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进行分析, 对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韩曦.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3 (3)

[2].杨晓.青岛市中小企业融资.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7 (6)

[3].陈文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国际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4].陈文玲.中美信用制度建设的比较与借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3 (1)

[5].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6.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现状分析 篇六

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2007年, 市场将其捧上”天堂”;而进入2008年, 市场却将其打至”地狱”。2007年, 股指上涨96.66%, 而这一年A股再融资却超过了2001至2006年六年的总额, 高达3657亿元, 更有一批公司因再融资而股价翻倍。但进入到2008年, 市场的再融资传闻却每次都准确地将股市打入万劫不复的“地狱”。而不幸被传闻砸中的上市公司的股价更是一泻千里。2008年才过去了两个月, 但就已有44家公司提出了再融资预案, 涉及金额近2600亿元。行业研究员对此表示, 再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在牛市中, 增发是利好, 成为投资者炒作的一个概念;而在熊市中, 由于市场资金面本身就偏紧, 如果上市公司频繁再融资, 那么无异于杀鸡取卵。

自2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证券市场正式成立后, 改制上市成为国企改革最有效的途径, 证券市场也成为国有企业最主要的融资平台。但是长期以来, 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在强烈的投资扩张冲动下普遍患上了“资金饥渴症”, 再融资冲动心理越来越强, 融资数量也越来越大, 甚至形成了一些公司相互攀比的不正常情况。

二、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的问题

再融资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证券市场的再融资功能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融资金额超过实际需求

大多数上市公司通常按照政策所规定的上限进行再融资, 而不是根据投资需求来测定融资额。上市公司把能筹集到尽可能多的资金作为选择再融资方式及制订发行方案的重要目标, 其融资金额往往超过实际资金需求, 从而造成了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及其他一些问题。

2. 融资投向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长期以来, 上市公司普遍不注重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致使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频繁, 投资项目的收益低下, 拼凑项目圈钱的迹象十分明显。不少企业将资金购买国债, 或存于银行, 或参与新股配售, 有相当多的企业因为要进行再融资, 才不得不将前次募集资金“突击”使用完毕。由于不能按计划完成募资投入, 为寻求中短期回报, 上市公司纷纷展开委托理财业务。如此往复, 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不但没有促进企业的正常发展, 反而造成了资金使用偏离融资目的和低效使用等问题。

3. 股利分配政策制订随意

上市公司没有制定一个既保证企业正常发展又能给予投资者稳定回报的股利政策, 管理层推出股利分配方案的随意性较强, 股利政策制订没能结合上市公司长期发展战略, 广大公众投资者也没能通过股利分配获得较高的股息回报。

4. 融资效率低下

近年来, 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后效益下降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最严重的问题。上市公司融资效率低下, 业绩滑波, 使得投资者的投资意愿逐步减弱。这一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 对上市公司本身及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股权融资的实际资金成本较低

由于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主要由大股东选出的董事会制定, 股利分配政策成为管理层可以随意调控的砝码, 相对于债券融资的利息回报的硬约束, 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愿意选择股利分配的软约束。这正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企业债券市场尚不成熟

就安全性、流通性、收益性三方面综合而言, 投资者并不看好企业债券, 使得这种在西方国家最重要的一种融资方式在目前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尚处于襁褓之中。因此, 上市公司只能更多地选择增发、配股等股权融资方式。

3. 特殊的股权结构

从总体上看, 国有股东在上市公司中处于绝对控股的地位, 管理层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只代表少数大股东的利益。因此拥有决策权的大股东进行股权融资的意愿极强。再者, 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在再融资后很快推出大比例现金分红方案, 按照其所占股权比例取走的分红的大部分。

4. 政策的导向作用

在核准制下, 再融资条件更加严格, 审核时间加长, 上市公司希望一次筹集到尽可能多的现金。随着2001年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的颁布, 许多上市公司纷纷推出增发方案, 掀起增发热潮。下半年由于市场原因, 增发的核准难度加大, 许多公司又转而采用配股及可转债方式;当年可转债发行办法出台, 以及监管部门对券商实行通道限制制度, 可转债不占通道且不受融资间隔不低于一个会计年度的限制, 使得众多公司在下半年推出可转债融资方式。2001年3月颁布的《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管理办法》中将上市公司分红派息作为再融资时的重点关注事项, 提出应当关注公司上市以来最近三年历次分红派息情况, 特别是现金分红占可分配利润的比例, 以及董事会对于不分配所陈述的理由, 因此大多数上市公司从2001年度开始大范围进行现金分红。这些情况说明, 政策规定对再融资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四、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对策

