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通用9篇)
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一
梦游天姥吟留别(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 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预习检查
1、作者介绍
2、解题,进入本诗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三、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诵媒体播放
2、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读出声来)。
四、赏析诗歌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板书:第一段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
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意讲解:第三段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2、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3、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课堂小结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分类作业 A类:探究花如此多笔墨来描写梦境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B类:JC
预习布置 预习《登岳阳楼》
板书设计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课后反思
2.《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时计划第1课时(总第25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公元472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任了个侍御闲职。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二、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三、课文分析: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越地人谈到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有时能够目睹。
分析: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倾斜。
分析:以附近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开始梦游。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山间水,山中猿。
()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半山见闻。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分析:山花迷人。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分析:巨兽怒吼。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分析:水天情景。
四、作业:诵读课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时计划第2课时(总第26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课文分析:
()电内雷鸣,山峦崩塌。
分析:雷电逞威。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分析:别有洞天。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山中楼台。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分析:天空降下仙人。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仙人众多。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分析:梦醒惊叹。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所见的烟霞消失了。
分析: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详写所游梦境。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分析:慨叹人生如梦。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分析: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分析: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梦醒后的感想。
二、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
2、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3、消极因素。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清高的士大夫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三、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四、作业:背诵全诗。课后作业二、三。
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三
上课前,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李白知道多少?
知道他的诗歌风格吗?豪放飘逸。那么,他属于哪个流派?浪漫主义。知道他最擅长哪种文体吗?古体诗。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李白这首写得最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上节课我们串讲了这首诗的字词,这节课我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的浪漫主义特色,并在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熟读或者背诵这首诗。
(幻灯片1:诗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解题:
大家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①吟:是古诗中的一种。内容上多是抒发自己的悲愁感慨,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节奏上也有许多的变化,要求同学们在诵读的时候注意把握。
②留别,留诗作别。
③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呢?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从下面几句诗中找到答案?
(幻灯片2:介绍背景)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希望由布衣一跃成为王侯将相。
因此,当玄宗召他到长安来的时候,他非常兴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以为可以借此一展才能,有所作为。
但是玄宗却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填词作诗的,根本不重用他,只能写些诸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样的应酬之作。
我们知道李白又是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自然受到排挤,一年之后就被放逐,离开长安。他那想要大济天下的现实的梦从此破灭。人的一生是不可能没有梦的--因为,梦就是人生的理想--必然地,他要另寻一个地方来寄托自己的梦。那么他到底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下面,我们来看这首诗。
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一起来齐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同学们读得很整齐、有气势,如果理解了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就会读得更有感情了。
文本研习:
1、刚才有同学问:诗人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呢?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天姥山太与众不同了。有什么与众不同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的第一节,把它的特点概括出来。
(幻灯片:诗的脉络)
学生读。
①天姥山什么特点?
高、大、神奇。
②诗人是怎样突出这些特点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夸张、对比、衬托。
天姥山这样高大神奇,“一生好入名游”的李白怎能不把自己的梦想寄托给这样的地方呢?迫不及待地,他的梦就开始了!
(幻灯片3:入梦)
2、诗人是怎样到天姥山去的呢?课文中怎样描写?
一生读:“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①从哪个地方到哪个地方?
从镜湖到剡溪,注意剡的写法。再到剡溪的谢公宿处。
②同学们读一读这几句,能不能从这些描写中看出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轻松愉快。
3、诗人从哪里开始写登山了?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天姥山给我们第一个印象是什么?
陡峭、险峻。
天姥山上景色如何呢?
学生回答。明确:①“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写山高。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写山间曲折幽深。还有野兽的咆哮,天气的变幻莫测。
这些可以看作是梦游的历程。(幻灯片4:梦游历程)
4、可这些都还不算神奇,随着天色变暗,景象也发生了突然的变化。找同学读读下面这四句,感觉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节奏来读。
学生读,点拨:这时句子由原来的七八个字,变成了整齐的四字句,表明此时的节奏变得急促起来,动人心魄。
教师范读。
霎时间,雷电交加,山崩地裂,神仙洞府的门“訇”的一声打开了,更加神奇的景象出现了!
(幻灯片5:仙府奇遇)
我们一起朗读描写仙府景象的这一层次。
教师领头(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学生齐读。
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洞天仙府的?写出它什么样的特点?
