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型教学研究(10篇)
1.小班型教学研究 篇一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大狮子的新发型》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巩固团圆的技能,培养幼儿对泥工活动的兴趣。
2、幼儿探索学习小棒的正确使用方法,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感。
3、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4、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1、橡皮泥若干、小棒若干根。
2、画有大狮子的蛋糕盘三个(12寸的)
3、课件。
活动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起幼儿兴趣
课件(画面出现伤心的狮子,没有毛发)
1、师:小朋友,这是谁呀?
大狮子最近生病了,头发都掉光了,心里很难过,森林里的小动物知道了,都想帮助大狮子,聪明的小刺猬也来帮助大狮子。(画面出现小刺猬背着水果)
2、师:小刺猬会用什么方法帮助大狮子呢?大家一起来猜猜看。
(幼儿互相讨论)
个别幼儿回答
3、师:小刺猬到底用什么方法帮助大狮子呢?我们一起来问问小刺猬吧!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说:小刺猬,你用什么方法帮助大狮子的?
课件(画面出现小刺猬在说话,边说边出现一些水果在空中旋转)
课件(小刺猬:我用水果给大狮子变了一个新发型。)
4、师:啊,水果也可以变发型呀,你们看见过吗?这么奇怪,小朋友想不想看看?
课件(画面出现小刺猬在变魔术:一二三、变变变,随后出现画有大狮子的蛋糕盘的四周插着一串串冰糖葫芦)
师:大狮子的新发型漂亮吗?你们喜欢吗?
二、感知“头发”的特征。
1、大狮子的新发型是怎么样的?
(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两方面表述)
2、小结:小刺猬真聪明,把红色的圆圆的水果串接了起来,象一串串的冰糖葫芦,这么帅气的头发,你们喜欢吗?想不想也学学小刺猬变发型呢?
三、幼儿学习做发型
1、师:我们怎么来做大狮子的`头发呢?
请你想一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个别幼儿回答)
2、老师示范,幼儿空手练习。
边示范边交待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A、师:取出一团什么颜色的橡皮泥?搓呀搓,搓呀搓,变成一个什么?
(幼儿徒手练习,老师教学两次)
B、探索小棒的使用方法:
怎样拿小棒最安全?
怎么把我们搓好的糖葫芦串接起来呢?
3、提示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A、将小泥块尽量搓圆;
B、做好的每一颗糖葫芦要用小棒从中心穿透,最后一颗糖葫芦要将小棒藏起来;
C、穿糖葫芦时,不要将小棒穿得太满,下面要留一段做把手。
四、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现在,请小朋友来做大狮子的头发吧!做的时候要对着圆的中心来穿糖葫芦,还要注意使用小棒的安全。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放背景音乐)
五、作品展示,打扮大狮子。
请幼儿把幼儿做好的糖葫芦插在一样颜色的蛋糕盘周围
六、与大狮子游戏
《拉着手儿转个圈》
七、结束活动
带领幼儿与大狮子和小刺猬说再见。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年龄小,手的协调性、灵活性相对较差。活动中,我先教孩子怎样把纸撕下来,为了便于幼儿记忆及掌握,我使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撕纸的正确方法:用手捏住纸的长的一边,左右手的拇指、食指捏住纸头,撕,拉,再撕,再拉……,在活动中鼓励幼儿边说边撕,也出现了个别幼儿不敢动手的现象,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终于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幼儿逐渐掌握了撕纸的方法。在贴狮子的头发时,通过我的示范引导幼儿注意贴的要点,我形象地告诉孩子要贴在狮子的头上,不能贴到脸上,否则小狮子就被头发遮住走路都看不见了。这样的比喻让孩子们在贴头发的时候记得了要领,都能做到围绕脸贴在头上。最后评价环节,将孩子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了,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别提多高兴了,我看到了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撕纸使幼儿动脑动手,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让我们用真情去塑造幼儿,使他们成为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的宝宝。
2.小班型教学研究 篇二
1. 对学生的关注度更高
“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 教师的视野只能监控到28人左右, 这是教师关注的最大值。28人的班级就为我们关注每个学生提供了可能。我在刚接手这个班时, 有几个“调皮鬼”上课注意力十分不集中, 成绩也很低, 不是手底下做小动作就是前后左右找人说话, 可是他们的言行举动甚至是表情变化都逃不过我的“法眼”。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控”与关注, 这些孩子渐渐不敢分心了, 也慢慢融入了课堂。所以小班的课堂纪律较好调控, 学生分心、做小动作等行为比大班要少得多;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使“从每个学生的学情出发”不再是一句空话。更重要的是如果需要的话, 一堂课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的机会。大班教学时, 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往往淹没在大班的人群中, 得不到教师关注的这部分群体, 往往会因为群体的忽视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这不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而小班化教学中, 教师对每个个体的关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期望显然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那些内向或暂时落后的学生也变得相对开朗自信。小班化教室中每一个学生, 与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了温馨、轻松、宽容、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的教与学充满热情, 情绪高涨, 学生有学习的安全感, 没有任何压力, 自信快乐, 健康成长。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 感受到课堂是幸福的乐园。
2. 教学方法灵活性更强
在小班教学中, 由于每个班的学生都相对较少, 空间比较充足, 而且教师都有余力。这使得教师有可能发现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并能够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得以运用。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 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分组、分层的模式,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时间、场所和机会, 扩大了汇报的参与面。例如, 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将学生分成三组, 其中两组分得一长一短两根纸条, 另一组分得一样长的两根。动手剪其中一根拼成三角形, 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为什么有的组能拼出三角形, 而有的组拼不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强调“任意”……每个学生的手、口、脑都动起来了, 整堂课知识的疑难点都是在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分析中得到解决的。师生之间互动, 学生之间交流频繁、广泛, 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了解程度, 促进了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 并使其得到发挥。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 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潜能开发成为一种可能。
