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与生活同行作文(共15篇)
1.美德与生活同行作文 篇一
“德”是一面镜子,映照着社会的正反两面;“德”是人生两种不同的选择,反映着人生的不同未来;“德”更是人生的分岔路,决定着你一生的方向。它不是学习而来的,而是存在于内心的。
夏日炎炎,太阳早早地爬上山头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我也骑上了自行车开始了一天的上学之旅。我贪婪的吮吸着早晨新鲜的的空气,看见了早在桥旁等待我的朋友,我加速骑了过去,一路上有说有笑的,微风拂面而来,仿佛与我们共同欢笑,转眼间,我们的学校便出现在我们眼前,之后,我们便加速前进,不再出声,但道路上的东西打破了这份宁静。
骑了没多久,我便隐约看见道路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招手,我便问我的同伴说:“你看,前面那是什么?”他向我摇了摇头,我们便加速,靠近才发现是几张卷在一起的纸币,大约有一百多元,我们俩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我开口说到:“这应该是哪个同学不小心掉落的伙食费,我们把钱交给老师,让老师找失主吧?”但我们却不在同一个班级,可我的班主任这段时间不在班,所以我便让他接下了这个任务,他刚开始还犹豫,但最后还是接下了这个任务。
这一天,学校刚好有足球比赛,在看比赛时,他的班主任找到了我,并且表扬了我们。但是我没在意表扬的话,而是开口问老师失主是谁,老师向我们解释了。之后,还有同学开玩笑道:“你真傻,就不知道把钱私吞了。”我便反驳道:“以为谁都像你那样啊。”放学后,我便问他之后的事,我们便有说有笑地聊起来。
之后,我想了想,倘若我真的把这份钱私吞了,又会发生什么呢?可能自己良心会过不去。这可能是“德”排在“德、智、体、美、劳”第一位的原因。
拾金不昧是美德,那么私吞则是不良行为,虽然都是出自于内心,但是却反映“德”的两面性,请记住,只有美德存在于心,它才能陪伴我们一生。
2.美德与生活同行作文 篇二
一、创设生活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数学的学习。
1. 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生活情境。
现在的实验教材注重情境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一年级上册“统计”这一内容中, 教材创设了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大象过生日”的童话情境。大象家来了很多客人, 它们或快乐地玩耍, 或手捧鲜花向大象表示祝贺。这样的情境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另一方面也很容易使学生想到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 有多少客人;客人们送了大象哪些花, 各有多少朵等问题。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到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应该去收集和整理数据, 自然会产生统计的心理需求。
2. 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化静为动。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 因为课前了解到大多数同学已经认识了人民币, 静态的“认一认”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所以我尝试设计了动态的“购物活动”, 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 在活动中体验元角分的关系。这样的情境式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二、感受生活数学, 培养学生思维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个关键。因此, 教师要尽可能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1. 运用生活化语言教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 实则里面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 数学教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 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 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 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如, 认识“<”、“>”, 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 两个兄弟一起到, 尖角在前是小于, 开口在前是大于, 两个数字中间站, 谁大对谁开口笑。”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这两个符号。
2. 运用生活化游戏教学。
学生喜欢做游戏, 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把数学知识“蕴藏”在常见的游戏中, 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因此, 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生活化的数学游戏, 引领学生学习数学, 增添学习的趣味。如在教学了“20以内的加法”后, 让学生从家里拿来1—10的扑克牌, 在课堂中玩加减游戏和比大小的游戏, 在玩耍中学生既能巩固所学知识, 又能培养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三、探究生活问题, 体现知识价值
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 只有应用于实际, 才会变得有血有肉, 富有生气, 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 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 而要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 增加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 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 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 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 认识“旋转和平移”以后, 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 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 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中的问题。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处钉上一根斜条?再如,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 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开关都设计成圆形, 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问题的研究, 会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3.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应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如, 学习了有关面积计算的应用题后, 学生学会了量窗户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 我导入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实际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这就应考虑到窗帘要比窗户长一些、宽一些, 如果是面积较大的, 就要用两幅窗帘面对拉, 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 等等。学习了“克和千克”后, 我布置了调查作业:调查商场里几样物品的重量, 并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 学生既增长了知识, 又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 大大锻炼了实践创新能力。
3.品德与生活同行 篇三
一、问题导入,引发思考
上课之初,首先要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有所了解,而问题导入是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方式。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很多的动植物朋友,谁知道这些动物、植物对人类有哪些帮助?
