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人才培养

2024-09-24

浅谈企业人才培养(8篇)

1.浅谈企业人才培养 篇一

浅谈注重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以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

所谓人才培养,就是指企业组织领导要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基本素质,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教育、锻炼,以使其尽快成长、发展、成熟。那么如何做好施工企业人才培养工作呢?我个人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管理机制,“以人为本”留人才

企业如何拥有足够的优秀人才呢?如何建立起一个完备的人才梯队呢?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中,用人、留人对企业是非常重要的,能不能用好人,能不能留住人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保障。我们煤炭能源企业因其施工环境和生活条件特别艰苦,普遍存在着人才流失的现象,特别是一部分具有初、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的外出打工,有的选择了下岗或找到好的单位后跳槽转行。而这些人员是企业刚刚培养起来的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技能,是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从表面看,人才流失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员工的待遇过低;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还有一个潜在原因就是企业人才管理的制度不健全,或者说制度执行的不到位。俗话说“留人先留心”。企业要想留住人才,不仅需要对人才的培养、使用、流动等方面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还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此外,企业还需在内部营造一种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1.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把不同特点的人才安排在适宜其

发挥作用的岗位,达到才尽其用的目的。在市场条件下,必须量才用人,适才定岗,为人才的培养发展提供条件。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这就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有关领导对他们要作全面考核,有的可依靠其知识水平;有的可通过实践检验其技能;有的可经群众评议看其影响力;有的要经特定环境考验其是否具有坚毅的品格。既要看其长处,又要看其短处;既要看其能力的大小、水平的高低,又要看其属于何种类型的人才。这样,才能在全面了解人的基础上,对岗位做出适当安排,用其长,避其短,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2.优秀人才及时使用。这是加快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优秀人才长期不用,或不被重用,即便素质再高,最终也会落后于他人。同样,优秀的人才,在工作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显示了耀眼的才华,但长期不能提升到高一层次岗位工作,得不到更深层次的锻炼,他的能力水平也很难得到进一步提高,很大程度上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所以,各级组织和领导,必须全面地了解人,公正地评价人,大胆果敢地选用人,及时地把优秀的人才选用到关键的、一定层次的岗位上来,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就是要准确地把握人才的成熟程度,不能拔苗助长,否则会伤害人才,给我们企业的事业带来损失。

中平能化集团在过往的十几年中,有计划地招聘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为企业补充有生力量。在十几年的人才使用过程中,也出现过其他单位普遍存在的人才流失问题,一少部分毕业生在工作几年后

选择了离开企业,到其他单位或其他行业工作,这里面有专业不对口的原因,也有企业对人才使用的原因。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我们建立了一整套人才使用和培养的制度,为企业各类人才发挥才干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从而极大降低了人才流失比例。

二、打造优秀文化,“提供平台”育人才

煤炭能源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各种方式,让企业人才对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产生认同感,形成对企业未来远景的共识,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在使用人才时,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要讲究人才配置的合理性,并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条件,让人才在最能发挥优势的地方实现其人生价值。

1.企业的人才培训。如果将企业培训同社会培训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培训效果最佳:其一是组织员工直接参加社会培训:如鼓励员工自己参加社会培训,企业报销费用;或同社会办学机构合作,组织员工集体参加;其二种形式就是企业外聘专家和培训师,到企业内部为员工进行培训。但从目前中平能化集团实际操作的情况看,只不过是将社会课堂搬到了企业,企业尽可能的组织最多的人员参加,以求达到最大的培训“效益”。对企业培训需求而言,企业培训是“因人而课”。而企业培训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因岗而异,因人而异”,从中平能化集团近几年来对工程技术人员、经营造价人员、财务会计人员、施工安全管理人员、劳务管理人员和建筑资料

管理人员培训效果来看,真正作到了“因人而课”的企业培训效果。事实上,企业所需的人才不是课堂培训能满足的,而是对一些岗位培训而言,不是一种有效的培养方式,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是如何建立“选、育、用、留”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国有企业”传、帮、带”等都是企业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

2.培育创新意识。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培育人的创新意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涉及到企业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不仅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而且有新知识、新技能、新组织设计的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人才,最本质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企业的应用人才。这就要求企业的主要领导、企业的各级组织部门和下属单位的领导必须时时刻刻清醒地认识这一点,牢牢地抓住这一点。

3.砥砺思想品行。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往往会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由此可见,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举在于教育人形成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高贵的品质。良好的思想品行,是人才质量的主要标志,决定着人才的成长和成熟。一个人有能力、有学识,倘若不能在政治上、品行上、操守上把握自己,是难成大器的,有的还会走向堕落。因此,培养人才,重要的方面是要提高人的政治思想水平,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实施极限锻炼,“激发潜能”促人才

培养优秀人才不仅要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人才管理办法,还需要探索更为积极的无形督促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潜在的能力,使其把着眼点从眼前利益转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上来。

1.实施极限锻炼,工作要高标准。工作标准的高低,影响人才的开发程度。在一定限度内,标准越高,人才培养的程度就越深,成长就越快,质量就越好。否则,会浪费人才、贻误人才。如果我们能较准确地判定一个人的能力,逐步给他设定经过最大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给他布置经过最大努力可以完成的工作,就可以推动他达到意想不到的高度,就可以使他的潜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发挥,这样就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2.实施极限锻炼,安排更高难度的岗位。真正的才干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接触事物的表象,才能进而掌握事物的本质。一切正确的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特殊环境能锻炼出特殊人才,风平浪静练不出好水手。要善于把那些有潜力的人才放到艰难复杂的岗位上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这也是加快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如果长期在不饱和的状态下工作,能力就会萎缩,思维就会迟滞。我们培养人,就要注意付与其充足的工作以及阶段性的超负荷的工作,这样才能培养起快捷的工作作风,就能提高其快速反应能力和敏捷的分析判断能力。要把大项目、重难点项目作为培训的主战场,以提高思想素质和管理能力为重点,有计划地培育和储备好后备队伍。