1. 加强市场监管, 严格规则制度

美国股市再融资的条件:美国上市公司挂牌交易后, 要等18年后才有资格进行再融资一次, 并且, 只有投资者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回报大于其投入的资金, 才有资格进行再融资。而我国对再融资的规定过于宽松。以中国平安为例, 它刚刚在去年3月份才完成A股首次公开募股 (即IPO) , 在上市不到一年, 在它尚未给投资者带来实质性回报的情况下, 就匆忙推出近乎疯狂的多达160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 相当于它去年在上海证交所IPO融资规模 (400亿元) 的四倍!再以浦发银行为例。它目前的净资产只有300多亿元, 并且其60亿元次级债的再融资刚刚发行完毕, 接着就传出再融资400亿元的计划。这种无节制的再融资膨胀, 正在给股市发展根基带来毁灭性破坏。必须尽快严格规范上市公司疯狂的再融资行为, 提高再融资的门槛, 叫停那些贪婪地失去理性的再融资计划, 挽救市场的信心, 挽救投资者的信心。从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角度来看, 严格限制其再融资对其长远发展也是有益的。如果一个公司不通过给投资者带来足够的回报就可以顺利圈钱, 他们哪里来的动力去治理好企业, 回报广大投资者?现在市场最需要的不是再融资, 而是对劣质上市公司的驱逐。“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是一种庄严的承诺。监管层应该将它作为座右铭, 严格市场监管, 严格规则制度。监管层不能眼睁睁看着辛辛苦苦推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成果付之东流。仅就短期而言, 对因再融资导致的信心丧失需尽快挽回。对于任何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申请, 都应追加上时间限制和对投资者的回报这两大限制性条件。对于胡搅蛮缠似的再融资闹剧, 必须明确表态, 尽快叫停。上市公司再融资需要把握好市场的”火候”, 要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 要顾及广大投资者利益, 否则再融资就很难得到投资者的响应和市场的认可。

2. 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

证券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 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申请要进行严格审查, 不仅要看项目是否可行, 而且要审查以往再融资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再融资项目进行全程监管,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持续监管, 提高融资效率, 有利于制约大股东盲目融资冲动, 保护中小股东权利。在规则上要细化, 除明确分红是再融资前提外, 还应对分红派现率予以明确规定, 然后才能再融资, 切实强化市场的融资秩序。

摘要:上市公司再融资是市场经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重要方式, 适度融资是证券市场融资功能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过度的“融资饥渴症”, 特别是在再融资市场上, 存在着一些恶意再融资行为, 由于上市公司在进行再融资时偏好股权融资, 普遍存在“圈钱”冲动, 并且随意改变资金投向, 以及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等现象严重, 这些行为严重扭曲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 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干扰了我国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系统而详细地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再融资,配股,增发,可转换债券

参考文献

[1]汪汀汀刘力:中国股票市场A股增发折价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 2004, 26-28

[2]刘晓春: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的探讨,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6 (12) , 7~11

[3]丁忠明黄华继文忠桥王浩: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偏好问题研究.第一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173~184

[4]杨兆廷李文哲:企业融资管理.第一版.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122~127

7.我国跨国公司的融资现状与对策研究_图文 篇七

1.1 概念

“商务模拟公司”是一种费用低廉的商务实践教学模式, 是指在培训人员指导下, 由学生或受训人员按照有关商业活动规则而建立起来的教学公司。这种虚设公司是在封闭的经济体系内与其它模拟公司发生“业务”关系, 除了货物和货币之外, 它可以囊括所有真实公司一切的商务活动。商务模拟仿真和商务实训教学是这一环境同时提供给受训者的两种服务功能, 是这一环境中同一活动过程的两个侧面。其目的是利用这种当今最为先进、实践性最强的商业职业教学方式, 培养受训人员掌握有关商务活动的一些关键技能, 培养其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提高外语水平, 促使各门基础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1.2 特点