生1:啄木鸟能给大树捉虫子,是树木的医生。
生2:树能给人类提供新鲜的氧气,还能吸入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
师:你们都是知识丰富的孩子,能把树木的作用说得这样准确,真了不起!
生3:三叶草能吸灰。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3:学校操场上有三叶草,我观察了好几天并且还亲自用手摸了后才发现的。
师:你真善于观察,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生4: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
……
二、看图明理,让知识更直观
低年级的学生对文字的感知不如图片来得直观,用图片呈现课堂内容,能让学生的观察更细致。我用五幅图片展示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善待动植物的各类场景,旨在让孩子们认识到“善待动植物,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从而引发孩子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关心、善待身边的动植物的情感。
师:大家说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善待动植物朋友的?
生1:第二幅图中的的小朋友对鸽子很友好,他让鸽子站在他的左胳膊上吃他右手手心里的食物,这是爱护鸟类的表现。
生2:第三幅图中工人叔叔小心翼翼地植树,生怕树受到了伤害。
生3:第五幅图是动物园里小猴子在悠闲地爬高,竖着的牌子上写有“禁止投喂”的警示标语,我知道这是动物园的管理员专门为保护动物做的。
生4:第四幅图中有好几个大人抬着熊猫去给它治病。我认为这也是保护动物的表现。
三、讨论激辩,让认知更深刻
从孩子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道德认知的“匣子”已经打开。此时的他们心潮澎湃,个个跃跃欲试。最后的讨论活动就应充分体现课程的核心——引导儿童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学习做人。
师: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你们觉得应该如何保护动植物呢?
生1:不捅鸟窝,不掏鸟蛋。
生2:爱护花草树木,不攀折树枝。
生3:不捉小蝌蚪,让它们长大后保护庄稼。
生4:写警示标语,提醒人们不要伤害动植物。
……
师:同学们的建议都很好,我们不仅要自己做到保护动植物,也要让更多的人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们的智慧以倡议书或宣传标语的形式来呼吁人们保护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植物吧!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性”,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授课时执教者紧紧抓住学科特点、儿童的年龄特点,以生活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开展活动。活动一,教师紧紧围绕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来提问,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活动二,用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孩子们明理,为开讨论会奠定了基础;活动三,开讨论会,让孩子们真正认识到动植物的宝贵,如果没有了它们,我们人类不仅很孤单,而且也很难生存,进而深化认识;活动四,创意设计,孩子们用我手写我心,促进他们健康愉悦地成长;活动五,明理导行,让孩子们领养校园的花草、树木。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让品德与生活同行,孩子们才能更好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4.美德与生活同行作文 篇四
《三字经》里就有一个孝顺父母的`故事。东汉时期,有个小孩叫黄香。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晚上小黄香想到父亲的被窝也很冷,就钻进父亲的被窝,用自己的体温把被窝变暖,让忙碌了一天的父亲可以睡个好觉。