3. 合作探索, 教学过程更优化
在小班化教育教学过程中, 作为一名亲自实践的教师欣喜地感受到在小班的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 在互动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充分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习质量, 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加, 有更多的机会质疑、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以及动手实践, 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需要、学生差异、兴趣爱好和需求, 组建各种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因为每个孩子都各有长处与短处, 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长的更长, 短的变长是非常关键的。在实践中我注重小组评比, 调动孩子们的合作意识, 培养他们的小组观念。根据孩子们的特长, 我让他们自己选出各组的语文、数学及英语、卫生等负责人,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收获满足, 也在别人的帮助下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小组内你教我背英语, 我给你讲数学, 孩子们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快乐地进步着, 小组的凝聚力提高了, 班级的凝聚力也自然强。
几年的试行, 我深深感觉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虽然大大高于大班化教学, 但要想大范围内实行小班化教学, 首先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 教师更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既要求真务实, 又要开拓创新。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 更重要的是做到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 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培养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
3.小班型教学研究 篇三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效率;任务型教学;外语应用能力
目前外语教学界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大学英语应该借鉴《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任务型教学(刘润清,戴曼纯2003:71),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夏纪梅200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用外语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岳守国2002)。一些教师在大学英语中率先进行了局部的(如写作)任务型教学实验,并取得较好效果(王初明等2000;许竹君等20001蔡兰珍2001;王丽萍2004;玉芳等2004刘延2007)。
然而,体验型教学只有在小班教学的条件下才能最好地发挥其效能。由于大学英语课班级过大,在组织课堂活动,特别是任务型教学所必不可少的口语活动时,在参与、噪声、监控、辅导等方面都会形成困难。教育部的精神是逐步把大学英语班级降低到30人左右(刘润清,戴曼纯2003;62)。显然,在高校扩招的宏观背景下要实现小班上课,单纯依靠加大教师工作量和增加教师人数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考虑,是否有可能在现有师资条件下,用减少学生上课时数的办法来换取缩小班级规模的结果,并改变教学策略和课堂模式,利用新的教学法和技术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和学时安排上的重大调整,由于其影响涉及全校所有非外语专业学生,必须抱以十分谨慎的态度。只有在通过实验研究对比不同教学安排的效果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为此,本人申请了教改科研项目,用为期一年的时间进行了通过减课时实现任务型小班教学的可行性实验,并将结果提供给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作为参考依据。
一、实验目的、方法和过程
1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尝试通过减少学生上课时间来实现缩小班级,以便使用任务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不影响教材学习的前提下,向《课程要求》所制定的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目标靠近。
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教学模式,依靠自主学习和课堂活动来完成教材学习,让学生在准备和实施任务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角”和课堂的“中心”(张海涛2001),通过实际交流活动培养听说等基本语言技能,以及使用外语采集信息、研讨问题、发布结果等更高层次的语言实用能力。
本实验采取的思路是:将原大学英语班一分为二,这样每班人数可降低至30人左右,基本符合任务型教学的要求;为了保持教师原有工作量,就必须将学生上课时数减半,即学生从过去每周在70多人的大班中上四节英语课改为每周在30多人的小班中上两节英语课。教师采用任务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的主题设计任务。为弥补课时的减少,要求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互联网,在个人电脑上(进行本实验时,我校自主学习中心尚未建成)自行学习生词、课文、练习、听力等教材内容,并准备任务。上课时,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实施任务,而教师则通过任务过程检查学生的课外学习、任务准备和任务完成情况。我们希望通过本实验来考察,减少学时采用电脑和网络辅助下的任务型小班教学,能否帮助学生在语言应用能力上取得优势,是否会影响学生对教材和语言知识的学习。
2实验方法
本实验设计时间为一年。以笔者所教的两个大学英语班为被试点,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并通过评估手段测量和比较两组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的状况。
在分组方面,两个教学班被随机定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虽然无法以随机抽样方式进行分组(因为教学班分班已定),但由于我校大学英语课采用不分专业,学生自由选课的方式进行编班,所以每个英语班均由各个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学生构成。因此笔者所教的两个班,基本上可以视为由同质的学生构成,前测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这样反而避免了按专业编班时因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英语水平和学习动机上存在整体差异而影响实验结果。对实验班,将其进一步以随机方式分成了两个小班,用相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
在变量控制方面,实验组和控制组均由笔者担任教师,所用教材相同(《21世纪大学英语》第2、3册)。前测和后测的方式(包括标准化考试、期末学业考试和口语考试等)、内容和标准完全一致。其中标准化考试全部采用客观题,期末考试为全年级统一评分,其中60%的题目由电脑阅卷。控制组按传统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注重课文、语言形式讲解和结构操练。实验组则采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准备、实施和任务后(post-task)活动理解语言要点、掌握相关语汇并培养运用外语的能力,尤其是听说等沟通技能。