商务模拟公司开展业务活动时, 其产品和服务是虚拟的, 产品样品可以是真实的;而商务票据、帐册, 通讯联络和商务记录, 商务程序、方式, 成本和利润核算等均遵循现实商务界通行的规则进行设计和操作。商务模拟公司完全根据模拟市场的商情变化决策和运行。建立的“商务模拟公司”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1.2.1 “商务模拟公司”通过提供仿真的业务活动环境, 为受训者把“商务模拟公司”当成真正的经营机构

在学习商贸规则, 熟悉市场机制, 追求公司最大利益的同时, 受训者能够很快进入实训教学目标所预期的职业角色。

1.2.2 “商务模拟公司”的经营活动可以出错并毋须付出任何现实的代价

受训者在“商务模拟公司”的经营出错, 甚至失败可以为受训者提供“反思”醒悟的机会, 因此在这里模拟经营有益而无害。

1.2.3 “商务模拟公司”的经营管理是向模拟市场开放的

商务模拟实验室不与其他“商务模拟公司”或商务模拟实验室进行任何竞争交易, 而是在假设市场信息处于静态的条件下, 完成事先确定了答案的传统初级的作业训练。“商务模拟公司”则必须在市场不确定性的变化中进行选择决策, 承担经营失败的“风险”。

1.2.4 “商务模拟公司”适用范围广

受训者可以是具有一定职业经验的成年人, 也可以是没有职业经验的在校学生;可以是健康人, 也可以是有一定残疾的青年。这种培训方法适用于市场上几乎任何一种商品的生产经营, 也适用于几乎任何一种服务项目的经营;而且它要求的时空条件极少, 运行的实际费用极低。

1.2.5 “商务模拟公司”的教学方法

“商务模拟公司”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以受训者为中心、自主性学习为主;二是受训者参加教学全过程: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评估成果;三是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

1.2.6 “商务模拟公司”的教学环境

建立“商务模拟公司”首先要考虑环境布置问题, 应尽可能使受训者感到真实。

“模拟食品公司”摆放有相应的食品样品;“模拟旅行社”的办公室挂有地图、招贴画……例如, 许多“商务模拟公司”就建在正式的办公大楼里, 受训者培训时, 就像楼里其它公司的职员在这里上班一样。受训者之间谈话时, 常讲“我们公司”如何如何, 多采用实际商务活动中惯用的称谓“您”, 甚至着装也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商人……这种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对于受训者从学习场所向劳动现场过渡是大有裨益的。

2 “商务模拟公司”发展现状

2.1 国外“商务模拟公司”

“商务模拟公司”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德国经济起飞初期。当时德国的国内国际商贸业发展迅速, 急需大批商贸人员;而造船业遇到的空前危机正迫使大量工人处于失业转岗的境地。于是由造船业向商贸业的转行转岗培训应运而生。由于大部分已有职业经验的成年受训者不大适合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培训形式, 希望有实际动手培训的机会。而创造商贸培训的实践条件又十分困难。于是国立学校、社会机构、私立团体纷纷成立了许多商务模拟公司。到1993年, 德国已建有930家商务模拟公司。

80年代后期, “商务模拟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1998年4月, 世界30个国家建立并且在数据库中可以查到其信息的“商务模拟公司”有2775个。此外, 一些国家还建立了“商务模拟公司”协调中心, 负责本国 “商务模拟公司”之间的业务交往和人员培训, 及从事国际商务和交流协调活动。为促进各国“商务模拟公司”之间的交往, 1993年11月, 欧共体和德国北威州政府支助建立了“欧洲模拟公司”网络, 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组织——“EUROPEN”协会。德、法、英、奥地利等12个欧洲国家为正式成员国,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已经加入, 亚洲、南美的一些国家也在积极申请入会。该协会还组织一年一度的“模拟公司国际博览会”, 为促进世界范围内“商务模拟公司”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做出了贡献。

2.2 国内“商务模拟公司”

近年来, 我国的一些职业院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 相继建立了财会模拟实验室、商务模拟实验室等。从1994年起, 上海、北京、浙江、山东、辽宁、河南、内蒙古等地的一些院校, 在丹麦和德国专家的帮助下, 引入了“商务模拟公司”这一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国家内贸总局和教育部通过开展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实践证明, “商务模拟公司”能够有效地解决职业学校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难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长相关知识。“商务模拟公司”这一概念正在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同时也引起了有关部门和教学机构的重视。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2.2.1 组建独立的“商务模拟公司”