今天,妈妈也给我讲了个感人的故事。就是妈妈的同学,一个与父亲相依为命的好女儿。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她爸爸因为从高处摔下来,双腿瘫痪了,她的妈妈就弃他们而去,丢下了他们父女俩。她爸爸瘫痪后,不能正常干活了,家里经济情况又不好,她就自己动手给爸爸做了一辆轮椅,还把家里所有的活全包了,有好吃的,也总想着先给爸爸吃。早上很早就起床了,给爸爸做好早饭,然后再去上学。晚上一放学,就狂奔回家,洗衣烧饭。夏天,酷热无比,家里没有电风扇,她就用扇子摇啊摇,给爸爸带去一丝丝凉意。晚上睡觉的时候,她总要起身好几次,给爸爸擦擦背,翻翻身,让爸爸睡得舒服点。冬天,寒风刺骨,她爸爸的腿冻得直发疼,她就用自己的双手揉啊揉,搓呀搓,尽管她的额头上冒出了汗水,她也没停歇,还是不停得搓呀揉呀,就想让爸爸不再那么痛苦。
我听了这个故事,即感动又惭愧。想想自己早上起床还得爸爸妈妈叫;自己的衣服要妈妈洗;吃饭的时候还要爸爸妈妈叫……真是太丢脸了。爸爸妈妈很辛苦,工作还很忙,却还处处关心着我,为我着想着。而我自己却老是跟爸爸妈妈顶嘴,经常惹他们生气。
我以后一定要做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不再做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爸爸妈妈下班后,我会端上一杯暖暖的热茶,让他们感到温暖;在爸爸妈妈疲倦的时候,我会给他们捶捶背,让他们不再疲劳;在爸爸妈妈心情不好时,我会讲个笑话逗他们笑,让他们心情愉快……
5.我与美德同行作文 篇五
美德,要靠我们在成长的道路自己去感悟。我想自豪地说:“我感悟到了。”
那是一年梅雨季,天空洒下毛毛细雨,黯淡无光,放学后,我走出校门,却未见妈妈的身影,我的心里很是着急,妈妈说好会早早的来接我的,我安慰自己说:“妈妈现在一定还在路上,马上就回来了。”可是,过了好一会,还是没看见妈妈的身影,眼看大家都陆续被家长接走了,我的心开始惶恐起来,不禁开始胡思乱想:“妈妈该不会不要我了吧?或者她在路上出了什么事?”“不要胡思乱想了,妈妈一定有事来晚了再等等吧。”我这样安慰自己。
可是,眼看着夜幕降临,妈妈还是没有来,我的惶恐不禁转变成了愤怒,心里开始埋怨起妈妈来。也许是我意气用事,也许是我被愤怒冲昏了脑袋,竟想一个人单独回家,要知道我家离学校很远,还要经过车流量巨大的312国道。就在我刚想动身的时候,妈妈来了,我有一种想扑到妈妈怀里哭的感觉,可表面上却假装镇定,对妈妈的道歉无动于衷,一句话也不想搭理她。回到家中,我啥也不说,回到卧室,锁上了门,写起了作业。妈妈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回到了自己的寝室。我见妈妈这种态度,心中更加恼火,大声喊了一句“我讨厌你!”心里还暗暗发誓,再也不理妈妈了,流着眼泪在日记本上记下了这一段话:妈妈今天接我来晚了,我很生气。之后便睡觉去了,可这一夜我并没睡好,我翻来覆去的回想这件事,感觉自己太过火了,妈妈是因为工作走不开才那么晚才去接我的,妈妈的辛勤付出是为了谁呀?不就是为了我吗?而我却一点也不理解她。我越想越惭愧,翻身下床,在日记后面又添了一行字,“但我没有怪她。”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又长大了,学会了宽容。
我想,以后我遇到任何事情,都会严格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心灵完美、宽容他人的好学生。
6.与美德同行读后感 篇六
通过阅读一个个的美德小故事,我明白了许多大道理:人要有弘扬仁爱之心、树立诚信之心、倡导孝敬之心、增强责任之心。只有把仁爱、诚信、孝敬、责任这四点做到,人的一生才有成功的基础,读后感《与美德同行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思考,做为一名小学生,我们怎样才能做美德小少年呢?我想,在校园里,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友好待人,诚信做事。在家里,我们要孝敬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爸爸妈妈分忧解难。
7.美德与生活同行作文 篇七
1.小学生习作脱离生活的主要问题
经过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作文调查, 发现学生不敢说真话、表真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作文内容虚假化。例如, 有位教师让学生写一篇题为《我尊敬的一位老师》的作文, 结果在学生的笔下大量出现了老师在下雨天为“我”送伞, “我”生病时帮“我”补习功课的场景。后来调查发现, 这些场景很多都是学生虚构出来的, 他们虚构的目的是为了迎合“好老师”的标准。
(2) 作文教学课堂化。有教师曾在课堂上问学生:“面粉是怎么得来的?”城市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的认识, 闹出了“面粉是稻子磨出来的”的笑话。如果作文的内容只是在课堂里凭空想象, 不来自于生活, 学生能写出好作文吗?
