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课堂教学

2024-08-04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精选8篇)

1.新课程下课堂教学 篇一

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反思

——如何实现高质高效的课堂

通用技术教研组 邱俊辉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发展学生以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际能力。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需要以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还要充分发掘当地天然的优越的环境和资源,根据具体情况涉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形成技术教学的特色,争取获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11月15日我在高一(8)班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课我讲授的内容是《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这节课要体现的目标是:亲身感受设计的快感,体会设计分析的过程,在设计中养成细致、严谨、考虑问题全面的情感态度。

通过我们教研组的评课研讨和自我反思,我觉得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最佳情境,导入新颖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本节所学的设计分析的方法能就具体的设计任务进行一定的设计分析。如果一开始就马上进入主题,介绍产品设计分析的话,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突然和陌生,因此,在教学时,我特别设计了课堂的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案例导入法:让学生展示“以秋游为主题的活动方案”,接着引导学生对他的活动方案进行分析,这个活动方案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或有哪些考虑不周的地方,让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环节没考虑到会引起哪些后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设计分析的重要性,最终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整个导入非常自然,从日常生活入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的设计欲望。

2、设置合理的技术设计课题,让学生在技术实践中亲身体验

总的来说,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合理,思路清晰。本节内容以知识和理论为主,如果单纯以案例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本教学的各个环节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在设计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体验过程。以“设计一台适合高中生使用的台灯”为例,来说明设计分析的基本思路。对于学生来说,台灯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件产品,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这使学生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大大提高了课堂的质量。通用技术课程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了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3、奖励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以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主动参。在这次的公开课上,我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些较直接的肯定与否定,如“回答得好”“不错”“不对”等。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现在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设计课堂“空白”,为学生创造自主空间

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从教学空间、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空白”,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以问题为核心设计好带有探索性的技术问题,让学生在预留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探究或相互合作,使其通过动脑、动手来探究技术知识,解决技术问题,让学生加深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体验,增强技术学习的成就感。在这次公开课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根据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尝试一下设计“适合高中生使用的书桌”。(注意:进行方案构思的时候应先进行设计分析,再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构思。)此时,学生便可根据这个设计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积极思考,自由发挥。通过集思广益收集或自主设计设计方案的过程,让学生反思自己对设计理念的领悟情况,提升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技术设计的实践能力,通过一起交流分享设计思路,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

5、注重备课

研究备课是教学永恒的主题。只要有教学,备课就不会终止。备课效率的高低与备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活动的优劣。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记》上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想教的困惑,更多地要从备课中找原因,改进备课是改进教学的重要环节。由于通用技术课是一门不在高考考查范围的科目,那么要上好课,要抓住学生的心,就一定要在备课和教学方式上下功夫。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它体现了基础性和通用性,又是一门有别于专业技术的技术。因此,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及评价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2.新课程下课堂教学 篇二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 首先, 作为数学老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这场改革的重要性, 了解课改的意义, 要对过去的教学模式有一个充分的反思和认识, 对我们原有的教学行为作一番深入思考和总结.我们会发现旧的教学模式“复习———导入———教授———小结———作业”和旧的教学行为“教不会就练会, 练不会就考会”严重制约着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出的都是按部就班, 循规蹈矩的人才, 既缺乏主动性, 更谈不上实践创新.

现代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有价值的数学, 对生活有用的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突出人性化.作为教师, 必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做到真诚尊重每名学生, 平等对待每名学生, 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 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发言, 给学生以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 真正构筑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 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

例如, 在教材使用上, 一方面要用教材, 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渗透的理念, 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 根据学生的实际, 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 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 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 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纸杂志等.

二、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1. 重视情境创设,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要结合具体内容, 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 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境, 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 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 “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 建造一个花园, 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 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 学生通过认真思考, 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 , 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 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 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 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 感受数学的力量, 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 选择合适的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加以尝试. (1) 设疑.精心设计一个问题, 布下一些疑问.新教材中就有这样的问题素材.如:“日历中的方程”, “你能追上小明吗”, “我变胖了”等. (2) 导趣.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从实际生活里引用一些趣味的事例, 作为课堂教学导入,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 置悬.授课中、授课前要留有空白, 增设悬念, 刺激学生学习思考的欲望, 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4) 讨论.要给学生时间、机会, 让同学们讨论.现代青少年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他们敢想、敢说, 喜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鼓励他们充分展现自己, 这样他们就会对学习数学保持浓厚的兴趣.