洞府的建筑陈设、仙人的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仙人们出场的声势)。从这三个方面描绘了“洞天仙府”的富丽堂皇、声势浩大、热闹非凡。
有心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这种描写和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哪种场面有些相似?
5、好花不常开,好梦不长在。找位同学读以下四句。
学生读。
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可是刚才仙界中的富丽堂皇、热闹非凡,却顷刻间烟消云散。诗人的梦到此也就戛然而止。
(幻灯片6:梦醒)
我们与诗人一起游览了一番天姥山,感受了它的陡峭险峻、曲折幽深、神奇变幻,是不是也在诗人的描写中感受到了诗人想象瑰丽奇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呢?
这段描写正是整首诗中最精彩的段落,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一段的思路层次,作者先开始到达天姥山、然后开始登山并写在山上看到的景象(其中重点写了洞天仙府)、最后梦醒。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这一思路把这一段读三遍。
学生读。
6、介绍背景的时候,我们提到,李白现实的梦破灭了,他只好依托天姥山重做一个梦,那么大家通过朗读,觉得李白重做的这个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梦?这个梦美好吗?
①美梦。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去前的急切,去时的轻松愉快,仙界的富丽,醒后的失落。
那么这个美梦象征了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好正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诗人想借这样一个充满幻想、五彩缤纷的仙界来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噩梦。还有没有其他理解?诗人的梦真的美好吗?
学生自由回答。
点拨:既然美好,那诗中为什么会出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样让人紧张的场面呢?诗人为什么会在“忽魂悸以魄动”的情况下恍然“惊起”呢?
明确:我说作者的梦境就是在影射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一夜飞度镜湖月”的轻松愉快其实就是他被召入宫时的心情。
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就是对官场的迷茫;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象征着官场让人心惊胆战;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象征着官场的变幻莫测。
云之君、仙之人其实就是那些达官贵人。什么是“日月照耀金银台”?就是皇亲国戚们居住的宫殿;什么是“虎鼓瑟兮鸾回车”?就是达官贵人们出门时候的锣鼓开道。而无论仙人们的盛会何其热闹,李白参与其中了吗?他是一个什么的身份呢?(旁观者)对,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始终都无法与他们合拍。可见,梦中的仙界其实就是现实的`官场,梦境中的奇特景象正象征着官场的险恶和变幻莫测。
通过这番讨论,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是不是更加深刻了?
6、“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现实的梦破灭了,神游的梦美好也罢,险恶也罢,也都烟消云散了。总之,此刻,“醒”(梦醒、清醒)过来的李白终于向他山东的这位朋友喊出了那句郁积在胸、久久未能爆发的肺腑之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梦醒后的这句宣言在整首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卒章显志。
显了什么“志”?
表白自己从此与污浊险恶的官场彻底决裂。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白什么性格?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
下面,我们带着李白这样豪放的气势高声朗读这一节。
7、现在,按照这篇诗的脉络:入梦-梦游遇仙-梦醒,以及具体的小层次,熟读这首诗,背诵这首诗。(自由朗读)
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说出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吗?
神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2、我们中国人对生活历来存在着两种心态:入世和出世。孔子、屈原一生就是积极入世,参与现实生活;老庄、陶渊明就是出世,过一种隐居的生活。李白被征如入宫就是他入世的行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就是他出世思想的反映。
4.《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篇四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整体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 难点 把握文中所体现的作者情感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便是吟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李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有“诗仙”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三、整体把握
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
第一部分(第1段),写入梦之由。
第二部分(第2段),写梦中奇景。
第三部分(第3段),写惊梦长叹。
四、分层解读、赏析诗歌 ※诵读文章第一部分 ※思考并回答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通过比照,衬托了天姥山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诵读文章第二部分 ※思考并回答
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月下清丽之景(1-3)
日升明快之景(4-5)
山中奇幻之景(6-10)天空盛大之景(11-13)※诵读文章第三部分 ※思考并回答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此说法的理解。明确: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全诗前两段侧重对景物的描写,最后一段议论抒情,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是诗歌的主旨所在。而这两句正是点睛之笔,升华了诗歌主题。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诗人通过自己梦游的经历,把自己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诗人此时已过“不惑”之年,人世光阴花上露,而宏图未展,其焦虑之情和只争朝夕的紧迫之感都寓其中。尽管前方冰封大河、雪满太行,尽管心里矛盾重重,难割难舍。但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当奴才的李白最终还是舍下了官位、舍下了玄宗、舍下了自己的理想,“直挂云帆济沧海”去了。
课后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shàn 剡溪
嬗变
讪笑
舢板
B.jī
木屐
赍助
及笄
跻身
C.mínɡ
日暝
冥思
酩酊
香茗
D.zhé
折本
谪居
海蜇
蛰伏
2.下面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瀛洲
剡溪
渌水
荡漾
青云梯
B.层颠
列缺
丘栾
石扉
水澹澹
C.倚石
青冥
訇然
魂悸
忽已瞑
D.长嗟
浩荡
霹雳
崩崔