(3) 作文形式文学化。学生不会写作文, 有些教师经常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的“范文”来让学生模仿、照搬。在低年级把看图说话教成看图作文, 中年级把片段作文教成整篇作文, 高年级把“简单记叙文”教成“复杂的记叙文”。这种拔苗助长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欲速而不达。
2.让小学生的习作与生活同行的策略
(1) 不拘一格述心扉。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怎样让学生喜欢写话呢?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更新观念, 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让他们“随心所欲”学习写话。在学生刚开始写作文时, 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空白磁带, 在家里碰到想说的时候, 就把它录下来, 但是要求一定要说真话。班队课上请学生将磁带带到班级里进行评比, 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很高, 慢慢地他们就养成了讲真话的好习惯。同时学生再也不怕说话了。
(2) 生活处处有作文。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教师要告诉学生, 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身边本来“熟视无睹”的内容才能成为汩汩涌动的文字。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首先, 要让“家”成为传递亲情的“源泉”。“家”是温馨的港湾, 在这里有父母的关心与爱护, 今天你有了快乐的事, 和他们分享, 他们会怎样鼓励你;明天, 你有烦恼的事向他们诉说, 他们又会怎样帮助你;父母还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能教会孩子做饭菜、做家务、骑车……这些都是习作的最好素材, 把家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就是一曲爱的赞歌。其次, 是要让“校园”成为倾诉心声的“磁场”。在校园里, 充满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在操场上, 我们一起游戏;在教室里, 我们一起读书;在音乐室, 我们纵情歌唱;在舞蹈室, 我们翩翩起舞……这些不都是习作的材料吗?这些生活的画面我们每天都在经历, 多一份留意就能让文字在我们笔下流淌。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 并且也愿意信笔涂鸦。教师只要创设机会让学生观察校园, 通过手中的笔描一描、画一画, 就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再次, 是将“社区”变成表达真情的“乐园”。能牵动感情的事, 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因此, 写学生家庭所在社区的事, 例如邻里的互帮互助、环境的清洁保护等, 都能为习作提供重要的素材。有一次我带学生到敬老院开展义务劳动, 学生边劳动边观察大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收集了大量的素材。结果学生作文的内容自然真实, 描写的人物动作、神态也非常到位, 作文质量很高, 他们写作的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8.让数学与生活同行 篇八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
1.情境创设生活化。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的新课导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可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我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分蛋糕”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热情得以激发。
2.教学内容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多方面“挖掘”数学素材并让学生到生活中发现数学、思考数学,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认识容量和升》一课,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知一升到底有多少,我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作为学具——学生在食堂用餐的饭盆,利用量杯测量比较,学生惊喜地发现,他们盛饭的饭盆大约能装一升的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升的表象。把十分抽象的“1升”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饭盆活生生地物化出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于无声无息中化解了难点。
3.数学问题生活化。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身边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
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假如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会付钱吗?”(多媒体演示:商店里的食品和价钱)。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就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下,学生体会到,简单的数学算式也变得有了生命价值。这种将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是由学生自主构建来实现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课后作业生活化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数学日记是课后作业的一种类型。让学生撰写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走近生活、走进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活动中,可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找”数学,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我一般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学写数学日记习惯的。
1.购物时体味数学。如在教完两步计算应用题后,为了帮助学生对两步计算应用题有更好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购物,写下自己的购物感受。学生李倩是这样写的——今天,我带了50元钱去书店买书。我一连选了好几本,一看书背后的标价都是6.00元。于是我把它们都买了下来。到收银台付了钱以后,我就兴冲冲地往家里跑。一到家,爸爸问我买了几本书,我说还剩20元钱,买的书每本都只要6元就够了。爸爸一听,马上回答道:“你买了5本书,对吧?”我笑眯咪地点点头,心想:原来爸爸数学学得这么好啊!
2.感悟课堂学习。教完《一亿有多大》后,张泽宇同学写了这样的感受——记得以前,我以为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但不知道它具体有多大?我们就说数作业本吧。我们数1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时间呢?1本,2本,3本……100本,大概要用110秒。而1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10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100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100000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呢?只要计算一下就知道一亿有多大了。数一亿本作业本大约110000000秒,试想一下数一亿本作业本要多少分?多少时,多少天?多少年?大概是要1833333分,30556时,1273天,3年!还真是不算不知道,数一亿本作业本竟要3年啊!
三、课外实践生活化
小学数学的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一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氛围,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二要重视学生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生活气息。三是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要加强指导,让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充实,目标明确,操作有序。
9.与美德同行读后感(精选) 篇九
中国时候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反应高尚道德情怀的名句,至今泽被后世,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翻开里面,有仁爱篇、诚信篇、孝敬篇、责任篇四个篇目。我从仁爱篇体会到:仁爱是美德的种子,仁爱是理解的别名。只有你我他——我们大家都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世界才会更美好,社会才会更和谐,生命才会欣欣向荣。
我从诚信篇体会到:如果说生命是一粒种子,诚信就是生命之树开出的最圣洁的花朵。相信诚信的力量吧,它可以点石成金,触木为玉。播下它,你收获的将是一个真诚美好的世界!