应届毕业生参加工作的前三年是他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阶段。我们对于这类青年员工采取的就是敢于压担子、敢于把青年人放在重要的岗位上锻炼,并通过多种岗位的变换,进一步培养青年员工的综合业务能力。通过近几年的成效来看,敢于压担子、敢于放手使用能够促进青年学生迅速完成从学校学习状态到企业工作状态的转化,较好地实现把书本知识与施工实际有机结合。

企业的高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于人才。因此,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兴企”、“人才兴企”的观念,将用人的标准、用人的机制调整到适应企业发展要求上来,使企业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得到优化,这样才能使企业生产、企业建设不断提高新台阶。

2.浅谈企业人才培养 篇二

1 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1 高技能人才短缺

技师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不足, 缺少技能领军人物。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高企业竞争力,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包括身怀绝技、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 包括技术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 是技能人才队伍的核心骨干。数据显示, 目前相当部分企业高级技能人员所占比例不到30%, 这个比例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人员需求。

1.2 技能人才通道建设有待完善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但由于受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束缚, 国有企业人才通道较为单一, 尤其是技能人才建设通道更为狭窄、职业生涯设计缺乏机制支持。国有企业各类人才晋升的惟一通道只有行政职务晋升, 被形容为“千军万马同挤独木桥”。创新企业用人机制, 拓宽人才成长的通道成为国有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1.3 缺少与市场接轨的人才选拨及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待改进,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方法、手段等还不能适应人才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 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开展不够全面彻底, 尤其是在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方面还不成熟, 未能与激烈的市场接轨。

2 探索技能人才良性发展的方法及建议

2.1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就是要把人力资源摆在突出位置, 为每一位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提供平台。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 要从员工的角度出发, 在坚持政策原则的前提下注重公平、平等。领导管理层应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 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在工作中贯彻公平、公正的管理思想, 尽快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包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投资的优先次序、工作人员和单位共同成长等。

2.2 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考核制度, 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良性快速发展

在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及规范应对市场的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责的基础上, 实施科学的岗位分析和人员分析, 建立科学的人才市场化选聘制度, 满足企业市场需求的人才培育制度。针对不同人员的绩效考评制度, 帮助企业和员工实现共同价值的职业管理制度以及分享成功的薪酬分配制度等, 实现甄选实绩化、职责岗位化、发展业绩化、管理制度化、利益共同化、薪酬市场化、保障社会化、组织目标与个人价值协同化等用人机制。在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保证培养、选拔质量的前提下, 突出实际技能和工作业绩, 实施劳动成果量化考核评价, 打破资历、年龄和身份等限制, 鼓励员工参加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考核。对技能人员实现动态管理, 从素质与能力、学习成长等方面进行考核, 积极探索建立关键岗位的技能人才信息库, 使技能人才在行业改革和发展中实现共享。

2.3 构建技能人才培养与能力业绩挂钩的人才成长通道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培养和选拨优秀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具有严格的申报等方面限制, 而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技能人才评价的补充不受条条框框限制, 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有效捷径, 因此职业技能竞赛更能激发广大技能人员学技术、钻业务、练技能的热情, 大大挖掘技能人才的潜力。建立科学的奖励制度, 通过技能竞赛, 对获奖技能人员可破格晋升, 并给予相应的物资奖励。

2.4 不断强化技能人才的素质培养

把人才培训当成日常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提前对技能人员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摸底, 并结合单位的特点精心安排培训内容、方式、师资等内容, 不断顺应行业发展需要。如:开设一线工人操作技术能力的“提高班”等。另外, 需将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尤其要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重点进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按需施教、讲求实效。严格落实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和技术支持, 实现职业技能鉴定数量和质量的同步增长, 实现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2.5 合理应对“投资”风险, 发挥“以文化人”积极作用

企业专业人才培训是一种投资, 由于观念、组织、技术、环境等诸多负面因素影响而对企业造成直接或潜在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培训的成本太高而培训的效果不明显, 培训成才的员工外流等。企业的良性发展及专业人才的培养, 要与其发展远景、企业文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在发挥原有企业优势和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 充分发挥“以企业文化感化人、以企业文化熏陶人、以企业文化吸引人”的积极作用。并做到企业的培训计划和员工个人愿望相一致, 不断进行岗位职能培训、设备操作培训。同时需不断加大企业的监督激励机制, 鉴定培训员工的竞业禁止条款和激励措施, 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培训效果评价系统。

总之, 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任务, 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 分阶段进行培养, 只有这样, 才能精雕细琢出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一批能打硬仗的技能人才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舒咏平.人力资源开发中的示例传播[J].企业研究, 2002 (05) .

[2]朱岿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J].金山企业管, 2002 (03) .

[3]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3.浅谈温州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培养 篇三

关键词:后备人才;民营企业;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國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温州为代表的私营家族企业模式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顽强的生命力得到了中国经济学界的普遍认同。

一、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早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人才吸纳能力弱和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等问题。对于一些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讲,人才瓶颈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已经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大了后备人才培养的力度。

后备人才培养是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做好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不仅可以确保企业发展后继有人,而且可以使企业永葆活力。那么,如何培养后备人才又成了企业决策层和管理者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1.政府对民营企业后备人才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对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发展以“扶”见强,以“保”闻名,在民营企业大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都适时推出了一些“松绑性”政策措施,政治上的关心爱护、经济政策上的大力扶持对于激发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和促进民营企业的强劲发展都曾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近些年来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这“三支队伍”建设的状况,发展极不平衡。较之于党政人才、专技人才队伍建设,民营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没有形成与时俱进的企业家人才开发机制和配套的政策措施,也没有真正形成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社会氛围。这与温州是民营经济大市、强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2.民营企业家缺乏人才意识