三、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1.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例如, 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 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 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 自取名字时, 当学生知道和了解了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 你不能不说, 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 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迈向学习化社会, 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 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 与同伴交流, 达到学习经验共享, 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 把思想表达清楚, 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 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例如, “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 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 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 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 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 “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 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 观察思考, 然后探究出结论.

3.新课程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新方式 篇三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要做到“四让”。一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观察、思考、操作、探索、课堂小结等。二是让学生自我调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培养稳定的注意力、自制力,使学生在受到挫折后能自我调控心理。三是让学生自我创造。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能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并进行创造性思维。四是让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评价别人的答案正确与否,评价自己的学习成败原因。

2.引导学生学会“四放”。一是凡身边的实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二是凡在课外能看得到、做得成的事物、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三是凡是有章可循的规律,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和总结。四是凡较复杂的教学过程,教师要通过练、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推导、验证。

二、提倡探究式教学

探究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教学活动,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够带动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题,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物理学科能力,就是在实际物理场景中进行识模、建模,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以数学工具为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不仅包含着科学研究方法的习得,还包含科学思维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为达到某種结果而精心设计课堂,不是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研究。

实验是探究最好的方法。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变验证型学生实验为探究式学生实验,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这种教学方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造能力。

1.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每个人一个角色,一项任务,组内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完成。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合作学习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形成信息交流量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

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应探索物理教学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途径,建构物理教学信息化的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提高利用现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技能,充分利用Internet手段在各类电子期刊、BBS论坛、专业网站、数据库中搜集教学资源、素材;利用几何画板、Flash、Powerpoint等技术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利用个人主页、教师工作室等网络平台进行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实现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精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篇四

陕西省凤翔县城关镇火星小学

张兴安

新课程的推进与素质教育的实施,都需要课堂产生应有的变革。当今的课堂教学变革需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在两个世界之间搭起互通的桥梁。教师要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热情地牵着孩子们的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生活信息。正如吴宗宪老师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了知识,并从中收到情感的熏陶。

二、学生学习主动化。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师要改变课堂原有的学生静听的状态,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学习潜能逐步得到发掘和体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对话、交往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改变态度。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学生学习主动化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要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以更饱满的激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要倾斜,降低要求降低难度,使他们有机会获得成功,增强他们参与的勇气和信心。

三、教学过程动态化。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变动不居的状态,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即时生成的资源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非预期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后续的教学设计,形成新的教学进程,以便更优的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来,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合作愈来愈注重凸显教学效率,愈来愈呈现出多维、积极等一系列特点。那种为互动而互动,或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忽略互动效果的现象将日益得到消除,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的新型教学理念,彼此形成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共同体”。

四、教学资源最优化。教学资源最优化,要求教师逐步树立起资源开发、运用的意识和观念,不再将自己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而是将课堂方方面面的潜在资源都提升到显现的层面上,围绕教学要求加以挖掘、利用和整合,从而使教学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要求。

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对于教材的使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但教材的本身价值不会改变。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和理解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把握编者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准确、有效地达到目标的彼岸。因此,教材资源开发不能过度,更不能完全脱离。完全忽略了教材本身的存在价值,其教学必然经不住推敲;反之,完全呆板、孤立的固封于教材之中,则又只是形式上的表现,教学将得不到灵性的飞扬。

五、教学对象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课堂教学中就要尊重和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正是学生的个体差异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师才要把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从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以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立场出发,把每个学生当作具有独特生命价值的个体来看待,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及学习内容的不同,区分学生不同情况,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使

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多元化。新课程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评价是联系师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实施评价主体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学生外,还有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评价老师等。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性格各异的学生,发展上有差异。因此,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评价形式,体现了教学思想的开放性;同时也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有所获、有所得。

5.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下 篇五

第三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程序与实施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体育教学组织的最基本的形式,它的教学优点是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指导,发挥个人最大的潜能。例如,在基本姿态组合教学中,有个别学生出现姿态不正确的动作错误,教师采用 “一对一”进行个别纠正,这种教学只有教师和学生直接联系,学生之间无任何联系,适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纠正个别学生在技术掌握上存在的个性错误。个别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通常会因为不能满足教育普及的需要,教学效率较低,而被分组教学所取代。