我从孝敬篇体会到:无论是子女之于父母,还是父母之与子女,都是彼此赠予的最佳礼物。这份凝聚着世间最美好、最浓情的礼物,值得我们终生呵护。
我从责任篇体会到: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必须去做,这就是责任的涵义。而如果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怀有一种爱,充满热情、积极主动的去做,而且做得完美,那就是你勇敢地承担起了责任。
10.美德与生活同行作文 篇十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千百年的古话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诚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诚信处处可见。只有自己对别人诚信,别人才会信任你,才会乐意去亲近你。
相信大家看了温州“诚信老爹”吴乃宜的故事后都会深受感动吧!在一个偏远的小渔村,77岁高龄的老人吴乃宣,省吃省用,为还三位死去儿子的债,他每日只吃两顿稀饭和水煮青菜,穿破旧的,过时的棉衣。还拼命赚钱。有人劝他,让他别这么拼,国家没有法律规定儿子欠债父亲还。可老人却说,他早已答应债主,一定还他们的钱,不可以失信。这位老人时刻不忘有债在身,他的心里知道自己决不可失信。哪怕最辛苦最累,也要为儿子还债。“诚信老爹”用老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告诉了我们“诚信”的含义。
以我们小学生为例,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诚信,贵在“诚”,对自己“诚”,对师长“诚”,对朋友“诚”。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别人的“信”。作为小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诚实守信更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品质。这些说起来简单,可我们真的都能做到吗?假如一次单元检测的试卷发下来后,你发现老师把一道题改错了,原本应该是错的,可老师却给你打对了,这时,你会怎么对待呢?也许有些人会立马拿去给老师重新批一下,但可能大多数人只会当作没看见吧。其实,别看这只是一件小事,但这里面并非没有诚实和守信。你去给老师批了,这就是你的诚实。
前段时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在科代表和老师问他交作业时,经常都回答:“我忘记带了。”终于接连几次后,老师怀疑他了。有一次交作业时他又没交,老师问他:“你的作业呢?”他还是老一套:“我忘记带了。”老师又问了一遍:“真的忘带了吗?”这个同学似乎为了证明什么,翻开书包找了一会,一脸无辜地说:“真的没带。”可眼尖的同桌在他打开的书包里看到了作业本。于是,在同桌的帮助下,他的作业本在书包里被找了出来,原来他根本就没做。接下来,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决心痛改前非!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天,又一次,他告诉老师作业没带。老师在班级里做了一个测评:相信他没带作业的请举手。结果,全班连老师在内只有五个人相信他没带,其余的人都投以怀疑不信任的眼光(其实那天他真的是做了没带,后来他爸爸把作业送来了)。这件事使我不由得想起了《狼来了》的故事,一个一贯说谎的人,即使他说了
《文明美德 伴我成长》 学生征文
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我们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和诚信为伴,才能为自己铺就坚实的成人之道。
11.让政治课堂与生活同行 篇十一
一、从实际生活中精选政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政治知识和政治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政治不再枯燥、抽象,进而对政治产生亲切感。因此,学生的学习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生活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政治问题融入这个生活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包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二、在政治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重组教材,挖掘生活化的素材
政治概念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事件、新闻热点、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思考,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通过自己的直观形象地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地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
三、在政治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让学生回归生活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政治课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政治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政治素材原型,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巧妙地把教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用生活经验,熟悉素材在政治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沿着这座桥去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政治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政治学习的价值,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本来枯燥的政治内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通过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能力。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在现实情境中实践操作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好所学的知识
四、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生活化
政治知识带有一定抽象性和概括性,但它又是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猜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体会出政治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政治的无穷乐趣,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应用意识。如学生学习有关法律之后能分辨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五、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回归政治课堂