首先,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受文化程度低、层次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做大、不做专、不做长”的现象。有些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家朝三暮四,频繁转型,甚至抽出生产资金去炒房、炒股。不少企业家还是把企业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是把它看成是社会的一分子,从而缺少社会责任感。

其次,民营企业家多选择家族成员或亲属为企业的接班人,不注意有意识的锻炼企业内部优秀员工或职业经理人等后备接班人的培养,从而带来断层危机。同时,由于民营企业家从形式上传权到实际上的不放手,接班人难以真正接受磨练,使得民营企业的接班接不好。

3.缺乏规范的教育培训体系

首先,对民营企业后备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内容多以应急式的培训为主。培训方式也很单一,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法。培训项目制定不规范,很少做到全面、准确地从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能力出发来制定培训需求。另外培训时效性差,不能紧跟形势的变化来合理安排培训计划。因而,往往不能充分调动员工培训的积极性,难以收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其次,培训具有被动性。一些政府主管部门出于好心,在年初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达培训计划,具体到培训班的人数、时间、参加对象等,但是企业在业务繁忙的情况下,对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任务不重视,随便派人参加,敷衍了事;培训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决定了培训的形式化。往往民营企业在培训过程中不是主动地探求一种最适合自身的培训方式、最适合自己企业需求的培训内容,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化的培训只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和不良影响的效应;此外,忽视培训效果的反馈和使用,培训部门对培训的结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因而无法合理有效地安排培训,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在接受培训后往往感到在工作中不能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从而认为培训意义不大。同时,企业长久以来,对员工只重视职业素质、营销服务生产质量方面的培训,对管理类人员只注重领导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培训,忽视了对所从事职业的发展史教育,认为回顾以前的历史,不会对现实的效益有什么帮助,也是一种非常片面、狭隘的观点。

三、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培养对策

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队伍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促进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力量。必须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促进民营经济新一轮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本文拟就如何加强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培养提出三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务之急就是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做到像抓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那样来抓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要从人才强市战略高度,把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党管人才的工作范围,纳入各级“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重点围绕提高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培养一批创新型民营企业后备领军人才这两个层面,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结合,统筹规划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开发培养工作。要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开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要围绕有利于民营企业后备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开放宽松的政策和政务环境。选择一批重点培育的企业,建立市、县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联系制度,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依托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协会、人才学会等社会团体,建立多层面多途径全方位沟通平台,形成社会广泛参与和共同关心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

2.突出提高创新能力素质,建立配套的民营企业后备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适应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队伍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逐步建立政府助推、企业自主、社会参与、企业家自愿的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和体系。在培训目标上,以提高创业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目的,致力于培养一支战略决策起点高、市场开拓眼界宽、经营管理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在培训运行机制上,可由政府部门牵头,行业协会等工商团体配合,成立企业后备人才培训组织领导机构,并依托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大型企业和继续教育基地及社会中介培训机构,建立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网络。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口培训,系统地开展院校化基础课程培训或采取举办论坛、讲座、研讨或实地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专题培训。

3.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制度

4.国有企业人才问题浅谈 篇四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尤其是国有企业,树立现代的人才观念和建立人才成长机制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本人所经历的三任企业的领导者,都有自己的人才观点,第一任领导的“眼中无废人”,第二任领导的“在企业干的是人才,流失的就不是人才”,现任领导“有用即是才”,这些人才观点可以说勾勒目前国有企业的人才观,但为什么这样的人才观没有转化为人才培育使用的“小环境”,甚至感叹企业人才不足呢?

一、国有企业人才的概念

中国的国有企业比较其他中外企业来说,既要承担经济责任,也要承担政治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只能在承担责任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履行责任,最终目标是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企业利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综合效应的最大化。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人才背负的责任有别于其他。

什么是企业人才呢?有一句讲得道理:被以前所服务过的企业都认可的人是人才。它包含了企业人才两大要素,即一是能干,二是被认可。一般认为,企业人才,就是能够胜任岗位并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劳动力,包括智力和体力。强调了企业人才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能为企业创造财富,但忽略了企业人才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而国有企业的责任使得企业人才不再是以满足创造财富和拥有财富为最终目标,而要求企业人才对工作需求有明确的方向,他们在企业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高薪,而是为了发挥自已的专长,追求事业的成功,热衷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只可惜,目前人才的事后认可在国有企业中仍大量存在。

所以,国有企业人才应该是在国家、企业、个人利益上有着使命感的,在工作上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愿意承担挑战性、创造性、具有成就感的劳动,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显著的成就,同时还期望得到高度评价和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等方面荣誉的出类拔萃者。

二、国有企业人才问题浅析

但现实中,国有企业很少出现如上文定义的人才。从外部环境看,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联,企业领导者更替频繁,“一张纸”甚至“一行字”决定去留,在任期内对人才以适用性为主;

1国有企业所有制单一,责、权、利分离,领导者对人才的重视表现为“提拔”,致使人才的作用衰减,等等,使得企业人才成长过程难以连贯,人才似才非才问题突出。

一是在人才观上存在矛盾性。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领导者“眼中无废人”,这种人才观有其积极的一面,不把学历、资历作为用人的唯一标准,克服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这既是党的“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在领导与职工的关系上互相为本的要求。国有企业领导者比其他企业更看重职工群众的口碑,一方面,要依靠全体职工兴办企业,人人是才,但又为人浮于事所困;推动工作依靠“能人”,而又不能给“能人”相应的待遇;国有企业领导者常碍于情面不断接受各方面塞进企业的“人才”,也不断往下级单位举荐各类“人才”,造成一些部门人员臃肿、职能弱化,外行领导内行,影响职工的积极性。