在评估方面,实验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的测试手段来监控和测量教学效果。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用托福考试(TOEFL)题编制标准化测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前测和后测,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词汇、句法)状况:利用学业考试(achievement test)成绩对比学生学习教材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监测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并通过口语考试和小组活动评估学生的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此外,在结束时还对实验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改变上课方式的反馈意见。
3实验过程
实验从2006年2月开始至2007年1月结束,历时两个学期。
在此期间,控制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由于班级较大,提问和学生活动受到较多限制,教师讲解(lecturing)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在听说方面主要利用《视听说教程》上的练习进行口语操练和听力训练。
实验组则采用以教材内容为主题的任务型教学。由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出学习任务及其课堂实施形式,并收集与任务相关的语言素材和背景资料,提前放到实验组公共电子邮箱中,供学生准备任务时使用。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新课,并就任务进行内容和语言上的准备,上课时通过小组活动、口头或书面报告(presentation)等形式完成任务。在评估原则上采取意义优先,任务完成为主。教师通过观察、提问、参与讨论、听取汇报等方式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并计入平时成绩。实验组虽然上课时间减半,但学生在30多人的小班上能够得到教师更多的个体关注(individual attention),有较多机会发言和使用目的语解决问题。至
于教材中的词汇句法等语言形式的学习和练习,主要放到任务准备阶段——任务前(pre-task)和任务后巩固阶段,由学生利用电脑助学光盘自主完成,教师在课上做重点讲解并用小测验有选择地进行检查。
在任务设计方面,根据Willis(1996:11)建议的真实性、适宜性、互动交流性、多样性和完整连贯性五项原则,并按照Ur(1996)和Skehan(1999:167~185)提出的以实用性为标准将教材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设计到任务中的原则,依照各单元课文在题材、难度和背景知识方面的不同,主要设计了下列几种形式的学习任务:
(1)对于难度较大的课文,针对语言难点(长旬、难句、意思隐晦的用语等)、意义难点(暗喻、复杂逻辑关系、背景信息缺失等)以及篇章难点(主题、意义、评价等)设计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有意识地去思考这些难点问题,利用工具(词典、光盘和网络等)对问题形成自己的初步解答(tentative answer),并准备口头陈述。上课时则将解决问题作为任务实施,组织学生就课文难点进行小组讨论,即Prabhu(1992)所说的“信息差活动”(information-gap activities),使用陈述、商讨、澄清、反馈、争论等语言技巧力求对问题做出圆满解答。在教师通过听取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评估其自主学习、语言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并对学生的解答(既任务实施结果)进行归纳、更正、补充和总结,解释出题动机,使学生对相关难点和意义加深理解。这种任务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局部和整体层面上研究学习材料,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使用与特定主题相关的语汇来表述观点和意见。在任务后阶段,教师则通过回答提问和选择性讲解帮助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个别问题。
(2)对于语言相对容易的课文材料,则将任务重点放在对有关主题的思考和讨论上。教师会针对课文话题设计数个题目或问题,提供背景材料和真实的语言素材,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历或社会状况对该话题进行思考和展开,准备3~5分钟的公众发言(public speech)。上课时,学生在有准备的前提下以全班或小组为受众,就有关话题进行演讲或发言,并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发言进行提问和评论,即进行“观点差活动”(opinion-gap activities)(ibid)。这种任务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必须事先在观点和语言上做充分准备,并通过修改、记忆和演练达到能够脱稿发言的程度。在实施任务时,学生通过实践、观摩和教师评讲,训练就严肃话题进行公众发言的语言技能和超语言(metalinguistie)能力。
(3)由教师针对单元主题提供相关的现时材料,如最新的报刊文章、音频和视频下载等,要求学生使用这些材料获取重要信息,分析并总结该问题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对于带争议性的话题,判断现时材料中作者或说话人的态度和意图,也即进行推理差活动(reasoning-gap activities)(ibid),并以口头(报告)或书面(作文)方式实施任务。教师则通过介绍关键语汇、展示优秀作文、对语言错误进行集体讨论(workshop)等任务后活动,强化学生对有关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的意识和记忆,形成对该话题进行深入处理的语言能力。
(4)教师将课文局部或全部分派给各个小组,要求其为全班进行课文讲解(1ecture),并鼓励学生利用其擅长的电脑技术制作视觉辅助材料。学生在任务准备中需要相互合作解决课文中的语言问题,通过演练(rehearsal)熟悉讲课内容,并在网上收集有关信息制作幻灯片等材料。在布置任务时,提醒学生利用语音语调、语速节奏、眼光接触、表情身势等语言行为技巧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实施任务。任务结束后,学生进行相互评估(peer-assessment),并由教师对学生讲解中的错漏之处给予更正和补充。此外教师还具体列出学生在实施任务时语言方面的亮点与不足,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其任务表现受到重视,从而加深印象,并为其今后改进语言表现提供指导。
(5)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教师还根据教材内容安排一些相关的影视片段、歌曲、漫画等。并设计一系列启发性和检查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或关注点观看材料,并在其后的小组活动相互帮助理解材料内容,讨论总结材料意义。这种活动有助于学生扩大交流内容和讨论范围,鼓励学生运用外语谈论自己并没有十分把握的话题,利用商讨(negotiation)、干预(intervention)、猜测、绕开句法(bypass syntax)、身势语(body language)等交流技巧达到沟通目的。
在时间分配上,实验组将约60%的课堂时间用于实施任务,此时教师主要充当帮助者(facilitator)和观察者(observer)的角色,行走于各小组之间,为学生提供协调、提示和鼓励,推进任务进程,观察学生表现并加以记录。另外约40%的时间,分别用于任务后阶段的讲评和强化意识(consciousness-raising)活动(Willis 1996),指出任务实施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语言和交流方面的问题,并提供改进意见。以及对下一次任务进行任务前活动,包括布置要求、提示语言、介绍背景等,帮助学生把握任务焦点和目标。此外还有少量时间用于解释课文和练习中语言结构方面的难点,并以抽查或小测验方式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