2.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一个班分成若干小组,以组来进行指导。这种组织形式既保留了班级教学的长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问题。这种教学的分组通常是按性别、体能、技术、兴趣等因素来进行的,每组指定小组长,起着 “小教师”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虽有联系,但不密切。

(1)性别分组教学

性别分组是根据男女学生生理和心理差别进行的一种分组。它的优点是既考虑到学生男女生之间生理和心理的差别,又考虑到教师个人特长的发挥。特别是在体育新课程教学的教学中,男、女生会因接受能力不同而产生学习的差异,按性别分组教学的形式适合于教师针对性别特点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2)配对分组:由于体育新课程教学的技术特点,在教学中经常会采用配对分组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优点是学生能够从中体会男女生动作的不同要求和动作感觉,体验双方的配合与默契,对于掌握基本动作或组合动作是极为有效的。教师的配对分组应注意学生的技术水平最好在同一层面,以便于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或提出教学要求。

(3)体能分组教学

体能主要是指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它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能(好、中、差)进行分组的。按体能分组进行教学针对性强,以体能角度考虑区别对待,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可以是固定的,即每一节课或某个单元,始终按体能分组形式出现,同时又可以是临时的,可根据教材、课的类型随时进行分组。这种分组教学既能使体能好的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情绪、体能中等的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体能差的学生也能完成教学目标,能够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4)技术分组教学

根据学生对某一技术掌握的程度进行分组。技术分组可按临时、固定、晋升分组。临时分组是根据学生练习动作的程度决定的。固定分组是在临时分组基础上进行的,只局限于某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微信: offcngkzx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课时或某单元的教学,这种固定分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再进行晋升分组。这种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从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考虑区别对待的,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但它是在以上分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它适合于复习课的教学内容。

(5)兴趣分组教学

兴趣分组教学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与爱好进行分组的。其的特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发挥特长,适合于选用教材、时尚课程或传统项目的教学。

3.班级教学

班级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它的教学特点是一名教师采用同一内容、用同一方法教授全体学生。与个别教学相反,个别教学易于解决个体差异问题,但效率不高,班级教学注重了效率,但不利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班级教学在实践中还往往把一个班自然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对待各组也是采用同一的内容和方法。例如在交谊舞教学中,教师对第一组学生进行指导,其他人自由练习,随后又对第二组学生进行指导„„班级教学主程序是对全班进行传统式的教学。教学中教师把所有学生都看成是理想中的对象来施教,力求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4.友伴群体教学

友伴群体教学是一种小群体的分组教学形式,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结成 “友伴群体”,按教师的要求去创造性地学习,在互为指导、互为督促、互为帮助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从而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这种分组只有当学生之间关系协调和目标一致时,才能形成一个小群体。个体间情感交流,彼此激励,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共同提高,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学生能发挥内在的潜力。这种形式与教师主导型的班级教学和分组教学不同,它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促进自主地、协同地学习为目的。它适合于学生对体育新课程教学的创编阶段的学习。

5.分层次教学

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能力,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应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善与提高。层次分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措施和目标的对应性,也就是选择特定的教学方式去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层次分组教学适合于体育新课程教学完整教学单元的教学。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6.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篇六

——听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及讲座心得体会

承玲学校 钟成兰

5月十二至十三日,由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在贵州师范大学大礼堂举行。听了名师们的精彩课堂及经典讲座,我感到了我离一名优秀教师差得那么远的同时,也模糊地感到我该朝什么方向去走。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无论是什么课堂,都存在着教与学的关系。从应试教育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标,到今天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从根本上讲,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是这一变化的核心内容。因为教与学始终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我们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

几位专家的讲座无外呼于课堂,如何使课堂换发生命力,让学生动起来。这都来源于当今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核心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要我们为学生设置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互动→检测反馈这样有效新课堂的基本框架。

我们作为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转变好,我们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了!纵观新旧课程,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出现了情境化、生活化、平等化,学生的学习也逐渐趋向自主化、探究化、合作化。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的改变,让我们教师教得自信,学生学得精彩。