二是在用人上存在短期行为。随着人们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双向选择机会增大。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领导者非高学历、职称或非有工作经验的不招。企业做大做强需要一定的高素质人才无可非议,但这样的人才观是不切实际的,结果往往高投入、高成本吸引来的人才,却未必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甚至得不偿失。有的招收高学历人才只是装门面,长期“闲置”,使国有企业成为考研、考博的训练基地,高层次人才来三个走两个,目光短浅必须产生短期行为。有的领导者不是量才录用,而是意气用事,凭一已之好仓促任命,又只能上不能下,弄得任命者和受命者都难受,群众也不满意。有的则存在用人不当的问题,能当高管的叫当基层主管,只能当基层主管的安排高层岗位去干,也会出问题。

三是缺少对人才的充分信任。许多国有企业领导者在使用人才方面,特别是在授权和监督控制方面,思想上放不开,不敢授权,其他方面模糊管理,财务上认真管理,总怕别人把企业效益之河喝干了。有的二级单位有经营自主权,但亏损了考核你,赢利则不兑现,用一分钱得领导者指示,致使二级单位能赢利的不愿大赢利,企业始终做不强做不大,领导还美其名曰:防止人才犯错误。其实大可不必,人性在经济层面的欲望并不都是无止境的,大多数人对物质的追求会适可而止,何况还有党纪国法对职务犯罪的制裁。国有企业领导者一般以听话、能干作为判断人才的标准,这无可厚非。但“听话”却限于听自己的话,能干也要

在领导规定的范围内,扼制了人才的创造性,也是一种对人才的不信任。那些事前、事中、事后勤请示汇报的,或装傻请领导指导的,尽管结果不理想,但领导喜欢。而那些只知埋头苦干的,即使工作干得漂亮,也得不到鼓励。

四是缺少人才多种激励机制。国有企业每个职工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得到认可,事业能上新的台阶,而国有企业往往把职务晋升作为唯一的激励方式,干得好当领导,不仅脱离了人才成长的基础,大家都挤“独木桥”,使人才发展之路狭窄堵塞,毕竟领导岗位十分有限,优秀的员工也不可能都当领导。一些高素质、多年未被提拔的人才就会在感情上就会受挫,不是另谋高就就是自暴自弃。企业缺少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一些核心技术人才,没有让其待遇与奉献相匹配,贡献大的人才难以享受与领导岗位同等的待遇,难以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三、国有企业人才问题对策

为什么国企留不住人才?为什么“隐才”多,“显才”少?从企业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现代人才观念,即不能真正地重视人才。有的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都是虚设,仍然笼罩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阴影之中。企业管理依靠行政命令,生产经营全凭领导“拍脑袋”,不能充分相信科技人才,大胆使用专门人才,从而使企业的人才成为摆设;二是企业没有形成人才成长机制,不能为人才创造发展的天地,企业重成果,轻培养,在涉及人才切身利益时,论资排辈,亲疏有别,不能真正按贡献、凭能力说话,使许多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企业人才心灰意冷,或一走了之,“墙内开花墙外香”。

要改变国有企业人才发展现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促使国有企业领导者树立长远的人才发展观念。国有企业要树立现代的人才观念和建立人才成长机制,领导者是关键。企业领导者最关心的是人、财、物,但排在首位的“人”却容易虚化,因为其难以量化。量化是解决虚化之道,必须将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人”与财、物一样,制定出更加重要的指标进行考核,将企业各类人才拥有量、比例和内部人才培养梯次等硬性指标,作为领导者任期内业绩考核的指标,促使企业领导者从关心眼前利益转移到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确立人才资本的和人才发展的观念,真正选择出能做好事的人,实现“知事者,臣道

也;知人者,君道也”的良好工作格局。另外,企业领导者要自觉从性格特点、行为方式、领导风格、工作能力等方面加强自我修养,抓近谋远,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形成人才培育使用的良好风气,从而推动企业人才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承担更多的人才发展责任。国有企业要重视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全面提升人才资源专职人员素质,切实转变人才资源管理职能。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地位偏低,一味听令于企业领导,完全按领导的意志办事,容易放大领导者的不足。要做好企业的人才工作,人力资源部门要有独立的思考,要按照人才发展规律,坚持不懈地去健全完善人才资源管理机制。一方面企业领导者要放权、要支持,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要争取权利,树立权威。其次,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包括党委组织部门)管理者要提高人力资源的经营、监督、创新和适应等方面的素质,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做好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工作,设计出本企业最佳的管理模式,从制度上保证人才资源计划、开发、使用、储备等职能的充分发挥,从有为到有位。只有人力资源部门职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并认真细致地执行到位,一支优秀而稳定的企业人才队伍才能够循序渐进的构建完成,为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是国有企业要通过加大人才培训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国有企业普遍缺乏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落后,仍处于较低层次的档案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主管没有人才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企业领导者也看不到人才职业生源管理投资的价值,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分离,降低了人才工作的兴趣与激情,加剧了人才流失。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来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因此,企业必须立足现有人才资源,加大培训开发力度,营造良好挖潜创新的环境,使员工的劳动能力、技术水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才辈出。一是要建立培训机制,根据企业发展目标,结合人才特点,有计划、有前瞻性地对人才进行培训;二是突出重点,做到优秀人才优先培训,急需人才加快培养,关键人才重点培训,骨干人才提前培训;三是拓宽渠道,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人才培训步伐。使企业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构,层次匹配,人才稳定的队伍。

5.浅谈如何解决企业人才瓶颈难题 篇五

我了解到的留不住储备人才的情况是;用人企业往往以储备干部之名行招廉价劳动力之实,你根本就没有把人当干部培养,当然留不住;另一种情况就是把储备人才放在普通员工中间,让你自生自灭,所谓经受住考验,耐得住寂寞,我就用你,受不得委曲,吃不了苦,你走我也不拦。这就好比沙里淘金,能找到金子的概率很小。

我之前的做法是先定位,再下放,到你将来可能管辖的范围去轮岗实习。每个实习岗位,我给他订出基本目标,实习天数,让各实习单位主管指导并进行考核。时间不够,可以延长,熟悉一个岗位,再转下一个岗位。全部实习合格,就安排到应聘岗位试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定向培养。