由于实验班课时减半,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电脑和课本进行自学。主要方式为,在布置下一单元的任务后,教师将补充的背景材料、新闻片段、报章文摘和任务要求等放到全班专用的公共电子邮箱中,便于学生在宿舍或机房下载用于任务准备。另外要求学生使用与教材配套的助学光盘,对单元中的词汇和课文进行自学,在准备任务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完成课本上的语言形式练习。另外对学生在以往任务中的成果,如优秀的幻灯片、发言提纲、作文等,也放到电子邮箱中供全班借鉴和共享。
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了标准化测试,采用托福考试中词汇结构和阅读理解部分的客观题(选择、改错、完型填空等)编制而成。利用托福试题较高的出题质量和稳定的测试难度,评估学生在语言形式方面的水平。另外对两个班在两次期末考试中的成绩进行对比,观察其对教材内容学习的情况。在实验中和结束时还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了口语考试(本来就是大学英语期末考试的组成部分)。并在实验中观察学生的课堂活动表现,测评其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结果
在第二学期,实验班(74人)和控制班(72人)中分别有7人(9.5%)和5人(6.9%)通过选课离开本班,同时也有数名学生新加入,此实属无法控制的因
素。对于中途离开和加入的学生,虽然与其他学生一样接受评估和记录,但其数据未纳入统计。实验组分为两个小班上课,但在计算时合并为一个组进行统计。在数据分析时使用随机抽样法将两组的有效样本数量均定为60人。
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在用标准化试题进行的前测和后测中的分数情况参见表1。
通过对两组学生在前测和后测中的分数进行单向方差分析、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的t检验可以看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经过一年时间在语言形式掌握方面均有明显提高,但两组间,值没有达到相应的临界值,表明不同的教学安排并没有显著影响学生对语言形式(句法、词汇)的学习。换句话说,在减少课时和使用任务教学法的情况下,学生在外语知识方面依然取得了同样的进步。
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期末学业考试中的分数情况参见表2。
成绩统计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两次学业考试中的F值均属于无显著差别范围,表明使用任务型教学没有显著影响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在这两次考试中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平均成绩分别有轻微下降和上升,但概率P值表明不足以排除其偶然性。
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口语考试中成绩差别显著,并且差距在第二学期末进一步拉大。由于实验组平时上课时大量采用小组活动和口头表述来完成语言学习任务,运用目的语的能力得到较好发展。这一结果在预料之中,证明任务教学法确实有助于学生将外语知识内化为语言行为去解决问题。
对于两组学生的课堂表现,由于条件所限,未能进行客观量化统计。但据教师观察,实验组在经过一年的任务型教学后,有明显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在课堂活动中发言积极,讨论问题较为深入,课堂气氛活跃,往往在规定时间已到时学生还不愿结束讨论或发言。在教师检查时,基本能给出较为完整的讨论结果汇报。而在控制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参差不齐,一般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表现出参与热情,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口语表达有困难而对活动采取回避态度。有的学生只听不说,甚至在讨论时自己做其他事情,常有冷场现象。对问题的讨论也较肤浅,在总结时有的组无法汇报讨论结果。
2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统计可见,两组学生在语言形式测试中成绩均有提高,控制组略高于实验组,但没有明显优势。这说明两组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方面均有所进步,减少课时和任务型教学并没有明显影响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在两次期末考试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成绩同样没有明显差距。控制组在教学中将较多的时间用在课文、词汇讲解和语言形式练习,但在学业考试中并未取得明显优势。这也提醒我们,注重语言形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表面上较有系统性,覆盖了教材上的各种内容,但其教学效果值得怀疑。在口语考试方面,实验组的成绩明显优于控制组,学生在语汇难度、语篇长度与相关性、流利程度以及互动交流技能等方面均普遍强于控制组。当然,由于条件所限,两个组的口语考试都由任课教师(即实验者本人)进行,在客观性方面是有所欠缺的。笔者只能利用多年担任PETT和BEC口试考官的经验,对学生的口语能力做出尽量准确和客观的评估。
在实验结束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体验型教学模式的态度和意见。其中77%的学生对过去一年的教学方式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86%的学生表示愿意继续这种上课方式,69%的学生认为减少课时并未影响其英语学习。学生还对课堂活动的方式和时间分配等提出了各种建议。但同时也有少数学生抱怨这种上课方式加大了课外学习负担,以及教师对教材讲解不够等。有7名学生在实验中途(第二学期)退出,虽原因不明,但有可能是不适应新的上课形式。因此,如何帮助学生了解体验型教学的好处并从中受益,改善其学习动机,更好地在任务型教学中结合现行教材内容,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在经过一年的任务型教学后,尽管减少了上课时间,但并未明显影响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教材内容的学习。学生在课外借助课本、电脑和网络,在任务要求的督促下,可以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把一部分内容,尤其是语言形式学习放到课外进行是可行的。由此换来的益处是学生能够在小班上课,教师可以应用新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时间较多地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活动上。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通过实际运用英语就各种特定话题进行讨论和表述,锻炼和提高其听说能力和交际技能。并通过在真实语境中使用词汇和表达方式来逐渐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实验证明,任务教学法帮助学生在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优势。因此,在教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达到小班上课和采用体验型教学,减少部分课时是可行并且值得的。
三、结束语