谢公屐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B.忽魂悸以魄动(惊动)
失向来之烟霞(先前)C.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
虎鼓瑟兮鸾回车(回旋、运转)D.迷花倚石忽已暝(睡着)
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响)4.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逐月华流照君
逐:逐渐
B.月照花林皆似霰
霰:雪珠
C.青枫浦上不胜愁
胜:承受
D.应照离人妆镜台
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5.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蒙旧业,因遗策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
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沛公安在
6.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情况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A.云青青兮欲雨
B.栗深林兮惊层巅
C.然而不王者
D.虎鼓瑟兮鸾回车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8.选出下面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宏。
B.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虚实相间,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梦境的难以实现,对远方人的思念烘托得缠绵悱恻。
C.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句是想象,是说亲人随着滟滟江波不知飘零何处。“何处”句则使我们联想到游子面对海上明月,也会备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D.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洁白,飞霜不见,白沙难辨,洁净、宁谧的景色衬出了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这江月美景也衬托了下文的离人哀愁的情怀。
9.对下列诗句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两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B.“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上。
D.“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两句写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写出了月光的温柔可爱。
二、课外诗歌鉴赏(20分)宿 洞 霄 宫
林 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10.诗的颔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的题目是“宿洞霄宫”,诗中是怎样点明“宿”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尤其是“海上生明月”之“生”字,历来为炼字经典,你认为“生”字妙在何处?诗中的“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解析 A.舢板shān;C.酩酊mǐnɡ;D.折本shé。答案 B
2、解析 B.颠—巅,栾—峦;C.瞑—暝;D.崔—摧。答案 A
3、解析 D.暝:天黑、夜晚。答案 D
4、解析: A.逐:追随。答案: A
5、A
6、解析 B.使动用法,其余为名词作动词。答案 B
7、解析 D.“逃避现实”,“消极”,也说得上。但是没有“颓废”,没有“消沉”答案 D
8、解析 C项中“滟滟”句应是写“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里”。答案 C
9、【答案】 D(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10、解析 本题考查对写景方法的赏析。从色彩、动静、视角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 颔联在写景上有如下特点:①运用色彩对比,明亮绚烂。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林是青色,却映白云,强烈的对比、映衬,突现了山林的绚丽。②动静结合,生机盎然。涧水奔流,是动;青林白云,是静,一动一静,突出了山林的活泼与生机。
③俯仰结合,相互映衬。“碧涧”是俯视,“青林”是仰视。一俯一仰极具情味。
11、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全诗前六句实写山中秋景,后两句想象写夜间芭蕉雨,自然点题。
答案 诗的尾联点出了“宿”,通过想象虚写了今夜宿在这里的情景:天阴快要下雨了,夜听雨打芭蕉,定会很有趣味,只是谁人与我共闻呢?从而点题,突出了“宿”字。
12、答案: “生”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春江花月夜》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5.《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艺术特点。
2、掌握吟诵这首诗歌的基本方法;在揣摩语言、理解主旨的过程中,获得诗歌鉴赏的启示。
3、体会、学习李白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文化人格。
【教法设计】
了解李白,解读“梦境”。教师的着力点在于创设情境,点拨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诵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不断深化理解;注重品味语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质疑探究;
围绕中心组织讨论,发挥团体优势;教师掌握契机,适时介入,精要点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流程安排】
一、预习提示
1、读准以下字音。
天姥 剡溪 瀛州 渌水 木屐 殷岩泉 颤栗 訇然 门扉 霓虹 悸 嗟叹 暝
2、理解加点字词的意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4)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5)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6)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7)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9)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10)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11)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12)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13)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3、借助各种资源,筛选整合信息,简要介绍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
二、教学流程
(一)导入
余光中有一首诗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首诗中写的是谁呢?(李白)他是诗人,“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是酒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他是剑客“十五好剑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关于李白,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对联颂李白: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散发着独特人格魅力的一代诗仙,共同学习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古体诗。