我们这样做的结果与自生自灭的用人法相比,流失率大大降低,除了不胜任者被我们主动淘汰的以外,应聘者自动放弃的很少。企业的中层干部我们都是这样引进的,其中有人后来还做了企业副总,这当然与他个人潜力发挥出色有关。

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企业的行政人事经理,是全程跟踪整个实习过程的,每周我都会检查他们的实习日志,也会通报表现好的、批评表现差的。个别表现差的,当我去现场检查时,总能“碰到”他上厕所,而那位后来当上营销副总的实习生,我每次去车间,都看到他在认真安装产品或零部件。他们必须每周向行政人事部上交一份实习小结。如果碰到他们在吃、住、工作方面遇到困难,我也会第一时间调查解决。当然时代不同了,这个方法还能不能凑效,我也不敢打包票。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事先做好用人规划,把好进人关,让招进来的人定位清楚,基本能力或潜力匹配,让储备干部带着目标和希望去工作,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并且在制度上规定,现有员工特别是主管人员不得刁难或打击储备人才。企业必须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如果一个企业排斥有知识的人、排斥暂时还没有实践经验的员工,如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那么,这样的企业就很难找到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对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空降兵不好使,挖人墙角不地道,自己培养才是唯一可行的解决之道。自己培养,除了严格要求,尊重人、关怀人、信任人也很重要。

6.浅谈企业人才培养 篇六

也研究得出了防止人才流失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现代企业,人才流失,策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人才主权时代,即人才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权与工作的自主决定权,而不是被动地适应企业或工作的要求。同时,人才的这种流动性也导致了企业的人才流失严重性。企业应尊重人才的选择权和工作的自主权,并站在内在需求的角度,去为人才提供人力资源的产品与服务,去赢得人才的满意与忠诚。毋庸置疑,留住、开发、激励现有人才,以及吸引外来人才已经成为满足企业自身用人需求两种必然的选择。如何扭转企业人才流失局面,留住、开发、激励现有人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急需

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影响

1、成本增加

(1)招聘成本增加。企业在员工离职后,为了补充其离职后留下的空缺,一般要重新招聘员工,这就要求企业支付组织招聘的费用。如果招聘的是外地人员,还得担负应聘人员的交通和住宿费。那些对人才甄选严格的企业往往要在许多候选人中间选择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公司人才流动频繁,招聘费用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人力资源门户的网站HR.com的调查,招聘新员工的人力资源成本大约是挽留雇员费用的2至3倍,而招聘一名员工的人力资源成本与员工的职位及薪水高低成正比关系。如IBM公司聘请猎头公司挖来郭士纳先生任总裁,而使公司摆脱低谷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为此,IBM支付给猎头公司300万

美元。

(2)新员工的培训成本。对新员工的另一项投资就是上岗引导和培训,以保证他有从事新工作必需的能力、技能和人际关系。在培训期间,组织付给其工资,但他对公司不会产生或只能产生很少的贡献。如一些国家机关招聘来的新公务员,第一年要到地方政府锻炼,一些大型公司招聘来的新雇员第一年要派到海外公

司先工作一年,并且要轮换好几个岗位。

(3)一段时间工作效率下降造成的隐性成本。员工离职后,公司往往将他的工作分给公司内其他的人员,这样会使其他人员的工作负担增加,使之效率降低。而且即使来了新人员,他的效率也会受技巧熟练程度和工作努力程度以及个人能力的影响,不可能一下子达到最佳状态。但只有那些忠诚于公司,愿意为公司长期自觉努力工作的人才能长期保持高效率。无论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还是复杂的脑力劳动,雇员的工作效率都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工作经验的积累而提高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新员工才会熟悉新工作,懂

得怎么做,才能提高生产率。由于人才离职造成生产率低下而导致的隐形成本就无法估计了。

2、对工作绩效和干扰

前面只是分析了人才流失后,补充新人而损失的直接成本。事实上人才的流失和新人的补充还产生了间接成本的损失。由于企业雇员流失而带来的对工作绩效的干扰就是一个重要的间接成本。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成本:一是雇员在流失之前,由于已经心不在焉而造成的效率损失;二是由于该职位在被新雇员填补之前的空缺成本。如果流失者具有特殊的技能或在原来的岗位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流失后造成的成本损失比因其流失而产生的职位空缺造成的成本损失更为严重,而且这种成本损失的影响常常会延续到接替其职位的新雇员能够完全胜任其工作为止。一般情况下,在雇员流失后,其他雇员不得不来帮助完成辞职者的工作而导致自身的工作不堪重负。再就是由于流出者和流入者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流失高质量的人才或流失具有大潜力的雇员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将是长期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

资受到限制,甚至打击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性。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人力

资源开发。

3、造成技术的流失或商业秘密的泄露

在企业中,流动最频繁的往往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等对企业比较重要、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人员,这些人离开企业后,其所掌握的技术、客户将随之流失,一些商业秘密也会被泄露,这对企业是非常不利的。虽然企业可以借助法律手段对此加以限制,但这种限制的作用是有限的,企业因此遭受的损失不

可能完全消除。

4、对企业职员士气的影响

员工流失对企业产生的消极影响或间接成本损失还在于因一部分雇员的流失对其他在岗人员的情绪及工作态度产生的消极影响。这是因为员工的流失很可能会刺激更大范围的人员流失,而且向其他雇员提示还有其他的选择机会存在。特别是当人们看到流失的员工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或因流出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时,留在岗位上的人员就会心动,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也许从前从未考虑过寻找新工作的雇员也会开始

或准备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或新的企业。

二、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1、对薪金有更高的要求。在以商品交换方式作为基本交易准则的社会里,薪酬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员工的薪酬决定了他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关系到他的生活质量与活动空间,关系到他的一切生活。薪资与福利方面的主要问题有:薪资水平与外部同行业、专业相比较,不具有竞争力,从而导致企业