对大学英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外语实用能力,既是教育部门的要求,也是高校外语界回应全球化环境下社会需求的责任。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将使在校生人数继续增加,而教师队伍不可能以同等的速度无限制增长(吴启迪2004)。如何实现小班上课,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是一个困难但又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本实验研究证明,只要教师对教学内容仔细计划,精心设计,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电脑技术,是可以用减少课堂面授时间为代价实现班级的缩小,并在基本不影响学生对语言形式和教材学习的情况下,通过任务型教学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流技能得到较好发展。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去做那些机械的工作,如词句和课文讲解、解释练习答案等,教师可以将精力解放出来去从事任务设计和筹备,确定任务的形式、实施、任务后活动以及评估方式,并组织相关的补充材料。课堂时间可以更多地用来围绕任务创立语境,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形式的机会,并通过实际交流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使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解决为基础(Hiebert al.1996)。通过布置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来自传媒的真实材料,以特定话题为中心,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信息输入(information input)和语言接触(;anguage exvosure)。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task-driven),有意识地选取利用这些材料,从中汲取重要信息和语言素材,并进行技能训练,为完成任务形成“支架”(scaffold)。这样学习就成为了有目的的活动,而不是教学计划下的按部就班。让学生自觉地致力于学习任务时,有助于改善其内部学习动力(Crookes&Sctunidt 1989)。学生利用外语从来自现实生活的语言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和谈论该话题所需的语汇,这也是其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后使用外语的重要方面。
晟后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作为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其结果为本校的大学英语教改提供了参考数据。目前我校的多个自主学习中心已投入使用,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监控提供了技术保障。从2007年9月开始,大学英语面授课时减半并同时缩小班级的做法扩大到全校新生。采用“2+2”模式,即课堂上课2学时加上自主学习2学时,使每班人数降到了35人左右。小班教学为教师尝试和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冬纯,试论自主学习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J]
4.小班型教学研究 篇四
活动前我请家长朋友们为孩子每人准备了一个陀螺,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长在准备的过程中会和孩子之间产生一种无意识的讨论,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家长朋友们的密切配合下,我的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带来的陀螺可谓是多彩多样,让大家打开眼界。有简单的塑料陀螺、有抽拉式的陀螺,更有带来古老的木质陀螺。我们先从了解陀螺的样式开始了这次的活动。我首先让孩子们自己介绍自己的陀螺,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怎样玩?引导幼儿边演示边说一说。上来演示的幼儿更是兴趣盎然,因为他们感到自豪,这说明了自己带来的陀螺本领高。壮壮第一个上来,他大声说道:“我这个陀螺可贵了,是这样拉着玩的。”他边说边玩,当陀螺飞速旋转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兴奋的响起了掌声。“这太好玩了,我也让妈妈给我买一个。”飞飞自言自语说。接下来是棋棋的简易塑料陀螺,红颜色的用手一拧就能旋转。最好玩的要数木质的陀螺,冉冉拿着自己的陀螺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带的这个陀螺只有大人会玩。”我笑了笑,我当然知道掌握这个陀螺的玩法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先向孩子们介绍了这个陀螺的一些相关知识。我说:“这种陀螺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抽老牛。在以前没有这些先进玩具的时候,人们都用木头自己做一个这样的陀螺,再用一个绳子不停的抽着玩,所以就叫做抽老牛。”我接着给孩子们演示它的玩法,这次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都很好奇这个玩具怎样玩,纷纷站了起了睁大了眼睛看。当我把陀螺成功的抽起来时,孩子们高兴的欢呼起来。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不但了解了有关陀螺的发展进程,同时掌握了对不同材质的陀螺有不同的玩法。其实快乐就这么简单,当孩子们沉浸在有趣的活动中,玩具本身所含有的科学知识孩子们已经潜移默化的吸收了,所以活动目标也已经到达了。
二、反思
陀螺是孩子们喜欢的事物,能在愉快地游戏中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出其中的科学秘密,收获甚丰。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掌握科学知识是其次的,对活动感兴趣、有探索的精神、敢于展现自己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表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是最终的目的。
三、后记
5.小班化教学研究 篇五
2013年10月9至12日,我校开展了校本研修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本次课堂教学能力展示注重以“启发式”为主的“小班化”教学的研究。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等学科,是一次全校性的听评课交流活动。活动中教师注重小班化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同时,还注重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呈现出实在、实用、实际、实效的课堂教学形式。
6.小班型教学研究 篇六
小班语言活动反思好饿的小蛇小班教学反思
活动选取的材料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好饿的小蛇,故事中所出现的水果都是平常生活中孩子能够接触到的。在活动中孩子能大致说出水果的名称或者是颜色,于是教孩子们一些新的词,如:红红的,黄黄的,弯弯的等,提升幼儿已有的经验。在整个活动中,除了语言领域的表达讲述,还渗透了其他领域的`元素。如:科学,一共出现了多少水果,以数序的形式让幼儿理解。艺术:让小朋友学着小蛇张大嘴巴,“啊呜”吃东西的样子,把孩子的兴趣带到了极高点。社会、健康:“你觉得小蛇这样吃东西,好吗?你会怎么吃东西?”幼儿回答“应该洗干净,剥皮,一口一口吃!”在故事中教育了幼儿如何正确的饮食方法。
《好饿的小蛇》活动一改我往日对于阅读活动形式单一、呆板的阅读方法,以幻灯的形式和幼儿共同阅读,整个活动在一种轻松、有趣、和谐的环境下有序、有效的进行。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察、猜测和想象。由此产生了能使幼儿参与互动的话题内容,在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适宜的回应,如重复、解释、追问等,将语言领域的指导要点发挥到了极致,使师幼之间始终保持着积极而有效的互动,既引导幼儿感受到夸张、有趣的故事情节,又提升了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较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提高了幼儿的主动性。
7.小班化教学实践探索 篇七
1.优化教育环境, 提升育人作用
教育环境是一种综合性氛围, 它构成了教育的情感场所, 对每一个学生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小班化的教育环境优化上我们力求实现“个性化、情感化、知识化、童趣化”四者的统一。在“个性化”环境设置上, 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一言一行,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化”环境设置上, 为学生营造大家庭的温馨氛围;在“知识化”环境设置上, 让每面墙壁、每个角落、每个厅堂、每层走廊都能说话。例如我校一楼文化主题为“希望的家园”长廊、二楼为“安全教育”长廊、三楼为“中华五千年”长廊、四楼为“不灭的图腾”长廊。各班教室规划了益智角、科技角、图书角、艺术角等, 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空间。另一方面,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们还为小班化教育环境增添“童趣化”色彩。例如课堂教学的情景化导入, 教学中游戏的设置等。