(三)诵读感知
1、指名学生诵读,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瀛洲 天姥 剡溪 渌水
脚著 谢公屐 倚石 澹澹
石扉
訇然 鸾 魂悸
长嗟 觉时(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4)訇然中开(打开,动词)(5)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6)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7)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9)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10)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11)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12)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13)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2、让学生评说刚才诵读的同学读得如何,然后教师强调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海客谈瀛洲„„或可睹”前两句可轻读,后两句可稍稍加重,句内停顿渐大,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色调。“天姥连天„„东南倾”节奏整齐,须读得雄浑有力,气势贯通,以表现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全段读完可作稍长停顿。(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作者对天姥山心驰神往的急切和喜悦,应读得轻快些。“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六字句写诗人惊定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列缺霹雳„„訇然中开”表现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读得字字铿锵。“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是描绘神仙世界的灿烂辉煌,应读得舒缓些。“忽魂悸„„烟霞”表现诗人梦醒之叹,宜读得缓而有力、余味悠长。
(3)“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读时须气势连贯,不宜在第2句后断开,以免破坏诗意的完整性。因为只有一气读出“且放”以下14字,才能回答“何时还”的问题。“安能摧眉„„开心颜!”体现了作者傲岸不屈的人格,宜读得挫顿有力,“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再读以下14字,才有高屋建瓴之势,这样结束全诗,自然余韵无穷。
3、学生高声吟诵。
4、诗歌每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梦因:海客„„东南倾 入梦:我欲„„清猿啼 梦境:脚著„„列如麻
梦醒: 忽魂„„之烟霞 感悟:世间„„开心颜
说明:梦游之因—梦游仙境—梦醒慨叹。
(四)阅读鉴赏
1、胡适先生曾提出过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如果就一段文字,我们也能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假设,然后有所思考,个人解决不了的就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那就进入学习的大境界了。可以由此切入,引导学生集中研究第1段。
(1)学生自学第1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①诗歌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却先写“瀛洲”?②天姥山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③天姥山真有这么高吗?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它?④如何简要概括这一段的意义?⑤“天姥连天向天横”的“横”是“插”的意思吗?⑥有的诗歌版本写作“天台四万八千丈”,我们该怎么理解?⑦删掉第1段,直接写梦境,可以吗?„„
(2)学生分组交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明确:夸张、想象是浪漫主义创作的基本特征。对比、衬托、夸张等手法的运用,写出了天姥山的巍峨、挺拔、神秘。这是李白梦游的基础、缘起。
(3)自由诵读第1段,注意读出诗人的感情和自己的理解。
2、研读第二部分,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1)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意境如何?
明确:“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现实转梦境,点明了“梦游”。意境(山脚):凄清幽静。
感情:心驰神往(2)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明确:
看:“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听:“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意境(山上):壮美雄奇。感情:流连忘返
(3)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
答案:“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意境:天马行空、瑰丽奇幻。感情:向往自由、追求乐土。
(4)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醒“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感情:憎恨现实、痛苦惆怅。小结:
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朗诵这一部分诗文。3、“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梦境解读
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你认为李白的天姥之梦是怎样的梦境
1、理想之梦。李白登山的经过极富浪漫气息:明月邀相伴,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此种种,是现实中的李白所无法拥有的。途中所见所闻,无不是自然放纵,天马行空,真正显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和神奇。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天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作者用了“列如麻”的比喻,取其多又无序的意思,他们自由地组合,不按照身份地位的尊卑,这是李白理想的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天人同乐的世界。然而,这又是一次“无我”的聚会,诗人与仙人有很大的距离,好生可叹!又加之好梦难长,于是诗人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
2、恐怖的梦。诗人笔下的情景令人恐怖:天昏地暗,乌云密布,雾气水汽扑朔迷离,熊咆龙吟在山石、泉水、深林、峰峦的战栗中久久回荡„„继而又电闪雷鸣,山峦崩裂,乱石飞天!一片阴森恐怖的景象。诗人梦醒之后“长嗟”不已,恰也说明了梦的灰色。因神往而产生的梦游不但没有使诗人心旷神怡地领略到天姥山神秘缥缈的无限风光,反而使诗人备受孤独寂寞和恐怖的煎熬。这极尽声色的洞天仙境与宫廷生活如出一辙,腐朽堕落,纸醉金迷,又杀机四伏,险象环生。诗人被惊得魂飞魄散,醒来后仍然心有余悸,仰天长嗟!