在薪资方面的吸引力降低。

2、员工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一般来说,人们应聘到企业工作,最初的动机是获得较高的薪金,但工作稳定以后,就会考虑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途问题。如果员工发现在企业无法实现其职业规划目标,就可能跳槽到更合适自己的企业中去。员工看不到自己的发展前途,就会对工作失去兴趣;一旦有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他就会很快地跳槽走人。

3、人际关系环境较差。员工因工作问题、私人问题或是一己之利而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员工对管理层不满意,员工将心思集中于公司的人际关系,而将本职工作抛在一边。长此以往,不但使员工工作效

率下降,并最终将导致员工另谋高就。

4、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缺乏认同。企业留不住人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就是员工对企业的认同问题。认同问题实际上存在一个程度问题。简单讲就是认同的程度高低问题。至于具体的认同内容和方面则包括了关乎员工切身利益的诸多方面,比如对待遇的认同、发展空间的认同、人际关系的认同、企业前途的认同、内部文化的认同等等。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低是诱发流失的最根本原因。

5、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很多人是感觉到自己难以融入这个企业而选择离开,主要是因为企业的文化不统一,整个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良好风气。沟通与协调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工作交流少,相互合作少,一些有助于工作的信息未能很好地共享,从而使员工感觉自己好像很孤立,好像和这个企业没有什么关系一样。

6、人才市场的变化,加剧了人才的流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是必然趋势,人才在按市场的目光进行选择和决定价值取向,随着我国有关劳务政策和法规的变化,人才的自主择业,用工的合同制度管理

运行,社会保障的社会化和制度化加快了人才流动的速度。

7、其他方面的因素。员工流动与其自身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有关,有些人喜欢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有些人不喜欢单调而稳定的生活方式,喜欢多变,对生活方式的偏好很可能造成员工对他所在的城市或社区不满,从而选择流动;另外,员工流动还可能是因为家庭因素,例如,由于照顾父母的生活、子女的学习或配偶的工作而造成的流动;员工流动也可能是因为各方面的生活保障没有得到落实等等。

三、企业留住人才的措施及策略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财产,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认为“办公司就是办人”。企业只有真正尊重关心员工,体察其需求,帮助他们成长进步,给他们营造发挥足够才能的环境,企业才能留住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的人才优势,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竞争力。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和留住人才。现代人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期望所在企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借以舒展个人的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企业必须十分重视和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制定“职业阶梯计划”,尤其是关键岗位员工。详细列出关键人才从进入企业开始,一级级向上发展的所有职业阶梯并与关键人才共同努力,促进其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实现。这可以大大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这样的企业呆着有奔头,就

会在本企业安心工作,并努力发挥最大潜能。

2、制定外有竞争力,内显公平的薪酬福利机制留人。要想留住人才,必须为员工提供外有竞争力,内显公平的薪酬,薪酬的作用不仅在于保障人才的基本生理需要,它同时也代表了企业对人才价值的认同。第一,要让企业内员工与同行业员工相比,其所获薪酬是公平合理的。第二,要让员工与公司内其他员工以及员工自己所做的贡献相比,其所获薪酬是公平合理的。对于薪酬的发放,核心层次员工可实行年薪制,由公司经理与其进行面谈商定。对贡献特别大或对公司前途有重要作用的,公司还可以另外发放年终奖金,或给予其他物质及精神上的激励。骨干层次员工,按业绩挂钩方式或职位层级支付薪酬,使薪酬制度化、透明化。对比较特殊的,可以在年度终了进行半透明的激励(必要的可参照对待核心层次员工的措施)。对一般员工,则采用完全公开、透明的制度化、市场化的方式,按市场价格和方式核算、支付薪酬,形成内

部竞争。

3、营造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文化。企业文化强调以企业精神、理念凝聚人,通过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工作绩效,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企业人力资源投入的较高产出,增加企业文化对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因此它对稳定员工减少企业中的人才流失起着重要作用。

4、合理地使用人才是留住人才的最好方法。在人才的使用中要时刻注重对人才群体或个体进行心理分析,给员工以公平的晋升和发展机会。许多员工对薪资和待遇很满意,但却因为看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机会,尤其这种消极的预期是因为组织不公平的晋升制度和结果所导致的,因而会选择离开企业。在掌握员工心态的基础上应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节作用,做到留人先留心;同时要将企业的发展、岗位的需求与企业人才群体和个体的素质、技能相结合,知企识人、知人善任;在应用中还要注重绩效考评对员工的激励、促进作用,良好的激励手段也能刺激人才在企业与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从而起到一种留人的作用。

5、建立员工培训机制。企业除为员工提供一份与贡献相称的报酬外,还应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工作内容不同,为员工提供与管理及专业有关的培训,同时鼓励员工通过各种在职教育培训获取职业资格或证书,并且鼓励员工边干边学,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能力和水平。

7.浅谈企业如何留住人才 篇七

一、要在物质方面满足优秀人才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时代, 不能再指望单纯提倡奉献来留住人才, 特别是对商业性企业而言。许多人才离开企业另觅他职, 就是为了更多的薪水和福利。近年来湖南兵器建华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招聘的大学生频繁跳槽, 公司内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的人才也纷纷调往集团或者其他子公司, 这些无非是利益和环境驱使。要留住人才, 必须科学合理地制定薪酬标准, 除给予各类人才以优厚的工资性待遇外, 还应提供各种丰厚的福利待遇。