2.吸纳新课改的精髓, 转变教育观念
我校通过开展“智慧学习”促进了小班化教学的顺利进行。首先, 我们努力实现教学观的转变, 让全体教师清楚地认识到, 学习不是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东西, 而是学生个人的主体性建构活动;“智慧学习”强调在新课改指导下,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把儿童培养成一个自主、自信、富有个性的人。其次, 我们强调在新课改指导下, 实现师生观的转变, 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 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乐于倾听学生的知心话, 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意见,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念, 从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课堂教学成为开发学生潜能的主渠道。再次, 我们努力实现教学质量观的转变, 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主观片面的教学质量观, 开发学生的潜能, 体现学生的价值, 让学生学会作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3.按照新课改要求, 调整课程设置
在国家规定的基本课程的基础上, 我们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目前我校的校本课程有:一年级为学生口才训练, 二年级为硬笔书法训练, 三年级为学生故事表演, 四年级为课本剧表演, 五、六年级为学生演讲。另外, 我校还组建了一些校级活动队, 如校舞蹈队、合唱队、象棋队、奥数队、书法小组、绘画小组、英语会话小组等。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备课, 注重积累, 逐步形成校本活动特色。每个学期末, 我们都要进行校本课程教学成果展示交流。
4.改革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形式
我校规定: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自主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现已初步探索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的小班化教学路子。
同时, 我们根据教学需要, 将“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改变为扇形、马蹄形、半环形、圆形等座位排列形式, 既便于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 又缩短了师生、生生的心理距离, 增加师生互动和生生交往的密度和频率, 增强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
5.适应课改要求, 改革评价体系
8.小班化教学策略 篇八
一、创设优质的育人环境
小班化的实施首先是以学生为主体,并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较为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此氛围中,教师根据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置各种教学环节,并从不同的思维视角,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调控学生的情感,使其乐学、愿学、想学,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在小班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少,教师可以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心、爱心和耐心,更容易创设相互学习的课堂氛围,可促使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和主动参与欲都可以得到最大满足,从而促进他们主动求知。
二、努力进行分层教育
小班化的课堂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关注、研究教育对象,为其制定不同于他人的教育策略,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在各自的起点上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教师备课要坚持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都与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另一方面把握课堂提问的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在讲授知识时通常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点、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后进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面向中等学生,后进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根据中等生学习水平设计的,一般是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即根据后进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辅导实行多形式的辅导。具体地说,对后进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和个别点拨外,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
三、积极采用分组教学
以物理学科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样违背了物理学习的规律。物理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依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在问题提出以后,应尽量让学生分组讨论或尽可能多地安排小组实验,如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甚至是课外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自主探寻物理规律,分析实验数据,提高学生对物质世界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授课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学生的能力和成绩都是暂时和相对的,因此,无论我们怎样教学,都应以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前提,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乐学、会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 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
9.小班化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篇九
《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时代,其特征是创新。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建立一种适合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环境,讲究教育的个别化和个性化。