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加实践活动,符合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习成了一种有乐趣的活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眼、耳、口、手、脑都被调动起来,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接受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感觉的信息,更好的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快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既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逐步渗透和培养他们“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我们要千方百计把实践活动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效地获取政治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活是学生学习政治的大课堂,给学生探索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依托。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牢固树立“用活教材”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内容时刻“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景,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脱掉政治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把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实际问题来取代,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政治,真切地体会政治与生活同在,让政治走进学生生活。只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充满个性与灵气,就能使政治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就能让政治因生活而精彩,学生的创造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12.与爱同行,传递美德 篇十二
工作永创新——法律系分团委真诚为您服务
与爱同行 传递美德
——走进“学苑幼儿园”活动方案
尊老爱幼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优秀品德,走进幼儿园,将我们的爱心带到小朋友身边,关心小朋友的成长,给他们的生活带去温暖。用我们的行动树立榜样,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传递。让大学生学会关爱幼小,让小朋友学会助人为乐。让大家体会,温暖无处不在。
一、活动地点:学苑幼儿园
二、活动时间:10月19日 本周五
三、活动对象:大一部分青年志愿者
四、活动主题:传递爱心,关爱儿童成长。与爱同行,弘扬传统美德。以爱和互助为主题,促进社会和谐,关爱下一代。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祖国的希望。人间最温暖的力量叫关爱,用最温暖的爱呵护孩子的成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活动目的: 1. 2. 3. 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让爱用驻科院 展示当代学生的心灵美 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4.促进社会和谐,关爱下一代
六、活动内容: 1. 帮助小朋友打扫幼儿园,清理一些卫生死角,给小朋友们一个干净整洁的学习和娱乐环境。
团结
友爱
互助
进步 服务无止境
工作永创新——法律系分团委真诚为您服务
2. 带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做游戏,陪伴小朋友上课。3. 给小朋友们送一些小礼物,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七、活动意义:
通过各种交流,将爱心传递到小朋友心里,提高大学生的互动能力。小朋友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促进两者交流互动,将温暖围绕在大家周围。爱心传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会号召小朋友努力学习,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会尊敬父母,关爱别人,感恩生活,快乐的度过美好的童年生活,茁长成长。我们大学生也会规范自身行为,给小朋友树立良好榜样,学会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将温暖传递,将爱心传递。
法律系青年志愿者服务团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八日
团结
友爱
互助
13.美德生活的镜子作文 篇十三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就像童话一般五彩缤纷!她使我们从懵懂无知渐渐变得才高八斗;从依赖渐渐变得独立;从淘气渐渐变得懂事!我们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她所带来的精彩!
但有时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渐渐使我们丢失了以前常常在我们身边存在的东西——文明美德。中华民族是个讲文明的好民族!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传人,就更应该将文明美德很好地传承下去。有的人茫然不知这所谓的美德的意思,有的人明白其中的意思却没有实际行动,有的人却把美德当做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
在我的身边,就有许多无私奉献的英雄!他们也许是很平凡的人,但却做着不平凡的事!我的堂弟罗国屹就是这样的人!
有一天,我们一起去郊外的小舅家玩。天气很好,我们愉快地登上了公共汽车!没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小舅家。第一步当然是劳动了,因为可以替换玩电脑的时间!一番热火朝天的劳动之后,我们心安理得地开始玩起了电脑游戏。正巧,小舅竟有事出去了,我们就为他看家。游戏玩得正起劲,一声震耳欲聋的声响打破了这难得愉快的气氛!我们马上赶到了“事发地点”:原来是一个酒瓶掉到了地上!我们将它扫得干干净净,之后又小心拖了一下,可那味道却仍弥漫在房里。我的内心由门口响起的开钥匙的声音突然变得忐忑起来,就像一只受惊的`老鼠。突然门开了,原来是小舅回来了!这可该怎么办呢?哎,实话实说算了。弟弟却嫣然一笑,不慌不忙地说:“小舅,是我打碎了酒瓶,对不起!哈哈,说吧,一瓶多少钱?我不差钱!”我的内心已完全被他高尚的品德影响了,也学着他的语气歉疚地说:“不,这是我们互相打闹时不小心打破的,就让我们共同承担吧!我也不差钱!”小舅不以为然,还夸我们是好孩子!我们全都笑了,只有我和弟弟知道这其中的秘密。我笑了,笑的是那么快乐!
我很佩服他,也喜欢交这样的朋友!他是多么“傻”呀,傻得那么可爱!虽然这件事很小,但是许多的大人物就是从小这样做起的;许多大事件就是从这样一件件小事积累起的;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就是由一个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组成的。呵呵,这就是生活的无情啊,因为有许多事情是没办法解释的,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从而破坏原有的气氛!让这个社会变得不和谐。这还是生活带给我们的一个个活生生的道德情操考验,使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待人!