要做到如此,我们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做: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回顾以前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学生竖着耳朵听,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在课堂中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也根本不去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学,要不要学,只是一味的注重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就行了。而新课程十分关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因此,我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联系学生实际,强化应用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以往有一部分数学知识都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谓的应用题有时候也是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问题,所以,新课程也提出了要结合生活实际,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教学

三、师生平等,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要我们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打破了教师掌控课堂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

在教学中,我们应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你们才是这个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学习伙伴,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干。”

7.新课程下小学音乐教学新探 篇七

一、新编音乐教材的理念及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

1. 新编音乐教材的教育理念

新教材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往的教材往往从教师的“教”考虑较多, 无论从教材内容的构建, 教学方法的思路等等都强调以教师为主, 很少考虑学生的学。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现代教育的理念, 强调学生的学, 以学生为本, 考虑到了学生的持续发展, 终身教育, 所以定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2. 新教材的编写思路

以审美为中心, 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 加强综合与渗透, 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二、针对新编音乐教材的理念与思路采取的教学方法

1. 学生方面

现在的孩子见识多、接触面广, 许多家长看重孩子的分数, 而忽略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教材、节日,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0 月1 日是“国庆节”, 笔者给学生讲爱国的故事, 如《歌唱祖国》的词曲作家王莘的故事。教唱爱国的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给孩子们讲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壮观, 孩子们听后受到极大的鼓舞。3 月12 日是植树节, 在教唱《大树妈妈》歌时, 教育孩子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保护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在思想行为方面做学生的表率, 以身作则。俗话说: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 作为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如上课不迟到, 笔者每节课都是早早地进教室等待学生的到来, 同学们看见老师这样做, 自然而然的形成学生也应该跟老师一样。在课堂上, 对个别调皮的同学, 笔者采用眼睛传递的方式提醒他, 课后在针对其所犯错误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教育, 使其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做到知错而改, 从不把问题学生推给班主任, 从而树立自身形象。

2. 音乐教学方面

首先, 在音乐教学工作中, 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理念, 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提高业务教学水平, 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孩子们的音乐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音乐课上, 笔者注重了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 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 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的受益, 而且做到终身受益。

其次, 采取多种形式, 激发热情参与。《课程标准》指出: “在教学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在教学中, 我们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音乐, 使他们在演唱、演奏、舞蹈中倾听、观察、思考并感受音乐的魅力, 从而激发参与的热情。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 无论是音乐创作, 还是音乐表演、欣赏都与各种形式的时间活动相关。所以, 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演”, 因为音乐课是一门艺术课,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吹、拉、弹、唱、跳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准确的示范,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新教材第三册中《金孔雀轻轻跳》, 笔者就采用了“弹、唱、跳”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首新歌, 教师唱的动听、弹得好、学生听了就会产生“学”的愿望; 一个优美的舞蹈, 教师跳的美,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通过表演, 教师把音乐作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触动学生的心灵, 引发学生动机; 通过表演, 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仰慕、敬爱之情, 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上, 形成“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在课堂上教师幽默的语言、潇洒的风度, 令学生欣赏; 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笔者上课的每个环节的连接都用音乐进行提示, 使学生知道哪一段音乐该做什么, 把律动、节奏训练、舞蹈、讲故事等融于音乐教学中, 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 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收藏, 如自制打击乐器三角铁、沙球等, 建立一、二年级学生音乐成长档案。音乐教学也离不开家长们的支持, 笔者利用家长会这一有利时机, 到班上与家长见面、沟通, 让家长了解当前音乐教育的信息, 把孩子的作品展示给家长, 家长看后非常高兴并说: 张老师, 你不讲不知道, 一讲我们才明白了。原来音乐课不是我们读书时上的课那样, 老师教一首歌, 我们唱一首歌, 现在的音乐课真的培养了我们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提高了孩子的素质。有了家长的支持, 教师的努力, 孩子们上音乐课的兴趣更高了、从孩子们课后的问话中你将会体会到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快乐。三年级有同学向笔者提出问题: ( 1) 老师, 为什么我们每次上音乐课总觉得时间过得快, 上语文、数学课时间总觉得很长? ( 2) 每天早晨走路到校, 碰见一年级同学他们就会问“老师, 今天我们有音乐课吗?”笔者如果回答“有”, 孩子们马上就会做出一个极高兴的动作, 嘴里还说出一个字“爽”。从孩子们的问话中, 笔者听出了他们非常喜欢上音乐课, 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使笔者感到快乐、幸福。

在今后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努力探索新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以便更好地完成音乐教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君磊.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音乐教学研究[J].时代教育, 2013, (08) .