首先, 要以完善的薪酬制度留住人才。岗效工资对现有的薪酬机制应该说是一个进步,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摸索仍旧没有实行, 过去那种平均主义大锅饭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员工收入没有从实质上体现多劳多得, 同岗位的收入差别更多的是从工龄与年纪差别上体现, 从所获得的职称上体现, 不会因为能力的差别而有所差别, 付出与收入没有成正比。目前该公司的薪酬制度存在着体制壁垒, 2005年以后引进的大学生人才与2005年以前留在企业里的大学生人才的工资标准完全不一致。同为企业人才, 大中专院校分配、招聘而来, 在薪酬制度上却存在明显差别, 很让员工产生不对等情绪。目前建华公司相比集团或其他子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比较低下, 企业效益的增长没有惠及员工, 这样的薪酬体制, 让原本企业里的普通员工、普通管理人员有着极大的消极心态和抵触心理。如此的薪酬制度到目前还没有一个解决的办法, 长此以往矛盾越发积累, 不利于人才培养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所以培养人才必须要破除薪酬体制壁垒。好的薪酬机制是能大大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该公司要避免人才的进一步流失, 科学、合理、有效的薪酬机制尽早出台已是当务之急。

其次, 员工福利对留住人才也有着长远的意义。丰厚的员工福利会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员工们看重的不是具体某个福利本身, 而是这些福利说明了公司宣扬的是什么样一种企业文化, 以及公司领导是如何关心员工利益的。

二、要以事业发展留住人才

为人才提供更多的事业发展机会是我们国有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的一个强有力手段。这要求企业赋予人才更多的职责权限, 为人才提供在企业中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其一, 我们企业要给每个人员规划职业生涯。为此, 企业必须做好人才职业生涯设计, 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使每一个员工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还要让员工了解公司的发展战略, 看到企业的发展前景, 看到其自身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他会感到自己在企业里“是有用的人”、“是有奔头的”, 便会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 争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获得成功。

其二, 培训和持续提高。任何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 但求知的欲望是无限的。培训是送给员工最好的礼物, 培训是高于金钱挽留和吸引员工的有效措施。如多数规模企业实行“每年送10%-15%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到重点院校、大型企业去学习深造, 甚至出国考察、进修、短期培训”等制度。有的人觉得呆在建华公司没有什么活力, 其实就是他们在公司很少有培训和持续提高的机会, 知识结构得不到更新和充实, 也就等于丧失了生存的能力, 这一现象特别是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军工行业中尤为明显。最近几年, 该公司十分重视培训工作, 员工培训的机会大增, 但是笔者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大员工的培训、管理类的、技术类的、生产类的, 每个员工都应该有持续学习的机会。

三、要用完善的机制来留住人才

如果公司想要留住优秀的人才, 不能只期望通过劳动合同或违约限制来约束, 更要以完善的人才机制来吸引人。

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用人机制, 促进公平竞争, 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真正做到“能者上, 平者让, 庸者下”, 自然就能留住尖子人才。海尔的“赛马不相马”的用人竞争机制, 值得借鉴。海尔的人力资源开发自一开始就实施“人人是人才”, “先造人才, 再造名牌”, 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不是去研究培养谁、提拔谁, 而是去研究如何去发挥人员潜能的政策。在这种用人的机制下, 企业的每个员工, 都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企业提供的舞台空间中, 极大地发挥人的潜能。这或许也是海尔能成为世界性品牌的原因吧。对该公司来说, 要做到任人唯贤, 看到员工的才能, 就要知人善用, 给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并且进行有效的授权, 这是让员工心存感激的良方。有了这种感激做基础, 就不必担心员工会离开了。

另外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开发、利用好人才资源, 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应该是灵活多变、因人而异, 例如年轻工作者比较重视拥有自主权及创新的工作环境, 中年工作者比较重视工作与私生活的平衡及事业发展的机会, 老年工作者则比较重视工作的稳定性及公司的福利政策。因此, 公司不能以相同的方式激励所有的员工, 在拟定每一个激励计划前, 应当先花时间了解各层次员工之间的不同需求,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 我们要给员工适度的成就感。充分体现“只要你能干, 机会就一定多;只要你肯干, 收获就一定多”的人才观。如果“做多做少一个样, 做与不做一个样”这种状况还出现在公司中, 那么人才流失就是必然的事。企业要使人才感到“值得留下来”, 并且心甘情愿地付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四、要用感情与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人才

第一, 要从情感上关心和关爱我们的人才。毋庸置疑, 企业与人才群体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 要留住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留住他的心;要留住员工的心, 又莫过于好好地照顾他、培养他。通过不同形式的感情交流, 了解他们的心声,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 使他们与企业真正做到同呼吸、共命运。

第二, 要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工作氛围可以让员工专心工作, 是留住人才的关键之一。专业技术人才尽管工作独立性较强, 但是其大部分时间同样是在职业群体中度过的。因此, 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群体环境本身就是对人才无形的激励。作为企业就要培育这种和谐环境和团队精神, 使他们倍感亲切。

第三, 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留住人才。在公司内员工的成长和晋升过程中应当塑造一种公平公正的氛围, 规则透明合理。要注重关怀和培养那种会“会干事”、“肯干事”却所谓“不会来事”的普通管理人员、普通技术人员。做为公司来说应该大力推进三项制度的改革, 尽快建立起员工成长的三条通道为人才成长提供机制和环境的保障。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来留住人才。

第四, 要以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留住人才。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规范。企业文化就像磁铁一样, 将拥有共同观念的人凝聚在一起, 产生巨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如果缺乏鲜明的企业文化, 没有共同认可的价值规范, 员工离心离德, 人才流失就难以避免。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的激励更为有效。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员工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 它还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塑造一个共同认可的企业文化需要全体的共同努力。企业文化一旦形成, 就会成为一种润滑剂, 可以为企业营造一种和谐的、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组织氛围, 使企业各成员实现观念和行为的一体化, 进而产生合力, 全面发挥企业的整体效能。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建立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 深厚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归属感。