14.让《品德与生活》教学与活动同行 篇十四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教学 活动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6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与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要求,在教学该课程时,我努力创造适合低年级学生活动的环境,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回归生活场景,激发体验兴趣
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对基本理念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四个理念都含有四个字——“儿童生活”,可以大致理解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不能把品德教学和儿童生活割裂开来,而是要让两者有机结合,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寓教学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要做到这些,教师要做儿童生活的有心人,全面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个性特征以及生活经历,教学时要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活动,让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使学生积极参与,在生活中得到发展。例如,教学《我们找到秋天了》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走进秋天”“送礼物回家”“欣赏秋天”“留下秋天”几个活动。课前把兴趣爱好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分在同一组,让他们带着“你知道哪些果子在秋天成熟吗”“秋天到了,天气凉了,看看周围有什么变化”等问题“走进秋天”,亲近大自然,触摸秋天,观察、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并找寻秋天赐予人类珍贵的礼物,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让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课始,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哪儿找到秋天,带回了秋天的哪些礼物;然后开展“送礼物回家”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从大自然中带回的礼物送回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家”——树、果、花、叶、粮食……把学生的生活与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会给“秋天的礼物”分类,增长了见识。在学生对秋天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我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秋天”:秋天在树林里——树叶变黄、变红,被秋风吹落,变成养料滋润新的生命。秋天在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竞相开放,异彩纷呈,将秋天打扮得更加美丽。秋天在田野里——稻谷、高粱、麦子成熟了,一片金黄色,给人们提供了延续生命的粮食。秋天在果园里——苹果、雪梨、葡萄……挂满枝头,硕果累累。通过欣赏秋天,让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一个奉献的、美丽的、丰收的季节。最后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把秋天的美景拍摄或描绘下来,留住大自然的美。这样,《我们找到秋天了》的教学在学生的生活及活动中落幕,学生真正感受到秋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内心深处就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积极情感,激发了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这样教学,增强了学生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
二、创设模拟情境,注重体验过程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虽然也源于生活,可是对于现在的儿童来说难以身临其境,没法体验,对他们进行的德育教育可能是外在的,不会内化成为他们的品质。这时,我们要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让儿童模拟,经历仿真性练习,从而获得体验、认知和感悟。
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时,我把事先到田野里录制的农民插秧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初步体验到粮食来之不易,可是这并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世界。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插秧的艰辛呢?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的活动——“摆五角星”,让参与活动的学生左手拿着一个装有一百个塑料五角星的盒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五角星一行摆五个,摆出的五角星横竖要对齐,人要像插秧那样倒退着走,每个人把盒子里的五角星摆好后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活动,学生有了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回过头来看插秧的过程,就仿佛置身于劳动之中。这样插秧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心中,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内化为了学生的品质。又如,在教学《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时,除了让学生明白课文中列举的身边的危险、掌握相应的避险常识外,我还让学生进行防震演练。我事先没有告诉学生如何防震,只告诉学生地震来袭,几分钟乃至几秒钟都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演练前,我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示自己的自救方法,然后让学生听老师口令进行防震演练:“教室开始晃动起来,地震啦,孩子们赶快逃生吧!5……4……3……2……1,停!”学生在逃生位置不动,师生评价谁的自救方法好。生1:我躲在两面墙之间,这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空间,比较安全,我的方法好。生2:小红往外跑,太危险,时间太短了,跑不出去的。生3:躲在桌椅下的同学比较安全。师:其实这方法不科学,美国搜救队长曾经统计过,地震时,躲在桌底、床底的伤亡率是98%,而躲在桌旁、家具旁的伤亡率只有2%,可见躲在桌子旁边的同学更安全。本次演练让学生在亲历逃生演练及评价、讨论中掌握防震的常识,懂得最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方法,并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告诉自己身边的人,做到人人懂防范,人人懂自救,当灾害真的来临时,人们就会用学到的自救方法保护自己,尽可能地减少伤亡惨剧的发生。