3、折射现实之梦。清人陈沆《诗比兴笺》评曰:“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从神往到梦游到长嗟的天姥山之行,刚好与李白向往建功立业,先得意殿前后被赐金放还的经历相似。李白巧妙地借助比兴言志的手法,借游仙之酒杯浇失意之块垒,将理想幻灭后郁积于胸的失望和愤激之情倾吐了出来。
虽然对梦境的理解不同,但殊途同归,对全诗主旨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通过描写梦中幻境,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表现自己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坚强决心和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
4、通过解梦,请学生谈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学生交流:傲岸不屈、豪放不羁、追求自由,消极避世、寄情山水,无奈、愤激„„ 教师作结: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在积极入世遭受挫折时,不乏隐逸山野、访仙求道、皈依佛门者,也不乏依附权贵、摇尾乞怜,以求取功名利禄者。慨叹“人生无常”,寄情山水也许有几分消极色彩;但更重要的是,李白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啸出了多少怀才不遇者的抑郁之气,树立起了一座封建士人的精神丰碑!5、齐读第3段,要求读出李白的“气”来。
四、写作训练
6.《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六
1 了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了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 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
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 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了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 诵读课文
1 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 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 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 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了与下一句的“平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了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 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 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 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 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创作的基本特色
1 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 .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 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十 作业
7.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 篇七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李白的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庐山瀑布》中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行路难》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李白其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作有《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李白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称为“诗仙”。杜甫有诗曰:“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因此李白又有“谪仙”之称。
三,写作背景
李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被排挤出京。
李白回到第二故乡东鲁,心中悲愤难平,次年,决定南游,临行赋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东鲁友人。
*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
五,诗歌特色——清新飘逸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六,解题
梦游 :说明内容的虚实,说明此诗乃游仙诗;
天姥 :所梦内容;
吟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不拘一格,随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如《白头吟》、《秦妇吟》。
留别:写诗目的
七,朗诵诗歌
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八,诗歌赏析
第一部分:现实
1,诗人写天姥山,为什么上来就写海客如何,越人如何,而不直接表述呢?
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
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有的人)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过五岳,诗人通过海客的谈论,对天姥山产生强烈的向往。“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诗人一起笔,就是陪衬,瀛洲在那烟涛浩渺之处,海雾弥漫之所,实在难以寻到,天姥山与瀛洲放在一起,让其带上了一种神奇虚幻的色彩。
通过海客与越人的描述,一是为天姥山渲染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另外一方面则是表现诗人对真实存在的天姥山的向往之情,也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后文诗人梦游天姥山作铺垫。
2,诗人在第一部分书写了天姥山的雄奇高大,用的ahi什么艺术手法?
天 ——天姥山横在半天云上, 仿佛与天连在一起
五岳——高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
赤城——高过它附近的赤城
天台——非常之高,在天姥山面前,好像也要倒塌了。
诗人没有直接说明天姥山有多高峻,有多奇幻,却运用对比衬托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的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中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
第二部分:入梦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梦游路线 :吴越—镜湖—剡溪—谢公宿处—青云梯
到了谢公的宿处,穿着谢公屐,追随谢公的脚步,登上青云梯。湖月照影,渌水荡漾,显出大自然的美好。而追随谢灵运的脚步登上青云梯,则显得风流不羁,潇洒自适。
2,问一问:仙境开启,描述了什么样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与目的?
云雾迷蒙,水烟缭绕,电闪雷鸣,山峦欲摧,神仙居所的石门轰然一声裂开,一派欢乐景象由此出现在诗人面前,仙境中的.神仙们是多么的快乐,而现实中的自己是多么的困苦。诗人用仙人的悠闲自适来对比自己的现实生活,仙人越是悠闲自适,自己的困苦越是苦涩难言。
第三部分:梦境到现实
1, 仙境倏忽消失,诗人由梦境转入现实。然而即使仙境是如此让人心向往之,李白仍然选择面对自己、面对现实:“世间行乐亦如此”,仙境也不过如此,最后都会如滔滔江水东流而去,永不复还。那还管他什么仙境和现实,且把白鹿放在青崖之间吧,兴致所来,就骑上白鹿,游名山大川,随意而又洒脱。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如神来之笔,点亮全诗主题,卒章显志:对于名山名境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是对自己虽然怀才不遇但绝不向权贵妥协的心声。
3,问一问:苏轼、陶渊明与李白的共通之处
九.小结
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然而文人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
陶渊明写下“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天,却仍心系家国天下,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苏轼虽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诗句,然而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却从未改变。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虽不得重用,可做梦都想到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们都是有才而不得重用的人,李白的这一句可以说是道出了所有怀才不遇之人的悲愤心理。虽说是悲愤,但这首诗整体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是潇洒出尘的,是风流不羁的,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气概贯穿始终,并无消沉之感。
这也使古人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即使怀才不遇,即使受排挤和打压,即使几起又几落,但他们不放弃,仍然为起复而做准备,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他们,才有了可歌可泣的中华奋斗史。
我们应该学习李白的什么精神呢?