近几年我县农村学校学生生源逐渐减少。小班化教学是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实行小班化教学,使教师与每一位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帮助机会,学生课堂上动手动脑的机会大大增加,大大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及团队意识。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发展和丰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小班化教学研究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保证学校生源的稳定,为目前农村学校创建有特色和高规格品质的学校品牌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课题研究的价值
小班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它以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养活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时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估等环节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目前小班是指25~35人规模的班级。小班化教育,是在小班中以提高每个
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的教育。是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充分照顾其个性特长为目的,通过对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实施过程、教育策略和教育方式、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优质化的班级教育教学活动形式。
小班化教学绝不仅仅指规模小,其核心理念是个性化教育或称适性教育,教学策略以自主、合作学习和个别化指导为主,评价策略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教学,不管大班还是小班,都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只不过在小班教学条件下更易实现新课程理念,使更好的享受教育资源,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1、从教学过程角度:
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积极的人际互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老师的教学品质,降低了教学劳力。
2、从教学结果角度:
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促使人人成功。
四、研究内容
一、加强小班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小班化教学有效开展。
小班化教学首先挑战是教师,它呼唤着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而且需有更高的综合素养,多才多艺,更需要教师有以生为本新的教
学理念。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小班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能胜任小班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
二、整合教材,开发资源,建设小班化教学的有效课程。
小班化教学中,要打破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机结合,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如美术教师可大胆创编美术教材,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大批美术特长学生。音乐教学,通过音乐课和乐器课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掌握一些乐器的演奏技巧,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长。整合语文教材,开设阅读课和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悠久的民族文化浸润中丰厚文学底蕴,受到文明熏陶。通过课程内容和教材的改革,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让学生全面发展,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陶冶情感,办出小班化教学的特色。
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小班化的有效教学。传统的“大班”教学方法由于面对的学生数多,加上教师的精力有限,教师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不可能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民主权利,不可能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不可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参与学习的意识比较欠缺。而小班化教学,不仅仅是班级规模的变化,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革新。这方面,小班化教学实验的先行者要逐步总结出互动教学策略、角色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兴趣教学策略、体验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反馈教学策略、弹性教学策略等教学策略及分组教学法、个别指导法、体验教学法、尝试教学法、鼓励教学法、交融教学法、活用资源教学法、留有余地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五、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论和小班化教育实验的成功经验。
2.调查法:通过调查表与学生座谈,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等,分析整理并建立学生数学学习档案,为研究工作提供基本信息。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以实验操作为主,行动研究是最主要的方法,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总结、边反馈边修正。
4.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积累研究经验和研究资料,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
辅助方法:统计法、经验总结法等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6-2011.11)构建小班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平台,通过问卷或访谈的形式了解现有的教育观,如学生观、教学观等。阶段成果预计有:现状调查与考察报告、研究论文、研究日志等。
2、实验阶段(2012.3-2012.7)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实践操作活动的累积经验,以理论指导探索小班个性化教学的多种模式。阶段成果预计有:研究论文、课堂案例、活动录像等。
3、总结阶段(2012.9-2013.2)在实践活动中,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确立我校小班化教学模式,在优势中成特色。阶段成果预计有:研究报告、论文、课堂案例集等。
4、申请结题(2013.3-2013.6)完成研究,主要是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形成最终成果,申请结题。
七、保障条件
1、本课题负责人主持过国家级课题《生活作文》的子课题《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参与多项市、县级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有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课题研究,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本组成员均为我校教学骨干,他们学历高,能力强,都受过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专项训练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很重视参与教学改革,善于借鉴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吸收消化名家的科研成果,并灵活的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成绩突出。