教学中遇到存在于学生生活中而学生又难以接触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一些模拟情境,让儿童亲身参与、直接体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质,这种品质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赋予角色扮演,引导体验感悟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儿童不应只当“观众”“听众”,而应该是“演员”。教育者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事件进行角色扮演,对学生阅读文本、再现生活情境、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行为方面的信息,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不幸与艰辛……从而真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帮帮残疾人》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开展“盲人敲鼓”活动,让学生走进残疾人的生活世界里,激发学生的思考。我让学生在离鼓5米远的地方面对鼓站好,我用蒙眼布把学生的眼睛蒙住,被蒙住眼睛的学生原地转一圈后拿着鼓槌去敲鼓。活动中,学生们兴致勃勃,扮演盲人的学生跌跌撞撞前去敲鼓,敲对鼓的或敲不对鼓的都引起观众捧腹大笑。在愉快的体验活动过后,我让扮演盲人的学生谈谈自己被蒙住眼睛去敲鼓的感受,也让观看的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在表演和讨论中体会盲人的艰辛,感悟到盲人的难处,从而萌生出帮助盲人的念头,进而在生活中付诸行动。
接着开展“缺了一条腿的残疾人取花接力赛”,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12个人,并站成“一”字竖排;让学生们把一边小腿往后抬起,同侧的手把该脚抓住不放,使自己变成缺了一条腿的“残疾人”,往离他们20米远的地方取回鲜花,每组前面去取花的学生回到原地,后面的学生才能出发,先取回12朵鲜花的组获胜。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所有学生都能体验了残疾人的生活,知道正常人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做到,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成为儿童共同的认知,这种认知将会指导儿童在生活中帮助更多的残疾人,体验助人之乐,从而让自己健康、积极地生活。
角色扮演是品德与生活课中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合理运用,将会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儿童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并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四、巧用教学游戏,实现自主学习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身体与精神的训练相互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的秘诀之一。”游戏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它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我让学生们初步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危险,思考回家路上怎样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掌握上学路上的安全常识等。但这些仅仅是课堂上的空洞说教,学生们只是被动接受,没有触及他们的心灵世界,很容易遗忘。学生没有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内在要求,上学路上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为了使学生们养成正确过马路的良好习惯,我让他们玩过马路的游戏。我用桌子围成一个“十字路口”,让一些学生带上货车、摩托车等头饰玩过马路的游戏。游戏结束,我组织学生评价他们过马路好不好,学生们说:“不好,人和车相撞了。”对呀,这只是一个模拟游戏,如果真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那太可怕了。假如我们在“十字路口”安装红绿灯,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试试,前后两次截然不同的结果,使学生深刻领会到交通标志的重要性。在亲历体验和在耳濡目染中,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交通标志重要,遵守交通规则更重要。这样,遵守交通规则就会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教学中巧用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生活、发展自我、培养品质、快乐成长。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所有活动的选择应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凡是具有教育价值,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及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品质的教学活动都可以运用。
15.美德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篇十五
那天,下着倾盆大雨,寒风刺骨。我撑着一把伞,准备回家,走着走着,忽然,“扑通”一声,我回头一看,一个看上去二三年级的妹妹摔跤了。我连忙跑过去,把那个妹妹扶了起来,并把她的伞给捡了起来,问:“妹妹,你有没有受伤啊?”她回答说:“谢谢你的关心,我没事,只是腿有点痛。”我看了看时间发现还早,于是,我说:“妹妹,哥哥送你回家,好不好?”她眼前一亮,说:“好,我家住在新城国际。”
在送她回家的路上,我问:“小妹妹,你为什么一个人回家啊?”她回答说:“唉,我爸爸昨天开车出了车祸,我的妈妈为了照顾爸爸所以,所以……”我见她的泪水在眼眶上打转,好像随时就要哭出来似的。于是,我连忙说:”对不起,我不小心提到了你的伤心事了。”她一把把用手把泪水擦干,说:“没关系,我可以理解。
把她送到她家的楼下后,我对她说:“我走了啊!”她说:“好,再见,大哥哥。”这时,我的公交车卡掉了,而我却没有发现。
走到了车站,我开始等车,过了一会,终于来了一辆可以带我回家的公交车,我一看到车来了,就把手放到胸口。“咦?我的公交卡呢?”我说道。
突然,我听到了一声“哥哥。”我回头一看,那个小妹妹向我跑来,说:“哥哥,等一等我,你的公交卡掉了。”我也向那个方向跑了过去,拿到了公交卡,我对她说:“谢谢你。”她笑了笑,说:“你帮了我一次,而我又帮了你一次,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美德与生活同行作文】推荐阅读:
生活中的美德故事06-17
绿色生活你我同行作文07-21
竞争意识与传统美德06-28
传统美德作文:弘扬中华孝道美德11-10
弘扬中华美德作文07-17
中华美德表现小学作文06-17
传承美德作文500字07-30
人间处处是美德作文11-02
美德少年初中作文700字08-12