以一所大学组建一个“模拟公司”, 作为一个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社团组织。如深圳大学DIY模拟公司, 成立于2001年, 她的前身是深圳大学管理学会, 是一个专门为同学介绍经济、管理知识以及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社团, 它集理论与实际于一体, 一方面邀请专家学者讲授市场上经济现象的基本知识, 另一方面也邀请企业界人士做实际解说。从不同的角度, 培养大学生的各种兴趣与技能, 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 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2.2.2 组建独立的“商务模拟公司”, 部分参与实际经营

如2006年8月, 郑州大学成立了河南省高校中首家以学生为主的“模拟公司”。公司除董事会成员由老师组成外, 所有员工均由学生担任, 公司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负盈亏。“模拟公司”的业务主要有人才推介、校园直销、电脑维修等。同年8月28日, 该公司的第一家实体“爱心助学超市”试营业, 生意异常火爆。还有重庆工商大学创锐学生模拟公司是一个开展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学生教学实践经营实体。公司具有模拟独立经营管理资格, 为社会提供市场调研、营销、广告、策划及其他商务活动服务。

2.2.3 组建独立的“商务模拟公司”, 按照企业经营管理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从2005年起, 拿出校内的120亩地, 分成了7个农场交给学生种植管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创业的机会。为此, 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设立了4个创业学分, 其中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方案设计属于必修, 2个学分的创业实践是选修。在创业教育中, 模拟公司是学院为学生们搭建的重要平台。模拟公司由学院出资, 交给学生管理, 与真实公司的主要区别是, 没有到行政部门进行工商、税务等方面的登记。除模拟公司的董事长由系主任担任外, 总经理等职位都由学生竞聘上岗。模拟公司通常还设置了销售部、财务部、生产部等机构。一切都模仿工商注册的流程来进行, 模拟公司经学校同意成立后, 便可以向财务部借贷3000元作为启动资金。为此, 学院设立了100万元的创业基金, 模拟公司的收益归学校, 学生不必自负盈亏。

2.2.4 将实践教学按照模拟公司化运行

如上海南湖职业学院就将课堂教学直接改为直观的模拟公司化教学。2007年9月, 上海南湖职业学院推出了一项新改革——把班级翻牌“改制”成能供教学实训的模拟公司, 张老师带教的班级成立了“南吉国际货运代理公司”, 专业老师任“总经理”。教室里没有讲台, 没有黑板, 而是完全按公司的业务运转模式分成了各个区域, 课程安排按照模拟公司运行。

2.2.5 以学校成为“商务模拟中心”

“模拟中心”将为所有的“模拟公司”提供商贸活动的支持, 模拟政府机构、银行、工商、邮局、市场等功能, 并提供信息 (发布、交换) 服务。如国家内贸部系统内的院校, 将温州商业学校作为“商务模拟中心”, 并提供相关的服务。

2.2.6 以企业成为“商务模拟中心”

最近, 由南京商友资讯商务电子化研究院倡议, 全国50多所院校响应, 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高等院校校际间的“商务模拟公司”。该项目正在筹备中。

3 “商务模拟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务模拟公司”在我国推广已有多年, 许多经贸类的学校已建立了类似的“商务模拟公司”, 也多次举办了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商务模拟公司”培训班和研讨会。现有的“商务模拟公司”规模不一, 档次不同, 实践内容也各有侧重 (外贸、内贸、物资、商业等) , 在实践性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国外“商务模拟公司”相比, 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教师和管理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

由于“商务模拟公司”的建设在许多高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经费没有保障, 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难以解决模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2 仿真性差, 与真实的公司还有差距

由于“商务模拟公司”与真实公司存在有较大差异, 市场背景、工作环境完全是虚拟的案例, 没有创造一个真正的企业工作环境, 受训者很难完全进入角色, 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3.3 规范性不够, 缺乏统一标准