宽广的胸怀; 困境中的自我排遣;逆境中的永不屈服;几起几落,仍不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
十,作业
8.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篇八
第一节
一、导入: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
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
李白少时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已四十二岁的李白,满以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机会来了。
李白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自己当作消遣的御用诗人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到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 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 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后来成为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本诗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四、诵读诗歌,疏通生字词:
1、指定学生朗读该诗,疏通生字词:
天姥 瀛()洲 天台() 剡()溪
宿()处 渌()水 谢公屐() 忽已暝()
殷()岩泉 水澹澹() 石扉() 訇()然
霓() 魂悸() 鼓瑟() 鸾()回车恍()
2、听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五、讲解第一段词句:
六、分析第一段:
1、既然诗歌题目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却谈“瀛洲”仙岛?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山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诗人用瀛洲衬托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结合第一段来看,天姥山有什么特点?词句中寄予了诗人对怎样的情感?
神秘、高峻。景仰向往。
3、通过第一句的分析我们知道,诗人用了衬托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神秘,其高高峻这一特点又是如何表现?运用该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对比、衬托:首先拿天姥山与其他山名山对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接着用“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
通过夸张、对比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入梦之由——神秘、高峻。
七、背诵该段:
第二节
一、讲解二、三段词句:
二、分析二、三段:
1、天姥山如此神秘、高峻,诗人对天姥山神往已久。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的想法,显然该句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句,由现实转入梦境。
2、下面我们分析梦境的诗句。学生齐读第二段并思考:诗人梦游天姥山,如果以时间、地点为序,梦境中给我们描绘了几幅图景,并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点。
月夜:飞渡镜湖——清幽、雅致
3、诗人一夜飞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词上体现出来?
体现了诗人一路上急切兴奋和轻松愉快的心情。
“飞”“送”两字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
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白昼:著屐登山——壮观、雄奇
梦游历程:
傍晚:山中奇景——恐怖、神奇
夜晚:洞中仙境——和睦、富丽
4、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境,在这梦境中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
里看出这一心情
诗人在梦境中,身心完全解放,无忧无虑,幸福无比。
5、从哪里看出这一心情?
诗人一整天畅游在千岩万转、奇花异石的天姥山上,目不暇接,流连忘
返。一个“忽”字,表明诗人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暝”之已至
的游兴;还有洞中的仙境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和和睦睦,再次
表明了诗人的心情。
6、不管怎样的梦都有醒的时候,哪些诗句写由梦境转入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7、诗人梦醒时分心情怎样?
一觉醒来,梦景消失,面对着现实时诗人无限留恋和惋惜。
8、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无限留恋和惋惜的心情?
“长嗟”“惟”“失”等。
9、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诗人不禁长嗟短叹,大家齐读第三段并思考:诗人在长吁短叹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情绪
逃避现实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人生感叹
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精神。
10、上述三种情感,哪种情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
9.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些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 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二、赏析第二节(结合多媒体)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 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二、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三、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景仰向往 对比衬托夸张
二、梦之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兴奋、轻松愉快
著屐登山 壮美奇绝 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迷惘、困惑
神仙洞府 绚烂辉煌 极度兴奋、愉快 绘声绘形绘色
梦境消失 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 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解放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精神。
延伸
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作为内容,以“尊严”为话题,谈谈人生。
布置作业
把仙境改写成一个想象成一个场面
教学反思: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朗诵版08-03
《梦游天姥吟留别》映射赏析09-10
《梦游天姥吟留别》另类解读11-19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注释08-1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读后感08-05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名作赏析10-31
留别王维09-04
古诗留别王维孟浩然鉴赏10-10
梦游作文400字10-07
梦游人间作文600字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