第五, 领导要扮演好服务员的角色。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惜才如命”并具有服务意识的领导者, 必然聚集一批优秀的人才。很多成功的企业都十分强调各个层次的领导者的人才服务意识。只有具有宽阔胸怀的领导者, 才能招贤纳士, 有效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一个高水平和高素质的领导者, 能够使人才看到所在公司和部门的前景, 看到个人发展的希望。所以, 希望领导干部要改变传统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 将原来“领导就是命令与权威”, 改为“领导是教练, 提供服务”;将原来“管理就是控制与监督”, 改为“管理就是分权自治, 责任重于服从”。

总之, 留住人才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留住人才的一些现实问题, 只要从事业和待遇上、从管理和制度上、从感情和文化上, 积极探索新的形式和内容, 认真细致地做好工作, 一定能为企业留住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公司也定能蒸蒸日上。

摘要: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竞争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核心部分。文章从物质、事业发展、企业机制、情感与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及领导重视等六个方面阐述企业如何留住人才。

8.浅谈中小企业人才战略 篇八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人才 战略

据我国资料显示,就国内注册企业总数而言,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0%以上;近年来我国的出口总额,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另外,中小企业还为全国城镇提供了近五分之四的就业机会。因此,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我国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搞活大企业,放开小企业”的改革思路以来,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中小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产业布局、技术创新等方面有所发展和突破[2]。从全球来看,世界各国也纷纷把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提到战略高度,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1. 中小企业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有自己的显著优势: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因而比大型企业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更能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因而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增多起来。

但规模上的“中小”给企业带来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企业员工人数少,经营管理、技术、生产等各类人才的相对不足或整体水平相对不高;企业资本不充足,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过小、甚至无力投入,而使产品先进性不高;企业经营规模小,社会知名度低,就企业个体而言,销售领域狭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等。针对这些自身的劣势,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人才战略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中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企业多方面的因素,但某种意义上看人才战略是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人才是创造企业利润的源泉,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人才兴,事业兴;人才强,企业强。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企业经济实力的竞争,是企业技术实力的竞争,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竞争。而这些都要靠人才来支撑,人才决定实力,决定事业的成败。说到底,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战略对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进行技术创新、掌握行业信息、降低成本、有效缩短企业与竞争者之间差距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2. 中小企业人才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人才引进机制不合理

企业用人的第一个环节是人才引进,以前企业对人才的招聘、选拔、任用几乎都由企业所有者定,“人治”的成分居多。在发展的初期,中小企业中高层管理员有40%左右由业主的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担任。因此在很多时候,企业往往会出现有人无法用、有事无人用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事实就是在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中,未能有效系统地区分人才特性与岗位能级对应而造成的结果。

2.2缺乏正确的用人理念

诚然,在我国有些中小企业里其实不乏各种人才,但直至目前,多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将传统的人事管理与代人力资源管理混为一谈,企业管理者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仍习惯于人事管理,用行政管理代替人力资源管,把人视为一种成本,当作一种“工具”。企业必须转变自己狭隘的人才观念,认识到人才是多层次的,各种人才处于企业组织中的不同层次,可以是高管也可以是普通员工,可以是高级专家也可以是娴熟的技术工人,企业要全面分析人才的特点,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募适用的人才[3]。

2.3缺乏有效的培訓机制

中小企业的培训工作在近几年间发展迅猛,已有许多企业摸索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培训体系,但总的来说,在培训制度、机制创新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培训和投资意识的淡漠导致员工除了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之外,很难有专业意义上的培训。

2.4激励方法陈旧、手段单一

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方式上过分依赖于物质激励,如晋升工资、发奖金、分红、给红包的办法,而忽视非货币的精神激励方法的运用,从而造成了大量优秀骨干人才的流失。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一般均缺乏科学、严格的绩效考评制度,这样就使企业的激励作用扭曲乃至削弱,同时也使劳资关系中存在着不平等、不公正、不和谐的现象。

3. 中小企业人才战略措施

3.1建立有效的招聘选拔体系

人才引进是中小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新陈代谢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有效的招聘体系其实质就是要在招聘过程中明确:什么岗位将需要招聘什么样的人,要在什么时候招聘,需招聘多少人,怎么样招聘到合适的人。在人才引进方面,中小企业必须在制度上构建起科学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切实需要的适用人才,坚决杜绝任人唯亲的现象。

3.2树立正确的用人理念

现代企业的人事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最重要的资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企业的发展与个人能力同步提高,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统一。要建立公正、公平、择优的员工竞争上岗制度,惟才是举,不看学历、资历,关键看实绩;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以员工的业绩作为岗位调整的依据;再次,创造人才发挥效能的环境,对有能力、有特长、有突出业绩者委以重任,将他们安置到适当的位置上,使其聪明才智得以施展[4]。

3.3充分重视员工培训

对中小企业现有人员进行相关新业务领域技能与知识的培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培训最直接的目的是使新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企业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培训的内容既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员工工作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培训教师既要有内部人员,也要有定期聘请的外部人员。根据企业的特点,结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规划,帮助员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3.4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企业必须通过制定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并将其与薪酬管理以及人员的升迁、选拔相结合,来增加员工满意感,使其安心和积极工作。对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奖励是一个公司告诉员工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在公司提倡的。它一方面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同时又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激励的最重要作用就在于其能使个人将外部刺激逐渐转变为自觉主动去实现目标。为此,企业要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将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将人的潜能最大化挖掘出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要不断对人才激励机制予以完善,这样才能留住人才。

结束语

人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是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机制的竞争,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由企业拥有的人才决定。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在做好基本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员工的人性化管理。改变传统管理中的硬性管制、对员工的机械控制,改变单纯的物质利益刺激,要以人为本,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员工自身发展与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使员工以企业为家,以主人翁的感觉为企业奉献自己的才能。

参考文献:

[1] 孟建新.浅议中小企业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6).

[2] 王静.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外企业家,2011(1).

[3] 许彩霞.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1(20).

[4] 柳林.中小企业人才战略[J].企业导报,2011(9).

上一篇:创业项目调查报告下一篇:上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