各个“商务模拟公司”都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在机构设置、运作规则等方面各行其是, 缺乏统一性, 相互之间难以进行业务交往。现实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些十分重要的环节, 如资金往来、财务决算、税务登记、海关申报、外贸谈判等得不到真实的模拟。如果以学校为单位, 建立各自的模拟银行、工商局、劳动局等机构, 势必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也很难高效运行。

3.4 没有统一的“模拟中心”进行协调

每个“商务模拟公司”都局限在校内公司之间交易, 外部交易 (校与校“商务模拟公司”之间, 与国外“商务模拟公司”之间) 没有进行;各校“商务模拟公司”的运作只集中在某一段时间, 没有开展常年业务, 设施设备使用效率不高, 也没有利用“商务模拟公司”这一教学手段进行社会就业人员的培训考核, 没有统一的“模拟中心”进行协调。

4 解决“商务模拟公司”发展中的对策

近年来, 我国经济稳步增长,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招生量剧增。但是, 学校却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实践教学场所和有效的培训方式。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除因转轨时期有关机制尚不健全之外, 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

4.1 继续推广“商务模拟公司”概念,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研讨班, 把“商务模拟公司”的教学理念推广到其他学校, 促进更多的学校组建“商务模拟公司”。

4.2 “商务模拟公司”从学校教学走向职业培训

应积极与政府的人事、劳动部门合作, 将职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等纳入整合教学资源。在就业、转岗等前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受训者在经过系统培训后, 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建立“模拟公司”。该“模拟公司”实际为虚拟公司, 通过虚拟创造经济活动的仿真模拟环境, 设置一个真实开放式的商业办公场所, 配备一个小型公司所应具备的办公设施和办公用品, 受训者作为雇员来参与公司的运营。该项目的实施, 可以丰富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的创业实践经验。

4.3 完善现有的“商务模拟公司”

(1) 寻求“商务模拟公司”赞助商, 确定“商务模拟公司”模拟对象, 以解决“商务模拟公司”的仿真性, 保证商品价格、市场背景、交易条件等的真实性。

(2) 增加投入, 提高“商务模拟公司”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尽管整个“商务模拟公司”的运作也可使用手工作业, 但网络、电话等办公设备的改善, 既可以努力创造出一个真实公司的工作环境, 又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 编制“商务模拟公司”运作规则及岗位、部门职责, 确保“商务模拟公司”制度与正式公司制度相一致。

4.4 需要政府支持, 组建我国的模拟协调中心

在各“商务模拟公司”运作正常并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 可逐渐开展校际“商务模拟公司”之间的业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通过与国外模拟中心与国外的“商务模拟公司”开展贸易业务, 可组建我国“模拟中心”。国外成功的经验表明, 如果一个国家的“商务模拟公司”达到一定数量 (如10个以上) 时, 要进行高效的、更为真实的模拟, 必须建立“商务模拟公司”协调中心, 规范主体单位即各个“商务模拟公司”的运行规则, 提供客体单位诸如银行、工商局、海关等业务项目的服务。为此许多高校都提出了这方面的迫切要求。但是要使现有的和拟建的“商务模拟公司”按照国际惯例高效率运转, 建立“商务模拟公司”国家协调中心、形成网络体系已刻不容缓。单靠企业、学校的能力很难实现, 必须得到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

4.5 选择适当时机, 申请成为“EUROPEN”协会成员

通过加入“EUROPEN”协会, 使国内的“商务模拟公司”运作纳入到世界范围内, 使这种实践教学方法真正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 并能与世界上各种文化、政治、经济及法律背景的“商务模拟公司”发生业务联系, 从而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和才干。

我们相信, “商务模拟公司”在我国将逐步发展壮大, 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育更多的经营管理人才。

摘要:“商务模拟公司”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 是指人为创造的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 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 受训人员在此可以进行营销、财务、金融、贸易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从1994年起, 在丹麦和德国专家的帮助下, 我国引入了“商务模拟公司”这一实践教学的新形式。但是在我国“商务模拟公司”发展缓慢, 并且还存在诸多问题, 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商务模拟公司”,实践教学,职业培训,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梁平.“商务模拟公司”培训模式特色探析[J].商业时代—理论, 2005, (2)

[2].郑广胜.德国“商务模拟公司”实训教学方案[J].职业教育, 2006, (4)

上一篇:河南大学知名校友名单下一篇:阿凡提骑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