8.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 篇八

区教研室领导、学校同事来听随堂课,笔者正好教必修二第七章第2节《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中的第一部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为课题。课堂是从复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化理论的发展开始引入课题的。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这样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那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设问:什么是种群?如何识别和判断种群?

种群定义: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

过渡:种群中个体并不是机械的结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我们把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过渡到下一个概念: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而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板书两个概念。

怎样计算一个种群中某个基因的比率呢?以某昆虫100个个体为例,假设A决定昆虫翅色为绿色,a决定翅色褐色,测得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是30、60、10,对这对基因来说,每个个体可以看做含2个基因,那么100个个体共200个基因,A基因的数量是多少?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a基因的数量是多少?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一起讨论:A基因的数量是2 ×30+60=120个;a 基因的频率是2× 10+60=80個;A基因的频率为120÷200=60%;a基因的频率为80÷200=40%。这个种群繁殖若干代以后,其基因频率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思考讨论:用数学的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假设上述昆虫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自由交配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A和a 都不产生突变,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该种群产生的A配子和a配子的比率各是多少? (A配子 0.6 :a配子0.4);子一代的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AA30% Aa60% aa10%);子一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 (A60%a 40%);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吗?(从亲代和子一代看基因型改变而基因频率不变);对自然界来说以上五个条件都成立吗?(不可能同时成立,可能基因突变)以上思考题的完成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完成。

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一种类型,接下来复习可遗传变异的三种类型,说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突变,基因突变具有突变率,大多有害的特点,意义是产生新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提供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根本来源。

基因重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由于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什么决定进化的方向?以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一种桦尺蠖为例:19世纪中叶之前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的,20世纪中叶后黑色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被熏成黑色,黑色桦尺蠖不易被发现而生存,产生后代。结论: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至于说自然选择影响什么而影响进化的方向,探究实验下节课再讨论。

总结复习今天这堂课重要内容:

一、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由于时间问题习题的巩固没有贯彻。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流程,笔者认为有几个不到位的地方:首先整堂课的设计思路上有问题,教学容量稍大,造成时间比较紧。备课时没有吃透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学思路还是墨守成规,整个教学以教师教为主,其次,教学内容上还是想展示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思路,导致内容偏多,整堂课有疲于奔命的感觉。二是流程还算顺畅但新概念之间的转折,两个理论之间的看不出明显的过渡,换句话说过渡不顺利。例如种群与基因库两个概念之间的过渡不明显,实际上可以利用书本的实例进行过渡。蝗虫的寿命都不足一年,所有蝗虫都在秋风中死去,有些个体成功地完成生殖死前在土壤中埋下了受精卵,来年部分蝗虫的种群在基因组成上会有什么变化?这儿应该穿插学生活动,让学生大胆的推测基因组成的变化而主动发言参与教学活动,过渡会更自然。同样的道理,“用数学的方法讨论基因频率变化”与“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原材料”两个小标题的过渡也可以利用书本上“用数学的方法讨论基因频率变化”中的思考讨论3,让学生参与讨论,达到一个过渡的目的,这样可能更自然。但是本堂课在过渡上笔者显然没有注意利用课本知识自然过度过渡,显得有点生硬。由此说明书本的编排是有道理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以本为本,发挥课本本身的作用,教师备课必须建立在书本的基础上,虽然教无定法,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智,修改教材,但修改必须建立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灵活应用。本节课由于本人备课不够充分,只是挖空心思想者怎样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去过渡,没有很好利用教材资源,走了弯路。

第三、在用数学的方法讨论基因频率思考与讨论,时间分配太少,造成教师分析不透彻,学生独立分析、参与讨论时间太少,包办嫌多。

在新课程教学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进行自我探究讨论、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能够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达到了逐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的目的。

上一篇:冬天的美景初中作文下一篇:教师安全责任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