3、我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规范的学校档案管理和丰富的图书资料,浓郁的教育教学氛围,以及教师良好的科研兴校意识,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
4、我校领导对该课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大部分领导主动参与此项课题研究。也明确表示对于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经费的筹集以及师资力量的调配等问题一定会全力支持解决,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很好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八、组员分工
顾
青(课题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负责课题的实施、检查、督促、参与课题研究。
李新军(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计划实施,研究工作中的协调,理论的总结等,参与课题研究。
杨步兵
陈
林
负责收集课题研究资料,负责课题实验情况调研、材料收集等,参与课题研究。
董叶涛
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张永芳
唐存志
石
艳
朱
燕
王桂敏
张
敏
负责研究资料的整理数据的分析,整理归档,个案的调查研究等。
九、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教师有关论文,教案及相关材料等
3、学生有关成果性材料
4、其他能证明课题研究情况的材料。
雪枫学校《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10.小班化教学反思 篇十
——彭 青
牛津英语课程教学要更着重于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英语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开口说。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教材是非常适合进行小班化教学的。
小班化教学模式也是我校的一种教学特色,我也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下摸索了了一个多学年。总体而言,这种“小班化”教学是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的。但是在我至今的”小班化”教学下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学生数量的相对减少,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好学生加速发展,基础薄弱学生发展滞后,形成明显的两级分化;二是学生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相对缺乏。
因此,我准备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提高学生在“小班化”教学中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新课之后,加强能力高的学生与学习有困难学生之间的互助,必须做到该背的内容一定要背出,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一.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英语教学前积极准备,努力在上课时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便于提高学习效率.在具体教学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灵活教法,及时鼓励,让学生带着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二.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对学生严格要求,细心指导,培养他们预习,复习,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定期检查笔记,规范学生认真有效地记笔记的习惯。指导学生在各自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帮助,并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共同解决问题。
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发掘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并赏识每个学生。”小班化”教学就给了教师们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会继续坚持面批面改,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我时常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还不够用,心里会有紧迫感,因此小班化教育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做到一专多能,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并要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作业辅导批改、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综合性的教学改革。
总之,我将在今后的小班化教学中创设更开放、更和谐、更民主、更愉悦的课堂气氛,并实践于"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努力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有更高的提升。
小班化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能给教师更多的和学生共同相处的时间,能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一个均等的提高的机会,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小班化教学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体会:
1、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以一个朋友的角度来谈论问题。孩子需要信任。只要你有耐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和他们做朋友,找他们多交流、谈心,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辅导,并利用班中的榜样以及一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来激励他们。课堂上多提醒他们多倾听,表现较好时及时给予奖励,增强他们信心。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他也是一名可爱的孩子,从这些顽皮好动的孩子身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用心去读懂。无论一个学生怎么样,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用心呵护他们成长过程的每一步,她都将会给你一个惊喜。
【小班型教学研究】推荐阅读:
实施小班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10-09
幼儿小班教学计划06-23
小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07-11
小班主题教学设计07-16
胜利八中小班教学方案09-03
小班学年教学计划09-09
小班幼儿点数教学反思10-07
小班语言:理发(儿歌教学)10-10
小班音乐优秀教学教案10-22
小班9月教学计划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